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昆铁路若干隧道运行通风试验简介

成昆铁路若干隧道运行通风试验简介

一、成昆铁路几座隧道运营通风试验情况简介(论文文献综述)

王效良,周敏峰,宜辉,王玉堂,张玉瓒,魏凤香,王振华,邵祥荣,黄金芳,吴昌慧,刘秉钓,杨益泉,闫煥然,孙明昭,吕以巽,祁祖林,姜秀芝,周斯祜,彭新义[1](1993)在《《铁道标准设计》各专业标准设计发展概况》文中研究说明一、线路专业铁路线路系机车车辆走行的通路,从广义上讲是由轨道、路基、桥梁、隧道及其他建筑物所构成。根据铁路标准设计专业归口管理范围的划分,线路专业主要包括勘测和轨道(含道岔)两大类。1950~1993年共编制标准设计2 089项,计20 450张图纸。由于勘测类标准设计可编项目少,40多年来仅编了100项,计530张图纸,且多为图式、图例、符号和表格格式,

铁二院通风组[2](1976)在《成昆铁路几座隧道运营通风试验情况简介》文中认为一、概况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胜利鼓舞下,在批林整风运动的推动下,1973年7月至11月,由成都铁路局、西南交大、铁研院西南研究所、劳动卫生研究所、铁一、二院组成隧道运营通风现场试验组,在成昆铁路上对731号、732号等七座隧道进行了运营通风现场试验。试验组遵照伟大领袖毛主席制定的"鞍钢宪法",坚持以党的基本路线为纲,高举团结胜利的旗帜,实行运营、设计、科研与干部、

邱铁鑫[3](2020)在《文化自信视域下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研究》文中提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余年来,中华民族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着前无古人的社会主义建设,不断彰显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新中国的成立,使原本带有“铁路弱国”枷锁的中华民族有了朝着“铁路大国”“铁路强国”迈进的坚实基础。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铁路逐步实现了由落后于世界、到追赶世界、再到走在世界前列的历史性飞跃。在此过程中,中国大地上形成了内涵丰富、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铁路文化,这些文化蕴含于新中国铁路的历史发展逻辑之中,不仅影响着新中国铁路事业的发展走向,对于中国全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作为深刻影响和改变人类生活方式及思想观念的现代工业文明成果,铁路受到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近代中国一大批仁人志士的关注,形成了一系列关于铁路建设的相关论述,构成了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事业的思想渊源。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等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继承马克思主义关于铁路建设相关论述、传承铁路人创造的革命文化的基础上,结合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具体国情,充分发挥了铁路文化在发展经济、巩固国防、稳定社会、改善民生、转变民风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推动了中国铁路的大发展,促进了铁路文化建设事业的繁荣兴盛。习近平同志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新中国铁路文化事业的发展,反映了中国铁路自觉—自立—自强—自信的历程,更从侧面彰显出了中华民族走向文化自信的发展逻辑,是中国人民文化自信史的缩影。论文通过研究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问题,可以看到关乎新中国经济建设、文化发展、社会变迁以及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逐步坚定文化自信的全局性问题;可以看到从毛泽东到习近平,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高度重视文化建设作用的伟大实践。从文化自信的视角探究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发展历程,回答新中国铁路文化是什么、其建设的内容有哪些、体现了什么样的价值以及怎样建设新时代铁路文化等理论和现实问题,对我们坚定文化自信有着重要意义。立足于此,在文化自信的视域下,探究新中国铁路文化的内涵、特征、功能等基础理论问题,理顺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发展脉络,并重点梳理铁路物质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以及行为文化建设的历程和内容,从物质承担、价值内核、制度保障和形象展现四个层面阐释新中国铁路文化何以自信:一、铁路物质文化是铁路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具有以物质为载体的显著特点,与人类在铁路领域进行生产生活的实践联系得最为紧密,是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在铁路领域进行实践活动所创造的最直观的成果。从铁路建筑文化建设和收藏文化建设两个方面对新中国铁路物质文化建设进行了探究,反映了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物质成果。二、铁路精神文化是铁路文化形成和发展的精神实质,是人类在铁路领域长期进行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形成的基本理念、思维方式、价值标准、职业道德、共同目标、精神风貌以及文艺作品等具有相对独立性的精神文化理念,它彰显了铁路文化的价值内核。从铁路精神、铁路文艺、铁路思想政治工作等三个方面梳理了新中国铁路精神文化建设的历程和内容,凸显了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价值导向。三、铁路制度文化作为铁路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既是铁路物质文化的工具,又是铁路精神文化的产物,还是铁路行为文化的本质体现。它既不是纯物质形态的,也不是纯精神形态的,更不是纯行为形态的,而是一定的物质文化活动、一定的精神文化活动和一定的行为文化活动相结合的综合系统。从新中国铁路法规制度建设、铁路体制建设和铁路党建工作制度建设等方面理顺其脉络,总结其经验,揭示了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制度因素和路径选择。四、铁路行为文化并不能与铁路企业文化划等号,它是铁路管理理念、精神风貌、经营态度、职工文化活动等文化因素的动态体现,也是铁路所塑造的精神状态、价值观念的折射,更是展示铁路形象的重要文化因素。从安全文化建设、服务文化建设和职工业余文化活动建设三个方面呈现了新中国铁路行为文化建设的丰富内容,展示了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良好形象。在总结70余年来新中国铁路文化的价值及其建设经验的基础上,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结合新时代文化建设的新要求,探讨新时代铁路文化建设的原则、具体举措以及在建设过程中如何更加坚定文化自信,使中国铁路不仅有“速度”,而且更加有“深度”。进而,在“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推动中国铁路文化的国际传播;在“交通强国”的战略目标下,助力新时代铁路软实力建设。

