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生活的经验与教训

摄影生活的经验与教训

一、摄影生活的经验与教训(论文文献综述)

李国华[1](2021)在《现代心灵及身体与言及文之关系——鲁迅《野草》的一个剖面》文中研究表明鲁迅留日时期对于20世纪文明的根本性理解都与"内部之生活"有关,其所谓"内部之生活"发生在"本有心灵之域",通过"客观之物质世界""自然""观念世界"等外部关联的参照确立边界。(1)鲁迅以此提出了现代心灵的问题,并试图通过文艺工作叩问和解决它,从而写作《摩罗诗力说》和翻译域外小说。

肖赛玥[2](2021)在《国企“单位文艺”的生成及功能变迁研究 ——以S市112厂为例》文中认为考察典型单位制元素的生成与发展历程是单位制变迁研究持续关注的核心议题。在传统单位制社会,职工群众以“单位人”的身份工作、生活在各个单位组织之中。单位组织开展的文艺活动是职工业余文化生活的主要形式,加之党政部门和企事业单位需要借助文艺形式向职工群众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宣传和生产动员,“单位文艺”成为单位组织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要素。在社会结构转型和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时代背景下,单位制面临着转型或消解的趋势,与单位组织相依存的“单位文艺”同样面临命运抉择。单位制变迁的总体趋向是为适应社会发展逐步褪去单位组织的社会服务属性,回归以生产为主的企业属性,学界称之为“单位去社会化”。依据这一演变逻辑,文艺作为非生产、管理属性的元素,似乎难以摆脱被剔除的命运。然而,笔者通过实证考察发现文艺在当下的单位组织中仍有其发挥价值的空间。据此,本研究以在单位制变迁进程中依旧保留传统单位制组织形态的大型国有企业为研究对象。将“单位文艺”作为单位制变迁历程中,单位组织内部的保留性元素加以考察。通过不同历史时期“单位文艺”的生成与功能变迁历程的探究,解析单位制变迁背景下单位组织为适应社会发展变化所进行的积极探索。受研究对象的历时性和复杂性因素影响,本研究主要采取质性研究方法,以S市112厂为研究个案,对112厂“单位文艺”的生成与发展历程展开实证考察。研究对“单位文艺”价值的考量是围绕“单位文艺”的功能变迁展开的,主要包括三个层次:首先是从历史维度对“单位文艺”的缘起与生成进行溯源,为“单位文艺”工具化属性的形成探寻历史源流;其次以“单位文艺”生成的历史轨迹作为逻辑主线展开研究。遵循结构功能主义分析范式,依据“单位文艺”的生成历程与功能预设、功能实现、功能延展和功能转向的对应关系,将“单位文艺”的功能变迁嵌入到“单位文艺”的生成与发展的时间序列之中。从不同历史时期的“单位文艺”的艺术图景中探究“单位文艺”如何助力单位组织实现动员机制的有效实施;再次是结合“单位人”对“单位文艺”的记忆表达和功能认知,探讨“单位文艺”的功能实效。基于文艺是潜移默化地产生影响的特性,笔者引入时间维度从即时性、阶段性和积累性三个层次探讨“单位文艺”的功能实效,并着重从积累性实效层面考察“单位文艺”对“单位意识”形塑起到的正向作用。研究结尾,笔者尝试运用本土实践经验与经典理论进行对话。借鉴布尔迪厄的文艺生成理论对“单位文艺”的生成结构中“文艺场域”与“权力场域”的结构关系进行分析。依据文艺生成结构与社会结构的变化探究“单位文艺”的功能变迁的时代推动因素。本研究将“单位文艺人”视为“文艺生产场”中的行动者,通过分析“单位文艺人”的“习性”的产生,以及“习性”对“单位文艺人”的行动的影响,探讨“单位文艺人”作为行动者在“单位文艺”的生成及功能变迁过程中的作用。本研究将“单位文艺”定位为单位体系中,助力单位组织动员机制有效实施的协作要素。研究发现:(1)“单位文艺”的功能定位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对文艺的价值禀赋一脉相承。在历次朝代更迭、社会变革的进程中,文艺在思想启蒙、教化民众方面发挥的功能促使中国政治精英、文化精英形成了一种价值认同与文化自觉。一方面是对文艺的工具属性的价值认同。能够发挥政治服务、社会服务功能的文艺形态往往比纯粹的审美性的文艺形态更被推崇。政治精英把文教当作统治中不可或缺的治理工具,文化精英则将文教当作一种应然的使命。另一方面是形成文化自觉。中国的政治精英和文化精英善于汲取国内外不同历史时期和历史情境中的文艺工作经验,逐步构建出具有本土特色的文艺生成结构和运行逻辑。上述两点共识不仅是推进“单位文艺”的功能变迁的历史动因,也是中国文艺价值史观中亘古未变的核心命题。(2)从“文艺生产场”的场域结构来看,“文艺场域”与“权力场域”之间的结构依附关系促使“单位文艺”从生成伊始便走向组织化、制度化的文艺运行轨道。对资源与秩序具有绝对支配和管理权的权力主体从官方角度对“单位文艺”的功能建构过程进行把控,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单位文艺”的思想宣传、文化教育、生产动员等诸项功能的有效实施。“文艺场域”中“单位文艺人”作为能动的行动者,一方面通过意识形态导向的内化与再生产促进“单位文艺”的功能识别,另一方面则通过对意识形态导向的“过滤”和“化解”,形成“去功能化”的“单位文艺”记忆表达。(3)“单位文艺”的功能实效是随着时间的累积而逐渐呈现的。依据“单位文艺”发挥实效的时间长短可分为即时性实效、阶段性实效和积累性实效三个层次。研究发现,“单位文艺”对形塑“单位意识”中的积极要素具有正向作用。随着时间的积淀,以“单位意识”形塑为典型实效的积累性实效是单位制变迁进程中,“单位文艺”能够成为从传统单位制时期过渡到后单位制时期的保留元素的核心价值所在。组织架构和管理体制的调整促使以组织空间为单位共同体依存形式的共同体格局趋向松动或瓦解,而思想意识层面的精神共同体依旧存在,集体主义荣辱观与使命感等积极“单位意识”不仅是传统单位制时期的宝贵财富,在新时期同样具有重塑国企单位组织社会价值的现实意义。

