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吉林珲春河上游砂金区自然金的气液包体成分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李盟[1](2017)在《黑龙江省黑河市哈吐山地区成矿地质条件及找矿方向》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黑龙江省哈吐山地区位于中国东北部大兴安岭造山带内罕达气岛弧带与塔溪裂谷带复合部位。区内成矿条件优越,近年来一系列的大中型矿床陆续被发现,较为典型的有三道湾子金矿、多宝山铜多金属矿床等。本次工作选取区域内三道湾子金矿床、科洛河金矿床以及石头人金矿床为研究对象,查明了矿区内地层、构造、岩浆岩等基本地质特征,结合已有的流体包裹体、C-H-S-Pb等同位素研究,分析并得出研究区内生金属矿床多与燕山期构造-岩浆活动有关,属浅成中低温热液矿床,其成矿流体多以加热的大气降水为主,火山岩地层为矿床的形成提供了S、Pb等成矿物质。基于以上成矿理论研究及区内实际地质条件,本次工作进一步在研究区内开展了系统的激电中梯测量及土壤地球化学测量,以为区内总结成矿地质条件及找矿远景评价提供一定的实际依据。结果表明(1)区内金属矿床在空间分布上具有一定规律,受区域内深大断裂及其次级断裂控制,具体表现在晚石炭-早二叠统大石寨组、早石炭科洛杂岩地层与岩浆岩接触处为寻找石英脉型、隐爆角砾岩型等多金属矿的有利地段;由于火山活动所引起的断裂构造以及不同方向断裂构造交汇处亦为金、银、铜、铅、锌等多金属元素富集、沉积的有利部位;(2)从地球化学特征上来看,成矿元素Au、Ag、Cu、Pb、Zn、Mo异常主要由岩浆活动所引起,其中,Mo与Bi多伴生,分布不均匀,其异常主要形成于早-中侏罗世花岗岩体中,常因断裂控制而成带状分布,因此,Bi可以作为Mo的指示元素;As、Au元素异常多分于研究区北部及西南部的早石炭世科洛杂岩、晚石炭-早二叠世大石寨组内,说明区内科洛杂岩与大石寨组为寻找金矿的有利层位,相比较,Cu、Pb、Zn在区域上分布零散而不均匀,无明显的富集中心;Hg、Sb元素分布不均匀,主要集中于工作区的东北部、中部,异常多形成于早-中侏罗世花岗岩内,表明早-中侏罗世侵入活动对Hg、Sb元素活化、富集具有一定影响。
孙琦[2](2017)在《黑龙江省漠河县砂宝斯地区金矿综合信息成矿预测》文中研究说明砂宝斯地区位于额尔古纳地块北东端,上黑龙江盆地的西部边沿。本文以金作为预测矿种,选择砂宝斯林场(N51E017008)、老沟林场(N51E017009)、东马扎尔河(N51E018008)、哈卡鲁查库河(N51E018009)四幅1∶5万地质矿产调查区作为研究区,通过资料收集整理、野外地质调研、必要的测试分析和综合研究,查明了区内的成矿地质条件、典型金矿床地质特征及矿床成因等;利用物探、化探、遥感等方面的最新资料和成果,判断与成矿密切相关的有利因素,建立成矿模型和预测模型;提取地质、物探、化探及遥感等多方面信息,利用矿产资源GIS评价系统(MARS),开展综合信息成矿预测,圈定找矿远景区。砂宝斯、八里房、三十二站等代表性金矿床的研究发现,区内金矿体主要赋存于上侏罗统漠河组陆源碎屑岩中,受近SN、NNE向断裂构造控制,矿化类型以脉状、细脉浸染状为主,围岩蚀变主要有硅化、黄铁矿化、碳酸盐化、绢云母化和粘土化。金属硫化物组合为黄铁矿、方铅矿、毒砂、闪锌矿、黄铜矿、磁黄铁矿等,金矿物主要呈细小包裹金赋存于黄铁矿颗粒之中。砂宝斯矿床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和激光拉曼光谱分析表明,矿床形成于中温、中盐度、中浅成环境,成矿流体属以岩浆水为主体、有大气降水参与的H2O-NaCl-CO2-N2-CH4体系。综合认为,区内以砂宝斯矿床为代表的已知金矿的成因类型为中温热液脉型。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成矿模式。基于矿床的基础研究成果以及收集到的物探、化探、遥感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利用GIS系统对金矿床(点)的分布进行综合叠加分析,判断出研究区金矿床的控矿因素主要为上侏罗统漠河组和近SN、NNE、NW向断裂构造;找矿标志主要有1∶5万航磁△T值负异常、Au元素地球化学异常、Ag-As-Sb元素地球化学异常、遥感铁染蚀变、遥感羟基蚀变。并建立了区内金矿的预测模型。以中温热液脉型金矿为主攻矿床类型,运用矿产资源评价系统(MRAS)开展了研究区的多元信息成矿预测工作。通过判断并优选预测要素、计算成矿后验概率以及找矿预测图编制,圈定出金矿找矿远景区11个,其中Ⅰ级远景区4个,Ⅱ级远景区4个,Ⅲ级远景区3个,综合地质、物探、化探、遥感的预测信息对每个远景区的找矿远景进行了评价。
