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快速取肝法的实验和临床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周杰,李朝龙,吕祥枝,邹衍泰,林智琪,林建华,王雯[1](1998)在《快速取肝法的实验和临床研究》文中认为 肝脏移植已成为终末期肝病的有效治疗手段。移植肝的功能状态决定了肝移植手术的成功与否,而供肝质量的好坏主要取决于切取器官手术技术水平的高低。本文报告快速取肝法的实验研究和临床应用体会。材料和方法
喻智勇[2](2005)在《无肝期门腔分流对背驮式肝移植肝功能影响的实验研究》文中指出各类肝炎、肝硬化、肝癌、先天性与代谢性肝病等造成不可逆的肝脏损害,最终发展为终末期肝病,肝移植则是目前治疗上述终末期肝病的唯一有效手段。自1963年Starzl施行第一例人体原位肝移植以来,应用于临床的肝移植术式有多种:经典原位肝脏移植术、背驮式原位肝脏移植术、劈离式肝脏移植、减体积肝移植等。术式的改进使手术操作趋于简化、对机体生理内环境的干扰减小,预后不断改善。其中,背驮式肝移植术(PBOLT)无肝期附加临时性门腔静脉分流术(TCPS)是否有益,尚在争论之中。 PBOLT附加TCPS对受体生理机能影响方面的研究,多数作者一致认为有助于稳定肝移植术中血流动力学、对心输出量影响小;减少输血量;对尿生成影响小,术后肌酐上升幅度小,有助于保护肾功能,也有利于术后常规应用免疫抑制剂。复习文献,关于PBOLT附加TCPS的两个问题尚未阐明:(1)PBOLT无肝期门静脉阻断是否显着改变腹内脏器内环境?其后果是否导致复流后移植肝脏冷保存-再灌注损伤的加重?(2)PBOLT无肝期附加TCPS的适应症?为此,本实验对第一个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 对临床PBOLT附加TCPS和不附加TCPS(non—TCPS)各10例的两组病例进行初步观察,结果发现non-TCPS组门静脉血液内毒素异位和酸碱平衡紊乱比TCPS组严重,non-TCPS组中部分病例改变尤其显着,提示PBOLT无肝期阻断门静脉对腹内脏器内环境稳定有影响。 进一步以犬为实验研究对象,研究了如下内容: 观察犬肝解剖生理学特点,在此基础上成功建立“改良犬背驮式原位肝移植模型”,手术于移植肝脏复流后再移除用于“分流”的右肝叶,其优点在于术中门静脉和腔静脉血液回流通畅,突破犬对门静脉/腔静脉阻断耐受力差、需进行分流或者转流措施的限制。为了尽可能减少免疫排斥、血管吻合并发症等影响实验结果的因素,我们又建立了“改良自体模拟肝移植模型”,该模型操作简单,实验干预因素少,重复性好,无须对门静脉/下腔静脉进行转流或者分流。 阻断犬门静脉的实验中发现,犬门静脉阻断后腹内脏器淤血缺氧,肠黏膜损害,
王丹[3](2005)在《肝移植患者血清谷氨酸脱氢酶活性对供肝热/冷缺血保存、再灌注损伤及肝移植预后的酶学诊断研究》文中提出肝移植作为治疗先天性或后天性晚期肝病的有效手段,在我国临床医学上的应用逐步增多。为了提高移植肝的成活率,国内外一直在探讨研究各种能判断肝移植术后供肝的活力的方法,即供肝热/冷缺血保存、再灌注损伤后,如何较准确地判断它的功能以及预测肝移植预后的敏感和特异的早诊指标。在众多方法中,酶学检测是其中之一。 肝脏是人体内最大的实质性腺体,是机体的主要代谢场所之一,肝脏含酶量颇为丰富。酶学检测方法是一种方便实用的方法。在十多种临床常用肝酶中,谷氨酸脱氢酶最具判断肝移植术后供肝的活力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谷氨酸脱氢酶(Glutamate dehydrogenase, GLD, EC 1.4.1.3)为线粒体酶,它催化谷氨酸脱氢、脱氨,生成α-酮戊二酸的可逆反应。GLD主要分布于肝脏、心肌和肾等器官组织,以肝细胞含量最为丰富。且定位于肝线粒体,为肝线粒体特异性酶。 本研究利用已较为成熟的谷氨酸脱氢酶测试方法和现代化的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全面系统地分析了谷氨酸脱氢酶的动态测定曲线图,选择了肝移植术后谷氨酸脱氢酶测定的最佳仪器参数。保证了肝移植术后异常高浓度谷氨酸脱氢酶的准确测定。 为了探讨新肝种植后肝移植患者体内早期谷氨酸脱氢酶的动态变化,本研究设计了在患者行背驮式原位肝移植术期间,分别于下腔静脉阻断前后到下腔静脉开放后至术毕每20~30min抽血一次,术后每日抽血一次,连续30天,测定30例肝移植患者术中及术后早期10种肝酶(丙氨酸转氨酶(ALT)、天门冬氨酸转氨酶(AST)、肌酸激酶(CK)、谷氨酸脱氢酶(GLD)、r-谷氨酰转移酶(r-GT)、血清胆碱酯酶(PChE)、亮氨酸氨肽酶(LAP)、淀粉酶(AMY)、碱性磷酸酶(ALP)、乳酸脱氢酶(LDH))的活性变化。同法同样测定20例非肝移植的脏器移植患者作为对照。 利用现代化的统计工具将这大量的数据进行统计学的科学处理,包括ROC曲
崔一尧[4](2009)在《MnTBAP对小体积肝移植物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的研究》文中提出第一部分不同方法制作小体积大鼠肝移植模型的比较目的:在对大鼠肝脏移植模型熟练掌握的基础上,根据近年来在“三袖套法”与“二袖套法”在制作模型方面的进展,比较“三袖套法”与“二袖套法”在单人制作模型方面的优缺点,为进一步完成实验研究提供手术成功率高的大鼠模型。方法:利用一些自制简单工具,建立大鼠30%非动脉化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实验分为2组:Ⅰ组:以Miyata M等人的“三袖套法”制作大鼠中叶供肝的30%中叶供肝小体积肝移植组(n=15);Ⅱ组:参照Kamada等人的“二袖套法”制作大鼠30%中叶供肝小肝移植组(n=15)。对Ⅰ、Ⅱ组手术操作时间、受体无肝期、手术成功率、1周存活率及并发症发生率进行分析。结果:Ⅰ组肝上下腔静脉套管失败2例,手术成功率86.6%;Ⅱ组手术成功率100%。