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浅谈负序电流滤过器的分析方法(论文文献综述)
赵婧宜[1](2021)在《川藏铁路对西藏弱电网电能质量及安全稳定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川藏铁路作为我国第二条进藏铁路,连接起四川省与西藏自治区的快速通道,但川藏线缺少高压等级电网,川藏500k V电力联网工程距离线路较远,大部分区段外部电源条件较为薄弱,缺乏有力电网支撑。同时作为电力系统的一种特殊用电负荷,牵引负荷对电网冲击性较强、随机性波动较大,而且牵引负荷属于单相、非线性负荷,会引发负序和谐波,需要对上述问题综合考虑。本文首先在MATLAB/Simulink仿真环境下搭建了电力机车-牵引供电系统仿真模型,对AT全并联供电方式的牵引供电系统各个组成部分和CRH2型交直交机车的结构和控制策略进行仿真研究,总结不同工况下的电流电压特点并进行谐波分析;然后结合实测的实时波动的牵引负荷,使用MATLAB编程语言从单车功率和行车密度的角度构建牵引负荷概率模型,基于正态分布从牵引变电站角度描述一系列机车依次经过相邻牵引变电站的实时功率变化。其次,从电网承载能力的角度出发,结合西藏弱电网的特点对其薄弱环节进行辨识和深入研究,对比所提以边韧性度和加权-边韧性度做适应度的两种方法,确定了以加权-边韧性度为目标函数的准确性。从拓扑结构和供电能力两个角度出发,采用BPSO粒子群算法对电网薄弱环节筛选,并用IEEE39节点系统验证。不同于传统方法的薄弱程度排序,本文所提方法更侧重于薄弱环节的整体影响,粒子群迭代结果证实了该方法的有效性,提供了评估电力系统安全稳定性的新方式。本文通过百度地图API获得实际数据,对西藏电网建模。以川藏铁路中具有代表性的拉林铁路为例,面向拉林铁路所在11个牵引变电站建立牵引负荷概率模型。选取枯季大方式、枯季小方式、枯大孤网三个方式,拉林铁路投运前、投运1h、投运9h三个时间节点对西藏电网薄弱环节进行辨识,分析随着拉林铁路的投运,薄弱环节的动态变化。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有效跟踪牵引负荷变化,体现电网的薄弱环节分布。所提出的考虑移动冲击负荷下的脆弱线路辨识的方法,对铁路沿线电网的安全运行具有重要意义。最后,结合本文所研究结果对电气化铁路对电网电能质量影响具体分析,根据川藏铁路实际情况提出治理方案。分析归纳谐波负序对继电保护影响,详细研究了由于谐波负序引起的误动案例,并从监控、治理、配置等等方面给出了具体防控措施。
吴家俊[2](2019)在《变压器GIC直流偏磁治理装置及其优化设计》文中指出直流偏磁会对变压器产生严重危害。目前会使变压器产生直流偏磁的原因主要有两种:一是地磁暴产生的地磁感应电流(GIC);二是直流接地极单极运行方式下,在系统中产生的感应电流。目前为止,我国已经针对接地极原因产生的直流偏磁进行了治理。但地磁暴主要侵害我国500kV以上的电网,对于治理装置有更高的要求,并且地磁暴有很大的突然性,需要装置具有更完善的功能。因此对偏磁治理装置进行优化设计十分重要。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及成果如下:(1)在对目前国内外电容、电阻和反向补偿三种偏磁治理装置治理效果和安全性分析、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电网GIC偏磁的特点,根据甘肃330kV及750kV电网GIC计算结果,提出采用3Ω电阻治理GIC并研制小电阻GIC抑制装置,研究了装置接入电网对零序电流保护和阻抗继电器测量阻抗的影响。(2)用ANSYS有限元分析软件对电阻进行热稳定性能仿真分析,根据分析结果选择电阻的结构形式,并对其进行动稳定性能校验;在选择出合适性能的电阻器后进行装置整体的研制,设计、制作一台35kV电压等级,能耐受大电流冲击,具有自动和手动控制功能和远程监控功能的治理GIC偏磁的装置。(3)提出装置的试验方案。目前按国家电网公司“电力变压器中性点电容隔离/电阻限流装置试验规程”行业标准,在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和苏州电器科学研究院对研制的装置完成部分项目的试验,试验结果符合预期要求。国家电网公司的“电力变压器中性点电容隔离/电阻限流装置试验规程”行业标准2017年3月刚颁布,2018年年底以前我国电网使用的电容隔离/电阻限流装置都没有按该标准做型式试验。本文为治理GIC研制的35kV电压等级,能耐受大电流冲击的小电阻偏磁治理装置对接地极的偏磁治理也有重要的意义。