马艳英[3](2015)在《吉林省延边东部地区金铜矿综合信息矿产预测》文中研究表明吉林省延边东部地区是吉林省金及多金属矿产重要成矿区域之一。区内矿产丰富,种类繁多,主要出产有金、铜、铅、锌、钨、钼、铁等矿产[2]。其中金铜为该地区主要矿产,具有分布广泛,已知矿床、矿化点多,潜在能力大的特点。2008年,吉林省科技厅为加速省内金铜矿开发及提高利用速度,设立了金铜矿产资源预测项目,并开展了系统研究。1.地质资料综合[1]吉林省延边东部地区处于滨太平洋地层大区和兴凯地层大区之上[2],经历了滨太平洋构造域发展阶段及亚洲构造域发展阶段。区内地质情况复杂,出露地层为古生界、中生界及新生界,其中以古生界地层为主。区内侵入岩以花岗岩为主,较为发育[2]。火山岩以中—新生代火山活动为主。火山活动以中心式—裂隙式沿断裂带及坳陷盆地喷发,以复式火山机构及火山岩(玄武岩)台地为主。区内主要断裂构造为春阳—汪清NW向大断裂带、老黑山—延吉NE向大断裂带、五道沟—春化NE向断裂。这些断裂对全区构造演化、控岩、控盆及区域贵金属、多金属成矿起到关键作用[2]。区内典型的褶皱构造为五道沟向斜及小盘岭背斜。2.地球化学解释本次研究采用水系沉积物对区域内化学元素进行统计分析,选出15种与金、铜矿成矿有关的元素。通过对这15种元素的分析,结合地质条件对区域金、铜成矿条件进行分析,从而挖掘出更深层次的地球化学信息。首先从元素地球化学参数角度,分析出Au、Cu元素在研究区内为强离散元素,较为富集。区内与Au、Cu成矿活动有关的组合异常,即Au、As、Ag、Cu、Bi、Sb和W、Cu、Bi、Mo等元素形成结构复杂、规模较大的组合异常。最后利用水系沉积物数据,对Au、Cu等15种元素进行解释,分析出研究区内Au、Cu化学特征,并求出Au异常下限为1.77×10-9,Cu异常下限为26.62×10-6。金元素异常主要分布于研究区的中间狭长地带,位于延吉北部,老黑山与珲春交接地带以及珲春的东部地区,在空间上呈带状展布,东西向为Au异常的主要方向。Au异常具有形态不规则、规模不等、点异常少等特点。铜元素的异常主要分布在研究区东西两端,呈北东向带状分布,异常规模差异较大。3.地球物理解释本次研究使用的资料为重力测量和航磁测量成果,资料精度为1:250000。通过对地质、构造、地层、岩浆岩等进行分析推断,对该地区的地质信息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扩大了该地区金、铜矿产信息容量,从而提高了评价成果的质量。在重磁测量中,不同规模的磁性体或密度体的观测值随观测高度不同呈现规律性的变化。根据定性解释,本次上延高度分别为200m、500m、1000m和5000m。并对0°、45°、90°和135°四个方向进行一阶导数计算和垂向二阶导数计算。而后利用“关联”原理在所得结果基础上,对区域构造进行解译,实现了利用重力信息对研究区断裂构造的推断,重力显示了北东向断裂更突出,北东向断裂成带出现,典型代表为图们—罗子沟断裂带,以下切深度大,延长远为特征。其它方向均为小规模的行迹,但密度集中,展现了断裂构造以东西向为主的特征。4.典型矿床分析典型矿床研究能够了解和掌握研究区域内矿床的地质特征,查明对矿床的形成起着控制作用的地质条件,为矿床地质概念模型的构造奠定坚实的基础。本次研究以刺猬沟金银矿床、小西南岔金矿床、农坪金矿床、闹枝金银铜矿床为代表,分析了研究区内金、铜矿的成矿背景、地质特征、成矿作用、成矿规律等特点,总结出研究区内金、铜矿控矿条件为寒武纪—奥陶纪地层、断裂构造、燕山期中酸性侵入岩及地球化学异常区。5.成矿条件分析对研究区内金、铜矿成矿条件分析是本次工作的重要内容,为矿产资源预测打下基础,并为预测成果可信性提供了保障。通过研究得知:大地构造单元、地层、构造、地球化学及岩浆岩等地质条件对研究区内金、铜矿产的形成都起到了重要的控制作用。研究区处于两陷加一隆的大地构造环境中[3],陷断单元之间为区域性大断裂带所隔。隆称为牡丹岭—春化隆折带,呈东西向展布。其北为敦化—杜荒子断裂带,其南为新合—马滴达断裂带。