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山西霍山植物区系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孙丽,许昌,高梓洋,吴专,孟羽嘉,暴甜[1](2021)在《山西人祖山自然保护区植物资源调查分析》文中提出通过现场调查,了解人祖山保护区自然地理和环境要素概况以及生态系统胁迫因素,摸清人祖山保护区的植物多样性、群落组成、群落结构等,进而确定了植被类型及其分布状况,以掌握珍稀保护级别的植物种的地理分布和环境,有效保护自然保护区的珍稀植被与群种。
谢艳秋,魏凯,张群,黄晖,邓传远[2](2022)在《海坛岛及周边岛屿野生石松类和蕨类植物区系与地理分布研究》文中指出通过野外调查和资料整理,对海坛岛及周边24个海岛的石松类和蕨类植物区系组成、分布区类型与生态类型进行调查统计,与不同地区山地石松类和蕨类植物属的分布区类型进行相似性及聚类分析,以期为海坛岛及周边岛屿石松类和蕨类植物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参考。结果表明:海坛岛及周边岛屿共有石松类和蕨类植物20科37属60种,区系在系统发育上既存在原始的科及进化的科,也存在介于二者之间的科,该地区植物区系起源古老;属以单种属居多,优势科属现象不明显;地理分布以热带分布为主,热带亲缘显着,具有从热带向温带过渡的性质;海坛岛及周边岛屿与纬度相近的大嵛山岛、东山岛具有更高的相似性且关系密切,与纬度较远的山东长岛列岛相似性较低;在地理亲缘关系上,该地区与南亚热带山地距离较近,同时海坛岛及周边岛屿与观音岽自然保护区的联系最为紧密,具有强烈的热带性质特点;生态类型上,该地区石松类和蕨类植物主要以土生、石生为主。此外,海坛岛及周边岛屿分布有国家重点保护植物水蕨(VU,Ⅱ级)、金毛狗(Ⅱ级)和中国特有植物翠云草。本研究结果可以为海坛岛及周边岛屿植物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提供参考依据。
郑丹[3](2019)在《山西霍山自然保护区功能区调整后植被生态特征研究》文中提出山西霍山自然保护区位于太岳山南段,是以核桃楸、水曲柳及森林生态系统为保护对象的森林生态型保护区,保护区自2002年成立以来,于2016年通过论证进行了保护区调整。本文主要以功能区划调整后的保护区为研究范围,通过实地踏查、典型取样等野外调查以及实验室鉴定、历史资料统计、建立核桃楸和水曲柳静态生命表等方法,对保护区内植物区系特征和重点保护物种种群动态进行了研究,结果如下:(1)植物区系特征:调整后霍山自然保护区共有种子植物95科406属830种,其中,裸子植物2科4属6种,被子植物93科402属824种。种子植物优势科区系成分以世界广布型为主,优势属的分布区类型以温带性质属为主(140属)。蕨类植物14科19属32种,其中温带成分分布型占有绝对优势,共计7科10属11种。(2)通过对核桃楸种群径级结构和静态生命表分析,核桃楸种群呈现出幼龄个体少,老龄个体多的特点,种群存活曲线为DeeveyⅠ型。目前,种群的维持主要靠中龄植株。核桃楸为阳性树种,经常由于光照等因素而造成幼苗的高死亡率,林窗的形成则使幼树难于在其林下天然更新。水曲柳种群静态生命表和径级结构分析表明,水曲柳种群呈现出幼龄个体多,中老龄个体相对较少的特点,种群存活曲线为DeeveyⅡ型。目前,种群结构保持相对稳定。水曲柳为半阳性树种,温暖潮湿的林下环境有助于水曲柳种子的萌发,但林窗的形成却不利于幼苗成长为幼树。水曲柳林下实生苗较多,但成树却不多,种群可以做到更新,却难有较大发展。
王璠[4](2018)在《山西文峪河国家湿地公园种子植物区系和植物群落分类排序》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研究以山西文峪河国家湿地公园植被为研究对象,运用线路调查法和样方调查法对该区域内的植被和生境进行全面详尽的调查,编写《山西文峪河国家湿地公园植物名录》,进行区系分析、数量生态学分析,通过外业调查和内业整理明确该区域植物资源的数量及特征,为湿地公园生物多样性保护、恢复与重建提供必要的基础资料。1、山西文峪河国家湿地公园范围内共有植物68科、206属、337种。蕨类植物有5科5属7种,种子植物有63科201属330种。裸子植物有1科3属4种,被子植物有62科198属326种。湿地植物有42科、104属、138种,包括蕨类植物1科1属3种,种子植物41科103属135种;双子叶植物有31科86属115种,单子叶植物有10科17属20种。湿地公园内植物属、种多集中在大科内,大科优势明显。2、山西文峪河国家湿地公园内的种子植物区系科级可划分为4类1变型,属级可划分为13类。在科一级的区系成分中,属于世界分布的共有35科,占总科数的55.55%,比重最高;在属一级区系成分中,属于温带地理分布共有141属,约占总属数的70.14%,优势显着。山西文峪河国家湿地公园内湿地种子植物的区系科级可划分为3类1变型,属级可划分为10类。在科一级区系成分中,属于世界分布的共有28科,占总科数的44.44%;属一级区系成分中,属于温带地理成分的共有65属,占总属数的 32.34%。3、山西文峪河国家湿地公园内分布有《中国珍稀濒危保护植物名录》中三级珍稀濒危保护植物2种,8种国家Ⅱ级重点保护的野生植物,属于我省重点保护的野生植物有1种,收录在《中国物种红色名录》中的植物有4种。4、山西文峪河国家湿地公园内的种子植物按照植物的生活型分可分为6类,其中,乔木有42种,灌木有29种,藤本植物有8种,中生草本植物有116种,湿生草本植物有127种,水生草本植物(只记录挺水植物)有8种。其中湿生草本植物数量比重较高,共计135种,占草本植物总数一半以上,占种子植物总种数的 40.91%。5、采用TWINSPAN分类法将山西文峪河国家湿地公园内的植被群落划分为9种群落类型,即香蒲+东方泽泻群落;荻群落;芦苇群落;华北落叶松-小红菊+披针叶苔草群落;油松-美蔷薇+土庄绣线菊-东方草莓+披针苔草群落;东方草莓+蕨麻群落;梅花草+东方草莓群落;早熟禾+东方草莓群落;沙棘-早熟禾+阿尔泰狗娃花群落。6、样方、物种的DCA排序图反映了决定湿地公园内植被群落分布格局的主要因素是土壤含水量,土壤含水量的差异影响了植物的分布,进而影响了植物群落的组成与分布。
