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本侵华与昭和天皇的独白(论文文献综述)
刘雅楠[1](2019)在《战后初期日本领土政策研究(1945-1952)》文中提出江户幕府末期至二战结束,日本对其周边地区和邻国进行了半个多世纪的领土扩张。幕末及明治初期,日本通过与相关国家的外交谈判以及所谓“无主地先占”,陆续将今北海道、千岛群岛、小笠原等邻近日本传统疆域但归属相对模糊的领土纳入本国版图。继而,明治政府无视琉球王府反抗及清政府抗议,以武力为后盾吞并位于中日之间的琉球群岛,将原琉球国主体疆域改为日本冲绳县。甲午战争及日俄战争后期,明治日本两度携战胜之威,分别占据位于台湾与冲绳之间的钓鱼岛、日本与朝鲜半岛之间的独岛(日称“竹岛”)。这两次战争之后,日本还分别攫取中国台湾、朝鲜半岛等大片领土。其后,日本的对外扩张逐渐演变为对亚洲大陆和太平洋地区的全面入侵。直至二战结束,日本的长期扩张才受到中、美、英、苏等二战主要盟国有效遏制。战败投降之后,尤其是在战后初期的媾和进程中,日本政府谋求最大限度地保留此前处于日本统治下的领土,以此为基调拟定相关领土政策。二战之后,与日本相关的领土纷争,均与战后初期的旧金山媾和直接或间接相关。依据二战主要盟国1945年7月发布的《波茨坦公告》,战后日本可以保留的领土将限定在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四岛以及由主要盟国决定的“其他小岛”。1952年4月《旧金山和约》(以下简称“和约”)生效后,日本脱离被占领状态并恢复国家主权。然而,本应在战后初期对日媾和进程中解决的领土问题,陆续转变为日本与相关国家间的主权纷争。这些纷争既与近代日本的领土扩张相关,也与战后初期日本的领土政策有着直接因果关联。作为多数二战盟国与日本结束战争状态的法律文件,“和约”既未规定日本国界,也没有触及要求日本放弃的领土的地理范围及归属对象。而且,战后以来与日本存在领土问题的当事国之中,中国、韩国、苏联(俄罗斯)均非“和约”签字国。日本恢复独立后,以“和约”模糊的领土条款为依据,继续向美国、苏联(俄罗斯)、韩国、中国等相关国家,索取或争夺奄美、小笠原、冲绳、南千岛群岛、独岛、钓鱼岛等领土。战后初期日本的领土政策,与“和约”领土条款形成过程关联密切。二战结束后,日本并未采取坐等在媾和条约上签字的被动姿态。签署投降书的次月,日本政府即着手研判二战盟国的对日媾和方案及日本的对策。1945年下半年,外务省提议顺从或配合二战盟国的对日领土处置,以免招致更为严厉的处罚。其后,随着国际局势剧烈变化,日本政府转为以“尽可能多地保留原日本统治下的领土”为目的,不断调整在领土问题上的争取策略。1946年5月,第一次吉田茂内阁提出,以《波茨坦公告》为依托,极力拓展“公告”允许日本保留的“其他小岛”范围。其后,吉田茂、片山哲、芦田均相继出任首相,日本政府围绕领土等媾和议题,与主要盟国驻日代表展开试探性交涉。1948年10月,吉田茂第二次组阁并长期执政至旧金山媾和完成之后。同月,美国政府正式决定暂时搁置对日媾和并大幅调整对日政策。随着日美关系逐渐由二战时的敌国转变为冷战下的盟友,吉田茂内阁愈发明晰地以美国为媾和进程中的主要交涉对象。最终,吉田内阁以在安保、军备等议题上的妥协,推动美国部分接纳日本的领土诉求。美日两国围绕和约草案多次协商之后,在表面上将相关“问题领土”均以“不明确规定归属对象及地理范围”的模糊形式予以处理,在实际上则达成若干秘密谅解,并为日本的继续争取预留空间。日本恢复独立后,谋求将《旧金山和约》领土条款的模糊空间转化为现实利益,相关领土纷争在这一过程中陆续走上前台。战后初期,日本以最大限度保留其幕末以来的扩张所得为目的,审视相关领土问题并制定争取策略。这与《旧金山和约》领土条款的模糊性,与相关领土纷争的产生及复杂化,均有着直接而密切的因果关联。战后初期日本的领土政策,既可以说是近代日本对外扩张的归结,也可在很大程度上视为日本恢复独立后相关领土问题的起点。