目前已发现的贵、多金属矿床(点)、矿化点均分布在隆折带所限定的范围内[2]。这一分布特征证明了大地构造单元与矿产之间存在着密切关系。研究区内断裂构造通过直接与间接作用对金、铜分布与产出起到控制作用。其中间接作用是由断裂构造对岩浆侵入活动和喷出活动的控制体现的。直接作用为受断裂构造的控制,区内已知矿床(点)、矿化点呈东西成带、北东成、北西成列的两带三行四列的空间分布规律;已知矿床(点)、矿化点成群分布于断裂带或断裂的交汇部位,体现出断裂构造控制了金铜元素富集成矿的特点。如小西南岔矿化集中区,马滴达—农坪矿化集中区、刺猬沟矿化集中区、闹枝矿化集中区、五星山矿化集中区均受东西向、北东向、北西向、南北向不同级别断裂交汇控制[2]。区内断裂不仅为矿液的运移提供了通道,而且也为成矿物质的沉淀提供沉淀场所。地层不仅是赋矿的地质体,有些地层还为金、铜矿的形成提供了成矿物质来源。区内出露的各时期地层与金、铜成矿活动关系有明显差异[2]。其中主要的赋矿地层组为寒武纪—奥陶纪时期的五道沟群、二叠系解放村组、三叠系大兴沟群[2,4]。研究区中岩浆活动为燕山期晚期。燕山晚期中—酸性侵入岩是矿体的主要容矿围岩,与金、铜成矿的直接来源。金、铜矿多产于燕山晚期中酸性侵入岩外接触带之上。金、铜元素高背景场区是金、铜成矿又一重要标志。金、铜元素高背景场区内金、铜矿占已知产地的90%以上;如小西南岔金铜矿、农坪金铜矿、闹枝金矿等均产于高背景区。金、铜元素异常以强度高、规模大、浓集中心突出为特征。6.矿产资源预测及评价本研究使用特征分析、聚类分析、对应分析和数量化理论Ⅳ、灰色关联分析、灰色聚类分析等数学模型对金、铜矿产的成矿可能进行了定量估计,实现了金、铜矿产的位置预测。31个统计地质单元中A级7个,B级6个,C级10个,D级8个。7.预测成果(1)系统地收集了研究区范围内的地、物、化、矿产资料,为今后该范围内基础地质和矿产地质工作的开展做了物质上的准备。(2)首次依据重磁方法原理对研究区的航磁资料、重力资料进行了解释,从地球物理角度认识研究区的地质特征。其中该区的断裂构造的重磁推断成果,对认识构造地质特征、雪带山岩体的深部产状的推断、中生代岩浆活动及其与区内矿产的关系及认识具有启示作用。(3)应用地球动力学理论与方法,对研究区的地质历史进行了再认识。划分出古亚洲构造域发展阶段和滨太平洋构造域发展阶段。总结了每个发展阶段的相对独立的演化过程,但后者对前者形成地质记录起到了强烈的改造作用。(4)在典型矿床研究的基础上,依据矿石的组分将区内金矿划分成三种类型。以已知矿床为目标,应用信息关联方法,分析了本区的控矿条件及成矿要素,建立起金(铜、银)矿床综合信息找矿模型。(5)以综合信息找矿模型和成矿控制条件分析为指导,从已获取的信息中提取了地质变量27个,应用赋值方法实现了地质变量的数学转换。(6)对预测成果进行了野外踏查,采集了样本、样品39个,其中5个样品中Au、Cu的测试结果具有找矿意义。(7)对研究区内的金、铜矿产的今后找矿工作的战略部署提出了建议,圈出4个金、铜找矿远景区可作为近期选择的矿产勘查地。
武广[4](2006)在《大兴安岭北部区域成矿背景与有色、贵金属矿床成矿作用》文中认为大兴安岭北部是东北地区乃至全国的重要有色金属和贵金属成矿带。本次工作对兴华渡口群变质岩、中生代火山岩和各时代侵入岩的代表性岩体进行了岩相学、岩石化学、地球化学、同位素和SHRIMP锆石U-Pb定年及Ar-Ar年龄测试工作,获得了大量高精度年代学和岩石—地球化学资料。在前人原划兴华渡口群细粒花岗闪长岩和二云母石英片岩中首次获得了2400~2600Ma的SHRIMP锆石U-Pb年龄,表明额尔古纳地块存在新太古代—古元古代结晶基底,解决了长期争论的额尔古纳地块基底属性问题;在额尔古纳地块北缘漠河地区获得了504~517Ma的花岗岩类SHRIMP锆石U-Pb年龄,确认了兴凯—萨拉伊尔运动在本区的存在;研究区中生代火山岩40Ar/39Ar年龄为116.7~122.2Ma,为早白垩世火山岩,其形成与中生代蒙古—鄂霍茨克造山带造山过程有关,加厚的下地壳拆沉作用引起的软流圈上涌是本区中生代火山岩形成的根本原因。探讨了大兴安岭北部大地构造演化,自新太古代以来,研究区大致经历了新太古代—古元古代早期构造演化、中元古代—新元古代早期罗迪尼亚超大陆构造演化、新元古代—古生代西伯利亚板块南缘陆缘增生构造演化和中新生代滨太平洋大陆边缘构造演化四大构造旋回,再根据沉积建造、岩浆活动和构造变动等特征进一步划分出10个构造演化阶段,即(1)古陆块形成阶段、(2)额尔古纳地块形成阶段、(3)地块初始裂解阶段、(4)罗迪尼亚超大陆形成阶段、(5)罗迪尼亚超大陆裂解阶段、(6)兴凯—萨拉伊尔造山阶段、(7)古亚洲洋裂解阶段、(8)古亚洲洋封闭—造山阶段、(9)蒙古—鄂霍茨克造山带形成阶段和(10)大陆板内演化阶段。