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方虎杖制剂治疗烧伤100例疗效观察

复方虎杖制剂治疗烧伤100例疗效观察

一、复方虎杖制剂治疗烧伤100例疗效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刘丹,汤海峰,张三奇[1](2007)在《虎杖复方制剂的研究及其临床应用概况》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通过对近年来有关虎杖研究的文献进行检索,综述了目前应用于临床的虎杖复方制剂的制备方法及其临床应用情况,为虎杖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了依据。

李寅,黄华,杨巧丽[2](2012)在《中医药治疗烧烫伤的研究概况》文中认为目的探讨中医中药治疗烧烫伤的研究概况。方法检索中医对烧烫伤的认识及中医药治疗烧烫伤的方法、中药及剂型的有关文献。结果使用中医药治疗烧烫伤,是用非手术的方法对创面进行处理和治疗,以达到自行愈合的效果。结论近年来中医药在治疗烧烫伤的临床应用上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但现有药物仍有一定的局限性,还需要不断探索,以发现更理想的方法和更有效的制剂。

黄志群,韦斯,陆钢,韦贤[3](2013)在《中西药制剂治疗烧烫伤概述》文中提出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的多样性引起的烧烫伤成为日常生活的一种常见病。烧烫伤主要指化学腐蚀剂、热源、电、放射性物质等引起的皮肤、黏膜,甚至深部组织的损害,病情具有广泛性和多发性的特点。中国每年烧烫伤的发病率约为1.5%~2%,需要住院治疗的人数占其中的5%左右,即每年约有2千万人遭受不同程度烧伤[1],而烧伤对健康的危害既

王睿[4](2017)在《生肌双黄散的质量控制及对感染性创面的临床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初步建立生肌双黄散的质量标准,控制药品质量;考察生肌双黄散外用于临床感染性创面的起效时间及创面愈合过程中各动态指标的经时改变,以评判其临床应用的疗效和价值。方法:(1)质量标准研究:采用薄层色谱法对生肌双黄散中黄连、虎杖、冰片进行定性鉴别;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黄连主要成分盐酸小檗碱进行含量测定;采用留样观察法对生肌双黄散在加速环境下进行连续四个月和长期环境下进行连续六个月的稳定性考察,考察项目包括制剂性状、水分测定、主要组分鉴别及指标成分含量测定。(2)临床观察:设计采用单盲、随机对照的方法,选取2015.06-2016.06在某市级三甲医院烧伤整形外科因糖尿病溃疡、压力性溃疡及烧(创)伤溃疡需接受门诊或住院治疗的感染性创面患者,按分层随机的方法分为生肌双黄散组、生长因子组和凡士林纱布组,三组经常规清创后分别给予生肌双黄散、贝复新凝胶及外敷凡士林纱布治疗,每日一次连续治疗八周,每周对创面愈合率、创面渗出情况、肉芽生长情况及局部疼痛程度进行观察,并对三组创面各项指标的经时改变进行统计学分析。数据结果采用SPSS21.0、SAS9.2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结果:(1)建立了黄连、虎杖、冰片的薄层色谱鉴别方法,结果清晰,专属性强;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得盐酸小檗碱线性范围为5.21μg/ml-72.9μg/ml,含量为1.56 mg/g,专属性、重现性、精密度、稳定性及加样回收率试验符合含量测定方法学要求;通过稳定性考察,生肌双黄散各项指标无明显变化,稳定性良好。(2)治疗八周后,创面愈合率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生肌双黄散组高于生长因子组(P=0.000),生长因子组又高于凡士林纱布组(P=0.000);创面渗出情况生肌双黄散组与生长因子组相似(P=0.094),均好于凡士林纱布组(P均=0.000);肉芽生长情况生肌双黄散组与生长因子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均优于凡士林纱布组(P均=0.000);局部疼痛程度生肌双黄散组好于生长因子组(P=0.030),生长因子组又好于凡士林纱布组(P=0.000)。结论:(1)建立的质量标准能够对生肌双黄散进行准确的定性、定量分析,结果稳定、可靠,重复性好,可用于制剂的质量控制。(2)生肌双黄散用于感染性创面安全有效。

