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兔常见呼吸道感染的病理变化

家兔常见呼吸道感染的病理变化

一、家兔常见呼吸道感染的病理学变化(论文文献综述)

许芳[1](2020)在《我国部分地区牛结核病调查与牛肺外结核病病原分离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牛结核病(bovine tuberculosis,bTB)是一种主要由牛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bovis,M.bovis)感染引起的慢性消耗性人兽共患传染病。该病可通过病牛咳嗽喷出的飞沫或悬浮在空气中的带菌尘埃经呼吸道传播,也可通过摄取带菌的食物、饮水而经消化道传播。症状因发病部位不同而异,常表现为肺结核和淋巴结核,也可出现乳房结核、浆膜结核和肠结核等其他组织器官结核。我国是bTB高负担国家,流行率约为015%,资料表明,建国后,我国bTB的主要表现形式为肺结核,其他国家普遍实行牛奶巴氏灭菌后bTB表现形式也是以肺结核为主。但是,进入21世纪,全国bTB流行病学调查发现一个令人困惑的普遍现象:采用PPD方法检疫结果呈阳性的牛无咳嗽等呼吸道症状,剖检极少发现肺脏结核病变。为进一步了解我国部分地区bTB的流行情况,揭示奶牛场PPD阳性牛与剖检肺脏结核病变不对应、不吻合的原因,探究其传染源、传播途径及病原特性,本研究在14个省份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开展bTB流行病学调查,选取8个规模化奶牛场进行免疫学综合诊断、系统剖检、病理组织学检查、病原分离鉴定、动物致病性试验、菌株全基因组测序、系统进化分析等生物学特性研究。1.2015-2018年,采用比较皮内变态反应(SICCT)和IFN-γ试验对我国14个省份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进行bTB流行病学调查,并采集SICCT或IFN-γ试验阳性牛病料,进行细菌分离鉴定。利用SICCT方法,共计在6,943头牛中检出阳性1,594头,平均个体阳性率为22.96%;共计在185个场户中检出阳性场114个,平均场群阳性率为61.62%。IFN-γ试验共计在8,677头牛中检出阳性1,786头,平均个体阳性率为20.58%;共计在236个场户中检出阳性场150个,平均场群阳性率为63.56%。共计从64.44%(87/135)的bTB阳性牛中分离到细菌,分离株经结核分枝杆菌复合群两级多重PCR鉴定,其中72株为M.bovis,11株为M.avium,4株为其他分枝杆菌。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我国部分地区bTB阳性率仍呈高流行态势,14个省份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均有bTB流行。但现场调查发现,PPD或IFN-γ试验阳性牛很少表现咳嗽、呼吸困难和极度消瘦等典型肺结核症状,而且,由于上述原因,在基层出现了对bTB阳性牛扑杀正当性的怀疑及正常检疫难以实施的现象。2.为调查目前规模化奶牛场bTB的表现形式,揭示PPD阳性牛与剖检肺脏病变不吻合的真实原因,并确定其传染源及传播途径,对3个省份8个规模化奶牛场的13,345头奶牛进行SICT、SICCT、IFN-γ试验、PPD点眼反应和ELISA抗体检测5种免疫学综合诊断,剖检后期感染牛并采集病料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查和病原分离鉴定。结果显示,综合判定后期感染牛752头,剖检151头,有131头(86.75%)眼观可见明显结核病变,其中119头(占90.84%)病变发生在肝脏、脾脏、肠系膜淋巴结、乳房淋巴结等肺外组织器官,仅12头(占9.16%)病变发生在肺脏。HE染色表明151头剖检牛组织切片镜下均可见不同程度的结核病理变化,Ziehl-Neelsen抗酸染色显示26头牛组织切片中可见红染的结核杆菌。并从60.26%(91/151)的剖检阳性牛中分离到细菌,且经qPCR、GeneXpert MTB/RIF和Enigma鉴定均为M.bovis。综合诊断结果表明,8个规模化奶牛场bTB主要表现为肺外结核,病变主要分布在肠系膜淋巴结、肠道、肝脏和脾脏等肺外组织器官,且值得注意的是,71.26%的肺外结核与胃肠道有关。而且现场调查、临床表现、剖检病变、病理组织学检查、病原分离鉴定结果均提示试验牛场肺外结核的传播途径可能是消化道,主要或因牛饮食被M.bovis污染的牛奶或饲草料而感染。3.为验证试验牛场肺外结核的传染源及传播途径,从8个规模化奶牛场共采集54份奶样(其中8份为来自8个牛场的产房混合乳,46份为阳性牛奶样)、54份粪便(其中8份为来自8个牛场粪便处理池的混合粪便样品,46份为阳性牛粪便样品)分别进行qPCR检测和细菌分离培养。qPCR结果显示,8份产房混合乳均为M.bovis核酸阳性,39份阳性牛奶样为M.bovis核酸阳性;8份混合粪便均为M.bovis核酸阳性,34份阳性牛粪便样品为M.bovis核酸阳性。从54份奶样中分离培养出12株M.bovis,但未从粪便中成功分离出M.bovis。结果表明,8个规模化奶牛场肺外结核是经由产房带菌的初乳和常乳以及粪口传播引起的消化道传播所致。4.为研究分离株的致病性,选择代表性分离株(113、105)和阳性对照菌株(M.bovis AN5)进行家兔感染试验。分组并经腹腔注射、口服、滴鼻3种途径感染家兔,8周后剖检,无菌采集各组家兔组织器官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查和组织匀浆活菌培养。家兔病理组织学变化主要发生在肺脏、肺门淋巴结、肠系膜淋巴结和脾脏,可见典型肉芽肿病变,三层结构清晰,中心干酪样坏死层、上皮样细胞和多核巨细胞构成的特殊肉芽层和淋巴细胞构成的普通肉芽组织层,还可见马蹄样或花环状的郎罕氏巨细胞存在,其他组织镜下未见病变。Z-N抗酸染色在肺脏、肺门淋巴结、肠系膜淋巴结可见红染杆状细菌。实验组家兔剖检病变比阳性对照组家兔剖检病变累及范围更广泛,病变程度更严重,从实验组和阳性对照组家兔体内均可回收到细菌,且实验组CFU高于阳性对照组,表明肺外结核分离株表现出较强的致病性,具有感染牛并在牛群中传播的潜在风险。5.利用24位点MIRU-VNTR基因分型方法对分离株进行基因分型,并对典型菌株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和系统进化分析。MIRU-VNTR基因分型结果表明,分离株聚类为三个大群,同一地区分离株亲缘关系较近,可能来自相同的进化分枝,且M.bovis具有独特的地理性差异。对10株分离株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同源性分析表明10株分离株均为M.bovis,与标准株M.bovis AF2122/97同源性在98.80%99.31%;系统发育分析表明10株分离株分为两簇,分别与M.bovis AF2122/97和M.bovis 30亲缘关系较近。综上所述,这是我国首次对bTB肺外组织器官病变分布进行详细调查,证实经消化道传播的肺外结核在我国多个省份奶牛场呈现高患病率。本研究确定了我国部分省份bTB的流行特征,建立了肺外结核综合诊断策略,并确定了肺外结核分离株的致病能力。为当前行业存在的PPD阳性牛扑杀难的问题提供了有力证据,为大型牧场快速降低bTB阳性率提供了诊断策略和防控指导,为我国bTB流行株的溯源及遗传特征分析提供了数据支持,也为我国制定bTB控制和根除计划提供了决策依据。

郜峦[2](2011)在《基于文献分析的“肺与大肠相表里”证治规律及其关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是中医学原创性命题,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一直有效的指导着临床实践。但现代意义上的理论内涵及其实践运用规律研究却相对滞后,从而限制了该理论指导临床的应用,因此迫切需要对这一理论开展深入研究,本课题提出了“肺与大肠生理病理上存在相关性,证候表现上存在联系性,治疗效应上存在协同性”的科学假说。目的:系统整理古今中外“肺与大肠相表里”相关文献,揭示肺与大肠相关疾病证治规律,丰富“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内涵,阐明肺与大肠之间生理和病理的关系,以进一步指导临床,提高临床疗效。方法:1通过梳理“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相关的中医古籍以及近30年现代国内外文献,运用传统文献整理方法,厘清其理论渊源,探讨“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的文献基础;2运用描述性统计分析方法,以近30年现代国内外文献资料为对象,分析肺肠相关疾病证候特征及治法方药分布规律;3利用数据挖掘关联分析方法,以近30年现代国内临床研究文献资料为对象,分析肺肠相关疾病症状、证型、治法、方剂、药物、归经之间的关联关系;4利用循证医学的评价方法,对上述研究中的“随机对照试验”文献进行质量评价,以期了解现有临床研究文献的科研方法学水平,评价其临床疗效。结果:1古代文献整理“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渊源为:秦汉时期,初现雏形;隋唐时期,渐近发展;宋金元时期,趋于完善;明清时期,日臻成熟。2现代文献梳理“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研究现状为:当前学术界多种观点并存;国外医学界,业已认识到呼吸系统与消化系统之间的相关性;国内医学界,在临床内科疾病、皮肤病等治疗中均得到广泛应用;现代实验研究中,动物模型的制作为结扎法和药物法,探讨肺病及肠和肠病及肺作用机制,肺与大肠相关具有一定的生物学基础。3证治规律分析(1)证候分布特点。①症状分布规律。肺系疾病主要症状包括肺系症状(咳嗽,气喘,发热,短气,咳痰,喉中痰鸣)、肠系症状(大便秘结,腹满)、痰热症状(舌红、苔黄、苔黄腻)肠系疾病主要症状包括肠系症状(大便秘结,大便艰难,食欲不振,腹满,腹泻,腹痛)、肺系症状(咳嗽)、气虚症状(舌淡白,疲乏)②证型分布规律。运用“肺与大肠相表里”的理论为指导时,肺系疾病最常见证型的是痰热壅肺,肠系疾病最多见的是肺气亏虚。在病性因素中,肺系疾病病性以实证为主,最常见的是痰和热。肠系疾病病性以虚证为主,最常见的因素是气虚。(2)治法方药分布规律。肺系疾病治法以通腑、清热、化痰、泻热为主;肠系疾病治法以通腑、补肺、润肠为主。自拟方占比重较大,其中,肺系疾病药物多以清热化痰通腑为主,肠系疾病药物多以补气通腑为主。肺系肠系疾病共同使用高频药物是瓜蒌、大黄、苦杏仁.甘草、厚朴、枳实。在肺系疾病中,最常见的药物归类是化痰止咳平喘药和清热药,药性以寒为主;而肠系药物中最多的是补虚药,药性以温为主。药物的五味归属上,都以苦味和甘味为多,归经都是肺、脾、胃、大肠经。4关联关系分析(1)肺系疾病关联分析:症状:咳嗽,气喘,发热,大便秘结,小便黄赤,脉滑数,舌红,短气。证型:痰热壅肺。治法:泻热,通腑、宣肺、化痰。药物:瓜蒌、大黄、苦杏仁。归经:肺与大肠经。以上具有较强关联度。(2)肠系疾病关联分析:症状:大便秘结,大便艰难,腹满,舌红。证型:肺气亏虚。治法:润肠,通腑,补气,宣肺,养阴;药物:瓜蒌、苦杏仁、黄芪、麦冬。归经:肺与大肠经。以上具有较强关联度。5循证医学评价符合随机对照要求的有25篇文献,19篇“肺病治肠法”及6篇“肠病治肺法”随机对照文献,仍存在一些问题,今后要加强临床试验方案的科学设计及方法学的运用。6肺与大肠之间的关系肺与大肠的关系不仅仅是经脉的络属,而是存在多种关系,主要包括:经脉络属关系、气机升降关系、水液代谢关系、水谷传导关系、阴阳润燥关系、表里通应关系等方面。结论:“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作为中医基础理论的命题,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文献基础和临床基础。肺与大肠在生理上相互联系、病理上相互影响。证候特征在一定程度上有共同之处,病位都在肺和肠,症状表现则肺系与肠系症状并见。运用“肺与大肠相表里”的理论为指导时,肺系疾病最常见的证型是痰热壅肺:肠系疾病最常见证型是肺气亏虚。在治疗效应上存在协同性,常用治法都是通腑,但肺系疾病更侧重清热、化痰;肠系疾病侧重补肺、润肠。共同高频药物是瓜蒌、大黄、苦杏仁、甘草、厚朴.枳实。关联规则分析表明症状、证型、治法、方剂、药物、归经之间存在关联关系。肺与大肠具有经脉络属关系、气机升降关系、水液代谢关系、水谷传导关系、阴阳润燥关系、表里通应关系。

