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唐代拘留诗中月亮的情感作用

论唐代拘留诗中月亮的情感作用

一、浅谈月亮在唐代羁旅诗中所起的情感作用(论文文献综述)

罗丹[1](2021)在《清代杜甫诗意图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徐思[2](2021)在《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唐诗修辞教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诗歌是一种最古老的文学样式,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唐诗是中国古典诗歌发展的全盛时期,诗歌修辞主要以研究诗歌语言表达技巧和表达效果为主要目标,唐诗中的修辞是我国诗歌修辞史上的高峰,故唐诗修辞教学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并非如此,表现在课程标准对修辞内容的导向模糊,教师不清楚修辞研究范围、性质和功能,从而使教师不能采取合适的教学方法,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要改善这种唐诗修辞教学现状就必须确定唐诗修辞词教学内容和提出合理的教学建议,即“教什么”和“怎么教”这两方面,因此在本文的第三章先分析了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唐诗分布情况,从体裁、时期、题材三方面展开分析;再就以上分析结果来确定唐诗修辞教学应包含哪些修辞内容,修辞内容分别为音律修辞、词法修辞、句法修辞和篇章修辞,每一分类下有若干修辞知识。第四章就唐诗修辞教学问题提出相应的教学建议,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修辞应用三方面论述,使修辞学理论与中学语文修辞教学相融合。

宋雪伟[3](2021)在《李商隐无题诗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李商隐的无题诗,包括以“无题”为题的诗作十四首,界定上有争议之作六首。除此之外,在李商隐诗集中存在大量的与无题诗风格相类似的首句命题式“准无题诗”以及抽象类题目的“准无题诗”共计二十余首。无题诗是一种在题目上不表现内容,不显示功用,在内容上多以描写女子恋情或男女相思为诗面意义,以表现抒情主人公可望而不可即之情思或无悔追求的执着精神为抽象意义,在艺术上善用颇具细微和抽象意义的表现手法,表达含蓄抽象情绪、抽象意义的一种独特的诗歌类型。李商隐无题诗的形成是多方面综合作用的结果,其风格特征的定型也非单一因素所致。传统的考评、笺注在诗面意义的解读上具有一定的价值,但因为本事不可考,任何企图将李商隐无题诗做“实化”解读的做法都是很难令人信服的。李商隐无题诗的解读必须重新寻求一种思路,那便是对其抽象性的探讨。此外,近些年来,学术界对李商隐无题诗提出的很多全新的解读,很多也没有逃出将诗歌意义“实化”的思维误区。虽然古今笺注家对李商隐的无题诗多有阐释,但很多细节解读依旧存在较大分歧。通过文本细读、典故细节的梳理,不难发现无题诗中依旧存在诸多值得去研究乃至进一步确认细节意义的地方,例如“多羞钗上燕,真愧镜中鸾”里,燕和鸾的典故都暗含了鸟雀企图成双等细节都可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之上获得。李商隐的无题诗的最大特征便是其抽象性。抽象性贯穿无题诗的始终。首先,无题诗的题目便是抽象的,其题目不表示内容,不指明功用。其次,无题诗的内容充斥着一种抽象情绪,这种抽象情绪可以概括为“对美好事物的发现或追求——认定自己有资格追求美好事物——追求过程中因受阻而失落——追求失败后的愤愤不平以及绝望而难以排遣的凄楚情绪——受阻后继续执着无悔的追求”这样一条潜在的线索。虽然落实在具体的诗作当中,每一首无题诗所投射的情感线索的侧重有所不同,但李商隐的无题诗所传达的抽象情绪都在这样一条线索中有所印证。再次,李商隐的无题诗惯用颇具细微和抽象意义的艺术手段表达抽象的情感线索,这些抽象的艺术手段造就了李商隐无题诗别具一格的艺术特征。在声音方面,它们巧妙地运用了文字用韵、节奏等方面的抽象表达效果,形成了声情并茂的抽象情绪的传达;在色彩方面,它们注重色彩的基本特性与通感效果,注重色彩的组合与搭配作用,使得色彩与抽象情绪的传达得到巧妙的配合;在结构方面,李商隐无题诗的诸多构成因素貌似支离破碎实则紧密相连,各因素组合作用形成了诸多意义完整而层次多样的“格式塔”,整体意义大于各部分意义组合的手法拓宽了抽象情绪的表达境界;在意义方面,李商隐的无题诗自始至终贯穿着一种“阻隔”情节,这种“阻隔”同时也是李商隐无题诗所展现出的抽象情绪链条中起到转折性作用的关键一步,这种“阻隔”情节有时候也会生成抒情主体的离别之苦,促成抒情主体的偷窥行为,乃至成为生成可望而不可即之感以及执着无悔追求的根源所在。李商隐的无题诗在文学史和文化史上具有深远的意义。究其根源,也是自始至终贯穿李商隐无题诗的抽象情绪所致。李商隐无题诗的解读历程是中国古典文学阐释学发展的必然结果,其发生与发展与中国文学与社会的客观情况有着直接的、必然的联系。无题诗的抽象情绪特征是其能够穿越古今获得跨时空读者共鸣的本质条件。

邓珏[4](2020)在《风声意象在宋代文学与图像中的呈现》文中认为在自然界众多的音声当中,“风声”是非常特殊的一种。它的特殊性首先在于风的不可视性这一客观事实,风之声往往是通过其所接触的媒介而发声的,即“随物附声”。因此,风声并不是一种同质化的声音,其内部种类、层次和结构都十分丰富。具体说来,风声意象可以依据声源(松声、竹声、铎声等)、时间(如春风声、秋风声等)、及空间(东风声、西风声、北风声等)进行分类。由于风声是自然普遍存在的客观物象之一,远古先民很早便认识到了风声的多样性,并对之进行了许多超越风声物理存在性的文化阐释。就风声的渊源和早期的文化形态而言,可以分为“经验之风声”“思辨之风声”和“抒情之风声”三类。在随后的历史发展进程中,风声一直为各种不同文学形式和绘画作品所呈现。一方面,后世对于风声的摹写继承了早期先民所创造的风声意象以及与之相应的心智和情感,形成了诸如伤春、悲秋等心理和感知传统;但是,在另一方面,由于历朝历代的具体社会政治文化语境不尽相同,时人对于风声的抒写以及寄托于风声之上的情感表达,也表现出了各自不同的风格特征。有宋一代一直被认为是中国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的高峰时期。在“诗画一律”“六根互用”与“天人合一”等文化观念的影响之下,宋代的文学与图像在继承前代传统的基础之上,又彰显出鲜明的时代特色和独有的精神风貌。宋代文人在创作中对于风声意象的呈现,主要涉及时间、空间、听觉主体三个维度。通过对于具体作品的分析,可以看到,在时间维度中,风声意象首先在不同艺术媒介当中,体现了时间存在的两个重要方式,即“绵延”和“顷刻”,它们分别强调的是风声所揭示的时间之流的持续性和片断性特征。这两个具有紧密关联性的特征,使得我们对风声意象的观照可以放置于更为广阔的听觉叙事背景之中,用以彰显在具体的作品中作为殊相的风声意象所体现的共相性特征。另外,风声意象对于时间观念的表达,是通过作品的物质结构(如手卷铺展连环的形制)、笔墨的节奏韵律(“动势”)以及相关的视觉符号(如云烟等)而得以实现的。在空间维度上,风声意象被纳入艺术作品的空间叙事中,并通过营造声景和远境,将风声意象作为有效的表现空间的载体进行观照。而在听觉主体的层面上,主体在作品中的存在形式(隐匿与在场),及其具体的实践行为(凝视或倾听),对于感知活动的态度(主动与被动)等,都通过对互动性的主客体经验的描绘,而被投射至对于风声意象的具体表现上。基于以上对风声意象呈现形式的考察,可以看到,风声并不是一种纯然客观的物质物像,而是深植于传统内部的文化存在,它反映了特定群体认识、看待、理解和阐释世界、自我以及世界与自我关系的种种观念。这些观念中至为关键的,便是时间和空间观念,前者具有着不同的层次范畴(自然的和文化的),而后者则包含着不同的认知属性(虚实、内外和远近)。无疑,风声意象勾连了主客观世界的间隙,磨合了身体、心灵和世界的差距,主体可以通过对风声意象的解读与领悟,体味和感知个体存在的意义,以及他与外部世界之间的关系。通过以上考察,能够对风声意象在宋代文学与图像中的呈现作一整体性的分析判断。从而以小观大,一方面探讨文学与图像艺术对“声音”等非视觉对象的表现方式,参量和比照文学与图像各自的特征与不同的艺术形态,把握艺术门类间的异同;另一方面,使得“听觉”重新得到人们的关注,期待视、听、触等不同的知觉体系,在艺术学理论的“舞台”之上,合奏出激动人心的交响。