王志坚(Wong Chi Kin)[5](2016)在《《临证指南医案》中黄柏应用的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通过研究《临证指南医案》中黄柏的应用规律,并与本草文献和《伤寒杂病论》内对黄柏之运用作比较,探索黄柏在应用规律和温病学派对伤寒之继承和发扬,总结黄柏之功效及运用原则,为现代中医临床正确地运用黄柏的依据。方法:以《临证指南医案》为基础,分析有关黄柏运用和含有黄柏的医案,对其病种、症状、证型、病程长短、就诊次数和各卷门中的应用、病机、望诊、舌诊、脉象、黄柏配伍、成方等,采用EXCEL建立数据库,整理相关数据,应用IBM SPSS Statistics 2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临证指南医案》记载有关黄柏的医案中,(1) 10卷中各卷都有应用黄柏的医案,但其应用次数不同,其中卷七应用最多,共应用26次,占应用总数的25.2%;其次是卷三,共应用21次,占应用总数的20.4%。(2) 62门中共有39门应用黄柏,应用频次最多的依次为淋浊、遗精、痿、痢、便闭、疝、虫、便血、痹等。(3) 绝大部分医案全程运用黄柏,共80则,占所有103则医案的77.7%。(4) 记载的诊次一般为1次,共占所有医案的66.0%。其次为2次,占15.5%。(5) 应用黄柏医案遍及8大现代医学系统,应用较多的系统依次为消化、运动、泌尿、生殖、神经、循环等,其中消化系统最多(34次,33.0%)。(6) 只有3次论及患者舌象情况,其中舌白、舌干苔白、舌灰边白各1次。(7) 全书合共有23处记载脉象。依次序出现次数最多为数脉, 其后为其他相兼脉,沉脉,弦脉,细脉,实脉,洪大脉,散脉,濡脉及革脉。(8) 最多见的证型为实证(多为湿热、热毒、心肝肠实火),近45%,而虚证(多为肝、肾单独或同时阴虚)稍多于虚实夹杂证(多为肾虚合并湿热,或心肾不交)(9) 根据《医学心悟》治病八法,除汗法和吐法外,其余下、和、温、清、消、补,六法都有医案记录。其中以清兼补法用最多。其后依次为清法,温补法,清和法,消法,清兼下法,消补法,温下法与补法。。(10)共有103条含黄柏组方,共采用四种剂型,其中采用汤剂69条,占67%;丸剂31条,占30%。(11)含黄柏的成方只有9条,其中出现最多的是滋肾丸,共出现12次,占所有成方的31.6%;其次安胃丸7次,占18.4%。成方以丸剂多见,共出现30次,占78.9%;其次为汤剂,出现7次,占18.4%;散剂出现1次,占2.7%。(12)与黄柏配伍最多的中药依次是黄连、茯苓、知母、泽泻、熟地黄、白芍、川萆薛、生地、人参、肉桂、龟版(连同龟甲)、广皮、牛膝、山栀、青皮、茅苍术、川楝子、当归。配伍次数最多的是黄连,共28次,占4.1%。(13) 标记了7中炮制类型的黄柏,分别为:炒焦黄柏、炒黑黄柏、略炒黄柏、盐水炒黄柏、炒黄柏、黄柏、生黄柏。运用最多的是黄柏,共应用93次,占总数的90.3%。(14) 共有8处记载黄柏的用量,用量从5分到8两不等。结论:(1) 叶氏使用黄柏的医案多是一两剂药即对症取效,而且多在全程或前期就使用黄柏。疗效之显著,反映了叶氏辩证能力超群,或者揭示黄柏使用指征的把握其实并不困难。(2) 叶氏应用黄柏治疗的病症广泛,月.不同的炮制方法,能分治表里上、中、下三焦,或趋降其寒性,增加其疗效。但其主治仍离不开其清热燥湿,泻火除蒸,解毒疗疮,苦寒坚阴等。(3) 黄柏药性苦寒最善清化湿热,滋阴降火。故望诊中出现湿热蕴结(色黄、形膨、胀、肿)、湿热熏蒸蒙蔽清窍(色苍、神呆、迷、欲昏),叶氏承《神农本草经》之旨,认为黄柏善解湿热蕴结,可使湿去热走,燥湿而不伤阴。或阴虚火旺(形瘦)、虚火上炎(色赤)等证候是叶氏使用黄柏的指征,叶氏多次提及黄柏的潜阳、和阳功效。(4) 叶氏在医案中只有3次论及舌象。分别为舌白、舌干苔白、舌灰边白。证明黄柏在炮制后,寒性趋降,但仍能保持其化湿特性。(5) 所有黄柏医案中未见迟脉、结代脉等脉象,笔者认为若遇寒邪凝滞证型不宜用黄柏。(6) 脾胃虚弱、肾阴阳两虚、或素体虚寒者,慎用黄柏,或师李东垣法配伍健脾胃药或师朱丹溪法配伍补肾药。叶氏不只是一味使用黄柏泻实火,解热毒,还用来清虚火、潜阳、和阳,黄柏祛湿,湿去热走而阳气归源。(7) 清补法之所以使用最多,这是由于这些医案中,都不是以黄柏作为主药的缘故。(8) 叶氏擅长使用黄柏与其它药味配伍,实现相须为用或制约温燥药药性。(9) 叶氏使用含黄柏的内服膏剂和酊剂,这种剂型创新值得后世借鉴和研究。(10) 叶氏继承并进一步发扬了李东垣独创的滋肾丸,大胆创新性地使用滋肾丸治疗多种病症如肝风、遗精、淋浊、便闭、疝、诸痛等,并取得良效。叶氏安胃丸是在仲景《伤寒论》中乌梅丸化裁而来,体现了叶氏对经方的传承与创新。(11) 叶氏采用含黄柏成方时多选丸剂,表明其使用黄柏每次量少,且不入汤剂水提取药理成分,而以吞服为主的用药特色。(12) 叶氏认为黄柏炒制的辅料及程度如果不同,可能引起不同的疗效药性药理变化。(13) 叶氏使用黄柏量小效宏的临床经验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赵前思[6](2014)在《烧伤搽剂的临床前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烧伤搽剂为武汉市第三医院院内制剂,主要由金银花、虎杖、诃子、五倍子等中药组成,具有清热解毒、散瘀止痛、收湿敛疮的作用,适用于深Ⅱ度及以下烧烫伤,疗效确切。本课题以中药制剂研究的相关指南为指导原则,以方中的主要有效成分为指标,筛选出烧伤搽剂的最佳提取工艺,建立了可靠的质量标准,并对其药效学、体外抑菌作用及安全性评价进行了考察,为后期烧伤搽剂在临床中的实验研究和制剂的二次开发提供科学依据。一、制剂工艺研究选取浸膏率、鞣质含量、没食子酸的含量为指标进行综合分析评价,对溶剂、温度对提取工艺的影响进行了单因素考察,初步选择乙醇渗漉法提取;针对乙醇浓度、浸泡时间、乙醇用量和渗漉速度进行L49(3)正交试验,考察了影响渗漉法提取的主要因素,选择出最优的条件,还对制剂的乙醇量、制备液的浓度进行了研究。筛选的渗漉法提取的最优工艺条件:60%浓度乙醇、浸泡24h、乙醇用量12倍、渗漉速度0.3mL·min-1;制备的药液中加入处方量3‰的冰片,30%乙醇补足体积,使烧伤搽剂新工艺的浓度为0.2g/mL。二、质量标准研究采用薄层色谱法对烧伤搽剂新工艺中金银花、虎杖、没食子酸进行鉴别研究;高效液相色谱法对烧伤搽剂新工艺中没食子酸、绿原酸、虎杖苷进行含量测定研究,紫外分光光度法对鞣质进行含量测定研究;并对制剂的PH、乙醇量、无菌等项目进行了研究并制定其限定标准。三、对深Ⅱ度烧伤大鼠模型的实验研究以磺胺嘧啶银组、烧伤灵酊组作为阳性对照,并设立了模型组、烧伤搽剂原工艺组、烧伤搽剂新工艺组,进行了烧伤搽剂对深二度烧伤大鼠模型的药效学研究。从创面愈合指标、病理形态观察、烧伤大鼠血清炎症因子的含量变化进行多方面的综合评价烧伤搽剂新工艺治疗烧伤的疗效。结果发现,烧伤搽剂新工艺在促进大鼠烧伤创面的愈合作用方面效果显著,优于烧伤搽剂原工艺,同时能显著降低大鼠血清中ICAM-1和MPO的含量,升高IL-10的含量,说明其具有显著的抗炎活性。四、体外抑菌作用研究采用纸片扩散法研究了烧伤搽剂原工艺、新工艺对烧伤致病菌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大肠杆菌的抑菌活性,测量其抑菌圈直径,同时以0.9%氯化钠溶液作为阴性对照,醋酸洗必泰溶液作为阳性对照。采用琼脂稀释法研究了烧伤搽剂新工艺对以上三种菌的最低抑菌浓度,以改性甲壳素创面修复凝露为阳性对照药,同时测定了烧伤搽剂新工艺对临床烧伤创面分泌物中分离菌株的最低抑菌浓度。结果显示,烧伤搽剂新工艺对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大肠杆菌均具有较好的抑菌效果,优于烧伤搽剂原工艺;对三种致病菌的最低抑菌浓度分别为1.56,6.25,1.56mg·mL-1,对临床致病菌株有一定的抑菌效果。五、安全性评价研究安全性评价实验中,对烧伤搽剂新工艺的急性毒性、过敏性、刺激性进行了考察。结果显示烧伤搽剂新工艺涂抹于大鼠完整皮肤和破损皮肤,无明显急性毒性反应,无动物中毒死亡情况;单次及多次给药于豚鼠完整皮肤和破损皮肤,无红斑水肿等情况,刺激反应评分为0,说明无刺激性;烧伤搽剂涂抹于豚鼠皮肤致敏接触和激发接触后,无红斑水肿等反应,也无全身过敏反应,过敏反应评分为0,说明无致敏性。

