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农行内部经营机制“破”与“立”的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王鹏翔[1](2020)在《农行酒泉分行盈利能力分析及提升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强力推动和中国银行业的不断改革下,我国银行业的发展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从以前中农工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在全国占据主要的控制地位,发展到如今与数十家全国性商业银行,上百家城市商业银行,多家外资银行以及互联网金融巨头企业同场竞技的局面,银行业之间的竞争可谓日趋激烈。在新形势挑战下,各商业银行逐渐认识到自身竞争能力低下的现实问题,纷纷探索提高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而盈利能力是衡量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主要标准之一,只有强化自身的盈利能力,保持高于竞争伙伴的盈利水平,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争得一席之地。本文以中国农业银行酒泉分行为研究对象,在一般商业银行分析的基础上,重点对商业银行基层经营机构的盈利能力进行系统分析,旨在为该企业找到影响其盈利能力的主要原因,对症下药,找到其经营和发展的重点方向,从而提升其自身乃至全行的盈利能力与竞争力。本文首先分析农行酒泉分行盈利能力下降的主要原因,通过运用改进后的杜邦分析体系,对农行酒泉分行盈利能力的现状进行分析,并将净资产收益率进行逐项分解,利用因素分析法查找影响净资产收益率的因素,准确找出影响农行酒泉分行盈利能力的原因;然后运用对比分析法,结合农行酒泉分行自身国有四大商业银行的定位,同当地其他三家国有商业银行进行了同类不同对象的获利能力指标对比分析。通过系统性分析,深入挖掘因素,找出农行酒泉分行盈利能力的变化趋势以及在行业中的地位,揭示其薄弱环节和存在的弊端。最后引入经济增加值模型,层层分解,并以价值创造、资本节约为导向找出农行酒泉分行提质增效的有效途径。通过对各项金融资产创造经济增加值进行计算,准确、全面找出农行酒泉分行创造经济增加值较高的产品作为经营重点,拓展新的盈利空间、挖掘新的盈利潜力,切实有效的去实现农行酒泉分行利润最大化的经营目标,同时有针对性地从存贷款业务、中收业务、风险控制、资本约束等方面提出农行酒泉分行提升盈利能力的对策。本文的研究成果,可以帮助中国农业银行酒泉分行的管理人员梳理思路,更客观地认识到农行酒泉分行与其众多竞争对手相比的优势和劣势,找到其经营和发展的重点方向,为农行酒泉分行规划一条更适合自身的发展路径,同时可为其他国有商业银行的发展和进步提供借鉴建议。
尚方剑[2](2019)在《我国商业银行信贷业务风险内部审计研究 ——以中国农业银行为例》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商业银行因自身风险管理不善而倒闭甚至影响整个金融市场的事件频繁发生。我国银行信贷问题较为严重,每年的审计署公告及银保监会的公告中频频出现商业银行信贷违规事件。目前各家商业银行都建立了内部审计体系,然而银行的信贷风险水平仍居高不下。我国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和不良贷款额自2012年来逐步攀升并一度逼近2%的风险警戒线。本文的案例对象——中国农业银行的信贷风险在国有五大行里最为严重,同时农行内部审计发展的较晚且尚不成熟,内部审计的问题将影响农行信贷业务的发展。本文的研究问题有:(1)农行的信贷业务存在的问题是什么?(2)内部审计是否存在漏洞,其内部审计的何种问题导致信贷业务风险?(3)如何针对信贷风险在内部审计中进行改善?已有文献大多着眼于商业银行的信贷业务风险管理和商业银行整体情况的内部审计,鲜有研究结合银行的自身情况,从信贷业务风险数据和银行信贷业务环节出发,研究其内部审计缺陷以及如何优化内部审计。随着我国经济政策的改变及外界宏观经济的调整,对商业银行这个特殊的金融行业而言,原先银行所采用的内部审计模式和方法已不能完全满足经济形势和业务现状的需求,需进一步探索内部审计参与信贷业务风险管理的新模式。本文以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为出发点,首先收集归纳内部审计与风险管理的有关理论,参考前人对农行的研究,分析内部审计与信贷风险和风险管理之间的关系;其次以农行为案例,分析农行信贷业务的隐患、结合农行内外部影响因素,指出内部审计参与农行信贷业务管理的缺陷;最后针对存在的缺陷,为农行内部审计提供具体建议并设计农行信贷环节的内部审计程序,为我国其他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及内部审计参与信贷风险管理提供借鉴,促进我国商业银行的健康发展。本文研究发现:(1)虽然农行拥有自身的风险管理体系,并接受各金融监管机构的外部监督,但农行的信贷风险仍然很大,需要内部审计帮助控制信贷风险;(2)即使农行的内部审计涵盖了信贷业务,但是不能达到降低不良贷款的目的,通过联系农行信贷业务和内外部影响因素发现其内部审计存在问题;(3)通过完善商业银行的内部审计可以降低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提高风险管理水平。本文的特点及应用意义在于结合内部审计和风险管理的理论,对我国商业银行整体的信贷业务及内部审计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后,再对农行的单个案例的信贷内部审计进行钻研,使案例具有说服力。以农行内部审计问题做突破口,对我国商业银行的信贷业务内部审计具有参考价值,通过提供建议以降低信贷风险。
史洋[3](2019)在《农行兖州支行电子银行业务发展研究》文中提出随着互联网金融的迅速崛起,金融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一方面,支付宝、微信等第三方机构不断抢占金融市场份额,对传统商业银行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一方面,电子银行凭借其突出优势,成为各家商业银行转型的重点,电子银行业务已经被提到了战略高度。人们的交易习惯也逐渐往线上转移,更加青睐在线办理各项业务,因此发展电子银行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农行兖州支行只有紧跟时代步伐,大力地发展电子银行业务,才能在激烈的金融市场竞争中不被淘汰。本篇采用文献分析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法、案例分析法、问卷调查法等。文章主要研究了农行兖州支行发展电子银行的优势和成效,结合问卷调查,揭示和评价该行电子银行业务发展的状况,分析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并具创新性和针对性的提出了促进农行兖州支行电子银行业务发展的建议。该研究具有积极的意义,有利于提高农行兖州支行核心竞争力,有利于提高客户体验度,并为其他地市农行发展电子银行业务提供参考。本论文主要得出了以下结论和研究成果:第一,经对农行兖州支行电子银行业务发展现状调查与评价,农行兖州支行电子银行业务活动已不能完全适应线上业务发展的要求,这要求其需要进一步对自身电子银行业务进行优化和改进。第二,经对农行兖州支行电子银行业务发展存在的问题揭示,其存在线上产品不丰富、业务服务不到位、市场营销不充分、客户响应不及时、宣传推广不合理的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不仅损害了其在互联网金融营销市场上有效的竞争,甚至还可能会威胁到自身在业内的生存与发展。第三,经对农行兖州支行电子银行业务发展中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产品更新速度缓慢、服务理念认识局限、缺乏专业营销团队、任务考核机制制约、安全宣传较为欠缺是引发问题产生的主因。第四,为促进农行兖州支行电子银行业务发展,在整体上,农行兖州支行应加快电子银行产品更新、以电子银行为载体提升新服务水平、提高员工电子银行业务的营销积极性、改善电子银行业务考核机制、加强电子银行业务安全性宣传,对症下药,以此实现自身电子银行业务发展水平的提高。
