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电子实验室开始 F-22 驾驶舱测试

航空电子实验室开始 F-22 驾驶舱测试

一、航空电子实验室开始F-22驾驶舱测试(论文文献综述)

陈雅贤[1](2020)在《《现代军用直升机》翻译项目实习报告》文中研究指明2019年3月—10月,笔者在导师的指导下参加《现代军用直升机》翻译项目实习,对《现代军用直升机》一书进行翻译与审校。根据任务分配,笔者负责本书五小节(共计1,0973字)的翻译和三分之一内容(共计6,9939字)的审校工作。笔者以参与该翻译项目的实习为基础,选择翻译项目过程中的审校环节为研究对象,对整个审校过程进行回顾与总结。在报告中,笔者尝试将审校该德语军事类文本经常出现的问题进行归纳总结。结合翻译的两个阶段——理解与表达——将本次审校过程中发现的错误细化为语言层面的词语、句子和篇章三类。首先,面对德语原文文本出现的专业术语较多的问题,笔者需要查阅大量中文相关资料,寻找业内认可和遵循的译法。同时,因为军事类文本中涉及到大量军事装备的构造和操作方法等,长难句出现频率很高。为了译文的准确和通顺,笔者在审校长难句时分步骤进行,首先对照原文,判断译文是否出现漏译和错译,再对分句进行分析,判断是否需要按照中文语言表达规范和习惯调整译文语句结构。此外,笔者在审校时尽可能使译文与原文信息达到对等,在译文的语言风格等方面也尽量与原文保持一致。笔者希望通过此实习报告总结自己在审校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以及解决这些困难的经验和方法,为该领域资料的翻译审校提供有启发的现实案例,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军事类文本翻译审校工作。

夏宇[2](2017)在《美军装备建设需求牵引与技术推动研究 ——以F-22战机为例》文中指出实现武器装备科学、优质、高效发展是各国装备采办建设的重点。需求牵引和技术推动是装备发展的两大基本动力。武器装备发展全过程应当充分发挥需求的牵引作用和技术的推动作用,促进二者有机融合,并根据实际情况,做出适当调整。本文以F-22战机项目为研究对象,综析了装备发展两种动力的历史演变、主要特征、论证框架、发展策略以及装备发展动力争论的演变。剖析了 F-22项目的研制背景、发展历程、开发策略、审查制度,并分析了 F-22发展过程中的两种动力。从参与主体、决策支持两个角度,分析了美军装备研制项目发展过程中两种动力的融合机制与特点,从体制机制、采办文件和机构设置三个角度,系统评析了 F-22项目中两种动力的融合。基于F-22项目中需求牵引和技术推动的分析,提出了对我国武器装备发展的启示:一是系统构建两大动力论证体系;二是滚动评估项目动力发展情况;三是紧跟军事需求与严控项目风险;四是加强合作开发与坚持稳步推进。

刘永军[3](2019)在《基于OFDM的雷达通信一体化设计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无论是在军用还是民用领域,雷达和通信设备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而且在一些应用中既要完成雷达功能又要完成通信功能。为实现雷达和通信功能,传统的方式是将互相独立的雷达和通信设备堆积在一起,而雷达通信一体化则将雷达和通信的发射、接收、处理等分系统共享,显着降低系统冗余、体积、重量、能耗、操作复杂度等,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和实用价值。此外,随着毫米波雷达和5G乃至未来6G无线通信的发展,雷达和通信都需要更大的带宽,占用相同的频段,导致频谱资源愈发匮乏,而解决该问题的一种有效方法是将雷达和通信波形共用,即雷达通信一体化波形。雷达通常以诸如目标参数分辨率和估计精度、最大探测距离、最大无模糊距离和速度、检测和分类性能等为评估标准,通信通常以通信数据率、误码率、多普勒容限等为评估准则,它们对不同的系统参数要求对立与统一共存,给雷达通信一体化系统参数设计,以及雷达通信一体化波形设计带来困难。此外,雷达通信一体化波形所携带的通信信息可能使其模糊函数性能恶化,降低目标回波的相参积累性能,给目标参数估计带来困难。针对上述雷达通信一体化系统参数设计、波形设计、目标参数估计等难题,本文以同时满足雷达和通信实际需求为目标,优化设计多输入多输出正交频分复用(MIMO-OFDM)雷达通信一体化系统参数;从保持发射波形的模糊函数特性和目标回波相参积累性能出发,对通信编码进行设计;利用OFDM的频率分集特性,从提升雷达目标检测概率、参数估计精度和分类性能以及通信信道容量的角度,对OFDM雷达通信一体化波形进行优化设计;根据OFDM雷达通信一体化波形的回波特点,设计雷达目标参数估计算法。主要研究内容概括如下:1.针对OFDM雷达通信一体化波形的模糊函数对通信调制信息敏感的问题,提出了通信信息预调制的方法。建立OFDM雷达通信一体化波形数学模型,推导并分析其模糊函数特性,研究通信调制信息对OFDM雷达通信一体化波形模糊函数的影响机理,通过通信信息预调制的方法,使OFDM雷达通信一体化波形的同一脉冲不同OFDM符号所调制的通信信息具有优良的自相关和互相关特性,从而减小通信调制信息对OFDM雷达通信一体化波形的模糊函数的影响,确保OFDM雷达通信一体化波形的模糊函数为图钉状。此外,通过通信信息预调制的方法,使OFDM雷达通信一体化波形中携带通信信息的随机相位编码服从均匀分布,从而提升脉冲压缩后主瓣内多脉冲相参积累性能。2.针对等功率发射波形,在同时探测扩展目标,并在频率选择性衰落信道中进行通信信息传输时,发射功率使用效率低的问题,提出了自适应的OFDM雷达通信一体化波形设计方法。根据OFDM的分集特性,分别建立了OFDM雷达通信一体化波形与目标检测概率,以及与通信信道容量之间的数学模型。在有限发射功率约束下,以最大化雷达检测概率和通信信道容量为优化目标函数,通过KKT(Karush-Kuhn-Tucker)条件,求解出最优解,设计出可随环境变化的自适应OFDM雷达通信一体化波形,并推导出雷达和通信性能同时达到最优的条件。仿真结果表明所设计的波形要优于等功率发射波形。3.针对等功率发射的OFDM雷达通信一体化波形的扩展目标参数估计精度和通信数据率低的问题,提出了OFDM雷达通信一体化波形多目标优化设计方法。根据OFDM雷达通信一体化波形的回波模型,推导出目标散射系数、距离和速度估计的克拉美罗界(CRB),并以此作为雷达参数估计精度的衡量标准。此外,以通信信道容量为通信性能标准,在有限发射功率和最小分配功率约束下,建立最小化雷达目标参数估计的CRB和最大化通信信道容量的多目标优化模型,并分别提出加权最优和帕累托最优的OFDM雷达通信一体化波形设计方法,所提方法提升了雷达目标参数估计精度和通信信道容量。4.针对等功率发射OFDM雷达通信一体化波形在雷达目标分类和通信信息传输中性能低下的问题,提出了基于互信息的OFDM雷达通信一体化波形设计方法。该方法以随机目标脉冲响应与OFDM雷达通信一体化波形间的互信息为目标分类性能评估准则,在有限发射功率约束下,建立最大化互信息和通信信道容量的OFDM雷达通信一体化波形优化模型,通过KKT条件,推导出最优解,设计出最优的OFDM雷达通信的一体化波形。所设计的波形提升了雷达目标分类性能和通信信道容量。此外,针对所设计的波形对随机目标和通信信道的频率响应的误差敏感的问题,提出了稳健的OFDM雷达通信一体化波形设计方法。首先,根据极小极大稳健波形设计准则,建立稳健的OFDM雷达通信一体化波形优化模型;然后,优化设计出稳健的OFDM雷达通信一体化波形。所设计的稳健波形在可能出现的最坏情况下,具有最优的雷达和通信性能。5.针对基于OFDM雷达通信一体化波形的雷达目标参数超分辨估计问题,提出了基于通信信息补偿的距离和速度联合超分辨估计方法。首先,建立OFDM雷达通信一体化波形的回波模型,并矢量化表示采样后的回波信号;然后,进行通信信息补偿,并建立类似于均匀线阵的接收信号模型;接着,根据空间平滑的思想,提出“频率平滑”的方法,实现对不同目标的解相干处理;最后,利用子空间投影算法,实现对目标距离和速度的联合超分辨估计,并通过脉冲压缩解决距离模糊的问题。所提方法充分利用了OFDM雷达通信一体化波形回波的特点,实现了比传统处理方法分辨率更高的无模糊距离和速度估计。6.针对单输入单输出雷达通信一体化系统通信数据率和角度估计分辨率低的问题,提出了MIMO-OFDM雷达通信一体化系统。在雷达和通信性能需求的约束下,建立MIMO-OFDM雷达通信一体化系统参数的优化模型,对系统参数进行优化设计。此外,为充分利用该系统的带宽和孔径,提出了时空联合处理方法。首先,根据所设计的系统,建立MIMO-OFDM雷达通信一体化波形的目标回波模型;然后,通过时域失配滤波消除MIMO-OFDM雷达通信一体化系统不同发射天线发射信号之间的功率差异;最后,通过虚拟孔径扩展和空域匹配滤波,实现对目标距离和角度的高分辨估计。为了衡量所提算法的参数估计性能,推导出了基于MIMO-OFDM雷达通信一体化波形的距离和角度估计的CRB。仿真实验表明所提方法比传统处理方法具有更高的距离和角度估计精度。