王春晶[5](2017)在《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野生植物地理分布格局及优先保护》文中指出为了提高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野生植物保护体系的有效性,适应气候变化对野生植物保护的影响,本研究针对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野生植物地理分布格局进行系统的空间分析,同时对野生植物进行优先保护规划,分析保护空缺地区。研究主要提出三个科学问题:1)探究中国野生植物多样性空间分布格局及其驱动因子;2)确定气候变化对中国自然保护区内野生植物分布格局的潜在影响;3)在气候变化背景下规划中国野生植物优先保护地及保护空缺分析。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主要利用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物种分布模型及保护规划软件等研究方法,收集大量的文献资料,基于不同的野生植物保护层次(维管束植物、森林群落优势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极小种群野生植物、外来入侵植物),在气候变化背景下对中国野生植物保护体系进行详细分析。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中国野生植物多样性丰富的地区主要包括中国中南、西南等地区,其地理分布格局有着较为明显的纬度和经度地带性。植物多样性分布格局与温度和降水密切相关,并且土壤异质性和人类足迹也是地理分布格局的重要驱动因子。本研究建议对中国野生植物应该采取持续高效的环境监测、科学的保护管理、严格限制人类活动等保护和管理措施。尤其要考虑未来气候快速变化对自然保护区内野生植物资源的影响,加强气候监测,构建未来气候变化预警体系。(2)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具有较强热带和亚热带地带性。研究发现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多样性与年平均温度和年降雨量都呈正相关的关系。超过130个自然保护区内的60多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受到了未来气候变化的威胁,其中主要会威胁自然保护区内的国家重点保护乔木植物,建议将气候变化纳入野生植物的保护内容。研究还分析了未来气候变化背景下外来入侵植物在自然保护区内的潜在扩散能力,结果表明外来植物有很大的可能性会入侵中国南方的自然保护区,并且气候变化会促进入侵植物在北方自然保护区中的扩散能力。因此,在气候变化背景下自然保护区外来入侵植物防控是一个全国性的问题,建议在自然保护区内,监测外来植物种群动态,规范自然保护区内及其附近地区的人类活动,严格控制外来入侵植物在自然保护区内引入。(3)中国森林群落优势种的地理分布南边界随着气候的变化,有向高纬度或高海拔地区移动的趋势。在气候变化情景下,规划森林群落优势种优先保护地,发现其优先保护地主要分布在中国的南方、西南和东北地区。现存的自然保护区与优先保护地的重合比例在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和针叶林分别为87.8%、95.7%和80.4%,存在保护空缺。需要加强下列地区和植被型组的保护区建设:西藏、四川、云南的针叶林;黑龙江、辽宁、吉林、内蒙古的针阔叶混交林;贵州、广西、湖南、云南、四川的阔叶林。建议自然保护区管理和建设应该针对不同植被型组的森林优势种制定不同的管理策略。(4)中国国家重点保护植物的优先保护地主要分布在中国的南方地区,其中福建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广东省、湖南省、浙江省和贵州省对国家重点保护植物的保护潜力很高,在优先保护地内,具有较高药用、材料和科研价值的植物主要受到过度开发与利用的威胁;国家重点保护蕨类植物优先保护等级较高的区域主要分布在中国南方地区,保护能力强的区域更可能出现在温度季节性变化较小的地区。中国南方地区的自然保护区对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的保护能力仍然不足。研究建议要在现有保护区内对气候变化不敏感的地区建立保护小区或者扩大自然保护区面积,覆盖国家重点保护植物优先保护等级较高的区域。(5)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主要分布在年平均温度较高、温度季节性变化较小的地区。120种极小种群植物共分布在全国247个县。具有较高保护价值的极小种群野生植物,如科研价值和观赏价值,主要受到过度开发和利用、生境片断化和野外种群过小的威胁,并且这些植物大多生长在阔叶林和灌丛中。研究发现包括平南县、灵山县、峨眉山市、西昌市、磐石市、三江侗族自治县等29个市(县)存在保护空缺,需要加强有针对性的自然保护小区或保护区建设。对于年平均温度较高、温度季节性变化较小的地区(中国的南部方地区),也就是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的优先保护区域,应加强气候变化的环境监测。