姚宣腾[4](2020)在《农行蓬莱支行个人金融业务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农业银行把促进个人金融业务的转型发展摆在日益重要的战略性任务和位置,先后成功提出了3510规划、营业网点管理模式转型、信贷金融业务转型、数字化金融业务转型等具体实施方案,并在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和成效,但单一的发展负债个人金融业务的自身优势已逐渐被金融机构弱化,个人金融业务的健康发展需要农行拥有更加完善的金融业务考核绩效管理机制、营销管理体系、产品以及服务体系。对农行蓬莱支行来说,怎样正确认识自身的优势,提升和发展个人金融业务的自身核心价值和竞争力,促进个人的金融业务稳健而快速的健康发展已经刻不容缓。本篇采用了文献分析法、理论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法、案例分析法等,结合真实的数据与典型实际业务,细致地深入研究了农行蓬莱支行的个人金融业务发展,为其个人金融业务的发展转型提供了有益的参考,提出的个人金融业务优化管理对策也预期能够为其他个人金融机构的发展和促进个人金融业务发展提供参考借鉴。本论文主要得出了以下结论和研究成果:第一,经对农行蓬莱支行个人金融业务发展的优势与其现状的分析,该行个人金融业务的发展总体上具有明显的品牌优势、客户服务优势和金融科技创新的优势,同时也总体上存在金融产品的更新不及时、缺乏意识形态和技术层面的金融服务理念创新意识、人才的竞争力未充分显现、客户的管理和维护服务水平不高等明显劣势。在蓬莱支行客户业务拓展的过程中其拓展已经形成了利用物理金融服务网点转型业务拓展、利用互联网代收代付银行业务网点拓展、利用互联网和电子信息化银行业务网点拓展、利用金融服务网点转型业务拓展四个阶段,各个拓展阶段的金融业务发展既逐渐巩固和有效维护了一定存量中低端客户,又逐渐吸引了一定规模数量的新客户、高端客户转向了农行蓬莱支行,客户金融业务规模与固定资产快速增长。其业务发展总体上呈现出以下的特征:经营模式和理念不断的革新,业务的发展进入快车道,技术持续革新,金融服务日益走向智能化,公私业务联动推进,金融营销模式呈现多元化,产品推陈出新,客户服务价值的提升最大化。第二,经对农行蓬莱支行个人金融业务发展存在的问题揭示,其存在储蓄存款增长不稳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不足,个人贷款增长缓慢,产品更新速度慢,服务理念落后,个人中间业务增长点不多,个人客户质量有待提升的问题,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个人金融业务发展的速度,也削弱了其市场竞争地位。第三,经对中国农行蓬莱支行的个人金融业务在建设和发展中出现的存在一些问题的主要成因进行分析,定位认识与规范化管理的局限导致了该行个人金融市场业务发展的拓展缓慢;综合考核与绩效管理资源配置的局限严重影响了该行的个人金融业务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个人金融产品与其服务的局限不能够很好地满足中高端客户日新月异的个人金融投资的需求、业务后续办理的需求,影响了客户的忠诚度;市场营销管理体系的局限限制其个人金融业务的营销一直都处于较低的水平,严重地制约了其个人的金融业务发展和市场营销的有效拓展;对高端客户维护的局限导致其始终无法为理财客户、财富客户及私行客户提供更具差异化和针对性的个人金融服务。第四,为了促进农行蓬莱支行金融机构个人金融业务的发展,农行蓬莱支行各营业金融网点应进一步提升其个人财富和金融业务长期发展的定位,设计其个人财富和金融业务长期的发展战略规划;进一步改善其个人对金融业务的考核与其激励机制,科学地制定其综合金融业务考核办法,资源配置适当向个人倾斜;进一步加强金融业务产品组合与营销,挖掘个人与高端客户的价值,加强其产品与金融服务的创新、提升其核心的竞争力;公私加强联动,合力营销,构建完整的农行个人财富和金融业务组合营销管理服务体系;扩户提质,有效引导管户、全员积极参与,成立个人财富和金融管理服务中心,提升对农行高端个人客户的金融业务维护与管理。
闵晗[5](2020)在《中国农业银行SY分行金融精准扶贫模式研究》文中提出金融精准扶贫是新时期党中央扶贫开发的重要制度安排,是脱贫攻坚的重点工程。农行SY分行作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之一,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及上级行的决策部署,高度重视金融扶贫工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三农”工作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指导,建制度、推产品、创模式,加大对SY市各县区的金融支持力度,突出抓好金融精准扶贫工作,并创造出了一套有特色、有品质、有亮点的金融精准扶贫模式,彰显其金融价值,展现其金融担当。本文在金融精准扶贫模式相关理论的指导下,分析了农行SY分行的五种金融精准扶贫模式,即政府增信银政共管模式、惠农担模式、互联网金融模式、驻村帮扶和其他金融精准扶贫模式。然后运用SWOT分析法,对农行SY分行金融精准扶贫模式的优势,劣势,以及面临的机遇和威胁进行了深入分析。最后针对其发展的劣势和面临的威胁,从完善金融管理模式、发展金融精准扶贫创新模式、推进互联网金融扶贫、健全扶贫人才队伍建设四个方面对后续农行SY分行金融精准扶贫模式的发展提出合理可行的建议。论文对农行SY分行金融精准扶贫模式的研究,不仅有助于SY市扶贫工作的有效进行,而且对农行金融精准扶贫模式创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也是具有积极影响的。同时对于跟SY市具有类似情况的其他贫困地区的扶贫工作提供借鉴作用。
赵其宏[6](2000)在《经济转轨中的农村金融风险 ——以中国农业银行为案例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改革以来,我国农村金融发展迅速,为我国农村的改革、发展和国民经济成长作出了巨大贡献,但农村金融中所积聚的风险在近几年也逐渐暴露。中国农业银行作为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主体,其风险表现更为突出。有效防范和化解风险,已成为农村金融稳健发展的必然要求。本文以马克思主义商品经济理论和银行信用理论为指导,运用国外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理论和现代产权理论、信息经济学的成果,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实证分析中国农业银行所面临的各种风险,深入研究农行风险的基本特征、农行风险的特殊成因和市场经济条件下农行风险管理机制的构造,提出了自己的独特见解。 国内关于金融风险和商业银行风险的研究80年代末才刚刚起步,而国外关于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理论已经比较成熟和规范。从最初亚当·斯密《国富论》中的资产风险管理理论、60年代的负债风险管理理论、70年代的资产负债风险管理理论到80年代的资产负债表外风险管理理论,以及金融工程学的产生、“巴塞尔体系”的成型,可以说,经过两个多世纪的发展,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理论已经发展成为一个较为完整的体系。同时,风险和不确定性研究文献的大量出现,也为现代经济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本文从市场的交易分工、资源配置的效率、产权的流动转让、经济行为主体的有限理性和机会主义倾向以及经济环境等方面,论证现代市场经济是一种风险经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商业银行风险是指商业银行在经营过程中,由于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使商业银行的实际收益与预期收益产生背离,从而导致银行蒙受经济损失或获取额外收益的机会和可能性。