肖华军,王黎静,黄勇,苏炳君,李运祥[4](2014)在《人体与环境工程专业科学技术发展研究》文中认为飞行员个体防护与生命保障是"首当其冲,全程使用,应急救生"必需的机载设备。近年来,在机载制氧生理学研究与供氧安全性设计以及个体装备适体性方面取得长足的进步。未来超远程飞行要求飞行员呼吸防护装备应当有充足无限的机载制氧氧源,电子变压调节无忧虑呼吸,飞行员个体装备NBC防护,离机落水应急呼吸防窒息生理要求是航空生理学的重点。在有人参与的航空系统中,航空人机工效涉及系统设计、系统运营、系统运行的

邵将[5](2016)在《基于视觉认知理论的头盔显示界面信息编码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近年来航空航天技术和计算技术的飞速发展,战机的航电系统交互界面已经从传统的模式控制进入了数字化显示的视觉信息界面。尤其是战机头盔显示系统(Helmet Mounted Display System, HMDs)界面的应用,对未来战机系统人机交互提出了更高的要求。HMDs界面不同于传统航电界面,界面的透视增强、头盔的跟踪显示、信息的动态呈现、目标的符号标注等方面对界面信息编码呈现和人机交互提出了极高的设计要求。美国等发达国家在相关领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研究基础,而我国在航电系统界面的认知问题研究、HMDs界面的信息编码设计与之存在巨大差距,而基于视觉认知的HMDs界面信息编码方法研究更是设计领域、工程领域和心理学领域交叉研究的空白点。基于该问题的重要性以及相关研究匮乏的考虑,本论文以HMDs界面为研究对象,以飞行员视知觉理论为基础,针对界面的图标符号编码、信息布局编码、色彩编码等重点问题开展以下研究工作:(1)提出了HMDs界面可视性的基本原则。总结HMDs界面信息编码的显示系统设计参数,重点包括显示方式、出射光瞳、眼距、视场等。并从飞行员视知觉认知的角度,提出图标、亮度/对比度、分辨率、字符符号、色彩等方面的HMDs界面信息可视性的基本原则。(2)建立了从飞行员视觉认知到HMDs界面要素的映射关联方法。根据Shannon信息通讯系统模型、Wickens视觉搜索模型、Endsley的SA理论模型等视知觉分析方法,从界面信息编码和大脑信息解码的角度,重点分析信息传递过程中所涉及的态势感知、选择性注意、认知负荷等认知问题,总结HMDs界面设计元素信息编码与认知机理之间的层次关系。(3)提出了针对HMDs界面图标特征、信息布局、界面色彩应用的信息编码方法和设计原则。全面系统地对不同飞行任务阶段飞行员信息需求进行层次划分。根据本文提出的视觉认知到设计元素的映射关联理论,采用单探测变化检测、析因检测等实验范式开展了界面图标特征、告警信息布局、色彩应用等实验研究。根据实验结果获取、总结、提出了关于HMDs界面图标特征、信息布局、色彩应用的编码方法和设计原则。(4)基于本文所提出的由视觉认知到界面信息特征映射的HMDs界面编码方法,对界面中的高度指示、速度指示、航向指示和姿态指示等信息要素进行了全新编码设计,重点优化了HMDs界面图标标注、信息结构布局、背景色彩处理和告警提示方式等。开展了针对设计方案的认知负荷评估实验,通过眼动跟踪实验结果,验证了本文提出的编码方法和设计原则的有效性和可行性。本文的研究为HMDs界面设计提供了信息编码方法和实验方法,为HMDs人机交互问题提供了创造性的研究思路。从设计学的角度为提高我国战机航电系统界面设计水平、增强飞行员认知能力、提高飞行员决策判断的准确性做出了突出贡献。