Ⅰ、Ⅱ组切取供肝平均时间分别为:Ⅰ组,67.75±7.124min;Ⅱ组,46.00±5.940min;2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受体切除肝脏时间:Ⅰ组,36.27±11.074min;Ⅱ组,16.13±1.922min,2组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无肝期时间:Ⅰ组,9.92±2.021min;Ⅱ组15.87±2.588min;2组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Ⅰ组和Ⅱ组大鼠术后1周存活率均达到40%,组间无统计学差别。并发症发生率低,2组间无统计学差异,模型稳定。结论:我们对套管的工具进行了一定的改进,在辅助工具下行“三袖套法”建立大鼠肝移植模型,其肝上下腔静脉套管困难的不足虽然得到一定程度的克服,但仍然有一定的失败率,而且供体修剪时间长,冷缺血时间明显延长。相对而言,“二袖套法”的大鼠肝移植模型冷缺血时间短;无肝期时间虽然比较长,但由于技术的进步,都控制在25分钟内,生存率不低于“三袖套法”建立的大鼠肝移植模型。“二袖套法”技术要求稍低,更容易掌握,训练时间不是太长,手术成功率高。熟练掌握大鼠肝移植技术,改进套管方法,并注重所有手术细节的处理,单人采用“二袖套法”建立稳定可靠的大鼠肝移植模型,更具可行性。第二部分MnTBAP对不同体积肝移植大鼠术后肝细胞存活的影响目的:探讨MnTBAP对SD大鼠不同体积肝移植术后肝细胞存活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参照Kamada等人的“二袖套法”建立不同体积SD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实验分为四组,60%体积肝移植组(A组)、45%体积肝移植组(B组)、30%体积肝移植组(C组)和假手术组(D组)。前3组又分为单纯移植组和MnTBAP治疗组。比较拟于术后3h处死的各组大鼠,在断流前及门静脉再灌注后即刻、15分钟、30分钟门静脉压力变化;收集受体再灌注后3h、6h、12h和24h、48h外周血查ALT变化、肝脏中核转录因子-κB(NF-κB)及其抑制物I-κB、肿瘤坏死因子—a(TNF-a)的表达、丙二醛(malondialdehvde,MDA)、与肝细胞损伤间的关系。病理学检查肝细胞坏死及凋亡的变化情况、并观察术后7天生存率。结果:大鼠肝移植术后门脉复流早期,门静脉的压力在30%小肝组较45%及60%肝移植组明显升高(即刻、15min,P<0.05);并且45%小肝组门静脉压力也高于60%肝移植组,但统计学并无差异(P>0.05)。各移植组肝组织NF-κB的活性在复流后3、6、12h明显升高(P<0.05);TNF-a及MDA含量在6、12、24h显着升高(P<0.05),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活性亦显着升高(P<0.05),ALT水平在小肝组明显高于60%肝移植组(P<0.05),两个小肝组之间无差别(P>0.05)。病理显示组织损伤、肝血窦扩张在小移植物组较60%肝移植组细胞损伤变化更重(P<0.05);I-κB在3、6、12h的表达均下降(P<0.05)。与同组中单纯移植组比较,各组中经MnTBAP治疗组的门静脉压力较单纯移植组无明显变化(P>0.05),但各组中经MnTBAP治疗组的血清ALT水平(P<0.01)、NF-κB的活性(P<0.05)、肝组织TNF-a的表达均有显着下降(P<0.05),且MDA含量明显降低(P<0.05)。病理检查显示:肝细胞损伤变化减轻。结论:肝移植术后,门静脉的压力与移植物体积大小密切相关。ROS的生成与门静脉的压力、肝损伤的程度密切相关。MnTBAP不能降低门静脉压力,但是对ROS的生成有明显抑制作用,减轻了ROS促进损伤性细胞因子表达的作用,减轻了移植肝的I/R损伤。第三部分MnTBAP对大鼠不同体积肝移植术后肝再生的影响目的:研究MnTBAP对不同体积大鼠小肝移植物模型肝再生的作用及机制。方法:参照Kamada等人的“二袖套法”建立不同体积SD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实验分为6组,60%体积肝移植组,A组(n=30);45%体积肝移植组,B组(n=30);30%体积肝移植组,C组(n=30);经MnTBAP治疗的60%体积肝移植组,D组(n=30);经MnTBAP治疗的45%体积肝移植组,E组(n=30);经MnTBAP治疗的30%体积肝移植组,F组(n=30)。比较受体再灌注后3h、6h、12h和24h、48h外周血查ALT变化、肿瘤坏死因子—a(TNF-a)、IL-6水平的表达;检测不同时间段移植物损伤、肝细胞增殖、相关的细胞周期蛋白的表达、TNF-a/IL-6/Stat3通路的激活情况及相互关系。病理学检查肝细胞再生的变化情况、并观察术后7天生存率。结果:SD大鼠肝移植后移植物内TNF-a、IL-6水平迅速升高,分别于术后6~12h达高峰。与A组比较,B、C组移植物内TNF-a、IL-6水平显着升高(P<0.01),且C组高于B组,但B、C组间并无统计学差异(P>0.05);复流后6、12、24h,移植物内TNF-a、IL-6水平在各MnTBAP治疗组的表达与同体积单纯肝移植组比较,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但TNF-a、IL-6水平在各MnTBAP治疗组的表达仍维持较高水平。与同体积单纯肝移植组比较,Stat3/PStat3、细胞周期蛋白cyclinD1表达、PCNA阳性细胞比率在D、E组的结果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与同体积30%单纯肝移植组比较,Stat3/PStat3、细胞周期蛋白cyclinD1表达、PCNA阳性细胞比率在F组的结果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总体上,MnTBAP治疗组与单纯肝移植组比较,其术后7天生存率存在统计学差别(P<0.05)。结论:由于多种因素影响,30%肝移植组肝脏再生能力在复流后早期受损:MnTBAP治疗可以降低小移植物肝组织损伤程度,对肝细胞再生有良好的保护作用,可能与维持TNF-a介导的stat3/Pstat3通路的稳定有关。
