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北京车辆段采用和检修滚动轴承情况(论文文献综述)
刘鑫[1](2021)在《基于SystematICS平台的地铁空调机组轴承设备状态监控》文中研究说明地铁空调机组在投入运营后使用频繁,易出现空调机组故障,其中因轴承故障引起皮带摩擦冒烟导致现场设备存在消防安全隐患的问题尤为突出,严重影响地铁的平安运营。目前地铁空调机组设备监控信息在地铁综合监控系统平台以及环境与设备监控系统中较为分散和单一,仅对空调机组设备运行状态进行逐站监控。同时,由于线网空调机组设备众多,控制中心调度及专业人员在设备监控及巡检过程中按照固有模式难以覆盖到所有空调机组设备,无法对空调机组轴承故障发展趋势进行提前预警,或者获知空调机组轴承出现了故障。因此,研究地铁空调机组轴承设备状态的实时监控具有重要的意义。论文主要以现有的地铁通风空调系统、综合监控系统、环境与设备监控系统为平台,通过获取实时监测数据判断空调机组轴承设备运行状态,并根据轴承故障状态采取相应控制措施。论文首先对空调机组轴承典型故障进行分析,分析对比了多种轴承性能监测方法,研究确定了轴承运行状态的优劣参数及诊断标准,设计了地铁空调机组轴承设备状态监控系统软硬件方案,利用地铁现有设备及网络平台,通过增加振动传感器、数据监测点等措施,实现了轴承状态检测及振动超限时的报警与停机;同时对综合监控系统工作站各站空调机组设备监控信息进行集中整合,为设备监控及操作人员提供一个方便、直观的监视操作界面。地铁空调机组轴承设备监控系统完成后,通过对现场设备进行测试,验证了系统的有效性。目前该系统已在西安地铁线网中进行安装应用,系统上线后故障预防效果明显。
高善兵[2](2021)在《基于工作流的货列检设备生产信息管理平台设计与应用》文中指出随着铁路货车运用工作要求的变化、新技术新装备的更新以及网络信息化技术的快速发展,作为铁路货车运用作业管理重要手段的各类信息系统也在不断的升级和改进。由于各类信息系统研发时间、生产厂家不同,造成各系统相互独立,不能相互关联,没有统一规范的接口,存在数据交换壁垒,实现数据共享比较困难,致使列检值班员在一列作业过程中,需要在不同系统之间重复录入相同数据,不仅增大了工作强度,而且造成作业效率低,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铁路货车运用各级管理人员也无法实时掌握列检技术作业进度以及一列作业相关数据。集控联锁电动脱轨器发生故障后,设备维修人员无法直观观察到故障现象,以至不能准确分析故障原因及时的给出具体的施修方案,导致设备无法及时修复。针对以上问题,本文将工作流理论运用到列检一列作业过程中,通过局域网共享、Web service首位号共享、车轮传感器信息采集、架构技术、关联数据库等技术,在对管理需求、用户需求、功能需求分析基础上,对构建货列检设备生产信息管理平台提出了平台总体架构设计方案和用例设计,并对平台数据架构、信息采集分别进行了设计,实现了列检作业基础数据实时共享。本文对应用和应用实践进行了研究,从平台构建、信息采集、系统架构、数据共享等方面进行了实现研究,同时从列检值班室布局优化、作业流程优化、实际作业图表电子化、作业指导书规范、定置管理及揭示规范方面进行了实践研究。通过论文研究实现了货列检设备生产信息管理平台从集控联锁电动脱轨器系统、微机控制列车制动机试验系统、列车尾部风压监测系统、现在车系统中获取列检一列作业数据和数据自动传输共享,解决了列检值班员重复录入作业信息问题,列车技术作业计划图表铺画,降低了列检值班员工作强度。同时,各级货车运用管理人员可以通过列检设备生产信息管理平台掌握列检作业进度,为货车运用专业管理提供了技术支撑。列检设备生产信息管理平台可以清楚地显示列检设备故障,准确的传递故障信息,为设备维修人员提供了有利条件。
赵紫雄[3](2021)在《TFDS动态检查集中作业平台管理及应用优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铁路运输是我国重要的运输方式,2016年~2020年铁路货物运输量从33.31亿吨增长到44.60亿吨,约增长33.86%。目前我国铁路货车保有量87万余辆,近5年仅增加约14%,为了让铁路车辆运能的提升跟上货运量和货运周转率的增长速度,我国铁路正在贯彻重载、提速和增量的政策。铁路货车车辆的周转使用频率不断提升,列车站停检修时间将减少;铁路货车运用维修安全保证距离延长至1000km,列车的站停检修距离增加、次数减少。采用TFDS人机结合作业代替传统现场人工作业,成为了调整列检布局和改变列检作业方式的潜在动力,促使铁路货车运用安全防范关口不断前移。TFDS动态检查集中作业平台的实现促使TFDS动态检查作业管理模式由“分散”向“集中”进行转变,TFDS集中作业也成为了货车车辆段落实“推动节支降耗、精简人员机构、优化生产组织”的重要措施。本文中作者以成都北车辆段区域集中作业的生产组织模式和TFDS集中作业平台应用情况作为研究对象,利用流程分析法对TFDS集中作业生产组织中的各环节展开分析,形成一套“精细决策、合理规划、灵活调整”的生产组织模式,并为TFDS动态检查集中作业平台的升级优化提供方案。采用本文生产组织优化和作业人员动态调配方案,将成都北车辆段当班作业组数为5个固定组优化为5~6个动态组,以2020年通过车数据为例使得人均每小时接车从2.6列降到2.1列,消除某地区密集到达时间段无法完成列车TFDS动态检查分析导致出现列车长时间待检的问题,确保了95%以上的货物列车在规定的时间范围内完成TFDS动态检查作业和故障预报。
