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企业的大型化和小型化(论文文献综述)
陈孝鹏,许俊杰,鲁森远,刘杰[1](2021)在《小型化顶锤在合成金刚石过程中的应用》文中提出使用了优化后的小型化硬质合金顶锤代替原先的一体化大顶锤,运用至六面顶压机中合成工业金刚石及大单晶金刚石。采用原先的原材料合成块,以及相关匹配好的合成工艺,能够正常合成出相对应的工业金刚石以及大单晶金刚石。小型化顶锤进行有限元模拟,受力分析结果显示:小型化顶锤能替代原先的一体化大型顶锤,不影响合成金刚石的质量并能降低单个顶锤硬质合金使用量40%,从而降低生产金刚石过程中的顶锤消耗,增加超硬材料企业的经济效益。
王才明[2](2020)在《20世纪初期交响曲的“小型化”现象探究 ——以三部作品为例》文中研究指明20世纪初期是一个风格多元且充满变革的时代,在该期间诞生的许多交响曲作品中,尤其在乐队规模以及作品的长度上显现出一种“小型化”现象特征,开始以一种新鲜的方式重新演绎交响曲。本论文以雅纳切克《小交响曲》、布里顿《简易交响曲》以及普罗科菲耶夫《小交响曲》三部作品为例,通过对三部作品中的“共性”与“个性”化的现象特征进行整理分析,最后将20世纪初期交响曲“小型化”现象的溯源关系得出结论。本论文的结构由三大部分组成,第一个部分包含了第一章与第二章,分别对20世纪初期交响曲出现的新趋势与三位作曲家的艺术生涯以及三部作品进行了简单介绍;第二个部分为三部作品中的形态分析部分,包含了第三章至第七章。这五个章节中对主题分析其中包括了主题结构、主题的轮廓、主题的展开以及主题的音高内涵这几个方面;第四章主要从旋律与和声两个方面对作品中“调式化”表现特征进行了分析阐述;第五、第六章里分别对作品中的织体组织与结构模式分别进行的分析阐述,其中对织体组织的分析包括了固定音型的使用、层次结构、节奏素材复调织体等等;结构模式则为组曲式的特征;第七章主要从编制上与音色处理上入手对作品进行的配器分析。第三个部分主要对“20世纪初期交响曲创作中的‘小型化’现象”风格溯源进行最后归纳总结,并得出结论。本论文的主要学术成果:将三部交响曲作品与“小型化”所相关的表层特征进行归纳总结,并得出导致该现象的主要原因以及“小型化”现象背后的深层内涵逻辑。
方师乐,黄祖辉[3](2019)在《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农业机械化的阶段性演变与发展趋势》文中认为本文首先从现实路径和中国特色两个维度出发,以内部结构变迁作为划分标准,将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的农业机械化进程划分为四个阶段,分别是1949—1962年农机大型化的起步阶段,1962—1978年的并驾齐驱阶段,1979—2003年的农机小型化阶段,以及2004年以后向农机大型化回归的阶段。随后,本文分析了中国农业机械化进程中城镇化、工业化、农业经营制度和农机政策等因素对其发展轨迹的影响。本文发现,21世纪以来大规模的农业机械跨区服务成为中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新动力,并在土地细碎化、农村劳动力不足的双重约束下,保障了粮食供给。现阶段,农业机械化工作的重心一方面是从全域发展的视角构建本地或跨区的农机服务网络,注重服务模式创新,实现区域内和区域间农业机械资源的合理调配;另一方面需重视高端农机装备的研发与应用,利用科技促进中国农业机械化水平的进一步深入。
徐刚[4](2019)在《智能化综合船桥系统产品开发商业计划书》文中指出航海业的高速发展加大了船舶电子行业市场需求,船舶电子行业同时受创新科技的影响,国内航海客户急需一款即融入智能化创新元素又有较高性价比的航海电子产品,而国内航海电子设备制造商也无法提供完全满足客户需求的产品,在此背景下公司依托多年涉足航海电子行业为优势,决定开发一款智能化综合船桥系统产品投放国内市场满足国内航海电子设备的供需平衡,提高企业收益。本文首先详细介绍项目的研究背景和意义,研究的主要内容和采取的研究方法,然后对项目所研发的产品进行详细的介绍,并从企业自身层面介绍其组织架构、研发团队、具备的核心技术等,展示了产品的商业模式画布,对产品的价值主张进行设计,从研发的产品层面介绍产品的应用市场范围和开发流程。