郭陕云,常翔,陈智,翟进营,赵沛泽,刘树年,王莉莉[4](2006)在《隧道工程篇》文中认为前言隧道及地下工程是人类利用地下空间而建造的土木工程,是人类挑战生存空间的一种重要方式。我国大陆自改革开放以来,隧道及地下工程快速发展,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就,建成规模数量及发展速度在世界上名列前茅。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们环保意识的加强,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向地下空间拓展已成为必然的发展方向。在北京、上海、天津、广州、深圳、南京等特大城市已建成运营城市地铁200多公里,而且在许多城市建成了相当数量的地下商场、地下管廊、停车场、人防设施等。目前,我国大陆上新建各类隧道、隧洞约以每

周平[5](2018)在《昔格达地层长大铁路隧道变形—灾变特征及失稳机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昔格达地层是我国西南地区著名的一种河湖相沉积半成岩,其遇水泥化、水敏感性强、强度低等特点容易造成边坡滑坡、路堑失稳和桩基不稳定。随着成昆复线的修建,穿越昔格达地层的长大隧道工程数量越来越多,在施工过程中极易发生初支开裂、掌子面坍塌和拱顶大变形等灾害。目前对于昔格达地层隧道相关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处于基础阶段,而关于昔格达地层长大隧道围岩变形-灾变特征及其失稳机理尚无学者进行系统研究。因此本文在得到国家自然基金项目、中铁二院科技项目和中交隧道局科技项目的支持下,以成昆复线攀西地区三座长大隧道为依托,采用现场调研、文献调研、室内物理力学试验、数值模拟、现场监测、数学模型和理论研究等多种研究手段,探究了昔格达地层长大隧道围岩变形-灾变特征及失稳机理,主要研究工作及结论如下:(1)系统开展了昔格达地层隧道围岩的物理和力学特性试验,试验表明昔格达地层在压缩模量上属于“弱化-屈服型”;水对昔格达地层隧道围岩的粘聚力敏感性强度大于内摩擦角;黄色页岩夹砂岩的粘聚力对水敏感性最高,灰色页岩夹砂岩的内摩擦角对水敏感性最高,浅灰色砂岩夹页岩和黄色砂岩夹页岩属于砂性岩层,水的作用对其影响相对其他岩性较小;浅灰色页岩夹砂岩、浅灰色砂岩夹页岩、灰色页岩夹砂岩、黄色砂岩夹页岩和黄色页岩夹砂岩抗剪强度水敏感性含水率临界值分别为22%、14%、22.9%、12.9%和26.7%。(2)依托室内物理力学试验结果,结合数值模拟开展考虑整体和局部含水率变化的昔格达地层隧道围岩变形特征;当昔格达地层隧道围岩整体含水率达到25%时,在不同埋深条件下,隧道开挖产生的拱顶累计变形、仰拱累计变形、水平收敛累计变形及掌子面挤出变形值均有较大的突变,可以将25%的含水率做为昔格达地层围岩变形的“临界值”;昔格达隧道环向局部含水率变高,拱顶和仰拱及其附近区域的高含水率侵湿对围岩竖向位移的影响最大;含水率增大对隧道边墙的水平围岩变形影响最大,对拱顶和仰拱处的水平位移变化影响最小;纵向仰拱局部含水率侵湿的类悬臂梁式在基底处含水率变化对拱顶与拱底处竖向位移影响较大,两个部位位移增长率分别为89.4%与81.2%,而对边墙水平位移影响较小,边墙水平位移仅增长了66.7%;纵向仰拱局部含水率侵湿的类简支梁式在高含水率中心两侧位移变化有所不同,靠近掌子面一侧初期支护随着含水率的增大,位移增大速率高于远离掌子面一侧,但始终小于远离一侧。(3)基于几何方法类比方法得到昔格达地层隧道围岩轮廓近似圆半径与昔格达地层隧道高跨参数的关系:a(28)(b(10)H)/3.894;通过建立昔格达地层隧道开挖扰动力学模型,结合弹性力学应力-应变-位移方法,推导出昔格达地层隧道开挖过程中弹性、塑性和松动区的围岩变形特征公式:(4)通过数值模拟和现场监测得到昔格达地层隧道围岩含水率在30%时,隧道各部位的累积沉降过大,其值已达到隧道灾变状态,因此含水率30%为昔格达地层隧道围岩灾变值;通过分析得到昔格达地层隧道灾变因子源:地质及岩体力学性质因子、水文地质因子和施工因子;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灾变源因子权重排序,最大的为昔格达地层自身地质及岩体力学性质因子0.6250,其次是水文地质因子0.2385。(5)系统对昔格达地层隧道围岩在不同含水率状态下的失稳机理展开研究,得到在低含水率状态下(010%)昔格达地层岩体水平层理完整性较好,失稳主要受到压力荷载作用下呈现的剪切变形;在低含水率与含水率灾变临界值之间时(10%25%),昔格达地层隧道围岩含有大量亲水膨胀性矿物,主要发生化学膨胀作用,围岩产生裂隙,在荷载较大的情况下伴有剪切变形,因此此阶段可定义为剪胀变形;在超过含水率灾变临界值并达到含水率灾变值(30%)时,昔格达地层隧道围岩失稳主要表现为塌方突泥大变形等现象,此时其失稳机理较为复杂,伴有剪切、化学膨胀和物理泥化等同时作用。

