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复方丹参降香的超临界CO_2萃取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杨凌鉴[1](2018)在《“良关系”药对丹参—降香体内物质基础研究》文中认为心脑血管疾病仍然是当今危害人类健康的头号杀手,探寻和开发防治心脑血管疾病安全而有效的药物是医药工作者迫在眉睫的任务。中药复方是开发高效创新药物的源泉,阐明其药效物质基础则是其关键环节和瓶颈。药对是中药复方的核心组成部分,反映着复方核心配伍关系,从药对角度出发是研究复方物质基础的重要切入口。在前期“良关系”药对有效成分群辨识思路的指导下,本论文选择活血化瘀的经典药对“丹参-降香”为研究对象,以临床有效、质量稳定可控的香丹注射液为研究载体,从药代动力学角度对丹参-降香药对在正常及急性血瘀模型大鼠体内的药效物质基础进行系统研究,旨在为中药复方物质基础研究提供依据。全文共分3章,作者的主要贡献如下:1.建立了香丹注射液HPLC-Q-TOF/MS和GC/MS分析方法,对香丹注射液中的基础物质进行了表征与鉴定,从中鉴定出53个水溶性成分和9个挥发性成分。以上研究为丹参-降香药对的质量控制和质量标准的建立提供了基础物质的可追溯性,也为丹参-降香药对体内代谢研究奠定了同等条件下方法学基础。2.建立了大鼠血浆中丹参酚酸类的HPLC分析方法,并采用该方法和拟定的HPLC-Q-TOF/MS法考察了丹参-降香药对在正常及急性血瘀大鼠体内的代谢轮廓,共鉴定出39个药物原型成分(主要为酚酸类)及79个药物代谢产物,主要涉及甲基化、硫酸化以及葡萄糖醛酸化等代谢途径。比较了丹参-降香药对在正常及急性血瘀大鼠体内药物代谢的差异性,结果表明,病理因素会使药物成分入血增多,消除减慢,作用时间延长。3.采用拟定的HPLC-Q-TOF/MS分析方法研究了丹参-降香药对在正常及急性血瘀大鼠心、脑、肝、肾的组织分布,共鉴定出24个药物原型成分及76个药物代谢产物,主要集中分布于心、肝、肾等器官,其中吸收进入心、脑等靶器官和肝组织的物质为丹参酚酸类成分(如丹参素、迷迭香酸、丹酚酸A等),主要的代谢形式包括甲基化、硫酸化、葡萄糖醛酸化。在急性血瘀大鼠组织中的众多代谢形式中发现并证实了异丙基化产物,不仅证实了丹参素异丙酯的存在,还首次发现了咖啡酸异丙酯。上述研究表明,异丙基化可能为“良关系”药对丹参-降香方证对应的体内重要和特征性代谢通路。4.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借助SPSS统计学软件分析了大鼠给药香丹注射液后血浆中变化明显的药物成分、内源性应答物、代谢应答物之间的相关性,结合组织分布的研究结果,初步确定丹参-降香药对体内物质基础为迷迭香酸、丹酚酸A、丹参素异丙酯、咖啡酸异丙酯、丹酚酸A的甲基化结合单葡萄糖醛酸化物、丹酚酸A的二甲基化产物以及丹酚酸A的二甲基化结合葡萄糖醛酸化产物。5.初步考察了丹参-降香药对体内物质基础之一丹参素异丙酯的体内代谢过程,确定其体内代谢产物主要为丹参素及其代谢产物。药物代谢研究的结果可为丹参素异丙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评估提供有力支撑。同时本研究还构建了人体尿液中丹参素检测的HPLC-Q-TOF/MS分析方法学,并对缺氧炎症条件下病人尿液中的丹参素进行了结构确证(见附录)。
周子皓,张若曦,连俊青,王岩[2](2017)在《超临界流体在化学方面的应用》文中认为文章介绍了超临界流体的特点和分离原理,超临界流体萃取剂的选择及其改进方法,超临界流体萃取法在中药中有效成分、农业中农药、食品中一些油脂和一些啤酒花的提取上的应用,对超临界流体技术的前景进行了展望。
乔越,于莲,焦淑清[3](2015)在《四季感冒片中3味药材超临界CO2复方萃取物挥发性成分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分析四季感冒片中紫苏叶、陈皮、荆芥的超临界CO2复方萃取物挥发性成分。方法:采用超临界CO2萃取技术萃取四季感冒片中的3味药材的挥发性成分,采用气相色谱-质谱法对复方提取物进行成分分析。结果:超临界CO2复方提取法的提取率为2.21%,从复方萃取物中分离到21个化合物,鉴定出16个化合物,主要成分是甜橙黄酮(36.56%)和亚油酸(19.52%)。水蒸气蒸馏法提取率为1.035%,从复方提取物中共分离出51个化合物,鉴定出32种化合物,主要成分是D-柠檬烯(62.40%)和侧柏酮(15.49%)。结论:超临界CO2复方萃取技术可提取紫苏叶、陈皮、荆芥3味药材中的挥发性成分,但与水蒸气蒸馏法所得复方挥发油的成分存在差别。
靳杰[4](2014)在《中药超临界CO2萃取设备及技术应用》文中指出结合超临界设备,介绍了超临界CO2萃取技术分离原理、装置及设备、主要优点,以及在现代中药提取中的应用,分析了该技术在应用中常遇到的问题,并对其前景进行了展望。