林俊[3](2021)在《牛病毒性腹泻病毒1p亚型的致病性研究》文中指出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ovine viral diarrhoea virus,BVDV)是牛呼吸道疫病综合征(Bovine respiratory disease complex,BRDC)的主要病原之一,能感染包括牛在内的多种经济动物。除呼吸道疫病外,BVDV感染还能引起免疫抑制,协同其他呼吸道病原加重BRDC,造成重大经济损失。BVDV可划分为包含至少22个基因亚型(Subgenotypes)在内的基因1型(BVDV-1)和包含至少3个基因亚型在内的基因2型(BVDV-2)。不同的基因亚型的致病性及它们之间的交叉免疫不尽相同。BVDV-1p亚型是仅在我国流行的一个基因亚型。鉴于其致病性相关研究长期空白,本研究拟开展相关工作。由于牛携带的已知和未知的BRDC病原对动物致病性试验的准确性有潜在影响,本研究还在生物背景清晰的实验动物上开展BVDV-1p的致病性研究,并在实验动物上评估了高代次BVDV-1p亚型细胞传代毒的致病性及其作为减毒疫苗候选株对异源BVDV毒株的保护。首先,动物感染试验结果显示,非致细胞病变型(Noncytopathic,NCP)BVDV-1p 3877株感染后,牛发生病毒血症并通过呼吸道和消化道对外排毒,体温呈现“双相热”,出现鼻液增多和腹泻症状,外周血液中检测到白细胞(White blood cell,WBC)数的下降。第二,本研究分别以小鼠、豚鼠和家兔为对象,研究BVDV-1p 3877株对它们的致病性。BVDV-1p 3877株感染后,小鼠表现为体重增幅下降和血液中WBC数的下降,在肺脏中观察到肺泡上皮细胞的轻度增生,在肺脏、肝脏、脾脏、肾脏和生殖腺中检测到病毒;家兔在感染后的2-4 d出现毒株特异性的定型热反应,观察到脾脏淋巴细胞枯竭,并在肺脏、脾脏、肝脏、肾脏等多脏器中检测到病毒。而BVDV-1p 3877株感染豚鼠后,尽管观察到豚鼠血液中WBC数的下降、肺脏肺泡上皮细胞的轻度增生,且在肺脏和脾脏中检测到病毒,但病毒在豚鼠上增殖不良,无论是给予地塞米松处理还是进行体内传代,均未提高豚鼠脏器的病毒载量。第三,本研究在家兔模型上评估了体外传代227次的高代次BVDV-1p 3877株细胞传代毒P288的致病性。3877 P228感染后,家兔的定型热反应温度与脏器中病毒载量均低于亲本毒株,且未观察到脏器出现病理变化,3877 P228对家兔的致病性减弱。通过全基因测序,发现较之亲本毒株,3877 P228在Erns、E1、E2、P7、NS2、NS4B、NS5A和NS5B等基因上发生有义突变。最后,本研究在家兔模型上评估了3877 P228作为减毒疫苗候选株的有效性。尽管加强免疫后家兔血清中抗BVDV中和抗体滴度在亲本毒株和异源毒株中存在差异,但无论是亲本毒株还是异源毒株攻击,3877 P228免疫组家兔的病毒血症期和鼻腔排毒期均短于攻毒组,血液的病毒载量和鼻腔排毒量也少于非免疫对照组。综上所述,NCP BVDV-1p 3877株对牛具有致病性。小鼠和家兔可作为BVDV-1p 3877株的实验动物感染模型。BVDV-1p 3877株高代次细胞传代毒P228对家兔致病性减弱,作为减毒疫苗候选株可以对亲本毒株和异源毒株的攻击提供保护。

史红[4](2014)在《燥证源流析及西北燥证动物模型造模方案的探索与构建》文中指出目的:探讨西北燥证多元性病因及其复杂性证候结构,在此基础上设计建立西北燥证证候动物模型的实验方法,包括选择实验动物、营造实验条件、设定并组合处理因素等,从而形成西北燥证动物模型建模方案,为西北燥证实验研究的顺利进行奠定基础。方法:1.系统总结古今文献关于燥邪与燥证的论述,从燥证相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中,寻觅燥证与西北燥证的区别与联系,分析西北燥证的多元病因,梳理西北燥证的复杂性证候结构,从而揭示其病机本质,为西北燥证证候模型研究提供理论依据。2.综合分析国内现有中医证候动物模型所用实验动物的生物学特点,从中选择适宜于西北燥证动物实验研究的动物品系。3.借鉴国内六淫动物实验研究方法及证候模型建模模式,选择适宜于本研究的实验模式。4.根据西北燥证外感病因六淫构成情况因子分析结果,确定用于模拟西北燥证主要病因(燥火风寒合邪)的气象因素及其强度配比。5.改造人工气候箱和砂尘实验箱,使之能够同时体现温度、湿度、光照、风力、沙尘5种气象因素,为实验室模拟西北燥证主要病因营造条件。6.采用数学方法,通过一定时间和空间(气候箱+砂尘箱+实验室)中5种人造气象因素不同强度的组合与应用,模拟自然环境中燥、火、风、寒等气象效应,以实现西北燥证主要病因的实验室拟合。7.分析人体四诊和动物表征的对应关系,从西北燥证人体辨证(计量学辨证)向动物辨证过渡,建立西北燥证动物计量辨证方法。8.以中西医理论为指导,从西北燥证中医学病机出发,依次采用方向引导、初步筛选和计量取舍法,从国内六淫动物模型研究的诸多指标中选择适宜于本研究观察与评价的实验指标。结果:1.文献研究揭示西北燥证属广义燥证范畴,其证外因于燥、火、风、寒合邪,内因于燥敏体质状态,可致肺、脾、心、肾等多脏受累,故而出现内、外燥证兼发的繁杂证候;多元性病因和复杂性证候结构决定,西北燥证是不同于一般性燥证(季节性燥证和类燥证等)的复合型、方域性燥证。2.首选病因造模模式,以西北燥证主证(肺卫孔窍皮肤燥证)为切入点,优选SD大鼠探索建立西北燥证动物模型。3.筛选温度、相对湿度、光照度、风力和浮尘作为实验室模拟西北燥证主要病因的人造气候要素;4.以西北燥证典型高发区和田之环境为参照模拟燥火风寒合邪,故取其尘土作为扬沙基质,据其燥气(0.52)、火气(0.27)、风气(0.13)、寒气(0.08)强度比重设定人造气候因素的参数值;5.燥邪气化效应(q1)由温度18℃、相对湿度20%、光照度6080Lux、风吹2h/d、沙尘4h/d体现;火邪气化效应(q2)由温度30℃、相对湿度30%、光照度90120Lux、风吹2h/d、沙尘2h/d体现;风邪气化效应(q3)由温度18℃、相对湿度30%、光照度90120Lux、风吹4h/d、沙尘2h/d体现;寒邪气化效应(q4)由温度6℃、相对湿度40%、光照度6080Lux、风吹2h/d、沙尘1h/d体现。6.设定6d为1个人工气候周期,期间燥邪、火邪、风邪和寒邪的作用时长分别为3d、3d、2d和1d;7.选择体质量、进食量、饮水量、探索能力、最大运行速度、单位时间内自主活动次数、肉眼观察下孔窍外观、体态、粪便形质等宏观观察指标,作为实验动物中医西北燥证“四诊”内容,并以各指标及其不同量级所形成的指标计量学结构,作为对动物模型进行中医证候辨证的依据。8.选择肺组织SP-D表达、鼻粘膜β防御素水平等18项指标作为微观实验指标。结论:1.西北燥证是方域性明显、以燥邪为主,且病因多元、病机错杂、累及多脏的复合型中医证候。2.可采用病因造模与证候造模(实验动物指标结构与计量学辨证)相结合的造模模式,建立西北燥证的SD大鼠证候模型;3.病因造模参照和田实际气候环境中燥、火、风、寒气化状态,应用不同强度温度、相对湿度、吹风、扬尘、光照的时空组合,实现对西北燥证主要病因的实验室模拟。4.应用宏观辨证指标的计量学结构进行实验动物中医西北燥证辨证,此可实现西北燥证辨证从人体辨证向动物辨证的模拟与转化,能有效增加动物实验与临床辨证的接近程度,提高实验研究的客观性与实用性。5.依次运用方向引导、初步筛选和计量取舍法,从国内六淫动物模型研究所涉及的诸多指标中选择适宜的微观观察指标,有利于提高微观观察结果对所建模型的评价效能。

吴晓莹[5](2019)在《羚羊角和水牛角的解热作用及其成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羚羊角为牛科动物赛加羚羊(Saiga tatarica Linnaeus)的角,水牛角为牛科动物水牛(Bubalus bubalis Linnaeu)的角。羚羊角与水牛角皆有较好的解热作用,临床常用于小儿高热不退,效果明显。羚羊角和水牛角虽广泛应用,但其有效成分尚不明确,作用机理也有待探索。本论文首先开展了羚羊角和水牛角及其提取物的解热及作用机制研究,并对其成分进行了比较,为角类药材的研究提供了基础。实验结果如下:1、基于皮下注射酵母建立的感染性大鼠发热模型,发现羚羊角粉、羚羊角水煎液和水牛角水煎液均能降低发热大鼠的体温,而羚羊角及水牛角的酸、碱水解液解热作用不明显。进一步研究表明羚羊角粉与水牛角水煎液能抑制发热大鼠血清中TNF-α、IL-1β、IL-6、5-HT、cAMP、PGE2水平的上升,也能抑制发热大鼠下丘脑中cAMP、PGE2水平的上升。病理学切片显示羚羊角粉和水牛角水煎液对发热大鼠的肝脏和肺脏有一定的保护作用。2、基于羚羊角粉、水牛角粉及其不同提取物解热效果的差异,对其成分进行了分析与比较。采用红外光谱法研究发现蛋白类成分是羚羊角与水牛角的主要成分,其特征峰v(C=O)、β(NH)位于1660、1540cm-1附近,为最强峰或次强峰。从二维导数光谱可以看出1600~800 cm-1处羚羊角和水牛角存在明显差异,可作为鉴别两者的依据。羚羊角粉及其水提物、水牛角粉及其水提物的蛋白质吸收峰强度较高,而它们的酸、碱提取物的蛋白质吸收峰有所下降,尤其是碱提取物,其酰胺Ⅰ带明显降低,表明羚羊角及水牛角水煎液与其酸、碱水解液解热作用的不同,可能与其蛋白质被降解有关。3、利用LC-MS/MS对羚羊角粉及其水煎液、水牛角粉及其水煎液中的蛋白质进行分析鉴定。从羚羊角粉与水牛角粉中鉴定出16个共有蛋白,从羚羊角粉及其水煎液中鉴定出23个共有蛋白,水牛角及其水煎液中鉴定出36个共有蛋白。进一步分析对比发现四者具有7个共有蛋白,分别是:Q0VD04、A4FUZ0、F1N362、G3N0V2、F1MMI6、P04272、F1MUY2,其中前 4 个皆为角蛋白。4、采用氨基酸分析仪测定羚羊角粉、水牛角粉及其提取物中20种游离氨基酸的含量,水牛角粉和羚羊角粉中各种氨基酸的含量和所占比例相差较大,羚羊角粉中各种氨基酸的含量远均高于水牛角粉,羚羊角粉中氨基酸总量为3.46mg/g,水牛角粉中氨基酸总量为0.44mg/g;羚羊角粉与其水提物中各氨基酸比例相近,而其酸、碱水解物中各氨基酸含量显着升高,其比例也发生了明显变化,其中甘氨酸、天门冬氨酸占比明显升高,分别占羚羊角酸水解物的36.7%、20.5%,占羚羊角碱水解物的38.0%、10.3%;水牛角粉与其水提物中各氨基酸比例相近,而水牛角酸、碱提取物中,甘氨酸、天门冬氨酸占比明显升高,占酸水解物总量的27.7%、20.3%,甘氨酸、丝胺酸占碱水解物总量的34.9%、19.6%。5、采用ICP-MS法,对羚羊角粉、水牛角粉及其提取物中14种无机元素进行测定,羚羊角粉与水牛角粉中无机元素含量差异较大,其元素组成比例也不相同。羚羊角粉中Ca、K、Mg、Na、P的含量是水牛角粉的4倍以上。羚羊角粉中Ca、P元素含量分别占总含量的66.1%、29.9%,远远高于其他元素;而水牛角粉中以Ca元素最多,占总含量的46.0%,Na、K、P、Zn、Al、Fe、Mg元素含量相近,共占总含量的53.5%;羚羊角水提物中Ca、P元素含量比原粉减少35倍左右,而水牛角水提取物中Ca、Na、K、P含量是原粉的50倍以上;羚羊角酸、碱水解物中无机元素的比例发生了明显的变化,Ca、P元素含量占比显着降低;水牛角酸、碱水解物中无机元素的比例也发生了变化,Ca、P、Mg、K元素所占比例小于有解热作用的水牛角水提物。