对典型矿床的矿床特征、流体包裹体性质、同位素等进行了研究,认为本区的成矿作用主要发生于海西期和燕山期,尤以燕山期成矿最为重要;主要矿床类型为热液脉型铅锌银矿床、造山型金矿床、斑岩型铜钼矿床、浅成低温热液型金银(铜)矿床、热水喷流沉积型铁多金属矿床、矽卡岩型铁多金属矿床及矽卡岩和中高温热液脉复合型钨锡钼多金属矿床;上述矿床形成于三大动力学体系,海西期成矿作用与古亚洲洋裂解和造山作用有关,燕山早期晚阶段(晚侏罗世)成矿作用与蒙古—鄂霍茨克造山带陆—陆碰撞造山过程有关,燕山晚期早阶段(早白垩世)成矿作用与大兴安岭中生代板内岩浆作用有关。按照矿床成矿系列理论,在大兴安岭北部划分出5个矿床成矿系列和20个矿床式,即(1)与晚古生代火山—沉积盆地演化有关的海底热水喷流沉积成矿系列、(2)与晚古生代中酸性侵入活动有关的铁多金属成矿系列、(3)与中生代陆—陆碰撞有关的金、铜、钨、锡、钼、多金属成矿系列、(4)与中生代板内中、酸性侵入活动有关的铅、锌、银、铜、金成矿系列和(5)与中生代板内中酸性火山岩、次火山岩及斑岩有关的金、银、铜、铅、锌、钼成矿系列。在上述基础地质和典型矿床研究的基础上,总结了区域成矿规律、建立了区域成矿模式和找矿标志。最后,根据区域成矿规律、区域成矿模式和各类型矿床的找矿标志,结合地(质)、物(探)、化(探)和遥(感)等综合资料,对研究区找矿潜力进行了分析,指出了成矿有利地区和地段,进而圈定出15个找矿远景区和24个找矿靶区,为下一步普查找矿工作奠定了基础。
关键[5](2005)在《吉林东南部贵金属及有色金属成矿规律研究》文中提出通过对吉林东南部地质资料的重新研究,认为其地壳演化经历了早前寒武纪陆壳形成期、晚元古代-古生代古亚洲构造发展期和中生代滨太平洋构造运动叠加期等三个阶段,提出吉南太古宙陆核是由多个地体拼合而成的新观点,并按地体构造划分准则,首次对研究区地体构造进行了划分。在对老岭地区地质构造详细研究的基础上,提出老岭变质核杂岩的新认识,确认了变质核杂岩的结构特征、形成演化过程及其对金成矿的控制作用。指出研究区构造控矿的重要性,提出区内成矿的两个重要时期是古元古代和中生代,将区内矿床重新划分为夹皮沟、鸭绿江、天合兴-二密等三个受深大断裂(韧性剪切带)控制的成矿带,阐明了不同矿种、不同成因类型矿床的空间分带特征。论文首次提出二道甸子、夹皮沟、黑龙江老柞山等金矿床为造山型金矿床的新观点,并得出了由浅成到中深成矿的新认识,从而建立了该区造山型金矿的地壳垂向连续成矿模式。首次提出吉林东部延边地区的刺猬沟金矿和九三沟金矿分别为低硫化型和高硫化型浅成低温热液矿床,并建立了相应的成矿系列。根据硼矿及铜钴矿的形成环境及矿床特征分析,确认高台沟硼矿、大横路铜钴矿为热水沉积-变质变形改造型矿床类型,建立了成矿系统模式。在总结区域成矿模式和大型矿田产出条件的基础上,提出了桦甸溜河地区、和龙穷棒子沟-金城洞-积水沟地区为造山型金矿成矿有利地区,老岭地区亦存在变质核杂岩型金成矿的巨大找矿潜力。
吴尚全,杨翼,宋群[6](1992)在《砂金的成因讨论——以吉林珲春砂金矿区为例》文中提出本文对砂金矿物的形态、表生显微结构及残留原生结构、化学成分及杂质元素、气液包体成分及爆裂温度进行了研究。认为该区的砂金以碎屑成因为主,化学成因仅占很次要的地位,砂金的原生来源为海西-燕山期的斑岩型和火山岩型金矿床。
吴尚全,杨翼,宋群[7](1991)在《吉林珲春三道沟金矿床砂金的成因矿物学研究》文中认为该区砂金均为高成色自然金,具有表生成因的金壳结构、片状结构、镶嵌结构等。杂质元素含量与小西南岔山金类似,唯汞含量很高。气液包裹体组成以Na1+/K1+1.86—8.12,F1-/C1-10.1—0.08,CO2、31.44—45.40为特征。砂金的微量铅模式年龄为100—200Ma推测砂金来源于珲春河两侧的火山岩,次火山岩(斑岩)型金矿床。
吴尚全,杨翼,宋群[8](1990)在《吉林珲春河上游砂金区自然金的气液包体成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由于成矿作用的继承性、砂金的气液包体成分同原生的金十分相似.通过对珲春河砂金区十二个砂金样品包体成分及微量元素组成的研究,并和已知矿床自然金的包体成分数据进行比较,认为珲春河上游砂金来源于燕山期中低温超浅成岩浆热液金矿床.