高红强[5](2016)在《MiR-199a-3p靶向NM23对大鼠减体积肝移植术后肝脏再生的调控》文中提出第一部分大鼠减体积肝移植术后microRNA表达谱变化背景:活体肝移植术后肝脏再生是影响肝移植预后的关键因素,目前尚未见调控活体肝移植术后肝脏再生的特异性微小RNA (miRNA)的报道。目的:分析miRNAs在大鼠减体积肝移植后各个时间点表达谱的变化,为大鼠减体积肝移植后肝脏再生干预策略提供靶标miRNAs,为临床活体肝移植术后肝脏再生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Kamada的双袖套法为基础建立大鼠减体积原位肝移植模型,和大鼠70%肝切除术模型,利用miRNAs基因芯片技术分别检测两种模型术后12小时、24小时、48小时、72小时、1周等5个时间点miRNAs与假手术组表达谱的差异,分析差异表达miRNAs在大鼠减体积肝移植术后的功能。在差异表达的miRNAs中,通过靶基因预测寻找靶向NM23的目标miRNA。结果:与假手术组大鼠肝组织相比,大鼠减体积肝移植肝脏组织中表达上调的miRNAs有11个,分别为let-7b-5p、let-7c-5p、miR-101a-3p、miR-103-3p、 miR-130a-3p、miR-142-5p、miR-186-5p、miR-199a-3p、miR-21-5p、221-3p、 miR-34a-5p;表达下调的miRNAs有4个miR-26b-5p、miR-150-5p、miR-19a-3p、 rno-miR-146-5p。与假手术组相比,大鼠70%肝切除术后表达上调的miRNAs有let-7b-5p、let-7c-5p、let-7e-5p、miR-101a-3p、miR-103-3p、miR-130a-3p、 miR-199a-3p、miR-221-3p、miR-342-3p等9个,表达下调的有miR-23b-3p、 miR-150-5p。通过靶基因预测软件在大鼠减体积肝移植术后差异表达的niRNAs中找到靶向NM23的miR-199a-3p,再行PCR检测miR-199a-3p各个时间点的表达量,验证miRNAs基因芯片结果是否可信。结论:成功构建大鼠减体积肝移植及大鼠70%肝切除模型,筛选出两种模型差异表达的miRNAs。分析差异表达miRNAs的变化趋势及意义。通过靶基因预测寻找靶向NM23的miR-199a-3p,并验证了芯片结果的可信性。第二部分MiR-199a-3p靶向NM23调控大鼠肝细胞增殖背景:MiR-199a和NM23在肿瘤领域研究较为深入,但在肝脏再生、肝细胞增殖方面的研究尚未见报道。目的:观察miR-199a-3p模拟物及阻遏物在体外培养大鼠肝细胞增殖中的作用,为下一步体内实验奠定理论基础。方法:人工合成miR-199a-3p模拟物,miR-199a-3p阻遏物及其各自阴性对照载体,分别转染SD大鼠BRL-3A肝细胞,实验分四组mimics组、mi-nc组,inhibitors组,in-nc组。转染后12小时、24小时、48小时、72小时通过定量PCR分析各组细胞中NM23、Cyclin D1、PCNA的mRNA变化;转染后24小时、48小时行Western blotting分析比较各组细胞中Cyclin D1、NM23和PCNA蛋白的变化;免疫组化比较NM23、Cyclin D1、PCNA、ki-67阳性细胞比率;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细胞各周期比例;转染后12小时、24小时、48小时、72小时、96小时用CCK 8法检测细胞增殖。结果:转染后12小时,各组细胞NM23、CyclinD1和PCNA的mRNA含量无统计学差异(P>0.05);转染后24小时、48小时、72小时,inhibitors组NM23、CyclinD1和PCNA的mRNA含量较in-nc组显着增多(P<0.05),另一方面mimics组的NM23、CyclinD1和PCNA的mRNA含量较mi-nc组显着降低(P<0.05),且以NM23的升高变化最为明显(P<0.01)。转染后48小时、72小时,inhibitors组NM23、CyclinD1和PCNA的蛋白表达量量较in-nc组显着增多(P<0.05),另一方面mimics组的NM23、CyclinD1和PCNA的mRNA及蛋白的含量较mi-nc组显着降低(P<0.05),且以NM23的升高变化最为明显(P<0.01)。免疫组化显示,inhibitors组M23、Cyclin D1、PCNA、ki-67阳性细胞比率均高于mi-nc组(P<0.05),mimics组M23、Cyclin D1、PCNA、ki-67阳性细胞比率均低于mi-nc组(P<0.05)。inhibitors组的GO/G1期细胞比率明显低于in-nc组(P<0.05),mimics组的GO/G1期细胞比率明显高于mi-nc组(P<0.05)。同时,inhibitors组的S期细胞比率明显低于mi-nc组(P<0.05),inhibitors组的S期细胞比率明显低于in-nc组(P<0.05)。CCK-8检测细胞增殖表明inhibitors组的增殖速度明显快于in-nc组(P<0.05), mimics组的增殖速度明显慢于mi-nc组(P<0.05)。结论:靶基因预测软件成功找到靶向NM23的miR-199a-3p。成功合成miR-199a-3p mimics, miR-199a-3p inhibitors及其各自阴性对照载体,并转染SD大鼠BRL-3A肝细。miR-199a-3p inhibitors可以上调NM23表达,促进肝细胞增殖,miR-199a-3p mimics可以下调NM23表达,抑制肝细胞增殖。