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鼻咽纤维血管瘤特殊病例(论文文献综述)
周智[1](2020)在《成人咽喉部血管瘤研究与治疗进展》文中认为目的:研究发生于成人咽喉部的血管瘤疾病,从血管瘤疾病的临床特征、治疗方法选择及治疗效果等方面为成人咽喉部血管瘤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本次研究选取2006年4月-2018年6月期间,江南大学附属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住院诊治的成人咽喉部血管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比较血管瘤的好发部位、发病时间、治疗手段差异及治疗效果。结果:本次研究共23例患者,男性15例,女性8例;主要临床症状为咽部异物感、声音嘶哑及咳血,部分患者无任何症状。主要发病部位为舌根、会厌谷,杓会厌皱襞,梨状窝等,可单发,也可多发。发病部位包括:舌根4例、会厌谷2例、梨状窝2例、杓会厌皱襞1例、环后区4例、披裂4例、口咽及下咽后壁2例、声带2例、会厌3例、扁桃体2例等。其中累及1个解剖结构者17例,2个解剖结构者5例,3个解剖结构者者1例;瘤体最大约3.5 cm?3.5 cm,最小约0.5 cm?0.3 cm。MRI一般表现为T1WI等或低信号,T2WI高信号,增强可明显强化。15例患者采用了单纯药物注射治疗,6例采用了手术切除,2例采用了药物注射联合射频或者低温等离子手术治疗。随访时间2个月-1年,治愈21例,显效2例,所有患者无严重治疗并发症。结论:1、成人咽喉部血管瘤的诊断需借助内镜、CT、MRI等辅助检查,完善肿瘤范围及侵犯深度后才可行下一步治疗,MRI对复诊确定治疗效果同样重要。2、成人咽喉部血管瘤术后呼吸道管理需引起重视,部分患者术前可行预防性气管切开术。3、成人咽喉部血管瘤的治疗方法尚未统一。硬化剂注射治疗成人咽喉血管瘤确实可行,但如何减少注射次数、确定注射周期等方面尚需进一步研究。4、治疗成人部咽喉部血管瘤的新型手段效果明显,但仍需扩大临床手术量,验证有效性,才可在临床推广使用。
万文锦,王文,张卉,郭人毓,王雪梅,殷敏[2](2019)在《鼻咽纤维血管瘤患者鼻内镜手术联合介入治疗的护理体会》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和总结鼻咽纤维血管瘤患者选择性血管造影及栓塞术联合鼻内镜手术围手术期的护理方法。方法对8例鼻咽纤维血管瘤患者进行全面评估,做好各项术前检查,完善术前准备,注重选择性血管造影及经导管动脉栓塞前后的护理。术后加强病情观察,做好体位护理和饮食指导,注重鼻腔和口腔护理,进行疼痛护理和并发症的观察等,总结该类患者的护理方法及重点、难点。结果 8例患者行经导管动脉栓塞介入治疗后次日行全麻鼻内镜下鼻咽纤维血管瘤切除术,术后2~3天抽出术腔填塞物均未见活动性出血,无感染及介入术后并发症。住院7~14天,平均住院日9.6天,病情痊愈出院。随访3~20个月,无复发。结论鼻咽纤维血管瘤目前多采用鼻内镜手术联合介入治疗,临床不仅要注重手术方面的技巧,同时在专科护理的基础上,还要融入介入治疗和病例特征性的护理,有助于促进患者的愈合,增进恢复效果。
张秋韵[3](2018)在《鼻咽血管纤维瘤中的GLUT-1与PCNA表达及供血系统的相关研究》文中指出鼻咽血管纤维瘤(juvenile nasopharyngeal angiofibroma,JNA)是一种良性肿瘤,发病率低,多数发生男性,年龄范围十岁到二十多岁。虽然JNA在组织学上良性的,但是JNA有局部侵袭性,病变常累及鼻窦、颞下窝、翼腭窝、眶周、眼,也可侵犯颅内。JNA通常通过颈外动脉分支供血,部分病例也有颈内动脉分支参与血供。传统上,手术通过开放式,手术径路有是经面侧鼻切开术或颞下入路。近年来,鼻内镜下切除JNA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局限于鼻腔和鼻窦甚至一些范围更广的病变都可采用。JNA术中出血风险大,手术完整切除难度较大。控制术中出血对于手术至关重要,术前栓塞已成为常规。JNA的治疗仍以手术切除为主,但术后复发率较高。许多学者都试图探索JNA发病机制,但至今尚无统一认识。第一部分目的:本研究运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鼻咽血管纤维瘤(juvenile nasppharyngeal angiofibroma,JNA)组织中葡萄糖转运蛋白-1(glucose transporter-1,GLUT-1)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PCNA)的表达,比较其与鼻息肉、血管畸形、血管瘤中上述因子的表达差异,从起源上探究鼻咽血管纤维瘤与血管瘤区别。方法:收集2006年7月至2017年12月期间在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诊治的20例鼻咽血管纤维瘤、9例头面部婴幼儿血管瘤、20例头面部血管畸形、15例鼻息肉标本,切片用HE染色,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与病理报告诊断相符。