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变化对我国未来能源结构的影响

全球变化对我国未来能源结构的影响

一、全球变化对我国未来能源结构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栗宝卿[1](2010)在《促进可再生能源发展的财税政策研究 ——本文侧重对可再生电力能源分析》文中研究指明能源是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基础,对经济、社会发展起着不可缺少的推动作用。随着世界经济发展,传统化石类能源的资源稀缺性以及其消耗带来环保和气候变化的压力日益显现,历史上的四次能源危机和传统能源消耗所带来的环境危害给人类可持续发展敲响了警钟,并成为当今国际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关注的战略重点,发展可再生、清洁的替代能源成为全球的迫切要求。以风电、太阳能、小水电、生物质等为主的可再生能源,具有清洁环保、可持续循环利用的优势,随着科技水平和制造能力的提高,市场规模逐步扩大,其价格逐步降低,部分可再生能源已初步具有商业价值,具备战略性替代能源的属性。与此同时,由于可再生能源的高技术属性,发展可再生能源已不止是解除全球常规能源逐步枯竭和国际气候变化规则带来的一系列约束,更成为拉动全球经济发展,带动新一轮能源结构调整和能源技术革命的动力,甚至把它称为人类有史以来的第四次技术革命。我国化石类能源人均资源占有量较少,过多地依赖以煤为主的化石类资源形成的经济发展模式,给我国资源、环境约束和应对国际气候变化规则带来巨大的压力,成为影响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障碍。我国还处于发展中国家,未来经济发展还将处于快速发展时期,依赖化石类能源满足未来经济发展能源需求,无论从资源禀赋和环保以及国际气候变化规则角度看都是不允许的。我国可再生能源资源禀赋较好,根据目前的测算看,总蕴藏量达50亿千瓦以上,如果得到充分的利用,可以满足未来发展的需要,发展可再生能源成为我国现实的必然选择,对促进我国低碳可持续发展、消除资源约束、保障能源安全、调整能源消费结构、缩小城乡差距、开辟新的经济增长点、建设创新型国家以及承担全球气候变化责任,树立国际形象等方面具有重要战略意义。从能源利用历史的角度看,能源替代是个漫长的过程,历史的经验表明,即使在现有的技术条件下,一次世界性的能源系统替换至少需要50年的时间,需要人类做出巨大努力,可再生能源目前虽然已初步具备替代的属性,但其作为完全替代性能源的发展过程仍将是漫长的,需要财税政策长期地支持,对此我国要有充分的准备。促进可再生能源财税政策的实施,首先要遵从可再生能源自身发展的客观规律,从可再生能源技术原理、运行方式和特性具体分析看,可再生能源具有的高技术、外部性、产业化、资金密集型和集中式与分布式相结合的六个主要特性。可再生能源产业化发展可划分为研发、示范、产业化发展、商业化几个阶段,每个阶段的发展瓶颈和所需政策都有所不同。从产业发展的整体分析可以看出市场、研发、资本、政策是其主要动力因素,在四个因素中,市场和研发又是最重要的因素,政策和资本均围绕市场和研发两个要素展开。我国在制定和实施促进可再生能源发展政策过程中,要结合上述规律和技术及市场现状,首先要清晰目前和未来重点发展什么?什么时候发展?怎样实现高效发展等问题。从矫正可再生能源外部性、市场失灵角度看,结合可再生能源具有的准公共产品属性以及国家财政、税收职能。可再生能源发展过程中,尤其是在发展初期,国家主导,财税支持是促进其产业化进程的主要动力。借鉴世界典型发达国家在促进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成功经验和失败的教训,我国在制定相关促进政策时,需要强调国家的主引导作用,避免单纯强调技术因素来促进可再生能源发展,不区别发展阶段一律施以激励政策等问题。同时要注重发展目标的清晰性、层次性,对资源禀赋和可再生能源技术详加识别、重视项目运营,保持政策的公开透明、具体化和稳定性,财税政策支持要有足够性以及注意协调相关利益方的平衡等要素。把我国的可再生能源发展建立在符合我国可再生能源资源禀赋基础上,通过建立国家统一的管理机构,清晰财税政策的目标,把财税政策与市场机制有机结合,确保政策的执行效率。在我国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中,保持资源禀赋与种类发展、资本和技术、速度与质量、速度与效益、可再生能源与常规能源、产业上下游、各发展阶段以及与国际气候变化规则七个方面的总体协调。根据可再生能源整体发展过程划分为技术研发、项目示范、产业化发展以及商业化四个阶段的规律,财税政策实施必须与不同的发展阶段相对应,且在同一时间,不同的可再生能源种类将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总体来说,财政政策注重于前三个阶段,税收政策侧重于后两个阶段,总体过程看,财税激励政策趋于由强转弱。从我国资源禀赋和目前的可再生能源各种类技术以及市场发育状况看,我国未来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排序是积极发展小水电和风电,稳妥发展太阳能和生物质、地热能,谨慎发展海洋能是符合我国国情实际的明智选择。分析当前我国不同种类的可再生能源经济性和和政策现状表明,虽然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已取得巨大成绩,但从发展的角度看,几乎所有可再生能源种类的政策都不同程度地存在问题,主要体现为缺乏统一的管理协调机构,立法缓慢,操作性不强,资源调查、评估以及项目规划不够完善,资源环境效益缺失,财税政策支持力度不足,政策目标不明确,缺乏定期的评估、修正、调整机制,可再生能源基金管理效率低等突出问题。根据我国未来可再生能源发展路径和不同种类可再生能源的发展阶段,对我国实施的作为可再生能源补贴的主要来源之一的可再生能源发展基金未来总量收支状况进行的预测结果显示,按照我国发展需求目标,可再生能源基金不足以弥补未来的项目补贴需求,由于当前火力发电处于严重亏损的状态,尽快疏导电价矛盾已成为我国当务之急,否则,将影响到可再生能源的健康发展,一个占据电力市场较大部分的火力发电巨额亏损,而可再生能源一枝独秀的局面是不可能出现的。由于当前可再生能源的节约化石类能源以及更加环保的成本外部性并没有显性化,根据当前技术条件和国际市场相关交易情况,对资源与环境的外部成本内部化进行量化测算结果显示,在完全成本的口径下,目前可再生能源并不比传统能源价格更高,且未来随着资源、环境约束的进一步增强,可再生能源随着技术进步和规模的扩大,其产品价格将更具有竞争性。此外可再生能源本身具有的因地制宜开发的特点,我国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发展财税政策目前还有缺失,符合可再生能源自身特性(分布式能源)出发的市场政策亟待建立;面向公众团体促进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激励引导政策应尽快建立和完善。根据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目前的政策现状,我国财税政策需要进行进一步的优化,主要包括财税支持的信息依据要充分;可再生能源产业的上下游以及横向要统筹;财税政策要与市场机制相结合;财政税收政策要综合引导,各有侧重以及保持政策具体公开而透明、建立定期评估机制等原则。在财政支持具体政策方面,需要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清晰财政支持目标效果,可再生能源发展成本负担兼顾东西部差距,借鉴《京都议定书》的“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施行差别化的负担机制;优化可再生能源基金管理、发挥政府采购作用等。在税收政策方面,需要尽快清晰和完善促进可再生能源的适用税法、清晰增值税、所得税、营业税激励细则。关于资源税和碳税问题,根据我国目前的资源和环境以及经济技术现状,应该采取小步走的渐进式方案,总体看“征比不征好、早征比晚征好”此外在促进可再生能源发展过程中,除财政税收激励政策之外,还有一些其他重大问题和矛盾需要尽快解决,比如:强化可再生能源资源调查和评估,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建立国家级的统一协调管理机构;传统电力企业与电网企业的生存状况和对可再生能源的影响不容忽视,协调好相关利益是可再生能源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积极疏导当前电价矛盾和以电价机制引导促进可再生能源发展;重视资本市场和金融市场对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激励作用等等方面都是应该引起重视的问题。总之,本文大量的实证材料,从人类能源利用历史、资源环境出发,分析可再生能源发展的资源、环境、气候变化三大外界因素的影响和能源转换难度,论证促进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战略性和紧迫性。从可再生能源技术、经济性分析出发,论证了可再生能源固有的客观规律和准公共产品属性,并对可再生能源发展现状以及未来的趋势,进行了全面、整体的分析。通过考察国内外发展的历史经验和教训,结合中国国情实际以及可再生能源规划,考察可再生能源发展环境和突出矛盾,试图跳出单纯促进可再生能源发展本身,从更宽广的视野分析我国可再生能源可持续发展环境,提炼出内外部影响的突出问题和矛盾。从分析出的问题和矛盾出发,结合未来发展的规模、未来的成本走势及补贴政策等进行预测和分析,从财税支持的渠道和方式以及相关利益方的补偿等方面进行综合归纳,提出详细而具有现实意义的促进可再生能源发展政策指导原则和具体的建设性意见。寄希望于对促进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鉴于可再生能源种类较多,难以——详细论证,本文侧重于占可再生能源较大比例的电力部分进行了论述。

