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玲珑西山金矿成矿特征探讨

山东玲珑西山金矿成矿特征探讨

一、山东玲珑西山金矿床成矿特征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丁正江[1](2014)在《胶东中生代贵金属及有色金属矿床成矿规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胶东地区地处古特提斯与环太平洋两大构造域的交接部位,横跨华北板块和苏鲁大别造山带两大地质构造单元,中生代构造岩浆活动频繁,尤其以燕山早期由被动陆缘转为活动陆缘为标志,该区进入环太平洋构造域发展演化阶段以来,壳幔作用强烈,幔源流体上侵,成岩成矿作用显着。论文以最新矿床学理论为指导,以该区地球动力学演化背景为主线,以现代测试分析技术为辅助,野外实地调查与室内分析测试相结合,在综合分析区域成矿地质条件及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和重新厘定了胶东地区中生代成岩成矿动力学演化背景;系统深入研究了各成因类型典型矿床的成矿条件及成矿时代,厘定了成因类型,建立了相应成矿模式,总结了矿床时空分布规律;并通过对比研究,将胶东地区中生代贵金属有色金属矿床系统划分为受不同地质构造演化阶段动力学机制控制的2大成矿系列,包括5个成矿亚系列和15个矿床式。通过研究,明确指出该区中生代印支期末稀有金属铍成矿主要与扬子板块与华北板块碰撞有关,而燕山期以来的成岩成矿作用严格受伊泽奈奇板块俯冲作用所控制。区内燕山期发生的5次主要成岩成矿作用,分别对应于古太平洋板块的156.6Ma、137Ma、97Ma等3期增生期及其中间期。燕山早期(160155Ma),欧亚大陆东部由被动陆缘转化为活动陆缘,伊泽奈奇板块向欧亚板块俯冲,控制了邢家山式斑岩-矽卡岩型钼钨矿床;燕山晚期135125Ma,伊泽奈奇板块的不断俯冲,岩石圈不断加厚,导致发生了大规模的岩石圈拆沉作用,控制了香夼式斑岩-矽卡岩型铜(钼)铅锌矿床和王家庄式中低温热液脉型铜锌矿床;125115Ma,伊泽奈奇冷的洋壳的快速NWW向俯冲,引发地幔强烈对流,岩石圈大规模拆沉,幔源C-H-O流体涌入上地壳导致了巨量金的堆积,形成了焦家式、玲珑式、盘马式、岔夼式等造山型金矿,及胶莱盆地边缘中低温热液脉型金矿;115110Ma,伊泽奈奇板块后撤式俯冲,胶东地区转为大陆弧环境,壳幔混熔型岩浆高位侵入,控制了冷家、尚家庄、南台等斑岩铜钼多金属矿床的形成;10090Ma,伊泽奈奇-太平洋板块洋中脊俯冲消亡,上地幔物质强烈对流,岩石圈强烈伸展,形成了汤村店子式中低温热液脉型金铅锌银铜多金属矿床和杜家崖式(类)卡林型金矿。分别利用LA-ICP-MS锆石U-Pb法和辉钼矿Re-Os法对邢家山钼钨矿床成矿岩体和矿石矿物辉钼矿进行了同位素测年,获得母岩幸福山岩体成岩年龄为(157±2)Ma、辉钼矿成矿年龄为(158.7±2.5)Ma,将邢家山钼钨矿床形成时代厘定为燕山早期,并通过与中国东部地区该期铜钼多金属成矿作用对比,提出并论证了胶东地区存在中生代燕山早期钼钨多金属成矿作用,并指出胶东地区该期成矿作用应发生在160155Ma期间,填补了该期成矿作用研究的空白。较为系统的研究了福山杜家崖金矿、荣成伟德山地区冷家-南台铜钼矿床和荣成大疃刘家铍矿床之成矿背景、成矿地质特征、成矿时代等,分别确定了矿床成因,首次明确提出杜家崖金矿为(类)卡林型金矿、伟德山地区冷家-南台铜钼矿为斑岩型矿床、大疃刘家铍矿为中低温热液脉型矿床,并建立了相应成矿模式;采用LA-ICP-MS锆石U-Pb法获得伟德山地区斑岩型铜钼矿床母岩成岩年龄为(113.4±1.8)Ma和(114.2±2.1)Ma,指出该期成矿作用应发生于115110Ma。杜家崖(类)卡林型金矿的研究与提出,为该区岩石圈存在强烈伸展期提供了矿床学证据,同时也填补了该期矿床研究的空白。同时指出,广泛发育于栖霞-蓬莱-福山成矿区中南部福山高疃-东厅地区粉子山群中的金矿(化)可能亦属此类型,已发现的杜家崖金矿和隆口金矿(微细浸染型)分别为该区的南、北界。大疃刘家铍矿为国内目前发现的唯一以细粒羟硅铍石矿物出现的低温热液脉型独立铍矿床,提供了铍矿研究的一个新类型。综合分析研究了区内焦家式、玲珑式、盘马式、岔夼式等造山型金矿成矿背景及成矿条件,指出前三者同为受胶东西部地区中地壳不连续面基础上形成起来的脆韧性平缓断裂构造控制,发生于岩石圈剧烈减薄,地壳应力松弛,但仍呈挤压状态,幔源C-H-O流体提供了主要的成矿流体及成矿物质,主成矿期成矿流体为中温、低密度、低盐度的H2O-CO2-NaCl流体,成矿作用发生于6.3212.55km,属中等深度条件。金牛山断裂带金矿为定位于早期张性陡倾断裂中的多金属硫化物石英脉型金矿,控矿构造属开放空间,矿液不易集中,形成矿体规模较小,该成矿带缺少形成焦家式金矿床的构造条件。对新发现的岔夼金锑矿床的研究显示,该矿床为一中偏低温热液型矿床,属造山型金矿的浅成矿床,成矿时代与其他造山型金矿成矿期一致;由于矿床受剥蚀较少,保存较好,深部应具有较好的找矿前景。在此基础上,对该类型金矿建立了地壳连续成矿模式。研究指出,胶莱盆地东北缘地区金矿,为受鹊山变质核杂岩构造控制的中低温热液脉型矿床,成矿与燕山晚期地幔强烈对流、幔源流体上升有关,与造山型金矿同期。蓬家夼式、宋家沟式和郭城式金矿是统一构造系统不同构造部位上发育的同类型金矿。该区新发现的铅锌矿化为后期叠生矿化,大致发育于晚白垩世早期,与杜家崖金矿形成大致同期,此期中低温热液脉型铅锌银铜金多金属矿化在胶东地区普遍存在。最后,论文系统总结了胶东中生代贵金属及有色金属成矿规律,指出该区成矿作用主要包括2期贵金属成矿作用和4期多金属成矿作用,前者以125115Ma造山型金矿成矿为主,卡林型金矿成矿为辅;后者以分别发生于160155Ma、135125Ma和115110Ma之3期斑岩型矿床成矿作用为主,205Ma(?)的低温热液脉型铍成矿作用为辅。对胶东地区成矿区带重新进行了划分,即莱州西部、招远-平度、栖霞-蓬莱-福山、胶莱盆地东北缘、牟平-乳山、文登-威海、荣成等7个贵金属、有色金属成矿区(带);并把胶东地区中生代成矿划分为金矿和多金属矿2个成矿系列,分5个成矿亚系列、15个矿床式。

