一、爱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论文文献综述)
薛子慧[1](2019)在《我国高等体育院校武术教师职业道德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文中研究表明武术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在学校体育及社会文化的建设方面具有其独特的意义。武术教育的质量是武术发展和传承的重要保障,武术教师是武术教育的立教之本,建立一套较完整、科学、系统的武术教师职业道德评价指标体系对于武术的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数理统计法、问卷调查法、逻辑分析法,结合高等体育院校武术教师的职业道德现状与武术教师职业的特点对我国高等体育院校武术教师职业道德评价指标体系进行相关研究,研究步骤如下:首先,通过大量的文献资料和专家访谈初步构建武术教师职业道德评价指标,并根据指标设计专家调查问卷,运用德尔菲法对于问卷的指标进行初步筛选和再筛选,最终确立评价指标。其次,运用AHP层次分析法确立高等体育院校武术教师职业道德的评价指标的权重值,并根据权重由大到小进行排序,最终制定出科学有效的高等体育院校武术教师职业道德评价指标体系。通过理论的梳理和数理统计的分析获得如下结论:(1)经过两轮专家调查确定了一个一级指标,六个二级指标,再根据六个二级指标确立了三十三个三级指标。(2)将筛选后的指标确立权重,根据它们的重要性排序,得出二级指标的思政水平所占的权重最高为0.364,其次分别是严谨治学、爱岗敬业、团结协作、教学态度、师生关系。根据研究需要通过武术教师职业道德指标体系中的三级指标作为观测点,通过三级指标具体可操作达到对于高等体育院校武术教师职业道德的定量评价。
王会亭[2](2017)在《基于具身认知的教师培训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发端于新世纪之初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推动我国基础教育转向内涵式发展的同时,也对中小学教师的素质提出了全新的要求与挑战。而教师培训是提高教师素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一条重要路径,是教师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它与教师职前培养、入职教育共同组成了一套完整的教师教育体系,同时,教师培训也是教师终身学习的内在需要。教师培训的质量不仅关乎教师自身的专业成长,也关乎学生的整全发展,还关乎民族的振兴和社会的进步。当前,随着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不断向纵深方向推展,提高教师培训质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已成为迫在眉睫的任务。鉴于此,近年来,教师及其培训工作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与重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简称《规划纲要》)已将提高中小学教师培训质量列入我国基础教育当前改革和发展规划工作的一个重点,明确提出要“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教育部、财政部于2010年开始启动了国家级层面的教师培训工作(简称“国培计划”)。与此同时,省级教师培训、县区级教师培训、校本培训也在如火如荼地开展着。尽管教师培训备受关注与重视,但其实施效果却并不理想。教师培训即教师学习的过程,其效果深受教师培训相关行为主体的认识论的影响。当前教师培训效果不彰的原因自然是多方面的,但其根源则在于对人类认知与学习本质的误解。因此,当前教师培训走出困境的重要出路就在于重新认识人类的认知和学习活动。而被誉为“第二代认知科学”的具身认知对于人类的认知与学习有全新的认识与把握。它认为,认知、思维、记忆、学习、情感和态度等是身体作用于环境的活动塑造出来的。从本质上来说,心智是一种身体经验,身体的物理体验制约了心智活动的性质和特征。心智基于身体、源于身体。具身认知理论科学地揭示了认知与学习发生的条件和内在机理,这正好为本研究的进行提供了理论上的指导和哲理上的依据。因此,本研究以具身认知为理论视域,以复杂性思维、关系思维为导引,以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质是教师专业实践的改善为基点,以教师培训的核心要素为主线,以“不同的认知范式会对教师培训造成不同的影响为核心观点”,以问题解决为旨归,对教师培训如何走出困境进行了阐释与反思。具体而言,本论文导论部分主要介绍了本研究的背景、理论与实践意义、研究现状、研究思路与方法,界定了研究中出现的核心概念,指出了本研究的创新之处。第一章为了廓清教师培训的逻辑起点,首先阐释了教师专业发展的涵义、实质及其发展阶段,接着勾画了何为教师的理想形象,最后分析了教师的应然素质。第二章介绍了离身认知的思想渊源、主要流派、核心观点及主要困厄,使我们对离身认知有一个清晰的认知。第三章选取S大学承办的两个“国培计划”项目为研究个案,采用质性研究的方法,从本体论、价值论、知识论、方法论等四个维度剖析离身认知对教师培训造成的危害。第四章首先阐述了具身认知的实质意涵及具身效应,接着介绍了具身认知产生的哲学和心理学基础,最后分析了具身认知的优势、局限及未来路向,使我们从本体论意义上对具知认知有一个全面、客观的把握,为具身认知理论在教师培训中的合理运用奠定基础。第五章在分析具身认知用于指导教师培训适切性的基础上,指出教师具身培训应遵循悬置与还原、体验、反思等原则,进而从本体论、价值论、知识论与方法论等四个层面阐述了具身认知对于提升教师培训质量的价值,并在此基础上介绍了教师具身培训的理想范型。结语部分主要阐明离身认知与具身认知都有其价值与限度,强调要客观、辩证地对待这两种理论,并指出在运用具身认知理论观照教师培训时,要避免落入“技术至上”的窠臼。
秦苗苗[3](2020)在《习近平关于师德建设论述研究》文中提出面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家对人才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随之教育的作用也日益凸显并成为关涉“国之大计、党之大计”的关键。教师作为完成这一使命的特殊主体,其师德起到决定性作用。习近平非常关注师德建设,并将其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尤其是在党的十八大以来,他多次深入一线了解情况,亲自组织召开专题会议、到学校实地调研、与师生促膝长谈,并且通过书信来往,勉励慰问广大师生。同时掌握学生成长需要、教师发展特点的一手资料,在不同时间和场合反复强调师德建设的意义、目标、内容和方法,明确了优秀教师的基本要求与条件。他先后于2013年教师节致广大教师的慰问信中提出“三个牢固树立”;2014年教师节到北京师范大学慰问时提出“四有”好老师标准;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四个引路人”及“四个统一”;2018年教育大会上提出“三个传播”“三个塑造”;2019年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六要”标准等一系列关于师德的最新论断,为新时代下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教育教学专业水平的培养确定了努力的方向,逐渐形成了具有高度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的师德建设相关论述。该论述服务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布局,不仅是对中国共产党师德建设实践的进一步发展,也是对新时代下培养优秀教师队伍需求的正确把握,成为实现中华民族教育强国的理论支撑。在这一思想的影响下,教师师德师风水平明显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显着提高。爱国、励志、求真、力行的青年队伍正在茁壮成长。当前学术界对于习近平关于师德建设论述的研究还属于一个比较新的课题,一些学术成果对于更好地学习和理解习近平关于师德建设的理论思想具有一定价值。但是这些理论成果大多聚焦于习近平师德建设内容的简单论述,系统性、完整性的研究成果较少,且学术水平参差不齐,学术观点重复率高。综合考虑当前学术研究的不足与国家教育发展迫切现实需要之间的矛盾,本论文立足于习近平教育施政实践,系统阐述其形成的理论基础、发展过程和路径探索,深入分析理论特征、继承发展和时代价值,力求在前人研究水平上、尤其是针对不足,再做深入探求。具体而言主要包括以下章节。第一章主要阐述了习近平关于师德建设论述的研究背景和意义。对习近平关于师德建设论述相关的国内外研究进行综述,进一步明确了论题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第二章主要阐述了习近平关于师德建设论述的历史背景与理论基础。介绍习近平关于师德建设论述的历史背景,梳理了理论基础和发展过程。第三章主要阐述了习近平关于师德建设论述的主要内容。习近平关于师德建设的相关论述明确了新时代高尚师德体现在坚定理想信念和提高政治站位,恪守道德规范和涵养高尚人格,增强学识素养和不断守正创新,心怀宽仁慈爱和践行敬业奉献;进而提出掌握意识形态话语权、加强教育系统党的全面领导、完善教师引入培养考核机制、营造尊师重教良好环境、发挥教师主观能动等措施,切实推进了师德建设。第四章主要阐述了习近平关于师德建设论述的理论特征。其一,习近平关于师德建设的论述突出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体现人本思维;其二,习近平关于师德建设的论述突出了锻造优良师德师风的重要意义,体现战略思维;其三,习近平关于师德建设的论述划定了师德红线,体现底线思维;其四,习近平关于师德建设的论述深化了协同育人,体现系统思维。这几个理论特征彼此联系、密不可分,具有一定的逻辑必然性,共同彰显了习近平的教育管理智慧。第五章主要阐述了习近平关于师德建设的继承与发展。在几十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建设发展过程中,培养了大批优秀教师,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开始从全局角度考虑教育和教师问题,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高度来思考和谋划教师队伍建设。这其中既有对以往优良传统的传承,又有与时俱进的发展创新。提炼习近平关于师德建设论述中关于师德建设初心、建设内容、建设路径上的继承和发展,是探明习近平关于师德建设论述形成与发展机制的应然之举。第六章主要阐述了习近平关于师德建设论述的时代价值。首先,习近平关于师德建设的论述具有很高的理论价值,推进了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中国化,实现中国共产党师德建设的理论升华。其次,习近平关于师德建设的论述具有很高的实践意义。在他的领导下,师德建设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深化了师德建设体制机制改革,丰富了师德建设的工作方法,并初步取得成效。