薛婉婷[2](2016)在《再论昭和天皇的战争责任 ——以“御前会议”战争决策为中心》文中认为2015年是中国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近年来由于日本国内右翼分子在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的主权归属问题上屡屡制造事端,并依旧坚持错误历史观,否认其侵略历史等,致使近年来中日两国关系严重倒退,几近冰点,严重影响了中日关系的发展.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对被起诉的甲级战犯进行了审判,但并没有提到昭和天皇裕仁的罪责。作为战时日本最高决策者的天皇裕仁对于日本发动的对外侵略战争是否负有责任,也一直是学界争论的焦点之一。根据《大日本帝国宪法》,天皇裕仁作为日本最高统治者,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和绝对的权力。并且,战时日本在对外战略以及重大政方针决定之前都需要经过天皇亲自参加决策的国务会议,即“御前会议”来进行。昭和天皇裕仁统治时期(1926.12.25—1989.1.7),御前会议成为国家战争政策的最高机构。本课题通过在1938年11月至1945年8月14日期间,昭和天皇统治前期所召开的十五次御前会议进行梳理,对昭和天皇裕仁在会议前后的言行态度予以分析,进而表明昭和天皇裕仁的战争责任不可推卸。
万峰[3](1992)在《《昭和天皇独白录》刍议》文中认为
韩东育[4](2013)在《日本对外战争的隐秘逻辑(1592—1945)》文中研究说明从1592年到1945年,日本在东亚地区先后发动了"壬辰倭乱"、"甲午战争"和侵华战争等大规模兵燹。这一系列剑指东亚的侵略行动,定调于丰臣秀吉,承绍于明治天皇,膨胀于昭和时代,已形成隐秘于事实背后的一以贯之的思考模式和行为惯性。"二战"后主张切断战争间关联的意见,并不符合历史上日本人的自身说法和做法,却符合现代日本学界的个别表述。因此,钩沉每场战争之间的事实和逻辑隐情,还区域战事以本来属性,或许能对东亚问题的基础研究和现实观照有所补益。
郎扬[5](2004)在《日军官兵的“独断专行”与天皇政府的侵华战争责任 ——驳为日本天皇裕仁开脱侵华战争罪责的“独走”论》文中认为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至今,日本历届政府都千方百计地推卸其发动“九·一八”事变应承担的责任。日本战败投降前,日本天皇政府推卸发动侵略战争责任的手法是贼喊捉贼,栽赃陷害,嫁祸于人。日本投降后,日本政府把发动“九·一八”事变的罪行栽赃给中国的阴谋伎俩被揭穿,便又编造出一个推卸罪责的借口,即当今在日本社会广为流行的军部(关东军)“独走”论,并成为当今日本社会主流历史意识,从而误导了人们对日本侵略中国东北的历史事实的认识和理解。本文通过对“独走”论的产生追根溯源,以及日本昭和天皇侵华战争中的表现来说明,日本官兵在侵华过程中的“独断专行”是日本政府国策的具体体现,日本天皇作为侵华日军的统帅,是日本侵华战争的发起人和推动者。为此,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来论证日本天皇政府的侵华战争责任。首先,通过对“独走”论出笼的历史背景和当今日本社会主流历史意识的阐述分析,来批驳“独走”论。其次,对日本官兵的“独断专行”与日本国策的内在关联进行初步探讨,以说明日本官兵的“独走”是符合日本国策的。最后,通过大量的史实对日本天皇、皇族及其政府在侵华战争中作用进行有理有据的分析说明。由此不难看出,日本官兵的“独断专行”是日本国策使然,是完全符合日本裕仁天皇的意图的。
张振鹍[6](1993)在《日本侵华与昭和天皇的独白》文中认为 近代日本侵略中国70余年,经历了明治、大正、昭和三朝。以征服中国、独霸中国为终极目标,明治时代起步,打基础,大正时代争雄,巩固和扩大阵地,昭和时代从步步紧逼进而全面发动进攻。祖孙三代一脉相承,以昭和一朝为登峰造极。历来的侵华政策的制