李炎[6](2010)在《铁路隧道列车活塞风特性分析及理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列车通过隧道产生的活塞风是隧道空气动力学现象之一,也是解决隧道通风,特别是单向长隧道运营通风问题的主要组成部分。论文从活塞风应用与研究的现状出发,对活塞风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为隧道通风工程合理、有效地考虑和利用活塞风提供了依据。研究以列车作用区间为活塞风“压源”,利用流体力学基本理论和基本方程,根据不同流段的流动结构和作用原理,分析、论证了列车活塞风的形成机理;提出了活塞风压力计算的方法。理论研究结果充分反映了隧道、列车各主要作用条件对活塞风的影响;通过主要变数的动态分析,得出了活塞风的综合特性和变化规律。环隙流动是列车与气流之间实现功能转换的主要组成部分,根据管道湍流半经验理论和相关变换,建立了环隙流动的速度分布关系式,分析了流场的主要特征。通过分析和论证,确定了活塞风研究的基本理论模型,即不可压缩流体的定常流动。提出了由头部推动力增压、尾部牵引力增压和环隙剪切力增压共同构成的活塞风压力的表达式。根据相对运动原理和基本方程,建立了头部和尾部增压的计算式,其增压与阻塞比α、流段的流动特性和头部绕流阻力系数CDN有关。根据动量平衡原理和管道湍流半经验理论,建立了由动(列车)壁切应力和静(隧道)壁切应力构成的环隙均匀段的剪切力增压关系式,该增压与环隙几何特征、壁面阻力特性和环隙流动的速度分布特性有关。对于由动壁与静壁组成的环隙来说,始终存在着相对于静壁的压力流和动壁拖动的曳力流。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环隙流动可视为Poiseuille型湍流和Couette型湍流组合而成。同时,应用镜像原理和流动变换,建立了Couette型湍流的基本关系;应用管道湍流半经验理论和坐标变换方法,建立了环隙组合流动的速度分布关系式和特征速度的位置关系式。参照国外隧道空气动力学进行实车试验研究的基本参数,利用本研究提供的方法进行活塞风计算,将计算结果与试验测量结果比较,吻合度较好,说明活塞风计算中相关理论研究和假定是合理的。根据流体力学原理和相似理论进行了以水为介质的模型试验,对活塞风速和活塞风压进行了测定。初步结果表明,这是一种简单而可靠的试验方法,将为活塞风的试验研究提供有益参考和借鉴。

王化武,殷洪波,杨翔[7](2020)在《严重含盐环境对隧道的危害机理及综合防治技术》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含盐地层在我国分布广泛且近年来对隧道工程建设影响越来越大,文章依托既有成昆铁路、瓦日铁路、新建成昆铁路永仁至广通段、在建玉磨铁路等盐岩地层隧道工程实例,分析了含盐地层隧道衬砌侵蚀劣化的主要影响因素及衬砌混凝土盐侵蚀劣化机理,并结合现场施工情况提出了严重含盐环境隧道修建关键技术及行之有效的综合防治技术措施,可为类似工程地质条件的隧道工程建设提供借鉴。

