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吟咏有益于身心健康(论文文献综述)
郜卫博[1](2015)在《晚清社会文化及风俗之变迁 ——以竹枝词为探讨中心》文中认为鸦片战争以后,随着西方列强的武力入侵,近代资本主义文明也开始传入中国。在欧风美雨的长期渗透与影响下,中国开始了缓慢的近代化进程。在这一转型过程中,西方近代资本主义文明对古老的中华帝国产生了持久而深远的影响,使得中国传统社会的各个领域开始出现新的变化,一系列有利于国计民生的西方近代资本主义文明逐渐为中国人所接受,并在实践中加以尝试和改革,对中国传统社会迈向近代化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本文以记录晚清社会变迁的竹枝词为主要研究对象,时间跨度从鸦片战争到民国建立。晚清竹枝词既见证了近代中国从封闭走向开放、从传统走向现代的艰难转型,也书写了民众在晚清社会变迁过程中的喜怒哀乐,是记录晚清社会、文化及风俗变迁的全景式画卷,更是后人窥探晚清社会变迁不可多得的史料之一。本文在大量竹枝词以及笔记、档案资料的基础上,以中国传统社会迈向近代化的过程为背景,重点探讨西方近代资本主义文明对晚清社会的影响,以及中国传统社会在中西方文明交融背景下所发生的变化,这种变化不但促进了中国传统社会迈向近代化的进程,也对晚清民众的生活影响深远。全文共分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导论和第一章。导论主要包括研究的对象及意义、有关晚清竹枝词的相关研究概述、论文的研究方法、论文的重难点及创新之处、以及论文选题的研究条件等相关内容。第一章内容在于介绍竹枝词的总体背景,其主要目的是交代竹枝词的来龙去脉,尤其是晚清竹枝词的创作背景。晚清竹枝词是竹枝词发展史上最为繁荣的时期,而近代几千年未有的变局赋予了晚清竹枝词独特的题材内容与时代特色。第二部分为第二章。主要内容为晚清竹枝词独特的题材内容及其史料价值。晚清复杂多变的时代背景促使竹枝词这种文学体裁的纪实功能得到加强,在传承中转型的晚清竹枝词,既继承了竹枝词专咏风土的优良传统,也随着时代的风云突变拓宽了竹枝词的题材范畴,像咏战争、商业、青楼、官场、外国等的竹枝词组诗应运而生,既丰富了晚清竹枝词的题材内容,也拓宽了晚清竹枝词的史料范畴,是后人了解晚清社会变迁不可多得的“暖风活水”。第三部分为第三章。该部分以竹枝词中的租界为主要探讨对象。租界对近代中国的影响是错综复杂的,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影响。而本章以竹枝词作者的所见所闻为视角,结合竹枝词作品所描绘的社会画面重点分析租界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第四部分为第四章和第五章。该部分重点内容是关于西方近代文明对晚清社会影响的分析与研究,西方近代文明的引进是迫使中国传统社会发生裂变的关键性因素,对中国传统社会迈向近代化起了重要的奠基作用。该部分以西方近代日用文明、基础设施文明、制度文明为研究重点,着重分析西方近代文明对晚清社会变迁的影响,以及民众对待西方近代文明时的复杂心态,这种现象既反映了两种不同文明在近代遭遇时的冲突与对抗,也显示了民众在社会变迁过程中的观念转变。但随着时间的流逝以及实践的检验,民众对西方近代文明的猜忌与不解逐渐消失,西方近代文明的影响面日益扩大,于不知不觉中改变着民众的日常生活。第五部分为第六章。该章重点分析晚清社会风俗之变迁。西方近代文明的输入打破了中国传统的社会结构,不但对晚清社会变迁影响深远,也引起了晚清民众生活文化的变迁。这种变迁重点体现为从重道轻器到道器并重、从重农抑商到趋利重商以及由崇尚节俭到竞奢尚侈的转变。
薛繁洪[2](2020)在《明代中后期江南文人饮茶生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明代中后期,江南社会饮茶之风浓厚,文人雅士成为引领明代茶文化发展的主体力量。作为一种显着的社会现象,文人饮茶成风,究其缘由,与江南经济富庶、文人仕途失意以及休闲思潮的兴盛等因素密切相关。茶是江南文人日常生活的重要饮品,诸如读书、社交、文艺、旅游等,皆离不开茶。茶不仅是他们读书益思的必备良品,还是文艺增趣的辅助饮品,更是社交雅集的重要媒介和旅行助兴的辅助手段。江南文人推动了茶艺的革新,在评鉴名茶、品水之论、茶具变化以及茶艺理论上均有创新性见解,从观茶色、闻茶香、品茶味、赏茶具、领茶韵和悟茶道六个方面对品茶艺术进行鉴赏和领悟。他们不仅极力追求品茶过程艺术化、雅致化,还营造天人合一的饮茶环境。他们通常在茶寮书斋、园林庭院、寺院道观品茗,或泛舟湖上,在林下泉畔、野外亭轩品茗,注重茶人的身份素养和精神风貌,讲究独啜、对饮和聚饮,并营造琴棋书画、焚香插花的饮茶艺境。在继承历代养生思想的基础上,江南文人注重饮茶养生,表现在与茶相关的饮食养生、精神养生和环境养生。首先,他们认识到饮茶可以去病保体,不仅自制养生茶,还在茶艺规范中践行养生理念;其次,遵循先秦儒道养生观点,认为可以通过培养个人心性和道德情操达到养生的目的;再次,注重饮茶地点、气候、物象等选择,以此裨益身心。由于茶性平和冲淡、苦寒醒脑、纯真自然,与文人淡泊仕途、自省静虑和贵真求真的精神需求相契合。此外,饮茶生活还蕴含着他们安贫乐道的生命意识、闲适旷达的人生态度、超尘拔俗的隐逸情怀以及静心自虑的禅悦心态。江南文人饮茶生活所呈现的文化意蕴,构成了明代茶文化重要的精神内核,丰富了中国茶文化的思想内涵。