毕文豪[6](2018)在《信息环境下智能火力与指挥控制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信息环境下智能火力与指挥控制系统是建立在航空火力与指挥控制系统发展基础之上,与信息化、网络化作战理念相互适应,满足现代战争军事需求,与新一代战斗机同步发展的新型分布式火力与指挥控制系统。本论文立足于信息环境下智能火力与指挥控制系统的基础研究,结合目前先进的体系结构思想和技术,构建信息环境下智能火力与指挥控制系统的体系模型,研究支撑该体系模型的体系架构、关键技术。论文的主要工作和创新点如下:1)在分析航空火力与指挥控制系统发展趋势的基础上,研究了传统的火力与指挥控制系统和网络中心战下的火力与指挥控制系统的体系结构,指出了它们无法适用于信息网络时代的原因,阐述了信息化、网络化下新一代战斗机对火力与指挥控制系统的军事需求,提出了一种信息环境下以信息完全共享、分布式的一体化网络智能火力与指挥控制系统的概念,构建了信息环境下智能火力与指挥控制系统体系架构,研究了其组成和特征,并介绍了相关的关键技术。2)针对多传感器信息融合所面临的不确定性信息表达和处理问题,建立了多源传感器智能信息融合系统的功能模型、结构模型、数学模型,提出了一种基于改进的证据理论的智能信息融合算法。首先针对D-S证据理论不能有效处理冲突证据的问题,研究了国内外典型文献提出的各种改进方法,分析了现有的证据冲突衡量方法的不足,然后提出了新的证据冲突衡量方法——证据相似性测度,并利用证据相似性测度对各传感器提供的证据信息进行加权修正,最后用Demspter组合规则进行融合。算例证明该算法扩展了证据理论在决策级信息融合中的应用,可以有效处理不确定信息,降低了冲突信息对最终融合结果的影响,提高了融合结果的可靠性和合理性,而且具有较快的收敛速度。3)针对信息环境下智能火力与指挥控制系统改变了传统固定链路“烟囱式”的系统构架,各个传感器、武器、目标的火力通道可以灵活配置的问题,建立了传感器、武器、目标调度决策的分布式集中火力联盟分配模型,并提出了一种改进的遗传离散粒子群优化算法。首先为了对传感器资源进行合理科学分配,建立了表征传感器单元综合探测性能的能力函数,然后针对存在多约束条件的传感器单元、武器和目标的分配问题,为了避免传统算法易陷入局部最优的缺陷,建立分布式集中火力联盟优化模型,设计了带有交叉、变异算子的改进的遗传离散粒子群优化算法。仿真算例表明,与传统算法相比,算法收敛速度更快,全局寻优能力更强。4)针对信息环境下制导武器的协同控制问题,重点研究了协同制导过程中的制导权交接策略、交接流程和交接算法。首先分析了协同制导的必要条件和协同制导样式,然后根据己方飞机对导弹的态势优势、己方飞机对目标的探测能力和己方飞机受到的威胁度建立制导优势模型,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基于改进拍卖算法的协同制导制导权分配算法,最后详细研究了中制导制导权交接的原则、方法和流程,提出了相应的目标制导信息、制导律的交接算法。仿真实验表明,本文提出的算法有效可行,能够实时地计算制导优势和进行制导权分配,有效地完成多机协同制导;同时能够平滑中制导交接引起的导弹非正常过载突变,确保交接过程弹道稳定,为协同制导作战的研究和作战应用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姜乃心[7](2019)在《分布式虚拟维修系统结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飞机维修人员的维修水平关系到飞机的飞行安全,因此飞机维修训练对于维修人员来说非常重要。目前的飞机模拟维修训练系统已经比较成熟,但一般都只适用于单人训练,不能满足多人协同维修,而且缺乏智能辅助模块。针对以上问题,文章结合民航飞机维修特点,在目前飞机模拟维修训练系统结构的基础上,引入分布式虚拟仿真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利用分布式系统构建方法DDS和智能化技术Agent理论建立分布式虚拟维修系统结构,使得训练更加逼真外场维修实际。首先,总结现有飞机模拟维修训练系统结构并针对其不足,将分布式虚拟仿真与模拟维修训练系统结合,建立基于DDS和MAS的分布式虚拟维修系统结构,通过DDS中间件来实现系统的分布式,采用Agent技术建立系统的智能辅助模块。其次,具体描述了系统中维修训练控制、维修人员操作训练、虚拟维修环境、协同维修仿真等模块的功能、结构。并采用IDEF0功能建模方法描述了虚拟维修环境的功能结构和信息流;基于UML状态机并结合飞机维修场景众多的特点,建立了虚拟维修环境的动态交互结构模型,描述协同维修仿真时不同维修场景间的动态交互关系。然后,结合系统网络通信要求,建立了基于DDS中间件并符合民航维修特点的网络通信结构模型。同时采用XML方法对虚拟维修环境中通信的异构数据进行了统一。最后,以ADIRU排故为例,在已开发的分布式虚拟维修仿真平台上验证了结构的可行性。

张惠琳[8](2020)在《飞机驾驶舱数字界面的可用性评估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航电技术的快速发展,飞机驾驶舱人机界面从传统机械仪表为主的物理界面发展到了可触控的数字显示界面,飞行员对驾驶舱界面的需求不再满足于人机工效层面,而是有了更高层面的用户体验要求。通过对驾驶舱数字界面展开可用性评估辅助用户了解界面可用性质量,指导设计人员根据评估结果对驾驶舱数字界面进行优化设计,提升飞行员的用户体验与工作绩效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围绕驾驶舱数字界面,对其展开可用性研究,构建了飞机驾驶舱数字界面的可用性评估模型。首先,本文简要分析了驾驶舱数字界可用性评估的相关背景与研究现状,确定了论文的研究方向。其次,在对驾驶舱数字界面进行可用性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用户行为、用户认知、设计式样这三个可用性评估维度,并提炼出完成度、精确度、简洁性等8个可用性评估指标,并针对每个指标制定了相应评估方法,最终构建了驾驶舱数字界面可用性评估模型,并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了评估模型中维度层与指标层中各因素权重。最后选用驾驶舱主飞行界面(PFD)依据可用性评估模型对其进行实验评估,对各评估指标数据进行归一化处理后,结合各维度与指标的权重,绘制驾驶舱数字界面可用性评估雷达图,辅助用户直观地评价界面可用性质量,为以后界面开发设计人员对驾驶舱数字界面的优化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飞机驾驶舱数字触控界面具有信息复杂度高、使用环境复杂多变等特点,与网页、移动端数字界面区别较大,因此适用于网页、移动端数字界面的传统可用性评估方法并不适用于驾驶舱数字界面,本文根据飞机驾驶舱数字界面的特点构建了适用于飞机驾驶舱数字界面的可用性评估模型。传统的驾驶舱数字界面设计评估偏重人机工效层面,缺少用户体验方面的内容,本文将设计层面与用户体验层面纳入驾驶舱数字界面可用性评估范畴,对国内的飞机驾驶舱数字界面的可用性领域进行了补充,同时也为飞机驾驶舱数字界面的可用性评估方法开拓了新的思路。本文的研究成果为驾驶舱数字界面的可用性评估奠定了基础,也为其他驾驶设备数字界面的可用性评估提供了参考。