朱宗敏[5](2012)在《丹葛分散片的研究》文中指出目的:研制开发出用于治疗瘀血闭阻所致的中风和中风后遗症的中药复方固体速效制剂——丹葛分散片。方法:通过文献研究及正交试验法优选提取与纯化工艺条件确定丹葛分散片中有效部位的最佳提取与纯化工艺方法与工艺参数;采用正交试验优选了降香的超临界CO2流体萃取工艺,并用正交试验设计对挥发油的包合工艺进行了筛选;采用超微粉碎技术对水蛭进行超微粉碎;对丹葛分散片进行了成型工艺研究;建立丹参酮ⅡA和葛根素的含量测定方法,控制制剂质量;体外溶出度的测定验证制剂质量;考察了制剂的初步稳定性,进行了急性毒性试验和主要药效学的初步研究。结果:优选提取纯化工艺为:以8倍量70%乙醇回流提取2次,每次2小时;降香挥发油用β-环糊精研磨包合(油:环糊精:水=1:4:2倍量水,研磨1小时);水蛭超微粉碎20分钟;丹葛分散片制剂处方为:将醇提浸膏粉、降香挥发油包合物、水蛭超微粉,加入28%的崩解剂(PVPP:L-HPC=3:1),混合均匀,以50%乙醇做润湿剂,制粒,50℃干燥,加入2%微粉硅胶和0.2%的阿斯帕坦,混合均匀,压片;方法学研究结果表明本实验薄层鉴别和含量测定方法灵敏可靠能很好控制制剂质量;体外溶出度测定结果表明丹葛分散片体外溶出快制剂质量优异;药效学试验表明该制剂具有明显的降低血液粘度、改善脑循环作用。结论:丹葛分散片制备工艺稳定可行,质量稳定可控,对于治疗瘀血闭阻所致的中风和中风后遗症具有良好作用。
宋伟峰,廖美金,罗淑媛[6](2011)在《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及水蒸气蒸馏法提取降香挥发油及其GC-MS分析》文中认为目的:用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及水蒸气蒸馏法提取降香挥发油,并对挥发油进行GC-MS分析。方法:采用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法(SFE-CO2)及水蒸气蒸馏法提取降香挥发油,并应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分析挥发油的化学成分,用峰面积归一法测定各化合物的相对含量。结果:在超临界CO2提取物中共鉴定出12种化合物,占总峰面积的34.49%,含量最高的是橙花叔醇(14.95%)、2-丙烯酸3-(4-甲氧基)乙酯(14.53%)、胜红蓟色烯(1.33%)。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的降香挥发油中共鉴定出9种化合物,占总峰面积的30.62%,含量最高的是橙花叔醇(26.61%)、雪松醇(1.65%)。结论:超临界法较水蒸气法更加稳定可靠、重现性好,适用于降香挥发油的提取。
张俊,蒋桂华,敬小莉,陈琴,朱敏凤[7](2011)在《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在天然药物提取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现已发展成为一种新兴的独特的化工分离工艺。由于自身的优越性,这项技术在天然药物提取上得到飞速发展,应用的范围和种类不断拓宽,已成为天然药物研究领域必不可少的技术手段。文章简要介绍了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的原理,综述了近年来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在天然药物化学成分提取中的应用。同时对超临界萃取技术在天然药物中的应用进行了展望,指出了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今后发展的趋势。
王皓,狄留庆,汪海鸿,汪晶,张新庄[8](2011)在《超临界流体沉降技术及其在中药制剂中的应用探讨》文中研究说明超临界流体(SCF)沉降技术是超临界流体技术重要发展之一。自1879年Hannay报道了高沸点固体物质可溶于超临界流体,并在降压时析出的现象后,1984年Krukonis首次提出超临界流体快速膨