研究的流程首先对航海电子设备的市场需求进行分析,利用SLEPT研究模型进行宏观环境的分析,利用波特五力模型进行竞争环境的分析,设计并得出产品研发项目的战略地图;然后研究产品的营销和竞争方案,采用4Ps分析模型研究产品的营销策略,同时对产品的竞争能力进行分析并得出产品的营销竞争方案;最后对财务、融资和项目风险进行分析,在财务分析方面做了投资成本、项目盈利能力、损益估算、现金流量估算四个方面五年内的年度预测分析,通过预测结果数据得出项目的投资收益潜力,在融资分析方面研究了项目的融资规模、模式、期限和资金的使用计划,在项目的风险分析方面对整个项目在技术、市场、经营、管理、人力资源、融资、财务七个方面做了详细的风险评估并针对各种风险制定了应对策略。论文通过对项目的实施环境,产品的市场营销与竞争策略,项目的财务、融资和风险防控方面做详尽的研究和分析,结合企业自身所具备的竞争优势和项目资源,运用科学的财务预测模型得出的项目预测数据结果,证明该研究项目的投资回报率高、利润增长率大,是一个具有较强盈利能力项目,它将能为企业带来更大收益并提高行业竞争力,为国家乃至世界航海行业贡献极高的行业价值。
王曼曼[5](2019)在《科技革命视域下的社会化大生产阶段划分与分析》文中研究指明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社会化大生产”是描述社会生产趋势、阐释社会生产方式的重要范畴。纵观国内外相关研究,大多数学者已经意识到,借助社会化大生产理论认识与指导当代社会生产方式发展的必要性,但在具体运用上却存在阐释不足的问题,其关键原因在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中国主要领导人和中国理论界,对于社会化大生产的具体、系统分析还有待深入,或者说还需进一步深化对社会化大生产阶段问题和作用机理问题的研究。基于此,本文提出一条社会化大生产理论深化研究的可行思路,即将科技发展水平作为社会化大生产阶段划分的理论依据,通过分析科技革命视域下的社会化大生产各阶段,明晰社会化大生产演进的作用机理,进而得到一个关于社会化大生产的合理理论,并进一步加以验证。通过综合运用文献分析、归纳演绎、理论联系实际等研究方法,本文深化研究社会化大生产理论发现,科技革命视域下的社会化大生产历程可以划分为四大阶段,且各阶段具有不同的特征,即蒸汽时代的规模化阶段;电气时代的一体化阶段;信息时代的网络化阶段;智能时代的普遍互联化阶段。进一步分析,可明晰社会化大生产演化的作用机理,即科学技术与社会分工协作相互作用,推动彼此不断向前发展,社会分工与协作深化又推动生产组织方式的演化,生产组织方式演化再推动社会化大生产方式演进,最终生产越来越具社会性质。通过实践验证,这一结论能够帮助认识与完善中国国有企业组织方式,不仅阐释了中国国有企业组织方式的变革,还论证了中国国有企业组织方式的特色优势。本文的研究实现了对社会化大生产理论的深化,能够帮助认识与发展当代复杂的社会生产方式,有利于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构建,和有利于明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方向。
丁祥海[6](2018)在《“互联网+”城市生产》文中指出为了促进信息化、工业化和城镇化三化融合发展,提出"互联网+"城市生产模式。通过分析城市生产的特点指出需要重点研究的领域;构建了"互联网+"城市生产的体系结构,揭示了"互联网+"城市生产的内涵;分析了主要的先进制造技术及其对城市生产的影响,总结了大规模个性化定制生产、绿色性实时动态反馈和方案绿色性优化技术、集成客户订单的生产组织自优化技术、基于云端的实时生产流程模拟和基于云端虚实结合的景观化工厂设施规划是"互联网+"城市生产的主要关键技术;指出集成互联网、物联网、信息物理系统等的"互联网+"平台是基础,建立了基于云服务的"互联网+"城市生产服务平台的概念模型,并结合城市生产系统中的人力资源服务,分析了平台运行的3个基本问题;最后给出一个德国的研究案例。所做研究可为深入开展"互联网+"城市生产提供参考。
