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瑞香素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71例疗效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宋玉杰[1](2021)在《基于数据挖掘研究中医药治疗葡萄膜炎用药规律》文中提出目的:通过从中国知网(CNKI)、重庆维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中搜集和提取中医药治疗葡萄膜炎的文献,然后建立数据库,提取其中的药物信息,并通过统计学和计算机软件进行分析、处理,探究中医药治疗葡萄膜炎的用药规律,为临床治疗葡萄膜炎提供参考。方法:从数据库中检索文献,根据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选择可以纳入本研究的文献。然后标准化处理纳入文献所运用的中药,对高频中药(出现次数≥10次)的类别、四气、五味、归经等进行统计分析,再对高频中药进行聚类分析、关联法则分析。结果:本研究共收集符合条件文献83篇,方剂151个,常用方剂53首,为龙胆泻肝汤、知柏地黄汤、新制柴连汤、抑阳酒连散等,中药159味,高频药物(>10次)42味,占79%;四气以寒性(66%)为主;五味以甘(39%)、苦(39%)为主;归经以肺(22%)、肝(15%)、心(13%)、肾(10%)为主;药物种类以清热燥湿(16%)、清热凉血(15%)、补气(12%)、清热泻火(11%)类等居多;聚类分析聚一类:生地黄;聚二类:生甘草、黄芩、栀子、柴胡、龙胆草;聚三类:泽泻、牡丹皮;聚四类:黄连、赤芍、防风、荆芥、蔓荆子;聚五类:金银花;聚六类:当归、木通、车前子等;关联规则以栀子→柴胡、黄芩→龙胆草、柴胡→龙胆草、栀子→龙胆草等支持度最高。结论:中医对于葡萄膜炎的治疗,常用清热燥湿、清热凉血、益气、清热泻火等类中药,如生地黄、生甘草、黄芩、栀子、柴胡、龙胆草、泽泻、牡丹皮等。
杨金[2](2020)在《刺络放血联合药物竹罐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的病例系列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通过临床病例系列研究探讨刺络放血联合药物竹罐疗法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Degenerative lumbar spinal stenosis,DLSS)的有效性、安全性及影响疗效的相关预后因素。[方法]本研究收集2018年8月至2019年12月在东直门医院推拿疼痛门诊就诊的患者,按照纳入、排除标准筛选入组26例患者,予刺络放血联合药物竹罐疗法治疗。每周治疗2次,共治疗16次,在2月内完成。在治疗前、最后1次治疗结束后、治疗结束1月后采用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特异性量表(Swiss Spinal Stenosis Questionnaire,SSM),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功能障碍指数,生活质量评价简明量表(SF-12)及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病情改善程度等评价标准进行临床疗效评估。针对计量资料,采用均值、标准差,中位数、四分位数,最大值、最小值描述,并进行正态分布检验(Shapiro-Wilk检验等)。针对计数资料,采用例数、构成比进行描述。病例系列研究,每个结局指标涉及3个测量时间点(基线、治疗2月和随访1月),因此本研究采用单因素(时间)、多水平(3个时间点)的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方法或非参数Friedman检验。采用统计软件SRSS20.0对所收集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本课题共筛选35例患者,纳入26例,无脱落病例,最终分析26例病例资料。1基线资料分析:包含年龄、性别、职业、病程、BMI、病情严重及改善程度、SF-12评分、SSM评分、ODI评分等资料。2疗效评价:(1)主要疗效评价-SSM评分:症状维度得分:基线、治疗2月、随访1月的SSM症状均值分别为2.87±0.59分,2.24 ± 0.49分和2.21±0.43分,三个时间点的SSM得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2,50)=3.609,P<0.001;功能维度得分:基线、治疗2月、随访1月的SSM功能总分分别为2.34±0.69分,1.81±0.49分和1.94±0.53分,三个时间点的SSM功能总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校正后F(1.567,39.172)=2.538,P<0.001;满意度维度得分:基线、治疗2月、随访1月时疾病严重程度得分的平均秩次分别为2.85分、1.65分、1.50分,x2=40.219,P<0.001,3个时间点的SSM满意度得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次要疗效评价-ODI评分:基线、治疗2月、随访1月的ODI总分分别为19.06±8.54分,13.29±6.68分和14.02±5.74分,三个时间点的ODI总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校正后F(1.420,35.503)=361.677,P<0.001;(3)次要疗效评价-SF-12评分:生理维度得分:基线、治疗2月、随访1月的SF均值分别为32.38±8.55分,35.38±7.56分和35.65±7.47分,三个时间点的SF得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2,50)=10.724,P<0.001,心理维度得分:基线、治疗2月、随访1月的SF-12均值分别为46.63 ± 9.49分,47.64±9.51分和50.08±9.28分(P>0.001),三个时间点的SF-12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次要疗效评价-病情严重程度:基线、治疗2月、随访1月时疾病严重程度得分的平均秩次分别为3.00分、1.50分、1.50分,x2=49.463,P<0.001,3个时间点的疾病严重程度得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5)次要疗效评价-病情改善程度:治疗2月,医生评价患者较基线自觉病情改善程度评价提高了3.00±0.75分(95%CI,2.70~3.30);随访1月,医生评价患者较基线自觉病情改善程度评价提高了 3.27±0.92分(95%CI,2.90~3.64)。3安全性评价:刺络放血联合药物竹罐疗法治疗DLSS安全性高,未出现不良反应。[结论]1 治疗2月后,DLSS在疼痛、功能障碍方面改善,随访1月后疗效仍然存在。2 刺络放血联合药物竹罐疗法在治疗期间和随访期间未出现不良事件,具有一定安全性。3 刺络放血联合药物竹罐疗法干预DLSS的预后因素主要和基线症状的严重程度相关,症状越轻疗效越好。4 疗效和安全性需要大样本、多中心RCT研究。