史昭阳[3](2019)在《三电平三相负荷不平衡校正装置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如今随着电力电子行业的发展,电力系统中三相不平衡、无功、谐波等电能质量问题日益严重。本文基于三相四线制二极管钳位型三电平拓扑结构设计了针对三相负荷不平衡的有源补偿装置,能够实现对不平衡负载的精准补偿,并且适用于电网畸变、负载谐波含量大等复杂工业现场。本文基于该拓扑结构的工作原理,构建电路模型和相应的数学模型,并在此基础上,深入研究了电网同步算法、电流指令提取算法、电流跟踪控制算法等核心技术问题,使用二阶广义积分算法实现电网同步和电流指令提取,使用PI+PR+重复控制算法实现输出电流跟踪控制。本文通过数学模型分析直流侧电压与补偿电流之间的关系,提出在补偿各类电流,尤其是负序电流时电压控制策略,在保证直流侧电压相对稳定的前提下提高输出电流的波形质量,提升补偿效果。针对装置中LCL滤波器容易出现谐振的问题,本文深入研究了谐振产生的根本原因以及目前所使用的抑制策略,并提出了一种综合化的阻尼控制方式,结合有源阻尼和无源阻尼实现对输出电流谐振的抑制。同时,本文基于过零点分析提出了一种谐振检测算法,当并网电流出现谐振时及时响应,以提高装置的稳定性,并为综合化的谐振躲避控制策略提供了基础。本文基于PLECS软件搭建仿真系统,在仿真平台中验证所提算法的有效性。同时设计容量为100kVar的三相负荷不平衡补偿装置,集成RS-485、Wi-Fi通讯模块,使用触摸屏或Android系统App实现对装置的监控。通过对各类不平衡负载的补偿,验证文中所提算法的有效性。
肖幸禄[4](2018)在《水轮发电机电制动停机对继电保护影响的分析与对策探究》文中研究说明在水轮发电机电制动停机过程中,低频电流会对继电保护系统产生影响,容易出现误动现象。首先对水轮发电机电制动停机过程特征进行研究,进而探讨水轮发电机制动停机可能对继电保护系统产生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几点几继电保护应对措施,以期提高水轮发电机电制动过程的安全性和机组运行稳定性。
明晓航[5](2017)在《高铁负荷及直流干扰对电力系统影响研究》文中提出高速铁路机车负荷由牵引网单相供电,对电力系统而言属于三相不平衡负荷,最大的影响体现在负序,负序对电力系统不利的影响包括继电保护装置、变压器、送电线路、发电机和电动机,严重时将直接危及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而牵引供电系统中的直流干扰可能有多种原因引起,例如地磁扰动引发的地磁感应电流(GIC)、牵引变电站附近的直流接地极干扰、高铁在供电臂内正常运行的直流干扰、电气设备接地。高速铁路牵引供电系统负序的研究,主要考虑当高速列车在牵引供电系统内正常运行时,牵引变电站对所连接的电力系统公共连接点造成的三相电压不平衡度。本文研究采用理论分析和仿真计算与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完成了对延边地区5个高铁牵引站注入电力系统的负序电流和三相电压不平衡度进行计算。在理论分析基础上,建立了V/X接线方式的高速铁路牵引供电系统的数学模型,提出了一种V/X接线方式下注入电力系统的负序分析方法。在仿真计算中,采用PSCAD/EMTDC建立典型的高速铁路牵引系统仿真模型,完成5个高铁牵引站对电力系统影响的计算。理论分析和仿真计算表明,公共连接点短路容量比较小的供电系统的三相电压不平衡度存在超标的现象。高速铁路牵引供电系统直流干扰的研究,主要考虑了高铁供电系统中地磁暴等原因产生的直流干扰。本文开展了直流干扰的科学实验,包括提出了直流干扰科学实验的监测方案,完成了干扰监测装置在牵引变电站的安装和后台数据中心联合调试,并利用获得的干扰监测数据,完成了直流干扰对变电站及牵引供电系统影响的研究。研究的结果表明,牵引变、钢轨和上行保护线系统的直流干扰,以及牵引网综合接地系统中的直流干扰,一部分是由高铁列车在供电臂运行产生的直流干扰,另一部分是由地磁暴的地磁扰动产生的GIC,这些直流干扰会在牵引网和综合接地网系统中流动。
黄婷婷[6](2016)在《发电机负序电流异常增大的原因分析》文中认为指出了负荷或系统的不对称,引起负序电流流过发电机定子绕组,并在发电机空气隙中建立负序旋转磁场,使转子感应出两倍频率的电流,引起转子发热。大型机组的热容量裕度一般较小,所以要特别强调对大型发电机的负序电流的监视。详细分析了在机组正常运行中由于二次回路设备的异常引起监视画面负序电流突然的增大的原因。
