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钻孔灌注桩内业资料的收集与整理(论文文献综述)
熊元林[1](2021)在《软土地区基坑开挖变形规律及支护结构参数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城市准入门槛不断放宽导致了城市建筑密度的不断增长,因此人们将城市建设的目标转向地下,深基坑工程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深基坑工程作为地下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项目施工过程中会对周边环境造成较大影响。所以在进行基坑开挖的同时需要通过支护结构来提高基坑的稳定性。而在基坑设计的过程中,支护结构的选型和设计过于保守,会增加工程造价;减小支护结构设计参数则会存在安全隐患,因此,研究软土地区基坑开挖变形规律及支护结构参数优化具有重要的工程实际意义。论文以上海市长宁区某异形软土基工程为背景,采用数理统计、实际监测数据分析、数值模拟以及正交试验的方法,对该地区基坑工程围护结构的支护效果进行了研究;通过现场实际监测数据与数值模拟计算结果对基坑开挖不同阶段下的坑外地表沉降、围护结构侧向变形、临近既有建筑变形及倾斜率、支撑轴力和桩土作用进行了分析;对基坑变形影响因素的显着性进行分析并优化了支护结构细部参数。为优化围护结构型式采用数理统计的方法对上海市已建成的基坑围护结构进行了统计分析,得出该地区常用的两种围护结构型式,对这两种围护结构型式的适用范围及围护效果进行了对比研究;对依托基坑工程的实际监测数据、计算模型进行分析,发现坑外地表沉降值、围护结构变形值、临近既有建筑变形值及支撑轴力值均在警戒值范围内,考虑原支护结构及支撑结构的参数设计过于保守,需要对此进行优化;基于Mohr-Coulomb本构关系建立了基坑模型分析了“坑角效应”对基坑变形的影响;计算并分析了基坑开挖再不同阶段下临近既有建筑的倾斜率及桩土作用;通过正交试验的方法从安全性及经济性的角度出发,以坑外地表沉降及围护桩最大水平位移作为评价指标对原支护结构的细部参数进行了优化,优化后的支护结构经济适用型更强,节约了工程造价,对软土地区相似基坑工程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徐阳[2](2020)在《砂卵石地区深基坑变形控制技术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快速发展,地下空间的开发和利用也在逐步深入推进,在深基坑工程的日益迅速发展中,不断呈现出基坑规模越来越大、开挖越来越深、周边环境越来越复杂等明显的特征。多年来,深基坑设计以强度控制为主,难以满足深基坑工程周边复杂环境的敏感性对变形的要求。目前,对于软土地区深基坑在施工中的变形控制研究较多,针对地区特点已出现相应的规范规程。而对于砂卵石地区深基坑工程中如何有效系统控制基坑变形,研究甚少。因此,本论文针对成都地区砂卵石地层条件,对成都地区深基坑变形规律及变形控制展开了研究。研究内容如下:分析深基坑变形控制理论,主要包括深基坑围护结构类型、变形机理、变形影响因素、变形控制原理以及变形控制方法;根据成都地区深基坑勘察报告与施工资料,分析地质环境条件,并通过分析实际监测资料,研究深基坑“桩顶竖向位移、围护结构最大侧移以及地表最大沉降与开挖深度关系”等规律;通过以成都地区典型工程案例,对监测数据进行分析深基坑桩顶竖向位移、桩体水平位移、地表沉降以及支撑轴力的变形规律;采用库仑GEO5软件对不同工况进行数值模拟,对比分析桩顶竖向位移、桩体水平位移、地表沉降的模拟值与监测值;根据成都地区深基坑变形规律,提出深基坑预警建议值,并采用库仑GEO5软件建立二维有限元模型,分析“不同桩径、不同插入比、不同地面超载以及不同降水情况”下的基坑变形规律;依据成都地区变形规律、数值模拟结果,在安全性和经济性分析基础上,提出有效的变形控制设计方法与变形控制施工措施。得出结论如下:基坑变形主要表现形式为坑底土体隆起、围护结构变形与位移、周边地表沉降;地质条件、设计、施工等是深基坑变形的主要影响因素;深基坑变形控制主要包括变形预测、动态设计以及信息化施工监测监控;围护结构桩顶最大竖向位移范围在0.02%H~0.06%H之间,平均最大竖向位移为0.04%H;围护结构最大侧移在0.02%H~0.17%H范围内,最大侧移的平均值在0.09%H,最大侧移位置在0.16~1.10H之间,平均位置在0.5H;地表最大沉降介于0.02%H~0.11%H范围内,平均值在0.06%H,最大沉降影响范围出现在距离基坑在0.5~0.7H之间;围护结构最大侧移的均值与地表最大沉降的均值存在线性变化的关系,其比值约为1.34;基坑开挖较浅时,局部围护结构桩顶发生隆起现象,桩的水平位移量随着开挖深度值的增大而增大,最大水平位移位置随之下移;基坑开挖初期,地面沉降较大,出现不均匀沉降,到开挖后期,沉降值达到某一定值后趋于稳定;第一道支撑明显减小围护桩顶水平位移,且能够影响桩体变形曲线呈“抛物线型”;采用库仑GEO5的模拟数据与实际数据得出的变形趋势基本一致,能够反应基坑的变形规律;增大插入比,可以有效的控制桩体的变形。创新点如下:根据成都地区大量深基坑实际监测资料,研究了深基坑“桩顶竖向位移、围护结构最大侧移以及地表最大沉降与开挖深度关系”等变形规律,以典型工程案例对变形规律进行了验证分析;通过库仑GEO5软件建立了数值模型,模拟结果与监测结果变形趋势较吻合。论文研究成果可用于指导成都地区深基坑工程的设计与施工,为今后深基坑变形控制技术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侯静[3](2020)在《软土深基坑支护方案优选及施工风险防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地下空间的开发和利用程度不断加大,城市深基坑的开挖支护面临的技术挑战和风险也在增大,软土深基坑支护面临的风险尤甚。软土深基坑开挖和支护易造成土体滑移、桩体变位、坑底隆起、支挡结构漏水、基坑失稳等破坏,其施工过程中对周边环境的安全性影响很大。同时,基坑工程支护可选方案不一定唯一,伴随的基坑建造费用差异较大。因此,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软土环境下基坑支护方案遴选开展技术经济比选非常必要。