张倩[7](2019)在《金黄膏治疗浅Ⅱ度烧伤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研究拟观察金黄膏治疗浅Ⅱ度烧伤的临床疗效,用湿润烧伤膏治疗作为对照组,从创面红斑、渗出、肿胀、疼痛、水疱情况及创面愈合效果等方面进行临床对比观察,为治疗浅Ⅱ度烧伤创面提供新的临床治疗方法。方法:根据简单随机、非盲、对照的临床观察原则,选取60例符合入组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两个区域,每组均30例。每例烧伤患者在相同条件下清创引流水疱并去除已分离表皮,并用0.5%碘伏溶液清洗创面。治疗组以金黄膏均匀涂于创面,对照组创面则以湿润烧伤膏外涂,均行湿润暴露疗法,详细记录换药时创面疼痛、红斑、渗出、肿胀、水疱及创面愈合情况,记录治疗前后患者血尿常规、肝肾功能、电解质、C反应蛋白等化验结果,记录治疗期间不良反应。疗程共10天。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创面疼痛无明显差异(P>0.05);创面愈合时间大致相当(P>0.05);创面用药后第3天、第5天、第7天、第10天,治疗组与对照组的创面愈合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间在用药前与用药后第3、5、7天症状综合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但治疗组在用药后症状显著减轻直至痊愈(P<0.01),对照组在用药后症状亦明显好转直至痊愈(P<0.01);两组的综合治疗效果无显著差异(P>0.05);实验过程中实验组未出现全身及局部药物不良反应。综上所述,治疗组和对照组在治疗浅Ⅱ度烧伤的疗效相当,两组在止痛效果、治愈时间、用药前后症状评分及综合治疗效果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金黄膏与湿润烧伤膏在治疗浅Ⅱ度烧伤患者的止痛、促愈及用药后症状评分的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05),而各自均有显效(P<0.01)。本文提示金黄膏具有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消肿止痛,除腐生肌,促进皮肤表皮快速生长之功效。其通过改善局部微循环,提高局部血供量,加快周围组织的修复,提高局部免疫力而达止痛、控制感染、抗渗出,促进创面坏死组织液化排除,使烧伤局部残存皮肤组织细胞在湿润环境再生修复的目的。以上所述,金黄膏为治疗浅Ⅱ度烧烫伤有效且安全的敷料,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加以推广应用。