孙红杰[2](2020)在《能源系统转型对减缓气候变化设定目标的响应及模拟分析》文中认为减缓气候变化和促进区域公平可持续发展是当今全球关注的研究热点。造成气候变化和减缓气候变化的关键核心都集中于能源系统。目前关于已发生的气候变化与能源消费之间关系的相关研究已相对较为成熟,但能源系统对未来减缓气候变化不同设定目标响应的相关研究还基本处于空白阶段。本文基于以往研究,系统梳理了50多年来全球、区域、国家等不同空间尺度能源消费演变的经验事实,归纳发展规律及趋势。在此基础上,通过设定基准情景(CPol)、国家自主贡献情景(NDC)、2℃、1.5℃等四种不同气候情景,选取AIM/CGE,IMAGE,MESSAGEix-GLOBIOM,POLES,REMIND-MAgPIE及WITCH-GLOBIOM等六个综合评估模型对全球及区域尺度能源相关指标进行不同时间尺度数值模拟,分析不同温升情景能源系统转变轨迹,判断趋势特征及差异,以及低碳经济指标的响应情况。通过假定2025年及以后全球各国在同一温升情景同一综合评估模型下,征收同一水平碳税,并将碳税作为能源投资的重要来源,以CPol情景为基准参照,测算不同温升情景各区域能源净投资缺口。同时进一步假定各区域能源净投资缺口全部自行解决,为方便不同经济水平区域的统一对比,将能源投资缺口与国内生产总值(GDP)比值视为对减缓全球气候变化的相对贡献指标;同时将不同温升情景下区域的政策成本(GDP损失值)与GDP比值和区域的政策成本(GDP损失值)占全球的比例,也视作对减缓全球气候变化的相对贡献指标,从新的视角揭示不同发展水平的区域对气候变化减缓的相对贡献。并进一步考察对比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与最大的发达国家美国,对未来减缓全球气候变化的相对贡献。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全球能源消费经验事实(1)19652018年全球一次能源消费增长了2.74倍,其中亚太地区增幅最大,对全球增长贡献了54.56%。发展中国家一次能源消费平均增速大于发达国家,部分发达国家呈负增长,一定程度上验证了能源脱钩理论。50多年来,全球非化石能源消费规模及占一次能源的比例显着增大,同时核能、可再生能源(水能除外)的占比呈快速上升态势。(2)全球一次能源人均消费水平显着提高,但非洲、亚太地区、中南美洲等发展中国家集聚的区域一次能源人均消费一直低于全球平均水平。一次能源人均消费高的国家主要集中在石油、天然气输出国和发达国家。中国一次能源人均消费,2000年之前一直低于亚太地区平均水平,2008年之前一直低于全球平均水平,2018年中国一次能源人均消费也仅为美国同期的32.87%。(3)全球电力生产稳步增长,以煤炭为主的火力发电占绝对比重,天然气、可再生能源(水能除外)发电占比呈上升态势。除亚太地区外,各地区发电能源均趋向以天然气为主的低碳能源。(4)过去的50多年,全球一次能源人均消费总体不平等程度呈减弱趋势。从地区来看,一次能源人均消费不平等程度,发达国家相对较小,发展中国家较大。化石能源中,全球天然气人均消费不平等程度最大,煤炭最小。全球非化石能源人均消费不平等程度显着大于化石能源。非化石能源人均消费对一次能源人均消费的总基尼系数贡献率,发达国家高,发展中国家低。2、能源系统对不同温升情景的响应(1)全球未来一次能源供给规模,不同温升情景(NDC,2℃,1.5℃)相对于CPol(基准)情景,将会下降,越严格的温升情景,下降幅度越大。中长期来看,化石能源占比在CPol、NDC情景中呈上升态势,在2℃、1.5℃情景中呈下降趋势;非化石能源在所有情景中均呈上升态势。(2)一次能源供给规模从地区来看,相对于CPol基准情景,NDC情景LAM(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的国家)、OECD90+EU(经合组织成员国和欧盟成员国)地区的一次能源供给下降幅度大于全球平均水平;严格温升情景(2℃,1.5℃)呈相反状态,ASIA(亚洲的国家,不包括前苏联、日本和中东地区)、MAF(非洲和中东地区国家)、REF(前苏联的国家)地区一次能源供给下降幅度大于全球平均水平。(3)全球电力生产,CPol基准情景燃煤发电的首要地位一直未变;NDC情景全球电力生产总量略低于CPol基准情景,但燃煤发电的绝对量并没有绝对减少;严格温升情景(2℃,1.5℃)相对于基准情景,全球电力生产短期内会呈一定程度下降,中长期将明显提高。严格温升情景下,化石能源发电占比短期内将控制在30%40%,中期内将控制在1%4%,可再生能源占主导;长期到2100年全球太阳能、风能发电合计占比将达70%以上。(4)各地区未来电力生产构成来看,在CPol、NDC情景,化石能源发电的占比随时间推移呈下降态势,到21世纪末占比仍在30%以上,风能、太阳能合计占比到21世纪末仍不会超过50%。严格温升情景下,中长期,各地区发电均将以太阳能、风能为主导。(5)越严格的温升情景对应CO2排放量的减幅越大。严格温升情景(2℃,1.5℃),CO2排放量呈持续下降态势,LAM地区(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率先实现CO2零排放,ASIA地区(除前苏联、日本和中东地区以外的亚洲国家)最晚实现CO2零排放;短期内大部分地区主要受能源强度影响,中长期主要受能源结构影响所致。3、不同温升情景能源投资缺口与政策成本(1)考虑碳税前提下未来能源投资缺口,从短期到中期来看,严格温升情景(2℃,1.5℃)全球能源投资缺口呈增大态势,全球能源投资缺口率最大点位于2050年左右,缺口率达47.24%(72.15%);中长期来看,全球能源投资缺口相对平稳。NDC情景全球能源投资缺口较小,长时间序列呈收敛态势,中长期全球能源投资缺口率小于1%。(2)从地区结合能源投资缺口角度来看,实现减缓气候变化预定目标,以ASIA为主的发展中地区难度更大。目前中国是全球最大的能源投资国,约占全球能源投资的20.63%,但中国经济发展主要依赖高碳化石能源。中国与美国比较来看,CPol情景能源净投资基本皆能满足NDC情景能源净投资需求和短期2℃情景能源净投资需求;中长期来看,两国均存在较大的能源投资缺口,但中国能源投资缺口率明显大于美国及全球平均水平。实现2℃减排目标,从能源净投资角度来看,中国的相对付出远远大于美国及全球平均水平。(3)从相对政策成本视角来看:发达国家集聚的OECD90+EU地区仅在NDC(国家自主贡献)情景短中期承担全球64%左右的政策成本;发展中国家和一些新兴经济体在严格温升情景(2℃,1.5℃)将一直承担全球80%左右的政策成本。(4)从相对政策成本国家视角来讲,中国在2℃情景、NDC情景(中长期)对全球GDP损失的贡献远远大于美国。这个分析结果应引起我们对不同发展水平国家减缓气候变化责任与义务承担划分的再认识。基于以上研究分析,本文认为:实现严格减缓气候变化预定目标(2℃,1.5℃),若无国际机制协调帮助发展中国家或地区,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或地区未来面临的相对付出与其经济实力、所处发展阶段和碳排放的历史累计等均不匹配;为保证全球公平、可持续发展和更好实现减缓气候变化的预定目标,发展中国家参与减缓气候变化行动理应得到发达国家及国际组织的技术支持与资金帮助。本文研究有助于不同发展水平的区域或国家筛选有效的能源发展策略,为制定适应气候变化减缓的相关政策提供实证依据,为参与国际气候谈判提供客观论据。

郑新业,吴施美,李芳华[3](2019)在《经济结构变动与未来中国能源需求走势》文中研究指明科学地评估未来中国能源需求走势具有重要意义。利用1995—2015年省级面板数据,从高耗能行业占国民经济比重变化的角度,研究经济总量、高耗能行业发展和能源需求三者的关系。结果发现,经济总量对能源需求的影响是通过高耗能行业进行的,经济结构变动是能源需求变动的主要因素。因此,中国未来能源需求将远低于未考虑该因素的结果。全面推动绿色发展,加强对高耗能行业的调控,将是实现中国能耗总量控制目标的关键选择之一。

黄雷[4](2008)在《中国开发林木生物质能源与其产业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是以我国开发林木生物质能源及其未来产业发展为研究对象。首先,本文介绍我国开发林木生物质能源的背景:通过对世界能源发展趋势的分析和对林木生物质能源的介绍,提出未来能源发展成多元化态势,新兴能源逐渐取代化石能源,包括林木生物质能源在内的生物质能源是解决未来我国乃至世界能源问题重要手段之一,并且本文还简要分析了林木生物质能源的产业价值链。其次,本文指出我国发展林木生物质能源最根本的两条原因:国内能源供需状况和环境污染状况。国内能源供需状况方面,利用计量经济学模型和微分方程的方法对我国能源供需现状和长短期预测进行量化分析,提出导致我国能源短缺的根本因素,分析开发林木生物质能源对解决能源短缺问题的作用。在讨论我国环境污染状况时,结合化石能源消费和环境污染的关系,利用环境库兹涅茨理论和计量经济模型对我国未来环境污染的趋势进行预测,分析开发林木生物质能源与改善环境污染之间的关系。再次,本文探求影响我国林木生物质能源产业发展过程的主要因素:政策因素、资源因素、市场因素、技术与设备因素。政策因素方面,在分析我国现阶段能源政策和未来能源政策走向的基础上,提出新兴能源政策的形成机制,并以林木生物质发电为例设计强制性政策的框架,以及各阶段强制性政策的变化。资源因素方面,在介绍我国现阶段林木生物质资源的现状和发展潜力基础上,分析随着该产业的发展资源供给方式的变化,提出以能源林基地培育为主的资源供给方式,并从宏观的角度上划分我国林木生物质能源培育和开发利用的优先区域等级。市场因素方面分为能源两级市场,一次能源市场以木质煤为例,利用时间序列模型分析我国煤炭市场的供需,结合资源因素方面的结论,划分木质煤发展市场等级;并对优先发展区域展开实地的调研,由调研的实际情况来分析木质煤产品的潜在市场需求。二次能源市场方面,利用时间序列模型预测我国电力市场的供需,结合资源因素方面的结论,划分林木生物质发电发展区域等级;此外,本文还提出了对能源产品成本核算的修正,并在此基础上分析林木生物质发电在产业发展各阶段的竞争力变化情况。技术与设备因素方面,以原材料预处理过程与生产过程为主线,以林木生物质发电为例分析技术和设备因素对产品成本的影响。最后,本文分析林木生物质能源产业发展的现状,指出现阶段该产业发展的外部环境和影响因素作用差异。结合案例分析,讨论现阶段林木生物质能源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运用风险模糊评价理论,指出案例的整体风险和各风险因素,提出风险规避措施。此外,基于林木生物质能源产品现阶段市场竞争力不强的结论,建立静态博弈模型和多目标规划模型,得出在约束条件下,政府在多目标规划基础上政策扶持产业发展的补贴额度。

韩松[5](2018)在《中国能源与产业结构协调发展模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虽有各自独立发展变化的一面,但二者之间更有相互影响与促进的一面,很多学者对此进行过一定研究,国家“十三五”发展规划及党的十九大报告也对能源结构与产业结构协调发展指出了明确方向,即在大力发展经济、优化产业结构的同时还要积极推进能源革命,优化能源供给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建设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由于中国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之间依然还存在着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等问题,因此深入地、系统地研究能源结构与产业结构协调发展问题,对我国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论文首先对已有能源结构与产业结构协调发展相关的理论、方法及模型进行梳理;在总结能源结构与产业结构自身演变规律的基础上,借助灰色关联分析法,探究中国能源结构与产业结构之间相互影响关系;利用对数平均迪氏指数法,对中国能源强度进行因素分解分析,总结归纳能源结构与产业结构变动对中国能源经济发展产生的重要影响;其次,采用系统动力学方法,构建了能源结构与产业结构发展动态仿真模型;再次,将正交试验原理与情景分析法相结合,首次提出了正交情景分析法;通过构建正交情景分析模型,科学地规划了2030年中国能源结构与产业结构协调发展最具代表性的正交情景方案;借助动态仿真模型预测各情景规划方案重要变量值和指标值。最后,通过构建协调度测度模型,得出2030年中国能源结构与产业结构协调发展最优路径,并提出实现中国能源结构与产业结构协调发展政策建议。论文研究结果显示,2030年我国能源结构与产业结构协调发展的较佳状态是:在第一、二、三产业中,原煤消耗占比分别为2.5%、60.4%和37.1%;原油消耗占比分别为3.3%、15.3%和81.4%。各因素对其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为:产业结构、原煤产量、原油调控政策、原油进口量和原煤调控政策。基于国家“稳步发展第一产业、完善和升级第二产业及提升第三产业占比”发展方针,研究提出中国能源结构与产业结构协调发展建议是:第二产业增速年均下降约1%,而第三产业增速年均上升约1%,第一产业则基本保持增速不变;原煤产量应年均减速2%左右,原油进口量年均增速控制在1.5%左右;按年均约9.5%的比例将第二产业原煤供给量逐渐转移到第三产业,按年均约6%的比例将第三产业原油供给量逐渐转移到第二产业。

蒋国旗[6](2013)在《中国综合能源市场体系建设研究》文中提出能源不仅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之一,也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命脉。它既是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与原材料来源,也是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产业之一。研究能源问题的根本目的是探索如何用有限的能源资源满足人类经济社会发展不断增长的能源需求并保持能源市场供求的动态平衡。传统的能源问题研究一般根据能源的外在形式将其分为石油、天然气、煤炭、电力等单一能源市场进行分析和研究。人们为科学研究方便所划分的各种能源种类其本质是相同的,它们都是通过一定技术手段为周边环境提供动力、光、热并可以实现互相转换的储能物质。本文认为能源市场建设应该把握能源的本质属性,在传统单一能源市场理论的基础上,把能源作为一个统一的概念进行思考,探索综合能源市场定义与内涵,研究构建综合能源市场的要素建设、结构设计、运行规则等以及与此相关的支撑体系,并分析这种综合能源市场体系运行状态,展望未来对综合能源市场进一步拓展的实施路径。本文第一章阐述了选题的现实背景及其意义。在总结和借鉴国内外能源市场相关理论的研究现状及国内外学者所做大量研究的基础上,运用系统研究法、探索研究法、定量与定性研究法等按照本文的研究思路对中国综合能源市场体系建设进行了研究。第二章分析、研究、总结能源市场体系建设所依据的基本理论,对能源、能源市场、能源市场体系的定义、分类、特殊属性以及能源与国家经济安全的关系按照分层递进的方式进行全面的阐述。由于能源市场对于不同的国家和不同的地区具有不同的客观条件和表现形式,目前尚没有形成普遍适用于所有国家和地区的能源市场理论,因此必须结合所在国的具体情况具体研究。第三章对中国能源产业的历史变革进行系统梳理,从中总结出我国能源产业变化的历史经验和发展脉络,并对我国未来能源生产消费的发展趋势作了预测。第四、第五章主要结合对国外主要几个有参考价值的国家的能源市场研究,分析我国现有能源市场运行状态以及存在的问题,可以看出我国能源市场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行政垄断造成能源市场条块分割、互设壁垒、市场机制无法正常发挥资源配置的作用,体制机制已经成为我国能源市场继续发展的主要瓶颈。本文研究的国外几个主要参考国家中既有超出我国资源基础条件的国家,也有不如我国资源基础条件的国家,还有与我国国土面积、资源状况等相似度比较高的国家。这些国家对于能源产业的发展所采取的战略与政策都不尽相同,但都有一个共性就是引入竞争机制,不同点只是市场管制程度与具体管制措施的差异。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快速发展,我国能源产业规模已经发展成全球第一。即使我国拥有世界最大规模的能源产业却仍然满足不了我国持续增长的能源需求,这种能源供求矛盾对我国未来经济社会发展形成严峻挑战,甚至威胁我国未来经济安全。本文针对我国现有能源市场存在的问题及其产生的根源,将能源供求关系进行了重新划分,提出构建我国综合能源市场体系,对综合能源市场体系的概念、内涵、目标框架、实现路径、战略选择、要素建设、结构设计、运行规则等进行全面阐述,并对综合能源市场体系的运行模拟方法进行说明。本文所研究的综合能源市场对我国传统能源市场来说既是一种进化也是一种创新性重构,为我国未来能源市场建设提供了一种切实可行的新思路。要实现能源市场继续发展就必须对现有体制机制进行改革。但能源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基础产业,深化能源改革需要制定正确的改革目标和详细的改革计划、步骤,按照重点突破、有序推进的办法去实施,才能在保持整个能源市场稳定的基础上实现既定的改革目标。本文最后对我国能源发展方针、开发战略、能源供给与消费政策、能源战略主导产业的培育与发展政策提出了具体建议。