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EnVision二步法检测鼻咽血管纤维瘤、血管畸形、婴幼儿血管瘤和鼻息肉血管内皮细胞GLUT-1、PCNA的表达,分析这四组数据间有无差异。结果:1.GLUT-1、PCNA在20例JNA血管内皮细胞的表达阳性率为5%(1/20)、10%(2/20),低于血管瘤组织中阳性率为88.9%(8/9),55.6%(5/9),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2.GLUT-1、PCNA在20例JNA血管内皮细胞的表达阳性率为5%(1/20)、10%(2/20),与组织血管畸形中阳性率为0%(0/20)、5%(1/20),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鼻息肉血管内皮细胞中GLUT-1、PCNA阳性率为6.7%(1/15)、0%(0/15)与JNA相比,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GLUT-1、PCNA在JNA的表达与血管瘤有区别,与血管畸形、鼻息肉差别无统计学意义,考虑JNA的本质可能是胚胎残余的血管畸形,而不是真性血管瘤。GLUT-1、PCNA可作为鉴别血管畸形和血管瘤的标志。第二部分目的:研究鼻咽血管纤维瘤中供血动脉的来源,探究JNA双侧供血与单侧供血的区别。以及JNA的血液供应由颈内动脉(internal carotid artery,ICA)分支参与和完全由颈外动脉(external carotid artery ECA)系统分支供血的区别。方法:回顾2006年7月至2017年12月期间在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诊治的31例JNA术后病理诊断为鼻咽血管纤维瘤,术前均行DSA介入血管栓塞,确定肿瘤的供血动脉,手术中明确其临床分期。结果:1.31例JNA其中25.8%(8/31)JNA为颈内动脉分支与颈外动脉分支共同供血,74.2%(23/31)例为单独颈外动脉的分支供血。不同分期的鼻咽血管纤维瘤中,供血动脉为单独颈外动脉分支与颈内动脉分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31例JNA其中74.2%(23/31)JNA为单侧动脉供血,25.8%(8/31)为双侧动脉供血。不同分期的鼻咽血管纤维瘤中,单、双侧动脉的血液供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颈内动脉分支参与JNA供血者,临床分期高。2.术前明确病变的血供情况,可提示肿瘤的累及范围和程度,也应作为JNA分期的标志。
李钦委[4](2017)在《鼻内镜下20例鼻咽纤维血管瘤微创切除术的临床分析》文中提出目的:通过对20例鼻咽纤维血管瘤(Juvenile nasopharyngeal angiofibroma,JNA)患者临床资料的分析,探讨经鼻内镜下JNA微创切除术的可行性、安全性、临床疗效及预后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0月至2017年3月收治于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耳鼻喉科且术后最终病理结果诊断为JNA的20例患者,并且所有患者均为经鼻内镜下JNA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患者的临床病历资料,术前及术后复查影像学资料等。对出院患者随访9个月至4年,根据随访结果,观察JNA患者术后的恢复及复发情况。按照Radowski分期标准进行分期,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分别对住院天数和手术时间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本组病例20例,全部为男性,年龄跨度1240岁,平均年龄约18.8岁。其中汉族6例,回族1例,维吾尔族11例,蒙古族1例,哈萨克族1例。患者均有持续性或间歇性鼻塞,伴有浓鼻涕,经口呼吸,均有持续或间断性鼻出血。检查可见患者鼻咽部、鼻腔顶后壁有红色或紫色新生物,质中,界限清楚。20例患者术中肿瘤均较韧,术后常规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结果均回报示含有纤维成分的血管组织,确诊为鼻咽纤维血管瘤。综合术前影像学检查结果及术中探查肿瘤累及范围,对JNA患者按Radowski分期系统分期:Ia期7例,Ib期4例,IIa期1例,IIb期2例,IIc期1例,IIIa期5例。所有患者鼻内镜下JNA微创切除术,术中平均出血量为:Ⅰa期约142ml,Ⅰb期约225ml,Ⅱa期约100ml,Ⅱb期约600ml,Ⅱc期约300ml,Ⅲa期约1100ml。