杨平平[8](2014)在《高地温隧道温度场分布规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西部经济的飞速发展,西部铁路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也在快速发展,同时隧道的数量及埋深也在不断增加。隧道越长、埋深越深,高地温问题越严重。随着隧道施工深度的增加,施工过程中还会受到来自围岩散热、机械设备工作及照明设备放热等。本课题结合拉日线吉沃希嘎隧道区域构造、区域地热活动等工程水文地质条件,通过现场实际情况和钻孔测温资料相结合,选取试验洞为研究区,同时利用有限元数值模拟等方法,对隧道的高地温问题进行了研究并对施工过程中不同降温措施进行了试验。(1)吉沃希嘎隧道高地温温度场分布规律研究。通过对现场资料的分析并参考相关理论确定了吉沃希嘎隧道高地温的温度梯度,并对吉沃希嘎隧道进行了热害分级。利用超前水平钻测温数据可知吉沃希嘎隧道的温度分布情况。通过CFD软件Fluent建立模型,对围岩温度一定,不同通风速度的隧道施工温度场进行了模拟。(2)吉沃希嘎隧道高地温施工监测与预测。在吉沃希嘎隧道中采用以洞内地质编录为主,并与物探超前地质预报、超前水平钻探相结合的综合地质超前预报的探测方法。在隧道的施工过程中,在重点的特殊地段,需要同时运用各种预报手段。同时选取吉沃希嘎隧道横洞中的一段作为科研研究所用的试验洞,同时为隧道正洞施工提供经验指导。(3)高地温隧道施工过程降温、防护技术研究。通过文献资料查阅和类似工程调研,利用现场测试数据和分析结果,结合具体现场施工,对通风降温、人工制冷等技术进行研究。分析各种方法对隧道的降温效果。确保科学、经济合理的降温处理措施。确保施工人员安全、施工机械的正常使用以及混凝土结构施工质量。

唐亮[9](2008)在《隧道病害调查分析及衬砌结构的风险分析与控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隧道衬砌结构的风险分析和可靠性研究是十分重要而又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其目的就是要解决隧道衬砌结构系统的风险评估和可靠性预测问题,本课题的研究具有较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不但对提高我国隧道的设计水平和工程建设有重要的意义,而且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本文进行的工作和取得的成果如下:1.将我国常见的隧道病害分为水害、衬砌结构病害、衬砌腐蚀、有害气体危害、冻害、道床病害、地震灾害、火灾等几类,并且详细分析了各类病害的成因。然后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影响隧道衬砌结构耐久性的主要因素及其影响规律。2.分析了隧道衬砌结构的主要破坏类型以及影响衬砌结构的风险因素,提出了衬砌结构风险的评价与接受准则。在故障树理论的基础上,建立了运营期隧道衬砌结构的故障树风险分析模型,并且根据各基本事件的逻辑关系进行了故障树的计算,根据基本事件的不同特点和概率计算方法将其分为四类分别加以考虑,从而可以通过基本事件的概率来计算顶事件的概率。同时文中讨论了风险因素重要度的评估方法。3.为了量化评估衬砌结构的风险,对于条件事件,提出了基于可靠度理论的衬砌结构失效概率计算理论方法,给出了利用ANSYS有限元软件中PDS技术对其发生概率进行量化数值计算的流程。并且结合具体的隧道工程,采用蒙特卡罗-有限元法进行了衬砌结构失效概率的分析,根据分析结果对衬砌结构的可靠性做出了分析。4.根据盾构法隧道衬砌结构的组成和受力特点,分析了其破坏的基本类型和主要风险因素,并且采用故障树理论,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完善了衬砌结构建设期风险估计的系统模型,建立了衬砌结构系统运营期风险估计的模型。结合某跨江隧道的具体工程实际,对隧道衬砌结构建设期和运营期的风险进行了评估。同时通过风险因素重要度的分析,研究了各风险因素对衬砌结构系统的影响程度的大小。5.根据衬砌结构建设期和运营期的风险因素的重要度分析,主要从隧道衬砌老化的预防和整治、衬砌裂损的预防和整治、隧道震害的预防和整治、隧道水害的预防和整治四个方面研究了隧道衬砌结构的风险控制措施。并且结合金丽温高速公路隧道介绍了复合式衬砌防、排水系统。同时指出,选择防护方法时,应根据工程特点、防护要求、和社会经济条件进行对比选择。本论文得到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项目“现代混凝土结构早期开裂敏感性与微裂缝演化规律对服役性能影响研究”(批准号:20070335087)和国家高科技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综合环境下大型土木工程基础设施耐久性试验技术”(项目编号:2006AA042415)的资助。

卿三惠[10](2005)在《西南铁路工程地质特征及成就》文中认为本章简要介绍西南地区铁路网布局与铁路建设规模及主要铁路通道概况。重点分析阐述了西南地区自然地理、地层岩性、地质构造、新构造断裂运动与地震活动、水文地质等地质环境特征及地震、地质灾害分布规律、形成机理及防灾减灾对策;结合工程实际研究论述西南地区常见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岩溶、地面塌陷、隧道涌水、有害气体、采空区、岩爆与大变形等不良地质现象及膨胀土(岩)、红粘土、软土、盐岩等特点岩土的工程地质问题;紧密联系山区铁路选线技术、工程地质勘察与测试技术、地质综合勘探技术及地质灾害防治技术等的应用研究与实践,系统总结西南铁路工程地质50年的发展、成就与经验,并对21世纪西南铁路建设态势及工程地质与地质工程研究的发展趋势提出了展望。