吴夏川[4](2021)在《铁路货车轮轴数字化检修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指出随着铁路高速重载战略的实施,对货车质量提出更高要求,轮轴作为铁路货车关键部件,其检修过程是影响货车质量的关键环节之一。既有的轮轴检修系统开发时间较早,主要依赖人工录入,不能满足轮轴检修过程数字化、信息采集自动化、数据共享化、应用综合化的实际需要,因此需要结合轮轴检修发展及国内外相关技术的现状,开展铁路货车轮轴数字化检修系统的设计与实现研究。本文是以基于信息化实现轮轴检修过程管理为目标,研究了铁路货车轮轴数字化检修系统架构及功能设计,通过开展二维码、物联网、研发框架、移动应用技术等研究,研发“web+移动应用”的铁路货车轮轴数字化检修系统,提供了检修信息电子化流转、流程自动控制、进度监控、轮对存储管理、轮轴自动选配支出、质量闭环控制等功能,主要开展如下工作:(1)深入调研分析货车检修系统的发展现状,研究了二维码、物联网、研发框架、移动应用的相关技术,结合对货车轮轴检修业务流程的梳理,完成了系统需求分析。(2)研究提出了货车轮轴数字化检修系统的技术方案,包括总体架构、功能架构、技术架构、功能架构、数据架构等。(3)采用Spring Boot+Vue的前后端分离模式研发实现了系统功能,阐述了轮轴检修系统的检修工序、质量管理、生产计划、综合管理等模块的实现。论文的研究成果,在实践中试用取得良好的应用效果,提升了轮轴检修质量和效率,促进了检修业务流程优化创新,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陈文[5](2020)在《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风险管控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的快速发展,开通轨道交通线路的城市越来越多,城市轨道运营里程逐年攀升,线网规模也逐年扩大,如何提升和保障城市轨道交通系统运营安全的研究越来越重要。本文以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风险管控为研究对象,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现状与问题分析。通过对我国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生产现状进行分析,进而分别对国内外发生的186起地铁运营安全事故的发生原因进行分类统计,结果表明车辆、信号、供电、乘客、工作人员是导致地铁运营事故的主要原因,一旦出现重大事故,可能会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与财产损失。(2)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影响因素与风险分析。对城市轨道交通事故特点、主要安全风险和运营安全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和总结,并分别从人为因素、设备因素、环境因素和管理因素四方面展开了详细的探讨,为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风险评估体系的构建奠定理论基础。(3)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风险评估体系构建。分别从风险的分类和识别、风险辨识内容和方法、风险评估指标体系、风险和机遇的控制方法、风险评价准则等内容进行了深入分析和研究,建立了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的LC风险评价和风险点辨识与评估流程。(4)某城市地铁运营企业案例分析。以某城市地铁企业的运营现状为背景,通过在企业内建立风险分级标准,分别对弓网关系、走行部、轨道状态、车地无线传输、能耗、客流量等内容进行安全管控,并分别制定了A、B级C级的分级治理措施,从而降低企业运营安全隐患,验证了前述安全风险评估体系的有效性及适用性。通过研究本文建立了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风险分级评价体系,并在某地铁进行了实例验证,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评价体系可有效反映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状况及其发展规律有效,降低企业的运营安全隐患,验证了安全风险评估体系的有效性及适用性。
邵文彬[6](2020)在《关于机车主要轴承自主检修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自单位成立以来,始终坚持机车自主检修工作。对机车关键核心部件开展自主检修攻关。近年来,总结自主检修经验,优化工艺布局流程,补强检修工装设备,对机车主要轴承自主检修项目进行攻关。本文简述了国内外特别是铁路系统对于轴承检修的研究及应用情况,对单位开展机车主要轴承自主检修有实际借鉴意义,更是给单位开展机车轴承自主检修建立了信心。本文通过建立SWOT分析决策模型,对单位开展轴承自主检修的内部优势、劣势及外部机会、威胁进行全面剖析并决策,肯定了机车轴承自主检修的可行性。本文详细分析了轴承技术特点、近期轴承惯性故障以及检修工艺流程,介绍了轴承检测站设备配置及信息化建设等设计,并根据“通过能力分析法”对单位轴承检修能力进行了测算,描述了单位从机车轴承属地合作修逐步过渡到自主检修的过程中各管理文件、技术资料等的准备,总结了单位轴承自主检修工作开展的结果,特别是利用ROI模型分析了其经济效益,最后对轴承自主检修工作进行了总结及展望。本文通过实际效果来验证机车主要轴承自主检修方案是可行的,首次在铁路机务系统内实现了机车主要轴承自主检修,为轴承检修推广积累了宝贵经验。该方案在保障机车安全质量的同时,节约了机车检修停时,大幅度降低检修成本,更重要的是不受制于外企,可在铁路机务系统的机车高级修单位推广。
