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于建立上海港水上交通管理系统的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张元辰[1](2013)在《上海港水上客运安全管理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文中提出水上客运安全事关人民群众出行便捷和生命安全,是水上安全生产工作的重中之重,客运安全历来是城市公共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障城市安全运行,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落脚点。水上客运交通事故不仅仅威胁着人命财产安全,还对水域环境、生态资源等造成损失。国内外一系列水上客运事故不断向我们敲响着安全警钟,结合近年来上海港水上客运的蓬勃发展和水上客运旅客量的大流量现状及增长态势,一旦发生水上客运事故,将造成多方面的重大损失和严重后果,因此,水上客运被列为海事部门所辖水域及海区的重大危险因素。本文通过对上海港水上客运发展形势和管理现状进行研究分析,对现行的水上客运相关的海事法律法规进行梳理,查找和分析目前影响上海水上客运安全的重大危险因素,利用综合安全评估的理念,从影响“水上客运危险因素”的环节即“人-船机-环境-管理-货”五个方面着手,梳理与水上客运相关的物流运输链和利益关系链,分析与水上客运相关的制衡关系、合作关系、责任关系以及义务关系,并根据分析结果结合公共管理的理念,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及建议,落实责任方和责任,打造“责任链”,并从“防、堵、查、救、纠”五个环节制定水上客运隐患防控措施,编织“安全网”,制定水上客运隐患防控措施,努力实现隐患排查、科学评估和综合治理,提高水上客运安全服务水平
王春娟[2](2020)在《黄骅港水上交通信息服务平台项目质量管理研究》文中认为黄骅港位于沧州以东90公里处,河北、山东两省交界处,环渤海经济圈的中部,是陕西、内蒙煤炭外运陆运距离最短的港口,主要负责国家能源集团煤炭的下水外运工作,是国家西煤东运、北煤南运的主通道之一。公司信息化平台难以解决“信息孤岛”、协同化等问题,软件平台质量需要提高。本文从项目质量管理角度对黄骅港水上交通信息服务平台系统进行研究,以期对黄骅港水上交通信息服务平台项目进行项目质量的管控,为今后港口信息化建设提供理论和实践方面的借鉴。首先,结合国内外研究现状阐述了软件项目质量管理理论。主要有软件开发项目管理理论、质量管理、项目质量管理理论以及常用质量管理工具等,为研究打下理论基础。其次,分析了黄骅港信息化项目质量管理现状。找出了在需求调研、功能设计、实施、上线运行、后期维护等各个阶段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分析了问题产生的原因。第三,针对存在的问题和原因,明确改进目标和原则,制定了黄骅港信息服务平台项目在需求调研、功能设计、项目实施、上线运行、后期维护各工作阶段的质量管理改进方案。最后,为保障改进方案的顺利实施,针对需求调研、功能设计、项目实施、上线运行、后期维护工作的改进工作,一一制定了实施保障措施。
李健[3](2020)在《长江太仓段水上交通安全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太仓作为长江黄金水道的“江尾海头”,毗邻上海,地理条件优越,是长江三角区经济区重要交通枢纽,近年来,伴随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太仓港航经济发展迅速,随之而来的是长江太仓段水域船舶通航环境日趋复杂,船舶集中交汇现象愈加明显,水上安全状况目趋恶化。由于水上交通事故具有偶然性,且具有损失大、救助难、社会影响大等特点,不但会影响长江太仓通航形势的持续稳定,而且也给广大民众带来了很大的生命财产损失和不利的社会影响,太仓航运事业的蓬勃发展与安全生产现状的矛盾逐渐加剧。本文通过分析太仓港水上交通安全管理的现实情况和涉水管理部门的职能,对当前太仓港水上交通安全当下状况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提出太仓港水上安全管理中实际存在的问题,例如海事现场监管的执法界限不清晰,企业主体责任落实不到位,社会大众安全意识不足,集装箱船舶横越航道频繁导致事故多发,船舶日益大型化导致监管难度加大等。结合国内、国外相对领先的管理经验,重点从公共管理的角度,对提升太仓港水上安全管理能力进行深入讨论,旨在着力提高海事管理机构应对水上突发交通事故能力、科学规划日常监管、救助工作。本文从完善法规体系、明确职责强化管理、提升应急能力、加强督促企业、提高大众安全意识等方面提出水上安全监管的建议和意见,使海事管理机构水上安全监管水平和应急处置能力有效提高,减少水上交通事故的发生,对维持太仓港水上交通安全持续稳定,促进太仓地方经济快速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王克东[4](2019)在《大连市陆岛运输客运安全管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大连市陆岛交通运输涵盖区域包括庄河、皮口、金石滩、杏树屯港区,以长海县各岛屿港口为核心,形成大连市陆岛港[]水上客运运输体系。大连市陆岛交通运输具有点多、线长、面广、量大的特点,以及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复杂的海上交通环境,给陆岛运输安全管理带来了极大的挑战。随着沿海经济的迅猛发展,海岛旅游产业的进一步推广和发掘,陆岛运输也从仅仅解决海岛常驻居民的出行向海岛特色海产品输出和进岛观光旅游运输多元发展,对参与陆岛运输船舶满足安全快捷畅通出行提出了新的标准,同时也对陆岛运输客运安全监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以大连市陆岛运输客运安全监管为研究对象,结合安全管理、多元社会治理、新公共服务、政府职能转变等公共管理相关理论,采取文献、实地调研资料分析等方法,分析大连市陆岛运输现状,对影响陆岛运输客运安全各个因素进行分析比较,研究不同因素对陆岛运输客运安全管理的影响。结合自身海事管理工作经验,发现大连市陆岛运输客运安全监管存在如下问题:一是大连市陆岛运输码头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二是大连市陆岛运输非法营运依然存在;三是海事执法模式改革未有效实施;四是大连市陆岛运输应急保障机制不健全。