丁正江,孙丰月,刘福来,刘建辉,彭齐鸣,纪攀,李碧乐,张丕建[2](2015)在《胶东中生代动力学演化及主要金属矿床成矿系列》文中研究指明胶东处于古特提斯和太平洋两大成矿域的结合部位,经历了强烈的中生代构造岩浆活动和重要金属矿床成矿作用。本文通过对中生代各期岩浆活动背景、典型矿床成因类型的分析判别,结合区域地质构造特征,总结提出胶东中生代成岩成矿动力学演化主要受扬子板块、华北板块碰撞造山作用和古太平洋板块俯冲作用影响,并可划分为晚三叠世陆陆碰撞造山期,中侏罗世被动陆缘向活动陆缘转换、地壳增生期,早白垩世早期地壳增生向垮塌转换期,早白垩世中期岩石圈大规模拆沉、壳幔强烈作用期,早白垩世晚期陆缘弧俯冲作用期,和晚白垩世早期弧后岩石圈强烈伸展期六个演化阶段,分别对应着区域205Ma、160155Ma、135125Ma、125115Ma、115100Ma、10090Ma等六期主要金及多金属成矿作用;形成的贵金属及有色金属矿床具有较为明显的时空分布规律,大致包括6个矿床成矿系列,分为9个亚系列和16个矿床式。自西向东,可划分出莱州西部、招远-平度、栖霞-蓬莱-福山、胶莱盆地东北缘、牟平-乳山、文登-威海、荣成等7个贵金属、有色金属成矿区(带)。区内造山型金矿仍是找矿的重点,斑岩型有色金属矿床可望取得突破,中低温热液脉型多金属矿床应受到充分重视。

严育通[3](2012)在《胶东石英脉型和蚀变岩型金矿关系的成因矿物学研究》文中指出胶东金矿集中区是我国重要的黄金生产基地。胶东主要金矿类型为石英脉型和蚀变岩型,其次为层间滑脱带型。目前从成因矿物学方面对胶东各类型金矿以及胶东东西部金矿的异同研究较少,本文对胶东各类型金矿及胶东东、西部进行了系统的对比研究。黄铁矿化学成分标型之δFe-δS、(Fe+S)-As、δe/δS-As和Co-Ni-As体系以及石英Na-K-Al和(Na+K)-Al体系研究结果均表明胶东各类型金矿为显着的岩浆热液成因矿床,黄铁矿的杂质含量从大到小依次为蚀变岩型、层间滑脱带型、石英脉型。矿体位置指示元素(As+Sb+Ba+Ag+Hg)-(Au+Bi+Cu+Pb+Zn)-(Ti+Cr+Co+Ni)体系表明成矿深度从浅到深依次为层间滑脱带型、石英脉型、蚀变岩型金矿;并且胶东东部金矿的成矿环境较浅,而胶东西部金矿成矿较深。黄铁矿、石英稀土元素表明还原性环境从强到弱依次为层间滑脱带型、蚀变岩型、石英脉型;胶东东、西部的还原性从强到弱依次为西部蚀变岩型、东部石英脉型、西部石英脉型。黄铁矿S同位素研究结果表明δ34S值变化从小到大依次为石英脉型金矿层间滑脱带型、蚀变岩型金矿,反映了石英脉型金矿处于氧化性最强的环境,层间滑脱带型次之,蚀变岩型金矿最弱;整体东部氧化性强,西部氧化性弱。硫同位素温度计研究表明:金翅岭(胶东西部)成矿温度高于邓格庄(胶东东部)。石英流体包裹体表明,研究显示成矿热液为中低温度,中等盐度流体,属于弱酸性、还原环境。整体上胶东西部石英脉型金矿均一温度(均值283.55℃)高于胶东东部石英脉型金矿成矿温度(230.52℃),层间滑脱带型均一温度最低(210.37℃)。层间滑脱带型的pH值更加偏中性环境,可能与较多大气降水混入有关,lgfo2最小,表明还原性强。稳定同位素研究表明,各类型金矿床成矿热液主要源于岩浆和大气水,且岩浆主要来源于地壳,并混有少量地幔物质,成矿物质主要来自岩浆和赋矿围岩。综上可知,胶东各类型金矿成矿还原性从强到弱依次为层间滑脱带型、蚀变岩型、石英脉型,石英脉型的氧化性环境最强。胶东东部成矿环境的氧化性强于西部。胶东各类型金矿成矿深度从深到浅依次为蚀变岩型、石英脉型、层间滑脱带型。胶东东部成矿深度浅于胶东西部。而且石英脉型、蚀变岩型和层间滑脱带型金矿的成因矿物学差异显着,可用于各类型金矿的判别。

阳琼艳[4](2013)在《胶东玲珑金矿中生代岩浆作用与金成矿动力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胶东半岛位于华北克拉通东缘,是中国最重要的黄金产地。本文通过对胶东玲珑金矿及周边地区的玲珑花岗岩、郭家岭花岗闪长岩及暗色包体、暗色脉岩、重熔老地层和矿石进行系统取样,采用锆石U-Pb测年和Lu-Hf同位素、全岩主量微量稀土元素和Rb-Sr, Sm-Nd同位素分析以及钾长石Ar-Ar测年等分析技术,并结合前人在大地构造背景、同位素组成、年代学等方面的大量研究,以此来探讨胶东地区金成矿岩石学成因、物质来源和动力学背景。锆石U-Pb和Lu-Hf同位素显示:玲珑花岗岩成岩年龄为150-160Ma,εHf(t)值在-34.0~-23.8之间,表明物源来自于太古代基底的重循环作用;郭家岭花岗闪长岩及其暗色包体的年龄为123-127Ma,εHf (t)值-19.3~-16.8,指示了壳源岩浆成因来源,同时暗色包体的存在,又说明了郭家岭花岗闪长岩为深源(幔源)物质加入的岩浆混合成因;暗色脉岩以成矿前和成矿期脉岩为主(126-166Ma),εHf (t)值范围较大(-44.6~-9.8),表明物源为重循环地壳物质和初生地幔物质的混合来源。此外,在这些岩体中,年轻锆石(120Ma左右)比老锆石的Th/U比值大,说明在岩石圈不断破坏的同时,地幔物质不断地加入。钾长石样品Ar-Ar测年结果显示坪年龄为117.5±1.0Ma,与玲珑金矿成矿时代(110-120Ma)相吻合。全岩Rb-Sr,Sm-Nd同位素和地球化学特征表明:玲珑金矿黄铁矿εNd,T=122Ma值-15.6~-21.3,明显分布于幔源的中基性脉岩(-10.06~-17.63)与壳源花岗岩(-15.53~-21.66)、变质岩(-19.88)的εNd(t)值之间;所有岩矿石稀土元素标准化配分模式图均为向右倾斜,而暗色脉岩相对富集重稀土元素;说明轻稀土相对富集,物质来源主要为壳源为主,说明暗色脉岩形成时有部分幔源物质加入。根据目前我们针对金矿成因所建立的综合模型,胶东金矿(包括玲珑金矿)的成因和成矿动力学过程主要包括拆沉作用、地幔上涌、与俯冲相关的交代作用和古老物质的富集以及重循环作用。暗色脉岩在成矿过程中可能扮演了绝缘层的角色,把成矿流体和成矿物质集中在合适部位富集堆积,避免其流失分散。而郯庐大断裂则是岩浆和流体迁移运动的主要通道。

