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亚麻纱化学改性与活性染料的染色性能(论文文献综述)
胡靖媛,王春红,才英杰,左恒峰[1](2021)在《植物染料及其在麻织物染色中的应用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与合成染料相比,植物染料在生物可降解、无毒害、无过敏等方面更具优势,因此植物染料研究重新进入人们视野。上色及色牢度是植物染料染色麻织物的研究难点,为了提高植物染料染色性能,分析了影响植物染料染色麻织物的因素,并详细总结研究成就。
李建康,王文利,桂正涛,朱俊志[2](2021)在《漆酶在染整加工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综述近年来漆酶在染整加工中的应用情况,研究蛋白质工程、固定化技术、化学修饰和非共价修饰等技术对提升漆酶稳定性的作用。研究认为,稳定性对提升对漆酶在染整加工应用中具有重要意义。最后,对漆酶在纺织行业的未来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徐艺,张春明[3](2021)在《等离子体-壳聚糖预处理对真丝喷墨印花性能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为避免传统印花上浆处理中化学品的使用和染料水解造成的污染,对真丝织物进行常压等离子体表面修饰,并利用纳米壳聚糖制备耐用的涂层,以提高活性染料的喷墨印花性能。结果表明:改性后织物表面的液滴润湿时间从3.55 s降低至0.29 s,渗透性能明显改善,活性染料的印花K/S值均有提高,而机械性能、透气性和白度没有发生明显改变。
程岚,李彩彩,蔡梦瑶,刘祖兰,代方银[4](2021)在《蚕丝混纺纱线的研发现状》文中研究表明纤维混纺是一种用于改善织物风格和服用性能的绿色环保方法。蚕丝制品华丽舒适、亲肤滑爽,但因其易褶皱难保养和价格昂贵等因素,限制了在消费市场的规模。蚕丝混纺纱线的开发不仅可改善蚕丝的服用性能,还能降低成本,是拓宽市场及增加蚕丝消费总量的有效途径。本文结合蚕丝纤维特征,对蚕丝混纺纱线研发利用现状进行总结分析,认为今后应重视技术革新和设备改造,开发出品质和性能更优异的蚕丝混纺制品以满足市场需求。
齐永[5](2021)在《乙二醇及棉织物表面改性对活性染料数字喷墨印花性能的影响》文中指出活性染料墨水是影响喷墨印花质量的关键因素,它广泛应用于纤维素纤维的喷墨印花。墨水中的添加剂对染料的簇集结构、喷射性能和印花性能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针对实际生产中墨水的各项性能,研究了乙二醇和不同结构的活性染料的相互作用,探究了乙二醇对活性染料墨水物理性能和印花效果的影响,并使用表面活性剂对棉织物改性,提升乙二醇墨水的印花性能。这对于提升墨水的稳定性、喷射性能和印花效果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选取乙二醇作为墨水添加剂,通过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和电导率研究了染料浓度和乙二醇对活性黄95、活性蓝15和活性橙13染料簇集结构的影响;通过分析乙二醇对染料溶液的表面张力、粘度和保湿性的影响,实现了对染料溶液的墨滴形态的调控;通过分析墨滴在纺织品表面的渗化与铺展过程,揭示了乙二醇用量与印花色块轮廓清晰度和得色量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利用表面活性剂对棉织物进行改性,研究了表面活性剂与棉纤维的相互作用机理,探究了不同类型的表面活性剂对活性染料墨水轮廓清晰度和得色量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染料分子聚集受染料浓度和有机溶剂的影响,染料浓度越大,分子间疏水作用力增强,容易形成更高程度的簇集结构。加入乙二醇后,一方面,由于乙二醇分子的色散力、氢键和疏水作用减弱了染料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另一方面,乙二醇分子破坏了染料分子苯环周围的冰山结构,并通过氢键与水分子结合,从而抑制了染料分子的聚集,使染料发生解聚。乙二醇浓度越大,对染料的解聚作用越明显。染料溶液中加入乙二醇可以显着降低染料溶液的表面张力并且提升染料溶液的粘度和保湿性,从而通过控制乙二醇的用量实现对墨滴形态的有效调控。通过印花色块的分析发现,加入乙二醇后,可以显着的减少卫星墨滴的生成,提高印花效果;但是过多乙二醇会造成渗化严重,使色块轮廓清晰度和得色量下降。在此基础上,采用四种不同类型的表面活性剂对棉织物进行表面改性,实验结果表明,经过表面活性剂预处理的棉纤维的疏水性会提升,经过AEO-3和DTAC改性的棉纤维有较好的轮廓清晰度,经过表面活性剂AEO-3、DTAC和AEO-9改性过的棉织物可以达到较好的表观得色量。