术后随访9个月到4年,有2例复发,总复发率为10%。其中Ⅰ期有1例复发(复发率9.1%),Ⅱ期有0例复发(复发率为0.0%),Ⅲ期有1例复发(复发率为20%),与Ⅰ期、Ⅱ期相比,Ⅲ期JNA复发率较高。行DSA病例中,13例病例全部为颈外动脉分支供血,其中61.5%为单侧颌内动脉供血,30.8%为双侧颌内动脉供血,7.7%为双侧双侧颌内动脉合并交通支供血,说明JNA瘤体供血主要以单侧颌内动脉为主,双侧颌内动脉合并交通支供血少见。不同肿瘤分期对术后住院天数影响显示:与I期相比,Ⅲ期病例术后住院天数显着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其他分期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JNA好发于男性青少年,各民族均有发病,发病率是否存在民族分布特点有待进一步研究。JNA瘤体供血主要以单侧颌内动脉为主,双侧颌内动脉合并交通支供血少见。对比术前栓塞组与非栓塞组对于术中估计平均出血量的影响显示:栓塞组较非栓赛组有所减少。鼻内镜手术方式较传统手术术后并发症发生病例少,尤其是等离子刀头的应用使得肿瘤切除干净,术后复发率低,可以明显减少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缩短,对于Ⅲ期病例也可完整切除,临床应用前景广泛。
樊建刚,李静娴,古庆家,李德炳,赵李冰,何刚[5](2016)在《鼻内镜手术在鼻咽部占位性病变治疗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鼻内镜下手术治疗鼻咽部占位性病变的适应症、方法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及总结经鼻内镜手术治疗的22例鼻咽部良恶性占位性病变的临床资料、治疗过程及术后效果。结果:22例患者中有9例良性病变,13例恶性病变;1例鼻咽纤维血管瘤患者术后复发,经再次手术后治愈;1例鼻咽部良性淋巴组织增生症患者术后进行心理治疗;1例放线菌病患者术后进行长期抗菌治疗;1例恶性淋巴瘤患者术后未能确诊,随访18月后再次活检确诊,未进行后续治疗;1例横纹肌肉瘤患者术后3月失访;1例恶性黑色素瘤患者术后复发,继续在肿瘤科治疗。结论:对于鼻咽纤维血管瘤及以复发性鼻咽癌等恶性肿瘤,可在鼻内镜下按解剖标志逐步暴露病变边界,彻底切除肿瘤并修复缺损创面。
马振江,李鹤平,张冰,谭国胜,陈伟,杨建勇[6](2014)在《鼻咽纤维血管瘤术前动脉造影和栓塞的临床价值》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术前动脉造影和栓塞对鼻咽纤维血管瘤的治疗效果及临床价值。方法 74例鼻咽纤维血管瘤患者均行外科手术治疗,并依据Sessions分期及手术切除前是否进行动脉造影和介入栓塞分为4组,Ⅰ组9例SessionsⅠ期患者行术前栓塞和手术切除,Ⅱ组25例SessionsⅠ期患者行单纯手术切除,Ⅲ组23例SessionsⅡ、Ⅲ期患者行术前栓塞和手术切除,Ⅳ组17例SessionsⅡ、Ⅲ期患者行单纯手术切除;比较4组患者术中失血量、手术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结果Ⅰ组患者血管造影显示栓塞后肿瘤血管完全阻断7例(77.8%),鼻咽纤维血管瘤被完全切除9例(100.0%);Ⅱ组患者鼻咽纤维血管瘤被完全切除25例(100.0%);Ⅰ组和Ⅱ组患者术中失血量(P=0.641)、手术时间(P=0.086)及术后住院时间(P=0.483)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Ⅲ组患者血管造影显示肿瘤血管完全阻断12例(52.2%),鼻咽纤维血管瘤被完全切除21例(91.3%),大部切除2例(8.7%);Ⅳ组患者鼻咽纤维血管瘤被完全切除15例(88.2%),大部切除2例(11.8%);Ⅲ组患者术中失血量显着少于Ⅳ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9);但Ⅲ组和Ⅳ组患者手术时间(P=0.308)、术后住院时间(P=0.472)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4组患者均无手术后死亡病例,栓塞过程中均无临床并发症出现。结论术前造影和栓塞能显着减少Ⅱ、Ⅲ期鼻咽纤维血管瘤术中失血量。