申俊峰,李胜荣,马广钢,刘艳,于洪军,刘海明[5](2013)在《玲珑金矿黄铁矿标型特征及其大纵深变化规律与找矿意义》文中研究表明玲珑金矿床是胶东地区最大的石英脉型金矿床之一。经过近50年的开采,资源量几近枯竭,因此开展深部资源量评价和找矿预测具有重要实际意义。笔者基于成因矿物学与找矿矿物学理论,采用矿物学和矿物地球化学方法对主要载金矿物黄铁矿的标型特征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黄铁矿标型特征具有如下重要找矿意义:(1)细粒不规则五角十二面体或复杂聚形黄铁矿晶体含金性高;(2)黄铁矿S/Fe比值随矿体延深有增高趋势;(3)黄铁矿微量元素总量高是富矿段的找矿标志,其中黄铁矿稀土元素特征显示成矿物质具深源特征;(4)西山矿区55号脉P型黄铁矿出现率多在60%以上、剥蚀度为36.67%~47.73%,指示该矿脉向下仍有良好的找矿前景;(5)东山矿区自上而下黄铁矿微量元素组合(As+Sb+Te)、(Cu+Pb+Zn)和(Co+Ni+Ti+Cr)沿垂向呈旋回震荡变化规律,同时P型黄铁矿平均出现率39.63%,剥蚀度为32.92%~75.40%,指示-770m标高以下仍具较好的找矿潜力;(6)东山大开头矿区47号脉黄铁矿热电性填图结果显示,-670m标高以下,第93至75勘探线之间及第72至63勘探线之间具有良好的找矿前景。上述黄铁矿标型特征对于玲珑金矿床深部找矿评价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张丕建,宋明春,刘殿浩,丁正江,胡培强,杨国福,王海波[6](2015)在《胶东玲珑金矿田171号脉深部金矿床特征及构造控矿作用》文中研究表明玲珑金矿田171号脉赋存于招平断裂北段破头青断裂中,在其深部探明金资源储量150余吨,确定其为超大型破碎带蚀变岩型金矿床。为了揭示构造与成矿、深部矿与浅部矿、石英脉型矿与蚀变岩型矿等的关系,为深部找矿提供典型实例和理论依据,文章通过大量矿区地质勘探、野外地质调查和区域地质综合研究,剖析了矿床特征,揭示了构造控矿规律。171号金矿脉深部共有7个金矿体,均为盲矿体。其中,1711号主矿体埋深1201700m,呈似层状、大脉状分布,沿走向及倾向显舒缓波状。矿体总体走向60°,倾向SE,倾角36.543.5°。矿体长2500m,斜深5103100 m,平均厚度4.23 m,平均金品位2.71×10-6,矿石主要为黄铁绢英岩型(蚀变岩型)。矿脉和矿体受断裂构造控制,矿化、构造、蚀变分带具有一致性。由控矿断裂的主裂面至远离主裂面,构造变形强度由强变弱,蚀变强度和矿化强度也由强变弱。招平断裂是一条切割早期韧性剪切带的脆性断裂,总体呈舒缓波状展布,大部分地段发育于早前寒武纪变质岩系与侏罗纪玲珑型花岗岩之间,断裂上盘脆性变形较弱,下盘脆性变形带宽大,是沿不同时代地质体之间发育的左行铲式正断层,类似于拆离断层,是胶东白垩纪伸展构造的组成部分。玲珑金矿田是典型的石英脉型金矿产地,但大型金矿床多为赋存于断裂构造中的蚀变岩型金矿床,石英脉型金矿床与蚀变岩型金矿床是同一构造系统中不同构造位置的产物;一般在主断裂中赋存蚀变岩型金矿床,在主断裂下盘的次级张裂隙中产出石英脉型金矿床。胶东以正断层为主的伸展构造系统为大规模成矿提供了有利条件,构造、蚀变分带和不同类型金矿床的关系是金矿找矿的重要标志。