在此基础上,通过总结国内水上客运安全监管的成型经验,结合国外先进管理理念和案例,着重对大连陆岛运输客运安全管理进行专题研究,分析通航环境、船舶、人员、管理对陆岛运输客运安全管理所起的作用,进一步探索加强陆岛运输客运安全监管的对策,根据其重要性及特点制定出相应的对策:一是规范航运企业、客运船舶、船员安全管理。包括督促航运公司建立健全客运安全各项制度,提升船员适应能力和安全意识,督促航运企业落实主体责任;二是完善大连市陆岛运输客运安全监管体系,包括加强陆岛运输客运安全监管法律法规落实,推动地方政府加速相关立法;三是落实海事系统执法模式改革各项措施,包括促进执法模式改革措施落实,提升执法装备现代化水平,深化部门协作机制,打造海上安全链;四是提升大连市陆岛运输区域搜救应急管理水平,包括加强大连市陆岛运输应急队伍及能力建设,完善大连市县级搜救应急预案和救援体系,促进大连市陆岛运输客运安全管理部门联动机制建立;五是推动大连市陆岛运输客运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加快大连市陆岛运输客运船舶更新改造,加强大连市陆岛运输交通码头基层设施建设。在海事管理这个特定的领域,借助公共管理理论的一般原理,探索出大连市陆岛运输客运安全管理的新思路和新方法,进一步完善陆岛运输客运安全监管体系,为保障大连市陆岛运输客运安全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鲁富强[5](2014)在《滨州港水上交通安全监管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国家“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区”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战略的实施推进,“黄蓝”两区开发建设,已成为推动滨州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滨州市近年来抓住战略机遇,经济发展较快。以港兴滨,陆海统筹,成为引领滨州科学发展、追赶超越的强大动力,加快港口建设,发展沿海产业,将会进一步培育支撑滨州快速发展的新经济增长点。滨州港坐落在渤海湾西南岸,地处黄河三角洲腹地,主要港区位于套尔河沿岸及入海口延伸处,是山东省北部主要出海口。滨州港及其附近水域状况较为复杂,地理位置特殊,通航密度自2013年以来有较大幅度的增大。由于滨州港水域船舶交通流量急剧增长,通航环境日趋复杂,最近几年险情事故时有发生。为了减少水上交通事故发生,维护航运经济稳定发展,地方政府、海事部门、港口企业和航运公司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研究制定了了不少针对性的措施和办法,为此做出了不懈努力。但是,在滨州港水上交通安全整体研究方面,还有待开展。本研究针对滨州港水域现有自然状况和相关通航要素,根据影响水上交通安全的指标及其危险程度,通过模糊数学理论计算,对滨州港进行综合评判,获取滨州港水域水上交通安全的危险等级。在保证安全风险可接受范围内,提出提高港口运营效益的建议和对策,以期达到船舶航行安全和港口经营效益最佳的协调性,实现港口运营和安全发展和谐统一。研究结论可为滨州港的规划建设提供理论参考,对提高滨州港水上交通运营效率和完善安全监管,保障水上交通安全有着现实意义。
王文毅[6](2006)在《厦门港水上交通安全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水上交通安全管理是海上交通工程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指为防止船舶和货物的损害以及防止海上污染而对指定水域内船舶行为的总体和相关水域环境所实施的管理。其目的是维持良好的水上交通秩序,以确保船舶流能够迅速、畅通和安全的运行,防止和减少船舶交通事故以及保护水域环境免遭船舶污染。本文针对厦门港水域的水上交通安全管理进行研究。 首先对厦门港及其附近水域的海上交通事故进行统计和分析,并且采用灰色理论分析方法将港口的不同区域与总体海事事故之间的关联度进行比较,其目的是希望找出影响水上交通安全的重点事故、水域和时间等要素。其次,通过认真研究厦门港口的历史统计数据和发展规划,采用三次指数平滑法对厦门港的吞吐量和到港船舶数量做短期的预测;再通过实态观察结果分析渔船和港内小型客船的数量和活动规律;得出港口的发展给水上交通安全管理系统提出的几个突出问题。在以上分析和研究的基础上,为厦门港水上船舶交通管理系统的工作思路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认为该系统下一步的工作重点应该是:交通组织功能的落实、VTS雷达盲区的逐步消除、重点监管对象的确立、通航条件的改善、事故处理预案的建立和小型客船管理力度的加强等等。
毕艳亮[7](2020)在《滨州港船舶航行环境安全模糊综合评价研究》文中认为由于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带动着进出口贸易不断增加,使得港口经济也得以快速发展。滨州港濒临渤海湾,随着滨州港经济腹地城市的不断发展,滨州港船舶的数量不断增加、吨位变得越来越大,港口及其附近水域的船舶交通流量的密度、通航环境也逐渐变得更加的复杂化,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该水域发生事故的概率也逐渐增加,对滨州港的运输能力和船舶进出港区的航行安全带来严峻的考验。为加强水域船舶通航安全,减少船舶交通事故,更好地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本文对滨州港船舶航行环境安全风险进行评价。论文全面分析了滨州港船舶航行环境安全风险的影响因素,依据风险因素对辖区事故的影响程度制定了评价指标体系,并通过专家调查做了验证;在滨州港船舶航行环境统计数据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外的研究学者在船舶航行环境安全风险评价这一研究领域的成果,设定了评价指标的危险度评价标准;通过定性和定量的分析各指标,形成了各指标的隶属度函数,并建立单因素模糊评价模型;运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各指标权重;结合指标因素的权重,进而运用模糊综合评价的方法对滨州港船舶航行环境安全风险进行评价。最后得出安全评价结论,为辖区安全管理提供借鉴性的对策与建议。本文最终确定了影响滨州港船舶航行环境安全风险评价的4个一级指标以及11个二级指标,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了每一项指标的权重,通过模糊综合评价的方法对滨州港船舶航行环境安全风险进行评价,并得到当前滨州港的船舶航行环境安全等级为介于安全与临界之间。通过安全评价的研究,较好的把握滨州港水域的相关因素危险状况,为有关部门提高通航管理水平、改进防范措施等提供参考。