二、成昆铁路几座隧道运营通风试验情况简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成昆铁路几座隧道运营通风试验情况简介(论文提纲范文)

(3)文化自信视域下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综述
        1.2.1 国(境)外研究现状
        1.2.2 国(境)内研究现状
        1.2.3 研究现状评述
    1.3 研究目标、方法及创新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创新点
第2章 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思想渊源与指导思想
    2.1 近代中国铁路倡导者的铁路建设思想
        2.1.1 盛宣怀的铁路建设思想
        2.1.2 詹天佑的铁路建设思想
        2.1.3 梁士诒的铁路建设思想
        2.1.4 孙中山的铁路建设思想
        2.1.5 张嘉璈的铁路建设思想
    2.2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铁路观
        2.2.1 马克思关于铁路的相关论述
        2.2.2 恩格斯关于铁路的相关论述
        2.2.3 列宁、斯大林关于铁路的相关论述
    2.3 中国共产党人的铁路建设思想
        2.3.1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领导集体的铁路建设思想
        2.3.2 以邓小平为代表的党中央领导集体的铁路建设思想
        2.3.3 以江泽民为代表的党中央领导集体的铁路建设思想
        2.3.4 以胡锦涛为代表的党中央领导集体的铁路建设思想
        2.3.5 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关于铁路建设的相关论述
第3章 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基础理论探析
    3.1 基本概念界定
        3.1.1 文化
        3.1.2 铁路文化
        3.1.3 新中国铁路文化
        3.1.4 文化自信
    3.2 新中国铁路文化的结构、特征与功能
        3.2.1 新中国铁路文化的结构
        3.2.2 新中国铁路文化的特征
        3.2.3 新中国铁路文化的功能
    3.3 新中国铁路文化与资本主义国家铁路文化的异同比较
        3.3.1 新中国铁路文化与资本主义国家铁路文化的共同点
        3.3.2 新中国铁路文化与资本主义国家铁路文化的不同点
    3.4 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历程彰显文化自信
        3.4.1 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内涵
        3.4.2 从文化自觉到文化自信: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发展脉络
第4章 反映文化自信物质成果的新中国铁路物质文化建设
    4.1 新中国铁路建筑文化建设
        4.1.1 有着鲜明时代印记的车站文化建设
        4.1.2 展现深刻时代价值的铁道文化建设
    4.2 新中国铁路收藏文化建设
        4.2.1 有着卓越历史贡献的铁路机车
        4.2.2 有着特殊历史回忆的铁路车票
        4.2.3 有着重要历史价值的铁路纪念章(碑)
第5章 彰显文化自信价值内核的新中国铁路精神文化建设
    5.1 新中国铁路精神生产
        5.1.1 革命斗争精神的传承
        5.1.2 铁路建设精神的彰显
    5.2 新中国铁路文艺创作
        5.2.1 难以消解的文化矛盾心理
        5.2.2 浓郁的红色文化气息
        5.2.3 多样性的铁路文艺表达
    5.3 新中国铁路思想政治工作
        5.3.1 加强理论学习,坚定理想信念
        5.3.2 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培育爱国精神
        5.3.3 加强思想政治宣传,增强思想性和政治性
        5.3.4 加强路风教育,展现“人民铁路为人民”的宗旨
第6章 体现文化自信制度保障的新中国铁路制度文化建设
    6.1 新中国铁路法规制度建设
        6.1.1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铁路法制建设
        6.1.2 改革开放到新时代以前的铁路法制建设
        6.1.3 新时代的铁路法制建设
    6.2 新中国铁路体制建设和党建工作制度建设
        6.2.1 新中国铁路体制建设
        6.2.2 新中国铁路党建工作制度建设
第7章 塑造文化自信良好形象的新中国铁路行为文化建设
    7.1 新中国铁路安全文化建设
        7.1.1 新中国铁路安全文化建设理念
        7.1.2 新中国铁路安全文化建设实践
    7.2 新中国铁路服务文化建设
        7.2.1 新中国铁路服务文化建设理念
        7.2.2 新中国铁路服务文化建设实践
    7.3 新中国铁路职工业余文化活动建设
        7.3.1 新中国铁路职工业余文化活动建设的意义
        7.3.2 新中国铁路职工业余文化活动建设的实践
第8章 新中国铁路文化的价值及新时代建设路径探析
    8.1 新中国铁路文化的价值
        8.1.1 国家建设的动脉
        8.1.2 时代精神的表征
        8.1.3 释放人情的场域
        8.1.4 国际舞台的名片
        8.1.5 中国故事的素材
    8.2 加强新时代铁路文化建设的路径
        8.2.1 加强新时代铁路文化建设的原则
        8.2.2 加强新时代铁路文化建设的几点举措
    8.3 创造新时代铁路文化建设新辉煌以增强文化自信
        8.3.1 注入新时代文化自信的底气
        8.3.2 “一带一路”倡议下推动中国铁路文化的国际传播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博览轨迹”——铁路文化的实地考察
附录2:近代中国铁路车站文化略谈
附录3:改革开放以来部分铁路文学杂志创刊表
附录4:新中国铁路安全主要法规名录表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及参与科研情况