颜端武[9](2007)在《面向知识服务的智能推荐系统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面向知识服务的智能推荐系统研究”属于图书情报与信息资源管理、信息检索与个性化服务相关研究领域。本课题研究来源于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文献计量与内容分析的比较与综合研究”(项目号:02JAZJD870003),以及总装备部基础科研项目“基于门户网站的个性化信息服务技术方案及应用研究”(项目号:2004QB1505)。知识服务是信息服务的发展和延伸,它强调服务工作的个性化和专业化,强调服务过程中的知识增值和服务增值。面向知识服务的智能推荐系统IKRS是具有一定语义处理能力的、面向用户的个性化推荐式检索服务系统,可以克服传统信息检索系统存在的“服务个性化缺失”和“信息语义缺失”问题,其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首先,符合了信息检索语义化、信息服务知识化和个性化的发展潮流,代表了知识服务环境下信息检索系统的重要发展和应用方向;第二,为知识服务的发展推进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持和保障,可以更好的满足用户的知识和信息需求;第三,丰富和发展中文信息资源组织、信息检索和个性化服务的相关理论、方法和技术,为相关研究和应用提供借鉴和参考。本文以知识服务为导向,以网络环境下数字信息资源的高效检索服务为目标,围绕面向知识服务的智能推荐系统中所涉及的相关理论、体系结构以及若干关键技术和应用问题进行了比较广泛和深入的研究。本文的主要工作和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面向知识服务的智能推荐系统的框架和体系结构研究。本文对国内外有关知识服务、个性化服务和推荐系统以及语义检索等三个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总结和评述,在此基础上,针对知识服务的内涵和要求,提出了一种五元组描述的、基于领域本体和数据挖掘的智能推荐系统框架。该系统框架改进和扩充了传统信息检索的四元组形式模型,用户模型、领域知识模型和文档模型三个核心要素之间构成了动态循环的交互处理机制,可实现概念级的资源检索和个性化推荐反馈。(2)领域知识本体的构建与可视化导航研究。本体是共享概念模型的明确的形式化的规范说明,表达是概念及概念之间的关系,是IKRS系统中进行知识内容语义化处理的基础。本文研究了基于本体的领域知识建模的相关理论、方法和工具,结合国内外有关本体工程方法,以中国图书馆分类法和国防科技叙词表为基础,通过五个步骤构建了一个军用飞机领域的中文知识本体OntoAvion。本文设计并实现了基于本体推理和可视化组件进行领域本体OmoAvion可视化导航的技术方案。(3)基于概念语义的中文文本相似性测度研究。IKRS系统中,文本相似性测度可用于用户提问后的资源检索以及基于内容的资源推荐等功能模块。本文首先讨论了文本相似性与相关性的概念,相似性测度的常用计算公式,并对目前比较典型的中文文本相似性测度的处理过程及其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简单有效的从领域本体和概念语义出发,基于文本概念向量和上位概念填充的文本相似性测度方法SCSM。实验测试表明,由于领域知识背景的导入,SCSM方法相对于传统基于词汇字面向量的测度方法在排序结果上更加接近人的判断,可以运用于实现概念检索以及基于内容的检索结果和推荐结果排序。(4)本文对IKRS系统的个性化推荐技术进行了研究和探索。首先介绍了用户兴趣建模的概念和主要任务,重点研究了细粒度用户兴趣建模和兴趣资源推荐问题。本文将知识本体运用于用户兴趣描述,提出了基于用户粗兴趣向量和近邻概念聚集发现细粒度用户兴趣并进行兴趣资源推荐的方法。实验测试表明,该方法可以较好的描述用户兴趣的构成及其发展变化,使得面向特定用户的兴趣资源推荐效果更为准确和可靠。本文进一步研究了IKRS系统中的协同推荐问题,分析了协同推荐的基本原理和典型技术,提出了基于细兴趣相似用户的协同推荐方法和基于加权关联规则的协同推荐方法。(5)本文最后基于Java平台,设计和实现了一个IKRS原型系统。该原型系统包括本体处理和转换、文档资源着录和加工、用户交互以及推荐预处理等四个功能模块,可自动记录用户的访问行为,根据历史记录发现用户细兴趣,开展多种资源推荐方式,综合了个性化推荐、概念检索、关键词检索以及可视化导航等交互元素。

丁明[10](2019)在《综合模块化航空电子系统重构与验证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为了满足飞机日益增长的军事和民用需求,综合模块化航空电子系统(Integrated Modular Avionics,IMA)近年来受到了工业界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IMA系统是安全攸关的嵌入式系统,当运行环境变化或组件故障时,系统对软件和硬件资源进行重构配置,保证功能和性能要求。重构必须严格遵照预先设定的策略执行,避免出现失控情况,引发系统故障。因此,重构设计过程中,如何对IMA系统资源进行分配,确保满足系统的功能性需求和安全性等质量属性要求,是整个飞机功能正常运行的关键。目前在IMA系统重构设计方面已取得了诸多研究进展和重要成果,但现有方法还面临以下挑战:首先,系统重构是逻辑架构到物理实现的重新映射,过程具有多样性和不确定性,且缺少对系统资源的精确描述,收集系统软件和硬件资源信息困难,重构自动化程度不高。其次,现有的验证方法在系统逻辑模型、物理架构模型、分区映射方面各有侧重,但缺少必要衔接,模型之间未建立统一的映射关系,验证结果的完整性有待提高。因此,通过基于模型的重构方法,简化映射过程,验证系统的功能性和安全性需求,实现对系统资源的重构配置,具有一定的研究意义和实用价值。本文围绕基于模型的IMA系统重构设计过程中建模、映射、验证、蓝图生成等内容进行详细讨论。论文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为保证重构后系统逻辑架构满足功能性需求,提出了一种SysML活动图的自动机模型构建和验证方法。采用扩展的有限自动机模型建模活动图内容和嵌套调用,使用线性时序逻辑表示功能性需求属性,通过相应的转换算法和模型检测方法确认设计的功能逻辑流程与需求的一致性。提出了一种基于模型的测试用例生成方法,将确认正确的活动图转为带约束的接口自动机,生成测试模型,通过其特有的乐观方法和博弈思想组合活动间的调用关系。然后在满足流约束条件组合覆盖准则的前提下,设计了测试用例生成算法,自动生成测试用例,用于架构的功能性测试。(2)为保证重构后系统逻辑架构满足安全性需求,提出了一种基于模型的系统安全性需求描述和验证方法。该方法针对系统功能需求、安全性目标和失效状态,建立危害用例,提取安全性需求;采用带功能失效的状态机图描述包含安全性需求的系统功能模型,并使用安全扩展层次自动机作为中间状态,通过转换算法实现系统功能模型的形式化描述,通过模型检测方法完成安全性需求验证。(3)为保证重构后系统物理架构满足安全性需求,提出了一种基于模型的组件错误行为描述和验证方法。该方法通过分析系统需求和安全性目标,建立物理架构模型,采用错误模型附件描述组件的错误行为和导致的故障影响;使用层次自动机作为中间状态,通过转换算法实现物理架构错误行为模型的形式化描述,采用模型检测验证故障影响是否满足安全性需求。(4)针对系统重配置、重映射过程复杂,功能性和安全性需求验证困难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模式的IMA系统重构方法。将系统逻辑架构划分为多个层级,给出逻辑架构模型到AADL组件,以及AADL组件到ARINC653元素的映射规则;采用模式表示系统运行时资源配置,通过模式迁移实现不同层级的重构设计,并对各模式下的系统逻辑架构和映射所得的物理架构模型进行验证和分析;构建系统蓝图生成算法,根据模式迁移和验证结果自动生成重构蓝图,指导系统资源动态配置,实现相应的功能。

二、航空电子实验室开始F-22驾驶舱测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航空电子实验室开始F-22驾驶舱测试(论文提纲范文)

(1)《现代军用直升机》翻译项目实习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翻译项目介绍
    第一节 任务详情
        一、原文内容
        二、原文文本特点
    第二节 目标受众
    第三节 委托方要求
第二章 翻译审校前期准备
    第一节 统筹审校任务
    第二节 确立审校目标与准则,明确审校质量标准
    第三节 剖析原译文,监控与评估译文质量
    第四节 选择审校理论、资源和技术支持
    第五节 制定审校计划
第三章 翻译审校中的常见问题及对策
    第一节 词语
        一、专业术语
        二、专有名词
        三、近义词
    第二节 句子
        一、长难句
        二、插入语
    第三节 篇章
        一、前后一致性
        二、语言风格
第四章 翻译审校实习总结
    第一节 已解决的问题及总结
    第二节 未解决的问题及反思
    第三节 对未来翻译及审校工作的启发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附录一 Moderne Milit?rhubschrauber审校原文
附录二 《现代军用直升机》审校前后译文
附录三 Moderne Milit?rhubschrauber翻译原文
附录四 《现代军用直升机》翻译译文
附录五 (部分)专有名词列表
致谢