祝小杰[8](2016)在《东营港水上交通安全保障适应性研究》文中提出随着全球化经济进程的加快、国民经济和对外贸易的高速增长,海上贸易往来发展迅速,海上交通量也日益增加,这都促进了船舶大型化、专业化的发展,并且对港口泊位和航道的安全要求也随之提高。伴随着航运市场的繁荣发展,化工品航运市场也迅速发展起来,并且呈现稳步上升的趋势。利用港口优势对液体化工品进行储存、装卸和中转可以大大降低经营成本。液体化工泊位工程是我国港口建设的一个特殊的行业,也是具有重大环境保护要求和安全要求的特殊工程。进而对港口通航环境和水上交通安全保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港口通航密度的日趋增大、通航环境的不断变化,对东营港拟建液体化工泊位工程进行水上交通安全保障适应性研究是非常必要的。本文首先对东营港拟建液体化工泊位工程概况和水域通航环境进行了讨论,具体分析了拟建工程位置、设计方案、该水域的自然条件、交通环境等。随后,从设计水深、各泊位距离、泊位长度、回旋水域和离停泊水域宽度等多个方面,详细分析了拟建工程对东营港水上交通安全的主要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分别研究了拟建工程施工期间、营运期间及通信导航设施对港口通航水域交通安全的影响,讨论了施工期和营运期间该液体化工泊位工程对东营港环境、水域内的交通组织以及船舶航行安全的影响,着重分析了港区通信导航设施现状,结合液体化工品泊位建设的特殊性,指出建立VTS系统对水上交通安全的重要作用,并对VTS系统进行了工程影响评价。最后指出了该拟建工程在水上交通安全保障的不足之处,并给出具体的改进建议和安全保障措施。东营港液体化工泊位工程建设项目是东营港整体规划的一个重要的环节,该工程的建成有利于我国石油化工等行业充分利用国内外市场资源,增强港区船舶交通管理,并促进液体化工品内外贸易。本文对东营港液体化工泊位拟建工程影响水上交通安全的多种因素进行分析和研究,所得结论对保障该水域的水上航行安全具有积极意义。
王杰[9](2019)在《基于模糊网络分析法的大桥船撞安全性研究》文中提出随着交通运输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我国沿海城市的桥梁建设工程如雨后春笋,加之船舶朝着大型化趋势发展,大桥船撞的事故频繁发生,轻者船舶和桥梁受损,重者桥塌、船沉甚至人亡。因此,在桥梁数量不断增加、船舶的通航密度不断变大、船撞桥事故频繁发生的情形下,对大桥船撞安全性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本文通过考虑人、船、环境、管理以及桥梁自身等多方面影响因素,建立大桥船撞安全性的模糊网络法分析模型,为大桥船撞的安全性评价提供一种研究方法。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对国内外大桥船撞的典型事故以及模糊网络分析法的研究情况进行了总结。(2)从评价原理和模型构建的角度,对层次分析法和网络分析法进行分析比较,并在此基础上引入模糊网络分析法进行风险评价。(3)通过分析大桥船撞事故发生的危险源,综合考虑人、船、环境、管理以及桥梁自身等多方面影响因素,建立了评价大桥船撞安全评价指标体系,为全面评价大桥船撞安全奠定良好的基础。(4)通过三角模糊数处理专家评分法所得的数据,一定程度上克服了权重赋值的主观性,并利用网络分析法确定了一级指标间的影响权重,然后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建立了大桥船撞的安全性评价模型。(5)基于建立的安全评价模型评价了上海港辖区大桥船撞的安全性,其评价结果为“安全性较高”。(6)总结了大桥船撞安全性评价模型中尚需进一步研究的内容。
张宝刚[10](2010)在《基于物元分析法的连云港港进港航道通航环境风险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进入21世纪后,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便驶入了快车道,港口航运业也到了一个空前繁荣的发展时期,随之带来了船舶吨级增大,船速加快,港口及其附近水域船舶的密度越来越大,使得通航环境发生了变化,港口水上交通事故时有发生。正是因为水上交通事故日益增多,通航环境风险评价引起了很多学者的关注。近几十年来,国内外有关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对通航环境风险评价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欧美等水运发达国家,尤其是欧洲,非常重视水上交通安全的研究,采用系统工程理论发展完善水上交通安全理论体系,并运用最新理论方法和信息技术分析建立各种风险评价模型,提出各种安全管理对策,从根本上把水上交通事故数降低到全社会可接受风险水平之下。本文在大量查阅国内外学术成果的基础上,对各种风险评价方法的原理、应用进行深入的剖析,发现尽管风险评价方法很多,但具体应用在水域通航环境风险评价方面的评价方法却局限于少数几种,基于此,本文将目前应用非常广泛、计算简便的物元分析法引入到通航环境风险评价中。本文首先对连云港港进港航道水域水上交通安全管理现状进行分析,主要从港口航道现状及规划、自然环境、航行环境、交通流状况和交通事故等五个方面进行较为详细的分析。通过分析水上交通事故,得出了连云港港进港航道水域水上交通事故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规律性,找出了连云港港进港航道水域水上交通事故发生的主要致因。其次,通过对多种风险评价方法进行综合比选,选取物元分析作为本研究的评价方法;在水上交通事故致因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对船舶驾引人员、航运科研工作者、航运管理者等人员进行问卷调查,结合国内外文献资料确定本研究风险评价的指标体系。然后建立连云港港进港航道通航环境风险评价模型。最后,通过计算得出风险评价结果:连云港港进港航道水域通航环境安全等级为低风险度。根据风险评价结果,以及水上交通事故统计分析结论,提出连云港港进港航道水域通航环境风险控制建议。