于丹丹[3](2020)在《基于复杂网络方法评价活血化瘀中药注射剂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文中认为研究背景在我国,急性脑梗死是最常见的卒中类型,占所有脑卒中的69.6%~70.8%。有研究报告,我国急性脑梗死住院患者发病后1个月内病死率约为2.3%~3.2%,3个月的病死率和致残疾率分别为9%~9.6%和34.5%~37.1%,1年的病死率和致残疾率分别为14.4%~15.4%和33.4%~33.8%。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和高死亡率的特点使得急性脑梗死成为全球重点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加剧了社会和家庭的负担。目前,西医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最新指南推荐使用溶栓、抗凝、抗血小板聚集、降颅内压、降纤、支架置入等疗法。近年来,随着医药科技在中医药制剂领域的广泛运用,中药注射剂,尤其是具有活血化瘀功效的,开始运用于治疗脑梗死并取得较好的疗效。然而,活血化瘀类中药注射剂种类繁多,各有优劣,但临床开展的研究多是中药注射剂与西医治疗的疗效比较,故不同活血化瘀中药注射剂孰优孰劣尚不明确,致使临床医生在选择用药时由于缺乏证据而难以做出选择。因此,比较不同活血化瘀中药注射剂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效果很有必要。研究目的评价不同活血化瘀中药注射剂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并将这些药物进行排序,从中选取疗效排序较好的两种药物初步探索两者治疗脑梗死的疗效机制差异。研究内容(1)开展网状Meta分析研究,即2019年版《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药品目录》(以下简称2019年版《国家医保目录》)中16种活血化瘀类中药注射剂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网状Meta分析。(2)开展排序前5位的中药注射治疗脑梗死的机理研究,即根据网状Meta分析结果,选择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总有效率和NIHSS评分(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排序两个结局指标上均位于前5位的两种中药注射剂,基于网络药理学研究方法,初步探索上述两种中药注射剂治疗脑梗死的疗效机制差异。研究方法(1)网状Meta分析研究方法首先,全面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CNKI)、维普数据库(VIP)、万方数据库(WanFang)、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SinoMed)、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 和 Web of Science,检索香丹注射剂、丹参注射剂、丹红注射剂、脉络宁注射剂、红花注射剂、苦碟子注射剂、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血塞通注射剂/注射用血塞通(冻干)、血栓通注射剂/注射用血栓通(冻干)、灯盏细辛注射剂、灯盏花素注射剂/注射用灯盏花素、冠心宁注射剂、疏血通注射剂、舒血宁注射剂、黄芪注射剂和瓜蒌皮注射剂共计16种活血化瘀类中药注射剂治疗急性脑梗死的随机对照试验。其次,采用Cochrane手册推荐的偏倚风险(Risk of Bias,ROB)评估工具对纳入研究进行质量评价。最后,基于频率学派的统计模型,采用STATA 16软件进行所有数据分析。具体内容包括:使用STATA 16软件中基于多元回归模型的mvMeta软件包进行网状Meta分析;采用Loop-specific Method来评估直接比较结果和间接比较结果的一致程度;计算累积排序概率图下面积(Surface Under the Cumulative Ranking,SUCRA),并以数值由大到小预测各治疗措施疗效排序。(2)网络药理学研究方法首先,通过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ystems Pharmacology Database and Analysis Platform,TCMSP)和中医百科全书(The Encyclopedia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ETCM)收集已筛选出的丹红注射剂(丹参、红花)和脉络宁注射剂(石斛、牛膝、金银花、玄参)的活性成分和靶点,通过人类表型本体(Human Phenotype Ontology,HPO)数据库、Disease connect 数据库、Genecard 数据库和人类孟德尔遗传学(Online Mendelian Inheritance in Man,OMIM)数据库收集脑梗死相关基因,数据背景设为人类基因(Homo Sapiens)。其次,使用Excel 2010整理上述收集的和筛选的结果,删除重复的靶点。将数据导入STRING工具构建以下网络:①丹红注射剂与脑梗死重叠靶点的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Protein Protein Interaction,PPI);②脉络宁注射剂与脑梗死重叠靶点的PPI。网络的节点(Node)表示靶点,边(Edge)表示靶点和靶点之间的相互作用。利用Cytoscape软件中Network Analyzer工具计算网络的重要拓扑参数节点度(Degree)和中介中心度(Betweenness centrality)筛选丹红注射剂和脉络宁注射剂与脑梗死重叠的核心靶点。最后,利用DAVID数据库分别对丹红注射剂与脑梗死重叠的靶点和脉络宁注射剂与脑梗死重叠的靶点进行基因本体(GeneOntology,GO)功能和京都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生物学通路富集分析,以了解丹红注射剂和脉络宁注射剂治疗脑梗死涉及的生物过程(Biological Process,BP)、分子功能(Molecular Function,MF)、细胞组分(Cellular Components,CC)和 KEGG信号通路。即将上述筛选的靶点导入DAVID数据库,限定物种为人,选择标识为Official-gene-symbol,设定阈值P<0.05,筛选出具有统计学意义的生物学过程和信号通路。研究结果(1)网状Meta分析结果将初步检索出21348条相关记录导入文献管理软件NoteExpress,经查重后最终筛选出120篇中文文献。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总体偏低,主要体现在随机序列的生成、分配隐藏和盲法等条目。冠心宁注射剂、瓜蒌皮注射剂和黄芪注射剂的相关研究均不符合纳排标准。除常规治疗外,13种中药注射剂针对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总有效率指标的疗效排序由高到低依次为:脉络宁注射剂+常规治疗>灯盏细辛注射剂+常规治疗>丹红注射剂+常规治疗>注射用丹参多酚酸+常规治疗>血栓通注射剂+常规治疗>苦碟子注射剂+常规治疗>香丹注射剂+常规治疗>血塞通注射剂+常规治疗>疏血通注射剂+常规治疗>灯盏花素注射剂+常规治疗>舒血宁注射剂+常规治疗>红花注射剂+常规治疗>丹参注射剂+常规治疗;13种中药注射剂针对NIHSS评分指标的疗效排序由高到低依次为:血栓通注射剂+常规治疗>脉络宁注射剂+常规治疗>疏血通注射剂+常规治疗>苦碟子注射剂+常规治疗>丹红注射剂+常规治疗>舒血宁注射剂+常规治疗>灯盏花素注射剂+常规治疗>注射用丹参多酚酸+常规治疗>灯盏细辛注射剂+常规治疗>血塞通注射剂+常规治疗>红花注射剂+常规治疗>香丹注射剂+常规治疗>丹参注射剂+常规治疗。(2)网络药理学研究结果鉴于疗效排序均位于前5位的注射剂有脉络宁注射剂、丹红注射剂和血栓通注射剂,而血栓通注射剂与血塞通注射剂有效化学成分相同,不便于区分。因此,本研究选取脉络宁注射剂和丹红注射剂开展机制研究。通过检索TCMSP平台和ETCM平台获得丹红注射剂活性成分339个,基因靶点2479个。通过TCMSP平台和ETCM平台获得脉络宁注射剂活性成分204个,基因靶点1660个。通过检索HPO数据库、Disease-connect数据库、OMIM数据库和Genecard数据库获得脑梗死基因650个。丹红注射剂与脑梗死重叠的靶点基因有13个,脉络宁注射剂与脑梗死重叠的靶点基因有38个。丹红注射剂与脑梗死重叠靶点的相互作用网络包括12个节点,21条边;脉络宁注射剂与脑梗死重叠靶点的相互作用网络包括34个节点,125条边。两种中药注射剂均可通过肿瘤抑制蛋白(Tumor Protein p53,TP53)、内皮一氧化氮合成酶(Nitric Oxide Synthase 3,NOS3)等核心靶点,纤维蛋白溶解、一氧化氮生物合成过程、一氧化氮介导的信号转导、内皮细胞细胞凋亡负调节、凋亡过程的负调控等生物过程,磷脂酰肌醇3’-激酶(The phosphatidylinositol 3’-kinase-Akt,PI3K-Akt)信号通路、缺氧诱导因子(Hypoxia Inducible Factor-1,HIF-1)信号通路和细胞凋亡等信号通路发挥治疗脑梗死的作用。