丁佳琪[5](2020)在《审美经验理论下的部编本初中语文羁旅诗词教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由于“国学热”的兴起,以及教育部对传统文化的重视,语文教育学界对古典诗词教学方法进行了很多的探究和尝试,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同时,语文课程标准也清楚明晰了古典诗词的教学目标并提出教学策略建议。羁旅诗词作为古典诗词的一部分,在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中占有一定比例,且这个比例比起人教版教材有所提高,得到一线教育工作者及学者的关注。藉由调查访谈结果分析,可确认羁旅诗词教学依然有较多缺陷或不足,部分教师因自身阅历不足,导致误读了羁旅诗词,一些教师未将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从而禁锢了教学路径,降低了教学效果。不仅如此,初中学生介于羁旅诗词的难度,降低了学习的兴趣,又经过部分教师程序化的诗词课堂,学生上课的状态不理想,学习能力稍显不足。这些现阶段羁旅诗词教学存在的问题值得引起语文学界的关注。为了解决现存问题,本文以审美经验理论为指导,选择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所选羁旅诗词用于案例研究,用以指导改进教学策略。研究发现,诗词教学要巧用感知能力,加深文本理解;创设想象空间,进行审美探究;了解情感渲染,激发学生兴趣;重视理解差异,生成审美享受。上述策略将理论与教学实践有机融合起来,以此激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其审美情趣获得培育升华,从而缩短并克服与羁旅诗词间的距离。同时,本论文以部编本七年级上册《天净沙·秋思》的教学为例,阐述了审美经验理论应用到初中羁旅诗词教学的具体实施步骤,以期为羁旅诗词教学课堂提供一点参考。

高磊[6](2020)在《唐诗中的日月神话论稿》文中认为神话,是诗歌产生的源头。神话为诗歌的创作提供了大量的素材,拓展了诗歌的取材范围。诸多诗人受到神话独特的思维方式的影响,借鉴和吸收神话因素进行创作,使诗歌与神话完美融合。唐诗中大量的神话典故,既起到了保存神话的作用,又增加了诗歌的浪漫效果。唐人将神话故事、神话意象、神话思维与诗歌融为一体,创造出了独特的艺术境界。本论文选取唐诗中的日月神话为研究对象,分八章进行研究论述。第一章主要论述了唐诗中的日神及日之出入神话。唐诗中的日神,既有“耀灵”“东君”“朱明”“大明”之名,又有“日灵”“阳灵”“灵晖”和“郁仪”之称。唐人应制诗中常以日喻唐皇,又与“捧日”典故融合,表达效忠、侍奉、守护君王之心。《淮南子·天文训》描绘了日行轨迹及行至之处的称谓,唐诗中常见的有“旸谷”“咸池”“扶桑”“蟠木”等日出之所和“崦嵫”“虞渊”“桑榆”等日入之处。唐诗中的“若木”有两种含义,既是东方扶桑,又是西极若木。此外,《淮南子》记述的“朏晨”“正中”“晡时”“高舂”“下舂”等日行各时段之称谓,唐诗中亦可见之,且多用其本义,表示时间。第二章主要论述了唐诗中的阳乌与后羿射日神话。唐人将以“日乌”为诗歌意象,既以咏日,又以咏乌,或将二者融合,亦或以之代指太阳。因《淮南子》等古籍有“羿射十日,中其九日,日中乌尽死”的记载,又产生了“羿射九日”的神话。古籍中的“羿”形象,可归纳为三种:“实有的历史人物”“箭靶’式人物”和“神话人物”。神话之羿所为之事,与历史之羿有密切联系。唐诗中的“羿”亦不离以上三种形象。羿射九日,落入大海,是为沃焦,又称尾闾、归塘。这些意象也在唐诗中出现,用以表达不同的诗意。第三章主要论述了唐诗中的羲和与驭日神话。“羲和”在古籍中有“日母”“历官”“日御”三义。三者之间互有关联,反映了神话的历史化和神话自身的演变。而“日御”之义是唐代羲和神话的主流。唐人将羲和神话意象与车、轮、鞭、辔、鞅等车马驾意象两两融合,并将“羲和驭日”典故引申化用为多种诗意表达。唐诗中的“羲和”及其相关意象,既代指太阳亦转指岁时,寄寓了时间的昼夜不停和转瞬即逝,抒发了诗人们对暮年的感喟和因时光易逝而引起的人生之叹,表达了对功成名就的追求和突破生命限制的愿望。“日车”“六龙”除了其中所含有的时间寓意之外,“日车”又衬托物之高、险,“六龙”又有“天子之驾六马”和“《易》乾卦的六爻”等义。第四章主要论述了唐诗中的夸父逐日和鲁阳挥戈却日神话,二则神话本身寄寓了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但唐诗在化用二典时却不独从神话本身的抗争寓意出发,而是结合诗人自身的理解,进行多种解读。夸父逐日的神话本身有“远大抱负”“不自量力”等多重寓意,唐人从不同的角度化用于诗中,表达了诸多不同的情感。鲁阳却日神话在唐诗中用作咏戈之典、咏军阵之典、咏日之典,既以之状军威之盛,又寄寓了人有回天之力和希望能驻景留时之意。而在李白《日出入行》诗中,却否定了鲁阳的“回天之力”,展现了诗人合于大道的自然观和宇宙观。第五章主要论述了唐诗中的嫦娥与奔月神话。嫦娥又作恒娥、常娥、姮娥,其窃不死药而奔月的故事谓之奔月神话。目前可知的秦简《归妹》卦辞、《文选》引《归藏》《淮南子》等文献中均有奔月神话的相关记载,故事情节在东汉张衡《灵宪》的记载中已然完备。嫦娥的形象经文学作品的流传与修饰逐渐鲜活起来。唐人将嫦娥奔月神话中长生不死、孀居孤苦、去而无返三大主题蕴含诗中,用以抒情言志。这些诗中的嫦娥是女神的形象,并升华成为美人意象。嫦娥不仅用来比喻美人和衬托美好事物,其作为月亮的代称也在诗中出现。唐人对于嫦娥窃药之事又从不同的角度予以阐发,表现出多种态度。第六章是论述了唐诗中“蟾蜍”与食月诗歌。因为古人对月之轮廓无光之处的直观认识和蟾蜍的寓意,以及嫦娥奔月化为蟾蜍的神话等原因,古人认为月中有蟾蜍。故而把月蚀之时的月亮残缺,想象成因蟾蜍啮食所致,谓之“蟾蜍食月”。月有后宫群臣的寓意,故而唐诗中的食月诗常作为诗人抒发政治感慨的工具。卢仝歌行体《月蚀诗》是这方面诗歌的代表作,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唐诗中有一定数量的涉蟾蜍诗,多以“蟾蜍”代指月亮。第七章是对唐诗中“月兔”进行文化阐释。《楚辞·天问》“顾菟在腹”,王逸以“月中顾望之兔”释之,月兔神话由此而生。唐人涉月诗中常言及月兔,称之为“顾兔”“玄兔”“白兔”“玉兔”“阴兔”“金兔”等。“顾菟”之义,学术界有“月兔说”“蟾蜍说”“蟾兔说”“月虎说”四说。在唐诗中,有“月兔”“蟾蜍”两种释义。“玄兔”之称,解释了月中兔的来源,亦即“阴影说”。“白兔”寓意长寿,故唐人化用“白兔捣药”的神话入诗,借之抒情言志。“玉兔”既是“白兔”的喻称和美称,又暗指其为天上之兔。而且“玉兔”“阴兔”“金兔”之称与阴阳五行学说有一定的关联。因兔代指月,故唐诗以“兔轮”“兔钩”“兔影”“兔辉”来写月,以“乌飞兔走”形容时光流逝。唐诗中月兔的不同称谓,是我国传统文化多样化的沉淀,从中亦可窥探月兔神话的起源。第八章是对唐诗“月桂”的意象及其寓意进行探析。《淮南子》记载“月中有桂树”,《安天论》又有“月中仙人桂树”之说。唐代时产生的“吴刚伐桂”和“月落桂子”进一步丰富了月桂神话。唐人化用月中桂树的典故,以写月、咏桂、誉美人、赞贤达,或以“桂”代指月亮。又将月中桂的神话意象与科举寓意结合,使之成为了功名的象征。唐诗尤其是中晚唐诗歌以月桂喻功名者甚多,而且因“蟾宫”之说而衍生出“蟾宫折桂”的熟语。月中桂树以其独特的象征意义和丰富的情感内涵为唐人喜用,以表达对功名的追求。