陈曦[7](2014)在《鼻内镜下手术治疗鼻咽纤维血管瘤的临床疗效分析》文中认为目的:探讨鼻内镜下手术治疗鼻咽纤维血管瘤的手术方法及手术效果,及通过对鼻咽纤维血管瘤的分期选择治疗方案,总结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9月-2013年4月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收治的鼻咽纤维血管瘤患者6例。其中5例为青少年男性,1例为中年女性,其中I期3例,II期2例,IV期1例,以上病例中2例(I期、II期各1例)采用经腭进路鼻咽纤维血管瘤切除术,4例(I期2例,II期1例,IV期1例)采用鼻内镜下鼻咽纤维血管瘤切除术,以上6例均于术前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DSA)以及超选择性颈外动脉分支栓塞术。结果:本例分析的6例患者,经鼻内镜手术者,I期患者2例平均失血量为40ml,II期患者1例失血量为100ml,IV期1例失血量为2000ml,术后输注红细胞悬液600ml,血浆800ml,经随访1-7年,均未出现术后并发症及肿瘤复发;2例经腭入路患者平均失血量400ml,1例于1年后出现腭裂(II度),经修补手术后痊愈,2例经随访6-7年均未出现纤维血管瘤复发。结论:鼻内镜下手术治疗鼻咽纤维血管瘤是一种安全、微创、有效的手术方法,术前进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DSA)以及超选择性颈外动脉分支栓塞术已经成为必要的诊断及治疗鼻咽纤维血管瘤的手段。根据鼻咽纤维血管瘤的侵犯的范围及生长位置进行的临床分期,对于严格掌握手术适应症,选择手术方式以及手术成功的关键要素。对术后并发症的预防和控制也不容忽视。
樊军,陶树东[8](2013)在《鼻咽纤维血管瘤的诊疗进展(综述)》文中认为鼻咽纤维血管瘤是一种好发于1625岁青年男性,含有丰富血管的良性肿瘤。因其在局部有沿孔道生长的恶性生长方式,侵犯周围组织能力较强,可致严重并发症。且具有肿瘤解剖位置深,易出血及复发率高的特点。随着影像检查方法的进步,肿瘤的起源及生长路线逐渐清晰,加之鼻内镜技术的应用和术者临床经验的提高,使得特定的解剖区域更易暴露,治疗后复发率下降。目前该病仍以手术治疗为主,手术难度大,术中出血量多,易残留复发。故术前、术中采取减少出血的措施及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就鼻咽部纤维血管瘤近年来的诊疗研究进展及鼻内镜下手术切除肿瘤的应用技术等相关问题进行综述。
刘琢扶[9](2013)在《性激素及其受体在鼻咽纤维血管瘤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文中研究指明鼻咽纤维血管瘤,又称青少年鼻咽纤维血管瘤(juvenile nasopharyngeal angiofibroma, JNA),是一种几乎只发生于青少年男性的鼻咽部良性肿瘤。JNA发病率较低,肿瘤极易出血,手术彻底切除难度较大。组织学上,JNA没有包膜,由未成熟的内皮细胞和成纤维细胞组成,虽然为良性肿瘤,但JNA具有局部侵犯的特征,易侵犯鼻窦、翼腭窝、颞下窝、翼板、眶上裂,甚至颅内。JNA特定的发病年龄和性别很早就受到学者们的关注,众多学者期望从中找到研究JNA发病机制的相关线索。早期的研究认为JNA患者垂体-性腺轴发生混乱导致肿瘤的发生,但随后的研究表明JNA患者体内的性激素水平正常,且并没有第二性征的发育异常。近期的研究则关注肿瘤本身性激素受体的表达与疾病的关系,但至今为止并没有统一的结论。本研究收集了40例JNA患者的血清标本,对血清中的睾酮,游离睾酮,雌激素,孕激素的水平进行elisa检测,对比JNA患者的血清激素水平与对照组相比是否存在异常;将70例JNA的肿瘤组织和10例中甲组织制作成组织芯片,检测雄激素受体(androgen receptor, AR)、雌激素受体α (estrogen receptor α, ER-α)、雌激素受体β (estrogen receptor α, ER-β)、孕激素受体(progesterone receptor, PR)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VEGF)在JNA中的表达及其相互关系;对5例高侵袭JNA组织、4例低侵袭JNA组织和5例正常中甲黏膜组织进行了表达谱基因芯片的研究,试图发现参与JNA发病的关键基因及信号通路。JNA易侵犯邻近组织甚至颅内,术中极易出血,侵犯范围较广的肿瘤手术常常无法切除干净,且存在较大风险,药物及靶向治疗一直是研究的重点。JNA肿瘤组织中性激素受体的表达以及表达谱芯片的研究为进一步探究JNA治疗的新方法提供了基础。第一部分鼻咽纤维血管瘤患者血清中性激素的表达目的:鼻咽纤维血管瘤(JNA)是一种几乎只发生于青少年男性的良性肿瘤,但至今病因不明。JNA特殊的发病年龄和性别提示性激素在肿瘤发病过程的可能起作用,本研究旨在探明JNA患者是否存在青春期性激素水平异常以及性激素水平是否与肿瘤分期相关。方法:采集40例JNA患者(平均年龄18.3岁,均为术后病理证实)及14例正常对照组患者(平均年龄19.7岁)的血清,对照组患者为同时段、同年龄段、同性别的鼻中隔、骨瘤及视神经减压的患者。用Elisa法检测JNA组与对照组患者血清中的睾酮、游离睾酮、雌二醇及孕酮的水平,比较两组间性激素的水平以及雌雄激素的比值是否存在差异。收集40例JNA患者的肿瘤分期数据,分析其与血清中性激素的水平是否存在关联。结果:实验数据表明,JNA组与对照组相比,血清中的睾酮、游离睾酮、雌二醇及孕酮的水平并没有显着异常,且血清中睾酮与雌二醇的比值、游离睾酮和雌二醇的比值也无明显差异。