蒋鹏飞[6](2015)在《山西霍山辽东栎群落生态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山西霍山七里峪隶属于黄土高原,为我国暖温带落叶阔叶林的核心分布区域,其中辽东栎林面积较大,为该地区代表性的森林群落生态系统。本研究以山西霍山七里峪辽东栎为研究对象,采用植物地理学、数量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的研究方法。对该地区群落种类组成、区系地理成分、群落结构与外貌特征、群落类型划分、群落优势种种间联结性、种群结构和生存分析、群落物种多样性与环境关系等进行了全面的生态学研究,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山西霍山地区辽东栎种群属于增长型种群,其种群密度、平均胸径,最大胸径在海拔梯度上均具有鲜明的两段式分布特点;辽东栎在幼苗阶段要经过严格的环境筛选,成体后则随龄级的增加,生存能力逐渐衰退,属于严格的DeeveyⅡ型曲线。2.该地区辽东栎群落,科属组成离散较大。在山西霍山七里峪辽东栎林共出现分属58个科,162个属的247种种子植物。各科所含属数、种数差异较为悬殊;属的地理分布类型中,按大小的顺序排列为温带分布属>世界分布属>热带分布属>中国特有分布属,可以充分地说明本区具有明显的温带特性。3.该群落以中小型、纸质、锯齿、单叶的落叶高位芽植物为主,具有明显的温带落叶阔叶林特征。4.方差分析表明:优势种群的总体种间关联性呈显着的正关联,反映该群落处于较稳定的顶极阶段。不同检验结果表明:乔木层、灌木层的正负关联种对数之比均小于1,而草本层正负关联种对数之比大于1,优势种的绝大多数种对的联结关系未达到显着水平,种对间的独立性相对较强,这种种间联结的松散性可能与群落目前的发展阶段及物种本身的生态学特性有关,各群落正处于稳定的顶极阶段。5.依据优势种间关联分析和结果,将该地区辽东栎群落植物划分为6个功能群。6.TWINSPAN将47个辽东栎样方分为7类群丛。各群丛及群丛内每层丰富度指数、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均存在差异。丰富度指数和多样性指数Ⅲ、Ⅳ群丛高,Ⅰ、Ⅵ群丛低,草本层>灌木层>乔木层;群从总体均匀度指数Ⅳ最高,Ⅲ最低。7.山西霍山辽东栎群落的物种多样性与其所处的生境条件密切相关。海拔与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指数表现出“中间高度膨胀”的规律,与均匀度指数则呈较稳定的上升趋势;枯枝落叶层厚度、坡度与物种丰富度呈显着的负相关;在坡向上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指数呈现出北坡>东北坡>西北坡>东南坡>西南坡>南坡;在坡位上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指数呈现:下坡位>中坡位>上坡位;均匀度指数在坡向和坡位上则无明显规律;当群落郁闭度达到70%左右时,群落的物种多样性最高。环境因子与物种多样性逐步回归结果是:S=21.813-0.828E-0.993L+1.307C-0.107Sg+0.152Sp-4.557Sa(r=0.87,P<0.01)H=1.742+0.027E-0.058L+0.015C-0.028Sg+0.016Sp-0.138Sa(r=0.73,P<0.01)J=0.571+0.015E-0.011L-0.006C-0.008Sg+0.006Sp-0.003Sa(r=0.506,P<0.01)通过对该地区辽东栎林群落的全面研究,可以为该地区辽东栎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靳静静[7](2015)在《山西七里峪采伐迹地上白桦的数量生态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选取了山西七里峪采伐迹地样地内的白桦(Betula platyphylla)作为研究对象,在野外进行样方调查的基础上,采用数量生态学的方法,对白桦群落的总体群落特征、群落的物种多样性、优势物种的种间关联、年龄组成结构、种群的动态及空间格局等方面对山西七里峪采伐迹地样地内的白桦林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的研究,旨在为采伐迹地内白桦物种的生长、发育和保护提供一些科学理论参考依据。研究结果表明:(1)白桦群落中调查的植物共有117种,总共包含的属有83个,包含的科有35个。其中,木贼科木贼属的一种植物问荆属于蕨类植物的门类,此次调查中蕨类植物只有这一种;裸子植物有1科2属2种,分别为松科松属的油松和落叶松属的华北落叶松,其余均为被子植物。(2)白桦群落中植物的区系的类型在调查区分布多样,植物的科可以划分为6个分布区的类型,植物的属总共可以划分为11个分布区的类型及其变型,研究区内的科与属的分布区的类型均表现出所占比例较大的均为北温带分布,体现出该地区有典型的暖温带的性质,温带特征明显。(3)采用了物种的2个丰富度指数(Patrick指数与Margalef指数)、均匀度指数的2个(Pielou指数和Alatalo均匀度指数)、多样性指数的2种(Shannon-Wiener的多样性指数和Simpson指数)、Simpson优势度指数共七个测度的指数对本研究区内的不同层次(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的多样性的指数分别的进行计算分析和比较,研究的结果表明,物种多样性不同方面的七个指数均表现出了趋势一致的结果,物种的丰富度指数和多样性指数的排列顺序均表现出了草本层最大,灌木层次之,乔木层最小,相对而言,物种的均匀度指数变化不明显,分布相对比较均匀。(4)在运用2×2联列表的基础上,结合使用χ2检验、Pearson相关系数检验及Spearman秩相关系数检验的分析检验方法对白桦群落的优势种进行种间的关联性分析。χ2检验的结果表明,153个种对间呈正联结关系的有65对,呈负联结的种对有88对,正负关联比为0.74;Pearson相关系数检验的结果显示153个种对检验中,95的种对间的关系为负关联,58对为正关联,呈现出了0.61的正负关联比。Spearman秩相关检验的结果表现出0.8的正负关联比,其中,正关联为68对,负关联的有85对。整体负关联居多,物种间对不同资源的表现出较弱的竞争程度,相互间的依赖程度不高,未出现资源利用危机,群落中优势物种处于相对稳定的阶段,各种相互依存,使得群落能够稳定的发展。