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限元计算地应力边界条件的处理

有限元计算地应力边界条件的处理

一、利用有限单元计算地应力时的边界条件处理(论文文献综述)

于洁[1](2018)在《爆破振动作用下深埋硐室围岩的动力响应研究》文中提出深部硐室钻爆开挖过程中,爆破振动易诱发高应力围岩出现岩爆、塌方、冒顶等工程地质灾害,影响工程进度,增加成本,有时还会造成人员伤亡与财产损失。因此,研究深部硐室钻爆开挖过程中爆破振动传播规律、硐室围岩在爆破振动作用下的动力响应,对硐室稳定性分析尤为重要。本文以锦屏深部地下实验室开挖爆破诱发岩爆为工程背景,运用动力有限元程序ANSYS/LS-DYNA进行数值模拟,探讨诱发7#、8#实验室岩爆发生的原因。完成了如下工作:(1)首先对锦屏地下实验室7#、8#实验室和4#交通洞进行3D整体建模,对7#实验室的中槽开挖爆破及其引起的振动传播过程进行模拟,得到了测点处质点振速随时间变化曲线,并与实测振动速度曲线进行比较,二者无论波形还是速度峰值均符合得很好,表明本文所建模型能够很好的再现7#实验室开挖中爆破振动的传播过程,可对实际工程爆破振动影响进行仿真和分析,以得到爆破产生的应力波在7#、8#实验室岩爆区的传播规律。(2)对有无初始地应力两种情况下的硐室爆破开挖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了初始地应力对硐室内围岩岩爆区在爆破振动作用下的动力响应。结果表明,初始地应力使岩爆区的振动响应有明显的增大。(3)对硐室是否含交通洞、硐室内边墙是否对称、8#实验室中槽是否完全开挖,三种工况建立四种不同内部结构的模型,分析硐室结构对围岩动力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硐室结构对于岩爆区的质点振速无较大影响;硐室结构的不对称使引起地应力重分布,但岩爆区围岩的应力状态基本没有受到影响。(4)对围岩赋含不同节理面的硐室模型进行爆破开挖数值模拟,探究有无节理面以及节理面数量对爆炸应力波传播的影响,分析了节理所在区域围岩在爆破振动作用下动力响应,结果表明:节理面的存在会增大爆破振动对围岩的扰动,并且节理数量越多应力集中现象越明显,增大了岩爆发生的可能性。定量分析结果表明:深部高应环境以及岩爆区围岩赋含节理是导致爆破振动诱发岩爆的主要原因。

韩娅娅[2](2020)在《桩板墙设计中斜坡场地泥岩等效K值的变化规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绵阳市处于龙门山前缘向四川盆地过渡带。属于四川盆地盆中丘陵区的北部,一般山顶标高均在500m以上。地貌属构造剥蚀形成的中低山地貌,主要受控于复杂的地质构造、构造运动及外营力地质作用,地形高差变化大,山坡呈阶梯状缓坡平台地形。该地区的基岩多为粉砂质泥岩,由于粉砂质泥岩所含的可溶性物质较多,透水性较差、含水较多,因而比较软,为软岩。近年来国家对绵阳山区道路的建设过程中涉及到较多关于边坡支护的问题。桩板墙作为边坡治理方案之一,因其治理效果明显而被广泛使用。地基水平抗力系数K值作为桩板墙设计中的一个关键性参数,它直接影响着嵌固段桩身内力和位移的计算。目前K值主要是根据规范或者经验来确定,经验数据都是依据平坦场地单桩水平静载试验所累积的数据,直接用于桩板墙的设计中,并没有考虑场地为倾斜情况下等效K值的变化,因此,桩板墙的安全性、经济性都有提高的空间。本文以中雁公路K51+200边坡治理工程为案例,分析粉砂质泥岩的水平抗力的比例系数在不同坡度情况下的变化规律。利用ABAQUS有限元软件模拟、理正软件进行位移反算,得到等效K值随坡度的变化规律,然后将该规律应用到实际工程中,根据该规律确定出符合实际工程的等效K值,利用该值设计桩板墙,并结合现场监测数据验证其合理性。针对该项目等效K值的研究开展了以下工作:(1)根据中雁公路K51+200边坡治理工程的地质条件,对等效K值的研究场地和工程情况进行了简单的介绍;(2)利用ABAQUS数值模拟软件、理正岩土软件建立符合实际工程的模型,主要通过变化桩前岩体的坡度、桩长等参数对桩嵌固段顶端地面处水平位移、桩顶水平位移、桩前岩体水平方向的应力、等效K值进行分析,从而得到等效K值随坡度、桩长的变化规律;(3)将此得到的规律应用到实际工程中,根据此规律确定出实际工程中的等效K值,用该值进行桩板墙的设计,同时建立了1/2实际模型,对桩顶位移进行了分析与探讨;(4)对桩板墙进行了桩顶水平位移的监测,并将监测值与数值模拟值进行了对比分析。利用等效K值设计的桩板墙在中雁公路K51+200边坡治理工程中取得了良好的治理效果和经济效益,能为以后类似的工程提供合理的参考建议。

宋惠珍,潘善德,孙君秀[3](1983)在《利用有限单元计算地应力时的边界条件处理》文中研究说明本文借助于弹性力学中的弹性约束方法,利用了物理学上的镜像法,对边界条件进行了特殊处理,从而把整体结构表面上未知的分布面力转化成边界单元的节点力,解决了未知边界条件的约束问题。通过实例论证了本文提出的边界处理方法是可靠的和有效的。