梁伟燊[6](2019)在《板连败毒口服液药学与药效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板连败毒口服液由板蓝根、连翘、知母、广藿香、石菖蒲、生地黄、石膏、芦根、郁金9味中药组成,原名抗病毒口服液,出自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1990年版第二增补本。具有清热祛湿,凉血解毒。用于风热感冒,温病发热及上呼吸道感染,流感、腮腺炎等病毒感染疾患。兽医临床应用初步表明,该药用于防治畜禽的风热感冒效果卓着。为将其开发成为新兽药,我们对其药理、药效及毒副作用进行了初步实验研究。方法:(1)板连败毒口服液提取工艺及质量标准制定研究。以告依春、连翘苷含量与水煎液溶解度、挥发油提取量为指标,对板连败毒口服液水提工艺进行正交实验优选;通过HPLC对告依春、连翘苷进行含量测定,对板连败毒口服液中五味主要药材板蓝根、连翘、知母、广藿香、石菖蒲进行薄层鉴定制定质量控制标准。(2)纳米乳包合板连败毒口服液挥发油实验。通过制定伪三元图、载药量稳定性测试、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的方法,评价并找出最佳的纳米乳包合挥发油的配方。(3)板连败毒口服液药效学研究。解热作用研究:以脱脂牛奶1.3 g/kg耳缘静脉注射家兔,制造发热模型,观察给药后小鼠体温升降状态考察板连败毒口服液解热作用。止咳嗽作用研究:以浓氨水喷雾法对小鼠进行咳嗽模型的制造,小鼠诱咳前先每天给药一次,连续灌胃给药一周,后采用浓氨水诱咳,观察小鼠1 min内咳嗽的反应。抗炎作用研究:以二甲苯致小鼠耳廓肿胀制造小鼠炎症模型,小鼠造模前先每天给药一次,连续灌胃给药一周,末次给药后第30 min,于每鼠右耳两面涂抹50μL二甲苯,45min后处死取下耳片称重,计算炎症抑制率。抑菌作用研究:将金黄色葡萄球菌以生理盐水进行10倍比例稀释10次,系列稀释组每鼠腹腔注射0.5 m L菌液,得到最低完全致死菌液浓度。将KM小鼠,随机分为5组,除空白对照组给予生理盐水灌胃外,其他各组小鼠感染球菌前先每天灌胃给药一次,连续灌胃一周,末次给药30 min后,每鼠腹腔注射最低致死浓度菌液0.5ml,观察3d内小鼠死亡情况。(4)板连败毒口服液安全药理学研究:利用MC4000无创血压仪和EMKA小动物无创肺功能仪,在给药后0 h、1 h、2h、4 h测定空白组与给药组小鼠的脉搏、收缩压、舒张压、潮气量、呼吸频率等指标,研究药物对小鼠心血管系统与肺功能系统的影响;通过小鼠戊巴比妥钠阈上及阈下剂量睡眠实验观察药物对小鼠睡眠时间的影响,通过小鼠自主活动实验与小鼠机能协调实验测定空白组与给药组的自主活动次数与掉落次数,研究板连败毒口服液对小鼠神经系统的影响。(5)板连败毒口服液急性毒性与长期毒性实验:急性毒性实验设置最高剂量组剂量为6000mg/kg,中剂量组为1200mg/kg、低剂量组为240mg/kg对各组小鼠进行一次性给药,记录小鼠死亡数并计算4/4致死剂量和0/4致死剂量,找出药物的LD50剂量;长期毒性实验则通过靶动物可能摄入量的100倍剂量的药化饲料进行30天喂养实验与15天正常饲料喂养恢复实验,在30天与45天时分别对大鼠的血常规、血生化、采食量、饮水量、体重、脏器系数等各项指标进行测定。(6)板连败毒口服液解热与抑菌机制研究:解热药效实验按照药效学部分进行,通过测定家兔c AMP、IL-1β、IL-6、PEG2等指标探讨药物的解热机制。通过测定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最低抑菌浓度、生长曲线、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检测细菌可溶性蛋白、琼脂糖凝胶电泳法检测细菌核酸含量、RT-PCR法测定金黄色葡萄球菌agr A与sar A毒力基因的表达探讨板连败毒口服液挥发油的抑菌机制。结果:(1)其最佳的水煎液提取工艺为以药液比1:10,每次提取3 h,提取3次。精密度实验结果告依春RSD为2.7%,连翘苷RSD为2.1%;重复性实验,结果为告依春RSD 2.5%,连翘苷RSD 2.2%;告依春加样回收率平均值为100.4%,RSD为2.68%,连翘苷加样回收率平均值为102.73,RSD为3.55%,阴性对照无干扰。薄层色谱结果,在本实验设置的条件下,斑点清晰,阴性对照无干扰,提取效率高、重现性良好。(2)纳米乳法包合挥发油实验,得出最佳配方为EL-60、甘油、维生素E和水,得到的包合物粒径大小主要分布在为80 nm,粒径范围在100 nm以下,形成了粒径均一的纳米乳。(3)解热与抗炎试验结果显示,板连败毒口服液能显着降低发热家兔的体温,能抑制二甲苯致小鼠耳廓肿胀的程度。抑菌试验显示,药物能降低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小鼠的死亡率。止咳试验显示,药物能显着提升浓氨水致小鼠咳嗽的半数咳嗽时间,高剂量组的有效率为160%。(4)安全药理学实验显示,给药组的脉搏、收缩压、舒张压、潮气量、呼吸频率与空白对照组无差异,给药组小鼠自主活动次数与戊巴比妥钠阈上阈下剂量睡眠时间与空白对照组无差异,药物对动物机体的神经系统、呼吸系统与心血管系统无毒副作用。(5)毒性实验显示,急性毒性实验中板连败毒口服液最高剂量组剂量为6000mg/kg,动物未出现死亡情况,因此LD50大于5000mg/kg,实际无毒。长期毒性实验显示,板连败毒口服液对动物的生长曲线、血常规与血液生化指标、内脏组织无毒性作用。(6)解热与抑菌机制实验显示挥发油能有效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生长,有降低细菌的可溶性蛋白、总DNA量、毒力因子arg A与sar A表达量的作用,通过透射显微镜观察,板连败毒口服液挥发油能破坏细菌的细胞壁、细胞质导致细菌死亡,通过以上作用实现对细菌的杀灭。结论:实验建立起板连败毒口服液的提取工艺以及其挥发油的包合工艺,通过对方剂中君药板蓝根主要有效成分告依春和臣药连翘有效成分连翘苷进行含量鉴定,并对板蓝根、连翘、石菖蒲、知母、生地黄进行薄层色谱鉴定,建立了药物的质量控制标准。药效学研究表明板连败毒口服液具有良好的解热、抗炎、抑菌和止咳的药效,其解热作用与降低c AMP、IL-1β、PGE2有关,抗菌作用与抑制细菌生长、破坏细菌结构、抑制毒力基因的表达和降低细菌DNA与可溶性蛋白有关。安全药理学与急性毒性实验证明板连败毒口服对动物机体三大生命系统无毒副作用,是一种安全的药物。

