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哺乳动物血液循环动态教具的制作(论文文献综述)
谭雯露[1](2020)在《情境教学在初中生物重要概念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初中生物课程标准展现了50个重要概念,并指出高效改善生物学教学效果的方式之一是在安排教育教学活动的内容时需依据学科中的重要概念进行,如此能够帮助学生深切地理解、迁移和应用知识。但是生物学在初中阶段中不作为中考的科目,只需参的初二学业水平考试,学生对学习生物学投入的重视程度不多且兴趣不高。同时,重要概念学习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是较抽象的且难以理解和运用的。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了广州市内134位初中一线生物教师和1015名初中学生了解他们对初中重要概念教学和情境教学的认知、行为、看法和期望等方面,为本研究的初中重要概念进行情境教学设计和今后对初中重要概念教学和情境教学的研究活动提供参考。在参考了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编制了《生物重要概念学习兴趣与态度调查问卷》量表,经过SPSS21.0统计软件分析其信效度,都在0.7-0.8之间,表明此量表信效度良好,由此将此问卷发放于实践研究中。在实习学校选用八年级两个程度相似的班作为实践研究对象:初中生物重要概念进行情境教学的为实验班,而对照班采用传统讲授法进行初中生物重要概念教学。经过三个多月的教学实践,对比两个班级的学业成绩以及《生物重要概念学习兴趣与态度调查问卷》量表分数,结果表明:首先,在不同时间段对照班的掌握重要概念程度都不及实验班,且在期末考中对照班平均分为61.71±16.12,实验班平均分为69.68±17.60,两个班成绩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同时97.49%的两班平均分差来自于考查重要概念的题目;其次,在兴趣和态度中,情感、行为和价值维度得分的前后测对比,对照班各维度变化无显着性变化(P>0.05)而实验班具有极显着性差异(P<0.01)。由此说明对初中重要概念进行情境教学有助于加强学生对重要概念的掌握程度、提升学生学业成绩以及激发增进他们的生物重要概念学习的兴趣和态度。最后,根据研究现状和结果认为教师对初中生物重要概念教学的重视程度不高且情境教学情况仍需改善,因此建议需要加强一线教师相关的培训,同时对初中重要概念进行情境教学设计前,多方位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建立情境素材库,合理安排情境教学,充分发挥学习者的主体性,从而更好地帮助学习者理解和运用重要概念、改善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和态度。
欧璐萍[2](2020)在《基于STEAM理念的初中生物学建模教学的研究与实践》文中研究表明《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提倡富有创造性建模教学活动,STEAM理念与建模教学的深度融合,有利于实现各学科间的联动发展,催生建模教学新模式。国外相对较早开展对于建模教学与STEAM理念的研究与应用,国内关于STEAM教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STEAM平台的搭建、STEAM项目的开展和STEAM产品的研发三个方面。本研究对教师和学生分别采取访谈和调查问卷的方式展开对STEAM教育与建模教学现状的调查。调查结果发现,初中师生虽未系统学习过STEAM教育理念,但对STEAM教育理念融于初中生物学教学的作法表示支持;大部分生物学教师在课堂上展示过模型,却很少引导学生自主建模;已开展的生物学建模活动被当作纯手工制作,未能达到培养学生思维与创新能力的目的。本研究以STEAM理念为指导开展初中生物学建模教学模式建构研究,把STEAM理念渗透到教学的内容筛选原则、教学内容概述、STEAM教学目标、建模教学流程设计和STEAM建模课程评价方法等五个方面,进而以人教版《生物学》教材为例进行研究,深入分析实验对象与内容,分别针对物理模型、数学模型和概念模型三种模型开展基于STEAM理念的初中生物学建模教学的案例分析。根据教学内容选择本校基本情况和学习成绩相近的两个班级为实验对象,开展基于STEAM理念的建模教学实践。课程结束,通过《基于STEAM理念的初中生物学建模教学效果调查问卷》对学生的知识掌握、学习兴趣、思维能力等方面进行评价,收集整理数据,从课前准备、教学过程、教师培养和校本课程编写等方面提出实施建议。本研究构建了基于STEAM理念的初中生物学建模教学模式,并围绕STEAM理念设计了三个典型建模教学案例,倡导多门学科整合并丰富教学方法,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理解科学本质,教师在课前应做好充分准备,形成学科互通,熟悉学生认知情况;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尽全力照顾到全体学生并提高自身课堂组织管理能力;从教师培养上看应加强师范生教育、在职培训与交流平台等方面的STEAM要素成分;在条件允许情况下,应在校本教材编写是适当加入STEAM相关模块或栏目等四个方面出发,为一线中学生物学教师们有效开展基于STEAM理念的物理模型建构活动提供参考。
安成功[3](1990)在《哺乳动物血液循环动态教具的制作》文中研究指明 一、制作方法 1.弯制玻璃管:取50×30厘米的三合板一块,按图Ⅰ所示在其上确定心脏(4.5.10.11)、肺泡(8)、头部和上下肢毛细血管(1.13)以及上下腔静脉和上、下行动脉(7.12和2.6),肺动脉(9),肺静脉(3)的位置。在A、B、C、D、E、F和a、b、c、d、e、f各点打一玻璃管通孔。取六根内径2~3毫米的细玻璃管,在酒精喷灯上,分别按图Ⅰ所