二、关于建立上海港水上交通管理系统的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关于建立上海港水上交通管理系统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上海港水上客运安全管理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概述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内容 |
1.3 研究目的 |
1.4 研究意义 |
1.5 概念界定 |
1.6 研究方法 |
1.7 文献综述 |
1.7.1 国外文献 |
1.7.2 国内文献 |
1.7.3 研究的不足与趋势评述 |
第2章 上海港水上客运现状及发展趋势 |
2.1 省际航线客船 |
2.1.1 洋山港海事处上海港省际客船情况 |
2.1.2 吴淞海事处上海港省际客船情况 |
2.1.3 崇明海事处上海港省际客船情况 |
2.1.4 上海港省际航线客船发展趋势 |
2.2 轮渡 |
2.2.1 区域分布 |
2.2.2 黄浦江轮渡 |
2.2.3 崇明三岛轮渡 |
2.3 游览船 |
2.3.1 游览船及其公司概况 |
2.3.2 客运量情况分析 |
2.3.3 黄浦江游览发展趋势 |
第3章 上海港2008年来水上客运船舶险情事故概况 |
3.1 险情事故概述 |
3.2 涉及国际邮轮险情事故 |
3.2.1 按险情事故性质统计 |
3.2.2 按发生险情事故的位置统计 |
3.2.3 按险情事故主要原因统计 |
3.2.4 典型事故 |
3.3 涉及省际客轮险情事故 |
3.3.1 按险情事故性质统计 |
3.3.2 按险情事故位置统计 |
3.3.3 按险情事故主要原因统计 |
3.3.4 典型事故 |
3.4 涉及对江轮渡险情事故 |
3.4.1 按险情事故性质统计 |
3.4.2 按险情事故位置统计 |
3.4.3 按险情事故主要原因统计 |
3.4.4 典型事故 |
3.5 涉及黄浦江游览船险情事故 |
3.5.1 按险情事故性质统计 |
3.5.2 按险情事故主要原因统计 |
3.5.3 典型事故 |
第4章 水上客运存在的问题及危险原因分析 |
4.1 水上客运危险因素的识别 |
4.1.1 水上客运危险因素的内涵 |
4.1.2 水上客运待评价危险因素的识别过程 |
4.2 人为因素 |
4.2.1 船员心理素质 |
4.2.2 船员责任意识 |
4.2.3 船员业务能力 |
4.3 船舶因素 |
4.3.1 船龄 |
4.3.2 船体结构 |
4.3.3 机器设备 |
4.3.4 消防设备 |
4.3.5 救生设备 |
4.4 码头因素 |
4.4.1 码头选址 |
4.4.2 码头布局 |
4.5 旅客管理因素 |
4.5.1 乘客登轮后的安全教育 |
4.5.2 旅客危险行为监控 |
4.6 货物管理因素 |
4.6.1 危险品上船检查 |
4.6.2 大件货物船上管理 |
4.7 公司管理因素 |
4.7.1 企业安全管理体系 |
4.7.2 船舶安全管理 |
4.7.3 船员证书管理 |
4.7.4 船舶证书管理 |
4.7.5 船舶值班制度检查 |
4.8 通航环境因素 |
4.8.1 水文气象 |
4.8.2 渔船捕捞作业 |
第5章 上海港水上客运综合安全评价 |
5.1 综合评价理论基础 |
5.2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5.2.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
5.2.2 评价指标体系建立流程 |
5.2.3 建立上海港水上客运安全指标评价体系 |
5.3 指标权重的确定 |
5.3.1 指标权重确定 |
5.3.2 指标权重的计算 |
5.4 上海港水上客运综合安全评价模型 |
5.4.1 评价模型方法选择 |
5.4.2 建立上海港水上客运综合安全评价模型 |
5.5 上海港水上客运综合安全评价 |
5.6 评价结果分析 |
第6章 构建水上客运安全综合治理格局 |
6.1 “链网工程”内涵 |
6.1.1 责任链建立的内涵 |
6.1.2 安全网编织内涵 |
6.2 水上客运安全责任链的建立 |
6.2.1 职责、义务制约打造责任链 |
6.2.2 利益导向吸引打造责任链 |
6.3 水上客运安全网的建立 |
6.3.1 防 |
6.3.2 堵 |
6.3.3 查 |
6.3.4 救 |
6.3.5 纠 |
6.4 政府主管机关应探索建立安全管理体系 |
6.4.1 建立完善的水上客运合作贞任体系 |
6.4.2 建立完善的水上客运合作源头控制体系 |
6.4.3 建立水上客运合作安全保障体系 |
6.4.4 建立水上客运合作安全监管体系 |
6.4.5 建立健全水上客运合作安全生产应急反应体系 |
6.4.6 建立水上客运合作安全宣传教育培训体系 |
6.4.7 建立水上客运合作企业安全生产自控体系 |
6.5 航运企业内部建立安全管理体系 |
6.6 上海港水上客运安全管理具体对策与建议 |
6.6.1 国际邮轮停泊安全防护 |
6.6.2 国际邮轮上海进出港“全程”护航 |
6.6.3 长江口、吴淞口鱼汛期渔船联合监管 |
6.6.4 黄浦江实行客货船分时段航行 |
6.6.5 加强客滚船危险登船检查和大件物品配载系固 |
6.6.6 加大对轮渡客运公司的扶持力度,更新船舶,稳定船员队伍 |
6.6.7 多举措确保黄浦江上轮渡线安全运行 |
6.6.8 加强对客运内河船员考试发证和知识更新培训 |
6.6.9 建设公共游艇码头,确保游艇靠泊安全 |
6.6.10 上港港应建立客船遇险应急抢险联动快速反应体系 |
第7章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1. 水上客运(含大型邮轮)危险因素调查问卷 |
附录2. 水上客运安全评价指标评级表 |
卷内表 |
(2)黄骅港水上交通信息服务平台项目质量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1.1 课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1.3 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第2章 质量管理的相关理论 |
2.1 软件开发项目管理 |
2.1.1 软件项目系统开发的生命周期 |
2.1.2 公司软件项目开发的项目管理流程 |