在文献阅读与实践调研的基础上,论文首先梳理和总结了适用于软土地区深基坑支护的可行性方案,并对软土地区深基坑支护的初步方案进行了技术性筛选;其次,以上海东苑集团虹桥46号地块B-2项目深基坑支护案例遴选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该基坑工程周围的环境条件、工程地质特点、支护安全及变形控制等级等进行具体分析,结合前文研究,选出可行性较强的三个初选方案。在可行的基坑支护方案中,运用价值工程理论,比选了三个初选方案优劣,与实际采用的基坑支护方案吻合。功能分析是价值工程的核心部分,在功能分析中,论文创新采用熵值法与OWA算子赋权法计算得出功能权重后,将主客观评价相结合,使功能权重更加科学合理。此外,对选出的最终方案进行风险评价与防范研究。运用事故树法识别分析软土深基坑支护方案的风险因素,采用粗糙集理论进行因素约减,形成具有代表性的风险指标体系,然后基于突变理论对优选的方案进行风险评价,针对其风险等级制定风险措施和风险监控计划。论文研究为软土地区深基坑支护方案比选提供了一条便捷可行又易于操作的路径,所提出的基坑支护方案风险评价方法可为实际案例提供借鉴。
欧阳健圣[4](2020)在《复杂环境条件下地铁停车场桩基施工及运营风险评估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我国地铁及隧道穿越不良地质带、高风险段落、环境敏感区域的案例越来越多,施工风险不断增大,严重危及工程建造施工和后期运营安全。深圳地铁6号线民乐停车场工程由于上跨广深港客运专线、杭深铁路正线及杭深铁路联络线营运高铁隧道群,具有结构复杂、环境敏感、地质复杂、施工难度大、工期紧张及施工风险高等特点。为确保地铁停车场的施工安全、工期目标以及下伏既有营运高铁填土隧道群的长期运营安全,本文以此地铁停车场工程为依托,开展地铁停车场桥梁桩基侧穿既有营运高铁隧道群施工及运营风险评估等方面的研究工作,所开展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主要成果如下:(1)总结和分析了国内外地下工程施工风险评估、风险防控技术以及桥梁桩基础施工对既有隧道影响的研究现状及成果,梳理和分析了目前国内外常用的桥梁风险评估理论、方法及其适用性,探讨了桥梁工程风险评估的必要性、评判流程、评判方法、控制措施以及其风险评估重点内容。(2)根据模糊综合理论的评判流程,以同时兼顾施工安全和减少对既有运营高铁隧道的影响为主要原则,建立了民乐地铁停车场施工期间风险评价体系,对民乐地铁停车场桩基础施工期间的风险做出了评判,同时根据各因素的权重值以及风险等级有针对性地给出了相应的风险防控措施。(3)基于AHP-FCSM-FCEM风险评估理论及方法,对民乐地铁停车场运营期间进行了风险评估,根据主要风险因素提出了相应的风险防控应对措施。
彭俊杰[5](2020)在《基于数值模拟的非预应力UHPC管桩基承载能力分析》文中研究指明传统预应力高强度混凝土管桩(PHC管桩)在工厂预制后运抵施工现场安装,能大大提高施工效率,适合于桩基的快速施工,在国内建筑结构中得以广泛应用。然而,为适应现场装配接桩的需求,商品化PHC桩管的直径不宜做得过大,而单桩的竖向和水平承载力均有限,难以适用于承载需求更高且施工条件更复杂的桥梁工程的要求。本文提出了一种新型装配式非预应力UHPC管桩基础及其施工方法,基于ABAQUS有限元方法对新型管桩的承载能力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阐述了新型非预应力UHPC管桩基础的结构组成、力学特点、接桩形式和施工方法。本文提出的新型UHPC管桩基础不但继承了传统PHC管桩质量好、施工快等优点,还能满足桥梁工程高承载力的需求,可为桥梁工程装配式基础的设计与施工提供一种思路。(2)采用ABAQUS程序建立单节PHC管桩和新型UHPC管桩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对两类管桩承载能力进行对比分析,并分别研究不同参数对UHPC管桩抗轴压和抗剪承载能力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非预应力UHPC管桩的承载力均有显着提高;UHPC管桩的轴压承载力与壁厚、混凝土强度、配箍率呈现正相关关系;UHPC管桩的抗剪承载力与壁厚、配箍率呈正相关关系,而与剪跨比呈现负相关关系。(3)采用ABAQUS程序建立装配式非预应力UHPC管桩的有限元分析模型,通过往复荷载作用下的拟静力仿真模拟,对比分析装配式UHPC管桩与整体浇注式UHPC管桩的力学性能,分析不同参数对装配式UHPC管桩力学性能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相同条件下装配式UHPC管桩比现浇管桩极限承载力略低,但是其刚度退化速度比现浇式管桩要小;纵筋直径对装配式管桩的极限承载力影响较大,轴压比和灌注料强度对管桩极限承载力影响较小。
朱铮[6](2020)在《钻孔灌注桩后压浆参数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钻孔灌注桩后压浆技术可有效提高桩基承载性能、降低桩基沉降,在满足设计承载力的同时,可适当削减桩长、节约造价,进而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自1958年首次应用以来,桩基后压浆技术在国内外大型工程中逐渐得到广泛的应用,各国学者对后压浆技术的理论研究及应用分析也使得其理论体系日益充实完善。然而,不同地区的土壤形成因素、条件不尽相同,导致各地区地质条件及土层性质大相径庭。由于不同土层的压浆机理不同,其相关后压浆参数也会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目前,国内对不同地区的桩基后压浆参数仍然缺少充分的理论研究、大量的工程实践和细致的分类标准。本文以山东滞洪区兼京杭运河特大桥工程为研究背景,开展了6根试桩及2根特殊工程桩的静载试验。其中,5根试桩削减桩长后采取桩端桩侧后压浆工艺,1根试桩不改变原桩长,不进行压浆作业。试桩压浆结束后,采用自平衡法测量各试桩的极限承载力并对2根特殊工程桩进行了压浆后的传统静载试验。基于试桩及工程桩的静载试验结果,研究后压浆桩基的荷载传递性状,揭示了后压浆桩基的承载性能增强机理及作用机制,在施工工艺、桩长削减、压浆管路布置及压浆参数设计等方面为后期工程桩的施工提供了重要的指导作用。压浆量和压浆压力作为后压浆过程中的关键参数,直接影响后压浆桩基的承载性能。本文从各土层的压浆机理出发,收集整理了6根试桩试验资料及1715根工程桩施工数据,采用统计分析方法对后压浆关键参数的估算公式进行地域性调整优化,给出了适用于山东地区多种饱和土体的大直径灌注桩桩侧桩端压浆量及压浆压力估算公式;对现行的《公路桥梁灌注桩后压浆技术规程》中估算压浆压力的压浆阻力经验系数取值范围进行地域性优化;基于实际工程施工情况,从自然因素、地质情况和工程施工三个方面分析总结了工程压浆参数的不确定性。针对压浆压力估算方法较为单一的问题,本文对压浆压力及多种土层参数进行单因素分析,提出了基于不同土层参数的压浆压力估算方法;基于莫尔-库伦强度理论及土体的极限平衡条件,对已有压浆终止压力估算公式进行多因素优化,给出了适用于山东地区各类饱和土体的压浆阻力经验系数取值范围;通过工程实例验证了各类压浆压力估算公式的适用性,为山东地区后续压浆工作提供一定的指导作用。