方师乐[7](2017)在《城镇化背景下的中国农业机械化:跨区服务的视角》文中指出发生在中国最近20年内的农业机械化过程是美国19世纪初至20世纪中叶农业机械化过程的缩影。但是,在传统的关于农业技术进步的文献中,对于中国快速农业机械化的理解依然是表面化和模式化的。本文通过对农业机械跨区服务这一现象的深入剖析,结合中国特有的农业资源禀赋和城镇化的发展历史,从理论和实证上回答了有关中国农业机械化发展过程中的如下3个关键性问题:(1)在人多地少、土地极度细碎化的农业资源禀赋约束下,中国为何能够发展农业机械化?(2)中国的农业机械化分别走过了农机小型化阶段和农机大型化阶段,那么是怎样的因素引致了这种发展模式的变迁?(3)中国的农机跨区服务是否会导致农业机械化水平对谷物产出的空间外溢性?这种外溢性的空间分布规律如何,而这种规律又怎样和中国特殊的农业生产条件和地理特征相统一?简而言之,就是回答农业机械化为什么会发生(Why)?为什么现在发生(Why now)?以何种方式实现(How)?以及有何影响(Impact)?对上述问题的回答形成了本文的主要结论:(1)关于农业机械化为什么会发生和为什么现在发生的问题,本研究的基本观点是,农业机械化是在更广的经济发展大背景——城镇化和就业非农化的引导下发生。宏观层面的实证结果表明:资源的稀缺性决定了短期内城镇化和农业机械化之间是竞争关系;但从长期来看,农业机械化所释放的大量剩余劳动力会促进城镇化发展,而城镇化进程中对于农业劳动力的吸收从客观上要求农业实现机械化,二者是正相关关系。微观层面实证结果表明,非农就业总体上增加了农户的农业机械支出。(2)关于以何种方式实现的问题,本文在在俱乐部理论理论的框架下指出,农机跨区服务这一现象的本质其实是生产性农业机械在中国已经成为了俱乐部商品。中国国土在纬度上的纵横辽阔,不同地区同一农作物的同一生产环节时间跨度大,为农机跨区作业赢得了时间差,保障了俱乐部成员的充足,而中国的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这又降低了俱乐部成员的边际成本。世界上很难再找到像中国一样幅员辽阔、基建完善、耕地极度细碎化的国家,这也是为什么中国的农业机械化发展模式很难在其他发展中国家推行的原因。(3)关于有何影响的问题,本文认为,农机跨区服务这种特殊的农机化实现方式已经改变了粮食生产方式,这种社会化服务主体的存在是农业分工和专业化的体现。进一步,本文认为,大规模的农机跨区服务必然导致农业机械化在空间上的溢出效应,这种效应表现为农机化水平不仅作用于当地的粮食生产,也对周边地区的粮食生产产生辐射作用,实证结果验证了这一假说。总体而言,本文从实际现象出发,运用主流经济学分析工具将现实理论化、模型化,最后又通过实证分析将理论与现实统一,从而加深了对实际现象的认知,其中可能的创新体现如下:首先,从研究视角方面:(1)非农就业是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的客观现象,但是本研究认为,农民的非农就业不仅导致了农业与非农部门之间的分工,更促进了农业产业内部的分工,在中国家庭联产承包的制度安排下,这种分工表现为形成了专业化的农机服务市场,而这是过去10年中国农业机械化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2)从农机跨区服务这样一个现象切入,认为这种行为必然导致农业机械化水平在空间上具有溢出效应,并试图采用科学的研究方法测算这种效应的显着性和规模。(3)虽然部分研究指出农业机械跨区服务是中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特殊模式,但对这一现象也只是停留在表面化和模式化的描述阶段,尚不能构建一个主流经济学的理论框架去解释这一现象发生的机理以及外部冲击如何影响农机跨区服务的趋势,本文试图通过公共经济学领域下的俱乐部理论解释农业机械使用者和所有者分离的内在机制,分析小农户和大机械同时存在的缘由,并指出这是在中国现有的制度安排和资源禀赋条件下的必然现象。其次,从研究方法方面:(1)运用空间计量经济学的方法来研究农业机械化水平对谷物产量的空间溢出效应,这在有关农业机械化的研究中是较早的。(2)利用更加微观的大样本数据研究城镇化和农业机械化之间的关系,在模型的设计中考虑两者的滞后效应,将长期和短期关系分离,从而更为深刻地揭露在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城镇化对于农业机械化的影响。