曾巧燕,杨洪耕,杨雪萍,李红萍[7](2016)在《考虑指标关联性的电能质量综合评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针对电能质量指标间的关联性,提出一种电能质量综合评估方法。首先,分析了电能质量指标间的关联性,并运用网络层次分析法建立权重模型,计算各指标关联权重;然后,将不同量级且不同量纲的评价指标值标幺化,再按照成本型数据归一化处理,得到决策矩阵;最后,运用多目标格序理论,建立以理想电能质量指标值为顶元素及底元素的格结构,对电能质量进行综合评估。实例分析了某风电场5个不同电压等级的电能质量情况,验证了所提方法的准确性与可行性。
崔晨[8](2015)在《包含微电网的电网故障分析与保护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由于受能源危机和部分地区供电问题的影响,分布式发电技术已经发展的越来越快。然而,分布式电源零散的接入电网中,会对电网造成如电能质量,协调控制,保护管理等多方面的影响。因此,对于多分布式电源并网,提出了微电网概念,将分布式电源集中供电,便于管理,微电网也因其优于分布式电源零散供电的特性,越来越受到来了人们的重视。微电网虽然有诸多优点,然而,由于分布式电源的接入,也带来了一些问题。首先网络的拓扑结构发生了改变,由传统电网由单一电源供电的模式变成了多电源的模式,拓扑结构由单向变为多辐射,因此就造成了微电网并网的潮流双向的问题;其次由于分布式电源中带有大量电力电子器件,造成的微电网短路电流与传统电网的短路电流差异很大。因此在考虑包含微电网的继电保护问题时,需要考虑到短路电流变化和潮流变化,传统的保护策略已经不能满足包含微电网的电网继电保护问题,需要重新针对微电网短路电流变化、潮流双向等问题提出新的保护方案。本文分析了分布式电源的特性,首先建立分布式电源模型,组建微电网,在深刻分析了微电网并网后对电网继电保护问题的影响和包含微电网的电网故障特性之后,提出了对差动电流法改进的序分量保护方案,并在构建好的微电网模型中对故障进行了仿真分析,验证了保护方案的可行性。具体的研究分析内容如下:(1)介绍并分析了几种常见的分布式电源,包括太阳能发电、风力发电单元及微型燃气轮机的数学模型,及其发电原理以及优缺点,比较了储能单元中超级电容与传统储能装置的不同,分析各自的优缺点以及使用场合;然后分析了几种微电网模型,主要针对CERTS模型,介绍了不同母线所适用的微电源种类以及应用。(2)基于PSCAD软件,对不同种类的微电源进行数学建模,对并网的拓扑结构进行分析建模,对并网逆变器的控制主要分析,在并网和孤岛模式下由于配电网的存在与否,采用不同的控制方法,分别对其进行PQ控制和V/f控制,保证电网电压稳定,输出稳定。最后,在微电源的模型基础上构建微电网模型。(3)分析了包含微电网的电网故障时与传统电网保护的不同之处,从微电源接入位置、微电源容量这两个方面分析了故障发生在不同位置时对微电网继电保护的影响;同时分析了微电源的并网对自动重合闸的影响,还有多个微电源同时并入一条馈线时的保护协调问题。然后通过构建好的微电网模型,对故障进行仿真分析,验证了包含微电网的电网故障特性。(4)分析了微电网的主要保护策略,并针对差动电流法的对单相接地故障上游区域无法准确保护的问题,提出了基于序分量的保护方法,弥补差动电流法的不足。两者结合提出相应的保护方案,起到了很好的保护效果。利用建立的微电网的仿真模型,对不同情况的故障进行仿真。通过仿真,确定保护定值,验证了文章中利用序分量的微电网系统保护方案的可行性。
郭民怿[9](2014)在《配电变压器负序电流动态抑制方法及实验研究》文中提出大量电力电子装置和动态非线性不平衡负荷(如电弧炉、电气化铁路、电焊机等)在电力系统中的广泛使用,使得配电变压器长期处于三相不平衡运行和严重谐波污染状态,导致电网中谐波和负序电流较高,造成损耗增加、保护误动等多种危害,严重威胁了电力系统的安全运行。本文分析了负序电流产生机理,针对负序电流的危害,分析了其各种影响因素,进而研制了一套配电变压器负序电流动态抑制系统,该系统不仅可有效抑制三相不平衡电流引起的负序电流,也能有效减小谐波电流对负序电流的影响,同时在提高功率因数的基础上降低配电变压器损耗,实现有效提高电力系统运行安全性和稳定性的目标。