(5)昔格达地层长大铁路隧道变形—灾变特征及失稳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昔格达地层的研究现状
        1.2.2 昔格达地层隧道理论与实践的研究现状
        1.2.3 隧道变形-灾变特征及失稳研究现状
    1.3 依托工程概况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第2章 昔格达地层隧道围岩物理和力学特性研究
    2.1 昔格达地层隧道围岩的物理特性
    2.2 昔格达地层隧道围岩的力学特性
        2.2.1 原状围岩试样压缩试验
        2.2.2 原状围岩试样直剪和三轴剪切试验
        2.2.3 昔格达地层隧道围岩的抗剪强度指标
    2.3 昔格达地层隧道围岩的抗剪强度敏感性分析
    2.4 昔格达地层隧道围岩的抗剪强度敏感性临界值含水率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昔格达组地层隧道围岩变形特征研究
    3.1 昔格达地层隧道围岩变形特征现场调查
        3.1.1 表面风化严重和破碎
        3.1.2 围岩岩层颗粒较细且不稳定,
        3.1.3 围岩水平层理发育和抗压能力差
        3.1.4 围岩毛细水渗出
        3.1.5 围岩遇水软化
    3.2 昔格达地层隧道围岩变形特征
        3.2.1 模型建立
        3.2.2 参数选取
        3.2.3 考虑整体含水率变化的昔格达地层隧道围岩变形特征
        3.2.4 考虑局部含水率变化的昔格达地层隧道围岩变形特征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昔格达地层隧道围岩变形特性曲线
    4.1 围岩变形特性曲线数值模拟
        4.1.1 隧道水平收敛规律
        4.1.2 隧道仰拱隆起规律
    4.2 围岩变形特性曲线现场监测
        4.2.1 监测点布置
        4.2.2 隧道围岩监测变形特征曲线
    4.3 昔格达地层围岩变形全过程曲线
        4.3.1 变形曲线拟合
        4.3.2 拟合结果
        4.3.3 围岩变形全过程曲线
    4.4 昔格达地层围岩变形特性曲线研究
        4.4.1 基于几何方法的昔格达地层隧道围岩轮廓近似圆尺寸确定
        4.4.2 弹塑性状态下昔格达地层隧道变形特征曲线
        4.4.3 松动区状态下的昔格达地层围岩特征曲线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昔格达地层隧道围岩灾变特征研究
    5.1 昔格达地层隧道围岩破坏模式
        5.1.1 隧道初支挤压破坏
        5.1.2 隧道掌子面坍塌
        5.1.3 隧道洞口段二衬开裂
        5.1.4 隧道基底泥化
        5.1.5 隧道拱顶大变形
    5.2 昔格达地层隧道围岩灾变破坏特征
        5.2.1 灾变特征分析
        5.2.2 现场监测
    5.3 昔格达地层隧道围岩灾变因子源分析
        5.3.1 地质及岩体力学性质因子
        5.3.2 水文地质因子
        5.3.3 施工因子
    5.4 昔格达地层隧道破坏灾变因子权重研究
        5.4.1 隧道围岩失稳灾变因子指标体系的建立
        5.4.2 构造判断矩阵并赋值
        5.4.3 计算权向量与检验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昔格达地层隧道围岩失稳机理
    6.1 围岩失稳机理抗剪本构模型
    6.2 围岩遇水化学膨胀失稳机理
    6.3 围岩遇水物理泥化变形机理
    6.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创新点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6)铁路隧道列车活塞风特性分析及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隧道通风概述
        1.1.1 隧道通风的必要性
        1.1.2 隧道通风类别
        1.1.3 国内外的铁路隧道通风
    1.2 国内外列车活塞风研究现状
    1.3 研究的意义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2 列车活塞风综述
    2.1 活塞风的形成
    2.2 基本流动模型
        2.2.1 流动的定常性
        2.2.2 流动的压缩性
        2.2.3 环隙流动模式
        2.2.4 活塞风研究的基本流动模型
    2.3 环隙流动的相对性原理
    2.4 活塞风的控制方程
        2.4.1 列车通过隧道时的隧道气流组织分析
        2.4.2 流动控制方程
    2.5 本章小结
3 列车活塞风的压力
    3.1 列车头部的推动力增压
    3.2 环隙均匀段的剪切力增压
        3.2.1 隧道气流湍流区域分析
        3.2.2 环隙剪切力增压
        3.2.3 环隙剪切力增压特性
    3.3 列车尾部的牵引力增压
    3.4 活塞风压力
    3.5 活塞风压力的检验
    3.6 本章小结
4 环隙流动的速度分布
    4.1 环隙流动的速度分布概述
        4.1.1 平行板间层流运动
        4.1.2 平行板间湍流运动的分析
    4.2 Couette型粗糙区湍流速度分布
    4.3 Poiseuille型粗糙区湍流速度分布
    4.4 复合流动的速度分布和特性分析
        4.4.1 复合流动的速度分布
        4.4.2 速度分布特性
        4.4.3 环隙流动流场类型
    4.5 环隙速度分布检验
    4.6 本章小结
5 模型试验
    5.1 国内外隧道空气动力学的研究
    5.2 活塞风与压力波试验方法分析
    5.3 活塞风试验方法
        5.3.1 流动相似理论
        5.3.1.1 动力相似
        5.3.1.2 单值性条件相似
        5.3.1.3 模型的变态
        5.3.2 活塞风流动相似
        5.3.3 模型试验装置系统概述
    5.4 试验内容
        5.4.1 预备试验
        5.4.2 式试验
    5.5 试验结果及比较分析
        5.5.1 隧道模型阻力试验
        5.5.2 模型试验结果
        5.5.3 试验结果与模型计算的比较
        5.5.4 原型转换与计算的比较
    5.6 误差分析
    5.7 本章小结
6 列车活塞风的主要特性和基本规律
    6.1 经验参数的确定
        6.1.1 隧道壁面摩擦系数λ_1
        6.1.2 车头绕流阻力系数C_(DN)
        6.1.3 壁面当量粗糙高度k_s
    6.2 活塞风的变参数计算与特性分析
        6.2.1 阻塞比α、列车长度l_0一定时,活塞风的特性分析
        6.2.2 阻塞比α、列车速度v_0一定时,活塞风的特性分析
        6.2.3 列车长度l_0和速度v_0一定时,活塞风的特性分析
    6.3 活塞风的无量纲特性曲线和基本规律
        6.3.1 阻塞比α、列车长度l_0一定时,活塞风的无量纲特性曲线
        6.3.2 活塞风的无量纲特性曲线
        6.3.3 活塞风的基本规律
    6.4 活塞风的应用
        6.4.1 活塞风工况的确定
        6.4.2 活塞风作用下的污染物浓度分布特性
        6.4.3 列车出洞后活塞风的衰减
        6.4.4 活塞风与机械风的联合通风