李领弟[7](2020)在《李应莘诗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李应莘是清末陕西籍诗人中的杰出代表。他少有捷才,博览群书,着有《双桐书屋诗賸》七卷,存诗290首。李应莘诗歌受地域因素影响,学界关注甚少,很多研究均未展开,作为清代文学史上未被挖掘的诗人之一,其人其诗都非常值得关注。本论文主要围绕李应莘的诗歌创作进行研究,分为五个部分。绪论部分主要对清代以来关于李应莘诗歌的研究状况进行梳理,以期找出一条清晰的研究思路。第一章从李应莘的家世考、生平考、业师考、交游考入手,对其家族状况、生平经历以及师承、交游等情况进行概述,重点在于介绍李应莘的家世背景和与之交好的老师、知己、同僚等,并将其人生经历分阶段进行论述,力图呈现李应莘完整的人生风貌。第二章以李应莘的诗歌为研究对象,对其题材内容进行分类:写景纪行、记事感怀、边塞战争、咏物题画、酬唱赠别、咏史怀古等,并重点探析李应莘诗歌所蕴含的思想意蕴,如抒发羁旅漂泊之苦、思乡盼归之情,感慨壮志难酬、光阴易逝的无奈,表达对社会现实忧虑、对人民苦难的哀叹以及歌颂亲情友谊等方面论述其诗的思想性。第三章着力探讨李应莘的诗歌所体现出的艺术特色。如他喜用叠词,使诗歌妙趣横生;使事用典,极大地拓宽了诗歌的表现力;遣词用字,均可圈可点;善于借助客观物象融合自己的主观情思来营造诗歌意境,巧妙地表现自身的处境和感受;加之他转益多师,诗学唐人李白、杜甫、李贺诸家,博采众长,兼收并蓄;风格多样,尤以沉郁悲凉和浓丽缠绵见长,并熟练运用各种诗体,使得诗歌极具艺术魅力。第四章从文学、史料等视角总结阐述李应莘诗歌的价值及其对李氏家族和旅观地的影响。通过以上五方面的研究,笔者希望尽可能准确地把握李应莘诗歌的整体风貌,深刻体会其诗歌的独特魅力,以期引起大家对李应莘诗歌的关注与重视。

刘青青[8](2020)在《陈羽及其诗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陈羽作为中唐时期的一位中小诗人,与韩愈、戴叔伦等重要诗人有过交往。与同时代的诗人一样,陈羽感受着那动荡不安的时代氛围,在诗中也较多反映自己惆怅迷惘的心理。就其诗歌创作的整体倾向看,也同大历时期的审美趣味相照应,呈现出大历时期独有的清丽风致。然而陈羽敏感纤弱的心理、多年科举不第的境遇,也造成了陈羽重于常人的愁情,并形成了其独特的艺术风貌,丰富了中唐诗歌的画卷。但是关于诗人的文献记载资料较少,所存诗歌也不多,本文在搜集整理相关文献的基础上,联系中唐特定的时代背景,分三个章节对陈羽其人其诗进行较为全面系统的分析研究。本文绪论部分主要介绍了选题理由、研究价值及前人的研究成果。第一章介绍陈羽生平及时代背景。首先通过对所收集材料的梳理,考证陈羽的生卒年、行迹交游等情况。其次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介绍陈羽所生活的时代背景,并阐述当时的时代背景对其文学创作的影响。第二章通过诗歌分类研究陈羽诗歌。将其诗歌分为五大类:酬赠离别类、羁旅怀乡类、咏史怀古类、山林隐逸类、拟古类。第三章对陈羽的诗歌艺术进行探讨。主要从诗风清奇、意象丰富、精于刻画、偏好近体、语言精炼等角度进行了研究。

朱宝宝[9](2020)在《唐代秋夜题材诗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内容丰富、数量众多的唐代秋夜题材诗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广大唐代人民的生活状况与人生境遇,多角度、立体化地为我们展现了有唐一代人们在秋夜中的心灵感受、情趣追求以及精神风貌。其作为我国秋夜题材诗发展长河中的重要一环,无论在思想内容与情感内涵方面,还是在艺术手法与审美意蕴方面,都既有对前代诗歌的继承和沿袭之处,也有其自身的发展与创新之处。本文分为三章。第一章主要探讨了唐代秋夜题材诗中所蕴含的“悲秋”情结的产生根源,论述了唐代文人的社会生活对其秋夜题材诗创作之影响。首先,主要从人与自然生命律动的“异质同构”关系入手,探讨了中国古人悲秋思想的形成与自然环境变化之间的关系。其次,本文从中国古代兵役征战制度、刑狱杀戮制度、徭役赋税制度及婚嫁制度等社会治理方式和人民的生活习惯为切入点,重点论述了中国古人“悲秋”情结的产生根源。第三,本文又从秋夜读书与士人对科举功名之追求,宵禁松弛与文人秋夜生活之丰富及秋夜文人寺居友僧生活经历之记叙三个方面,论述了唐代文人生活方式的巨大变化对其秋夜题材诗创作之影响。第二章主要分析研究了唐代秋夜题材诗的主要思想内容与情感内涵。唐代秋夜题材诗主要涉及忧生叹时、相思恋爱、思乡怀友、聚散离别、仕进从政以及纵情行乐等唐人的重要人生经历与情感体验。这其中,既有对前代秋夜题材诗思想内容的继承和延续,也有其重要突破和创新之处。如强烈的忧生叹时生命意识之流露、缠绵哀怨的相思恋爱情感之表达、浓厚的思乡怀友情绪之书写以及对聚散离别人生体验的描写等等,都是与以往的秋夜题材诗所共有的思想内容。而唐代秋夜题材诗对唐代文人仕进从政理想经历之书写则是唐代秋夜题材诗在思想内容方面的扩展与创新之处。其对唐代文人超脱豪迈的纵情行乐人生态度之展现则在某种程度上充分表现出了部分唐代文人以秋为乐的思想特点,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我国古典诗歌的悲秋情感窠臼。第三章重点分析探讨了唐代秋夜题材诗的艺术手法与审美意蕴。首先,在艺术手法的运用方面,唐代秋夜题材诗非常善于以独特的声音意象来强化诗人在清秋之夜的思想感情,还擅长以白描的方式来描写秋夜之景,并且极其喜欢有意突显夜晚动态意境的描写。这些都是唐代秋夜题材诗艺术手法的精彩独特之处。此外,在审美意蕴方面,唐代秋夜题材诗往往将浓郁的感伤气息和阴柔的诗歌风格结合起来,创造了大量的风格阴柔、情感纤细的抒情名篇。同时,宏阔壮美的秋夜边塞意境之想象与塑造则又体现了唐代秋夜题材诗风格雄浑刚劲的一面,体现出唐代秋夜题材诗审美意蕴的丰富性与多样性特点。