释昭慧[3](1993)在《从非乐思想到音声佛事(上)》文中认为佛教音乐是我国传统音乐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我国包括佛教、道教在内的传统宗教音乐的研究,在众多音乐学家的关注下有了很大的发展。但也应看到,这方面的研究一则刚刚起步;二则不少音乐学家对研究相系的宗教尚缺乏全面、深入的认识,在研究成果上还存在着许多“圈外人”难以避免的不足,一些着述往往停留在纯音乐形态的介绍及分析上,而带有“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缺憾。本文的作者昭慧法师,是台湾一位精擅佛门教理及戒律研究的比丘尼。祖籍广东梅县,1957年出生于缅甸,1978年出家,1979年毕业于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系。现为福严佛学院教师。她又是位素养不凡的音乐爱好者,出家前曾是台湾广播电台业余合唱团成员。本文是她的近作,围绕佛教戒律非乐的态度,而佛教界又倡导音声佛事的“矛盾”现象,结合佛教史的演进,从一个“圈内人”的宗教和美学角度,对佛教音乐文化的历史发展及前景作了比较充分而精辟的阐述,很值得研究佛教音乐的同仁参阅。此文原载作者《如是我思》一书,本刊在转载时作了部分删节。文中涉及佛教的一些常识性名词或术语,因篇幅有限,读者可查阅有关的佛教辞典,本刊不予另行注释。
李卫军,孙露[4](2020)在《中华传统“吟诵”研究述评》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吟诵"是汉语古诗、词、文独有的读书方式,进入20世纪以后,由于西式教育的传入、白话文运动的兴起等原因,有渐成绝学的趋势。于是,一些有识之士就呼吁加强对"吟诵"的保护与传承,并加强了对吟诵的研究,特别是对吟诵的内涵、流派、价值等的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而随着20世纪90年代以来传统文化的复兴,在当代推广与运用"吟诵"逐渐成为学界的共识,相关的教材陆续问世,"吟诵"也走进了越来越多大中小学的课堂。随着"吟诵"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其研究也呈现出方兴未艾之势。
张翠爱[5](2009)在《两宋休闲词研究》文中指出不可否认,在当代,从自然、社会到自我皆出现一系列不和谐状况,它们严重影响了社会的进步,如果任其发展将危及人类的生存。而自然的生态危机包含着社会危机,社会危机源于个体生命的异化。其中,无止境地攫取财富是人对自然破坏性开采、自然界生态平衡破坏的根本性原因,是国与国之间、人与人之间根本矛盾所在。只有让每一个自我拥有休闲的理念,获得自我的发展,才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生态、环境等问题。由此而知,“休闲”是一剂济世和益人的良药。以往,由于思想意识的局限,休闲词不受重视甚至受到贬低,如果能够对其进行诠释和开挖,发掘两宋休闲词对当今人们正确的休闲观念的形成、休闲素养的养成之裨益,或将有助于我们整个人类的生存状态和生命质量的提升。从这个意义而言,本课题是一个很有意味和很有价值的研究课题,值得深入探讨。第一章:宋代休闲词的思想渊源。宋代士大夫文人既有着积极进取的入仕思想,又有着“功成身退”的退隐念头,故而,《庄子》的逍遥、陶渊明的归耕、白居易的中隐等思想在宋代受到广泛的接受,因为它们为宋代士大夫文人处理退隐与入仕之间的矛盾提供了理论依据和行为范式。本章便拟以这三者作为宋代文人休闲词的思想渊源,同时,从他们如何超脱自然的、社会的、自我的矛盾等三个方面加以阐述、探讨它们对宋代休闲词的影响。为了行文清晰方便,本章北宋以苏轼为代表,南宋以辛弃疾为代表,同时兼及其他词人进行论述。第二章:宋代文人的休闲观(以苏轼为例)。轻视功名、厌恶官场、欲归耕田园等都是苏轼纯真心灵的自然流露,也是形成苏轼休闲观的必要素养。苏轼对简朴艰辛、安适闲逸的田园生活的想望,使他拥有了陶渊明般的自由、真纯和与物同游的生命理想,而他的不隐则实践了白居易的“中隐”,达到《庄子》“无江海而闲”的真正休闲境界,且又弥补了陶渊明志在山林的局限。宋代从宰相、文武大臣到平民小辈,无论歌于春风得意之时或悲于秋风失意之刻,他们都努力保持个体的人格独立和个体生命的完整,在日常生活中展示他们对世俗的超脱和对生命的超越。身心自由、愉悦的休闲生存状态和精神境界始终都是他们的不懈追求,而苏轼的休闲观正足以代表宋代士大夫文人的休闲观,是宋代士大夫文人的普遍文化心态。第三章:宋代休闲词的分类考察。休闲词在宋代发展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宋代休闲词的兴盛是一种必然的社会文化现象。由于独特的经济、政治、自然环境、思想意识传统以及词的文体特征等多方面因素使得游走于官场和商品经济世界的宋代词人们,并未被熙熙攘攘的追名逐利之风扰乱心性,他们以独特的休闲思维方式、生存方式保持一方洁净安宁的身心居所,他们热爱生命、尊重生命,平日的饮酒、歌舞、郊游、品茶、赏花、登临、雅集等题材,事无巨细,尽数入词,他们用词再现了宋人休闲的悠闲生命。纵观两宋休闲词,宋代文人可谓无处无时不可休闲,且无物不能引发他们的休闲情思。