(5)采用划分径级结构、生存分析、时间序列预测等方法,对七里峪白桦的群落结构和种群变化的动态进行了研究分析,反映了白桦种群不同径级的动态规律,白桦种群表现出了纺锤形的年龄结构,说明中龄树数量比较多,幼龄树和老龄树的数量相对较少;白桦种群的存活曲线基本接近DeeveyⅠ型,消失率和死亡率的变化表现了基本相同的趋势,第五龄级出现了峰值;生存函数(4个)的曲线结果表明,种群的动态规律表现为前期衰退,中期增长,后期稳定;从时间序列预测分析看,2年、5年和7年后,种群数量表现出中小龄级个体数逐步下降,而老龄个体数则不断上升的趋势。(6)以空间代替时间,应用点格局的方法对白桦种群的9个龄级及各年龄段(幼苗期、幼龄期、中龄期、老龄期)的相互关系进行分析,研究得出:密度在各龄级的差别较大,表现为:龄级Ⅳ>龄级Ⅴ>龄级Ⅲ>龄级Ⅱ>龄级Ⅵ>龄级Ⅰ>龄级Ⅶ>龄级Ⅷ>龄级Ⅸ。各龄级的空间关联与尺度的大小有一定的关系,对于总的个体数而言,在较小的尺度和较大的尺度上呈现随机分布,而在中间尺度时呈现集群分布;由于各龄级在相应尺度内的个体数量都比较少,呈现出随机分布。不同年龄段的空间关系除幼龄期与中龄期之间在尺度4-12m之间呈正的关联之外,其余几乎在所有尺度下均表现出关联不显着的结果。
许强[8](2015)在《霍山植物物种多样性沿海拔梯度格局及环境解释》文中研究说明在霍山七里峪海拔950m-2200m之间选择植被样地,用样方法调查了群落样方118个,采用数量生态学中分类排序、物种多样性计算、探索性因子分析等相关统计学方法,利用R语言对相关数据进行运算,分析了调查区物种组成、植物区系、物种多样性随海拔梯度格局变化、多样性指数、多样性聚类分类、以及多样性环境的相关信息,探索多样性沿海拔梯度格局变化规律及环境解释,旨在为七里峪景区的生态物种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结果表明:(1)调查区域群落整体、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的丰富度指数(S)、多样性指数(H)、均匀度指教(J)、生态优势度(λ)分别表现出不同的特征:S、H、λ3个指数值上均为草本层>灌木木层>乔木层:J多样性指数值上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群落整体、乔木层、灌木层的S、H、λ指数拟台曲线均呈“双峰”式格局,两个高峰值均出现在海拔1400m和1990m左右,群落整体和灌木层第一个高峰值大于第二个高峰位。灌木层尤为明显,但乔木层第二个高峰值大于第一个;,个低峰值均出现在海拔1650m处:趋势均为下降。草本层S、H、λ指数拟台曲线呈现出“浪潮”式波动格局,出现了两个高峰值均在海拔1400m和1990m处.同时也出现¨了两个低峰值均在海拔1170m和1650m处;趋势成平稳状态。J指数整体与灌木层拟台曲线呈波动变化趋势.但趋于线性与趋势线变化相同成上升状态;乔木层呈现“~”型格局,一个高峰值和个低峰值,分别出现在海拔1650m和1900mm:草本层呈现出“单峰”格局,峰值出现在海拔1400米处。(2)从核密度估计曲线可以看出,乔木层S、H、λ、J物种多样性的4条核密度曲线与灌木层相对应的核密度曲线重叠度高,表明乔木层与灌木层在物种多样性变化一致,但乔木层与灌木层4种多样性指数值分布较草本层窄:群落整体与草本层重叠度较高,表明从整体上看4种多样性指数受草本层S指数值影响较大。由4种指数相关分析可知,S、H、λ多样性指数两两之间成正相关(P<0.05),J指数与S、H、λ指数之间成负相关(P<0.05)。经探索性因子分析后,提取出物种种类和物种数量两个公共因子,对4种物种多样性指数的解释量为82%,因子综合得分结果呈“双峰”格局,第一个高峰值在海拔1400m左右处出现,第二个高峰值大致在海拔1900左右出现,且第一个高峰值大于第二高峰值,有一个低峰值出现在海拔1650m处;因子综合得分与海拔呈负相关-0.57(P<0.05)。(3)对物种多样性进行K-均值聚类分类,将118个样方分为了9个群丛,分类结果随海拔变化尤为明显。结合沿海拔乔木层优势种,将七里峪森林群落分为6个植被垂直带。沿着海拔梯度9种群丛S、H、λ指数变化呈现出:低海拔和高海拔群丛多样性指数值高,中海拔群丛多样性指数低的“双峰”格局,这种变化与沿海拔梯度物种多样性变化结果一致;高峰值出现在群落群丛Ⅱ、Ⅶ,这两种类型的群落在调查森林群落中处于稳定优势状态;低峰值出现在群落群丛Ⅴ,其种内、种间竞争激烈。(4)通过物种多样性与13个环境因子进行相关分析可知,S、H、λ指数与海拔、坡向、枯枝落叶层厚度、郁闭度4中环境因子呈显着负相关(P<0.05),与pH成显着正相关(P<0.05),此外λ指数还与全K和枝下高呈显着负相关(P<0.05)。七里峪海拔梯度成显着相关的土壤理化因子有pH、全N、全K、水解N、和速效P(P<0.05),其中与海拔成正相关的为全K,其余与海拔呈负相关,相关程度由大到小依次为速效P>水解N>全N>pH;全N和速效K、pH和全P成显着正相关(P<0.05),全K分别与全N、水解N、速效P成显着负相关(P<0.05)。(5)选择海拔、坡度、坡向、全K、pH、枯枝落叶层厚度、郁闭度以及枝下高8个环境因子,对物种多样性分布RDA排序,结果表明:8个环境对物种多样性分布的解释量为45.03%,第一轴从左到右,S、H、λ物种多样性指数值逐渐减少,所处环境由阴坡半阴坡向阳坡过渡,突出的反映了郁闭度、pH梯度,第二轴枝下高显着相关,调查区物种多样性变化分布沿海拔梯度具有明显变化,但其变化分布也受到坡度、坡向、枝下高、枯枝落叶层厚度、pH、全K、郁闭度的影响。生物因子和生境因子解释了物种多样性分布格局的45.03%,其中生物因子单独解释占5.23%,生境因子单独解释量占31.36%,两组因子共同的解释的部分占8.44%,良好的环境解释反映出数据采样和环境因子选取的合理性,生境因子远大于生物因子,表明生境因子在决定七里峪物种多样性格局变化起着不可用忽视的地位。对于54.97%未能解释的部分,可能归因与未调查选取的环境因子如砍伐程度,群落发育历史等。