陈威[8](2013)在《连杖微乳的制备工艺及评价》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烧烫伤为生活中常见的意外伤害,中药烧烫伤制剂多为油剂,极性较大的有效成分难溶于油中,导致其中有效成分含量较低,未能满足临床需要。本课题采用微乳技术,以黄连、虎杖、茶油为药物组方,构建含有药材醇提物及茶油的微乳体系,并建立其质量评价方法,为开发安全、有效、使用方便的连杖微乳奠定基础。目前,中药微乳制剂的研究较少,且多为单一成分或有效部位制备成微乳,包含植物油及药材提取物的复方中药微乳鲜见报道。本课题以茶油、黄连提取物及虎杖提取物为药物处方,符合中药复方多成分、多靶点、多途径的用药特点,可为中药复方微乳制剂的研究提供参考。方法:1.建立表小檗碱、黄连碱、巴马汀、盐酸小檗碱一标多测的HPLC测定方法2.黄连油提工艺考察以黄连中四种生物碱为指标,考察油炸、油浸两种提取方式对黄连药材的提取效果及提取物在油中的溶解效果。3黄连虎杖提取物的中试制备及工艺保留率的跟踪3.1黄连中试工艺中指标成分保留率的测定:取合格黄连饮片15kg,按照文献工艺制备黄连提取物,依次取样第一次提取液、第二次提取液、浓缩液、喷雾干燥粉;测定其中的表小檗碱、黄连碱、巴马汀、盐酸小檗碱含量,计算工艺保留率。3.2虎杖中试工艺中指标成分保留率的测定:取合格黄连饮片15kg,按照文献工艺制备黄连提取物,依次取样第一次提取液、第二次提取液、浓缩液、喷雾干燥粉;测定其中大黄素与虎杖苷的含量,计算工艺保留率。4.连杖微乳的处方筛选以茶油作为微乳的油相;比较乳化剂EL-35、RH40、RH60、HS15、吐温80、OP对茶油的增溶作用及形成微乳的相区大小,优选乳化剂种类;以对盐酸小檗碱及虎杖苷的的溶解性能及形成微乳状况优选助乳化剂,确定乳化剂与助乳化剂的比例;考虑油相为药物组方,在微乳成型的基础上,选择油相较大的比例作为微乳处方比例。5.微乳的制备称取黄连浸膏粉,加入至1,2-丙二醇中,充分溶解后,微孔滤膜滤过,即得黄连丙二醇溶液,备用;称取虎杖浸膏粉,加入至1,2-丙二醇中,充分溶解后,微孔滤膜滤过,即得虎杖丙二醇溶液,备用;按比例称取黄连丙二醇溶液与虎杖丙二醇溶液,混合均匀,调节pH值,即得含药丙二醇,按处方比例加入茶油、EL35、含药丙二醇、水,75℃条件下,1400d/min搅拌20分钟,即得。6.连杖微乳的质量评价测定微乳中表小檗碱、黄连碱、巴马汀、盐酸小檗碱、虎杖苷的含量;以离心法、稀释法对连杖微乳进行鉴别;以激光粒度仪测定连杖微乳粒径大小及分布范围;以高低温实验考察微乳的初步稳定性;7.微乳的药效考察及安全性评价建立小鼠的烫伤模型,以烫伤小鼠伤口愈合率、死亡率、愈合时间为指标,考察连杖微乳的药效;以烫伤小鼠的生活状态、死亡状况、死亡动物剖检情况分别考察处方药物、丙二醇、聚氧乙烯蓖麻油、空白微乳的毒副作用,评价微乳的安全性。结果:1.四种黄连生物碱分离度良好,专属性强。表小檗碱、黄连碱、巴马汀、盐酸小檗碱的塔板数分别为18370、18415、18613、16192,盐酸小檗碱在0.9253-9.2529μg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2.以油炸及油浸泡分别处理黄连药材及黄连提取物,以HPLC-UV法几乎检测不到油液中黄连生物碱,表明油提工艺及油剂难以保留黄连生物碱。3.黄连、虎杖中试工艺流畅、·可行。保留率计算以理论得粉计,黄连经提取—浓缩—喷干工艺,生物碱各指标成分的保留率为60%左右。虎杖经提取—浓缩—喷干工艺,大黄素的保留率为70%,虎杖苷的保留率为65%。4.处方筛选的最终结果为:微乳处方为茶油、EL35、丙二醇、水,比例为茶油:EL35:丙二醇:水=1:7:7:21(W:W:W:W)5.连杖微乳的质量评价连杖微乳含表小檗碱0.0431mg/ml、黄连碱0.0952mg/ml、巴马汀0.0674mg/ml、盐酸小檗碱0.339mg/ml,含虎杖苷0.33mg/ml,体系为澄清的红棕色o/w型微乳,平均粒径为30.9nm,高速离心试验、低温试验、高温试验均显示微乳依然澄清透明,稳定性良好。6.连杖微乳的药效及安全性考察以小鼠愈合率为指标,提示连杖微乳无促进伤口愈合的作用;且实验组小鼠死亡数量多于模型组死亡数量,提示连杖微乳对模型小鼠可能有毒副作用。分别考察制剂药物组、辅料组对烧伤模型小鼠的影响显示:与模型组比较,空白微乳组及丙二醇组有显著促进烫伤伤口愈合的作用,药物组有显著抑制烫伤伤口愈合的作用;空白微乳组与EL35组小鼠死亡数均多于模型组,提示需关注空白微乳及EL35对烧伤模型小鼠的的毒副作用。结论:1.黄连、虎杖药材经醇提后有效成分提取率较高,制备的微乳有效成分含量较高,质量稳定,构建了含有中等极性有效成分及低极性植物油的微乳体系。2.建立了连杖微乳的评价方法及小鼠烫伤模型,为烧、烫伤制剂的研究提供了参考。