杜森[6](2021)在《棉织物阳离子化及其对活性染料染色性能的影响》文中提出传统的活性染料染色工艺中排放的染色废水,存在无机盐浓度高、色度高等问题,这主要是由于传统工艺中需要大量加入氯化钠等电解质,以克服待染色纤维与染料之间的静电斥力,且此种工艺对活性染料的利用率不高,造成大量的染料未被利用而直接被排放入染色废水。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文选择了DMC改性法对棉纤维进行阳离子化,以增强纤维在染液当中的正电性,促进活性染料与之结合。这种改性是由K2S2O8-Na HSO3组成氧化还原引发剂,通过自由基引发,将DMC单体接枝到棉纤维大分子,成功实现了棉纤维阳离子化。通过FT-ATR-IR证明了DMC在棉纤维上的接枝,又使用X射线衍射(XRD)、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XPS)、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改性纤维进行了表征。实验还采用三种常用的活性染料活性黄M-3RE、活性红M-3BE和活性艳蓝KN-R对改性棉进行无盐染色,并以改性棉的阳离子含量、上染率E%和固色率F%为指标,确定了K2S2O8与DMC摩尔比、DMC用量、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等最佳接枝反应条件。通过条件优化,活性黄M-3RE、活性红M-3BE和活性艳蓝KN-R在无盐条件下染色改性棉的固色率分别可高达95.3%、92.9%和95.1%,而传统有盐染色只能分别达到69.2%、70.3%和67.8%,染料利用率达到较大提升。但实验发现DMC改性棉染色后,布样色光会发生明显变化。GTA也是一种良好的纤维阳离子化试剂,GTA对纤维的改性可以通过浸渍工艺来进行。实验发现,GTA对棉纤维的浸渍改性法可以实现改性棉的无盐染色。通过GTA改性,棉纤维的三种活性染料无盐染色上染率及固色率均可达到90%以上,色牢度性能也能够满足商用需求。同时,通过纤维的黄度、白度及L*、a*、b*色光指数测试,研究了原棉纤维、GTA改性棉及DMC改性棉的色光性能,结果显示GTA这种改性方法也会对棉织物的染色色光产生影响。但GTA改性棉的色光改变程度比DMC改性棉更低,这可能是由于二者的阳离子基团所连接的官能基不同,且DMC在接枝反应中的聚合使阳离子链长度增加,对染料在染液中的缔合行为影响更大。
梁永红[7](2021)在《碱和液氨有序式丝光处理对棉织物染色及服用性能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本课题主要采用染前丝光、染后丝光和双重丝光工艺对棉织物进行相应的丝光处理,研究不同丝光顺序对棉织物染色和服用性能的影响。染前丝光主要制备了碱丝光棉(CM棉),液氨丝光棉(LA棉),碱/液氨丝光棉(CM/LA棉),液氨/碱丝光棉(LA/CM棉),测试了棉纤维的SEM,XRD,TG和FTIR,并用四支不同类型和分子量大小的活性染料(活性红2,X型;活性橙5,K型;活性蓝21,KN型和活性红195,M型)对棉织物进行染色,探究丝光棉织物对活性染料吸附和固色的影响,并测试了织物的色牢度,吸水性,织物强力和手感的变化。在染后丝光中分别用不同浓度的三支活性染料(活性红2,X型;活性橙5,K型;活性蓝21,KN型)染着棉织物,用浓碱和液氨在张力和无张力条件下对染后织物进行丝光处理,探究了染色织物K/S值的提升性,织物反射率,活性染料稳定性,各项色牢度及织物强力和手感的变化。双重丝光分别在棉织物染色前后用碱和液氨进行丝光处理,对比探究了针织棉织物和机织棉织物双重丝光下的染色性能和服用性能。研究表明:丝光处理改变了棉的形态结构、理化性质、染色和服用性能。染前丝光获得的CM棉、LA棉、CM/LA棉和LA/CM棉较原棉纤维变得饱满且表面光滑,晶型发生转变,结晶度降低,最快热裂解温度前移,红外谱图羟基峰区和氢键振动区出现差异。通过染色可知,CM棉和LA/CM棉有利于大分子活性染料的上染和固着,而LA棉和CM/LA棉有利于小分子染料的上染和固着。经过丝光后织物的吸水性能获得改善,LA棉和CM/LA棉吸水性更佳且分别获得了比CM棉和LA/CM更柔软的手感。染后丝光提升了染色织物的K/S值起到颜色增深作用,CM棉(张力和无张力)K/S值提升性大于LA棉(张力和无张力),染后丝光导致部分活性染料水解,研究表明三支染料在浓碱和液氨中的稳定性B21<R2<O5,碱丝光与液氨丝光相比会导致更多的染料水解断键,丝光后织物的断裂强力和断裂伸长率均获得提升,液氨丝光的棉织物手感获得改善。双重丝光表明织物色深不仅取决于纤维非晶区增加促进对染料的上染,而且与形成纤维孔隙大小对染料分子的选择性,纤维膨化光泽度以及织物织造结构有关。机织棉织物双重丝光后有助于提升织物匀染性,而针织棉匀染性较差,两种织物经液氨处理后均有助于提升织物的手感。