孙红雨[7](2020)在《H快速路工程施工质量管理研究与实践》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的快速发展与经济水平的稳步提高,城市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基础设施投资规模不断扩大,为满足城市人口的生活便利与出行方便,城市快速路建设越来越多的呈现在我们的视野中。随着建设数量的增加,快速路相关的质量事故时有发生,不仅给人民生命财产带来了极大危害,而且对建筑行业产生了较为恶劣的影响,因此,城市快速路工程施工质量管理水平亟待提高。本文以H快速路工程为例研究探讨如何加强快速路工程施工质量管理,并提出相关对策与建议。首先,结合H快速路工程(以下简称H工程)的项目特点,进行项目质量体系的策划,制定工程项目质量方针与目标,并通过建立质量管理组织机构与划分人员质量职责,从思想、组织、技术和制度四方面构建质量保证体系以指导施工。其次,引入WBS理论,采用施工过程分解方法,对H工程进行逐层分解,以确定施工内容,通过树状图的方式,将施工流程予以呈现,为后续施工质量关键工序的识别提供理论基础。再次,运用数理统计的方法对施工过程中收集到的质量问题进行整理,并利用WBS分解成果,对收集的问题进行归类,运用排列图法识别出施工中存在问题较为突出的关键工序,通过查阅大量文献及对关键工序的质量问题进行专题会议研究,深入剖析H工程施工质量影响因素,识别出H工程施工质量影响因素因果分析图,为后续施工质量控制措施的提出提供导向基础。最后,为了保证H工程施工质量得到有效的控制,有针对性的提出了相关对策与建议,主要包括:针对关键工序的施工及质量影响因素分别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从思想、组织、技术和制度四方面完善质量保证措施的落实,制定增强施工质量控制的优化措施,引入PDCA循环来实现对H工程施工质量控制的持续改进建议,以保证H工程质量的提升,实现管理工作开展的最终目标,以保障现阶段及后续施工的质量控制。本文利用项目质量管理相关理论、方法来研究探讨如何提升H工程的质量管理水平,促进了质量管理理论在快速路工程中的应用与实践,本文所建立的质量管理体系、识别出的关键工序及质量影响因素以及提出的相关对策与建议,可以为H工程和后期类似工程提供借鉴与参考。该论文有图13幅,表20个,参考文献84篇。
吴爽[8](2020)在《地铁站基坑开挖变形规律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指出在我国的各大城市中,随着车流量的增多,道路变得越发拥挤,而每个城市的土地资源是有限的,地面道路建设早已完善,地铁作为一种绿色、便捷、高效的交通工具,在现代众多城市交通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位置。本文用现场监测与数值模拟两种方法对北京市某地铁站深基坑工程进行研究,分析深基坑工程在开挖支护过程中的基坑变形和支撑轴力变化规律,探讨超载、内支撑体系等对基坑变形的影响。文中介绍了深基坑开挖的变形机理,整理了本地铁站深基坑工程监测方案,将基坑附近地表沉降、围护结构水平位移和钢支撑轴力的现场监测数据进行了整理与分析。然后将整个基坑工程的开挖过程使用FLAC3D有限差分软件进行建模、计算、得出结果,把各个工作状态下的监测结果与模拟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最后探讨了超载、内支撑体系等因素对基坑开挖变形的影响。总结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简要归纳总结了深基坑变形机理和各种因素对深基坑在开挖工程中的影响,简要介绍此基坑工程包括监测项目、监测方法、监测频率和警戒值等现场监测方案。对现场监测数据进行分析,得出基坑围护结构水平位移会随着基坑开挖深度的增加逐渐变大,围护结构出现最大水平位移的位置也逐渐下移,基坑开挖至最底端时,围护结构在竖直向整体为“抛物线”型,即两端小、中间大。基坑长边中部的围护结构水平位移在竖直方向变化很大,而在基坑边角处围护结构的水平位移在竖直方向变化很小且基坑边角处的变形值也很小;基坑附近的地表沉降呈“凹槽型”,即随着与基坑边缘距离的增加,地表呈现为先增大后减小的沉降趋势。从基坑长边中部至基坑边角方向上基坑附近的地表沉降值逐渐减小,这与围护结构在基坑中部至边角方向上的变形规律相似;钢支撑轴力值呈波动增加的规律,且最大轴力值远小于报警值。使用FLAC3D进行深基坑开挖的全过程模拟,模型计算得到的数值模拟结果与现场实测结果在数值上有偏差但规律上相似,初步证明用FLAC3D所建模型对基坑工程开挖施工模拟的可靠与可行性。研究了超载、内支撑体系等对基坑变形的影响,计算表明:减小超载、采用刚度大的内支撑、减少内支撑间距和增加内支撑道数等都能有效的抑制基坑变形,保证基坑开挖施工的安全和稳定。该论文有图48幅,表20个,参考文献53篇。