本文所说的“风险”不同于“损失”,不同于保险业务中的风险。保险业务中的风险总是损失的代称,而经济学中的风险应是指一种动态行为,是指对经济主体的双重影响方式,即蒙受损失和获取收益的可能性,并在此基础上促使经济主体相应调整经济运行中的各种利益关系,以寻求资源的有效配置。所以,风险是一种机制,不是单纯的经济现象。换言之,由于风险具有导致蒙受损失和获取收益双重机制的作用,商业银行可以寻求发展速度和运行质量的最优组合,并通过深化改革促进银行业发展和经济增长。 本文认为,银行的脆弱性和银行业危机已成为全球化的经济问题。自1980年以来,130多个国家和地区,都在不同阶段经历了银行业的严重问题。发展中国家、工业化市场经济国家和所有转轨国家都受到了影响。在1997年爆发的东南亚金融危机中,坏的银行制度就充当了罪魁祸首,成为这场危机的主要诱因。东南亚金融危机虽也冲击中国经济,并未形成毁灭性打击,这主要得益于我国近20年的体制改革和经济增长。但中国经济在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 银行风险的威胁并未消除,只不过没有爆发罢了。近年来,我国银行业中的长期隐藏的多种风险开始浮现。突出的表现就是银行业风险过于集中在工、农、中、建四家国有银行,而国有银行的风险又主要表现为不良贷款的比重过高。到1997年底,“双呆”贷款总额超过了银行自有资本,从理论上讲,国有商业银行已经是在资不抵债、技术上处于破产、但实际上并未破产的状态下运行。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之所以还能够运行下去,至今没有出现公众信任危机, 一方面是由于信息的不完全和非对称使公众对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严重程度缺乏充分的了解和认识;另一方面,则是公众在计划经济时代形成的对国家银行的充分信赖和对我国政府绝不会让国有商业银行倒闭的信念支撑。否则,早就倒闭了。如果不及早根治银行制度问题,不消除不良贷款的巨大风险隐患,一旦某一天因某种原因使人们对银行的信心发生动摇,就会发生挤兑风潮,就会发生象国外那样的银行支付危机。 中国农业银行作为我国四家国有两业制了之一 汉期以十一直居丁我囚农村金融体系的上体地位。农行所面临的各种风险,反映了当前阶段我国壮村金融所处的h境。这其中既有资产风险,也有负债风险、表外风险;既有量化的风险,也有非量化的风险:既有历出遗留卜来的存量风险,也有近儿年快速生成的增量风险。本文练合分析了农行在当前阶段所面临的14种风险:个良贷款比例过高,且从动态上来看,增量风险大于在蒸风险,农3丁资产在进一步恶化;资产盈刊性差,贷款收益率和净资产收益率在四家国有银行中最低;资产流动性差 流动性资产对总资产的比例不合理 资本充足率过低,农行利川自有资金抗御风险的能力较弱;表外业务发展较快,风险管理措施滞后:投资仕资产隐藏在其他科目内,风险尚未公开暴露,实际卜处工高风险状态;机构网点多、规模小,经营集约化水平低;资产结构单一,各类贷款占总资产的比例过大;存款增幅减缓,存贷比大幅上升,超负荷运营;业务管理混乱,给犯罪分子以可乘之机;人员素质难以适应市场竞争,与专业技术水平不高并存的另一面是违法乱纪、贪污腐败;国际评级机构纷纷降低对农行财务状况和长期负债的评级:制度空缺和制度漏洞并存,而
丁旭佳[7](2018)在《国有商业银行网点转型的服务营销策略研究 ——以农行S支行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商业银行自2000年开始部署并执行网点转型战略,期间经历了由改造网点环境的“硬转型”到以转变经营理念,优化服务流程为主的“软转型”的发展历程,而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深入推进,互联网金融的广泛普及,智能化科技的不断创新,以及必然发展的金融脱媒趋势,国有商业银行物理网点的传统优势受到极大冲击。一方面越来越多的客户选择通过电子渠道享受方便快捷的智能化服务,以电子科技应用为媒介的网点智能改革势在必行;另一方面客户金融服务需求也日益变化,由简单的金融交易模式到追求更加专业化、差异化、个性化的综合性金融服务,因此物理网点作为提供人与人之间面对面交流的服务平台,其仍然具有不可替代性。而基于满足客户新时代下金融需求的目的,国有商业银行应以提升服务营销水平为手段,主动出击,推行以智能化、社区化以及体验式为主的网点转型,将网点改造为方便客户进行金融服务体验的平台。本文选取了作为国有商业银行之一的农业银行S支行为例,研究其在网点转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可以采取的服务营销策略,以促进其顺利推行网点转型。本文首先引述了网点转型以及服务营销的理论基础,探讨了国内外商业银行的网点转型案例并作为下文研究的经验借鉴,网点转型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以客户为中心”,实现手段则是服务营销。其次通过实地调研、收集客户问卷、经营数据分析等方式对农行S支行当前的经营现状、网点转型的进程、客户的服务需求进行了研究分析,在肯定当前转型优势的同时也发现农行S支行还存在硬件设施达不到新一代网点转型的标准、产品同质化严重缺乏创新、费用无法满足客户的要求、网点服务能力徘徊在同业低水平线下、人员配置无法匹配网点转型的服务流程等一系列问题。最后本文通过上述分析,再结合7Ps服务营销理论分别从产品、价格、渠道、促销、人员、有形展示及过程控制七个方面提出针对性的服务营销策略,建议农行S支行创新产品吸引客户、加强产品计价考核促进交叉销售、免费体验和积分活动创造价格优势、电子渠道及物理网点并行形成渠道网络、丰富宣传渠道和应用促销手段营销客户夯实客户基础、加强员工管理和合理配置人员促进网点服务能力提升、打造特色网点刺激客户体验感官、规范统一的服务流程进行过程有效控制,以此提高农行S支行网点的服务营销水平,打造成客户进行金融消费及服务体验的首选金融平台,深入推进网点转型进程。网点转型的本质是“以客户为中心”,由“交易核算型”向“服务营销型”转变,因此服务营销在网点转型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而基于服务营销衍生而出的7Ps理论可以帮助农行S支行有效结合新一代网点转型的特点切实向智能化、社区化、体验化网点转型成功过渡,本文主要贡献在于立足于7Ps服务营销理论提出一系列服务营销策略为农行S支行进行网点转型提供参考和借鉴,而不足之处在于因取得内部数据有限,分析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和适用性。
高明荣[8](2018)在《中国农业银行苏州分行A支行电子银行业务营销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商业银行的业务处理系统和经营管理模式随着计算机.网络通信等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而不断变革,电子银行的出现与发展给银行业带来全新的挑战。电子银行作为传统银行业务与先进的现代信息交流技术的结合,对银行业在市场空间的拓展、柜面压力的分流、经营成本的降低、核心竞争力的增强、服务质量和效率的提高等方面都有极大的作用。电子银行业务在整个经济社会领域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商业银行需要主动发展电子银行业务,走出作为简单资金中介的局限,为客户提供更多个性化、高附加值的金融服务,才能在未来发展中占据领先地位,成为网络经济时代的领头人。本论文以中国农业银行苏州分行A支行(简称:苏州农行A支行)电子银行业务作为研究背景,对于支行层面的电子银行业务营销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本文采用理论研究和调查问卷结合等多种研究方法,对中国农业银行苏州分行A支行电子银行业务的发展进行了外部环境的机会与威胁.内部环境的优势与劣势等营销环境分析,细分客户群,结合苏州农行A支行的实际情况,利用服务营销领域中的7P理论,从产品策略、定价策略、分销渠道、促销策略、人、有形展示、过程等多个角度进行理论分析,分别对苏州农行A支行的企业和个人两大客户群体的电子银行业务提出相应的营销策略。企业客户主要是公司类客户的企业网上银行、电话银行及短信通业务,个私类客户的金穗支付通业务;个人客户主要是个人网上银行、自助银行及掌上银行(手机银行)业务。上述业务基本覆盖了目前苏州农行A支行所有客户群体的电子银行业务,通过对上述业务提出的营销策略组合,以解决苏州农行A支行在电子银行业务营销上遇到的问题。