邓志茹[7](2011)在《我国能源供求预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能源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物质基础,是影响人类生存环境的重要因素。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诸多方面,如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城市化等,能源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中国能否保证能源的可持续供应及能源安全,中国的能源供应能否满足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需要,能否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能源可持续发展之路,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是否能对我国能源供给和需求进行科学地预测,取决于是否能在科学预测的基础上制定和实施中长期能源发展战略。为了确保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战略目标的顺利实现,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社会和谐的局面,科学合理地预测我国能源供求情况,对制定能源发展政策具有重要意义。能源系统是一个非线性复杂系统,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和宏观政策都将直接影响能源系统的运行。相反,能源供求结构也直接影响经济结构、社会发展和环境变化。随着经济特别是科学技术的发展,国民经济各个部门间的联系日趋复杂化,能源系统规模越来越大,相互联系也越来越复杂。我国的经济发展正处于转轨时期,我国的能源资源状况和能源结构与其他国家有很大不同,因此,本文综合运用经济学、灰色系统、计量经济学、能源经济学等多学科的理论与分析方法,尝试着综合运用多种定量预测方法,系统全面地对我国能源供给和需求进行科学地预测,这对于我国能源经济理论的发展是一个必要的补充。论文在分析了我国能源资源禀赋状况及生产状况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能源的供给状况,在分析能源需求结构现状与需求特点的基础上研究了我国能源需求状况,并对能源供求状况进行了平衡分析。我国能源资源蕴藏总量较为丰富。在我国已探明的化石能源资源储量中,90%以上是煤炭,煤炭资源稳居世界第一,但人均储量也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79%。煤炭是我国最可靠的一次能源,其战略地位将长期不变。我国石油资源较贫瘠,石油资源分布广泛但不均,主要分布在盆地和沿海大陆架中。我国天然气资源主要分布在中部、西部和海域区。对影响我国能源供给的主要因素能源禀赋、技术进步、生产建设等进行了研究。并对经济增长等影响我国能源的需求的因素进行了研究。灰色预测是应用灰色模型对灰色系统进行分析、建模、求解、预测的过程。灰色建模方法的精髓在于应用数据生成手段,弱化系统的随机性,使系统中紊乱的原始序列呈现出某种规律,建立生成序列与原始序列关系的一种模型。趋势外推预测方法是根据事物的历史和现实数据,寻求事物随时间推移而发展变化的规律,从而推测其未来状况的一种常用的预测方法。在进行我国能源供求系统定性研究的同时,分别运用灰色预测法、趋势外推法及组合预测法对我国能源供求总量、煤炭供求总量、石油供求总量、天然气、电力供求总量进行了定量预测研究。日益严峻的能源形势促使各国都纷纷根据自身的经济社会状况、能源储备、能源需求和供给预测等因素综合制定了本国或本地区的能源发展政策,主要包括确保石油供给安全、提高能源效率、开发推广可再生能源与新能源、扩大能源供应、加强能源供应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在借鉴其他国家能源发展政策的基础上,我国从采取措施节约能源、高效开发常规能源、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与新能源、调整优化能源结构、建立石油储备体系、加强政府能源管理等方面制定了我国的能源发展政策。

王海波[8](2019)在《印尼能源消费影响因素分析及需求预测研究》文中指出印尼地处太平洋和印尼洋、亚洲和大洋洲的交汇处,是建设“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和战略支点。中国关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共建倡议获得了印尼“全球海上支点”战略的对接,推动双方在经贸合作、道路联通、产业合作及文化交流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效。同时,印尼是世界第四人口大国,仅次于中国、印尼和美国。近年来印尼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已经成为拉动区域经济増长的重要引擎。经济的快速增长带动能源消费的增长,印尼的未来能源需求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本文对印尼未来的能源需求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系统研究了未来印尼能源需求。同时对印尼未来能源需求进行准确的预判,可以为我国调整能源战略提供参考。2017年印尼一次能源消费总量为1.75亿吨油当量,占东盟六国能源消费总量的28.74%,居东南亚首位。2017年印尼人均一次能源消费量0.67吨油当量,不到美国的1/10和中国的1/3,远低于世界人均一次能源消费量1.79吨油当量。总体上看,印尼能源消费总量大,人均水平低,终端能源消费主要集中在工业、交通和民用部门。印尼能源消费结构与中国有相似也有不同,相同的是,化石能源均在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比很高,不同的是,中国可再生能源占比较高,印尼可再生能源占比较低,而且印尼能源消费结构中没有核能。本文以印尼能源需求为主要研究对象,从前人的研究现状入手,分析了影响印尼能源消费的各方面因素,最终基于印尼实际情况,以一次能源消费量(EN)表示能源消费,并作为因变量,将国内生产总值(GDP)和工业增加值(IND)作为因变量纳入了VAR模型,协整分析表明,工业增加值对一次能源消费量的影响比国内生产总值对一次能源消费量的影响大。在基准发展情境下,印尼一次能源消费量稳步增长,2020、2025和2030年印尼一次能源消费增率为3.0%、3.5%、4.0%,消费量分别为1.86、2.19和2.64亿吨油当量,人均消费量0.69、0.78、0.90吨油当量。印尼能源资源消费逐渐步入快速上升阶段,势必影响其资源出口,中国应该积极同印尼开展产能合作,分享其发展红利,结合本文研究,本文给出如下几条建议。适度的参与印尼经济建设,分享其发展红利;加强资源产业领域的合作与渗透;推进中国和印尼在国际石油定价权和新能源产业方面的合作。

彭华[9](2019)在《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及空间布局研究》文中指出关于新能源汽车的研究,最早应溯及人们对重化工业产业体系带来的环境破坏和资源枯竭的反思。而随着新产业革命的兴起,新能源汽车替代传统的燃油车在技术上逐步走向成熟并实现了商业化,新能源汽车的相关研究也因之渐行渐丰。身为港人,目睹祖国内外新能源汽车的政策迭出、市场起伏,深感相关研究亟待深化。特别是,汽车作为现代交通工具的家庭大型消费品,已经成为中国消费市场的新宠,而新能源汽车产业在国家政策推动下蓬勃发展,在东部沿海多地形成高度集聚的生产基地。而与此同时,传统的燃油车既有技术成熟的市场信任,也有优势产能的留恋固守,那么,新能源汽车的产业发展究竟如何,其空间分布是否有章可循,是本文探讨的目标和出发点。已有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问题的研究,可以大而分之为三个主要领域:其一,关于新能源汽车与可持续发展关系的研究;其二,关于新能源汽车产业及其相关技术发展的研究;其三,关于政策激励与消费支撑等主要影响要素的研究;其四,关于新能源汽车消费市场的特征的研究。总体而言,关于已有研究尚未将关注点放在空间分布的研究上,相关资料梳理多为数据整理而缺乏深入的总结。在中国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大体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03年至2008年的技术验证与科技示范期。第二阶段是2009年至2012年的“十城千辆”一期。第三阶段是2013年至2015年“十城千辆”二期。第四个阶段是2016年至今的中国新能源汽车快速发展阶段。2018年新能源汽车年销售量已经达到了1256000辆,为2014年年销售量的16.80倍。新能源汽车市场份额在2017年新能源汽车市场份额达到2.2%,为2011年的55倍。无论产销量还是市场份额都居世界首位。在动力电池、电动机、充电桩、整车技术等领域,中国也在迅速崛起,但仍然存在诸多技术难关亟待攻克。中国新能源汽车的产业空间分布在一定程度上沿袭了过去传统燃油汽车生产基地的空间布局,但是又具有较大的差异。例如,东北地区仅有吉林省一家新建新能源汽车生产基地。同时,新能源汽车生产基地呈现明显的集中趋势,集中在我国华东、中南以及西南地区。其中,新建新能源汽车生产基地最多是华东地区,共有新建新能源汽车生产基地89个,其中山东省以23家新能源汽车企业落户排名全国省份第一。中南地区为42家,主要集中在河南、湖北、广东等省份。西北地区的有12家,主要集中于陕西、甘肃等省份。西南地区有31家,其中四川14家。从省级层面看,主要集中在华东地区的江苏、浙江、安徽、山东四个省份;华中地区的湖北省;华南地区的广东省;西北地区的陕西省;西南地区的重庆。新能源汽车空间分布的主要影响要素,包括研发与制造基础、技术与知识溢出、政策与地区经济、消费市场接近性等四个方面。从研发和制造基础来看,原来具有传统燃油汽车的区域有较好的人力资本积累,有研发资金和技术等方面的产业支撑,且有着完善的配套产业链,利于企业自身供应链的把控和成本控制。从技术与知识溢出来看,对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聚集起到了正向加强作用。新能源汽车对各种制造以及信息化技术要求更高,专业技术人才之间、企业管理人员之间的相互学习,当地高校以及科研院所的技术研发支撑,作用较为突出。从政策与地区经济来看,新能源汽车产业是技术密集型产业,这就意味着前瞻性的产业政策引导必不可少;而其在特定地区的集聚,受当地政府在土地优惠、税收优惠、市场准入上的扶持政策影响甚大。从消费市场接近性来看,区域市场分割的现实使新能源汽车厂商主动选择主要消费市场所在区域,而这些地区主要是经济水平较为发达的地区,其地方财政有足够的资金对道路、充电桩等公共设施进行投资。此外,当地的气候与地形也会影响新能源汽车在该地区的销量。地形复杂、气候多变的东北与西部地区往往不具备集聚发展的区位优势。而通过计量分析,我们发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单位个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平均R&D经费、相关政策的数量均对新能源产业集聚有正向加强作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单位个数起到决定性作用;较高的人均汽车保有量和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则具有排斥作用。从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方向看,本文从市场规模、政策走向、技术趋势等方面对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进行了论证。发现我国目前燃油政策不利于新能源汽车的推广,削弱了新能源汽车的经济性。预测2020年与2025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将分别到达820万辆与3940万辆。新能源汽车巨大的市场规模将会带动充电桩、光伏、风电产业迎来一个发展的黄金时期。结合目前新能源汽车市场判断,未来一段时间我国新能源汽车政策将会倾向于优化产业结构,保证产业高质量发展;单一技术路径被多种路径并行发展模式取代;补贴政策继续实行“退坡机制”,并在一段时间以后补贴政策或全面退出。最后,本文认为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充满必要性与机遇性,不仅能够促进我国汽车工业转型升级还能为我国经济培育新的增长点。为了更好实现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良性发展,提出以下建议:第一,创新推广新能源汽车方式提升市场购买需求;第二,借鉴国际经验完善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第三,加强新能源汽车产业高层次人才培养与引进;第四,合理优化产业布局培育区域经济新的增长点;第五,完善配套产业建设与售后保障固废回收机制。