张伟[9](2011)在《超声强化超临界CO2提取复方川芎丹参及其提取物药效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人类寿命的延长和人口的老龄化日趋严峻,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已经成为一种常见病,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 CVD)也是当今世界上威胁人类最严重的疾病之一,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已超过肿瘤而跃居世界第一。川芎和丹参都是我国资源丰富的中草药,两者已广泛应用于各种疾病的治疗。但传统中药提取技术普遍存在提取效率低、环境污染和有机残留的问题,影响了天然产物有效成分的开发利用。本课题利用超声强化超临界CO2提取技术对复方川芎丹参有效成分进行提取,考察提取物得率、阿魏酸、川芎嗪和丹参酮IIA提取率等多指标,得到超临界CO2提取(SCE)和超声强化超临界CO2提取(USCE)复方川芎丹参有效成分最佳工艺参数,并研究提取物对骨质疏松症模型的药效。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得出SCE最佳提取工艺为提取压力为25MPa,提取温度55℃,原料粒度为60目,夹带剂用量为1.0mL/g。在此条件下对复方川芎丹参提取2h,提取物得率2.84%(RSD=1.53%,n=3),对提取物依法测定,得川芎嗪、阿魏酸和丹参酮IIA提取率分别为125.74μg/g(RSD=0.84%,n=3)、367.66μg/g(RSD=1.23%,n=3)和131.31μg/g(RSD=0.81%,n=3)。通过正交试验设计,得出USCE影响因素作用主次为提取压力>提取时间>提取温度>超声功率密度。最优提取组合为提取压力为19MPa,提取温度35℃,超声功率密度120 W·L-1,提取时间1h,在这提取条件下提取,提取物得率达到3.85%(RSD=1.76%,n=3),川芎嗪、阿魏酸和丹参酮IIA的提取率分别为150.64μg/g(RSD=0.99%,n=3)、425.33μg/g(RSD=2.09%,n=3)和203.65μg/g(RSD=2.36%,n=3)。不同提取方法提取复方川芎丹参有效成分研究结果表明:USCE法优于SCE法和有机溶剂浸提法,复方合提比单方分提效果好,且复方的提取物得率和各活性成分含量并不是两单方的简单加和值,而是大于其加和值。SCE和USCE提取复方川芎丹参的动力学模型分别为Y = 3.10938×(1-e-0.76942×t)和Y = 3.89091×(1-e-1.32226×t)。5000倍电镜观察物料发现,SCE和USCE均能有效破坏物料的表面结构,出现浮涨和内凹现象,破坏原料表面致密结构,超声的加入更能促进原料表面平整结构的撕裂,使其结构更加疏松,出现阶梯式片层结构,并在原料表面出现孔洞,进一步证明了超声高效的提取强化能力。复方川芎丹参提取物药效研究结果显示不同浓度川芎、丹参及复方川芎丹参的USCE提取物对促UMR 106细胞增殖和分化的效果不同。当浓度都为0.1μg /mL时,三种药物的效果相近,促UMR 106细胞增殖效果缓慢。当浓度为1.0μg /mL时,三种药物UMR 106细胞增殖率与正常对照组对比均有显着差异性。当浓度为10.0μg /mL时,复方川芎丹参USCE提取物在促UMR 106细胞增殖的效果上体现了比川芎、丹参USCE提取物更明显的效果,差异性为极显着。当浓度达到100.0μg /mL时,川芎、丹参USCE提取物显示会抑制细胞增殖,而复方川芎丹参USCE提取物能促细胞增殖。当浓度为中等浓度(10μg /mL)时,丹参和复方均显示了促进UMR 106细胞分化作用。当浓度达到高浓度(100μg /mL)时,三种USCE提取物都具有促进UMR 106细胞分化的药效作用,且统计学差异性为极显着。
张清华[10](2010)在《四种海南芳香药物的超临界萃取工艺及GC-MS分析研究》文中提出本课题为“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项目子课题“四种热带芳香植物系列健康产品研发"(2007BAI27805)。超临界C02流体萃取(Supercritical carbon-dioxide fluid extraction,以下简称SFE-CO2)技术是上世纪80年代发展起来的新兴技术,与挥发油的传统提取方法如水蒸汽蒸馏法、溶剂萃取法等相比,具有收率高、质量好、条件温和等优点。本论文对海南产肉桂(Cortex Cinnamomi Cassia.)、肉豆蔻(myristica fragrans houtt.)、降香(Lignum Dallbergiae Odoriferae)、砂仁(Fructus Amomi)等四种芳香药材的SFE-C02提取工艺进行优化,并将提取物开发成产品,现已申请相关工艺及产品专利四项。论文还利用GC及GC-MS对提取物进行定性定量分析。本论文首次利用SFE-CO2技术对海南产肉豆蔻叶和砂仁叶(以下分别简称肉豆蔻叶和砂仁叶)进行提取,提取物收率高、质量好;首次使用SFE-CO2技术对海南产肉桂叶(以下简称肉桂叶)进行提取,并利用GC/GC-MS对最优工艺所得的提取物进行定量定性分析;本论文还优化了海南产降香的(以下简称降香)SFE-CO2提取工艺,所得降香油澄亮、味道浓郁香甜,具有良好的品质,增加了产物的附加值。本论文运用超临界C02流体萃取技术提取的四种芳香油收油率高、萃取时间短、无溶剂残留、很好的保持了原料的香气,较传统方法具有明显的优势。