成世杰[8](2021)在《硼氮掺杂碳量子点的合成及其在防紫外线棉织物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碳量子点(CQDs)作为一种新型荧光纳米材料受到广泛的关注。由于其具有水溶性好、毒性低、制备简单以及独特的光学性质被广泛地应用在生物/化学传感器、光催化和细胞成像等领域。鉴于CQDs在紫外光区具有很强的吸收能力,因此可用作棉织物防紫外线整理剂。本文采用水热合成法合成了三种不同碳源的硼氮共掺杂碳量子点(BN-CQDs),表征了所制备BN-CQDs的结构和光学性质,并通过表面喷涂-碾轧和棉织物纤维素改性接枝BN-CQDs两种方式整理棉织物,探讨了碳量子点对棉织物形貌、结构和防紫外线性能的影响,本文主要进行了以下三个方面的研究:(1)分别以柠檬酸、柠檬酸铵和葡萄糖为碳源,乙二胺为氮源,硼砂为硼源,通过一锅水热法合成了三种不同碳源的BN-CQDs(C1、C2、C3)。通过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XPS)、X射线衍射仪(XRD)、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等测试对其形貌结构和组成进行了表征,并使用紫外吸收光谱仪(UV-Vis)和荧光光谱仪(PL)对其光学性质进行表征。结果表明所制备的碳量子是具有类球形结构,尺寸在3-8 nm,主要由C、N、O和B四种元素组成,表面均含有丰富含氧、含氮和含硼官能团的石墨状纳米晶体,具有良好的水溶性。三种BN-CQDs水溶液均在240nm、347 nm的紫外光区具有良好的紫外线吸收能力,其中C1的吸收强度最大。在365 nm紫外灯光照射下,三种BN-CQDs溶液均发射明亮的蓝光,当激发波长从340 nm增加到380 nm时,三种BN-CQDs发射峰均位于435 nm处,表现出BN-CQDs与激发波长无关的光致发光行为,但是C1、C2、C3的荧光发射强度依次降低,这主要是由于其表面非辐射官能团含氧官能团的含量依次降低所引起。基于碳量子点所特有的光学性质,可以考虑将其作为棉织物纺织品的紫外线屏蔽剂使用。(2)采用喷涂-碾轧法,分别用三种碳源BN-CQDs溶液、BN-CQDs/聚乙烯醇(PVA)溶液和BN-CQDs/水性聚氨酯(WPU)溶液整理棉织物,通过防紫外线透过测试仪测定紫外线防护系数(UPF),并进行耐水洗性能测定,选择合适碳源合成的BN-CQDs以及最佳整理工艺。结果显示,一方面,三种碳源合成的碳量子点整理后的棉织物都表现出优异的防紫外线性能,均达到非常优异的保护级别,但是三种整理棉织物的耐水洗性能不同,BN-CQDs/水性聚氨酯(WPU)混合水溶液整理的棉织物耐水洗性能最好,其次是BN-CQDs/聚乙烯醇(PVA)混合水溶液整理棉织物,BN-CQDs溶液直接整理的棉织物的耐水洗性最差,这主要是由于PVA和WPU在织物纤维表面形成了聚合物薄膜,增强了碳量子点与纤维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并且PVA由于亲水性大于WPU,因此PVA薄膜在水洗过程中比WPU薄膜更易脱落;另一方面,通过比较三种不同碳源的BNCQDs溶液整理后棉织物的性能,发现以柠檬酸碳源的BN-CQDs溶液整理后的棉织物紫外线防护能力最好,这主要是由于柠檬酸为碳源的BN-CQDs在紫外吸收的强度最高。(3)使用环氧丙基三甲基氯化铵对棉织物纤维素进行改性,得到了带有季铵阳离子纤维素的棉织物,然后利用棉织物表面的季铵阳离子与BN-CQDs表面的羧基生成离子键,得到季铵盐,将BN-CQDs接枝到棉织物的表面,得到一种能够在紫外灯照射下发出明亮蓝光的棉织物。通过扫描电镜(SEM)、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防紫外线透过测试仪、数码相机等测试对棉织物结构和形貌进行表征。结果显示碳量子点颗粒被成功的接枝到棉织物表面,提高了棉织物的耐水洗性能,并且整理后的棉织物在紫外灯照射下发出明亮的蓝色光,棉织物紫外线防护系数高达81.4,并在标准水洗十次后仍然保持在75.3。达到非常优异的保护级别。
安芳芳[9](2021)在《羊毛织物表面复合改性与活性染料喷墨印花性能研究》文中指出为了提高羊毛织物的活性染料喷墨印花效果,本文采用碱性蛋白酶、海藻酸钠和纤维素衍生物等聚合物、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对羊毛织物进行表面改性处理,探究了墨滴在织物上的铺展和渗透规律,分析了羊毛鳞片、聚合物膜结构等对活性染料喷墨印花图像质量的影响机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高效环保的织物表面改性方法。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蛋白酶改性使得羊毛织物表面鳞片被刻蚀,结晶度下降,润湿性能改善,从而减小了墨滴沿着单根纱线铺展和渗透程度,促进了活性染料分子与织物表面氨基基团共价结合,因而青色、品红、黄色和黑色色块的K/S值和固色率较未处理羊毛织物分别提高了8.2~9.4和12.5~23.1个百分点,渗透率降低了1.9~17.3个百分点,并且避免了含有机氯化物废水的排放和织物的过度损伤。(2)与海藻酸钠(SA)和羧甲基纤维素(CMC)处理液相比,羧甲基羟丙基纤维素(CMHPC)处理液表现出良好的流动性、明显的弹性行为和较高的粘度,在蛋白酶处理羊毛织物表面形成了较薄且连续的膜,因而够有效控制墨滴的铺展和渗透,缩短墨滴向织物表面转移的距离,提升喷墨印花图像质量。