肿瘤分期与JNA患者血清中的性激素水平没有显着相关性。结论:虽然JNA是一种特发于青少年男性的鼻咽部良性肿瘤,但是患者循环血清中的性激素水平以及雌雄激素的比值并无异常,性激素的水平与肿瘤分期也无相关性。这说明JNA患者本身性激素水平正常,也可能并不存在垂体-性腺轴的失平衡,肿瘤的发生可能是由于原位肿瘤组织在正常性激素水平的刺激下所产生的。第二部分鼻咽纤维血管瘤组织中性激素受体和VEGF的表达及其意义目的:众多学者对雄激素及雌激素受体在鼻咽纤维血管瘤(JNA)中的表达进行了研究,但目前为止并没有统一的结论。本研究试图通过高通量的免疫组织芯片技术对性激素受体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及其与肿瘤预后的关系进行研究,并进行RNA水平及蛋白水平的验证。方法:收集70例JNA患者(平均年龄17.0岁,术后病理证实)的肿瘤组织及10例对照组患者的中甲黏膜组织(平均年龄21.5岁),制作成组织芯片。对照组患者为同时段、同年龄段、同性别的鼻中隔、骨瘤及额筛囊肿的患者。应用组织芯片分别对雄激素受体、雌激素受体α、雌激素受体β、孕激素受体及VEGF进行免疫组化染色,分析其在肿瘤组织中的表达与对照组相比是否存在差异,以及几种性激素受体之间、性激素受体与VEGF之间是否存在表达关联性。采集70例JNA患者的临床病理数据,随访无瘤生存时间,随访时间为2-98个月,分析JNA患者的发病年龄、肿瘤分期、术中出血、无瘤生存时间与肿瘤组织中性激素受体、VEGF表达水平之间的关系。采用Real time PCR法检测12例JNA肿瘤组织及4例JNA患者中甲黏膜组织中雄激素受体、雌激素受体α、雌激素受体p、孕激素受体及VEGF mRNA的表达水平,统计分析实验组与对照组之间的差异,以及几种性激素受体之间、性激素受体与VEGF之间是否存在表达关联性。采用Western blot检测6例JNA肿瘤组织及3例JNA患者中甲黏膜组织中雄激素受体、雌激素受体α、雌激素受体β、孕激素受体的表达水平,验证组织芯片及PCR的实验结果。结果:统计结果显示,与中甲黏膜相比,雄激素受体、雌激素受体α、雌激素受体β、孕激素受体及VEGF在JNA肿瘤组织中有较高表达,统计学差异明显,p值小于0.05。雄激素受体、雌激素受体a、雌激素受体β、孕激素受体表达量之间彼此存在正相关,p值小于0.05。雌激素受体α、雌激素受体β与VEGF的表达量呈正相关(p值均为0.006)。雌激素受体α高表达组的无瘤生存时间较短(p值均为0.031),其余性激素受体的高表达虽然提示无瘤生存时间缩短的趋势,但并无明显的统计学差异。Real time PCR及Western blot检测的实验结果与组织芯片一致。结论:JNA肿瘤组织中高表达雄激素受体、雌激素受体α、雌激素受体β、孕激素受体及VEGF。性激素本身存在彼此调节的关系,雌激素受体和血管性生长因子可能参与肿瘤的发生和发展。生存分析显示高表达雌激素受体α提示术后易复发。第三部分鼻咽纤维血管瘤基因表达谱及相关基因研究目的:表达谱芯片是近期较为成熟的分子生物学技术,本研究试图通过表达谱芯片找到参与JNA发病的主要基因和信号通路,分析差异表达基因,为下一步的研究提供前期数据。方法:本研究应用包含30000条人类全长基因的PCR产物为靶基因制成的寡聚核苷酸基因芯片,检测5例高侵袭的JNA组织、4例低侵袭的JNA组织以及5例JNA患者中甲黏膜组织的基因表达谱,分析差异表达基因,旨在通过研究JNA基因表达谱的改变,从基因水平探讨JNA的发病机制。结果:高侵袭组与低侵袭组相比,基因芯片筛选出83条上调表达基因和122条下调表达基因;高侵袭组与对照组相比,基因芯片筛选出1553条上调表达基因和1640条下调表达基因;低侵袭组与对照组相比,基因芯片共筛选出1181条上调表达基因和1239条下调表达基因。其中部分差异表达基因是与性激素结合、细胞凋亡,内皮细胞侵袭转移等密切相关的基因。结论:通过基因表达谱芯片检测及相关分析,发现JNA存在多个基因表达及调控机制的异常,这些差异表达基因为研究JNA的发病机制提供了线索,有望为JNA的基础研究和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方向。
王晶晶[10](2011)在《鼻咽纤维血管瘤血管内皮细胞比正常血管内皮细胞具有更强的迁移和侵袭能力》文中研究说明鼻咽纤维血管瘤,又称青少年鼻咽纤维血管瘤(juvenile nasopharyngeal angiofibroma, JNA)是鼻咽部良性肿瘤中最常见的一种,约占总头颈部肿瘤的0.5%,主要发生于14-25岁的青少年男性。尽管JNA组织学上呈良性表型,但其没有包膜,而且具有局部侵袭和破坏性恶性表型,可以累及鼻腔、鼻咽部、鼻窦、翼腭窝、颞下窝、翼突以及前颅底组织等。JNA没有特异性的药物治疗手段,放射疗法的使用尚存在争议,外科手术切除仍然是目前最常用的治疗方法。近年来,随着耳鼻喉科临床治疗手段的长足进步,特别是术前栓塞和鼻内镜技术的使用,使得大部分患者获得了较好的预后,但是JNA术后高复发率(可高达50%)仍是一个极大的挑战。目前关于JNA术后高复发的原因和相关的临床预测指标研究甚少,可能与JNA向周围颅底骨质侵袭,手术难以彻底切除有关。