白羽[4](2014)在《地应力影响下岩石爆破损伤模型及其数值试验》文中认为在采矿工程、地下交通工程和水利水电工程等岩体开挖工程中,爆破法仍是一种主要的破岩方法。实施岩石爆破时,一方面要使开挖部分的岩石达到高效的破碎,另一方面又要尽可能减少爆破对边界以外围岩的损伤或破坏,有效地保护爆后保留岩石的稳定性。在地下深部岩石工程爆破中,地应力对于爆破过程也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因此,建立岩石爆破损伤模型,对不同地应力条件下岩石爆破损伤过程进行研究,对于认识爆破机理和提高爆破效率,并同时保持既有岩体的稳定性,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工程意义。本文开展的研究工作包括:(1)在考虑岩石介质非均匀性的基础上,把爆破损伤视为爆破应力波和爆生气体压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同时考虑初始应力场的静态作用,基于损伤力学理论建立岩石爆破的力学模型,并通过COMSOL Multiphysics软件环境下的Matlab有限元编程,实现所建模型的数值求解,研发岩石爆破损伤的数值模拟工具。(2)基于该爆破损伤模型,针对不同地应力条件下单孔爆破、双孔爆破过程开展数值试验,研究不同侧压力系数和埋深对裂纹萌生-扩展-贯通过程的影响,探讨初始应力场最大主应力方向对爆生裂纹扩展的导向作用。(3)针对不同地应力条件下含节理岩体爆破过程开展数值试验,研究地应力条件和节理角度对爆生裂纹萌生-扩展-贯通过程的影响机理,特别是节理角度对爆生裂纹扩展方向的导向作用。(4)对不同地应力条件下切缝药包爆破过程进行数值试验,研究切缝对爆生裂纹的定向控制作用,探讨侧压力系数、切缝角度、切缝厚度等因素对切缝药包定向控制爆破效果的影响机理。(5)针对边坡开挖预裂爆破工程开展相关数值试验,探讨不同的装药参数、起爆顺序、布孔方式对预裂和光面爆破效果的影响,为边坡开挖爆破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席传明[5](2016)在《考虑初始状态影响的套管—水泥环—地层系统力学分析模型及应用》文中研究表明保持井筒完整性不发生结构性破坏、确保井筒维持正常功能,是安全、优质、高效进行钻井和生产作业的重要保证。套管-水泥环-地层系统的应力状态分析是井筒完整性设计和校核的基础。但是,现有解析模型和大部分有限元模型遵循“先建模后加载”的思路,尚未考虑系统初始受力状态的影响,仅有少数有限元模型考虑了水泥环初始应力的影响,却忽略了井壁初始变形影响,给出的计算结果和认识不够全面。为了准确分析井筒系统的应力和变形,更好的指导井筒完整性设计和校核,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综合考虑油气井建井过程和水泥环多孔介质特性,探讨了水泥浆候凝结束的初始时刻套管、水泥环和地层对应的初始作用力,将套管-水泥环-地层系统划分为初始受力状态、虚拟的完全卸载状态以及重新加载状态;基于水泥环和地层的多孔介质假设,应用弹性力学厚壁圆筒理论和修正的位移连续条件,建立了考虑初始状态影响和未考虑初始状态影响的系统力学解析模型。通过实例对比分析两种力学模型得出的应力分布,以及两种模型受套管内压、水泥石力学参数、以及地层力学参数的影响规律。系统在对应位置上的应力大小存在较大差异,在一定的内外压条件下,水泥环应力分布规律发生了反转。因此,在求解套管-水泥环-地层系统应力分布时,考虑系统初始受力状态影响是十分必要的。还以水泥环完整性分析为例,探讨了考虑初始状态影响的系统模型在井筒完整性设计和校核中的应用。其中,借助水泥环失效准则定义了无量纲的拉伸失效指数、剪切失效指数和等效应力失效指数,结合实例进行水泥环力学完整性评价分析。实例分析表明,应用本文建立的套管-水泥环-地层系统力学模型,可以给出既定油气井后期作业合理的套管内压变化范围,也可以根据后期作业工程要求对水泥石力学性能参数进行优化。

张忆[6](2018)在《中深部地下洞室群空间分布对爆炸地震波传播规律的影响》文中指出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电力需求愈加紧张,水电站的建设也越来越多,地下洞室群在水电站系统中广泛使用。在地下洞室施工中,爆破开挖经济且高效,但是爆破引起的振动效应对洞室群安全性与耐久性的不利影响使得洞室群的爆破开挖成为工程中的难点之一,爆炸地震波的传播规律也一直受工程界关注。本文以溪洛渡水电站右岸地下导流洞洞室群开挖为背景,在多次现场爆破振动测试的基础上,利用回归分析和动力有限元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右岸导流洞爆破开挖时邻近洞室群的振动响应。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确立了以溪洛渡为原型的数值计算模型。以现场爆破振动测试实验资料为依据,建立数值模拟模型,对地下洞室群爆破作用下的响应规律进行全面系统研究。通过对振速的监测,分析了爆破振动的衰减规律,为数值模拟及振动监控提供依据;并通过现场施工和监测来验证数值模拟分析的可行性。(2)总结了中深部洞室群对爆炸地震波振动响应特点。以质点振动时程曲线、振速峰值与振速衰减速率为研究对象,通过无地应力、中等地应力与高地应力三种工况的对比分析中深部洞室群的爆破响应特点。从动载单独作用和动静载共同作用两方面,对比分析洞室群在爆破地震波作用下振速、应力与位移的响应规律。相对于浅部,中深部洞室群动力响应主要有以下特点:振速峰值在拱顶与底板相对增大,振速曲线衰减较快;位移响应相对增大,应力响应相对减小。(3)确定了三个导流洞的最佳空间分布状态。按照洞室不同空间位置分竖向、横向和跨度三类工况,分析洞室群各洞室洞壁振动响应,分析各工况下的振动速度峰值出现位置,主要得出如下规律:洞室平行布置爆破振动影响最小,为最优工况;洞室间距大于3倍跨径时振动影响区域稳定;迎爆侧直墙上半段振速随跨径增大而增大,下半段振速随跨径增大而减小。在得出的规律基础上给出安全监测控制点的建议,更好的控制洞室群开挖对邻近洞室群的影响,也为洞室群空间设计提供参考。