邱海平[8](2008)在《全球化时代的中小企业:重新审视马克思的生产社会化理论》文中研究表明马克思是最早提出全球化理论的思想家,他将资本主义的发展理解为推动全球化的根本动力。在马克思的经济学理论中,"生产社会化"这一范畴和理论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马克思认为,正是生产社会化的发展最终将否定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经济制度,并由此产生"自由人联合体"。然而,在当代全球化发展的新时代,资本主义中小企业并没有像马克思的预言那样完全被大资本和大企业消灭殆尽,相反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新发展。换句话说马克思在分析资本主义矛盾时所使用的"生产社会化"这一范畴只包括了唯一的特定含义,即生产的集中化、大型化。根据现代社会中大企业与中小企业共同存在和发展、规模经济与社会分工和专业化同时发展的事实,必须恢复马克思的生产社会化概念的二重含义,把生产集中化和大型化与生产分散化和小型化都理解为生产社会化的表现和发展。
戚天明[9](2007)在《从世界矿山机械发展趋势谈我国矿山机械的发展策略》文中提出第一台矿山机械的诞生催生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矿山机械在历次工业革命中不断发展壮大,而以机电液一体化和微电子技术广泛应用为标志的第三次工业革命,是矿山机械飞跃发展的时期。我国应当在矿山机械的发展环境、现代设计手段、工艺技术和机电液一体化(包括智能化)技术方面采取措施,并注意有所为有所不为,以缩小与世界先进技术的差距,从而在全球化的市场中争取到自己的一席之地。
邱虹[10](2006)在《分工的二元发展与企业小型化、分散化趋势》文中研究指明社会分工的二元发展是企业小型化、分散化趋势的根源。社会分工的发展(扩大)具有两种不同的途径和形式。一种是从集中化的生产中产生社会分工,即由企业内部的分工转化为企业之间的分工,另一种形式是在现有生产的基础上创造新的分工关系,即创造原来没有的生产。马克思分工理论研究的特定目的和所处的特殊历史背景,使他忽略了对资本分散和生产小型化这一问题的分析。过分强调了分工导致的生产集中和资本集中的趋势。
二、企业的大型化和小型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企业的大型化和小型化(论文提纲范文)
(1)小型化顶锤在合成金刚石过程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设计及试验 |
2.1 小型化顶锤的设计理论 |
2.2 小型化顶锤及配套钢环工程图 |
2.3 小型化顶锤合成工业金刚石 |
2.4 小型化顶锤长时间保压合成大单晶金刚石 |
2.5 小型化顶锤压应力有限元模拟分析及计算 |
3 结果和讨论 |
4 结论 |
(2)20世纪初期交响曲的“小型化”现象探究 ——以三部作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二、选题依据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
四、研究目的 |
五、研究方法 |
第一章 交响曲在世纪之初的新趋向 |
第一节 交响曲“小型化”的演变轨迹 |
一、交响曲的成型模式 |
二、交响曲的缩减变化 |
三、交响曲的扩大变化 |
四、交响曲的“二次”缩减变化 |
第二节 交响曲“小型化”的扎堆现象 |
第三节 提出问题 |
第二章 作曲家与作品简介 |
第一节 雅纳切克与《小交响曲》简介 |
一、雅纳切克的艺术生涯 |