林祖苇[7](2019)在《胶东玲珑金矿田石英脉型与蚀变岩型矿体黄铁矿矿物学和地球化学的对比及对成因的指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胶东地区是我国重要的金矿集区,黄金储量超过4000t,主要包括石英脉型和蚀变岩型两类矿床。前人对胶东地区金矿床的矿床地质特征、稳定同位素组成、流体包裹体和成矿年代学开展了大量的工作,但目前对金的赋存状态、成矿物质和成矿流体来源等问题仍然存在较大的争议。本论文以同时具有石英脉型与蚀变岩型矿体的玲珑金矿田为研究对象,利用原位分析技术对比两类矿化的成矿物质的来源和金的富集机制,加深对胶东地区金矿床成因的认识,为区域找矿工作提供理论指导。玲珑金矿田位于招平断裂带北段,矿体均产于断裂下盘的玲珑花岗岩体内,蚀变岩型矿体受主断裂构造控制,而石英脉型矿体主要产于花岗岩体的次级断裂中。两种矿体的热液独居石U-Pb定年均集中在121122Ma。两种矿化的围岩蚀变相似,均主要发育硅化、绢云岩化和钾化,但是规模不同,蚀变岩型矿体有很宽的蚀变分带,而石英脉型则较窄。蚀变岩型矿体以厚大黄铁绢云岩化带为特征,成矿过程可以分为成矿早期的钾化阶段、主成矿期的石英黄铁绢云岩化阶段和石英多金属硫化物阶段、成矿晚期石英碳酸盐阶段。石英脉型矿体以发育厚度不等的石英硫化物脉为特征,可以分为钾化-绢云岩化阶段、乳白色石英阶段、石英黄铁矿阶段、石英多金属硫化物阶段和石英碳酸盐阶段。两种矿体具有相似的矿物组成,金属矿物主要为黄铁矿、黄铜矿、闪锌矿、方铅矿、自然金等。金主要以自然金、金银矿或银金矿等形式产在黄铁矿裂隙或者被黄铁矿包裹。根据成矿阶段、矿物共生关系和BSE图像特征,将石英脉型矿体中的黄铁矿划分为石英黄铁矿阶段的黄铁矿PyV-1、石英多金属硫化物阶段的黄铁矿PyV-2和交代成因的黄铁矿PyV-a,蚀变岩型矿体中的黄铁矿划分为石英黄铁绢云岩化阶段的黄铁矿PyD-1、石英多金属硫化物阶段的黄铁矿PyD-2和交代成因的黄铁矿PyD-a。PyV-1与PyD-1产出特征相似,均为自形-半自型粒状结构,与石英和绢云母共生,其他硫化物很少,BSE图像均一;PyV-2与PyD-2产出特征相似,均以细粒自形-半自形结构,与黄铜矿、闪锌矿、方铅矿等多金属硫化物共生,BSE图像均一。交代成因的黄铁矿PyV-a与PyD-a产出特征相似,在手标本可见石英多金属硫化物阶段细脉穿插早阶段黄铁矿的现象,在显微镜和BSE图像下,交代成因黄铁矿具有多孔状、熔蚀状、包裹大量硫化物包裹体、BSE图像呈暗色等特征,反映了晚阶段流体交代再平衡的结构。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LA-ICP-MS)分析结果显示:两种矿体各个阶段的黄铁矿的晶格Au含量极低,89个测试点中Au含量平均值为0.189ppm,中位数为0.049ppm。两种矿化从早阶段到晚阶段黄铁矿中Au含量变化较小,Ni、Bi、Te、Ag、Zn、Cu、Sb和Pb含量均升高。交代成因的黄铁矿相对于原生黄铁矿的晶格Au含量降低,而Co、Ni、Bi、Te、Ag、Zn、Cu、Sb和Pb元素含量升高,说明后期流体使早阶段黄铁矿晶格中的Au发生活化,并带来了更多的其他金属元素。激光剥蚀多接收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LA-MC-ICP-MS)黄铁矿硫-铅同位素分析结果显示:石英脉型与蚀变岩型金矿黄铁矿的硫同位素变化范围类似,主要范围是4.98.5‰,与胶东群、TTG岩系、粉子山群和伟晶岩脉中的黄铁矿均不同。石英脉型与蚀变岩型金矿黄铁矿的铅同位素类似,两者主要落在了花岗岩和中基性岩脉的重叠区,与胶东群、TTG岩系和粉子山群源区有较大差别。黄铁矿的硫-铅同位素结果指示黄铁矿的硫和铅可能主要来自于深源岩浆岩/岩浆房。通过SEM-CL和冷CL技术对两种矿体不同阶段石英进行研究,发现两种矿体均可见多个世代石英产出。早阶段石英在冷CL下主要呈蓝色、在SEM-CL下呈亮色,晚阶段石英在冷CL下主要呈暗红色,在SEM-CL下呈现暗色。SIMS原位氧同位素分析发现,两种矿化的石英氧同位素相似,计算石英脉型金矿的乳白色石英阶段的流体氧同位素值为7.3‰10.1‰,石英黄铁矿阶段的流体氧同位素值为3.2‰8.1‰,石英多金属硫化物阶段的流体氧同位素值为3.1‰12.9‰,蚀变岩型金矿的早阶段流体氧同位素值为3.28.9‰,晚阶段流体氧同位素值为-3.38.9‰.两类矿化大部分数据落在了岩浆水的范围,且晚阶段流体氧同位素均有所降低,反映了有大气水的混入。综上所述,玲珑金矿田的石英脉型与蚀变岩型矿床的黄铁矿矿物学和微量元素组成、成矿流体演化、黄铁矿硫-铅同位素均相似,反映了两者是相同成矿事件下同一流体演化的产物,矿化类型的差异是由于形成时的构造环境不同所致。结合前人研究成果,本论文认为胶东地区金矿床成因不同于典型造山型金矿,而是一种产于克拉通破坏和强烈伸展构造背景下,受古太平洋板片俯冲后撤影响,成矿物质和成矿流体均来自深部岩浆岩,沿郯庐断裂及次级断裂多次构造活动下流体快速上移形成的金矿床。

王一斌[8](2019)在《山东玲珑金矿构造解析与控矿规律研究》文中指出玲珑金矿是胶东地区最大的石英脉型金矿床,断裂构造是主要的控矿要素。随着开采深度的增加,对于深部构造控矿规律的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依托“玲珑金矿田控岩控矿构造解析与找矿靶区预测”和“玲珑灵山沟金矿田控岩控矿构造解析与找矿预测项目”,在收集、整理与分析研究大量前人地质资料基础上,运用矿床学、构造地质学、地球化学理论方法,从现代构造地质学、动力学等方面对玲珑金矿田的地质特征、构造控矿特征等进行研究,总结成矿规律,对玲珑金矿田深部找矿预测工作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研究工作主要取得以下认识:(1)玲珑金矿的构造运动具有多期次多阶段叠加的特点,对构造进行了分期与配套。NE、NEE、NNE向控矿断裂构造是在同一构造应力作用下形成的不同方向、不同力学性质的构造组合形式。其中NNE向构造多为剪切断裂,平面上表现为右行剪切;NEE向构造多为张剪性断裂,平面上表现为左型剪切;NE向构造多为张性断裂。EW向构造是区内的基底构造,NW向构造形成较晚,对矿床起破坏作用。(2)通过统计玲珑金矿田内节理,投影到吴氏网测算三组主应力方向,得出矿田主要受NESW向区域挤压作用。(3)破头青断裂及其派生的次级断裂系统控制了玲珑金矿田的规模,在空间上构成一套“入”字型构造组合。(4)通过统计蚀变岩石内石英矿物晶体位错密度,计算成矿期差应力,发现差应力大的地方构造活动强烈,岩石受到挤压后产生变形,容易破碎。运用构造校正测算法估算九曲矿段成矿深度为1962.482204.84m,剥蚀深度为1662.48m1904.84m。

周国发[9](2009)在《玲珑金矿田构造蚀变岩带及找矿预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位于山东省招远市的玲珑金矿田是我国重要的黄金生产基地,矿田内玲珑型花岗岩大面积出露,仅局部被第四系沉积物覆盖。控矿构造可分为两种类型,既压扭性和张扭性,前者控制着蚀变岩型矿体分布,后者则控制着含金石英脉型矿体分布。本文主要对矿田内两种类型构造蚀变岩带分布特征,矿化规律,形成年龄和岩石地球化学等方面进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找矿预测。研究表明:矿田内构造蚀变岩带主要有石英脉型和蚀变岩型两种,石英脉型构造蚀变岩带可划分为绢英岩带,钾化花岗岩带(包括强钾化花岗岩带和弱钾化花岗岩带)和未蚀变花岗岩带;蚀变岩型构造蚀变岩带亦可划分为绢英岩带,钾化花岗岩带(包括强钾化花岗岩带和弱钾化花岗岩带)和未蚀变花岗岩带。两者的差别在于所控制的矿体类型、蚀变规模和形成环境。控制石英脉型矿体的构造蚀变岩带规模较小,成矿时处于稳定和温度相对较低的氧化环境,化学组分以迁入为主,富集轻稀土元素;控制蚀变岩型矿体的构造蚀变岩带规模相对较大,形成时处于动荡和温度相对较高的还原环境,微量元素以迁入为主,富集重稀土元素。玲珑断裂带中钾长石蚀变年龄分布范围是69.47±0.9~110.3±1.0Ma,在成矿期间和成矿后都发生过强烈的运动,其中成矿期间的运动使后期热液再次叠加于早期品位较低的矿体上而形成工业矿体(如52号脉),成矿后的活动则是破坏早期形成的矿体,表现在西山和东山矿体的连续性在断裂带处被破坏。九曲矿区构造蚀变岩带蚀变年龄分布范围是90.35±0.88~99.49±1.01Ma,集中于90~100Ma,形成于玲珑金矿田大规模成矿的中晚期,三个蚀变岩分带均形成于同一期的成矿热液,且形成构造蚀变岩带时的成矿热液处于较低温阶段。构造蚀变岩带岩相填图法可把矿山地质中几米~十几米的就矿找矿标志尺度发展到矿田级中尺度的大范围找矿标志和远矿的找矿标志,通过玲珑矿田的填图效果证明该方法在找矿预测中具有较强的实用性。通过预测和已有探矿工程证明玲珑矿田深部还存在可观的资源量,找矿远景最大的区域是NE向构造矿化富集带深部,矿化深度至少达到-1500米;其次是NNE向构造矿化富集带深部,矿化深度至少达到-1200米;再次是NEE向构造矿化富集带深部。