陶一丁[4](2013)在《新世纪以来中学教师职业道德现状分析及建设路径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经济和信息全球化的发展,多元的价值体系、文化冲突深刻地影响着我国中学教师的生活环境与工作环境。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处在复杂多变的社会转型期,中学教师的职业道德发展面临着各种危机,这些危机不仅会影响到中学教师的职业发展和教师个体的健康发展,同时也会影响到受教育者未来的发展。良好的职业道德是每一名中学教师都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在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深入推进素质教育改革的背景下,中学教师职业道德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与重视。本论文在以往的研究基础上,对中学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得出中学教师职业道德现状的数据,深入挖掘中学教师职业道德出现问题的原因,并通过数据分析得出影响中学教师职业道德的原因。结合中学教师职业的特点和教育对象的特点,试图找出中学教师良好的职业道德的实现途径,并针对提升中学教师职业道德水平提出合理化的建议。
张红红[5](2019)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研究》文中提出高校思政课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是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它的成败关系到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进而影响公民道德建设和经济社会环境。新时代背景下,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对高校思政课教师的师德师风及其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意识形态斗争的网络化、价值观日益多元化、新生代大学生的个性化对高校思政课教师的师德建设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总体看来,我国高校思政课教师的师德师风主流是积极向上的,但不能否认,目前仍存在一些思政课教师师德师风行为不规范的问题,相关部门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并且及时制定出解决方案。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通过搜集整理相关高校思政课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理论文献,吸收前人的研究成果,并将其相关研究进行对比,寻找师德师风建设的有益经验。对国内外师德师风的理论渊源进行论述,分析当下增强高校思政课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性。学生作为思政课的受众主体,是直接感受思政课教师师德师风的第一受益人。因此,通过向高校大学生发放问卷,基于学生的视角,分析思政课教师师德师风的现实表现,发现当下高校思政课教师师德师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剖析导致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师师德师风问题存在的原因,并且将学生对思政课教师师德师风的理想期待作为建设目标,找出思政课教师的师德师风在理想与现实间的差距,并在此基础上积极创新和完善思政课教师师德师风的建设途径以弥补此差距,为思政课教师寻找努力的方向,使思政课教师真正成为学生的引路人。基于调查分析,本研究系统性地提出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师德师风建设之策:首先,国家要加强对思政课教师师德师风的顶层设计。在思政课教师的师德师风规范中突出层次性、可操作性和渗透性,通过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制度、政策、管理规章制度、教师行业协会的章程和公约、思政课教师与学校的聘任合同等共同推进思政课教师师德制度化建设;其次,社会要营造形成良好思政课教师师德师风的氛围环境。社会上加强尊师重教观念的引导,加强社会舆论的监督,共同促进思政课教师的师德师风;然后,高校要加强思政课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制度建设。高校要严格落实组织领导机制、教师准入机制、激励奖惩和监督机制、考核评价机制等,加强思政课教师的培训体系,提升思政课教师的师德师风;最后,高校思政课教师要注重提升自我修养。思政课教师必须坚定理想信念,把好政治方向;塑造道德品质,坚持立德树人;加强自身学习,拓宽教育视野,提高思政课教师的内在要求,通过思政课教师的外在规范和内在要求共同推进思政课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
周琬謦[6](2017)在《应用型大学教师教学能力评价体系研究》文中指出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要“把教学作为教师考核的首要内容,全面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2011年,教育部将“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纳入“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2012年,国家级教师教学发展示范中心建设启动,此后,省级、校级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建设纷纷启动,从而掀开了我国高校教师教学发展中心自上而下系统化建设的进程,促进教师教学能力提升成为了高校教师发展的主题。开展教师教学能力评价是掌握教师教学能力现状、促进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及教育教学改革的必要环节和重要手段。目前,关于教师教学能力评价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基础教育阶段,关于大学教师教学能力评价的研究成果比较少,还没有现成的具有普遍适用性的大学教师教学能力评价体系可供使用。因此,以我国当前体量最大的也是未来一段时期重点建设和发展的应用型大学为例,开展教师教学能力评价体系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其成果可以丰富我国大学教师教学能力结构与评价的理论研究,为教师组织及个人开展教学能力评价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指南,为教育行政部门相关决策的制定和调整提供重要参考,此外,还可以为同行开展教学能力评价研究或实践提供可资借鉴和参考的依据。本文采用实证研究与逻辑思辨相结合的综合研究范式,遵循“逻辑思辨-实证研究-逻辑思辨”的基本思路,系统开展应用型大学教师教学能力评价体系研究,创造性地构建了应用型大学教师教学能力三维结构模型,研制了应用型大学教师教学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及相应的测评量表,为开展应用型大学教师教学能力评价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南。本文从结构上分为八章,主要研究成果如下:其一,在文献研究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以能力结构“二因素”说、胜任力冰山模型与素质洋葱模型以及应用型本科教育基本理论为指导,结合大学教师教学能力的普遍性要求和应用型大学人才培养的特殊性要求,构建了应用型大学教师教学能力三维结构模型,提出可从“能力构成维度”、“工作领域维度”和“教学活动维度”对应用型大学教师的教学能力进行分析和描述:从能力构成维度看,应用型大学教师的教学能力包括“个性特征”、“知识结构”和“教学技能”三大构成要件;从工作领域维度看,应用型大学教师的教学能力包括“课堂教学能力”和“实践教学能力”两大能力类群;从教学活动维度看,应用型大学教师的教学能力包括“教学认知能力”、“教学设计能力”、“教学实施能力”、“教学评价能力”、“教学创新能力”和“教学研究能力”六大能力子集。应用型大学教师教学能力三维结构模型的构建,为应用型大学教师教学能力的可视化分析提供了科学依据。其二,基于应用型大学教师教学能力三维结构模型的构成分析,以应用型本科教育基本理论和人员素质测评基本理论为指导,综合运用文献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数理统计法、层次分析法和试验法,根据“理论构建-实证检验-二次实证检验-信度检验”的思路,构建了应用型大学教师教学能力评价体系,包括综合教学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含3个一级指标、16个二级指标和60个三级指标)及其测评量表(TAE-60量表、TAE-52量表),课堂教学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含3个一级指标、9个二级指标和24个三级指标)及其测评量表(CTAE-24量表),实践教学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含4个一级指标、8个二级指标和22个三级指标)及其测评量表(PTAE-22量表),并根据教学能力测评的实际需要给出了应用型大学教师教学能力测评结果的两种计算方式:“供教师自评使用的测评结果计算方式”和“供集体测评使用的测评结果计算方式”。应用型大学教师教学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及其测评量表的研制,为应用型大学教师组织或个人开展教学能力评价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科学手段。其三,使用应用型大学教师教学能力评价体系(包括评价指标体系和测评量表)对随机抽样的应用型大学教师进行教学能力现状测评,通过对测评数据的系统分析,既验证了应用型大学教师教学能力评价体系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也掌握了应用型大学教师教学能力现状的基本数据和特点。实证数据表明:应用型大学教师的教学能力总体上处于一般水平,课堂教学能力优于综合教学能力和实践教学能力,课堂教学能力处于良好水平,综合教学能力和实践教学能力处于一般水平;应用型大学教师的教学能力存在“能力因子”、“评价主体”和“评价对象”差异。其四,应用型大学教师的教学能力发展是应用型大学教师教学能力三维结构的完善与发展,是应用型大学教师个性特质、知识结构与教学技能的全面发展,是应用型大学教师综合教学能力、课堂教学能力与实践教学能力的系统发展,是应用型大学教师追求学术卓越的内在要求,也是应用型大学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重要基础和关键环节。基于应用型大学教师教学能力现状的测评结果分析,提出优化教学能力评价的对策建议:避免“唯学历论”和“唯职称论”;尽量采用多元主体评价的方式,在没条件情况下可首选同行评价方式;要实现教学能力评价数据的即时统计、分析与反馈,应开展交互式的“互联网+教学能力评价”。此外,结合对应用型大学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现实困境的分析,从国家、院校和教师三大层面提出促进应用型大学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科学对策:创设良好的外部环境;完善内部机制;重点补齐教学能力的短板。