刘聪[9](2020)在《MEBT/MEBO治疗低温热源性烧伤创面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观察皮肤再生医疗技术(MEBT/MEBO)治疗低温热源性烧伤创面的临床疗效。从创面局部症状积分、创面愈合率、创面愈合时间、创面细菌检出率进行对比观察,探讨其治疗本病的优势。方法:临床研究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的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50例低温热源性烧伤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与对照组各25例,实际完成观察的病例治疗组24例,对照组23例。两组患者均予以手术清创,治疗组予以皮肤再生医疗技术(MEBT/MEBO)处理创面,对照组予以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凝胶处理创面,疗程7天,共观察四个疗程。观察时间点为治疗前、治疗第7天、治疗第14天、治疗第21天、治疗第28天。通过对比两组创面治疗前后局部症状积分、创面愈合率、创面愈合时间、创面分泌物细菌检出率,得出相关数据,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22.0对收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两组创面治疗结束后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痊愈例数17,显效例数3,有效例数2,无效例数2,脱落病例1,总有效率91.67%;对照组,痊愈例数16,显效例数2,有效例数2,无效例数3,脱落例数2,总有效率86.96%。两组治疗后临床疗效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创面局部症状总积分比较,组间比较,治疗前、治疗第7天、第28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14天,治疗组局部症状总积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组内比较,两组创面治疗后局部症状总积分均低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单项比较,治疗第7天,治疗组创面渗液、腐肉积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创面肉芽、面积、疼痛积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14天,治疗组创面腐肉、肉芽、面积积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渗液、疼痛积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28天,两组创面渗液、腐肉、肉芽、面积、疼痛积分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创面愈合率比较分析,组间比较,治疗第7天、第14天、第28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两组创面愈合时间比较分析,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两组创面细菌检出率比较,组间比较,治疗前、治疗第7天、第14天、第21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治疗期间两组患者均未出现不良反应。结论:皮肤再生医疗技术(MEBT/MEBO)与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凝胶在提高创面愈合率、缩短创面愈合时间疗效相当,治疗期间均能减轻创面局部症状,无不良反应,可操作性强,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加以推广应用。

何素玲,石鹤坤,陈锦珊[10](2015)在《中药制剂治疗烧伤的研究进展》文中指出目的:为中药制剂治疗烧伤的研究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就中药制剂治疗烧伤的各方面作用及疗效进行总结、归纳和综述。结果与结论:中药制剂在治疗烧伤方面具有镇痛、抗感染、减少创面液体渗出、成痂、脱痂、促进创面愈合、减少瘢痕形成及免疫调节等作用,且已获得较为满意的疗效,但其组方、剂型优化、有效成分、作用机制等还需进一步研究。

二、复方虎杖制剂治疗烧伤100例疗效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复方虎杖制剂治疗烧伤100例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2)中医药治疗烧烫伤的研究概况(论文提纲范文)

1 病因病机
2 烧烫伤的治疗原则及方法
3 治疗烧烫伤的中药及其剂型
    3.1 內治法中药制剂[6]
        3.1.1 早期 (伤后48~72h)
        3.1.2 中期 (伤后3~4d)
        3.1.3 晚期 (伤后的2~3周后)
        3.1.4 恢复期
    3.2 外治法中药制剂
        3.2.1 膏剂
        3.2.2 散剂
        3.2.3 油剂
        3.2.4 酊剂
        3.2.5 喷雾剂
        3.2.6 气雾剂
        3.2.7 膜剂
        3.2.8 液体药剂
4 讨论