周飞文[7](2020)在《地应力对煤岩爆破效果的影响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我国煤炭开采深度的增加,地应力对爆破荷载的影响也逐渐增大,煤矿开采过程中遇到的不安全因素越来越多。因此对地应力作用下煤岩爆破效果的研究,可以为煤矿开采工程提供相关的理论依据,保障煤矿安全本文以陕北某煤矿为研究对象,通过实验研究、理论分析、数值模拟等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地应力对煤岩爆破效果的影响作用,主要内容如下:首先,基于分离式霍普金森压杆(SHPB)冲击实验,研究了煤岩在冲击荷载作用下的破坏特征及变形特性,分析了煤岩在冲击荷载作用下的弹性模量、破坏强度等相关的动力学参数与应变率之间的关系,根据实验应力-应变曲线特征,在过应力模型基础上,建立了煤岩在冲击荷载作用下的动力学本构模型,并通过实验曲线对模型进行验证,两者吻合较好。实验研究为理论推导及数值模拟提供数据及实验依据。其次,在现有理论基础上,分析了影响爆破荷载对煤岩破坏效果的因素,研究了地应力与爆破荷载共同作用下煤岩质点的受力情况,并应用Mises准则确定了煤岩破坏条件。影响煤岩爆破效果的因素主要包括煤岩性质和附存条件两类;通过理论推导得出,地应力对煤岩爆破效果的影响主要表现为:由于垂直地应力与水平地应力的大小存在差异,煤岩裂隙圈的范围呈现椭圆状分布;随着地应力的增加,爆破荷载的破坏效果逐渐减弱。最后,依据实验与理论推导的结果,应用动力学数值模拟软件ANSYS/LS-DYNA研究了不同地应力水平下爆破荷载对煤岩的破坏效果,通过数值模拟结果的对比可以看出,考虑地应力作用时,煤岩在爆破荷载作用下的压力明显小于无地应力作用时的情况,随着埋深的增大,地应力逐渐增大,煤岩同一质点受到应力之和逐渐减小;侧向压力系数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垂直方向和水平方向上距离炮孔中心相同的质点所受到的压力不同,侧向压力系数越大,两方向上应力之差越大,应力区呈现椭圆分布。

何悦[8](2014)在《裂隙岩体中隧洞围岩渗流场及稳定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裂隙岩体及水共同存在的情况下,隧道的开挖会导致原有的地下水渗流平衡条件被打破,隧道成为新的排水通道,从而形成突水灾害,对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和国民经济产生了重大的威胁,因此对裂隙岩体下隧洞渗流场及围岩稳定性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论文以木里河水工隧洞为依托工程,对考虑流固耦合作用下隧洞渗流行为及围岩稳定性、渗流和围岩稳定性的影响因素、断层破碎带下隧洞注浆动态及其作用进行数值模拟研究,主要工作和成果如下:(1)研究地下水渗流对水工隧洞施工阶段渗流和围岩稳定性的影响。对比分析考虑水时采用耦合算法、考虑水时采用普通算法和不考虑水三种工况下围岩渗流场与应力场。结果表明考虑水采用普通算法时夸大了围岩围岩稳定性指标,并且节理间不存在流体流动。因此考虑流固耦合作用很有必要。(2)研究水工隧洞穿越裂隙岩体下,不同地应力、水位高度、法向刚度和切向刚度对渗流及围岩稳定性的影响。通过改变地应力、水位高度、法向刚度和切向刚度中的单一参量得出不同工况下的计算结果并分析其应力场与渗流场,得到了单一影响因素对渗流及围岩稳定性场的变化规律,为设计施工提供借鉴。(3)研究断层破碎带下隧洞开挖后围岩力学行为,分析了断层破碎带对渗流及围岩稳定性的影响;利用Bingham流体模型模拟注浆动态过程,探明了这一过程的渗流及力学特性,验证注浆对围岩稳定的改善作用。

刘雨[9](2020)在《地应力作用下炮孔偏心装药时裂隙扩展规律及应力分布研究》文中认为光面爆破理论是基于同心不耦合装药结构的基础上建立的,而实际施工中钻机常常采取水平或倾斜向下的方式进行打孔,药卷装入炮孔后会在一侧与炮孔壁相接触,二者出现偏心效应,形成偏心不耦合装药结构。随着开挖深度的增加,地应力的作用凸显,不容忽视。所以对此情况下的偏心不耦合装药进行研究,具体内容如下:(1)由于此类装药结构的特殊性,借鉴同心不耦合装药理论,重新定义当炮孔偏心装药时炮孔壁各位置处的不耦合系数KE,并推导出计算炮孔壁上一点处的不耦合系数理论公式,发现随偏转角度加大,不耦合系数在减小;孔径差加大时,不耦合系数也增大。在此基础上,根据爆炸应力波和爆生气体理论,考虑地应力作用的影响,遵循动量守恒定律和冲击波的传播规律,确定出了粉碎区半径,再以粉碎区半径为等效炮孔半径推导出了应力波作用下初始裂隙的计算公式;结合断裂力学,以最大周向应力理论为判据,推导出爆生气体作用下扩展裂隙的计算公式。(2)选取2号岩石乳化炸药和3类常见岩石,可以得到各自在偏心不耦合装药下的初始裂隙范围。分析发现地应力的存在是限制裂隙扩展的重要因素,而初始裂隙的长度是由不耦合系数和地应力共同决定的;随着地应力的不断增大,不耦合侧与耦合侧裂隙分布差异较大,裂隙范围不断收缩,不耦合侧的裂隙范围逐渐接近粉碎区半径。(3)采用数值模拟的办法,对地应力作用下偏心装药爆破的全部过程进行模拟,发现偏心装药在各工况下均出现明显的偏心效应,很好的验证了偏心不耦合装药的偏心效应,并且发现粉碎区域的扩展也受到地应力影响。(4)对空气和水作为填充介质下的偏心爆破产生的爆炸应力场进行研究,发现耦合测的应力峰值均大于不耦合侧的应力峰值,不耦合侧的应力峰值出现的时间滞后于耦合侧;对比发现水介质传递爆破能量的能力远高于空气介质。因此,爆破采用水作为填充介质是优于空气的。该论文有图33幅,表19个,参考文献74篇。