孙颖[7](2020)在《基于SSM的轴承选配与出入库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指出随着我国铁路运输事业的快速发展,铁路运输车辆行驶的速度在不断地提高。在车辆高速、长时间行驶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对车辆中的行车系统轮轴造成一定的磨损,如果不及时对车辆进行检修,就会存在铁路行车安全事故隐患。而轮轴中轮对、轴承的选配与压装是车辆检修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轮对、轴承的选配与压装务求高精度的测量与计算、科学合理的选配,是车辆安全、高速、可靠运行的重要保证。在对天津车辆段某车间的实际调研中发现,目前轮对、轴承的选配还是采用人工选配的方式,计算量大且工作效率低,易造成资源浪费,由于人工计算错误导致选配出来的轴承的准确性以及合理性难以得到保证;另一方面对轴承出入库、压装过程的数据管理都是传统的纸质化操作,导致数据容易丢失、数据管理滞后。因此对轮轴的选配与压装实现信息化管理对于进一步提高铁路建设信息化水平、保障车辆行车安全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对天津车辆段某车间的实际调研,设计和实现了轴承选配与出入库管理系统。针对检修车间内轴承等零件管理、选配困难等问题,创建信息化的轴承等零件的信息管理系统,采取合理而高效的配件管理措施,定制一种高效的流水线作业方式,代替了原来纯人工操作的作业方式,将轴承等零件的测量、管理、选配、轮对压装等工作整合在一起,并通过该系统实现轮轴选配、压装等过程的一体化操作。同时系统仔细分析了原来的轴承选配过程,结合了先进的信息技术,根据选配过程的特点、性质以及规范标准,从选配原理、选配原则的角度设计了针对轴承轴颈选配过程的算法,解决了选配过程中人工计算复杂以及选配结果不合理等问题,实现了轴承轴颈的自动选配。轴承选配与出入库管理系统的具体功能包括轴承管理、压装管理、统计分析以及后台配置管理,系统采用SSM框架等技术来实现具体的功能。本文从系统开发的关键技术、可行性研究、需求分析、概要设计以及功能的详细设计等方面对系统的实现过程进行了说明。目前轴承选配与出入库管理系统已经在天津车辆段某车间投入实际使用,为车辆检修质量以及车辆行车安全提供了有效的保证。
江涛[8](2020)在《多带宽模态流形融合及其在轴承故障诊断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我国轨道交通系统的不断发展,轨道车辆设备的集成度和规模得到了飞速提升,对轨道车辆设备各部分的制造、安装和日常维护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任何零部件的轻微故障或错位都可能影响整个轨道系统的正常运行,甚至可能导致严重的交通事故。滚动轴承通常在重载和高速条件下运行,是轨道车辆设备的关键零部件,因此滚动轴承会不可避免地出现性能下降,导致故障发生。轴承故障诊断的关键是提取由周期性冲击激励产生的瞬态分量。然而,从轨道车辆设备采集到的振动信号通常是不平稳的和非线性的,并与强噪声混合,这提高了轴承故障检测的难度。因此,开展滚动轴承故障诊断研究,准确提取故障瞬态分量,对轨道列车的安全可靠运行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以准确并高效识别轨道车辆轴承的故障类型为目标,提出了一种多带宽模态流形融合方法及其改进策略,并成功应用于轴承故障诊断中。论文的主要内容包括:(1)基础理论介绍。首先,阐述了变分模态分解(VMD)的基础理论,分析了关键参数对VMD输出结果的影响,并总结了现阶段VMD的主要改进方法及应用策略,发现VMD方法在去噪能力和计算效率方面的理论局限性。然后,基于VMD在不同参数下故障模态的信息互补特点,引入信息融合的思想,总结了流形学习技术的发展,并详细介绍了局部切空间排列(LTSA)算法,为全文方法的研究思路提供理论基础。(2)多带宽模态流形融合方法的确立。为准确提取轴承故障瞬态分量,提出利用流形学习非线性融合多个具有不同带宽的故障模态的多带宽模态流形融合新方法。首先,针对VMD计算冗余和模态数量难以确定问题,提出了一种名为回收VMD(RVMD)的高效分解策略,实现了故障信息的快速、完整、准确定位。然后,提出基于基尼系数的故障模态筛选策略,构建包含故障信息的多带宽模态。最后,采用流形学习从高维故障数据矩阵中揭示低维非线性固有结构,实现对轴承故障特征成分的准确提取。通过对仿真和实测轴承故障信号分析,验证所提多带宽模态流形融合方法的有效性和优越性。(3)多带宽模态流形融合方法的改进。针对LTSA在构建局部数据分布时邻域点数量难以确定的问题和流形融合特征波形上下不对称问题,分别提出改进策略。首先,引入自然最近邻居算法构建差异化局部数据分布,通过区域数据密度自适应指定邻域大小,克服了传统k最近邻居算法非自适应的问题。然后,提出基于特征值权重的特征补偿策略,构建波形上下对称的综合流形特征,使其更适合表征轴承故障脉冲分量。通过仿真和实验信号分析,证明了改进后的方法能够实现更加高效、准确的轴承故障瞬态分量的提取。综上,本文从改善故障信号特征识别精度和提高故障诊断效率这一目标出发,系统研究了多带宽故障模态矩阵的构建和流形特征学习策略,提出了多带宽模态流形融合及其改进方法。所提方法摆脱了传统轴承故障诊断技术对参数选择的依赖,提高了故障瞬态成分提取精度和效率,对轨道车辆轴承故障诊断有一定的理论指导和工程应用价值。
杨三叶[9](2019)在《动车组轴箱轴承故障诊断算法研究》文中提出滚动轴承作为机械的关节,在旋转机械中占据重要地位。在复杂环境因素的影响下,滚动轴承成为了旋转机械中受损率极其高的一个零部件。它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列车是否安全运行,尤其是在高速动车组中,走行部轴箱轴承如果不及时检修更换会极大概率地引发事故。因而,深入分析动车组滚动轴承的故障诊断方法以提高诊断准确度、降低故障发生率,这对确保车辆安全运行是十分必要的。本文将动车组走行部轴箱轴承作为研究的对象,对它的相关关键诊断技术进行深入分析。所做的主要工作内容与成果如下所示:(1)研究滚动轴承的基本组成,分析了其故障机理、原因、基本形式及振动特征频率。