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母亲抗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阳性对所生新生儿接种乙型肝炎疫苗抗体产生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徐靓亮[1](2020)在《中国六省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阳性母亲对其子女参与疫苗免疫后血清学监测意愿调查及监测结果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1.了解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表面抗原(HBV surface antigen,HBsAg)阳性母亲对其子女参与完成乙肝疫苗全程免疫后血清学监测(Post-vaccination serologi cal testing,P VST)的意愿 及影响 因素;2.根据HBsAg阳性母亲子女的PVST监测结果,评价现有HBV母婴传播阻断策略的实施效果;3.评价胶体金快速检测法在PVST监测中的应用效果,为今后PVST策略制定提供参考依据。方法:1.HBsAg阳性母亲对其子女参与PVST监测的意愿调查:采用便利抽样法在福建、浙江、江西、河南、甘肃、陕西六省抽取13个区(县),在区(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乡镇医院预防接种门诊,对经产前筛查为HBsAg阳性且在2019年3月1日-2019年12月31日内分娩的母亲进行问卷调查,收集调查对象的一般人口学特征、HBV感染相关信息。采用单因素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法),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HBsAg阳性母亲对其子女开展PVST监测意愿的因素。2.HBsAg 阳性母亲子女的PVST监测结果分析:采用便利抽样法的方法在福建、江西、甘肃三省抽取5个区(县),将区(县)内全部经产前筛查为HBsAg阳性,且在2018年7月1日-2019年6月30日分娩的母亲及其子女纳入研究并进行随访调查。收集调查对象的一般人口学特征、HBV感染相关情况、其子女的乙肝疫苗接种情况及后续PVST随访等信息。采用单因素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法)、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HBsAg阳性母亲对其子女开展PVST监测的依从性因素;用kappa一致性检验及kappa假设检验分别比较胶体金快速检测法与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法对指标 HBsAg、Anti-HBs 及 HBV 母婴传播阻断检测结果的一致性,双重检测法(使用胶体金快速检测法初筛,异常检测结果ELISA法复核)与ELISA法对HBV母婴传播阻断检测结果的一致性,分析胶体金快速检测法在PVST监测中的适用性,并计算其检测效能。结果:1.HBsAg阳性母亲对其子女参与PVST监测的意愿调查:共调查1183名HBsAg阳性母亲,89.18%(1055名)的调查对象愿意接受PVST监测,10.82%(128名)调查对象拒绝参与PVST。在拒绝参与PVST监测的原因中,53.91%(69人)因孩子太小不便采血检测而拒绝PVST;28.13%(36人)的母亲因交通不便拒绝参与PVST;22.66%(29人)因担心泄露隐私而拒绝;19.53%(25人)自认为没必要进行PVST。HBsAg 阳性母亲对其子女参与PVST监测意愿的影响因素分析显示省份、常住居民、喂养方式、孕期是否进行乙肝相关治疗、乙肝知识得分、PVST知晓程度,是影响调查对象参与PVST意愿的因素。其中浙江省(OR=3.19,95%CI:1.47-6.93)、福建省(OR=1.86,95%CI:1.03-3.36)、江西省(OR=8.28,95%CI:3.10-22.11)、河南省(OR=4.91,95%CI:2.41-10.02)、甘肃省(OR=1.51,95%CI:1.97-10.32)调查对象的PVST接受意愿均高于陕西省;常住居民参与PVST的意愿高于非常住居民(OR=1.68,95%CI:1.77-6.22);孕期未进行乙肝治疗的调查对象参与PVST的意愿高于接受治疗的(OR=1.62,95%CI:1.07-2.66);乙肝相关知识得分高的调查对象参与PVST的意愿高于得分低的(OR=4.71,95%CI:1.99-11.14);与对PVST知晓程度低的母亲相比,PVST知晓程度高的母亲对子女PVST的接受意愿升高4.54倍(OR=4.54,95%CI:2.58-7.99)。2.HBsAg阳性母亲子女的PVST监测结果分析:HBsAg阳性母亲子女PVST监测中,有776名(74.32%)儿童进行了 PVST检测,根据551份ELISA法的检测结果,有538名(97.64%)的儿童HBV母婴传播阻断成功,5名(0.91%)儿童感染HBV,8名(1.45%)儿童为HBV易感。有268名满足PVST监测条件的儿童的未参与PVST采血,其中29.48%(79人)的儿童家长拒绝采血,18.28%(50人)的儿童家长信息错误、无法联系,11.57%(31人)的儿童离开调查所在地。HBsAg阳性母亲对其子女参与PVST监测的依从性影响因素分析显示,HBsAg阳性母亲的所在省份、分娩方式、发现乙肝感染的时间、孕期ALT水平是影响其PVST依从性的因素。其中江西省(OR=5.55.95%CI:3 05-10.07)、廿肃省(OR=2.82,95%CI:1.78-4.47)调查对象参与PVST的依从性均高于福建省。既往已知自己HBV感染的HBsAg阳性母亲依从性高于此次发现乙肝感染的(OR=1.71,95%CI:1.24-2.37),未检测ALT水平的HBsAg阳性母亲比检测ALT<40U/L 的 HBsAg 阳性母亲对 PVST 的依从性高(OR=2.28,95%CI:1.58-3.30)。根据kappa一致性检验结果,胶体金快速检测法和ELISA法对指标HBsAg的检测结果一致性弱,对指标Anti-HBs的检测结果一致性微弱,对HBV母婴传播阻断的检测结果一致性微弱;双重检测法和ELISA法对HBV母婴传播阻断的检测结果高度一致。结论:HBsAg阳性母亲对其子女参与PVST监测的意愿较好,但存在地区差异。我国现行的HBV母婴传播阻断策略的成功率可达97.64%,但仍有1.45%的儿童HBV易感需再次接种乙肝疫苗。低年龄段儿童采血困难、担心个人或孩子的隐私暴露等因素是影响PVST依从性的主要因素。PVST检测中,使用末梢血采集方案或可提高目标人群对PVST监测的依从性。胶体金快速检测法与ELISA法一致性不强,直接用快速检测法代替ELISA法在PVST中使用不可行,可以根据儿童家长需求提供静脉血ELISA法检测或胶体金快速检测法初筛、ELISA法复核的双重检测法。
倪红霞[2](2013)在《乙肝病毒母婴传播的病毒变异规律与乙肝疫苗免疫保护效果研究》文中提出乙肝病毒(HBV)慢性感染是我国主要公共卫生问题。在HBV流行区,慢性乙肝主要由于母婴传播引起。婴儿期感染HBV90%发展成慢性感染,最终约25%又进展为肝硬化和肝细胞癌。1992年开始我国将乙肝疫苗接种纳入计划免疫管理。由于疫苗免疫的普及和降低婴幼儿HBV暴露等干预措施的实施,人群HBsAg阳性率明显下降。我国目前在新生儿中推行的乙肝免疫方案为:新生儿出生后24小时内尽早接种乙型肝炎疫苗,按照0、1、6月程序全程需接种3针;对HBsAg阴性母亲的新生儿可用5μg或10μg酵母或10μg中国仓鼠卵母细胞(CHO)乙型肝炎疫苗免疫;对HBsAg阳性母亲的新生儿,在出生后24小时内尽早接种乙型肝炎高效价免疫球蛋白(HBIG),剂量不小于100IU,同时接种10μg重组酵母或20μg CHO乙型肝炎疫苗,在1个月和6个月时再各接种1剂乙型肝炎疫苗,可显着提高母婴传播阻断的效果。与大多数国家不同,多年来我国只生产5μg(啤酒酵母)重组乙肝疫苗,我国大部分地区还一直使用低剂量的5μg重组酵母乙肝疫苗,国际上对低剂量疫苗的免疫保护效果较为争议。近年来我国有自主研发的高剂量重组乙肝疫苗上市,局部地区已在所有新生儿中推广使用,但对新剂型疫苗的总体免疫保护效果还缺乏科学的现场考核。现有资料表明,即使是接种高剂量乙肝疫苗或联合接种HBIG,仍有5%左右的HBsAg阳性母亲的新生儿感染HBV。HBV母婴传播途径主要为产前传播(即宫内感染)、产时传播和产后传播,一般认为主动和被动免疫措施对HBV产时传播和产后传播的阻断效果较满意,但对宫内已发生感染的婴儿效果较差。宫内传播是当前乙肝病毒母婴传播的最主要途径,但我们对宫内传播及乙肝疫苗免疫阻断失败的原因和内在机制仍不十分清楚。报道较多的危险因素是母亲HBeAg阳性和HBV DNA高滴度。此外,还可能与疫苗的免疫原性、机体对疫苗的反应性、遗传易感性和病毒变异等多种因素相关。在控制乙肝病毒母婴传播方面还有很多科学问题未得到确切答案。本课题从乙肝病毒宫内传播、病毒变异、新生儿接种不同剂量乙肝疫苗的免疫保护效果三个角度进行研究,为进一步控制乙肝病毒母婴传播提供科学依据。第一部分乙肝病毒宫内感染是母婴传播的主要途径,可能是导致高风险新生儿(母亲HBsAg阳性)出生后乙肝疫苗免疫阻断失败,从而发生HBV慢性感染的主要原因。在上海浦东区的医院产科,对入院生产的HBsAg阳性产妇进行问卷调查,同时采集产妇静脉血及新生儿脐静脉血,并预期随访至儿童完成乙肝疫苗基础免疫(7月龄)后,采集的血标本检测乙肝血清学标志物和HBV DNA定量,并检测母子乙肝病毒全基因序列,明确HBV宫内传播发生率及相关危险因素。对362对入院分娩的HBsAg阳性产妇及其新生儿调查显示,新生儿HBV感染率为8.0%。 HBsAg+/HBeAg+双阳性母亲的新生儿, HBV感染率为20.3%;HBsAg+/HBeAg-单阳性母亲的新生儿,HBV感染率为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36.104, P=0.000)。分析显示,母亲HBV DNA水平与新生儿HBV感染率有剂量反应关系,当母亲HBV DNA大于106copies/mL时,新生儿HBV感染率为23.3%,显着高于母亲HBV DNA小于106copies/mL者的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45.670,P=0.000)。母亲HBeAg与HBV DNA106copies/mL的Kappa一致性为0.864,两指标间存在较强相关性。