朱水萍[7](2014)在《教师伦理:现实样态与未来重构》文中提出今天的教师面临着许多非专业化干预,教师的道德选择变得复杂与困难。许多看上去“为你好”的教育意图,可能实际上只是在很好地服务于学校的升学要求,满足于家长的需要,或者是追求教师自身利益,而教育的本真、学生发展的要求被忽略了,导致教育精神迷失与道德冷漠。何以为师?成为教师什么最重要?这些现实困扰既关系到教师自身完满生活的诉求,也直接或间接地与学生发展紧密相关。本文基于这一背景,以理论思考与现象关注结合的视角对教师伦理现状与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本文首先分析了教师伦理的内涵、特征及其教育价值。“道德,普遍地被认为是人类的最高目标,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标。”教育具有道德意义的内涵,那么教师作为教育活动中人的要素,就是“教育人”。而且,教师不仅是以个体的道德修养来实现这一使命,由于教育活动的特殊性,教师也是作为共同体的存在对学生发生着重要影响。因而,人们对教师伦理就有了期待。许多研究者也很早看到,作为伦理者角色的教师与学校系统的价值体系对学生具有潜在影响。教师伦理与教师专业化密切相关。把教师看作专业人员,教师伦理是指教师表现其教育作为时所参照的专业规范与责任。教师伦理反映了教育的伦理特性,是教师专业性质的重要标志,是教师共同体的道德担当。教师伦理具有实践性、关系性、层叠性、生活性、共生性、无边界性与限度等特征。随后,运用观察、访谈以及文本分析的方法探究了教师伦理在人们心目中的理解与期待,描述了教师伦理的关系维度与核心内容。教师伦理是教师反映在与学生、与学校及社会、与同行、与家长、与职业以及教师对待自身等关系中的道德规范与责任。教师伦理对学生的影响表现在道德影响、激发学习兴趣、培养习惯与方法、心理情感关怀、树立信心以及心智启发等方面。以文本分析的结论为架构,本文进一步运用问卷调查的方法考察了教师伦理的现实样态。研究发现,当前教师伦理总体情况良好,但在不同的关系维度上有一定差异。其中,“教师与学生”这一维度与教师伦理总体状况相当一致,说明“教师与学生”是能够反映教师伦理总体水平最具代表性的维度;“教师与同行”维度上总体水平最高;“教师与家长”、“教师与职业”维度总体水平都略低于总平均数。另外,不同的调查对象对教师伦理现实样态的反映既有相同之处,也有一定差异。如,在对于“教师是否理解学生”,“教师对学生生活、健康、心理的照顾”等方面的评判,教师与学生的看法比较一致;而在另一些价值如对于教师“关爱”、“公正”的评判,教师则明显高于学生。研究力图揭示人们心目中对教师伦理的期待与教师伦理现实样态之间的距离。重新审视教师伦理,研究发现:“好”教师之道德目标是教师伦理的理想;教师伦理关系以“教师如何对待学生”为核心;“应当与否”是教师伦理的价值表现;从规范到德性体现了教师伦理的边界。为此,教师伦理重构需要唤醒教师共同体的伦理责任;需要不仅关注教师自身发展,更要关注教师对学生发展的影响;需要淡化教师量化考核,关心教师的伦理实践;需要建构一体化教师伦理教育路径。
李辉[8](2020)在《新时代我国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教育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职业理想是理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理想在职业领域中的具体体现。职业理想是职业实践的方向盘和指南针,任何职业生活都需要职业理想。教师职业肩负教书育人、立德树人的特殊使命,更需要树立崇高的教师职业理想。中华民族自古以来便有崇尚师德的优秀文化传统,中国历代教育家也均执着追求着“师范端严,学明德尊”的个人修养和教育境界。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师德师风和教师职业理想问题,并将教师职业理想教育置于教师培养的核心地位。新时代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号召广大教师要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也激励广大教师要做“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学生创新思维的引路人,学生奉献祖国的引路人”。“四有”好老师和“四个引路人”的简洁概括激励着广大人民教师实现从世俗生活到精神自由、从个人价值到使命担当的发展跨越,为我国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及师范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为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教育提供了根本遵循。高校师范生作为未来教师主力军,他们只有拥有崇高教师职业理想,才能形成可贵的师范气质和深厚教师情怀,才能调动起奉献教育事业的职业热情和奋斗意志。职业理想教育是高校师范生理想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师范生职业理想培育的坚实保障。因此,对标“四有”好老师和“四个引路人”的整体要求,积极关注并研究新时代我国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教育问题对师范生人才培养和教师队伍建设具有深远意义。本文以“新时代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教育”为研究对象,首先对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教育的内涵及功能进行了阐释,明确了本研究以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及马克思主义职业观为理论指导,并借鉴了西方职业发展理论相关研究测量工具。同时,对新时代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教育的意义和要求进行了分析: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教育关乎新时代我国教育强国战略及教师队伍建设的实施、关乎新时代师范院校立德树人工作以及师范专业改革工作的成效;新时代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有”好老师和“四个引路人”的整体要求成为新时代我国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教育的目标指引。在此基础上,本研究对当前我国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教育现状进行了实证分析。借鉴心理学研究方法编制了《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问卷》及《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影响因素调查问卷》,并使用上述两个自编问卷进行了相关测量和调查,分析了当前我国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的主体差异、积极方面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同时剖析了当前我国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教育存在的“实施原则存在偏差”“内容体系有待完善”“路径依赖问题凸显”“合力结构尚未形成”等问题,并从学校、学生、国家及社会四方面分析了上述问题的成因。结合前期文献研究和实证分析结果,本文对新时代我国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教育的思路与举措进行了重点研究:一是在实施原则的调试方面,提出要遵循社会本位与个人本位相协调、理论指导与实践熏陶相结合、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相融合、专业教育与全方位教育相统一等原则;二是在内容体系建构方面,建议内容体系应涵盖政治信仰教育与爱国主义教育、教师职业认知教育、教师职业认同教育、教师职业情感教育以及教师从教信念教育等五个方面;三是在实践举措探索方面,梳理了以讲授、体验、榜样、环境和自我为核心的“五维”培育路径以及探索了构建“向师型”师范生课程体系、发挥以“实习支教”为核心的实践教育优势、发挥“榜样力量”的启迪与激励影响、彰显“师范教育”特质文化环境的熏陶作用、激发高校师范生主体意识及自我教育积极性等对策。在此基础上,也提出了完善高校师范生的“录取与退出机制”“效果评价机制”“国家支持机制”“社会引导机制”以及“家庭干预机制”等师范生职业理想教育支持机制的思路。其中,第一章“理论概述”是研究起点和基础;第二章“意义与要求”是研究的方向和指引;第三章“现状实证分析”和第四章“存在的问题及成因”是研究难点和切入点;第五章“思路与举措”是研究重点和落脚点。