韩兴旺[10](2015)在《能源革命视域下我国能源市场化法律转型研究》文中认为能源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是现代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基本条件。作为世界第一能源生产和能源消费国,我国能源供应和安全事关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当前,世界能源格局发生深刻变化,以美国页岩气和页岩油为代表的非常规油气能源异军突起,美国能源独立战略取得显着成效:2009年超越俄罗斯成为世界第一天然气产量大国,天然气供应自给率2013年达到95.11%,2014年原油产量创下1989年以来最高水平,石油自给率2013年高达66%,连续八年石油消费量负增长,导致国际原油价格一年内由100美元/桶暴跌到39美元/桶。而与此同时我国能源对外依存度逐年提高,2013年我国石油和天然气的对外依存度分别达到58.1%和31.6%,我国能源供应安全压力和国际节能减排压力日益增大,以煤炭为主体的能源消费结构导致雾霾天气愈演愈烈,能源资源约束日益加剧,生态环境问题突出,我国能源发展面临一系列新问题、新挑战。2014年6月,习近平主席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六次会议上明确提出,推动能源消费革命、能源供给革命、能源技术革命和能源体制革命。这标志着我国能源战略的重大转型,是对党十八大报告提出的:“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加强节能降耗,支持节能低碳产业和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发展”提法的进一步深化。对比我国“十二五”规划纲要的表述:“推动能源生产和利用方式变革、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由“能源变革”到“能源革命”,从“合理控制”到“控制”,从“两个方面能源革命”到“四个方面能源革命”,显然我国能源战略的顶层设计已经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作为能源发展转型的裂变情景能源革命在我国能源战略中的演化与国际能源发展趋势是一致的。本世纪以来,随着能源革命的深度展开,各国和国际组织纷纷发布新的能源战略,实施发展转型,如《德国未来能源纲领(2011)》,《欧盟2020—有竞争力、可持续和安全的能源战略(EC,2010)》,《美国未来能源安全蓝图(WH,2011)》等。世界经济论坛(WEF,2012)则主张建立“全新能源架构”,实现“能源三角形”契合,推动有效转型。国际能源署(IEA)发布的2012年《世界能源展望》中进一步指出的:“没有一个国家是能源‘孤岛’,不同燃料、市场和价格间的互动正在强化。各国努力在使高效能源世界情景变为现实”。纵观各国能源战略,推进能源市场化转型是能源革命的路径依赖。能源革命是新技术、新能源等技术过程、更是市场过程、政治过程和法律过程,而市场过程是其他一切过程的基础。欧美发达国家从能效和清洁能源等技术革命方面推进能源革命,强调技术变革的过程,但其核心和指导思想是能源市场化。如德国《未来能源纲领》明确其核心是加强能源市场的竞争和市场经济导向,核心任务之一就是进一步加强电力和燃气市场竞争性结构,进一步推动市场的自由化和竞争;《欧盟2020——有竞争力、可持续和安全的能源战略》首要目标是建立泛欧一体化能源市场。因此,技术革命和技术变革过程只不过是能源革命的外在表象,能源革命的核心是能源市场化。我国能源供给革命要求建立多元供给体系,深化能源市场改革,特别是对能源企业进行产业组织权利主体能力再造就成为能源革命的基础;能源消费革命要求在控制能源消费总量的同时,提高能源效率,碳排放交易与节能指标交易就成为能源革命的重要内容;能源技术革命要求提高带动能源产业升级,能源技术创新,特别是技术企业家进行的破坏性创新就成为能源革命的工具;能源体制革命要求还原能源商品属性,构建有效竞争的市场结构和市场体系,健全能源法治体系推动能源市场化转型就成为能源革命的制度保证。实际上,欧美发达国家尚且把推行能源市场化作为能源战略的最主要目标,当前我国的能源供应安全和环保压力,更迫使我们需要加速能源市场化进程。对我国而言,能源革命不管是技术革命、生产革命、消费革命还是体制革命都是能源市场化的表现,能源革命必定要求能源市场化,能源革命的过程就是能源市场化的过程,能源革命只有发生在能源市场化的环境下才能成功,能源革命的核心是能源市场化。能源革命需要能源规划和能源政策,尤其是能源法律的“转型”,甚至于“革命”,能源革命从情景走向现实,从战略走向行动,需要能源法律的强制力保证和实现。但我国能源法律严重滞后的现状极大地阻碍了能源革命制度绩效的释放。现行能源法律只有《电力法》、《煤炭法》、《节约能源法》、《可再生能源法》和《石油天然气管道保护法》五部单行法,《电力法》、《煤炭法》均已实行十多年,早已不符合当前能源发展现状,综合性、基础性的《能源法》自2005年9月启动起草工作,送审稿报送国务院已经七年了,但至今仍未能走出国务院提交全国人大或人大常委会审议。习近平主席在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次会议明确提出:“凡属重大改革都要于法有据。在整个改革过程中,都要高度重视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加强对相关立法工作的协调。”因此,我们需要拿出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的紧迫感来推动我国能源法律制度转型,加快能源立法,为实现能源革命提供制度性保证。我国当前的《中国的能源状况与政策》、《中国的能源政策2012》、《能源发展战略行动计划(2014-2020年)》等能源政策则更多的是停留在技术进步和开发新能源的层面,却忽略了制度创新的过程。其实纵观人类文明史,真正促成革命的不是技术创新,而是制度创新。效率革命、清洁能源革命只是能源革命的外在表现,核心是能源市场化,能源革命的过程就是能源市场化的过程,能源革命只有发生在市场的环境才可能成功。制约能源革命的技术、经济、政治与文化变革是通过法律规则的改变而实现的,法律转型因此成为能源革命从情景走向现实的契机和关键。能源革命从情景走向现实,从政策走向行动需要一个过程,更需要制度的支撑和路径的选择。能源革命需要法律转型,法律转型的主题则是能源市场化,我们现有的能源法律需要进行市场化转型甚至于革命,才能适应能源革命的要求。因此,能源革命的核心是能源市场化战略,能源市场化战略需要我国能源法律进行市场化转型,从而实现能源革命设定的市场化目标,以此为基础实现可持续发展。本文主要围绕能源市场化从能源产业市场化和能源监管市场化两大方面来探索能源市场化法律转型路径,系统地分析了我国节能、电力、煤炭、页岩气产业发展的现状和问题,立足现状,针对问题,提出我国能源市场化法律转型的目标、主要任务和转型路径,希望为我国能源市场化提供有益的探索。全文分八个部分论述:第一章我国能源革命的内涵。介绍为什么要能源革命?什么是能源革命?能源革命的内容是什么?能源革命是谁革谁的命?回顾历史上发生的两次能源革命,从制度变迁的角度进行回顾和反思,提出能源革命新内涵即“主导能源和利用方式替代说”。纵观人类能源史,每次主导能源的替代都伴随着用能方式的变革,从而根本改变了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引发了生产关系革命和制度革命。杰里米·里夫金甚至认为:“每一个伟大的经济时代都是以新型能源机制的引入为标志”,能源革命的关键在于能源开发利用方式的革命,如果没有蒸汽机,煤炭不可能成为主导能源,如果没有内燃机,石油依然是鲸脂的替代品而已。需要提出的是,能源替代很关键的因素是价格低廉且效果更好,简单点就是物美价廉。对当前国内提出的能源革命定义即系统演替说、核心说、途径说进行分析,提出本文的主张即“主导能源和利用方式替代说”。第二章能源革命核心是能源市场化。本章主要对美国、德国、欧盟在能源革命背景下提出的《美国未来能源安全蓝图(2011)》,《德国未来能源纲领(2011)》,《欧盟2020—有竞争力、可持续和安全的能源战略(2010)》三个最新能源战略进行评析,得出世界范围的能源革命战略共同点就是能源市场化。美国、德国和欧盟推进能源革命主要是从提高能效和鼓励支持可再生能源发展着手,进行具体的制度设计。但是从其采取措施可以看出,制度激励主要是市场激励,从价格着手,市场引导消费者和企业自发提高能效。制度约束主要是市场标准约束,没有看到政府直接对企业和消费者进行处罚或监管的措施,都是通过设立市场行业标准来引导企业、消费者形成自发行动。监管目标是建立统一能源市场,《德国未来能源纲领(2011)》更是明确提出核心是加强能源市场的竞争和市场经济导向。进一步推动市场的自由化和竞争仍将是德国联邦政府的重要任务之一。因此,我们认为效率革命和清洁能源革命只是能源革命的表象,能源革命的核心是能源市场化。然后分析我国能源供应、消费、技术、体制方面出现的问题更多是没有摆脱计划经济的阴影,能源市场化程度不够导致的。世界范围的能源革命正在轰轰烈烈的开展,欧美发达国家尚且把推行能源市场化作为能源战略的最主要目标,当前我国的能源环境和环保压力,更迫使我们需要加速能源市场化进程。能源革命核心是市场化,市场化需要制度创新,制度创新需要法律转型,法律转型释放制度绩效,坚定在能源市场化的大路上进行能源法律转型是必然选择。第三章能源革命需要能源法律制度转型。界定能源革命作为能源战略的法律意义,阐述能源法律是实现能源革命战略最有力的保证,当前能源法律的缺位、错位影响能源革命绩效释放,我国需要坚定地在能源市场化的大路上进行能源法律转型。第四章我国节能市场化法律转型。我们要认识到节能不仅是义务,更是权利,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和能源供给不足现实基础上的必然选择,政府的支持和政策的诱导仅是构建了节能市场的外因,而产权的界定、交易规则的确立和市场主体平等交易则是检验节能是否有效的基石,合同能源管理则是实现从政府强制到市场诱致的关键所在。有效界定政府和市场的边界则是重重之重。当前我国节能问题的核心在于政府的政策强制没有转化为生产企业和消费者的自发行动。严峻的现实和刚性的指标迫使我国节能体系需要发生根本性的变革,只有实现通过节能主体制度转型:从政府节能到市场节能、节能制度设计理念转型:从义务本位到权利本位、节能市场交易行为法律转型:从无名合同到有名合同的转型来实现节能市场化转型才能激发节能市场体系的活力,才能构建节能型生产消费体系,促进经济发展方式和生活消费模式转变。第五章我国电力市场化法律转型。主要通过分析电力改革十三年的进程,指出当前我国电力市场化的主要问题是体制垄断和价格垄断,要推动电力市场化的进程,必须进行电力法律市场化转型。《电力法》要以实现电力市场化为目标,提出我国电力市场化法律转型的主要制度设计。一是明确要破除垄断,建立竞争性电力市场。改变国家电网一家独大的局面,拆分国家电网公司,南方电网改为华南电网,全国形成华北、华中、华东、华南、西南、西北、东北七大电网公司。成立独立的国家电力调度中心,直接隶属于国家能源局,属于能源局领导的下属事业单位,类似于证券登记结算公司的运行体制,将电力调度划分为全国骨干网、地方骨干网和支网调度,支网调度归七大电网公司负责,地方骨干网和全国骨干网电力调度由电力调度中心负责。二是放开输电、配电、售电环节,实施负面清单准入制度,鼓励民营企业进入,鼓励大用户直购电,鼓励配电企业、售电企业与发电企业达成电力交易合同。在国家反垄断局内组建独立电力交易监控中心,实时监控大宗电力交易。建立区域电力交易平台,实施竞价上网。三是形成市场定价机制。发电企业实施竞价上网,对输、配电企业实施成本收益监管,在总收入的前提内减去准许收益,核定输配电价格,放开售电价格,实施阶梯电价,建立“绿色清单”和“黑色清单”电价制度,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朝阳产业纳入“绿色清单”,国家给予补贴,对高能耗、高污染企业纳入“黑色清单”,给予惩罚性阶梯电价。四是鼓励可再生能源发电和分布式能源发电。制定发电排放的环保折价标准,鼓励“绿电”上网;制定分布式发电标准,公布接入技术细则,保证第三方无歧视接入。全面推广智能电网。充分发挥调峰电厂的作用,研究电力储能技术,普及应用智能电表。第六章我国煤炭市场化法律转型。主要对当前煤炭行业经历的产业寒冬进行分析,明确批判地方政府出台的煤电互保救市政策,该政策是救市毒药,而非良药。市场的归市场,政府的归政府,产业发展的兴衰是有周期和规律的,煤炭产业经历了“黄金十年”,出现调整是正常的,我国煤炭产业企业多而不强、煤炭开采工艺差、采选率不高、燃煤效率锅炉效率低、产能盲目扩张这些都是弊端,需要通过市场之手,来淘汰落后产能,推进产业整合和煤矿兼并,开发新技术,这些是必然的产业升级的过程。本届政府推行简政放权,全面推行市场化改革,煤炭行业的寒冬为什么会出现?不是市场化改革的错,反而是没有进行彻底市场化改革的结果,只有进行煤炭价格和煤炭资源配置的市场化才能激发企业的创新热情,才能全面推行煤炭的清洁开发利用。第七章我国页岩气市场化法律转型。主要阐述页岩气代表了能源低碳、清洁发展的趋势,是未来能源的新选择。页岩气发展的瓶颈除了技术之外,更重要的是对水资源的消耗和污染,分析美国页岩气革命成功的关键在于法律确立的能源优先战略,豁免了对水资源保护。再分析我国页岩气发展气水矛盾更加突出的现状,指出我国页岩气法律法规缺乏,矿业权重叠问题、水资源保护法律缺乏可操作性的问题,提出页岩气市场化的路径。即我们不仅需要推广更好的技术,更需要通过法律的制度安排,重构能源资源产权,建立市场交易机制来实施一体化的能源和水资源政策,从而实现能源、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体建议,通过建构可交易水权市场,解决水资源配置问题;发展水处理产业,解决水污染问7题;建立统一独立的行业监管机构,第一步建立天然气行业监管委员会,行使行业监管职能,全面处理天然气和页岩气的问题。第二步界定页岩气矿权,明确水资源污染和保护的主体,谁开发、谁受益、谁污染、谁承担,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对水污染事件给予重罚。第三步,则是终极目标,整合各部能源管理职能,成立能源部,明确监管责任主体。第八章我国能源监管市场化法律转型。相对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全国性能源监管体制和政策变革,特大型城市的能源监管政策和法律创新更具有灵活性、先行性和时效性,因此,世界各国多以特大型城市的能源供应、消费和管理的改革作为国家能源监管改革政策的突破点,改革效果的试验田。所以,本章并未像传统论文一样选取国家能源监管政策的变革作为研究对象,而是主要选取了美国纽约、英国伦敦、加拿大多伦多三个特大型城市,亚洲区域鉴于日本能源体量较小,就直接选择日本作为样本参考国,而不是东京。主要对上述城市和日本的能源监管体制改革和能源法律创新进行分析,希望找出世界能源监管改革最新的趋势,从而对我国能源监管市场化提供有益的借鉴,并提出一些重点监管制度的设计。明确提出:能源产权界定是监管的基础,我国能源行业的未来方向是市场化改革。财产权利是市场经济中最为基础的一种权利。对财产权利的保护是市场经济的基石。对能源行业的财产权利的界定和保护是任何企业进入能源行业进行投资的前提条件,也是能源行业进行市场化改革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为了实现能源监管的目标,我国需要制定短期、中期、长期相结合的三阶段可持续性能源计划,要大力发展能源发展基金。关键是建立能源监管“大部制”来解决我国能源监管“九龙治水”“政监不分”、“政企不分”的问题。对我国现阶段而言,首要是建立政监分离的双层监管框架,可参照人民银行与银监局的设置,国家层面整合所有部委的能源管理职能于一体,设立国家能源部,统一行使能源战略规划编制、政策法规制定、能源与环境协调等宏观调控职能;另设能源监管委员会,统一行使行业准入、负面清单编制、项目审批、行业技术标准制定等监管职能,能源部和能源监管委员会统一在国务院能源领导小组领导下开展工作。全文结论:能源革命核心是市场化,市场化需要制度创新,制度创新需要法律转型,法律转型推进能源市场化,法律转型释放制度绩效,因此,我国坚定在能源市场化的大路上进行能源法律转型是必然选择。只有通过建构以《能源法》为统领的能源法律体系来实现能源法律从行政管理法到产业政策法的转型;能源产权、投资产权从政府审批到市场公平配置的转型;能源开发主体从央企垄断到多元竞争的转型;能源企业从政策依赖到产业组织的铸造、技术研发的创新的转型;能源调控从行政强制到市场淘汰机制的养成的转型;市场准入由自然垄断到市场竞争的转型,破除石油、天燃气纵向一体化垄断,实现竞争业与非竞争业的分离,尤其是能源管网的分离;能源价格由政府定价到市场价格形成的转型;能源发电由集中上网到分布式发电上网的转型,建立完善节能和可再生能源市场机制,才能根本上推动我国能源市场化进程,从而实现能源革命设定的目标,以此为基础实现可持续发展。时代铸就传奇,改革成就梦想。能源革命只是我国正在进行的波澜壮阔的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而已。我们不仅需要能源革命,还需要法律革命,更需要市场革命,只有全面落实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只有推动法律的市场化转型,只有充分利用法律这个治国重器来建立良法善治,只有正确界定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政府不断简政放权,铭刻法无授权不可为的精神才能激发市场的热情,调动全民的激情,树立国家的豪情,从而释放法律的绩效,制度的红利,市场的威力,迎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二、全球变化对我国未来能源结构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全球变化对我国未来能源结构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促进可再生能源发展的财税政策研究 ——本文侧重对可再生电力能源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二、研究范围界定和研究方法
    三、国内外研究状况
    四、全文的逻辑体系和结构安排
    五、论文创新及不足
第一章 发展可再生能源的战略意义
    第一节 世界和我国能源现状
        一、能源利用历史概述
        二、世界能源储量及消费总体状况
        三、我国能源资源禀赋和消费状况
        四、历史上的能源危机
    第二节 我国化石类能源利用对环境影响
        一、化石类能源利用主要污染物危害
        二、我国化石类能源利用主要污染物排放情况
    第三节 传统能源利用与全球气候变化
        一、温室气体与气候变化
        二、电力产业对温室气体的影响
        三、气候变化的危害
        四、人类应对气候变化所做的努力
    第四节 可再生能源成为未来能源利用的方向
    第五节 我国可再生电力能源资源情况
        一、水能
        二、风能
        三、太阳能
        四、生物质能
        五、地热能及海洋能
    第六节 我国发展可再生能源战略意义
        一、发展低碳经济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二、消除资源约束、保证能源供应、调整能源结构的需要
        三、建设新农村及缩小城乡、东西部差距的需要
        四、开辟新的经济增长点、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
        五、承担全球气候变化责任,维护国际形象的需要
第二章 可再生电力能源发展的客观规律
    第一节 可再生电力能源运行方式
        一、风力发电
        二、太阳能发电
        三、小水电
        四、生物质发电
        五、地热发电
        六、海洋能发电
    第二节 可再生电力能源与电力产业
        一、可再生电力能源在电力产业中的地位
        二、可再生电力能源与电力市场
        三、可再生电力能源与电网运行方式
        四、智能电网、储能技术与可再生电力能源发展
    第三节 可再生电力能源特性分析
        一、高技术性
        二、资金密集型
        三、外部效应
        四、产业化特征
        五、分布式与集中式共存的特点
        六、间歇性、随机性特点
    第四节 可再生电力能源产业发展过程的规律分析
        一、基于产业发展理论的动力因素分析
        二、资本有机构成对可再生电力能源产业化启示
        三、我国可再生电力能源产业化发展阶段分析
    第五节 国家促进可再生电力能源产业发展理论分析
        一、可再生电力能源的准公共产品属性
        二、可再生电力能源的商品属性
        三、国家支持的政策机理和依据
        四、国家促进可再生电力能源发展财税政策具体分析
第三章 国内外促进可再生电力能源发展的政策
    第一节 国内外可再生电力能源发展状况
        一、全球可再生电力能源总体情况
        二、主要国家的总体发展现状和目标
        三、国内外可再生电力能源分类发展情况
        四、消除电网约束,大力建设智能电网
    第二节 国外促进可再生电力能源发展具体政策
        一、技术研发支持
        二、投资和生产鼓励
        三、培育市场政策
        四、鼓励消费政策
    第三节 制订政策容易忽视的要素
        一、目标的清晰性
        二、目标的层次性和计划科学性
        三、资源和技术的充分识别
        四、重视项目运营
        五、激励政策的透明、公开性
        六、政策和市场的稳定性
        七、财政政策力度的足够性
        八、政策实质内容的具体化
        九、能源市场的改革和准入
        十、相关方利益平衡
    第四节 制订政策需要消除的误区
        一、可再生电力能源价格降低取决于技术突破
        二、不厘清发展阶段、制定一刀切政策
        三、可再生电力能源比传统能源价格高,会阻碍经济发展
        四、单纯强调政府直接投入
    第五节 国外促进可再生电力能源发展的主要经验
        一、国家重视、政府主导
        二、国家级的可再生电力能源统一管理机构
        三、契合资源国情的可再生电力能源发展规划
        四、国家政策支持是必行之路
        五、发展初期政策支持成为主动力
        六、完善、配套的法律、政策体系
        七、保持政策的公开透明、稳定性和可操作性
        八、重视金融市场对可再生电力能源的激励
第四章 我国可再生电力能源发展状况
    第一节 我国可再生电力能源发展现状
        一、我国可再生电力能源发展现状
        二、我国参与可再生电力能源发展的企业情况
        三、资本市场对可再生电力能源的支持
    第二节 我国可再生电力能源政策演变总体脉络
    第三节 可再生电力能源发展战略及预测目标
        一、我国可再生电力能源发展战略及预测目标
        二、我国预测目标与资源禀赋的对比
    第四节 我国当前可再生电力能源行政管理体制
第五章 我国可再生电力能源的具体政策及经济性分析
    第一节 风力发电
        一、我国风电的政策演变
        二、陆地风电的经济性情况
        三、海上风电的经济性情况
        四、风电相关政策实施情况
        五、风电发展的突出问题和矛盾
        六、风力发电未来价格走势分析
    第二节 小水电
        一、政策变迁
        二、项目经济性
        三、其他政策实施情况
        四、小水电发展的突出问题和矛盾
        五、未来价格走势分析
    第三节 生物质能
        一、项目经济性状况
        二、生物质发电主要政策情况
        三、生物质发电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和矛盾
        四、生物质发电未来价格走势分析
    第四节 太阳能光伏发电
        一、项目经济性情况
        二、光伏发电主要政策
        三、光伏发电产业发展中的问题和矛盾
        四、光伏发电未来的价格走势
    第五节 地热能及海洋能发电
        一、海洋能利用的主要情况
        二、地热能主要情况
        三、当前地热及海洋能利用存在问题
    第六节 可再生电力能源未来发展趋势
        一、发展中的可再生能电力能源技术
        二、未来可再生能电力能源发展的重点排序
第六章 我国可再生电力能源产业化发展主要经验和突出问题
    第一节 我国可再生电力能源实践经验
        一、国家重视,目标引导起到积极作用
        二、依托重大工程开展科技创新,装备自主化成绩显着
        三、财税政策起到了重要作用
        四、市场及价格政策积极引导了产业发展
    第二节 可再生电力能源产业协调发展的几个方面
        一、自然资源、资本、技术的协调
        二、速度与质量的协调
        三、速度与效益的协调
        四、可再生电力能源与常规能源的协调
        五、产业发展阶段衔接的协调
        六、产业上下游的协调
        七、与全球气候变化规则相协调
    第三节 我国可再生电力能源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和矛盾
        一、缺乏统一的管理机构
        二、立法缓慢,配套措施不完善
        三、资源调查、评估以及项目规划有待完善
        四、资源、环境效益政策缺失
        五、价格体制有待理顺
        六、财政研发投入不足、政府组织不力
        七、财政支持体系不完整、效率有待提高
        八、政策不及时、政策模糊不清晰
        九、政策的评估、修正、调整机制缺失
        十、缺乏相关利益方协调机制
        十一、特性出发的市场建立不全面
        十二、强制的绿色生产和消费的配额机制尚未建立
第七章 促进可再生电力能源发展的财税要素分析
    第一节 传统能源外溢成本缺失的影响
        一、资源税缺失的影响
        二、环境税缺失的影响
    第二节 分布式可再生电力能源政策分析
    第三节 未来可再生能源基金收支情况分析
        一、未来可再生能源基金总收入测算
        二、风力发电所需补贴额
        三、太阳能发电所需补贴额
        四、生物质能所需补贴额
        五、未来可再生电力能源发展基金总量收支平衡情况
    第四节 价格与财税政策
        一、价格与财税政策的关系
        二、电价与社会承受能力
    第五节 与发展各阶段相适应的财税政策分析
        一、财税政策在不同发展阶段的侧重点分析
        二、可再生电力能源各发展阶段政策选择
第八章 促进可再生电力能源发展财税政策建议
    第一节 财税支持政策的优化原则
        一、财税支持的信息依据要充分
        二、上下游及横向综合统筹
        三、财税政策与市场机制有机结合
        四、综合引导、各有侧重
        五、政策要保持公开透明、稳定性和可操作性
        六、国家主导与全民负担相结合
        七、定期政策评估机制
    第二节 财政政策的具体建议
        一、根据战略目标确定财政支持范围和渠道
        二、加大财政直接支持力度
        三、清晰财政支持的目标效果
        四、建立财政转移支付、东西部区别负担的机制
        五、优化可再生能源基金管理
        六、发挥政府采购作用
    第三节 税收政策的具体建议
        一、细化可再生电力能源适用税法
        二、清晰各项税收激励政策
        三、资源税、碳税应该列入议事日程
    第四节 其他建议
        一、强化资源调查和评估,制定科学发展规划
        二、建立国家级的可再生能源统一管理机构
        三、重视金融市场、资本市场的激励
        四、协调处理好横向相关利益方的利益关系
        五、注重产业整体协调可持续发展
        六、积极疏导电价矛盾
        七、发挥价格对可再生电力能源的的引导作用
        八、建立可再生能源配额制和绿色证书交易机制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公开发表的科研成果
后记

