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怎样帮助中队开展学雷锋活动(论文文献综述)
汤杰[1](2017)在《小学少先队中队主题活动对队员思想品格影响的实证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社会对于人综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强调个体全方位的发展。小学阶段是教育生涯的启始阶段,是个体认知、情感、价值观发展的重要时期,将为整个人生打下坚实的基础。与此同时,这一时期对于小学生道德的养成、品行的塑造、综合能力的发展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中队主题活动作为学校道德教育和少先队组织活动的重要形式,对学生思想品格的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因此,研究中队主题活动实施的效果,对于学校德育以及提升少先队活动育人效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围绕中国少先队组织活动育人这一主线展开,主要采用了调查研究的方法。追溯了少先队组织演变进程中不同的历史使命,以1924年安源儿童团的成立为起点,结合少先队组织不同历史阶段,所发挥的不同社会历史功能,将其划分为了"萌芽期"、"建立和发展期"、"变革和完善期"三个时期,每个时期均围绕着"组织目标"和"主要任务"两个维度对其发展脉络进行梳理,为少先队组织当下所承担的历史使命进行了铺垫。与此同时,随着新时代的到来,少先队教育更是面临着"内外夹攻"的双重挑战。就外部而言,西方思潮的涌入,使得当代少年儿童价值取向呈现多元化,导致精神信仰的缺失。除此之外,当代教育改革在让学校教育变得不断完善的同时,也使得少先队教育原有优势黯然失色,这都成为了新时代少先队组织育人所面临的难题;少先队组织内部也逐渐呈现出潜在的危机,少先队活动在开展的过程中存在着种种的不足,这也给少先队教育设置了一定的阻碍。本研究以上海市A小学为调查对象,旨在通过前后两次的问卷调查,其间时间跨度为一年,调查实验中队队员在志愿服务方面前后是否发生了变化。笔者从队员对志愿服务所持有的态度、动机及个体基本情况,三个维度加以考察分析,通过数据统计,评估检测队员们在经过一个阶段志愿服务主题活动后,其自身在志愿服务方面是否发生了变化及取得的效果如何。为了促进中队主题活动更好地开展,笔者结合实践反思,给出了三方面的建议:第一,组织和策划中队主题活动的前提,是要有一个明确的活动主题,并基于此主题设计一系列的相关活动,第二,组织和策划中队主题活动的关键,要创新活动形式,在活动体验中,实现自我教育;第三,组织和策划中队主题活动的目标,是要推动中队集体建设,加速中队集体目标的有效达成,形成中队独特的育人模式。
刘红艳[2](2019)在《少先队活动校本课程开发研究 ——基于B学校“学经典习礼仪”个案分析》文中提出少先队组织是整个教育事业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校教育的得力助手,她和学校共同担负着培养、教育共产主义接班人的重任。少先队活动进入课表以来,由于辅导员对于少先队活动课程了解不多以及课程资源匮乏等原因,导致每周一节的少先队活动效果不佳甚至使得课程形同虚设。结合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理念,解决以上问题的好方法就是进行少先队活动与校本课程的整合开发工作。目前国内外有关校本课程的研究大多偏重于校园特色课程的创设或者是某方面主题德育课程的开发,关于少先队活动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比较少。少先队活动校本课程的开发有利于少先队活动的顺利开展,有利于发挥少先队组织的活泼、勇敢等作风的充分发挥,有利于辅导员素质的提高。针对问题和现状,论文重点从校本课程开发的角度分析如何设计和开发少先队活动校本课程。论文采取文献法了解和借鉴中外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和实践经验;运用行动研究法,在实践中按照校本课程开发的要素设计和编制学校本位的少先队活动课程;比较研究法,在A小学与B学校的少先队活动校本课程开发的对比中,发现和总结相关的经验和得失;最后对少先队活动校本课程开发提出合理化建议,即校本课程开发要着眼于学校发展的整体确立课程目标;在内容构建方面按照纲要的要求和少先队活动课程的特点编制丰富的内容;把握少先队活动课程的组织属性,按照它的特点进行开发;发挥家庭等社会力量的优势,保障少先队活动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刘飒爽[3](2020)在《少先队活动仪式感的意义及其实现》文中指出仪式感既可以指某种事、物或活动所传达出的仪式意蕴,也指主体通过这些载体的仪式意蕴所产生的一种“此刻与其他时刻不一样”的真实内心感受与形成的情感共鸣。这种仪式感可以对其载体意义的表达起到助力作用,使参与者深刻认识到载体所传达出的思想内涵,从而引导参与者的思想和行为发展。在充满仪式感的少先队活动中,少先队员体验到一种深刻的“此刻与其他时刻不一样”的神圣庄严感受。这种感受能够助力少先队活动传达出不同的讯息,培养少先队员的使命感、归属感、责任感、神圣感和认同感,成为提高少先队活动实效的有效载体和途径。因此,在少先队活动的过程中,少先队组织者应具有政治和思想敏感性,全面挖掘少先队活动仪式感的价值,在实现少先队活动仪式感意义的基础上,优化少先队活动的实际效果,促进少先队员健康、和谐、快乐地成长。少先队活动仪式感的效用可以通过少先队活动的各个环节、借助在少先队活动中各种维度得以体现。本文从厘清仪式感的概念入手,探讨在少先队活动中少先队活动仪式感的表达维度及其意义。通过在实际中对少先队活动的观察以及相关案例的分析,发现在当下的少先队活动教育中,少先队活动组织者对仪式感的重视程度较高,在活动中能够注重少先队员的主观感受,活动设置上注重灵活性和多样性,仪式感对队员产生了一系列的积极影响。但仍存在一定的现实困境,包括组织者对活动仪式感的领悟能力参差不齐;部分活动程序“形式化”,使仪式感表面化;缺乏有效的少先队活动仪式感评价体系;仪式感教化功能发挥不充分。为此,建议组织者应加强对少先队活动仪式感内在意义的认同,能够注重少先队活动仪式感在实际中的实效性,优化少先队活动仪式感的评价体系,以更好地彰显少先队活动仪式感,进一步提高少先队活动的教育实效。