证实了miR-199a-3p mimics, miR-199a-3p inhibitors在体外培养大鼠肝细胞增殖中的作用。第三部分MiR-199a-3p慢病毒载体对大鼠减体积肝移植术后肝脏再生的影响背景:活体肝移植术后肝脏再生不仅是肝切除导致的肝脏体积减少,还有冷灌注、冷保存、缺血再灌注损伤,术后肝脏再生有其独特性。第二部分实验证实了miR-199a-3p mimics,miR-199a-3pinhibitors通过干预NM23表达调控大鼠肝细胞增殖。目的:通过miR-199a-3p慢病毒载体干预NM23表达观察miR-199a-3p对大鼠减体积肝移植术后肝脏再生的影响。方法:以第一部分所建成功的大鼠减体积肝移植模型为基础,实验分为4个组,miR-199a-3p过表达载体组(OE), miR-199a-3p过表达阴性对照组(OE-NC), miR-199a-3p抑制载体组(IN),miR-199a-3p抑制阴性对照组(IN-NC)。构建上述四种慢病毒载体,分别在术前3天转染至减体积肝移植供体中。术后1天、3天、5天、7天定量PCR检测各组肝组织NM23、PCNA、Cyclin D1的mRNA表达变化情况。术后3天、5天利用蛋白免疫印迹分析检测各组肝组织NM23、 PCNA、Cyclin D1蛋白表达;并用免疫组化检测T4M23、Cyclin D1、PCNA、ki-67阳性细胞比率。检测血清转氨酶,血清胆红素,计算肝脏再生率,绘制生存曲线,研究miR-199a-3p大鼠减体积肝移植术后肝脏再生中的作用。结果:术后1天四组肝组织NM23、PCNA、Cyclin D1的mRNA相对表达量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3天、5天、7天等3个时间点IN组三种蛋白mRNA的表达量均高于IN-NC组(P<0.05),OE组三种蛋白mRNA的表达量均低于OE-NC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3天、5天Western blot检测肝组织NM23、PCNA、CyclinD1蛋白的表达,IN组三种蛋白mRNA的表达量均高于IN-NC组(P<0.05),OE组三种蛋白mRNA的表达量均低于OE-NC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免疫组化显示,IN组M23、Cyclin D1、PCNA、ki-67阳性细胞比率均高于IN-NC组(P<0.05),OE组M23、Cyclin D1、PCNA、ki-67阳性细胞比率均低于OE-NC组(P<0.05),术后第3天至第7天IN组肝脏再生率均明显高于IN-NC组(P<0.05),而OE组肝脏再生率均明显低于OE-NC组(P<0.05);在术后大鼠血清转氨酶,血清胆红素,生存率,中位生存期等方面,IN组、OE组与各自阴性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成功合成miR-199a-3p过表达载体,miR-199a-3p抑制载体及其各自阴性对照载体,分别转染至大鼠减体积肝移植的供体中。实验发现在大鼠减体积肝移植的供体中miR-199a-3p抑制慢病毒载体上调了NM23的表达,miR-199a-3p过表达慢病毒载体下调了NM23的表达。同时cyclinD1、PCNA、Ki67也随之变化。在NM23、cyclinD1、PCNA、Ki67变化最为显着的时间点,大鼠肝脏再生率也随之变化,说明miR-199a-3p通过干预NM23表达,间接地调控大鼠减体积肝移植术后肝脏再生。
林建华,周杰,张起帆,林艺雄[6](2010)在《ABO血型不相容肝移植的可行性》文中指出背景:为了缩短等待供肝的时间,使患者能够获得移植及术后生存的机会,结合近年来血型不相容肝移植的良好临床效果,试图进行供受者ABO血型不相容的肝移植。目的:分析ABO血型不相容肝移植的临床效果及可行性。方法:回顾2005-11/2010-01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肝胆外科7例ABO血型不相容肝移植病例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效果、主要并发症和治疗措施的改进,探讨ABO血型不相容肝移植的可行性。结果与结论:例1术后发生胆道狭窄并发症,经置放胆管内外引流管支撑2年后造影提示胆道通畅后拔除,至今无胆道狭窄表现;例4于术后5个月余因肿瘤全身多处转移死亡外,其余6例均存活良好;例7于术后1周出现胆红素异常升高,考虑为急性排斥反应,予甲强龙冲击治疗后逐渐恢复正常。提示,对肝功能衰竭及中晚期肝癌患者,为了缩短等待供肝的时间,使此类患者能够获得移植及术后生存的机会,实施ABO血型不合的肝移植是可行的。
彭娜,范林,王彦峰,李玲,叶启发[7](2016)在《公民捐献供肝损伤机制的研究进展》文中指出中国公民逝世后捐献(CDCD)始于2010年,已与国际器官移植同步。目前,肝移植已成为治疗终末期肝硬化、肝脏恶性肿瘤、肝脏先天性代谢性疾病以及各种原因所致急慢性肝功能衰竭的唯一有效手段。尽管如此,迄今仍有很多因素制约着肝移植的临床发展。本文重点探讨了脑死亡捐献(DBD)影响供肝质量的四个因素,包括在体损伤、切取灌注损伤、保贮损伤以及再灌注损伤。