本章便试图从空间、时间、物象三个角度对丰富的宋代休闲词进行分类与梳理,通过这些尽情抒写宋人享受人生、消遣生活、充满诗意的休闲词作,我们不仅可以透视和领略宋代词人休闲的生活情趣,而且还可以获得对于人生和生活的“诗意”的审美享受。第四章:宋代休闲词的现代意义。宋代休闲词具有一定的现代价值,它仍然能为当代人们的精神、思想以至生活提供有益的帮助。宋代休闲词中蕴含有大量的有益于今人的养生思想:(一)闲心荣形——超越限制,身心逍遥;(二)性命双修——回归自然,怡情养性;(三)调适心境——兴趣广泛,胸襟豁达;(四)合理膳食起居——尊生重己,热爱生活。宋代休闲词对当代的休闲娱乐的积极意义在于它为现代休闲提供如下的有益借鉴:(一)人类在回归自然中深刻地反思自我生存状态,懂得与自然和谐相处之重要;(二)人类在超越功名利禄的限制中执着追求真善美,懂得与社会和谐相处之美妙;(三)人们在拥有平常心时完善自我、发展自我,懂得自我身心和谐之美好。宋代休闲词中所体现的以及词人所拥有的休闲心态也许能提醒当今物欲日盛、急功近利的人们懂得健康的重要、懂得珍惜可贵的生命,亦可懂得拥有与自然、社会、自我身心和谐相处的美好。宋代文人的休闲心态可以帮助匡正今人的某些错误休闲观念。
谢双峥[6](2020)在《古代四时养生思想的历史发展及文献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四时养生是中华传统养生的重要内容,在养生学中具有重要地位。四时养生历史悠久,不仅有着丰富的经验方法,而且有着系统的思想理论,并积累了大量的文献资料。近年来随着传统养生研究的深入发展,有关四时养生的研究取得了许多可喜的成果。但对四时养生的历史发展及其文献的系统研究,仍属阙如。有鉴于此,本课题从文献调查入手,充分运用目录学、文献学、历史学、诠释学等研究方法,对四时养生的历史与文献进行全面系统地调查分析,旨在揭示四时养生的历史发展轨迹,总结各历史时期的思想理论特点,全面收集存世的四时养生文献,进行合理分类,并对文献载录的四时养生的内容方法作出简要归纳,以便为深入开展四时养生的文献与理论研究奠定一个初步基础。本论文即为课题研究的成果报告,大体分为历史发展与文献研究两大部分,共十五章。具体内容,摘要如下:第一章,四时养生的内涵研究。在简要辨析四时概念的基础上,对四时养生作出了具体界说,认为四时养生就是根据春夏秋冬四时阴阳变化规律,结合人体自身的体质及脏腑气血特点,合理安排精神情志、饮食起居、生活劳作等行为活动,并采取积极的调摄养护手段和方法,以达到维护健康、预防疾病、延缓衰老乃至延年益寿的目的。第二章,先秦时期的四时养生思想。该时期是四时养生的初始和奠基阶段。上古时期,中华先民就有了顺时养生的初始观念和早期经验积累。夏商周时期,通过天象观察和物候认识,以《尧典》、《夏小正》、《礼记·月令》为标志,表明对四时变化的规律有了较深的认识。春秋战国时期,诸子各家对四时养生均有理论阐述,尤以《吕氏春秋》“十二纪”为代表,初步奠定了四时养生的基础。第三章,秦汉时期的四时养生思想。该时期是四时养生的确立阶段。以《黄帝内经》为标志,构建起四时养生的理论框架,包括四时养生的思想基础、宗旨目的、原则纲要和内容大法。第四章,晋唐时期的四时养生思想。该时期是四时养生丰富充实阶段。无论是医家、养生家,还是早期道教学者,均是在《内经》四时养生的基础上,进行某些方面的充实和完善。第五章,宋元时期的四时养生思想。该时期是四时养生的突破创新时期,提出了四气摄生、摄生月令、养生月览、四时养老、四时导引、四时饮食、四时宜忌、四时用药等一系列命题,四时养生有着专门化的逻辑发展趋向,并形成了专门的着作文献。第六章,明清时期的四时养生思想。该时期四时养生呈现全面繁荣兴盛的景象,表现为着作众多、月令扩充、方法类聚、程式精致、世俗流行,四时养生渗透到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第七章至第十四章,为古代四时养生文献研究。第七章为古代四时养生文献概述,在介绍古代四时养生文献一般情况的基础上,对古代四时养生文献进行了简明分类,包括月令养生、四季养生、逐月养生、节令养生、时辰养生、运气养生、养生宜忌共七大类。从第八章起,即按照七大类的每类一章,逐章对每类文献的一般情况进行概括性阐述,并对每类的重点文献进行了专门介绍。第十五章,古代四时养生的主要内容。根据前述七类四时养生文献所载养生方法经验的总结和分析,古代四时养生的主要内容可以归纳为精神调摄、脏腑调摄、起居调摄、饮食调摄、运动调摄、服食调摄、药物调摄、疾病预防、宜忌调摄等九个方面。每个方面均列举了代表性的方法或进行了概括性的说明。研究形成以下结论:一、四时养生的内涵十分丰富,其核心要素为:春夏秋冬四时有其阴阳变化的规律,有时会出现反常;人体各有特点,对四时变化的适应各有不同;四时养生的关键是合理安排日常生活行为和采取必要的调护方法;四时养生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健康、预防疾病、延缓衰老。二、四时养生有着悠久的历史,肇始于先秦,确立于汉代,《黄帝内经》构建了四时养生的理论框架,晋唐时期有所充实完善,宋元时期获得创新性突破,明清时期更为繁荣兴盛。三、四时养生文献中众多,从载体上来说可分成单篇、散在或专着三类。按照内容,可分为月令养生、四季养生、逐月养生、节气养生、时辰养生、宜忌养生、运气养生共七大类。四、四时养生的内容宏富,方法繁多,根据文献载录,可以分为精神调摄、脏腑调摄、起居调摄、饮食调摄、运动调摄、服食调摄、药物调摄、疾病预防、宜忌调摄九个方面。