傅金兰[4](2016)在《儿童政治身份的赋予 ——对一所小学少先队的田野考察》文中指出各个国家进行政治教育的方法各异,但都会致力于培养其所需要的接班人这一目标。学校也因此成为对儿童进行政治教育的主要实施者。在中国,每个儿童都要被赋予一种政治身份——少先队员,他们在学校里需要被引导和训练成为社会的合格成员。少先队组织的各种活动也因此占据了儿童的大部分生活。少先队教育通过“队—团—党”这样一个组织衔接,在儿童的日常学习生活植入正规的组织活动进行政治价值和信念的熏染,使儿童由一个自然人转化为社会所需要的政治人。这种以政治认知和情感培养为主要内容的少先队教育,深刻地反映了国家已经广泛地介入到儿童的生活世界。论文把少先队置于一个我们不能熟视无睹的“有血有肉”的学校空间里,选取一所小学,对儿童在这一阶段政治身份的赋予过程进行深度描述,描述儿童对学校政治教育的冲突与妥协,纠结与困惑,并对他们在这一生活场域中的“心路历程”进行德育学层面的剖析,以揭示儿童的政治生活实况。全文分为七个部分。论文以儿童政治身份的赋予为主要线索,以儿童政治身份的发生过程为主要内容进行深描。论文从儿童政治身份的准入标准入手,展现入队标准对儿童心态和行为的影响。队前教育是要让所有成员都接受和消化入队的标准、方法、价值和角色,这是儿童社会化的开始,也是学校对儿童进行意识形态教育的开始。在儿童的日常生活中,学校利用各种少先队仪式对儿童进行政治启蒙与道德教育,这些政治仪式教育让儿童的生活平添了更多的政治色彩。重大政治生活事件在少先队组织生活中也是必不可少的:少先队代表大会、纪念仪式活动、“手拉手”活动等大型活动,这些活动正式开启了儿童政治生活的大门。但现实中儿童在参与这些重大事件的过程中却显示出一种被动与无奈。学校中的惯习化检查活动使儿童的生活充满了被动与勉强,这些政治色彩涂抹了儿童的大部分学习和玩耍的时间与空间,使学校生活也增加了更多的规范性与严肃性。少先队组织的活动目标直指政治接班人的培养,这一培养过程必然会产生各种竞争性活动,这些活动也几乎主宰了大多数儿童的学校生活。学生群体本身被受到竞争鼓励的评分制度分割成了许多可以控制的小单元。鼓励先进,鞭策后进也成为少先队教育的重要内容和方式。学校的这种培养机制导致了儿童政治身份分层的显性化——他们开始进入一个充满身份符号的世界。学校通过竞争的方式赋予队员身份差别的合理性。儿童被类别化为“一道杠”、“两道杠”、“三道杠”以及“无杠”的学生。学校试图通过少先队干部群体与榜样群体来实现对普通学生的管理,通过角色期待来规约儿童成长的“正确”方向。在这个过程中,教育者告知了儿童在他的行为方式中他所应当遵守的规则及应担负的“责任”。儿童则致力于对教育者所提出要求的服从或内化,以达到教育者的角色期待目标。纵观儿童被赋予政治身份的过程,学校所进行的政治身份教育符合了社会的政治需要,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儿童干部群体参加各种队组织活动逐渐培养起组织能力与政治活动能力,养成参与意识,这对儿童的道德养成也有一定的影响。总体上,尽管儿童会参与各种活动以展示自己,但他们对自身政治身份的赋予是“无法选择”的。从访谈和调查的结果来看,儿童对无论是作为“单数的我”还是作为“复数的我”,他们对自己的身份终究是处于迷茫的状态。而且不适当的儿童政治身份教育会造成一定的道德损失、儿童政治身份认同的脆弱以及儿童生活的官僚化与利益化等消极影响。因此学校政治教育不能为了把社会体系所确定的政治思想、观念、意识、行为方式等传授给儿童而仅被作为一种教育训练过程进行。学校政治教育也不能仅止于简单的意识形态灌输或者角色安排。儿童在其成长过程中具有较强的能动性和建构权利,他会对他所经历的外在事件做出自己的诠释和理解,他会通过自身的价值判断做出认同或拒斥的选择。学校也应有选择地过滤儿童的经验,即在进行政治教育时应考虑儿童成长的特点,应促成有利于儿童道德生活的空间。
许晨,李延国[5](2013)在《再生之门》文中指出编者的话:本刊本期隆重推出一部长篇报告文学《再生之门——中国式监狱探秘》,作品披露大墙内鲜为人知的罪与罚、刑与法、人生与兽性的博弈、正义与邪恶的较量、东西方法律思想之比较。其中有从劳改队到监狱的历史变迁,有监狱人民警察与服刑罪犯斗智斗勇、再铸灵魂的传奇故事,有身为省长、市长的高官沦为"阶下囚"的心路历程,也有外国同行参观中国监狱的感慨。读来惊心动魄、发人深省。两位作家都是国内着名的报告文学作家,其作品《在这片国土上》、《中国农民大趋势》、《人生大舞台》、《居者有其屋》等等,都曾获得过多种文学奖项。
楼源源[6](2017)在《通过有效措施进一步推进少先队活动课程建设的若干建议》文中研究说明根据全国少工委下发的《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少先队工作考核实施细则》1的要求以及中共上海市委、上海市人民政府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少先队工作促进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意见》2、《关于区域化推进少先队活动课建设的通知》3等文件精神,为进一步推进和落实少先队工作,对少先队工作进行全面科学的规划,确保少先队活动的时间和活动的有效性,切实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和少先队活动建设,近年来,从全国到上海直至各区县,少先队活动课程建设作为少先队活动有效开展的工作抓手和基本保障,得到了各级少工委前所未有的推进力度。《少先队活动课指导纲要(试行,征求意见稿)》4中明确提出:"少先队是中国共产党创立并领导的少年儿童群众组织,肩负着通过组织教育培养党的事业接班人的使命。保证少先队活动时间,系统实施少先队活动课,是经常化、系统化、科学化落实少先队组织根本任务的重要保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这段话包含对少先队活动课的三个要求:一是对课程目标的要求,要在少先队活动课中积极落实少先队组织根本任务,肩负好教育培养党的事业接班人的使命;二是对课程内容的要求,内容上要尊重科学,形成经常化、系统化、科学化课程体系;三是对课程安排的要求,要把课程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校教育体系,保证少先队活动时间。在这样的工作要求下,本文将通过对推进活动课建设的相关文件的梳理、对课程相关理论的反思和对活动课具体案例的研究等方法,使更多少先队工作者在明确推进少先队活动课程的意义的基础上尝试科学合理地设计少先队活动课内容并形成对少先队活动课程体系建设提出相关设想和建议。希望能通过本研究将少先队活动在设计上的教育性、自主性、实践性、娱乐性和创造性等特性展现出来,使整个少先队活动课程体系在推进过程中变得有意义又有意思从而受到广大少先队员们的欢迎。