朱宏华[9](2002)在《农行业务营销策略研究》文中指出市场营销理论应用于工商业至今已有近百年的历史,但它被农业银行所重视只是近两年的事。由于应用时间短暂,因而市场营销观念在农行上下尚没有深入人心,市场营销策略很少或根本没有得到农行的研究和采用。目前农行普遍使用的营销手段落后,加上其它历史等原因,致使农行综合竞争力落后于工、中、建等商业银行。造成农行落后面貌的根本原因之一就是没有采用先进的业务营销策略,缺乏系统的、全面的、有针对性的具体业务营销组合策略,没有一个全行性的业务产品营销组合策略指南。鉴于此,本文从农行的业务营销现状着手,通过定性和定量的方法,借用当今最先进的市场营销理论,吸收众家之长,系统考察、分析、研究了农行的营销策略,认为农行必须牢固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大力采用市场营销策略,要以传统4P策略为基础,以新4P策略和服务营销3R策略为两翼,以4C策略为扩充的营销组合策略来指导农行业务产品营销,建立营销创新机制,转变观念,只有这样农业银行才能早日走出困境,屹立于世界金融之巅。
邢燕婷[10](2020)在《中国农业银行H分行对公业务转型策略研究》文中认为对公业务是商业银行不断发展的基础和利润获取的核心源泉,对公业务转型是商业银行积极应对当前经济发展形势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必由之路,本文以国有四大行之一的中国农业银行H分行为研究对象,在现行的对公业务发展和管理的基础上,提出了适应当下对公业务发展的转型策略,在一定程度上有效的提高了农行H分行对公业务发展和管理水平,对国有大型银行对公业务转型策略的制定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本文首先对农行H分行对公业务发展现状和对公业务管理现状进行了介绍,发现农行H分行对公业务发展目标客户、产品竞争力、风险管理、盈利水平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并对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和成因分析。其次本文分析了对公业务转型的外部环境和竞争环境,并对此进行SWOT分析转型的必要性。从而为农行H分行制定了对公业务转型策略。论文为农行H分行制定了对公业务转型的总体思路、原则和目标,以及目标客户转型、经营模式转型、风控模式转型和盈利模式转型等四个转型方案。最后,从加强对公业务组织机构建设、人才队伍培养、加强科技系统支持等方面提出了农行H分行对公业务转型策略实施的保障措施,从而促进农行H分行对公业务转型策略有效实施。
二、对农行内部经营机制“破”与“立”的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农行内部经营机制“破”与“立”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农行酒泉分行盈利能力分析及提升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2.1 关于商业银行盈利能力及其评价体系研究 |
1.2.2 关于商业银行盈利能力影响因素研究 |
1.2.3 关于商业银行盈利能力提升途径研究 |
1.2.4 国内外研究评述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思路 |
第二章 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相关理论 |
2.1 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概念界定 |
2.2 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评价标准 |
2.2.1 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评价方法 |
2.2.2 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分析指标 |
2.3 商业银行盈利能力提升的影响因素 |
2.3.1 银行自身经营因素 |
2.3.2 外部环境因素 |
第三章 农行酒泉分行盈利能力现状分析及影响因素分析 |
3.1 中国农业银行酒泉分行简介 |
3.2 农行酒泉分行盈利能力基本现状 |
3.2.1 农行酒泉分行内部经营现状 |
3.2.2 农行酒泉分行价值创造现状 |
3.3 基于杜邦分析体系的农行酒泉分行盈利能力纵向评价分析 |
3.3.1 农行酒泉分行盈利能力获利性分析 |
3.3.2 农行酒泉分行净资产收益率的影响因素分析 |
3.3.3 农行酒泉分行盈利能力可持续性分析 |
3.3.4 农行酒泉分行盈利能力成长性分析 |
3.4 农行酒泉分行与同类国有商业银行盈利能力横向比较分析 |
3.4.1 存、贷款总额情况对比 |
3.4.2 收入、利润情况对比 |
3.4.3 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收益率对比 |
3.4.4 不良贷款率对比 |
3.4.5 存贷比对比 |
3.5 制约农行酒泉分行盈利能力提升的主要因素 |
3.5.1 不良贷款率持续攀升 |
3.5.2 中间业务收入贡献度低 |
3.5.3 信贷有效投放不足 |
3.5.4 存款增长稳定性差 |
3.5.5 存贷利差不断收窄 |
第四章 采用经济增加值模型分析业务产品的盈利贡献 |
4.1 农行酒泉分行经济增加值模型分解 |
4.2 不同种类贷款业务创造经济增加值对比 |
4.3 不同期限存款业务创造经济增加值对比 |
4.4 主要中间业务产品创造经济增加值对比 |
4.5 农行酒泉分行业务产品经营重点 |
第五章 农行酒泉分行盈利能力提升建议 |
5.1 完善存款业务“稳存增收”的长效机制 |
5.2 合理压降资金成本 |
5.3 促进资产业务结构转型 |
5.4 打造中间业务增收通道 |
5.5 合理控制管理成本 |
5.6 有效控制经济资本成本 |
5.7 建立有效的风险管控机制 |
5.8 结合自身发展实际,推进业务转型发展 |
第六章 结论与憧憬 |
6.1 研究结论 |
6.2 不足及憧憬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农行酒泉分行 2014-2018 年基础数据 |
附录 B 四大行 2018 年基础数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2)我国商业银行信贷业务风险内部审计研究 ——以中国农业银行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问题 |
1.2 研究现状与不足 |
1.3 研究思路与本文特色 |
1.4 本文研究的应用价值 |
2 文献综述 |
2.1 信贷风险与信贷风险管控 |
2.1.1 信贷风险 |
2.1.2 信贷风险管控 |
2.2 内部审计 |
2.2.1 内部审计的价值和意义 |
2.2.2 内部审计在银行中的应用 |
2.3 内部审计与信贷风险管理 |
2.3.1 内部审计与风险管理的关系 |
2.3.2 内部审计参与信贷风险管理的研究 |
2.4 针对农行的研究成果 |
2.4.1 农行的风险管理研究 |
2.4.2 农行的信贷风险研究 |
2.4.3 农行的内部审计研究 |
2.5 概括性评论 |
3 理论基础与理论分析 |
3.1 理论分析框架 |
3.2 理论基础与分析思路 |
3.2.1 受托经济责任理论 |
3.2.2 信息不对称理论 |
3.2.3 贷款风险理论 |
3.2.4 全面风险管理理论 |
3.2.5 内部审计与信贷风险管理的关系 |
3.2.6 信贷监督审计理论 |
4 案例基本情况 |
4.1 我国商业银行的基本情况 |
4.1.1 五大行的信贷业务现状 |