如能阐明引起JNA局部侵袭及术后复发的因素及其分子调节机制,将进一步改善JNA患者的预后。肿瘤血管生成与包括JNA在内的多种肿瘤生长和局部侵袭密切相关。但是目前基于JNA血管生成及其分子机制研究不多,特别是针对内皮细胞本身的功能研究更少,关键在于缺乏直接来源于肿瘤标本并可用于体外培养的血管内皮工具细胞。本课题首先分析血管内皮标记物CD105在JNA组织芯片(tissue microarray, TMA)微血管内皮细胞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进一步通过免疫磁珠分选(magnetic activated cell sorting, MACS)人JNA的血管内皮细胞进行传代培养,检测肿瘤血管内皮细胞及正常血管内皮细胞间的功能差异并探讨其差异的分子机制,以期阐明导致JNA高复发的原因及可能机制,并以此寻找新的复发干预途径,进一步提高疗效。第一部分血管内皮标记物CD105在鼻咽纤维血管瘤组织芯片微血管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目的:通过构建组织芯片并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的方法明确CD105蛋白在JNA微血管中的表达,并分析其与JNA临床病理特征以及复发之间的关系。方法: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在一套独立的组织芯片(包括70例JNA患者的肿瘤组织)中检测了CD105的表达情况,进行微血管计数,并分析其与年龄、JNA手术史、手术方式、肿瘤分期、术中出血等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同时进一步分析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 MVD)与JAN患者临床病理参数及至复发时间(time to recurrence, TTR)的相关性。结果: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显示,CD105仅表达于血管内皮细胞中,在间质中未见明显表达。卡方检验分析发现微血管数目高低与肿瘤复发显着相关(P=0.013)。Kaplan-Meier生存分析和log-rank检验显示,低微血管密度患者的TTR显着高于高微血管密度患者(P=0.009)。多因素回归模型结果也提示,微血管密度是一个决定JNA预后的独立因素(P=0.01)。结论:CD105染色的肿瘤微血管密度可以预测JNA患者术后复发,提示血管生成在JNA发生发展进程中可能起重要作用,有望成为JNA治疗靶点和预后预测指标。同时,为将CD105做为分离JNA血管内皮细胞的表面标记提供了临床依据。第二部分人鼻咽纤维血管瘤血管内皮细胞分选、鉴定与培养目的:分选、鉴定及传代培养人鼻咽纤维血管瘤血管内皮细胞。方法:采用抗CD105抗体交联免疫磁珠,通过免疫磁珠分选法,对JNA组织进行血管内皮细胞分选;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阳性分选细胞的纯度。通过细胞免疫化学法检测von Willebrand factor (vWF,又称Ⅷ因子)的表达,并通过乙酰化低密度脂蛋白摄取实验及小管生成实验验证阳性分选细胞是否具有血管内皮细胞的功能。结果:流式检测阳性分选细胞的CD105表达高达99%以上;细胞免疫化学检测显示阳性分选细胞中Ⅷ因子表达为阳性,超过95%的阳性分选细胞乙酰化低密度脂蛋白摄取实验阳性;分选细胞在基质胶中可形成毛细管结构。同时可将阳性分选细胞进行传代培养至10代以上,其内皮细胞特性仍存在。结论:通过免疫磁珠分选(MACS)法,我们成功分选获得高纯度的CD105阳性鼻咽纤维血管瘤血管内皮细胞(CD105+ juvenile nasopharyngeal angiofibroma-derived endothelial cell, CD105+ JEC),并能够成功传代培养,为后续研究提供了细胞平台。第三部分鼻咽纤维血管瘤血管内皮细胞与正常血管内皮细胞的功能比较目的:比较JNA组织中分离的CD105阳性内皮细胞与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 HUVEC)的功能差异。方法:采用CyQUANT法增殖实验、划痕实验及Transwell侵袭实验对比观察两种细胞体外的增殖、侵袭和迁移能力的异同;通过免疫荧光观察细胞骨架蛋白肌动蛋白纤维(F-actin)的表达和细胞内定位分布的差异,运用Western blot检测基质金属蛋白酶-2 (matrix metalloproteinase-2, MMP-2)及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VEGFR)相关信号通路蛋白表达水平异同。结果:增殖实验发现CD105+JEC的增殖能力低于HUVEC;而划痕实验、侵袭实验及F-actin荧光染色显示CD105+JEC的迁移和侵袭能力高于HUVEC; Western blot结果显示VEGFR1、p-MAPK、MMP-2在CD105+JNA血管内皮细胞中的表达高于HUVEC,而VEGFR2、p-ERK的表达则相反。结论:CD105+JEC比HUVEC具有更强的体外迁移、侵袭能力,其机制可能与VEGFR相关信号通路的差异性活化有关。