杨毅静[7](2005)在《小学少先队教育活动有效性探究》文中提出小学少先队组织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小学校教育不可缺少的得力助手。小学少先队教育活动是实施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形式和第二课堂。小学少先队教育活动要增强实效性,是新时期的教育要求,也是队员主体的精神呼唤。加强少先队员的思想道德教育,是一项影响少年儿童终身的教育,也是我们小学教育工作者的使命。 目前基层小学少先队教育活动自身中存在着地位缺失、主体缺失、内容缺失、形式缺失的问题,因而影响到小学少先队教育的实效。根据专家的理论研究,教育是人的教育,人是道德的主体,道德没有主体的参与,就不是道德。道德的主体性是人,道德是为了人而存在的,道德的产生是有助于个人好的生活。由此提出小学少先队教育活动要坚持队员主体性,增强主体意识,创建主体氛围。道德产生于生活,道德始终存在于人的整体生活之中,没有脱离生活的道德。道德教育要植根于生活之中,直面生活的问题和困境,而不是隔离生活,由此小学少先队教育活动要回归生活,密切联系队员的社会生活、学习生活和家庭生活,开展丰富多彩的体验活动。小学少先队教育的独特性要求小学少先队组织要创建“少先队文化教育场”,加强少先队阵地建设和队务活动,以此加强小学少先队自身建设,提高小学少先队教育活动有效性。
施瑞婷[8](2018)在《情感体制视阈下情感社会化话语的嬗变 ——基于一个情感教育栏目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当代社会情感感受与表达规则失范、社会心态失调等问题层出不穷,引发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从我国几度社会转型的历史实情来看,无论是政治、经济还是文化的变迁都会深层次地影响处于时代洪流中的个体情感,情感社会化研究便发轫于此。社会化是由自然人到社会人的转变过程,情感社会化不仅是个体社会化过程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而且是社会生产与再生产自身的重要机制,对情感社会化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研究首创性地在情感体制的研究视角下,历时性地剖析了我国不同社会历史背景下情感社会化问题的复杂性、差异性和多变性。通过选取跨越五十年历史的《中国少年报》上“知心姐姐”相关栏目的全样本作为研究材料,采取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历时性内容分析法,展开纵向和横向的多角度探讨,本研究得出了如下结论:理想主义情感体制,是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主导性情感体制。在这一情感体制下建构起了一整套“集体至上”的情感社会化话语,主要特征是情感色调以“勇敢”为主,集体主义情感主旋律突出,情感趋向两极化、片面化,许多情感都被摆在了对立的位置上,目的在于烘托、强化以及反衬集体主义情感。围绕这套话语有着相应的话语实践,重点在于对个体与集体的情感关系的处理。集体主义情感大于一切,家庭功能政治化。对少年儿童与对成年人的情感社会化的期待并无明显分别。具体的情感教育方式首先是自我反省,接着对有益于情感社会化话语的情感进行潜移默化地渗透,以及采用反衬手法进行强化。对于不符合话语要求的情感,同样采用反衬法凸显其错误性,并利用个体和集体的情感关系,进行集体性的批判以及夸大危害性的后果,直至将其扭转。现实主义情感体制,是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主导性情感体制。随着改革开放带来经济腾飞,对国民科学文化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科教兴国”战略使认知教育成为国民教育中最受重视的内容。与此相应,“集体至上”的情感社会化话语式微,理想主义的狂热回归现实主义的理智。在此历史情境下形成的现实主义情感体制建构起了一套“理智至上”的情感社会化话语。这套情感社会化话语实践的重点,在于处理个体与互动性重要他人之间的情感关系。由于核心家庭在情感教育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亲情之爱重新回到情感社会化话语中,情感色调以“爱”为主。少年儿童成为情感教育中最受关注的群体,情感教育方式虽种类繁多,但总体呈现出工具理性的特征,被理智对待的情感若是能够促进认知教育的发展,社会化过程就完成了。若还不能,则需经由自省,辅以采取其他的教育方式重复这一过程,进行情感的再社会化。自我主义情感体制,是二十一世纪以来的主导性情感体制。这种情感体制建构起了一套系统的“快乐至上”的情感社会化话语。“理智至上”的情感社会化话语由于引起许多负面情感而逐渐式微,社会对正面情感的呼吁加强,因此,这种情感体制的情感色调以“快乐”为主。对“快乐人生三句话”及相应的“快乐人生的36个好朋友”的建构,完整地诠释了这套话语的内涵。随着情感逐渐“被看见”,不再依附于其他,情感指涉个体、回归自身。话语实践所处理的主要是个体与自身的情感关系,情感涉及的环境不再局限在日常生活范围内,还涉及社会生活和公共事务,少年儿童的情感得到进一步彰显。情感成为情感教育的核心,对于负面情感往往采取“以情育情”的方式进行情感教育,促使其转化为有益于“快乐人生”的正面情感。如难以转化,则会选择忽视、忍耐、遗忘、向内归因等方式进行排解。若起初体验到的是正面情感,也要经由自我反省,判断其是否符合主流价值观。如不符合,还需通过情感教育进行再社会化,以达成“快乐人生”的目标。三种主导性情感体制之间是一种交叉渐进的关系。随着情感体制的变迁,情感社会化的话语建构及实践亦在不同方面发生了许多变化,为一个时期的情感意涵、情感序列、情感关系以及情感教育等定下基调。情感教育方式从极端化转向人性化,原本受到压制的个体情感日益得到关注,个体与自身的情感关系成为情感社会化话语处理的核心关系,代际关系也发生了颠覆性的转变,这些都反映出社会的个体化趋势。但是,鉴于我国文化一直非常重视情感,即便是在日益开放和多元化的时代,也体现出强烈的试图将情感予以规训的冲动和要求。通过“知心姐姐”形象的创立,促使受众与其产生情感联结,其目的还是为了进行情感教育,强调情感的统一性,强化情感社会化话语。国家意志以及工具理性在每个时期都从不同角度体现了其对情感规训的影响力,高度简化的情感判断与向内归因的情感教育方式也始终存在。情感社会化话语还具有代际传递效应。研究最后分析了对情感社会化话语的过度内化可能带来的情感问题,指出情感或许是政治、经济、社会等外在结构性因素之外,引发情感体制本身更迭变化的内在推动力,由此探讨了情感体制转向的新趋势。研究最终落脚于对中国社会变迁的理解,解释这些变迁及其机制是如何通过曲折的历程影响当代中国人的生存境况、生存体验和生活感受的,并试图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从个体与社会两方面提出处理社会情感问题的建议,且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总体而言,在情感体制视阈下探讨情感社会化问题不仅能够帮助人际沟通与代际间的理解,更有助于将历史照进现实,为洞悉时代的命运与精神提供参考,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情感社会化是连接看似个体层面的情感与整体层面的社会结构之间的桥梁,唯有从个体与社会两个层面都通过良性循环的方式解决情感问题,才能形成真正的“好社会”。