丹红注射剂还可通过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因子1(Serpin Family E Member 1,SERPINE1)、白细胞介素-4(Interleukin-4,IL4)、淀粉样前体蛋白(Amyloid Precursor Protein,APP)等核心靶点,应力激活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MAPK)级联、活性氧代谢过程的正调控、死亡结构域受体对外源性凋亡信号通路的负性调控等生物过程,MAPK信号传导途径等通路治疗脑梗死。脉络宁注射剂还可以通过激酶插入结构域受体(Kinase Insert Domain Receptor,KDR)、白细胞介素-10(Interleukin-10,IL10)、Toll-样受体 4(Toll-like Receptor 4,TLR4)等核心靶点,炎症反应、缺氧的细胞反应和白细胞介素-10产生的正调控等生物过程,血小板活化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信号传导等信号通路发挥治疗脑梗死的作用。结论(1)网状Meta分析结果表明丹红注射剂和脉络宁注射剂治疗急性脑梗死在改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总有效率和NIHSS评分两个结局指标上比其他活血化瘀中药注射剂效果好。(2)网络药理学研究结果表明脉络宁注射剂核心靶点拓扑分析结果整体情况优于丹红注射剂。丹红注射剂的活性成分侧重从调控凝血过程、能量代谢调节和保护血脑屏障等途径来治疗脑梗死,重在活血。脉络宁注射剂的活性成分侧重从调控血小板活化、血栓形成、炎症反应和通过对血管的功能进行调控以抑制动脉粥样硬化损伤等途径治疗脑梗死,重在活血兼清热。(3)药理学研究结果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临床疗效的差异。中医药疗效评价应坚持倡导以疗效为先导的研究策略,可以在临床疗效比较评价确切之后,基于优势评价指标,有针对性地开展机制研究,以更好地为临床上针对同一疾病的同类竞争药物的选择提供用药参考和依据。
李世倩[4](2020)在《芪参健步饮加减治疗气虚血瘀型糖尿病肢体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芪参健步饮加减治疗气虚血瘀型糖尿病肢体动脉硬化闭塞症(Diabetic Limb Arteriosclerosis Obliteration,DLAO)临床疗效,评价其疗效及安全性,为中医药治疗DLAO提供新的方向。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DLAO患者按照随机方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5例。分别给予两组基础治疗,治疗组给予口服芪参健步饮加减,对照组给予糖脉康颗粒冲服(5g tid),8周后观察主要指标:踝肱比(ABI)、跛行指数;次要指标:空腹血糖(FPG)、糖化血红蛋白(Hb A1c)、甘油三酯(TG)、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C)、同型半胱氨酸(Hcy)、胱抑素C(Cys C)、C反应蛋白(CRP)、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Fib)和中医证候积分的变化,以及生命体征、三大常规、肝肾功能、心电图的变化。采用SPSS.21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患者在中医证候积分和疗效方面均有改善,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共35例,显效8例(22.8%),有效22例(62.86%),无效5例(14.3%),总有效率85.71%;对照组35例,显效4例(11.4%),有效18例(51.42%),无效13例(37.15%),总有效率62.86%。2.两组均可改善ABI水平(P<0.05),且治疗后的ABI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跛行指数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在降血糖方面,两组均可改善FPG、Hb A1c水平(P<0.05),且FPG、Hb A1c治疗后的两组疗效基本一致(P>0.05)。在降血脂方面,两组均可改善TC、LDL-C、TG水平(P<0.05),两组治疗后的TC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的LDL-C、TG治疗组效果均优于对照组(P<0.01),说明治疗组在改善LDL-C、TG方面优于对照组。两组治疗前后Hcy、Cys C,无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两组在改善Hcy、Cys C方面疗效不明显;两组均能改善CRP水平(P<0.01),且治疗后的CRP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1)。在改善凝血功能方面,两组均能改善Fib水平(P<0.05),且治疗后的Fib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均能改善D-二聚体水平(P<0.05),且治疗后的D-二聚体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3.治疗前后两组安全性指标未见明显异常者。结论:芪参健步饮加减可有效改善患者ABI和跛行指数,临床症状、血脂、C反应蛋白以及凝血功能,有效控制和延缓糖尿病患者动脉血管并发症,提升患者的生活和工作质量。
黄子杨[5](2020)在《通络舒目汤治疗水液缺乏型干眼的作用规律的探索性研究》文中提出背景:干眼(Dry Eye)作为一种眼科常见疾病,目前较易明确诊断,但治疗效果却不太令人满意。由于干眼的发病机制颇为复杂,导致其治疗方法多样化,在推崇多种综合疗法治疗干眼的背景下,个性化的针对干眼类型制定精准、简便的治疗方案显得尤为重要。相比于其他类型的干眼,单纯中药治疗水液缺乏型干眼(Aqueous deficient dry eye,ADDE)有较为扎实的实验基础和临床研究。祖国医学从整体观念出发,运用中药、针刺、艾灸等方法治疗干眼,取得较好疗效,但临床推广缺乏有力的循证依据,主要存在以下两点亟待解决的问题:一、中医药复方制剂作用于疾病规律的复杂性及不确定性;二、干眼作为一种慢病,其本身的发病机制和病因的复杂性使其治疗方式多样化、复杂化。因此,精确科学地研究出适合中药复方治疗的干眼类型和目标人群,找出其治疗作用的规律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周婉瑜主任医师基于络病理论运用四妙勇安汤加味组成通络舒目汤治疗水液缺乏型干眼发现临床疗效颇佳。周主任结合多年诊治干眼的经验,总结提炼出水液缺乏型干眼的中医病机,发现从络病理论切入,能更好的指导干眼的临床治疗。认识水液缺乏型干眼患者以素体阴虚、络脉不荣为本,外感燥邪,因燥致毒、因燥致瘀,燥、毒、瘀为标,其既为致病因素又为病理产物,进一步导致络脉不通,又因瘀阻络脉不通或络脉不荣而致燥,燥毒瘀互结,循环往复故疾病缠绵难愈。由此提出以解毒通络为治疗原则并运用于临床水液缺乏型干眼的治疗,但通络舒目汤的作用规律需要进行深入探讨。络病学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创立一种辨证论治的体系,用于指导慢性、复杂性疾病的临床辨证与辨证用药,而干眼作为一种慢性疾病被提出其具有复杂的发病机制及致病因素,并且干眼发病率逐年攀升,西医治疗方法局限,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基于此背景,本课题从观察性临床试验着手,通过探索通络舒目汤的目标人群及作用规律,为以后具有高级别循证依据的临床试验打基础。目的:1.探索通络舒目汤治疗水液缺乏型干眼的有效目标人群;2.探索通络舒目汤治疗水液缺乏型干眼的作用规律。方法:本研究是一个观察性研究,收集从2019年4月1日至2020年1月31日来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眼科门诊就诊并确诊为水液缺乏型干眼的患者,予通络舒目汤治疗连续1个月,早晚各口服200ml。