刘畅[10](2014)在《山东玲珑金矿田煌斑岩脉橄榄石捕掳晶和闪长岩脉“杏仁体”成因矿物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山东玲珑金矿田的东山矿区-620-670m标高和西山矿区-50m标高均发现与金矿脉时空关系密切的煌斑岩脉中存在具有深源特征的地幔橄榄岩解体矿物——橄榄石捕掳晶,且广泛发育蛇纹石化和滑石化蚀变。其中,东山矿区以蛇纹石化为主,兼有少量滑石化;西山矿区以滑石化为主。依据蚀变热力学计算,东山橄榄石蚀变温度为282℃以上,西山橄榄石蚀变温度为243℃以下。对照金成矿流体包裹体的测温数据认为:东山和西山橄榄石蚀变的温度区间分别应为282~300℃和200~243℃。此外,玲珑金矿田闪长岩脉中还发现气孔及“杏仁体”。其特征为外部是由黑云母聚集形成杏仁体的“壳”,内部主要由石英、方解石等充填的“仁”构成。显微镜下还观察到“杏仁体”中存在黄铁矿及铁的氧化物,表明闪长质岩浆与含矿流体有关。综合矿床地质特征认为,煌斑岩、闪长岩等小体积岩浆系统应属于流体参与下的成矿子系统。即,由于流体中成矿金属的溶解度与P-T呈正相关,随着岩浆上升侵位,成矿金属得以聚集并在一定条件下卸载,同时产生流体的相分离,部分气、液体在相分离作用下试图透过熔浆向外逃逸。但是,因容纳熔浆的裂隙系统冷却较快,流体在逃逸路径上留下气孔构造,一些气孔内还充填“杏仁体”。这说明煌斑岩、闪长岩等暗色脉岩起到堵塞成矿流体通道的作用,致使成矿流体所携带的成矿金属不至于流失。因此,煌斑岩、闪长岩脉可能与金成矿作用有紧密成因联系。

二、山东玲珑西山金矿床成矿特征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山东玲珑西山金矿床成矿特征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胶东中生代贵金属及有色金属矿床成矿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区范围及自然地理概况
    1.2 地质工作程度及研究现状
        1.2.1 地质工作程度
        1.2.2 研究现状及存在主要问题
    1.3 论文选题意义及依托
    1.4 研究思路、研究内容及完成实物工作量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内容及完成实物工作量
    1.5 主要研究进展
第2章 区域成矿地质背景
    2.1 大地构造位置
    2.2 区域地层
        2.2.1 太古宇
        2.2.2 元古宇
        2.2.3 显生宇
    2.3 区域侵入岩
        2.3.1 太古代侵入岩
        2.3.2 元古代侵入岩
        2.3.3 中生代侵入岩
    2.4 区域火山岩
    2.5 区域构造
        2.5.1 褶皱
        2.5.2 韧性剪切带
        2.5.3 脆(韧)性断裂构造
    2.6 区域地球物理
    2.7 区域地球化学
    2.8 区域莫霍面深度
    2.9 胶东中生代成岩成矿动力学演化
        2.9.1 中生代主要岩浆岩成岩构造背景
        2.9.2 太平洋板块发展与中国东部构造运动的内在联系
        2.9.3 胶东中生代成岩成矿动力学演化
    2.10 区域矿产
第3章 典型矿床特征
    3.1 造山型金矿
        3.1.1 中成矿床——以玲珑金矿床为例
        3.1.2 浅成矿床——以岔夼金锑矿为例
        3.1.3 胶东造山型金矿成矿模式
    3.2 斑岩-矽卡岩型矿床
        3.2.1 邢家山钨钼矿床
        3.2.2 香夼铅锌铜矿床
        3.2.3 冷家-南台铜钼矿床
    3.3 中低温热液脉型矿床
        3.3.1 大疃刘家铍矿床
        3.3.2 王家庄铜锌矿床
        3.3.3 胶莱盆地东北缘金矿床
        3.3.4 汤村店子铅锌银铜金多金属矿床
        3.3.5 杜家崖金矿床
第4章 区域控矿条件及成矿规律
    4.1 区域控矿条件
        4.1.1 地球动力学背景
        4.1.2 区域地球化学异常
        4.1.3 区域重力场、莫霍面特征
        4.1.4 地层条件
        4.1.5 区域花岗岩
        4.1.6 火山活动
        4.1.7 脉岩条件
        4.1.8 构造条件
    4.2 区域成矿规律
        4.2.1 矿床的时空分布规律
        4.2.2 成矿带的划分
        4.2.3 成矿系列的划分
    4.3 成矿潜力及找矿方向
        4.3.1 成矿潜力分析
        4.3.2 找矿方向及方法手段
结论
参考文献
图版及说明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成果
致谢

(2)胶东中生代动力学演化及主要金属矿床成矿系列(论文提纲范文)