二、《小交响曲》作品简介 |
第二节 布里顿与《简易交响曲》简介 |
一、布里顿的艺术生涯 |
二、《简易交响曲》作品简介 |
第三节 普罗科菲耶夫与《小交响曲》简介 |
一、普罗科菲耶夫的艺术生涯 |
二、《小交响曲》作品简介 |
第三章 “小型化”的主题形态 |
第一节 主题的结构特征 |
一、微小的“旋律核” |
二、微小的“节奏核” |
第二节 主题的轮廓特征 |
一、音阶式 |
二、和弦分解式 |
三、音阶式与和弦分解式混合型 |
第三节 主题的展开形式 |
一、单一主题的展开形式 |
二、主题轮廓的贯穿 |
第四节 主题的音高内涵 |
一、最大限度将主题“小型化” |
二、主题的非展开型写法 |
三、扩大主题本身之外的表现空间 |
小结 |
第四章 “小型化”的调域展开空间 |
第一节 “调式化”音乐语言的演变历史轨迹 |
第二节 作品中的“调式化”特征体现 |
一、旋律中的调式化体现 |
二、和声中的调式化体现 |
小结 |
第五章 “小型化”的织体组织形态 |
第一节 固定音型的使用 |
一、雅纳切克《小交响曲》中的固定音型使用 |
二、布里顿《简易交响曲》中的固定音型使用 |
三、普罗科菲耶夫《小交响曲》中的固定音型使用 |
第二节 音型中的层次结构 |
一、包含多层旋律的音型 |
二、大跳音程将层次分离 |
三、将多层次的织体浓缩为单一织体形式 |
第三节 简洁的节奏素材 |
一、重复式 |
二、对称式 |
第四节 “三音列”的纵横贯穿 |
第五节 复调织体的充分运用 |
一、模仿手法的运用 |
二、对比复调手法的运用 |
小结 |
第六章 “小型化”的结构模式 |
第一节 组曲式套曲结构 |
一、舞曲风格的乐章 |
二、组曲化的乐章组合形式 |
第二节 小型曲式的运用 |
小结 |
第七章 “小型化”的乐队处理 |
第一节 多样化的乐队编制 |
一、弦乐组的乐队编制 |
二、双管的乐队编制 |
三、自由化的乐队编制 |
第二节 统一音色的配器处理 |
一、突出的纯音色配器处理 |
二、层次分明的混合音色 |
小结 |
结论 |
一、“小型化”交响曲的浅层特征 |
二、“小型化”交响曲的参照视角 |
三、导致“小型化”现象背后的主要原因 |
四、“小型化”现象背后的深层内涵逻辑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致谢 |
(3)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农业机械化的阶段性演变与发展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中国农机化的阶段性演变和区域差异(1949—2018年) |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农机大型化的起步阶段(1949—1962年) |
(二)并驾齐驱阶段(1963—1978年) |
(三)农机小型化阶段(1979—2003年) |
(四)农机大型化的回归阶段(2004年至今) |
(五)中国农机化的区域差异 |
三、中国农机化发展的影响因素 |
(一)城镇化与农机化 |
(二)农地产权和农业经营制度与农机化 |
(三)农机化政策与农机化 |
四、结论和讨论 |
(4)智能化综合船桥系统产品开发商业计划书(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理论综述 |
1.2.1 商业计划书 |
1.2.2 战略理论 |
1.2.3 营销理论 |
1.2.4 关键技术理论基础 |
1.3 论文研究对象与研究主体 |
1.3.1 论文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
1.3.2 论文的研究主体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2 项目描述 |
2.1 智能化综合船桥系统产品开发项目介绍 |
2.1.1 研发产品介绍 |
2.1.2 研发企业介绍 |
2.1.3 研发团队介绍 |
2.1.4 产品核心技术介绍 |
2.2 产品的外部环境分析 |
2.2.1 客户细分 |