(3)中西药制剂治疗烧烫伤概述(论文提纲范文)

1 西药制剂在烧伤治疗中的应用进展
2 中药制剂在烧伤治疗中的应用进展
    2.1 20世纪90年代文献报道治疗烧烫伤的中医药制剂
    2.2 21世纪之初文献报道治疗烧烫伤的中医药制剂
    2.3 近三年文献报道治疗烧烫伤的中药制剂
3 中西医结合治疗烧烫伤
4 治疗烧烫伤中西药之优劣
5 结语

(4)生肌双黄散的质量控制及对感染性创面的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生肌双黄散质量标准的研究
    引言
    材料与方法
        1 仪器与试剂
        1.1 仪器
        1.2 试剂
        2 散剂制备
        2.1 制法
        2.2 原料药灭菌
        3 定性鉴别
        3.1 黄连的鉴别
        3.2 虎杖的鉴别
        3.3 冰片的鉴别
        4 小檗碱的含量测定
        4.1 色谱条件
        4.2 溶液制备
        4.3 方法学考察
        5 其他项目检查
        5.1 水分
        5.2 粒度
        6 生肌双黄散稳定性考察
        6.1 加速试验
        6.2 长期实验
    结果
        1 定性鉴别
        1.1 黄连的鉴别
        1.2 虎杖的鉴别
        1.3 冰片的鉴别
        2 小檗碱的含量测定
        2.1 方法学考察
        3 其他项目检查
        3.1 水分
        3.2 粒度
        4 生肌双黄散稳定性考察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生肌双黄散治疗感染性创面的临床应用研究
    引言
    研究对象与方法
        1 诊断标准
        1.1 糖尿病溃疡
        1.2 压力性溃疡
        1.3 烧(创)性溃疡
        2 病例纳入标准
        3 病例排除标准
        4 病例剔除和退出标准
        5 研究方案
        5.1 试验设计
        5.2 干预措施
        5.3 疗效评价
        5.4 安全性评估
        5.5 数据管理
        5.6 统计分析
        5.7 质量控制
    结果
        1 病例脱落
        2 疗效分析
        2.1 一般资料
        2.2 临床指标
        3 安全性评价
        3.1 安全性检查
        3.2 不良反应观察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5)《临证指南医案》中黄柏应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1 《临证指南医案》相关研究进展
        1.1.1 《临证指南医案》中单味药的应用研究进展
        1.1.2 《临证指南医案》中对某病用药规律的研究进展
    1.2 黄柏相关研究进展
        1.2.1 地道沿革
        1.2.2 分布
        1.2.3 性状
        1.2.4 炮制
        1.2.5 性味归经
        1.2.6 功效主治及相关论述
        1.2.7 现代应用
        1.2.8 张仲景对黄柏的方证研究
        1.2.9 近代名老中医对黄柏用药的体会
        1.2.10 黄柏配伍研究进展
        1.2.11 黄柏药理研究进展
        1.2.12 黄柏安全性研究进展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2.1 临床资料
        2.1.1 资料来源
        2.1.2 研究对象
        2.1.3 纳入标准
        2.1.4 排除标准
    2.2 研究步骤
        2.2.1 分析黄柏的药性与功效
        2.2.2 分析黄柏在经方中的应用
        2.2.3 筛选医案
        2.2.4 收集数据,建立数据库
        2.2.5 统计分析
    2.3 研究结果
        2.3.1 黄柏在各卷中的应用情况
        2.3.2 黄柏在各门中的应用情况
        2.3.3 黄柏在病程不同时期的应用情况
        2.3.4 医案中患者的就诊次数
        2.3.5 所论述症状在现代医学系统中的分类情况
        2.3.6 医案中所论述望诊的情况
        2.3.7 医案中所论述舌象的情况
        2.3.8 医案中所论述脉象的的情况
        2.3.9 含黄柏医案的证型及脏腑虚实分布情况
        2.3.10 医案选用的治法分布情况
        2.3.11 含有黄柏的成方
        2.3.12 黄柏成方在各卷中的应用情况
        2.3.13 各门中含黄柏成方应用的情况
        2.3.14 各条含黄柏成方在各门中详细应用情况
        2.3.15 各条含黄柏成方在不同证型中的详细应用情况
        2.3.16 各条含黄柏成方在阴阳辩证中的应用情况
        2.3.17 各条含黄柏成方在各脏腑中的应用情况
        2.3.18 含有黄柏组方的剂型分布
        2.3.19 与黄柏配伍的药味及其频次
        2.3.20 各种炮制黄柏的运用情况
        2.3.21 各种黄柏的用量统计
第三部分 讨论
    3.1 黄柏在《临证指南医案》中各卷、门、系统应用的分析
    3.2 《临证指南医案》中应用黄柏医案病证虚实、病位、病机与治则、治法的分析
    3.3 《临证指南医案》中应用黄柏医案望诊的分析
    3.4 《临证指南医案》中应用黄柏医案切诊的分析
    3.5 《临证指南医案》中应用黄柏医案的病程及就诊次数的分析
    3.6 《临证指南医案》中应用黄柏医案的成方及其在卷门中分布情况的分析
    3.7 《临证指南医案》中应用黄柏医案组方剂型的分析
    3.8 《临证指南医案》中黄柏与药味配伍的分析
    3.9 《临证指南医案》中黄柏炮制种类的分析
    3.10 经方与《临证指南医案》中黄柏用量的对比分析
    3.11 黄柏的药用忌宜
第四部分 结语
第五部分 参考文献
第六部分 附录
第七部分 致谢