李佩佩[4](2019)在《基于STEAM理念的初中生物学物理模型建构教学的研究 ——以《生物圈中的人》为例》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物理模型建构在生物学科方面不断得到应用,这对于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作用。《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中提出学校应鼓励师生充分利用身边的一些器具和材料,设计富有创造性的实践活动,而建构物理模型正是这样的一项活动。然而,建构物理模型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大多被师生看作是一项纯手工制作,在建模过程中往往出现思维与行为相分离、并不能达到培养学生思维和创新能力的问题。本研究将STEAM理念应用到物理模型建构教学中,作为一个指导思想来指导整个物理模型建构过程,探索建构物理模型的策略和具体环节,进而探究STEAM理念应用到物理模型建构对学生学习情况和创新能力的影响。STEAM理念是以数学为基础,通过工程和艺术解读科学和技术。本研究从学生和教师两方面,采用调查问卷和访谈提纲对STEAM教育与物理模型建构的现状展开调查。调查结果发现,初中师生对STEAM教育了解不多,却均支持将STEAM教育应用于生物教学中;由于课时少、教具缺等客观原因,日常教学中师生未制作与生物学有关的物理模型,教师深知建构模型的优点,学生也很期待自己动手参与建构物理模型教学。针对以上现状,本研究构建基于STEAM理念的物理模型建构教学的策略。基于STEAM理念的物理模型建构教学分为六个环节:分析原型→分解模型→设计模型→建构模型→检验模型→评价模型,根据模型的难易程度分为课上建构与课下建构。以人教版《生物圈中的人》为例应用策略,对内容进行深入分析,制定合理规范的依据来筛选适合建构物理模型的内容,展示课堂建构与课下建构的具体教学过程。选择初一年级中班级基本情况、学习成绩和创新能力相近的两个班级(5班和8班)为实验对象,开展为期一学期的教学实践。对实验班(8班)实施基于STEAM理念的物理模型建构教学的策略,对照班(5班)仍采用教师主讲不开展物理模型制作的教学方法。学期结束,以《威廉斯创造力倾向量表(节选)》、生物期末试题、《中学生关于生物学学习兴趣的调查问卷》和《关于物理模型建构教学效果的访谈提纲》为评价方式,收集整理数据。结果显示:(1)相对于对照班,实验班学生对模型有关知识的掌握程度显着提升(P<0.05);(2)实验班学生通过建构物理模型对生物学的学习兴趣显着高于对照班的学生(P<0.01);(3)实验班学生的创新能力显着高于对照班(P<0.01),尤其在好奇性与想象力这两个维度上效果差异显着。因此得出本论文研究结论:STEAM理念为物理模型建构教学提供新思路,开展建模教学既能显着改善学生学习情况,又能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本研究构建了基于STEAM理念的物理模型建构教学,不仅能改善学生学习情况,提高学生创新能力,也可以培养中学生的生物核心素养,论文研究结果和教学方法将为中学一线生物教师开展基于STEAM理念的物理模型建构活动提供参考。
陶睿[5](2018)在《基于馆校结合的生物类展品教具研发 ——以DNA制造工厂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科普事业的日益蓬勃发展,科技馆与学校结合的科学教育也在随着日益发展。本展品本着将场馆展品扩展到日常学校教学理念,设计了此项展品。目前学校使用的教具多为静态教具,以幻灯片和静态模型为主。科技馆生物类展品的互动性也不够,两者很难有机结合。因此,设计一套以馆校结合为基础的,在科技馆和学校都能够使用的互动性展品教具非常有必要。本文首先通过实地调研,问卷调查等方法分析了现有生物类展品及教具的特点以及不足之处。提出了设计馆校结合的展品教具的必要性。然后研究了与该展品设计相关的文献,掌握了设计的理论基础。提出了设计馆校结合的展品教具的原则,在此基础上,构思“DNA制造工厂”互动展品的设计方案,并制作了展品模型。本文以图文并貌茂的形式介绍了本展品的设计理念与相关活动的组织实施开发过程。本展品将难以观察的抽象知识转换为直观易懂的互动展品模型,运用模型教学策略,引导和帮助观众借助简单、直观的物理模型展开探究,主动构建知识,补充了生物学遗传类互动展品的空缺,并通过此展品,开发出一条展品与教具结合的展品开发新思路。这些资源的开发利用不仅是对于学校课程资源的补充,也有利于科技馆的进一步发展。
骆礼林[6](2017)在《初中生物实验优化与创新 ——以人教版初中生物教材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生物实验是初中生物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实验既能验证已有的理论知识,也能探索未知的新奇事物,作为一门实验性学科,生物学离不开实验。经调查发现,长沙市部分初中生物实验开设率不高,开设效果不够理想,除了客观条件限制以外,这与部分教材实验存在取材不易、装置繁杂、可控性差、难以操作等因素有关,对此,本文将结合课标要求和生活实际,对生物教材实验进行优化与创新,力图让实验开展更简易、更环保、更高效,努力提高初中生物实验开设率,改善初中生物实验教学效果,发挥实验教学的重要作用,努力让实验真正成为培养学生多方面能力的有效平台。本文通过抽取长沙市部分初中教师进行问卷调查,从学校领导的重视程度、教师观念和学生态度等方面调查本地初中生物实验的开设及改进现状,同时采用半结构访谈法与个别学生进行交流,访谈的主要内容包括学生对生物实验的看法、兴趣及对实验改进的认识。结合调查和访谈结果,分析长沙市初中生物实验教学的现状,了解其中存在的不足之处,为实验优化和创新提供可靠依据。此外,通过解读《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论述初中生物学实验的教学目标,分析人教版初中生物教材实验,针对教材实验方案、材料、试剂、装置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找准优化与创新点。查阅相关文献,根据科学性、简易性、趣味性等原则,从替换实验材料、改进实验装置、优化实验方案、重置实验步骤、拓展与补充教材实验等方法着手,对人教版初中生物教材中的27个实验进行优化,创新设计7个教材中原本没有的实验,制作人教版初中生物实验优化与创新一览表,补充初中生物实验教学资源,也使其更具系统性,为走在一线教学的初中生物教师提供有价值的教学资源,充分发挥初中生物实验的积极作用,指导初中生物实验有效开展,提高实验开设率。