张振鹍[7](1993)在《日本侵华与昭和天皇的独白》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代日本侵略中国70余年,经历了明治、大正、昭和三朝。以征服中国、独霸中国为终极目标,明治时代起步,打基础,大正时代争雄,巩固和扩大阵地,昭和时代从步步紧逼进而全面发动进攻。祖孙三代一脉相承,以昭和一朝为登峰造极。历来的侵华政策的制定、执行,主要在日本政府、军部,这是世所周知的。至于天皇本人起了什么作用,他们的态度如何,有什么想法,有什么动作,这些问题一向讳莫如深,言人人殊。这
李建军[8](2002)在《论日本昭和天皇裕仁的战争责任——兼驳日本右翼“天皇无罪史观”》文中认为昭和天皇裕仁是日本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天皇。其在位期间 ,日本发动了侵华战争和太平洋战争。裕仁的战争责任 ,战后日本主流社会一直讳莫如深。事实上 ,裕仁并非和平君主而是战争罪魁。《大日本帝国宪法》赋予了裕仁皇权的绝对性。在裕仁的指导和纵容下 ,日本发动了侵略中国的“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和全面侵华战争 ,进而发动了太平洋战争。裕仁与一系列的战争暴行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裕仁还人为地延迟了战争的结束。天皇制的存在 ,成为日本右翼否定侵略战争罪责的免罪符 ,成为其颠倒黑白、歪曲历史的社会基础。
王云翠[9](2011)在《日本陆军派阀与战略抉择》文中认为在战前日本的对外扩张进程中,其侵略阵营内部尚存分歧,特别是在日本陆军内部,更是呈现派阀林立的态势,这对日本的内外战略抉择产生了深刻影响。因此,本论文将依托国内外学界的既有研究成果,通过研读大量文献资料,来梳理日本陆军派阀的发展演进历程,由此将陆军派阀对战略抉择的影响真实地揭示出来。日本陆军创建之初,“乡党性”色彩浓厚,伴随“长州阀”与“非长州阀”的力量消长,“改革派”与“信念派”的矛盾冲突开始逐渐展开,“改革派”迅速居于优势,“横断阀”逐渐形成。此后,随着青年将校“革新”运动的高涨,以及“幕僚革新派”内部的分化重组,“皇道派”与“统制派”进而形成,为争夺对陆军的主导权,加之内外战略分歧,双方展开了激烈纷争,“统制派”最终占据主导地位。另外,围绕侵略策略的选择,“统制派”逐渐分化为持全面扩大侵华、急速“南进”主张的“扩大派”、“南进派”,以及主张对华“不扩大”、实施“先北后南”战略的“不扩大派”,“扩大派”态势强硬,“不扩大派”的战略构想未能付诸实施,并迅速失势。在战略抉择的演进中,“统制派”、“扩大派”和“南进派”作为日本陆军派阀的主流势力,居于核心地位,发挥主导作用,从总体上决定战略抉择与演进。“统制派”制霸陆军,不仅使日本的法西斯体制初步确立,更推进了“总体战”体制的构筑,以及以“南北并进”为核心的对外战略抉择;“扩大派”、“南进派”将英、美视为首要假想敌,谋求迅速称霸远东,进而将侵略势力延伸至太平洋地区,推行“对华一击”、急速“南进”的强硬扩张战略,全面侵华战争和太平洋战争先后爆发。同时,“皇道派”、“不扩大派”和“北进派”居于非主流地位,虽最终目标与主流派趋于一致,但却以不同的战略顺序和策略手段将其向前推进。“皇道派”的“国家革新”运动、对苏备战和对华“提携”构想,为军部独裁体制最终确立和日后的战略演进奠定了基础;“不扩大派”谋求以怀柔方式控制中国,战争、谋和的路线并存于日本侵华战略中,一定程度上分化了中国的抗日营垒;另外,“不扩大派”作为“统制派”内部的“北进派”,主张全力建设“满洲国”,谋求“北进”苏联的战略胜算,压服苏联,再向太平洋地区扩张,但“北进”尝试接连受挫,使“北进”战略暂缓,一定程度上推进了“南进”战略的全面实施。可见,在实现最终战略目标的方式手段上,陆军派阀的主流与非主流势力存在巨大分歧。主流势力握有对战略抉择的主导权和决策权,对战争全局予以整体上的规划和运筹,并进而对战略演进发挥关键作用。同时,非主流势力的战略构想最终虽未能实施,但其构想中的怀柔方式和渐进、策略因素不仅更具谋略性,而且在日本内外战略的具体演进中也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可谓是重要的推动力量。因此,日本陆军内部各派阀的战略构想,均以确立军部的领导地位、侵略控制中国为前提,并以各自的方式途径,从多个侧面,对当时日本的战略抉择与总体的战略演进发挥了不同程度的推进作用。