(2)能源系统转型对减缓气候变化设定目标的响应及模拟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能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要物质基础
        1.1.2 气候变化的科学认知与经验事实
        1.1.3 气候变化与能源的耦合关系
        1.1.4 国际社会对气候变化已采取的行动
        1.1.5 中国经济增长与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
    1.2 研究问题及意义
    1.3 研究思路、研究框架与研究方法
    1.4 研究内容与章节安排
    1.5 研究的可能创新点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相关文献评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能源
        2.1.2 能源系统
        2.1.3 能源系统转型
        2.1.4 气候变化
    2.2 理论基础
        2.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2 外部性理论与科斯定理
        2.2.3 脱钩理论
        2.2.4 气候变化经济学模型
    2.3 气候变化与能源转型的相关研究综述
        2.3.1 数据来源与分析工具
        2.3.2 文献数量
        2.3.3 作者分析
        2.3.4 研究机构分析
        2.3.5 期刊分析
        2.3.6 研究热点
        2.3.7 研究进展评析
第三章 全球及主要区域能源消费经验事实
    3.1 数据来源
    3.2 全球能源消费演变特点
        3.2.1 一次能源消费
        3.2.2 二次能源消费
    3.3 能源人均消费均衡性测度
        3.3.1 均衡性测度方法
        3.3.2 一次能源人均消费不平等演变趋势及分解
        3.3.3 一次能源人均消费不平等分项分解测度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不同温升情景能源系统变化响应格局
    4.1 研究基础
        4.1.1 数据来源
        4.1.2 预测模型
        4.1.3 气候情景设定
        4.1.4 研究区域
    4.2 不同温升情景一次能源变化响应
        4.2.1 全球一次能源的响应特征
        4.2.2 主要区域一次能源的响应
    4.3 不同温升情景二次能源变化响应
        4.3.1 全球二次能源的响应
        4.3.2 主要区域二次能源的响应
    4.4 不同温升情景低碳经济指标的响应
        4.4.1 不同温升情景碳排放变化影响因子贡献分解
        4.4.2 不同温升情景碳排放量贡献分解测度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不同温升情景区域能源投资缺口和政策成本
    5.1 主要区域能源投资现状
    5.2 不同温升情景主要区域能源投资缺口
        5.2.1 不同温升情景未来能源投资
        5.2.2 考虑碳税前提下未来能源投资缺口
    5.3 不同温升情景主要区域的政策成本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不同温升情景中国能源投资缺口及政策成本
    6.1 数据来源
    6.2 不同温升情景中国能源系统响应
        6.2.1 一次能源响应
        6.2.2 二次能源响应
    6.3 不同温升情景中国能源净投资缺口
        6.3.1 中国能源投资现状
        6.3.2 不同温升情景中国未来能源投资
        6.3.3 考虑碳税前提下中国的能源投资缺口
    6.4 不同温升目标中国政策成本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主要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主要结论
    7.2 政策启示
    7.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3)经济结构变动与未来中国能源需求走势(论文提纲范文)