本论文以提取物的收率及性状为检测指标,采用单因素试验对肉桂叶、肉豆蔻叶的提取工艺进行详细研究,并优化了降香的SFE-CO2提取工艺;采用正交试验对砂仁叶的提取工艺进行优化。上述实验均考察了温度、压力、C02流量、时间等因素对提取效果的影响,从而确定出其最佳的提取工艺。具体实验结果如下:①肉桂叶油的最佳提取工艺为,温度40℃,压力15 MPa,提取时间1.5 h,CO2流量30L/h,收率可达2.88%;②肉豆蔻叶油的最佳提取工艺为,压力14 MPa,温度45℃,提取时间1 h,CO2流量22 L/h,收率可达1.75%;③降香油的最佳提取工艺为,温度30℃,压力30 MPa,提取时间1 h,CO2流量22 L/h,收率可达1.14%;④砂仁叶油的最佳提取工艺为,温度30℃,压力20 MPa,时间1.5 h,CO2流量30 L/h,收率可达1.78%。本论文利用GC对肉桂叶油中主要化学成分肉桂醛进行含量测定;利用GC-MS对肉桂叶油、肉豆蔻叶油和降香油中主要化学成分进行定性鉴别。具体实验结果如下:①肉桂叶油中肉桂醛的百分含量为19.9%;②与传统提取方法相比,SFE-CO2得到的肉豆蔻叶油含有更多的含氧萜类,更好的保存了肉豆蔻叶油的天然香气;③对降香油中的主要成分进行了补充验证,主要成分除了公认的橙花叔醇还有氧化橙花叔醇,且相对含量高,因此在控制降香油的质量时,除了检测橙花叔醇的含量,建议同时检测氧化橙花叔醇的含量,更能反映降香油的天然风味和芳香性。
二、复方丹参降香的超临界CO_2萃取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复方丹参降香的超临界CO_2萃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良关系”药对丹参—降香体内物质基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对照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药对物质基础的研究现状 |
1.1.1 基于体外化学成分变化研究的药对物质基础研究 |
1.1.2 基于体内外药理药效学研究的药对物质基础研究 |
1.1.3 基于体内外药物代谢的药对物质基础研究 |
1.1.4 基于代谢组学手段的药对物质基础研究 |
1.1.5 基于谱效关系的药对物质基础研究 |
1.1.6 基于网络药理学、分子对接及亲和色谱技术的药对物质基础研究 |
1.2 当今新药研发的策略与研究现状 |
1.2.1 基于结构修饰与基于靶点的化药设计思路 |
1.2.2 基于体内代谢的新药研发思路 |
1.2.3 基于中西药元素结合的创新中药研发思路 |
1.2.4 “良关系”药对的研究思路 |
1.3 急性血瘀及丹参-降香药对研究进展 |
1.3.1 急性血瘀简介 |
1.3.2 丹参-降香药对的研究进展 |
1.3.3 丹参的研究进展 |
1.3.4 降香的研究进展 |
1.4 本论文的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
第二章 丹参-降香药对在大鼠体内的代谢研究 |
2.1 引言 |
2.2 实验材料 |
2.2.1 仪器 |
2.2.2 试剂 |
2.2.3 实验动物 |
2.3 丹参-降香药对的质量控制 |
2.3.1 丹参-降香药对中各成分的定性分析 |
2.3.2 丹参-降香药对中主要成分的含量测定 |
2.3.3 结果与讨论 |
2.4 丹参-降香药对的药代动力学及体内成分分析 |
2.4.1 丹参-降香药对的药代动力学 |
2.4.2 丹参-降香药对的体内成分分析 |
2.4.3 结果与讨论 |
2.5 丹参-降香药对物质基础密切关联成分的定性 |
2.5.1 大鼠给药丹参-降香药对血样中显着变化物质的确定 |
2.5.2 丹参-降香药对物质基础密切关联成分的确定及定性 |
2.6 小结 |
第三章 丹参-降香药对的组织分布研究 |
3.1 引言 |
3.2 丹参-降香药对在正常和急性血瘀大鼠体内的组织分布 |
3.2.1 实验材料 |
3.2.2 实验方法 |
3.2.3 结果与讨论 |
3.3 丹参素异丙酯在大鼠体内代谢研究 |
3.3.1 实验材料 |
3.3.2 实验方法 |
3.3.3 结果与讨论 |
3.4 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附录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2)超临界流体在化学方面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超临界流体的特点和分离原理 |
2 超临界流体萃取剂的选择及其改进方法 |
3 超临界流体的应用 |
3.1 超临界流体技术在中药提取方面的应用 |