单因素分析显示,母亲HBeAg阳性新生儿的HBV感染风险OR为12.2(4.5-32.9),母亲HBV DNA高水平(106copies/mL)新生儿的HBV感染风险OR为15.4(5.7-41.7),不同分娩方式与新生儿HBV感染无相关性(P=0.246)。小样本量随访结果显示,完成乙肝疫苗基础免疫后,3例宫内感染新生儿,1例免疫阻断失败(HBsAg阳性);1例对疫苗无应答(抗-HBs阴性)。而39例非宫内感染新生儿均免疫成功。提示HBV宫内感染是疫苗免疫失败的重要原因。23对发生HBV宫内感染母婴的乙肝病毒全基因序列分析显示,各母子对病毒全基因序列同源性在99.4%-100%,15对母子(65.2%)病毒序列完全一致。按不同基因型分别与B2和C2野生型乙肝病毒株序列进行比较,母亲感染的B和C基因型突变株与野生株乙肝病毒均可通过宫内传播,未发现有宫内传播优势的特异突变位点。第二部分对我国获批准用于新生儿免疫的两种重组乙型肝炎疫苗,10μg/0.5mL剂型重组(汉逊酵母)乙肝疫苗和5μg/0.5mL剂型重组(啤酒酵母)乙肝疫苗,在2760名新生儿基础免疫中应用的免疫原性及保护效果进行社区为基础的观察研究。HBsAg阴性母亲所生的(低风险)新生儿分别按0-1-6程序全程接种5μg重组乙肝疫苗(A组,共1299例)和10μg重组乙肝疫苗(B组,共1122例),及HBsAg阳性母亲所生的(高风险)新生儿按0-1-6程序全程接种10μg重组乙肝疫苗,并在出生时自愿联合接种HBIG(C组,339名),在乙肝疫苗全程免疫后1-2个月,3组的抗-HBs阳转率分别为99.61%,99.73%和97.34%,抗-HBs抗体的几何平均浓度(GMC)分别为714.79mIU/mL,2422.47mIU/mL和1271.77mIU/mL。两种剂量重组乙肝疫苗在低风险新生儿中使用的抗-HBs抗体阳转率相当,但接种10μg重组疫苗较5μg重组疫苗的抗-HBs抗体应答水平高。随访观察至免后2年,3组抗-HBs阳性率出现差异(2=40.470,P=0.000),分别为72.98%(A组),85.90%(B组)和79.54%(C组)。3组抗-HBs抗体水平在免疫后1-2月达到高峰,此后均以指数水平快速下降,免后2年3组抗-HBs抗体的几何平均滴度均在50mIU/mL以下。339例母亲HBsAg阳性的新生儿,其中89.4%(303/339)选择10μg乙肝疫苗联合HBIG接种;全程免疫后1-2个月共有7名儿童HBsAg阳性,乙肝疫苗母婴阻断失败率为2.06%;免疫失败儿童均为HBeAg阳性母亲所生,母亲HBsAg+/HBeAg+双阳性新生儿的免疫失败率为6.67%;母亲HBsAg+/HBeAg-单阳新生儿均未发生免疫失败;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isher’s P=0.000)。母亲HBsAg阳性新生儿乙肝疫苗免疫阻断失败危险因素的单因素分析显示,产妇孕期晚期进行HBIG干预是疫苗免疫失败的危险因素(P=0.013);母亲HBsAg阳性新生儿单独接种10μg乙肝疫苗的免疫失败率是2.79%,10μg乙肝疫苗联合HBIG接种者的免疫失败率是1.9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isher’s P=0.548),而母亲HBsAg阳性新生儿采用10μg乙肝疫苗联合HBIG接种的抗-HBs抗体GMC为1184.09IU/mL,低于单独接种10μg疫苗者的2331.72mIU/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6.779,P=0.010)。接种5μg疫苗的低风险儿童,在免疫后2年的抗-HBc阳性率为2.85%,高于接种10μg疫苗组的0.98%(P=0.008);母亲HBsAg阳性的儿童,免后2年抗-HBc阳转率为4.54%,HBeAg阳性母亲的儿童抗-HBc阳转率更高,提示突破感染与暴露机会和疫苗保护能力均有关。分析6名乙肝疫苗免疫失败儿童及其母亲的的乙肝病毒基因全序列,显示基因型B和C乙肝病毒均可由母婴传播,母子全基因序列同源性为99.38-100%。第三部分对15岁以下HBsAg持续阳性的母子进行问卷调查,同时采集母子配对血清,检测乙肝两对半和HBV DNA定量,用nested-PCR方法分段扩增乙肝病毒全基因序列,直接测序失败样本经TA克隆后再测序,MEGA5.0软件进行序列同源性、基因型和突变分析。59对7月龄至15岁经母婴传播的乙肝病毒慢性感染儿童与母亲,其中B基因型26对(44.0%),C基因型33对(56.0%),母子病毒全基因序列同源性在96.1~100%之间,平均为99.4%。儿童“”抗原决定簇突变率为33.8%,母亲为22.0%,儿童G145R免疫逃逸突变发生率为5.1%,母亲为0%,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preS区缺失突变仅在HBV慢性感染母亲中发现,发生率为13.5%(8/59),儿童中未检测到此类缺失突变(P=0.001)。位于BCP区与肝癌和肝硬化相关的突变在母婴中发生率均较低,未发现母婴传播优势。母亲和儿童均可检测到BCP/PreC/Core区的缺失突变,但突变未出现在配对母子中。综上所述,母亲HBeAg阳性和HBV DNA高水平(106copies/mL)是乙肝病毒母婴传播的危险因素;野生型和突变型乙肝病毒均可通过母婴垂直传播,未观察到突变病毒株有母婴传播优势;我国目前推荐的乙肝免疫方案能有效保护新生儿,阻断乙肝病毒母婴传播;乙肝疫苗普种后出生的HBV慢性感染儿童,以G145R突变为代表的免疫逃逸突变发生率很低,尚未构成公共卫生问题。
吕静静[3](2013)在《山东省新生儿乙肝疫苗免疫策略经济学评价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乙肝)是目前全球公认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世界范围内,76%的乙肝病毒感染者集中在亚洲:在中国,乙肝是最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据2006年全国血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估算,全国大约有9300万慢性乙肝感染者,其中慢性乙肝患者约为2000万例。乙肝具有感染率与发病率高、慢性迁延和不良转归比例高等特点,乙肝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及其不良转归包括急性乙肝、慢性乙肝、乙肝肝硬化、肝癌等,可统称为乙肝相关疾病,给病人、家庭造成沉重的经济负担(感染成本),给社会经济发展带来巨大影响。目前世界上仍无完全治愈乙肝的特效药物,接种乙肝疫苗则成为预防和控制乙肝、降低该类疾病经济负担的最有效手段。国内外研究表明:决策树模型用于乙肝疫苗策略优化,具有简捷、直观、多元和量化等特点,辅以卫生经济学相关指标易被理解和接受。马尔可夫(Markov)模型则是模拟疾病慢性演进的复杂过程,我们可通过建立不同干预措施的Markov模型,进而估计不同干预措施下研究对象的质量调整生命年(Quality-adjusted Life Year,QALY)或费用,对所研究问题进行经济学评价研究。建立乙肝疫苗接种决策树-马尔可夫模型进行经济学评价在国外已有文献报道,但在国内,此类研究刚刚起步。中国自1992年制定新生儿乙肝疫苗预防接种规范,2002年起,乙肝疫苗正式纳入国家免疫规划,2005年6月1日起,实现了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免费。经过多年来的推广和实施,中国人群HBsAg携带率从1992年的9.75%下降至2006年的7.2%,乙肝疫苗接种成效显着。新近获批的新生儿用10μg重组(酿酒酵母)乙肝疫苗(简称重组乙肝疫苗)开始大批量生产,且价格略高于5μg重组乙肝疫苗,其乙肝病毒表面抗体(Antibody to HBsAg, Anti-HBs)低无应答率远远小于5μg重组乙肝疫苗,在策略政策调整前,如何合理、定量的评价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策略的经济学效益成为决策者关注的一大问题。国内研究大多粗略而简单,笔者曾全文浏览1991年至2011年国内发表的50多篇中文文献后发现,所用模型全部为决策树模型,而此种模型无法处理乙肝及其相关疾病进展的复杂状态,方法简单,参数设置粗略,也不是世界各国乙肝疫苗免疫接种策略经济学评价研究的通用方法。本研究从山东省乙肝相关疾病的经济负担调查入手,利用其提供的感染成本参数构建适用于山东省新生儿乙肝疫苗免疫策略的决策树-马尔可夫模型,对现有及可能的优选接种方案进行评价,进而优选、评价重要的接种方案,为卫生行政部门决策者提供政策建议,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研究目的总的目的:通过较合理测算山东省HBV所有感染状态经济负担,利用其提供的感染成本参数,构建新生儿乙肝疫苗免疫策略的决策树-马尔可夫模型,定量评价不同免疫策略的成本效益,为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理论基础和数据依据。具体研究目的为:对山东省乙肝相关疾病住院病人及社区人群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 HBsAg)携带者两个角度进行调查,从直接、间接、无形经济负担三方面测算其经济负担,为山东省新生儿乙肝疫苗免疫策略经济学评价提供有效的感染成本参数;依据决策学分析基本原理和乙肝感染的慢性转归特征,结合现行乙肝疫苗预防接种的实际情况,构建山东省新生儿队列乙肝疫苗接种决策树-马尔可夫模型:定量评价山东省新生儿乙肝疫苗不同免疫策略的成本效益,对参数变化的影响进行灵敏度分析和阈值分析,从成本效益角度,回答山东省新生儿目前实施的5μg重组乙肝疫苗是否需要调整,如果是,调整至哪种策略较合理。研究对象研究对象为山东省2010年的新生儿出生队列。研究方法1.经济学评价模型及方法将新生儿队列在母亲筛检后接种、不筛检直接接种和不接种策略下,直到死亡所经历的过程(或是乙肝病毒感染,或是乙肝疫苗保护,或是自然死亡)所产生的成本和效益进行测算,建立不同免疫策略的决策树-马尔可夫模型,进行成本-效益分析。成本效益分析是计算不同免疫策略的人均全部预期成本(包括感染成本、接种成本、筛检成本等)和人均全部预期效益,根据以上两个指标计算出不同接种方案的净效益(Net Benefit, NB)和效益成本比(Benefit-Cost Ratio, BCR)两指标。为评价各参数对乙肝疫苗接种策略影响程度的大小,运用单项替代法对研究中主要参数加以变动进行灵敏度分析。通过阈值分析,找出优选策略从一种转化为另一种时某一影响较大因素的阈值。2.