4.1.2 我国商业银行信贷违规情况 |
4.1.3 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情况 |
4.2 农行的基本情况 |
4.2.1 农行的发展历史和营业现状 |
4.2.2 农行近年来信贷状况 |
4.2.3 农行的信贷风险控制情况 |
4.2.4 农行在信贷业务上所做的工作 |
4.2.5 农行内部审计发展历史及现状 |
5 案例分析 |
5.1 案例分析的整体框架 |
5.2 审计署披露的农行信贷违规问题 |
5.3 农行信贷风险指标分析 |
5.3.1 农行营业收入分布 |
5.3.2 资本充足率和杠杆率分析 |
5.3.3 贷款集中度分析 |
5.3.4 贷款担保情况分析 |
5.3.5 贷款逾期情况分析 |
5.3.6 五类贷款分布情况分析 |
5.3.7 农行贷款投放标的分析 |
5.3.8 农行逾期贷款核销情况分析 |
5.3.9 农行涉农贷款问题 |
5.4 农行信贷业务内外部影响因素分析 |
5.4.1 农行内部公司治理结构分析 |
5.4.2 农行外部因素 |
5.5 农行内部审计问题分析 |
5.5.1 信贷审计参与信贷业务风险管理工作未取得效果 |
5.5.2 管理制度上的审计问题 |
5.5.3 影响审计工作开展的困难 |
5.6 农行信贷风险内部审计问题的改进建议 |
5.6.1 针对信贷业务风险点提高内部审计力度 |
5.6.2 建立健全内部审计体系 |
5.6.3 提高内部审计团队质量 |
5.6.4 拓宽信息获取渠道 |
5.6.5 利用计算机审计手段提高审计效率 |
5.6.6 充分利用审计结果 |
5.7 农行信贷内部审计流程设计 |
5.7.1 完善农行审计数据库和审计系统 |
5.7.2 模拟农行信贷业务审计程序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3)农行兖州支行电子银行业务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的目的 |
1.2.2 研究的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的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研究述评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1.5 创新与不足之处 |
1.5.1 创新之处 |
1.5.2 不足之处 |
2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电子银行 |
2.1.2 互联网金融 |
2.1.3 产品活跃度 |
2.2 理论基础 |
2.2.1 产业发展理论 |
2.2.2 竞争优势理论 |
2.2.3 成本收益理论 |
2.2.4 金融创新理论 |
3 农行兖州支行发展电子银行业务的现状 |
3.1 农行电子银行业务概况 |
3.1.1 农行电子银行业务发展现状 |
3.1.2 农行电子银行业务产品种类 |
3.2 农行兖州支行发展电子银行业务的优势 |
3.2.1 产品优势 |
3.2.2 政策优势 |
3.2.3 客户优势 |
3.3 农行兖州支行发展电子银行业务的成效 |
3.3.1 提高了客户体验度 |
3.3.2 提高了兖州支行核心竞争力 |
3.3.3 助推了企业转型升级 |
3.3.4 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 |
4 农行兖州支行电子银行业务发展的环境分析与评价 |
4.1 农行兖州支行电子银行业务发展的环境分析 |
4.1.1 宏观环境分析 |
4.1.2 行业环境分析 |
4.2 农行兖州支行电子银行业务发展优势与劣势的比较分析 |
4.2.1 比较对象介绍 |
4.2.2 优势比较分析 |
4.2.3 劣势比较分析 |
4.2.4 分析结论 |
4.3 农行兖州支行电子银行业务发展现状调查与分析 |
4.3.1 问卷设计、发放与回收 |
4.3.2 被调查对象特征 |
4.3.3 电子银行业务发展了解程度 |
4.3.4 电子银行业务发展吸引程度 |
4.3.5 电子银行业务发展信任程度 |
4.3.6 电子银行业务发展满意程度 |
4.4 农行兖州支行电子银行业务发展现状评价 |
5 农行兖州支行电子银行业务发展中的主要问题和原因 |
5.1 农行兖州支行电子银行业务发展中的主要问题 |
5.1.1 线上产品不丰富 |
5.1.2 业务服务不到位 |
5.1.3 市场营销不充分 |
5.1.4 客户响应不及时 |
5.1.5 宣传推广不合理 |
5.2 农行兖州支行电子银行业务发展中主要问题的原因 |
5.2.1 产品更新速度缓慢 |
5.2.2 服务理念认识局限 |
5.2.3 缺乏专业营销团队 |
5.2.4 任务考核机制制约 |
5.2.5 安全宣传较为欠缺 |
6 促进农行兖州支行电子银行业务发展的对策 |
6.1 加快电子银行产品更新 |
6.1.1 扩宽向总行提交产品优化建议的渠道 |
6.1.2 推出只有在电子渠道才能购买的差异化投资产品 |
6.1.3 打造丰富的电子银行产品系列 |
6.2 以电子银行为载体提升新服务水平 |
6.2.1 大力实施电子银行业务配套服务 |
6.2.2 提供以电子银行为渠道的农行社交服务 |
6.2.3 打造电子银行区域性生产消费联盟服务 |
6.2.4 开展六走进服务活动 |
6.3 提高员工电子银行业务的营销积极性 |
6.3.1 加强学习培训 |
6.3.2 组建电子银行营销团队 |
6.3.3 发动机关人员参与营销 |
6.4 改善电子银行业务考核机制 |
6.4.1 合理分解任务目标 |
6.4.2 设置合理的奖惩机制 |
6.4.3 建立营销人员长期责任制 |
6.4.4 重点考核电子银行活跃率指标 |
6.5 加强电子银行业务安全性宣传 |
6.5.1 开展电子银行安全性讲座 |
6.5.2 建立异常交易预警机制 |
6.5.3 构建主题营销场景宣传 |
7 研究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4)农行蓬莱支行个人金融业务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的目的 |
1.2.2 研究的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研究述评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1.5 创新与不足之处 |
1.5.1 创新之处 |
1.5.2 不足之处 |
2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个人金融 |
2.1.2 个人金融业务转型发展 |
2.2 理论基础 |
2.2.1 金融创新理论 |
2.2.2 生命周期理论 |
2.2.3 成本收益理论 |
2.2.4 市场营销理论 |
3 农行蓬莱支行发展个人金融业务优势及现状 |
3.1 农行蓬莱支行发展个人金融业务优势 |
3.1.1 品牌优势 |
3.1.2 客户优势 |
3.1.3 科技创新优势 |
3.2 农行蓬莱支行个人金融业务发展现状 |
3.2.1 当地同业个人金融业务发展情况介绍 |
3.2.2 当地同业个人金融业务发展情况比较 |
3.2.3 农行蓬莱支行个人金融业务开展情况 |
3.3 农行蓬莱支行个人金融业务发展呈现出的主要特点 |
3.3.1 经营理念不断革新,业务发展进入快车道 |
3.3.2 技术持续革新,金融服务日益智能化 |
3.3.3 公私联动推进,金融营销呈现多元化 |
3.3.4 产品推陈出新,客户价值提升化 |
3.4 蓬莱农业银行个人金融业务发展现状评价 |
4 农行蓬莱支行个人金融业务发展中的主要问题和原因 |
4.1 农行蓬莱支行个人金融业务发展中的主要问题 |
4.1.1 储蓄存款增长不稳定 |
4.1.2 个人贷款增长缓慢 |
4.1.3 产品响应市场速度慢,服务理念落后 |
4.1.4 个人中间业务收入波动大 |
4.1.5 个人客户质量有待提升 |
4.2 农行蓬莱支行个人金融业务发展中主要问题的原因 |
4.2.1 定位认识与管理局限 |
4.2.2 综合考核与资源配置局限 |
4.2.3 产品与服务局限 |
4.2.4 营销体系局限 |
4.2.5 贵宾客户维护局限 |
5 促进农行蓬莱支行个人金融业务发展的对策 |
5.1 提升个人金融业务发展定位,完善管理体系 |