张楠[10](2019)在《层状盐岩储油库围岩力学和渗透特性及安全评价研究》文中指出石油是国家的能源命脉。截止到2018年,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逼近70%,石油储备量严重不足,石油安全面临严峻考验,我国亟需建立大规模战略石油储备体系。地下盐穴储油库具有安全、稳定、规模大、经济和高效等突出优势,是发达国家石油储备的主要方式。目前,我国尚未有建造地下盐穴储油库的工程实践,在地下盐穴储油领域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亟需开展相关基础试验及理论研究。与国外用于建库的海相沉积巨厚盐层或盐丘构造条件不同,我国盐矿多属于湖相沉积层状构造,地质赋存特征复杂。尤其是,含盐系地层中含有众多非盐夹层,这些夹层的渗透及力学特性,对盐穴储油库长期运行安全具有重要影响,而夹层在原油、卤水侵蚀下的力学及渗透特征演化规律及机制尚不明确。因此,开展层状盐岩储油库围岩渗透、力学特性研究及储库安全分析,对于推动我国大规模盐穴储油库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针对国家战略石油储备候选基地——江苏金坛盐矿,开展储油库先导性试验研究,构建了盐穴储油库选址及建设宏观适宜性层次结构评价体系,评价了金坛盐矿储油库建设的宏观适宜性;在满足宏观适宜性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拟建储油库围岩在不同环境下的微观孔隙结构特征,并重点针对夹层在油水侵蚀下的渗透特性及力学特性展开研究;最后结合理论和试验研究成果,借助数值仿真手段,对储油库长期运行安全性进行综合分析。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构建了盐穴储油库选址及建设宏观适宜性层次结构评价体系:基于层次分析理论(AHP)提出了普适于不同盐岩构造区域储油库选址建设的宏观适宜性评价方法;针对金坛盐矿的工程地质特征及盐岩赋存情况对该区域储油库建设宏观适宜性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金坛盐矿储油库建设适宜度P=8.6898,属于“适宜库址”级别,可以作为盐穴储油库的优选库址。(2)揭示了盐穴储油库围岩的微观孔隙结构特征:通过XRD、SEM试验分析了储库围岩的微观物理特征;通过对不同条件下围岩吸附等温线特征的研究揭示了储库围岩的孔结构形态特征,并发现水-岩作用及油-岩作用导致的围岩孔隙结构变化不能改变孔隙的基础结构形态;通过BJH法与压汞法的结合,实现了对不同条件下盐穴储油库围岩全孔径分布特征的研究。(3)探明了盐穴储油库围岩孔渗特性和存储介质(原油、卤水)在夹层及盖层中的渗流规律:对不同静水压力下围岩孔渗特性进行研究,发现围岩的孔隙度及渗透率近似等于围岩所受地应力最大时所测得的孔渗值,与腔体内部应力变化无关;对夹层及盖层在油水侵蚀后的孔渗特性进行研究,发现原油侵蚀下试样的孔隙度及渗透率随侵蚀时间增加而降低,卤水的侵蚀下的试样孔隙度及渗透率将显着增大;基于单相液体稳定渗流理论,建立了夹层、盖层液体渗流模型,推导了表征液体在夹层及盖层中压力分布、渗流速度、泄露量的基本方程。(4)揭示了油水侵蚀环境下夹层力学损伤演化规律及其劣化机制:通过单轴、三轴压缩试验对油水侵蚀后的夹层试样力学特性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夹层在水-岩作用、油-岩作用下的损伤演化规律,探讨了超静孔隙流体压力对夹层力学强度的影响;通过原油侵蚀下的TAN检测及卤水侵蚀下的PH检测分析了油-岩作用及水-岩作用对夹层的劣化机制;发现了夹层在原油侵蚀下损伤增大,但渗透率却减小这一反常特性并揭示了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即原油中的胶质、沥青质对岩石孔隙的附着及封堵作用。(5)评价了盐穴储油库长期运行安全:通过腔壁位移变形、腔周塑性区变化及腔体体积收缩率等评价指标,对金坛拟建储油库腔体稳定性进行分析;综合腔体失稳风险因素及地面设备安全风险及成本因素,得出储油库最优初始井口压力Pw为6 MPa;通过渗流范围、孔隙压力变化、渗漏量等评价指标对储油库密闭性分析,并与盐穴储气库的渗流计算结果进行了对比。(6)验证了极限矿柱间距下盐穴储油库可以同时满足稳定性及密闭性要求。这意味着在有限区域可以建设更多的储油库群,显着提高盐岩资源的利用率及石油储备量,大幅降低储油成本,同时这也给大量达不到储气库安全间距要求的废弃盐矿提供了尝试改建盐穴储油库的新思路。