鄂丽美[9](2020)在《幼儿园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办好学前教育、实现幼有所育,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党和政府为人民提供更优质教育资源的民心工程。其关系到亿万儿童的全面发展,关系社会和谐稳定,更关系党和国家的未来,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环节。幼儿园教师是幼儿教育工作的主要实施者,幼儿园教师职业道德水平直接影响幼儿园保教质量、幼儿的茁壮成长与健康发展。近年来,不断出现在网络新媒体平台中的虐童事件,使得幼儿园教师职业道德水平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引发了公众的热议。如何提升幼儿园教师职业道德水平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对幼儿园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研究极其重要。论文运用文献研究、多学科交叉研究法以及调查研究法,对幼儿园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第一部分重点阐述幼儿园教师职业道德的内涵及特点,明确幼儿园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目的与基本内容。分析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有关道德教育的理论以及中国共产党有关师德建设的思想,提炼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师德建设思想内容,作为本研究的理论支撑。第二部分梳理我国幼儿园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发展历程。将幼儿园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历程划分为三个阶段,即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夕、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幼儿园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以及新时代我国幼儿园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并深刻探讨幼儿园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时代价值,幼儿园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是办好我国学前教育的基石,推进幼儿园教师专业的发展,带动社会道德环境的净化,促进幼儿园教师的全面发展。第三部分,运用调查研究法,对幼儿园教师职业道德及其建设状况进行实证分析。首先将幼儿园教师职业道德分为幼儿园教师的职业观、儿童观、保教观、自我发展观4个内容,12个维度,44个基本问题。然后,采取问卷与个别访谈相结合的方式,掌握当前幼儿园教师职业道德状况的数据,将数据运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利用均值得出幼儿园教师职业道德整体状况。重点围绕调查的结果,分析当前我国幼儿园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幼儿园教师职业道德的法制化建设不足、园方教师管理机制不健全、幼儿师范学校职业道德教育不到位以及幼儿园教师对职业道德建设参与度不够,并在此基础上分析问题的成因,为对策的提出提供依据。第四部分,梳理和分析部分国家在幼儿园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方面的经验与措施,主要总结和分析了美国、日本、韩国等幼儿园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实践做法,挖掘可供我国幼儿园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借鉴和参考的有益成分。第五部分,提出幼儿园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具体路径。新时代背景下,幼儿园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路径主要包括营造良好的社会道德环境、建立健全幼儿园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有效机制、完善幼儿园师范教育学校和幼儿园职业道德教育体系、激发幼儿园教师职业道德素质自我提升。使社会、学校、幼儿园以及幼儿园教师自身的主体性力量得到整合,共同促进我国幼儿园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合理化、规范化与健全化发展。
吴传刚[10](2019)在《我国现行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改进研究》文中指出自古以来各国都有对于教师标准的关注,但对于教师“专业”标准的研究则是在教师专业化研究背景下展开的。到20世纪80年代教师专业标准形成了自己的研究领域。我国对教师专业标准的研究起步较晚,是在21世纪初开始的,但发展较快,研究成果在数量上和质量上都取得了初步的成绩。特别是2012年我国正式颁布了幼儿园、小学、中学三个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提出幼儿园及中小学合格教师专业素质基本要求,正式开启了教师专业标准改革之路。这里选取了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国内外教师教育发展的历史的梳理与比较,分析探求教师质量保障体系的核心要素——标准,并寻找教师“标准”发展的历史逻辑及现实规律,探求专业化背景下我国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的理论基础及完善策略。研究中采取了文献研究法、历史研究法、比较研究法和调查研究法。搜集了我国自1896年开始至2019年的我国关于中小学教师标准相关的大量文献资料和研究成果。比较借鉴了法国、德国、日本、美国的教师标准发展中的基本经验。调查了我国中小学教师工作情况。从中发现了我国现行的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中存在诸如工具理性过强人文关怀不足、对时代新要求反映不足、对在职教师要求不足、对新技术应用要求不足等问题。并依据人本理论、教师专业化、教师专业发展等理论结合我国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实际,提出了从丰富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内容、完善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的职前职后层次结构、保障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的作用发挥、提高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的水平四个方面的策略来完善我国现行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
二、爱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爱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高等体育院校武术教师职业道德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选题的目的意义 |
1.2.1 选题目的 |
1.2.2 选题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国内研究现状 |
2.1.1 关于教师职业道德的相关研究 |
2.1.2 关于教师职业道德评价体系的相关研究 |
2.1.3 关于武术教师职业道德的相关研究 |
2.2 国外研究现状 |
2.2.1 教师职业道德的相关政策 |
2.2.2 关于教师职业道德的相关研究 |
2.2.3 教师职业道德评价问题的研究 |
2.3 文献综述述评 |
3 研究设计 |
3.1 研究对象、方法和技术路线 |
3.1.1 研究对象 |
3.1.2 研究方法 |
3.1.3 技术路线 |
3.1.4 研究的相关界定 |
3.2 研究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
3.2.1 研究重点 |
3.2.2 研究难点 |
3.2.3 研究创新点 |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新形势下武术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的特征 |
4.1.1 人文特征 |
4.1.2 时代特征 |
4.1.3 兼容特征 |
4.2 武术教师职业道德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
4.2.1 科学性原则 |
4.2.2 全面性原则 |
4.2.3 独立性原则 |
4.2.4 可操作性原则 |
4.2.5 目标一致性原则 |
4.3 高等体育院校武术教师职业道德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4.3.1 武术教师职业道德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过程 |
4.3.2 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内容分析 |
4.3.3 指标的筛选过程 |
4.3.4 指标权重的确立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研究结论 |
5.2 研究建议 |
附录 |
附录A 关于高等体育院校武术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现状调查报告 |
附录B 高等体育院校武术教师职业道德情况调查问卷 |
附录C 专家访谈提纲 |
附录D 构建高等体育院校武术教师职业道德评价指标体系调查问卷 |
附录E 武术教师职业道德评价各指标相对重要性专家调查问卷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2)基于具身认知的教师培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三、核心概念界定 |
四、研究目标与问题 |
五、研究思路与方法 |
六、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一章 教师培训的始基:对教师专业发展、理想形象及素质的理解 |
第一节 教师专业发展的涵义、实质及其阶段 |
一、教师专业发展的涵义 |
二、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质 |
三、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 |
第二节 教师的理想形象--反思性实践者 |
一、教师形象概述 |
二、教师的理想形象:从教学技术员到反思性实践者的转向 |
第三节 教师的素质 |
一、教师素质的内涵 |
二、教师素质的结构 |
第二章 渊源、流派与困厄:对离身认知的审视 |