任文峰[10](2010)在《木户幸一外交思想与实践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木户幸一是日本昭和前期重要的宫廷政治家,他不仅是近卫文磨的好友,而且长期担任作为昭和天皇第一侧近的内大臣一职,在整个日本上层有着广泛的人脉关系,其外交思想对于20世纪30、40年代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扩张有着直接而又深刻的影响。本文以木户幸一外交思想的形成、发展、演变为主线,主要考察1930-1945年期间木户外交思想嬗变的原因、外交思想与外交行为运作的特点、以及其外交思想对日本外交决策的影响。论文正文部分由五章组成。第一章主要论述木户幸一外交思想的形成。首先从其元勋之后的家世、受教育经历、工作经历等几方面论述了其成长经历;接着就宫中集团对日本政治、外交的重大影响力以及木户与宫中集团的关系展开论述;最后,从时代背景、西园寺公望和近卫文磨的影响等三方面分析木户幸一“革新”外交观的形成。第二章着重分析木户幸一对华、对德、对苏的外交思想。伴随着九一八事变的爆发,木户幸一提出了自己独特的外交思想——“善导论”,并在之后很长一段时间以之作为自己外交思想指导思想。于是,在华方面,他坚持强硬到底;对纳粹德国方面,暗中促成三国同盟;对苏联则常怀防备之心。这一阶段,木户幸一是第一届近卫内阁的重要阁僚,对近卫内阁的外交决策有着重大影响,被称为“近卫的影子”。第三章集中分析木户幸一的对美外交思想。此时木户幸一已经升任内大臣,对天皇、对日本政局有着重大的影响力。尽管木户对军部蓄谋已久的“南进政策”不持异议,但是基于国力差距等考虑,木户提出了“卧薪尝胆论”。作为拖延时间的手段,木户支持日美和谈。在1941年底日美和谈走向逐渐绝望之际,木户仍力图避免日美过早开战并推荐东条英机上台。最后在《赫尔备忘录》的最后通牒下,木户幸一转变态度,促成了日本对美开战。第四章主要论述木户幸一的终战外交思想与实践。随着战局的每况日下,身为“天皇的影子”的内大臣木户幸一,也逐渐对战争不再抱有乐观态度。主和派逐渐聚集,作为主和派的核心,木户幸一开始着手进行终战事宜。内政方面,木户以天皇的利益和政局稳定为主要考量,在政局变更方面循序渐进:先延长东条的任期,在时机成熟后才迫使其下台;然后继续推荐军人内阁,稳定好战势力;最后在败局已定的时刻才推举终战内阁。外交方面,木户一方面起草了《收拾时局之对策试案》,为束手无策的日本统治层提供了一整套应对方案;另一方面则直接操纵日本外交,寄希望通过苏联的外交斡旋,与美国进行谈判。最终,木户幸一的终战外交虽然没有取得预想的成果,但还是促成了日本尽快投降,并为天皇守住了保留天皇制这一最基本的底线。第五章作为结语章,对木户幸一的外交思想作一简单总结和评价。木户幸一的外交思想,是在保皇这一核心理念的基础上,“革新”思想和日本传统政治思想的结合体。木户幸一在日本帝国主义发动的侵略战争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负有重大责任;但另一方面,他在日本终战中所做出的努力也是后人值得注意的。
二、日本侵华与昭和天皇的独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日本侵华与昭和天皇的独白(论文提纲范文)
(1)战后初期日本领土政策研究(1945-1952)(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0.1 研究对象 |
0.2 研究意义 |
0.3 研究现状 |
0.3.1 国内学界 |
0.3.2 日本学界 |
0.3.3 其他国家部分研究成果 |
0.4 研究思路 |
0.5 研究方法 |
0.6 主要创新 |
0.7 研究难点 |
0.8 论文结构 |
第一章 近代日本的领土扩张(1854.03-1945.09) |