二、吉林珲春河上游砂金区自然金的气液包体成分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吉林珲春河上游砂金区自然金的气液包体成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黑龙江省黑河市哈吐山地区成矿地质条件及找矿方向(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依托项目及选题依据 |
1.2 研究区自然地理概况 |
1.2.1 位置交通 |
1.2.2 自然经济地理概况 |
1.3 研究现状 |
1.3.1 以往基础地质工作 |
1.3.2 以往矿产勘查开发工作 |
1.4 存在问题 |
1.5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
1.6 完成工作量 |
1.7 取得成果 |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
2.1 区域地层 |
2.2 区域构造 |
2.2.1 构造单元划分 |
2.2.2 区域构造演化 |
2.2.3 区域构造类型 |
2.3 区域岩浆岩 |
2.3.1 火山岩 |
2.3.2 侵入岩 |
2.4 区域地球物理背景 |
2.5 区域地球化学特征 |
第3章 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 |
3.1 黑河三道湾子金矿床 |
3.1.1 矿区地质概况 |
3.1.2 矿体特征 |
3.1.3 矿石特征 |
3.1.4 成矿期次、阶段及围岩蚀变 |
3.1.5 矿床成因 |
3.2 嫩江县科洛河金矿床 |
3.2.1 矿区地质概况 |
3.2.2 矿体特征 |
3.2.3 矿石特征 |
3.2.4 成矿期次、阶段及围岩蚀变特征 |
3.2.5 矿床成因分析 |
3.3 石头人金矿化点 |
3.3.1 地质概况 |
3.3.2 矿化体特征 |
3.3.3 围岩蚀变特征 |
3.3.4 成因分析 |
第4章 研究区水系沉积物地球化学及物探异常特征 |
4.1 研究区水系地球化学特征 |
4.1.1 地球化学场特征 |
4.1.2 地球化学异常特征 |
4.1.3 地球化学综合评价 |
4.2 研究区地球物理特征 |
4.2.1 物性特征 |
4.2.2 1:5 万航磁特征 |
第5章 区域成矿地质条件及找矿方向 |
5.1 区域成矿地质条件 |
5.1.1 地层与成矿关系 |
5.1.2 构造控矿作用 |
5.1.3 岩浆岩与成矿关系 |
5.2 找矿标志 |
5.3 找矿方向 |
5.3.1 找矿靶区圈定依据 |
5.3.2 靶区特征 |
5.4 靶区查证结果 |
5.4.1 横山东金、银、钼、锌找矿靶区 |
5.4.2 曙光村金多金属找矿靶区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致谢 |
(2)黑龙江省漠河县砂宝斯地区金矿综合信息成矿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依据与研究意义 |
1.2 研究区自然地理条件 |
1.3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1.4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
1.5 论文实物工作量 |
第2章 区域成矿背景 |
2.1 区域地质背景 |
2.2 区域地球物理背景 |
2.3 区域地球化学背景 |
2.4 区域矿产概况 |
第3章 砂宝斯金矿床特征及成因 |
3.1 矿区地质 |
3.2 矿体特征 |
3.3 矿石特征 |
3.4 围岩蚀变 |
3.5 成矿期次和成矿阶段划分 |
3.6 成矿流体特征 |
3.7 成矿物质来源 |
3.8 矿床成因类型 |
3.9 成矿模式 |
第4章 控矿因素及找矿标志 |
4.1 控矿地质因素 |
4.2 地球物理找矿标志 |
4.3 地球化学找矿标志 |
4.4 遥感蚀变信息找矿标志 |
第5章 成矿预测 |
5.1 矿产预测模型 |
5.2 证据权重法及软件介绍 |
5.3 基于GIS的多元信息提取 |
5.4 预测要素的选择 |
5.5 远景区的圈定及优选 |
5.6 远景区综合评价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致谢 |
(3)吉林省延边东部地区金铜矿综合信息矿产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1章 绪论 |