孟亚军[7](2014)在《生物教学属性论》文中提出进入21世纪,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人们对生物学有了新的认识,生物这门学科的发展也迈上了一个新的高度。生物教学越来越受到重视,为了使生物基础教育能够扎实有效地推进,国家在21世纪初发起了新一轮的课程改革,颁布了《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和《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新课标中提出了“面向全体学生”、“提高每一个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的理念,同时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课程目标。教学活动在教育过程中处于重心地位,课程内容的价值、课程目标的落实都需要教学活动来体现。教学在教育工作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对教学属性的理解直接影响着教学活动的有效性。明确生物教学的属性,有利于我们对生物学科属性的理解,有利进行生物教学设计、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提高学生生物学科的素养,进而促进生物学科教育的发展。本文以“生物教学属性”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法、比较研究法、归纳演义法等教育学研究方法,阅读了大量与生物教学相关文献和生物教学论的着作,仔细研读了初高中生物新课程标准,并与其他学科教学属性的研究进行了比较分析,找出共性发觉特性,最终从生物教学的思想属性、内容属性、方法策略属性、表征属性四个方面总结归纳了生物教学的本质属性,并依据这些属性对一线生物教学实践提出了一些建议。根据上述写作思路,笔者将本论文的结构大致分为以下几个部分:第一章:绪论;绪论中概述了该课题提出的背景,对相关概念进行了说明,然后总结了有关生物教学属性论的文献研究以及着作研究的现状,指出研究生物教学属性的意义,并阐述了研究本课题的教育学和新课标理论依据,最后指出了本课题的研究方法和过程。第二、三、四、五章分别归纳总结了生物教学的思想属性、内容属性、方法属性、表征属性四个方面的性质。文章详细阐述了经常被人们忽略的生物教学的思想属性,生物教学要向学生传递生物的生命性、系统性等思想;生物教学的内容属性,注重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具有科学性、时代性、系统性、顺序性等特点。在教学方法和策略上,应该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相适应,符合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理论联系实际、课内课外教学相结合、注重对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全面发展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教学的表征属性主要包括教学语言、教态、教具和板书,分别阐述了他们的使用原则和要求,教学过程中要合理利用,充分发挥它们的作用,提高生物教学的效果。通过对教学属性的研究,在此基础上,笔者对中学生物教学实践提出以下建议:1.将生物教学思想融入生物教学过程中。2.教学内容要与新课标的要求一致,加强内容的科学性、实用性、整体性、前沿性。3.采用符合学生发展特点的教学方法,注意方法的多样化。4.注意学科间的联系,重视生物科学史的学习。生物教学属性论是生物大教学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前人的研究成果为基础,进一步明确了生物教学的属性,是对生物大教学论的一个丰富和完善。希望通过本文能够使生物教学研究者对生物教学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一线生物教师能从学科教学本身的特点出发,返朴归根,抓住生物教学的本质属性指导生物教学实践活动,对生物教育教学工作进行适当的调整,并对生物教科书的编写提供有利的参考。
丁雁宁[8](2020)在《基于学习进阶的“细胞的生命历程”主题核心概念教学研究》文中提出当前我国正面临高考改革的大趋势,2017年版高中生物学课标的颁布给高中生物教学带来的不仅仅是新的机遇,更是新的挑战。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强调内容聚焦大概念,课程设计和实施追求“少而精”的原则。而生物学科中的概念便是对事实的高度归纳,更是学生在学习学科知识时的思维过程的关键之处。本研究确定了“细胞的生命历程”作为研究主题,构建起该主题的概念学习进阶框架,设计相应的教学案例并实施,为该部分的教学提供一定的借鉴价值。本论文首先通过文献综述,对“核心概念”和“学习进阶”进行了理论基础研究和概念界定。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对义务教育阶段科学课程标准、高中生物学新课标、考试说明、浙江省初中科学教材及浙科版高中生物学必修一教材的分析,提取出“细胞的生命历程”主题下的8个重要概念,包括细胞周期、有丝分裂、细胞分化、细胞全能性、细胞衰老、细胞凋亡、细胞坏死、细胞癌变,并将其划分为细胞分裂、细胞分化、细胞衰老、细胞死亡和细胞癌变五个维度,每个维度设置五个成就水平,完成学习进阶预设。为了使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更为明晰,借助X-mind绘制该部分概念结构图和思维导图。为了修正进阶预设,进行了所选主题下的实践研究,主要开展的工作包括前测和后测问卷的设计编制,对研究样本实施问卷调查,借助Spss工具对问卷结果进行统计及分析,并基于此分析结果,对学习进阶预设进行修改和完善。其中,前测调查在实施该主题的概念教学之前开展,统计结果按照五个进阶维度进行分析,从中考合格水平达成情况、高中阶段知识提前了解情况及错误的前科学概念三个层面入手,对进阶预设的起点作出了修正;后测问卷则是在开展必修一第四章的概念教学后进行的,统计结果从五个维度的进阶终点达成情况、易错概念两个层面入手,对学习进阶的各个成就水平进行了修正,同时也对实施概念教学的效果进行了检测,并借助后测结果对教学设计进行相应的调整。本研究所提出的“细胞的生命历程”主题下四个课时教学设计,围绕核心概念,采用5E教学模式、“先行组织者”策略、问题串教学、直观教学、构建思维导图等形式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基于课堂教学反馈、调查研究结果以及一线教师的听课建议,调整教学设计,关注学生对重难点和后测所体现知识误区的思考,结合数学模型推动理解,联系社会生活启发想象。通过本研究的开展,体现了理论分析和实践研究对提出学习进阶的双向支撑作用,而教学设计的形成确实需要基于学习进阶,并时刻牢记围绕核心概念。此外,在测评工具开发过程中,既要关注权威试题,也要结合学情调整修改。