汪宁宁[3](2021)在《从“山上运河”到“圆梦工程”:引洮工程的传播话语空间及其社会记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汪伟[4](2021)在《凝视:作为对话和行动——兼论新闻摄影的兴衰》文中研究表明在消费主义、行动主义和专业主义等多种动力的推动下,摄影曾通过大众传媒创造了作为对话和行动的凝视,从而激活了大众传播时代的政治和文化互动,新闻摄影因此达到其全盛时期。随后,新闻摄影随着媒介技术和社会语境的变迁而衰落,直至失去商业和政治根基。然而,在移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时代,借助新兴的视觉文化实践,摄影正在复活作为对话和行动的凝视,并创造出更为复杂和多元的社会互动形态。

曹勇[5](2021)在《高校通识教育中的设计课程研究:概念、内容与课题方法》文中认为伴随我国高校新时代本科人才培养模式转型,美育、双创教育、跨学科教育逐步成为重要内容。它使设计教育从专业领域进入通识领域,面向高校非专业学生的通识设计教育快速发展,但对它的系统研究还很缺乏。因此,以其发展历史与现状为依据,以概念剖析与设计研究为方法,对其概念内涵、课程内容建构、课题设计方法进行了系统理论研究,并形成以下结论:设计通识是以设计学科为内容载体,以通识美育为育人目的的设计教育形态。它揭示了设计教育作为一种跨学科探索活动在职业教育与人文通识之间的往复运动。回归美育育人不仅是其应用功能,也揭示了设计创造力培养的主体内在根源和设计作为人文学科的价值本源。在育人与学科双重视野下,设计通识课程内容可分为设计语言、设计返身、设计自由3个层次,其知识形态特征应该是学科内的破界与贯通、学科外的跨界与交叉,其核心能力是设计形式生成的思维能力。通过“知觉-媒介-抽象”、“意义-符号-叙事”、“技术-结构-系统”、“观念-重构-生成”4种设计形式生成思维的训练,建立全人发展与身体、文化、技术与观念的广泛联系,它既是设计育人的特点,也是设计学科自身拓展的动力。通识设计的课题设计方法对应于课程的核心内容和内容层次,表现为微观的基于具体内容的设计方法、中观基于应用情境的设计方法,但宏观层面上讲通识课题设计的本质不仅是“关于设计教育的研究”,更是一种“设计的研究”。课题作为人文性的教学设计“形式”,在抽象层面也具有媒介、意义、结构、观念4方面特征,由此打开课题设计更为丰富的可能。