二、利用有限单元计算地应力时的边界条件处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利用有限单元计算地应力时的边界条件处理(论文提纲范文)

(1)爆破振动作用下深埋硐室围岩的动力响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爆破振动波的形成与监测
        1.2.2 爆破振动的影响因素
        1.2.3 高应力深部岩体爆破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锦屏地下实验室7~#、8~#实验室概述
    2.1 锦屏地下实验室二期工程地质概况
        2.1.1 地形地貌
        2.1.2 地应力
    2.2 实验室工程概况
        2.2.1 地下各实验室结构布置
        2.2.2 7~#、8~#实验室开挖及爆破监测方案
    2.3 7~#实验室中槽爆破振动经验衰减公式
        2.3.1 经验公式
        2.3.2 7~#实验室中槽开挖爆破振动预测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7~#实验室开挖爆破及其振动传播过程的数值模拟
    3.1 显式动力学有限元算法理论基础
        3.1.1 有限元方法简介
        3.1.2 ANSYS/LS-DYNA软件介绍
        3.1.3 LS-DYNA动力学基本方程和算法原理
    3.2 数值模拟材料模型及参数
        3.2.1 岩石材料模型及参数
        3.2.2 炸药材料模型及参数
    3.3 7~#实验室的爆破过程模拟分析
        3.3.1 数值计算模型
        3.3.2 初始地应力场的加载方案
        3.3.3 数值模拟结果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硐室结构对爆破振动传播作用效果的影响分析
    4.1 爆破振动在岩爆区的传播规律
        4.1.1 岩爆区质点的峰值速度变化规律
        4.1.2 岩爆区单元的压力峰值变化规律
    4.2 初始地应力对岩爆区爆破振动响应的影响分析
    4.3 硐室结构对岩爆区爆破振动响应的影响分析
        4.3.1 数值计算模型
        4.3.2 交通洞对硐室围岩爆破振动响应的影响
        4.3.3 边墙不对称开挖条件下硐室围岩爆破振动响应分析
        4.3.4 8~#实验室中槽不完全开挖对硐室围岩爆破振动响应的影响
    4.4 硐室结构对地应力场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爆破振动在围岩节理处的作用效果分析
    5.1 计算模型
        5.1.1 计算几何模型
        5.1.2 材料模型及参数
    5.2 有无节理面对应力波传播效应的影响分析
        5.2.1 应力波在有无节理面时的传播效果分析
        5.2.2 节理面对岩爆区有效应力峰值的影响分析
    5.3 节理面的数量对应力波传播效应的影响分析
        5.3.1 应力波在有不同数量理面时的传播效果分析
        5.3.2 节理面的数量对岩爆区有效应力峰值的影响分析
        5.3.3 节理面的数量对岩爆区爆破振动响应的影响分析
    5.4 爆破振动在节理面不同位置振动响应分析
    5.5 地应力对节理区域爆破振动响应的影响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2)桩板墙设计中斜坡场地泥岩等效K值的变化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K值的概述
        1.2.2 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课题创新性
2 水平受荷桩理论计算方法
    2.1 极限地基反力法
    2.2 弹性地基反力法
    2.3 复合地基反力法
    2.4 本章小结
3 场地边坡支护工程概况
    3.1 工程概况
    3.2 地质概况
    3.3 岩土体主要物理力学指标
    3.4 治理方案选择
    3.5 本章小结
4 倾斜场地下桩板墙的数值模拟分析
    4.1 ABAQUS的理论基础及应用
        4.1.1 ABAQUS简介
        4.1.2 接触设置
        4.1.3 本构模型
    4.2 模拟方案
        4.2.1 模型的简化
        4.2.2 模型建立
        4.2.3 初始应力场的建立
    4.3 坡度对等效K值的影响
        4.3.1 坡度对嵌固段顶端地面处位移的影响
        4.3.2 坡度对桩顶位移的影响
        4.3.3 坡度对桩前岩体水平应力的影响
        4.3.4 坡度对等效K值的影响
        4.3.5 等效K值的下降比例
    4.4 桩长对等效K值的影响
        4.4.1 桩长对嵌固段顶端地面处位移的影响
        4.4.2 桩长对桩顶位移的影响
        4.4.3 桩长对桩前岩体水平应力的影响
        4.4.4 桩长对等效K值的影响
        4.4.5 等效K值的下降比例
    4.5 倾斜坡度下桩前岩体抗力的计算
    4.6 本章小结
5 桩板墙的设计
    5.1 桩板墙的设计
    5.2 实际模型的有限元分析
    5.3 位移监测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4)地应力影响下岩石爆破损伤模型及其数值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岩石爆破损伤研究现状
        1.2.1 岩石爆破作用机理
        1.2.2 岩石爆破损伤模型及其数值模拟
        1.2.3 地应力的影响
        1.2.4 含缺陷岩体爆破机理研究现状
        1.2.5 切缝药包控制爆破
    1.3 本文的研究思路与内容
第2章 爆破作用下的岩石损伤模型
    2.1 引言
    2.2 基本控制方程
        2.2.1 应力场方程
        2.2.2 损伤分析理论
        2.2.3 方程的有限元求解
    2.3 爆破损伤模型及其数值求解正确性验证
        2.3.1 PMMA爆破试验
        2.3.2 数值模型
        2.3.3 数值模拟结果与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不同地应力条件下单孔-双孔爆破损伤区的数值试验
    3.1 引言
    3.2 单孔爆破损伤区的数值试验
        3.2.1 不考虑地应力作用时孔周损伤区演化过程
        3.2.2 侧压力系数λ=0.1时孔周损伤区演化过程
        3.2.3 侧压力系数λ=1.0时孔周损伤区演化过程
        3.2.4 侧压力系数λ=3.0时孔周损伤区演化过程
    3.3 双孔爆破损伤区的数值试验
        3.3.1 不考虑地应力作用时孔周损伤区演化过程
        3.3.2 侧压力系数λ=0.1时孔周损伤区演化过程
        3.3.3 侧压力系数λ=1.0时孔周损伤区演化过程
        3.3.4 侧压力系数λ=5.0时孔周损伤区演化过程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含节理岩体爆破损伤区的数值试验