2.2 质量的定义与观念 |
2.2.1 质量的定义 |
2.2.2 质量的不同观念 |
2.3 项目质量管理 |
2.3.1 项目质量管理的定义 |
2.3.2 项目质量管理的工具 |
2.4 常用质量管理分析工具 |
2.4.1 亲和图 |
2.4.2 质量屋 |
2.4.3 排列图 |
2.4.4 关联图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黄骅港信息化项目质量管理现状分析 |
3.1 黄骅港务公司概述 |
3.2 黄骅港信息化项目情况概述 |
3.2.1 MIS系统 |
3.2.2 生产管控一体化系统 |
3.2.3 设备维修平台 |
3.3 黄骅港信息化项目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 |
3.3.1 需求调研存在的问题 |
3.3.2 功能设计存在的问题 |
3.3.3 实施过程存在的问题 |
3.3.4 上线运行存在的问题 |
3.3.5 后期维护存在的问题 |
3.4 黄骅港信息化项目质量管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
3.4.1 需求调研阶段问题产生的原因 |
3.4.2 功能设计阶段问题产生的原因 |
3.4.3 项目实施过程问题产生的原因 |
3.4.4 上线运行阶段问题产生的原因 |
3.4.5 后期维护阶段问题产生的原因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黄骅港水上交通信息服务平台项目的质量管理改进方案 |
4.1 黄骅港水上交通信息服务平台项目概述 |
4.1.1 项目概述 |
4.1.2 项目建设原则 |
4.1.3 项目建设目标 |
4.1.4 项目建设内容 |
4.2 黄骅港水上交通信息服务平台项目质量管理改进依据和改进目标 |
4.2.1 质量管理改进依据 |
4.2.2 质量管理改进目标 |
4.3 需求调研阶段的改进方案 |
4.3.1 调研对象 |
4.3.2 调研方式 |
4.3.3 调研内容 |
4.4 功能设计方面的改进方案 |
4.4.1 目标对象 |
4.4.2 用户界面 |
4.4.3 数据库结构 |
4.4.4 过程质量监督 |
4.5 项目实施过程的改进方案 |
4.5.1 组织管理 |
4.5.2 硬件材料 |
4.5.3 施工技术 |
4.6 上线运行阶段的改进方案 |
4.6.1 运行保障 |
4.6.2 应急处理 |
4.6.3 问题优化 |
4.7 后期维护方面的改进方案 |
4.7.1 运行管理制度 |
4.7.2 设备维护保障机制 |
4.8 质量管理改进方案的初步成果 |
4.9 本章小结 |
第5章 黄骅港水上交通信息服务平台项目质量管理实施保障措施 |
5.1 项目质量管理计划 |
5.1.1 项目质量管理方案策划 |
5.1.2 项目质量管理实施策划 |
5.2 项目质量管理的实施保障 |
5.2.1 制定项目质量管理组织保障机制 |
5.2.2 制定项目人员管理方案 |
5.2.3 制定相应的管理激励措施 |
5.3 项目质量监督 |
5.3.1 做好项目质量的信息管理工作 |
5.3.2 建立健全技术数据档案制度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长江太仓段水上交通安全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的背景和研究的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2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水上交通安全 |
2.1.2 水上交通安全管理 |
2.2 理论基础 |
2.2.1 风险管理理论 |
2.2.2 公共管理理论 |
2.2.3 新公共管理理论 |
3 长江太仓段水上交通安全管理现状分析 |
3.1 长江太仓段水上交通安全管理现状 |
3.1.1 水上交通安全管理要素分析 |
3.1.2 水上交通安全管理目前所采取的举措 |
3.1.3 水上交通安全管理取得的成效 |
3.2 长江太仓段水上交通安全管理中出现的主要问题 |
3.2.1 水上安全管理的执法界限不清晰 |
3.2.2 管理手段未能适应港口发展新形势 |
3.2.3 航运企业未能落实安全主体责任 |
3.2.4 社会大众水上安全意识不足 |
3.3 水上交通安全管理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3.3.1 管理体制相对滞后 |
3.3.2 应急保证能力建设不够完善 |
3.3.3 航运企业安全意识淡薄 |
3.3.4 水上交通安全宣传力度不够 |
4 国内外其他地区水上交通安全管理的经验借鉴 |
4.1 国外水上交通安全管理概况 |
4.1.1 美国:组建统一的水上执法队伍 |
4.1.2 日本:.服务船舶航行安全 |
4.1.3 澳大利亚:开展部门间合作 |
4.2 国内其它地区水上交通安全管理概况 |
4.2.1 上海:建立电子口岸网络 |
4.2.2 广东:提出“智慧海事”监管服务 |
4.2.3 福州:建立科学全面监管体系 |
4.3 经验借鉴 |
4.3.1 畅通部门间沟通有利于资源有效整合 |
4.3.2 先进科学技术的运用不可或缺 |
4.3.3 监管硬件设施的投入是安全监管的根本 |
4.3.4 提升应急能力是水上安全的基础保障 |
5 加强长江太仓段水上交通安全管理的对策分析 |
5.1 完善水上交通安全管理体制 |
5.1.1 厘清职责定位强化执法监督 |
5.1.2 建立高效的协调机制 |
5.1.3 整合现有海事执法力量 |
5.2 加强水上交通安全管理法规体系建设 |
5.2.1 严格执行现有法规和规定 |
5.2.2 完善相关规章和制度 |
5.3 提高水上交通安全应急保障能力 |
5.3.1 加强应急救援体系建设 |
5.3.2 整合现有应急资源 |
5.3.3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
5.4 督促航运企业落实安全主体责任 |
5.4.1 督促航运企业把安全放在首位 |
5.4.2 督促航运企业加大安全投入 |
5.4.3 加强航运企业从业人员安全素质教育 |
5.5 强化社会大众水上交通安全意识 |
5.5.1 加大水上交通安全教育投入 |
5.5.2 引导社会大众自觉遵守水上安全规定 |