武宇佼[9](2015)在《山西霍山侧柏群落数量生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研究以山西霍山七里峪作为研究样地,采用样方法调查了侧柏群落,运用数量生态学方法,从植物区系组成、分类和排序、物种多样性和生态位等方面对山西霍山七里峪侧柏群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山西霍山侧柏群落共有维管束植物82种,隶属于33科,67属。其中蕨类植物1科1属1种,裸子植物2科2属3种,被子植物30科64属78种。该地区裸子植物、被子植物的科数分别占山西省裸子植物、被子植物科数的33.33%和21.9%;该地区裸子植物、被子植物的属数分别占山西省裸子植物、被子植物属数的15.38%和7.97%。山西侧柏群落植物科可以划分为5个分布区类型,其中,世界分布科占优势,其次为北温带和南美洲分布;该地区植物属可以划分为14个分布区类型,其中,北温带分布占优势,其次为世界分布。(2)采用Ward最小方差聚类法对侧柏群落23个样方进行分类,根据《中国植被》的分类原则和系统,结合调查的实际情况和优势物种命名群落类型,将侧柏群落划分为6个群丛,沿着第一排序轴,从左到右样方逐渐由低海拔过渡到高海拔,表明第一排序轴表征了海拔的变化;沿着第二排序轴,从上到下样方的坡度逐渐增大,表明第二排序轴与坡度较为相关,但是前两轴的累计解释量不足50%,所以前两个排序轴与海拔、坡度等环境因子的相关性不强。(3)采用Shannon-Wiener指数、Simpson指数、物种丰富度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对山西霍山侧柏群落进行研究,根据结果可以看出,Shannon-Wiener指数和Simpson指数的变化趋势比较一致,先增高再降低,再升高再降低,大致呈现双峰模型,物种丰富度指数总体呈下降趋势,Pielou指数变化格局与Shannon-Wiener指数和Simpson指数的变化格局相似,总体上呈上升趋势。(4)用AIC(赤池信息准则)来比较三种模型的拟合效果,结果表明:Shannon-Wiener指数、Simpson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用三次项回归模型拟合的拟合度最好,物种丰富度指数用简单线性回归模型拟合的拟合度最好。(5)采用Shannon-Wiener指数和Levins指数对物种生态位宽度的度量表征了相似的结果,虽然个别物种在排名位置上出现顺序颠倒,但总体趋势一致。重要值大的物种生态位宽度一般也大。13个优势种之间的生态位重叠较大,主要集中在0.4-0.8之间,重叠值在0.6-0.7之间的种对数所占的比例最大,约占所有种对个数的25%。
贾娟,毕润成[10](2011)在《山西霍山森林群落演替系列的研究》文中提出采用时空互代原理,结合数量分类TWINSPAN的方法,确定了霍山该研究地区植物群落演替的系列,并对该演替系列的物种组成、区系特征、生物多样性、生活型功能组成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该植物群落的科、属、种在演替进程中均明显增加,群落组成种类约180多种,温带分布属占优势,显示了温带性质。该地区的植物群落演替系列共划分为12个不同的群丛,呈现草本群落→灌木群落→乔木群落的演替过程。人工造林加快了演替进程,出现了从人工油松林开始的演替系列。在生活型功能群组成上,该区森林群落高位芽种类最多,地面芽次之,表明该地区夏季水热条件良好、冬季漫长、寒冷、干旱的气候特点。
二、山西霍山植物区系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山西霍山植物区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山西人祖山自然保护区植物资源调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山西人祖山自然保护区概况 |
3 研究范围与方法 |
3.1 调查范围 |
3.2 调查方法 |
(1)调查方法。 |
(2)取样原则。 |
(3)取样方法。 |
(4)调查内容。 |
4 结果与分析 |
4.1 植物区系基本构成 |
4.2 植被分布 |
4.3 珍稀濒危保护植物 |
4.4 其他资源植物 |
5 珍稀植物综合价值评价 |
6 结语 |
(2)海坛岛及周边岛屿野生石松类和蕨类植物区系与地理分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区概况 |
2 研究方法 |
2.1 数据收集 |
2.2 统计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海坛岛及周边岛屿石松类和蕨类植物的区系组成 |
3.1.1 科的组成分析 |
3.1.2 属的组成分析 |
3.1.3 珍稀石松类和蕨类植物资源 |
3.2 海坛岛及周边岛屿石松类和蕨类植物的地理成分 |
3.2.1 科的地理成分分析 |
3.2.2 属的地理成分分析 |
3.2.3 种的地理成分分析 |
3.2.4 与不同地区海岛间的相似性比较 |
3.2.5 与不同地区山地石松类和蕨类植物属的地理成分聚类分析 |
3.3 海坛岛及周边岛屿石松类和蕨类植物的生态类型 |
4 结论与讨论 |
(3)山西霍山自然保护区功能区调整后植被生态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研究进展 |
1.2.1 植物区系研究进展 |
1.2.2 植物种群动态的研究进展 |
1.2.3 山西霍山自然保护区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 |
1.4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 |
2.1 自然保护区概况 |
2.1.1 地质地貌 |
2.1.2 水文 |
2.1.3 土壤 |
2.1.4 气候 |
2.1.5 植被概况 |
2.2 功能区调整概况 |