引 言
一、文献综述与研究创新
    (一) 评估未来能源需求:总量法和结构法
    (二) 高耗能行业与中国能源需求
二、高耗能行业份额演化与经济发展程度
三、实证分析
    (一) 模型设定与数据来源
    (二) 经济增长对能源消费的直接影响
    (三) 高耗能行业的传导效应
四、高耗能行业份额演化与未来能源需求走势
结 论

(4)中国开发林木生物质能源与其产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总结
    3 本论文所要解决的问题和基本结构
1 国内外能源问题及能源发展趋势综述
    1.1 世界能源问题的产生与概况
        1.1.1 世界能源的短缺问题
        1.1.1.1 世界能源消费现状分析
        1.1.1.2 世界能源供给潜力分析
        1.1.2 世界能源问题的派生问题
    1.2 世界各国解决能源问题的主要途径
        1.2.1 节能与减排
        1.2.2 加强能源领域的国际合作
        1.2.3 大力开发可再生能源
    1.3 世界可再生能源发展现状与能源发展趋势
        1.3.1 世界各国开发可再生能源的现状
        1.3.2 未来世界能源结构的发展路径分析
2 林木生物质能源的概述与其产业价值链的简要分析
    2.1 林木生物质能源概况
    2.2 林木生物质能源的特点和优势
        2.2.1 林木生物质能源的可再生性
        2.2.2 林木生物质能源的环保性
        2.2.3 林木生物质能源的地区适宜性
        2.2.4 林木生物质能源的其他优势
    2.3 林木生物质能源的利用形式
        2.3.1 绿色能源新秀—石油植物
        2.3.2 绿色石油能源—醇类燃料
        2.3.3 绿色能源农场—薪柴林
        2.3.4 绿色清洁能源—沼气
        2.3.5 绿色固体能源—固化的农林废弃物
    2.4 国内外利用林木生物质能源的现状及意义
        2.4.1 国外利用林木生物质能源的概况
        2.4.2 我国利用林木生物质能源发展的历史回顾
        2.4.3 我国现阶段发展林木生物质能源的重大意义
        2.4.3.1 可以缓解我国对能源需求逐年增长的压力
        2.4.3.2 为基层林业职工和农民开辟经济收入的新途径
        2.4.3.3 减少污染和温室气体排放,提高森林碳汇功能
        2.4.3.4 可有效促进造林绿化和防治土地退化
    2.5 林木生物质能源产业价值链的简要分析
        2.5.1 产业价值链的相关理论
        2.5.2 林木生物质能源产业价值链与产业发展路径简要分析
        2.5.3 产业价值链角度下的影响林木生物质能源产业发展因素的关系分析
3 国内化石能源供需失衡与林木生物质能源的开发
    3.1 我国主要能源的供给现状与预测分析
        3.1.1 我国主要能源供给(生产)状况
        3.1.2 我国能源生产(供给)的短期预测与长期预测
        3.1.2.1 能源供给的短期预测
        3.1.2.2 能源供给的长期预测
    3.2 我国能源消费状况分析
        3.2.1 我国能源消费(需求)的历史与现状
        3.2.2 我国能源消费(需求)的长短期预测
        3.2.2.1 能源消费(需求)的短期预测
        3.2.2.2 能源消费(需求)长期预测
        3.2.3 能源消费区域差异
        3.2.3.1 城乡能源消费差别
        3.2.3.2 省级区域能源消费差异
    3.3 我国能源短缺的根本原因分析
        3.3.1 工业化与能源消费的关系
        3.3.2 城市化与能源消费的关系
        3.3.3 市场化与能源消费的关系
    3.4 开发林木生物质能源对解决能源短缺问题作用分析
4 环境污染加剧与林木生物质能源的开发
    4.1 我国环境污染的现状
    4.2 环境污染的定性分析
        4.2.1 能源消费结构现状
        4.2.2 未来能源消费结构的预测
    4.3 环境污染的定量分析
    4.4 我国未来各产业发展与各主要污染物的预测分析
    4.5 林木生物质能源对环境清洁作用分析
5 政策因素对我国林木生物质能源产业发展的影响分析
    5.1 我国现阶段解决能源问题的措施与政策
        5.1.1 加强节能工作
        5.1.2 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
        5.1.3 积极开发利用核能和可再生能源
        5.1.4 实施走出去战略,在境外建立能源生产供应产地
        5.1.5 调整我国国内能源空间错位关系
    5.2 未来能源政策走向研究
        5.2.1 未来能源发展战略
        5.2.2 制定相关法律法规
        5.2.3 新型能源的管理体系
        5.2.3.1 新型能源管理体系现状
        5.2.3.2 林木生物质能源的管理现状
    5.3 我国林木生物质能源产业的政策选择及设计的建议
        5.3.1 能源政策形成机制
        5.3.2 我国发展林木生物质能源产业的政策设计与规划
        5.3.2.1 我国现行相关林业政策现状
        5.3.2.2 强制性政策的设计与选择
    5.4 我国发展林木生物质能源发电产业政策的整体设计
        5.4.1 林木生物质能源发电产业初期
        5.4.2 林木生物质能源发电产业形成时期
        5.4.3 林木生物质发电产业高速发展期
6 资源因素对林木生物质能源产业发展的影响分析
    6.1 产业发展初期的资源供给方式—现有资源
        6.1.1 我国现有林木生物质能源资源类型、分布、数量分析
        6.1.1.1 薪炭林(能源林)的生物质资源量
        6.1.1.2 林业生产和更新剩余物资源状况
        6.1.1.3 灌木生物质资源量
        6.1.1.4 木本油料树种的油料产量
        6.1.2 现有林木生物质能源资源可利用性分析
    6.2 产业形成阶段及以后的资源供给方式——资源培育
        6.2.1 林木生物质能源培育的基础条件分析
        6.2.2 林木生物质能源发展和培育方式
        6.2.2.1 我国林木生物质能源培育模式
        6.2.2.2 树种选择
        6.2.2.3 造林时间
        6.2.2.4 整地方式
        6.2.2.5 造林密度
        6.2.2.6 轮伐期
        6.2.3 我国林木生物质能源培育和开发利用优先区域
        6.2.3.1 东北内蒙古林区
        6.2.3.2 西北、华北北部和东北西部地区
        6.2.3.3 华北和中原地区
        6.2.3.4 南方集体林区
        6.2.3.5 华南热带地区
        6.2.3.6 西南高山峡谷地区
        6.2.3.7 青藏高原高寒地区
    6.3 我国林木生物质资源发展潜力与政策取向分析
        6.3.1 林木生物质能源资源发展潜力分析
        6.3.2 保证持续资源供给的政策走向分析
7 市场因素对林木生物质能源产业的影响分析——一次能源市场
    7.1 一次能源的替代品——木质煤的概况
    7.2 林木生物质能源市场可能性区域分析
        7.2.1 林木生物质能源发展市场等级划分
        7.2.2 林木生物质能源市场的理论模型分析
    7.3 对林木生物质能源可能性区域的调研
        7.3.1 调研地区基本情况综述
        7.3.2 用能散户调查分析
        7.3.3 企业用能调查分析
        7.3.4 对用能散户和企业调查总结分析
    7.4 调节市场的政策走向分析
    7.5 木质煤与秸秆的关系分析
8 市场因素与林木生物质能源产业发展的影响分析(二)——二次能源市场
    8.1 二次能源市场分析
        8.1.1 影响电力市场需求因素分析
        8.1.1.1 宏观经济形势对电力需求的影响
        8.1.1.2 人口增长及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
        8.1.1.3 电价的影响
        8.1.1.4 经济中的结构变化对电力需求的影响
        8.1.2 电力需求的预测分析
        8.1.3 电力市场供给分析
        8.1.3.1 电力市场供给的历史演变
        8.1.3.2 对中国未来电力供给的初步分析
        8.1.4 电力市场供需对比分析
    8.2 林木生物质能源发电的发展区域分析
        8.2.1 当地电力市场的供需状况
        8.2.2 区域资源状况
        8.2.3 劳动力与运输成本状况
        8.2.4 各区域林木生物质能源发电布局与潜力分析
    8.3 电力市场产品成本核算问题
        8.3.1 电力企业传统成本核算的缺陷
        8.3.2 环境成本与环境价值标准
        8.3.2.1 环境成本的内涵
        8.3.2.2 环境价值标准
        8.3.3 不同类型发电企业的环境成本核算
        8.3.3.1 火电企业的环境成本核算
        8.3.3.2 核电厂的环境成本核算
        8.3.3.3 林木生物质发电厂的环境成本核算
    8.4 林木生物质能源发电市场竞争力的研究
        8.4.1 林木生物质能源发电产业发展初期竞争力分析
        8.4.2 林木生物质能源发电产业形成期竞争力分析
        8.4.3 林木生物质能源发电产业发展及成熟期竞争力分析
        8.4.4 林木生物质能源发电与其它新型发电形式的关系
9 技术设备因素与林木生物质能源产业的发展
    9.1 原材料采集技术
        9.1.1 原材料收割技术
        9.1.2 原料的处理过程
        9.1.2.1 直接作为燃料的原料处理方式
        9.1.2.2 加工成成型燃料的原料处理方式
        9.1.3 原材料运输
        9.1.4 生物质原料的贮存
        9.1.5 原料的综合处理路线
    9.2 产业发展各阶段原料采集技术与成本分析
    9.3 生产技术与设备分析
        9.3.1 林木生物质能源发电生产技术
        9.3.1.1 直接燃烧发电
        9.3.1.2 生物质气化发电
        9.3.1.3 生物质混合燃烧发电
        9.3.2 林木生物质能源发电设备分析
        9.3.2.1 收割设备和原料处理设备
        9.3.2.2 发电设备和控制系统
        9.3.3 设备与成本的关系分析
        9.3.4 关于设备的政府优惠政策建议
        9.3.4.1 可再生能源技术设备的关税优惠
        9.3.4.2 可再生能源技术、设备的增值税优惠
10 木质煤在我国农村的发展现状与案例分析
    10.1 我国农村发展林木生物质固体燃料的意义
        10.1.1 解决农村用能问题
        10.1.2 改善农村的生态环境
        10.1.3 有利于我国林业发展
        10.1.4 改善农民收入状况
    10.2 林木生物质固体燃料与农村常规能源的比较
    10.3 案例介绍与分析
        10.3.1 吉林西部的自然状况
        10.3.2 市场需求预测
        10.3.3 建设规模及建设内容
        10.3.4 建设单位与技术依托单位
        10.3.5 经营模式及建设目标
        10.3.6 能源林技术方案
        10.3.7 项目实施进度
        10.3.8 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
        10.3.9 财务评价
        10.3.9.1 年总成本与年销售收入估算
        10.3.9.2 敏感性分析及结论
    10.4 现阶段木质煤面临的能源消费市场分析
        10.4.1 木质煤产品的自身分析
        10.4.2 产品目标消费群分析
        10.4.2.1 目标消费群的收人水平
        10.4.2.2 目标消费群对木质煤产品的偏好及接受程度
        10.4.2.3 目标消费群对价格的敏感度
        10.4.3 现阶段市场价格对比分析
    10.5 现阶段木质煤产业化发展的基础状况的简要分析
        10.5.1 现阶段木质煤产业化发展的外部环境分析
        10.5.2 现阶段影响木质煤产业的政策因素与各因素结合作用分析
11 林木生物质发电的发展现状与案例分析
    11.1 我国林木生物质发电发展的宏观目标及现状
        11.1.1 我国发展林木生物质发电的宏观规划
        11.1.2 我国林木生物质能源发电项目的发展现状
    11.2 通辽市奈曼旗林木生物质发电示范案例
        11.2.1 奈曼旗概况
        11.2.1.1 奈曼旗地理概况
        11.2.1.2 奈曼旗的林木生物质资源
        11.2.2 示范项目建设设计简述
        11.2.3 电力系统现状及预测
        11.2.3.1 通辽电网现状
        11.2.3.2 奈曼电网现状
        11.2.3.3 奈曼旗电力负荷平衡预测
        11.2.4 本项目的环保分析
        11.2.5 经济效益分析与财务评价
        11.2.5.1 经济效益分析
        11.2.5.2 财务评价结论
    11.3 通辽市奈曼旗林木生物质发电项目的风险分析
        11.3.1 本项目敏感性分析
        11.3.2 基于模糊理论的项目整体风险评价
        11.3.2.1 模糊评价的引入与风险评价指标
        11.3.2.2 各风险因素的风险敏感度
        11.3.2.3 构造模糊评价矩阵及一级模型
        11.3.2.4 风险模糊评价二级模型
        11.3.3 各风险因素的分析以及风险措施
    11.4 现阶段林木生物质发电产业发展的基础状况简要分析
        11.4.1 现阶段林木生物质发电产业所处的外部环境分析
        11.4.2 现阶段影响林木生物质发电的政策因素与各因素结合作用分析
12 现阶段激励性政策的定量分析
    12.1 模型的分析基础
    12.2 理论模型的建立
        12.2.1 静态博弈模型
        12.2.2 多目标规划模型以及最优税收与补贴水平
    12.3 模型应用及分析
        12.3.1 木质煤项目的模型应用
        12.3.2 通辽林木生物质能源发电项目的模型应用
        12.3.3 对模型应用结果的评价
13 结论与讨论
    13.1 结论
    13.2 创新点
    13.3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致谢