采集患者一般人口学资料和治疗前、治疗2周后、治疗4周后的泪膜破裂时间(Tear Break-up Time,BUT)、泪液分泌试验(Schirmer I Test,SIT)、泪河高度(Tear Meniscus Height,TMH)、角膜染色评分(Cornea Fluorescein Staining,CFS)以及主观症状评分,然后进行Shapiro-Wilk检验,对符合正态分布的数据采用配对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的数据采用秩和检验,对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结果:本次研究共观察了 161例患者,其中101例(101眼)连续服用1个月通络舒目汤且资料齐全,将其分析后发现,其中女性74例(占73.3%),101例病例年龄在24-70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4.69±14.02岁;病程短于6个月有59例(占58.4%),6-12个月有10例(占9.9%),长于12个月有32例(占31.7%);长期使用视屏终端产品者68例(占67.3%);所有纳入病例中82例(占81.1%)不伴随全身和眼部其他疾病;51例(占50.5%)病例BUT≤5秒,78例(占77.2%)病例TMH在0.1-0.2mm之间,86例(占85.1%)病例S I T≤5毫米/5分钟;只有30例(占29.7%)病例有轻中度角膜染色。SS组中治疗2周后较治疗前比较S I T及全身症状评分改善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较治疗前比较SIT及全身症状评分改善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OSDI改善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较治疗2周后OSDI及SIT改善有统计学意义。非SS组中治疗后的全身症状评分,OSDI评分,BUT,TMH,S I T和CFS与治疗前相比有显着改善(P<0.01),治疗4周后与治疗2周后比较也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总有效率为85.15%。干眼眼部8个主观症状中,干涩感、异物感、疼痛或刺激感、烧灼或流泪感、眼胀感、眼疲劳6个症状较治疗前有改善,且有统计学差异(P<0.05)。根据干眼严重程度不同,分为轻度(39例,占38.6%)、中度(22例,占21.8%)、重度(40例,占39.6%)干眼。轻度干眼治疗2周后、4周后较治疗前BUT延长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中重度干眼治疗2周后较治疗前BUT延长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4周后才有显着统计学差别(P<0.01);轻、中、重度干眼治疗2周后、4周后较治疗前SIT增加均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轻、重度干眼治疗2周后、4周后较治疗前TMH增加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中度干眼治疗4周后较治疗前TMH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轻、中、重度干眼治疗2周后、4周后较治疗前CFS降低均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总体治疗有效86例病例中,分别根据性别、年龄、病程、职业、有无伴随疾病、BUT、SIT、TMH、CFS、有无治疗前用药史及合并局部用药分组,每组病例主观认可有效率绝大多数都高于80%,其中,伴随干燥综合征等全身性疾病的干眼患者与无基础疾病的患者主观有效率相当,分别为87.5%(8例)和87.0%(69例);视屏终端产品职业者主观有效率高达89.1%;基线水平BUT越长、S IT和TMH越高、CFS越低,则主观认可有效率越高。15例无效病例中,14例未伴随任何全身和眼部疾病,1例视网膜病变激光术后;9例青年患者、4例中年患者、2例老年患者,2例老年患者属于极重度干眼,中青年患者除1例待业外,其余均为视屏终端使用者。本次课题总体观察的161例病例未出现任何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结论:本次研究中通络舒目汤对水液缺乏型干眼患者治疗有效,并未出现任何不良反应;通络舒目汤治疗水液缺乏型干眼的目标人群是不伴随全身疾病的有干眼主观症状及BUT、TMH、SIT、CFS异常的患者以及伴随SS等全身疾病的有干眼主观症状和S I T异常的患者;特别是有干涩感、异物感、疼痛或刺激感、烧灼或流泪感、眼胀感、眼疲劳此六项主诉的干眼患者;通络舒目汤治疗水液缺乏型干眼的作用规律是通过改善患者主观症状及体征治疗干眼,对不伴随任何疾病的干眼患者指标改善优于伴随SS等全身疾病的患者,对改善轻度干眼患者泪膜破裂时间效果比中重度患者显着,患者坚持(4周)连续服用通络舒目汤比短期(2周)连续服用效果更显着;通络舒目汤治疗无效病例中睡眠不足是导致疗效差的关键因素。
王品一[6](2020)在《血栓闭塞性脉管炎中医证治的临床舌象分析研究》文中提出血栓闭塞性脉管炎(Thromboangiitis obliterans,TAO),是一种节段性、非动脉硬化性、炎症性、阻塞性疾病,主要累及四肢远端中小血管、神经等,因此多见下肢血管发病。由于血管节段性、非化脓性炎症的存在伴腔内血栓形成,导致管腔阻塞引起肢体缺血而产生缺血性疼痛,可引起溃疡、坏疽,甚至导致截肢。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治疗较为棘手,预后不良,临床用药种类有限,外科干预存在局限性。中医在治疗本病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诊治核心以辨证论治为基础,局部与整体合参,内外结合遣方施药,为患者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作为辨证论治重要依据之一的中医舌诊,因为其直观性、与脏腑经络的密切联系性,一直被临床医家所重视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目前TAO与中医舌象之间的变化关系无具体临床研究,如何结合中医舌诊,有效预治血栓闭塞性脉管炎、降低肢体坏死、截肢率,将成为本病在中医药诊治方面的重要内容。研究目的:(1)对TAO患者一般临床资料的分布特点比较分析;(2)TAO患者在中医舌象上具有哪些共性特点;(3)将舌象特点与TAO患者临床资料交互分析,发掘其临床意义。研究方法:以2013年1月至2020年1月期间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山西益康脉管炎医院三家诊疗中心(包含门诊和病房)诊断为TAO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采集患者的四诊信息,重点为舌象,还要记录包含发病年龄、临床分期、烟龄量化诊断等在内的一般临床资料,并建立电子和纸质病例数据库,邀请血管科专家进行甄别并比对,通过描述性分析来统计不同舌象特征的分布特点。研究结果:①85例TAO患者中,发病年龄平均在48.19±11.89岁,且男性(83例)明显多于女性(2例)P<0.05,吸烟史TAO患者烟龄平均为23.42±12.48年,36.47%吸烟TAO患烟龄在21年~30年之间;TAO患者职业类别前两位为:工业生产类占37.65%,农林生产类占24.71%。②85例TAO患者中,中医辨证分型计数排序依次:脉络血瘀>脉络寒凝>脉络湿热>气血两虚>脉络瘀毒;临床Fontaine分期计数排序依次:Ⅳ期>Ⅲ期>Ⅱ期,其中Ⅳ期患者按坏死分级计数排序:一级>二级>三级。③85例TAO患者舌象占比排序,舌色:紫舌31.76%>淡红舌21.18%>青舌20.00%>红舌17.65%>淡白舌8.24%>绛舌1.18%;舌形:裂纹舌44.71%>胖大舌18.82%>瘦薄舌15.29%>齿痕舌10.59%>点刺舌4.71%>苍老舌3.53%>娇嫩舌2.35%;苔色:白苔62.35%>黄苔36.47%>灰黑苔1.18%;苔形:薄苔44.71%>厚苔31.76%>偏苔5.88%>少苔15.29%;苔质:腻苔62.00%>燥苔29.41%润苔16.47%>腐苔12.94%>滑苔3.53%>剥苔2.35%;舌下络脉:正常60.00%>异常40.00%。④85例TAO患者临床资料与舌象资料交互对比:在随着患者Fontaine分期的加重和量化诊断等级的上升,重要舌象资料的舌象异常率也呈增加趋势,二者整体趋势呈正相关。⑤烟龄不同组别在Papa评分上存在显着差异,P<0.05(校正后),具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论:舌象特征:85例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患者舌色分布以紫舌最为多见,临床治疗时应辨别紫舌形成的原因后指导用药;舌形分布尤以裂纹舌多见,提示临床不可单一使用活血化瘀类药物,应根据出现裂纹舌的原因,适当调整配伍用药;腻苔、黄苔占比较大,除了血瘀、寒凝因素外,湿热与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发病也存在密切关系;中医舌象特点除了对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具有诊断价值外,对疾病的进程、分期也有重要作用,同时也存在潜在的临床预判价值。危险因素方面烟龄长,劳力性职业与TAO量化诊断评分升高存在联系。