邬雪芬[9](2020)在《针对学困生转化的初中生物学教学策略探索》文中研究表明新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让学生全面发展。而在基层教学的我发现,学困生越来越多,因此研究学困生转化的可行性策略,转化学困生是我们实现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的必要手段。笔者以重庆市黔江区白石初级中学校初二(1)班和初二(2)班的79名学生为研究对象,根据新课改的要求,进行学困生转化的可行性策略的研究。首先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到学困生形成的原因有学习兴趣缺失、学习方法不科学、学习态度不端正三个方面。然后以学困生形成的原因入手,制定出转化学困生的实践策略:分析生物学的现状、制定科学的学习体系(包括制定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制定预习目标、随时进行课堂观察、知识的迁移运用、作业的自评或互评或师评)、激发学习兴趣(包括提高教师自身的知识素养、理论联系实际、教授记忆方法、开设趣味性试验)、加强家校联合教学四个实践策略对生物学学科成绩的影响。结果显示,实验前实验班与对照班的整体成绩相差很大,但是学困生的成绩差异不显着。以初二(1)为实验班进行学困生转化策略的教学实践,以初二(2)班为对照班进行正常的生物学教学。经过半学期的教学后,期中考试两班平均分的差距缩小,同时两班学困生的人数差距也在缩小,且从平均分可以看出,实验班的学困生的平均分高于对照班,且两班学困生成绩也没有显着性差异(P值=0.674>0.05)。经过一个学期的教学实践后,两个班的平均分进一步缩小,进一步进行t检验发现在α=0.05的条件下,p=0.348>0.05,说明两班成绩此时没有显着性差异,且相比于期中考试,两班的显着性差异进一步缩小。同时学困生的人数上,实验班与对照班的人数几乎相同,且没有显着性差异。研究结果表明在初二(1)班进行的教学实践策略是可行的,并达到了预期的实验效果。笔者根据本次教学实践的经验和体会提出了相关的建议:分析生物学的现状、形成科学的学习体系(包括制定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制定预习目标、随时进行课堂观察、知识的迁移运用、作业的自评或互评或师评)、激发学习兴趣(包括提高教师自身的知识素养、理论联系实际、教授记忆方法、开设趣味性试验)、加强家校联合教学。最后,加强家校联合教学是一种还需要积极探索的一种教学策略,需要长期坚持,才能形成一种科学的可行的实践策略。本文的创新点在于提出了一种新的教学策略:家校联合教学。
狄丽鹤[10](2019)在《微视频在初中生物学概念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在“坚持深化教育改革,坚持新的教育发展理念,加快教育现代化”的背景下,教师应该主动驾驭信息技术,善用新技术手段,适应新时代发展,积极开展有效教育教学。“视频”作为信息技术的一部分,在教育教学方面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列出50个生物学重要核心概念,明确了初中生物学具体学习目标。在初中生物学概念教学过程中有效应用微视频资源,有助于学生理解生物学核心概念知识,开拓学科视野,激发学习兴趣,提高生物学科素养。基于此,笔者开展了微视频在初中生物学重要概念教学中应用的研究。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和案例分析法,首先,采用文献研究法对微视频、教学微视频、概念教学等相关概念、相关理论与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综述,为本文研究提供重要依据,其次,运用问卷调查法与访谈法对初中生物学教师应用微视频进行概念教学现状做了初步调查,了解微视频资源在初中生物学概念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及存在问题:第一,教师对微视频及应用于概念教学的了解和认识不到位;第二,可供教师借鉴的微视频资源不够丰富;第三,教师应用微视频进行概念教学设计水平存在差异;第四,教师在微视频的加工处理技术方面存在不足。接着,提出相应解决对策:第一,加深教师对应用微视频资源进行概念教学的认识;第二,丰富生物学概念教学相关微视频资源,强化课程资源建设;第三,积极开展教研活动,提高教师应用微视频进行概念教学设计水平;第四,开展信息技术能力培训,增强教师制作、编辑微视频的能力。然后,结合搜集的优质课例,归纳总结微视频资源在初中生物学概念教学中应用的策略,最后,设计典型的教学案例,将微视频资源应用于初中生物学概念教学课堂实践中,并进行效果评价,总结应用视频资源进行概念教学的建议。本文旨在通过微视频在初中生物学概念教学中应用研究,为一线生物教师应用微视频资源进行学科核心概念教学提供一些建议,以便促进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提高初中生物学课堂教学效果。
二、哺乳动物血液循环动态教具的制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哺乳动物血液循环动态教具的制作(论文提纲范文)
(1)情境教学在初中生物重要概念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概况 |
1.3.1 重要概念教学的国内外研究概况 |