顾真庆[7](2014)在《我国猪伪狂犬病病毒变异株全基因组序列分析及其gE/gI基因缺失灭活疫苗免疫特性》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猪伪狂犬病(Pseudorabies, PR)是伪狂犬病病毒(Pseudorabies virus, PRV)引起的一种猪的重要传染病,主要临床症状包括:新生仔猪中枢神经系统紊乱、断奶仔猪和育肥猪表现出呼吸道症状、妊娠母猪繁殖障碍,给世界生猪养殖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目前,防控伪狂犬病主要依靠疫苗免疫,美国与部分欧洲国家已宣布通过基因缺失疫苗免疫和净化技术,根除了该病在家猪中的流行。近30年来,我国广泛使用PRV基因缺失弱毒疫苗有效控制并逐步净化。但是,2011年以来,我国许多免疫PRV活疫苗的猪场出现仔猪神经症状及死亡,生长猪呼吸道症状并部分死亡,妊娠母猪流产、死胎、弱仔等疑似PR的临床症状。本研究在病原学调查基础上,从我国发病猪场分离获得5株PRV,并以PRVZJ01毒株为研究对象,系统地研究其毒力、抗原特性和基因组特征,并成功构建了ZJ01株的感染性细菌人工染色体克隆,获得ZJ01 gE/gI基因缺失病毒,观察其灭活疫苗免疫特性,为进一步开展PRV变异毒株进化机制和新型疫苗研究奠定基础。本研究内容分为以下5个部分:1.中国东南部猪伪狂犬病病毒超强毒株分离与鉴定伪狂犬病病毒是威胁养猪业的重要病原之一。自2011年底起,我国许多该病毒免疫猪场相继出现仔猪呕吐和神经症状、生长猪出现呼吸道症状,死亡率明显增高,妊娠母猪出现流产、死胎、弱仔等,造成严重经济损失。本研究从我国东南部4省份13个发病猪群采集38份疑似患病仔猪组织病料,29份组织病料经PCR检测为PRV野毒阳性。选取5份阳性组织病料进行病毒分离及基因扩增,病料经无菌处理后接种BHK-21细胞,培养24h出现明显细胞病变,病毒空斑纯化3次后经PCR与电镜观察鉴定为PRV,分别命名为PRVZJ01、ZJ02、GDO1、GX01和JX01毒株。病毒gE和gC基因序列进化树分析结果显示,这些新分离株均位于相对独立的分支,与亚洲分离株亲缘关系较近。gE和gC基因序列推导的氨基酸序列分析结果显示,新流行毒株与先前分离毒株相比分别有2个与7个氨基酸的插入。将PRV ZJ01分离株接种BALB/c小鼠,接种3d后出现奇痒并死亡。家兔免接种该毒株病毒液后32h后,表现精神亢奋,咬接种部位直至溃烂,并相继死亡。取24和80-85日龄PRV阴性健康猪滴鼻接种PRV ZJ01分离株,均出现发热,精神沉郁,呕吐,咳嗽,呼吸困难和神经症状等症状及肝脏灰色坏死等病理变化,攻毒后7d内全部死亡。选择15头80~85日龄健康猪,随机分为3组,第1、2组分别滴鼻接种分别滴鼻接种1070TCID50PRVZJ01株和传统毒株LA病毒液,第3组按同样方式接种细胞培养物作为空白对照,结果为:试验猪感染ZJ01后临床症状明显,攻毒后7d内全部死亡,组织病理变化明显,而LA接种组仅表现体温变化与轻微呼吸道症状,组织病理变化轻微,表明新分离毒株ZJO1毒力明显增强。综上所述,我国东南部地区出现猪伪狂犬病病毒流行,毒力明显增强,PRV ZJ01株可定义为超强毒株。2.猪伪狂犬病病毒超强毒株ZJ01抗原特性研究为了进一步明确猪伪狂犬病超强毒株的抗原特性,本研究采用ZJ01毒株及其血清抗体,分别与PRV Bartha-K61、Bucharest和HB-98疫苗毒株及其抗血清进行交叉中和试验,结果显示,其变异系数R值为0.378~0.455,证明该分离毒株抗原发生明显变异。采用ZJ01油佐剂灭活疫苗与Bartha-K61弱毒疫苗进行猪体免疫保护试验,结果为:灭活疫苗免疫后产生的LA株特异性中和抗体水平与活疫苗组相似,但ZJ01特异性中和抗体水平显着高于活疫苗组。PRVZJ01攻毒后灭活疫苗组仅出现短时间发热及轻微的呼吸道症状,相对日增重明显高于攻毒对照组,脑组织与肺组织中抗原载量均明显低于攻毒对照组。Bartha-K61活疫苗组攻毒后出现明显呼吸道症状与神经症状,弱毒疫苗免疫组相对日增重明显低于灭活疫苗组,脑组织与肺组织中抗原载量明显高于灭活疫苗组,表明Bartha-K61疫苗不能对ZJ01提供完全保护。综合上述结果,PRV ZJ01毒株抗原性出现明显变异。3.猪伪狂犬病病毒超强毒株ZJ01全基因组序列测定与分析本研究采用PRV ZJO1毒株病毒液,通过病毒纯化和浓缩,提取纯化病毒基因组DNA,应用Ion Torrent高通量测序方法和20个gap基因片段的PCR基因测序补充,获得PRV ZJO1基因组序列,并对全长基因组序列编码基因定位及ORFs分析,结果显示:该病毒基因全长共141029 bp, GC含量达73.5%,BamH1酶切位点分析结果与纯化DNA BamHl脉冲场凝胶电泳带型完全吻合。PRV ZJO1编码69种蛋白;相对Bartha-K61疫苗毒株、Kaplan与Becker强毒株,ZJ01株重要的编码蛋白AA具有突变、插入与缺失现象,例如:gE蛋白AA序列的46位插入D,第418位有V>A突变;gI糖蛋白AA序列在第29(V>A)、238-246与340(N>T)有变异;与中国传统毒株Ea或HNYD-2008-China相比,ZJ01株gB糖蛋白第75-77插入三个AA(+SPG),59-126AA与540-734AA也有多处变异位点;与欧美分离株Becker和Kaplan及中国传统毒株Ea与SA215相比,ZJ01毒株gC糖蛋白第63-67位插入7个AA(+AAASTPA). UL2蛋白有7个AA连续插入,UL12基因也有1个AA插入,UL50第22位有AA有插入,同时伴有许多特异性点突变;IE180即刻早期基因蛋白也有多处插入、缺失及点突变。此外、,ZJ01毒株UL30、UL34、UL39、UL14、EP0、IE180、UL1、US2与US6基因的调控序列也有较多突变。基因进化树分析结果表明,ZJ01分离株处于相对独立的分支。PRV ZJ01全基因组序列的解析有助于进一步研究其毒力及抗原变异机制。4.猪伪狂犬病病毒超强毒株ZJ01感染性细菌人工染色体克隆的构建与鉴定自2011年底起,我国许多伪狂犬病免疫猪群相继出现仔猪呕吐和神经症状、生长猪出现呼吸道症状,死亡率明显增高,妊娠母猪出现流产、死胎、弱仔等,造成严重经济损失,对伪狂犬病病毒一流行毒株PRVZJ01的致病性和抗原性研究已经证明:该流行毒株为强毒力伪狂犬病病毒抗原变异株。本研究设计2对引物,经PCR扩增位于PRVZJ01毒株US7和US8 (gE/gI)基因序列两端同源重组臂,与携带细菌人工染色体(Bacterial Artificial Chromosome, BAC)载体和加表达盒的pHA2质粒分别连接,构建转移载体pHA2-pUC19-H1-H2。将该转移载体与ZJ01毒株全基因组共转染BHK-21细胞,通过同源重组,将含mini-F和加表达盒的基因插入到PRV ZJ01病毒的US7与US8(gI与gE)基因内,获得重组病毒vZJ01-GFPAgE/gI。提取该重组病毒的环状基因组DNA,电转化到感受态大肠杆菌宿主菌DH10B,筛选获得含有mini-F序列的PRV感染性BAC克隆(pZJ01)。将pZJ01转染BHK-21细胞可以重新启动病毒的生产性感染,该质粒与pUC19-H1-H2或gE/gI基因片段全长共转染BHK-21细胞,通过同源重组进一步删除mini-F序列,构建获得gE/gl基因双缺失病毒vZJO1ΔgE/gl或无痕恢复病毒vZJ01gE/gI-R。拯救获得的3个病毒vZJ01-GFPAgE/gI、 vZJ01ΔgE/gI与vZJ01gE/gI-R产生的细胞病变和体外增殖特性与亲本病毒ZJ01一致,表明gE/gI基因的删除或BAC载体的插入不会影响PRV体外复制。将ZJ01和vZJ01ΔgE/gl接种小鼠和家兔,vZJ01ΔgE/gl攻毒组小鼠与家兔比ZJ01攻毒组存活时间明显延长。55~60日龄健康猪滴鼻接种等量PRVZJ01和vZJ01ΔgE/gI,结果显示,ZJ01攻毒组猪临床症状明显,攻毒后7d内全部死亡,具有PRV典型组织病理变化,vZJ01ΔgE/gl攻毒组后仅表现轻度体温反应,14d观察期内未出现死亡,组织学病理变化轻微。上述结果表明,本研究成功构建PRVZJ01感染性BAC克隆,拯救获得的gE/gI基因缺失病毒vZJ01ΔgE/gI对猪毒力明显减低,为PRV基因功能和载体疫苗研究奠定了重要基础5.猪伪狂犬病病毒超强毒ZJO1 gE/gI基因缺失株灭活疫苗免疫保护作用本研究将猪伪狂犬病病毒超强毒株ZJO1 gE/gI基因缺失病毒vZJ01ΔgE/gI经甲醛灭活处理,制成油乳剂灭活疫苗,以Bartha-K61活疫苗作为对照组进行仔猪免疫保护试验,评价vZJ01ΔgE/gI灭活疫苗的免疫保护效果。结果为:vZJ01ΔgE/gI灭活疫苗免疫组猪PRV gB抗体均为阳性,gE抗体均为阴性。两个免疫组产生的Bartha-K61特异性中和抗体水平相似(P>0.05), vZJ01ΔgE/gl免疫组产生的ZJ01特异性中和抗体水平显着高于Bartha-K61活疫苗组(P<0.05)。试验猪滴鼻攻击PRVZJ01后,非免疫攻毒对照组出现严重临床症状,表现明显呼吸道症状与神经症状,并在攻毒后7d内全部死亡。vZJ01ΔgE/gI灭活疫苗组攻毒后无明显临床症状,脑和肺组织PRV载量明显低于攻毒对照组(P<0.05),而Bartha-K61免疫组2/5猪出现明显临床症状,相对日增重明显低于空白对照组(P<0.05),脑和肺组织PRV载量明显高于vZJ01ΔgE/gI灭活疫苗组和空白对照组(P<0.05),表明vZJO1ΔgE/gl灭活疫苗能抵御致死量PRVZJ01攻击。上述结果表明,PRVZJ01gE/gI基因缺失株vZJO1ΔgE/gI灭活疫苗可以提供对PRV超强毒的免疫保护作用,其免疫效果优于Bartha-K61活疫苗,而且免疫抗体可以与PRV野毒抗体相区分,为我国防控变异PRV奠定了重要基础。综上所述,自2011年下半年开始,我国东南部地区出现猪伪狂犬病病毒流行。PRVZJ01毒株毒力明显增强,抗原性发生变化,故将其定名为伪狂犬病病毒超强毒株。根据ZJ01全基因组测序和基因进化树分析,ZJ01属于一个独立基因分支。同时,成功构建PRV ZJ01感染性BAC克隆,获得ZJO1 gE/gI基因缺失毒株vZJ01ΔgE/gI,证明其灭活疫苗能有效抵御致死量ZJ01的攻击,为我国该病防控奠定了重要基础。

曾洁媛[8](2019)在《单纯疱疹病毒Ⅱ型经不同途径感染BALB/c小鼠的病理学分析》文中提出单纯疱疹病毒Ⅱ型(herpes simplex virus type 2,HSV-2)作为一种能在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的病原体,可以致使15至49岁的人群中有16%的感染[1]。HSV-2之所以传播范围广、引起高发病率的原因主要是HSV-2不仅具有特殊的感染周期和对宿主上皮组织较强的嗜性,还由于人类亲密的性接触及繁衍方式为HSV-2感染生殖系统后频繁发生病理损伤而提供相应的感染条件[2]。为预防和治疗HSV-2的感染,使用阿昔洛韦等抗病毒药物能缓解人体皮肤等处的疱疹性疾病症状,但是却不能彻底清除潜伏感染的病毒[3],针对HSV-2疫苗的研发就显得迫在眉睫。要系统认识HSV-2显然需要我们对病毒本身感染过程中与细胞及组织内各种组分的相互作用关系进行充分的认识与分析,而研究清楚HSV-2在机体内感染动力学的机制和相关机体病理损伤是研发HSV-2疫苗的前提条件。本实验室采用HSV-2 HG52野生型毒株以低剂量从呼吸道和生殖道两种不同途径感染6周龄成年雌性的BALB/c小鼠后,对小鼠感染HSV-2的病理模型间临床表现和形成的病理损伤等指标进行比较和分析;而后再对HSV-2潜伏期感染的嗜神经性进行证明;而后又对相关神经组织中潜伏期感染的病毒进行体外重激活分析。经对比分析后,采用低剂量HSV-2感染小鼠后的临床症状表明,呼吸道与生殖道两种途径感染HSV-2的小鼠体重在第6天后与对照组相比均有下降的趋势,而在长达56天对小鼠生存情况的观察表明,两途径感染HSV-2的小鼠都未出现任何死亡的现象。进一步的组织病理学实验分析表明同等剂量的HSV-2通过呼吸道和生殖器阴道途径的感染均能引起小鼠各组织相应的病理损伤。呼吸道感染HSV-2主引发以肺泡壁充血,脑血管袖套、三叉神经细胞核深染固缩、脊髓质淋巴细胞浸润的病理损伤;而生殖道感染组小鼠主要呈现的病理学特征有骶神经节神经纤维紊乱,出现小部分钙化灶坏死,然而经HSV-2感染感染小鼠的阴道和子宫后,两组织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卵巢也有局部充血的现象。此外,两种不同感染途径下的病毒载量在小鼠相应的组织器官中分布也与病理结果的趋势相对应,即呼吸道感染组小鼠的脑、脊髓、三叉及肺组织器官的分布载量明显高于生殖道感染组,而生殖道组小鼠的病毒载量在阴道、子宫、卵巢和骶神经节的增殖的趋势则明显高于呼吸道感染的小鼠。在对28天后处于小鼠神经组织进行潜伏的病毒检测实验结果表明,两种途径感染后的小鼠三叉和骶神经节均有 HSV-2 LAT(latency-associated transcript)mRNA 分子的阳性信号显示,表明HSV-2通过两种不同的感染途径都能在机体的神经组织中形成潜伏感染。另外进一步对潜伏感染的HSV-2进行体外重激活实验表明,潜伏感染的无菌离体小鼠三叉和骶神经节组织均能在Vero细胞上出现病毒重激活现象,而生殖道感染组两种神经组织潜伏感染的HSV-2病毒增殖趋势相对高于呼吸道感染组。本研究的结果揭示了 HSV-2无论是通过呼吸道还是生殖道这两种不同途径感染BALB/c小鼠,都均能引起相应的病理损伤,且呈现了不同途径感染的各组织分布的病毒感染病理趋势。为这个动物模型在后期进一步探讨不同途径感染HSV-2在体内诱导的免疫反应特征等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同时也为应用于HSV-2的治疗性药物和预防性疫苗的研究方面提供了相关资料。