3.1.1 SFE萃取降香叶中的挥发油和降香黄酮等药用成分 |
3.1.2 SFE萃取丹参中的丹参酮ⅡA,川芎中的川芎嗪和阿魏酸 |
3.2 超临界流体技术在农业方面的应用 |
3.2.1 SFE萃取断肠草根部油脂成分 |
3.2.2 SFE色谱法分离拟除虫菊酯类农药 |
3.3 超临界流体技术在食品方面的应用 |
3.3.1 SFE萃取猕猴桃籽中的油脂成分 |
3.3.2 SFE萃取啤酒花中的主要成分 |
(3)四季感冒片中3味药材超临界CO2复方萃取物挥发性成分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材料 |
1.1仪器 |
1.2试剂 |
1.3药材 |
2方法与结果 |
2.1萃取方法 |
2.2复方萃取物中挥发油的精制 |
2.3复方萃取物中挥发油的GC-MS分析 |
3讨论 |
(4)中药超临界CO2萃取设备及技术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0引言 |
1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概述 |
1.1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的概念 |
1.2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的原理 |
1.3超临界CO2萃取装置介绍及工作原理 |
2超临界CO2萃取技术提取中药有效成分的特点与应用 |
2.1超临界CO2萃取技术提取中药有效成分的特点 |
2.2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的使用范围 |
2.3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在中药提取中的应用 |
2.3.1在单味药提取分离中的应用 |
2.3.2在复方提取分离中的应用 |
3提高萃取效率的方法 |
3.1超临界流体的辅助溶剂效应 |
3.2利用高压电场 |
3.3利用超声波 |
4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存在的问题 |
5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的发展方向 |
(5)丹葛分散片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
丹葛方的方解和现代药学研究 |
1 处方组成 |
2 中医对中风的认识与处方分析 |
3 丹葛方中各味药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综述 |
丹葛分散片的研究研究思路 |
1 检索文献并立题 |
2 提取及成型工艺研究 |
3 中试样品的制备 |
4 质量标准的建立 |
5 初步稳定性研究 |
6 进行急性毒性、药效学、毒理学研究 |
7 总结 |
丹葛分散片的制备工艺研究 |
1 实验材料 |
1.1 仪器 |
1.2 药材与试剂 |
2 制备工艺的优选 |
2.1 制备工艺的药效学实验及制剂工艺路线的研究 |
2.2 丹参、葛根、红花的醇提取工艺优选 |
2.3 降香挥发油的提取和包合工艺优选 |
2.4 水蛭超微粉碎工艺的探讨 |
2.5 丹葛分散片制剂工艺研究 |
丹葛分散片质量标准的研究 |
1 药品原料(药材及辅料)的质量标准草案及起草说明 |
1.1 药品原料(药材及辅料)的质量标准草案 |
1.2 药品原料(药材及辅料)的质量标准草案的起草说明 |
2 药品成品(制剂)质量标准草案及起草说明 |
2.1 药品成品(制剂)质量标准草案 |
2.2 药品成品(制剂)质量标准草案的起草说明 |
丹葛分散片初步稳定性试验研究 |
1 性状 |
2 鉴别 |
3 检查 |
4 含量测定 |
丹葛分散片急性毒性实验研究 |
1 实验目的 |
2 实验材料 |
3 实验方法 |
4 实验结果 |
丹葛分散片主要药效学试验研究 |
1 丹葛分散片对大鼠血液粘度的影响 |
1.1 试验材料 |
1.2 方法与结果 |
2 丹葛分散片对双侧颈总动脉结扎大鼠(CCAO)脑毛细血管通透性的影响 |
2.1 试验材料 |
2.2 方法与结果 |
讨论 |
1 剂型的选择 |
2 提取工艺的研究 |
3 降香挥发油的提取工艺 |
4 降香挥发油的包合工艺 |
5 水蛭的超微粉碎研究 |
6 赋型剂的选择 |
7 课题不足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详细摘要 |
(6)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及水蒸气蒸馏法提取降香挥发油及其GC-MS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仪器与材料 |