本文主要研究工作如下:①分析了配电变压器负序电流产生机理及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配电变压器负序电流动态抑制方法,利用这一方法结合系统稳定运行条件,构建了负序电流动态抑制方法仿真实验模型,仿真实验结果表明三相不平衡电流和谐波电流是负序电流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而验证了负序电流动态抑制方法的有效性和可行性。②结合配电变压器实际工程环境,研制了配电变压器负序电流动态抑制系统,该系统按功能分为三相不平衡电流治理部分和谐波电流滤除部分。采用全电容器补偿方式进行了三相不平衡电流治理部分硬件模块设计,包括电参量采集单元设计、中央控制单元设计及电容器柜框架组建和补偿电容器等级分组等;结合现有的APF装置并考虑消除无功耦合现象进行了谐波电流滤除部分的设计,保证了系统整体的良好协同运行。③编写了系统现场端和服务器端软件程序,保证了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且有助于工作人员远程监控配电变压器运行状态。其中现场端软件主要包括现场端数据提取与识别子程序、无功调节量快速计算及电容器组投切控制子程序和GPRS无线通讯子程序等;同时,基于VC++2010编译软件和MySQL5.0数据库软件,编写了服务器端后台数据监测软件,动态了解现场端实时运行参数信息。④基于提出的负序电流动态抑制方法及构建的配电变压器负序电流动态抑制系统,分别于实验室和现场两种环境中进行了实验。在实验室平台条件下,运行结果表明该系统在无谐波电流存在时可有效抑制三相不平衡电流引起的负序电流;在现场挂网实验中,该系统不仅能有效抑制三相不平衡电流引起的负序电流,而且能有效降低谐波电流对负序电流的影响,并能提高功率因数和降低配电变压器附加损耗,达到了各项预定目标。
张小康[10](2014)在《发电厂继电保护装置原理分析及整定软件的开发》文中认为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工业及生活用电量急剧增大,电力在整个社会的发展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电力系统的安全与否关乎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作为电力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发电机和变压器的继电保护整定计算显得至关重要。目前国内做继电保护装置的厂家主要有南瑞继保、北京四方、许继、南自等几大厂家。本文通过对这几大厂家的保护装置原理的对比研究,并结合笔者实际保护整定计算经验,从而对发电机失磁保护、发电机转子负序过负荷保护、发电机横差保护、变压器零序过流保护以及变压器过励磁保护等几个常见的保护进行了原理分析并提出了在实际整定过程中应该注意的一些问题。这些问题是保护整定计算过程中实实在在存在的问题,对以后进行保护整定计算提供了很好的参考性。同时笔者还就实际生产运行中某些保护由于定值问题产生的误动原因进行了分析,指出了目前在整定计算中依然存在的问题,这些意见的提出有助于改善保护整定过程,提高整定的正确性。本文的重点工作是对保护整定计算模板的制定和对整定软件的框架结构进行设计。笔者结合之前多次保护整定计算经验,制定了一个通用的保护整定计算模板,该模板涵盖了目前常见的一些保护配置。在此模板中笔者将每个具体的保护配置进行表格化处理,方便之后通过软件实现对该模板的操作计算。同时笔者已经完成该整定计算软件的框架设计,在接下来的工作中只需通过编程将相应的操作关联起来即可完成整个软件的任务。
二、浅谈负序电流滤过器的分析方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谈负序电流滤过器的分析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川藏铁路对西藏弱电网电能质量及安全稳定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1.1 我国电气化铁路的快速发展 |
1.1.2 川藏铁路概况 |
1.1.3 电气化铁路对电网的影响 |
1.1.4 西藏弱电网面临的问题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电气化铁路对电能质量的影响 |
1.2.2 大规模电网的承载能力研究 |
1.2.3 电铁冲击负荷对电网安全稳定性的影响 |
1.3 本文所做工作 |