姚爱华[8](2007)在《大鼠小体积肝移植术后肝再生特点、缺血预处理对其肝再生的影响及相关机制研究》文中指出第一部分30%小体积大鼠肝移植模型的技术改进目的:在对大鼠肝脏解剖深入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改进切肝技术,探讨不同切肝方法对小体积肝移植术后生存率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建立理想的成功率高的大鼠30%小体积肝移植模型。方法:以Kamada的“二袖套法”非动脉化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为基础,建立大鼠30%小体积肝移植模型。实验分为4组:Ⅰ组:解剖观察组(n=15);Ⅱ组:中叶供肝的30%小体积肝移植组(n=28);Ⅲ组:右中叶和右叶供肝的30%小体积肝移植组(n=15);Ⅳ组:改进切肝方法的30%中叶供肝小肝移植组(n=36)。观察Ⅱ、Ⅲ、Ⅳ组术后并发症和7天生存率。结果:Ⅲ组切肝时间和术后肝后下腔静脉狭窄的发生率明显低于Ⅱ组,但胆漏的发生率高于Ⅱ组;Ⅳ组的肝后下腔静脉狭窄的发生率明显低于Ⅱ组,其他并发症发生率各组间无明显差别。术后7天生存率Ⅱ(33%,5/15)、Ⅲ(50%,6/12)、Ⅳ(60%,9/15)组间无统计学差别。结论:大鼠30%小体积肝移植有数种不同的肝叶选取方法,经过一定的技术训练和切肝方法的改进均可以达到建立稳定的模型的目的。采用中叶供肝、改进切肝技术并注重其他一些手术细节的处理,可以建立具有较高生存率且更稳定可靠的大鼠30%小体积肝移植模型。第二部分大鼠小体积肝移植术后肝再生的特点目的:探讨大鼠小体积肝移植术后肝再生的特点。方法:建立不同体积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实验分为四组,100%体积肝移植组(全肝组)组、50%体积肝移植组(50%小肝组)、30%体积肝移植组(30%小肝组)和假手术组。比较三种体积肝移植移植前及门静脉再灌注早期门静脉压力,收集受体再灌注后2h、6h、24h和48h外周血、肝脏标本,检测不同时间段移植物损伤、肝细胞增殖、细胞周期相关蛋白的表达、IL-6/Stat3通路激活情况、并观察术后7天生存率。结果:大鼠肝移植门脉再灌注早期,门静脉的压力在两个小肝移植组比全肝组明显升高,且30%小肝组高于50%小肝组(5、15min,P<0.05)。血清AST水平在小肝组明显高于全肝组,两个小肝组之间无差别。病理显示,移植物体积、门静脉压力相关的血窦扩张和组织损伤;与全肝组相比,50%小肝组移植物内IL-6水平显着升高,但低于30%小肝组(P<0.05),IL-6下游的信号因子,Stat3的磷酸化、细胞周期蛋白cyclinD1表达、PCNA阳性细胞比率在小肝组均显示高于全肝组,且30%小肝组高于50%小肝组。三移植组术后7天生存率未显示统计学差别。结论:肝移植术后,门静脉的压力、肝损伤的程度、肝再生反应与移植物体积大小密切相关。小肝移植术后强烈的再生与IL-6/Stat3信号通路的激活并进一步促进了细胞周期进程有关。第三部分缺血预处理对大鼠小体积肝移植术后肝再生的影响目的:移植物体积是影响成人活体肝移植预后的一项重要因素,活体肝移植术后肝脏必须迅速再生,以满足机体代谢需要。很多研究表明,缺血预处理(ischemic preconditioning,IPC)是减轻肝缺血再灌注损伤和促进肝再生的有效措施。本文旨在研究IPC对小体积肝移植术后肝再生的作用及相关机制。方法:建立大鼠30%小体积原位肝移植模型,实验分为两组,缺血预处理组和对照组。IPC组供体切肝前10分钟缺血,继以15分钟再灌注,无IPC为对照组。收集受体再灌注后0.5h、2h、6h、24h、48h和7天外周血、肝脏标本,检测不同时间段移植物损伤、肝细胞增殖、细胞周期相关蛋白的表达、TNF-α/IL-6/Stat3通路激活情况、并观察术后7天生存率。结果:IPC明显加重30%体积小肝移植物的损伤,减弱了其再生。IPC处理组大鼠7天生存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但无统计学意义。小体积肝移植后移植物内TNF-α、IL-6水平迅速升高,均于术后6h达高峰。与对照组相比,IPC组TNF-α水平无显着变化,但IL-6水平明显降低。细胞周期相关蛋白cyclin E和cyclin D1的表达在IPC组较对照组明显减弱,与此相应的PCNA表达亦减少。这些结果与Stat3激活并不相一致,与对照组相比,IPC组显示为更强而持久的激活。结论:IPC可能通过降低IL-6水平和影响细胞周期进程抑制小肝体积移植物的再生,并且该过程中IL-6的信号不依赖或至少部分不依赖Stat3的激活。
王懋莉,李斌,张培建,梁四海,金成,李勇,周斌[9](2007)在《供体肝缺氧时间对肝移植大鼠生存率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研究肝移植围手术期的缺氧损伤对肝移植大鼠生存率的影响。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不进行低氧处理的原位肝移植组;A组:50只,供肝大鼠先进行10 min的低氧适应后在低氧处置下按传统的Ka-mada法行供肝切取;B组:40只,低氧处置同A组,但供肝切取按改进的取肝法,即不过度游离肝动脉,于灌肝后离断肝动脉。C组:15只,假手术组。观测各组大鼠手术后24 h和1 w的生存率。结果:在低氧条件下,采用改进的快速取肝法手术的B组与采用常规的Kamada取肝法的A组大鼠相比,B组大鼠供肝切取时间显着缩短,一周生存率明显提高,但仍低于对照组的一周生存率。结论:肝移植大鼠一周存活率与供肝的实际热缺血时间呈负相关。肝移植围手术期中各种因素引起的肝脏缺氧是导致供肝实际热缺血损伤的主要原因。
张起帆[10](2011)在《肝移植手术后非吻合口胆管狭窄的相关危险因素及防治》文中认为自1963年Starzl施行首例人体原位肝移植术以来,经过将近50年的发展,随着相关手术操作技术日益完善、新型免疫抑制剂的临床应用、不断进步的围手术期处理措施、手术适应证及手术时机的恰当选择,肝移植受体术后的生存率、生存质量均得到不断的提高。目前肝移植已经成为终末期肝病的有效治疗措施。然后,肝移植术后术后胆道并发症一直是影响肝移植受体术后长期存活的重要原因之一,被称之为“阿喀琉斯之踵”。胆道并发症最常见的临床类型为胆漏、胆管狭窄,以及胆道感染、胆道结石、胆道出血等,其中胆管狭窄包括胆管吻合口狭窄和非吻合口胆管狭窄。随着外科手术技巧的不断提高、技术细节的不断改进,与手术操作联系更为紧密的胆漏、吻合口狭窄等并发症发生率不断下降,而非吻合口胆管狭窄所占比例随之升高,发生率在2-20%之间,有“阿喀琉斯之踵再现”之称。