1.1 仪器 |
1.2 材料 |
2 方法 |
2.1 挥发油的提取[4-7] |
2.1.1 水蒸气蒸馏法: |
2.1.2 超临界CO2萃取法: |
2.2 挥发油化学成分的分析鉴定 |
2.2.1 GC-MS条件: |
2.2.2 化合物鉴定: |
3 结果 |
4 讨论 |
(7)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在天然药物提取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单味天然药物中有效成分的提取 |
1.1 挥发油的提取 |
1.2 生物碱的提取 |
1.3 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 |
1.4 醌类化合物的提取 |
1.5 香豆素类和木脂素类化合物的提取 |
1.6 皂苷类化合物的提取 |
1.7 多糖类化合物的提取 |
1.8 有机酸类的提取 |
1.9 脂肪酸类化合物的提取 |
1.10 其他化合物的提取 |
2 复方制剂中有效成分的提取 |
3 展望 |
3.1 超临界萃取技术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3.2 超临界萃取技术的发展趋势 |
(8)超临界流体沉降技术及其在中药制剂中的应用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超临界流体沉降技术 |
1.1 超临界溶液快速膨胀 (RESS) 技术及衍生技术 |
1.2 超临界流体抗溶剂 (SAS) 技术及衍生技术 |
1.3 气体饱和溶液 (PGSS) 技术及衍生技术 |
2 超临界流体沉降技术在中药制剂中应用 |
2.1 中药单体化合物和单味中药有效成分提取物超微颗粒制备 |
2.2 中药复方超微颗粒制备 |
2.3 超临界流体沉降技术制备中药聚合物超微颗粒 |
3 展望 |
(9)超声强化超临界CO2提取复方川芎丹参及其提取物药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川芎 |
1.2.1 川芎概述 |
1.2.2 川芎主要有效成分 |
1.2.3 川芎的药理作用 |
1.2.3.1 川芎对心脑血管的作用 |
1.2.3.2 对冠脉循环的作用 |
1.2.3.3 对外周血管及血压的作用 |
1.2.3.4 对血小板聚集、血栓形成和血液粘滞度的影响 |
1.2.3.5 延缓慢性肾损害的作用 |
1.2.3.6 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
1.2.3.7 对骨质疏松症的作用 |
1.2.4 川芎有效成分的提取 |
1.2.4.1 水煎煮法 |
1.2.4.2 水蒸气蒸馏法 |
1.2.4.3 有机溶剂浸提法 |
1.2.4.4 索氏提取法 |
1.2.4.5 微波提取法 |
1.2.4.6 超声提取法 |
1.2.4.7 超临界流体提取法(Supercritical Fluid Extraction, SFE) |
1.3 丹参 |
1.3.1 丹参概述 |
1.3.2 丹参主要有效成分 |
1.3.3 丹参的药理作用 |
1.3.3.1 对冠状动脉疾病的作用 |
1.3.3.2 对高血脂的作用 |
1.3.3.3 对高血压的作用 |
1.3.3.4 抗心律失常的作用 |
1.3.3.5 对中风的作用 |
1.3.3.6 对周围性血管疾病的作用 |
1.3.3.7 对肺血管疾病的作用 |
1.3.3.8 对肾功能障碍的作用 |
1.3.3.9 对糖尿病的作用 |
1.3.4 丹参有效成分的提取 |
1.3.4.1 水煎煮法 |
1.3.4.2 水蒸气蒸馏法 |
1.3.4.3 有机溶剂浸提法 |
1.3.4.4 索氏提取法 |
1.3.4.5 微波提取法 |
1.3.4.6 超声提取法 |
1.3.4.7 超临界流体提取法(Supercritical Fluid Extraction, SFE) |
1.3.4.8 亚临界水提取法(Subcritical Water Extraction, SWE) |
1.4 复方川芎丹参 |
1.5 超声强化超临界流体提取技术 |
1.6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超临界CO_2提取复方川芎丹参有效成分工艺研究 |
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2.1.1 实验原料 |
2.1.2 实验药品与试剂 |
2.1.3 实验仪器 |
2.2 实验方法 |
2.2.1 超临界CO_2提取复方川芎丹参有效成分单因素试验 |
2.2.2 提取物得率和川芎嗪、阿魏酸、丹参酮Ⅱ_A提取率计算 |