对故障的常用诊断方法进行总结,分析了相关算法的优缺点;(2)基于业界广泛使用的经典数学模型模拟CRH380BL型动车组的轴承内外圈及滚动体故障的振动信号,为验证后续算法的可行性做好了准备;(3)对于信号的预处理阶段,考虑到故障信号的趋势并不是平稳的,采用了小波降噪法。提出了一个新的小波阈值函数(T-G函数),该阈值函数在保留了传统软硬阈值函数降噪优点的基础上,减少了去噪过程中的信号失真和振荡问题,并且与其他的改进阈值函数进行对比验证此方法的优越性;(4)对于振动信号的特征提取问题,采用了改进集合经验模态分解(EEMD)与样本熵相结合的方法,将EEMD中的虚假分量剔除,用能真实反映信号特点的样本熵作为真实分量的特征值,从而更好地区分轴承不同的故障状态;(5)对于滚动轴承的故障诊断分类,分析了样本的特性后选用了鲁棒性好的支持向量机(SVM)。并且为了提高诊断准确率,选用了全局性能良好的搜索者优化算法(SOA)对SVM的参数进行优化。最终确定了基于SOA的SVM故障诊断算法,并利用仿真数据验证了此算法的可行性;(6)通过实验室的高速列车振动试验台采集正常状态、外圈故障、内圈故障及滚动体故障的信号验证了本文所设计算法的有效性。并且与传统算法和其他文献算法进行诊断准确率对比,证明了本文算法的优越性。
高梦亭[10](2019)在《铁路客车车辆段联合修车库检修工艺的优化设计》文中研究说明目前,国内铁路客车的检修工艺基本相同,在架起车体推出转向架后均是利用起重机将转向架推至检修区。对这一过程进行优化设计,在修车库内增加一条转向架走行线,利用转向架走行线运送转向架,缩短了转向架在修车库内的运送时间;同时在车体检修完成后利用工艺转向架将车体移至喷漆间,车体喷漆完成后再换上转向架,较大程度上提高了修车库的检修效率。
二、北京车辆段采用和检修滚动轴承情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北京车辆段采用和检修滚动轴承情况(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SystematICS平台的地铁空调机组轴承设备状态监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2 课题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2 空调机组轴承故障分析 |
2.1 空调机组主要技术参数 |
2.2 空调机组轴承结构及原理 |
2.3 轴承常见故障以及产生原因 |
2.4 空调机组轴承故障典型事件分析 |
2.5 空调机组轴承故障危害 |
2.6 本章小结 |
3 空调机组轴承设备状态监控系统架构与理论分析 |
3.1 空调机组轴承设备状态监控系统架构组成部分 |
3.2 状态信号采集的理论分析 |
3.2.1 空调机组轴承状态监测方法选择 |
3.2.2 振动测量方式 |
3.2.3 空调机组轴承振动传感器的选择与固定方式 |
3.2.4 空调机组轴承振动测点的选择 |
3.2.5 被测空调机组的运行条件 |
3.2.6 空调机组轴承的控制 |
3.3 状态信号特征值的理论分析 |
3.3.1 振动信号的特征值 |
3.3.2 时域振动振幅特征的描述 |
3.4 状态识别与决策理论分析 |
3.4.1 空调机组轴承故障的诊断方法 |
3.4.2 轴承故障的简易标准 |
3.4.3 振动烈度的分级 |
3.4.4 轴承通用振动评价标准 |
3.4.5 运行限值 |
3.5 本章小结 |
4 空调机组轴承设备状态监控系统的设计方案 |
4.1 空调机组轴承设备状态监控系统总体设计思路 |
4.1.1 系统设计思路 |
4.1.2 站内机电设备监控系统的接入 |
4.1.3 空调机组轴承状态监控系统硬件组成 |
4.2 Systemat ICS平台 |
4.3 BAS(环境与设备监控系统) |
4.3.1 中心ISCS-BAS监控功能 |
4.3.2 车站ISCS-BAS监控功能 |
4.3.3 BAS子系统设备现场布置原则 |
4.3.4 BAS子系统设备监控功能 |
4.3.5 BAS与通风空调专业的接口 |
4.4 本章小结 |
5 空调机组设备监控系统功能实现 |
5.1 数据采集及通信模块功能硬件部分实现 |
5.1.1 振动传感器选型 |
5.1.2 传感器安装位置与数量的选择 |
5.1.3 传感器安装方式的确定 |
5.1.4 数据采集及通信模块功能硬件部分实现小结 |
5.2 数据采集及通信模块功能软件部分实现 |
5.2.1 BAS系统部分PLC软件编程 |
5.2.2 综合监控系统软件编程 |
5.2.3 数据采集及通信模块功能软件部分实现小结 |
5.3 本章小结 |
6 监控系统现场安装与测试 |
6.1 测试整体情况 |
6.2 测试图谱分析 |
6.3 本章小结 |
7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2)基于工作流的货列检设备生产信息管理平台设计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分析 |
1.2.1 国外发展现状分析 |
1.2.2 国内发展现状分析 |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3.1 平台研究方法 |
1.3.2 技术路线 |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5 本章小结 |
2 相关技术及理论基础 |
2.1 工作流理论基础 |
2.1.1 工作流的定义 |
2.1.2 工作流主要相关概念 |
2.1.3 工作流模式定义 |
2.1.4 Workflow引擎 |
2.1.5 工作流管理系统定义 |
2.1.6 工作流管理系统的分类 |
2.1.7 工作流管理系统结构 |
2.1.8 图解工作流结构 |
2.2 信息采集技术 |
2.2.1 数据采集技术应用 |
2.2.2 车轮传感器数据采集技术 |
2.3 架构技术 |
2.3.1 开发语言选择 |
2.3.2 平台框架技术 |
2.3.3 数据库技术 |
2.4 本章小结 |
3 平台需求分析 |
3.1 列检设备生产信息管理需求分析 |