    6.5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主要符号表
附录B 活塞风计算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8)高地温隧道温度场分布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工程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工程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课题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第二章 高地温隧道温度场分布规律研究
    2.1 新建铁路拉-日线地热专题报告中测温数据的处理及预测
        2.1.1 吉沃希嘎隧道高地温特征
        2.1.2 吉沃希嘎隧道高地温区地温梯度的确定
        2.1.3 吉沃希嘎隧道热害分级
    2.2 吉沃希嘎隧道高地温施工监测
        2.2.1 高地温施工监测方法
        2.2.2 高地温施工监测数据的处理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高地温隧道有限元数值模拟
    3.1 Fluent 软件简介
    3.2 高地温隧道的数值模拟
        3.2.1 模拟工况
        3.2.2 模拟工况介绍
        3.2.3 边界条件的确定
    3.3 高地温隧道压入式通风模拟结果
        3.3.1 温度场分布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高地温隧道施工过程降温、防护技术研究
    4.1 吉沃希嘎隧道通风降温
        4.1.1 通风方案的选择
        4.1.2 通风风量的计算
        4.1.3 通风机的选择及布置
        4.1.4 通风系统测试及分析
    4.2 吉沃希嘎隧道施工冰块降温
        4.2.1 现场测试
        4.2.2 冰块降温理论计算
        4.2.3 冰块降温分析
    4.3 吉沃希嘎隧道炮孔冷却及洒水降温方案
    4.4 个体、设备及结构的防护技术研究
        4.4.1 个体防护
        4.4.2 设备、结构防护
    4.5 应对不同热害等级的施工措施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9)隧道病害调查分析及衬砌结构的风险分析与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目次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隧道及地下工程风险分析
        1.2.1 工程风险分析方法研究
        1.2.2 隧道及地下工程风险分析
    1.3 可靠性理论简介
        1.3.1 可靠性理论的研究内容
        1.3.2 国内外结构可靠性理论研究动态与发展趋势
        1.3.3 地下结构可靠性的发展状况
        1.3.4 结构可靠性理论研究的价值和意义
    1.4 本文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隧道病害及隧道衬砌耐久性的影响因素
    2.1 引言
    2.2 我国隧道常见病害的种类和成因分析
        2.2.1 隧道水害种类及成因分析
        2.2.2 衬砌结构病害分类及成因分析
        2.2.3 衬砌腐蚀分类及成因分析
        2.2.4 隧道内有害气体的危害分析
        2.2.5 隧道冻害分类及成因分析
        2.2.6 道床的病害及成因分析
        2.2.7 地震作用造成的隧道灾害
        2.2.8 隧道火灾危害及原因分析
    2.3 隧道衬砌耐久性的影响因素
        2.3.1 钢筋锈蚀的影响
        2.3.2 冻害的影响
        2.3.3 结构受力状态的影响
        2.3.4 化学物质的影响
        2.3.5 环境因素的影响
        2.3.6 混凝土自身性质的影响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运营期隧道衬砌结构风险分析
    3.1 引言
    3.2 隧道衬砌结构运营期风险分析
        3.2.1 衬砌结构破坏类型
        3.2.2 衬砌结构风险因素辨识
        3.2.3 工程风险评价与接受准则
    3.3 基于故障树理论的衬砌结构运营期风险分析
        3.3.1 衬砌结构故障树编制
        3.3.2 衬砌结构故障树计算
        3.3.3 衬砌结构风险因素重要度
    3.4 基于可靠度理论的衬砌结构失效概率计算
        3.4.1 衬砌结构可靠度计算方法
        3.4.2 金丽温高速公路隧道衬砌结构概况
        3.4.3 随机变量的选取及统计特征分析
        3.4.4 极限状态方程
        3.4.5 衬砌结构失效概率计算
    3.5 衬砌结构运营期风险系统评价与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盾构法隧道衬砌结构风险分析
    4.1 引言
    4.2 基于故障树理论的衬砌结构建设期风险分析
        4.2.1 衬砌结构破坏类型
        4.2.2 衬砌结构建设期风险因素辨识
        4.2.3 衬砌结构故障树编制
        4.2.4 衬砌结构故障树计算
    4.3 基于故障树理论的衬砌结构运营期风险分析
        4.3.1 衬砌结构运营期风险因素辨识
        4.3.2 衬砌结构故障树编制与计算
    4.4 基于可靠度理论的衬砌结构失效概率计算
        4.4.1 极限状态方程
        4.4.2 衬砌结构风险分析
        4.4.3 衬砌结构可靠性风险计算
    4.5 盾构法隧道衬砌风险分析工程实例
        4.5.1 上海长江隧道衬砌概况
        4.5.2 衬砌横断面条件事件失效概率
        4.5.3 衬砌纵断面条件事件失效概率
        4.5.4 衬砌结构建设期风险评价
        4.5.5 衬砌结构运营期风险评价
        4.5.6 风险因素重要度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隧道衬砌结构风险控制
    5.1 引言
    5.2 衬砌老化的预防和整治
        5.2.1 提高衬砌的密实度和整体性
        5.2.2 选用耐侵蚀水泥和防腐蚀混凝土
        5.2.3 混凝土材料的保护
        5.2.4 钢筋的保护
        5.2.5 通风除湿
        5.2.6 衬砌老化防治的其他措施
        5.2.7 衬砌老化防治工程实例
    5.3 衬砌裂损的预防和整治
        5.3.1 衬砌裂损的预防措施
        5.3.2 衬砌裂损的整治
        5.3.3 衬砌裂损整治工程实例
    5.4 隧道震害的预防和整治
        5.4.1 隧道震害的预防
        5.4.2 震后隧道的修复
        5.4.3 震后隧道修复实例
    5.5 隧道水害的预防和整治
        5.5.1 隧道常用的防水方法
        5.5.2 金丽温高速公路隧道防排水系统
        5.5.3 运营隧道水害的治理
        5.5.4 水害治理工程实例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本文研究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四、成昆铁路几座隧道运营通风试验情况简介(论文参考文献)