(6)烧伤搽剂的临床前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章 烧伤搽剂制剂工艺研究
    1 仪器、试剂及药品
        1.1 仪器
        1.2 试剂、药品
    2 方法与结果
        2.1 处方组成
        2.2 单因素试验
        2.3 正交试验
        2.4 验证试验
        2.5 样品含量测定方法
        2.6 成型工艺
    3 讨论
第二章 烧伤搽剂质量标准研究
    1 处方
    2 制法
    3 性状
    4 鉴别
        4.1 仪器、试剂及药品
        4.2 金银花的鉴别
        4.3 虎杖的鉴别
        4.4 没食子酸的鉴别
    5 检查
        5.1 相对密度测定
        5.2 PH 值测定
        5.3 乙醇量测定
        5.4 无菌检查
    6 含量测定
        6.1 仪器、试剂及药品
        6.2 鞣质含量测定
        6.3 没食子酸、虎杖苷、绿原酸含量测定
    7 讨论
第三章 烧伤搽剂对深Ⅱ度烧伤大鼠模型的实验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药物
        1.3 仪器、试剂
    2 方法与结果
        2.1 动物模型建立
        2.2 分组与给药
        2.3 创面愈合指标测定
        2.4 血清细胞因子检测
        2.5 统计学处理
        2.6 结果与分析
    3 讨论
第四章 烧伤搽剂体外抑菌作用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试剂
        1.2 仪器
        1.3 菌种和培养基
    2 方法与结果
        2.1 纸片扩散法
        2.2 琼脂稀释法
        2.3 结果
    3 讨论
第五章 烧伤搽剂安全性评价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试剂、药品
    2 实验方法
        2.1 急性毒性试验
        2.2 皮肤刺激实验
        2.3 皮肤过敏实验
    3 结果
        3.1 急性毒性试验
        3.2 皮肤刺激实验
        3.3 皮肤过敏实验
    4 讨论
第六章 文献综述
结语与创新
参考文献
附图
附录
致谢

(7)金黄膏治疗浅Ⅱ度烧伤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资料与方法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病例纳入、排除及脱落标准
        1.4 实验药物
        1.5 病例分组
        1.6 治疗方案
        1.7 观察项目与检测指标
        1.8 统计学处理
第二部分 结果与分析
    2 治疗结果
        2.1 一般情况比较
        2.2 两组创面愈合时间及愈合率的比较
        2.3 两组治疗后止痛效果的比较
        2.4 两组用药前后症状综合评分情况的比较
        2.5 两组治疗后临床疗效的比较
        2.6 研究安全性观察
第三部分 讨论与分析
    1.中医学对烧伤病因病机及治疗方法的认识
        1.1 古代医籍对烧伤的认识
        1.2 中医对烧伤病因病机的认识
        1.3 中医学对烧伤的治疗
    2 现代医学对烧伤的认识及治疗
        2.1 发病机制
        2.2 现代医学对烧伤的治疗
    3.立题依据
        3.1 导师对本病的见解
        3.2 金黄膏治疗浅Ⅱ度烧伤的组方依据
结论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参考文献