刘阳[7](2020)在《瑞香狼毒提取物对人肺腺癌A549细胞的作用和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研究拟以西瑞香素为指标,筛选优化瑞香狼毒最佳提取工艺,进而研究瑞香狼毒提取物对体外人肺腺癌A549细胞的作用及机制。材料与方法:以瑞香狼毒所含香豆素类化合物西瑞香素为指标,结合响应面分析法(Box-Behnken)利用HPLC进行最佳提取工艺研究。体外培养人肺腺癌A549细胞,采用MTT测定并筛选瑞香狼毒提取物(SCE)对人肺腺癌A549细胞最佳作用浓度;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划痕实验SCE对人肺腺癌A549细胞生长抑制情况;通过激光共聚焦和荧光显微镜分别观察JC-1染色和Hoechst33342染色后不同SCE剂量组药物作用下人肺腺癌A549细胞线粒体膜电位和细胞凋亡情况;Western blot检测p53和MDM2蛋白的表达。结果:1.瑞香狼毒提取物(SCE)最佳提取工艺参数为:采用超声法提取,提取时间50 min,乙醇浓度90%,液料比7.5:1;二次回归模型方程:Y=185.96+17.17A-9.58B+0.70C+15.25AB+3.91AC-8.76BC+6.79A2-29.84B2-23.63C2,西瑞香素理论提取率为189.6μg/g;在此最优条件下,提取3批进行验证,平均提取率为188.55μg/g。2.MTT试验结果表明:SCE作用于人肺腺癌A549细胞后,在1ug/m L-20ug/m L浓度范围内,随着药物浓度的增加,细胞生长抑制率增强,呈现出良好的量-效关系。24h和48h半数抑制率IC50分别为37.5μg/ml和22.16μg/ml,综合药物溶解性和量-效关系选取10ug/m L浓度作为细胞作用最佳浓度。3.细胞划痕实验显示:SCE对人肺腺癌A549细胞生长抑制。24h细胞迁移率:对照组(24.39±1.21)高于加药组(19.51±1.23)(P<0.01);48h细胞迁移率:对照组(58.54±2.10)高于加药组(45.78±1.67)(P<0.01)。4.JC-1染色结果表明,不同剂量组SCE均具有不同程度的促线粒体凋亡作用,与正常组、低剂量相比,中剂量、高剂量和CCCP阳性组可观察到明显线粒体膜电位变化后的绿色荧光。5.Hoechst33342细胞凋亡试验显示,人肺腺癌A549细胞正常染色后呈淡蓝色,SCE作用后,从低剂量到高剂量组蓝色增强至逐渐呈亮白色,细胞凋亡后细胞核呈碎块状致密浓染或呈固缩状致密浓染。6.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提示:与对照组比较,低、中、高剂量组p53表达有不同程度(P<0.05)上升;与低剂量和对照组比较,MDM2蛋白中、高剂量组表达显着下降(P<0.01)。结论:1.HPLC结合响应面优化分析所得西瑞香素含量测定结果可靠,色谱条件和检测方法稳定、可操作性强,重现性和回收率良好,回归模型实测值与理论值预期值拟合度较好,以西瑞香素得率为指标该提取工艺条件下所得瑞香狼毒提取物(SCE)可作为体外活性研究的样品。2.MTT实验结果表明瑞香狼毒提取物(SCE)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对人肺腺癌A549细胞有抑制作用,量效关系良好,抑制作用与药物浓度呈正相关。3.细胞划痕实验初步观察到瑞香狼毒提取物(SCE)对人肺腺癌A549细胞抑制作用。4.线粒体凋亡和Hoechst33342细胞凋亡结果表明,瑞香狼毒提取物(SCE)引起人肺腺癌A549细胞凋亡过程中,线粒体膜电位和细胞核、染色质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5.瑞香狼毒提取物(SCE)体外作用于人肺腺癌A549细胞后,可能通过作用于p53-MDM2负反馈通路,发挥抑制A549细胞增殖的作用。
王雁彬,李廷荃,化金凤[8](2014)在《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中医治疗研究进展》文中提出本研究论述血栓闭塞性脉管炎中医药方面治疗的近况,包括中医辨证、医家特色治疗、专方验方、单味中药、中医外治疗法等。指出中医药治疗TAO的优势与欠缺之处。
张茜[9](2014)在《电针夹脊穴辅助治疗Ⅰ期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运用电针夹脊穴辅助治疗工期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0例患有工期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两组。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首先患者需配合戒烟,按需要可给予镇痛、抗炎等基础对症治疗;前列地尔注射液扩张血管,改善循环;丹参川芎嗪注射液行气活血通络;口服通塞脉片以活血化瘀),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电针夹脊穴治疗。对治疗组患者与对照组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踝肱指数、足部皮肤温度、最大行走距离、免疫球蛋白及补体测定、血液流变学、微循环血流描记等各项指标进行比较。结果:经过治疗,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5.00%,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00%。治疗组患者临床症状、体征、各项检查指标好转均优于对照组患者。结论:1、电针夹脊穴辅助治疗能促进侧支循环建立,明显改善缺血肢体末端的微循环血流量。2、电针夹脊穴辅助治疗能使工期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患者的踝肱指数、最大行走距离、足部皮肤温度、免疫球蛋白及补体测定、血液流变学、微循环血流等指标得到改善。