(5)中国能源与产业结构协调发展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能源结构与产业结构研究综述
        1.2.1 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量关系研究
        1.2.2 产业结构与能源消费量关系研究
        1.2.3 能源结构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
        1.2.4 能源结构与产业结构关系研究
        1.2.5 研究进展评述
    1.3 研究理论基础及方法应用
        1.3.1 理论基础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内容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4.1 研究内容
        1.4.2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4.3 论文基本框架
    1.5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1.5.1 研究思路
        1.5.2 技术路线
第2章 能源与产业结构协调发展相关概念界定及模型总体框架设计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能源与产业结构概念界定
        2.1.2 能源与产业结构协调发展概念界定
    2.2 模型总体框架设计
        2.2.1 能源与产业结构协调发展定量分析思路
        2.2.2 能源与产业结构协调发展模型框架设计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能源与产业结构发展现状及灰色关联关系研究
    3.1 中国能源与产业结构发展现状分析
        3.1.1 中国能源结构发展现状分析
        3.1.2 中国产业结构发展现状分析
    3.2 中国能源与产业结构灰色关联关系分析
        3.2.1 构建灰色关联分析模型
        3.2.2 数据来源及均值化处理
        3.2.3 中国能源与产业结构灰色关联结果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能源与产业结构对能源强度的影响机理模型及应用研究
    4.1 LMDI-I模型构建框架
        4.1.1 变量设定及数据来源
        4.1.2 构建机理分析模型
    4.2 LMDI-I模型结果及分析
        4.2.1 LMDI-I模型分解结果
        4.2.2 能源结构效应对中国能源强度变化的影响
        4.2.3 产业结构效应对中国能源强度变化的影响
        4.2.4 部门结构效应对中国能源强度变化的影响
        4.2.5 能源与产业结构对能源强度影响机理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能源与产业结构发展动态仿真模型及应用研究
    5.1 E&I-SD模型构建框架
        5.1.1 模型需要解决的问题
        5.1.2 确定系统边界及划分子系统
        5.1.3 提出建模基本前提及假设
    5.2 E&I-SD因果关系图及参数估计
        5.2.1 系统因果关系图
        5.2.2 数据处理及参数估计
    5.3 E&I-SD模型流图
        5.3.1 产业结构对能源结构影响子模块流图
        5.3.2 能源结构对产业结构影响子模块流图
        5.3.3 社会因素子模块流图
    5.4 E&I-SD模型有效性检验
        5.4.1 直观检验
        5.4.2 运行检验
        5.4.3 历史检验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能源与产业结构发展正交情景分析模型及应用研究
    6.1 正交情景分析法
        6.1.1 正交试验法和情景分析法原理
        6.1.2 正交情景设计的概念及优势
        6.1.3 正交情景分析法应用步骤
    6.2 O-S模型设计及仿真结果
        6.2.1 参数设定及数据来源
        6.2.2 正交情景规划模型设计及仿真结果
    6.3 O-S模型结果分析
        6.3.1 直观分析
        6.3.2 方差分析
        6.3.3 效应曲线图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能源与产业结构发展协调度测度模型及应用研究
    7.1 建立正交情景规划方案指标体系
    7.2 数据处理及熵值法权重测算
        7.2.1 数据来源及标准化处理
        7.2.2 基于熵值法测算指标权重
    7.3 构建正交情景规划方案指标协调度测度模型
    7.4 指标协调度测度模型结果及分析
    7.5 基于最优发展路径提出政策建议
    7.6 本章小结
第8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E&I-SD模型参数与方程
附录B E&I-SD模型仿真值与实际值分析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6)中国综合能源市场体系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意义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意义
    第二节 能源市场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一、 国外能源市场相关理论研究现状
        二、 国内能源市场相关理论研究现状
    第三节 本文的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第四节 主要研究成果
第二章 能源市场体系建设相关理论基础
    第一节 能源的定义与分类
        一、 根据能量蕴藏方式不同的分类
        二、 根据相对比较方式不同的分类
    第二节 能源市场体系及特殊性
        一、 能源市场体系
        二、 能源市场的特殊性
    第三节 能源与国家经济安全
        一、 经济安全的界定和内涵
        二、 能源安全的经济分析
第三章 我国能源产业的历史变革与发展趋势
    第一节 我国能源产业的历史变革
        一、 我国煤炭产业发展历史进程
        二、 我国石油天然气工业发展历史进程
        三、 我国电力工业发展历史进程
        四、 我国能源管理体制变迁
    第二节 我国能源生产消费发展趋势
        一、 我国能源生产发展趋势
        二、 我国能源消费演变及未来发展趋势
第四章 我国现有能源市场运行状态分析及其评价
    第一节 我国现有能源市场运行状态分析
        一、 我国现有能源市场物质技术状态
        二、 我国现有能源市场运行分析
    第二节 我国能源市场现有运行状态评价
        一、 我国能源市场的垄断分析
        二、 我国能源市场现有状态评价
第五章 国外主要国家能源市场参考比较
    第一节 俄罗斯能源市场
        一、 俄罗斯能源资源状况
        二、 俄罗斯能源市场特点
        三、 俄罗斯能源管理研究
    第二节 美国能源市场
        一、 美国能源资源状况
        二、 美国能源管理体制
        三、 美国能源市场的成功经验
    第三节 印度能源市场
        一、 印度能源资源状况
        二、 印度能源市场发展趋势及其战略与对策
第六章 中国综合能源市场体系建设
    第一节 中国能源市场体系建设的战略选择
        一、 我国能源市场体系建设战略指导思想选择
        二、 中国综合能源市场体系建设的战略选择
    第二节 综合能源市场概念的提出
        一、 综合能源市场的定义与特征
        二、 综合能源市场与传统能源市场的差异
    第三节 中国综合能源市场体系建设的目标框架与路径选择
        一、 中国综合能源市场体系建设的目标框架
        二、 中国综合能源市场体系建设的路径选择
    第四节 中国能源市场体系的重构
        一、 综合能源市场体系的要素建设
        二、 综合能源市场体系的结构设计与运行规则
第七章 综合能源市场体系运行评估方法
    第一节 综合能源市场的稳定性
        一、 能源市场系统的稳定性
        二、 综合能源市场的运行
    第二节 综合能源市场的模拟方法及评价
        一、 综合能源市场的模拟假设
        二、 综合能源市场运行的模拟方法
        三、 综合能源市场体系评价与未来研究展望
第八章 我国能源市场体系建设的政策建议
    第一节 我国能源发展方针
        一、 实施节约能源优先和环境保护并重的原则
        二、 促进能源产业的多元发展
        三、 发挥科技创新在能源产业发展的主导作用
        四、 深化能源体制改革
        五、 改善能源产业中的民生需求
    第二节 我国能源开发战略
        一、 国内能源开发
        二、 国外能源开发
    第三节 我国能源供给与消费政策建议
        一、 改革国内能源管理与监管体制
        二、 推进我国能源市场各项配套改革
        三、 加快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促进能源消费政策改革
        四、 提高我国能源生产与消费的环保标准
    第四节 我国能源战略产业培育与发展政策建议
        一、 充分利用我国市场资源优势
        二、 加大技术创新投入力度
        三、 积极鼓励新能源开发与使用
参考文献
    中文文献
    外文文献
后记