二、鼻咽纤维血管瘤特殊病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鼻咽纤维血管瘤特殊病例(论文提纲范文)
(1)成人咽喉部血管瘤研究与治疗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前言 |
2、材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3 疗效判定 |
3、结果 |
4、讨论 |
4.1 血管瘤病的流行病学分析 |
4.2 血管瘤的病理特征分析 |
4.3 血管瘤临床表现 |
4.4 血管瘤临床检查 |
4.5 血管瘤的鉴别诊断 |
4.6 血管瘤治疗手段 |
4.7 血管瘤的治疗效果 |
5、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个人简历 |
致谢 |
综述 血管瘤的治疗方法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2)鼻咽纤维血管瘤患者鼻内镜手术联合介入治疗的护理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与方法 |
1 临床资料 |
2 手术方法 |
3 护理方法 |
3.1 术前护理 |
3.1.1 评估病情与术前准备 |
3.1.2 健康指导与心理护理 |
3.1.3 介入手术前护理 |
3.2 术后护理 |
3.2.1 病情观察 |
3.2.2 体位和饮食 |
3.2.3 口、鼻腔护理 |
3.2.4 疼痛护理 |
3.2.5 并发症护理 |
结果 |
讨论 |
(3)鼻咽血管纤维瘤中的GLUT-1与PCNA表达及供血系统的相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写词中英文对照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第一部分 鼻咽血管纤维瘤中的GLUT-1与PCNA表达 |
引言 |
材料与方法 |
1. 材料 |
1.1 实验对象 |
1.2 实验器材 |
2. 研究方法 |
2.1 取材和HE染色 |
2.2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程序 |
2.3 对照 |
2.4 结果判断 |
2.5 统计学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第二部分 鼻咽血管纤维瘤供血系统的相关研究 |
引言 |
材料与方法 |
1. 实验对象 |
2. 实验器材与方法 |
3. 统计学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综述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信 |
(4)鼻内镜下20例鼻咽纤维血管瘤微创切除术的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2 临床资料 |
3 统计学分析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本研究局限性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鼻咽纤维血管瘤的临床诊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 |
导师评阅表 |
(5)鼻内镜手术在鼻咽部占位性病变治疗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临床资料 |
1.2 术前检查情况 |
1.3 术中处理 |
2 结果 |
2.1 典型病例 |
3 讨论 |
(6)鼻咽纤维血管瘤术前动脉造影和栓塞的临床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一般资料 |
1. 2 术前动脉造影栓塞 |
1.2.1动脉造影 |
1.2.2超选择性动脉栓塞 |
1.3手术方法 |
1.4评价指标 |
1.5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3 讨论 |
(7)鼻内镜下手术治疗鼻咽纤维血管瘤的临床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第1章 绪论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鼻咽纤维血管瘤 |
2.1.1 临床表现 |
2.1.2 辅助检查 |
2.1.3 临床分期 |
2.2 鼻咽纤维血管瘤的治疗 |
2.2.1 手术治疗 |