莫晓佳[9](2019)在《锁扣钢管桩在某深基坑围护项目中的适用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建筑业的不断发展,施工领域技术更新的步伐不断加快,各类新技术、新工艺持续不断在发展进步,人们在对建筑业不断取得高速度、高质量发展的同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主要对一种新型锁扣钢管桩支护结构体系在某深基坑围护工程中应用的适用性进行了研究及分析,因该支护结构体系具备节能、环保、低碳的绿色施工理念,论述了其在深基坑围护项目中研究的目的及重要意义。通过查阅相关文献综述,分析和查找了影响深基坑支护结构体系选择的因素,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深基坑支护结构体系选择的初始指标。通过德尔菲法对初始指标体系进行了筛选和优化,并运用层次分析法分析各评价指标,得出了各指标的权重,通过应用模糊综合评价理论对某深基坑项目备选的三种支护结构体系进行了对比评价,采用价值工程理论对比选结论进行了确认。最终确定了锁扣钢管桩支护结构体系作为最优方案。通过锁扣钢管桩在整个深基坑围护项目中的应用,分析了其产生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对今后锁扣钢管桩在深基坑围护项目中更广泛、更好地应用具有一定的指导和探索意义。
方越[10](2019)在《填海快速成陆场地桩基负摩阻力分布特性研究》文中认为在国家十三五计划中,为满足石化产业科学布局和安全环保集约发展的需要,在沿海附近的填海陆域面积上建造了许多的石化基地,在此类深厚软土地基中,上部结构多采用桩基础。以舟山某石化基地二期地基处理工程为例,该石化基地建立在47平方公里的填海陆域地基上,吹填地基采用塑料排水板+堆载预压的方法进行预处理,上部结构的基础采用预制管桩以及钻孔灌注桩。随着软土地基上部附加荷载的作用,地基土会产生较为长期、持续的固结沉降,势必使桩侧产生负摩阻力,影响桩基承载力,增加地基处理工程的投资。分析这类填海深厚软土地基的工后沉降以及桩侧负摩阻力对地基的施工设计、上部结构的可靠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开展现场监测试验对舟山某石化基地快速成陆场地桩基负摩阻力分布特性进行研究,进一步开展三维有限元数值模拟,综合分析影响桩基负摩阻力的主要因素。研究成果可为该工程的地基处理及上部结构的设计和施工提供技术支撑。基于现场监测试验,本文主要成果如下:(1)桩基负摩阻力中性点位置受持力层影响显着。第一级堆载稳定后,端承型桩的中性点深度比ln/l0为0.65、0.81(ln为中性点深度、l0为桩周土层沉降变形下限深度),摩擦型桩的中性点深度比ln/l0为0.43、0.45;第二级堆载完成后,端承型桩的中性点深度比ln/l0为0.91、0.81,趋近于1;摩擦型桩的中性点深度比ln/l0为 0.65、0.5。(2)地基固结沉降引起的桩身下拉荷载随固结时间逐渐增大,但增幅逐渐减小。通过采取不同的数据分析起始点对比可知,桩基施工时间越早,软土地基固结沉降越大,桩土相互作用而引起的下拉荷载越大,进而产生的桩身轴力越大。随着堆载预压时间的增加,桩基施工后,桩身下拉荷载越小,地基土沉降值越小。(3)软土地基的塑料排水板+堆载预压处理方案效果明显。该处理方案既能加速排水板处理范围内土层的排水,又对加固区以下的粉质黏土层的固结也起到促进作用。最后一级堆载完成后,软土地基上部沉降值有0.76m~0.88m,同时通过三维有限元数值模拟分析可知,桩基施工前,排水板作用下,软土地基上部沉降值约有1.01m。(4)通过桩身轴力反算得到桩侧摩阻力系数沿深度的分布规律,为桩基设计提供实测参数。至第二级堆载完成,管桩,负摩阻力系数分别为0.32~0.4(素填土)、0.23~0.28(淤泥质粉质黏土)、0.4~0.26(粉质黏土)。灌注桩,负摩阻力系数分别为0.4~0.35(素填土)、0.21~0.18(淤泥质粉质黏土)、0.41~0.20(粉质黏土)。(5)完善钢筋计埋设施工工艺,保证存活率。对于预制管桩,在管桩长生产过程中埋设钢筋计,采用垫层提高钢筋计与信号线接头适应变形的能力、将钢筋计信号线的超长部分利用桩端一字形收拢杆,引至桩端外侧盖板固定等措施,钢筋计存活率达99%;对于钻孔灌注桩,钢筋笼下放时埋设钢筋计,通过采取钢筋计连接杆与钢筋笼点焊固定、信号线采用内嵌钢丝的PVC软管保护和信号线采用沿钢筋笼外侧走线等措施,钢筋计存活率达98%。图[164]表[17]参[23]。
二、钻孔灌注桩内业资料的收集与整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钻孔灌注桩内业资料的收集与整理(论文提纲范文)
(1)软土地区基坑开挖变形规律及支护结构参数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基坑开挖对周边环境影响研究现状 |
1.2.2 基坑支护的优化设计研究现状 |
1.2.3 基坑正交试验法的研究现状 |
1.2.4 存在的问题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 |
2 软土地层深基坑变形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
2.1 软土地层深基坑变形特征研究 |
2.1.1 基坑变形类型 |
2.1.2 基坑变形诱因 |
2.2 支护结构型式对基坑变形影响的探讨 |
2.2.1 软土地层常用基坑支护方式 |
2.2.2 上海软土地层基坑支护案例分析 |
2.3 支护结构参数对基坑变形影响的探讨 |
2.3.1 地下连续墙及钻孔灌注桩插入比对软土基坑变形的影响 |
2.3.2 地下连续墙厚度与钻孔灌注桩桩径对软土基坑变形的影响 |
2.3.3 钻孔灌注桩间距对软土基坑变形的影响 |
2.3.4 内支撑位置对软土基坑变形的影响 |
2.4 本章小结 |
3 软土地层深基坑开挖变形规律实例研究 |
3.1 工程概况 |
3.1.1 工程简介 |
3.1.2 周边环境情况 |
3.1.3 工程地质条件 |
3.1.4 支护结构方案 |
3.1.5 施工工况 |
3.1.6 监测方案 |
3.1.7 监测点的布设 |
3.2 基坑监测结果分析 |
3.2.1 坑外地表沉降分析 |
3.2.2 围护结构侧向变形分析 |
3.2.3 支护结构轴力分析 |
3.3 临近建筑沉降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4 软土地层深基坑开挖三维数值模拟 |
4.1 数值模拟模型建立 |
4.1.1 模型尺寸及本构模型的确定 |
4.1.2 材料参数确定 |
4.1.3 基坑施工工况模拟 |
4.2 软土地层深基坑开挖三维变形规律 |
4.2.1 坑外地表变形规律分析 |
4.2.2 既有建筑三维变形分析 |
4.2.3 钻孔灌注桩水平侧移分析 |
4.2.4 基坑支护结构轴力分析 |