5.5.3 提高社会大众水上安全意识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4)大连市陆岛运输客运安全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 |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陆岛运输 |
2.1.2 安全管理 |
2.2 理论基础 |
2.2.1 安全管理理论 |
2.2.2 多元社会治理理论 |
2.2.3 新公共服务理论 |
2.2.4 政府职能转变理论 |
3 大连市陆岛运输客运安全管理现状分析 |
3.1 大连市陆岛运输客运安全管理措施与成效 |
3.1.1 大连市陆岛运输客运安全管理整体情况 |
3.1.2 大连市陆岛运输通航环境管理基本状况 |
3.1.3 大连市陆岛运输客运船舶管理基本情况 |
3.2 大连市陆岛运输客运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 |
3.2.1 陆岛运输非法营运现象突出 |
3.2.2 陆岛运输人才培养机制未建立 |
3.2.3 陆岛运输应急保障机制不健全 |
3.2.4 陆岛运输码头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
3.3 大连市陆岛运输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3.3.1 陆岛运输安全管理主体责任落实不到位 |
3.3.2 陆岛运输客运安全管理地方立法滞后 |
3.3.3 服务陆岛运输执法模式相对落后 |
3.3.4 县级搜救应急救援体系未有效运行 |
3.3.5 陆岛运输基础建设资金投入不足 |
4 国外与国内其它地区陆岛运输客运安全管理经验借鉴 |
4.1 国外水上客运安全管理经验 |
4.1.1 美国海岸警备队水上客运安全管理概况 |
4.1.2 欧盟水上客运安全管理概况 |
4.1.3 国外水上客运安全管理经验启示和借鉴 |
4.2 国内其他地区水上客运安全管理经验 |
4.2.1 舟山水上客运安全管理概况 |
4.2.2 琼州海峡水域水上客运安全管理概况 |
4.2.3 国内陆岛运输水上客运安全管理经验启示和借鉴 |
5 加强大连市陆岛运输客运安全管理的对策分析 |
5.1 规范航运企业、客运船舶、船员安全管理 |
5.1.1 督促航运公司建立健全客运安全管理制度 |
5.1.2 全面提升船员适任能力和安全意识 |
5.1.3 督促航运企业落实主体责任 |
5.2 完善大连市陆岛运输客运安全管理制度 |
5.2.1 加强水上客运管理法律制度落实 |
5.2.2 推动地方立法进程 |
5.3 落实海事系统执法模式改革各项措施 |
5.3.1 加快执法改革措施落实 |
5.3.2 优化执法装备配置 |
5.3.3 科学设置人员配置 |
5.3.4 深化部门协作机制 |
5.4 提升大连市陆岛运输搜救应急管理水平 |
5.4.1 加强大连市陆岛运输应急队伍及能力建设 |
5.4.2 完善大连市县级搜救应急预案和救援体系 |
5.4.3 促进大连市陆岛运输客运安全管理部门联动机制建立 |
5.5 推动大连市陆岛运输客运基础设施建设 |
5.5.1 推动船型标准化建设 |
5.5.2 推动陆岛码头基础设施建设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5)滨州港水上交通安全监管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国外研究现状 |
1.4 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1.5 本章小结 |
第2章 滨州港水上交通与安全管理现状 |
2.1 自然条件 |
2.1.1 气象 |
2.1.2 水文 |
2.2 船舶航行水域环境 |
2.2.1 港口码头 |
2.2.2 航道 |
2.2.3 锚地 |
2.2.4 防波堤 |
2.3 交通管理现状 |
2.3.1 导助航设施 |
2.3.2 海事监管机构 |
2.3.3 滨州港相关管理规定 |
2.3.4 应急救助资源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滨州港水上交通安全评价 |
3.1 通航环境评价指标及标准 |
3.2 评价指标模型的建立 |
3.2.1 能见度隶属度函数的建立 |
3.2.2 风的隶属度函数的建立 |
3.2.3 流的定义及其隶属度函数的建立 |
3.2.4 航道状况的定义及其隶属函数的建立 |
3.2.5 交通条件因素评价指标模型的建立 |
3.2.6 交通量及导助航设施隶属度函数的建立 |
3.3 模糊综合评价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提高交通量的风险研究 |
4.1 评价结果的验证 |
4.2 滨州港航道交通量核算 |
4.3 提高交通量对危险程度的影响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水上交通安全对策 |
5.1 险情事故分析 |
5.2 设立候潮区影响分析 |
5.2.1 候潮区影响因素 |
5.2.2 候潮区的划定分析 |
5.2.3 候潮区碍航性分析 |
5.3 候潮区安全评估 |
5.3.1 候潮区水深条件分析 |
5.3.2 侯潮区水域底质分析 |
5.4 滨州港水上交通对策建议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滨州港示意图 |
致谢 |
(6)厦门港水上交通安全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范围 |
1.1.1 厦门港的建设和发展 |
1.1.2 水上交通安全管理问题的提出 |
1.2 已有研究成果介绍 |
1.3 本文所要作的主要工作 |
第2章 厦门港及其水上交通安全管理现状分析 |
2.1 厦门港水域概况 |
2.1.1 地理位置 |
2.1.2 水文气象条件 |
2.1.3 泊位和码头概况 |
2.2 主要的助航标志 |
2.3 主要的碍航物 |
2.4 主要水道 |
2.5 厦门港水上交通安全管理现状 |
2.5.1 管理机构与管理法规 |
2.5.2 管理方式和设施 |
2.5.3 水上交通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 |
第3章 厦门港历史事故统计与分析 |
3.1 事故的空间分布 |
3.1.1 事故的等级分布 |
3.1.2 事故的种类分布 |
3.1.3 事故的地理分布 |
3.1.4 事故种类的地理分布 |
3.2 事故的时间分布 |
3.2.1 事故的月分布统计 |
3.2.2 事故发案时间统计 |