康锦屏[7](2008)在《论复兴传统吟诵学》文中提出吟诵,是读古典诗文的独有方法,是鉴赏古典文学作品类的独特手段,是吟诗填词的入门途径。吟诵之风由来已久,萌发于先秦,发展于魏晋六朝,辉煌于唐代,发扬光大于宋元明清,"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一落千丈。吟诵的要求是:吐字发音准确、清楚、响亮有力,声音饱满、圆润、优美,腔调婉转、圆和、动听,此其一;作者以声传情、用声写象,吟诵者循声感情、依声觅象,此其二;再创意境,充分显示吟诵者的个性,此其三。
胡娟[8](2019)在《初中语文教材中古诗词吟诵教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初中古诗词吟诵是顺应时代、紧扣课程标准的一项能在实践中切实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活动。作为初中古诗词学习的一个环节,吟诵可以并有必要成为鼓励学生“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的一项具体措施。将传统的古诗词吟诵作为初中古诗词教学行之有效的方法引入语文课堂,探讨初中古诗词吟诵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及具体的实施措施,是值得我们深入研究的一个课题。古诗词传统吟诵是体现诗词声调格律的实践活动,讲究“因声入境”,注重语节的顿宕、字音的轻重、语调的变化、情境的结合等技巧。然而,近年来有关吟诵的研究和实践,大部分是从传承古诗词吟诵的意义与价值、各种吟诵的特征或者吟诵的音乐艺术层面进行的;且研究古诗词吟诵教学的各个学段虽都有涉及,但关于初中阶段古诗词吟诵教学的探究还相对缺乏。目前,初中古诗词吟诵教学研究中亟待突破的主要问题包括:一、如何选择合适的吟诵腔调;二、把握和标识现行教材中近体诗的声调特别是入声声调;三、依据课文和学生的情况择取吟诵范式(后文简称吟式);四、掌握吟诵要领,了解吟诵的辅助事项等。本文从理论方法维度和技巧规范层面指导吟诵教学实践,试图在廓清传统吟诵概念的基础上,对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古诗词进行详细分类,提供清晰的吟诵操作规范,从而切实指导初中古诗词的吟诵教学实践。
刘晓男[9](2020)在《卢梭美学思想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启蒙运动时期的思想家对于理性完善与社会进步普遍持有乐观态度,而卢梭对启蒙理性与社会进步自觉地进行反思和批判,成为西方第一位以审美现代性批判启蒙现代性的思想家,标志着西方美学的重要转折。卢梭深刻地洞见了生存于市民社会之中的现代人自我分裂的困境——从自然人的角度,他为自利情感所驱动;从公民的角度,他又不得不承担公共义务。布尔乔亚这种自利与正义人格的分裂,反公民性的异化本质正是卢梭现代性批判的焦点。面对“好人”与“好公民”的双重异化,卢梭提出了自然教育思想,试图以弘扬古典城邦德性来拯救现代性,从培养自由人性的好人教育过渡到培养城邦善德的公民教育,以实现“好人”与“好公民”的统一。卢梭将“自然状态”作为人类的历史起点,并据此为核心构建新的道德及政治秩序。他以“回归自然”的口号启示人们:文明就是对自然的异化。卢梭对于自然与文明的独特理解不仅是其思想独创性的标志,也成为其美学思想的核心基石。对于卢梭而言,自然不仅具有崇高之美,更是其精神的避难所,承担了启迪心灵与救赎人性的重任。在与自然的契合中,卢梭疏离处于文明社会中的“我”,以超越世俗的、自然的眼光重新审视世界,并以此赋予社会和他人全新的理解与意义,进而在“自然”的基础上试图实现“好人”与“好公民”的统一。18世纪启蒙思想家对理性的过度推崇导致情感受到理性的压制,卢梭较早论述了启蒙理性的弊端,主张道德的建构不应完全受理性支配,提出了道德情感论,以此批判启蒙理性及其社会道德原则。从公民教育的角度,他基于道德的立场对18世纪的法国艺术以及戏剧发动了审判。与此同时,在卢梭的着作中,情感获得了不依附于理性而独立存在的价值,成为一种对个人主体性和自由人性的追求与表达。卢梭的美学既以伦理标准要求美与艺术,强调“美”应该受到道德的规范,又推崇艺术作品的感性表达,承认“美”有其自身的逻辑方式。这一悖论充分体现了西方审美范式由古典向浪漫过渡时期的内在矛盾。“自然人”与“公民”双重教育理想的设定,使卢梭的审美教育观念产生了不可避免的冲突:一方面,在卢梭的公民教育中,审美教育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它似乎只能在腐败的社会环境中为个体独善其身提供可能。另一方面,在自然人教育中,卢梭所提倡的教育方法和措施,很多实际上却是审美教育的内容。在卢梭本人的创作实践中,审美教育本身也对人性的完整和复归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在理性精神高涨的启蒙热潮中,卢梭以冷静的思考将“自由”视为矢志不渝追求的人生至高境界。通过卢梭的经历和作品,孤独的审美遐思是卢梭得以返回自然,实现自然与自由和谐统一的努力尝试。通过爱,卢梭实现了与他人和社会的连接,也对他人及社会有了全新的理解。通过哲学的写作,卢梭一方面将自我隐藏起来,在隐匿中获得了属于孤独者的自由与幸福;另一方面,与现实中的人与物保持着一定的距离,从而避免了对社会政治生活的直接参与,却又实现了关注政治的目的。通过上述三个方面,卢梭在自然与自由和谐的基础上实现了“好人”与“好公民”的有限和解。