(7)我国能源供求预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论文研究的背景、目的及意义
        1.1.1 论文研究的背景
        1.1.2 论文研究的目的
        1.1.3 论文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1.3 论文的研究思路、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论文的研究思路
        1.3.2 论文的研究内容
        1.3.3 论文的研究方法
    1.4 论文创新之处
第2章 我国能源的供求现状与世界能源发展趋势
    2.1 我国能源供给现状
        2.1.1 我国能源资源禀赋状况
        2.1.2 我国能源的生产状况
    2.2 我国能源需求现状
        2.2.1 我国能源需求结构现状
        2.2.2 我国能源需求特点
    2.3 我国能源供求现状平衡分析
    2.4 世界能源发展趋势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能源供给和需求影响因素分析
    3.1 能源供给总量影响因素分析
        3.1.1 能源禀赋
        3.1.2 技术进步
        3.1.3 生产建设
    3.2 能源需求总量影响因素分析
        3.2.1 经济增长
        3.2.2 产业结构
        3.2.3 能源消费结构
        3.2.4 技术进步
        3.2.5 人口与城市化水平
        3.2.6 能源价格
        3.2.7 国际贸易
        3.2.8 国家的宏观政策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我国能源供求总量预测分析
    4.1 能源生产总量预测
        4.1.1 能源生产总量GM(1,1)模型预测
        4.1.2 能源生产总量趋势外推模型预测
        4.1.3 能源生产总量组合模型预测
    4.2 能源需求总量预测
        4.2.1 能源需求总量的GM(1,1)模型预测
        4.2.2 能源需求总量的趋势外推模型预测
        4.2.3 能源需求的组合模型预测
    4.3 未来的能源供求状态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我国煤炭供求预测分析
    5.1 煤炭生产量预测
        5.1.1 煤炭生产量GM(1,1)模型预测
        5.1.2 煤炭生产量趋势外推模型预测
        5.1.3 煤炭生产量组合模型预测
    5.2 煤炭需求量预测
        5.2.1 煤炭需求的GM(1,1)模型预测
        5.2.2 煤炭需求的趋势外推模型预测
        5.2.3 煤炭需求的组合模型预测
    5.3 未来的煤炭供求状态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我国石油与天然气供求预测分析
    6.1 石油生产量预测
        6.1.1 石油生产量GM(1,1)模型预测
        6.1.2 石油生产量趋势外推预测
        6.1.3 石油生产量组合模型预测
    6.2 石油需求量预测
        6.2.1 石油需求量的GM(1,1)模型预测
        6.2.2 石油需求量的趋势外推模型预测
        6.2.3 石油需求量的组合模型预测
    6.3 天然气生产量预测
        6.3.1 天然气生产量GM(1,1)模型预测
        6.3.2 天然气生产量趋势外推模型预测
        6.3.3 天然气生产量组合模型预测
    6.4 天然气需求量预测
        6.4.1 天然气需求量的GM(1,1)模型预测
        6.4.2 天然气需求量的趋势外推模型预测
        6.4.3 天然气需求量的组合模型预测
    6.5 未来的石油与天然气供求状态分析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我国电力供求预测分析
    7.1 电力装机容量预测
        7.1.1 电力装机容量GM(1,1)模型预测
        7.1.2 电力装机容量趋势外推预测
        7.1.3 电力装机容量组合模型预测
    7.2 电力资源需求量预测
        7.2.1 电力资源需求的GM(1,1)模型预测
        7.2.2 电力资源需求的趋势外推模型预测
        7.2.3 电力资源需求的组合模型预测
    7.3 未来的电力供求状态分析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我国的能源发展对策
    8.1 能源发展的国际经验借鉴
    8.2 我国能源发展的政策选择
        8.2.1 大力发展能源替代
        8.2.2 采取措施节约能源
        8.2.3 高效开发常规能源
        8.2.4 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与新能源
        8.2.5 调整优化能源结构
        8.2.6 建立石油储备体系
        8.2.7 加强政府能源管理
    8.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8)印尼能源消费影响因素分析及需求预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目的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印尼能源研究现状
        1.2.2 能源消费影响因素研究现状
        1.2.3 能源需求预测方法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4 本文创新点与不足
    1.5 数据来源和主要工作量
2 印尼能源消费历史及现状
    2.1 一次能源消费历史及现状
    2.2 各能源品种消费历史及现状
        2.2.1 各能源品种消费量变化
        2.2.2 化石能源分品种终端能源消费量变化
    2.3 印尼一次能源消费结构历史
3 印尼能源消费影响因素研究
    3.1 印尼能源消费影响因素分析
    3.2 VAR模型构建
    3.3 协整分析
    3.4 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3.5 脉冲分析和方差分解
4 印尼未来能源需求预测
    4.1 基本国情
        4.1.1 经济发展历程
        4.1.2 印尼产业结构
        4.1.3 人口和城市化
        4.1.4 资源禀赋
        4.1.5 矿产资源消费
    4.2 一次能源需求预测
    4.3 能源消费结构预测
5 印尼未来能源需求对全球影响
    5.1 印尼未来能源需求对全球影响
        5.1.1 化石能源需求对全球影响
        5.1.2 可再生能源需求对全球影响
    5.2 中国的对策建议
6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9)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及空间布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新能源汽车与可持续发展
        1.2.2 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与技术进步
        1.2.3 政策激励效果研究
    1.3 研究方法与结构安排
        1.3.1 研究方法
        1.3.2 结构安排
    1.4 论文的创新与不足
        1.4.1 论文的创新之处
        1.4.2 论文的不足之处
第2章 相关理论
    2.1 可持续发展相关理论
        2.1.1 能源危机的预见性
        2.1.2 减少排放的紧迫性
        2.1.3 可持续发展与产业升级
        2.1.4 可持续发展与需求变化
    2.2 市场失灵与政府干预相关理论
    2.3 产业空间集聚相关理论
第3章 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状况
    3.1 新能源汽车市场现状介绍
        3.1.1 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概况
        3.1.2 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现状
    3.2 国内外新能源汽车技术现状与对比
        3.2.1 国内外新能汽车整车技术现状
        3.2.2 国内外动力电池相关技术发展现状
        3.2.3 国内外电动机技术发展现状
        3.2.4 国内外新能源汽车技术对比分析
第4章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空间分布
    4.1 中国汽车产业空间分布情况
    4.2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空间分布情况
        4.2.1 中国新能源汽车生产基地布局情况
        4.2.2 新能源汽车销地分布情况
    4.3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
        4.3.1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现状总览
        4.3.2 产业集群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发展现状
第5章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空间分布的影响要素
    5.1 研发与制造基础
    5.2 技术与知识溢出
    5.3 当地政策的引导
    5.4 消费市场接近性
    5.5 中国新能源汽车集聚因素的实证研究
        5.5.1 数据的获取与指标的建立
        5.5.2 模型的建立
        5.5.3 模型结果分析
第6章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前瞻
    6.1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市场预测
        6.1.1 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影响因素的灰度分析
        6.1.2 基于Bass模型的我国新能源汽车年保有量预测
    6.2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走向
    6.3 中国新能源汽车技术研判
    6.4 小结
第7章 政策建议
    7.1 中国新能源汽车政策
        7.1.1 发展规划政策
        7.1.2 技术与能源限制性政策
        7.1.3 配套基础设施政策
        7.1.4 推广与补助政策
    7.2 国外新能源汽车政策
        7.2.1 美国新能源汽车政策
        7.2.2 日本新能源汽车政策
        7.2.3 德国新能源汽车政策
    7.3 国际新能源汽车政策的对比分析
    7.4 关于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对策建议
        7.4.1 创新推广新能源汽车方式提升市场购买需求
        7.4.2 借鉴国际经验完善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
        7.4.3 加强新能源汽车产业高层次人才培养与引进
        7.4.4 合理优化产业布局培育区域经济新的增长点
        7.4.5 完善配套产业建设与售后保障固废回收机制
第8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10)能源革命视域下我国能源市场化法律转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综述
        一、国外研究综述
        二、国内研究综述
    第三节 论文结构、研究方法和主要创新
        一、论文结构
        二、研究方法和主要创新
第一章 我国能源革命的内涵
    第一节 能源革命的必要性
        一、能源资源禀赋差
        二、能源结构不合理
        三、能源效率低
        四、我国能源市场化进程缓慢
        五、国际碳排放减排和国内环境保护压力大
    第二节 能源革命的内涵
        一、革命的内涵
        二、能源革命的内涵
第二章 能源革命的核心是能源市场化
    第一节 世界能源革命背景下的各国能源战略简述
        一、美国《未来能源安全蓝图》简述
        二、德国《未来能源纲领》简述
        三、《欧盟 2020——有竞争力、可持续和安全的能源战略》简述
    第二节 世界范围内能源革命核心是能源市场化
        一、效率革命、清洁能源革命是能源革命的外在表现
        二、能源革命核心是能源市场化
    第三节 我国能源革命核心更应该是能源市场化
        一、政府行政强制代替市场激励
        二、国企垄断阻碍市场竞争
        三、能源法律是行政管理法,不是产业政策法
        四、价格管制代替市场竞价
        五、我国能源市场化迫在眉睫
第三章 能源革命需要能源法律制度转型
    第一节 能源革命的法律意义
        一、能源革命是能源战略
        二、能源战略的制定依据:国情和世情
    第二节 能源法律是实现能源革命战略最有力的保证
        一、能源战略、能源规划和能源法律的关系
        二、能源法律是实现能源战略的保障
    第三节 能源法律制度缺位、错位影响能源革命绩效释放
        一、能源法律滞后的现状
        二、能源法律转型助推能源革命
第四章 我国节能市场化法律转型
    第一节 节能主体制度转型:从政府节能到市场节能
        一、政府强制节能的有限
        二、市场激励节能的无限
    第二节 节能制度设计理念转型:从义务本位到权利本位
        一、节能“外部性”与义务本位的冲突
        二、节能外部效应内部化:权利本位的回归
    第三节 节能市场交易行为法律转型:从无名合同到有名合同
        一、节能的阶梯转型
        二、能源管理合同的法律性质界定
第五章 我国电力市场化法律转型
    第一节 我国电力市场化现状
        一、我国电力产业发展现状
        二、我国电力法律法规发展现状
    第二节 我国电力市场化瓶颈
        一、停滞十三年的电改
        二、垄断的电力市场
        三、热闹的电改与旁观的电力法
    第三节 我国电力市场化法律转型路径探讨
        一、德国电力法律政策新趋势及对我国的借鉴
        二、我国电力市场化法律转型目标
        三、我国电力市场化法律转型主要制度设计
第六章 我国煤炭市场化法律转型
    第一节 我国煤炭市场化现状
        一、我国煤炭产业发展现状
        二、我国煤炭法律法规发展现状
    第二节 转型之痛的煤炭产业
        一、节能减排高压下的严峻产业环境
        二、能源革命冲击下的产业寒冬
    第三节 我国煤炭市场化转型路径探讨
        一、煤电互保救市政策是救市毒药
        二、煤炭市场化才是良药
        三、煤炭价格市场化
        四、煤炭资源配置市场化
        五、煤炭市场化转型制度
第七章 我国页岩气市场化法律转型
    第一节 页岩气革命概述
        一、美国页岩气革命
        二、页岩气发展的瓶颈——水资源
        三、美国页岩气革命成功关键在于法律确立的能源优先战略
    第二节 我国页岩气发展瓶颈
        一、我国页岩气发展现状——气水矛盾更突出
        二、我国页岩气开发的法律瓶颈
    第三节 我国页岩气发展战略抉择
        一、页岩气——未来能源的选择
        二、页岩气与水资源法律政策一体化转型
    第四节 我国页岩气开发法律制度设计
        一、建构可交易水权市场,解决水资源配置问题
        二、发展水处理产业,解决水污染问题
        三、建立统一独立的行业监管机构
        四、开展战略环境影响评价
第八章 我国能源监管市场化法律转型
    第一节 国外能源监管改革及能源立法概述
        一、纽约能源监管改革及能源立法概述
        二、伦敦能源监管改革及能源立法概述
        三、多伦多能源监管改革及能源立法概述
        四、日本能源监管改革及能源立法概述
    第二节 国外能源监管改革和能源立法对我国的借鉴
        一、能源法律体系完备是有效能源监管的前提
        二、能源监管理念和目标是实现能源利用和环境发展的可持续性
        三、能源目标层级指导能源监管
        四、监管政策制定的连携与反馈
        五、大力扶持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及新能源的推广
    第三节 我国能源监管市场化重点制度设计
        一、能源产权界定是监管的基础
        二、能源监管计划的制定
        三、大力发展能源发展基金
        四、建立能源监管“大部制”
结论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致谢

四、全球变化对我国未来能源结构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促进可再生能源发展的财税政策研究 ——本文侧重对可再生电力能源分析[D]. 栗宝卿.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 2010(01)
  • [2]能源系统转型对减缓气候变化设定目标的响应及模拟分析[D]. 孙红杰. 兰州大学, 2020(01)
  • [3]经济结构变动与未来中国能源需求走势[J]. 郑新业,吴施美,李芳华. 中国社会科学, 2019(02)
  • [4]中国开发林木生物质能源与其产业发展研究[D]. 黄雷. 北京林业大学, 2008(07)
  • [5]中国能源与产业结构协调发展模型研究[D]. 韩松.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18(01)
  • [6]中国综合能源市场体系建设研究[D]. 蒋国旗. 中共中央党校, 2013(10)
  • [7]我国能源供求预测研究[D]. 邓志茹.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11(07)
  • [8]印尼能源消费影响因素分析及需求预测研究[D]. 王海波.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9(02)
  • [9]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及空间布局研究[D]. 彭华. 吉林大学, 2019(02)
  • [10]能源革命视域下我国能源市场化法律转型研究[D]. 韩兴旺. 华东政法大学, 2015(03)

标签:;  ;  ;  ;  ;  

全球变化对我国未来能源结构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