2.2.2 上颌骨内侧切除术: |
2.2.4 鼻内镜下鼻咽纤维血管瘤切除术 |
2.2.5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
2.3 鼻咽纤维血管瘤的预后 |
第3章 资料与方法 |
3.1 一般资料 |
3.2 术前检查 |
3.3 治疗方法 |
3.3.1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DSA)及超选择性颈外动脉分支栓塞 |
3.3.2 手术治疗 |
3.3.3 术后处理 |
第4章 结果 |
4.1 术中出血量 |
4.2 术后并发症 |
4.3 住院日期 |
4.4 随访 |
第5章 讨论 |
5.1 现代医学对鼻咽纤维血管瘤的认识及其分期 |
5.2 鼻咽纤维血管瘤的影像学分析: |
5.2.1 鼻窦 CT |
5.2.2 鼻窦 MRI |
5.3 鼻咽纤维血管瘤的治疗分析 |
5.3.1 手术方式分类 |
第6章 结论 |
第7章 典型病例 |
7.1 病例 1 |
7.1.1 现病史 |
7.1.2 辅助检查 |
7.1.3 诊断及治疗 |
7.1.4 术后及愈后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致谢 |
(9)性激素及其受体在鼻咽纤维血管瘤发病机制中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语注释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
前言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第二部分 |
前言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第三部分 |
前言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全文总结 |
主要创新点 |
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件 |
致谢 |
(10)鼻咽纤维血管瘤血管内皮细胞比正常血管内皮细胞具有更强的迁移和侵袭能力(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语注释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血管内皮标记物CD105在鼻咽纤维血管瘤组织芯片微血管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
摘要 |
前言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第二部分 人鼻咽纤维血管瘤血管内皮细胞的分选、鉴定与培养 |
摘要 |
前言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第三部分 鼻咽纤维血管瘤血管内皮细胞与正常血管内皮细胞的功能比较 |
摘要 |
前言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全文总结 |
结论 |
潜在应用价值 |
创新点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件 |
致谢 |
四、鼻咽纤维血管瘤特殊病例(论文参考文献)
- [1]成人咽喉部血管瘤研究与治疗进展[D]. 周智. 安徽医科大学, 2020(02)
- [2]鼻咽纤维血管瘤患者鼻内镜手术联合介入治疗的护理体会[J]. 万文锦,王文,张卉,郭人毓,王雪梅,殷敏. 中国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科杂志, 2019(06)
- [3]鼻咽血管纤维瘤中的GLUT-1与PCNA表达及供血系统的相关研究[D]. 张秋韵. 福建医科大学, 2018(09)
- [4]鼻内镜下20例鼻咽纤维血管瘤微创切除术的临床分析[D]. 李钦委. 新疆医科大学, 2017(04)
- [5]鼻内镜手术在鼻咽部占位性病变治疗中的应用[J]. 樊建刚,李静娴,古庆家,李德炳,赵李冰,何刚. 肿瘤预防与治疗, 2016(04)
- [6]鼻咽纤维血管瘤术前动脉造影和栓塞的临床价值[J]. 马振江,李鹤平,张冰,谭国胜,陈伟,杨建勇. 新乡医学院学报, 2014(05)
- [7]鼻内镜下手术治疗鼻咽纤维血管瘤的临床疗效分析[D]. 陈曦. 吉林大学, 2014(11)
- [8]鼻咽纤维血管瘤的诊疗进展(综述)[J]. 樊军,陶树东. 中国城乡企业卫生, 2013(05)
- [9]性激素及其受体在鼻咽纤维血管瘤发病机制中的作用[D]. 刘琢扶. 复旦大学, 2013(03)
- [10]鼻咽纤维血管瘤血管内皮细胞比正常血管内皮细胞具有更强的迁移和侵袭能力[D]. 王晶晶. 复旦大学, 20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