2.2.2.1 原料粒度的影响 |
2.2.2.2 提取压力的影响 |
2.2.2.3 提取温度的影响 |
2.2.2.4 提取时间的影响 |
2.2.2.5 夹带剂用量的影响 |
2.2.3 超临界CO_2提取复方川芎丹参有效成分正交试验 |
2.2.4 HPLC测定阿魏酸、川芎嗪含量方法 |
2.2.4.1 色谱条件 |
2.2.4.2 对照品溶液制备 |
2.2.4.3 线性关系 |
2.2.5 HPLC测定丹参酮ⅡA含量方法 |
2.2.5.1 色谱条件 |
2.2.5.2 对照品溶液制备 |
2.2.5.3 线性关系 |
2.2.6 样品溶液的测定 |
2.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2.3.1 单因素结果 |
2.3.1.1 原料粒度的影响(图2-1) |
2.3.1.2 提取压力的影响(图2-2) |
2.3.1.3 提取温度的影响(图2-3) |
2.3.1.4 提取时间的影响(图2-4) |
2.3.1.5 夹带剂用量的影响(图2-5) |
2.3.2 正交试验结果和极差分析(见表2-4) |
2.3.3. HPLC测定阿魏酸、川芎嗪和丹参Ⅱ_A含量结果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超声强化超临界CO_2提取复方川芎丹参有效成分工艺研究 |
3.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3.2 实验方法 |
3.2.1 超声强化超临界CO_2提取(USCE)复方川芎丹参提取物 |
3.2.2 HPLC测定阿魏酸、川芎嗪和丹参酮ⅡA含量方法 |
3.2.3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方法[43] |
3.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3.3.1 超声强化超临界CO_2提取复方川芎丹参提取物正交实验结果 |
3.3.2 气质联用检测提取物成分结果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不同方法提取复方川芎丹参有效成分研究 |
4.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4.2 实验方法 |
4.2.1 不同提取方法的对比 |
4.2.1.1 有机溶剂浸提法 |
4.2.1.2 超临界CO_2提取法(SCE) |
4.2.1.3 超声强化超临界CO_2提取法(USCE) |
4.2.2 合提与分提的对比 |
4.2.2.1 超声强化超临界CO_2提取法(USCE)提取川芎有效成分 |
4.2.2.2 超声强化超临界CO_2提取法(USCE)提取丹参有效成分 |
4.2.2.3 超声强化超临界CO_2提取法(USCE)提取复方川芎丹参有效成分 |
4.2.3 HPLC测定川芎嗪、阿魏酸和丹参酮IIA含量方法 |
4.2.4 超声强化超临界CO_2提取提取复方川芎丹参有效成分的动力学研究 |
4.2.5 经不同处理的原料扫描电镜观察实验 |
4.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4.3.1 不同提取方法的对比 |
4.3.2 USCE和SCE动力学模型 |
4.3.3 合提与分提效果对比 |
4.3.4 扫描电镜观察结果与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复方川芎丹参提取物药效研究 |
5.1 骨质疏松模型 |
5.1.1 骨质疏松模型的分类 |
5.1.2 类骨细胞UMR 106骨质疏松模型 |
5.2 实验材料与仪器 |
5.2.1 实验药品和试剂 |
5.2.2 实验仪器和设备 |
5.3 实验方法 |
5.3.1 细胞培养 |
5.3.2 四唑盐法(MTT)细胞增殖实验 |
5.3.3 细胞内碱性磷酸酶(ALP)的活性测定 |
5.3.4 统计学方法 |
5.4 实验结果 |
5.4.1 USCE不同提取物对UMR 106细胞增殖的影响(48小时) |
5.4.2 USCE不同提取物对UMR 106细胞ALP活性的影响(48小时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结论 |
创新之处 |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10)四种海南芳香药物的超临界萃取工艺及GC-MS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的研究进展 |
1.1.1 超临界流体的发展 |
1.1.2 SFE-CO_2萃取的性质特点 |
1.1.3 影响SFE-CO2能力的因素 |
1.1.4 超临界提取芳香植物的特点 |