2 电力机车简介及车-网仿真模型搭建 |
2.1 电力机车 |
2.1.1 电力机车牵引传动系统拓扑结构及特点 |
2.1.2 列车变流器工作原理 |
2.1.3 列车变流器控制策略 |
2.1.4 列车变流器的PWM技术及中性点平衡问题 |
2.1.5 谐波分析 |
2.2 电力机车牵引供电系统及列车仿真模型搭建 |
2.2.1 牵引供电系统仿真建模 |
2.2.2 列车仿真建模 |
2.2.3 车-网仿真模型 |
2.3 牵引负荷概率模型 |
2.4 本章小结 |
3 弱电网特点及薄弱环节筛选 |
3.1 电力系统脆弱性及电网承载能力研究 |
3.2 薄弱环节辨识 |
3.2.1 薄弱环节定义 |
3.2.2 粒子群算法筛选薄弱环节流程 |
3.2.3 IEEE39算例验证 |
3.3 基于潮流计算的的薄弱环节辨识 |
3.3.1 加权-边韧性度 |
3.3.2 基于潮流计算的辨识算法 |
3.3.3 IEEE39算例验证 |
3.4 本章总结 |
4 川藏铁路对西藏弱电网安全稳定性影响 |
4.1 西藏电网的结构及川藏铁路概况 |
4.2 西藏电网及拉林铁路牵引负荷建模 |
4.2.1 西藏电网建模 |
4.2.2 拉林铁路牵引站移动冲击负荷建模 |
4.3 川藏铁路对薄弱环节的电压稳定性影响 |
4.3.1 西藏电网枯大方式 |
4.3.2 西藏电网枯小方式 |
4.3.3 西藏电网枯大孤网方式 |
4.4 本章小结 |
5 电铁对电网电能质量及继电保护的影响 |
5.1 电气化铁路谐波及负序对电网的影响 |
5.1.1 电气化铁路谐波对电网的影响 |
5.1.2 电气化铁路负序对电网的影响 |
5.2 川藏铁路引起的谐波和负序治理方案 |
5.3 电气化铁路谐波及负序对继电保护动作行为的影响 |
5.4 电能质量防控策略与继电保护配置建议 |
5.5 本章小结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2)变压器GIC直流偏磁治理装置及其优化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直流偏磁治理装置的应用情况 |
1.2.2 国内直流偏磁治理装置的应用情况 |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2章 GIC偏磁治理方案选择及限流电阻值确定 |
2.1 GIC偏磁治理方案选择 |
2.1.1 中性点反向注入电流方案 |
2.1.2 中性点串联电容方案 |
2.1.3 中性点串联电阻方案 |
2.1.4 方案选择 |
2.2 治理装置限流电阻值选取 |
2.3 串入小电阻对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的影响分析 |
2.3.1 小电阻对零序电流保护的影响分析 |
2.3.2 串入小电阻对阻抗继电器测量阻抗的影响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电阻器热稳定性能分析及结构设计 |
3.1 电阻片样式及热稳定标准 |
3.2 热力学有限元分析建模方法 |
3.2.1 有限元分析介绍及导热微分方程的建立 |
3.2.2 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 |
3.3 电阻器模型仿真及结构设计 |
3.3.1 电阻器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3.3.2 仿真分析及电阻器的排列方式设计 |
3.3.3 电阻片焊接电阻的影响 |
3.4 电阻器结构选择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热稳定的电阻器动稳定性能校验 |
4.1 通电导线之间的受力分析 |
4.2 电阻结构模型化简 |
4.3 电阻片的受力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GIC偏磁治理装置的研制及型式试验 |
5.1 装置整体制作 |
5.1.1 装置控制部分设计及二次设备选择 |
5.1.2 装置一次设备选择 |
5.2 成套装置功能介绍 |
5.3 装置试验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致谢 |