    4.1 引言
    4.2 数值模型
    4.3 数值试验结果与分析
        4.3.1 不考虑地应力作用时损伤区演化过程
        4.3.2 侧压力系数λ=0.1时损伤区演化过程
        4.3.3 侧压力系数λ=1.0时损伤区演化过程
        4.3.4 侧压力系数λ=5.0时损伤区演化过程
        4.3.5 各工况条件爆破效果对比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切缝药包爆破损伤区的数值试验
    5.1 引言
    5.2 不同地应力条件下切缝药包爆破损伤区的数值试验
        5.2.1 不考虑地应力作用且无切缝药包时孔周损伤区演化过程
        5.2.2 不考虑地应力作用且采用切缝药包爆破时孔周损伤区演化过程
        5.2.3 侧压力系数λ=0.1时孔周损伤区演化过程
        5.2.4 侧压力系数λ=1.0时孔周损伤区演化过程
        5.2.5 侧压力系数λ=5.0时孔周损伤区演化过程
        5.2.6 各工况条件爆破效果对比
    5.3 不同切缝管厚度时爆破损伤区的数值试验
    5.4 含节理时切缝药包爆破损伤区的数值试验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爆破损伤模型在边坡开挖预裂爆破工程中的应用
    6.1 引言
    6.2 边坡开挖预裂爆破的数值模型
    6.3 数值试验结果与分析
        6.3.1 预裂孔爆破效果分析
        6.3.2 缓冲孔、主爆孔爆破效果分析
        6.3.3 光面爆破效果分析
        6.3.4 梅花型布孔爆破效果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本文的主要结论
    7.2 本文的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5)考虑初始状态影响的套管—水泥环—地层系统力学分析模型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套管-水泥环-地层力学模型
        1.2.2 水泥环力学完整性失效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套管-水泥环-地层系统初始状态研究
    2.1 系统初始作用力构成
    2.2 水泥环初始作用力分析
        2.2.1 水泥环初始作用力推理
        2.2.2 初始作用力文献实例验证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套管-水泥环-地层系统力学模型研究
    3.1 套管-水泥环-地层几何模型
        3.1.1 基本假设条件
        3.1.2 弹性厚壁筒基本解
    3.2 未考虑初始受力状态的解析模型
    3.3 考虑了初始受力状态的解析模型
        3.3.1 基本状态分析
        3.3.2 模型的建立与求解
    3.4 与现有模型对比分析
        3.4.1 与未考虑初始受力状态的解析模型对比分析
        3.4.2 与考虑初始状态的有限元模型对比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井筒系统力学模型影响规律分析
    4.1 初始应力影响分析
    4.2 套管内压影响分析
    4.3 水泥石力学参数影响分析
        4.3.1 水泥石杨氏模量的影响
        4.3.2 水泥石泊松比的影响
    4.4 地层力学参数影响分析
        4.4.1 地层应力的影响
        4.4.2 地层杨氏模量的影响
        4.4.3 地层泊松比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套管-水泥环-地层力学分析模型应用
    5.1 水泥环力学完整性失效准则
        5.1.1 水泥环胶结面分离
        5.1.2 水泥环本体破坏准则
    5.2 系统力学模型在XX井的应用
        5.2.1 水泥环应力分布状态
        5.2.2 水泥环失效危险点确定
        5.2.3 合理套管内压变化范围
        5.2.4 水泥石力学性能优化
    5.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6)中深部地下洞室群空间分布对爆炸地震波传播规律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国内外研究状况
        1.2.1 爆破荷载对邻近洞室影响研究现状
        1.2.2 爆炸地震波传播规律
        1.2.3 洞室群空间分布的优化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第2章 基本理论及方法
    2.1 地下洞室群爆破振动效应理论
        2.1.1 爆破地震效应衰减规律
        2.1.2 质点振速幅值的影响因素
        2.1.3 爆破振动效应的主要影响因素
    2.2 地下洞室开挖爆破基本理论
        2.2.1 爆炸地震波传播特征
        2.2.2 爆破荷载等效计算方法
        2.2.3 爆破地震波危害控制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溪洛渡导流洞室群爆破振动试验与分析
    3.1 工程概况
        3.1.1 工程简介及地质条件
        3.1.2 地下洞室开挖方案
    3.2 爆破振动试验
        3.2.1 爆破方案
        3.2.3 测点布置
    3.3 试验结果分析
        3.3.1 测试结果汇总
        3.3.2 爆破振动速度回归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地下洞室群的爆破振动数值模拟
    4.1 计算原理
    4.2 数值计算参数选取
        4.2.1 地应力的近似值
        4.2.2 爆炸荷载计算
        4.2.3 数值模拟本构模型选取
        4.2.4 边界条件及阻尼设置
    4.3 计算模型
        4.3.1 计算模型
        4.3.2 中深部洞室群爆破响应数值模拟合理性评估
        4.3.3 中深部洞室群爆破响应特点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洞室群空间分布对爆破地震波传播规律影响研究
    5.1 洞室群竖向相对位置对爆破应力波传播的影响
        5.1.1 隧洞竖向位置变化工况
        5.1.2 隧洞竖向位置变化时左侧洞室振动响应特点
        5.1.3 隧洞竖向位置变化时右侧洞室振动响应特点
    5.2 洞室群间距对爆破应力波传播的影响
        5.2.1 隧洞间距设计经验值
        5.2.2 隧洞间距变化时洞室群振动响应特点
    5.3 洞室群中洞室大小对爆破应力波传播的影响
        5.3.1 隧洞大小变化时左侧洞室振动响应规律
        5.3.2 隧洞大小变化时右侧洞室振动响应规律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与的主要科研项目