乔波[9](2015)在《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荧光定量PCR方法建立及其灭活疫苗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牛传染性鼻气管炎(Infectious bovine rhinotracheitis,IBR)是一种急性、热性、接触性传染病,由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IBRV)引起。临床主要表现为高热、呼吸困难、上呼吸道炎症和母畜流产等。该病虽然致死率低,但对牛的育肥、产奶量和国际贸易有严重影响。建立灵敏、快速、可靠的检测方法,净化牛群,免疫接种疫苗,仍是预防和控制该病的重要措施。由于没有合适的实验动物模型,传统疫苗免疫后仍缺乏有效的免疫效力评价方法。因此,本研究在建立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的TaqMan-MGB荧光定量PCR方法的基础上,对健康家兔及灭活苗免疫家兔的病毒侵染进行了初步研究,对于疫苗免疫效力的评价及有效防控本病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首先根据GenBank已公布的IBRV Bartha Nu/67株基因序列针对gB基因设计特异性引物和Taqman-MGB探针,建立了检测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的TaqMan-MGB荧光定量PCR方法。结果显示,标准曲线相关系数(R2)为0.998,103-108拷贝/μL内具有较好的线性关系。该方法灵敏度是常规PCR灵敏度的100倍,检测下限为1.49×101拷贝/μL。特异性良好,对牛呼吸道其他病毒无交叉反应。适用于临床疑似样品的快速定量检测。从17份疑似IBR症状的奶牛鼻拭子中,经分离培养,PCR、间接免疫荧光试验试验、微量血清中和实验与基因序列同源性分析鉴定,确定获得一株IBRV,命名为IBRV DQ/14株。用TCID50为10-7.33/100μL的分离株鼻腔接种家兔,用鼻拭子采集第1-14d的鼻腔粘液,每隔7d分离血清。无菌采集第3、5、7、11和49d的剖杀兔组织脏器,荧光定量PCR、病理组织学和免疫组化检测。结果表明,接毒后第2-7d家兔出现临床症状并排毒至第7d,7-14d产生大量IgG抗体并维持数周。病理组织学和免疫组化结果显示,肺脏出现炎性反应,鼻甲骨和肺脏上皮细胞均有病毒复制。研究表明该分离株对家兔有致病性。用BEI灭活IBRV DQ/14分离株,以Montanide ISA206佐剂乳化制备灭活疫苗。分别接种断奶仔兔和Balb/c小鼠,进行安全性检验。间隔21d后两次免疫日本大耳家兔,14d后进行攻毒实验。结果表明疫苗安全性良好。攻毒后,免疫组未出现临床症状,免疫组化结果表明该疫苗阻止了分离株对呼吸道粘膜的侵染,免疫保护率为100%。综上所述,本研究成功建立了可用于临床快速检测IBRV的TaqMan-MGB荧光定量PCR方法;证明了IBRV DQ/14分离株对日本大耳家兔有较强的致病性,制备的灭活疫苗安全,可有效阻止病毒对呼吸系统的侵染。为IBRV的防制提供了有效措施。

任思宇[10](2013)在《家兔无乳链球菌的分离鉴定及其感染的动态病理学与病原分布研究》文中认为2011年7月四川绵阳某家兔养殖场爆发了以四肢麻痹、划游和呼吸障碍为特征的疾病,死亡率达42%;从患病家兔肝、肺、脑和心血中分离到一株链状革兰氏阳性球菌(P110323),以浓度为1×106CFU/mL的P110323菌株培养液灌胃感染健康家兔,家兔出现站立不稳、四肢划动、惊厥和呼吸障碍等症状,并逐渐死亡;解剖可见肺淤血、出血;肝、脾和肾肿大,坏死;大脑肿胀,脑膜充血,脑回肿胀扁平,脑沟变浅。P110323在BHI平板上形成湿润、边缘整齐的灰白色菌落,在5%的脱纤维羊血平板上形成透明的p溶血环,V-P试验、水解精氨酸与马脲酸等为阳性;水解七叶苷和利用甘露醇、山梨醇产酸为阴性。药物敏感性实验结果显示氨苄西林、庆大霉素、氟哌酸、奥复星、复达欣和氟苯尼考对P110323有效,四环素、强力霉素的抑制作用为中介;青霉素,链霉素,阿莫西林、丁胺卡娜及妥布霉素对其无效。16S rDNA系统发育分析显示分离菌与Streptococcus difficilis和Streptococcus agalactiae聚在一簇;gyrB基因系统发育分析表明分离菌属于无乳链球菌(S. agalactiae).结合细菌形态特点和生理生化特性,鉴定该P110323为无乳链球菌(S. agalactiae),多重PCR方法确定该菌荚膜多糖类型为la型。采用灌胃接种的感染方式建立S. agalactiae人工感染家兔的病理模型,观察和记录家兔感染后的临床症状,并在接种后的0h,6h,12h,18h,24h,48h,72h,96h......10d时间点,随机抽取试验组和对照组家兔各2只,腹腔注射过量的戊巴比妥让其死亡,解剖后取脑、心、肝、脾、肾、肺等重要的组织器官进行组织病理学、超微病理学研究,同时建立基于无乳链球菌cfb基因的间接原位PCR检测方法研究无乳链球菌感染家兔后的侵染规律。结果表明S. agalactiae主要引起胃、肺、肝、脾、肾、小脑等组织的损伤,并导致家兔体内发生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 DIC),引起死亡。接种6h后,在胃组织中检测出S. agalactiae,引起胃组织充血,黏膜上皮坏死、脱落;12h在脾和肺中检测到S. agalactiae,脾可见巨噬细胞增多和淋巴细胞减少,随着病情发展,脾出现弥漫性坏死,细胞结构模糊不清;肺在感染初期表现为充血、出血,大量巨噬细胞出现在肺泡腔内,后期在肺泡隔的小血管中形成微血栓;24h在肝和肾中出现阳性信号,S. agalactiae主要引起肝淤血、肝细胞颗粒变性及溶解坏死,并逐渐在门管区血管中形成血栓;肾主要表现为肾小管上皮细胞坏死脱落,肾小球毛细血管中形成透明血栓;2d后在心肌和小脑中检测到阳性信号,心肌肌纤维胞浆浓缩,逐步演变为肌纤维的断裂坏死;小脑中S. agalactiae主要集中在分子层,引起神经细胞的溶解坏死,神经元髓鞘结构增厚。

二、家兔常见呼吸道感染的病理学变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家兔常见呼吸道感染的病理学变化(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部分地区牛结核病调查与牛肺外结核病病原分离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SUMMARY
缩略词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概述
    2 牛结核病病原学
        2.1 病原
        2.2 基因组学
        2.3 进化关系
        2.4 毒力因子
        2.5 抗分枝杆菌感染的作用机制
    3 牛结核病的流行病学、发病学及其诊断
        3.1 牛结核病的流行病学
        3.1.1 传播途径
        3.1.2 牛分枝杆菌的流行病学特征
        3.1.3 家畜中的牛分枝杆菌
        3.1.4 人源牛分枝杆菌
        3.2 肺结核与肺外结核的发病学
        3.3 牛结核病的诊断
        3.3.1 皮内变态反应
        3.3.2 基于血液的试验方法
    4 国内外防控模式
        4.1 牛结核病的防控现状
        4.2 国外发达国家牛结核病的防控模式
        4.2.1 欧盟等发达国家基本策略和主要措施
        4.2.2 英国的牛结核病防控策略
        4.3 我国牛结核病的防控策略
第二章 2015-2018年我国部分地区牛结核病流行病学调查
    第一节 2015-2018年我国部分地区牛结核病免疫学检测
        1 材料
        1.1 样品
        1.2 主要试剂耗材
        1.2.1 试剂
        1.2.2 耗材
        1.3 主要仪器设备
        2 方法
        2.1 现场问卷调查
        2.2 现场采样调查
        2.2.1 比较皮内变态反应(SICCT)
        2.2.2 IFN-γ试验
        3 结果和分析
        3.1 现场调查结果
        3.1.1 检疫情况
        3.1.2 症状和剖检情况
        3.2 SICCT检测结果
        3.3 IFN-γ试验检测结果
        3.4 时间分布
        3.5 区间分布
        3.6 群间分布
        3.7 重点省份bTB流行情况
        3.8 禽分枝杆菌等的感染情况
        4 讨论
        4.1 群发性特征
        4.2 流行率
        4.3 区域分布
        4.4 非特异性干扰
        5 结论
    第二节 牛分枝杆菌的分离鉴定
        1 材料
        1.1 病料
        1.2 培养基
        1.2.1 丙酮酸钠培养基
        1.2.2 罗氏培养基
        1.2.3 7H11培养基
        1.2.4 7H9培养基
        1.3 主要试剂
        1.4 主要仪器
        2 方法
        2.1 病料的采集
        2.2 病料的处理
        2.3 分枝杆菌的分离培养
        2.4 临床分离株的萋尼氏抗酸染色
        2.5 细菌DNA的提取及浓度测定
        2.6 临床分离株的种属多重PCR鉴定
        2.6.1 引物的合成
        2.6.2 反应体系与程序
        2.6.3 判定标准
        2.7 临床分离株MTBC群内PCR鉴定
        2.7.1 引物合成
        2.7.2 反应体系与程序
        2.7.3 判定标准
        3 结果
        3.1 剖检病变
        3.2 分枝杆菌的分离培养结果
        3.3 临床分离株的萋尼氏抗酸染色观察
        3.4 细菌DNA的提取及其浓度
        3.5 分枝杆菌种属鉴定结果
        3.6 MTBC鉴定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第三章 牛肺外结核的综合诊断与病原分离鉴定
    1 材料
        1.1 试剂和培养基
        1.2 耗材
        1.3 主要仪器设备
    2 方法
        2.1 试验牛场背景
        2.2 综合诊断策略
        2.2.1 免疫学检测方法
        2.2.2 剖检
        2.2.3 病料的采集
        2.2.4 奶样和粪便的采集
        2.2.5 病理学诊断
        2.2.6 病原分离培养
        2.2.7 分子生物学鉴定
        2.3 针对性防控措施及效果评价
        2.3.1 针对性防控措施
        2.3.2 防控效果评价
    3 结果
        3.1 免疫学综合检测结果
        3.2 剖检结果
        3.3 病理学诊断结果
        3.3.1 HE染色
        3.3.2 Z-N抗酸染色
        3.4 病原分离鉴定结果
        3.4.1 组织病料分离鉴定结果
        3.4.2 奶样和粪便样品分离鉴定结果
        3.5 综合诊断结果
        3.6 防控效果评价
    4 讨论
    5 结论
第四章 牛肺外结核临床分离株致病性研究
    1 材料
        1.1 实验动物及菌株
        1.1.1 实验动物
        1.1.2 菌株
        1.2 主要试剂耗材
        1.3 主要仪器设备
    2 方法
        2.1 动物分组
        2.2 攻毒程序
        2.3 剖检
        2.4 组织病理学观察
        2.5 靶器官组织匀浆的活菌培养
    3 结果
        3.0 实验兔生理状况
        3.1 剖检结果
        3.2 组织病理学结果
        3.2.1 HE染色
        3.2.2 Z-N抗酸染色
        3.3 组织匀浆活菌培养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第五章 牛肺外结核分离株基因分型与全基因组测序及系统进化分析
    1 材料
        1.1 菌株
        1.1.1 分型菌株
        1.1.2 测序菌株
        1.2 主要试剂
        1.3 主要仪器
    2 方法
        2.1 MIRU-VNTR
        2.1.1 引物的设计合成
        2.1.2 反应体系与程序
        2.1.3 聚类分析
        2.1.4 各位点分辨率的计算
        2.2 全基因组测序与分析
        2.2.1 核酸的提取
        2.2.2 全基因组测序
        2.2.3 标准参考序列和数据分析所用的其他MTBC菌株序列的获得
    3 结果
        3.1 MIRU-VNTR基因分型多态性结果
        3.1.1 检测样品结果重复性和准确性
        3.1.2 不同VNTR位点的基因多态性结果
        3.1.3 牛分枝杆菌VNTR位点的等位基因多态性
        3.1.4 MIRU-VNTR聚类分析结果
        3.2 全基因组测序结果
        3.2.1 测序数据评估结果
        3.2.2 全基因组测序数据的初步分析
        3.2.3 基于WGS-SNP的系统发育分析
        3.2.4 全基因组数据的初步比对分析
        3.3 肺结核和肺外结核差异基因研究
        3.3.1 差异基因的比对分析结果
        3.3.2 差异基因的PCR扩增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研究成果等
导师简介