资料来源及方法模型中的乙肝感染成本参数采用多阶段随机抽样方法获得慢性HBV携带者感染成本,采用和时间阶段连续病例整群抽样方法,获得急性乙肝、慢性乙肝、乙肝肝硬化、原发性肝癌等乙肝相关疾病的感染成本,其他参数为山东省数据或文献分析数据。乙肝相关疾病感染成本为病人的年例均直接、间接和无形费用。直接费用包括直接医疗和直接非医疗费用,直接医疗费用包括门诊费、住院费、治疗费、自购药费等;直接非医疗费用包括交通费、食宿费和增加的营养费等:间接费用采用人力资本法测算;无形费用测量采用表达偏好-条件估价法中支付意愿法和竞价法,对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为避免感染带来的身体上的痛苦和精神上的压力而可能愿意支付金钱的数量。其他成本参数、疫苗相关参数、乙肝感染相关参数等主要取自山东省近期数据,个别参数为国家层面数据,或为文献分析数据。研究结果新生儿乙肝疫苗免疫策略成本效益分析结果显示,策略2,即母亲筛检HBsAg和HBeAg (Hepatitis B e antigen), HBsAg和HBeAg阳性者所生新生儿接种3针10μg重组乙肝疫苗合用高价免疫球蛋白(Hepatitis B immune globulin, HBIG),阴性者新生儿接种3针10μg重组乙肝疫苗,BCR为41.62,是3种策略中最高的;仅次于策略2,策略1,即直接接种3针10μg重组乙肝疫苗的BCR为2150;而策略3,即直接接种5μg重组乙肝疫苗的BCR最低,为15.06,表明接种3针5μg疫苗经济学上较10μg疫苗更不划算。若按山东省一年出生100万新生儿计算,使用3种策略均较不接种方案均可获得80亿元以上的净效益。若将现行的直接接种5μg重组乙肝疫苗调整为接种10μg重组乙肝疫苗,从社会角度讲,该出生队列将节约348亿元的资源消耗,从卫生保健支付者角度,可节约2.44亿元;若调整为母亲筛检后接种,从社会角度讲,该出生队列将节约759亿元的资源消耗,从卫生保健支付者角度,可节约530亿元。灵敏度分析表明,乙肝病毒感染成本取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之和时,影响策略2BCR和NB的最大因素分别是乙肝疫苗接种率和贴现率,其次为HBV感染率、疫苗接种率等;影响策略1BCR和NB的最大因素分别是乙肝疫苗直接接种保护率(Vaccine Efficacy, VE,又称疫苗效力)和贴现率,其次为疫苗接种率、HBV感染率等。接种率小于50%时,策略1和策略2,其BCR和NB分别小于1和0。阈值分析结果,当10μg重组乙肝疫苗保护率降至9590%以下时,直接接种5μg重组乙肝疫苗的效益成本比要略高直接接种10μg重组乙肝疫苗:当直接接种10μg重组乙肝疫苗保护率达到99.15%时,效益成本比高于母亲筛检后接种策略:母亲未感染10μg重组乙肝疫苗保护率降至97.70%时,母亲筛检后接种策略BCR低于直接接种10μg重组乙肝疫苗策略。结论及政策建议结论:1)基于经济负担测算结果,山东省乙肝相关疾病病人经济支出占据当年家庭收入与人均GDP的比例较大,经济负担颇为沉重。2)为切实降低乙肝病毒感染所致经济负担,山东省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目前宜采用“母亲筛检HBsAg和HBeAg, HBsAg和HBeAg阳性者所生新生儿接种3针10μg重组乙肝疫苗+HBIG,单阳和阴性者新生儿接种3针10μg重组乙肝疫苗”,适时采用“直接接种3针10μg重组乙肝疫苗”策略。3)灵敏度分析显示,疫苗接种率是影响策略BCR和NB的最大因素,疫苗保护率是影响BCR的较大因素。4)根据现阶段山东省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情况,直接接种10μg重组乙肝疫苗保护率的阈值分别为95.90%和99.15%,低于95.90%时,“直接接种10μg重组乙肝疫苗”策略的效益成本比略低于“直接接种5μg重组乙肝疫苗”策略,高于9915%时,“直接接种10μg重组乙肝疫苗”策略效益成本比高于母亲筛检后接种策略;母亲未感染儿童疫苗保护率阂值为97.70%,低于此值“直接接种3针10μg重组乙肝疫苗”策略效益成本比高于母亲筛检后接种策略。5)本研究注重了模型参数的权威性,尝试将上限值和下限值引入模型进行灵敏度分析,将Meta分析结果用于模型,均提高了决策分析的可靠性和证据性。政策建议:1)针对乙肝相关疾病感染成本较高,从二级预防的角度,对携带者进行社区随访管理,防止其慢性进展和疾病转归;对慢性、重型病例及时、规范诊治,可延缓其恶性进展,进而降低经济负担。2)为根本降低乙肝相关疾病经济负担,从一级预防的角度,可优先采用母亲筛检HBeAg和HBsAg后接种策略,适时采用直接接种高剂量重组乙肝疫苗策略;灵敏度分析提示我们,执行国家扩大免疫规划的过程中,需加大监督检查力度,确保以乡镇为单位乙肝疫苗接种率达到90%以上,保持并尽力提高接种率。创新与不足本研究的创新之处:1)本研究设计较新颖,与成本参数取自文献的经济学评价研究相比,本研究成本参数及主要参数取自本省。从本省乙肝病毒感染所致经济负担调查入手,测算该类疾病经济负担,基于所测算的经济负担数据确定山东省乙肝病毒相关感染成本参数,对山东省现行的新生儿5μg重组乙肝疫苗接种策略、即将实施的新生儿10gg重组乙肝疫苗策略及其他可能优选策略进行成本-效益分析。2)本研究尝试从直接、间接和无形费用三方面测算该类疾病的感染成本,不同于以往大部分基于直接费用的经济学研究,以山东省乙肝相关疾病病人和社区HBsAg阳性者为调查对象,合理测算了乙肝病毒感染所有状态的感染成本。3)本研究联合运用决策树和马尔可夫模型,借助计算机模拟技术为决策者提供调整现有策略的循证政策依据。本研究的不足与展望:1)现场调查方面:本研究在无形经济负担的调查中虽采用标准化的询问技巧,也遇到无法量化的调查对象,在计算时以量化结果的均数替代;因青岛市市北区和德州市乐陵市随访时拆迁、外出打工和拒绝调查者太多,造成社区HBsAg阳性者失访率太高,可能会影响其感染成本的测算结果;可能由于调查时间阶段较短造成个别感染成本均数不可靠,对结果会有一定程度的影响。2)本研究建立的决策树-Markov模型是一个静态、确定、整体、封闭的模型。与动态模型相比,未考虑免疫屏障的作用,低估了免疫效益;灵敏性分析方面,参数取值未采用概率分布,与基于参数概率分布的分析相比,存在欠缺;与基于个体建立的模型相比,整体模型不能追踪个体的转归,仅采用年转归概率,因而无法反映个体转归的差异;与开放性模型相比,封闭模型忽略所模拟出生队列人群的进入和迁出,与实际情况稍有偏差。考虑免疫屏障作用并符合实际情况的动态模型的建立和评价可能是未来研究的重点。
王贵强,王福生,庄辉,李太生,郑素军,赵鸿,段钟平,侯金林,贾继东,徐小元,崔富强,魏来[4](2019)在《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9年版)》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了实现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2030年消除病毒性肝炎作为重大公共卫生威胁"的目标,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和肝病学分会于2019年组织国内有关专家,以国内外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基础、临床、预防研究进展为依据,结合现阶段我国的实际情况,更新形成了《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9年版)》,为慢性乙型肝炎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王贵强,段钟平,王福生,庄辉,李太生,郑素军,赵鸿,侯金林,贾继东,徐小元,崔富强,魏来[5](2020)在《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9年版)》文中研究说明为了实现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2030年消除病毒性肝炎作为重大公共卫生威胁"的目标,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和肝病学分会于2019年组织国内有关专家,以国内外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基础、临床、预防研究进展为依据,结合现阶段我国的实际情况,更新形成了《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9年版)》,为慢性乙型肝炎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马田莉[6](2019)在《基因重组CHO乙肝疫苗基础免疫后17~20年免疫效果观察和复种效果评价》文中认为目的1观察基因重组中国仓鼠卵巢细胞(Chinese Hamster Ovary,CHO)乙肝疫苗基础免疫后17~20年免疫效果,分析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的影响因素;2评价血清学检测乙肝表面抗原(Hepatitis B virus surface Antigen,HBsAg)、乙肝核心抗体(Antibody to Hepatitis B core Antigen,Anti-HBc)和乙肝表面抗体(Antibody to 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Anti-HBs)全阴的人群加强一针乙肝疫苗后的表面抗体阳转率及水平,分析Anti-HBs无应答的影响因素。3综合以上分析和研究,探讨成人全程基础免疫后是否需要加强免疫。方法以正定县里双店乡、南岗乡、永安乡、吴兴乡、权城乡、南牛乡、诸福屯乡1997~1999年出生且完成CHO乙肝疫苗全程基础免疫者作为目标人群,将可以随访到的且无乙肝疫苗加强免疫史者作为研究对象,共1347人。对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血标本采集及实验室检测HBsAg、Anti-HBc和Anti-HBs。对上述实验室检测三项均为阴性的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分别接种市售的基因重组乙肝CHO疫苗20μg和酿酒酵母疫苗20μg,接种30天后进行血标本采集及实验室检测Anti-HBs。采用SPSS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基础免疫效果研究:人群HBsAg阳性率为0.45%,免疫时长17~20年HBsAg阳性率分别为0.35%、0、0.84%和0.94%。