闫转芳[10](2020)在《图式理论应用于汉语国际教育古典诗歌教学研究 ——以西北师范大学中高级东干留学生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古典诗歌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颗明珠,在世界文学宝库中也闪耀着无比璀璨的光芒。在汉语国际教育的舞台上,传播与发扬古典诗歌所承载的精神与文化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但是古典诗歌的语言对于国际学生来说晦涩难懂,古诗内容庞大杂乱,如何让国际学生学好古典诗歌,尤其是对于来华的留学生而言,如何让他们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古典诗歌的系统知识,对古典诗歌进行高效地学习,这个问题值得探索。本文尝试将图式理论应用于汉语国际教育古典诗歌教学的实践,发挥图式的框架建构和发展思维能力的作用,以重点培养学生对中国古典诗歌的理解能力和自主鉴赏能力,开拓其古诗思维。现有的关于图式理论的研究主要是与中国本土语文阅读相结合的,集中在汉语国际教育古典诗歌教学方面的研究较少,所以此篇文章以西北师范大学东干留学生为例,从理论介绍和理论实施两个方面对图式理论应用于汉语国际教育古典诗歌教学中的必要性展开了积极的探索,抓住古典诗歌的特征,建构了古典诗歌的各类图式。图式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能帮助学生形成系统化的古典诗歌知识,将图式理论运用到汉语国际教育古典诗歌教学当中,有利于古典诗歌的进一步发扬与传承。本文共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引言部分。主要写研究此主题的原因,国内对此主题研究的现状,还有研究所用的支撑理论与主要研究方法。第二部分为论文主体部分,共分五章内容:第一章是对图式理论进行概述,主要是对图式理论的定义、特征和功能还有它的信息加工方式等做了说明;第二章对图式理论运用于古典诗歌教学的可行性做了分析,主要是对图式理论和古典诗歌教学原则的符合性,还有图式理论对于古典诗歌教学的重要意义两方面进行了阐述;第三章主要描述了古典诗歌中可以建构的图式,主要在古典诗歌的表现技法和内容两个方面进行了建构举例,具体说明图式理论怎样帮助学生提高他们学习古典诗歌的能力和效率;第四章主要分析了西北师范大学东干留学生古典诗歌教学情况,通过发放调查问卷和分析他们所使用的教材,了解图式理论在东干留学生课堂运用的现状以及图式理论可用于留学生课堂的可能性,并提出了针对他们的情况运用图式教学的方法;第五章是教学设计,通过在课堂上与学生的互动,反思不足,查漏补缺,对《静夜思》和《送元二使安西》两首不同题材的诗作了教学设计并探索了古典诗歌教学的其它一些策略。第三部分为结语部分,总结全文内容及要点,并做了进一步的思考和分析。