3.1.1 列检值班员作业流程分析 |
3.1.2 列检一列作业信息项点分析 |
3.1.3 列检值班室设备生产信息分析 |
3.1.4 列检设备生产信息管理平台建设目标 |
3.1.5 平台技术可行性分析 |
3.2 平台用户需求分析 |
3.2.1 列检值班员需求分析 |
3.2.2 检车员需求分析 |
3.2.3 车辆段调度员需求分析 |
3.2.4 动态检车组长需求分析 |
3.2.5 动态检测人员需求分析 |
3.2.6 管理者需求分析 |
3.3 平台功能需求分析 |
3.3.1 系统管理模块需求分析 |
3.3.2 货车运用记录模块需求分析 |
3.3.3 货车设备记录模块需求分析 |
3.3.4 货车运用技术管理模块需求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4 平台设计 |
4.1 平台总体架构设计 |
4.2 平台功能架构和用例设计 |
4.2.1 平台总体功能模块 |
4.2.2 平台总体用例设计 |
4.3 平台数据架构 |
4.3.1 数据库设计 |
4.3.2 平台各实体以及E-R图 |
4.3.3 基于工作流理论的数据流设计 |
4.3.4 数据接口设计 |
4.4 信息采集设计 |
4.4.1 平台数据传输流程 |
4.4.2 计时、计轴信息采集及车轮检测仪通讯规约设计 |
4.4.3 首、尾号共享设计 |
4.4.4 控制柜的硬件设计 |
4.5 本章小结 |
5 平台应用实现和实践 |
5.1 平台应用实现 |
5.1.1 平台构建实践 |
5.1.2 车辆计时、计轴信息采集实现 |
5.1.3 C/S结构平台实现 |
5.1.4 B/S结构平台实现 |
5.1.5 数据共享的实现 |
5.2 平台应用实践 |
5.2.1 列检值班室布局优化调整 |
5.2.2 列检值班员作业流程优化 |
5.2.3 列检实际作业图表电子化 |
5.2.4 建立作业指导书管理规范 |
5.2.5 建立列检值班室设备管理规范 |
5.2.6 值班室定置管理及揭示规范 |
5.3 平台应用分析 |
5.3.1 平台应用效果分析 |
5.3.2 平台应用效益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6 总结和展望 |
6.1 论文总结 |
6.2 创新点 |
6.3 后续研究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3)TFDS动态检查集中作业平台管理及应用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 |
1.2.1 国内铁路货车运行安全监控发展现状 |
1.2.2 国外铁路货车运行故障动态检测发展现状 |
1.2.3 国内外动态图像检测技术在铁路行业的研究情况 |
1.3 本文的结构框架和主要内容 |
2 TFDS集中作业系统应用及生产组织管理 |
2.1 TFDS系统的简介 |
2.1.1 TFDS硬件设备组成 |
2.1.2 TFDS集中作业系统采用的主要技术 |
2.1.3 TFDS集中作业平台的主要功能 |
2.2 TFDS集中作业生产组织模式 |
2.2.1 异地分散作业模式 |
2.2.2 区域集中作业模式 |
2.2.3 中心集中作业模式 |
2.3 TFDS集中作业生产组织构成及管理 |
2.3.1 主要岗位设置和职责 |
2.3.2 TFDS“一班”作业流程 |
2.3.3 TFDS“一列”作业流程 |
2.4 重要生产环节信息传递流程及结合部工作 |
2.4.1 生产组织安排环节 |
2.4.2 故障下发预报环节 |
2.4.3 设备运行异常环节 |
2.5 本章小结 |
3 TFDS集中作业管理及平台使用现状和优化需求分析 |
3.1 TFDS通过修作业时间分析 |
3.1.1 列车通过修时间及TFDS动态检查作业时间的关系 |
3.1.2 影响TFDS动态检查作业时间的重要因素 |
3.2 TFDS集中作业生产组织管理现状分析 |
3.2.1 生产组织效率有待提高 |
3.2.2 作业质量管理缺乏有效监控手段 |
3.2.3 人员素质培训达不到实际效果 |
3.2.4 通过作业TFDS检查标准难执行 |
3.3 TFDS集中作业平台使用现状分析 |
3.3.1 较TFDS3.0 作业平台增加漏接列车 |
3.3.2 人机交互提示提醒效果不佳 |
3.3.3 信息未实现自动采集和传递 |
3.3.4 生产环节缺少流程自动控制 |
3.4 管理模式优化及应用平台升级需求 |
3.4.1 生产组织管理模式优化需求 |
3.4.2 TFDS集中作业平台升级需求 |
3.5 本章小结 |
4 TFDS集中作业管理模式优化方案及应用平台升级方案 |
4.1 TFDS集中作业生产组织管理模式优化方案 |
4.1.1 合理选择集中作业生产组织模式 |
4.1.2 精细化决策TFDS生产组织管理 |
4.1.3 动态调整“一班”生产组织安排 |
4.1.4 建立结合部管理和作业时间评价机制 |
4.1.5 构建TFDS3.0作业应急管理体系 |
4.2 TFDS集中作业应用平台升级方案 |
4.2.1 实现用户定向信息提示和作业流程控制功能 |
4.2.2 实现生产信息自动流转和生产过程动态监测 |
4.2.3 实现全过程作业质量和在线培训效果智能评价 |
4.3 本章小结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4)铁路货车轮轴数字化检修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1.4 论文组织结构 |
1.5 本章小结 |
2 相关技术 |
2.1 二维码技术 |
2.2 架构技术 |
2.2.1 SpringBoot框架 |
2.2.2 Vue框架 |
2.2.3 Mybatis框架 |
2.2.4 微信小程序开发平台 |
2.3 物联网技术 |
2.4 本章小结 |
3 系统需求分析 |
3.1 用户分析 |
3.2 业务流程分析 |
3.3 功能性需求分析 |