(2)美军装备建设需求牵引与技术推动研究 ——以F-22战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依据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和创新点
        1.3.1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2 创新点
第二章 武器装备发展的两种动力机制
    2.1 需求牵引机制
        2.1.1 历史演变
        2.1.2 主要特征
        2.1.3 论证框架
    2.2 技术推动机制
        2.2.1 历史演变
        2.2.2 发展特点
        2.2.3 发展策略
    2.3 对二者关系认知的演变
        2.3.1 需求拉动论
        2.3.2 技术推动论
        2.3.3 需求牵引与技术推动
第三章 F-22项目的系统考察
    3.1 F-22的发展历程
        3.1.1 项目发展背景
        3.1.2 F-22的研制历程
    3.2 F-22项目的开发策略与审查制度
        3.2.1 开发策略
        3.2.2 审查制度
    3.3 F-22项目发展动力分析
        3.3.1 F-22战机项目中的需求牵引
        3.3.2 F-22战机项目中的技术推动
第四章 F-22项目中两种动力融合机制与评析
    4.1 美军装备发展中两种动力的融合机制
        4.1.1 参与主体
        4.1.2 决策支持
        4.1.3 特点分析
    4.2 F-22项目中动力融合评析
        4.2.1 体制机制上保障动力融合
        4.2.2 采办文件上明确动力融合
        4.2.3 机构设置上促使动力融合
第五章 经验总结
    5.1 系统构建两大动力论证体系
    5.2 滚动评估项目动力发展情况
    5.3 紧跟军事需求与严控项目风险
    5.4 加强合作开发与坚持稳步推进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3)基于OFDM的雷达通信一体化设计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对照表
缩略语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一体化系统研究现状
    1.3 雷达通信一体化波形研究历史与发展现状
        1.3.1 雷达通信一体化复用波形
        1.3.2 雷达通信一体化共用波形
    1.4 论文主要内容与安排
第二章 OFDM雷达通信一体化模糊函数与相参积累分析
    2.1 引言
    2.2 OFDM雷达通信一体化信号模型
        2.2.1 工作模式
        2.2.2 信号模型
    2.3 OFDM雷达通信一体化波形模糊函数分析
        2.3.1 OFDM雷达通信一体化波形模糊函数
        2.3.2 通信调制信息对模糊函数影响分析
        2.3.3 特殊情况影响分析
        2.3.4 模糊函数统计特性分析
        2.3.5 循环前缀对模糊函数影响分析
    2.4 消除通信调制信息对模糊函数影响
    2.5 OFDM雷达通信一体化波形相参积累分析
        2.5.1 相参积累影响因素分析
        2.5.2 相参积累特性分析
    2.6 实验仿真与性能分析
        2.6.1 通信编码序列特性
        2.6.2 模糊函数特性比较
        2.6.3 相参积累特性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自适应OFDM雷达通信一体化波形设计
    3.1 引言
    3.2 信号模型与问题描述
    3.3 雷达和通信波形设计准则
        3.3.1 雷达性能准则
        3.3.2 通信性能准则
    3.4 自适应波形设计
        3.4.1 最优雷达波形
        3.4.2 最优通信波形
        3.4.3 最优雷达通信一体化波形设计
    3.5 OFDM雷达通信一体化波形性能分析
        3.5.1 最优雷达和通信条件
        3.5.2 加权因子讨论
    3.6 实验结果与分析
        3.6.1 通信性能分析
        3.6.2 雷达性能分析
        3.6.3 最优权衡曲线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OFDM雷达通信一体化波形多目标优化设计方法
    4.1 引言
    4.2 雷达通信一体化信号与雷达测量模型
        4.2.1 信号模型
        4.2.2 雷达测量模型
    4.3 雷达和通信波形设计准则
        4.3.1 雷达估计性能与性能提升
        4.3.2 通信信道容量与性能提升
    4.4 多目标OFDM雷达通信一体化最优波形设计
        4.4.1 加权最优波形设计
        4.4.2 Pareto最优波形设计
    4.5 仿真实验与分析
        4.5.1 峰值平均功率比性能比较
        4.5.2 通信性能比较
        4.5.3 雷达性能比较
        4.5.4 算法收敛性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互信息的OFDM雷达通信一体化波形设计
    5.1 引言
    5.2 问题描述与模型建立
        5.2.1 一体化信号模型
        5.2.2 条件互信息
        5.2.3 通信数据率
    5.3 基于互信息的自适应OFDM雷达通信一体化波形设计
        5.3.1 雷达和通信波形独立设计
        5.3.2 自适应OFDM雷达通信一体化波形设计
    5.4 基于互信息的稳健OFDM雷达通信一体化波形设计
    5.5 实验结果与分析
        5.5.1 自适应OFDM雷达通信一体化波形性能
        5.5.2 稳健的OFDM雷达通信一体化波形信道容量分析
        5.5.3 稳健的OFDM雷达通信一体化波形互信息分析
        5.5.4 稳健的OFDM雷达通信一体化波形最优权衡曲线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OFDM雷达通信一体化波形的雷达目标参数超分辨估计
    6.1 引言
    6.2 信号模型
    6.3 距离速度联合超分辨估计
        6.3.1 通信信息补偿
        6.3.2 解相干处理
        6.3.3 子空间投影
        6.3.4 解距离模糊
    6.4 仿真实验与分析
        6.4.1 参数估计与解距离模糊
        6.4.2 分辨率比较
        6.4.3 通信性能仿真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基于MIMO-OFDM雷达通信一体化波形的雷达目标参数估计
    7.1 引言
    7.2 MIMO-OFDM雷达通信一体化系统设计
        7.2.1 MIMO-OFDM雷达通信一体化系统
        7.2.2 雷达需求分析
        7.2.3 通信需求分析
        7.2.4 MIMO-OFDM雷达通信一体化系统参数设计
    7.3 MIMO-OFDM雷达通信一体化信号模型
    7.4 距离角度联合估计
        7.4.1 传统处理
        7.4.2 时空联合处理
    7.5 性能分析
        7.5.1 处理增益损失分析
        7.5.2 克拉美罗界分析
    7.6 实验结果与分析
        7.6.1 MIMO-OFDM系统性能
        7.6.2 距离角度估计性能
        7.6.3 通信误码率
    7.7 本章小结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8.1 工作总结
    8.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5)基于视觉认知理论的头盔显示界面信息编码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对象与背景
        1.1.1 研究对象
        1.1.2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HMDs设备发展综述
        1.2.2 HMDs等航电系统界面编码研究综述
        1.2.3 航电系统界面设计中的认知问题研究综述
    1.3 课题研究意义和研究内容
    1.4 论文撰写安排
第2章 HMDs显示界面设计基础理论概述
    2.1 引言
    2.2 战机航电系统界面发展概述
        2.2.1 航电系统界面的发展
        2.2.2 HUD显示界面特征
        2.2.3 HMDs显示界面和HUD显示界面对比分析
    2.3 HMDs显示系统概述
        2.3.1 HMDs显示光学系统
        2.3.2 HMDs显示界面设计参数
    2.4 HMDs界面的飞行员视知觉基础
        2.4.1 视知觉系统
        2.4.2 视知觉参数
        2.4.3 视知觉特征
        2.4.4 HMDs界面可视性设计的基本原则
    本章小结
第3章 HMDs界面信息编码的设计认知机理分析
    3.1 引言
    3.2 界面信息编码
        3.2.1 信息编码过程
        3.2.2 HMDs界面设计的信息界定
        3.2.3 信息解码
    3.3 信息编码与态势感知
        3.3.1 态势感知定义
        3.3.2 态势感知特征
        3.3.3 态势感知要素
        3.3.4 HMDs界面编码中的态势感知问题
    3.4 信息编码与选择性注意
        3.4.1 注意的知觉选择模型
        3.4.2 注意的反应选择模型
        3.4.3 HMDs界面编码中的选择性注意问题
    3.5 信息编码与认知负荷
        3.5.1 认知负荷概念
        3.5.2 认知负荷影响因素
        3.5.3 认知负荷分类及特征
        3.5.4 HMDs界面编码中的认知负荷问题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认知的HMDs界面图标特征编码研究
    4.1 引言
    4.2 HMDs界面中现实层和增强层的要素划分
        4.2.1 HMDs界面中现实层的环境分析
        4.2.2 HMDs界面中增强显示层的视觉要素细分
        4.2.3 HMDs界面中增强层与现实层叠加的基本原则
    4.3 HMDs界面中图标符号尺寸编码
    4.4 HMDs界面图标特征编码方式实验研究
        4.4.1 实验目的
        4.4.2 实验方法
        4.4.3 实验程序
        4.4.4 实验结论与分析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飞行任务和视觉认知的HMDs信息布局研究
    5.1 引言
    5.2 战机通用显示信息分类和典型飞行任务分析
        5.2.1 战机通用显示信息分类
        5.2.2 战机典型飞行状态与飞行任务分析
    5.3 HMDs界面信息布局划分
        5.3.1 飞行员视觉功效区分析
        5.3.2 HMDs界面信息布局划分
    5.4 HMDs界面告警信息显示布局实验研究
        5.4.1 实验目的
        5.4.2 实验方法
        5.4.3 实验程序
        5.4.4 实验数据讨论与分析
        5.4.5 实验结论
    本章小结
第6章 基于认知的HMDs界面色彩编码研究
    6.1 引言
    6.2 HMDs界面色彩编码研究基础
        6.2.1 界面色彩设计理论基础
        6.2.2 HMDs界面色彩元素分析与编码
    6.3 HMDs界面视敏度测量级数实验研究
        6.3.1 实验目的
        6.3.2 实验方法
        6.3.3 实验程序
        6.3.4 实验结论与分析
    6.4 HMDs界面色彩编码和显示元素辨识度实验研究
        6.4.1 实验目的
        6.4.2 实验方法
        6.4.3 实验程序
        6.4.4 实验结论与分析
    本章小结
第7章 HMDs界面设计与实验分析
    7.1 引言
    7.2 HMDs界面设计
        7.2.1 界面布局编码分析
        7.2.2 界面背景色彩编码分析
        7.2.3 高度指示信息编码分析
        7.2.4 空速指示信息编码分析
        7.2.5 航向指示信息编码分析
        7.2.6 姿态指示信息编码分析
        7.2.7 瞄准指示信息编码分析
        7.2.8 目标标记提示信息编码分析
    7.3 界面设计呈现
        7.3.1 自动巡航状态界面信息编码设计
        7.3.2 常规状态HMDs界面信息编码设计
        7.3.3 瞄准战斗状态HMDs界面信息编码设计
        7.3.4 HMDs界面告警信息编码设计
    7.4 界面眼动评估实验
        7.4.1 实验设备与环境
        7.4.2 实验材料与被试
        7.4.3 实验任务
        7.4.4 实验数据处理和分析
        7.4.5 实验结论
    本章小结
第8章 总结与展望
    8.1 总结
    8.2 后续研究展望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参考文献