(3)三电平三相负荷不平衡校正装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符号对照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不平衡系统下电网同步算法 |
1.2.2 不平衡负载电流各序分量的提取算法 |
1.2.3 不平衡电流的跟踪控制算法 |
1.3 文章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构安排 |
第二章 三电平不平衡有源补偿装置的数学模型 |
2.1 三电平不平衡补偿装置的拓扑结构 |
2.2 三电平不平衡补偿装置的工作原理 |
2.3 三电平不平衡补偿装置的数学模型 |
第三章 不平衡分量提取算法 |
3.1 电网同步算法 |
3.1.1 基本锁相环 |
3.1.2 同步旋转坐标系软件锁相环 |
3.1.3 基于对称分量法的单同步坐标系软件锁相环 |
3.1.4 双二阶广义积分锁相环 |
3.2 不平衡分量提取算法 |
3.2.1 基于瞬时无功理论的提取算法 |
3.2.2 基于坐标变换的特定次谐波提取算法 |
3.2.3 基于傅立叶变换的提取算法 |
3.2.4 基于二阶广义积分的提取算法 |
第四章 电压与电流控制策略 |
4.1 直流侧电压波动的分析 |
4.2 直流侧电压控制策略 |
4.3 电流控制策略及算法 |
4.3.1 并网逆变器电流控制器设计 |
4.3.2 电流控制器的改进 |
第五章 谐振抑制 |
5.1 传统谐振抑制策略 |
5.1.1 LCL滤波器无源阻尼设计 |
5.1.2 有源阻尼 |
5.2 并联谐振抑制 |
5.3 谐振检测算法 |
第六章 仿真与实验 |
6.1 仿真实验 |
6.1.1 基于二阶广义积分器的软件锁相环仿真实验 |
6.1.2 基于PI+PR+RE控制的电流跟踪控制策略仿真实验 |
6.1.3 基于过零点判定的谐振检测算法仿真实验 |
6.2 三电平有源补偿装置设计 |
6.2.1 硬件设计 |
6.2.2 软件设计 |
6.2.3 人机交互界面设计 |
6.3 实验结果及分析 |
6.3.1 驱动保护验证 |
6.3.2 单一电流补偿实验结果 |
6.3.3 三相不平衡补偿结果 |
6.3.4 含有谐波的三相不平衡补偿结果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本文研究工作总结 |
7.2 未来研究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4)水轮发电机电制动停机对继电保护影响的分析与对策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水轮发电机电制动停机过程特征 |
2 水轮发电机电制动停机对于继电保护的影响 |
3 水轮发电机电制动停机影响的继电保护应对措施 |
3.1 采用有效的影响分析方法 |
3.2 明确负序电流继电器的低频误动原因 |
3.3 制定可靠的闭锁措施 |
3.4 对继电器低频动作特征进行掌控 |
结束语 |
(5)高铁负荷及直流干扰对电力系统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2章 高铁供电系统的构成及原理 |
2.1 高铁牵引网系统 |
2.2 高铁牵引变电所 |
2.3 牵引供电系统特点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高铁负荷对电力系统的影响 |
3.1 高铁列车的负荷 |
3.2 三相电压不平衡度 |
3.3 三相不平衡度的计算 |
3.3.1 分析计算 |
3.3.2 仿真计算 |
3.4 高铁负荷的影响分析 |
3.5 不平衡度超标解决方法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高铁供电系统中的直流干扰 |
4.1 地磁感应电流的干扰 |
4.2 直流输电接地极干扰 |
4.3 高铁列车运行的直流干扰 |
4.4 电气设备接地干扰 |
4.5 直流干扰的影响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高铁系统直流干扰科学试验 |
5.1 监测点选择 |
5.2 监测系统设计与实现关键技术 |
5.2.1 数据层 |
5.2.2 服务器层 |
5.2.3 用户层 |
5.2.4 实现关键技术 |
5.3 监测数据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及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