而据不同文献分析,有多种原因可能导致肝移植术后非吻合口胆管狭窄,包括冷热缺血、二次热缺血、无肝期的延长、肝动脉血栓与狭窄、急性排斥反应、慢性排斥反应、ABO血型不相容、巨细胞病毒感染、丙肝病毒感染等等,而各文献统计分析结果均有不一致之处。有鉴于此,我们对2004年8月-2010年10月我院施行的219例原位肝脏移植手术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使用单因素分析与多因素分析等统计学手段,寻找与术后非吻合口胆管狭窄相关的危险因素,同时回顾典型病例及相关诊断方法、治疗措施,从而为临床上更有效的预防和治疗肝移植术后非吻合口胆管狭窄提供理论依据。[目的]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是影响手术成功率和术后生存率的重要并发症,而其中非吻合口胆管狭窄近年来所占比重逐渐上升,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引起非吻合口胆管狭窄的原因错综复杂,不同研究发现的危险因素也各不一致。因此,我们对2004年8月-2010年10月我院施行的219例原位肝脏移植手术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肝移植术后非吻合口胆管狭窄的危险因素及防治要点。[方法]1、研究资料收集南方医科大学附属南方医院肝胆外科2004年8月-2010年10月施行的219例次原位肝脏移植手术的临床资料,排除术后3天内死亡和病历资料不完整者。2、诊断标准:肝移植术后非吻合口胆管狭窄早期的表现通常为黄疸或者肝功能检查异常,胆道造影或MRCP是诊断非吻合口胆管狭窄的重要手段,直接的胆道造影是诊断的影像学金标准,临床上常用的诊断方法有:(1)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发现胆管狭窄,狭窄处不位于吻合口;(2)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发现胆管狭窄,狭窄处不位于吻合口;(3)磁共振胰胆管成像发现胆管狭窄,狭窄处不位于吻合口;(4)留置T管者经T管行胆道造影发现胆管狭窄,狭窄处不位于吻合口;(5)再次手术者术中发现胆管狭窄,狭窄处不位于吻合口。3、相关因素选择查阅相关文献,选择21项可能与非胆管吻合口狭窄相关的因素进行统计分析。术前资料:年龄、性别、丙肝抗体。手术资料:供受体血型是否相同、供受体血型是否相容、无肝期时间、热缺血时间、冷缺血时间、二次热缺血时间、是否复杂肝动脉重建、胆道缝合方式、是否留置T管。术后资料:有无急性排斥反应、肝动脉并发症、巨细胞病毒感染,以及术后1天、1周、1月的肝动脉收缩期最大流速(Vmax)与阻力指数(RI)。4、统计学处理将符合诊断标准的病例归为NABS组,其余病例归为对照组。先对21项变量进行单因素分析,比较胆道并发症组和对照组之间的差异,初步找出与非吻合口胆管狭窄相关的危险因素,其中计数资料比较采用X2检验,不满足X2检验条件者用Fisher精确概率计算,计量资料先进行Kolmogorov-Smirnov正态性检验,正态分布资料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非正态分布资料采用两独立样本Wilcoxon秩和检验。以P<0.05作为初筛标准将有统计学意义的危险因素纳入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找出主要的危险因素。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按a=0.05检验水准,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一般情况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自2004年8月-2010年10月共施行219例次原位肝脏移植手术,其中2例为再次肝移植。男189例,女30例,平均年龄48.21±11.14(16-75)岁。原发病包括原发性肝癌144例,单纯肝硬化43例,重症肝炎30例,布加综合征1例,肝豆状核变性1例。37例供受体血型不相同,其中12例供受体血型不相容。2、手术情况全部供肝均来自心脏停搏供体,采用原位双重灌注肝肾联合获取法。219次肝移植手术中包括161例经典原位肝移植、58例改良背驮式肝移植,均未采用静脉转流。中位手术时间7小时(4-15.5小时),中位无肝期60分钟(35-150分钟),中位热缺血时间5分钟(2-7分钟),中位冷缺血时间6小时(4-12小时),中位二次热缺血时间22分钟(15-50分钟)。门静脉重建上均为端端吻合,以5-0Prolene线行2定点连续吻合,吻合完毕后即开放门静脉,结束无肝期。1例患者门静脉系统广泛血栓形成,遂行腔门静脉半转位术。肝动脉重建大多采用分支袖片技术,在辅助放大镜下使用6-0prolene缝线进行,缝合方式上大多使用2定点连续缝合,12例使用了复杂的动脉重建方式,包括双口吻合、腹主动脉搭桥、腹主动脉袖片整形等。胆道重建上均使用6-0 prolene线进行供受体肝总管端端吻合,无使用胆肠吻合者。192例使用后壁连续+前壁间断缝合,27例使用间断缝合。184例未放置T管,35例放置T管,其中2例T管经胆囊管放置。3、术后处理术后3天内每日行床旁彩色超声多普勒检查供肝血流情况,之后间断定期复查B超,观察是否有肝动脉狭窄或血栓形成,记录收缩期最大流速及阻力指数。术后常规采用他克莫司(FK506)+吗替麦考酚酯+激素三联抗排斥治疗;FK506的血药浓度维持在10-12ng/mL。抗感染治疗上常规使用三代头孢菌素或加用β-内酰胺酶抑制剂,合用奥硝唑等药物抗厌氧菌。乙肝患者或携带者术后早期常规给予乙肝免疫球蛋白,并长期服用抗乙肝病毒药物,可选用拉米夫定、阿德福韦酯、博路定之一4、术后并发症术后共14例发生非吻合口胆管狭窄,患病率为6.39%,发生的中位时间为43天(5-570天)。发生的部位上9例位于供体侧,4例位于受体侧,1例为全胆道的狭窄。肝动脉并发症共7例,其中2例肝动脉栓塞,5例无症状肝动脉狭窄。