二、浅谈月亮在唐代羁旅诗中所起的情感作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谈月亮在唐代羁旅诗中所起的情感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2)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唐诗修辞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目的
    (三)研究现状
二、部编版初中语文唐诗修辞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对修辞缺乏科学系统的认识
    (二)唐诗修辞教学内容单一、模式化
    (三)修辞教学方法陈旧
三、初中唐诗选篇分布
四、唐诗的修辞教学内容
    (一)语音修辞
    (二)词法修辞
    (三)句法修辞
    (四)篇章修辞
五、初中语文唐诗修辞教学建议
    (一)教师对修辞应有正确的认识
    (二)修辞教学内容应丰富
    (三)完善修辞教学方法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3)李商隐无题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李商隐无题诗的研究现状
        一、中国古代对李商隐无题诗的研究
        二、二十世纪对李商隐无题诗的研究
        三、新世纪以来对李商隐无题诗的研究
        四、海外学者对李商隐无题诗的研究
    第二节 以往对李商隐无题诗阐释的主要问题
        一、充满缺陷的“寄托说”阐释
        二、因阻距性而亟需准确解读
        三、深入研究李商隐无题诗的可能性
    第三节 本研究的主要创新之处
        一、研究方法上的创新之处
        二、研究思路上的创新之处
        三、研究观点上的创新之处
    第四节 本研究的主要结构及结论
        一、以双重抽象性界定无题诗及准无题诗
        二、以抽象类情绪线索解读无题诗的主旨
        三、李商隐无题诗具备四大抽象艺术特征
第一章 李商隐无题诗的界定
    第一节 首句命题诗、准无题诗及无题诗
        一、裸题诗与首句命题诗
        (一)早期诗歌的流传与题目的功用
        (二)从“裸题诗”到“首句命题诗”
        二、抽象类题目诗作
        (一)古代制题方式的发展
        (二)抽象类型题目的形成
        三、“首句命题诗”与无题诗
        (一)“首句命题诗”与便稽检的题目功能
        (二)李商隐的“首句命题诗”及其无题诗
    第二节 无题诗的界定与准无题诗的争论
        一、李商隐无题诗的界定范围
        (一)现存古籍中李商隐无题诗的文本情况
        (二)李商隐十四首无题诗及六种类型划分
        二、李商隐“准无题诗”的争论
        (一)“准无题诗”界定的分歧
        (二)《锦瑟》的无题属性问题
    第三节 “无题”中的“阙题”之作
        一、“万里风波一叶舟”评析
        (一)七律“万里风波一叶舟”的基本性质
        (二)七律“万里风波一叶舟”与无题有别
        二、“幽人不倦赏”评析
        (一)五律“幽人不倦赏”的基本性质
        (二)五律“幽人不倦赏”与无题有别
    第四节 “无题”中的“误合”之作
        一、“无题”与“蝶”
        (一)《蝶》其一与其二、其三性质迥异
        (二)《蝶》其二、其三的“阙题”性质
        二、“无题”与“留赠畏之”
        (一)《留赠畏之》其一与其二、其三性质迥异
        (二)《留赠畏之》其二、其三的“阙题”性质
    第五节 首句命题式题目与准无题诗
        一、首句命题式诗作成为准无题诗的条件
        (一)首句命题诗成为准无题诗的条件
        (二)诗句中间词汇命题的诗作不可归为“无题”一类
        二、首句命题诗与准无题诗间的分流
        (一)首句命题诗中可以归为“无题”一类的诗作
        (二)首句命题诗中不可归为“无题”一类的诗作
    第六节 抽象式题目与准无题诗
        一、抽象题目及其与首句命题诗间的关系
        (一)全抽象类题目与半抽象类题目
        (二)抽象题目与首句命题诗之间的关系
        二、抽象题目诗作如何归为准无题诗
        (一)抽象内容类题目诗作的“无题”性质
        (二)抽象功用类题目诗作的“无题”性质
第二章 李商隐无题诗的形成
    第一节 无题诗的形成条件
        一、家道中落与诗风的形成
        (一)自谓尊贵的家族和凄楚的童年
        (二)反衬文学作品中的理想与现实
        二、诗歌中折射的早逝阴影
        (一)“早逝”引导的文学伤感细腻的风格
        (二)“早逝”对诗歌中女性形象塑造的影响
        三、因仕途坎坷诱发的悲情
        (一)“悲”是文学中的一大母题
        (二)缺失性经验与李商隐诗中之“悲”
    第二节 无题诗的创作追求
        一、虚化朦胧之美的追求
        (一)中国文学中的“隐秀”理论
        (二)无题诗的虚化朦胧特质
        二、非功利性的心灵书写
        (一)诗性与诗人纯粹的心灵
        (二)李商隐与非功利“诗性”
        三、道教思想文化的影响
        (一)李商隐思想中饱含道教元素
        (二)“内丹”法与诗歌对心灵的刻画
        (三)对女冠的单相思及对诗作的影响
        (四)道教思维并非无题诗风格形成的唯一助力
    第三节 无题诗与通俗文学风尚
        一、李商隐与通俗文学风尚
        (一)李商隐的通俗文学观及相关创作
        (二)李商隐文学观念中的尚真与任情
        二、从载道到刻画生活细节
        (一)从咏叹“性灵”到深入内心
        (二)晚唐初期社会风尚的推进
    第四节 李商隐无题诗形成的意义
        一、李商隐的无题诗有其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一)诗“无题”为描绘真性情提供便利
        (二)诗“无题”可能并且需要有其发展
        二、李商隐的无题诗有其发展的可能和空间
        (一)诗“无题”与格律限定之间的中和作用
        (二)诗“无题”与以音乐形式传唱关系密切
        (三)诗“无题”是对儒家诗教的反扑与补充
        三、李商隐的无题诗有其复归的条件和必要
        (一)中唐文学思潮的特征及其文学影响
        (二)“无题”一类诗作对中唐文学思潮的反扑
第三章 李商隐无题诗的最大特征——抽象性
    第一节 无题诗与言意关系
        一、诗“无题”与言意之关系
        (一)关于“言”与“意”的争论
        (二)作为“言”的题目之作用
        二、诗本乎情与诗循乎物
        (一)诗歌题目在情感多样表达上的劣势
        (二)真情、矫情与诗歌题目之间的关系
        三、无题之诗与天籁之音
        (一)“无题之诗”区别于无题诗,是对天籁之音的追求
        (二)天籁之音的追求推动了唐代诗人回归首句命题的方式
    第二节 无题诗的意在言外
        一、当词汇进入意境
        (一)词汇“烛”进入意境时的积极功能
        (二)词汇“烛”在李商隐无题诗中的作用
        二、无题诗对境界的超越
        (一)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的片段化超越
        (二)无题“来是空言去绝踪”的片段化超越
    第三节 无题诗的形象与思想
        一、无题诗的创作思想——抽象而不尽可知
        (一)无题诗的抽象性大于诗歌普遍意义上的抽象性
        (二)虚化本事是无题诗区别于其他诗作的典型特征
        二、无题诗呈现的形象——零碎而相对抽象
        (一)无题“八岁偷照镜”中的零碎抽象特征
        (二)七律无题诗中的零碎抽象特征
        三、抽象于形象,具体于创作思想
        (一)抽象中包含具体的成分
        (二)抽象方式是解读无题诗的有效手段
    第四节 李商隐诗歌的抽象性与具象性
        一、诗歌抽象性的两个层面
        (一)抒情类文本较之叙事类文本的抽象性
        (二)无题诗较之其他类抒情文本的抽象性
        二、抽象与具象诗意的区别
        (一)诗意具象明确的李商隐传统诗作
        (二)诗意抽象含混的李商隐无题诗作
        三、无题诗及其抽象性诗意
        (一)题目因不显内容而题旨不明
        (二)文本内容抽象使含义不确定
        (三)抽象性与朦胧、多义、含蓄的关系
第四章 李商隐无题诗抽象情绪解读(上)
    第一节 “白日当天三月半”——李商隐无题诗中的美女愁嫁
        一、“泣春风”的背后:无法满足对美的追求
        (一)无题“八岁偷照镜”的民歌特质
        (二)“偷”“芙蓉”“银甲”“悬知”所隐含的细节
        (三)广泛寄托身世与单纯爱情描绘
        (四)“追求——阻隔——惆怅”的情感线索
        二、“闻长叹”的背后:无法解决的悬殊境遇
        (一)诗面意义分析
        (二)绝非陈情令狐
        (三)难以成立的解说
        (四)失势者的无奈与不平
        三、“春风笑”的背后:没有价值的绝世美艳
        (一)诗面意义分析
        (二)“怀才不遇”辨析
        (三)因无人欣赏而失落、不平
        四、“待好风”的背后:未知结局的美好期待
        (一)诗面意义分析
        (二)评析的争议
        (三)题旨的争议
        (四)细节的争议
        (五)恋情说的争议
        (六)实现自我的期待与失落
        五、“弹棋局”的背后:虽嫁犹怨的不平之鸣
        (一)诗面意义与“不平”的题旨
        (二)针对抽象题旨的具象化推测
        (三)充斥着“恨”与“不平”的情绪
    第二节 “偷看吴王苑内花”——李商隐无题诗中的庐山真容
        一、“苑内花”的背后:得偿所愿的窥见
        (一)由天涯到眼前的诗面意义
        (二)笺注家的争议及解读评析
        (三)远在天边的失落,近在眼前的兴奋
        二、“作重楼”的背后:企盼真容的睹见
        (一)小律体的性质与浅显的诗面意义
        (二)古人对题旨的争议
        (三)现代学者的主要阐释观点
        (四)企盼得见——美好事物的追求
        三、“欲过难”的背后:羞怯心理的反映
        (一)“钗上燕”与“镜中鸾”的隐喻解读