第一节 离身认知的思想渊源 |
一、身心二元论 |
二、功能主义 |
三、思想语言假说 |
四、图灵测试 |
第二节 离身认知的主要流派与困厄 |
一、符号计算主义 |
二、联结主义 |
三、离身认知的困厄 |
第三章 教师离身培训的缺陷:来自现场的调查 |
第一节 教师培训个案介绍 |
一、S大学的基本情况 |
二、S大学教育学院、教师培训学院的基本情况 |
三、本研究中的教师培训项目简介 |
第二节 教师离身培训存在的主要问题 |
一、本体论:身心分离 |
二、价值论:为什么培训 |
三、知识论:培训什么——学科本位 |
四、方法论:怎样培训 |
第四章 认识“第二代认知科学”:对具身认知的探讨 |
第一节 具身认知的内涵与效应 |
一、具身认知的内涵 |
二、具身效应 |
第二节 具身认知产生的基础 |
一、哲学基础 |
二、心理学基础 |
第三节 具身认知的优势、局限与未来进路 |
一、具身认知的优势 |
二、具身认知的局限 |
三、具身认知的未来进路 |
第五章 超越与贡献:具身认知在教师培训中的运用 |
第一节 具身认知用于指导教师培训的适切性 |
一、把“人”当作“人” |
二、缄默知识习得的主要途径 |
三、契合教师教育的实践取向 |
第二节 教师具身培训的主要原则 |
一、悬置与还原 |
二、体验 |
三、反思 |
第三节 具身认知在教师培训中的价值体现 |
一、本体论:身心一体 |
二、价值论:为什么培训 |
三、知识论:培训什么——问题中心 |
四、方法论:怎样培训 |
第四节 教师具身培训的范例——合作教学 |
一、合作教学的涵义与缘起 |
二、合作教学的典型模式 |
三、合作教学高度契合教师具身培训的理念与要求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科研成果 |
后记 |
(3)习近平关于师德建设论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创新点摘要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及进展 |
1.2.1 国内研究综述 |
1.2.2 国外研究综述 |
1.3 研究框架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框架 |
1.3.2 研究方法 |
1.4 本章小结 |
第2章 习近平关于师德建设论述的历史背景与理论基础 |
2.1 习近平关于师德建设论述的历史背景 |
2.1.1 世界交往环境对师德提出新的挑战 |
2.1.2 建设教育强国对师德提出新的亟需 |
2.1.3 教师队伍建设对师德提出新的要求 |
2.2 习近平关于师德建设论述的理论基础 |
2.2.1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师德建设的相关论述 |
2.2.2 列宁关于师德建设的相关论述 |
2.2.3 中国共产党主要领导关于师德建设的相关论述 |
2.2.4 传统文化中关于师德建设的历史积淀 |
2.3 习近平关于师德建设论述的发展过程 |
2.3.1 习近平关于师德建设论述的萌芽期(1982-2012年) |
2.3.2 习近平关于师德建设论述的发展期(2012-2017年) |
2.3.3 习近平关于师德建设论述的成熟期(2017-今)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习近平关于师德建设论述的主要内容 |
3.1 习近平对新时代师德的内涵界定 |
3.1.1 高尚师德体现在坚定理想信念和提高政治站位 |
3.1.2 高尚师德体现在恪守道德规范和涵养高尚人格 |
3.1.3 高尚师德体现在增强学识素养和不断守正创新 |
3.1.4 高尚师德体现在心怀宽仁慈爱和践行敬业奉献 |
3.2 习近平关于师德建设的五个抓手 |
3.2.1 掌握意识形态话语 |
3.2.2 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
3.2.3 完善“引培考”机制 |
3.2.4 营造尊师重教氛围 |
3.2.5 发挥教师主观能动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习近平关于师德建设论述的理论特征 |
4.1 突出立德树人体现人本思维 |
4.1.1 将教师和学生作为师德建设的双主体 |
4.1.2 将满足师生需要作为师德建设的目标 |
4.1.3 将优秀教师和人民的满意度作为推力 |
4.2 锻造师德师风体现战略思维 |
4.2.1 教师理想信念教育上强调政治战略 |
4.2.2 教师师德师风锻造上体现目标战略 |
4.2.3 教师师德师风培养上立足知行战略 |
4.3 划定师德红线体现底线思维 |
4.3.1 将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的底线 |
4.3.2 将立德树人作为检验教学的底线 |
4.4 深化协同育人体现系统思维 |
4.4.1 定义新时代的“四有”好老师体现整体性 |
4.4.2 构建学校各部门教育共同体体现协同性 |
4.4.3 营造尊师重教良好氛围体现建设开放性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习近平关于师德建设的继承与发展 |
5.1 在师德建设初心上的继承与发展 |
5.1.1 在师德建设初心上的继承 |
5.1.2 在师德建设初心上的发展 |
5.2 在师德建设内容上的继承与发展 |
5.2.1 在师德建设内容上的继承 |
5.2.2 在师德建设内容上的发展 |
5.3 在师德建设路径上的继承与发展 |
5.3.1 在师德建设路径上的继承 |
5.3.2 在师德建设路径上的发展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习近平关于师德建设论述的时代价值 |
6.1 习近平关于师德建设论述的理论价值 |
6.1.1 推进了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中国化 |
6.1.2 实现中国共产党师德建设理论升华 |
6.2 习近平关于师德建设论述的实践意义 |
6.2.1 领导师德建设进入新发展阶段 |
6.2.2 深化师德建设体制机制的改革 |
6.2.3 丰富师德建设的有效工作方法 |
6.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4)新世纪以来中学教师职业道德现状分析及建设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详细摘要 |
Detailed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言 |
一、问题提出的背景及其研究意义 |
(一) 问题提出的背景 |
(二) 问题研究的意义 |
二、研究现状 |
(一) 国内研究现状 |
(二) 国外研究现状 |
(三) 研究现状评述 |
三、研究思路、方法和难点、创新点 |
(一) 研究思路 |
(二) 研究方法 |
(三) 研究难点 |
(四) 创新点 |
第二章 加强中学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重要意义 |
一、中学教师职业的特殊性 |
(一) 职业的概念 |
(二) 教师和中学教师的概念 |
(三) 中学教师职业的特殊性 |
二、中学教师职业道德的重要性 |
(一) 职业道德的概念 |
(二) 教师职业道德的演进 |
(三) 中学教师职业道德的重要性 |
三、中学教师职业道德提升的现实意义 |
(一) 促进中学教师职业精神提升 |
(二) 促进青少年学生个性健康发展 |
(三) 促进家庭幸福 |
(四) 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
第三章 中学教师职业道德的构成要素及基本要求 |
一、中学教师职业道德构成要素 |
二、中学教师处理各种关系在职业道德中的基本要求 |
(一) 中学教师在处理与学生的关系中的基本要求 |
(二) 中学教师在处理与学生家长关系中的基本要求 |
(三) 中学教师在处理与同事关系中的基本要求 |
(四) 中学教师在处理社会、民族和国家关系中的基本要求 |
第四章 中学教师职业道德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一、中学教师职业道德的现状调查 |
(一) 中学教师职业道德的现状调查的目的 |
(二) 中学教师职业道德的现状调查的范围 |
(三) 中学教师职业道德现状的整体分析 |
二、中学教师职业道德存在的问题 |
(一) 职业理想问题 |
(二) 职业态度问题 |
(三) 职业责任感欠缺 |
(四) 职业纪律问题 |
三、中学教师在处理各方面关系中的不当表现 |
(一) 中学教师在处理与青少年学生的关系中的不当表现 |
(二) 中学教师在处理与学生家长关系中的不当表现 |
(三) 中学教师在处理与同事关系中的不当表现 |
(四) 中学教师在处理社会、民族和国家关系中的不当表现 |
四、中学教师职业道德存在问题的原因 |
(一) 中学教师自身的原因 |
(二) 中学教师职业道德失范的学校原因 |
(三) 中学教师职业道德失范的体制原因 |
第五章 建设中学教师职业道德的路径 |
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定中学教师职业理想 |
(一)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定政治方向 |
(二) 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重要内容,提供目标指引 |
(三) 以爱国主义和改革创新为核心,培育爱国爱岗精神 |
(四) 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契入点,形成职业荣辱观 |
二、完善监督体系,提高中学教师职业道德要求 |
(一) 促进同事之间监督 |
(二) 引导教育客体对教育主体监督 |
(三) 提倡家长对中学教师的监督 |
(四) 加强社会舆论监督 |
三、加强法治,提升中学教师职业道德水平 |
(一) 维护中学教师的合法权益 |
(二) 提高中学教师队伍的质量 |
(三) 学校领导要按规章制度办事 |
(四) 营造和谐的校园环境 |
四、树立科学理念,促进中学教师职业道德内化 |
(一) 树立科学先进的教育理念 |
(二) 掌握专业知识,提高教育实践能力 |
(三) 加强中学教师职业道德自律能力 |
(四) 培养中学教师职业幸福感 |
五、提高中学教师职业道德修养 |
(一) 提高中学教师敬业奉献精神 |
(二) 要做到发自内心地热爱学生 |
(三) 规范中学教师的仪容仪表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校期间发表学术论文及科研情况 |
作者简介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在学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附录 1 中学教师职业道德调查问卷 |
附录 2 中学生调查问卷 |
(5)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选题缘由和研究意义 |
1.选题缘由 |