王梦[6](2021)在《画报史料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以《北洋画报》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史料不仅是历史研究的重要证据,也是历史教学必不可少的教学资源,随着“史料实证”素养的提出,史料在历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被进一步提高。让学生认识史料的多种类型,并辨析不同史料的价值是史料教学的要求之一,并且教师在教学中应有意识开发不同领域的教学资源,培养学生的历史视野,更好落实历史教学任务。基于这两个层面,本文以画报史料为切入点,并具体以《北洋画报》为例,探讨画报史料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画报是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兴于外国传教士之手的一种新型报刊媒体,以大量的“画”代替通篇的“字”,其具象、可视、直观的特点,是画报别于一般报刊之所在,起初主要是为了解决传播教义的过程中绝大多数传教对象都是不识字的农民这一问题,后来经由国内受众人群和本土文化的滋养,画报渐渐发展成为一种体现时代特色,反映社会百态的“中国味”报刊。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出现的《北洋画报》,正是在本土画报业兴盛的浪潮中产生的。《北洋画报》1926年开始创刊,在其创刊的十一年内,凭借其独特的营销策略和经营理念,一跃成为北方地区最受欢迎和发行量最大的画报,其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多个领域,以摄影照片呈现的方式真实记录了近代中国的发展演变,不仅为研究近代历史提供了珍贵的图文史料,其中的图像资料也为高中近代史的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有利于让学生从新闻媒体的视角认识近代历史,从镜头中“看”近代中国,从大众舆论中“悟”民族情感。因此,本文以20世纪20年代北方画报界的代表—《北洋画报》为例,并结合具体的教学案例,探讨画报史料在历史教学中的实际运用,借以落实“史料实证”素养,并达到丰富历史教学资源的目的。

马振钊[7](2021)在《高中美术课翻转课堂实践研究 ——以摄影课程为例》文中认为在教育信息化的背景下,许多信息化技术被运用到了教学实践中,进而推动了教育观念和教学模式的变革。翻转课堂作为信息化时代下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因其独特的优势和先进的教学理念,在世界范围内来收获了广泛的关注。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学生可在课前基于教师提供的网络学习资源自主学习,课上合作学习,教师提供个性化指导。在信息化时代,将翻转课堂应用到高中美术课的实践与探索中,契合国家推进教育信息化的要求,符合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有利于高中美术课教学质量的提升。在本研究中,首先对相关文献进行综述,对核心概念进行界定。对高中美术课引入翻转课堂的可行性和必要性进行理性思考和分析。本研究基于美术学科特点设计出高中美术课翻转课堂教学模型,并对教学模型的环节进行详细阐述。同时选取人美版教材的摄影课程为教学内容,对前文构建的教学模型展开具体的实践。以商丘市H中学高二年级的部分学生为研究对象,结合问卷和访谈的形式对高中美术翻转课堂的成效进行调查和分析。根据调查结果的分析及笔者的观察,高中美术课翻转课堂的成效显着,主要表现在获得了学生普遍的认可、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了学生的探究意识、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另一方面,也存在学生教师负担增加、学生学习自觉性有待提高等问题。最后,在总结教学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从教学准备、教学活动实施、教学评价三方面提出高中美术课翻转课堂的应用策略。

何禹珩[8](2021)在《组织起来 ——“十七年”时期四川版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现当代版画史研究叙事中,“四川版画”作为一种群体艺术现象或是“画派”“流派”已成为既成概念。然而这一概念仍有很多模糊之处,本文将它的成型发展过程限定于其发展最为蓬勃也构成了今日认知的代表性面貌的“十七年”时期以便进行阶段性的溯源和讨论。在对这一段史实的梳理中,“四川美协”与之紧密的关联与所起的重要作用无法忽视,这也点出了“十七年”时期美术创作中所蕴含的组织化、集体化、体制化等问题。本文从四川版画与四川美协之所以紧密相关的历史脉络谈起,首先回顾了新兴木刻运动中的“组织”传统、版画在新中国成立后新时期中的处境以及四川美协这一机构的来龙去脉。当四川美协开始发挥时代赋予它的责任时,版画由于各方面原因成为了“排头兵”,这直接催生了四川版画的兴起。在这样的历史环境中,艺术家们参与构建组织了集体并需要首先作为集体的一份子作出自己的贡献,而在这种集体组织的氛围里艺术家们也各自探索出了有共性也有个性的创作面貌,最终构成了今日所见之四川版画的基本面貌。四川版画这种地域性的发展并非特例,“十七年”时期的版画发展由点成面,成为了版画史中的一个重要篇章。本文通过对四川版画及其核心组织者四川美协脉络的历时性过程的探寻以及对横向共时性的观照,意在深化对这一中国现代美术发展重大转折时期所呈现的艺术景观及文化生产方式等问题的理解。