1.1.5 SFE-CO_2技术与其它技术的联用 |
1.1.6 SFE-CO_2技术的工艺流程 |
1.2 肉桂挥发油综述 |
1.2.1 肉桂简介 |
1.2.2 肉桂挥发油的化学成分 |
1.2.3 肉桂挥发油的萃取方法 |
1.2.4 肉桂挥发油的质量研究 |
1.2.5 肉桂挥发油的药理作用及应用 |
1.3 肉豆蔻挥发油综述 |
1.3.1 肉豆蔻简介 |
1.3.2 肉豆蔻挥发油化学成分 |
1.3.3 肉豆蔻挥发油的萃取方法 |
1.3.4 肉豆蔻挥发油的质量研究 |
1.3.5 肉豆蔻挥发油的药理作用及应用 |
1.4 降香挥发油综述 |
1.4.1 降香简介 |
1.4.2 降香挥发油的化学成分 |
1.4.3 降香挥发油的萃取方法 |
1.4.4 降香挥发油的质量研究 |
1.4.5 降香挥发油的药理作用及应用 |
1.5 砂仁挥发油综述 |
1.5.1 砂仁简介 |
1.5.2 砂仁挥发油的化学成分 |
1.5.3 砂仁挥发油的萃取方法 |
1.5.4 砂仁挥发油的质量研究 |
1.5.5 砂仁挥发油的药理作用及应用 |
第二章 肉桂油的SFE-CO_2工艺及其成分的GC-MS测定 |
2.1 概述 |
2.2 材料及仪器 |
2.3 方法 |
2.3.1 肉桂叶油的SFE-CO_2初步实验的方法及结果 |
2.3.2 肉桂叶油的SFE-CO_2放大实验研究 |
2.3.3 肉桂叶油的GC和GC-MS分析 |
2.4 讨论 |
2.5 结论 |
第三章 肉豆蔻叶油的SFE-CO_2工艺及其成分的GC-MS测定 |
3.1 概述 |
3.2 材料及仪器 |
3.3 方法 |
3.3.1 肉豆蔻叶油的SFE-CO_2初步实验的方法及结果 |
3.3.2 水蒸汽蒸馏萃取肉豆蔻叶油 |
3.3.3 肉豆蔻叶油的SFE-CO_2放大实验 |
3.3.4 肉豆蔻叶油的GC-MS分析 |
3.4 讨论 |
3.5 结论 |
第四章 降香油的SFE-CO_2工艺及其成分的GC-MS测定 |
4.1 概述 |
4.2 材料及仪器 |
4.3 方法 |
4.3.1 降香油的SFE-CO_2放大实验研究 |
4.3.2 降香油的GC和GC-MS分析 |
4.4 讨论 |
4.5 结论 |
第五章 砂仁叶油的SFE-CO_2工艺及其成分的GC-MS测定 |
5.1 概述 |
5.2 材料及仪器 |
5.3 方法 |
5.3.1 砂仁叶油的SFE-CO_2的初步实验方法及结果 |
5.3.2 砂仁叶油的SFE-CO_2放大实验研究 |
5.3.3 砂仁叶油的GC-MS分析 |
5.4 讨论 |
5.5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硕士期间申请的专利 |
四、复方丹参降香的超临界CO_2萃取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良关系”药对丹参—降香体内物质基础研究[D]. 杨凌鉴. 西北大学, 2018(01)
- [2]超临界流体在化学方面的应用[J]. 周子皓,张若曦,连俊青,王岩. 广东化工, 2017(02)
- [3]四季感冒片中3味药材超临界CO2复方萃取物挥发性成分分析[J]. 乔越,于莲,焦淑清. 中国药房, 2015(24)
- [4]中药超临界CO2萃取设备及技术应用[J]. 靳杰. 机电信息, 2014(08)
- [5]丹葛分散片的研究[D]. 朱宗敏.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2(03)
- [6]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及水蒸气蒸馏法提取降香挥发油及其GC-MS分析[J]. 宋伟峰,廖美金,罗淑媛. 中药材, 2011(11)
- [7]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在天然药物提取中的应用[J]. 张俊,蒋桂华,敬小莉,陈琴,朱敏凤. 时珍国医国药, 2011(08)
- [8]超临界流体沉降技术及其在中药制剂中的应用探讨[J]. 王皓,狄留庆,汪海鸿,汪晶,张新庄. 现代中药研究与实践, 2011(04)
- [9]超声强化超临界CO2提取复方川芎丹参及其提取物药效研究[D]. 张伟. 华南理工大学, 2011(12)
- [10]四种海南芳香药物的超临界萃取工艺及GC-MS分析研究[D]. 张清华.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2010(08)
标签:丹参论文; 挥发油论文; 超临界流体萃取论文; 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论文; 成分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