CMHPC处理羊毛织物的K/S值与SA和CMC处理织物相比分别提高了7.6~8.9和3.5~5.7;固色率分别提高了2~12.7个百分点和0.5~2.1个百分点;渗透率分别从6.7%和4.1%下降至2.4%,并且减少了含尿素和染料废水的排放以及汽蒸产生的能耗。(3)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十八烷基三甲基氯化铵(STAC)吸附在蛋白酶处理羊毛织物表面导致其对活性染料阴离子的静电引力增强、纤维间部分孔隙被堵塞,有利于抑制墨滴的过度铺展。此外,润湿性能改善以及STAC的相催化转移和诱导作用促进了染料分子向织物表面转移并共价结合,从而提升了喷墨印花效果。(4)CMHPC和STAC通过静电引力和疏水作用力形成的复合物沉积在蛋白酶处理羊毛织物表面,形成了具有良好润湿性能并且带正电荷的薄膜,能够有效地控制墨滴的铺展和渗透、促进染料与纤维的结合。因此,蛋白酶/CMHPC/STAC复合改性进一步提升了羊毛织物的活性染料喷墨印花性能,减少了含尿素和染料废水的排放,缩短了汽蒸时间,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谭郭婷[10](2021)在《高强锦纶6/羊毛混纺工艺研究及运动面料开发》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市场消费需求的变化,人们对运动面料的要求也在逐步发生改变,轻薄透气、柔软舒适、风格多样、环保健康型运动面料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羊毛纤维作为具有优异的弹性、透气、吸湿、防污防臭等性能的天然蛋白质纤维,同时随着高支毛纱与轻薄型羊毛面料的发展,羊毛运动面料已经成为一种时尚潮流。但目前高支羊毛纱强力较低、轻薄型羊毛面料强力不达标等问题依然存在,而高强锦纶6短纤维强度高、耐磨性好,并且质轻柔软、回弹性好,将高强锦纶6与羊毛纤维混纺,可有效改善混纺纱线与织物的强力与耐磨性能,并保持羊毛的手感,但目前市场上对于高强锦纶6短纤维与羊毛混纺产品的开发较少,本文通过对高强锦纶6/羊毛混纺纱线及织物的全流程开发与性能研究,为高强锦纶6短纤维在毛纺产品中的应用提供一定的实践基础,同时对于拓宽高强锦纶6纤维的下游市场,改善羊毛运动面料的性能及丰富运动面料种类具有一定的意义。本文首先采用精纺工艺将高强锦纶6纤维与羊毛进行混纺,合理设计纺纱工艺并解决纺纱过程中的生产难题,成功纺制出一批不同混纺比例的高强锦纶6/羊毛环锭纺纱线,并将其编织成纬平针织物,对混纺纱线与混纺织物的性能进行测试分析,研究混纺比对混纺纱线及织物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高强锦纶6/羊毛混纺纱线中当高强锦纶6纤维含量为20%时,高强锦纶6纤维向内转移,主要分布于纱线内层,当含量为30%时,高强锦纶6纤维向内转移趋势减少,高强锦纶6纤维与羊毛在纱截面中的分布趋于均匀,而当含量为40%时,高强锦纶6纤维开始向纱外层转移,羊毛向纱线内层转移。同时高强锦纶6/羊毛混纺纱线中随着高强锦纶6纤维含量的增加,强度与伸长率均增大,并且纱线条干均匀度有所提高,但有害毛羽指数整体呈增大趋势。混纺织物中由于高强锦纶6纤维的加入,织物的顶破强力、耐磨性能及透湿性能均有提高,但织物的抗起毛起球性能及透气性能略有下降。然后基于高强锦纶6/羊毛30/70比例的环锭纺纱线开发出运动面料,同时制备出阳离子改性涤纶/羊毛、常规锦纶6/羊毛环锭纺纱线与高强锦纶6/羊毛紧密纺纱线并进行纱线的性能测试与对比分析,发现在环锭纺纱线中,高强锦纶6/羊毛纱线较阳离子改性涤纶/羊毛、常规锦纶6/羊毛纱线的强度、条干均匀度及毛羽性能均有改善,纱线可编织性有所提高。高强锦纶6/羊毛紧密纺纱线较环锭纺纱线强度提高,条干不匀率及有害毛羽指数下降,纱线品质得到进一步改善。最后将纺制的纱线分别编织成纬平针与单面珠地网眼组织并进行染整处理。对面料的基本服用性能、运动舒适性能、热湿舒适性能以及液态水管理能力进行测试与对比分析,最后利用模糊数学方法对面料综合服用性能进行评判,结果显示高强锦纶6/羊毛紧密纺纬平针面料的评判值最高,为0.5908,综合服用性能最优,最适宜用作运动面料。
二、亚麻纱化学改性与活性染料的染色性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亚麻纱化学改性与活性染料的染色性能(论文提纲范文)
(1)植物染料及其在麻织物染色中的应用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植物染料来源及提取方法 |
1.1 植物染料来源 |
1.2 植物染料提取方法 |
2 织物纤维改性 |
2.1 化学改性 |
2.2 物理改性 |
2.3 生物改性 |
3 媒染剂 |
3.1 金属媒染剂 |
3.2 天然媒染剂 |
4 问题与展望 |
(2)漆酶在染整加工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漆酶在染整加工中的应用 |
1.1 漆酶在纺织品染色中的应用 |
1.2 漆酶在纺织纤维改性中的应用 |
1.3 漆酶在漂白中的应用 |
1.4 漆酶在后处理中的应用 |
1.5 漆酶在印染废水脱色中的应用 |
2 提高漆酶活性和稳定性的方法 |