宋博翠[10](2014)在《瑞香素对小鼠淋巴细胞免疫抑制效果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文中指出免疫抑制药物是一类临床上被用于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和移植排斥反应的重要药物,在人类疾病的治疗过程中有较好的应用价值。虽然已经有多种免疫抑制药物如环孢菌素A(CSA),他克莫司(FK506),甲氨蝶呤(MTX),硫唑嘌呤(AZA)和利妥昔单抗等已经应用于临床,但药物的毒性是使用这些免疫抑制药物广泛应用于临床的主要障碍。因此,期待开发新的、安全的用于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和移植排斥反应的免疫抑制药物已久。中草药在疾病中的应用具有悠久的历史,由于中草药资源分布广泛,治疗过程中毒副作用较小,因此在治疗疾病方面具有十分明显的优势。本论文选择以中药单体为研究对象,从体外和体内两个方面研究中药单体对机体的免疫抑制作用,为其作为一种新的免疫抑制药物应用于临床提供实验依据。我们选用脾淋巴细胞增殖试验体外筛选具有免疫抑制活性的中药单体,使用MTT法进行脾淋巴细胞毒性和增殖试验。我们选取了八种中药单体在体外分别以不同的浓度作用于小鼠脾淋巴细胞(ConA或LPS刺激后)48h。实验筛选到三种具有潜在免疫抑制作用的中药单体,其中,漆黄素(FIS)能够有效地抑制T淋巴细胞增殖,棉酚(GOS)和瑞香素(DAP)能够有效地抑制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增殖,并且对小鼠脾淋巴细胞增殖呈现出剂量依赖性的抑制作用。在三种中药单体中,DAP是毒性最小的中药单体。因此,本研究中,我们选用具有较低毒性和潜在免疫抑制活性的DAP进行后续免疫抑制作用的研究。本研究旨在研究DAP对小鼠淋巴细胞的免疫抑制作用和基本机制。前期研究证明在体外,DAP能够抑制ConA和LPS诱导的小鼠脾细胞的增殖反应,提示其对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的增殖反应有直接的抑制作用。细胞增殖主要是通过细胞周期调控的,细胞周期由不同的连续的阶段(G0/G1,S,G2/M)组成。我们使用碘化丙啶染色法分析细胞周期分布情况,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发现,随着DAP浓度的增加,处于G0/G1期的细胞数增加,处于S期和G2/M期的细胞数则减少,说明DAP是在G0/G1期阻断DNA合成来抑制小鼠淋巴细胞有丝分裂和细胞过度增殖。细胞因子是免疫系统重要的调节剂和效应剂。尤其是多种促炎细胞因子已被证明与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有关。在本研究中,我们使用的ConA作为T细胞有丝分裂原,选择Th1型细胞因子IL-2、IFN-γ和Th2细胞因子IL-4、IL-6用于检测DAP对Th1和Th2细胞的影响。结果表明,DAP可以显着抑制ConA诱导的小鼠脾细胞主要细胞因子分泌和mRNA的表达,提示其抑制细胞因子产生的作用环节在mRNA表达阶段。这些研究表明,DAP的免疫抑制作用与抑制细胞因子的产生与分泌有关系。细胞内Ca2+是一种典型的细胞内信使,它的许多细胞效应是通过钙调蛋白(CaM)转导,Ca2+/CaM复合物调节多种下游目标包括蛋白质激酶和磷酸酶。其中,与免疫相关的最重要的两条途径是受CaM调节的CaN-NFAT途径和CaMKⅡ-NF-κB途径。本试验通过使用ConA刺激小鼠T淋巴细胞,检测DAP对CaN-NFAT和CaMKⅡ-NF-κB信号转导通路的影响,从而探明DAP免疫抑制作用机制。我们的结果表明,在ConA组,[Ca2+]i浓度升高后与CaM结合,CaM使CaN和CaMKⅡ活化,CaN和CaMKⅡ使NFAT和NF-κB去磷酸化从细胞浆转位到细胞核中。正如预期的那样,DAP能够抑制ConA诱导的NFAT和NF-κB易位到细胞核来阻止T细胞的活化。为了对DAP的临床疗效提供客观的评价指标,我们通过使用5%的DNFB腹部致敏的方法建立DTH小鼠模型,分析DAP对DTH小鼠模型中胸腺和脾脏指数、T淋巴细胞增殖、CD4+T和CD8+T细胞的数量、细胞因子表达和小鼠耳组织水肿的影响,进一步验证DAP在体内的免疫抑制作用。结果显示与DTH模型组相比,DAP药物治疗组能够降低DTH小鼠胸腺指数和脾脏指数,使淋巴细胞的增殖程度受到抑制;耳廓组织学检测也表明DAP药物治疗组能明显减少淋巴细胞的浸润;DAP还能降低DNFB处理后的CD4+T和CD8+T细胞的数量,下调细胞因子的表达,证实了DAP对DTH模型有免疫抑制作用。我们还通过皮下注射卵清白蛋白(OVA)建立了OVA致敏小鼠模型,研究了不同浓度的DAP对OVA小鼠模型中B淋巴细胞增殖、细胞因子表达、OVA特异性总IgG和IgG亚类IgG1和IgG2a的抗体效价的影响。结果显示与OVA模型组相比,DAP能够显着抑制B淋巴细胞增殖,细胞因子表达和OVA特异性IgG、IgG1和IgG2a的抗体分泌,表明DAP能够同样减弱OVA致敏小鼠模型的免疫反应程度。综上所述,DAP对T和B淋巴细胞的增殖和分泌功能都有直接的抑制作用,表明DAP对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反应都具有抑制作用;DAP在体外和体内都具有较强的免疫抑制活性,这表明DAP具有作为免疫抑制药物的潜在作用。本研究为DAP的更深入研究提供了基础,并为未来临床上的合理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提高其在临床上的应用价值。
二、瑞香素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71例疗效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瑞香素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71例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数据挖掘研究中医药治疗葡萄膜炎用药规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文献挖掘 |
1. 资料与方法 |
1.1 检索策略 |
1.2 文献筛选 |
1.3 数据处理 |
1.4 统计分析 |
2. 研究结果 |
2.1 高频中药出现频数、频率统计 |
2.2 高频中药四气、五味、归经、功效类别统计 |
2.3 高频中药聚类分析结果 |
2.4 高频中药关联规则结果 |
2.5 核心中药网络图 |
讨论 |
1. 高频中药功效分析 |
2. 高频中药四气五味归经归类分析 |
2.1 四气分析 |
2.2 五味分析 |
2.3 归经分析 |
2.4 功效归类分析 |
3. 高频中药聚类分析 |
4. 高频中药关联规则分析 |
结论 |
自我评价 |
1. 优点 |
2. 不足 |
综述 |
1. 中医对葡萄膜炎认识 |
1.1 病名 |
1.2 病因 |
1.3 病机 |
1.4 辨证 |
1.5 诊断依据 |
1.6 治疗 |
1.7 预防与调护 |
2. 西医对葡萄膜炎认识 |
2.1 分类 |
2.2 病因病理 |
2.3 诊断依据 |
2.4 治疗 |
3. 小结 |
参考文献 |
科研成绩 |
致谢 |
(2)刺络放血联合药物竹罐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的病例系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的研究进展 |
1 西医学对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的研究进展 |
2 中医学对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的研究进展 |
综述二 保守疗法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的研究进展 |
1 以西药为主的疗法 |
2.以中医药为主的疗法 |
小结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研究目的与研究设计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设计 |
研究资料与方法 |
1 临床资料 |
2 治疗方案 |
3 疗效评价 |
4 不良事件及处理 |
5 研究实施流程 |
6 数据管理 |
7 统计分析 |
8 预后影响因素分析方法 |
研究结果 |
1 基线资料 |
2 治疗2月、随访1月后的疗效评价 |
3 刺络放血联合药物竹罐疗法的预后因素 |
讨论 |
1 疗效评价结果 |
2 与其它中医保守疗法研究结果对比 |
3 本疗法临床有效性分析 |
4 疗效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历 |
(3)基于复杂网络方法评价活血化瘀中药注射剂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对照表 |
论文整体框架概述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基于复杂网络理念的研究方法在中医药领域中的应用概述 |
综述二 活血化瘀类中药注射剂在治疗急性脑梗死中的应用概述 |
第二部分 基于两种复杂网络方法评价活血化瘀类中药注射剂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研究 |
1 前言 |
2 资料与方法 |
2.1 数据来源 |
2.1.1 网状Meta分析 |
2.1.2 网络药理学 |