2.2.2 价值地图 |
2.2.3 适配(Fit) |
2.2.4 产品的商业模式设计 |
2.2.5 产品目标市场定位 |
2.3 产品的开发流程 |
3 项目实施环境分析 |
3.1 航海设备市场需求分析 |
3.2 SLEPT模型分析 |
3.2.1 社会(Social)因素分析 |
3.2.2 法律(Legal)因素分析 |
3.2.3 经济(Economic)因素分析 |
3.2.4 政治(Political)因素分析 |
3.2.5 技术(Technology)因素分析 |
3.3 波特五力模型分析机会和威胁 |
3.3.1 供应商的议价能力 |
3.3.2 购买者的议价能力 |
3.3.3 新进入者的威胁 |
3.3.4 替代品的威胁 |
3.3.5 同业竞争者的能力 |
3.4 项目的战略地图 |
4 营销与竞争方案 |
4.1 产品4PS营销策略分析 |
4.1.1 产品策略(Product Strategy) |
4.1.2 价格策略(Pricing Strategy) |
4.1.3 渠道策略(Placing Strategy) |
4.1.4 促销策略(Promoting Strategy) |
4.2 产品的竞争能力分析 |
4.2.1 成本优势 |
4.2.2 技术优势 |
4.2.3 质量优势 |
5 财务、融资与风险分析 |
5.1 财务预测分析 |
5.1.1 投资成本预测 |
5.1.2 项目盈利能力分析 |
5.1.3 损益估算预测 |
5.1.4 现金流量估算预测 |
5.2 融资分析 |
5.2.1 融资规模、模式、期限 |
5.2.2 资金使用计划和进度 |
5.3 项目风险评估 |
5.3.1 技术风险及策略分析 |
5.3.2 市场风险及策略分析 |
5.3.3 经营风险及对策 |
5.3.4 管理风险及对策 |
5.3.5 人力资源风险及对策 |
5.3.6 融资风险及对策 |
5.3.7 财务风险及对策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科技革命视域下的社会化大生产阶段划分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相关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创新点 |
第2章 社会化大生产理论的历史追溯 |
2.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相关论述 |
2.1.1 马克思与恩格斯的相关论述 |
2.1.2 列宁的相关论述 |
2.1.3 斯大林的相关论述 |
2.2 中国主要领导人与理论界的相关论述 |
2.2.1 中国主要领导人的相关论述 |
2.2.2 中国理论界的相关论述 |
第3章 科技革命视域下的社会化大生产阶段划分 |
3.1 科技发展水平作为阶段划分的理论依据 |
3.1.1 科技成为社会化大生产的动力基础 |
3.1.2 科技决定社会化大生产的具体形式 |
3.2 科技革命视域下的社会化大生产四大阶段 |
第4章 科技革命视域下的社会化大生产阶段分析 |
4.1 蒸汽时代的社会化大生产特征及演进 |
4.1.1 小规模化的初期阶段 |
4.1.2 大规模化的中期阶段 |
4.1.3 趋于一体化的后期阶段 |
4.2 电气时代的社会化大生产特征及演进 |
4.2.1 私人产业垄断的一体化前期阶段 |
4.2.2 国家产业垄断的一体化后期阶段 |
4.3 信息时代的社会化大生产特征及演进 |
4.3.1 集团产业集聚的网络化前期阶段 |
4.3.2 地域产业集聚的网络化中期阶段 |
4.3.3 虚拟产业集聚的网络化后期阶段 |
4.4 智能时代的社会化大生产特征及演进 |
第5章 社会化大生产演进的作用机理及验证 |
5.1 社会化大生产演进的作用机理 |
5.1.1 科学技术与社会分工协作相互作用 |
5.1.2 科学技术推动生产组织方式的演化 |
5.1.3 科学技术推动社会化大生产演进 |
5.2 以中国国有企业组织方式分析为例的实践验证 |
5.2.1 传统中国国有企业组织方式分析 |
5.2.2 当代中国国有企业组织方式分析 |