老藤[9](2021)在《北地》文中指出谷穗回顾根部,不仅仅是致谢大地。——题记第一章引子榻上呓语:我是一条快要风干的鱼,躺在龟裂的湖底,能听到地下河哗哗的响声,我和流水间隔着板结的大地。如果时光能够倒流,鱼将改写历史。不可否认,有些名垂青史的思想家竟是阿尔茨海默症患者。也许一个人健康时所有的言论都不足为奇,甚至废话连篇,当他患上了阿尔茨海默症而且病入膏肓时却语出惊人,能道出许多离奇的观点,这种人应该是大器晚成的哲学家。

翟玥[10](2021)在《论摄影教学在国内学龄儿童启蒙中的作用与意义》文中认为当下时代已呈现出泛图像的特征--生活中处处被图像所充斥。在这样的环境中,学龄儿童的成长必然受到来自图像的影响。学龄阶段的儿童是成长发育的关键期,他们刚刚步入学校需要进行全方面的教育,而图像对于此时文字读写能力暂不成熟的学龄儿童来说是非常友好的。摄影作为生产图像的主要媒介,对学龄儿童进行图像素质方面的教学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方式。基于此现状,本文将通过摄影教学来对国内学龄儿童启蒙能够起到怎样的作用与意义进行研究。本课题运用文献资料法,对学龄儿童生长发育情况、心理发展、语言逻辑等跨学科内容进行了解与总结;在摄影教学的实践环节中运用实证研究法,以对学龄儿童进行展开的摄影教学实践为案例,来求证当摄影教育以审美为前提时,在实践过程中会形成怎样的情况、得到怎样的结果,以此来推导选题的合理性;在教学方向调整后以行动研究法,从新的方向—探究摄影教育在学龄儿童身上所发挥的作用为主,改进实际的教学工作;在对学龄儿童的摄影作品中通过比较研究法,分析具体因素对学龄儿童所起到的推动作用。本文研究发现:对摄影的学习使学龄儿童对图像具有更加全面的理解,而不再限于片面。在摄影教学中,学龄儿童对事物的感知立体而不浮于表面,对物体的观察、捕捉与拍摄,让学龄儿童的观察力、创造力、动手操作能力、逻辑思维以及表达交流等方面得以锻炼提升,进而对图像建构立体的感知。以摄影的独特性,架起学龄儿童自我与图像世界的沟通之桥,用他们独特的视角去探索世界、表达自我。在泛图像时代下,培养学龄儿童的图像素养对其自身成长以及适应时代发展皆具有独特意义。

二、摄影生活的经验与教训(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摄影生活的经验与教训(论文提纲范文)

(1)现代心灵及身体与言及文之关系——鲁迅《野草》的一个剖面(论文提纲范文)