致谢 |
(6)发电机负序电流异常增大的原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发电机负序电流产生的原因 |
3 负序电流突然增大的原因分析 |
3.1 负序电流变化后, 500 kV系统各开关情况。 |
3.2 检查设备 |
3.3 发电机振动 |
3.4 综合参数分析 |
3.4.1 2号发电机机负序电流变送器参数 |
3.4.2 2号发电机负序电流变送器投运前校验情况 |
3.4.3 本次临检 (停机) 2号发电机负序电流变送器的检 |
3.4.4 关于负序电流变送器的校验问题 |
3.5 解决措施 |
4 负序电流增大异常处理 (机组运行) |
5 结语 |
(8)包含微电网的电网故障分析与保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微电网继电保护的特点及其困难 |
1.4 本文所做主要工作 |
第二章 微电源与微电网模型分析 |
2.1 典型微电源 |
2.1.1 太阳能光伏发电单元 |
2.1.2 风力发电单元 |
2.1.3 微型燃气轮机单元 |
2.1.4 储能单元 |
2.2 微电网模型 |
2.2.1 CERTS微电网模型 |
2.2.2 不同类型微电网模型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微电网建模 |
3.1 引言 |
3.2 微电源结构与并网系统模型 |
3.2.1 光伏发电模型 |
3.2.2 风力发电模型 |
3.2.3 微型燃气轮机模型 |
3.3 逆变器模型 |
3.3.1 逆变器工作原理 |
3.3.2 三相逆变器控制方法及原理 |
3.4 微电网模型构建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微电网接入对电网继电保护影响及故障分析 |
4.1 微电网的技术特点 |
4.2 微电源并网对配电网继电保护系统的影响 |
4.2.1 微电源的接入位置对微电网保护的影响 |
4.2.2 微电源的容量对微电网过电流保护的影响 |
4.2.3 微电源对配电网自动重合闸装置产生的影响 |
4.2.4 多个微电源接入配电网对过电流保护协调的影响 |
4.2.5 微电源接入对配电网的其他影响 |
4.3 微电网故障特性分析 |
4.3.1 并网模式下故障分析 |
4.3.2 孤岛模式下故障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序电流法的微电网系统保护 |
5.1 引言 |
5.2 常见的微电网继电保护方法 |
5.2.1 基于差动电流的微电网保护策略 |
5.2.2 基于扰动电压量的保护方法 |
5.2.3 谐波畸变法 |
5.2.4 无通道保护 |
5.3 基于差动电流法改进的序分量法的微电网系统保护原理 |
5.3.1 微电网继电保护的保护原则 |
5.3.2 保护方法的选取 |
5.3.3 基于序分量的微电网系统保护原理 |
5.4 利用序分量保护的微电网系统参数整定 |
5.4.1 不平衡负载的影响 |
5.4.2 单相接地故障下保护定值 |
5.4.3 相间故障保护定值 |
5.5 利用序分量保护的微电网系统动作分析 |
5.5.1 保护协调及保护方案设定 |
5.5.2 微电网外部故障 |
5.5.3 微电网母线故障 |
5.5.4 微电网内部故障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9)配电变压器负序电流动态抑制方法及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外负序电流抑制研究现状 |
1.2.2 本文负序电流抑制方法分析 |
1.3 本论文的内容和结构 |
1.3.1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1.3.2 本论文的结构 |
2 配电变压器负序电流动态抑制方法及原理 |
2.1 配电变压器负序电流影响因素研究 |
2.2 配电变压器负序电流动态抑制方法研究 |
2.2.1 配电变压器负序电流动态抑制方法分析 |
2.2.2 配电变压器负序电流动态抑制系统稳定性分析 |
2.3 配电变压器负序电流动态抑制系统仿真研究 |
2.3.1 仿真模型的建立 |
2.3.2 仿真参数的设置 |