2.2 研究方法 |
2.2.1 网状Meta分析 |
2.2.2 网络药理学 |
3 技术路线 |
4 结果 |
4.1 网状Meta分析结果 |
4.1.1 文献检索结果 |
4.1.2 纳入研究的质量评价 |
4.1.3 证据网络图 |
4.1.4 不一致性检验 |
4.1.5 治疗结果排序 |
4.2 网络药理学结果 |
4.2.1 药物成分及药物、疾病靶点信息 |
4.2.2 核心靶点分析 |
4.2.3 GO功能富集分析 |
4.2.4 KEGG通路分析 |
5 讨论 |
5.1 研究结果总结 |
5.2 网状Meta分析结果与网络药理学研究结果之间的关联 |
5.3 研究局限性 |
6 结论 |
7 创新点与展望 |
7.1 创新点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附录一 检索策略 |
附录二 纳入120篇文献题录 |
附录三 纳入120篇文献的基本特征 |
附录四 13种中药注射剂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总效率和NIHSS评分的网状Meta分析结果和发表偏倚检测结果 |
(4)芪参健步饮加减治疗气虚血瘀型糖尿病肢体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abstract |
提要 |
引言 |
临床研究 |
一、临床资料 |
(一)病例来源 |
(二)诊断标准 |
(三)病例选择标准 |
二、研究方法 |
(一)临床分组 |
(二)治疗方案 |
(三)观察指标 |
(四)疗效评价 |
(五)统计方法 |
三、研究结果 |
(一)基线比较 |
(二)治疗前后疗效指标分析 |
(三)安全评价 |
讨论 |
一、现代医学对本病的认识 |
(一)危险因素 |
二、祖国医学对本病的认识 |
(一)中医病名及源流 |
(二)古今医家对脉痹病因病机的认识 |
三、导师对本病的认识 |
(一)气虚为本,血瘀为标 |
(二)久病入络,络脉瘀阻 |
(三)益气温阳以求本,活血通络以治标 |
四、组方分析及现代药理研究 |
(一)方药组成 |
(二)方义分析及用药特色 |
(三)单味药分析 |
五、临床疗效分析 |
(一)中医证候疗效分析 |
(二)治疗后ABI和跛行指数的疗效分析 |
(三)治疗后血糖、血脂疗效分析 |
(四)治疗后Hcy、CysC、CRP疗效分析 |
(五)治疗后凝血功能疗效分析 |
(六)治疗后证候积分疗效分析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 糖尿病肢体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发表论文 |
(5)通络舒目汤治疗水液缺乏型干眼的作用规律的探索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对照表 |
文献综述 |
前言 |
一、研究方法及临床资料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设计 |
3. 诊断及纳排标准 |
4.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
5. 安全性评价 |
6. 统计分析 |
二、研究结果 |
1. 病例分布 |
2. 疗效分析 |
3. 安全性分析 |
4. 合并局部用药 |
三、结论 |
四、讨论 |
1. 从络病理论认识干眼 |
2. 素体阴虚、燥毒瘀结、络脉不通为主要病机 |
3. 解毒通络为治疗原则 |
4. 口服通络舒目汤治疗 |
5. 典型病例讨论 |
6. 本次研究意义 |
7. 本次课题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
附录2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6)血栓闭塞性脉管炎中医证治的临床舌象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文献综述 |
1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
1.1 现代医学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临床表现及体征 |
1.2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流行病学及预后评估研究 |
1.3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病因与病理生理机制 |
1.4 TAO的诊断及分期 |
1.5 TAO的治疗方案 |
2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中医研究进展 |
2.1 中医古籍文献对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病因的认识 |
2.2 中医古籍对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病机的探讨 |
2.3 当代中医对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辨证分型的认识 |
2.4 中医对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治疗的研究 |
3 中医舌象概述 |
3.1 舌的基本形态与功能结构 |
3.2 舌诊的中医学原理 |
3.3 舌诊的内容 |
参考文献 |
前言 |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舌象识别标准 |
1.6 职业状态分类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研究计划 |
2.2 舌象采集方法与要点 |
2.3 信息收集流程 |
2.4 舌象处理流程 |
2.5 数据整理与统计 |
研究结果 |
1 基本信息统计分析 |
2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患者舌象的一般特征 |
2.1 85例TAO患者舌色分布特征 |
2.2 85例TAO患者舌形分布特征 |
2.3 85例TAO患者苔色分布特征 |
2.4 85例TAO患者苔形分布特征 |
2.5 85例TAO患者苔质分布特征 |
2.6 85例TAO患者舌下络脉分布特征 |
3 85例TAO患者其他资料分布特征 |
讨论 |
1 一般临床资料讨论 |
2 舌象特点讨论 |
结论 |
结语 |
本研究创新点 |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图 |
附表 |
致谢 |
个人简历 |
(7)瑞香狼毒提取物对人肺腺癌A549细胞的作用和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实验一 瑞香狼毒西瑞香素提取工艺优化 |
材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实验二 瑞香狼毒提取物对人肺腺癌 A549 细胞的作用机制研究 |
材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小结 |
结论 |
研究创新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综述 瑞香狼毒中香豆素类化合物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致谢 |
(8)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中医治疗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中医辨证 |
2 医家特色 |
3 专方验方 |
4 单味中药 |
5 外治法 |
5.1 中药外洗 |
5.2 中药外敷 |
5.3 针灸治疗 |
5.4 穴位埋植药线疗法 |
6 小结与展望 |
(9)电针夹脊穴辅助治疗Ⅰ期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祖国医学对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疾病的研究概况 |