2.3 研究方法 |
2.3.1 样方法 |
2.3.2 数据统计与分析 |
2.3.3 文献资料查阅 |
第三章 植物区系特征 |
3.1 种子植物区系特征 |
3.1.1 种子植物区系组成 |
3.1.2 种子植物区系成分及特点 |
3.2 蕨类植物区系特征 |
3.2.1 蕨类植物的区系组成 |
3.2.2 蕨类植物属的分布区类型 |
3.3 调整后珍惜濒危物种动态 |
第四章 核桃楸与水曲柳种群动态研究 |
4.1 引言 |
4.2 研究区植物群落类型 |
4.3 研究方法 |
4.3.1 野外调查 |
4.3.2 数据分析 |
4.4 结果与分析 |
4.4.1 径级结构分析 |
4.4.2 树高与胸径的关系 |
4.4.3 生命表分析 |
4.4.4 存活曲线与死亡率曲线 |
4.4.5 生存分析 |
4.5 讨论 |
第五章 讨论 |
5.1 功能区调整后保护区植被类型变化 |
5.2 功能区调整后对保护区管理的作用 |
5.3 保护区功能区调整的合理性分析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4)山西文峪河国家湿地公园种子植物区系和植物群落分类排序(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前言 |
1 研究现状与进展 |
1.1 植物研究进展 |
1.1.1 中国植物区系研究进展 |
1.1.2 山西植物区系研究进展 |
1.1.3 吕梁山地区植物区系研究进展 |
1.2 数量生态学研究进展 |
1.2.1 中国植物数量生态学研究进展 |
1.2.2 山西植物数量生态学研究进展 |
1.2.3 吕梁山地区植被数量生态学研究进展 |
2 山西文峪河国家湿地公园自然资源及现状 |
2.1 地理概况 |
2.2 地形地貌 |
2.3 气候条件 |
2.4 土壤条件 |
2.5 水文特征 |
2.6 植被概况 |
2.7 湿地资源 |
2.7.1 河流湿地 |
2.7.2 沼泽湿地 |
2.7.3 人工湿地 |
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3.1 研究内容 |
3.1.1 植物数量分析 |
3.1.2 种子植物区系分析 |
3.1.3 植物群落进行分类与排序 |
3.2 研究方法 |
3.2.1 建立种子植物数据库 |
3.2.2 样地选择与样方设置 |
3.2.3 样地及样方调查 |
3.3 数据处理 |
3.3.1 种子植物分类系统和区系分析 |
3.3.2 生活型分析 |
3.3.3 指数计算 |
3.3.4 软件运算 |
4 山西文峪河国家湿地公园植物资源概况 |
4.1 蕨类植物组成 |
4.2 种子植物组成 |
4.3 湿地植物组成 |
5 山西文峪河国家湿地公园种子植物科的地理区系分析 |
5.1 种子植物科的地理区系分析 |
5.1.1 按科含属的数量排序 |
5.1.2 按科含种的数量排序 |
5.1.3 种子植物科的地理成分分析 |
5.2 种子植物属的地理区系分析 |
5.2.1 优势属的统计与分析 |
5.2.2 种子植物属的大小分析 |
5.2.3 种子植物属的地理成分分析 |
5.3 珍稀濒危保护植物 |
5.4 种子植物生活型的统计与分析 |
6 山西文峪河国家湿地公园植物群落的数量分类与排序 |
6.1 植物群落TWINSPAN分类 |
6.2 植物群落DCA排序 |
6.3 物种DCA排序 |
7 山西文峪河国家湿地公园存在的问题 |
7.1 旅游项目开发 |
7.2 农业活动 |
7.3 河道采砂 |
7.4 水源污染 |
7.5 生物威胁 |
8 结论与讨论 |
8.1 结论 |
8.2 讨论 |
8.2.1 种类组成 |
8.2.2 区系组成 |
8.2.3 植物群落分类 |
8.2.4 关于DCA排序结果的环境解释 |
参考文献 |
Abstract |
山西文峪河国家湿地公园植物名录 |
山西文峪河国家湿地公园湿地植物名录 |
致谢 |
(5)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野生植物地理分布格局及优先保护(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中国野生植物地理分布格局及保护现状 |
1.1.1 中国野生植物地理分布格局 |
1.1.2 中国野生植物保护现状 |
1.1.3 中国自然保护区在野生植物保护中的作用 |
1.1.4 中国植物园在野生植物保护中的作用 |
1.2 气候变化对野生植物的影响及保护策略 |
1.2.1 气候变化 |
1.2.2 气候变化对野生植物及保护的影响 |
1.2.3 保护策略 |
1.3 野生植物保护地理空间分析研究进展 |
1.3.1 地理空间分析的理论基础 |
1.3.2 地理空间分析在野生植物保护中的应用 |
1.4 野生植物优先保护规划 |
1.4.1 保护规划在野生植物保护中的应用 |
1.4.2 保护空缺分析在野生植物保护中的应用 |
1.4.3 物种分布模型在野生植物保护中的应用 |
1.5 科学问题与研究内容 |
2 中国野生维管束植物多样性空间分布格局及其驱动因子 |
2.1 引言 |
2.2 研究材料与方法 |
2.2.1 研究材料 |
2.2.2 研究方法 |
2.3 中国野生维管束植物多样性分布格局及其驱动因子 |
2.3.1 中国野生维管束植物多样性分布格局 |
2.3.2 气候因子对中国野生维管束植物多样性分布格局的影响 |
2.3.3 土壤因子对中国野生维管束植物多样性分布格局的影响 |
2.3.4 人类活动对中国野生维管束植物多样性分布格局的影响 |
2.4 小结 |
3 气候变化对中国自然保护区内野生植物地理分布格局的潜在影响 |
3.1 中国自然保护区内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分布格局及其环境特征 |
3.1.1 材料与方法 |
3.1.2 结果与讨论 |
3.2 气候变化对中国自然保护区内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分布格局的潜在影响 |