(6)信息环境下智能火力与指挥控制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与常用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分析
        1.2.1 信息化环境下作战研究现状
        1.2.2 航空火力与指挥控制系统相关技术研究现状
        1.2.2.1 智能信息融合技术研究现状
        1.2.2.2 资源分配技术研究现状
        1.2.2.3 协同制导技术研究现状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1.4 论文组织结构
第二章 信息环境下智能火力与指挥控制系统总体研究
    2.1 航空火力与指挥控制系统概述
        2.1.1 航空火力与指挥控制的基本概念
        2.1.2 航空火力与指挥控制系统的发展阶段
    2.2 传统火力与指挥控制系统存在的问题
    2.3 信息环境下智能火力与指挥控制系统的军事需求分析
    2.4 信息环境下智能火力与指挥控制系统总体结构
        2.4.1 传统的火力与指挥控制系统的体系结构
        2.4.2 网络中心战下的火力与指挥控制系统的体系结构
        2.4.3 信息环境下智能火力与指挥控制系统的体系结构
        2.4.4 信息环境下智能火力与指挥控制系统的特征
    2.5 信息环境下智能火力与指挥控制系统关键技术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改进的证据理论的智能信息融合算法研究
    3.1 智能信息融合的不确定性分析
    3.2 智能信息融合模型的建立
        3.2.1 智能信息融合的功能模型
        3.2.2 信息融合的结构模型
        3.2.3 智能信息融合的数学模型
    3.3 D-S证据理论
        3.3.1 证据模型
        3.3.2 证据合成规则
    3.4 D-S证据理论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方法
        3.4.1 证据理论存在的问题
        3.4.2 改进方法
        3.4.2.1 修改证据理论的经典组合规则
        3.4.2.2 预先修正冲突证据
        3.4.3 证据合成的一般框架
    3.5 现有的证据冲突衡量算法
        3.5.1 冲突系数
        3.5.2 证据距离
        3.5.3 Pignistic概率距离
        3.5.4 余弦相似度
        3.5.5 关联系数(relative coefficient)
    3.6 新的证据冲突衡量算法—相似性测度
    3.7 基于相似性测度的加权证据融合方法
        3.7.1 D-S证据理论用于多传感器信息融合的方法
        3.7.2 算法流程
    3.8 仿真算例及分析
        3.8.1 算例一
        3.8.2 算例二
        3.8.3 算例三
        3.8.4 算例四
    3.9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GDPSO的分布式集中火力联盟研究
    4.1 概述
    4.2 异类传感器组合优化
        4.2.1 传感器分析
        4.2.2 传感器单元的能力函数
        4.2.2.1 信息效益值
        4.2.2.2 信息代价值
        4.2.2.3 协同系数
    4.3 分布式集中火力联盟的约束优化问题模型
        4.3.1 模型建立
        4.3.2 目标函数
        4.3.3 分布式集中火力联盟的约束条件
    4.4 优化算法
        4.4.1 粒子群算法
        4.4.2 离散粒子群优化算法
        4.4.3 粒子群优化算法与遗传算法结合的优势
    4.5 GDPSO算法设计
        4.5.1 编码策略
        4.5.2 粒子更新
        4.5.3 算法流程
    4.6 仿真算例及分析
        4.6.1 算例一
        4.6.2 算例二
        4.6.3 算例三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协同制导制导权交接决策及交接流程研究
    5.1 概述
    5.2 协同制导模式分析
    5.3 制导优势模型
        5.3.1 己方飞机对导弹的态势优势
        5.3.2 己方飞机对目标的探测能力
        5.3.3 己方飞机受到的敌方飞机威胁度
        5.3.4 己方飞机制导优势函数
    5.4 协同制导制导权分配算法
        5.4.1 拍卖算法
        5.4.2 改进的拍卖算法
        5.4.3 改进的拍卖算法的具体步骤
    5.5 协同中制导交接分析
        5.5.1 制导权交接原则
        5.5.2 制导权交接方法
        5.5.3 中制导权交接流程设计
        5.5.3.1 交接准备
        5.5.3.2 交接实施
        5.5.3.3 交接结束
        5.5.4 交接律算法
        5.5.4.1 目标信息交接律
        5.5.4.2 制导律交接律设计
    5.6 仿真算例及分析
        5.6.1 协同制导分配算例
        5.6.2 协同制导交接仿真算例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论文工作总结
    6.2 进一步的研究工作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与获得的奖励
致谢