1.1 论文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1.1.1 论文选题的依据 |
1.1.2 论文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1.2 矿产预测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综合信息矿产预测方法 |
1.4 地质工作和研究程度 |
1.5 研究内容 |
1.6 论文完成工作量 |
1.7 技术路线 |
1.8 取得主要成果 |
1.9 研究区位置及交通 |
第2章 地质矿产概况 |
2.1 区域地层 |
2.1.1 下古生界构造地层 |
2.1.2 上古生界地层 |
2.1.3 中生界地层 |
2.1.4 新生界地层 |
2.2 区域岩浆岩 |
2.2.1 镁铁质岩 |
2.2.2 中酸性侵入岩 |
2.3 区域火山岩 |
2.3.1 古生代火山岩 |
2.3.2 中生代火山岩 |
2.3.3 新生代火山岩 |
2.4 区域变质岩 |
2.4.1 早古生代变质岩 |
2.4.2 接触变质岩 |
2.5 区域地质构造 |
2.5.1 中—浅构造层 |
2.5.2 表—浅构造层 |
2.5.3 断裂构造 |
2.5.4 褶皱构造 |
第3章 地球化学特征及解译 |
3.1 元素地球化学参数 |
3.2 主元素区域地球化学特征 |
3.3 区域地球化学异常特征 |
第4章 地球物理特征及解译 |
4.1 地球物理资料解释 |
4.1.1 地球物理测量成果解释 |
4.1.2 数据处理 |
4.1.3 数据处理成果解释 |
4.1.4 地球物理信息的地质推断 |
4.2 重力资料解译 |
4.2.1 重力场的划分 |
4.2.2 断裂构造的重力推断 |
4.2.3 地质推断 |
4.3 航磁资料解译 |
4.3.1 磁场划分及解释 |
4.3.2 断裂航磁法推断 |
4.4 综合解释 |
4.4.1 断裂构造的地球物理推断 |
4.4.2 主要地质特征推断 |
第5章 典型矿床研究 |
5.1 火山岩型金银矿床 |
5.1.1 矿床产出的地质背景 |
5.1.2 矿床地质 |
5.2 次火山岩型金铜矿床 |
5.2.1 农坪金铜矿床 |
5.2.2 小西南岔金铜矿床 |
5.3 火山—次火山岩型金银铜矿床 |
5.3.1 地质概况 |
5.3.2 矿区地质 |
5.3.3 矿床地质特征 |
第6章 金铜矿综合信息找矿模型 |
6.1 成矿条件分析 |
6.1.1 大地构造单元与金铜矿产的关系 |
6.1.2 断裂构造与金铜矿产的关系 |
6.1.3 地层与金铜矿产的关系 |
6.1.4 岩浆岩与金铜矿产的关系 |
6.1.5 地球化学场与金铜矿化关系 |
6.2 模型的构建方法 |
6.3 金铜矿产综合信息找矿模型 |
第7章 找矿模型数字化 |
7.1 统计单元的划分 |
7.1.1 统计单元划分的原则 |
7.1.2 统计地质单元的划分方法 |
7.2 研究区统计单元划分 |
7.2.1 研究区统计单元划分原则 |
7.2.2 研究区地质单元边界划分依据 |
7.2.3 研究区地质单元划分 |
7.3 预测变量研究 |
7.3.1 变量提取 |
7.4 信息数字化 |
第8章 研究区金铜矿产预测 |
8.1 统计变量的优选 |
8.1.1 已知单元选择 |
8.1.2 变量的优选 |
8.2 矿产资源定位预测数学方法 |
8.2.1 特征分析方法 |
8.2.2 Q 型聚类分析 |
8.2.3 对应分析 |
8.2.4 数量化理论Ⅳ |
8.2.5 灰色关联分析 |
8.2.6 灰色聚类分析 |
8.3 矿产资源定位预测数学模型 |
8.3.1 特征分析 |
8.3.2 Q 型聚类分析 |
8.3.3 对应分析 |
8.3.4 数量化理论Ⅳ |
8.3.5 灰色关联分析 |
8.3.6 灰色聚类分析 |
8.4 综合评价分析 |
8.4.1 级别的综合判定准则 |
8.4.2 综合评价结果 |
第9章 预测成果表达及解释 |
9.1 预测成果表达 |
9.1.1 金铜矿产资源预测图 |
9.2 预测成果解释 |
9.2.1 金铜矿产资源分布规律 |
9.2.2 成矿远景区的确定 |
9.2.3 金铜矿产工作建议 |
9.3 取得成果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4)大兴安岭北部区域成矿背景与有色、贵金属矿床成矿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