5.1.1 制定个人金融业务长期发展规划 |
5.1.2 加强网点管理,推进个人金融发展软转型 |
5.2 改善个人金融业务考核与激励机制 |
5.2.1 科学制定综合考核办法 |
5.2.2 资源配置适当倾斜 |
5.3 加强产品与服务创新,提升核心竞争力 |
5.3.1 加强产品组合营销,挖掘个人客户价值 |
5.3.2 加强服务管理,提升客户体验与认同 |
5.4 构建完整的个人金融业务营销体系 |
5.4.1 公私条线强强联动,合力开展营销 |
5.4.2 加强营销队伍建设,培养专业的营销人员 |
5.5 提升对高端客户的维护管理 |
5.5.1 扩户提质,有效管户、全员参与 |
5.5.2 成立财富管理中心,提升对高端客户的维护管理 |
6 研究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中国农业银行SY分行金融精准扶贫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
1.3 研究方法 |
1.3.1 文献研究法 |
1.3.2 调查访谈法 |
1.3.3 案例分析法 |
1.3.4 SWOT分析法 |
1.4 研究内容 |
1.5 创新之处 |
2 金融精准扶贫模式的理论基础 |
2.1 小额贷款扶贫相关理论 |
2.1.1 金融抑制理论 |
2.1.2 金融排斥理论 |
2.1.3 金融约束理论 |
2.2 农村金融发展理论 |
2.2.1 农业信贷补贴理论 |
2.2.2 农村金融市场理论 |
2.2.3 不完全竞争市场论 |
2.3 金融创新理论 |
3 农行SY分行金融精准扶贫模式类型的分析 |
3.1 SY市和农行SY分行基本情况 |
3.1.1 SY市概况 |
3.1.2 农行SY分行概况 |
3.2 政府增信银政共管模式 |
3.2.1 概念 |
3.2.2 该模式下主要产品 |
3.3 惠农担模式 |
3.3.1 惠农担-粮食贷 |
3.3.2 惠农担-生猪贷 |
3.3.3 惠农担-柑橘贷 |
3.4 互联网金融模式 |
3.4.1 惠农e贷 |
3.4.2 惠农e付 |
3.4.3 惠农e商 |
3.5 驻村帮扶 |
3.6 其他金融精准扶贫模式 |
4 农行SY分行金融精准扶贫模式SWOT分析 |
4.1 优势 |
4.1.1 品牌效应强 |
4.1.2 扶贫贷款投放力强 |
4.1.3 对当地扶贫开发和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度大 |
4.1.4 敢于产品创新 |
4.2 劣势 |
4.2.1 金融服务覆盖不高 |
4.2.2 持续创新动力不足 |
4.2.3 扶贫队伍年龄偏大 |
4.2.4 逆向选择现象严重 |
4.3 机遇 |
4.3.1 政策扶持 |
4.3.2 当地市场发展动能强劲 |
4.3.3 农村金融需求增强 |
4.3.4 新技术的应用 |
4.4 威胁 |
4.4.1 金融同业竞争激烈 |
4.4.2 互联网金融的冲击 |
4.4.3 经济下行压力和疫情的影响 |
4.4.4 金融环境欠佳 |
4.5 SWOT分析结论 |
5 农行SY分行金融精准扶贫模式发展建议 |
5.1 完善金融管理模式 |
5.1.1 提高金融精准扶贫工作瞄准精度 |
5.1.2 加大金融扶贫贷款投放力度 |
5.1.3 延伸金融服务网络 |
5.1.4 优化信贷政策 |
5.2 积极发展金融精准扶贫创新模式 |
5.2.1 土地流转贷款扶贫模式 |
5.2.2 两权抵押贷款扶贫模式 |
5.2.3 产业扶贫模式 |
5.2.4 旅游扶贫模式 |
5.3 深化推进互联网金融扶贫 |
5.3.1 打造更具特色和优势的互联网金融产品与服务 |
5.3.2 积极发挥线上扶贫商城作用 |
5.3.3 加强与电商企业合作 |
5.4 健全扶贫人才队伍和内部机制建设 |
5.4.1 建设高效扶贫团队 |
5.4.2 加强相关人员培训管理 |
5.4.3 完善正向激励机制 |
5.4.4 搭建容错纠错机制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经济转轨中的农村金融风险 ——以中国农业银行为案例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序言 |
0.1 选题思考及研究意义 |
0.2 前人研究综述 |
0.3 研究内容、主要观点和理论突破 |
0 .4 研究方法、范围界定及说明 |
第 1章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一般理论 |
1.1 经济学中的不确定性和风险 |
1.1.1 不确定性 |
1.1.2 风险 |
1.1.3 现代市场经济是一种风险经济 |
1.2 风险管理的起源和发展 |
1.2.1 从思想萌芽到管理科学 |
1.2.2 风险管理的内涵 |
1.3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理论的历史演进 |
1.3.1 资产风险管理理论 |
1.3 .2 负债风险管理理论 |
1.3.3 资产负债风险管理理论 |
1.3 .4 新近发展 |
1.4 商业银行风险的特征及分类 |
1.4.1 商业银行风险的定义 |
1.4.2 商业银行风险的特征 |
1.4.3 商业银行风险的分类 |
1.5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目标、程序和策略 |
1.5.1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目标 |
1.5.2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程序 |
1.5 .3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策略 |
第2章 银行脆弱性的全球化表现 |
2.1 全球化的银行问题 |
2.2 东南亚金融危机与坏的银行制度 |
2.2.1 危机过程 |
2.2.2 危机后果 |
2.2.3 危机的主要诱因 |
2.3 中国:经济转轨中银行业的风险压力 |
2.3.1 金融体制及农村金融体制改革 |
2.3.2 银行体制改革的绩效 |
2.3.3 银行压力:各种风险开始浮现 |
第3章 中国农业银行风险透视 |
3.1 不良贷款静态分析:一逾两呆比例过高 |
3.1.1 不良贷款的口径 |
3.1.2 农行的不良贷款 |
3.2 不良贷款动态分析:增量风险大于存量风险 |
3.3 资产盈利性差 |
3 .4 资产流动性差 |
3 .5 资本充足率过低 |
3.6 表外业务风险 |
3.7 投资性资产风险 |
3. 8 集约化水平低 |
3.9 资产结构单一及无效率占用 |
3.10 存款增幅减缓,市场份额下降 |
3.11 业务管理混乱 |
3 .12 人员素质难以适应市场竞争 |
3.13 信誉风险 |
3 .14 制度风险 |
第4章 中国农业银行风险分析 |
4.1 风险成因 |
4.1.1 转轨中的经济体制 |
4.1.2 企业行为与银行风险 |
4.1.3 农业银行自身 |
4.1.4 政府行为与农行风险 |
4.1.5 中央银行制度 |
4.1.6 社会环境 |
4.2 农业银行风险特征描述 |
4.2.1 存量积聚性和增量扩张性 |
4.2.2 形成的多因性和承担的集中性 |
4 .2.3 形式的隐蔽性 |
4 .2.4 主体的缺位性 |
4.2.5 根源的体制性 |
4.3 农业银行风险的相关比较 |
4.3.1 农业银行与国外商业银行风险的比较 |
4.3.2 农行与工、中、建三家国有商业银行风险的比较 |
4 .4 农业银行风险管理的路径选择 |
第 5章 农业银行风险管理机制重构 |
5.1 构建内部控制制度 |
5.1.1 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理论 |
5.1.2 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制度的实践探索 |
5.1.3 农业银行内控制度建设的逻辑顺序 |
5.1.4 构建农业银行的内部控制体系 |
5.1.5 完善农业银行内部控制体系运行的机制 |
5.2 强化外部监管体制 |
5.2.1 经济学中的监管理论和银行监管的理论证明 |
5.2.2 外部监管的主体 |
5.2.3 外部监管的目标 |
5 .2 .4 外部监管的内容 |
5.2.5 农业银行外部监管的特征 |