4.3 基坑开挖桩土作用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基坑变形影响因素显着性分析及支护结构参数优化 |
5.1 正交试验理论 |
5.1.1 正交试验的概念及原理 |
5.1.2 正交试验的步骤 |
5.1.3 正交试验设计的结果分析 |
5.2 正交试验参数选取 |
5.3 正交试验条件下设计参数优化分析 |
5.3.1 极差分析 |
5.3.2 方差分析 |
5.4 经济性对比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2)砂卵石地区深基坑变形控制技术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砂卵石地区深基坑变形规律研究现状 |
1.2.2 砂卵石地区深基坑变形监测研究现状 |
1.2.3 砂卵石地区深基坑变形控制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1.3.1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2 深基坑变形控制理论分析 |
2.1 深基坑围护结构类型 |
2.1.1 常见的深基坑围护结构 |
2.1.2 常见的支撑体系 |
2.2 深基坑变形机理 |
2.2.1 深基坑变形现象 |
2.2.2 深基坑变形影响因素 |
2.3 深基坑变形控制 |
2.3.1 深基坑变形控制原理 |
2.3.2 深基坑变形控制方法 |
2.4 本章小结 |
3 砂卵石地区深基坑变形规律研究—以成都地区为例 |
3.1 成都地区地质环境条件 |
3.1.1 人文及自然地理 |
3.1.2 气象及水文特征 |
3.1.3 地形地貌 |
3.1.4 地质构造 |
3.1.5 工程地层条件 |
3.2 成都地区深基坑变形规律研究 |
3.2.1 符号的规定 |
3.2.2 数据统计 |
3.2.3 围护结构变形规律 |
3.2.4 地表沉降变形规律 |
3.2.5 围护结构侧移与地表沉降的关系 |
3.3 本章小结 |
4 砂卵石地区深基坑变形规律验证分析 |
4.1 深基坑工程A设计与监测方案 |
4.1.1 基坑概况 |
4.1.2 监测方案 |
4.2 深基坑工程B设计与监测方案 |
4.2.1 基坑概况 |
4.2.2 监测方案 |
4.3 深基坑工程C设计与监测方案 |
4.3.1 基坑概况 |
4.3.2 工程地质条件 |
4.3.3 基坑支护及降水方案 |
4.3.4 施工阶段 |
4.3.5 监测方案 |
4.4 深基坑工程变形监测结果分析 |
4.4.1 深基坑工程A变形监测结果分析 |
4.4.2 深基坑工程B变形监测结果分析 |
4.4.3 深基坑工程C变形监测结果分析 |
4.5 深基坑工程内力监测结果分析 |
4.5.1 深基坑工程B锚索受力监测结果分析 |
4.5.2 深基坑工程C内支撑受力监测结果分析 |
4.6 深基坑变形对比分析 |
4.6.1 深基坑工程A和深基坑工程B变形对比分析 |
4.6.2 深基坑工程B和深基坑工程C变形对比分析 |
4.7 本章小结 |
5 基于库仑GEO5数值模拟分析 |
5.1 GEO5软件简介 |
5.1.1 GEO5软件介绍 |
5.1.2 GEO5分析方法 |
5.1.3 GEO5建模流程 |
5.1.4 土的本构模型 |
5.2 模型的建立 |
5.2.1 参数的选取 |
5.2.2 边界条件 |
5.2.3 建立模型 |
5.2.4 基本假定 |
5.3 开挖过程模拟 |
5.3.1 初始应力场分析 |
5.3.2 基坑土体水平位移模拟结果分析 |
5.3.3 基坑土体竖直位移模拟结果分析 |
5.4 数值模拟结果与监测结果对比分析 |
5.4.1 桩顶竖向位移对比分析 |
5.4.2 桩体水平位移对比分析 |
5.4.3 地表沉降对比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6 砂卵石地区深基坑变形控制技术研究 |
6.1 成都地区深基坑预警建议值 |
6.1.1 预警值确定的原则 |
6.1.2 基坑安全等级的确定 |
6.1.3 深基坑工程变形的统计分析 |
6.1.4 预警建议值的确定 |
6.2 成都地区深基坑变形控制技术研究 |
6.2.1 深基坑变形控制设计分析 |
6.2.2 深基坑变形控制施工分析 |
6.3 深基坑变形控制方法与措施 |
6.3.1 设计中对深基坑变形控制的方法 |
6.3.2 施工中对深基坑变形控制的措施 |
6.4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他成果 |
在学期间参加专业实践及工程项目研究工作 |
致谢 |
(3)软土深基坑支护方案优选及施工风险防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研究述评 |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与创新点 |
1.3.1 主要内容 |
1.3.2 论文的创新点 |
1.4 研究方法 |
1.5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基本概念及相关理论 |
2.1 基本概念 |
2.1.1 软土 |
2.1.2 深基坑 |
2.1.3 基坑支护 |
2.2 .价值工程理论 |
2.2.1 价值工程的基本概念 |
2.2.2 价值工程的分析程序 |
2.2.3 价值工程的特点 |
2.3 风险管理理论 |
2.3.1 风险管理概述 |
2.3.2 风险管理程序 |
2.4 突变理论 |
2.4.1 突变理论基本思想 |
2.4.2 突变理论基本模型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价值工程理论的软土基坑支护方案优选 |
3.1 软土深基坑支护方案技术性初选 |
3.1.1 软土深基坑支护方案与基坑深度的关系 |
3.1.2 不同深度软土深基坑支护可行方案 |
3.2 基于价值分析的基坑支护工程方案优选 |
3.2.1 价值工程在基坑支护方案优选中可行性分析 |
3.2.2 价值工程基坑支护方案优选基本思路 |
3.3 软土基坑支护的功能指标体系 |
3.3.1 基坑支护的功能定义 |
3.3.2 软土基坑支护的功能分析 |
3.3.3 软土基坑支护工程的功能整理 |
3.4 功能指标评价权重的确定 |
3.4.1 熵值法客观赋权 |
3.4.2 OWA算子主观赋权 |
3.4.3 主客观结合法 |