        (二)颇具情节连贯性特征的诗面意义
        (三)三种类型解读评述
        (四)渴望又羞怯的矛盾心理
第五章 李商隐无题诗抽象情绪解读(下)
    第一节 “未妨惆怅是清狂”——李商隐无题诗中的执着追求
        一、“相思成灰”的背后:无尽的失落
        (一)执着的爱情与成灰的相思
        (二)描绘男女爱情的解读——部分剑走偏锋
        (三)托寓政治仕途的解读——落得太死太实
        (四)别具新意的说法——缺乏更可靠的佐证
        (五)执着无悔的抽象情绪
        二、“相思惆怅”的背后:无悔的执着
        (一)占据优势的爱情解读
        (二)政治寄托说的得与失
        (三)以爱情传达的执着无悔
        三、“丝尽泪干”的背后:至死的坚守
        (一)占据优势且内部分歧大的爱情解读
        (二)君臣寄托、怀才不遇说的局限性
        (三)托寓令狐说的不确定性
        (四)从企盼获得到执着追求
    第二节 “更在瑶台十二层”——李商隐无题诗中的渴望难即
        一、“瑶台”的另一端:可望不可即
        (一)诗歌题旨的各置其辞
        (二)难以简单认定的托寓之说
        (三)尚待论证的讥讽求仙之作
        (四)充满想象的爱情诗解读
        (五)越发难以追求的抽象情绪
        二、“蓬山”的另一端:层层之阻隔
        (一)诗面意义的梳理及相思题旨的争议
        (二)别有寄托的主张臆测性质浓重
        (三)咏李夫人说并不成立
        (四)托寓政治仕途的不准确性
        (五)难上加难的抽象情绪
    第三节 “昨夜星辰昨夜风”——客观纪实的宴饮博戏之诗
        一、宴饮博戏的单纯诗意
        (一)描绘宴饮博戏的诗面意义
        (二)诸家“寄托说”的得失
        (三)爱情诗解读的意义与局限
        (四)对欢乐时光的追忆
        二、别无寄托亦绝非艳诗
        (一)描写爱情题材并不等于情感不够严肃
        (二)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题旨的认定
第六章 李商隐无题诗的声情艺术
    第一节 声情艺术的审美价值及在无题诗中的表现
        一、汉字字音中的声情艺术
        (一)声情在诗歌中的表现
        (二)韵字层面的声情艺术
        (三)声调层面的声情艺术
        二、以“声”传“情”的无题诗
        (一)李商隐诗之声情艺术
        (二)无题诗声情艺术的表现特征
    第二节 李商隐无题诗的用韵艺术
        一、李商隐无题诗用韵与情感之关联
        (一)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的用韵与情感
        (二)无题“来是空言去绝踪”的用韵与情感
        二、李商隐古体无题诗的用韵技巧
        (一)古体诗的转韵艺术
        (二)李商隐古体诗的转韵特质
        (三)无题诗中类似转韵的艺术技巧
    第三节 李商隐无题诗的节奏音高
        一、无题诗的声律与规范
        (一)近体诗声律规范的声情艺术
        (二)近体诗声律规范的消极作用
        二、无题诗的双声与叠韵
        (一)李商隐诗歌的叠韵魅力
        (二)无题诗中的叠音词与联绵词
        三、无题诗的句中韵
        (一)叠音词的声情艺术魅力
        (二)句中韵的声情艺术效果
第七章 李商隐无题诗的色彩艺术
    第一节 李商隐诗歌中的色彩艺术
        一、李商隐诗歌色彩使用特点
        (一)李商隐诗歌中的颜色对举
        (二)李商隐诗歌中的色彩明暗
        二、无题诗在色彩使用上的特殊性
        (一)无题诗中色彩的艺术作用
        (二)无题诗中色彩表情之关系
    第二节 色彩的环境铺垫
        一、晚霞的色彩环境
        (一)无题“白道萦回入暮霞”的色彩环境
        (二)无题“含情春晼晚”的色彩环境
        二、灯烛的色彩环境
        (一)无题诗中的三处灯烛色彩环境
        (二)蜡烛点燃在主人公熟睡之前
        三、星月的色彩环境
        (一)无题诗中星与月的色彩特征
        (二)无题诗中星与月不同时出现
    第三节 色彩的组合作用
        一、色彩内外的组合作用
        (一)外部色彩的艺术效果
        (二)内部色彩的艺术效果
        二、色彩的明暗组合作用
        (一)“金烬暗”的细节解读
        (二)“暗”与“红”的组合
        三、色彩的串联组合作用
        (一)金之黄与玉之白的串联组合
        (二)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中的色彩串联
    第四节 色彩的通感作用
        一、暖色调的通感效果
        (一)夜晚室内灯烛的暖色调艺术效果
        (二)室内暖色调在对举中的艺术作用
        二、冷色调的通感效果
        (一)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的冷色调效果
        (二)无题“紫府仙人号宝灯”的冷色调效果
        三、色调与声情之关系
        (一)声音艺术通过感觉传达画面效果
        (二)声音艺术与色彩艺术的勾连关系
    第五节 色彩的补偿作用
        一、色彩在情感之中的浓度
        (一)色彩浓度的抽象性
        (二)色彩浓度与情感浓度的关系
        二、色彩对心灵的补偿作用
        (一)色彩是对平淡情感的一种补偿
        (二)色彩是对消极情感的一种补偿
        三、色彩的使用与文化环境
        (一)无题诗的色彩艺术是晚唐社会审美的反映
        (二)无题诗的色彩艺术是对生命意识的萌动
第八章 李商隐无题诗中的“阻隔”情节
    第一节 贯穿“阻隔”情节的无题诗
        一、男女恋情中的阻隔情节
        (一)以女子为主导的恋情阻隔
        (二)以男子为主导的恋情阻隔
        二、复杂思绪中的阻隔情节
        (一)蕴含阻隔情节的无题诗
        (二)饱含阻隔情感的无题诗
        三、阻隔情节中的悲剧意味
        (一)因阻隔而生成的悲剧意味
        (二)阻隔酝酿强大的精神魅力
    第二节 “阻隔”与“偷窥”在无题诗中的表现
        一、李商隐无题诗中的偷窥情节
        (一)无题诗偷窥情节的三个层次
        (二)无题诗偷窥情节的深刻内涵
        二、无题诗偷窥情节的潜在缘由
        (一)偷窥情节的表面对象——异性恋人
        (二)偷窥情节的引申对象——美好事物
    第三节 离别情节引导的“阻隔”情节
        一、无题诗中别离情节的特征
        (一)因主观原因而离别进而导致的“阻隔”
        (二)因客观原因而离别进而导致的“阻隔”
        二、别离情节隐含的作者心境
        (一)焦虑而急切
        (二)失望与绝望
        (三)执着的追逐
        三、李商隐其他诗作中的别离
        (一)离别-阻隔情节在李商隐诗歌中具有广泛性
        (二)离别-阻隔情节在无题一类诗作中更具张力
第九章 李商隐无题诗的整体性结构
    第一节 无题诗中的“底”与“图”
        一、背景与人物之关系
        (一)白道萦回中之笑靥如花
        (二)雪月瑶台上的紫府仙人
        (三)幽暗灯光下的写信之人
        (四)缝罗帐的执着待嫁女子
        (五)双鬓斑白的夜间耐寒人
        (六)动态的底图关系之组合
        二、环境与图案之关系
        (一)菱枝与桂叶
        (二)金翡翠与绣芙蓉
        (三)金烬暗与石榴红
        (四)金蟾与玉虎
        三、典故与弱势文本
        (一)典故为底,文本为图
        (二)无题诗典故的弱势文本属性
    第二节 李商隐无题诗中的接近性与连续性
        一、李商隐无题诗中尾联的断裂性
        (一)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中尾联的断裂性
        (二)七律无题诗尾联普遍存在断裂性
        二、李商隐无题诗的结构疏密关系
        (一)无题“八岁偷照镜”的结构疏密
        (二)无题“凤尾香罗薄几重”的结构疏密
    第三节 李商隐无题诗中的简化性
        一、李商隐无题诗中的知觉与思维
        (一)偏向知觉与思维的表达
        (二)以意义结构为发挥源头
        二、李商隐无题诗中的同形性载体
        (一)以具体的形式结构表现抽象的意义结构
        (二)无题诗的意义焦点在于抽象的意义结构
        三、李商隐无题诗中的倾向性张力
        (一)从弹棋的棋盘说起
        (二)“更在瑶台十二层”与“更隔蓬山一万重”
第十章 本世纪李商隐无题诗解读观点商榷
    第一节 对无题诗出自传奇文观点的商榷
        一、无题诗与准无题诗的混淆
        (一)不应采用清代底本探讨无题诗来源问题
        (二)不应将《锦瑟》与无题诗混为一谈
        二、李商隐无题诗独创性辨析
        (一)李商隐是晚唐诸家无题诗创作中的代表
        (二)不见于选本不足以证明无题诗的不存在
        三、李商隐是否创作过传奇文
        (一)创作过传奇文并不证明无题诗出自其中
        (二)无题诗与骈文和词的关系较小说更密切
        四、穿凿性质明显的传奇文说
        (一)抽象性决定了无题诗便于被附会到特定故事中
        (二)无题诗与传奇杂剧故事相勾连具有极大臆测性
    第二节 对无题诗是表现李王婚恋观点的商榷
        一、照镜女年龄虚实辨析
        (一)对传统笺注的质疑并不完全可靠
        (二)对几首无题诗之间的意义关联并不准确
        (三)“十五”并非实指王茂元女儿的真实年龄
        (四)对“藏六亲”的颠覆性解读有待进一步商榷
        二、阿侯之真实身份辨析
        (一)“阿侯”的形象不可武断地与王氏等同
        (二)“黄金屋”不是李商隐别娶的直接证据
        三、昨夜偷窥之对象辨析
        (一)旧解的质疑颇具可取之处
        (二)新解的提出难免臆测之嫌
        四、中心缘何最不平辨析
        (一)无题“照梁初有情”很难确考创作时间
        (二)“岳家不公”的解读法臆测性十分明显
    第三节 本世纪无题诗解读观点的文学史意义