陈曦[9](2013)在《论雷锋奉献精神》文中研究指明雷锋精神是一面永不褪色的旗帜,一座永放光芒的灯塔,是我们这个民族和国家宝贵的精神财富。突出雷锋奉献精神的研究,对于加强全社会思想政治教育,激励全党全国人民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团结奋斗,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目前,理论界和实际工作者对雷锋精神的研究方兴未艾,突出雷锋奉献精神的内涵、形成、影响和弘扬,是一个新的视角。这有利于抓住实质全面准确理解雷锋精神,推动学雷锋作奉献活动持续广泛深入开展。在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为雷锋同志题词50周年之际,在全党全国人民正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团结一心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际,全面而系统地研究雷锋奉献精神,作为一种新的探索和开拓,必然要求有所创新。本文的创新点,在于论证雷锋奉献精神是雷锋精神的精髓。由此而来,需要阐述雷锋奉献精神的形成过程,并总结可资借鉴的主要经验;说明50年来,雷锋奉献精神以其对我国和国际社会的深远影响,必将成为全人类具有永恒价值的共同精神财富;提出全党全国人民弘扬雷锋奉献精神、推动学雷锋活动群众性常态化的基本原则和实施办法。本论文包括导论,正文第一、二、三、四章,和结束语。导论的主要内容是,阐述本选题的重要意义,述评我国学术界对雷锋精神的研究现状,概括本论文的创新方面,简要介绍本论文的主要研究方法。第一章阐述雷锋奉献精神的内涵、灵魂、支柱、基石和基本特征,论证雷锋奉献精神是雷锋精神的精髓。经过综合分析,概括雷锋精神的六个组成要素,论述雷锋奉献精神是贯穿各要素的核心要素,它最能体现雷锋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实质,是雷锋精神的精髓。第二章研究雷锋奉献精神的形成过程,总结可供当前推动学雷锋活动借鉴的主要经验。雷锋奉献精神的形成,有三个发展阶段,即雷锋经历新旧社会对比,萌发做国家小主人翁的奉献精神阶段;在农工战线岗位上,产生报党恩忘我工作的奉献精神阶段;在解放军大熔炉里,确立全心全意为人民的奉献精神阶段。本论文概括了三条可供推动学雷锋活动借鉴的主要经验:一是组织精心培育。二是个人严格要求。三是社会广泛倡导。第三章审视50年来雷锋奉献精神对我国和国际社会的深远影响,揭示雷锋奉献精神的重大价值和意义。50年来,全国学雷锋作奉献活动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促进作用,涌现出王杰、焦裕禄、刘英俊、张志新、张华、吴天祥、郭明义、庄仕华等一大批雷锋式先进人物。同时,雷锋奉献精神已经走出国门,成为全人类的宝贵精神财富。本论文还着重分析了雷锋奉献精神之所以能够产生如此深远影响的基本原因。强调雷锋的好思想、好作风、好品德,他伟大而平凡的特质,使其既令人景仰,又可亲可近、可学可及,成为全社会竞相学习的好榜样;雷锋奉献精神的广泛传播,符合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和我国的基本国情,符合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归结为一句话,符合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第四章从四个方面提出当前弘扬雷锋奉献精神、推动学雷锋活动持续广泛深入开展的思路办法。第一,要认清当前弘扬雷锋奉献精神的重要意义;第二,弘扬雷锋奉献精神要把握三个基本原则;第三,弘扬雷锋奉献精神应当依靠四个主要途径;第四,弘扬雷锋奉献精神必须加强组织领导,并提出四个管用有效的办法。结束语主要是从作者对本论题研究的思想认识和切身体验中,概括说明了四个结论。不妥之处,恳请批评指正。
刘璐[10](2020)在《乌鲁木齐市J区少先队参与社区志愿服务活动的调查研究》文中指出社区志愿服务是创新社会治理和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是拓展少先队校外阵地建设的有效方法,同时也是培养少先队员志愿服务意识、增强少先队员社会责任感的重要方式与手段。研究主要以乌鲁木齐市J区的少先队员、少先队辅导员、社区工作人员为调查对象,运用问卷法、访谈法了解当前少先队参与社区志愿服务活动的现状。调查发现,少先队参与社区志愿服务活动对队员自身发展、少先队组织建设和社区建设具有重要的价值与意义,当前乌鲁木齐市J区少先队员参与社区志愿服务活动的热情高涨,大多数少先队员以帮助他人与锻炼自己为目的在寒暑假、节假日参与社区志愿服务活动,同时少先队在组织参与社区志愿服务活动时能制定明确的目标与计划,活动类型丰富,多种参与途径,并在活动结束后进行反思,对队员的表现进行评价。虽然当前乌鲁木齐市J区少先队参与社区志愿服务活动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第一,志愿服务活动的开展频率低、组织形式少、内容单一;第二,志愿服务活动培训缺乏系统性与专业性;第三,组织主体单一,少先队与社区缺少合作;第四,志愿服务活动的指导队伍力量单薄;第五,少先队组织对社区资源整合利用不够、社区志愿服务活动阵地较少。针对上述问题,主要从观念认识、组织管理体制和沟通合作机制等角度分析制约少先队参与社区志愿服务活动开展的原因,并提出强化少先队组织意识、建立健全组织制度体系、完善与社区的沟通合作与联动机制,构建评价激励机制等建议,以进一步优化和提升少先队社区志愿服务活动的效果。