1.3.2 情境教学的国内外研究概况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对象 |
1.6 研究方法 |
1.6.1 文献研究法 |
1.6.2 问卷调查法 |
1.6.3 实验研究法 |
1.7 研究思路 |
第二章 研究的理论概述 |
2.1 概念界定 |
2.1.1 概念 |
2.1.2 重要概念 |
2.1.3 情境 |
2.1.4 情境教学 |
2.2 理论基础 |
2.2.1 建构主义 |
2.2.2 学习迁移理论 |
2.2.3 情境认知学习理论 |
2.2.4 最近发展区理论 |
第三章 初中生物重要概念教学和情境教学及学生兴趣态度的现状调查 |
3.1 初中生物重要概念教学和情境教学的现状 |
3.1.1 教师调查问卷 |
3.1.2 学生调查问卷结果 |
3.1.3 调查结论 |
3.2 初中生物学重要概念学习兴趣与态度的现状 |
3.2.1 调查设计 |
3.2.2 问卷信效度分析 |
3.2.3 问卷结果分析 |
第四章 对初中重要概念实施情境教学的应用研究 |
4.1 初中重要概念的情境教学设计 |
4.1.1 教材分析 |
4.1.2 情境教学的类型 |
4.1.3 重要概念与相应情境类型的选择 |
4.2 对初中重要概念进行情境教学实践 |
4.2.1 实验目的 |
4.2.2 实验对象 |
4.2.3 情境教学在重要概念应用具体案例及分析 |
4.2.4 实验结果及分析 |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
5.1 研究结论 |
5.2 研究建议 |
5.3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初中生物重要概念教学和情境教学现状调查问卷(教师卷) |
附录2 初中生物重要概念教学和情境教学现状调查问卷(学生卷) |
附录3 生物学概念学习兴趣与态度调查问卷 |
附录4 《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课堂检测题 |
附录5 《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课堂检测题 |
附录6 章节检测之《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 |
附录7 章节检测之《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检测题 |
附录8 2019学年第一学期八年级生物科期末测试题 |
致谢 |
(2)基于STEAM理念的初中生物学建模教学的研究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1.1 全球化为我国人才培养带来新挑战 |
1.1.2 课程标准对生物学教学的新要求 |
1.1.3 STEAM理念为建模教学提供新思路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建模教学的应用现状 |
1.2.2 STEAM教育的应用现状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 |
1.5 研究思路 |
1.6 研究意义 |
1.6.1 理论意义 |
1.6.2 实践意义 |
第2章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2.1 模型 |
2.2 建模教学 |
2.3 STEAM理念 |
2.4 理论依据 |
2.4.1 建构主义理论 |
2.4.2 实用主义教育理论 |
2.4.3 STEAM教育理论 |
第3章 初中师生对STEAM理念与建模教学的现状调查 |
3.1 调查目的 |
3.2 调查对象 |
3.3 调查过程 |
3.3.1 教师半结构访谈及分析 |
3.3.2 学生问卷调查及分析 |
3.4 调查总结 |
第4章 基于STEAM理念的初中生物学建模教学模式建构 |
4.1 教学目标分析 |
4.1.1 知识与技能 |
4.1.2 过程与方法 |
4.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4.2 内容筛选原则 |
4.2.1 综合性原则 |
4.2.2 实践性原则 |
4.2.3 发展性原则 |
4.2.4 趣味性原则 |
4.3 教学内容概述 |
4.4 教学流程设计 |
4.5 课程评价方法 |
第5章 基于STEAM理念的初中生物学建模教学实践 |
5.1 实践目的 |
5.2 研究对象 |
5.3 实验方法 |
5.4 基于STEAM理念的初中生物学建模教学案例分析 |
5.4.1 物理模型建构教学应用 |
5.4.2 数学模型建构教学应用 |
5.4.3 概念模型建构教学应用 |
5.5 基于STEAM理念的初中建模教学实施效果评价 |
5.5.1 课堂观察 |
5.5.2 教师反馈 |
5.5.3 学生反馈 |
5.6 在初中生物学建模教学中融入STEAM理念的建议 |
5.6.1 课前准备 |
5.6.2 实施过程 |
5.6.3 教师培养 |
5.6.4 校本教材编写 |
第6章 结语 |
6.1 研究结论 |
6.2 反思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关于STEAM教育与建模教学的现状调查访谈提纲(教师) |
附录 B 《中学生关于STEAM教育和生物学建模教学现状的调查问卷》 |
附录 C 基于STEAM理念的初中生物学建模教学实施效果调查问卷(后测) |
附录 D 生物学模型图片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4)基于STEAM理念的初中生物学物理模型建构教学的研究 ——以《生物圈中的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问题的提出 |
1.1.1 建构物理模型是课程标准的要求 |
1.1.2 建构物理模型是生物学教学本身的需要 |
1.1.3 物理模型建构教学中存在问题与不足 |
1.1.4 物理模型建构与STEAM理念的有机结合 |
1.2 研究内容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4 研究方法 |
1.4.1 文献研究法 |
1.4.2 调查问卷法 |
1.4.3 访谈法 |
1.4.4 教育实验法 |