3.4 非功能性需求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4 系统设计 |
4.1 系统总体构架 |
4.2 系统技术架构 |
4.3 系统功能架构 |
4.3.1 检修工序模块 |
4.3.2 质量检查模块 |
4.3.3 生产计划模块 |
4.3.4 综合管理模块 |
4.3.5 用户管理模块 |
4.3.6 权限管理模块 |
4.3.7 移动端模块 |
4.4 数据架构 |
4.4.1 数据库选型 |
4.4.2 数据接口 |
4.4.3 数据库设计 |
4.5 本章小结 |
5 系统实现 |
5.1 检修工序模块实现 |
5.1.1 检修工序 |
5.1.2 轮对选配支出 |
5.2 质量检查模块实现 |
5.2.1 质量检查 |
5.2.2 问题反馈 |
5.3 生产计划模块实现 |
5.4 综合管理模块实现 |
5.4.1 数据统计查询 |
5.4.2 工序监控 |
5.4.3 轮对储存管理 |
5.4.4 实时通信 |
5.5 用户管理模块实现 |
5.5.1 添加用户 |
5.5.2 在线用户管理 |
5.6 权限管理模块实现 |
5.6.1 登录和验证 |
5.6.2 权限分配 |
5.7 移动端模块实现 |
5.7.1 信息电子化流转 |
5.7.2 轮轴检修工序 |
5.8 其它功能实现 |
5.8.1 CORS跨域 |
5.8.2 事务配置 |
5.8.3 访问记录 |
5.8.4 文件上传、下载 |
5.9 应用效果 |
5.10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论文总结 |
6.2 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数据表结构 |
附录 B 轮对储存实现代码 |
附录 C 实时通信实现代码 |
附录 D 访问记录实现代码 |
附录 E 文件上传下载实现代码 |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5)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风险管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研究现状分析 |
1.3 研究目标与内容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内容 |
1.3.3 技术路线 |
2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现状与问题分析 |
2.1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生产现状 |
2.2 国内外运营安全事故及问题分析 |
2.2.1 国外部分城市地铁运营事故情况 |
2.2.2 国内城市地铁运营事故情况 |
2.3 运营安全态势与风险分析 |
2.4 案例地铁运营安全生产现状及问题 |
2.4.1 运营突发事件监测体系 |
2.4.2 运营安全管理体系 |
2.4.3 运营生产存在的问题 |
2.5 本章小结 |
3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影响因素与风险分析 |
3.1 城市轨道交通系统事故特点分析 |
3.2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主要风险分析 |
3.3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影响因素分析 |
3.3.1 人为因素 |
3.3.2 设备设施因素 |
3.3.3 环境因素 |
3.3.4 管理因素 |
3.4 本章小结 |
4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风险评估体系构建 |
4.1 LC风险评价方法 |
4.1.1 风险分类和识别 |
4.1.2 风险辨识内容和方法 |
4.1.3 风险评估指标体系 |
4.2 风险和机遇控制方法 |
4.2.1 风险评价准则 |
4.2.2 机遇价值评估与风险应对 |
4.3 本章小结 |
5 某城市地铁运营企业案例分析 |
5.1 安全控制措施 |
5.1.1 风险分级管控措施 |
5.1.2 全覆盖监控措施 |
5.1.3 弓网关系在线监测系统 |
5.1.3.1 系统组成 |
5.1.3.2 型式试验报告 |
5.1.4 走行部在线监测系统 |
5.1.4.1 主要功能 |
5.1.4.2 关键技术 |
5.1.4.3 平台化数据展示 |
5.1.4.4 数据分析与故障诊断方案 |
5.1.4.5 算法流程说明 |
5.1.4.6 系统诊断阈值标准 |
5.1.4.7 走行部在线监测数据分析与管理软件 |
5.1.5 轨道状态在线监测系统 |
5.1.6 车地无线传输系统 |
5.1.7 能耗在线监测 |
5.1.8 客流量在线监测 |
5.2 隐患排查治理措施 |
5.2.1 分级治理措施 |
5.2.2 隐患风险降低 |
5.3 风险管理 |
5.3.1 风险管理准备 |
5.3.2 风险点评估情况 |
5.3.3 部分高风险研判情况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论文研究成果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国外典型城市2000-2017年的地铁事故统计 |
附录 B 国内城市2009-2019年的地铁事故及事件统计 |
附录 C 危险事件发生可能性分值参考表 |
附录 D 危险事件严重度分值参考表 |
附录 E 运营安全生产指标内容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6)关于机车主要轴承自主检修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序言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轨道交通行业轴承检修的现状 |