2.3.3 仿真实验数据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3 配电变压器负序电流动态抑制系统硬件平台构建 |
3.1 系统总体框架结构图及功能介绍 |
3.2 电参量采集单元设计 |
3.2.1 基本电参量信号的采集 |
3.2.2 电量采集单元的设置 |
3.2.3 电量采集系统内部通讯协议设置 |
3.3 中央控制单元设计 |
3.3.1 多电源供电模块设计 |
3.3.2 多路 12V 光电隔离模块设计 |
3.3.3 通讯模块设计 |
3.4 电容补偿柜设计 |
3.4.1 电容器柜框架设计 |
3.4.2 电容器分组实现 |
3.5 本章小结 |
4 配电变压器负序电流动态抑制系统软件程序设计 |
4.1 现场端系统功能实现的软件设计 |
4.1.1 数据提取与识别子程序 |
4.1.2 相间与相对地无功调节量算法子程序 |
4.1.3 电容器组模糊投切控制算法子程序 |
4.1.4 GPRS 无线通讯子程序 |
4.2 后台监测软件设计 |
4.2.1 后台监测软件程序编写 |
4.2.2 后台监测软件界面设计 |
4.3 本章小结 |
5 系统实验及数据分析 |
5.1 系统实验室实验与结果分析 |
5.1.1 实验室环境 |
5.1.2 结果分析 |
5.2 系统挂网实验和结果分析 |
5.2.1 现场挂网运行环境 |
5.2.2 系统安装及试运行 |
5.2.3 系统运行结果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A. 作者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 |
B. 发明专利申请 |
(10)发电厂继电保护装置原理分析及整定软件的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来源、目的及意义 |
1.2 本课题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
1.3 论文的研究路线及主要工作 |
2 发电机主要保护配置的原理讨论及实例分析 |
2.1 发电机失磁保护 |
2.2 发电机转子负序过负荷保护 |
2.3 发电机横差保护 |
2.4 本章小结 |
3 变压器主要保护配置的原理讨论及实例分析 |
3.1 变压器零序过流保护 |
3.2 变压器过励磁保护 |
3.3 本章小结 |
4 发变组保护整定计算软件的设计方案 |
4.1 软件框架及功能 |
4.2 保护整定计算流程 |
4.3 保护整定计算模板的编制 |
4.4 软件的完善建议 |
4.5 本章小结 |
5 全文总结与展望 |
5.1 对发变组保护整定计算的总结 |
5.2 关于发变组保护整定计算的前景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从事的科研工作 |
四、浅谈负序电流滤过器的分析方法(论文参考文献)
- [1]川藏铁路对西藏弱电网电能质量及安全稳定影响研究[D]. 赵婧宜. 北京交通大学, 2021
- [2]变压器GIC直流偏磁治理装置及其优化设计[D]. 吴家俊.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19(01)
- [3]三电平三相负荷不平衡校正装置研究[D]. 史昭阳. 上海交通大学, 2019(06)
- [4]水轮发电机电制动停机对继电保护影响的分析与对策探究[J]. 肖幸禄. 科学技术创新, 2018(35)
- [5]高铁负荷及直流干扰对电力系统影响研究[D]. 明晓航.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17(03)
- [6]发电机负序电流异常增大的原因分析[J]. 黄婷婷. 绿色科技, 2016(20)
- [7]考虑指标关联性的电能质量综合评估[J]. 曾巧燕,杨洪耕,杨雪萍,李红萍.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学报, 2016(07)
- [8]包含微电网的电网故障分析与保护研究[D]. 崔晨. 湖南科技大学, 2015(04)
- [9]配电变压器负序电流动态抑制方法及实验研究[D]. 郭民怿. 重庆大学, 2014(01)
- [10]发电厂继电保护装置原理分析及整定软件的开发[D]. 张小康. 华中科技大学, 201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