1区域地质背景
2胶东中生代成岩成矿动力学演化
    2. 1前人研究基础
        2. 1. 1关于胶东地区动力学演化过程
        2. 1. 2关于中生代岩浆活动构造背景
        2. 1. 3关于太平洋板块演化与胶东成岩成矿
    2. 2胶东中生代6期成岩成矿动力学演化过程
        ( 1) 陆陆碰撞造山期
        ( 2) 被动陆缘向活动陆缘转换、地壳增生期
        ( 3) 地壳增生向垮塌转换期
        ( 4) 岩石圈大规模拆沉、壳幔强烈作用期
        ( 5) 陆缘弧俯冲作用期
        ( 6) 弧后岩石圈强烈伸展期
3胶东中生代主要金属矿床成矿系列
    3. 1胶东地区中生代有色金属贵金属成矿系列研究现状
    3. 2胶东中生代贵金属有色金属成矿系列划分
        3. 2. 1印支晚期后碰撞造山背景下的与碱性花岗岩浆活动有关的稀有金属成矿系列( S1)
        3. 2. 2燕山早期被动陆缘转化为活动陆缘背景下与地壳重熔岩浆活动有关的有色金属矿成矿系列( S2)
        3. 2. 3燕山晚期洋壳俯冲挤压向伸展转换背景下与壳幔混熔岩浆活动有关的有色金属矿成矿系列( S3)
        3. 2. 3. 1斑岩-矽卡岩型铜钼铅锌多金属矿成矿亚系列( S3. 3)
        3. 2. 3. 2中低温热液脉型铜锌多金属矿成矿亚系列( S3. 4)
        3. 2. 4燕山晚期岩石圈剧烈垮塌背景下与幔源流体活动的贵金属矿成矿系列( S4)
        3. 2. 4. 1造山型金矿成矿亚系列( S4. 5)
        3. 2. 4. 2中低温热液脉型金成矿亚系列( S4. 6)
        3. 2. 5燕山晚期大陆弧背景下与壳幔混熔岩浆活动有关的有色金属矿成矿系列( S5)
        3. 2. 6燕山晚期洋中脊俯冲消亡岩石圈强烈伸展背景下与壳幔混熔岩浆活动有关的的贵金属有色金属矿成矿系列( S6)
        3. 2. 6. 1中低温热液脉型铜铅锌银金多金属矿成矿亚系列( S6. 8)
        3. 2. 6. 2 ( 类) 卡林型金矿成矿亚系列( S6. 9)
4矿床成矿规律
    4. 1时间分布规律
    4. 2空间分布规律
        4. 2. 1总体受两大类成矿系统控制,成带成片分布
        4. 2. 2大型构造控制着大型、超大型矿床
        4. 2. 3矿床分布受近EW向和NE-NNE向构造体系联合控制
        4. 2. 4矿化作用具有较明显的分带性及共生规律不同尺度上均有表现:
        4. 2. 5矿体的定位受应力引张部位控制
5找矿前景及方向
    5. 1胶东西部两条成矿带
    5. 2栖蓬福成矿区
    5. 3胶莱盆地东北缘成矿区
    5. 4牟乳成矿带
    5. 5文威成矿带
    5. 6荣成成矿区
6结论

(3)胶东石英脉型和蚀变岩型金矿关系的成因矿物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
    1.2 选题依据和研究意义
    1.3 研究现状和存在问题
    1.4 技术路线、研究内容与方法
    1.5 工作量
第2章 区域成矿地质背景
    2.1 大地构造位置
    2.2 地层
    2.3 岩浆岩
    2.4 构造
    2.5 区域矿产
    2.6 胶东区域地质演化
第3章 矿床地质特征
    3.1 胶东金矿分布
    3.2 石英脉型
        3.2.1 玲珑金矿
        3.2.2 金翅岭金矿
        3.2.3 金青顶金矿
        3.2.4 邓格庄金矿
    3.3 破碎蚀变岩型
        3.3.1 三山岛金矿
        3.3.2 焦家金矿
        3.3.3 蚕庄金矿
        3.3.4 界河金矿
    3.4 层间滑脱带型
        3.4.1 蓬家夼金矿
        3.4.2 杜家崖金矿
第4章 黄铁矿成因矿物学
    4.1 样品和测试方法
    4.2 产状
    4.3 晶体形态
    4.4 化学成分
        4.4.1 主微量元素
        4.4.2 稀土元素
    4.5 硫同位素
        4.5.1 结果与讨论
        4.5.2 硫同位索示踪
        4.5.3 硫稳定同位素温度计
        4.5.4 硫同位素填图
    4.6 铅同位素
        4.6.1 结果与讨论
        4.6.2 铅同位素组成及示踪
        4.6.3 铅同位素填图
    4.7 氦氩同位素
        4.7.1 结果与讨论
        4.7.2 He、Ar同位素填图
    4.8 晶胞参数
        4.8.1 结果与讨论
        4.8.2 晶胞参数填图
    4.9 小结
第5章 石英成因矿物学
    5.1 样品与测试方法
    5.2 产状
    5.3 化学成分
        5.3.1 主微量元素
        5.3.2 稀土元素
    5.4 氢氧同位素
        5.4.1 氢氧同位素示踪
        5.4.2 氧同位素填图
    5.5 流体包裹体
        5.5.1 类型及其分布
        5.5.2 均一温度和盐度
        5.5.3 密度、压力和深度
        5.5.4 气、液相成分
        5.5.5 氧逸度、pH值和Eh值
    5.6 晶胞参数
    5.7 小结
第6章 方解石成因矿物学
    6.1 样品与测试方法
    6.2 主量元素
    6.3 碳氧同位素
        6.3.1 结果与讨论
        6.3.2 碳氧同位素示踪
    6.4 小结
第7章 矿床成因及成矿模式
    7.1 成矿年代学
    7.2 成矿物质来源
    7.3 成矿物理化学条件
        7.3.1 成矿温度
        7.3.2 成矿压力
        7.3.3 成矿流体的性质
    7.4 成矿深度
    7.5 成矿动力学背景与成矿模式
        7.5.1 成矿动力学背景
        7.5.2 成矿模式
第8章 主要结论及成果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
致谢
附录

(4)胶东玲珑金矿中生代岩浆作用与金成矿动力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性质
    1.2 研究目的任务
    1.3 研究现状
    1.4 存在问题与解决方案
    1.5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技术途径
    1.6 阶段性研究成果与创新认识
    1.7 完成的工作量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区域地层
    2.2 区域构造
    2.3 区域岩浆岩
    2.4 区域矿产
第3章 矿床地质特征
    3.1 矿区地层
    3.2 矿区构造特征
    3.3 矿区花岗岩
    3.4 矿脉、矿体特征
    3.5 围岩蚀变
    3.6 矿石特征
    3.7 金矿物特征
    3.8 成矿期次划分及矿物生成世代
第4章 矿床地球化学特征研究
    4.1 岩石学特征
    4.2 主量元素地球化学
    4.3 微量元素地球化学
    4.4 稀土元素地球化学
    4.5 Au、Ag、As、Hg、F 元素特征
    4.6 流体包裹体特征研究
    4.7 S、Pb、He-Ar 同位素特征
第5章 矿床年代学及同位素组成特征
    5.1 锆石 U-Pb 年龄
    5.2 锆石 Lu-Hf 同位素特征
    5.3 Rb-Sr、Sm-Nd 同位素特征
    5.4 钾长石 Ar-Ar 年龄
    5.5 其它年代学特征
    5.6 小结:成岩成矿时代与成矿物质来源
第6章 成矿作用与成矿动力学背景
    6.1 成矿动力学概述
    6.2 胶东区域构造与成矿
    6.3 区域岩浆活动与成矿
    6.4 成岩成矿时代
    6.5 岩石学成因
    6.6 金成矿的物质来源和岩浆作用
    6.7 构造意义
第7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5)玲珑金矿黄铁矿标型特征及其大纵深变化规律与找矿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 区域地质特征
    1.1 区域构造特征
    1.2 区域地层
    1.3 区域岩浆岩
2 玲珑金矿田地质特征
    2.1 矿田内地层发育特点
    2.2 矿田构造
    2.3 矿田岩浆岩
    2.4 矿脉地质特征
    2.5 围岩蚀变特征
    2.6 金的赋存状态
    2.7 成矿阶段
3 黄铁矿的主要标型特征
    3.1 黄铁矿的产出特征及其含金性
    3.2 黄铁矿的形态标型
    3.3 黄铁矿成分标型
        3.3.1 主量元素标型
        3.3.2 黄铁矿微量元素标型
        (1) 不同成矿阶段黄铁矿微量元素特征
        (2) 黄铁矿微量元素空间分布规律
        3.3.3 黄铁矿稀土元素特征
    3.4 黄铁矿热电性标型
        3.4.1 玲珑金矿黄铁矿热电性测试结果
        (1) 西山黄铁矿热电性特征
        (2) 东山黄铁矿热电性特征
        3.4.2 黄铁矿P型出现率与微量元素的关系
        3.4.3 矿体剥蚀程度
        3.4.4 黄铁矿热电性填图
4 黄铁矿标型特征的深部找矿意义