一、依托项目及论文选题 |
二、地理位置及交通条件 |
三、工作程度及存在问题 |
四、实物工作量 |
五、本次研究主要进展 |
第一章 区域成矿背景 |
第一节 区域地层 |
一、前寒武系 |
二、下古生界 |
三、上古生界 |
四、中生界 |
五、新生界 |
第二节 区域构造 |
一、大地构造位置及构造单元划分 |
二、构造特征综述 |
第三节 区域岩浆岩 |
一、兴东期岩浆活动 |
二、晋宁期岩浆活动 |
三、兴凯—萨拉伊尔期岩浆活动 |
四、加里东期岩浆活动 |
五、华力西—印支期岩浆活动 |
六、燕山期岩浆活动 |
第四节 区域地球物理特征 |
一、区域重力场特征 |
二、航磁异常特征 |
第五节 区域地球化学特征 |
一、区域元素背景特征 |
二、主要构造单元元素异常特征 |
第六节 区域矿产 |
第二章 区域动力学背景──来自高精度年代学和岩石—地球化学的证据 |
第一节 兴华渡口群时代归属及额尔古纳地块基底属性 |
一、岩石特征 |
二、锆石特征 |
三、分析结果 |
四、讨论 |
第二节 花岗岩类高精度年代学及地球化学 |
一、古元古代凤水山片麻杂岩 |
二、晋宁期花岗岩类 |
三、兴凯—萨拉伊尔期花岗岩类高精度年代学和岩石地球化学 |
四、加里东期花岗岩类 |
五、华力西期—印支期花岗岩类高精度年代学和岩石地球化学 |
六、燕山期花岗岩高精度年代学和岩石地球化学 |
七、大兴安岭北部侵入岩Sr、Nd、Pb 和O 同位素研究 |
第三节 大兴安岭北部中生代火山岩成因及地球动力学背景 |
一、火山岩时空分布 |
二、火山岩岩相学特征 |
三、中生代火山岩地球化学特征 |
四、中生代火山岩年代学研究 |
五、大兴安岭北部中生代火山岩 Sr、Nd、Pb 和O 同位素组成 |
六、大兴安岭北部中生代火山岩形成的大地构造环境分析 |
第四节 大兴安岭北部及邻区大地构造演化 |
一、新太古代—古元古代早期构造演化旋回 |
二、中元古代—新元古代早期罗迪尼亚超大陆构造演化旋回 |
三、新元古代—古生代西伯利亚板块南缘陆缘增生构造演化旋回 |
四、中新生代滨太平洋大陆边缘构造演化旋回 |
第三章 典型矿床及成矿系列 |
第一节 大兴安岭北部矿床成矿系列 |
一、与晚古生代火山—沉积盆地演化有关的海底热水喷流沉积成矿系列 |
二、与晚古生代中酸性侵入活动有关的铁多金属成矿系列 |
三、与中生代陆—陆碰撞有关的金、铜、钨、锡、钼、多金属成矿系列 |
四、与中生代板内中、酸性侵入活动有关的铅、锌、银、铜、金成矿系列 |
五、与中生代板内中酸性火山岩、次火山岩及斑岩有关的金、银、铜、铅、锌、钼成矿系列 |
第二节 造山型金矿床 |
一、砂宝斯金矿 |
二、老沟金矿 |
三、小伊诺盖沟金矿 |
四、蒙古—鄂霍茨克成矿带中段的造山型金矿 |
第三节 浅成低温热液型金银(铜)矿床 |
一、四五牧场金(铜)矿 |
二、额仁陶勒盖银(锰)矿 |
第四节 热液脉型铅锌银铜矿床 |
一、甲乌拉—查干布拉根铅锌银矿 |
二、得耳布尔铅锌银矿 |
第五节 斑岩型铜钼(金)矿床 |
一、二十一站铜(金)矿 |
二、乌努格吐山铜钼矿 |
第六节 矽卡岩和中高温热液脉复合型钨锡钼多金属矿床 |
一、洛古河钨锡钼多金属矿 |
第七节 热水喷流沉积型铁多金属矿床 |
一、谢尔塔拉铁锌矿床 |
第八节 稳定同位素研究 |
一、S 同位素 |
二、H 和O 同位素 |
三、Pb同位素组成及Pb的来源 |
第四章 区域成矿规律 |
第一节 区域成矿条件 |
一、地层含矿性分析 |
二、成矿构造因素 |
三、岩浆成矿作用 |
第二节 成矿时代及演化规律 |
一、成矿时代 |
二、成矿时代演化规律 |
第三节 矿床空间分布规律 |
一、成矿带的划分和成矿带、成矿亚带成矿特点 |
二、矿床的空间分布特点 |
三、矿床的垂向定位深度及区域剥蚀情况 |
第五章 区域成矿模式及找矿潜力评价 |
第一节 区域成矿模式 |
第二节 找矿潜力评价 |
一、主攻矿种及主攻矿床成因类型 |
二、主要矿床类型的找矿标志 |
三、元素地球化学异常分布特征 |
四、找矿远景区及找矿靶区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图版及说明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5)吉林东南部贵金属及有色金属成矿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
一、选题意义及研究内容 |
二、以往研究现状 |
三、研究思路及完成工作量 |
四、取得的主要认识及研究成果 |
第一章 研究区大地构造背景及地壳演化 |