  • [1]《铁道标准设计》各专业标准设计发展概况[J]. 王效良,周敏峰,宜辉,王玉堂,张玉瓒,魏凤香,王振华,邵祥荣,黄金芳,吴昌慧,刘秉钓,杨益泉,闫煥然,孙明昭,吕以巽,祁祖林,姜秀芝,周斯祜,彭新义. 铁道标准设计, 1993(S2)
  • [2]成昆铁路几座隧道运营通风试验情况简介[J]. 铁二院通风组. 铁路标准设计通讯, 1976(11)
  • [3]文化自信视域下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研究[D]. 邱铁鑫. 西南交通大学, 2020(06)
  • [4]隧道工程篇[A]. 郭陕云,常翔,陈智,翟进营,赵沛泽,刘树年,王莉莉. 工程建设技术发展研究报告, 2006
  • [5]昔格达地层长大铁路隧道变形—灾变特征及失稳机理研究[D]. 周平. 西南交通大学, 2018(09)
  • [6]铁路隧道列车活塞风特性分析及理论研究[D]. 李炎. 兰州交通大学, 2010(12)
  • [7]严重含盐环境对隧道的危害机理及综合防治技术[J]. 王化武,殷洪波,杨翔. 现代隧道技术, 2020(S1)
  • [8]高地温隧道温度场分布规律研究[D]. 杨平平. 石家庄铁道大学, 2014(12)
  • [9]隧道病害调查分析及衬砌结构的风险分析与控制研究[D]. 唐亮. 浙江大学, 2008(08)
  • [10]西南铁路工程地质特征及成就[J]. 卿三惠. 铁道工程学报, 2005(S1)

标签:;  ;  ;  ;  ;  

成昆铁路若干隧道运行通风试验简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