2.1 蛋白质工程 |
2.2 固定化酶技术 |
2.3 化学修饰 |
2.4 非共价修饰 |
3 基于稳定性提升漆酶在纺织行业上的应用 |
4 结语 |
(3)等离子体-壳聚糖预处理对真丝喷墨印花性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0前言 |
1 试验部分 |
1.1 织物和主要药剂 |
1.2 壳聚糖的降解 |
1.3 织物的预处理 |
1.3.1 等离子体预处理 |
1.3.2 壳聚糖分散液处理 |
1.4 喷墨印花流程 |
1.5 结构表征与性能测试 |
2 结果与讨论 |
2.1 印花工艺优化 |
2.2 织物的表面形貌 |
2.3 织物表面元素含量 |
2.4 织物的润湿性能 |
2.5 印花性能 |
2.6 织物性能测试 |
3 结论 |
(4)蚕丝混纺纱线的研发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1 影响蚕丝应用的因素及改性方法 |
2 蚕丝混纺纱线的特色及种类 |
2.1 蚕丝混纺制品与纯蚕丝制品相比的优势 |
2.1.1 可充分利用纤维材料资源,降低生产成本,扩大消费群体 |
2.1.2 可发挥纤维性能优势互补,改善产品服用性能 |
2.1.3 可提高蚕丝的可纺性,丰富蚕丝制品种类 |
2.1.4 可免去化学后整理,减少环境污染 |
2.2 蚕丝混纺纱线的种类 |
2.2.1 丝/棉混纺纱线 |
2.2.2 丝/麻混纺纱线 |
2.2.3 丝/毛混纺纱线 |
2.2.4 丝/涤混纺纱线 |
2.2.5 其他蚕丝混纺纱线 |
(1)蚕丝与大豆蛋白纤维混纺[41]。 |
(2)蚕丝与竹纤维混纺[42]。 |
(3) 蚕丝与功能纤维混纺。 |
3 结 语 |
(5)乙二醇及棉织物表面改性对活性染料数字喷墨印花性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数字喷墨印花 |
1.2 数字喷墨印花墨水 |
1.2.1 墨水中染料分子簇集结构研究 |
1.2.2 墨水喷射性能研究 |
1.3 影响喷墨印花效果的因素 |
1.3.1 墨滴形态 |
1.3.2 织物表面性质 |
1.4 课题研究内容与意义 |
第二章 实验 |
2.1 实验材料及仪器 |
2.2 染料溶液的制备 |
2.3 染料溶液簇集结构测定 |
2.3.1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
2.3.2 电导率 |
2.4 染料溶液的物理性能测试 |
2.4.1 动态表面张力 |
2.4.2 流变性 |
2.4.3 保湿性 |
2.5 织物预处理 |
2.6 喷墨印花 |
2.7 喷墨印花织物结构与性能表征 |
2.7.1 墨滴铺展面积及精细度 |
2.7.2 织物接触角测试 |
2.7.3 扫描电镜及EDS测试 |
2.7.4 织物表观颜色深度测试及渗透率计算 |
2.7.5 颜色牢度测试 |
第三章 乙二醇对不同结构活性染料簇集结构的影响 |
3.1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
3.2 电导率 |
3.3 乙二醇对活性染料簇集结构的影响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乙二醇对活性染料溶液喷射和印花性能的影响 |
4.1 乙二醇与活性染料混合溶液的喷射性能 |
4.1.1 流变性 |
4.1.2 动态表面张力 |
4.1.3 保湿性 |
4.1.4 墨滴形态 |
4.2 乙二醇与活性染料混合溶液的铺展与印花效果 |
4.2.1 乙二醇对墨滴铺展面积的影响 |
4.2.2 乙二醇与活性染料混合溶液的印花效果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棉织物表面改性对乙二醇-活性染料喷墨印花性能的影响 |
5.1 表面改性对棉织物表面性能的影响 |
5.1.1 棉织物表面形态 |
5.1.2 棉织物表面元素分析(EDS能谱分析) |
5.2 棉织物表面接触角 |
5.3 表面活性剂改性棉织物的喷墨印花 |
5.3.1 NaHCO_3对棉织物喷墨印花清晰度和得色量的影响 |
5.3.2 DTAC对棉织物喷墨印花清晰度和得色量的影响 |
5.3.3 AEO-3 对棉织物喷墨印花清晰度和得色量的影响 |
5.3.4 AEO-9 对棉织物喷墨印花清晰度和得色量的影响 |
5.3.5 AES-3 对棉织物喷墨印花清晰度和表观得色量的影响 |
5.3.6 表面改性对活性黄 95 和活性蓝 15 墨水喷墨印花性能的影响 |
5.4 改性织物的色牢度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6)棉织物阳离子化及其对活性染料染色性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前言 |
1.1 活性染料与棉纤维 |
1.1.1 棉纤维性质简介 |
1.1.2 活性染料 |
1.1.3 活性染料染色棉纤维应用现状 |
1.2 无盐低盐染色概况 |
1.2.1 纤维的阳离子化改性 |
1.2.2 新型溶剂体系的应用 |
1.2.3 开发阳离子型活性染料 |