人群Anti-HBc阳性率为1.34%,免疫时长17~20年Anti-HBc阳性率分别为1.05%、0.63%、2.32%和0.94%。人群Anti-HBs阳性率为74.61%,免疫时长17~20年Anti-HBs阳性率分别为75.87%、75.63%、74.11%和68.87%。不同免疫时长人群、性别Anti-HBs滴度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nti-HBs阳性者,免疫时长17~20年Anti-HBs GMC分别为151.36、177.01、162.56和164.44 m IU/m L。本次调查共检出5种乙型肝炎血清学标志物组合模式。其中,以Anti-HBs单阳性检出率(73.79%)最高,三项全阴模式次之(24.87%)。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长期共同生活的人有HBsAg阳性成员是HBV感染的危险因素(P=0.002,OR=7.494)。2加强免疫效果研究:随访率为73.13%(245/335)。人群总Anti-HBs阳转率为93.47%(229/245)。女性阳转率(96.30%)高于男性(90.00%)(P=0.047);1997、1998、1999组阳转率分别为90.91%、96.15%、93.6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接种CHO疫苗人群阳转率(97.62%)高于酵母组(89.08%)(P=0.007)。性别、出生年份间Anti-HBs滴度等级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疫苗种类之间Anti-HBs滴度等级分布有差异,以CHO组较高(P=0.001)。Anti-HBs阳性者GMC为367.28 m IU/m L(95%CI:313.33,429.54)。其中男性Anti-HBs GMC为345.14 m IU/m L,女性为384.59 m IU/m 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997、1998、1999组Anti-HBs GMC分别为376.70、340.41、385.48 m IU/m 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HO组AntiHBs GMC为420.73 m IU/m L,酵母组为313.33 m IU/m 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加强接种后Anti-HBs无应答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性别、疫苗种类、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的Anti-HBs无应答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加强前抗体滴度lg值是Anti-HBs无应答的保护因素,加强前抗体滴度越接近10 m IU/m L,Anti-HBs无应答率越低(P=0.000,OR=0.044);接种CHO疫苗的人群Anti-HBs无应答率低于酵母组(P=0.015,OR=6.416);BMI是Anti-HBs无应答的危险因素,随着BMI增加,Anti-HBs无应答率有上升趋势(P=0.023,OR=2.704)。结论1乙肝CHO疫苗基础免疫17~20年后免疫保护效果良好。2基础免疫HBsAg、Anti-HBc和Anti-HBs阴性者复种1剂基因重组乙肝疫苗可获得良好的免疫回忆反应,20μg CHO疫苗可获得更好的免疫应答。加强前抗体滴度越接近10m IU/m L,Anti-HBs无应答率越低;接种CHO疫苗的人群Anti-HBs无应答率低于酵母组;随着BMI增加,Anti-HBs无应答率有上升趋势。3基于本次研究结果,成人在全程基础免疫后无需加强免疫。图2幅;表20个;参144篇。
王贵强,王福生,庄辉,李太生,郑素军,赵鸿,段钟平,侯金林,贾继东,徐小元,崔富强,魏来[7](2019)在《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9年版)》文中认为为了实现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2030年消除病毒性肝炎作为重大公共卫生威胁"的目标,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和肝病学分会于2019年组织国内有关专家,以国内外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基础、临床、预防研究进展为依据,结合现阶段我国的实际情况,更新形成了《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9年版)》,为慢性乙型肝炎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徐亮[8](2019)在《应用高灵敏方法评估现行HBV母婴阻断方案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采用高灵敏方法评估实施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母婴阻断后孩子发生隐匿性HBV感染(Occult HBV infection,OBI)的现状、探讨孩子发生OBI的相关危险因素及对母亲的影响。方法研究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为现行HBV母婴阻断方案实施后子代乙肝病毒标志物的随访、变化分析;第二部分对经过HBV母婴阻断的孩子进行7月-24月的随访,应用nested PCR检测其外周血中HBV DNA、HBV RNA的基因表达,以评估现行HBV母婴阻断方案疗效。第三部分为实施HBV母婴阻断的HBsAg阳性母亲分娩后1年内肝功能、HBV DNA变化的随访研究。结果按照我国现行HBV母婴阻断疗效评估标准,51例HBsAg阳性母亲所生孩子HBsAg、HBV DNA均阴性,HBV阻断成功率为100%。对其中随访资料相对完整的13对母子外周血进行nested PCR检测,证实诊断为OBI的孩子多达11例,结果发现HBeAg阳性母亲所生孩子发生OBI的几率明显高于HBeAg阴性母亲所生孩子,χ2=5.318,P=0.021;脐带血PBMC细胞中HBV基因检测结果与母亲外周血PBMC细胞一致,而脐带血血浆中未能检测出HBV基因;HBV血清标志物仅抗-HBs阳性的7例孩子中有5例可以检测HBV基因。HBsAg阳性母亲所生孩子的抗HBs水平在出生2月时升高,阳性率高达96.1%;HBeAg阳性率在出生2天时高达54%,12月时全部阴转;HBeAb阳性率在出生2天时高达50%,在24月时仅剩1例阳性;Anti-HBc出生时阳性率100%,随后逐渐下降,但在24月时反跳至91.9%。将母亲分娩前HBV DNA分为HBV DNA<500 Copies/mL,HBV DNA≥500 Copies/mL且<10^6 Copies/mL,以及HBV DNA≥10^6 Copies/mL三组,发现孩子HBeAg阳性率在出生2天、2月时分别为22.7%、63.6%、93.3%和0、36.4%、36.4%,HBeAb阳性率在孩子2天、2月、7月时分别为77.3%、45.5%、13.3%,65.2%、27.3%、6.7%及36.8%、11.1%、0%,均P<0.01。分娩前HBeAg阳性母亲所生孩子出生2天、2月的HBeAg阳性率分别为85.2%、33.3%,明显高于HBeAg阴性母亲所生孩子的7.1%、0%,均P<0.01;其HBeAb阳性率分别为18.5%、3.7%、0%,明显低于HBeAg阴性母亲所生孩子的100%、100%、60%,均P<0.01。孩子出生2天肝功能异常比较常见,轻度肝功能异常(ALT和或AST>40 U/L且<80 U/L)47.1%,肝功能明显异常(80 U/L<ALT和或AST)占35.2%,但无肝衰竭病例发生,且多无需特殊治疗。对母亲产后随访1年,肝功能异常率为33.3%(17/51),肝炎发生率为27.4%(14/51)。将母亲分为替比夫定(Telbivudine,LdT)组及非LdT组,进行肝功能异常率比较,LdT组为60%(6/10),非LdT组26.8%(11/41),其中明显肝功能异常者LdT组仅10%(1/10),非LdT组为7.3%(3/41);肝炎发生率,LdT组为40%,非LdT组为24.4%,两组比较均P>0.05。两组肝炎发作均在3月内,且均未出现TBIL的升高。10例停用LdT母亲在1年内有6例发生HBV DNA反弹,主要发生在产后3月内(5/6),其中4例发生肝炎。HBeAg阳性母亲肝炎发生率为33.3%,显着高于HBeAg阴性母亲的8.3%,χ2=4.694,P=0.032;HBV DNA≥10^6 Cs/mL母亲肝炎的发生率53.3%,也显着高于HBV DNA<10^6 Cs/mL母亲的8.3%,χ2=12.675,P=0.00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母亲是否发生肝炎仅与分娩前log10 HBV DNA呈显着相关性(β系数=0.507,t=2.747,P=0.009)。结论按照现行HBV母婴阻断评估标准,HBV母婴阻断“成功”的13例孩子有11例发生OBI,应引起临床重视;母亲HBeAg阳性是孩子发生OBI的危险因素;脐带血PBMC细胞可能是母婴传播OBI的一个重要途径;孩子HBV血清标志物仅抗-HBs阳性并不能排除OBI。孩子出生后HBeAg、HBeAb的表达主要受母亲HBV DNA水平及HBeAg的影响,12月内HBeAg、HBeAb、抗-HBc考虑主要来自于母体。HBsAg阳性母亲分娩后停用LdT发生HBV DNA反弹、肝炎发作比较常见,多在产后3月内,所以分娩后3月内是监测肝功能、HBV DNA水平的关键时期,分娩前HBeAg阳性、HBV DNA水平≥10^6 Cs/mL是发生肝炎的危险因素。