1.1 对邻近地区扩张 |
1.1.1 幕末明治初期占据邻近岛礁 |
1.1.2 明治时期武力侵吞邻国领土 |
1.1.3 一战期间入侵中国及西太平洋 |
1.2 二战期间全面扩张 |
1.2.1 挑起全面侵华战争 |
1.2.2 侵占东南亚及太平洋岛屿 |
1.2.3 拟让渡部分领土 |
1.3 日本版图有待盟国商定 |
1.3.1 主要盟国对日处置构想 |
1.3.2 盟国初步限定日本版图 |
1.3.3 日本丧失领土等国家主权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从力避严惩到尝试争取(1945.09-1946.05) |
2.1 日本领土政策制定背景 |
2.1.1 主要盟国对日实际处置 |
2.1.2 东久弥宫内阁尝试保留部分小岛 |
2.1.3 盟总限定日本政府施政范围 |
2.2 以避免严厉剥夺为首要目标 |
2.2.1 日本领土政策的拟定机构 |
2.2.2 条约局建议顺从盟国处置 |
2.2.3 政务局提出为对日处置设限 |
2.3 币原内阁探索重获部分小岛施政权 |
2.3.1 允许日本施政的“约一千个小岛” |
2.3.2 条约局提出确保“重要小岛” |
2.3.3 伊豆诸岛施政权失而复得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日本展开试探性交涉(1946.05-1948.10) |
3.1 吉田茂与芦田均接力拟定交涉策略 |
3.1.1 干事会提出极力扩大允许日本保留的范围 |
3.1.2 第一次吉田内阁关于领土问题的资料准备 |
3.1.3 芦田均初步拟定对盟总及美国的交涉方案 |
3.2 芦田均对盟总及美国展开试探性交涉 |
3.2.1 以“其他小岛”为主要诉求 |
3.2.2 “芦田备忘录”被盟总退回 |
3.2.3 尝试以基地权换取保留冲绳 |
3.3 基本确定争取冲绳的策略 |
3.3.1 “天皇口信”提议以使用权换主权 |
3.3.2 日本政府调整相应领土对策 |
3.3.3 初步确定对美双边交涉框架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日本初步实现领土诉求(1948.10-1951.08) |
4.1 以日美交涉为前提调整对策 |
4.1.1 吉田茂内阁转向片面媾和 |
4.1.2 外务省争取独岛及对马岛 |
4.1.3 日美两国确立双边协商框架 |
4.2 吉田茂与杜勒斯交涉领土问题 |
4.2.1 “A作业”试图全面争取被占岛屿 |
4.2.2 “D作业”以美占岛屿为主要对象 |
4.2.3 “临时备忘录”未规定日本放弃冲绳 |
4.3 日美商定“和约”草案领土条款 |
4.3.1 美国草案为日本预留争取空间 |
4.3.2 英国草案领土条款未被采纳 |
4.3.3 最终草案基本接纳日本的诉求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战后初期日本领土政策的延伸 |
5.1 吉田内阁继续拓展争取空间 |
5.1.1 《旧金山和约》未解决领土问题 |
5.1.2 吉田内阁阐明日本政府领土诉求 |
5.1.3 日美同意虚化对冲绳等岛屿托管 |
5.2 日本持续谋求领土利益 |
5.2.1 继续向美国索取冲绳等岛屿 |
5.2.2 向中韩两国争夺钓鱼岛和独岛 |
5.2.3 对苏(俄)领土诉求呈退缩趋势 |
本章小结 |
终章 战后初期日本领土政策的影响 |
6.1 催生“和约”模糊领土条款 |
6.2 使相关纷争错失解决时机 |
6.3 阻碍日本与邻国和解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2)再论昭和天皇的战争责任 ——以“御前会议”战争决策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
二、国内外同类课题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三、本课题的研究路径与研究方法 |