3.3 不同水域的事故灰色关联度分析 |
3.3.1 关联度分析的数学原理 |
3.3.2 厦门港各水域事故关联度分析 |
3.4 事故统计和分析结果 |
第4章 厦门港发展趋势及其对水上交通安全的影响 |
4.1 厦门港总体规划 |
4.1.1 规划的背景 |
4.1.2 规划的主要原则 |
4.1.3 厦门港的性质 |
4.1.4 厦门港各主要港区功能定位 |
4.1.5 规划的近期(2006-2010年)实施计划 |
4.2 厦门港口吞吐量及到港船舶艘次历史统计 |
4.2.1 厦门港吞吐量历史统计 |
4.2.2 厦门港到港船舶艘次历史统计 |
4.2.3 厦门港吞吐量和到港船舶数量的三次指数平滑预测 |
4.3 交通断面实态观测统计数据 |
4.3.1 交通断面实态观测的目的 |
4.3.2 交通断面实态观测数据及其分析 |
4.4 厦门港的发展给水上交通安全管理提出的新问题 |
4.4.1 港口发展显着影响水上交通安全的各方面情况 |
4.4.2 交通安全管理现状与港口发展的不协调 |
第5章 厦门港水上交通安全管理对策 |
5.1 有关水上交通安全管理的法律环境和政策简介 |
5.1.1 海事法规体系不断完善 |
5.1.2 交通部对海事系统提出的要求 |
5.2 提高厦门港水上交通安全管理水平的思路 |
5.2.1 安全性和经济性的对立统一 |
5.2.2 注重管理并不断提高管理水平 |
5.2.3 强化法制意识 |
5.2.4 找准安全工作重点并做好防患工作 |
5.2.5 建立有效的事故善后机制 |
5.2.6 安全工作的基础在于基层 |
5.3 对厦门港水上交通安全管理的建议 |
5.3.1 船舶交通管理系统(VTS)交通组织功能的定位和落实 |
5.3.2 逐步消除船舶交通管理系统雷达监控盲区 |
5.3.3 交通管理系统重点监管对象的确立 |
5.3.4 建立重大事故和灾难的处理预案 |
5.3.5 加强对小型客船的管理力度 |
5.3.6 加快VTS中心的办公自动化建设 |
5.3.7 提高巡航能力 |
5.3.8 改善通航条件 |
5.3.9 依法解决渔船、运沙船占用航道的问题 |
5.3.10 其他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研究生履历 |
(7)滨州港船舶航行环境安全模糊综合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内研究综述 |
1.3.2 国外研究综述 |
1.3.3 研究综述 |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基本方法 |
2 安全评价方法及理论 |
2.1 安全评价 |
2.2 海上安全评价的主要常见方法 |
2.3 本文选取的方法 |
2.3.1 层次分析法 |
2.3.2 模糊综合评价法 |
3 滨州港船舶航行环境现状 |
3.1 自然条件 |
3.1.1 气象 |
3.1.2 水文 |
3.2 港口航道环境 |
3.2.1 港口 |
3.2.2 航道 |
3.2.3 导助航设施 |
3.3 交通条件 |
3.3.1 船舶交通流量分析 |
3.3.2 事故状况分析 |
3.3.3 其他通航环境 |
3.4 航行支持 |
3.4.1 海事监管机构及监管 |
3.4.2 相关管理规定 |
3.5 小结 |
4 滨州港船舶航行环境安全评价体系的建立 |
4.1 评价因素选取原则 |
4.2 评价因素分析及指标体系建立 |
4.2.1 因素分析 |
4.2.2 指标体系的建立 |
4.2.3 指标体系的验证 |
4.3 各指标的指标值及评价标准的确定 |
4.4 小结 |
5 滨州港船舶航行环境安全模糊综合评价 |
5.1 建立因素集 |
5.2 确定权重集 |
5.3 确定评价集 |
5.4 隶属度的确定 |
5.5 模糊综合评价 |
5.6 评价结果 |
5.7 小结 |
6 对策与建议 |
7 研究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表A 专家调查表 |
附表B 专家调研表 |
致谢 |
作者筒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8)东营港水上交通安全保障适应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国内外发展现状 |
1.4 本文的主要内容和结构安排 |
第2章 拟建工程概况和通航环境分析 |
2.1 拟建工程概况 |
2.1.1 工程位置及水域布置 |
2.1.2 工程设计方案 |
2.1.3 设计代表船型 |
2.2 通航环境分析 |
2.2.1 自然环境分析 |
2.2.2 港口环境分析 |
2.2.3 交通环境分析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施工对水上交通安全的影响研究 |
3.1 施工对通航安全和环境的影响 |
3.1.1 施工方案简述 |
3.1.2 施工工艺流程与通航的关系 |
3.1.3 施工对通航安全和环境的影响评估 |
3.2 施工期交通组织要求 |
3.3 施工期水上交通安全保障措施 |
3.3.1 安全配套设施种类 |
3.3.2 施工期间现场维护需求分析 |
3.4 施工期应急响应方案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营运对水上交通安全的影响研究 |
4.1 拟建工程水上交通安全保障需求 |
4.1.1 平面布置 |
4.1.2 码头装卸工艺 |
4.1.3 码头电气装置 |
4.1.4 码头防静电、防杂散电流和防雷 |
4.2 船舶通航方案及操纵技术 |
4.2.1 靠泊操纵技术 |
4.2.2 离泊操纵技术 |
4.2.3 船舶操纵时拖轮的运用 |
4.2.4 靠离泊操纵应注意的问题 |
4.2.5 港方确保船舶安全的操作规范 |
4.3 配套支持系统分析 |
4.3.1 码头消防设施的配置及建议 |
4.3.2 防污设施配置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通信导航设施对水上交通安全的影响研究 |
5.1 港区通导设施现状 |
5.2 VTS系统对港区水上交通安全的影响 |
5.2.1 VTS系统对水上交通安全的重要作用 |
5.2.2 VTS系统工程影响评价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拟建工程水上交通安全保障的不足分析及改进建议 |
6.1 存在的不足之处分析及具体改进 |
6.2 安全保障措施 |
6.2.1 减少碍航程度的安全保障措施 |
6.2.2 制定完善的应急预案 |
6.2.3 人员培训和演练 |