1.2.4 染色工艺的优化 |
1.2.5 染色助剂的使用 |
1.3 接枝共聚改性法 |
1.3.1 氧化物引发剂 |
1.3.2 过氧化物引发剂 |
1.3.3 氧化还原引发剂 |
1.4 论文设计思想 |
2 棉纤维的低浓度DMC接枝共聚改性及活性染料染色 |
2.1 实验部分 |
2.1.1 药品试剂与仪器 |
2.1.2 纤维素低浓度DMC接枝共聚改性法 |
2.1.3 DMC改性棉的活性染料染色 |
2.1.4 改性棉各项性能测试及表征 |
2.2 结果与讨论 |
2.2.1 纤维的DMC接枝反应及改性纤维表征 |
2.2.2 低浓度DMC接枝最优条件探索 |
2.2.3 棉纤维染色及色牢度性能 |
2.3 小结 |
3 棉纤维的GTA改性与DMC改性棉性能比较 |
3.1 实验部分 |
3.1.1 药品试剂与仪器 |
3.1.2 棉纤维的GTA改性 |
3.1.3 GTA改性棉的染色工艺 |
3.1.4 染色棉纤维的性能测试 |
3.2 结果与讨论 |
3.2.1 GTA对棉纤维的浸渍改性结果 |
3.2.2 GTA改性棉、DMC改性棉、未改性棉之间染色色光对比 |
3.2.3 GTA改性棉的染色色牢度指数 |
3.3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7)碱和液氨有序式丝光处理对棉织物染色及服用性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引言 |
1.2 棉织物丝光进展及丝光理论研究 |
1.2.1 丝光研究历史及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2 丝光原理 |
1.2.3 常见的纤维膨化剂及其优缺点 |
1.2.4 丝光处理对棉纤维微观结构的研究 |
1.2.5 丝光处理对棉织物染色性能的研究 |
1.2.6 丝光处理对棉织物服用性能的研究 |
1.3 活性染料 |
1.3.1 活性染料的结构特征 |
1.3.2 活性染料的反应历程 |
1.4 本课题主要的研究内容 |
2 染前丝光对棉织物染色及服用性能的影响 |
2.1 实验仪器和药品 |
2.1.1 实验药品 |
2.1.2 实验仪器 |
2.2 实验方法 |
2.2.1 染料最大吸收波长及标准曲线的绘制 |
2.2.2 棉织物染前丝光处理工艺 |
2.2.3 棉织物的染色工艺 |
2.2.4 棉纤维形态结构和理化性质测试表征 |
2.2.5 棉织物染色性能测试表征 |
2.2.6 棉织物服用性能测试表征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染前丝光棉纤维的扫描电镜 |
2.3.2 染前丝光棉纤维的晶型结构和结晶度 |
2.3.3 染前丝光棉纤维的钡值测试分析 |
2.3.4 染前丝光棉纤维的红外光谱分析 |
2.3.5 染前丝光棉纤维的热重分析 |
2.3.6 活性染料对丝光棉织物上染率和固色率的分析 |
2.3.7 染前丝光棉织物的表观色深值(K/S)和匀染性分析 |
2.3.8 染前丝光棉织物的摩擦牢度和水洗牢度 |
2.3.9 染前丝光棉织物的胀破强力和扩张度 |
2.3.10 染前丝光棉织物的吸水性 |
2.3.11 染前丝光棉织物的手感及综合性能 |
2.4 本章小结 |
3 染后丝光对棉织物色深及服用性能的影响 |
3.1 实验仪器和药品 |
3.1.1 实验药品 |
3.1.2 实验仪器 |
3.2 实验方法 |
3.2.1 染后丝光单因素工艺探究 |
3.2.2 棉织物在张力和无张力下的染后丝光工艺 |
3.2.3 棉织物染后丝光的测试表征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单因素条件下三支染料染后丝光的K/S值变化和织物光泽感分析 |
3.3.2 染后丝光棉织物K/S值,L*a*b*值,反射率和匀染性 |
3.3.3 染后丝光棉织物的SEM、XRD和 TG测试 |
3.3.4 染后丝光棉织物的色牢度 |
3.3.5 染后丝光棉织物的强力及硬挺度 |
3.4 本章小结 |
4 双重丝光对棉织物染色及服用性能的影响 |
4.1 实验仪器和药品 |
4.1.1 实验材料与药品 |
4.1.2 实验仪器 |
4.2 实验方法 |
4.2.1 双重丝光处理工艺 |
4.2.2 活性染料上染机织棉和针织棉的染色工艺条件 |
4.2.3 双重丝光工艺对织物染色和服用性能的测试表征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双重丝光棉织物的上染率、固色率及K/S值 |
4.3.2 双重丝光棉织物的匀染性 |
4.3.3 双重丝光棉织物的染色牢度 |
4.3.4 双重丝光棉织物的手感和强力 |
4.4 本章小节 |
5 总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8)硼氮掺杂碳量子点的合成及其在防紫外线棉织物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前言 |
1.2 碳量子点 |
1.2.1 碳量子点的概述 |
1.2.2 碳量子点的制备方法 |
1.2.3 碳量子点的性质 |