(8)连杖微乳的制备工艺及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1 烧烫伤概述
    1.2 烧烫伤制剂状况
    1.3 处方文献综述
        1.3.1 黄连的研究进展
        1.3.2 虎杖的研究进展
        1.3.3 茶油研究进展
        1.3.4 壳聚糖的研究进展
    1.4 微乳的研究进展
    1.5 微乳凝胶的研究进展
第二章 制剂工艺评价指标测定方法的建立
    2.1 仪器与试剂
    2.2 黄连中黄连生物碱测定方法的建立
        2.2.1 色谱条件
        2.2.2 专属性考察
        2.2.3 标准曲线的制定
    2.3 虎杖中大黄素测定方法的建立
        2.3.1 色谱条件
        2.3.2 专属性考察
        2.3.3 标准曲线的绘制
    2.4 虎杖中虎杖苷测定方法的建立
        2.4.1 色谱条件
        2.4.2 专属性考察
        2.4.3 标准曲线的绘制
    2.5 小结与讨论
第三章 提取工艺中试验证及提取物的制备
    3.1 仪器与试药
    3.2 油提工艺考察
        3.2.1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3.2.2 供试品溶液的测定
    3.3 醇提工艺的验证及提取物的制备
    3.4 醇提中试工艺的研究
        3.4.1 中试工艺参数
        3.4.2 得率测定
        3.4.3 黄连提取浓缩干燥保留率的测定
        3.4.4 虎杖提取浓缩干燥保留率的测定
    3.5 小结与讨论
第四章 微乳的制备工艺研究
    4.1 仪器与试药
    4.2 微乳工艺研究
        4.2.1 溶解性考察
        4.2.2 增溶性考察
        4.2.3 处方研究
        4.2.4 处方的确定
        4.2.5 制备工艺条件筛选
        4.2.6 微乳制备工艺的确定
    4.3 小结与讨论
        4.3.1 微乳处方的筛选
        4.3.2 微乳处方比例的筛选
        4.3.3 pH的调节
第五章 连杖微乳的质量评价
    5.1 仪器与试药
    5.2 方法与结果
        5.2.1 连杖微乳理化性质的考察
        5.2.2 连杖微乳含量测定
    5.3 小结与讨论
第六章 连杖微乳的药效学考察
    6.1 初步药效学考察
        6.1.1 实验材料
        6.1.2 实验方法及结果
    6.2 对不同烫伤程度的药效学考察
        6.2.1 实验材料
        6.2.2 方法与结果
    6.3 连杖微乳各成分的药效及辅料毒性考察
        6.3.1 实验材料
        6.3.2 实验方法及结果
    6.4 小结与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9)MEBT/MEBO治疗低温热源性烧伤创面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 祖国医学对烧伤的概述
        1.1 祖国医学对烧伤病名的认识
        1.2 祖国医学对烧伤病因病机的认识
        1.3 祖国医学对烧伤辨证分型治疗的认识
        1.4 祖国医学对烧伤外治的认识
    2 西医学对于烧伤的概述
        2.1 流行病学调查
        2.2 西医对于烧伤治疗的认识
    3 中西医治疗低温热源性烧伤的概述
        3.1 中医外治法对治疗低温热源性烧伤的认识
        3.2 西医对低温热源性烧伤治疗的认识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病例选择
        1.4 伦理学要求和受试者知情同意书
    2 研究方法
        2.1 病例分组
        2.2 治疗方法
        2.3 观察指标
        2.4 安全性指标
        2.5 统计学方法
        2.6 病例脱落处理
    3 结果
        3.1 一般情况比较
        3.2 临床疗效比较
    4 安全性评价
    5 治疗组患者治疗前后大体情况比较
第三部分 讨论
    1 皮肤再生医疗技术(MEBT/MEBO)的概述
        1.1 MEBT/MEBO的作用机制
    2 湿润烧伤膏(MEBO)的概述
        2.1 祖国医学对湿润烧伤膏药物组成的认识
        2.2 具体组成成分的现代药理研究
    3 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凝胶为对照组依据
    4 针对合并基础疾病的对比分析
    5 疗效分析
        5.1 创面局部症状单项积分及总积分对比分析
        5.2 对创面愈合率、创面愈合时间的影响
        5.3 对两组创面分泌物细菌检出率的影响
        5.4 治疗后临床疗效分析
    6 结论
    7 本课题存在的优势、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知情同意书
综述 中医外治法治疗烧伤创面的临床研究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10)中药制剂治疗烧伤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镇痛
    1.1黄连解毒膏
    1.2美宝湿润烧伤膏
    1.3四黄烧伤油
    1.4中药烧伤膏
    1.5复方烧伤止痛液
    1.6中药烧伤解毒膏
    1.7祛腐生肌膏
2抗感染
    2.1野木瓜
    2.2落地生复方烧伤喷雾剂与烧伤酊
3减少创面液体渗出
    3.1蜂胶总黄酮溶液
    3.2烧伤膜
4成痂作用
    4.1桃胶溶液
    4.2复方黄柏喷剂
5脱痂作用
    5.1脱痂Ⅰ号
    5.2雾化烧伤灵
6促进创面愈合
    6.1珍石烧伤膏
    6.2雄竭烫烧伤膏
    6.3鲜芦荟肉汁
    6.4王氏金宝烧伤膏
    6.5矾冰纳米乳与矾冰液
7减少瘢痕
    7.1瘢痕膏
    7.2烧伤贴
8免疫调节
    8.1清营汤
    8.2生肌玉红膏
9结语

四、复方虎杖制剂治疗烧伤100例疗效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虎杖复方制剂的研究及其临床应用概况[J]. 刘丹,汤海峰,张三奇. 药学实践杂志, 2007(02)
  • [2]中医药治疗烧烫伤的研究概况[J]. 李寅,黄华,杨巧丽. 西北药学杂志, 2012(06)
  • [3]中西药制剂治疗烧烫伤概述[J]. 黄志群,韦斯,陆钢,韦贤. 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 2013(02)
  • [4]生肌双黄散的质量控制及对感染性创面的临床应用[D]. 王睿. 青岛大学, 2017(06)
  • [5]《临证指南医案》中黄柏应用的研究[D]. 王志坚(Wong Chi Kin).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6(11)
  • [6]烧伤搽剂的临床前实验研究[D]. 赵前思.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14(11)
  • [7]金黄膏治疗浅Ⅱ度烧伤的临床观察[D]. 张倩.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19(02)
  • [8]连杖微乳的制备工艺及评价[D]. 陈威.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3(S1)
  • [9]MEBT/MEBO治疗低温热源性烧伤创面的临床研究[D]. 刘聪.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 [10]中药制剂治疗烧伤的研究进展[J]. 何素玲,石鹤坤,陈锦珊. 中国药房, 2015(36)

标签:;  ;  ;  ;  ;  

复方虎杖制剂治疗烧伤100例疗效观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