1.5 研究思路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和梳理 |
2.1.1 模型 |
2.1.2 物理模型 |
2.1.3 模型建构 |
2.1.4 STEAM理念 |
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2.1 物理模型建构在中学教学中的应用现状 |
2.2.2 STEAM教育的应用现状 |
2.3 物理模型建构的理论基础 |
2.3.1 STEAM教育理论 |
2.3.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2.3.3 做中学教育理论 |
第3章 初中师生对STEAM及物理模型建构的现状调查 |
3.1 初中师生对STEAM教育的现状调查 |
3.1.1 调查概况 |
3.1.2 调查结果与分析 |
3.2 初中师生对物理模型建构的认知现状调查 |
3.2.1 调查概况 |
3.2.2 调查结果与分析 |
第4章 基于STEAM理念的物理模型建构教学策略构建 |
4.1 基于STEAM理念的物理模型建构教学策略 |
4.1.1 课堂建构模型的环节设计 |
4.1.2 课下建构模型的环节设计 |
4.2 基于STEAM理念的物理模型建构教学策略应用 |
4.2.1 内容的筛选 |
4.2.2 基于STEAM理念的物理模型建构策略的教学过程 |
第5章 基于STEAM理念进行物理模型建构教学实践与分析 |
5.1 实践目的 |
5.2 实验对象 |
5.3 实验设计 |
5.4 研究结果与分析 |
5.4.1 学生对知识掌握程度显着提升 |
5.4.2 学生的学习兴趣明显提高 |
5.4.3 学生的创新能力显着提高 |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建议 |
6.1 研究结论 |
6.1.1 STEAM理念为物理模型建构教学提供新思路 |
6.1.2 开展建模教学显着改善学生学习情况 |
6.1.3 自主设计模型可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
6.2 不足与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5)基于馆校结合的生物类展品教具研发 ——以DNA制造工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概念界定 |
1.3 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2 生物类展品教具现状研究 |
2.1 生物类展品现状分析 |
2.2 生物类教具现状分析 |
3 馆校结合的生物类展品教具设计原则 |
3.1 可移动性强 |
3.2 与学校知识点紧密结合 |
3.3 趣味性强 |
3.4 互动性强 |
4 DNA制造工厂设计的理论基础 |
4.1 直观性教学法 |
4.2 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 |
4.3 杜威的“做中学”教学理论 |
5 “DNA制造工厂”设计流程 |
5.1 中学与科技馆实地调研 |
5.2 展品原型设计 |
5.3 “DNA制造工厂”配套辅导教案 |
6 展品的创新点与应用价值 |
6.1 创新点 |
6.2 对相关研究的启示 |
7 总结与展望 |
7.1 全文的总结 |
7.2 对未来的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学生对生物学教具满意度调查 |
附录二 “DNA制造工厂”使用效果调查表 |
(6)初中生物实验优化与创新 ——以人教版初中生物教材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 |
1.5.1 文献法 |
1.5.2 问卷调查法 |
1.5.3 半结构访谈法 |
1.5.4 案例分析法 |
2 理论基础及相关概念界定 |
2.1 理论基础 |
2.1.1 布鲁纳的认知--发现学习理论 |
2.1.2 杜威的“从做中学”教学理论 |
2.1.3 戴尔的“经验之塔”理论 |
2.2 相关概念界定 |
2.2.1 初中生物实验 |
2.2.2 实验优化 |
2.2.3 实验创新 |
2.2.4 实验优化与实验创新的联系与区别 |
3 初中生物实验的开设及改进现状调查与分析 |
3.1 调查目的 |
3.2 调查内容 |
3.3 调查问卷 |
3.3.1 问卷的编制与结构 |
3.3.2 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
3.4 调查结果统计与分析 |
3.4.1 实验开设现状调查结果及分析 |
3.4.2 实验改进现状调查结果及分析 |
3.4.3 结论 |
4 以人教版教材为例浅析初中生物教材实验 |
4.1 人教版初中生物教材实验的分布 |
4.2 人教版初中生物教材实验的分类 |
4.3 初中生物实验教学的教学目标 |
4.3.1 实验教学中的认知目标 |
4.3.2 实验教学中的动作技能目标 |
4.3.3 实验教学中的情感目标 |
4.4 初中生物教材实验的特点 |
4.4.1 实验形式变换多样 |
4.4.2 实验内容丰富有趣 |
4.4.3 实验设计灵活可变 |
4.4.4 实验素材源于生活实际 |
4.5 人教版初中生物教材实验的不足之处 |
5.初中生物教材实验优化与创新探讨 |
5.1 初中生物实验优化与创新的必要性分析 |
5.2 初中生物教材实验优化与创新的原则 |
5.2.1 实验材料改进的原则 |
5.2.2 实验药品改进的原则 |
5.2.3 实验装置、器具的改进原则 |
5.2.4 实验方案、步骤的改进原则 |
5.3 人教版初中生物教材实验优化、创新的途径及典型案例 |
5.3.1 替换实验材料 |
5.3.2 优化实验方案 |
5.3.3 改进实验装置 |
5.3.4 重置实验步骤 |
5.3.5 拓展教材实验 |
5.3.6 整合关联实验 |
5.3.7 补充教材实验 |
5.4 人教版初中生物教材实验优化与创新一览表 |
6 加强初中生物实验优化与创新的建议 |
6.1 学校方面 |
6.1.1 增加实验资金投入,完善生物实验设备 |
6.1.2 加强实验教学管理,完善生物实验管理制度 |
6.1.3 组织教师培训,培养创新型教师 |
6.2 教师方面 |
6.2.1 提高实验教学认识,转变实验教学理念 |
6.2.2 加强自身学习,提升实验创新能力 |