二、我怎样帮助中队开展学雷锋活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我怎样帮助中队开展学雷锋活动(论文提纲范文)
(1)小学少先队中队主题活动对队员思想品格影响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的缘起 |
(一) 问题的提出 |
(二) 研究的意义 |
(三) 问题与困惑 |
二、文献综述 |
(一) 核心概念界定 |
(二) 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三) 对已有研究的评价 |
第二章 小学少先队中队主题活动实施效果的调查 |
一、调查的背景 |
二、调查的对象 |
三、调查的思路 |
四、调查的设计 |
五、调查的基本情况 |
第三章 调查的结果与分析 |
一、中队志愿服务主题活动对队员服务态度的影响 |
(一) 认知层面 |
(二) 情感层面 |
(三) 行为层面 |
二、中队志愿服务主题活动对队员服务动机的影响 |
(一) 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原因分析 |
(二) 参与志愿服务动机的强弱分析 |
三、影响队员服务行为的若干因素 |
(一) 同伴、家人对志愿服务行为的影响 |
(二) 家庭经济情况对志愿服务行为的影响 |
(三) 子女个数对志愿服务行为的影响 |
(四) 性别对志愿服务行为的影响 |
(五) 职务及学业成绩对志愿服务行为的影响 |
第四章 中队主题活动开展的建议与启示 |
一、重视内容和主题的选择 |
(一) 丰实活动的内容 |
(二) 深化活动的主题 |
二、精心设计主题活动的形式 |
(一) 小研究活动 |
(二) 小家务活动 |
三、以创建特色中队为目标 |
(一) 特色中队的创建成效 |
(二) 特色中队的创建路径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少先队员志愿服务活动研究调查问卷 |
附录二 访谈提纲(辅导员) |
致谢 |
(2)少先队活动校本课程开发研究 ——基于B学校“学经典习礼仪”个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问题与背景 |
1.1.1 问题提出 |
1.1.2 研究背景 |
1.2 概念界定 |
1.2.1 少先队活动 |
1.2.2 少先队活动课程 |
1.2.3 校本课程开发 |
1.3 文献综述 |
1.3.1 国内相关研究 |
1.3.2 国外相关研究 |
1.3.3 研究述评 |
1.4 内容与意义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意义 |
1.5 思路与方法 |
1.5.1 研究思路 |
1.5.2 研究方法 |
第2章 少先队活动校本课程的开发依据 |
2.1 理论基础 |
2.1.1 斯腾豪斯课程编制的“过程模式”理论 |
2.1.2 组织行为学理论基础 |
2.1.3 思想政治教育学理论基础 |
2.2 现实基础 |
2.2.1 少先队活动校本课程开发的目标确立 |
2.2.2 少先队活动校本课程开发的内容依据 |
2.2.3 少先队活动校本课程开发的组织属性 |
2.3 基本原则 |
2.3.1 正面教育的原则 |
2.3.2 实践体验的原则 |
第3章 少先队活动校本课程开发个案研究 |
3.1 美好的育人目标遭遇现实的困境 |
3.1.1 学生行为习惯不好 |
3.1.2 少先队活动课程落实不到位 |
3.2 自上而下的主题活动——难题初解 |
3.2.1 劳动实践促进孩子卫生习惯的养成 |
3.2.2 礼仪学习促进学生文明习惯的养成 |
3.2.3 少先队活动教研促进少先队活动课程的落实 |
3.2.4 争先创优中树立榜样 |
3.3 由下而上的校本课程开发——形成课程 |
3.3.1 少先队活动校本课程的目标设计 |
3.3.2 少先队活动校本课程开发内容的选择 |
3.3.3 少先队活动校本课程开发的课程组织 |
3.3.4 少先队活动校本课程开发的课程评价 |
3.4 少先队活动校本课程开发的反思 |
3.4.1 少先队活动校本课程开发缺乏内在动力 |
3.4.2 少先队活动校本课程开发缺乏儿童参与 |
3.4.3 少先队活动校本课程的评价比较片面 |
3.4.4 少先队活动校本课程开发缺乏广泛动员 |
第4章 少先队活动校本课程开发建议 |
4.1 校长引领 |
4.2 优化制度 |
4.3 加强培训 |
4.4 家校合作 |
4.5 促进评价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附录B 访谈提纲 |
致谢 |
(3)少先队活动仪式感的意义及其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三、研究方法 |
(一)文献法 |
(二)案例分析法 |
(三)自然观察法 |
四、已有研究述评 |
(一)关于少先队活动的研究 |
(二)关于少先队活动现状的研究 |
(三)关于仪式感、仪式教育的研究 |
(四)关于少先队仪式教育的研究 |
第一章 少先队活动仪式感的厘清 |
第一节 少先队活动仪式感的含义 |
一、仪式感 |
二、少先队活动仪式感 |
第二节 少先队活动仪式感的意义 |
一、唤醒少先队员的组织情感 |
二、促进少先队员的身份认同 |
三、实现少先队组织的聚合 |
第三节 少先队活动仪式感的表达维度 |
一、标志中的仪式感 |
二、礼仪中的仪式感 |
三、仪式中的仪式感 |
四、主题中的仪式感 |
第二章 少先队活动仪式感的现状分析 |
第一节 当前少先队活动开展情况 |
一、学校情况简介 |
二、少先队活动设置情况 |
第二节 少先队活动仪式感的现实体现 |
一、活动组织者对仪式感重视程度较高 |
二、关注少先队员主观感受 |
三、活动主题丰富灵活 |
四、对队员产生积极影响 |
第三节 少先队活动仪式感彰显的现实困境 |
一、组织者对活动仪式感的领悟能力参差不齐 |
二、活动程序“形式化”致使仪式感表面化 |
三、缺乏有效的少先队活动仪式感评价体系 |
四、仪式感教化功能发挥不充分 |
第三章 少先队活动仪式感有效表达的促进策略 |
第一节 强化组织者对少先队活动仪式感内在意义的认同 |
一、提高对少先队活动仪式感的认知 |
二、重视营造少先队活动仪式感氛围 |
三、依托交流加深仪式感意义认同感 |
第二节 注重少先队活动仪式感的实效性 |
一、增强少先队活动主题的实用价值 |
二、夯实少先队活动礼仪与仪式规范 |
三、摒弃“形式化”,深化活动仪式感 |
第三节 优化少先队活动仪式感的评价体系 |
一、明确评价主体 |
二、拓展评价范围 |