1. 祖国医学对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疾病的认识 |
2. 祖国医学对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疾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
3. 祖国医学对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辨证分型 |
4. 祖国医学对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治疗进展的研究 |
4.1 辨证分型治疗 |
4.2 中药专方加减治疗 |
4.3 自拟中药汤剂治疗 |
4.4 外治法治疗 |
4.5 内外合治治疗 |
4.6 针灸治疗 |
4.7 其他治法治疗 |
5. 体会 |
现代医学对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认识和治疗概况 |
1. 流行病学 |
2. 病因及发病机制 |
2.1 病因 |
2.2 发病机制 |
3. 病理变化 |
4. 临床表现与分期 |
4.1 症状 |
4.2 体征 |
4.3 临床分期 |
5. 诊断与鉴别诊断 |
5.1 诊断标准 |
5.2 与其他疾病鉴别诊断 |
6. 辅助检查 |
7. 治疗 |
7.1 一般治疗 |
7.2 药物治疗 |
7.3 辅助治疗 |
7.4 手术治疗 |
临床研究 |
1. 病例来源 |
2. 诊断标准和病例选择标准 |
2.1 诊断标准 |
2.2 纳入标准 |
2.3 排除标准 |
2.4 剔除标准 |
2.5 脱落标准 |
3. 一般资料 |
4. 研究方法 |
4.1 治疗药物 |
4.2 脉冲电疗仪 |
4.3 激光多普勒血流仪 |
4.4 治疗方法 |
5. 观察指标 |
6. 疗效评定标准 |
6.1 总体疗效判断标准 |
6.2 主观症状疗效评分标准 |
7. 统计学方法 |
结果 |
1. 治疗组患者与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总体疗效对比 |
2. 治疗组患者与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主要症状缓解程度对比 |
3. 治疗组患者与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踝肱指数(ABI)及最大行走距离的变化比较 |
4. 治疗组患者与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足部皮肤温度的变化比较 |
5. 治疗组患者与对照组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对比 |
6. 治疗组患者与对照组患者免疫球蛋白及补体测定指标的对比 |
7. 治疗组患者与对照组患者微循环血流变化情况对比 |
讨论 |
1. 关于夹脊穴治疗方法分析 |
1.1 祖国医学对夹脊穴治疗机理的认识 |
1.2 现代医学对夹脊穴在解剖学方面的认识 |
2. 电针夹脊穴治疗与脊髓刺激的联系 |
3. 电针夹脊穴治疗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
4. 电针夹脊穴治疗对免疫球蛋白及补体的影响 |
5. 电针夹脊穴治疗对微循环血流的影响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图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文章 |
个人简历 |
(10)瑞香素对小鼠淋巴细胞免疫抑制效果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写词表 |
前言 |
第一篇 文献综述 |
第1章 淋巴细胞活化及其免疫应答反应 |
1.1 T 淋巴细胞 |
1.2 B 淋巴细胞 |
第2章 临床上常用的免疫抑制药物的研究进展 |
2.1 糖皮质激素类免疫抑制药物(GC) |
2.2 化学免疫抑制药物 |
2.3 提取自真菌代谢产物的免疫抑制药物 |
2.4 提取自中草药的免疫抑制药物 |
2.5 结语 |
第3章 瑞香素的研究进展 |
3.1 理化性质 |
3.2 瑞香素的毒理作用 |
3.3 瑞香素的药理作用 |
3.4 结语 |
第二篇 实验研究 |
第1章 筛选具有免疫抑制活性的中药单体 |
1.1 材料 |
1.2 方法 |
1.3 结果 |
1.4 讨论 |
1.5 小结 |
第2章 瑞香素对淋巴细胞体外细胞周期的影响 |
2.1 材料 |
2.2 方法 |
2.3 结果 |
2.4 讨论 |
2.5 小结 |
第3章 瑞香素对小鼠脾脏 T 淋巴细胞细胞因子分泌的影响 |
3.1 材料 |
3.2 方法 |
3.3 结果 |
3.4 讨论 |
3.5 小结 |
第4章 瑞香素对小鼠脾脏 T 淋巴细胞中 Ca~(2+)通路的影响 |
4.1 材料 |
4.2 方法 |
4.3 结果 |
4.4 讨论 |
4.5 小结 |
第5章 瑞香素对 DNFB 诱导的小鼠迟发型超敏反应的影响 |
5.1 材料 |
5.2 方法 |
5.3 结果 |
5.4 讨论 |
5.5 小结 |
第6章 瑞香素对 OVA 免疫小鼠模型体液免疫反应的影响 |
6.1 材料 |
6.2 方法 |
6.3 结果 |
6.4 讨论 |
6.5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导师简介 |
作者简介 |
致谢 |
四、瑞香素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71例疗效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数据挖掘研究中医药治疗葡萄膜炎用药规律[D]. 宋玉杰.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刺络放血联合药物竹罐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的病例系列研究[D]. 杨金.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
- [3]基于复杂网络方法评价活血化瘀中药注射剂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D]. 于丹丹.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0(01)
- [4]芪参健步饮加减治疗气虚血瘀型糖尿病肢体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疗效观察[D]. 李世倩.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12)
- [5]通络舒目汤治疗水液缺乏型干眼的作用规律的探索性研究[D]. 黄子杨.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0(01)
- [6]血栓闭塞性脉管炎中医证治的临床舌象分析研究[D]. 王品一.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7]瑞香狼毒提取物对人肺腺癌A549细胞的作用和机制研究[D]. 刘阳.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0(02)
- [8]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中医治疗研究进展[J]. 王雁彬,李廷荃,化金凤.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4(10)
- [9]电针夹脊穴辅助治疗Ⅰ期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临床研究[D]. 张茜.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14(10)
- [10]瑞香素对小鼠淋巴细胞免疫抑制效果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D]. 宋博翠. 吉林大学, 201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