一、何以“自言自语”?
二 、现代心灵问题的模进
三、身心分裂与言文分离
四、“内部之生活”的表达边界和限度

(2)国企“单位文艺”的生成及功能变迁研究 ——以S市112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与问题提出
        1.1.1 研究缘起
        1.1.2 问题提出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1.2.2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1.2.3 研究述评
    1.3 概念界定
        1.3.1 单位文艺
        1.3.2 单位文艺组织
        1.3.3 单位文艺人
    1.4 理论基础
        1.4.1 结构功能主义
        1.4.2 艺术场域理论与文艺生成理论
    1.5 研究设计
        1.5.1 研究对象
        1.5.2 研究方法
        1.5.3 田野过程介绍
    1.6 研究框架与篇章结构
        1.6.1 研究框架
        1.6.2 篇章结构
        1.6.3 阶段划分依据
    1.7 研究意义
        1.7.1 理论意义
        1.7.2 现实意义
第2章 “单位文艺”溯源
    2.1 中国传统文教思想与文艺社会功能说
        2.1.1 为治世而兴诗教
        2.1.2 “文以载道”理念的形成与沿用
    2.2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文教思想的传承与文艺使命的延展
        2.2.1 从“文以载道”到“文以化人”
        2.2.2 文艺跃升为革命战斗的武器
    2.3 苏联模式中的文艺工作经验
        2.3.1 文艺是革命机器的“齿轮和螺丝钉”
        2.3.2 开辟工人阶级的学校和乐园
        2.3.3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本土化探索
    小结
第3 章 生成期:“单位文艺”的早期萌生
    3.1 “单位文艺”早期生成的历史语境
        3.1.1 “单位文艺”形成的宏观社会语境
        3.1.2 “单位文艺”形成的地域环境
    3.2 “单位文艺”的生成动因与功能预期
        3.2.1 国家层面:价值理念的形塑与传播工具
        3.2.2 单位层面:助力单位组织动员机制有效实施
        3.2.3 个人层面:满足多元精神文化诉求的主要路径
    3.3 “单位文艺”的早期文艺景观与功能实现
        3.3.1 爱国主义教育与爱国情感抒发
        3.3.2 弘扬集体主义劳动精神
    3.4 “单位文艺组织”的早期雏形
        3.4.1 “自发原生型”业余文艺团体
        3.4.2 “路径依赖型”业余文艺团体
        3.4.3 “模式借鉴型”文艺活动阵地
        3.4.4 “辅助拓展型”文艺活动空间
    小结
第4 章 过渡期:“单位文艺”的震荡式过渡
    4.1 过渡期的“别样文艺景观”
        4.1.1 “大跃进”时期的“文艺跃进”
        4.1.2 “文革”时期的“模式化”文艺生产
        4.1.3 绑缚“政治胞衣”的“单位文艺”
    4.2 过渡期的常态化“单位文艺”实践
        4.2.1 “单位文艺”的检阅与提升
        4.2.2 文化主管部门与权威大众媒体联合树立舆论导向
        4.2.3 单位组织自有媒体助力“单位文艺”的传播与推广
    4.3 功能预设与功能实效的偏差
        4.3.1 不同利益主体对“单位文艺”的功能预期的博弈
        4.3.2 个体对功能实效的感知与内化的偏差
    小结
第5 章 成长期:“单位文艺”的蓬勃发展盛景
    5.1 改革开放初期:“单位文艺”的发展新契机
        5.1.1 文艺政策制度调整
        5.1.2 单位组织体制变革
    5.2 成长期:“单位文艺”的发展态势
        5.2.1 文艺活动常态化与文艺形态多样化
        5.2.2 文艺活动组织规模日趋扩大
        5.2.3 发挥“典型单位制”区域的引领与示范作用
    5.3 “单位文艺”的功能延展:单位组织文化的系统构筑
        5.3.1 自制影视剧——单位组织文化的影像呈现
        5.3.2 厂歌、厂旗和厂徽——单位组织文化的识别符号
        5.3.3 厂庆文艺活动——单位组织历史的文艺呈现
        5.3.4 文艺公关——维系单位组织公共关系的纽带
    小结
第6章 转型与发展期:“单位文艺”发展中的挑战与自我调适
    6.1 转型期“单位文艺”发展中的现实挑战
        6.1.1 国企单位组织的角色转换
        6.1.2 代际更迭导致“单位文艺组织”的凝聚力下降
        6.1.3 文化多元化与“单位文艺”的效用困境
    6.2 多元功能诉求促成“单位文艺”的功能转向
        6.2.1 国家层面:重塑国有企业的社会责任担当
        6.2.2 单位层面:“内聚外展”双向驱利力下的功能延展
        6.2.3 个人层面:搭建情感融入与情感记忆的桥梁
    6.3 “单位文艺”的自我调适与功能的演变进路
        6.3.1 “单位文艺”的自我调适
        6.3.2 “单位文艺”功能的演变进路
    小结
第7章 “单位文艺”的评价
    7.1 “单位文艺”的民间记忆与功能解读
        7.1.1 “单位文艺人”对“单位文艺”的功能解读
        7.1.2 “非单位文艺人”对“单位文艺”的功能解读
    7.2 引入时间维度解析“单位文艺”的功能实效
        7.2.1 即时性实效
        7.2.2 阶段性实效
        7.2.3 积累性实效
    7.3 “单位文艺”与“单位意识”的形塑
        7.3.1 “单位意识”的内涵与形塑过程
        7.3.2 “单位文艺”的运行特质
        7.3.3 “单位文艺”的形塑策略
    小结
第8章 结论与讨论
    8.1 “文艺生产场”的运行逻辑与“单位文艺”的功能变迁
        8.1.1 结构的附属:“权力场域”中的“单位文艺”
        8.1.2 “文艺场域”的内部结构
        8.1.3 作为行动者的“单位文艺人”
    8.2 “单位文艺”的未来发展趋向
        8.2.1 “单位文艺”的“回潮”现象
        8.2.2 “单位文艺”发展的合理性与持续性
        8.2.3 “单位文艺”发展的适用性与局限性
    8.3 研究存在的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单位文艺爱好者访谈提纲
    附录2:单位文艺管理人员的访谈提纲
    附录3:受访者基本信息表
在读博士期间学术研究成果
致谢

(4)凝视:作为对话和行动——兼论新闻摄影的兴衰(论文提纲范文)