第6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致谢 |
(6)“互联网+”城市生产(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城市生产的特点和重点研究领域 |
1.1 城市生产的特点 |
(1) 企业绿色化 |
(2) 企业小型化 |
(3) 企业景观化 |
1.2 城市生产的重点研究领域 |
(1) 可持续发展的产品和服务 |
(2) 分布自治的生产组织 |
(3) 社会化协作物流 |
(4) 景观化的工厂设施 |
2“互联网+”城市生产的内涵 |
3“互联网+”城市生产的技术体系 |
3.1 先进制造技术对城市生产的影响 |
3.2 需要研究的主要关键技术 |
(1) “互联网+”大规模个性化定制技术 |
(2) “互联网+”绿色性实时动态反馈和方案绿色优化技术 |
(3) “互联网+”集成客户订单的生产系统自优化技术 |
(4) 基于云端的实时生产流程模拟 |
(5) 基于云端虚实结合的工厂设施景观评价 |
4“互联网+”城市生产服务平台概念模型 |
5“互联网+”城市生产的研究案例 |
6 结束语 |
(7)城镇化背景下的中国农业机械化:跨区服务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目标、研究假说、研究内容 |
1.2.1 研究目标 |
1.2.2 研究假说 |
1.2.3 研究内容 |
1.3 研究方法、数据来源和技术路线 |
1.3.1 研究方法 |
1.3.2 数据来源 |
1.3.3 技术路线图 |
1.4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
1.5 论文的结构安排 |
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2.1 核心概念界定 |
2.1.1 农业机械 |
2.1.2 农业机械化 |
2.1.3 城镇化 |
2.1.4 农机跨区服务 |
2.1.5 空间溢出效应 |
2.2 理论基础 |
2.2.1 诱致性技术创新理论 |
2.2.2 城乡二元经济理论 |
2.2.3 俱乐部理论 |
2.2.4 农户模型理论 |
2.2.5 农业分工和专业化理论 |
2.3 文献综述 |
2.3.1 非农就业对工业化、城镇化和经济增长的贡献 |
2.3.2 非农就业对农业机械化的影响 |
2.3.3 农业机械化对非农就业的贡献 |
2.3.4 关于耕地细碎化和农业机械化的争论 |
2.3.5 农业机械化和粮食产出之间的关系 |
2.3.6 本文在文献上可能的贡献 |
3 研究背景 |
3.1 中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历史 |
3.1.1 农业机械化的起步阶段: 1949-1980年 |
3.1.2 农业机械小型化阶段: 1981-2001年 |
3.1.3 农业机械大中型化阶段: 2002年至今 |
3.2 中国城镇化和人口流动的历史 |
3.2.1 全面管制阶段: 1949-1982年 |
3.2.2 逐步放开阶段: 1983-2002年 |
3.2.3 加速推进阶段: 2003年至今 |
3.2.4 中国就业非农化和农业机械化的历史趋同性 |
3.3 中国农机跨区服务发展的历史 |
3.3.1 初级发展阶段: 1996年之前 |
3.3.2 井喷式发展阶段: 1996-1999年 |
3.3.3 全面推进阶段: 2000-2013年 |
3.3.4 回落阶段: 2014年至今 |
4 中国特色的农业机械化路径分析: 俱乐部理论的视角 |
4.1 农户使用农机服务的“俱乐部模型” |
4.1.1 数理模型 |
4.1.2 图形分析 |
4.2 在中国农机作为俱乐部商品的可行性 |
4.2.1 自然禀赋的可行性 |
4.2.2 制度安排的可行性 |
4.2.3 市场竞争的可行性 |
4.3 俱乐部视角下中国农机化的发展路径——相对静态均衡分析 |
4.3.1 非农就业增加,农业劳动力工资上升 |
4.3.2 国家扶持农机工业,对大中型农机给予补贴 |
4.3.3 农民收入提高、耕地规模增加 |