5.2.6 农业银行外部监管机制构造 |
5.3 内部控制与外部监管的协调 |
5 .3.1 商业银行内部控制与外部监管的关系 |
5.3.2 协调的原则 |
5.3.3 协调的内容 |
第6章 防范和化解农业银行风险的对策思考 |
6.1 改造农业银行产权制度 |
6.1.1 公有商业银行产权制度变革的国际比较 |
6.1.2 产权变革的启示 |
6.1.3 改革定位:国家控股 |
6.2 化解和重组农业银行的不良资产 |
6 .2.1 全球银行业不良资产触目惊心 |
6.2.2 国外不良资产的重组和再生 |
6 .2.3 农业银行不良资产的重组 |
6 .3 加快发展与防范风险并重 |
6 .3.1 扩大存款的市场份额 |
6.3.2 合理安排信贷投放 |
6 .3 .3 调整和优化客户结构 |
6.3.4 突出业务重点区位 |
6.3.5 积极开拓中间业务 |
6 .4 重新构造转轨时期的银企关系 |
6.4.1 我国银企关系的扭曲及其矛盾尖锐化 |
6.4.2 银企债务危机的体制探源 |
6.4.3 转轨时期银企关系重构 |
6.5 强化金融法治 |
6.5.1 依法经营,从严治行 |
6.5.2 强化金融执法,健全信用制度 |
6.5 .3 完善法律制度 |
6.5.4 预防泡沫企业滋生 |
6.5.5 惩治从业人员腐败 |
6 .6 提高农业银行织织效率 |
6 .6.1 农业银行外部组织结构中的薄弱环节 |
6.6 .2 设计要点 |
6.6.3 重组的思路 |
6.7 提高资本充足率 |
注释 |
参考文献 |
后记 |
(7)国有商业银行网点转型的服务营销策略研究 ——以农行S支行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目的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2 研究方法和思路 |
1.2.1 研究方法 |
1.2.2 研究思路 |
2 相关概念及文献综述 |
2.1 商业银行网点转型的概念 |
2.2 7PS服务营销组合理论 |
2.3 国内外服务营销研究 |
3 国有商业银行网点转型背景及经验借鉴 |
3.1 国有商业银行网点转型的背景和动因 |
3.2 西班牙对外银行网点转型经验分析 |
3.3 国内商业银行网点转型案例 |
3.3.1 建设银行网点转型 |
3.3.2 平安银行网点转型 |
4 农行S支行网点转型的现状分析 |
4.1 农行S支行的基本情况 |
4.2 农行S支行的网点转型优势 |
4.2.1 网点数量优势 |
4.2.2 存量客户及规模优势 |
4.2.3 品牌优势 |
4.3 农行S支行竞争者分析 |
4.4 农行S支行的网点转型进程 |
4.4.1 推行智能化银行 |
4.4.2 壮大营销队伍 |
4.4.3 网点导入,二次转型 |
4.5 农行S支行网点转型中面临的问题 |
4.5.1 产品缺乏创新,定价和收费高 |
4.5.2 缺乏有效促销手段分层营销客户 |
4.5.3 有形展示无法匹配转型升级的标准 |
4.5.4 互联网金融冲击大,亟待新渠道建设 |
4.5.5 员工服务意识不足,综合素质较低 |
4.5.6 人员配置不足,过程控制失效 |
5 农行S支行网点转型服务营销策略研究 |
5.1 产品策略 |
5.1.1 打造特色产品,提供附加服务 |
5.1.2 加大产品营销力度,提高产品交叉销售率 |
5.1.3 加强产品计价考核 |
5.2 价格策略 |
5.2.1 免费体验,大力推广 |
5.2.2 积分兑换,回馈客户 |
5.3 渠道策略 |
5.3.1 应用科技手段,打造智能银行 |
5.3.2 开拓电子渠道,发展掌上银行 |
5.3.3 深入推进金融服务进社区 |
5.3.4 互联网平台推广宣传 |
5.4 促销策略 |
5.4.1 群发客户短信,传递产品信息 |
5.4.2 客户分层,区别营销 |
5.5 人员策略 |
5.5.1 提高员工服务意识 |
5.5.2 创建网点服务文化,提升员工归属感 |
5.5.3 合理配置网点人员岗位 |
5.5.4 培养专业人才,促进员工思想转型 |
5.6 有形展示策略 |
5.6.1 增进视觉效果,打造特色网点 |
5.6.2 规范网点人员仪容仪表 |
5.6.3 有效运用媒体展示 |
5.7 过程策略 |
5.7.1 统一服务标准,优化服务流程 |
5.7.2 聚焦客户动线 |
5.7.3 关注网点大厅管理,有效解决客户投诉 |
6 研究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的局限性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8)中国农业银行苏州分行A支行电子银行业务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内文献综述以及趋势 |
1.2.2 国外文献综述以及趋势 |
1.2.3 文献述评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电子银行营销策略理论概述 |
2.1 电子银行业务概述 |
2.1.1 电子银行业务的定义 |
2.1.2 电子银行的种类 |
2.1.3 电子银行的特点 |
2.2 营销策略理论 |
2.2.1 营销策略的4P理论概述 |
2.2.2 服务营销的7P理论概述 |
2.3 电子银行业务营销策略 |
2.3.1 赢得客户心理为核心原则 |
2.3.2 严格控制误操作风险损失 |
2.3.3 电子银行特有的渠道定位 |
2.3.4 加强和各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 |
2.3.5 实行多元化的服务整合 |
第三章 苏州农行A支行电子银行业务营销现状及问题 |
3.1 A支行电子银行业务概况 |
3.2 A支行电子银行业务发展现状 |
3.3 A支行电子银行业务营销存在的问题 |
3.3.1 银行人员面对客户很难主动营销 |
3.3.2 在营销过程中没有与柜面业务有效结合 |
3.3.3 客户对电子银行安全性缺乏信任感 |
3.3.4 用户对于电子银行体验度低 |
3.3.5 同行业电子银行产品竞争激烈 |
3.4 苏州农行A支行电子银行业务营销现存问题的原因分析 |
3.4.1 产品营销分析 |
3.4.2 营销渠道分析 |
3.4.3 促销及业务推广分析 |
第四章 苏州农行A支行电子银行业务的SWOT分析和7P理论分析 |
4.1 营销环境的SWOT分析 |
4.1.1 A支行的优势分析(Strength) |
4.1.2 A支行的劣势分析(Weakness) |
4.1.3 A支行的机会分析(Opportunity) |
4.1.4 A支行的威胁分析(Threat) |
4.2 营销策略的7P理论分析 |
4.2.1 A支行电子银行的产品策略分析 |
4.2.2 A支行电子银行的定价策略分析 |
4.2.3 A支行电子银行的分销渠道分析 |
4.2.4 A支行电子银行的促销策略分析 |
4.2.5 A支行电子银行的人员因素分析 |
4.2.6 A支行电子银行的有形展示分析 |
4.2.7 A支行电子银行的服务过程分析 |
第五章 苏州农行A支行电子银行业务的营销策略 |
5.1 企业电子银行业务的7P营销策略 |
5.1.1 企业网上银行、电话银行及短信通的7P营销策略 |
5.1.2 金穗支付通的7P营销策略 |
5.2 个人电子银行业务的7P营销策略 |
5.2.1 个人网上银行的7P营销策略 |
5.2.2 自助银行的7P营销策略 |
5.2.3 掌上银行(手机银行)的7P营销策略 |
第六章 苏州农行A支行电子银行营销策略的评估及应用 |
6.1 调查问卷的基本情况 |
6.1.1 产品功能的调查结果 |
6.1.2 促销活动的调查结果 |
6.1.3 使用流程的调查结果 |
6.1.4 收取费用的调查结果 |
6.1.5 员工业务的调查结果 |
6.1.6 产品整体认知的调查结果 |
6.1.7 客户满意度的调查结果 |
6.2 营销策略的应用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内容与结论 |
7.2 本文存在不足和今后的研究展望工作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支行电子银行调査问卷 |
(9)农行业务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
1.2 市场营销策略有关理论综述 |
1.2.1 市场营销理论的发展简史 |