一、作为社会对话和行动的凝视
    (一)观看与凝视
    (二)对照片的凝视
    (三)新闻摄影中的行动主义和消费主义
二、暧昧的凝视及其消散
    (一)多向凝视与单向灌输
    (二)角色冲突
    (三)专业主义、消费主义和行动主义的消长
三、新闻摄影的衰败与凝视网络的复兴
    (一)从数码相机到智能手机
    (二)专业新闻摄影的衰败
    (三)行动主义摄影在社交媒体上的复兴
四、结论

(5)高校通识教育中的设计课程研究:概念、内容与课题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从设计为人到设计育人——通识设计课程研究
    一、背景:设计育人
        (一)在人人设计的时代:数字时代的技术、设计与人
        (二)学科之显隐:包豪斯百周年纪念中缺席的设计通识
        (三)设计亦育人:当代高校美育发展视野下的通识设计教育
    二、概念:何谓设计通识
        (一)“高校”:高等教育层面
        (二)“通识”:面向通识教育和“通识”中西比较差异
        (三)设计——以设计学科为内容载体的课程
        (四)设计通识与设计美育
        (五)通识与“专业通识”
    三、综述:研究史与问题
        (一)文献综述:从知识、理论、思维到课程实践
        (二)总体特征与突出问题
    四、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目的:从“概念”到“形式”
        (二)内容框架:“为什么—有什么—是什么—教什么—怎么教”
        (三)方法:从解决问题到基于“概念设计”的研究
    五、研究意义与目标
        (一)意义:育人与学科的不可分性
        (二)目标:学术材料、理论建构、研究方法
第一章 为什么:历史语境与当代使命
    第一节 设计成为通识——学科发展中的历史渊源
        一、设计通识与 19 世纪欧美大学艺术学科初创—诺顿美术课程中的设计教育
        二、设计通识与 20 世纪初期专业设计教育变革—早期包豪斯教育中的通识渊源及美国新包豪斯的通识设计思想
        三、设计通识作为战后设计研究的目的与结果—欧洲“设计思维”研究与“设计”成为英国中小学国家课程
        四、设计通识成为当代设计学科拓展动力——当代斯坦福设计思维引发的设计学科变革
        五、我国传统设计教育史“专业”与“通识”关系——传统造物中工匠职业教育与文人艺术的交互
    第二节 设计作为美育——新时代高校美育的形式
        一、我国传统美育思想与设计美育的表现形式
        二、近现代我国高校“美育”理解变迁与设计美育特点
        三、当代我国高校“美育”发展历史机遇与困局并存
        四、设计教育成为当代高校美育载体的优点
        五、“设计美育”的当代中外美学理论基础
第二章 有什么:发展现状与比较思考
    第一节 贯通或是悬置?——中小学设计课程标准比较
        一、设计引领艺术、技术:英国国家课程中的设计课程
        二、设计作为视觉艺术素养:美国国家艺术标准
        三、我国中小学设计教育的“标准悬置”与“裂隙修复”
    第二节 从基础到前瞻——高校通识设计课程比较
        一、美国大学通识教育演化与课程制度形成
        二、美国大学通识课程中的设计课程
        三、美国通识设计课程的主要类型与学科内容-功能特征
        四、高校通识设计课程:从“专业科普”迈向“育人联结与学科前瞻”
第三章 是什么:研究核心——概念、内容、课题方法
    第一节 课程概念思考
        一、概念回溯:“设计通识”与“设计美育”内外两种视野
        二、内涵思考:比较视野下的课程内涵特征解析
    第二节 课程内容辨析
        一、学科内外:今天“设计”概念何为?
        二、育人对接:从核心素养视野到设计通识的核心素养
        三、设计实践/实验:“通过设计实践进行的教育”
    第三节 课题设计价值
        一、通识设计课程教学设计的特殊性
        二、过去教训:教学自身缺乏“设计”
        三、课题设计:使教学与课程成为一种“艺术”的核心
第四章 教什么:课程内容建构理论
    第一节 课程学视野:课程内容建构的学理基础
        一、当代课程理论中的课程内容
        二、通识设计课程内容建构的理论框架
    第二节 通识与美育视野:通识设计课程内容的三层次理论
        一、通识与美育的目标指向与层次性
        二、通识设计课程内容三层次理论
    第三节 学科视野:课程内容的知识与能力形态
        一、通识设计课程内容的知识形态:学科“破界”与“跨界”
        二、通识设计课程内容的核心能力:设计思维中的“形式思维”
    第四节 设计通识的核心能力——设计形式生成思维的培养
        一、从设计形式4 属性看设计形式生成思维的基本类型
        二、基于知觉-媒介-抽象的设计形式生成思维
        三、基于意义-符号-叙事思维的设计形式生成
        四、基于技术-结构-系统思维的设计形式生成
        五、基于观念-重构-生成思维的设计形式生成
第五章 怎么教:课题设计方法研究
    第一节 课题的本质与设计方法研究——作为教学设计的“形式生成”
        一、课题的本质及其设计方法:作为教学设计的“形式生成”
        二、设计通识典型课题分析
        三、通识设计课题设计方法:差异与应对策略
    第二节 微观:设计形式生成思维 4 种类型的课题设计研究
        一、基于“知觉-媒介-抽象”思维的通识设计课题研究
        二、基于“意义-符号-叙事”思维的通识设计课题研究
        三、基于“技术-结构-系统”思维的通识设计课题研究
        四、基于“观念-重构-生成”思维的通识设计课题
    第三节 中观:通识设计内容3 层次的课题设计研究
        一、“设计语言”的课题设计方法研究
        二、“设计返身”的课题设计研究
        三、“设计自由”的课题设计——在设计中自由
    第四节 课题设计方法总结与作为教学设计形式的展望
        一、微观和中观层面的课题设计方法总结
        二、宏观、抽象层面的课题设计方法展望
结论 “造物亦育人”——面向未来的高校通识设计课程