(7)地应力对煤岩爆破效果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岩石动力学实验研究
        1.2.2 岩石爆破理论研究现状
        1.2.3 岩石爆破数值模拟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的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2 煤岩在冲击荷载作用下破坏特性研究
    2.1 冲击荷载作用下煤岩变形破坏特性实验
        2.1.1 煤样采集
        2.1.2 霍普金森压杆实验原理
        2.1.3 实验过程
    2.2 实验数据及结果分析
        2.2.1 实验数据
        2.2.2 煤岩破坏形态分析
        2.2.3 煤岩变形特征分析
        2.2.4 煤岩力学参数分析
    2.3 煤岩变形特征及动力学本构模型
        2.3.1 损伤变量的定义
        2.3.2 过应力损伤模型
        2.3.3 煤岩实验曲线与模型曲线对比
    2.4 小结
3 煤岩爆破基础理论研究
    3.1 岩石爆破破坏理论及爆破过程
        3.1.1 岩石爆破破坏理论
        3.1.2 煤岩在爆破荷载作用下的破坏过程
    3.2 爆破作用的影响因素
        3.2.1 煤岩体性质对爆破作用的影响
        3.2.2 外界条件对爆破作用的影响
    3.3 地应力作用下煤岩爆破破坏机理研究
        3.3.1 煤岩在爆破过程中的应力分析
        3.3.2 爆炸荷载作用下煤岩破坏准则
        3.3.3 压碎区和裂隙区范围
    3.4 小结
4 地应力对煤岩爆破效果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
    4.1 数值计算方法简介
        4.1.1 ANSYS/LS-DYNA理论基础
        4.1.2 ANSYS/LS-DYNA计算方法
        4.1.3 爆破数值模拟方法
    4.2 模型的建立及材料参数
        4.2.1 基本假设
        4.2.2 模型建立
        4.2.3 算法选择及边界条件
        4.2.4 煤岩力学参数
        4.2.5 爆破荷载方程
    4.3 无地应力时爆破荷载对煤岩破坏效果的数值模拟
        4.3.1 煤岩在爆破荷载作用下的受力过程分析
        4.3.2 煤岩质点在爆破过程中所受的压力时程曲线分析
    4.4 地应力对煤岩爆破作用效果影响的数值模拟
        4.4.1 不同埋深条件对爆破致裂特性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
        4.4.2 不同测压系数对爆破致裂特性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
    4.5 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8)裂隙岩体中隧洞围岩渗流场及稳定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裂隙岩体中渗流及围岩稳定性研究现状
        1.2.2 断层破碎带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第2章 离散元法的原理
    2.1 离散元法的基本方程
    2.2 本构模型
    2.3 流固耦合基本算法
第3章 考虑流固耦合作用对隧洞渗流及围岩稳定性的影响
    3.1 模型的建立
    3.2 参数选取
    3.3 隧洞开挖后渗流分析
    3.4 隧洞开挖前围岩初始应力分析
    3.5 隧洞开挖后稳定性分析
        3.5.1 应力计算结果分析
        3.5.2 位移计算结果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隧洞开挖渗流及围岩稳定性影响因素分析
    4.1 数值模拟研究概况
        4.1.1 模型的建立
        4.1.2 参数选取
    4.2 地应力对渗流及围岩稳定性的影响
    4.3 水位高度对渗流及围岩稳定性的影响
    4.4 法向刚度对渗流及围岩稳定性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断层破碎带影响下隧洞围岩注浆动态模拟
    5.1 模型的建立
    5.2 参数选取
    5.3 断层破碎带时隧洞开挖影响分析
        5.3.1 断层对初始围岩主应力影响
        5.3.2 断层对隧洞开挖后围岩变形影响
        5.3.3 断层对隧洞开挖后剪应力及塑性区影响
        5.3.4 断层对隧洞渗流参数影响
    5.4 断层破碎带影响下围岩注浆动态模拟分析
        5.4.1 围岩注浆实施方法
        5.4.2 围岩注浆效果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及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在读硕士期间参与科研项目及发表的论文