(7)分布式虚拟维修系统结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虚拟维修训练系统
        1.2.2 分布式虚拟仿真系统
    1.3 论文的主要内容和结构安排
第二章 分布式虚拟维修系统总体结构
    2.1 分布式虚拟维修系统设计要求
        2.1.1 飞机模拟维修训练系统结构
        2.1.2 系统功能要求
        2.1.3 系统结构设计分析
    2.2 分布式虚拟仿真系统
        2.2.1 分布式系统结构
        2.2.2 虚拟现实
    2.3 基于DDS和 MAS的分布式虚拟维修系统结构
        2.3.1 Agent技术
        2.3.2 分布式虚拟仿真与模拟维修训练系统结合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分布式虚拟维修系统各模块结构
    3.1 维修训练控制模块
    3.2 维修人员操作训练模块
    3.3 虚拟维修环境模块
        3.3.1 基本结构
        3.3.2 功能模型
    3.4 协同维修仿真模块
        3.4.1 基本结构
        3.4.2 操作对象-维修场景-维修人员关系模型
        3.4.3 动态交互结构模型
    3.5 分布式交互模块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分布式虚拟维修系统的网络通信结构
    4.1 网络交互信息描述
    4.2 基于DDS中间件的网络通信结构模型
        4.2.1 网络通信要求
        4.2.2 基于DDS中间件的网络拓扑结构模型
        4.2.3 通信协议
    4.3 场景中异构数据信息管理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分布式虚拟维修系统结构仿真验证
    5.1 开发环境
        5.1.1 硬件开发环境
        5.1.2 软件开发环境
    5.2 结构仿真验证
        5.2.1 各功能模块仿真验证
        5.2.2 验证结果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8)飞机驾驶舱数字界面的可用性评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来源
    1.2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1 研究背景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现状分析
    1.4 研究内容及框架
第二章 理论基础
    2.1 飞机驾驶舱数字界面
        2.1.1 飞机驾驶舱界面的发展
        2.1.2 飞机驾驶舱数字界面的信息要素分析
        2.1.3 飞机驾驶舱数字界面的特点分析
    2.2 可用性研究
        2.2.1 可用性概念
        2.2.2 可用性评估方法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飞机驾驶舱数字界面可用性研究
    3.1 飞机驾驶舱数字界面可用性的研究内容
    3.2 基于用户行为的驾驶舱数字界面可用性研究
        3.2.1 飞行员操作行为研究
        3.2.2 飞行员操作界面过程中存在的可用性问题分析
    3.3 基于用户认知的驾驶舱数字界面可用性研究
        3.3.1 驾驶舱数字界面的认知流程分析
        3.3.2 飞行员认知负荷的影响因素
        3.3.3 飞机驾驶舱情境意识研究
        3.3.4 飞行员驾驶过程中的用户体验研究
    3.4 驾驶舱数字界面设计式样与可用性质量
        3.4.1 驾驶舱数字界面的设计元素分类
        3.4.2 驾驶舱数字界面的设计原则
        3.4.3 飞机驾驶舱数字界面设计式样对可用性质量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飞机驾驶舱数字界面可用性评估模型建立
    4.1 飞机驾驶舱数字界面可用性评估维度
    4.2 飞机驾驶舱数字界面可用性评估指标和方法
        4.2.1 基于用户行为的可用性评估指标和方法
        4.2.2 基于用户认知的可用性评估指标和方法
        4.2.3 基于设计式样的可用性评估指标和方法
    4.3 飞机驾驶舱数字界面可用性综合评估模型
    4.4 各因素权重确定和一致性检验
        4.4.1 一级准则层权重的确定和一致性检验
        4.4.2 二级指标层权重的确定和一致性检验
        4.4.3 飞机驾驶舱数字界面可用性评估模型权重确定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飞机驾驶舱数字界面可用性评估实验
    5.1 基于用户行为的驾驶舱数字界面可用性评估实验
        5.1.1 实验目的
        5.1.2 实验被试
        5.1.3 实验材料
        5.1.4 实验设备及环境
        5.1.5 实验任务
        5.1.6 实验流程
        5.1.7 实验数据分析
    5.2 基于用户认知的驾驶舱数字界面可用性评估实验
        5.2.1 实验目的
        5.2.2 实验被试
        5.2.3 实验材料
        5.2.4 实验设备及环境
        5.2.5 实验任务
        5.2.6 实验流程
        5.2.7 实验数据分析
    5.3 基于设计式样的驾驶舱数字界面可用性评估实验
        5.3.1 实验目的
        5.3.2 实验被试
        5.3.3 实验材料
        5.3.4 实验设备及环境
        5.3.5 实验任务
        5.3.6 实验流程
        5.3.7 实验数据分析
    5.4 驾驶舱数字界面可用性评估结果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论文总结
    6.2 研究的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录一 满意度调查问卷
附录二 设计感调查问卷