        一、无题诗抽象性具体化的必然结果
        (一)诗歌本事的具体性和诗歌抽象性之间的矛盾
        (二)传奇文说和王氏婚恋说有其产生的历史条件
        二、无题诗研究成果繁荣的外在表现
        (一)李商隐无题诗的研究已经趋于繁荣
        (二)无题诗新解读是其研究繁荣的表现
第十一章 李商隐无题诗的文化意义
    第一节 因诗教观念而饱受贬斥
        一、无题诗与儒家诗教的矛盾
        (一)无题诗与儒家诗教间的对立
        (二)无题诗与儒家诗教间的统一
        二、传统诗学对无题诗的诟病
        (一)无题诗用典虽多但并非全无可取
        (二)无题诗用词艳丽但绝非浪荡轻浮
    第二节 因多征典故而广被笺注
        一、清代的社会环境与古诗的笺注
        (一)文化气候严谨,雅文学趋于低谷
        (二)文化行业的发展促使笺注的刊行
        (三)阶层的固化使无题诗更易产生共鸣
        二、李商隐的诗歌特征与阐述可能
        (一)李商隐诗歌在清代之前笺注不足
        (二)李商隐的诗集有被阐述的可能性
    第三节 因旨意朦胧而常被穿凿
        一、托寓令狐与君臣寄托
        (一)中国诗学的阐释传统
        (二)托寓、寄托的文化价值
        二、曲折离奇的恋爱历史
        (一)爱情说产生的文化背景意义
        (二)爱情说所呈现出的文化缺陷
        三、革命反抗与儒法斗争
        (一)夸张式的穿凿和政治性的误读
        (二)抽象性在文化阐述上的变异体现
    第四节 因深入心灵而易于共鸣
        一、接受者审美价值的变化
        (一)用典审美取向的影响
        (二)笺注者与接受者的期待视野
        (三)接受者不断变化的审美取向
        二、无题诗自身的世俗特征
        (一)内向性与细微性
        (二)因平俗更易共鸣
        三、无题诗共鸣的客观条件
        (一)李商隐无题诗文化意义的历史使命
        (二)李商隐无题诗文化意义的时代生气
第十二章 李商隐无题诗的地位及其影响
    第一节 晚唐后无题诗创作史
        一、晚唐时期的无题诗
        (一)唐代现存诸家无题诗概况
        (二)李商隐无题诗的时代地位
        二、两宋时期的无题诗
        (一)西昆派的无题诗创作
        (二)宋代无题诗创作概览
        三、元代以后的无题诗
        (一)元明清的无题诗创作概览
        (二)民国时期无题诗创作概览
        四、民国时集句无题诗
        (一)《西昆贯玉稿》
        (二)《集玉溪生句》
        (三)《玉溪碎锦集》
    第二节 李商隐无题诗评价史
        一、无题诗的毁誉参半及其“党争说”
        (一)不能够完整准确阐述无题诗的牛李党争说
        (二)不能够全面准确阐述无题诗的史诗互证法
        二、南宋前少被选集入选的无题诗
        (一)古代主要选集录选无题诗情况
        (二)南宋前无题诗少录选集之原因
    第三节 李商隐无题诗的历史地位
        一、绮艳风格在诗词转承中的关节
        (一)和乐演唱导致题目功能的淡化
        (二)词与无题诗在形式上的相似性
        二、以男女寓君臣到以男女寓情怀
        (一)诗歌深层意义由实转虚的标志
        (二)以爱情托寓抽象情怀的根本特征
        三、中国诗索隐式解读的集中体现
        (一)索隐式解读方式的形成及特征
        (二)无题诗的抽象性与索隐式解读的穿凿性
结语
附录A:李商隐无题诗用字中古音归部拟测表
附录B:李商隐无题诗用字开口度变化矢量图
附录C:李商隐无题诗现存古籍文献情况概述
参考文献
后记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4)风声意象在宋代文学与图像中的呈现(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源起与研究对象
    二、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三、研究方法与研究意义、创新性
第一章 风声意象及其文化渊源
    第一节 风声意象的意涵与流变
        一、经验之“风声”
        二、哲思之“风声”
        三、抒情之“风声”
    第二节 宋前文学与图像中的风声意象
        一、宋前辞赋与散文中的风声意象
        二、宋前诗歌中的风声意象
        三、宋前图像中的风声意象
    第三节 宋代文化语境中的“风声”
        一、“诗画一律”与风声意象
        二、“六根互用”与风声意象
        三、“天人合一”与风声意象
    本章小结
第二章 风声意象在宋代文学与图像中的分类
    第一节 随物赋声:风声意象按声源分类
        一、随物赋“形”与随物赋“声”
        二、松吟万壑:宋代文学与图像中的松声意象
        三、风篁成韵:宋代文学与图像中的竹声意象
        四、风铎和鸣:宋代文学与图像中的铎声意象
    第二节 风有四时:风声意象按时间分类
        一、“四时之变”与风声意象
        二、宋代文学中的悲秋传统与秋声母题
        三、宋代图像中的四时观念与秋声母题
    第三节 风自四方:风声意象按空间分类
        一、四方与四时:“四方风”与风声意象
        二、“西”的方位语义与宋代文学中的西风声意象
        三、方位意识的成熟与宋代图像中的西风声意象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风声意象在宋代文学与图像中的呈现方式
    第一节 风声意象在宋代文学与图像中的时间表达
        一、风声意象的“绵延”与“顷刻”
        二、宋代文学中的听觉叙事与风声意象
        三、宋代手卷的时间性与风声意象
        四、“动势”的时间意义与风声意象
        五、云烟的时间隐喻与风声意象
    第二节 风声意象在宋代文学与图像中的空间建构
        一、宋代文学中的空间叙事与风声意象
        二、“声景”与“远境”:风声意象在宋代图像中的空间呈现
        三、云烟的空间属性与风声意象
    第三节 宋代文学与图像中的“听风人”
        一、听觉主体在宋代文学中的缺席与隐匿
        二、听觉主体在宋代图像中的在场与意义
        三、凝视与倾听:听风主体在宋代图像中的呈现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宋代文学与图像中的风声意象对时空观念的呈现
    第一节 风声意象与宋人的时间观念
        一、风声意象与时间观念
        二、宋人的时间观念及其产生背景
    第二节 《秋声赋》中的风声意象对时间观念的呈现
        一、时间的变动性与听觉的主导性
        二、《秋声赋》中时间的类型
        三、《秋声赋》中的风声意象与时间观念
    第三节 宋代文学与图像中的风声意象对空间观念的呈现
        一、远与近:现实之景与记忆图式
        二、虚与实:物理世界与诗意空间
        三、内与外:自然风物与内在之境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5)审美经验理论下的部编本初中语文羁旅诗词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引言
    1.1 选题的缘起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的目的
        1.2.2 研究的意义
    1.3 选题的国内外研究概况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4 论文拟解决的主要问题及研究的可行性分析
        1.4.1 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1.4.2 研究的可行性分析
    1.5 拟采用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手段
        1.5.1 文献研究法
        1.5.2 问卷调查法
        1.5.3 访谈法
        1.5.4 案例分析法
2.核心概念介绍
    2.1 羁旅诗词
        2.1.1 概念界定
        2.1.2 诗词特点
        2.1.3 教学意义
    2.2 审美经验
        2.2.1 概念界定
        2.2.2 主要内容
        2.2.3 主要功能
3.审美经验应用于初中羁旅诗词教学的可行性分析
    3.1 审美经验与新课程标准之间的契合点
        3.1.1 重视个体的主体性
        3.1.2 关注环境的塑造性
    3.2 审美经验与部编本教材之间的契合点
        3.2.1 审美经验与部编本教材理念之间的契合点
        3.2.2 审美经验与部编本教材内容之间的契合点
    3.3 审美经验与初中学生身心发展需要之间的契合点
        3.3.1 审美经验理论与学生心理发展之间的契合点
        3.3.2 审美经验理论与学生阅历成长之间的契合点
4.初中羁旅诗词教学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4.1 调查问卷的设计与实施
        4.1.1 调查对象的选取
        4.1.2 调查问卷及访谈提纲的编制
    4.2 初中语文羁旅诗词教学现状分析
        4.2.1 学生调查问卷分析
        4.2.2 教师访谈分析
    4.3 初中羁旅诗词教学现状反映出来的问题
        4.3.1 学生层面
        4.3.2 教师层面
    4.4 造成初中羁旅诗词教学有关问题的原因分析
        4.4.1 学生层面
        4.4.2 教师层面
5.审美经验理论下的初中羁旅诗词教学问题解决策略及实施案例
    5.1 审美经验理论下的初中羁旅诗词教学问题解决策略
        5.1.1 巧用感知能力,加深文本理解
        5.1.2 创设想象空间,进行审美探究
        5.1.3 了解情感渲染,激发学习兴趣
        5.1.4 重视理解,生成审美享受
    5.2 审美经验理论下的初中羁旅诗词教学的实施案例
        5.2.1 感知文本细节
        5.2.2 驱遣想象空间
        5.2.3 创设情感境界
        5.2.4 生成理解能力
6.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初中语文羁旅诗词教学现状调查问卷(学生部分)
    附录2 初中语文教师羁旅诗词教学现状访谈提纲
学位论文数据集
致谢