3.2.1 研究材料与方法 |
3.2.2 结果与讨论 |
3.3 气候变化背景下外来入侵植物在自然保护区内扩散能力评估 |
3.3.1 研究材料与方法 |
3.3.2 结果与讨论 |
3.4 小结 |
4 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森林群落优势种地理分布格局及优先保护规划 |
4.1 引言 |
4.2 研究材料与方法 |
4.2.1 研究材料 |
4.2.2 研究方法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结果 |
4.3.2 讨论 |
4.4 小结 |
5 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优先保护规划 |
5.1 引言 |
5.2 气候变化背景下84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优先保护规划 |
5.2.1 研究材料 |
5.2.2 研究方法 |
5.2.3 结果 |
5.2.4 讨论 |
5.3 气候变化背景下国家重点保护蕨类植物优先保护规划 |
5.3.1 研究材料与方法 |
5.3.2 结果 |
5.3.3 讨论 |
5.4 小结 |
6 中国极小种群野生植物地理分布格局及优先保护规划 |
6.1 引言 |
6.2 研究材料与方法 |
6.2.1 研究材料 |
6.2.2 确定影响极小种群野生植物受危因素 |
6.2.3 极小种群野生植物地理分布格局 |
6.2.4 极小种群野生植物受危程度空间分布及优先保护规划 |
6.3 结果 |
6.3.1 极小种群野生植物濒危等级划分 |
6.3.2 极小种群野生植物地理分布格局及保护空缺分析 |
6.3.3 极小种群野生植物地理分布与气候因子的关系 |
6.3.4 极小种群野生植物受危热点地区及优先保护规划 |
6.3.5 极小种群野生植物受危因素 |
6.4 讨论 |
6.5 小结 |
7 结论和建议 |
7.1 结论 |
7.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获得成果目录 |
致谢 |
(6)山西霍山辽东栎群落生态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进展 |
1.1.1 辽东栎分类学研究 |
1.1.2 辽东栎种群生态学研究 |
1.1.3 辽东栎群落生态学研究 |
2 研究区概况及研究方法 |
2.1 研究区概况 |
2.1.1 地形地貌 |
2.1.2 气候特征 |
2.1.3 土壤 |
2.1.4 植被概况 |
2.2 研究方法 |
2.2.1 野外调查方法 |
2.2.2 数据处理与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霍山辽东栎种群结构和生存力分析 |
3.1.1 种群结构特征 |
3.1.2 种群静态生命表 |
3.1.3 种群存活曲线 |
3.1.4 种群生存函数分析 |
3.2 霍山辽东栎群落区系成分 |
3.2.1 科、属统计分析 |
3.2.2 种子植物区系成分分析 |
3.2.3 区系成分比较分析 |
3.3 霍山辽东栎群落结构及外貌特征 |
3.3.1 群落结构 |
3.3.2 生活型结构 |
3.3.3 叶的性质 |
3.4 霍山辽东栎群落优势种关联性分析 |
3.4.1 总体相关性 |
3.4.2 关联性分析 |
3.4.3 相关性分析 |
3.5 霍山辽东栎群落功能群划分 |
3.6 霍山辽东栎群落分类及群丛物种多样性 |
3.6.1 群落分类 |
3.6.2 群丛物种多样性 |
3.7 群落物种多样性 |
3.7.1 群落物种多样性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 |
3.7.2 群落物种多样性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多元回归分析 |
4 结论与讨论 |
4.1 种群结构和生存分析 |
4.2 种子植物区系研究 |
4.3 群落特征分析 |
4.4 种间关联性分析 |
4.5 植物功能群划分分析 |
4.6 群落分类及群丛物种多样性分析 |
4.7 群落物种多样性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
4.7.1 物种多样性对环境因子的响应分析 |
4.7.2 物种多样性对环境因子的多元回归分析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A |
附录B |
附录C |
(7)山西七里峪采伐迹地上白桦的数量生态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进展 |
1.2.1 采伐迹地研究进展 |
1.2.2 白桦的研究进展 |
1.2.3 数量动态研究进展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
2 研究区自然概况 |
3 研究方法 |
3.1 技术路线 |
3.2 调查方法 |
3.2.1 样地设置 |
3.2.2 群落调查 |
3.3 数据处理与分析 |
3.3.1 群落的物种组成 |
3.3.2 群落物种多样性 |
3.3.3 优势种的种间关系 |
3.3.4 种群数量动态研究方法 |
3.3.5 种群点格局分析 |
4 结果与分析 |
4.1 白桦群落区系成分 |
4.1.1 科、属统计分析 |
4.1.2 种子植物区系成分分析 |
4.2 群落的物种多样性 |
4.3 白桦种群优势种的种间关系 |
4.3.1 关联性分析 |
4.3.2 相关性分析 |
4.4 种群数量动态研究分析 |
4.4.1 种群年龄结构 |
4.4.2 树高与胸径的关系 |
4.4.3 种群静态生命表分析 |
4.4.4 种群的存活曲线分析 |
4.4.5 生存函数分析 |
4.4.6 种群时间序列预测分析 |