(9)地应力作用下炮孔偏心装药时裂隙扩展规律及应力分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2 偏心不耦合装药裂隙长度计算
    2.1 偏心不耦合装药结构
    2.2 偏心不耦合装药不耦合系数的确定
    2.3 裂隙长度计算公式的确定
    2.4 本章小结
3 炮孔偏心装药下的裂隙分布情况
    3.1 岩石的断裂韧度
    3.2 裂隙长度计算
    3.3 地应力对岩石裂隙分布的影响
    3.4 不同地应力下岩石偏心不耦合装药的裂隙分布
    3.5 特殊情况下岩石裂隙分布规律
    3.6 本章小结
4 偏心不耦合装药下的数值模拟研究
    4.1 ANSYS/LS-DYNA有限元软件的基本介绍
    4.2 数值模型的前处理
    4.3 模拟计算的后处理
    4.4 不同地应力偏心装药下裂隙扩展的效果
    4.5 本章小结
5 不同介质下炮孔周边的应力状态
    5.1 水介质下岩石中的应力峰值
    5.2 水介质的材料模型
    5.3 应力分布情况
    5.4 结果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与不足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10)层状盐岩储油库围岩力学和渗透特性及安全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我国石油现状及战略石油储备的意义
        1.1.2 我国盐岩特性及储油库建设基本条件
        1.1.3 本文的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盐穴储库围岩力学特性及水溶造腔研究进展
        1.2.2 盐穴储库围岩孔渗特性研究进展
        1.2.3 盐穴储库安全评价研究进展
    1.3 研究思路及研究工作
        1.3.1 总体研究思路
        1.3.2 主要研究工作
2 盐穴储油库选址建设宏观适宜性评估
    2.1 盐穴储油库建设流程
        2.1.1 地面工程
        2.1.2 水溶造腔
        2.1.3 原油注采
        2.1.4 周期性密封检测及设备维护
    2.2 盐穴储油库选址基本原则及影响因素
        2.2.1 基本原则
        2.2.2 影响因素
    2.3 盐穴储油库选址及建设宏观适宜性评价方法
        2.3.1 层次分析模型构建理论
        2.3.2 储油库宏观适宜性评价方法
    2.4 金坛盐矿储油库建设宏观适宜性评价
        2.4.1 金坛盐矿宏观区域工程地质特征
        2.4.2 金坛盐矿储油库宏观适宜性评价
    2.5 本章小结
3 盐穴储油库围岩微观孔隙结构特征研究
    3.1 存储介质基本物理性质
        3.1.1 原油成分分析
        3.1.2 卤水成分分析
    3.2 储库围岩基本物理性质
        3.2.1 成分分析
        3.2.2 电镜扫描
    3.3 基于气体吸附法的围岩孔隙结构特征分析
        3.3.1 吸附理论简介
        3.3.2 孔结构与吸附等温线的关系
        3.3.3 试验及结果
    3.4 储库围岩孔径分布特征研究
        3.4.1 BJH法
        3.4.2 压汞法
        3.4.3 储库围岩全孔径分布特征
    3.5 本章小结
4 盐穴储油库围岩孔渗特性及渗流规律研究
    4.1 孔渗特性测试方法及理论
        4.1.1 渗透率测试方法及理论
        4.1.2 孔隙度测试方法及理论
    4.2 不同静水压力下围岩孔渗特征分析
        4.2.1 试样制备
        4.2.2 测试结果及分析
    4.3 油水侵蚀下夹层及盖层孔渗特性研究
        4.3.1 试样二次筛选及预处理
        4.3.2 考虑滑脱效应下的绝对渗透率
        4.3.3 试验结果及分析
    4.4 夹层及盖层液体渗流模型的建立
        4.4.1 单相液体稳定渗流基本微分方程
        4.4.2 多夹层液体渗流规律研究
        4.4.3 盖层液体渗流规律研究
    4.5 本章小结
5 油水侵蚀下夹层力学特性及劣化机制分析
    5.1 夹层试样制备与试验设备
    5.2 夹层单轴压缩试验
        5.2.1 试验结果及应力-应变曲线分析
        5.2.2 不同侵蚀条件下的损伤演化方程
    5.3 夹层三轴压缩试验结果及分析
        5.3.1 三轴压缩试验结果分析
        5.3.2 超静孔隙流体压力对夹层强度的影响
    5.4 油水侵蚀对夹层劣化机制的分析
        5.4.1 油-岩作用分析及TAN演化规律
        5.4.2 水-岩作用分析及p H值演化规律
        5.4.3 劣化机制分析
    5.5 关于夹层力学特性与渗透特性的讨论
    5.6 本章小结
6 盐穴储油库长期运行安全性分析
    6.1 盐穴储油库三维数值建模
        6.1.1 边界条件及腔体形态
        6.1.2 矿柱间距的确定
        6.1.3 本构模型
        6.1.4 数值模型的建立
    6.2 盐穴储油库稳定性分析
        6.2.1 不同运行阶段压力分析
        6.2.2 不同工况储库稳定性风险评估
    6.3 盐穴储油库密闭性分析
        6.3.1 运行条件及评价标准
        6.3.2 渗流范围分析
        6.3.3 孔隙压力变化分析
        6.3.4 渗漏量分析
        6.3.5 综合分析结果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作者学习期间以第一作者完成的论文
    B 作者学习期间发表的专利
    C 作者学习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D 作者学习期间获得的荣誉和奖励
    E 学位论文数据集
致谢

四、利用有限单元计算地应力时的边界条件处理(论文参考文献)

  • [1]爆破振动作用下深埋硐室围岩的动力响应研究[D]. 于洁. 东北大学, 2018(02)
  • [2]桩板墙设计中斜坡场地泥岩等效K值的变化规律研究[D]. 韩娅娅. 西南科技大学, 2020(08)
  • [3]利用有限单元计算地应力时的边界条件处理[J]. 宋惠珍,潘善德,孙君秀. 地震地质, 1983(04)
  • [4]地应力影响下岩石爆破损伤模型及其数值试验[D]. 白羽. 东北大学, 2014(12)
  • [5]考虑初始状态影响的套管—水泥环—地层系统力学分析模型及应用[D]. 席传明.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6(07)
  • [6]中深部地下洞室群空间分布对爆炸地震波传播规律的影响[D]. 张忆. 武汉理工大学, 2018(07)
  • [7]地应力对煤岩爆破效果的影响研究[D]. 周飞文. 西安科技大学, 2020(01)
  • [8]裂隙岩体中隧洞围岩渗流场及稳定性研究[D]. 何悦. 西南交通大学, 2014(09)
  • [9]地应力作用下炮孔偏心装药时裂隙扩展规律及应力分布研究[D]. 刘雨.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2020(02)
  • [10]层状盐岩储油库围岩力学和渗透特性及安全评价研究[D]. 张楠. 重庆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有限元计算地应力边界条件的处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