(2)基于文献分析的“肺与大肠相表里”证治规律及其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部分 综述
    综述一 脏腑表里相合理论研究渊源与现状
        参考文献
    综述二 肺与大肠相表里的现代临床和实验研究述评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正文
    前言
    1 肺与大肠相表里古代文献研究
        1.1 "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溯源与演变
        1.2 小结
        参考文献
    2 现代国内外对"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的研究
        2.1 当前"肺与大肠相表里"的理论研究现状
        2.2 国外医学界:业已认识到肺肠之间的相关性
        2.3 国内医学界:"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在临床得到广泛应用
        2.4 "肺与大肠相表里"的现代实验研究
        2.5 "肺与大肠相表里"的生物学基础
        2.6 小结
        参考文献
    3 基于"肺与大肠相表里"临床研究文献的肺肠相关疾病证治规律分析
        3.1 数据准备和预处理
        3.2 肺肠表里相关疾病证候特征分析
        3.3 肺肠表里相关疾病治法规律
        3.4 肺肠表里相关疾病方剂应用规律
        3.5 肺肠表里相关疾病药物应用规律
        3.6 小结
        参考文献
    4 基于"肺与大肠相表里"临床研究文献的肺肠相关疾病数据挖掘关联关系分析
        4.1 数据挖掘技术
        4.2 肺系疾病数据挖掘关联分析
        4.3 肠系疾病数据挖掘关联分析
        4.4 小结
        参考文献
    5 "肺与大肠相表里"临床研究文献质量评价
        5.1 循证医学
        5.2 研究资料与方法
        5.3 文献质量评价结果
        5.4 小结
        参考文献
    6 讨论与结论
        6.1 "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渊源
        6.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6.3 肺肠相关疾病证候特征
        6.4 肺肠相关疾病治法规律
        6.5 肺肠相关疾病方药规律
        6.6 肺肠相关疾病关联规律
        6.7 肺与大肠之间的关系
        6.8 小结
    7 创新之处与不足展望
        7.1 课题研究主要创新点
        7.2 研究不足
        7.3 今后展望
附录1 数据规范方法
附录2 肺与大肠相表里临床文献评价表
致谢
个人简介

(3)牛病毒性腹泻病毒1p亚型的致病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牛病毒性腹泻病毒
        1.1.1 牛病毒性腹泻病毒的病毒特性
        1.1.2 牛病毒性腹泻病毒的基因组结构和编码蛋白
    1.2 牛病毒性腹泻病毒的分型及其与宿主的相互作用
        1.2.1 牛病毒性腹泻病毒的生物型及其产生的分子基础
        1.2.2 牛病毒性腹泻病毒的基因型及其产生的分子基础
        1.2.3 牛病毒性腹泻病毒增强新城疫病毒体外感染性表型及其产生的分子基础..
        1.2.4 牛病毒性腹泻病毒的分型影响病毒-宿主的相互作用
    1.3 牛病毒性腹泻病毒的致病性
        1.3.1 牛病毒性腹泻病毒的流行特点
        1.3.2 牛病毒性腹泻病毒的感染类型
        1.3.3 牛病毒性腹泻病毒是牛呼吸道疫病综合征的重要病原
    1.4 牛病毒性腹泻的防控与净化
        1.4.1 牛病毒性腹泻病毒的疫苗
        1.4.2 牛病毒性腹泻的控制与净化
    1.5 本研究的立题依据
    1.6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牛病毒性腹泻病毒1P亚型的培养与致病性研究
    2.1 试验材料
        2.1.1 细胞和病毒
        2.1.2 实验动物
        2.1.3 主要试剂与耗材
        2.1.4 主要仪器设备
    2.2 试验方法
        2.2.1 细胞培养、病毒复壮与繁殖
        2.2.2 病毒半数组织感染量测定
        2.2.3 病毒核酸检测
        2.2.4 BVDV-1p亚型对实验室常见细胞的感染性
        2.2.5 BVDV-1p亚型对牛的致病性试验
        2.2.6 数据分析
    2.3 试验结果
        2.3.1 病毒的复壮与半数组织感染量测定
        2.3.2 qRT-PCR的标准曲线及样品中病毒滴度与病毒核酸拷贝数的关系
        2.3.3 BVDV-1p亚型对实验室常见细胞的感染性
        2.3.4 BVDV-1p亚型对牛的致病性
    2.4 讨论
    2.5 小结
第三章 牛病毒性腹泻病毒1P亚型对BALB/c小鼠致病性研究
    3.1 试验材料
        3.1.1 细胞和病毒
        3.1.2 实验动物
        3.1.3 主要试剂及耗材
        3.1.4 主要仪器设备
    3.2 试验方法
        3.2.1 病毒感染途径与小鼠易感周龄的确定
        3.2.2 BVDV-1p亚型对BALB/c小鼠的致病性试验
        3.2.3 血细胞计数与组织病理学观察
        3.2.4 核酸检测与病毒分离
        3.2.5 数据分析
    3.3 试验结果
        3.3.1 病毒感染途径与小鼠的易感周龄
        3.3.2 BVDV-1p亚型对小鼠的致病性
    3.4 讨论
    3.5 小结
第四章 牛病毒性腹泻病毒1P亚型对豚鼠致病性研究
    4.1 试验材料
        4.1.1 细胞和病毒
        4.1.2 实验动物
        4.1.3 主要试剂及耗材
        4.1.4 主要仪器设备
    4.2 试验方法
        4.2.1 病毒感染途径的研究
        4.2.2 BVDV-1p亚型对豚鼠致病性研究
        4.2.3 给予地塞米松处理对BVDV-1p亚型致病性的影响
        4.2.4 BVDV-1p亚型豚鼠适应株的研究
        4.2.5 数据分析
    4.3 试验结果
        4.3.1 病毒的感染途径
        4.3.2 BVDV-1p亚型对豚鼠的致病性
        4.3.3 给予地塞米松处理对BVDV-1p亚型致病性的影响
        4.3.4 BVDV-1p亚型豚鼠适应株的研究
    4.4 讨论
    4.5 小结
第五章 牛病毒性腹泻病毒1P亚型对家兔致病性研究
    5.1 试验材料
        5.1.1 细胞和病毒
        5.1.2 实验动物
        5.1.3 主要试剂及耗材
        5.1.4 主要仪器设备
    5.2 试验方法
        5.2.1 动物感染与样品采集
        5.2.2 样品检测
        5.2.3 组织病理学检查
        5.2.4 家兔分离毒囊膜糖蛋白基因分析
        5.2.5 数据分析
    5.3 试验结果
        5.3.1 BVDV-1p亚型感染后家兔的临床症状
        5.3.2 家兔感染后病毒的体内分布
        5.3.3 感染后家兔的组织病理学检查
        5.3.4 家兔分离毒囊膜糖蛋白基因分析
    5.4 讨论
    5.5 小结
第六章 牛病毒性腹泻病毒1P亚型细胞传代毒对家兔的致病性及免疫保护试验
    6.1 试验材料
        6.1.1 细胞和病毒
        6.1.2 实验动物
        6.1.3 主要试剂及耗材
        6.1.4 主要仪器设备
    6.2 试验方法
        6.2.1 BVDV-1a Lung-2 株的复壮与滴定
        6.2.2 BVDV-1p3877 株的体外连续传代与纯化
        6.2.3 BVDV-1p3877 株高代次细胞传代毒的扩大培养
        6.2.4 3877 P8 与P228 生长曲线的绘制
        6.2.5 BVDV-1p3877 株高代次细胞传代毒对家兔的致病性
        6.2.6 家兔免疫与攻毒试验
        6.2.7 数据分析
        6.2.8 BVDV-1p3877 P228 株的全基因扩增
    6.3 试验结果
        6.3.1 BVDV-1p3877 株的连续传代
        6.3.2 BVDV-1p3877 P228 株对家兔的致病性
        6.3.3 BVDV-1p3877 P228 株对家兔的免疫原性
        6.3.4 BVDV-1p3877 P228 株对家兔的免疫保护
        6.3.5 BVDV-1p3877 P228 株的基因组分析
    6.4 讨论
    6.5 小结
第七章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A
致谢
作者简历

(4)燥证源流析及西北燥证动物模型造模方案的探索与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导师评阅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燥证源流析
    1. 燥论肇源于“六气之变,病起于阳”论
        1.1 六气之燥,燥之常也
        1.2 六气盛衰,燥邪由生
        1.3 燥淫正虚则病起于阳
    2. 燥证理论之初识
    3. 金元医家奠定燥证理论形成的基础
    4. 燥证的确立及“二分论”的对燥证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4.1 证分内外论
        4.2 “邪虽有六,化止阴阳”论
        4.3 寒热阴阳为纲辨治燥证论
    5. 秋燥争鸣推动燥证理论走向成熟
        5.1 秋伤于燥与秋不遽燥论对燥证病因理论的发展
        5.2 秋燥证证因脉治理论对燥证辨证内容的发展
        5.3 燥证二分论在清代的发挥
    6. 燥证鉴别诊断及误治理论的积累
    7. 燥证他论
        7.1 濡润之机关灭绝论
        7.2 一燥无不燥,燥病之要在于木令不升
        7.3 燥证必燥邪“假风寒之威”而起
        7.4 燥湿同形同病论
        7.5 燥证多有反似痹弱者论
        7.6 伏气秋燥论
    8. 燥证理论探微与拓展
    9.讨论
    10.小结
第二部分 西北燥证动物模型造模模式的选择
    1. 西北燥证病因多元性分析
        1.1 从传统病因观念分析西北燥证病因
        1.2 从因子分析法解析西北燥证外感病因
        1.3 从罹患人群特殊体质的流行病学证据探求西北燥证内在病因
        1.4 从饮食品类与证候罹患关系探寻西北燥证的潜在病因
    2. 西北燥证证候复杂性分析
        2.1 常规辨证方法对西北燥证复杂证候的认识
        2.2 计量辨证法对西北燥证复杂证候的分析
        2.3 西北燥证传统辨证结果与计量辨证结果的关系
    3. 西北燥证证候构成与病因(六气气化值)的相关性
    4. 西北燥证证候构成与现代疾病的病证相关性
    5. 多元病因和复杂证候对西北燥证动物造模的要求
        5.1 西北燥证多元性病因对造模的要求
        5.2 西北燥证复杂性证候对造模的要求
        5.3 西北燥证证候模型研究切入点的选择
    6.讨论
    7.小结
第三部分 西北燥证动物模型造模方案的构建
    1. 造模用实验动物的选择
        1.1 对灵长类和非啮齿类实验动物的分析
        1.2 优选SD大鼠为造模用实验动物
    2. 造模因素的实验室拟合
        2.1 处理因素的选择
        2.2 处理因素的人工拟合
    3. 实验观察指标的选择
        3.1 宏观观察指标的选择
        3.2 微观观察指标的选择
    4. 西北燥证动物造模方案的构建
        4.1 方案的初建
        4.2 建模方案的修止
    5.讨论
    6.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图
综述1 西北燥证研究述要
    参考文献
综述2 六淫致病动物实验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个人简历