急性排斥反应27例。移植物抗宿主病2例。巨细胞病毒感染5例。腹腔内出血4例。5、治疗与转归所有14例NABS中,1例经T管置管引流后治愈;1例经胆肠吻合术后死于呼吸衰竭;1例合并肝动脉栓塞者,因移植肝功能不良行再次肝移植后仍死于肝功能衰竭;6例予ERCP治疗后治愈(2例放置胆道内支架,4例仅放置鼻胆管引流);5例予PTCD治疗(1例放置胆道内支架,3例放置内外引流管,1例因无法通过胆总管下段进入十二指肠,仅放置外引流管),其中3例治愈,1例死于上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1例死于脑血管意外。所有14例(?)NABS中有4例死亡,病死率28.57%,2例接受再次手术治疗,再手术率14.29%,其中1例为再次肝移植,再移植率7.14%。6、单因素分析首先对11个计量资料进行Kolmogorov-Smirnov正态性检验,发现除年龄以外的其他计量资料均不符合正态分布。对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年龄)使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比较,未能发现两组数据间存在显着差异。对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使用两独立样本Wilcoxon秩和检验,可发现胆道并发症组与对照组间的RI(术后1月)存在显着差异(P=0.014)。对10个计数资料比较采用X2检验,不满足X2检验条件者用Fisher精确概率计算,可发现肝动脉并发症(P=0.006)、急性排斥反应(P=0.018)的发生率存在显着差异。因此,由单因素分析可发现急性排斥反应、肝动脉并发症、术后1月肝动脉阻力指数降低可能是非吻合口胆管狭窄的危险因素。7、多因素分析将上述3个变量引入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最终结果显示结果显示急性排斥反应(P=0.011)、肝动脉并发症(P=0.012)、术后1月的肝动脉阻力指数(RI)≤0.64(P=0.012)是术后非吻合口胆管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多种因素可以导致肝移植术后非吻合口胆管狭窄,急性排斥反应、肝动脉并发症、术后1月肝动脉阻力指数≤0.64是术后非吻合口胆管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应针对上述危险因素采取切实有效的预防措施。肝动脉血流动力学的严密监测、必要的预防性抗凝治疗、规范的抗排斥治疗可能有助于降低其发生率。对于非吻合口胆管狭窄的治疗上首选ERCP及PTCD治疗,无效者应积极再次手术治疗,甚至行再次肝移植。
二、快速取肝法的实验和临床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快速取肝法的实验和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2)无肝期门腔分流对背驮式肝移植肝功能影响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写一览表 |
英文摘要 |
中文摘要 |
论文正文 背驮式肝移植无肝期门腔分流对移植肝功能影响的实验研究 |
第一部分 改良犬肝移植模型的建立 |
一、犬肝的解剖生理学观察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二、改良犬PBOLT模型的建立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三、改良犬自体模似肝移植模型的建立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第二部分 门静脉阻断/分流对腹部脏器内环境影响的临床与实验观察 |
一、PBOLT附加TCPS对腹部脏器内环境影响的临床初步观察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二、犬门静脉阻断/分流对腹部脏器内环境的影响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第三部分 门静脉阻断/分流对移植肝功能影响的实验研究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全文结论 |
致谢 |
图片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一 门静脉阻断的病理生理变化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二 犬肝移植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3)肝移植患者血清谷氨酸脱氢酶活性对供肝热/冷缺血保存、再灌注损伤及肝移植预后的酶学诊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第一部分 测定肝移植术后血清高浓度谷氨酸脱氢酶的方法学研究 |
一 材料与方法 |
二 结果 |
三 讨论 |
四 预实验 |
第二部分 应用ROC曲线评价肝酶谱在肝移植早期的诊断价值 |
一 材料与方法 |
二 结果 |
三 讨论 |
第三部分 监测谷氨酸脱氢酶在肝移植中的应用 |
一 材料与方法 |
二 结果 |
三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 |
(4)MnTBAP对小体积肝移植物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正文 |
第一部分 不同方法制作小体积大鼠肝移植模型的比较 |
第二部分 MnTBAP对大鼠不同体积肝移植术后肝细胞损伤的影响 |
第三部分 缺血预处理对大鼠小体积肝移植术后肝再生的影响 |