3.5 价值分析评价及优选 |
3.5.1 功能系数及成本系数的计算 |
3.5.2 方案的价值评价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软土深基坑支护施工风险研究 |
4.1 软土深基坑支护方案风险识别 |
4.1.1 事故树法定性分析软土深基坑支护工程风险 |
4.1.2 关键因素的影响与分析 |
4.1.3 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方法 |
4.2 基于突变理论的软土基坑支护风险评价 |
4.2.1 突变理论在基坑风险应用中的适应性 |
4.2.2 突变风险评价模型 |
4.3 风险控制 |
4.3.1 风险预控措施 |
4.3.2 风险跟踪监控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上海虹桥46地块B-2软土深基坑项目实例 |
5.1 上海虹桥46地块B-2软土基坑支护项目实例 |
5.1.1 工程概况 |
5.1.2 工程水文地质与环境条件 |
5.1.3 支护方案初选 |
5.2 基坑支护方案优选 |
5.2.1 确定功能指标权重 |
5.2.2 价值工程分析 |
5.2.3 评价方案选择 |
5.3 支护方案风险研究 |
5.3.1 风险识别 |
5.3.2 项目风险突变评价 |
5.3.3 项目风险防范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论文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工程基坑支护功能重要性评判记录表 |
附录2 |
个人简历 |
致谢 |
(4)复杂环境条件下地铁停车场桩基施工及运营风险评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地下工程与周边建筑物相互作用的方法及技术研究 |
1.2.2 地下工程风险评估及控制技术研究现状 |
1.3 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技术路线 |
1.4.2 主要研究内容 |
2 桥梁工程风险评估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
2.1 桥梁工程风险评估的必要性 |
2.2 桥梁工程风险评估基本流程 |
2.3 桥梁工程风险评估分析方法 |
2.4 桥梁工程风险控制措施 |
2.5 桥梁工程风险评估重点研究的内容 |
2.6 本章小结 |
3 民乐地铁停车场桩基施工期间风险分析研究 |
3.1 工程概况 |
3.1.1 工程背景 |
3.1.2 民乐地铁停车场总体设计 |
3.1.3 民乐地铁停车场既有高铁隧道简介 |
3.1.4 民乐地铁停车场与既有高铁隧道相互位置关系 |
3.1.5 工程地质条件 |
3.1.5.1 地层岩性 |
3.1.6 区域地质构造 |
3.1.7 特殊地质 |
3.2 民乐地铁停车场施工期间风险评估方法简介 |
3.2.1 模糊综合评价理论 |
3.2.2 模糊综合评价理论有关概念简介 |
3.2.3 模糊综合评价理论的步骤 |
3.3 民乐地铁停车场基础施工风险源分析 |
3.3.1 基础资料收集 |
3.3.2 民乐地铁停车场施工过程流程分解 |
3.3.3 民乐地铁停车场施工期间风险源清单 |
3.4 桥梁施工风险模糊估计 |
3.4.1 建立施工风险指标评价体系 |
3.4.2 民乐地铁停车场基本风险概率的模糊估计 |
3.4.3 风险损失的模糊估计 |
3.4.4 民乐地铁停车场桥梁施工多层次模糊综合风险评价 |
3.5 不同专家人数对评估结果的分析研究 |
3.6 地铁停车场桩基施工风险防控措施 |
3.6.1 民乐地铁停车场桩基础施工期间风险控制措施 |
3.6.2 民乐地铁停车场基础施工环境风险控制措施 |
3.6.3 民乐地铁停车场桩基施工管理与组织风险控制措施 |
3.7 本章小结 |
4 民乐地铁停车场运营期风险评估研究 |
4.1 概述 |
4.2 民乐地铁停车场运营期间风险评估方法简介 |
4.2.1 AHP-FCSM-FCEM方法概述 |
4.2.2 AHP-FCSM-FCEM法风险评估步骤 |
4.3 民乐地铁停车场运营期间风险源分析 |
4.4 民乐地铁停车场运营期风险评估 |
4.4.1 民乐地铁停车场运营期风险因素体系建立 |
4.4.2 层次分析法确定各风险因素的权重 |
4.4.3 建立评价指标向量 |
4.4.4 模糊综合评价 |
4.5 民乐地铁停车场运营期风险防控应对措施 |
4.5.1 超载 |
4.5.2 超速 |
4.5.3 桥面混凝土结构碳化 |
4.5.4 桥面平整度 |
4.5.5 应对突发事件 |
4.6 运营期风险评估的警示作用 |
4.7 本章小结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以及参加的科研项目 |
致谢 |
(5)基于数值模拟的非预应力UHPC管桩基承载能力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桥梁钻孔灌注桩基础的应用和研究现状 |
1.3.2 预应力高强混凝土管桩基础的应用和研究现状 |
1.3.3 UHPC在桥梁工程中的应用和研究现状 |
1.4 研究目的 |
1.5 本文章节安排 |
第2章 新型非预应力UHPC管桩基础及施工方法 |
2.1 概述 |
2.2 新型UHPC管桩结构形式 |
2.3 装配式UHPC管桩连接形式 |
2.3.1 灌注料选择 |
2.3.2 半灌注套筒连接形式 |
2.3.3 全灌注套筒连接形式 |
2.4 装配式UHPC管桩特点分析 |
2.5 装配式UHPC管桩施工方法 |
2.5.1 装配式UHPC管桩施工过程 |
2.5.2 装配式UHPC管桩连接节点质量检测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混凝土管桩ABAQUS有限元建模 |
3.1 概述 |
3.2 ABAQUS软件介绍 |
3.3 材料本构模型 |
3.3.1 普通混凝土本构关系 |
3.3.2 UHPC本构关系 |
3.3.3 灌注料本构关系 |
3.3.4 钢筋和套筒的本构关系 |
3.4 UHPC与PHC管桩有限元建模 |
3.4.1 单元类型和网格划分 |
3.4.2 构件间的约束和相互作用 |
3.4.3 预应力的施加 |
3.4.4 加载方式 |