三、完善反馈机制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4)儿童政治身份的赋予 ——对一所小学少先队的田野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言 |
一、选题依据 |
二、研究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四、研究方法 |
五、研究过程 |
第一章 儿童政治身份的引介 |
一、政治身份准入标准 |
(一) “星级评价”的实施 |
(二) 对“星级评价”的审视 |
二、政治意识启蒙:队前教育 |
(一) 队前教育的“上层指导思想” |
(二) 轰轰烈烈的队前教育活动 |
(三) 政治身份之钥:入队申请书 |
小结: 政治身份授予的“前奏” |
第二章 仪式与儿童政治身份的塑造 |
一、入队仪式:政治身份的正式赋予 |
(一) 仪式参与者 |
(二) 旗帜的传递 |
(三) 佩戴红领巾 |
(四) 宣誓与呼号 |
(五) 新老队员代表发言 |
(六) 学生心目中的入队仪式 |
二、升旗仪式:政治身份教育的日常化 |
(一) 升旗仪式的时间与空间 |
(二) 谁能成为升旗手与护旗手? |
(三) 国旗下的讲话:政治话语的表达 |
(四) 每周之星:追求卓越 |
(五) 学生心目中的升旗仪式 |
三、日常惯习化仪式 |
(一) 作为惯习的仪规 |
(二) 少先队仪式活动训练 |
小结: 少先队仪式与儿童政治身份的赋予 |
第三章 儿童政治身份的展演——参与政治活动 |
一、少先队代表大会 |
(一) 少代会提案 |
(二) 大队长工作报告 |
(三) “身份面纱”:我是少代会代表 |
二、少先队常规政治活动 |
(一) 纪念活动:烈士陵园扫墓 |
(二) 主题活动:我为“核心价值观”代言 |
(三) 惯例活动:跨校“手拉手”互动 |
三、大队部建制化的政治培训 |
四、少先队小干部“常规政治任务”:检查工作的开展 |
(一) 常规检查内容 |
(二) 规约与惩罚 |
(三) 检查中的“斗智斗勇” |
(四) 少先队干部:检查者的身份 |
五、一个诱人的话题:少先队员“民主参政” |
小结: 儿童参与政治活动有多大的自主性? |
第四章 少先队小干部的选拔与培养 |
一、队干部竞选:政治身份的分层 |
(一) 竞选流程 |
(二) 投票 |
(三) 竞选词 |
二、少先队员评优:优秀队员身份的遴选 |
三、少先队干部的直接培养者——大队辅导员 |
小结: 从群体活动到个别培养 |
第五章 儿童政治身份的符号标志 |
一、少先队员符号标志:红领巾 |
(一) 红领巾的象征意义 |
(二) “神圣”的红领巾 |
(三) “被遗忘”的红领巾 |
二、“杠”:政治身份符号标志 |
(一) 政治身份的类别化、典型化 |
(二) 被遗忘的“一道杠”——身份的“遮蔽” |
(三) 作为角色模型的孩子——“在其位,担其责” |
三、符号的变异——符号教育功能的式微 |
小结: 榜样符码:角色期待与政治教育 |
第六章 儿童对自身政治身份的迷茫 |
一、我是谁:少先队员的自我表达 |
二、真的认同吗:他者眼中的“我” |
三、“好少先队员”自画像:理想中的“我” |
四、“复数的我”:“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 |
五、归属与游离:组织生活中队员的变化 |
(一) “敬业”的儿童积极分子 |
(二) 沉默的大多数 |
小结: 身份认同——政治教育治理术 |
第七章 儿童政治身份赋予的得失成败 |
一、党务活动的预演 |
二、学校政治身份教育的“成与败” |
(一) “成 |
(二) “败 |
三、政治教育的理想选择与限度 |
附录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
(5)再生之门(论文提纲范文)
序章 |
人类监狱纵横谈 |
第一章杀头不像割韭菜 |
1、毛泽东对犯人说话了 |
2、劳改队长的传奇 |
3、阶级斗争的年代 |
4、管人的和被管的 |
5、华岗校长的沉浮命运 |
6、作家之眸看监狱 |
第二章魔鬼之锤敲响了警钟 |
1、血光中的壮士 |
2、里程碑式的大转折 |
3、“三像三心”育新人 |
4、“变色龙”表演的悲剧 |
5、八千里路云和月 |
第三章 文明的求索者 |
1、监狱里的特殊学校 |
2、化腐朽为神奇的锻造 |
3、“一所了不起的监狱” |
4、刻骨铭心的“警醒日” |
5、高高举起的奖牌 |
6、与一位老警官的对话 |
第四章“适应性”里的人性光辉 |
1、监狱新政的探路人 |
2、“把犯罪的人当作人” |
3、阳光狱务 |
4、监狱长接待日 |
5、大墙内的超市 |
第五章春风化雨润心田 |
1、放下你的屠刀 |
2、“脱逃大王”的回家路 |
3、三亲工程 |
4、三个“卖火柴的小女孩” |
5、电视直播:现代监狱一日 |
第六章雕塑灵魂的人 |
1、赶“雷锋大集” |
2、点点滴滴都是情 |
3、“痴迷者”的觉醒 |
4、斗智斗勇战“冥顽” |
5、十一大协会 |
第七章升起你的太阳 |
1、一个死刑犯的最后回首 |
2、把刑期变学期 |
3、又到新春团聚时 |
4、北大讲坛上的监狱长 |
5、属于你的太阳 |
尾章法律的表情 |
(6)通过有效措施进一步推进少先队活动课程建设的若干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背景意义 |
二、相关文献综述 |
(一) 课程的概述 |
(二) 活动课程的概述 |
(三) 对少先队活动课程的概念和意义的思考 |
三、研究方案构思 |
(一) 关于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二) 拟采取的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实验方案及可行性分析 |
(三) 本论文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
(四) 预期的论文进展和成果 |
第二章 国家政策对少先队活动课推进工作的支撑 |
一、全国指导性文件 |
二、上海市加强活动课建设的发文 |
三、各区县对活动课推进的文件 |
第三章 当前各级少先队组织活动课程调查 |
一、X区各校大队组织活动课开展情况调查 |
(一) 活动课课时安排 |
(二) 活动课分年级内容、进度调查 |
(三) 活动课覆盖面 |
(四)少先队辅导员培训情况调查 |
一、其他区县少先队组织活动课开展情况调查 |
(一) H区少先队组织活动课开展情况调查 |
(二) J区少先队组织活动课开展情况调查 |
(三) Q区少先队组织活动课开展情况调查 |
三、调查后对各级少先队组织活动课形成描述性总结 |
(一) 做得好的方面 |