综述1 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的发展与比较 |
综述2 自由基的细胞毒性和超氧化物歧化酶及其模拟物的研究进展 |
发表论文 |
致谢 |
(5)MiR-199a-3p靶向NM23对大鼠减体积肝移植术后肝脏再生的调控(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大鼠减体积肝移植术后microRNA表达谱变化 |
引言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MiR-199a-3p靶向NM23调控大鼠肝细胞增殖 |
引言 |
1. 材料和方法 |
2. 实验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MiR-199a-3p慢病毒载体对大鼠减体积肝移植术后肝脏再生的影响 |
引言 |
1. 材料与方法 |
2. 实验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全文总结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致谢 |
(8)大鼠小体积肝移植术后肝再生特点、缺血预处理对其肝再生的影响及相关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部分 30%小体积大鼠肝移植模型的技术改进 |
前言 |
一、材料与方法 |
二、结果 |
三、讨论 |
四.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大鼠小体积肝移植术后肝再生的特点 |
前言 |
一、材料和方法 |
二、结果 |
三、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缺血预处理对大鼠小体积肝移植术后肝再生的影响 |
前言 |
一、材料和方法 |
二、结果 |
三、讨论 |
四、小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综述1 大鼠原位肝移植技术的发展与小体积供肝肝移植的技术要点 |
综述2 成人活体肝脏移植术后小肝综合征的机制和预防策略 |
发表论文 |
(9)供体肝缺氧时间对肝移植大鼠生存率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动物与分组 |
1.2 低氧装置与低氧处置 |
1.3 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的建立 |
2 结 果 |
3 讨 论 |
3.1 供肝的缺氧损伤 |
3.2 减少供肝的缺氧损害时间 |
(10)肝移植手术后非吻合口胆管狭窄的相关危险因素及防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研究资料 |
1.1 患者资料 |
1.2 排除标准 |
1.3 诊断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术前资料采集 |
2.2 手术资料采集 |
2.3 术后资料采集 |
2.4 相关因素的选择 |
2.5 统计学处理 |
3 结果 |
3.1 一般情况 |
3.2 手术方式 |
3.3 术后常规处理 |
3.4 术后并发症 |
3.5 治疗与转归 |
3.6 单因素分析 |
3.7 多因素分析 |
3.8 典型病例报告 |
4 讨论 |
4.1 危险因素 |
4.2 诊断 |
4.3 预防 |
4.4 治疗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发表论文一览表 |
致谢 |
四、快速取肝法的实验和临床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快速取肝法的实验和临床研究[J]. 周杰,李朝龙,吕祥枝,邹衍泰,林智琪,林建华,王雯. 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1998(06)
- [2]无肝期门腔分流对背驮式肝移植肝功能影响的实验研究[D]. 喻智勇. 第三军医大学, 2005(12)
- [3]肝移植患者血清谷氨酸脱氢酶活性对供肝热/冷缺血保存、再灌注损伤及肝移植预后的酶学诊断研究[D]. 王丹. 福建医科大学, 2005(08)
- [4]MnTBAP对小体积肝移植物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的研究[D]. 崔一尧. 复旦大学, 2009(11)
- [5]MiR-199a-3p靶向NM23对大鼠减体积肝移植术后肝脏再生的调控[D]. 高红强. 昆明医科大学, 2016(02)
- [6]ABO血型不相容肝移植的可行性[J]. 林建华,周杰,张起帆,林艺雄.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2010(44)
- [7]公民捐献供肝损伤机制的研究进展[J]. 彭娜,范林,王彦峰,李玲,叶启发. 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2016(04)
- [8]大鼠小体积肝移植术后肝再生特点、缺血预处理对其肝再生的影响及相关机制研究[D]. 姚爱华. 南京医科大学, 2007(04)
- [9]供体肝缺氧时间对肝移植大鼠生存率的影响[J]. 王懋莉,李斌,张培建,梁四海,金成,李勇,周斌. 江苏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7(04)
- [10]肝移植手术后非吻合口胆管狭窄的相关危险因素及防治[D]. 张起帆. 南方医科大学, 20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