四、本课题研究的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
五、本课题相关核心概念的界定 |
第一章 昭和前期御前会议的召开背景 |
第一节 明治宪法体制下的日本天皇 |
一、明治宪法体制下的天皇的地位 |
二、明治宪法体制下天皇与内阁 |
三、明治宪法体制下天皇与军部 |
第二节 明治维新以后日本对外战争与御前会议决策机制的形成 |
一、明治宪法体制下的政军关系 |
二、内阁与军部间对外决策权之争与御前会议最高决策机制的形成 |
第三节 甲午、日俄战争时期的御前会议及天皇在对外决策中的作用 |
一、甲午战争时期的御前会议及天皇在对外决策中的作用 |
二、日俄战争时期的御前会议及天皇在对外决策中的作用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昭和前期御前会议及昭和天皇在侵略战争决策中的作用 |
第一节 昭和前期日本的侵略战争决策与御前会议 |
一、御前会议与日本侵华战争决策 |
二、御前会议与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的决策 |
三、御前会议与日本终战决策 |
第二节 昭和前期天皇裕仁在御前会议战争决策中的作用 |
一、裕仁对华态度与“九一八事变” |
二、裕仁对华态度与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决策 |
三、天皇裕仁与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的决策 |
第三节 昭和天皇裕仁在御前会议上的“终战”决策 |
一、裕仁关于终战的第一次“圣断” |
二、裕仁决定投降的第二次“圣断”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昭和天皇裕仁在御前会议中的作用及其侵略战争责任 |
第一节 昭和天皇裕仁在御前会议中的地位 |
一、御前会议在日本对外战争决策中的地位 |
二、裕仁在御前会议中的地位 |
第二节 昭和天皇裕仁的侵略战争责任 |
一、昭和天皇裕仁的战争责任不容推卸 |
二、追究昭和天皇裕仁战争责任的意义 |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日本对外战争的隐秘逻辑(1592—1945)(论文提纲范文)
一、日本对战争理由的矛盾陈述 |
二、规定明治、昭和走向的“执拗低音” |
三、首尾连贯的日本课题 |
四、日本对外战争的结构性分析 |
(5)日军官兵的“独断专行”与天皇政府的侵华战争责任 ——驳为日本天皇裕仁开脱侵华战争罪责的“独走”论(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目 录 |
引 言 |
一、 驳为日本天皇政府开脱侵华战争罪责的“独走”论 |
(一) 日本投降前,日本天皇政府推卸战争责任的手法是嫁祸于人 |
1 、从日本天皇政府两次声明看其贼喊捉贼的推卸战争责任的伎俩 |
2 、从花谷正的供词看“九.一八”事变是日军为吞并中国东北而阴谋发动的 |
(二) 日本投降后,日本政府推卸战争责任的手法是推出“独走”论 |
1 、关东军是按照日本政府的“国策”和军部的占领中国东北的“大纲”出动军队的 |
2 、日本天皇及其近臣为推卸战争责任编造出“独走”论 |
3 、美国对日本天皇的庇护和日本政府的主导使“独走”论成为日本社会的主流历史意识 |
二、 日本天皇军队为贯彻扩张国策,鼓励关东军“独断专行” |
(一) 日军官兵“独断专行”的历史渊源 |
(二) 关东军的“独断专行”是军部鼓励纵容的结果 |
三、 日本天皇及其政府的战争责任 |
(一) 关东军制造“九.一八”事变,完全符合昭和天皇侵略中国的意 |
(二) 日本天皇让皇族亲自控制军部大权,并直接统辖关东军和上海派遣军 |
(三) 日本天皇支持陆军强硬 派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
(四) 皇族亲赴侵华战场,指挥侵华日军扩大侵略制造震惊世界的南京惨案 |
结 语 |