    一、异化与回应:设计作为一种通识性人文实践
    二、通识设计课程内容的再思考 ——设计学科核心素养与设计思维中的形式思维
    三、课题设计作为育人体验设计和课程推广关键
附录一:本文专业案例分析与通识课题设计目录
附录二 西南交通大学通识课《设计美育Ⅰ:从艺术到设计》课程教学(2020-2021 秋季学期)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6)画报史料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以《北洋画报》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一)画报史料总体研究
        (二)《北洋画报》个案研究
    三、研究方法
    四、创新之处
第一章 画报的概念与分类
    一、画报的概念
    二、画报的分类
第二章 画报的特点、局限及其在历史教学中的价值
    一、画报的特点
    二、画报的局限性
    三、画报在历史教学中的价值
第三章 画报史料在历史教学中的选用依据—以《北洋画报》为例
    一、基于画报的创办背景
    二、基于画报的内容和取材
    三、基于画报与历史教学的联系
第四章 画报史料在历史教学中的实际应用—以《北洋画报》为例
    一、画报史料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原则
    二、画报史料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案例——以《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为例
    三、画报史料在教学中的应用反思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7)高中美术课翻转课堂实践研究 ——以摄影课程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三、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四、国内外研究现状
    五、核心概念
第一章 高中美术课翻转课堂实践的理性思考
    第一节 高中美术课引入翻转课堂的必要性分析
        一、高中美术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二、高中美术课引入翻转课堂的优势
    第二节 高中美术课引入翻转课堂的可行性分析
        一、理论层面的可行性分析
        二、实践层面的可行性分析
第二章 高中美术课翻转课堂实践举措
    第一节 高中美术课翻转课堂教学模型的构建
    第二节 高中美术课翻转课堂的教学设计
        一、课前环节
        二、课上环节
        三、课后环节
    第三节 教学案例——《光圈焦距景深快门的不同作用——照相机的操作》第一课时
    第四节 教学案例——《光圈焦距景深快门的不同作用——照相机的操作》第二课时
第三章 高中美术课翻转课堂成效
    第一节 高中美术课翻转课堂的应用成效
        一、翻转课堂获得了学生的普遍认可
        二、翻转课堂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翻转课堂营造了热烈的学习气氛
        四、翻转课堂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
    第二节 高中美术课翻转课堂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方面
        二、学生方面
第四章 高中美术课翻转课堂的应用策略
    第一节 教学准备策略
        一、微视频的制作策略
        二、线上互动交流平台的搭建策略
        三、自主学习监督制度的构建策略
    第二节 教学活动实施策略
        一、师生线上交流的策略
        二、课堂气氛的营造策略
        三、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策略
        四、课堂时间的控制策略
    第三节 教学评价策略
        一、教师评价策略
        二、学生评价策略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8)组织起来 ——“十七年”时期四川版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对象:鲜明而模糊的四川版画
    二、本文研究意义、视角及相关问题研究现状
第一章 统一战线:四川版画与美协的历史前缘
    第一节 组织的渊源与新生
    第二节 “绘画可以代替木刻”?
    第三节 从“美术组”到“美协”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一个部队:四川版画的组织与生成
    第一节 队伍的凝结
    第二节 抓品种,求发展
    第三节 四川美协版画创作氛围的兴起
    第四节 作为集体的创作
    第五节 作为组织的工作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从巴蜀到高原:群体中的艺术家与创作
    第一节 等待“时间开始”:革命观与集体观的塑造
    第二节 山乡巨变:艺术家对川渝本土的观照
    第三节 雪山红日:对藏族的认识与塑造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共时发生:“十七年”版画新格局的形成
    第一节 征服荒原:北大荒版画的兴起
    第二节 江南神韵:江苏水印木刻的衍生
    第三节 历史的小结:“三大画派”的确认与缘由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语: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第一节 新时期四川版画的延续与实践
    第二节 四川版画“传统”之思
附录一 1954 年-1966 年重庆地区部分美术作品展览
附录二 本文参考四川美协成员部分采访索引及其加达瓦访谈
参考文献
致谢