王贵强,王福生,庄辉,李太生,郑素军,赵鸿,段钟平,侯金林,贾继东,徐小元,崔富强,魏来[9](2020)在《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9年版)》文中研究表明为了实现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2030年消除病毒性肝炎作为重大公共卫生威胁"的目标,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和肝病学分会于2019年组织国内有关专家,以国内外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基础、临床和预防研究进展为依据,结合现阶段我国的实际情况,更新形成了《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9年版)》,为慢性乙型肝炎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张华[10](2015)在《江苏省乙型肝炎疾病负担与防治策略评价研究》文中提出研究背景与目的:乙型病毒性肝炎是全球公认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不仅严重影响健康给个人、家庭造成沉重的负担,而且给社会发展带来巨大影响。进行乙型病毒性肝炎疾病负担及防治策略评价研究有助于卫生管理和资源分配的政策规划。本研究旨在系统分析江苏省乙型肝炎疾病负担,构建模型对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策略进行长期效果评估,对成人筛查免疫与抗病毒治疗进行经济学分析,为江苏省乙型肝炎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研究内容与方法:(1)疾病负担研究主要通过发病率、死亡率(流行病学)、直接、间接、无形经济负担(经济学)、伤残调整寿命年(Disality adjusted life year, DALYs)进行描述评价,流行病学分析资料来源于江苏省卫生厅、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死因登记监测系统。经济负担资料通过现场调查和医院电子病例回顾性调查,获取不同类型乙肝相关疾病患者经济负担情况。运用SPSS19.0进行描述性统计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DALYs计算通过乙肝相关疾病死亡资料得出早逝所致的健康生命年损失(Years of life lost, YLL),利用全球疾病负担(GBD)研究中介绍的间接法估算残疾造成的健康生命年损失(Years lost due to disability, YLD),用Excel 2007完成计算。(2)新生儿免疫策略评价通过构建决策树-马尔科夫(Markov)模型进行长期临床和经济学效果评估。根据江苏省新生儿接种方案及未来势,构建乙肝疫苗免疫策略多级决策树模型,同时构建马尔科夫模型用以模拟感染乙肝病毒(Hepatitis B virus, HBV)后的转归过程。(3)成人筛查免疫治疗策略研究根据《中国成人乙型肝炎免疫预防技术指南》和《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0年版)》,结合江苏实际应用TreeAge软件对成人普遍接种疫苗、筛查表面抗体接种和筛查表面抗原抗体接种进行决策分析,应用WinBUGS软件对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进行成本效益分析。研究结果:(1)江苏省1990年-2013年乙肝发病率在14.26/10万~33.10/10万之间。报告发病率在2004年前后有所波动,2005年以后发病率逐年下降,不同于全国其它地区呈总体上升的报告趋势。其中,江苏省男性发病率明显高于女性,男性在19.61/10万-247.31/10万之间;女性在8.60/10万~18.66/10万之间。1990年-2013年乙肝发病病例主要集中在15-45岁人群,占总数的69.36%,15岁及以上人群发病率远高于15岁以下人群。2012年乙肝死亡率1.20/10万,死亡率随着年龄增加而升高,男性的死亡率高于女性(P<0.05)。2002年-2013年肝癌死亡率为30/10万左右,男性死亡率均显着高于女性,随着年龄的增加死亡率逐渐增高,不同年龄段的肝癌死亡率在年度问有下降趋势。(2)医院调查结果显示被调查对象月门诊就诊率8.60%,年因乙肝看门诊人均6.5次,一年内因乙肝住院率26.98%。门诊患者直接医疗费用平均751.24元,药品费占到65.57%。门诊费的主要影响因素是药品费、检查费、是否抗病毒治疗。乙肝相关疾病患者平均住院天数为34天,本次住院费用平均为18312.62元,本次住院费用构成中药品费所占比例最高为63.77%,本次住院费用占家庭年收入的32.55%,本次住院费用超过人均年收入,占人均年收入的比例为118%。次住院经济负担为28971元,直接经济负担达到68.7%。乙肝相关疾病患者住院经济负担影响因素包括住院天数、药占比和年龄。乙肝相关疾病患者年人均医疗费用27575.68元,年人均经济负担40791.95元与家庭年收入相近,不同病型患者经济负担有差异。乙肝相关疾病门诊患者无形负担平均29319.3元,肝癌患者无形负担最重,慢性乙肝患者最低:住院患者无形负担高于门诊患者平均为36363.97元,肝癌、乙肝肝硬化代偿期无形负担较重。(3)采用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伤残调整寿命年(DALYs)测量江苏省乙型肝炎病毒感染(Hepatitis B virus, HBV)相关疾病健康生命年损失,结果显示乙肝、肝硬化、肝癌的YLLs均男性高于女性,45岁-59岁年龄组YLLs最高,采用间接法估算出2012年江苏省由HBV感染所致的伤残调整寿命年损失约为304510人年,2013年比2012年低约为290072人年。(4)新生儿免疫的临床效果,通过决策树-马尔科夫模型模拟得出,相对于未接种组,2012年出生队列新生儿接种3剂5gg重组乙肝疫苗,可以减少新发感染数17296人,减少慢性肝炎3793例,减少肝癌498例,减少相关死亡214729。接种3剂10μg重组乙肝疫苗,可以减少新发感染数18257人,减少慢性肝炎4003例,减少肝癌526例,减少相关死亡226658,显示新生儿接种3剂10gg重组乙肝疫苗具有更好的临床效果。经济学评价结果表明研究的新生儿不同接种方案的效益成本比(Benefit-cost ratio,BCR)均大于1,目前调整实行的对新生儿直接接种3针10μg乙肝疫苗为较优接种方案。孕妇筛检HBsAg方案为次优方案,提示针对HBsAg阳性孕妇之新生儿,采用3针10μg乙肝疫苗,加注1针100IU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可以作为乙肝母婴阻断的备选方案。采用一维灵敏度分析(One-way Sensitivity Analysis)结果表明,在引入模型的众参数中,对方案较为敏感的因素为疫苗保护率、接种率。(5)成人筛查免疫策略研究结果表明,对成人筛检表面抗体后接种3剂20μg为最优方案,直接接种20gg重组乙肝疫苗为次优方案。本次研究的直接接种和筛检表面抗体后接种的方案BCR均大于1。将成人乙肝疫苗筛检后表面抗原阳性者且需要治疗的提供一线核苷类似物治疗分析发现BCR小于1,可能与抗病毒药物成本较高而疗效不显着有关。逐项替代法的敏感度分析结果显示,乙肝疫苗的筛查接种率、贴现率、疫苗保护率、成人表面抗体阳性率对策略的影响较大,而免疫策略对疫苗接种费、筛检费的变化敏感性较小。研究中通过引入定量方法估计模型对参数的敏感程度,结果表明各参数对模型影响的大小与逐项替代法一致。抗病毒治疗研究结果表明恩替卡韦治疗方案的成本效益比为18036低于拉米夫定的25675,更具有成本效益,成本-效益比随着年龄增大而增加,即年龄组越低越具有成本效益。应用贝叶斯统计方法进行成本效益分析发现,使用马尔科夫蒙特卡洛(MCMC)方法,不但能得到成本和效益的平均水平估计值,还可以定量其变异程度大小。研究结论:(1)乙肝病毒感染给患者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江苏省乙肝防治工作取得一定的成效,考虑到可能引发的未来负担防治工作依然不容轻视;(2)新生儿接种3剂l0μg乙肝疫苗是目前较为有效的免疫策略,免费接种政策需要继续推进;(3)成人筛检表面抗体后接种3剂20μg疫苗为成人免疫的较优方案;恩替卡韦治疗方案较拉米夫定更具成本效益,建议将安全有效的抗病毒治疗药物纳入国家基本药物目录:(4)新生儿免疫的效益成本比远高于成人,实际工作中需要密切关注模型中对策略影响较大的疫苗保护率、接种率等参数。
二、母亲抗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阳性对所生新生儿接种乙型肝炎疫苗抗体产生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母亲抗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阳性对所生新生儿接种乙型肝炎疫苗抗体产生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六省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阳性母亲对其子女参与疫苗免疫后血清学监测意愿调查及监测结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常用中英文对照表 |
背景 |
研究目的 |
技术路线 |
内容与方法 |
1. HBsAg阳性母亲对其子女参与PVST监测的意愿调查 |
1.1研究设计及现场 |
1.2 调查对象及样本量估算 |
1.3 调查内容 |
1.4 数据统计与分析 |
2. HBsAg阳性母亲子女的PVST监测结果分析 |
2.1 研究设计及现场 |
2.2 调查对象及样本量估算 |
2.3. 调查内容 |
2.4 血标本采集及检测 |
2.5 数据统计与分析 |
3. 质量控制 |
4. 伦理审查 |
研究结果 |
1. HBsAg 阳性母亲对其子女参与PVST监测的意愿调查 |
1.1 基本情况 |
1.2 乙肝相关知识知晓情况分析 |
1.3 调查对象的心理状态分析 |
1.4 HBsAg阳性母亲对其子女参与PVST监测的意愿分析 |
2. HBsAg阳性母亲子女的PVST监测结果分析 |
2.1 PVST监测随访情况 |
2.2 HBsAg阳性母亲的基本情况 |
2.3 HBsAg阳性母亲子女PVST监测结果分析 |
2.4 PVST失访原因分析 |
2.5 HBsAg阳性母亲接受其子女进行PVST采血的影响因素分析 |
2.6 胶体金快速检测法对HBsAg、Anti-HB指标的检测效果评价 |
讨论 |
1. HBsAg阳性母亲对其子女参与PVST监测的意愿 |
2. 对HBsAg阳性母亲子女开展PVST监测的必要性 |
3. 胶体金快速检测法在PVST监测中应用 |
研究局限性 |
研究结论 |