1.2.4 碳量子点的功能化 |
1.2.5 碳量子点的应用 |
1.3 棉织物防紫外线研究 |
1.3.1 棉织物防护的功能原理 |
1.3.2 纺织品的紫外线防护方法 |
1.3.3 防紫外线纺织品的研究进展 |
1.4 课题研究意义及创新之处 |
1.5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
2 硼氮掺杂碳量子点的合成与表征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实验药品 |
2.2.2 实验设备及仪器 |
2.2.3 实验方法 |
2.2.4 测试与表征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BN-CQDs的结构表征 |
2.3.2 BN-CQDs的光学性质 |
2.4 本章小结 |
3 硼氮掺杂碳量子点对棉织物防紫外线性能的影响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实验药品 |
3.2.2 实验设备及仪器 |
3.2.3 实验方法 |
3.2.4 测试与表征 |
3.3 实验结果及讨论 |
3.3.1 棉织物的抗紫外线性能和耐水洗程度 |
3.3.2 棉织物整理条件优化 |
3.3.3 棉织物的结构和形貌 |
3.3.4 棉织物随水洗次数质量变化百分比 |
3.4 本章小结 |
4 棉织物改性接枝BN-CQDs整理及其抗紫外性能研究 |
4.1 引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实验药品 |
4.2.2 实验设备及仪器 |
4.2.3 实验方法 |
4.2.4 测试与表征 |
4.3 实验结果及讨论 |
4.3.1 棉织物的结构和形貌 |
4.3.2 棉织物的抗紫外线性能和耐水洗程度 |
4.3.3 棉织物表面喷涂与表面接枝防紫外线系数比较 |
4.4 本章小结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本人在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及专利 |
致谢 |
(9)羊毛织物表面复合改性与活性染料喷墨印花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羊毛织物活性染料喷墨印花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鳞片改性技术 |
1.2.2 织物表面改性方法研究进展 |
1.3 本文的研究目的、意义和内容 |
1.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2 技术路线与研究内容 |
第二章 蛋白酶改性羊毛织物的活性染料喷墨印花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2.2.2 蛋白酶改性处理 |
2.2.3 墨滴在织物上的铺展 |
2.2.4 活性染料喷墨印花 |
2.3 测试与表征 |
2.3.1 织物性能表征 |
2.3.2 活性染料喷墨印花效果测定 |
2.3.3 墨滴铺展、渗透和分布情况观察 |
2.4 结果与讨论 |
2.4.1 蛋白酶改性羊毛织物性能分析 |
2.4.2 织物性能与活性染料喷墨印花效果关系 |
2.4.3 蛋白酶改性对墨滴铺展和渗透的影响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羊毛织物蛋白酶/聚合物复合改性与活性染料喷墨印花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3.2.2 蛋白酶/聚合物复合改性处理 |
3.2.3 墨滴的铺展 |
3.2.4 活性染料喷墨印花 |
3.3 测试与表征 |
3.3.1 聚合物处理液的流变性能测试 |
3.3.2 蛋白酶/聚合物复合改性织物性能表征 |
3.3.3 活性染料喷墨印花性能测试 |
3.3.4 墨滴铺展、渗透和分布情况测定 |
3.4 结果与讨论 |
3.4.1 不同聚合物处理液的流变性能分析 |
3.4.2 蛋白酶/聚合物复合改性羊毛织物性能 |
3.4.3 活性染料喷墨印花效果对比 |
3.4.4 蛋白酶/聚合物复合改性羊毛织物喷墨印花机制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蛋白酶/表面活性剂复合改性羊毛织物活性染料喷墨印花 |
4.1 引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4.2.2 蛋白酶/表面活性剂改性处理 |
4.2.3 墨滴的铺展 |
4.2.4 活性染料喷墨印花 |
4.3 测试与表征 |
4.3.1 处理液电导率测试 |
4.3.2 织物表面性能表征 |
4.3.3 活性染料喷墨印花性能测试 |
4.3.4 墨滴的铺展和分布 |
4.4 结果与讨论 |
4.4.1 织物表面结构和性质 |
4.4.2 蛋白酶/表面活性剂复合改性对墨滴铺展的影响 |