(9)北地(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引子
第二章格拉秋山
第三章红花尔基
第四章墨尔根
第五章八里桥·五间房
第六章奇克
第七章无名一寒村
第八章五大连池
第九章锦河
第十章卧虎山
第十一章麦海
第十二章双泉
第十三章小临沂
第十四章朝元鼎
第十五章马路弯
第十六章伊林密
第十七章铁西
第十八章凤鸣街
第十九章西瓦窑
第二十章老鳖湾
第二十一章文化街14号
尾声

(10)论摄影教学在国内学龄儿童启蒙中的作用与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泛图像时代为儿童启蒙教育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1.2 问题的提出:摄影教学对国内学龄儿童起到怎样的启蒙作用
    1.3 研究方法
第2章 研究对象:泛图像时代下的启蒙教学手段
    2.1 处于主动与被动之间的“屏幕儿童”
    2.2 美术教学手段在视觉素质培养的内容上较为单一
    2.3 摄影成为缓解“屏幕儿童”被动状况的重要手段
第3章 研究现状:基于不同场景下的摄影教学
    3.1 摄影教学在我国的整体现状
    3.2 摄影教学在小学中的实施情况
    3.3 摄影教学在校外机构中的实施情况
第4章 研究过程:始于个人摄影教学实践的研究
    4.1 实践目的:摄影能否成为学龄儿童审美启蒙的新途径
        4.1.1 实践中的阻力
        4.1.2 发现问题:当审美成为摄影教学的标准
    4.2 方向调整:“新途径”之后以发挥摄影特性为主的教学
        4.2.1 拍摄中学龄儿童的行为表现
        4.2.2 学龄儿童前、中、后期的作品分析
第5章 研究结果:对实践成果的分析
    5.1 实践结论:摄影教学在学龄阶段所发挥的作用
        5.1.1 摄影课程对学龄儿童视觉素质培养的体现
        5.1.2 通过拍摄对学龄儿童手眼脑的锻炼与配合
        5.1.3 摄影课堂辅助学龄儿童进行逻辑、语言层面的表达
    5.2 经验教训:警惕陷入“美”的目的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学术成果统计-作品、论文及专着发表
学术成果统计-展览及获奖

四、摄影生活的经验与教训(论文参考文献)

  • [1]现代心灵及身体与言及文之关系——鲁迅《野草》的一个剖面[J]. 李国华. 文艺争鸣, 2021(11)
  • [2]国企“单位文艺”的生成及功能变迁研究 ——以S市112厂为例[D]. 肖赛玥. 吉林大学, 2021(01)
  • [3]从“山上运河”到“圆梦工程”:引洮工程的传播话语空间及其社会记忆研究[D]. 汪宁宁. 兰州大学, 2021
  • [4]凝视:作为对话和行动——兼论新闻摄影的兴衰[J]. 汪伟. 新闻记者, 2021(06)
  • [5]高校通识教育中的设计课程研究:概念、内容与课题方法[D]. 曹勇. 南京艺术学院, 2021(12)
  • [6]画报史料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以《北洋画报》为例[D]. 王梦. 天津师范大学, 2021(10)
  • [7]高中美术课翻转课堂实践研究 ——以摄影课程为例[D]. 马振钊. 扬州大学, 2021(09)
  • [8]组织起来 ——“十七年”时期四川版画研究[D]. 何禹珩. 中央美术学院, 2021(09)
  • [9]北地[J]. 老藤. 当代长篇小说选刊, 2021(02)
  • [10]论摄影教学在国内学龄儿童启蒙中的作用与意义[D]. 翟玥. 中央美术学院, 2021(08)

标签:;  ;  ;  ;  ;  

摄影生活的经验与教训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