3.5 混凝土管桩有限元模型验证 |
3.5.1 验证模型介绍 |
3.5.2 预应力张拉验证 |
3.5.3 混凝土管桩滞回响应验证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单节UHPC管桩承载力有限元分析 |
4.1 概述 |
4.2 UHPC管桩与PHC管桩轴压承载力对比分析 |
4.2.1 轴向荷载-轴向变形关系曲线 |
4.2.2 PHC管桩与UHPC管桩应力云图 |
4.3 UHPC管桩轴压承载力参数分析 |
4.3.1 混凝土壁厚对轴压性能的影响 |
4.3.2 混凝土强度对轴压性能的影响 |
4.3.3 箍筋配箍率对轴压性能的影响 |
4.4 UHPC管桩与PHC管桩抗剪承载力对比分析 |
4.4.1 荷载与跨中挠度曲线 |
4.4.2 PHC管桩与UHPC管桩应力云图 |
4.5 UHPC管桩抗剪承载力参数分析 |
4.5.1 混凝土壁厚对抗剪性能的影响 |
4.5.2 箍筋配箍率对抗剪性能的影响 |
4.5.3 剪跨比对抗剪性能的影响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装配式UHPC管桩有限元分析 |
5.1 概述 |
5.2 装配式UHPC管桩有限元建模 |
5.3 装配式UHPC管桩整体受力分析 |
5.3.1 荷载位移滞回曲线 |
5.3.2 骨架曲线 |
5.4 装配式UHPC管桩拼装节点受力分析 |
5.4.1 套筒受力分析 |
5.4.2 钢筋受力分析 |
5.4.3 灌浆料受力分析 |
5.4.4 管桩混凝土受力分析 |
5.5 不同参数对装配式UHPC管桩受力影响分析 |
5.5.1 钢筋直径的影响 |
5.5.2 轴压比的影响 |
5.5.3 灌注料强度的影响 |
5.6 本章小节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论文受资助情况说明 |
附录 A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6)钻孔灌注桩后压浆参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钻孔灌注桩后压浆工艺 |
1.2.2 钻孔灌注桩后压浆现场试验 |
1.2.3 钻孔灌注桩后压浆相关参数 |
1.3 钻孔灌注桩后压浆加固机理及相关参数 |
1.3.1 传统泥浆护壁钻孔灌注桩的缺陷 |
1.3.2 钻孔灌注桩后压浆作用机理 |
1.3.3 钻孔灌注桩后压浆加固机理分析 |
1.4 本文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二章 钻孔灌注桩后压浆现场试验研究 |
2.1 工程概况 |
2.1.1 工程简介 |
2.1.2 工程地质概况 |
2.1.3 试桩概况 |
2.2 组合压浆施工工艺 |
2.2.1 智能压浆系统 |
2.2.2 压浆管路及设备布置 |
2.2.3 组合压浆施工要点 |
2.2.4 试桩压浆情况 |
2.3 试桩结果分析 |
2.3.1 试桩测试结果 |
2.3.2 荷载传递性状 |
2.3.3 现场堆载试验 |
2.4 试桩结果应用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钻孔灌注桩后压浆参数统计分析 |
3.1 工程压浆参数统计 |
3.1.1 桩基参数统计分布 |
3.1.2 压浆土层统计分布 |
3.1.3 统计分析方法 |
3.2 压浆关键参数分析 |
3.2.1 压浆量分析 |
3.2.2 压浆压力分析 |
3.3 压浆阻力经验系数优化 |
3.4 不确定性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压浆压力与土层参数关系研究 |
4.1 压浆压力与单一土层参数关系研究 |
4.1.1 压浆压力与桩基承载力关系研究 |
4.1.2 压浆压力与土工参数关系研究 |
4.2 基于土体极限平衡条件的压浆压力多因素优化分析 |
4.3 工程实例验证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主要结论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 工程桩后压浆实测数据资料 |
作者简介 |
(7)H快速路工程施工质量管理研究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6 本章小结 |
2 H工程施工质量管理体系构建 |
2.1 工程背景 |
2.2 H工程质量体系策划 |
2.3 H工程施工质量保证体系的建立 |
2.4 本章小结 |
3 基于WBS的H工程施工工序分解 |
3.1 WBS的定义、原则及作用 |
3.2 H工程施工工序分解过程 |
3.3 本章小结 |
4 H工程关键施工工序及质量影响因素识别 |
4.1 H工程关键施工工序的确定 |
4.2 H工程施工质量影响因素识别 |
4.3 本章小结 |
5 加强H工程施工质量管理的对策与建议 |
5.1 H工程关键工序施工质量保证措施 |
5.2 H工程施工质量影响因素控制措施 |
5.3 H工程质量体系落实的保证措施 |
5.4 增强H工程施工质量控制措施的优化建议 |
5.5 基于PDCA对H工程持续改进建议 |
5.6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主要研究成果 |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8)地铁站基坑开挖变形规律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变量注释表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2 深基坑变形机理和影响因素 |
2.1 深基坑变形机理 |
2.2 深基坑变形的影响因素 |
2.3 本章小节 |
3 工程概况及现场监测 |
3.1 基坑工程概况 |
3.2 深基坑工程监测 |
3.3 监测频率及报警值 |
3.4 本章小结 |
4 现场监测结果与FLAC3D数值模拟对比分析 |
4.1 现场监测数据分析 |
4.2 FLAC3D软件介绍及模型建立 |
4.3 数值模拟结果与分析 |
4.4 监测结果与模拟结果对比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5 深基坑变形影响因素 |