(二) 不足之处 |
第四章 境外组织类活动课的现状比较 |
一、其他国家和地区组织类活动课介绍 |
(一) 美国男童军荣誉奖章课程 |
(二) 台湾地区童军训练课程 |
(三) 朝鲜少年团集体主义课程 |
二、我国少先队活动课与其他国家(地区)活动课的相同点 |
三、我国少先队活动课与其他国家(地区)活动课的差异 |
四、境外活动课对我国少先队活动课的借鉴作用 |
(一) 制度体制的借鉴 |
(二) 课程内容的借鉴 |
(三) 评价机制的借鉴 |
第五章 少先队活动课课程体系的建设 |
一、少先队活动课组织和安排的法则 |
二、关于少先队活动课的教学建议 |
(一) 教学内容 |
(二) 教学形式及方法 |
(三) 教学环境 |
(四) 教学计划和大纲 |
三、形成合理的少先队活动课的分阶段安排(市区) |
(一) 上海市少先队活动课分年级活动建议 |
(二) 徐汇区少先队活动课分年级建议 |
四、少先队活动课中特殊的师生互动关系 |
(一) 辅导员善于启发引导,促进有效的师生互动关系 |
(二) 队员发挥主体作用,形成平等的师生互动关系 |
五、少先队活动课与其他活动类课程的差异 |
六、课后反思与评价 |
(一) 评价原则 |
(二) 评价对象以及方式 |
第六章 结论 |
附录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附录4 |
附录5 |
附录6 |
附录7 |
附录8 |
附录9 |
附录10 |
附录11 |
附录12 |
附录13 |
参考文献 |
后记 |
(7)小学少先队教育活动有效性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一、选题缘由 |
二、相关研究的现状 |
三、概念界定 |
四、研究方法 |
第二章 少先队教育活动的发展简史 |
一、政治性强烈的少先队的萌芽时期 |
二、实践性突出的少先队的建立与发展时期 |
三、追求实效性的少先队变革与完善时期 |
第三章 小学少先队教育活动现状分析 |
一、一般趋势 |
二、缺失之处 |
第四章 小学少先队教育活动有效性的探讨与建构 |
一、小学少先队教育活动应体现队员主体性 |
二、小学少先队教育活动应回归生活 |
三、小学少先队教育活动应创建“少先队文化教育场” |
第五章 结语 |
附录一: |
附录二: |
附录三 |
参考文献 |
后记 |
(8)情感体制视阈下情感社会化话语的嬗变 ——基于一个情感教育栏目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文献回顾 |
三、研究问题聚焦 |
第二章 研究设计 |
一、研究视角 |
二、研究材料 |
三、研究方法 |
第三章 一个栏目的几个时代 |
一、“我群”与“他者”:主要受众群体的聚焦 |
二、政策与教育:新中国教育事业发展历程 |
三、回到情感:情感色调的年代差异 |
四、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理想主义情感体制下的情感社会化话语 |
一、革命的“理想主义” |
二、“集体至上”的话语建构 |
三、“公而忘私”的情感关系 |
四、“爱憎分明”的情感教育 |
五、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现实主义情感体制下的情感社会化话语 |
一、生存的“现实主义” |
二、“理智至上”的话语建构 |
三、“亲情回归”的情感关系 |
四、“工具理性”的情感教育 |
五、本章小结 |
第六章 自我主义情感体制下的情感社会化话语 |
一、发展的“自我主义” |
二、“快乐至上”的话语建构 |
三、“彰显自我”的情感关系 |
四、“以情育情”的情感教育 |
五、本章小结 |
第七章 跨越时期的情感话题 |
一、情感意涵的时代变迁 |
二、“公与私”的消逝与重构 |
三、“男与女”的性别意识 |
四、“贫与富”的对立与感知 |
五、本章小结 |
第八章 结论与讨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阶段已发表论文及着作 |
致谢 |
(9)论雷锋奉献精神(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选题重要意义 |
二、研究现状述评 |
三、论文创新方面 |
四、主要研究方法 |
第一章 雷锋奉献精神概述 |
第一节 雷锋精神的界定和要素 |
一、雷锋精神的界定 |
二、雷锋精神的要素 |
第二节 雷锋奉献精神的构成和特征 |
一、雷锋奉献精神的构成 |
二、雷锋奉献精神的特征 |
第三节 雷锋奉献精神是雷锋精神的精髓 |
一、雷锋奉献精神是雷锋精神的核心要素 |
二、雷锋奉献精神贯穿雷锋精神的各要素 |
第二章 雷锋奉献精神的形成 |
第一节 雷锋奉献精神形成的思想基础 |
一、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孕育雷锋奉献精神的沃土 |
二、共产主义理想道德是孕育雷锋奉献精神的源泉 |
第二节 雷锋奉献精神形成的历史背景 |
一、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为其形成奠定了坚实基础 |
二、社会主义建设的开展为其形成提供了必要条件 |
第三节 雷锋奉献精神形成的基本过程 |
一、在新旧社会对比中,萌发做国家小主人翁的奉献精神 |
二、在农工战线岗位上,产生报党恩忘我工作的奉献精神 |
三、在解放军大熔炉里,确立全心全意为人民的奉献精神 |
第四节 雷锋奉献精神形成的主要经验 |
一、组织精心培育 |
二、个人严格要求 |
三、社会广泛倡导 |
第三章 雷锋奉献精神的影响 |
第一节 六十年代前半期 |
一、全国学雷锋作奉献情况 |
二、雷锋式先进人物的代表 |
第二节 “文化大革命”期间 |
一、全国学雷锋作奉献情况 |
二、雷锋式先进人物的代表 |
第三节 改革开放新时期 |
一、全国学雷锋作奉献情况 |
二、雷锋式先进人物的代表 |
第四节 雷锋奉献精神已经成为全人类宝贵精神财富 |
一、国际社会关注中国学雷锋作奉献 |
二、国外推崇雷锋奉献精神重要案例 |
第四章 雷锋奉献精神的弘扬 |
第一节 弘扬雷锋奉献精神的重要意义 |
一、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
二、有利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
三、有利于坚持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领域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