(7)胶东玲珑金矿田石英脉型与蚀变岩型矿体黄铁矿矿物学和地球化学的对比及对成因的指示(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介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来源、目的及意义
        1.1.1 选题来源及研究目的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胶东金矿集区研究历史、现状与问题
        1.2.2 华北克拉通破坏作用
        1.2.3 石英脉型矿体与蚀变岩型矿体的特征对比
        1.2.4 黄铁矿地球化学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方案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案
    1.4 论文完成工作量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华北克拉通地质演化
    2.2 胶东地区地质背景
        2.2.1 区域地层
        2.2.2 区域构造
        2.2.3 岩浆岩
        2.2.4 区域矿产
第三章 玲珑金矿田地质特征
    3.1 矿田地质概况
        3.1.1 矿田地层
        3.1.2 矿田构造
        3.1.3 矿田岩浆岩
    3.2 蚀变岩型金矿床
        3.2.1 矿体特征
        3.2.2 矿石特征
        3.2.3 围岩蚀变与成矿阶段划分
    3.3 石英脉型金矿床
        3.3.1 矿体特征
        3.3.2 矿石特征
        3.3.3 围岩蚀变
        3.3.4 成矿阶段
第四章 实验分析方法
    4.1 扫描电镜结构分析
    4.2 光学阴极发光
        4.2.1 光学冷阴极发光
        4.2.2 SEM阴极发光
    4.3 黄铁矿LA-ICP-MS微区原位微量元素分析
    4.4 黄铁矿原位微区硫-铅同位素分析
        4.4.1 黄铁矿原位微区硫同位素分析
        4.4.2 黄铁矿微区原位铅同位素分析
    4.5 石英氧同位素
    4.6 独居石U-Pb同位素定年
第五章 黄铁矿矿物学及地球化学研究
    5.1 样品采集与描述
        5.1.1 样品采集原则
        5.1.2 样品描述
    5.2 黄铁矿类型及结构
        5.2.1 蚀变岩型金矿黄铁矿的类型与结构
        5.2.2 石英脉型金矿黄铁矿的类型与结构
        5.2.3 潜在矿源层中黄铁矿特征
    5.3 成矿期黄铁矿微量元素组成
        5.3.1 蚀变岩型金矿体黄铁矿微量元素特征
        5.3.2 石英脉型金矿各阶段黄铁矿微量元素特征
    5.4 交代作用对黄铁矿微量元素改造作用
    5.5 潜在矿源层黄铁矿微量元素组成
    5.6 黄铁矿硫同位素组成
        5.6.1 矿石黄铁矿硫同位素特征
        5.6.2 潜在矿源层黄铁矿硫同位素特征
    5.7 黄铁矿铅同位素特征
第六章 石英原位氧同位素研究
    6.1 石英矿物学研究
        6.1.1 蚀变岩型金矿体石英矿物学
        6.1.2 石英脉型金矿体石英矿物学
    6.2 蚀变岩型金矿床石英氧同位素
    6.3 石英脉型金矿床石英氧同位素
    6.4 成矿流体演化特征
第七章 成矿年代学
    7.1 样品的描述
    7.2 独居石U-Pb同位素分析结果
    7.3 胶东地区金成矿作用时代
第八章 矿床成因
    8.1 成矿流体和成矿物质来源
        8.1.1 黄铁矿微量元素及原位S-Pb同位素的指示
        8.1.2 石英氧同位素的指示
    8.2 石英脉型矿体与蚀变岩型矿体成因联系
    8.3 金的富集机制
    8.4 对矿床成因的指示
第九章 主要认识及存在问题
    9.1 主要认识及结论
    9.2 存在问题和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表 1 玲珑金矿田及潜在矿源层微区原位微量元素组成(单位:ppm)