6.2.3 优化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
7 总结及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7)生物教学属性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文献综述 |
1.3 研究的目的意义 |
1.4 研究的方法和过程 |
1.5 研究的理论依据 |
2 生物教学的思想属性 |
2.1 生命性教学思想 |
2.1.1 生命的本质 |
2.1.2 生存与竞争 |
2.1.3 生命的和谐 |
2.1.4 生命的健康 |
2.2 系统性教学思想 |
2.2.1 生命系统的构成 |
2.2.2 生命系统稳态的维持 |
2.2.3 三维目标的达成 |
2.3 质量互变的教学思想 |
2.4 人文教学思想 |
3 生物教学的内容属性 |
3.1 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 |
3.2 自然性与科学性 |
3.3 与生活实际相联系 |
3.4 基础性与前瞻性 |
3.4.1 基础性的体现 |
3.4.2 科技引领前瞻 |
3.5 部分性和整体性 |
3.5.1 章节之间的联系 |
3.5.2 初高中生物内容的整体设计 |
3.5.3 知识体系的建立 |
4 生物教学的方法属性 |
4.1 由传统教学方法向现代教学方法转变 |
4.2 直观方法与抽象内容结合 |
4.3 课外教学与课堂教学结合 |
4.4 探究、自主与合作学习渗透 |
5 生物教学的表征属性 |
5.1 教学语言 |
5.1.1 教学语言的构成 |
5.1.2 生物教学语言的特点 |
5.2 教态 |
5.2.1 教态的类型 |
5.2.2 教态的艺术 |
5.3 演示教具 |
5.3.1 教具的类型 |
5.3.2 演示教具的特点 |
5.4 教学板书 |
5.4.1 板书类型 |
5.4.2 板书设计的特点 |
6 对中学生物教学的建议 |
7 结语 |
注释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致谢 |
(8)基于学习进阶的“细胞的生命历程”主题核心概念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来源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与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路线 |
第2章 理论基础与概念界定 |
2.1 有关学习进阶的研究综述 |
2.1.1 学习进阶的概念界定 |
2.1.2 学习进阶的起源由来 |
2.1.3 学习进阶的构成要素 |
2.1.4 学习进阶的研究现状 |
2.2 有关核心概念的研究综述 |
2.2.1 核心概念的概念界定 |
2.2.2 核心概念的遴选原则 |
2.2.3 核心概念教学的研究现状 |
第3章 “细胞的生命历程”核心概念提取与学习进阶预设 |
3.1 “细胞的生命历程”概念梳理 |
3.1.1 初中阶段“细胞的生命历程”概念梳理 |
3.1.2 高中阶段“细胞的生命历程”概念梳理 |
3.1.3 “细胞的生命历程”概念结构图的绘制 |
3.2 “细胞的生命历程”学习进阶的预设 |
3.2.1 学习进阶的进阶维度的确定 |
3.2.2 学习进阶的进阶起点的确定 |
3.2.3 学习进阶的进阶终点的确定 |
3.2.4 学习进阶的成就水平的划分 |
第4章 “细胞的生命历程”学习进阶的实践研究 |
4.1 研究对象的选取 |
4.2 前测 |
4.2.1 前测工具的开发 |
4.2.2 前测调查研究的实施 |
4.2.3 前测调查数据的分析 |
4.2.4 进阶起点的修正 |
4.3 后测 |
4.3.1 后测工具的开发 |
4.3.2 后测调查研究的实施 |
4.3.3 后测调查数据的分析 |
4.3.4 学习进阶预设的修正 |
第5章 基于学习进阶的课时教学设计 |
5.1 课题一:细胞的增殖(第一课时) |
5.2 课题二:细胞的增殖(第二课时) |
5.3 课题三:细胞的分化 |
5.4 课题四:细胞的衰老和凋亡 |
第6章 研究结论及反思 |
6.1 研究结论 |
6.2 反思与展望 |
附录 |
附录1 “细胞的生命历程”主题核心概念学习进阶起点的调查问卷 |
附录2 “细胞的生命历程”主题核心概念学习进阶的调查问卷 |
附录3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针对学困生转化的初中生物学教学策略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绪论 |
1.1 本课题研究的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2 中学生物学困生概念的界定及心理特征表现 |
2.1 学困生的概念 |
2.2 生物学学困生的概念 |
2.3 生物学学困生的心理特征表现 |
2.3.1 逆反心理 |
2.3.2 畏难心理 |
2.3.4 惰性心理 |
3 研究设计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思路与内容 |
3.3 研究方法 |
4 初中生物学学习情况的调查及结果分析 |
4.1 初中生物学学生学习现状的调查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学困生的界定 |
4.2.2 学习兴趣调查结果与分析 |
4.2.3 学习态度调查结果与分析 |
4.2.4 学生学习生物的教学影响因素调查结果与分析 |
4.2.5 学习方式调查结果与分析 |
4.2.6 学习目的与学习动机调查结果与分析 |
4.3 中学生物学困生的成因分析 |
4.3.1 学习兴趣缺失 |
4.3.2 学习方法不科学 |
4.3.3 学习态度不端正 |
5 初中生物学“学困生”的转化策略实践 |
5.1 分析初中生物学的现状 |
5.2 制定科学的学习体系 |
5.2.1 制定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 |
5.2.2 制定预习目标 |
5.2.3 随时进行课堂观察 |
5.2.4 知识的迁移运用 |
5.2.5 作业的自评、互评和师评 |
5.3 激发学习兴趣 |