(5)羚羊角和水牛角的解热作用及其成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羚羊角和水牛角的资源现状
    2 羚羊角和水牛角的化学成分
    3 羚羊角和水牛角的药理作用
    4 羚羊角和水牛角的临床应用
    5 解热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第二章 羚羊角和水牛角的解热作用
    第一节 羚羊角粉及其提取液的解热作用及机制研究
        1 材料和方法
        1.1 实验动物
        1.2 试剂与仪器
        1.3 实验材料
        1.4 药品制备
        1.5 羚羊角粉的解热及机制实验
        1.6 羚羊角提取液的解热实验
        2 结果与分析
        2.1 羚羊角粉的解热作用
        2.2 羚羊角粉对发热大鼠肝脏和肺脏病理变化的影响
        2.3 羚羊角粉的解热机制
        2.4 羚羊角粉及其提取液的解热作用比较
        3 讨论
    第二节 水牛角提取液的解热作用及机制研究
        1 材料和方法
        1.1 实验动物
        1.2 试剂与仪器
        1.3 实验材料
        1.4 药品制备
        1.5 水牛角水煎液的解热及机制实验
        1.6 水牛角各提取液的解热实验
        2 结果与分析
        2.1 水牛角水煎液的解热作用
        2.2 水牛角水煎液对发热大鼠肝脏和肺脏病理变化的影响
        2.3 水牛角水煎液对大鼠血清、下丘脑发热相关因子的影响
        2.4 水牛角提取液的解热作用比较
        3 讨论
第三章 羚羊角和水牛角的成分研究
    第一节 基于中红外光谱的羚羊角和水牛角成分分析
        1 材料和方法
        1.1 仪器
        1.2 实验材料
        1.3 实验方法及数据处理
        2 结果分析
        2.1 羚羊角及其提取物的红外光谱特征比较
        2.2 水牛角及其提取物的红外光谱特征比较
        2.3 羚羊角和水牛角的二阶导数谱比较
        3 讨论
    第二节 羚羊角和水牛角的蛋白质类成分研究
        1 材料和方法
        1.1 仪器与试剂
        1.2 实验材料
        1.3 提取测定方法
        1.4 基于Nano LC-LTQ/Orbitrap MS鉴定蛋白质
        2 结果与分析
        2.1 羚羊角粉与水牛角粉中蛋白质类成分比较
        2.2 羚羊角粉与水煎液中蛋白质类成分比较
        2.3 水牛角粉与水煎液中蛋白质类成分比较
        3 讨论
    第三节 羚羊角和水牛角的氨基酸含量测定
        1 材料和方法
        1.1 仪器与试剂
        1.2 实验材料
        1.3 实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羚羊角粉和水牛角粉的氨基酸含量比较
        2.2 羚羊角粉及其提取物的氨基酸含量比较
        2.3 水牛角粉及其提取物的氨基酸含量比较
        2.4 羚羊角、水牛角及其提取物的氨基酸聚类分析
        3 讨论
    第四节 羚羊角与水牛角的无机元素含量测定
        1 材料和方法
        1.1 仪器与试剂
        1.2 实验材料
        1.3 实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羚羊角粉与水牛角粉中无机元素含量比较
        2.2 羚羊角粉及其提取物的无机元素含量比较
        2.3 水牛角粉及其提取物的无机元素含量比较
        2.4 羚羊角、水牛角及其提取物的无机元素聚类分析
        3 讨论
第四章 主要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6)板连败毒口服液药学与药效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章 绪论
    文献综述
        1.1 中医及现代医学对感冒的认识
        1.1.1 感冒的中(成)药治疗研究进展
        1.2 抗病毒口服液的研究进展
        1.2.1 抗病毒口服液在临床上的应用
        1.2.2 抗病毒口服液的工艺与质量标准研究
        1.2.3 抗病毒口服液主要成分的药效机理研究
        1.2.3.1 抗炎解热作用
        1.2.3.2 抗病原微生物作用
        1.2.3.3 止咳平喘作用
        1.2.3.4 抗肿瘤与免疫调节作用
        1.2.3.5 其他药理作用
        1.2.3.6 抗病毒口服液应用于兽医临床上的前景
        1.3 立题依据及课题的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板连败毒口服液提取工艺及其质量标准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主要仪器
        2.1.2 主要试剂和药物
        2.1.3 水提工艺正交实验
        2.1.3.1 正交实验设计
        2.1.3.2 溶解度
        2.1.3.3 挥发油提取量测定
        2.1.3.4 告依春含量测定
        2.1.3.5 连翘苷含量测定
        2.1.4 板连败毒口服液质量标准研究
        2.1.4.1 含量测定
        2.1.4.2 薄层色谱鉴定
    2.2 结果
        2.2.1 板连败毒口服液正交实验结果
        2.2.1.1 告依春含量测定
        2.2.1.2 连翘苷含量测定
        2.2.2 板连败毒口服液含量测定结果
        2.2.3 板连败毒口服液薄层色谱实验结果
    2.3 讨论
第三章 纳米乳包合板连败毒口服液挥发油实验
    3.1 材料与方法
        3.1.1 主要仪器
        3.1.2 主要材料
        3.1.3 纳米乳配方初步筛选
        3.1.4 纳米乳最佳配方的筛选
        3.1.4.1 伪三元图的制备
        3.1.4.2 纳米乳粒径测定
        3.1.4.3 载药量的测定与稳定性实验
        3.1.4.4 纳米乳包合物的微观结构观察
    3.2 结果
        3.2.1 纳米乳配方初步筛选结果
        3.2.2 伪三元图实验结果
        3.2.3 纳米乳粒径测定结果
        3.2.4 纳米乳稳定性实验结果
        3.2.5 纳米乳微观观察结果
    3.3 讨论
第四章 板连败毒口服液药效学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动物
        4.1.2 试剂与药物
        4.1.3 仪器
        4.1.4 家兔解热实验
        4.1.5 小鼠止咳实验
        4.1.5.1 分组与给药
        4.1.5.2 止咳实验
        4.1.5.3 咳嗽判定指标
        4.1.5.4 数据处理
        4.1.6 抗炎实验
        4.1.7 体内抑菌实验
    4.2 结果
        4.2.1 解热实验结果
        4.2.2 止咳实验结果
        4.2.3 抗炎实验结果
        4.2.4 体内抑菌实验结果
    4.3 讨论
        4.3.1 抑菌作用
        4.3.2 解热作用
        4.3.3 抗炎作用
        4.3.4 止咳作用
        4.3.5 小结
第五章 板连败毒口服液安全药理学研究
    5.1 材料与方法
        5.1.1 动物
        5.1.2 药物与试剂
        5.1.3 仪器
        5.1.4 神经系统安全药理学
        5.1.5 对小鼠机能协调运动的影响
        5.1.6 心血管系统安全药理学
        5.1.7 呼吸系统安全药理学
        5.1.8 统计分析
    5.2 结果
        5.2.1 神经系统安全药理学
        5.2.1.1 对戊巴比妥钠阈剂量催眠作用的影响
        5.2.1.2 对戊巴比妥钠阈下剂量催眠作用的影响
        5.2.1.3 对小鼠状态的影响
        5.2.1.4 对小鼠自主活动的影响
        5.2.1.5 对小鼠协调运动的影响
        5.2.2 对大鼠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5.2.3 对大鼠呼吸系统的影响
    5.3 讨论
        5.3.1 板连败毒口服液对神经系统的影响
        5.3.2 板连败毒口服液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5.3.3 板连败毒口服液对呼吸系统的影响
第六章 板连败毒口服液急性毒性与长期毒性实验
    6.1 材料与方法
        6.1.1 仪器
        6.1.2 药物与试剂
        6.1.3 动物与饲养条件
        6.1.4 急性毒性实验
        6.1.5 长期毒性实验
        6.1.6 统计学分析
    6.2 结果
        6.2.1 急性毒性实验结果
        6.2.2 板连败毒口服液长期毒性实验结果
        6.2.2.1 体重与采食量的变化
        6.2.2.2 血常规与血液生化检测结果
        6.2.2.3 组织病理学检测
    6.3 讨论
        6.3.1 急性毒性实验
        6.3.2 长期毒性实验
第七章 板连败毒口服液解热与抑菌机制研究
    7.1 材料与方法
        7.1.1 动物
        7.1.2 药物与试剂
        7.1.3 仪器
        7.1.4 板连败毒口服液解热机制实验
        7.1.4.1 解热药效实验
        7.1.4.2 内生致热源的测定
        7.1.5 板连败毒口服液挥发油抑菌机制实验
        7.1.5.1 菌种的复苏与活化
        7.1.5.2 最低抑菌浓度(MIC)的测定
        7.1.5.3 金黄色葡萄球菌生长曲线的测定
        7.1.5.4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SDS-PAGE)检测金黄色葡萄球菌可溶性蛋白
        7.1.5.5 琼脂糖凝胶电泳法检测细菌核酸含量实验
        7.1.5.6 Real-Timen PCR测定挥发油作用下金黄色葡萄球菌相关毒力基因表达
        7.1.5.7 透射电镜观察
    7.2 结果
        7.2.1 板连败毒口服液对发热家兔下丘脑内生致热源的影响
        7.2.2 金黄色葡萄球菌生长曲线的测定结果
        7.2.3 SDS-PAGE法检测金黄色葡萄球菌可溶性蛋白结果
        7.2.4 琼脂糖凝胶电泳法检测细菌核酸含量结果
        7.2.5 透射电镜观察结果
    7.3 讨论
        7.3.1 脱脂牛奶致家兔发热机制
        7.3.2 板连败毒口服液解热与解热机制
        7.3.3 板连败毒口服挥发油抑菌作用机制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图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成果
致谢