(6)唐诗中的日月神话论稿(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及意义
    二、研究方法和路径
    三、研究回顾与展望
    四、研究对象的界定
第一章 唐诗中的日神及日之出入
    第一节 日神之名
    第二节 日出之处
    第三节 日入之所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唐诗中的阳乌与后羿射日
    第一节 日乌意象:咏日与咏乌
    第二节 古籍所载“羿”之形象
    第三节 唐诗之“羿”及射日诗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唐诗中的羲和与驭日神话
    第一节 羲和神话起源及其演变
    第二节 唐诗中的“羲和”含义
    第三节 “羲和驭日”诗歌引申
    第四节 羲和驾驭:日车与六龙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唐诗中的逐日、却日神话
    第一节 唐诗中的夸父逐日神话
    第二节 唐诗中的鲁阳却日神话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唐诗中的嫦娥与奔月神话
    第一节 嫦娥奔月神话的形成
    第二节 唐诗中奔月神话主题
    第三节 嫦娥形象:美的化身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唐诗中的蟾蜍与食月诗歌
    第一节 月中有蟾蜍的观念来源
    第二节 唐代的“蟾蜍食月”诗
    第三节 《月蚀诗》的相关问题
    第四节 以“蟾蜍”代月的唐诗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唐诗中的月兔及文化内涵
    第一节 “顾兔”四说及唐诗释义
    第二节 “玄兔”及月兔来源诸说
    第三节 “白兔”及月中捣药神话
    第四节 “玉兔”诸称的多重内涵
    第五节 “兔”在诗中的借代情况
    本章小结
第八章 唐诗中的月桂意象与寓意
    第一节 月中桂树异名及源流
    第二节 月中桂树的诗歌意象
    第三节 月中桂树的功名寓意
    第四节 月宫传说及蟾宫折桂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7)李应莘诗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研究现状
    二、选题意义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 李应莘的生平、师承和交游
    第一节 李应莘的家世考述
    第二节 李应莘的生平考述
        一、少承家学,随父游历
        二、进士登第,宦游南北
        三、主讲关中,培育子弟
    第三节 李应莘的师承情况
    第四节 李应莘的交游考述
第二章 李应莘诗歌的题材内容和思想意蕴
    第一节 李应莘诗歌的题材内容
        一、写景纪行
        二、记事感怀
        三、边塞战争
        四、咏物题画
        五、酬唱赠别
        六、咏史怀古
        七、悼亡怀人
    第二节 李应莘诗歌的思想意蕴
        一、抒发羁旅之苦,莼鲈之思
        二、抒发壮志难酬、光阴易逝无奈与感慨
        三、表达欲求知己而不得之悲
        四、对女性命运的同情和关注
        五、表露自己的人格追求
        六、追索先贤遗风,凭吊死难将士
        七、顾念亲友,表达孝亲思想
        八、心系社稷,关注现实民生
第三章 李应莘诗歌的艺术特色
    第一节 巧用叠词,妙趣横生
        一、李应莘诗中叠词的使用特点
        二、李应莘诗中叠词的艺术效果
    第二节 融诗化典,别有意趣
        一、李应莘诗歌中的事典考察
        二、李应莘诗歌中语典的考察
        三、李应莘诗歌用典之艺术效果
    第三节 炼字炼意,属对谨严
        一、所炼之字的位置
        二、所炼之字的词性
        三、对仗工整,精致凝练
    第四节 寓意于象,善于构境
        一、用“灯烛”意象营造孤寂寒冷的意境
        二、用“归鸦”意象营造凄凉悲伤的意境
        三、用“猿声”意象营造幽怨凄美的意境
    第五节 诗学唐人,不主故常
        一、李白积极进取的精神对李应莘的影响
        二、杜甫悲天悯人的情怀和律诗艺术对李应莘的影响
        三、李贺奇崛冷艳的诗歌风格对李应莘的影响
    第六节 风格多样,众体兼备
        一、风格多样,尤以沉郁悲凉和浓丽缠绵见长
        二、众体兼备,形式灵活
第四章 李应莘诗歌的价值及影响
    第一节 李应莘诗歌的价值
        一、文学价值
        二、史料价值
    第二节 李应莘诗歌的影响
        一、对延川县李氏家族的影响
        二、对旅观地的影响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8)陈羽及其诗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论文选题的理由和价值研究
    第二节 研究现状
        一、生平研究
        二、交游研究
        三、诗歌研究
        四、作品收录整理研究
    第三节 论文主要内容
第一章 陈羽生平交游及时代背景
    第一节 陈羽生平略考
        一、生卒年考
        二、行迹考
    第二节 陈羽交游考
        一、戴叔伦
        二、窦参
        三、朱巨川
        四、陆澧
        五、夏方庆
        六、灵澈
    第三节 时代背景
    本章小结
第二章 陈羽的诗歌内容
    第一节 酬赠离别诗
        一、酬赠离别中注入身世之感
        二、传达对友人的真挚友情
    第二节 羁旅怀乡诗
    第三节 咏史怀古诗
    第四节 山林隐逸诗
    第五节 拟古诗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陈羽诗歌艺术特色
    一、诗风清奇,略带愁苦
    二、意象丰富,细腻内敛
        (一)自然意象
        (二)人文意象
    三、精于刻画,生动传神
    四、偏好近体,尤善七绝
    五、语言精炼,较多警句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9)唐代秋夜题材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研究意义
    2.研究现状
第1章 唐代秋夜题材诗的产生背景
    1.1 文学传统的流衍与悲秋意识的确立
    1.2 唐代文人社会生活对秋夜题材诗创作之影响
        1.2.1 秋夜读书与士人对科举功名之追求
        1.2.2 宵禁松弛与唐代文人秋夜生活之丰富
        1.2.3 秋夜文人寺居友僧生活经历之记叙
第2章 唐代秋夜题材诗的思想内容及情感内涵
    2.1 忧生叹时生命意识之流露
        2.1.1 时光消逝与政治遭遇之悲慨
        2.1.2 忧念功名未立之落寞与伤感
    2.2 相思恋爱情感追求之表达
        2.2.1 闺怨诗与思妇怀亲愁绪之表达
        2.2.2 七夕诗对仙侣爱情之描写与感慨
    2.3 思乡怀友思想情绪之宣泄
        2.3.1 羁旅漂泊及卫国戍边与故园之思
        2.3.2 秋夜怀友真情之流露
    2.4 聚散离别人生体验之描写
        2.4.1 秋夜好友相聚之欣喜
        2.4.2 秋夜好友分别之难舍
    2.5 仕进从政理想经历之言说
        2.5.1 秋夜寓直从政经历之描写
        2.5.2 宫怨诗与唐代文人的“仕进”情结
    2.6 纵情行乐人生态度之展现
        2.6.1 唐代秋夜题材诗对悲秋传统思想的超越
        2.6.2 唐代秋夜题材诗中的自然闲适意境之描写
第3章 唐代秋夜题材诗的艺术手法与审美意蕴
    3.1 独特声音意象的运用与内心情感的强化
        3.1.1 蝉、雁、猿、蛩等动物之声
        3.1.2 风雨、落叶、山泉、竹林等自然之声
        3.1.3 捣衣砧杵、琴笛、钟漏等人事之声
    3.2 简笔摹神写景方式的运用
        3.2.1 “水墨画”式写景方式的运用
        3.2.2 秋夜写景造境单调枯寂之弥补
    3.3 有意突显和强化动态描写
        3.3.1 敏锐的动态捕捉与表现手法
        3.3.2 生动形象的动词的使用及其作用
    3.4 浓郁的感伤气息和阴柔的诗歌风格之结合
        3.4.1 秋夜感伤之情的深婉、细腻化表现
        3.4.2 浓郁的感伤气息和阴柔的诗歌风格映衬之美
    3.5 宏阔壮美的秋夜边塞意境之描写与塑造
        3.5.1 宏阔的秋夜边塞意境对昂扬的唐人精神之烘托
        3.5.2 宏阔的秋夜边塞意境对哀怨的思乡情绪之反衬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10)图式理论应用于汉语国际教育古典诗歌教学研究 ——以西北师范大学中高级东干留学生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内容
    三、研究现状
    四、理论基础
    五、研究方法
第一章 图式理论概述
    第一节 图式的定义
    第二节 图式的特征
    第三节 图式的功能
    第四节 图式的信息加工方式
        一、自下而上的信息加工方式
        二、自上而下的信息加工方式
        三、两种加工方式结合的信息加工方式
第二章 图式理论应用于汉语国际教育古典诗歌教学的可行性分析
    第一节 图式理论符合汉语国际教育古典诗歌教学原则
        一、符合循序渐进的原则
        二、符合以记诵为主和学生自主学习的原则
        三、符合注重诗歌意境感悟的原则
    第二节 图式理论符合汉语国际教育古典诗歌教学的重要意义
        一、图式理论符合对古典诗歌知识体系化的理论指导意义
        二、图式理论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
第三章 古典诗歌图式的建构
    第一节 建构古典诗歌内容图式
        一、建构古典诗歌题材图式
        二、建构古典诗歌意象图式
        三、建构古典诗歌情感图式
        四、建构古典诗歌诗人背景图式
    第二节 建构古典诗歌形式图式
        一、建构古典诗歌篇章结构图式
        二、建构古典诗歌表达方式图式
        三、建构古典诗歌修辞手法图式
第四章 图式理论应用于西北师范大学东干留学生古典诗歌教学的情况
    第一节 东干留学生基本情况介绍
    第二节 东干留学生的古典诗歌实际教学情况调查
    第三节 图式理论应用于东干留学生的古典诗歌教学设计
        一、《静夜思》教学设计
        二、《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
第五章 对汉语国际教育古典诗歌教学的反思与建议
    第一节 对汉语国际教育古典诗歌教学的反思
    第二节 对汉语国际教育古典诗歌教学的建议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发表论文

四、浅谈月亮在唐代羁旅诗中所起的情感作用(论文参考文献)

  • [1]清代杜甫诗意图研究[D]. 罗丹. 西华师范大学, 2021
  • [2]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唐诗修辞教学研究[D]. 徐思. 天津师范大学, 2021(10)
  • [3]李商隐无题诗研究[D]. 宋雪伟.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4]风声意象在宋代文学与图像中的呈现[D]. 邓珏. 东南大学, 2020(02)
  • [5]审美经验理论下的部编本初中语文羁旅诗词教学研究[D]. 丁佳琪. 天水师范学院, 2020(06)
  • [6]唐诗中的日月神话论稿[D]. 高磊. 吉林大学, 2020(08)
  • [7]李应莘诗歌研究[D]. 李领弟. 延安大学, 2020(12)
  • [8]陈羽及其诗歌研究[D]. 刘青青. 闽南师范大学, 2020(01)
  • [9]唐代秋夜题材诗研究[D]. 朱宝宝. 新疆大学, 2020(07)
  • [10]图式理论应用于汉语国际教育古典诗歌教学研究 ——以西北师范大学中高级东干留学生为例[D]. 闫转芳. 西北师范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论唐代拘留诗中月亮的情感作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