卢梭对人类尊严的道德规范的阐释及其全部人类学观点深刻影响了作为德国古典美学开创者与现代美学奠基者的康德,其将审美视作认识活动与道德实践活动的桥梁和中介,提出“美是道德的象征”这一命题,并在《判断力批判》中第一次证明了艺术的自主性;卢梭崇尚自然美以及情感表达的审美情趣对浪漫主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批判启蒙理性的过程中,卢梭的美学思想表现出深刻的审美现代性。卢梭自然主义美学思想中体现的生态智慧有助于我们今天思索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其唯道德艺术论对于当代社会的道德建构具有重要启示;其审美教育思想中蕴含了丰富的生命美学思想,对于当代美育具有一定的启发价值。“自然人”与“公民”双重美育理想的设定,使卢梭的美育思想充满了内在矛盾与冲突;卢梭的文艺观受到其道德政治思想的严格限制,进而阻碍个体生命创造的更多可能性。
鲁慧[10](2014)在《魏晋南北朝涉医文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古代涉医文学是古代文学与传统中医学的结晶。古代文理与医理皆是在古代哲学的深刻影响下形成的,在理论根源上有着共通之处。在中国历史上,文士通医现象的普及使涉医文学的创作异常繁荣。本文从文学的角度考察中医学,试图对魏晋南北朝涉医文学的主要内容和内涵做出归纳,对文学、医学领域之间的融合进行拓展性研究。论文主要分为绪论,魏晋南北朝涉医文学概述,魏晋南北朝涉医文学的主要题材,魏晋南北朝涉医文学的内涵及对后世的影响四个部分。绪论部分对当代涉医学文学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概述,并从医理与文理的相通性和“文士通医”现象两方面论述了涉医文学研究的意义。第一章论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哲学、医学和文学的发展概况。第二章依托文献资料分类辑录了魏晋南北朝涉医文学的主要作品,梳理其主要内容。具体包括:与药草有关的作品,包括药名诗、赋,采药、制药、送药有关的作品和描写药效的作品;与养生有关的作品;与疾病相关的作品;与医者相关的作品。第三章总结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涉医作品的审美内涵和思想内涵,最后阐述了该时期涉医文学对后世的影响。
二、吟咏有益于身心健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吟咏有益于身心健康(论文提纲范文)
(1)晚清社会文化及风俗之变迁 ——以竹枝词为探讨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论文选题及意义 |
二、相关研究概述 |
三、论文的重点、难点及创新之处 |
四、研究方法 |
五、论文选题的研究条件 |
第一章 竹枝词及晚清竹枝词的创作背景 |
第一节 竹枝词的由来 |
一、形式独特的风土诗 |
二、竹枝词的起源 |
第二节 竹枝词的发展概况 |
一、文人竹枝词的缘起 |
二、竹枝词的发展脉络 |
第三节 晚清竹枝词创作的时代背景 |
一、诗歌与时代背景之关系 |
二、晚清竹枝词产生的时代背景 |
第二章 晚清竹枝词的史料价值 |
第一节 传承中转型的晚清竹枝词 |
第二节 晚清竹枝词概述 |
一、吟咏当地风土民情的竹枝词 |
二、吟咏战争的竹枝词 |
三、商业竹枝词 |
四、官场竹枝词 |
五、青楼竹枝词 |
六、吟咏外国的竹枝词 |
第三节 晚清竹枝词的史料价值 |
一、社会史史料 |
二、文化史史料 |
三、风俗史史料 |
第三章 竹枝词中的租界 |
第一节 租界的形成 |
第二节租界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 |
一、促进中国城市的成长及近代化 |
二、近代西方文明的扩散基地 |
三、为国人提供了躲避战火的安全界 |
四、西学在中国传播的中转站 |
第四章 竹枝词中的西方近代物质文明 |
第一节“欧风美雨”对晚清社会转型的影响 |
第二节 从竹枝词看民众日用物质文明的引进 |
一、自来水 |
二、火柴 |
三、洋布 |
四、电报 |
五、照相业 |
六、西餐 |
七、西医 |
第三节 从竹枝词看西方近代道路交通设施的引进 |
一、马路 |
二、铁路 |
三、路灯 |
四、车辆 |
第五章 竹枝词中的西方近代制度文明 |
第一节 西方近代制度文明对晚清社会的影响 |
第二节 从竹枝词看西方近代制度文明的引进 |
一、警察 |
二、消防 |
三、教育 |
四、银行与保险业 |
五、邮政 |
六、报业 |
七、政体制度 |
第六章 竹枝词中的晚清社会风俗之变迁 |
第一节 从重道轻器到道器并重 |
第二节 由重农抑商到趋利重商 |
一、重农抑商的四民社会结构 |
二、由重农抑商到趋利重商的转变 |
第三节 由崇尚节俭到竞奢尚侈的转变 |
一、历史文化的积淀:崇尚节俭 |
二、时代变迁的影响:由崇尚节俭到崇奢尚侈的转变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2)明代中后期江南文人饮茶生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选题目的和意义 |
(二)研究综述 |