建议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阳性母亲所生儿童免疫后血清学检测实施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致谢 |
附件 儿童乙肝疫苗接种后血清学检测相关知识及接受意愿调査问卷 |
(2)乙肝病毒母婴传播的病毒变异规律与乙肝疫苗免疫保护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乙肝病毒母婴宫内传播研究 |
第一章 材料与方法 |
第二章 研究结果 |
第三章 讨论 |
第二部分 乙肝疫苗免疫效果观察研究 |
第一章 材料与方法 |
第二章 研究结果 |
第三章 讨论 |
第三部分 经母婴传播的 HBV 慢性感染母子病毒变异分析 |
第一章 材料和方法 |
第二章 研究结果 |
第三章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
参考文献 |
博士学习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3)山东省新生儿乙肝疫苗免疫策略经济学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 研究背景 |
2 研究现状和研究问题的提出 |
3 研究意义与研究目标 |
4 论文结构框架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1 乙肝病毒感染所致经济负担(感染成本)研究现状 |
2 乙肝疫苗免疫策略及研究现状 |
3 乙肝病毒感染自然史及马尔可夫模型 |
4 国内外研究的空白点及本研究的意义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理论模型和研究方法 |
1 理论模型 |
2 研究框架 |
3 资料与方法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乙肝病毒感染成本结果与分析 |
1 社区人群HBsAg阳性者感染成本 |
2 乙肝相关疾病病人感染成本 |
3 不同乙肝病毒感染状态成本可靠性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新生儿乙肝疫苗免疫策略模型构建和参数确定结果 |
1 HBV感染转归Markov模型 |
2 山东省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策略决策树-Markov模型 |
3 参数确定结果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新生儿乙肝疫苗免疫策略经济学评价结果 |
1 成本效益评价结果 |
2 成本效益的灵敏度分析 |
3 成本效益的阈值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讨论和政策建议 |
1 方法学讨论 |
2 研究结果讨论 |
3 结论 |
4 政策建议 |
本研究的创新点、不足 |
附录1 HBV感染者经济负担调查表 |
附录2-1 乙型病毒性肝炎经济负担调查表 |
附录2-2 型病毒性肝炎经济负担调查进度调查员控制表 |
附录3 山东省社区人群HBsAg阳性者人口统计学特征 |
附录4 山东各调查点乙肝相关疾病病人人口统计学特征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附表 |
(4)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9年版)(论文提纲范文)
1 术语 |
2 流行病学和预防 |
2.1 流行病学 |
2.2 预防 |
2.2.1 保护易感人群 |
2.2.2 管理传染源 |
2.2.3 切断传播途径 |
3 病原学 |
4 自然史及发病机制 |
4.1 自然史 |
4.2 发病机制 |
5 实验室检查 |
5.1 HBV血清学检测 |
5.2 HBV病毒学检测 |
5.3 HBV新型标志物检测 |
5.4 血清生物化学检查[71] |
6 肝纤维化无创诊断技术 |
6.1 天冬氨酸转氨酶和血小板比率指数(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 to platelet ratio index,APRI)评分 |
6.2 肝纤维化4因子指数(fibrosis 4 score,FIB-4) |
6.3 其他指标 |
6.4 肝脏硬度值测定 |
7 影像学诊断 |
7.1腹部超声检查 |
7.2 计算机断层扫描(CT) |
7.3 磁共振成像(MRI) |
8 病理学诊断 |
9 临床诊断 |
9.1 慢性HBV携带状态 |
9.2 HBe Ag阳性CHB |
9.3 非活动性HBs Ag携带状态[105-106] |
9.4 HBe Ag阴性CHB |
9.5 隐匿性HBV感染(occult hepatitis B virus infection,OBI)[107] |
9.6 乙型肝炎肝硬化[108-109] |
1 0 治疗目标 |
1 1 抗病毒治疗的适应证 |
1 2 NAs治疗 |
1 2.1 NAs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 |
1 2.1.1 恩替卡韦(entecavir,ETV) |
1 2.1.2 富马酸替诺福韦酯(tenofovir disoproxil fumarate,TDF) |
1 2.1.3 富马酸丙酚替诺福韦片(tenofovir alafenamide fumarate tablets,TAF) |
1 2.1.4 其他药物 |
1 2.2 NAs的选择 |
1 2.3 NAs耐药的预防和处理 |
1 2.3.1 初始治疗患者 |
1 2.3.2 治疗中 |
1 2.4 NAs治疗的监测 |
1 2.4.1 治疗前相关指标基线检测 |
1 2.4.2 密切关注患者治疗依从性问题 |
1 2.4.3 少见或罕见不良反应的预防和处理 |
1 2.4.4 耐药监测及处理 |
1 3 干扰素-α治疗 |
1 3.1 Peg-IFN-α治疗的方案及疗效 |
1 3.1.1 Peg-IFN-α初治单药治疗 |
1 3.1.2 Peg-IFN-α与NAs联合治疗 |
1 3.1.3 Peg-IFN-α进一步降低HBV相关HCC的发生率 |
1 3.2 Peg-IFN-α抗病毒疗效的预测因素 |
1 3.3 Peg-IFN-α的不良反应及其处理[6,112-11 3] |
1 3.4 干扰素治疗的禁忌证[6,112-11 3] |
1 4 其他治疗 |
1 4.1 抗炎、抗氧化、保肝治疗 |
14.2抗纤维化治疗 |
1 5 慢性HBV感染者的监测和随访管理[6,112-113] |
1 5.1 慢性HBV携带状态和非活动性HBs Ag携带状态患者的管理 |
1 5.2 抗病毒治疗过程中的监测 |
1 5.3 抗病毒治疗结束后的随访 |
16特殊人群抗病毒治疗的推荐意见 |
16.1应答不佳患者 |
16.2应用化学治疗和免疫抑制剂治疗的患者 |
16.3妊娠相关情况处理 |
16.4儿童患者 |
16.5肾功能损伤患者 |
16.6 HBV和HCV合并感染患者 |
16.7 HBV和HIV合并感染患者 |
16.8 HBV相关肝衰竭患者 |
16.9 HBV相关HCC患者 |
16.10肝移植患者 |
17尚待研究和解决的临床问题 |
(5)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9年版)(论文提纲范文)
一、术语 |
二、流行病学和预防 |
(一)流行病学 |
(二)预防 |
1. 保护易感人群: |
2. 管理传染源: |
3. 切断传播途径: |
三、病原学 |
四、自然史及发病机制 |
(一)自然史 |
(二)发病机制 |
五、实验室检查 |
(一)HBV血清学检测 |
(二)HBV病毒学检测 |
1. HBV DNA定量: |
2. HBV基因分型: |
3. 耐药突变株检测: |
(三)HBV新型标志物检测 |
1抗-HBc抗体定量: |
2. HBV RNA定量: |
3. 乙型肝炎病毒核心相关抗原(hepatitis B core-related antigen,HBcrAg): |
(四)血清生物化学检查[71] |
1. ALT和AST: |
2. 总胆红素: |
3. 血清白蛋白: |
4. 凝血酶原活动时间(prothrombin activity time, |
5. 血清γ-谷氨酰转移酶(γ-glutamyl transferase,GGT): |
6. 血清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 |
7. 甲胎蛋白及其异质体L3: |
8. 维生素K缺乏或拮抗剂-Ⅱ诱导蛋白(proteininduced by vitamin K absence or antagonist-II,PIVKA-Ⅱ): |
六、肝纤维化无创诊断技术 |
(一)天冬氨酸转氨酶和血小板比率指数(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 to platelet ratio index,APRI)评分 |
(二)肝纤维化4因子指数(fibrosis 4 score,FIB-4) |
(三)其他指标 |
(四)肝脏硬度值测定 |
七、影像学诊断 |
(一)腹部超声检查 |
(二)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 |
(三)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nane iamge,MRI) |
八、病理学诊断 |
九、临床诊断 |
(一)慢性HBV携带状态 |
(二)HBe Ag阳性CHB |
(三)非活动性HBs Ag携带状态[105-106] |
(四)HBe Ag阴性CHB |
(五)隐匿性HBV感染(occult hepatitis B virusinfection,OBI)[107] |
(六)乙型肝炎肝硬化[108-109] |
十、治疗目标 |
十一、抗病毒治疗的适应证 |
十二、NAs治疗 |
(一)NAs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 |
1. 恩替卡韦(entecavir): |
2. 富马酸替诺福韦酯(tenofovir disoproxil fumarate,TDF): |
3. 富马酸丙酚替诺福韦片(tenofovir alafenamide fumarate tablets,TAF): |
4. 其他药物: |
(二)NAs的选择 |
(三)NAs耐药的预防和处理 |
2. 治疗中:定期检测HBV DNA定量,以便及时发现病毒学突破,并尽早给予挽救治疗(表5)。对于NAs发生 |