2.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1.国内研究现状 |
2.国外研究现状 |
3.国内外研究综述特色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1.研究思路 |
2.研究方法 |
3.创新之处 |
(四)相关概念界定 |
1.师德师风 |
2.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师德师风 |
二、师德师风建设的理论渊源 |
(一)中国历代教育家关于师德师风的论述 |
1.古代教育家关于师德师风的论述 |
2.近现代教育家关于师德师风的论述 |
(二)国外有关的师德师风论述 |
1.古希腊罗马时期的师德师风论述 |
2.文艺复兴时期的师德师风论述 |
3.近现代西方的师德师风论述 |
(三)马克思主义相关的师德师风论述 |
1.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有关的师德师风论述 |
2.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的师德师风论述 |
三、高校思政课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性 |
(一)高校思政课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是实现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需要 |
1.高校思政课教师承担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责任 |
2.高校思政课教师的师德师风是提升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保证 |
(二)高校思政课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是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
1.高校思政课教师师德师风是社会道德的组成部分 |
2.高校思政课教师师德师风需适应时代发展的主流 |
四、高校思政课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现状调研 |
(一)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师师德师风状况的主流 |
(二)高校思政课教师师德师风存在的问题 |
1.理论素养亟待提高 |
2.师生关系有待深化 |
3.育人成效略显不足 |
4.教学思维缺乏创新 |
5.理想信念不够坚定 |
6.教学时间分配不合理 |
(三)高校思政课教师师德师风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 |
1.社会大环境的影响 |
2.高校管理体制的影响 |
3.思政课教师自身的问题 |
五、高校思政课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基本内容 |
(一)师知:高校思政课教师的知识底蕴 |
1.教师丰富的专业知识 |
2.教师深厚的人文素养 |
3.教师丰富的实践经验 |
(二)师爱:高校思政课教师的情感力量 |
1.教师对党和国家的忠诚 |
2.教师对教育事业的热爱 |
3.教师对教育对象的栽培 |
(三)师品:高校思政课教师的道德垂范 |
1.教师内在的品格修养 |
2.教师外在的气质风范 |
(四)师能:高校思政课教师的过硬本领 |
1.教师“教好书”的教学水平 |
2.教师“育好人”的育人功夫 |
3.教师“做好文”的科研能力 |
(五)师风:高校思政课教师的优良做派 |
1.教师终生学习的学风 |
2.教师严谨治学的教风 |
3.教师清正廉洁的作风 |
六、加强高校思政课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主要途径 |
(一)国家要加强对师德师风的顶层设计 |
1.思政课教师师德规范应遵循的原则 |
2.推进思政课教师师德制度化建设 |
(二)社会要营造形成良好思政课教师师德师风的氛围 |
1.加强尊师重教观念的引导 |
2.加强社会舆论监督的力度 |
(三)高校要加强思政课教师师德师风的制度建设 |
1.严格落实相关体制机制的实施 |
2.加强思政课教师的培训体系 |
(四)高校思政课教师要注重提升自我修养 |
1.坚定理想信念,把好政治方向 |
2.塑造道德品质,坚持立德树人 |
3.加强自身学习,拓宽教育视野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
(6)应用型大学教师教学能力评价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
一、选题的缘由 |
二、研究的意义 |
第二节 相关研究综述 |
一、关于能力的理论 |
二、关于教学能力及其结构的研究 |
三、关于教学能力评价的研究 |
第三节 研究目的与思路方法 |
一、研究的目的 |
二、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
第四节 核心概念界定 |
一、应用型大学 |
二、教学能力 |
三、教学能力结构 |
四、教学能力评价体系 |
第二章 应用型大学教师教学能力结构模型的构建 |
第一节 理论依据 |
一、能力结构理论 |
二、教学能力结构理论 |
三、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基本理论 |
四、人员素质测评的相关理论 |
第二节 构建的方法 |
一、方法 |
二、技术路线 |
第三节 应用型大学教师教学能力结构模型的雏形 |
一、从教学活动的主体出发,建构教学能力的“能力构成维度” |
二、从教学活动的场域出发,建构教学能力的“工作领域维度” |
三、从教学活动的方式出发,建构教学能力的“教学活动维度” |
四、教学能力构成的内涵分析 |
第三章 应用型大学教师综合教学能力评价指标调查研究 |
第一节 调查研究的基本情况 |
一、研究的目的 |
二、研究的对象 |
三、研究的方法 |
第二节 调查研究的结果与分析 |
一、指标体系的初步构建 |
二、指标体系的确定 |
第三节 调查研究的结论与思考 |
一、结论 |
二、思考 |
第四章 应用型大学教师综合教学能力评价指标权重调查研究 |
第一节 调查研究的基本情况 |
一、研究的目的 |
二、研究的对象 |
三、研究的方法 |
第二节 调查研究的结果与分析 |
一、指标权重的确定 |
二、指标主体权重的确定 |
第三节 调查研究的结论与思考 |
一、结论 |
二、思考 |
第五章 应用型大学教师综合教学能力测评量表调查研究 |
第一节 调查研究的基本情况 |
一、研究的目的 |
二、研究的对象 |
三、研究的方法 |
第二节 调查研究的结果与分析 |
一、测评题项的建构 |
二、测评题项的确定 |
三、测评量表的确定 |
四、测评结果的计算 |
五、测评量表的试验 |
第三节 结论与思考 |
一、结论 |
二、思考 |
第六章 应用型大学教师课堂教学能力评价体系调查研究 |
第一节 调查研究的基本情况 |
一、研究的目的 |
二、研究的对象 |
三、研究的方法 |
第二节 调查研究的结果与分析 |
一、指标体系的初步构建 |
二、指标体系的确定 |
三、指标的信度检验 |
四、指标权重的确定 |
五、指标权重的再分配 |
六、测评量表的研制 |
七、测评结果的计算 |
八、测评量表的试验 |
第三节 调查研究的结论与思考 |
一、结论 |
二、思考 |
第七章 应用型大学教师实践教学能力评价体系调查研究 |
第一节 调查研究的基本情况 |
一、研究的目的 |
二、研究的对象 |
三、研究的方法 |
第二节 调查研究的结果与分析 |
一、指标体系的初步构建 |
二、指标体系的确定 |
三、指标的信度检验 |
四、指标权重的确定 |
五、指标权重的再分配 |
六、测评量表的研制 |
七、测评结果的计算 |
八、测评量表的试验 |
第三节 调查研究的结论与思考 |
一、结论 |
二、思考 |
第八章 应用型大学教师教学能力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 |
第一节 调查的基本情况 |
一、研究的目的 |
二、研究的对象 |
三、研究的方法 |
四、研究的工具 |
第二节 调查的结果与分析 |
一、应用型大学教师综合教学能力的现状 |
二、应用型大学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现状 |
三、应用型大学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现状 |
四、同类主体对不同教学能力的测评结果分析 |
五、应用型大学教师教学能力的性别差异 |
六、应用型大学教师教学能力的教龄差异 |
七、应用型大学教师教学能力的职称差异 |
八、应用型大学教师教学能力的学位差异 |
第三节 调查研究的结论与思考 |
一、结论 |
二、思考与建议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博士期间的科研情况 |
致谢 |
(7)教师伦理:现实样态与未来重构(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第一节 研究问题的提出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述评 |
一、教师知识研究:教师伦理是教师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 |
二、教师角色与身份认同研究:教师的伦理者角色 |
三、教师伦理与教师个人道德的关系研究 |
四、教师伦理教育研究 |
五、教师职业道德与伦理规范研究 |
六、教师伦理现状研究 |
七、教师伦理问题研究 |
八、已有研究的评价与启示 |
第三节 研究设计与方法 |
一、研究假设 |
二、研究思路 |
三、研究方法与研究工具 |
四、研究框架与主要内容 |
第二章 教师伦理及其教育价值 |
第一节 教师伦理概述 |
一、“伦理”与“道德”解读 |
二、教育、道德与教师 |
三、伦理学理论形态与教师伦理的价值取向 |
四、教师伦理与教育专业 |
五、教师伦理的内涵 |
六、教师伦理的基本范畴 |
第二节 教师伦理的特征 |
一、实践性 |
二、关系性 |
三、层叠性 |
四、生活性 |
五、共生性 |
六、无边界性与限度 |
第三节 教师伦理的教育价值与时代挑战 |
一、教师伦理反映了教育的伦理特性 |
二、教师伦理是教师自身完满生活的诉求 |
三、教师伦理对学生发展有重要影响 |
四、教师作为伦理者角色的时代要求 |
第三章 教师伦理的关系构成与价值范畴 —— 基于文本分析的研究 |
第一节 研究方法与研究过程 |
一、研究方法 |
二、文本分析的具体步骤 |
第二节 教师伦理的关系维度及其价值内容 |
一、教师与学生 |
二、教师自身 |
三、教师与职业 |
四、教师与学校社会 |
五、教师与家长 |
六、教师与同行 |
第三节 教师伦理对学生发展的影响 |
一、道德影响 |
二、激发学习兴趣 |
三、习惯与方法培养 |
四、心理情感关怀 |
五、树立信心 |
六、心智启发 |
第四节 结果讨论 |
一、教师伦理基本的关系构成 |