参考文献 |
后 记 |
(8)论日本昭和天皇裕仁的战争责任——兼驳日本右翼“天皇无罪史观”(论文提纲范文)
一、《大日本帝国宪法》、国际法与天皇的战争责任 |
二、天皇与日本侵华战争 |
1、 天皇与“九·一八”事变 |
2、天皇与卢沟桥事变及全面侵华战争 |
3、天皇与南京大屠杀 |
4、天皇与731部队 |
三、天皇与太平洋战争的爆发 |
四、天皇人为地造成战争的延续 |
(9)日本陆军派阀与战略抉择(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引言 |
一、研究问题与目标 |
二、研究现状、学术价值 |
三、研究内容及创新、不足之处 |
第一章 日本陆军派阀纷争之缘起与渐趋升级 |
第一节 日本陆军派阀之缘起 |
一、阀族的传统 |
二、毕业学校之差异 |
三、策略分歧与派阀观念 |
第二节 藩阀之争主导下的明治陆军派阀 |
一、近代日本陆军的创设 |
二、“长州阀”与“萨摩阀”之矛盾 |
三、“长州阀”之权威 |
第三节 大正期陆军派阀的矛盾冲突 |
一、“长州阀”的衰落 |
二、“改革派”与“信念派”之矛盾冲突 |
三、“改革派”优势地位的确立 |
第二章 大正末昭和初期日本陆军派阀的分化重组 |
第一节 “驱长”运动之高涨 |
一、“横断阀”的结成 |
二、“体验派”与“概念派”之冲突 |
三、“幕僚革新派”与“基层将校革新派”的策略分歧 |
第二节 “革新”理论的行动化 |
一、“一夕会”和“樱会” |
二、军内外“革新”势力渐趋联合 |
三、“昭和维新” |
第三节 “满蒙问题”的解决 |
一、“国家改造先行论”与“确保满蒙先行论” |
二、“石原构想” |
三、陆军中央与关东军之策略分歧 |
第三章 “皇道派”与“统制派”矛盾纷争 |
第一节 “皇道派”的全盛时代 |
一、“荒木人事” |
二、“皇道”理念 |
三、荒木的国策要纲与继任掌门人真崎 |
第二节 “统制派”的崛起之途 |
一、“幕僚革新派”的分化 |
二、渐进的“国家革新”方案 |
三、“统制派”与“皇道派”决裂 |
第三节 力量消长与矛盾激化 |
一、“永田人事” |
二、“士官学校事件”与罢免真崎 |
三、“皇道派”的反击 |
第四节 纷争之白热化 |
一、“二·二六事件” |
二、处理意见之分歧 |
三、“统制派”制霸陆军 |
第四章 “扩大”与“不扩大”之争 |
第一节 “不扩大派”的登场 |
一、石原莞尔“不扩大”思想之出笼 |
二、“不扩大派”渐趋形成 |
三、“不扩大”之实质 |
第二节 “扩大派”的强硬态势 |
一、“不扩大派”与“扩大派”的矛盾分歧 |
二、出兵华北 |
三、增兵问题的争执 |
四、“不扩大派”与“扩大派”纷争之实质 |
第三节 “不扩大”之后续 |
一、反对战局全面扩大 |
二、石原莞尔的“东亚联盟论” |
三、“不扩大”战略未付诸实施之原因 |
第四节 对华“和平”谋略 |
一、推进对蒋“和平”工作 |
二、对汪工作 |
三、谋划“蒋汪合流” |
第五章 “南进”与“北进”之抉择 |
第一节 “北进”图谋 |
一、“满洲国”建设计划 |
二、“北进”战略之强化 |
三、“对苏开战论” |
第二节 全面“南进” |
一、“南进”国策的正式确立 |
二、三国同盟的缔结 |
三、“南进”战略的推进 |
第三节“战”、“和”之争 |
一、石原莞尔与东条英机的矛盾纷争 |
二、“反东条运动”高涨 |
三、战败前的“和平工作”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
(10)木户幸一外交思想与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三 论文框架、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
第一章 木户幸一外交思想的发轫 |
第一节 木户幸一的成长经历 |
一 家世与求学经历 |
二 农商务省时代 |
三 人生转折——就任内大臣秘书官长 |
第二节 木户幸一与宫中集团 |
一 宫中集团 |
二 宫中集团与日本外交决策 |
三 木户幸一与宫中集团的关系 |