(四)NAs治疗的监测 |
1. 治疗前相关指标基线检测: |
2. 密切关注患者治疗依从性问题: |
3. 少见或罕见不良反应的预防和处理: |
4. 耐药监测及处理: |
十三、干扰素-α治疗 |
(一)Peg-IFN-α治疗的方案及疗效 |
(二)Peg-IFN-α抗病毒疗效的预测因素 |
(三)Peg-IFN-α的不良反应及其处理[6,112-113] |
(四)Peg-IFN-α治疗的禁忌证[6,112-113] |
十四、其他治疗 |
(一)抗炎、抗氧化、保肝治疗 |
(二)抗纤维化治疗 |
十五、慢性HBV感染者的监测和随访管理[6,112-113] |
(一)慢性HBV携带状态和非活动性HBs Ag携带状态患者的管理 |
(二)抗病毒治疗过程中的监测 |
(三)抗病毒治疗结束后的随访 |
十六、特殊人群抗病毒治疗的推荐意见 |
(一)应答不佳患者 |
(二)应用化学治疗和免疫抑制剂治疗的患者 |
(三)妊娠相关情况处理 |
(四)儿童患者 |
(五)肾功能损伤患者 |
(六)HBV和HCV合并感染患者 |
(七)HBV和HIV合并感染患者 |
(八)HBV相关肝衰竭患者 |
(九)HBV相关肝细胞癌患者 |
(十)肝移植患者 |
十七、尚待研究和解决的临床问题 |
(6)基因重组CHO乙肝疫苗基础免疫后17~20年免疫效果观察和复种效果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1章 基础免疫效果研究 |
1.1 材料与方法 |
1.1.1 研究对象 |
1.1.2 研究方法 |
1.1.3 质量控制 |
1.1.4 统计分析 |
1.1.5 相关定义 |
1.1.6 伦理问题 |
1.2 结果 |
1.2.1 人口学分布特征 |
1.2.2 乙肝血清学免疫效果研究 |
1.2.3 HBV感染影响因素分析 |
1.3 讨论 |
1.3.1 乙肝血清学免疫效果研究 |
1.3.2 HBV感染影响因素分析 |
1.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2章 加强免疫效果评价 |
2.1 材料和方法 |
2.1.1 研究对象 |
2.1.2 研究方法 |
2.1.3 质量控制 |
2.1.4 统计分析 |
2.1.5 相关定义 |
2.1.6 伦理问题 |
2.2 结果 |
2.2.1 基本情况 |
2.2.2 加强后Anti-HBs阳转率和滴度等级分布 |
2.2.3 加强后Anti-HBs几何平均滴度(GMC)比较 |
2.2.4 加强后Anti-HBs无应答影响因素分析 |
2.3 讨论 |
2.3.1 加强免疫效果研究 |
2.3.2 加强免疫后Anti-HBs无应答影响因素分析 |
2.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3章 综述 不同人群接种基因重组乙肝疫苗免疫效果研究进展 |
3.1 HBsAg阳性母亲所产新生儿 |
3.1.1 单用疫苗 |
3.1.2 乙肝疫苗和乙肝免疫球蛋白联合使用 |
3.2 HBsAg阴性母亲所产新生儿 |
3.3 儿童、青少年 |
3.4 成年人 |
参考文献 |
结论 |
附录 A 知情同意书 |
附录 B 乙型病毒性肝炎流行病学调查问卷 |
致谢 |
导师简介 |
作者简介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7)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9年版)(论文提纲范文)
一、术语 |
二、流行病学和预防 |
(一)流行病学 |
(二)预防 |
1.保护易感人群: |
2.管理传染源: |
3.切断传播途径: |
三、病原学 |
四、自然史及发病机制 |
(一)自然史 |
(二)发病机制 |
五、实验室检查 |
(一)HBV血清学检测 |
(二)HBV病毒学检测 |
1. HBV DNA定量: |
2. HBV基因分型: |
3.耐药突变株检测: |
(三)HBV新型标志物检测 |
1.抗-HBc抗体定量: |
2. HBV RNA定量: |
3.乙型肝炎病毒核心相关抗原(hepatitis Bcore-related antigen,HBcr Ag): |
(四)血清生物化学检查[71] |
1. ALT和AST: |
2.总胆红素: |
3.血清白蛋白: |
4. PT、PTA和INR: |
5.血清γ-GT: |
6.血清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 |
7.甲胎蛋白(alpha fetoprotein)及其异质体L3: |
8.维生素K缺乏或拮抗剂-Ⅱ诱导蛋白(proteininduced by vitamin K absence or antagonist-Ⅱ,PIVKA-Ⅱ): |
六、肝纤维化无创诊断技术 |
(一)天冬氨酸转氨酶和血小板比率指数(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 to platelet ratio index,APRI)评分 |
(二)肝纤维化4因子指数(fibrosis 4 score,FIB-4) |
(三)其他指标 |
(四)肝脏硬度值测定 |
七、影像学诊断 |
(一)腹部超声检查 |
(二)CT |
(三)MRI |
八、病理学诊断 |
九、临床诊断 |
(一)慢性HBV携带状态 |
(二)HBeAg阳性CHB |
(三)非活动性HBsAg携带状态[105,106] |
(四)HBeAg阴性CHB |
(五)隐匿性HBV感染(occult hepatitis B virusinfection,OBI)[107] |
(六)乙型肝炎肝硬化[108,109] |
十、治疗目标 |
十一、抗病毒治疗的适应证 |
十二、NAs治疗 |
(一)NAs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 |
1.恩替卡韦(entecavir,ETV): |
2.富马酸替诺福韦酯(tenofovir disoproxil fum-arate,TDF): |
3.富马酸丙酚替诺福韦(tenofovir alafena mide fumarate,TAF): |
4.其他药物: |
(二)NAs的选择 |
(三)NAs耐药的预防和处理 |
1.初始治疗患者: |
2.治疗中: |
(四)NAs治疗的监测 |
1.治疗前相关指标基线检测: |
2.密切关注患者治疗依从性问题: |
3.少见或罕见不良反应的预防和处理: |
4.耐药监测及处理: |
十三、干扰素-α治疗 |
(一)Peg-IFN-α治疗的方案及疗效 |
(二)Peg-IFN-α抗病毒疗效的预测因素 |
(三)干扰素的不良反应及其处理[6,112,113] |
(四)干扰素治疗的禁忌证[6,112,113] |
十四、其他治疗 |
(一)抗炎、抗氧化、保肝治疗 |
(二)抗纤维化治疗 |
十五、慢性HBV感染者的监测和随访管理[6,112,113] |
(一)慢性HBV携带状态和非活动性HBsAg携带状态患者的管理 |
(二)抗病毒治疗过程中的监测 |
(三)抗病毒治疗结束后的随访 |
十六、特殊人群抗病毒治疗的推荐意见 |
(一)应答不佳患者 |
(二)应用化学治疗和免疫抑制剂治疗的患者 |
(三)妊娠相关情况处理 |
(四)儿童患者 |
(五)肾功能损伤患者 |
(六)HBV和HCV合并感染患者 |
(七)HBV和HIV合并感染患者 |
(八)HBV相关肝衰竭患者 |
(九)HBV相关HCC患者 |
(十)肝移植患者 |
十七、尚待研究和解决的临床问题 |
(8)应用高灵敏方法评估现行HBV母婴阻断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符号说明 |
前言 |
研究现状、成果 |
研究目的、方法 |
一、现行HBV母婴阻断方案实施后子代乙肝病毒标志物研究 |
1.1 对象和方法 |
1.1.1 对象 |
1.1.2 方法 |
1.1.3 统计方法 |
1.2 结果 |
1.2.1 HBsAg阳性母亲所生孩子基本情况 |
1.2.2 HBV母婴阻断后孩子乙肝病毒标志物表达变化情况分析 |
1.2.3 孩子出生2 天肝功能与性别、母亲HBV DNA、母亲孕期应用LdT的关系 |
1.2.4 孩子肾功能与性别、出生2 天肝功能、母亲HBV DNA及其孕期应用LdT的关系 |
1.2.5 HBsAg阳性母亲所生孩子性别与乙肝病毒标志物阳性率情况比较 |
1.2.6 HBsAg阳性母亲孕期抗病毒治疗与乙肝病毒标志物阳性率变化情况比较 |
1.2.7 HBsAg阳性母亲分娩前HBV DNA水平与孩子乙肝病毒志物阳性率变化情况比较 |
1.2.8 HBsAg阳性母亲分娩前HBeAg的状态与孩子乙肝病毒志物阳性率变化情况比较 |
1.3 讨论 |
1.4 小结 |
二、现行HBV母婴阻断方案疗效新评估 |
2.1 对象和方法 |
2.1.1 对象 |
2.1.2 方法 |
2.1.3 统计方法 |
2.2 结果 |
2.2.1 13例 HBsAg 阳性母亲所生孩子基本情况及肝肾功能随访情况 |
2.2.2 13 例HBsAg阳性母亲HBV情况和孩子随访及干预情况 |
2.2.3 HBsAg阳性母亲所生孩子2 月时乙型肝炎病毒情况 |
2.2.4 HBsAg阳性母亲所生孩子7 月时肾功能、乙型肝炎病毒情况 |
2.2.5 HBsAg阳性母亲所生孩子12 月时肾功能、乙型肝炎病毒情况 |
2.2.6 HBsAg阳性母亲所生孩子24 月时肾功能、乙型肝炎病毒情况 |
2.2.7 HBsAg阳性母亲、脐带血及所生孩子血液标本nested PCR结果汇总 |
2.2.8 孩子发生OBI的相关因素分析 |
2.2.9 补种HepG和 HBIG与 OBI发生的关系 |
2.2.10 HBsAg阳性母亲所生孩子行nestedPCR后 HBVDNA阳性率分析 |
2.3 讨论 |
2.3.1 HBV母婴传播导致隐匿性HBV感染的流行病学 |
2.3.2 HBV母婴传播导致隐匿性HBV感染的危险因素及应对策略探讨 |
2.3.3 检测HBV母婴传播导致隐匿性HBV感染的新方法 |
2.3.4 不同血液标本对OBI诊断敏感性比较 |
2.3.5 补种HepG和 HBIG与 OBI发生的关系 |
2.4 小结 |
三、实施HBV母婴阻断后HBsAg阳性母亲随访研究 |
3.1 对象和方法 |
3.1.1 对象 |
3.1.2 方法 |
3.1.3 统计方法 |
3.2 结果 |
3.2.1 HBsAg阳性母亲基本情况及分娩前后肝功能变化 |
3.2.2 HBsAg阳性母亲家族史及分娩前后肝功能变化分组比较 |
3.2.3 产后HBsAg阳性母亲发生肝炎发作相关相关性分析 |
3.2.4 产后HBsAg阳性母亲HBV DNA反弹情况分析 |
3.3 讨论 |
3.4 小结 |
全文结论 |