1.明代文人饮茶生活研究 |
2.明代茶文化专题研究 |
一、江南文人饮茶成风的原因 |
(一)经济富庶提供文人饮茶的物质基础 |
(二)仕途失意促使文人投向世俗生活 |
(三)休闲思潮的兴盛与享乐文化的影响 |
二、江南文人日常生活中的茶 |
(一)读书以茶益思 |
(二)社交以茶为媒 |
(三)文艺以茶增趣 |
(四)旅游以茶助兴 |
三、江南文人推动茶艺的革新 |
(一)茶文撰述 |
(二)名茶评鉴 |
(三)水品新论 |
(四)茶具新变 |
(五)泡茶技艺 |
(六)品茶艺术 |
(七)饮茶环境 |
1.饮茶地点 |
2.饮茶人境 |
3.饮茶艺境 |
四、江南文人饮茶生活中的养生思想 |
(一)饮茶养生思想的发展 |
(二)江南文人在饮茶生活中追求养生之道 |
1.饮食养生 |
2.精神养生 |
3.环境养生 |
五、江南文人饮茶生活的文化意蕴 |
(一)茶之特性契合江南文人的精神需求 |
1.茶性平和冲淡符合文人淡泊仕途 |
2.茶性苦寒醒脑促进文人反躬自省 |
3.茶性纯真自然契合文人贵真精神 |
(二)江南文人饮茶生活的精神追求 |
1.安贫乐道、乐知天命的生命意识 |
2.安时处顺、闲适旷达的人生态度 |
3.超尘拔俗、与世无争的隐逸情怀 |
4.静心自虑、致静无求的禅悦心态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致谢 |
(4)中华传统“吟诵”研究述评(论文提纲范文)
一、吟诵的保护与传承 |
二、吟诵本体之研究 |
三、吟诵在当代的运用与推广 |
(5)两宋休闲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提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的缘起及其价值 |
第二节 与本选题相关的研究成果和研究现状 |
第三节 概念界说 |
一、休与闲 |
二、国内外有关休闲的概念 |
三、本文的休闲概念及休闲词概念 |
第四节 本论文的内容概述 |
第一章 宋代休闲词的思想渊源 |
第一节 逍遥物化,斋以静心 |
一、超脱自然的束缚:顺任自然 |
二、超脱社会的束缚:安时处顺 |
三、摆脱自我的束缚:斋以静心 |
第二节 勤靡馀劳,心有常闲 |
一、不求来世长生,创设今生欢乐 |
二、爱惜名利而又看破名利 |
三、不喜贫穷而又安贫守拙 |
第三节 心足即为富,身闲乃当贵 |
一、自然之主人 |
二、社会之“闲人” |
三、自我“心安”之人 |
第二章 宋代文人的休闲观(以苏轼为例) |
第一节 休闲是纯真心灵的自然状态 |
一、宁静自适,心境从容 |
二、忙里偷闲,苦中作乐 |
三、热爱人生,随遇而安 |
四、享受闲适,做个闲人 |
第二节 了悟人生,超越烦恼 |
一、轻视功名 |
二、厌恶官场 |
三、归耕田园 |
第三节 休闲存在于平日简朴、愉悦、高雅的生活中 |
一、饮食 |
二、起居 |
三、赏玩 |
第四节 苏轼的休闲观是宋代士大夫文人普遍的文化心态 |
第三章 宋代休闲词的分类考察 |
第一节 从空间视角考察宋人的“无处不可休闲” |
一、以皇室、宫廷为中心的宫廷词 |
二、枕奠于繁华都会生活的都会词 |
三、休闲词的别一天地——乡村词 |
第二节 从时间视角考察宋人的“无时不可休闲” |
一、节目繁多的节序词 |
二、酒色相伴的宴饮词 |
三、四时游赏的游乐词 |
第三节 从物象视角考察宋人的“无物不可休闲” |
一、追求超凡脱俗之休闲情趣的月词 |
二、追求清雅超逸之休闲情趣的梅词 |
三、追求心灵自由之休闲情趣的舟词 |
第四章 宋代休闲词的现代意义 |
第一节 宋代休闲词中的养生思想 |
一、闲心荣形——超越限制,身心逍遥 |
二、性命双修——回归自然,怡情养性 |
三、调适心境——兴趣广泛,胸襟豁达 |
四、合理膳食起居——尊生重己,热爱生活 |
第二节 宋代休闲词对当代休闲娱乐可资借鉴的积极意义 |
一、当代社会大众休闲的可行性 |
二、大众休闲教育的重要性 |
三、宋代休闲词对现代休闲生活的具体意义 |
结语 |
主要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本人公开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6)古代四时养生思想的历史发展及文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上篇 古代四时养生思想的历史发展研究 |
第一章 四时养生的内涵 |
一、时与四时 |
(一)时 |
(二)四时 |
二、四时养生内涵 |
第二章 先秦时期的四时养生思想 |
一、上古时期 |
(一)顺时养生的初始观念 |
(二)顺时养生的早期经验 |
二、夏商周时期 |
(一)岁时观念的形成 |
(二)物候知识的积累 |
(三)调养理念的产生 |
三、春秋战国时期 |
(一)儒家四时养生思想 |
(二)道家四时养生思想 |
(三)杂家四时养生思想 |
第三章 秦汉时期的四时养生思想 |
一、西汉时期 |
(一)西汉早期出土文献论四时养生 |
(二)西汉早期思想家论四时养生 |
(三)《黄帝内经》构建了四时养生的理论体系 |
二、东汉时期 |
(一)张仲景《金匮要略》对四时养生的贡献 |
(二)《四民月令》论四时养生 |
第四章 晋唐时期的四时养生思想 |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 |
(一)张湛《养生要集》四时养生理论 |