6.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基于模糊网络分析法的大桥船撞安全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大桥船撞事故概况与研究现状 |
1.2.1 国内外大桥船撞事故概况 |
1.2.2 大桥船撞安全性研究现状 |
1.2.3 模糊网络分析法研究现状 |
1.3 本文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4 本章小结 |
2 模糊网络分析法的理论与构建方法 |
2.1 层次分析法 |
2.1.1 层次分析法的原理 |
2.1.2 层次分析法的步骤 |
2.2 网络分析法 |
2.2.1 网络分析法的原理 |
2.2.2 网络分析法的步骤 |
2.3 三角模糊数理论 |
2.3.1 三角模糊数的简介 |
2.3.2 三角模糊数的转换标度 |
2.4 模糊网络分析法的构建 |
2.4.1 模糊网络分析法的介绍 |
2.4.2 模糊网络分析法的步骤 |
2.5 本章小结 |
3 大桥船撞安全评价模型 |
3.1 大桥船撞安全评价指标体系 |
3.1.1 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
3.1.2 大桥船撞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3.1.3 大桥船撞安全评价指标标准的确定 |
3.2 大桥船撞安全性评价模型的建立 |
3.2.1 大桥船撞安全性评价模糊网络分析法模型 |
3.2.2 大桥船撞安全性评价模糊网络分析法步骤 |
3.3 本章小结 |
4 大桥船撞安全性评价的实例应用 |
4.1 上海港辖区大桥的安全管理现状 |
4.1.1 上海港辖区的桥梁分布 |
4.1.2 上海港辖区内桥梁的基本信息 |
4.1.3 法律依据与监管现状 |
4.2 上海港大桥船撞的危险源分析 |
4.2.1 环境系统 |
4.2.2 人因系统 |
4.2.3 技术工程系统 |
4.2.4 管理系统 |
4.2.5 桥梁自身因素 |
4.3 上海港大桥船撞安全性评价模型 |
4.3.1 确定评价指标权重 |
4.3.2 确定评价指标隶属度 |
4.3.3 构建模糊网络分析法的上海港大桥船撞安全评价模型 |
4.4 本章小结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10)基于物元分析法的连云港港进港航道通航环境风险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论文研究的背景 |
1.2 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的目的 |
1.2.2 研究的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论文的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1 主要的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第2章 连云港港进港航道水域通航环境现状分析 |
2.1 港口概况 |
2.1.1 港口现状 |
2.1.2 港口规划 |
2.2 进港航道概况 |
2.2.1 进港航道现状 |
2.2.2 进港航道规划 |
2.2.3 碍航物分布状况 |
2.3 进港航道水域自然环境状况 |
2.3.1 水文条件 |
2.3.2 气象条件 |
2.4 助航标志和设施 |
2.5 船舶交通流统计分析 |
2.6 水上交通事故分类分级统计分析 |
2.6.1 时间分布规律 |
2.6.2 空间分布规律 |
2.6.3 水上交通事故的船舶分布规律 |
2.6.4 水上交通事故致因分析 |
第3章 通航环境风险评价方法的确定和指标的选取 |
3.1 通航环境风险评价概述 |
3.2 常用的风险评价方法介绍 |
3.3 连云港港进港航道通航环境风险评价方法的确定 |
3.4 物元分析法的介绍 |
3.5 通航环境风险评价指标的选取 |
3.5.1 通航环境风险评价指标选取的原则 |
3.5.2 通航环境风险评价指标的选取 |
第4章 基于物元分析法的通航环境风险评价 |
4.1 层次结构的建立 |
4.2 通航环境风险评价物元模型的建立 |
4.2.1 评价因子与标准 |
4.2.2 确定经典域、节域物元矩阵 |
4.2.3 评价因素权重的确定 |
4.2.4 关联度的计算 |
4.3 评价结论 |
第5章 进港航道水域通航环境风险控制建议 |
5.1 水文气象因素的风险控制建议 |
5.2 航道条件因素的风险控制建议 |
5.3 船舶交通流因素的风险控制建议 |
5.4 导助航设施因素的风险控制建议 |
5.5 健全水上交通事故预警机制 |
5.6 交通管理系统重点监管对象的确立 |
第6章 总结 |
6.1 研究成果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参与科研情况 |
附录:连云港港口进港航道通航环境风险评价专家调查表 |
四、关于建立上海港水上交通管理系统的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上海港水上客运安全管理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D]. 张元辰. 华东理工大学, 2013(10)
- [2]黄骅港水上交通信息服务平台项目质量管理研究[D]. 王春娟. 燕山大学, 2020(01)
- [3]长江太仓段水上交通安全管理研究[D]. 李健. 大连海事大学, 2020(03)
- [4]大连市陆岛运输客运安全管理研究[D]. 王克东. 大连海事大学, 2019(02)
- [5]滨州港水上交通安全监管对策研究[D]. 鲁富强. 大连海事大学, 2014(03)
- [6]厦门港水上交通安全管理研究[D]. 王文毅. 大连海事大学, 2006(01)
- [7]滨州港船舶航行环境安全模糊综合评价研究[D]. 毕艳亮. 大连海事大学, 2020(01)
- [8]东营港水上交通安全保障适应性研究[D]. 祝小杰. 大连海事大学, 2016(06)
- [9]基于模糊网络分析法的大桥船撞安全性研究[D]. 王杰. 上海交通大学, 2019(06)
- [10]基于物元分析法的连云港港进港航道通航环境风险评价研究[D]. 张宝刚. 武汉理工大学, 20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