5.3.1 提高教师自身的知识素养 |
5.3.2 理论联系实际 |
5.3.3 教授记忆方法 |
5.3.4 开设趣味性实验,寓教于乐 |
5.4 加强家校联合教学 |
5.5 学困生转化效果 |
6 建议与反思 |
6.1 建议 |
6.1.1 分析初中生物学的现状 |
6.1.2 形成科学的学习体系 |
6.1.3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6.1.4 加强家校联合教学 |
6.2 本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关于初中生物学习现状的调查问卷 |
附录B 黔江区白石中学八年级生物结业模拟试题(前测) |
附录C 黔江区白石中学八年级模拟考试成绩表(前测) |
附录D 黔江区白石中学八年级生物结业模拟试题(中测) |
附录E 黔江区白石中学八年级模拟考试成绩表(中测) |
附录F 八年级生物期末测试试卷(后测) |
附录G 黔江区白石中学八年级模拟考试成绩表(后测) |
附录H 家校联合教学照片 |
致谢 |
(10)微视频在初中生物学概念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问题 |
三、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一、概念界定 |
(一)微视频 |
(二)教学微视频 |
(三)生物学概念 |
(四)概念教学 |
二、理论基础 |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二)认知结构学习理论 |
(三)情景式教学设计理论 |
(四)戴尔的“经验之塔”理论 |
(五)教育传播学理论 |
(六)多元智能理论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第三章 研究方法及过程 |
一、研究方法 |
(一)文献研究法 |
(二)问卷调查法 |
(三)访谈法 |
(四)案例分析法 |
二、研究过程 |
三、研究的框架 |
第四章 微视频资源在初中生物学概念教学中的应用现状调查 |
一、问卷调查 |
(一)问卷调查目的 |
(二)问卷调查设计 |
(三)问卷调查结果与分析 |
二、访谈调查 |
(一)访谈目的 |
(二)访谈设计 |
(三)访谈结果与分析 |
三、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
(一)存在的问题 |
1. 教师对微视频及应用于概念教学的了解和认识不到位 |
2. 可供教师借鉴的微视频资源不够丰富 |
3. 教师应用微视频进行概念教学设计水平存在差异 |
4. 教师在微视频的加工处理技术方面存在不足 |
(二)解决的对策 |
1. 加深教师对应用微视频资源进行概念教学的认识 |
2. 丰富概念教学相关微视频资源,强化课程资源建设 |
3. 积极开展教研活动,提高教师概念教学设计水平 |
4. 加强培训,提升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
第五章 微视频资源在初中生物学概念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
一、微视频资源的加工制作方法 |
(一)会声会影(Ulead Video Studio) |
(二)屏幕录制软件(Camtasia Studio) |
二、微视频资源在初中生物学概念教学中的应用方法 |
(一)微视频导入情境法 |
(二)微视频演示法 |
(三)微视频游戏体验法 |
(四)微视频拓展法 |
三、微视频资源在初中生物学概念教学不同教学环节中的应用 |
(一)微视频资源在概念教学的引入环节中应用 |
(二)微视频资源在概念教学的形成环节中应用 |
(三)微视频资源在概念教学的迁移环节中应用 |
(四)微视频资源在概念教学的巩固环节中应用 |
第六章 微视频资源在初中生物学概念教学中的应用个案设计及实践 |
一、教学设计 |
(一)教材分析 |
(二)学习者特征分析 |
(三)教学目标 |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
(五)教学过程 |
二、教学评价 |
(一)教学设计评价 |
(二)教学实施效果评价 |
(三)教学实践结论 |
第七章 总结与反思 |
一、总结 |
二、反思 |
参考文献 |
附录 1 教师调查问卷 |
附录 2 教师访谈提纲 |
附录 3 微视频在初中生物学重要概念中的应用列表 |
附录 4 学生访谈提纲 |
附录 5 听评课记录表 |
附录 6 实验前测试卷 |
附录 7 实验后测试卷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四、哺乳动物血液循环动态教具的制作(论文参考文献)
- [1]情境教学在初中生物重要概念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谭雯露. 广州大学, 2020(02)
- [2]基于STEAM理念的初中生物学建模教学的研究与实践[D]. 欧璐萍. 湖南科技大学, 2020(06)
- [3]哺乳动物血液循环动态教具的制作[J]. 安成功. 生物学教学, 1990(01)
- [4]基于STEAM理念的初中生物学物理模型建构教学的研究 ——以《生物圈中的人》为例[D]. 李佩佩. 陕西师范大学, 2019(01)
- [5]基于馆校结合的生物类展品教具研发 ——以DNA制造工厂为例[D]. 陶睿. 华中科技大学, 2018(06)
- [6]初中生物实验优化与创新 ——以人教版初中生物教材为例[D]. 骆礼林. 湖南师范大学, 2017(01)
- [7]生物教学属性论[D]. 孟亚军. 山东师范大学, 2014(08)
- [8]基于学习进阶的“细胞的生命历程”主题核心概念教学研究[D]. 丁雁宁.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3)
- [9]针对学困生转化的初中生物学教学策略探索[D]. 邬雪芬. 重庆师范大学, 2020(05)
- [10]微视频在初中生物学概念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狄丽鹤. 东北师范大学, 2019(09)
标签:创设教学情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