4.5 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分析 |
4.5.1 种群各龄级分布格局分析 |
4.5.2 种群各年龄段分布格局分析 |
5 结论与讨论 |
5.1 群落的物种组成、区系特征分析 |
5.2 群落的物种多样性分析 |
5.3 白桦种群优势种的种间关系 |
5.4 种群数量动态研究分析 |
5.5 群落点格局分析结果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8)霍山植物物种多样性沿海拔梯度格局及环境解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
2 研究区域概况 |
2.1 研究区域自然概况 |
2.1.1 地理概况 |
2.1.2 气候概况 |
2.2 研究区域植被概况 |
3 研究方法 |
3.1 群落调查研究 |
3.2 室内测定方法 |
3.3 数据处理 |
3.3.1 区系分析 |
3.3.2 重要值测定: |
3.3.3 物种多样性计算 |
3.3.4 环境指标的获取方法 |
3.3.5 R 语言的运用 |
4 结果与分析 |
4.1 植物的科属、种类组成和区系分析 |
4.1.1 植物的科属组成 |
4.1.2 植物的种类组成 |
4.1.3 植物区系地理成分 |
4.2 动态聚类分类及变化 |
4.2.1 K-均值聚类分类 |
4.2.2 七里峪垂直带谱 |
4.2.3 群落多样性 |
4.3 多样性指数沿海拔梯度变化 |
4.3.1 S 指数变化 |
4.3.2 H 指数变化 |
4.3.3 λ指数变化 |
4.3.4 J 指数变化 |
4.4 物种多样性指数数量分析 |
4.4.1 核密度曲线估计 |
4.4.2 相关矩阵分析 |
4.4.3 探索性因子分析 |
4.5 物种多样性环境解释 |
4.5.1 土壤理化性质相关分析 |
4.5.2 物种多样性与环境因子相关分析 |
4.5.3 物种多样性约束排序 |
4.5.4 物种多样性分布影响因子变异分离 |
5 结论与讨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以及获得的奖项 |
(9)山西霍山侧柏群落数量生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进展 |
1.2.1 数量分类和排序研究进展 |
1.2.2 物种多样性研究进展 |
1.2.3 生态位研究进展 |
1.3 研究内容及意义 |
2 研究区概况 |
2.1 地理位置 |
2.2 气候 |
2.3 土壤 |
2.4 植被 |
3 研究方法 |
3.1 样方调查 |
3.2 数据处理与分析 |
3.2.1 区系分析 |
3.2.2 重要值计算 |
3.2.3 群落分类与排序 |
3.2.4 物种多样性分析 |
3.2.5 回归分析 |
3.2.6 生态位分析 |
4 结果与分析 |
4.1 侧柏群落的区系分析 |
4.1.1 侧柏群落的基本组成 |
4.1.2 侧柏群落的地理成分分析 |
4.1.3 侧柏群落主要科的属种分析 |
4.2 侧柏群落分类与排序 |
4.2.1 Ward 最小方差聚类法 |
4.2.2 PCA 排序 |
4.3 侧柏群落物种多样性的分析 |
4.3.1 物种多样性与群丛类型的关系 |
4.3.2 物种多样性与海拔的关系 |
4.4 侧柏群落优势种群生态位的分析 |
4.4.1 优势种的生态位宽度分析 |
4.4.2 优势种的生态位重叠分析 |
5 结论与讨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10)山西霍山森林群落演替系列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区概况 |
2 研究方法 |
2.1 野外调查 |
2.2 研究工具及计算公式 |
2.2.1 利用TWINSPAN数量分类软件对30个调查样方进行分类, 把30 |
2.2.2 群落的种群组成测度采用重要值, 采用的物种多样性指标有: |
3 结果与分析 |
3.1 各演替阶段的划分和演替系列的确定 |
3.2 霍山调查区的区系分析 |
3.2.1 植物的科属组成[3-7] |
3.2.2 该调查区的区系特征 |
3.2.3 群丛类型的物种多样性分析 |
3.2.4 霍山调查区的生活型谱 |
4 结论 |
4.1 |
4.2 |
4.3 |
4.4 |
四、山西霍山植物区系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山西人祖山自然保护区植物资源调查分析[J]. 孙丽,许昌,高梓洋,吴专,孟羽嘉,暴甜. 绿色科技, 2021(17)
- [2]海坛岛及周边岛屿野生石松类和蕨类植物区系与地理分布研究[J]. 谢艳秋,魏凯,张群,黄晖,邓传远.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2022
- [3]山西霍山自然保护区功能区调整后植被生态特征研究[D]. 郑丹. 山西大学, 2019(01)
- [4]山西文峪河国家湿地公园种子植物区系和植物群落分类排序[D]. 王璠. 山西农业大学, 2018(06)
- [5]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野生植物地理分布格局及优先保护[D]. 王春晶. 北京林业大学, 2017(04)
- [6]山西霍山辽东栎群落生态学研究[D]. 蒋鹏飞. 山西师范大学, 2015(09)
- [7]山西七里峪采伐迹地上白桦的数量生态学研究[D]. 靳静静. 山西师范大学, 2015(09)
- [8]霍山植物物种多样性沿海拔梯度格局及环境解释[D]. 许强. 山西师范大学, 2015(09)
- [9]山西霍山侧柏群落数量生态研究[D]. 武宇佼. 山西师范大学, 2015(09)
- [10]山西霍山森林群落演替系列的研究[J]. 贾娟,毕润成. 生物学杂志, 20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