(二)陶弘景《养性延命录》论四时养生 |
(三)《荆楚岁时记》论四时养生 |
二、隋唐时期 |
(一)《崔禹锡食经》论四时饮食 |
(二)孙思邈的四时养生思想 |
(三)胡愔《黄庭内景五脏六腑补泻图》论四时养生 |
(四)司马承祯《服气精义论》论四时养生 |
(五)王冰《素问六气玄珠密语》论运气养生 |
(六)施肩吾《西山群仙会真记》论四时养生 |
第五章 宋元时期的四时养生思想 |
一、四气摄生 |
二、摄生月令 |
三、养生月览 |
四、四时养老 |
五、四时导引 |
六、四时饮食 |
七、四时宜忌 |
八、四时药物 |
九、运气养生 |
第六章 明清时期的四时养生思想 |
一、着作众多 |
二、月令扩充 |
三、方法类聚 |
四、世俗流行 |
五、程式精致 |
六、时辰考究 |
下篇 古代四时养生文献研究 |
第七章 古代四时养生文献概述 |
一、古代四时养生文献的一般情况 |
二、古代四时养生文献的分类 |
(一)月令养生类文献 |
(二)四时养生类文献 |
(三)逐月养生类文献 |
(四)节气养生类文献 |
(五)时辰养生类文献 |
(六)宜忌养生类文献 |
(七)运气养生类文献 |
第八章 月令养生类文献 |
一、月令养生类文献概述 |
二、重点文献介绍 |
(一)《夏小正》 |
(二)《吕氏春秋》 |
(三)《四民月令》 |
(四)《月令通考》 |
第九章 四时养生类文献 |
一、四时养生类文献概述 |
二、重点文献介绍 |
(一)《灵剑子》 |
(二)《黄庭内景五脏六腑补泻图》 |
(三)《四气摄生图》 |
(四)《混俗颐生录》 |
(五)《养生月录》 |
(六)《摄生消息论》 |
(七)《遵生八笺》 |
第十章 运气养生类文献 |
一、运气养生类文献概述 |
二、重点文献介绍 |
(一)《素问入式运气论奥》 |
第十一章 逐月养生类文献 |
一、逐月养生类文献概述 |
二、重点文献介绍 |
(一)《孙真人摄养论》 |
(二)《养生月览》 |
(三)《摄生月令》 |
(四)《运化玄枢》 |
第十二章 节气养生类文献 |
一、节气养生类文献概述 |
二、重点文献介绍 |
(一)《保生月录》 |
(二)《二十四气坐功导引治病图》 |
(三)《月令七十二候集解》 |
第十三章 时辰养生类文献 |
一、时辰养生类文献概述 |
二、重点文献介绍 |
(一)《二六功课》 |
第十四章 宜忌养生类文献 |
一、宜忌养生类文献概述 |
二、重点文献介绍 |
(一)《四时宜忌》 |
第十五章 古代四时养生的主要内容 |
一、精神调摄 |
(一)精神调摄 |
(二)情志调摄 |
二、脏腑调摄 |
(一)四季脏腑调摄 |
(二)逐月脏腑调摄 |
三、起居调摄 |
(一)作息 |
(二)睡眠 |
(三)沐浴 |
(四)晨起 |
(五)服饰 |
(六)居处 |
四、饮食调摄 |
(一)食材选择 |
(二)注意事项 |
五、运动调摄 |
六、服食调摄 |
(一)组方分类 |
(二)剂型分类 |
(三)按时分类 |
七、药物调摄 |
(一)四季药方 |
(二)逐月药方 |
八、疾病预防 |
(一)居处卫生 |
(二)药物预防 |
九、宜忌调摄 |
(一)饮食禁忌 |
(二)起居禁忌 |
(三)房中宜忌 |
(四)行为禁忌 |
结论 |
课题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历 |
(8)初中语文教材中古诗词吟诵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1.1 理论意义 |
1.1.2 现实意义 |
1.2 研究概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与方法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方法 |
1.4 概念界定 |
1.5 研究支撑 |
1.5.1 课本依托 |
1.5.2 理论依据 |
1.5.3 必要性与选择性 |
2 古诗词吟诵教学现状调查 |
2.1 案例调查 |
2.1.1 华调吟诵简介 |
2.1.2 访谈华调传人 |
2.1.3 观摩河南省华调教学示范基地 |
2.2 功用分析 |
2.2.1 利于学习 |
2.2.2 帮助创作 |
2.2.3 便于品藻 |
3 初中古诗词吟诵教学实施策略 |
3.1 推广策略 |
3.1.1 吟诵师资专业化 |
3.1.2 教学手段多元化 |
3.1.3 教育交流国际化 |
3.2 教学指导 |
3.2.1 教学准备 |
3.2.2 吟诵要领 |
3.2.3 选诵备注 |
4 附录一 初中古诗词吟诵范例 |
4.1 附录名册 |
4.1.1 诗歌19首 |
4.1.2 词6首 |
4.2 吟诵范例 |
4.2.1 先唐古诗吟式 |
4.2.2 古体诗吟式 |
4.2.3 近体诗吟式 |
4.2.4 词吟式 |
5 附录二 访谈华调吟诵传人摘录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卢梭美学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目的和意义 |
二、国内、外文献综述 |
三、本文的主要内容及创新之处 |
第一章 “好人”与“好公民”:卢梭美学思想的源起 |
第一节 “好人”与“好公民”的矛盾与统一 |
第二节 古典理性主义哲学中的“好人”与“好公民”问题 |
第三节 卢梭面临的问题:“好人”与“好公民”的双重异化 |
一、卢梭对美好生活的运思 |