四 木户幸一的宫中友人与"十一会" |
第三节 木户幸一早期"革新"外交思想的形成 |
一 木户幸一"革新"外交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
二 对西园寺公望传统外交思想的继承与颠覆 |
三 对近卫文麿"改造现状论"思想的接受与发展 |
第二章 侵略与结盟——木户幸一亚欧外交思想与实践 |
第一节 木户幸一对华思想与外交实践 |
一 "满洲事变":"善导论"的提出 |
二 全面侵华战争中的木户幸一 |
三 "中国事变"的长期化与对英美的反应 |
第二节 木户幸一与日德、日苏关系 |
一 二战爆发前木户幸一对日德结盟的看法 |
二 欧战的刺激与内大臣的上任 |
三 木户幸一与日德结盟的实现 |
四 《日苏中立条约》与"四国同盟"梦的幻灭 |
第三节 木户幸一亚欧外交思想分析 |
一 机会主义是木户幸一亚欧外交的基本特征 |
二 通过与近卫文磨配合左右日本外交决策 |
三 亚欧外交是木户幸一"善导论"思想的发展 |
第三章 木户幸一对美外交思想与实践 |
第一节 木户幸一与"武力南进" |
一 木户幸一的"南进论" |
二 木户幸一与近卫访美 |
第二节 木户幸一与日美开战 |
一 木户幸一对战争的评估与"卧薪尝胆论" |
二 九月六日御前会议决议 |
三 九六政纲"白纸还原"——东条英机的上台 |
四 木户幸一对美态度的转变与开战决策的实现 |
第三节 木户幸一对美外交思想分析 |
一 木户幸一对美外交思想的特点 |
二 木户幸一对美外交思想无法实现的原因 |
第四章 终战外交——木户幸一的最终外交实践 |
第一节 木户幸一的终战外交基本构想 |
一 战局的变化与木户幸一立场的转变 |
二 木户幸一的终战构想——"一·六预案" |
第二节 木户幸一终战外交的具体实践 |
一 木户幸一与东条英机的下台 |
二 操控对苏、对华外交 |
三 推举终战内阁、转变天皇态度 |
第三节 木户幸一与终战的实现 |
一 《收拾时局之对策试案》 |
二 近卫特使案的流产与《波茨坦公告》 |
三 "护持国体":"御音放送"的实现 |
第四节 对木户幸一终战外交的思考 |
一 核心手段:苏联斡旋 |
二 木户幸一终战外交思想的特点 |
第五章 木户幸一外交思想与实践的评价 |
第一节 木户幸一外交思想和实践的特点 |
第二节 木户幸一对不同国家采取不同外交对策的原因 |
第三节 木户幸一外交思想和实践的总结与评价 |
补记 战后的木户幸一:东京审判与晚年 |
附录 木户幸一生平简要年表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四、日本侵华与昭和天皇的独白(论文参考文献)
- [1]战后初期日本领土政策研究(1945-1952)[D]. 刘雅楠. 战略支援部队信息工程大学, 2019(02)
- [2]再论昭和天皇的战争责任 ——以“御前会议”战争决策为中心[D]. 薛婉婷. 黑龙江大学, 2016(02)
- [3]《昭和天皇独白录》刍议[J]. 万峰. 日本学研究, 1992(00)
- [4]日本对外战争的隐秘逻辑(1592—1945)[J]. 韩东育. 中国社会科学, 2013(04)
- [5]日军官兵的“独断专行”与天皇政府的侵华战争责任 ——驳为日本天皇裕仁开脱侵华战争罪责的“独走”论[D]. 郎扬. 东北师范大学, 2004(01)
- [6]日本侵华与昭和天皇的独白[J]. 张振鹍. 抗日战争研究, 1993(02)
- [7]日本侵华与昭和天皇的独白[A]. 张振鹍. 第二届近百年中日关系史国际研讨会论文集, 1993
- [8]论日本昭和天皇裕仁的战争责任——兼驳日本右翼“天皇无罪史观”[J]. 李建军.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05)
- [9]日本陆军派阀与战略抉择[D]. 王云翠. 东北师范大学, 2011(06)
- [10]木户幸一外交思想与实践研究[D]. 任文峰. 复旦大学, 20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