4.4.3 活性染料喷墨印花性能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蛋白酶/聚合物/表面活性剂对羊毛织物的协同作用 |
5.1 引言 |
5.2 实验部分 |
5.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5.2.2 蛋白酶/聚合物/表面活性剂复合改性处理 |
5.2.3 墨滴的铺展 |
5.2.4 活性染料喷墨印花 |
5.3 测试与表征 |
5.3.1 聚合物和表面活性剂复配处理液性能测试 |
5.3.2 织物表面性能表征 |
5.3.3 喷墨印花效果测试 |
5.3.4 墨滴的铺展、渗透和分布测试 |
5.4 结果与讨论 |
5.4.1 蛋白酶/聚合物/表面活性剂复合改性织物表面性能 |
5.4.2 活性染料喷墨印花效果 |
5.4.3 蛋白酶/聚合物/表面活性剂的协同作用机制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
致谢 |
(10)高强锦纶6/羊毛混纺工艺研究及运动面料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锦纶纤维概述 |
1.2 高强锦纶纤维概述 |
1.2.1 高强锦纶6 纤维的发展 |
1.2.2 高强锦纶6 纤维的应用 |
1.3 羊毛运动面料的发展 |
1.4 锦纶在毛纺产品中的应用 |
1.5 课题研究意义与内容 |
1.5.1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 |
1.5.2 本课题研究的内容 |
第二章 高强锦纶6/羊毛混纺纱线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原料性能 |
2.2.2 纱线规格的设计 |
2.2.3 纺纱工艺 |
2.2.4 性能测试 |
2.3 结果分析 |
2.3.1 混纺纱线中纤维转移的研究 |
2.3.2 混纺比对纱线强伸性能的影响 |
2.3.3 混纺比对纱线条干均匀度的影响 |
2.3.4 混纺比对纱线毛羽的影响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高强锦纶6/羊毛混纺织物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针织工艺 |
3.2.2 性能测试 |
3.3 结果分析 |
3.3.1 顶破性能 |
3.3.2 耐磨性能 |
3.3.3 起毛起球性能 |
3.3.4 透气性能 |
3.3.5 透湿性能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高强锦纶6/羊毛混纺针织运动面料研究与开发 |
4.1 引言 |
4.2 纱线制备与性能测试 |
4.2.1 纤维基本性能 |
4.2.2 纱线制备 |
4.2.3 纱线性能测试与分析 |
4.3 面料的设计与制备 |
4.3.1 组织结构选择与编织 |
4.3.2 染整工艺 |
4.4 面料的性能测试与分析 |
4.4.1 面料的结构特征参数 |
4.4.2 面料基本服用性能测试 |
4.4.3 面料运动舒适性能测试 |
4.4.4 面料热湿舒适性能测试 |
4.4.5 液态水管理能力测试 |
4.5 面料服用性能的模糊综合评判 |
4.5.1 确定因素集 |
4.5.2 建立评判集 |
4.5.3 建立评判矩阵 |
4.5.4 确定权重分配集 |
4.5.5 确定综合评判向量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 |
5.1 主要结论 |
5.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四、亚麻纱化学改性与活性染料的染色性能(论文参考文献)
- [1]植物染料及其在麻织物染色中的应用研究进展[J]. 胡靖媛,王春红,才英杰,左恒峰. 印染助剂, 2021(10)
- [2]漆酶在染整加工中的应用[J]. 李建康,王文利,桂正涛,朱俊志. 轻纺工业与技术, 2021(09)
- [3]等离子体-壳聚糖预处理对真丝喷墨印花性能的影响[J]. 徐艺,张春明. 印染, 2021(09)
- [4]蚕丝混纺纱线的研发现状[J]. 程岚,李彩彩,蔡梦瑶,刘祖兰,代方银. 蚕学通讯, 2021(03)
- [5]乙二醇及棉织物表面改性对活性染料数字喷墨印花性能的影响[D]. 齐永. 青岛大学, 2021
- [6]棉织物阳离子化及其对活性染料染色性能的影响[D]. 杜森. 大连理工大学, 2021
- [7]碱和液氨有序式丝光处理对棉织物染色及服用性能的影响[D]. 梁永红. 武汉纺织大学, 2021(08)
- [8]硼氮掺杂碳量子点的合成及其在防紫外线棉织物中的应用[D]. 成世杰. 武汉纺织大学, 2021(01)
- [9]羊毛织物表面复合改性与活性染料喷墨印花性能研究[D]. 安芳芳. 天津工业大学, 2021(01)
- [10]高强锦纶6/羊毛混纺工艺研究及运动面料开发[D]. 谭郭婷. 东华大学, 202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