二、不同群体对教师伦理构成理解有所不同,但表现出一些共性 |
三、教师伦理以教师作为的“应当与否”为价值范畴 |
第四章 教师伦理的现实样态 —— 基于江苏四所城市初中教师的调查研究 |
第一节 研究方法与研究过程 |
一、被试构成 |
二、测量工具 |
三、统计处理 |
第二节 调查的数据与分析 |
一、教师问卷调查结果与分析 |
二、学生问卷调查结果与分析 |
第三节 结果讨论 |
一、“教师与学生”是反映教师伦理总体状况最具代表性的维度 |
二、教师与学生反映的结论有相互佐证的方面,也有一定的差异 |
三、问卷调查与文本分析的结论比较 |
第五章 教师伦理的重新审视 |
第一节 教师伦理构成的设想 |
一、教师伦理理想:“好”教师的道德目标 |
二、教师伦理关系:以“教师如何对待学生”为核心 |
三、教师伦理价值:“应当”的范畴 |
四、教师伦理边界:从规范到德性 |
第二节 教师伦理重构之可能——为了学生的发展 |
一、回归天职:教师共同体伦理责任的唤醒 |
二、学生发展的第一要义 |
三、关注教师经验,淡化量化考核与底线要求 |
四、一体化是教师伦理教育的重要路径 |
结语 |
附录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取得相关成果情况 |
后记 |
(8)新时代我国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四、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
(一)重点难点 |
(二)创新点 |
第一章 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教育的相关理论概述 |
一、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的内涵及功能 |
(一)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的内涵 |
(二)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概念结构模型 |
(三)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的功能 |
二、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教育的内涵及功能 |
(一)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教育的内涵 |
(二)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教育的功能 |
三、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教育的理论基础 |
(一)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 |
(二)马克思主义职业观 |
第二章 新时代我国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教育的意义和要求 |
一、新时代我国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教育的意义 |
(一)促进新时代教育强国战略及教师队伍建设实施 |
(二)推动新时代我国师范院校“立德树人”工作开展 |
(三)助力新时代我国师范院校师范专业深化改革 |
二、新时代我国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教育的方向与要求 |
(一)根本方向:培育“四有”好老师 |
(二)职责要求:做好“四个引路人” |
第三章 当前我国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现状实证分析 |
一、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的问卷编制及使用 |
(一)编制目的 |
(二)编制方法 |
(三)编制过程 |
(四)问卷使用 |
二、当前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的现状分析 |
(一)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的主体差异分析 |
(二)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当前的积极方面 |
(三)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四章 当前我国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教育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
一、当前我国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教育存在的问题 |
(一)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教育的实施原则存在偏差 |
(二)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教育的内容体系有待完善 |
(三)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教育的路径依赖问题凸显 |
(四)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教育的合力结构尚未形成 |
二、当前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教育弱化的成因分析 |
(一)学校原因:学校重视程度不够及教育有效性不足 |
(二)学生原因:师范生职业理想塑造自觉性差 |
(三)国家原因:薪酬待遇及社会保障不佳 |
(四)社会原因:社会价值观影响及就业形势压力 |
第五章 新时代我国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教育的思路与举措 |
一、新时代我国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教育的工作原则调适 |
(一)社会本位与个人本位相协调原则 |
(二)理论指导与实践熏陶相结合原则 |
(三)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相融合原则 |
(四)专业教育与全方位教育相统一原则 |
二、新时代我国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教育的内容体系建构 |
(一)政治信仰与爱国主义教育 |
(二)教师职业认知教育 |
(三)教师职业认同教育 |
(四)教师职业情感教育 |
(五)教师从教信念教育 |
三、新时代我国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教育的实践举措探索 |
(一)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教育的路径选择 |
(二)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教育的对策提升 |
(三)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教育的机制支持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一、《访谈提纲》 |
二、《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问卷(正式版)》 |
三、《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影响因素调查问卷》 |
后记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9)幼儿园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3.3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
1.4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研究的创新点 |
2 幼儿园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基本理论概述 |
2.1 幼儿园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研究的相关概念 |
2.1.1 幼儿园教师职业道德的内涵及特点 |
2.1.2 幼儿园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内涵及目的 |
2.2 幼儿园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基本内容和主体 |
2.2.1 幼儿园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基本内容 |
2.2.2 幼儿园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主体及其关系 |
2.3 幼儿园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研究的理论指导 |
2.3.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有关道德教育的思想 |
2.3.2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有关师德建设的思想 |
2.3.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思想 |
2.4 幼儿园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研究的理论基础 |
2.4.1 思想政治教育要素论 |
2.4.2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论 |
2.5 本章小结 |
3 新中国成立以来幼儿园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发展历程及时代价值 |
3.1 幼儿园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发展历程 |
3.1.1 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夕幼儿园教师职业道德建设 |
3.1.2 改革开放新时期幼儿园教师职业道德建设 |
3.1.3 新时代幼儿园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新趋向 |