1.2.1 国内现状 |
1.2.2 国外现状 |
1.3 轴承检测技术发展趋势 |
1.3.1 故障特征提取 |
1.3.2 人工智能 |
1.3.3 神经网络 |
1.4 研究思路及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5 理论基础及技术线路 |
1.5.1 理论基础 |
1.5.2 技术线路 |
2 建立SWOT分析模型,决策轴承自主检修 |
2.1 内部优势 |
2.2 内部劣势 |
2.3 外部机会 |
2.4 外部威胁 |
2.5 决策 |
2.5.1 利用(SO) |
2.5.2 改进(WO) |
2.5.3 监视(ST) |
2.5.4 消除(WT) |
3 机车主要轴承自主检修的技术可行性分析 |
3.1 机车主要轴承技术特点 |
3.1.1 类别统计 |
3.1.2 实物统计 |
3.1.3 技术图纸 |
3.1.4 技术参数 |
3.2 轴承惯性故障统计分析 |
3.2.1 电机轴承故障普查 |
3.2.2 轴箱轴承故障普查 |
3.2.3 轴承惯性故障分析 |
3.3 轴承检修主要技术要求 |
3.4 轴承检修工艺流程分析 |
3.4.1 机车检修修程 |
3.4.2 机车轴承修程 |
3.4.3 轴承工艺流程 |
4 机车主要轴承自主检修项目的技术设计 |
4.1 项目概述 |
4.2 总体布局与技术选型 |
4.2.1 项目总体布局 |
4.2.2 设备技术选型 |
4.3 轴承检修管理信息系统 |
4.3.1 铁路信息化建设发展趋势 |
4.3.2 铁路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 |
4.3.3 轴承检测站信息系统组成 |
4.3.4 机车轴承的尺寸检测系统 |
5 机车主要轴承自主检修实施及结果分析 |
5.1 轴承自主修方式及选择 |
5.1.1 属地合作修 |
5.1.2 自主检修 |
5.2 轴承自主修的实施 |
5.2.1 编制了一批检修技术文件 |
5.2.2 编制了一批设备技术文件 |
5.2.3 检修工装设备适用性较好 |
5.2.4 轴承自主检修开展的情况 |
5.3 自主检修结果分析 |
5.3.1 基于ROI模型的经济效益分析 |
5.3.2 生产效率的分析 |
5.3.3 质量安全的分析 |
5.4 自主检修注意事项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6.2.1 需加强轴承自主修的质量 |
6.2.2 需加强轴承设备的适应性 |
6.2.3 需积累轴承检测过程故障 |
6.2.4 需强化轴承检测技术培训 |
6.2.5 需完善轴承检测技术文件 |
6.2.6 需加强跟踪轴承运用状态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7)基于SSM的轴承选配与出入库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论文背景 |
1.2 铁路检修信息化应用现状 |
1.3 项目目标 |
1.4 论文主要工作 |
1.5 论文结构安排 |
2 系统相关技术 |
2.1 SSM框架 |
2.1.1 Spring框架 |
2.1.2 Spring MVC框架 |
2.1.3 My Batis框架 |
2.2 前端框架 |
2.2.1 MVP框架 |
2.2.2 Retrofit框架 |
2.2.3 Rx Java框架 |
2.2.4 Fresco框架 |
2.3 本章小结 |
3 需求分析 |
3.1 可行性研究 |
3.1.1 技术可行性 |
3.1.2 经济可行性 |
3.1.3 时间可行性 |
3.1.4 法律可行性 |
3.1.5 操作可行性 |
3.2 需求概述 |
3.2.1 业务流程分析 |
3.2.2 功能需求划分 |
3.2.3 业务角色分析 |
3.3 功能需求用例分析 |
3.3.1 轴承管理功能 |
3.3.2 压装管理功能 |
3.3.3 统计分析功能 |
3.4 非功能性需求 |
3.4.1 易用性需求 |
3.4.2 安全性需求 |
3.4.3 性能需求 |
3.4.4 输入输出需求 |
3.4.5 其他需求 |
3.5 本章小结 |
4 概要设计 |
4.1 系统架构设计 |
4.2 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
4.3 数据库设计 |
4.3.1 数据库命名规范 |
4.3.2 概念结构设计 |
4.3.3 物理结构设计 |
4.4 本章小结 |
5 系统功能详细设计与实现 |
5.1 开发环境 |
5.2 轴承管理模块 |
5.2.1 模块设计 |
5.2.2 模块流程图 |
5.2.3 模块顺序图 |
5.2.4 模块类图 |
5.2.5 实现效果图 |
5.3 压装管理模块 |
5.3.1 模块设计 |
5.3.2 选配算法设计 |
5.3.3 模块流程图 |
5.3.4 模块顺序图 |
5.3.5 模块类图 |
5.3.6 实现效果图 |
5.4 统计分析模块 |
5.4.1 模块设计 |
5.4.2 模块流程图 |
5.4.3 模块顺序图 |
5.4.4 模块类图 |
5.4.5 实现效果图 |
5.5 本章小结 |
6 系统测试 |
6.1 测试环境 |
6.2 测试工具 |
6.3 功能测试 |
6.3.1 密封座测量功能测试 |
6.3.2 轴承选配功能测试 |
6.3.3 后挡选配功能测试 |
6.3.4 轴承出入库台账功能测试 |
6.4 性能测试 |
6.5 本章小结 |
7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8)多带宽模态流形融合及其在轴承故障诊断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3 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 |