4.4 本章小结 |
5 城镇化拉动农业机械化的规律和内在动力 |
5.1 引言 |
5.2 文献回顾 |
5.3 理论模型 |
5.4 计量模型、变量选取与数据来源 |
5.4.1 计量模型的设定 |
5.4.2 变量的选取和说明 |
5.4.3 数据来源及描述性统计 |
5.5 计量检验与结果分析 |
5.5.1 初步回归结果 |
5.5.2 农业劳动力密度中介效应的检验 |
5.5.3 稳健性检验 |
5.6 本章小结 |
6 非农就业、农机投资和农机服务利用 |
6.1 引言 |
6.2 理论基础和文献回顾 |
6.3 农户模型 |
6.4 数据、计量模型和样本统计性描述 |
6.4.1 数据来源 |
6.4.2 计量模型和估计方法 |
6.4.3 样本描述性统计 |
6.5 回归结果和讨论 |
6.6 稳健性检验 |
6.6.1 异常值的干扰问题 |
6.6.2 非农就业的内生性问题 |
6.6.3 来自山东省调研数据的验证 |
6.7 本章小结 |
7 农业机械化的空间溢出效应及其分布规律 |
7.1 引言 |
7.2 问题的提出:来自全国数据和省级数据的矛盾 |
7.2.1 背景与假设 |
7.2.2 回归结果与讨论 |
7.3 空间上的统计分析 |
7.4 空间计量分析 |
7.4.1 基本模型设定与估计 |
7.4.2 空间溢出效应的空间分布规律 |
7.4.3 跨经纬度的空间溢出效应分析 |
7.5 本章小结 |
8 结论和政策启示 |
8.1 主要结论 |
8.2 政策启示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主要科研成果 |
(9)从世界矿山机械发展趋势谈我国矿山机械的发展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1 发展历史背景简单回顾 |
2 当今矿山机械发展趋势撷要 |
2.1 产品种类多样化与结构的模块化 |
(1) 提升设备 |
(2) 井巷全断面掘进设备 |
(3) 破碎筛分设备 |
2.2 模块化、成套化与小型化 |
2.2 机—电—液一体化与大型化 |
2.2.1 矿用机械式挖掘机发展过程 |
2.2.2 矿用液压式挖掘机发展过程 |
2.3 当今机—电—液一体化和大型化的矿机典型范例 |
3 我国矿山机械的总体现状与对策 |
3.1 完善我国矿山机械发展的环境 |
3.2 加强制造和用户工艺技术的研究 |
3.3 加强现代设计和试验手段的应用 |
3.4 力行机电液一体化 |
3.5 产品开发要有所为有所不为 |
4 结束语 |
四、企业的大型化和小型化(论文参考文献)
- [1]小型化顶锤在合成金刚石过程中的应用[J]. 陈孝鹏,许俊杰,鲁森远,刘杰. 超硬材料工程, 2021(03)
- [2]20世纪初期交响曲的“小型化”现象探究 ——以三部作品为例[D]. 王才明. 南京艺术学院, 2020(02)
- [3]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农业机械化的阶段性演变与发展趋势[J]. 方师乐,黄祖辉. 农业经济问题, 2019(10)
- [4]智能化综合船桥系统产品开发商业计划书[D]. 徐刚. 大连理工大学, 2019(08)
- [5]科技革命视域下的社会化大生产阶段划分与分析[D]. 王曼曼. 华北电力大学, 2019(01)
- [6]“互联网+”城市生产[J]. 丁祥海.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 2018(02)
- [7]城镇化背景下的中国农业机械化:跨区服务的视角[D]. 方师乐. 浙江大学, 2017(02)
- [8]全球化时代的中小企业:重新审视马克思的生产社会化理论[J]. 邱海平. 社会科学研究, 2008(03)
- [9]从世界矿山机械发展趋势谈我国矿山机械的发展策略[J]. 戚天明. 矿山机械, 2007(10)
- [10]分工的二元发展与企业小型化、分散化趋势[J]. 邱虹. 商业研究, 200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