1.2.2 市场营销观念的演变 |
1.2.3 商业银行市场营销观念的演变 |
1.2.4 市场营销组合策略理论综述 |
1.3 论文研究基本思路 |
2 农行业务营销状况分析 |
2.1 农行现有业务产品种类概述 |
2.1.1 银行产品的定义 |
2.1.2 农行现有业务产品种类 |
2.2 农行现有业务市场分布 |
2.3 农行业务营销现状 |
2.3.1 农行营销观念的演变 |
2.3.2 农行现行营销组织架构和人员配备 |
2.3.3 目前农行业务营销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改进措施 |
2.4 农行业务营销的基本内容 |
2.4.1 营销与银行营销 |
2.4.2 农行业务营销的基本内容 |
2.5 农行业务营销环境分析 |
2.5.1 机会分析 |
2.5.2 威胁分析 |
2.6 农行客户购买行为分析 |
2.6.1 农行客户的类型 |
2.6.2 农行客户购买行为模式 |
2.6.3 农行客户的购买决策过程 |
3 农行业务目标市场定位策略 |
3.1 农行业务市场细分 |
3.1.1 个人客户市场细分 |
3.1.2 公司客户市场细分 |
3.2 农行目标市场选择 |
3.3 农行市场定位 |
4 农行营销组合策略 |
4.1 传统4P策略在农行应用 |
4.1.1 产品策略 |
4.1.2 定价策略 |
4.1.3 分销渠道策略 |
4.1.4 促销策略 |
4.2 8P要素组合策略 |
4.2.1 农行的有形展示与农行形象 |
4.2.2 农行的过程管理 |
4.2.3 人员或人事策略 |
4.2.4 政治权力策略应用 |
4.3 服务营销的3RS策略组合 |
4.4 4C策略在农行的应用 |
4.4.1 4C营销要素 |
4.4.2 4C要素创新 |
4.5 农行营销组合策略选择 |
5 农行主要业务产品的营销策略 |
5.1 存款业务市场营销策略 |
5.1.1 存款客户市场细分 |
5.1.2 存款营销技巧 |
5.2 贷款业务市场营销策略 |
5.2.1 农行信贷市场营销组合策略 |
5.2.2 零售信贷业务产品营销 |
5.2.3 公司业务产品营销 |
5.3 结算等中间业务市场营销策略 |
5.4 银行卡市场营销策略 |
5.4.1 持卡人市场分析 |
5.4.2 银行卡市场营销策略 |
5.4.3 增加金穗卡的优势及竞争力 |
6 农行业务服务营销 |
6.1 农行服务营销理念 |
6.1.1 关系营销理念 |
6.1.2 客户满意理念 |
6.1.3 超值服务理念 |
6.2 农行服务质量管理 |
6.2.1 服务质量的内容 |
6.2.2 服务质量的制定 |
6.2.3 服务质量差距的管理 |
7 结论 |
7.1 论文主要观点 |
7.2 论文主要创新探索 |
致谢 |
参考文献表 |
(10)中国农业银行H分行对公业务转型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论文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
1.1.1 论文研究的背景 |
1.1.2 论文研究的目的 |
1.1.3 论文研究的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1.3 论文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3.1 论文的研究内容 |
1.3.2 论文的研究方法 |
1.4 论文的创新之处 |
第2章 中国农业银行H分行对公业务管理现状分析 |
2.1 农行H分行及对公业务发展现状 |
2.1.1 农行H分行发展现状 |
2.1.2 农行H分行对公业务发展现状 |
2.2 农行H分行对公业务管理现状 |
2.2.1 对公业务经营模式 |
2.2.2 对公业务目标客户管理 |
2.2.3 对公业务风险管理 |
2.3 农行H分行对公业务发展存在的问题 |
2.3.1 目标客户定位过于集中 |
2.3.2 对公业务产品竞争力待加强 |
2.3.3 对公业务风险管理仍待加强 |
2.3.4 对公业务利润增长缓慢 |
2.4 农行H分行对公业务存在问题成因分析 |
2.4.1 金融环境变化的影响 |
2.4.2 人才建设滞后于业务发展的需要 |
2.4.3 数字化金融服务建设不足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中国农业银行H分行对公业务转型环境分析 |
3.1 农行H分行对公业务转型的宏观经济环境分析 |
3.1.1 政治环境分析 |
3.1.2 经济环境分析 |
3.1.3 社会环境分析 |
3.1.4 技术环境分析 |
3.2 农行H分行对公业务转型的竞争环境分析 |
3.2.1 同业对公业务发展分析 |
3.2.2 同业对公业务转型分析 |
3.3 农行H分行对公业务转型的SWOT分析 |
3.3.1 优势分析 |
3.3.2 劣势分析 |
3.3.3 机会分析 |
3.3.4 威胁分析 |
3.3.5 SWOT综合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中国农业银行农行H分行对公业务转型策略 |
4.1 农行H分行对公业务转型方案总体思路、原则和目标 |
4.1.1 总体思路 |
4.1.2 总体原则 |
4.1.3 总体目标 |
4.2 目标客户转型 |
4.2.1 重视机构类客户的营销 |
4.2.2 构建客户分层管理体系 |
4.2.3 拓宽获客活客渠道 |
4.3 经营模式转型 |
4.3.1 转变传统经营管理观念 |
4.3.2 构建场景营销新业态 |
4.3.3 建立综合化金融服务体系 |
4.4 风险控制模式转型 |
4.4.1 构建转型全面风险防控体系 |
4.4.2 提高监管团队的风险监管水平 |
4.4.3 加大风险考核力度 |
4.5 盈利模式转型 |
4.5.1 提高中间业务收入 |
4.5.2 加强成本管控能力 |
4.5.3 加快农行H分行特色业务的发展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中国农业银行H分行对公业务转型策略实施的保障措施 |
5.1 加强组织结构建设 |
5.1.1 加强对公业务组织机构建设 |
5.1.2 加快特色对公网点建设 |
5.2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
5.2.1 加强转型人员培训 |
5.2.2 优化考评机制 |
5.2.3 制定激励方案 |
5.3 加强科技系统支撑 |
5.3.1 建立线上精准营销体系 |
5.3.2 增强金融大数据应用能力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四、对农行内部经营机制“破”与“立”的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农行酒泉分行盈利能力分析及提升对策研究[D]. 王鹏翔. 兰州大学, 2020(01)
- [2]我国商业银行信贷业务风险内部审计研究 ——以中国农业银行为例[D]. 尚方剑. 北京交通大学, 2019(01)
- [3]农行兖州支行电子银行业务发展研究[D]. 史洋. 山东农业大学, 2019(01)
- [4]农行蓬莱支行个人金融业务发展研究[D]. 姚宣腾. 山东农业大学, 2020(01)
- [5]中国农业银行SY分行金融精准扶贫模式研究[D]. 闵晗.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6]经济转轨中的农村金融风险 ——以中国农业银行为案例的研究[D]. 赵其宏.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00(01)
- [7]国有商业银行网点转型的服务营销策略研究 ——以农行S支行为例[D]. 丁旭佳. 西南财经大学, 2018(01)
- [8]中国农业银行苏州分行A支行电子银行业务营销策略研究[D]. 高明荣.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8(02)
- [9]农行业务营销策略研究[D]. 朱宏华. 南京理工大学, 2002(01)
- [10]中国农业银行H分行对公业务转型策略研究[D]. 邢燕婷.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