5.1 超载对基坑变形的影响 |
5.2 内支撑形式对基坑变形的影响 |
5.3 内支撑水平间距对基坑变形的影响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9)锁扣钢管桩在某深基坑围护项目中的适用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方法和思路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思路 |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
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相关理论 |
2.1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分析 |
2.1.1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分析 |
2.1.2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分析 |
2.2 相关理论 |
2.2.1 层次分析法 |
2.2.2 二元对比法 |
2.2.3 模糊优选理论 |
2.2.4 价值工程理论 |
2.3 借鉴与启示 |
3 某深基坑围护项目支护结构体系评价指标的建立 |
3.1 某深基坑概况 |
3.1.1 某深基坑基本概况 |
3.1.2 某深基坑周边环境情况 |
3.1.3 地质条件 |
3.1.4 地下水条件 |
3.1.5 基坑特点分析 |
3.2 影响某深基坑围护项目支护结构体系选择的因素分析 |
3.2.1 深基坑围护项目支护结构体系选择影响因素的文献调查 |
3.2.2 深基坑围护项目支护结构体系选择影响因素的现场调查 |
3.3 指标体系的建立 |
3.3.1 评价体系建立的原则 |
3.3.2 评价指标的初步建立 |
3.3.3 专家组成员遴选 |
3.3.4 指标筛选与修正 |
3.4 层次分析法计算指标权重 |
3.5 本章小结 |
4 某深基坑围护项目支护结构体系选择研究 |
4.1 潜在备选方案的分析 |
4.1.1 深基坑常用支护结构体系优缺点分析 |
4.1.2 潜在备方案的初步筛选 |
4.2 备选方案的定性及定量分析 |
4.3 建立海明距离表示的深基坑支护结构选型的模糊优选理论模型 |
4.4 对深基坑围护项目支护结构备选方案进行模糊优选 |
4.5 本章小结 |
5 锁扣钢管桩在某深基坑围护项目中的应用及成效分析 |
5.1 某深基坑锁扣钢管桩支护结构的设计概况 |
5.2 锁扣钢管桩施工总结 |
5.2.1 锁扣钢管桩施工工艺流程分析 |
5.2.2 3D打印模型分析 |
5.2.3 锁扣钢管桩施工工艺流程总结 |
5.2.4 施工操作要点总结 |
5.3 锁扣钢管桩支护结构体系的应用成效分析 |
5.3.1 锁扣钢管桩支护结构体系监测指标分析 |
5.3.2 锁扣钢管桩支护结构体系应用效益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及展望 |
6.1 结论 |
6.2 研究局限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件1 |
附件2 |
附件3 |
附件4 |
(10)填海快速成陆场地桩基负摩阻力分布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必要性 |
1.2 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1.4 小结 |
2 工程背景、监测方案及场地勘察 |
2.1 工程概况 |
2.2 监测方案 |
2.3 场地地层性质勘察 |
2.4 小结 |
3 桩基制作、施工及其他监测仪器埋设 |
3.1 概述 |
3.2 预埋钢筋计的PHC预制管桩制作 |
3.3 预埋钢筋计的PHC预制管桩施工 |
3.4 预埋钢筋计的钻孔灌注桩施工 |
3.5 其他监测仪器埋设 |
3.6 小结 |
4 现场试验结果及分析 |
4.1 概述 |
4.2 监测结果 |
4.2.1 桩身轴力及侧阻力 |
4.2.2 分层沉降 |
4.2.3 桩顶与地基表面沉降 |
4.2.4 孔隙水压力与土压力 |
4.3 基于监测结果的分析与结论 |
4.4 小结 |
5 基于现场试验的单桩负摩阻力有限元分析 |
5.1 概述 |
5.2 模型基本参数 |
5.3 数值模拟结果 |
5.4 与现场监测成果对比 |
5.5 基于M1模型的参数分析 |
5.6 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本文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四、钻孔灌注桩内业资料的收集与整理(论文参考文献)
- [1]软土地区基坑开挖变形规律及支护结构参数优化研究[D]. 熊元林. 西安科技大学, 2021(01)
- [2]砂卵石地区深基坑变形控制技术应用研究[D]. 徐阳. 长春工程学院, 2020(04)
- [3]软土深基坑支护方案优选及施工风险防范研究[D]. 侯静. 华东交通大学, 2020(03)
- [4]复杂环境条件下地铁停车场桩基施工及运营风险评估研究[D]. 欧阳健圣.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20(01)
- [5]基于数值模拟的非预应力UHPC管桩基承载能力分析[D]. 彭俊杰. 湘潭大学, 2020
- [6]钻孔灌注桩后压浆参数研究[D]. 朱铮. 东南大学, 2020(01)
- [7]H快速路工程施工质量管理研究与实践[D]. 孙红雨.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4)
- [8]地铁站基坑开挖变形规律及影响因素研究[D]. 吴爽. 华北科技学院, 2020(01)
- [9]锁扣钢管桩在某深基坑围护项目中的适用性研究[D]. 莫晓佳. 浙江大学, 2019(01)
- [10]填海快速成陆场地桩基负摩阻力分布特性研究[D]. 方越. 安徽理工大学, 2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