3.2 幼儿园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时代价值 |
3.2.1 办好我国学前教育的基石 |
3.2.2 推进幼儿园教师专业的发展 |
3.2.3 带动社会道德环境的净化 |
3.2.4 促进幼儿园教师的全面发展 |
3.2.5 助推形成良好的教师职业道德风气 |
3.3 本章小结 |
4 幼儿园教师职业道德及其建设状况的调查分析 |
4.1 幼儿园教师职业道德状况调查问卷的设计与检验 |
4.1.1 调查问卷的设计 |
4.1.2 调查问卷信度与效度的检验 |
4.2 幼儿园教师职业道德状况调查 |
4.2.1幼儿园教师的职业观调查分析 |
4.2.2 幼儿园教师的儿童观调查分析 |
4.2.3 幼儿园教师的保育观调查分析 |
4.2.4 幼儿园教师的自我发展观调查分析 |
4.2.5 幼儿园教师职业道德状况的整体性分析 |
4.2.6 幼儿园教师职业道德状况的差异性分析 |
4.3 幼儿园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存在的问题分析 |
4.3.1 幼儿园教师职业道德的法制化建设不足 |
4.3.2 幼儿园职业道德建设及教师管理机制不健全 |
4.3.3 幼儿师范学校职业道德教育不到位 |
4.3.4 幼儿园教师对职业道德建设参与度不够 |
4.4 幼儿园教师职业道德建设问题的成因 |
4.4.1 社会转型引发价值变迁的影响 |
4.4.2 幼儿园教师自身素质弱化 |
4.4.3 幼儿园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人本精神缺乏 |
4.4.4 学校缺乏正确的管理方法与教育理念 |
4.5 本章小结 |
5 幼儿园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国外实践 |
5.1 美国幼儿园教师职业道德建设 |
5.1.1 美国幼儿园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基本情况 |
5.1.2 美国幼儿园教师职业道德建设 |
5.2 日本幼儿园教师职业道德建设 |
5.2.1 日本幼儿园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基本情况 |
5.2.2 日本幼儿园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主要措施 |
5.3 韩国幼儿园教师职业道德建设 |
5.3.1 韩国幼儿园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基本情况 |
5.3.2 幼儿园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主要措施 |
5.4 本章小结 |
6 我国幼儿园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指导思想及具体路径 |
6.1 我国幼儿园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指导思想 |
6.1.1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行动指南 |
6.1.2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价值引领 |
6.2 积极学习和借鉴国外幼儿园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有益经验 |
6.2.1 完善以民主法制为核心的幼儿园教师师德规范 |
6.2.2 从实际出发避免职业道德建设目标过于理想化 |
6.2.3 幼儿园教师职业道德建设要循序渐进 |
6.3 我国幼儿园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具体路径 |
6.3.1 加强幼儿园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制度设计 |
6.3.2 为幼儿园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创造良好的舆论及道德环境 |
6.3.3 加强幼儿园的教育管理及培训 |
6.3.4 完善幼儿师范学校和幼儿园职业道德教育 |
6.3.5 激发幼儿园教师职业道德素质自我提升的动力 |
6.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附录4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博士学位论文修改情况确认表 |
(10)我国现行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改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的缘起 |
二、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三、核心概念界定 |
(一)“师范教育”与“教师教育” |
(二)“教师专业化”与“教师专业发展” |
(三)“教师资格”与“教师资格认证” |
(四)“中小学教师”与“教师专业标准” |
四、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五、拟创新之处 |
第一章 相关研究综述 |
一、教师专业化的研究 |
二、教师专业标准研究 |
三、关于教师资格的研究 |
四、关于文献的评价 |
第二章 稽古鉴今:我国中小学教师标准的历史演进 |
一、清末时期的教师标准 |
二、民国时期的教师标准 |
三、新中国时期的教师标准 |
四、历史的启示和借鉴 |
(一)“标准”可以消解教师教育发展中的矛盾争议 |
(二)标准中彰显我国文化特色 |
(三)“标准”体现传承的价值 |
五、我国现行的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 |
第三章 稽外鉴中:德法美日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的历史演进与启示 |
一、德国教师专业标准的历史演进 |
(一)德国教师标准的形成与发展 |
(二)德国教师专业标准的确立与完善 |
二、法国教师专业标准的历史演进 |
(一)法国教师标准的形成与发展 |
(二)法国教师专业标准的确立与完善 |
三、美国教师专业标准的历史演进 |
(一)美国教师标准的形成与发展 |
(二)美国教师专业标准的确立与完善 |
四、日本教师专业标准的历史演进 |
(一)日本教师标准的形成与发展 |
(二)日本教师专业标准的确立与完善 |
五、德法美日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对我国的启示 |
(一)丰富标准内容 |
(二)形成标准体系 |
(三)尊重本土文化 |
(四)发展信息技术 |
第四章 我国现行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存在的问题 |
一、基于现行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的教师工作状态调查 |
(一)调查的目的 |
(二)调查的工具与方法 |
(三)样本的选择与数据采集 |
(四)调查结果的总体概况说明 |
二、基于调查、历史、国际比较发现教师专业标准存在的问题 |
(一)教师专业标准中工具理性过强,人文关怀不足 |
(二)现行教师专业标准未反映出时代进步对教师的新要求 |
(三)教师专业标准的层次划分不够清晰 |
(四)教师专业标准中对教师掌握新信息技术的要求不足 |
(五)教师专业标准监控制度缺失 |
第五章 我国现行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
一、理论研究层面 |
(一)缺乏对教师生命关怀的理论研究 |
(二)教师专业发展与教师专业标准一致性研究缺乏 |
二、专业标准制定的实践层面 |
(一)未能全面遵循专业标准的制定原则 |
(二)一体化的监督体系尚未形成 |
(三)教师专业标准未能引导制度形成稳定的结构 |
第六章 完善我国现行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的策略 |
一、明确目的、科学定位,标准中体现对教师生命的关怀 |
(一)深刻理解教师的“职业性”与“存在性”,彰显教师生命价值 |
(二)构建“温暖”的教师专业标准,让教师拥有获得感与幸福感 |
二、完善结构、丰富内容,构建教师专业标准的完整框架 |
(一)依据教师专业结构完善教师专业标准结构框架 |
(二)建立分级的教师专业标准 |
(三)确立教师专业标准基本框架,动态更新专业标准内容 |
三、继承传统、与时俱进确保教师专业标准的先进性 |
(一)提升教师专业标准的时代先进性 |
(二)建立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教师专业标准 |
(三)建立中国化的教师专业标准 |
四、学科支撑、有效监控,为教师专业标准应用提供保障 |
(一)推动学科建设为教师专业标准确立提供基础条件支撑 |
(二)建立专业标准的监控制度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四、爱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高等体育院校武术教师职业道德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D]. 薛子慧. 北京体育大学, 2019(01)
- [2]基于具身认知的教师培训研究[D]. 王会亭. 苏州大学, 2017(04)
- [3]习近平关于师德建设论述研究[D]. 秦苗苗. 大连海事大学, 2020(01)
- [4]新世纪以来中学教师职业道德现状分析及建设路径研究[D]. 陶一丁.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2013(10)
- [5]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研究[D]. 张红红. 江西师范大学, 2019(01)
- [6]应用型大学教师教学能力评价体系研究[D]. 周琬謦. 厦门大学, 2017(01)
- [7]教师伦理:现实样态与未来重构[D]. 朱水萍. 南京师范大学, 2014(11)
- [8]新时代我国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教育研究[D]. 李辉. 河北师范大学, 2020(07)
- [9]幼儿园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研究[D]. 鄂丽美. 东北林业大学, 2020(01)
- [10]我国现行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改进研究[D]. 吴传刚.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1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