第二节 弘扬雷锋奉献精神的基本原则 |
一、党员干部表率原则 |
二、群众性常态化原则 |
三、与时俱进创新原则 |
第三节 弘扬雷锋奉献精神的主要途径 |
一、围绕发展主题,深化奉献教育 |
二、立足现实生活,拓展奉献实践 |
三、树立当代雷锋,引领奉献风尚 |
四、扶持志愿团队,凝聚奉献合力 |
第四节 弘扬雷锋奉献精神的组织领导 |
一、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 |
二、建立健全可持续的运行机制 |
三、营造和维护良好的舆论环境 |
四、注重调查研究,不断总结经验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10)乌鲁木齐市J区少先队参与社区志愿服务活动的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问题提出 |
1.1.1 社区志愿服务是创新社会治理和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 |
1.1.2 参与社区志愿服务活动有利于拓展少先队校外阵地建设 |
1.1.3 参与社区志愿服务活动有利于增强少先队员的服务意识 |
1.1.4 少先队参与社区志愿服务存在实践不足的问题 |
1.1.5 少先队参与社区志愿服务活动相关研究亟待深入 |
1.2 文献综述 |
1.2.1 志愿服务相关研究 |
1.2.2 社区志愿服务相关研究 |
1.2.3 少先队参与社区志愿服务相关研究 |
1.2.4 已有研究述评 |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核心概念界定 |
1.4.1 社区 |
1.4.2 社区志愿服务 |
1.4.3 志愿组织管理体制 |
1.5 研究方法 |
1.5.1 文献法 |
1.5.2 问卷法 |
1.5.3 访谈法 |
2 少先队参与社区志愿服务活动的现状分析 |
2.1 少先队员参与社区志愿服务活动的现状 |
2.1.1 少先队员以帮助他人与锻炼自己为志愿服务动机 |
2.1.2 少先队员参与社区志愿服务活动积极性高 |
2.1.3 少先队员主要参与环境保护与关爱他人等志愿服务内容 |
2.1.4 少先队员通过多种途径方式参与社区志愿服务活动 |
2.1.5 少先队员参与活动时间以寒暑假为主、节假日和周末为辅 |
2.2 少先队参与社区志愿服务活动的现状 |
2.2.1 活动准备有明确目标并制定计划 |
2.2.2 少先队参与社区志愿服务有常规性活动和节假日活动 |
2.2.3 少先队参与社区志愿服务以社区内为主,周边场所为辅 |
2.2.4 少先队参与社区志愿服务以大中队为主,突出党团队建设 |
2.2.5 少先队参与社区志愿服务以红领巾和队旗为少先队标志 |
2.2.6 活动总结注重表彰优秀队员与反思经验 |
2.3 少先队参与社区志愿服务活动的效果 |
2.3.1 少先队员参与社区志愿服务增强了社会责任感 |
2.3.2 少先队参与社区志愿服务拓展了校外实践活动 |
2.3.3 少先队参与社区志愿服务推进了社区文明建设 |
3 少先队参与社区志愿服务活动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3.1 少先队参与社区志愿服务活动存在的问题 |
3.1.1 志愿服务活动开展频率低、组织形式少、内容单一 |
3.1.2 志愿服务活动培训缺乏系统性与专业性 |
3.1.3 志愿服务活动组织主体单一、少先队与社区缺少合作 |
3.1.4 志愿服务活动的指导队伍力量单薄 |
3.1.5 社区资源整合利用不够、活动阵地较少 |
3.2 少先队参与社区志愿服务活动问题的原因分析 |
3.2.1 观念认识不到位 |
3.2.2 组织管理体制不完善 |
3.2.3 沟通合作机制未形成 |
4 少先队有效参与社区志愿服务活动的对策建议 |
4.1 强化以少先队组织为载体参与社区志愿服务活动的意识 |
4.1.1 学校领导应高度重视少先队社区志愿服务活动 |
4.1.2 少先队辅导员应明确在少先队社区志愿服务中的职责 |
4.1.3 社区应加大对少先队社区志愿服务活动的支持 |
4.2 建立规范合理的少先队社区志愿服务组织制度体系 |
4.2.1 建立少先队社区志愿服务组织体系 |
4.2.2 加强少先队社区志愿服务队伍建设 |
4.2.3 完善少先队社区志愿服务组织培训体系 |
4.2.4 拓展少先队社区志愿服务资源和内容 |
4.3 完善少先队与社区的沟通合作与联动机制 |
4.3.1 强化队社目标管理 |
4.3.2 完善队社制度管理 |
4.3.3 规范队社沟通流程 |
4.4 构建少先队与社区共同参与的评价激励机制 |
4.4.1 建立少先队志愿服务的评价机制 |
4.4.2 利用新媒体方式激励队员参与志愿活动 |
4.4.3 物质奖励与精神激励结合吸引队员参与志愿活动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少先队员参与社区志愿服务活动的调查问卷(少先队员问卷) |
附录2 少先队参与社区志愿服务活动的访谈提纲(辅导员) |
附录3 少先队员参与社区志愿服务活动的访谈提纲(少先队员) |
附录4 少先队参与社区志愿服务活动的访谈提纲(社区领导) |
攻读硕士期间公开发表论文 |
致谢 |
四、我怎样帮助中队开展学雷锋活动(论文参考文献)
- [1]小学少先队中队主题活动对队员思想品格影响的实证研究[D]. 汤杰. 华东师范大学, 2017(09)
- [2]少先队活动校本课程开发研究 ——基于B学校“学经典习礼仪”个案分析[D]. 刘红艳. 湖南大学, 2019(07)
- [3]少先队活动仪式感的意义及其实现[D]. 刘飒爽.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4]儿童政治身份的赋予 ——对一所小学少先队的田野考察[D]. 傅金兰. 南京师范大学, 2016(01)
- [5]再生之门[J]. 许晨,李延国. 时代文学(下半月), 2013(05)
- [6]通过有效措施进一步推进少先队活动课程建设的若干建议[D]. 楼源源. 华东师范大学, 2017(09)
- [7]小学少先队教育活动有效性探究[D]. 杨毅静. 南京师范大学, 2005(12)
- [8]情感体制视阈下情感社会化话语的嬗变 ——基于一个情感教育栏目的研究[D]. 施瑞婷. 南京大学, 2018(04)
- [9]论雷锋奉献精神[D]. 陈曦. 中共中央党校, 2013(10)
- [10]乌鲁木齐市J区少先队参与社区志愿服务活动的调查研究[D]. 刘璐. 新疆师范大学, 2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