论文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综述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9)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9年版)(论文提纲范文)
一、术 语 |
1.慢性HBV感染: |
2.CHB: |
3.HBV再激活(HBV reactivation): |
4.HBeAg阴转(HBeAg clearance): |
5.HBeAg血清学转换(HBeAg seroconversion): |
6.乙型肝炎康复(resolved hepatitis B): |
7.病毒学突破(virologic breakthrough): |
8.病毒学复发(virologic relapse): |
9.耐药(drug resistance): |
二、流行病学和预防 |
(一)流行病学 |
(二)预防 |
1.保护易感人群: |
2.管理传染源: |
3.切断传播途径: |
三、病原学 |
四、自然史及发病机制 |
(一)自然史 |
(二)发病机制 |
五、实验室检查 |
(一)HBV血清学检测 |
(二)HBV病毒学检测 |
1.HBV DNA定量: |
2.HBV基因分型: |
3.耐药突变株检测: |
(三)HBV新型标志物检测 |
1.抗-HBc抗体定量: |
2.HBV RNA定量: |
3.乙型肝炎病毒核心相关抗原(hepatitis B core-related antigen,HBcrAg): |
(四)血清生物化学检查[71] |
1.ALT和AST: |
2.总胆红素: |
3.血清白蛋白: |
4.PT、PTA和INR: |
5.血清γ-GT: |
6.血清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 |
7.甲胎蛋白(alpha fetoprotein,AFP)及其异质体L3: |
8.维生素K缺乏或拮抗剂-Ⅱ诱导蛋白(protein induced by vitamin K absence or antagonist-Ⅱ,PIVKA-Ⅱ): |
六、肝纤维化无创诊断技术 |
(一)天冬氨酸转氨酶和血小板比率指数(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 to platelet ratio index,APRI)评分 |
(二)肝纤维化4因子指数(fibrosis 4 score,FIB-4) |
(三)其他指标 |
(四)肝脏硬度值测定 |
七、影像学诊断 |
(一)腹部超声检查 |
(二)CT |
(三)MRI |
八、病理学诊断 |
九、临床诊断 |
(一)慢性HBV携带状态 |
(二)HBeAg阳性CHB |
(三)非活动性HBsAg携带状态[105-106] |
(四)HBeAg阴性CHB |
(五)隐匿性HBV感染(occult hepatitis Bvirus infection,OBI)[107] |
(六)乙型肝炎肝硬化[108-109] |
十、治疗目标 |
十一、抗病毒治疗的适应证 |
十二、NAs治疗 |
(一)NAs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 |
1.恩替卡韦(entecavir,ETV): |
2.富马酸替诺福韦酯(tenofovir disoproxil fumarate,TDF): |
3.富马酸丙酚替诺福韦(tenofovir alafenamide fumarate,TAF): |
4.其他药物: |
(二)NAs的选择 |
(三)NAs耐药的预防和处理 |
1.初始治疗患者: |
2.治疗中: |
(四)NAs治疗的监测 |
1.治疗前相关指标基线检测: |
2.密切关注患者治疗依从性问题: |
3.少见或罕见不良反应的预防和处理: |
4.耐药监测及处理: |
十三、干扰素-α治疗 |
(一)Peg-IFN-α治疗的方案及疗效 |
1.Peg-IFN-α初治单药治疗: |
2.Peg-IFN-α与NAs联合治疗: |
3.Peg-IFN-α进一步降低HBV相关HCC的发生率: |
(二)Peg-IFN-α抗病毒疗效的预测因素 |
(三)干扰素的不良反应及其处理[6, 112-113] |
1.流感样综合征: |
2.骨髓抑制: |
3.精神异常: |
4.自身免疫病: |
5.其他少见的不良反应: |
(四)干扰素治疗的禁忌证[6, 112-113] |
1.绝对禁忌证: |
2.相对禁忌证: |
十四、其他治疗 |
(一)抗炎、抗氧化、保肝治疗 |
(二)抗纤维化治疗 |
十五、慢性HBV感染者的监测和随访管理[6, 112-113] |
(一)慢性HBV携带状态和非活动性HBsAg携带状态患者的管理 |
(二)抗病毒治疗过程中的监测 |
1.应用Peg-IFN-α的患者: |
2.应用NAs类药物的患者: |
(三)抗病毒治疗结束后的随访 |
十六、特殊人群抗病毒治疗的推荐意见 |
(一)应答不佳患者 |
1.CHB患者: |
2.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 |
(二)应用化学治疗和免疫抑制剂治疗的患者 |
(三)妊娠相关情况处理 |
(四)儿童患者 |
(五)肾功能损伤患者 |
(六)HBV和HCV合并感染患者 |
(七)HBV和HIV合并感染患者 |
(八)HBV相关肝衰竭患者 |
(九)HBV相关HCC患者 |
(十)肝移植患者 |
十七、尚待研究和解决的临床问题 |
(10)江苏省乙型肝炎疾病负担与防治策略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缩略词表 |
序言 |
第—章 乙型病毒性肝炎疾病负担研究 |
1.1 前言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方法 |
1.3.1 流行病学研究 |
1.3.2 经济学研究 |
1.3.3 伤残调整寿命年(DALYs)评价方法 |
1.3.4 统计分析 |
1.4 结果 |
1.4.1 流行病学研究 |
1.4.2 经济学研究 |
1.4.3 乙型肝炎病人无形负担 |
1.4.4 伤残调整寿命年(DALYs)估算 |
1.5 讨论 |
1.5.1 流行病学 |
1.5.2 经济学研究 |
1.5.3 DALYs评价 |
第二章 乙型病毒性肝炎免疫措施及新生儿免疫策略效果评价研究 |
2.1 前言 |
2.2 研究目的 |
2.3 研究方法 |
2.3.1 江苏省乙型病毒性肝炎防治管理现状研究方法 |
2.3.2 江苏省乙型病毒性肝炎新生儿免疫策略评价研究方法 |
2.3.3 数据整理与统计分析 |
2.4 结果 |
2.4.1 江苏省乙型病毒性肝炎防治措施 |
2.4.2 江苏省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策略的效果评价 |
2.5 讨论 |
2.5.1 决策树-马尔可夫模型在乙肝疫苗免疫评价中的应用 |
2.5.2 江苏省新生儿免疫方案的评估 |
第三章 江苏省成人乙型病毒性肝炎防治策略研究 |
3.1 前言 |
3.2 研究目的 |
3.3 研究方法 |
3.3.1 成人乙型肝炎免疫预防策略研究 |
3.3.2 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策略研究 |
3.3.3 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模型构建方法 |
3.3.4 成人免疫预防策略决策树-马尔科夫模型构建方法 |
3.4 结果 |
3.4.1 成人免疫预防策略结果 |
3.4.2 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经济学评价结果 |
3.5 讨论 |
第四章 论文总结 |
4.1 研究发现 |
4.2 本次研究创新 |
4.3 本次研究不足 |
4.4 后续研究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致谢 |
四、母亲抗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阳性对所生新生儿接种乙型肝炎疫苗抗体产生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六省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阳性母亲对其子女参与疫苗免疫后血清学监测意愿调查及监测结果分析[D]. 徐靓亮.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20(03)
- [2]乙肝病毒母婴传播的病毒变异规律与乙肝疫苗免疫保护效果研究[D]. 倪红霞. 第二军医大学, 2013(04)
- [3]山东省新生儿乙肝疫苗免疫策略经济学评价研究[D]. 吕静静. 山东大学, 2013(10)
- [4]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9年版)[J]. 王贵强,王福生,庄辉,李太生,郑素军,赵鸿,段钟平,侯金林,贾继东,徐小元,崔富强,魏来. 临床肝胆病杂志, 2019(12)
- [5]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9年版)[J]. 王贵强,段钟平,王福生,庄辉,李太生,郑素军,赵鸿,侯金林,贾继东,徐小元,崔富强,魏来. 实用肝脏病杂志, 2020(01)
- [6]基因重组CHO乙肝疫苗基础免疫后17~20年免疫效果观察和复种效果评价[D]. 马田莉. 华北理工大学, 2019(01)
- [7]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9年版)[J]. 王贵强,王福生,庄辉,李太生,郑素军,赵鸿,段钟平,侯金林,贾继东,徐小元,崔富强,魏来.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19(12)
- [8]应用高灵敏方法评估现行HBV母婴阻断方案研究[D]. 徐亮. 天津医科大学, 2019(05)
- [9]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9年版)[J]. 王贵强,王福生,庄辉,李太生,郑素军,赵鸿,段钟平,侯金林,贾继东,徐小元,崔富强,魏来. 中国病毒病杂志, 2020(01)
- [10]江苏省乙型肝炎疾病负担与防治策略评价研究[D]. 张华. 东南大学, 201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