(7)我国猪伪狂犬病病毒变异株全基因组序列分析及其gE/gI基因缺失灭活疫苗免疫特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综述部分
    第一章 伪狂犬病病毒分子病毒学及其免疫研究进展
        1 病原
        1.1 病毒理化特性
        1.2 病毒分子生物学特征
        1.3 流行病学
        1.4 病毒致病性
        2 防制
        2.1 PRV免疫
        2.2 PRV疫苗
    参考文献
研究部分
    第二章 我国猪伪狂犬病病毒超强毒株分离与鉴定
        摘要
        1 材料与方法
        1.1 主要材料
        1.2 临床病料与血清样品
        1.3 病毒分离鉴定
        1.4 病毒滴度测定
        1.5 病毒粒子的电镜观察
        1.6 PRV gE与gC基因的PCR扩增、克隆与基因测序
        1.7 基因遗传进化树分析
        1.8 PRV gE与gC基因编码氨基酸序列比对分析
        1.9 PRV ZJ01动物感染试验
        1.10 PRV不同毒株毒力比较
        1.11 病理学观察
        1.12 组织中PRV DNA载量的检测
        1.13 PRV ELISA抗体检测
        1.14 数据分析
        2 结果
        2.1 临床观察与血清学调查
        2.2 病毒分离与鉴定
        2.3 病毒粒子形态
        2.4 gE和gC基因序列分析
        2.5 PRV ZJ01株动物感染试验结果
        2.6 毒力比较试验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ABSTRACT
    第三章 猪伪狂犬病病毒超强毒株ZJ01抗原特性鉴定
        摘要
        1 材料与方法
        1.1 病毒与细胞
        1.2 试剂
        1.3 病毒血清交叉中和试验
        1.4 PRV ZJ01株灭活疫苗制备
        1.5 仔猪免疫保护试验
        1.6 PRV ELISA抗体的检测
        1.7 PRV中和抗体的检测
        1.8 鼻腔排毒的检测
        1.9 脏器组织中PRV病毒载量的检测
        1.10 病理学观察
        1.11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清病毒交叉中和试验
        2.2 猪体免疫试验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abstract
    第四章 猪伪狂犬病病毒超强毒株ZJ01全基因组序列测定与分析
        摘要
        1 材料与方法
        1.1 病毒
        1.2 试剂
        1.3 PRV ZJ01基因组DNA的提取与纯化
        1.4 Ion Torrent高通量测序
        1.5 序列的拼接与组装
        1.6 Gaps的填补
        1.7 PRV ZJ01全基因组序列PCR验证
        1.8 PRV ZJ01基因组RFLP验证
        1.9 PRV ZJ01基因注释及功能预测GC含量的计算
        1.10 进化树分析
        1.11 PRV gE与gC基因编码氨基酸序列比对分析
        2 结果与讨论
        2.1 PRV ZJ01 gDNA提取与纯化
        2.2 PRV ZJ01 基因组序列的测定
        2.3 PRV ZJ01 基因组的注释
        2.4 PRV ZJ01 编码蛋白的特点
        2.5 PRV ZJ01 基因组调控序列的分析
        2.6 基因序列进化分析
        参考文献
        abstract
    第五章 猪伪狂犬病病毒超强毒株ZJO1 BAC细菌人工染色体构建与鉴定
        摘要
        1 材料与方法
        1.1 病毒与细胞
        1.2 质粒与菌株
        1.3 工具酶与试剂
        1.4 病毒纯化与基因组提取
        1.5 引物设计与同源重组臂的PCR扩增
        1.6 转移载体的构建
        1.7 重组病毒拯救与噬斑纯化
        1.8 重组病毒vZJ01-GFP△gE/gI株BAC的克隆与鉴定
        1.9 pZJ01遗传稳定性
        1.10 gE/gI基因缺失病毒vZJ01△gE/gI的构建与鉴定
        1.11 无痕恢复病毒vZJ01gE/gI-R的构建与鉴定
        1.12 病毒体外增殖特征测定
        1.13 小鼠攻毒试验
        1.14 家兔攻毒试验
        1.15 仔猪攻毒试验
        1.16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中间载体构建与鉴定
        2.2 转移载体构建与鉴定
        2.3 vZJ01-GFP△gE/gI重组病毒拯救与纯化
        2.4 PRV ZJ01 BAC克隆的筛选与鉴定
        2.5 PRV ZJ01 BAC克隆的遗传稳定性鉴定
        2.6 gE/gI基因缺失病毒vZJ01△gE/gI的构建与纯化
        2.7 无痕恢复病毒vZJ01gE/gI-R的构建与纯化
        2.8 重组病毒空斑形态观察
        2.9 病毒生长曲线
        2.10 小鼠攻毒试验结果
        2.11 家兔攻毒试验结果
        2.12 猪体攻毒试验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abstract
    第六章 猪伪狂犬病病毒超强毒ZJ01 gE/gI基因缺失株灭活疫苗免疫保护作用
        摘要
        1 材料与方法
        1.1 病毒与细胞
        1.2 试剂
        1.3 疫苗的准备
        1.4 仔猪免疫保护试验
        1.5 PRV ELISA抗体的检测
        1.6 PRV中和抗体的检测
        1.7 鼻腔排毒的检测
        1.8 脏器组织中PRV病毒载量的检测
        1.9 病理学观察
        1.10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疫苗安全性
        2.2 免疫抗体测定结果
        2.3 攻毒保护试验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abstract
全文总结
致谢
发表论文

(8)单纯疱疹病毒Ⅱ型经不同途径感染BALB/c小鼠的病理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1.HSV2的基因组结构特征
    2.HSV-2的生物学特性
    3.HSV-2的流行病学特性
    4.HSV-2的致病机理和临床表现
    5.HSV-2的检测手段
    6.HSV-2的细胞与动物模型
    7.HSV-2的预防及治疗情况
实验思路
材料与方法
    1.材料
    2.方法
结果
    3.1 HSV-2经不同途径感染BALB/c小鼠后的临床特征观察
    3.2 HSV-2经不同途径感染BALB/c小鼠主要器官中的增殖趋势
    3.3 经不同途径感染HSV-2的小鼠组织病理学的观察
    3.4 HSV-2经不同途径感染BALB/c小鼠体内的潜伏期感染特征
    3.5 不同途径感染小鼠三叉神经节及骶神经节中潜伏病毒的重激活
讨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研究生个人简历
致谢

(9)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荧光定量PCR方法建立及其灭活疫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引言
    1.2 病原学
        1.2.1 IBRV 粒子
        1.2.2 IBRV 血清型
        1.2.3 病毒的抵抗力
        1.2.4 病毒的培养
    1.3 流行病学
        1.3.1 流行和分布
        1.3.2 临床症状
        1.3.3 感染特性
        1.3.4 感染模型研究进展
        1.3.5 病毒的传播
        1.3.6 病毒的复制与释放
    1.4 病毒的基因和编码的蛋白
        1.4.1 IBRV 主要的基因
        1.4.2 IBRV gB 蛋白
        1.4.3 gC 蛋白
        1.4.4 gD 蛋白
        1.4.5 gE 蛋白
        1.4.6 TK 基因
        1.4.7 IBRV 其他基因的主要功能
    1.5 IBR 诊断方法研究进展
        1.5.1 病毒分离鉴定
        1.5.2 病理组织学检查
        1.5.3 电子显微镜
        1.5.4 血清学检验
        1.5.5 PCR 检测
    1.6 疫苗
        1.6.1 弱毒活疫苗
        1.6.2 灭活疫苗
        1.6.3 亚单位疫苗
        1.6.4 基因工程缺失苗
第二章 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 TaqMan-MGB 荧光定量 PCR 方法的建立
    2.1 材料
        2.1.1 病毒株
        2.1.2 主要试剂
        2.1.3 主要仪器设备
    2.2 方法
        2.2.1 引物和探针设计
        2.2.3 标准品的制备
        2.2.4 标准曲线的建立
        2.2.5 灵敏性试验
        2.2.6 特异性试验
        2.2.7 重复性试验
        2.2.8 临床样品检测
    2.3 结果
        2.3.1 重组质粒标准品的制备
        2.3.2 荧光定量反应体系优化结果
        2.3.3 荧光定量 PCR 标准曲线的建立
        2.3.4 敏感性试验结果
        2.3.5 特异性试验结果
        2.3.6 重复性试验结果
        2.3.7 临床样品的检测结果
    2.4 讨论
    2.5 小结
第三章 IBRV DQ/14 株分离鉴定
    3.1 材料
        3.1.1 病料
        3.1.2 毒株与细胞
        3.1.3 主要试剂
        3.1.4 试剂盒及其他
        3.1.5 主要仪器设备
    3.2 方法
        3.2.1 病料处理
        3.2.2 病毒分离
        3.2.3 病毒蚀斑克隆纯化
        3.2.4 病毒 TCID50的测定
        3.2.5 PCR 鉴定
        3.2.6 间接免疫荧光鉴定
        3.2.7 微量血清中和试验
    3.3 结果
        3.3.1 病毒分离结果
        3.3.2 病毒蚀斑纯化与 TCID50结果
        3.3.3 PCR 鉴定结果
        3.3.4 间接免疫荧光试验鉴定结果
        3.3.5 微量血清中和试验结果
        3.3.6 分离株目的片段的基因序列与同源性比较
    3.4 讨论
    3.5 小结
第四章 牛传染性鼻气管炎 DQ/14 分离株对家兔的致病性研究
    4.1 材料
        4.1.1 病毒
        4.1.2 实验动物
        4.1.3 主要试剂
        4.1.4 试剂盒及其他
        4.1.5 主要仪器设备
    4.2 方法
        4.2.1 IBRV-DQ 分离株感染家兔
        4.2.2 病毒的分离
        4.2.3 荧光定量 PCR 检测
        4.2.4 攻毒后特异性 IgG 水平
        4.2.5 病理组织学观察
        4.2.6 免疫组化检测
    4.3 结果
        4.3.1 临床症状
        4.3.2 剖检结果
        4.3.3 病毒分离
        4.3.4 荧光定量 PCR 检测结果
        4.3.5 攻毒后特异性 IgG 水平
        4.3.6 病理组织学变化
        4.3.7 免疫组化结果
    4.4 讨论
    4.5 小结
第五章 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灭活苗的制备及其效果
    5.1 材料
        5.1.1 病毒与实验动物
        5.1.2 主要试剂
        5.1.3 试剂盒及其他
        5.1.4 主要仪器设备
    5.2 方法
        5.2.1 病毒灭活条件的优化
        5.2.2 灭活苗的制备
        5.2.3 常规检验
        5.2.4 安全性检验
        5.2.5 效力检验
    5.3 结果
        5.3.1 灭活条件优化结果
        5.3.2 灭活疫苗的常规检验
        5.3.3 疫苗安全性试验结果
        5.3.4 疫苗效力检验
        5.3.5 特异性抗体 IgG 水平
    5.4 讨论
    5.5 小结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个人简历

(10)家兔无乳链球菌的分离鉴定及其感染的动态病理学与病原分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家兔养殖与病害
    1 家兔生物学特性
    2 家兔养殖概况
    3 家兔主要病害
        3.1 病毒性疾病
        3.2 细菌性疾病
        3.3 寄生虫性疾病
        3.4 真菌性疾病
第二章 无乳链球菌的研究进展
    1 无乳链球菌的分类及生物学特性
    2 无乳链球菌的感染及病症
        2.1 鱼类无乳链球菌感染
        2.2 奶牛无乳链球菌感染
        2.3 人类无乳链球菌感染
    3 无乳链球菌致病机理及毒力因子
        3.1 荚膜多糖
        3.2 表面蛋白
        3.3 β-溶血素
        3.4 肽聚糖
        3.5 脂磷壁酸
    4 无乳链球菌的防治
        4.1 改善养殖环境
        4.2 化学药物治疗
        4.3 免疫防治
    5 无乳链球菌的监测和定位研究现状
第三章 家兔无乳链球菌的分离鉴定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
        2.1 病原菌分离与回归感染试验
        2.2 生化特性
        2.3 药物敏感性实验
        2.4 荚膜多糖分子血清型
    3 讨论
        3.1 无乳链球菌鉴定及感染现状
        3.2 无乳链球菌的药物敏感特性
        3.3 无乳链球菌血清型分型
第四章 无乳链球菌感染家兔的动态病理学及病原分布研究
    1 材料
        1.1 试验动物
        1.2 主要试剂及配置方法
        1.3 主要仪器
    2 试验方法
        2.1 人工感染
        2.2 临床症状及病理解剖变化
        2.3 组织病理学观察
        2.4 细胞病理学观察
        2.5 间接原位PCR检测病原分布
    3 结果
        3.1 主要临床与解剖症状
        3.2 动态病理学观察
        3.3 超微病理学变化
        3.4 间接原位PCR检测家兔无乳链球菌的分布
    4 讨论
        4.1 间接原位PCR技术
        4.2 无乳链球菌感染家兔的致病机理
        4.3 无乳链球菌感染家兔的侵染过程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发表文章情况

四、家兔常见呼吸道感染的病理学变化(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部分地区牛结核病调查与牛肺外结核病病原分离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研究[D]. 许芳. 甘肃农业大学, 2020(01)
  • [2]基于文献分析的“肺与大肠相表里”证治规律及其关系研究[D]. 郜峦.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1(09)
  • [3]牛病毒性腹泻病毒1p亚型的致病性研究[D]. 林俊.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1(01)
  • [4]燥证源流析及西北燥证动物模型造模方案的探索与构建[D]. 史红. 新疆医科大学, 2014(05)
  • [5]羚羊角和水牛角的解热作用及其成分研究[D]. 吴晓莹.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19(02)
  • [6]板连败毒口服液药学与药效学研究[D]. 梁伟燊.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 2019(02)
  • [7]我国猪伪狂犬病病毒变异株全基因组序列分析及其gE/gI基因缺失灭活疫苗免疫特性[D]. 顾真庆. 南京农业大学, 2014(05)
  • [8]单纯疱疹病毒Ⅱ型经不同途径感染BALB/c小鼠的病理学分析[D]. 曾洁媛. 昆明医科大学, 2019(06)
  • [9]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荧光定量PCR方法建立及其灭活疫苗研究[D]. 乔波.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2015(08)
  • [10]家兔无乳链球菌的分离鉴定及其感染的动态病理学与病原分布研究[D]. 任思宇. 四川农业大学, 2013(03)

标签:;  ;  ;  ;  ;  

家兔常见呼吸道感染的病理变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