(8)山东玲珑金矿构造解析与控矿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依据与项目依托
    1.2 研究区位置
    1.3 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1.3.1 胶东半岛金矿研究现状
        1.3.2 玲珑金矿研究现状
        1.3.3 存在问题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1.5 主要完成工作量
2 区域地质背景
    2.1 地层
    2.2 岩浆岩
    2.3 构造
    2.4 矿产
3 矿床地质特征
    3.1 矿区地质
        3.1.1 地层
        3.1.2 岩浆岩
        3.1.3 构造
        3.1.4 脉岩
    3.2 矿脉特征
        3.2.1 脉群特征
        3.2.2 矿脉垂向分带特征
        3.2.3 矿脉品位、厚度与矿化关系
    3.3 矿石特征
        3.3.1 矿石矿物组成
        3.3.2 矿石结构构造
    3.4 围岩蚀变
        3.4.1 蚀变类型
        3.4.2 蚀变矿物
        3.4.3 蚀变分带
    3.5 矿化阶段划分
    3.6 成岩成矿年龄
4 控矿构造
    4.1 构造类型
        4.1.1 压扭性构造
        4.1.2 张扭性构造
    4.2 节理统计
    4.3 构造分期与配套
        4.3.1 构造分期
        4.3.2 构造配套
        4.3.3 构造应力场演化
    4.4 构造控矿规律
        4.4.1 构造形式对矿脉的控制
        4.4.2 近等间距分布
        4.4.3 多级构造控矿
5 成矿深度测算
    5.1 成矿深度研究现状
    5.2 剥蚀深度研究现状
    5.3 构造校正测算
        5.3.1 野外工作方法
        5.3.2 岩石应变测量
        5.3.3 古构造应力场测算
6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9)玲珑金矿田构造蚀变岩带及找矿预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目的和范围
    1.2 前人工作成果
        1.2.1 矿田构造
        1.2.2 成矿流体
        1.2.3 地球化学
        1.2.4 成矿年龄
        1.2.5 构造变形岩相及构造蚀变带
        1.2.6 成矿深度
    1.3 存在问题
    1.4 研究理论基础
    1.5 研究内容
    1.6 研究方法
    1.7 创新点
    1.8 完成工作量
    1.9 研究意义
2 区域地质背景
    2.1 地层
    2.2 岩浆岩
    2.3 构造
    2.4 矿产
3 玲珑-焦家式矿床地质特征分析
    3.1 矿床地质特征
        3.1.1 矿石结构构造及成矿阶段
        3.1.2 矿石矿物组成及矿化组合
        3.1.3 矿石类型划分及其特征
    3.2 控矿构造特征
    3.3 成矿深度
    3.4 成岩成矿年龄
        3.4.1 成岩年龄
        3.4.2 成矿年龄
4 玲珑矿田构造蚀变岩相带分布特征
    4.1 构造蚀变岩相形迹概念
    4.2 构造蚀变岩带分布特点
        4.2.1 石英脉型构造蚀变岩带分布特征
        4.2.2 蚀变岩型构造蚀变岩带分布特征
        4.2.3 构造蚀变岩带分布与矿体类型分布特征
5 构造蚀变岩相填图与成矿规律研究
    5.1 构造蚀变岩带填图方法分析
        5.1.1 石英脉型构造蚀变岩相带填图
        5.1.2 蚀变岩型构造蚀变岩相带填图
    5.2 构造蚀变岩带填图与成矿规律分析
        5.2.1 玲珑断裂带构造蚀变岩相填图与成矿规律分析
        5.2.2 九曲矿区构造蚀变岩相填图与成矿规律分析
    5.3 构造蚀变岩带形成年龄分析
        5.3.1 样品分选
        5.3.2 基本原理
        5.3.3 实验方法和过程
        5.3.4 测试结果分析
6 构造蚀变岩带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6.1 构造蚀变岩带主要类型及其控矿形式
        6.1.1 主要类型
        6.1.2 控矿形式
    6.2 构造蚀变岩带岩石化学成分与金矿化相关性分析
        6.2.1 石英脉型构造蚀变岩带
        6.2.2 蚀变岩型构造蚀变岩带
        6.2.3 两种类型构造蚀变岩带与金矿化的相关性对比研究
    6.3 蚀变岩带构造地球化学演化过程分析
        6.3.1 石英脉型构造蚀变岩带构造地球化学演化分析
        6.3.2 蚀变岩型构造蚀变岩带构造地球化学演化分析
        6.3.3 两种类型构造蚀变岩带地球化学演化对比研究
    6.4 蚀变岩带微量元素分布和演化过程分析
        6.4.1 石英脉型构造蚀变岩带微量元素分布与演化
        6.4.2 蚀变岩型构造蚀变岩带微量元素分布与演化
        6.4.3 两种类型构造蚀变岩带微量元素演化对比研究
    6.5 蚀变岩带稀土元素分布和演化过程分析
        6.5.1 石英脉型构造蚀变岩带稀土元素分布与演化
        6.5.2 蚀变岩型构造蚀变岩相带稀土元素分布与演化
        6.5.3 两种类型构造蚀变岩带稀土元素演化对比研究
7 找矿预测和工程验证
    7.1 玲珑断裂深部找矿预测及靶区验证
        7.1.1 玲珑断裂深部找矿预测
        7.1.2 靶区验证
    7.2 九曲矿区采空区深部找矿预测及靶区验证
        7.2.1 九曲矿区采空深部找矿预测
        7.2.2 靶区验证
    7.3 矿田深部及外围找矿预测
        7.3.1 矿田深部预测
        7.3.2 矿田外围预测
8 结论
    8.1 主要结论
    8.2 存在问题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图版说明
    个人简介

(10)山东玲珑金矿田煌斑岩脉橄榄石捕掳晶和闪长岩脉“杏仁体”成因矿物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地理位置和交通条件
    1.3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5 完成工作量
第二章 区域地质特征
    2.1 区域地层
    2.2 区域岩浆岩
    2.3 区域构造
    2.4 矿产
第三章 矿床地质特征
    3.1 矿区地质特征
        3.1.1 矿区地层
        3.1.2 矿区构造
        3.1.3 矿区岩浆岩
        3.1.4 矿区脉岩
    3.2 矿脉、矿体地质特征
        3.2.1 矿脉地质特征
        3.2.2 矿体地质特征
    3.3 矿石特征
        3.3.1 矿石类型
        3.3.2 矿石矿物组成
        3.3.3 矿石结构构造
        3.3.4 金的赋存状态
    3.4 围岩蚀变及其矿物学特征
        3.4.1 蚀变类型
        3.4.2 蚀变分带
    3.5 成矿期次与矿化阶段
        3.5.1 热液期
        3.5.2 表生期
        3.5.3 矿化分带特征
第四章 煌斑岩中橄榄石捕掳晶成因矿物学
    4.1 样品采集
    4.2 分析测试方法
    4.3 山东玲珑煌斑岩中橄榄石的发现
    4.4 橄榄石及其蚀变过程的热力学计算
    4.5 橄榄石蚀变过程的主要影响因素
        4.5.1 压力对橄榄石蚀变化学反应的影响
        4.5.2 温度对橄榄石蚀变化学反应的影响
        4.5.3 橄榄石 Fo 对橄榄石蚀变化学反应的影响
    4.6 橄榄石的蛇纹石化和滑石化与金成矿的关系
    4.7 小结
第五章 煌斑岩、闪长岩气孔及“杏仁体”成因矿物学
    5.1 样品采集及分析方法
    5.2 气孔及“杏仁体”成因矿物学
    5.3 气孔及“杏仁体”找矿矿物学意义
    5.4 小结
第六章 主要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四、山东玲珑西山金矿床成矿特征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胶东中生代贵金属及有色金属矿床成矿规律研究[D]. 丁正江. 吉林大学, 2014(10)
  • [2]胶东中生代动力学演化及主要金属矿床成矿系列[J]. 丁正江,孙丰月,刘福来,刘建辉,彭齐鸣,纪攀,李碧乐,张丕建. 岩石学报, 2015(10)
  • [3]胶东石英脉型和蚀变岩型金矿关系的成因矿物学研究[D]. 严育通.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2(11)
  • [4]胶东玲珑金矿中生代岩浆作用与金成矿动力学研究[D]. 阳琼艳.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3(10)
  • [5]玲珑金矿黄铁矿标型特征及其大纵深变化规律与找矿意义[J]. 申俊峰,李胜荣,马广钢,刘艳,于洪军,刘海明. 地学前缘, 2013(03)
  • [6]胶东玲珑金矿田171号脉深部金矿床特征及构造控矿作用[J]. 张丕建,宋明春,刘殿浩,丁正江,胡培强,杨国福,王海波. 矿床地质, 2015(05)
  • [7]胶东玲珑金矿田石英脉型与蚀变岩型矿体黄铁矿矿物学和地球化学的对比及对成因的指示[D]. 林祖苇. 中国地质大学, 2019(02)
  • [8]山东玲珑金矿构造解析与控矿规律研究[D]. 王一斌.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9
  • [9]玲珑金矿田构造蚀变岩带及找矿预测研究[D]. 周国发.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09(08)
  • [10]山东玲珑金矿田煌斑岩脉橄榄石捕掳晶和闪长岩脉“杏仁体”成因矿物学研究[D]. 刘畅.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4(08)

标签:;  ;  ;  ;  ;  

山东玲珑西山金矿成矿特征探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