(9)面向知识服务的智能推荐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动因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2.1 知识服务研究的兴起
        1.2.2 个性化服务与推荐系统
        1.2.3 信息检索语义化与语义检索
    1.3 本文的研究方法和内容安排
    1.4 本文研究的主要创新之处
2 面向知识服务的智能推荐系统IKRS研究概述
    2.1 IKRS系统研究和设计的出发点
        2.1.1 体现知识服务的内涵和要求
        2.1.2 对信息检索系统的改造和提升
        2.1.3 基于领域驱动的思想
    2.2 IKRS系统的形式模型和概念框架
        2.2.1 信息检索形式模型相关研究
        2.2.2 IKRS系统的形式模型定义
        2.2.3 IKRS系统的概念框架描述
    2.3 IKRS系统的体系结构与关键技术
        2.3.1 IKRS系统的体系结构分析
        2.3.2 IKRS系统的主要处理流程
        2.3.3 IKRS系统涉及的关键问题
    2.4 本章小结
3 基于本体的领域知识建模与可视化导航研究
    3.1 领域知识建模的本体方法论基础
        3.1.1 本体的概念和分类
        3.1.2 本体描述语言OWL
        3.1.3 本体构建方法和工具
    3.2 军用飞机领域本体的构建
        3.2.1 构建工作概述
        3.2.2 概念体系的设计
        3.2.3 编辑与存储实现
    3.3 基于领域本体的可视化导航研究
        3.3.1 本体可视化导航的技术基础
        3.3.2 本体可视化导航的实现方案
        3.3.3 本体可视化导航的实现效果
    3.4 本章小结
4 中文文本相似性测度问题研究
    4.1 文本相似性的概念及其测度公式
        4.1.1 对文本相似性与相关性的讨论
        4.1.2 文本相似性测度的常用计算公式
    4.2 文本相似性测度的典型处理与存在问题
        4.2.1 文本相似性测度的典型处理方法
        4.2.2 文本相似性测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4.3 一种基于概念语义的文本相似测度方法SCSM
        4.3.1 SCSM测度方法的主要思想和处理流程
        4.3.2 SCSM方法的文本相似性测度示例说明
        4.3.3 SCSM方法在IKRS原型系统中的应用简介
    4.4 实验研究
        4.4.1 实验目标和语料库准备
        4.4.2 文本篇章的相似性排序实验测试
        4.4.3 应用于概念检索的检索效果测试
    4.5 本章小结
5 用户兴趣建模与兴趣资源推荐
    5.1 用户兴趣建模的概念与分类
        5.1.1 用户兴趣建模的概念
        5.1.2 用户兴趣建模的分类
    5.2 用户兴趣建模的主要任务
        5.2.1 用户兴趣信息的收集
        5.2.2 用户兴趣特征的表示
        5.2.3 兴趣模型的学习和更新
    5.3 细粒度用户兴趣建模研究
        5.3.1 细粒度用户兴趣的概念和形式化定义
        5.3.2 基于机器学习的细粒度用户兴趣建模
        5.3.3 基于知识本体的细粒度用户兴趣建模
    5.4 基于细粒度用户兴趣的资源推荐
        5.4.1 兴趣资源推荐处理方法
        5.4.2 用户细兴趣实验测试
    5.5 本章小结
6 IKRS系统中的协同推荐研究
    6.1 协同推荐的原理与典型技术分类
        6.1.1 协同推荐的原理和特点
        6.1.2 几类典型的协同推荐技术
    6.2 IKRS中的协同推荐处理总体思路
    6.3 IKRS中基于近邻相似用户的协同推荐
        6.3.1 基于用户-文档矩阵和用户聚类的近邻用户生成
        6.3.2 基于细兴趣相似的近邻用户生成
        6.3.3 推荐集的产生
    6.4 IKRS中基于加权关联规则的协同推荐
        6.4.1 关联规则与加权关联规则概述
        6.4.2 基于加权关联规则的协同推荐方法
        6.4.3 一个简单的实验测试
    6.5 本章小结
7 IKRS原型系统的开发与实现
    7.1 IKRS原型系统的模块设计
    7.2 IKRS原型系统的开发
        7.2.1 开发平台与工具
        7.2.2 主要数据库表结构
    7.3 IKRS原型系统的功能界面
        7.3.1 后台处理界面
        7.3.2 前台交互界面
    7.4 本章小结
8 研究总结与进一步工作
    8.1 研究总结
    8.2 进一步工作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最新版OntoAvion本体的结构与OWL代码片段
附录B 中文文本相似性测度的实验样本数据
附录C 概念检索测试的基准文档与结果显示序号
附录D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发表论文与科研情况

(10)综合模块化航空电子系统重构与验证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IMA系统的概念及结构
        1.1.2 IMA系统重构的研究问题与挑战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IMA系统重构方法
        1.2.2 IMA系统验证方法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论文组织结构
第二章 基于模型的IMA系统设计过程
    2.1 基于模型的系统工程
    2.2 建模语言
        2.2.1 系统需求建模语言
        2.2.2 架构建模语言
    2.3 关键的过程活动和模型
        2.3.1 定义利益攸关方要求
        2.3.2 系统需求定义
        2.3.3 系统需求分析
        2.3.4 系统架构设计
    2.4 飞机机轮制动系统
        2.4.1 系统基本功能
        2.4.2 系统主要组成部分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IMA系统功能性需求验证和测试
    3.1 系统功能性需求建模
    3.2 系统功能性需求验证
        3.2.1 验证方法
        3.2.2 活动图的形式化模型
        3.2.3 形式化模型到Promela描述的转换
        3.2.4 实例分析
    3.3 系统功能性需求测试用例生成
        3.3.1 活动图的扩展接口自动机模型
        3.3.2 活动图嵌套组合建模
        3.3.3 基于接口自动机的测试用例生成
        3.3.4 实例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IMA系统安全性需求验证
    4.1 系统安全性需求提取
    4.2 系统安全性需求建模
    4.3 系统安全性需求验证
        4.3.1 验证方法
        4.3.2 SMDFF的形式化模型
        4.3.3 形式化模型到Promela描述的转换
    4.4 实例分析
        4.4.1 制动系统的安全性需求提取
        4.4.2 系统安全性需求建模和形式化转换
        4.4.3 验证性质与验证结果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IMA系统组件错误行为验证
    5.1 组件错误行为建模
    5.2 组件错误行为验证
        5.2.1 验证方法
        5.2.2 物理架构模型的形式化转换
        5.2.3 组件错误行为安全性验证
    5.3 实例分析
        5.3.1 系统的物理架构模型
        5.3.2 物理架构的形式化转换
        5.3.3 验证结果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模式的IMA系统重构方法
    6.1 系统运行模式
    6.2 架构模型映射为AADL组件
    6.3 AADL组件映射为ARINC653 标准
    6.4 系统运行模式的迁移
    6.5 重构验证分析
    6.6 生成重构蓝图
        6.6.1 重构蓝图组成
        6.6.2 重构蓝图生成算法
    6.7 实例分析
        6.7.1 模式组成
        6.7.2 模式迁移
        6.7.3 模式的AADL描述
        6.7.4 重构蓝图
    6.8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论文工作总结
    7.2 论文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作者简介

四、航空电子实验室开始F-22驾驶舱测试(论文参考文献)

  • [1]《现代军用直升机》翻译项目实习报告[D]. 陈雅贤. 青岛大学, 2020(02)
  • [2]美军装备建设需求牵引与技术推动研究 ——以F-22战机为例[D]. 夏宇. 国防科技大学, 2017(02)
  • [3]基于OFDM的雷达通信一体化设计方法研究[D]. 刘永军.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9(02)
  • [4]人体与环境工程专业科学技术发展研究[A]. 肖华军,王黎静,黄勇,苏炳君,李运祥. 航空科学技术学科发展报告, 2014
  • [5]基于视觉认知理论的头盔显示界面信息编码方法研究[D]. 邵将. 东南大学, 2016(02)
  • [6]信息环境下智能火力与指挥控制关键技术研究[D]. 毕文豪. 西北工业大学, 2018(02)
  • [7]分布式虚拟维修系统结构研究[D]. 姜乃心. 中国民航大学, 2019(02)
  • [8]飞机驾驶舱数字界面的可用性评估研究[D]. 张惠琳.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20(07)
  • [9]面向知识服务的智能推荐系统研究[D]. 颜端武. 南京理工大学, 2007(01)
  • [10]综合模块化航空电子系统重构与验证方法研究[D]. 丁明. 西北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航空电子实验室开始 F-22 驾驶舱测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