第一节 大地构造背景及动力学环境 |
一、早前寒武纪陆核形成及发展演化 |
二、晚元古代-古生代古亚洲构造发展期 |
三、中生代滨太平洋构造运动叠加期 |
第二节 区域地球物理场及岩石圈结构特征 |
一、区域地球物理场特征 |
二、岩石圈纵向结构特征 |
第三节 研究区地质矿产特征 |
一、沉积建造特征 |
二、侵入岩 |
三、地质构造 |
四、研究区矿产概况 |
第四节 研究区地体构造划分及构造演化 |
一、地体构造划分的意义与划分原则 |
二、地体构造特征 |
第二章 老岭变质核杂岩及其成矿赋矿规律研究 |
第一节 关于变质核杂岩 |
一、变质核杂岩的研究现状 |
二、变质核杂岩的特征及确认准则 |
三、变质核杂岩形成的构造背景 |
第二节 老岭变质核杂岩 |
一、地质特征 |
二、老岭变质核杂岩结构特征 |
三、形成演化过程 |
四、老岭变质核杂岩形成的地球动力学背景 |
第三节 老岭变质核杂岩与成矿作用 |
一、变质核杂岩的赋矿机制 |
二、老岭变质核杂岩的赋矿特点 |
第四节 老岭地区的差异剥蚀及金矿找矿方向 |
一、老岭地区的差异剥蚀现象 |
二、老岭地区金矿找矿方向 |
第三章 区域成矿地质条件分析及矿床分布规律 |
第一节 区域成矿地质条件分析 |
一、成矿的构造因素 |
二、成矿的原始建造 |
三、侵入岩浆成矿作用 |
第二节 成矿的时间演化规律 |
一、成矿时代 |
二、成矿时间演化特征分析 |
第三节 矿床的空间分布特点 |
一、成矿带的重新划分及其定位 |
二、矿床的空间分布特点 |
三、矿体的垂向定位深度及区域剥蚀情况 |
第四章 典型矿床研究 |
第一节 造山型金矿床 |
一、造山型金矿特点 |
二、造山型金矿床的分类 |
三、吉林东南部造山型金矿地壳连续成矿模式的确定 |
第二节 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床 |
一、浅成低温热液矿床特征 |
二、浅成低温热液矿床类型划分 |
三、吉林东部浅成低温热液金矿床成矿系列确定 |
四、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床与造山型浅成金矿床对比研究 |
第三节 岩浆熔离型铜镍硫化物矿床 |
一、概述 |
二、典型铜镍硫化物矿床研究 |
三、成矿条件及成矿作用分析 |
四、找矿及评价标志 |
第四节 热水沉积-变质变形改造型矿床研究 |
一、热水沉积成矿作用 |
二、典型热水沉积-变质变形改造型矿床研究 |
第五章 区域成矿模式及找矿方向 |
第一节 区域成矿模式 |
第二节 大型矿田的形成条件及其地球动力学 |
一、大型矿田的形成产出条件 |
二、大型矿田形成的地球动力学 |
第三节 区域找矿标志及找矿方向 |
一、矿田或大型矿床的产出部位及标志特征 |
二、进一步找矿方向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图版及说明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7)吉林珲春三道沟金矿床砂金的成因矿物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区域地质背景 |
二、自然金的形态、粒度及显微结构 |
三、自然金的化学成分特征 |
四、自然金的气液包裹体成分 |
五、自然金中的微量铅同位素组成 |
六、结论 |
四、吉林珲春河上游砂金区自然金的气液包体成分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黑龙江省黑河市哈吐山地区成矿地质条件及找矿方向[D]. 李盟. 吉林大学, 2017(04)
- [2]黑龙江省漠河县砂宝斯地区金矿综合信息成矿预测[D]. 孙琦. 吉林大学, 2017(09)
- [3]吉林省延边东部地区金铜矿综合信息矿产预测[D]. 马艳英. 吉林大学, 2015(08)
- [4]大兴安岭北部区域成矿背景与有色、贵金属矿床成矿作用[D]. 武广. 吉林大学, 2006(10)
- [5]吉林东南部贵金属及有色金属成矿规律研究[D]. 关键. 吉林大学, 2005(06)
- [6]砂金的成因讨论——以吉林珲春砂金矿区为例[J]. 吴尚全,杨翼,宋群. 矿物学报, 1992(03)
- [7]吉林珲春三道沟金矿床砂金的成因矿物学研究[J]. 吴尚全,杨翼,宋群. 地质论评, 1991(03)
- [8]吉林珲春河上游砂金区自然金的气液包体成分研究[J]. 吴尚全,杨翼,宋群. 黄金, 199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