1.3.1 研究思路与框架 |
1.3.2 内容结构安排 |
第二章 变分模态分解和流形学习基础理论 |
2.1 引言 |
2.2 变分模态分解(VMD)方法 |
2.2.1 理论阐述 |
2.2.2 现阶段改进研究 |
2.3 流形学习方法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多带宽模态流形融合 |
3.1 引言 |
3.2 多带宽模态流形融合算法 |
3.2.1 回收变分模态分解 |
3.2.2 多带宽模态的选择 |
3.2.3 流形融合特征学习 |
3.2.4 基于多带宽模态流形融合的轴承故障诊断流程 |
3.3 仿真实验与轴承故障诊断应用 |
3.3.1 仿真实验 |
3.3.2 实验验证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多带宽模态流形融合的改进策略 |
4.1 引言 |
4.2 改进的多带宽模态流形融合算法 |
4.2.1 特征学习效率的提升 |
4.2.2 特征波形对称性的改善 |
4.2.3 基于改进的多带宽模态流形融合的轴承故障诊断流程 |
4.3 仿真实验与轴承故障诊断应用 |
4.3.1 仿真实验 |
4.3.2 实验验证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全文总结 |
5.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9)动车组轴箱轴承故障诊断算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2 铁路车辆轴承诊断研究现状 |
1.2.1 故障诊断技术的国内外发展概述 |
1.2.2 相关方法的研究现状 |
1.2.3 滚动轴承振动信号诊断算法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2 滚动轴承故障形式与振动机理分析 |
2.1 滚动轴承的基本结构与故障类型 |
2.2 滚动轴承振动机理分析 |
2.3 滚动轴承的振动诊断方法分析 |
2.4 轴承诊断环节与算法 |
2.5 本章小结 |
3 基于改进小波阈值降噪信号预处理 |
3.1 小波阈值降噪 |
3.1.1 小波阈值降噪法原理分析 |
3.1.2 小波阈值降噪流程 |
3.2 小波阈值降噪的影响因素 |
3.2.1 基函数 |
3.2.2 阈值函数 |
3.3 改进小波阈值函数 |
3.3.1 建立仿真数据 |
3.3.2 阈值函数的对比 |
3.4 筛选阈值与分解层数 |
3.5 本章小结 |
4 信号的特征提取与分类 |
4.1 EEMD算法 |
4.2 基于改进EEMD的特征提取 |
4.2.1 相关性准则 |
4.2.2 样本熵 |
4.2.3 本文特征提取方法 |
4.2.4 仿真验证 |
4.3 基于SOA的支持向量机故障分类 |
4.3.1 支持向量机概述 |
4.3.2 支持向量机的核函数 |
4.3.3 搜索者优化法 |
4.3.4 仿真验证 |
4.4 本章小结 |
5 轴承故障诊断实验分析 |
5.1 试验设备介绍 |
5.2 实验信号降噪预处理 |
5.3 基于改进EEMD和样本熵的特征提取 |
5.4 基于SOA的SVM故障诊断 |
5.5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10)铁路客车车辆段联合修车库检修工艺的优化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 客车车辆段总体设计原则 |
2 检修工艺的优化设计 |
3 结论 |
四、北京车辆段采用和检修滚动轴承情况(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SystematICS平台的地铁空调机组轴承设备状态监控[D]. 刘鑫. 西安理工大学, 2021(01)
- [2]基于工作流的货列检设备生产信息管理平台设计与应用[D]. 高善兵.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 2021(01)
- [3]TFDS动态检查集中作业平台管理及应用优化研究[D]. 赵紫雄.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 2021(01)
- [4]铁路货车轮轴数字化检修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吴夏川.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 2021(01)
- [5]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风险管控研究[D]. 陈文.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3)
- [6]关于机车主要轴承自主检修的研究[D]. 邵文彬.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 2020(01)
- [7]基于SSM的轴承选配与出入库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孙颖.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3)
- [8]多带宽模态流形融合及其在轴承故障诊断中的应用研究[D]. 江涛. 苏州大学, 2020(02)
- [9]动车组轴箱轴承故障诊断算法研究[D]. 杨三叶. 北京交通大学, 2019(01)
- [10]铁路客车车辆段联合修车库检修工艺的优化设计[J]. 高梦亭. 科技与创新, 201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