二、“卢梭的榜样人生”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自然与文明的冲突:卢梭美学思想的核心问题 |
第一节 西方美学传统中自然观的历史嬗变 |
一、古希腊时期的自然观 |
二、中世纪时期的自然观 |
三、文艺复兴时期的自然观 |
四、启蒙运动时期的自然观 |
第二节 “回归自然”思想的含义 |
一、“自然”与“文明”对立 |
二、作为社会形态的“自然” |
三、作为人性的“自然” |
四、作为审美意象的“自然” |
第三节 自然美的独特蕴含 |
一、自然美与道德相联 |
二、自然美:卢梭的精神避难所 |
三、自然美高于人工美 |
四、自然主义美学思想的生态智慧 |
第四节 从卢梭到席勒——自然概念从自由到美的转化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情感与道德的统一:卢梭道德政治视野中的艺术观念 |
第一节 西方传统的道德理论:情感与道德的分离 |
第二节 卢梭的道德情感论 |
一、良心:道德的根基 |
二、情感内在的道德性 |
三、情感与审美 |
第三节 对18世纪法国艺术的批判 |
一、对新古典主义艺术原则的批判 |
二、“科学与艺术的复兴是否有助于使风俗日趋纯朴?” |
第四节 对戏剧的道德批判 |
一、戏剧与道德风尚 |
二、悲剧和喜剧的社会效果 |
三、对莫里哀喜剧的道德批判 |
第五节 对情感与自然的追求:肯定文学和音乐 |
一、激情与情感:艺术的源泉 |
二、文学表现情感与自然 |
三、音乐美学——卢梭与拉莫之争 |
四、音乐与绘画之比较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个体与社会的矛盾:卢梭美育思想的两岐性 |
第一节 卢梭美育思想的哲学基础 |
一、自爱心与怜悯心 |
二、感觉论 |
第二节 美育的目标 |
一、培养自然人还是公民 |
二、自然人与公民的矛盾 |
第三节 美育的作用 |
第四节 美育的方法 |
一、创设审美情境 |
二、寓教于乐 |
三、情感体验教育 |
四、以艺术培养感觉能力 |
第五节 审美与公民道德教育 |
一、社会环境塑造公民 |
二、广场狂欢与公民教育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自然与自由的和谐:“好人”与“好公民”的和解 |
第一节 机械决定论与18世纪法国哲学的自由观 |
一、启蒙时代的机械决定论 |
二、自由是对必然的服从 |
第二节 卢梭对自由的理解 |
一、“力学规律完全无法解释”的“纯精神的活动” |
二、“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 |
三、自由与人的“自我完善化能力” |
四、天然的自由、社会的自由和道德的自由 |
第三节 自然与自由关系的历史转向 |
第四节 公民教育:培养文明社会中的自然人 |
一、孤独状态中的审美遐思 |
二、个体与他者的连接:爱 |
三、个体与社会的连接:哲学写作 |
本章小结 |
结语:卢梭美学思想的意义与局限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10)魏晋南北朝涉医文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魏晋南北朝涉医文学概述 |
第一节 魏晋南北朝哲学、医学及文学的发展 |
第二节 魏晋南北朝涉医文学的发展及主要特点 |
第二章 魏晋南北朝涉医文学主要题材 |
第一节 与药草有关的涉医作品 |
第二节 与养生有关的涉医作品 |
第三节 与疾病相关的涉医作品 |
第四节 与医者相关的涉医作品 |
第三章 魏晋南北朝涉医文学的内涵及对后世的影响 |
第一节 魏晋南北朝涉医文学的审美内涵 |
第二节 魏晋南北朝涉医文学的思想内涵 |
第三节 魏晋南北朝涉医文学对后世的影响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读研期间发表论文 |
致谢 |
四、吟咏有益于身心健康(论文参考文献)
- [1]晚清社会文化及风俗之变迁 ——以竹枝词为探讨中心[D]. 郜卫博. 中共中央党校, 2015(12)
- [2]明代中后期江南文人饮茶生活研究[D]. 薛繁洪. 青岛大学, 2020(02)
- [3]从非乐思想到音声佛事(上)[J]. 释昭慧. 中央音乐学院学报, 1993(04)
- [4]中华传统“吟诵”研究述评[J]. 李卫军,孙露.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2020(11)
- [5]两宋休闲词研究[D]. 张翠爱. 苏州大学, 2009(06)
- [6]古代四时养生思想的历史发展及文献研究[D]. 谢双峥.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0(01)
- [7]论复兴传统吟诵学[J]. 康锦屏. 北京教育学院学报, 2008(01)
- [8]初中语文教材中古诗词吟诵教学研究[D]. 胡娟. 洛阳师范学院, 2019(07)
- [9]卢梭美学思想研究[D]. 刘晓男. 黑龙江大学, 2020(12)
- [10]魏晋南北朝涉医文学研究[D]. 鲁慧. 湖南师范大学, 201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