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湾村节水灌溉效果显着

丰湾村节水灌溉效果显着

一、节水灌溉效果显着的冯湾村(论文文献综述)

舒帆[1](2014)在《我国农用地膜利用与回收及其财政支持政策研究》文中指出20世纪70年代,地膜覆盖技术开始兴起并在欧洲、美国、日本等国家迅速普及,因为增产效果好,在我国大面积推广使用,目前,我国每年地膜使用量约120万吨,地膜覆盖作物已超过50种;每年地膜覆盖面积达2.5亿亩,应用区域遍及全国。但是农用地膜残留的危害不容忽视。因在自然条件下极难降解,在土壤内可存在200~400年,存留的农用膜破坏土壤的物理和化学结构,可抑制土壤微生物的生长,最终导致作物难以发芽出苗,作物减产,影响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使农民的收入受到极大的影响。本论文采用查阅文献法、系统分析法、比较研究法和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对甘肃、宁夏、新疆等地农用地膜利用和回收现状,以及相关财政支持政策展开分析研究,系统梳理财政政策支持的重点方向和主要内容,研究提出建立财政支持政策等相关建议。论文经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和建议:一是农用地膜使用量大,地膜残留污染防治应给予重视;二是需要进一步加强各级财政政策支持;三是相关科技研究需要加强。在此基础上,提出三方面建议:一是加强宣传引导。使得广大人民群众尤其农民(农业专业合作社、从事农业生产的企业,以下简称农民)和回收利用企业充分认识地膜残留的危害和存在的利润;二是加强农田地膜残留污染监控和防治,摸清底数、制定规划、分级防治;三是强化科技支撑,重视成果应用。将地膜污染防治列入科技重点支持项目,依托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针对残膜资源化利用、可降解地膜、机械回收等关键问题加强科研攻关,同时,加快科技成果应用转化;四是建立扶持政策,完善长效机制。针对使用、回收、再利用等环节,对农民、企业等主体给予补助和扶持,引导其可持续发展。

苏晓芳[2](2014)在《黄土丘陵沟壑区空间贫困及其分异机制研究 ——以宁夏海原县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涌现出了一系列相关问题。其中,贫困作为一个广发性、普遍性的问题受到了世界各地政府的广泛关注。对于贫困而言,我们并不陌生。世界范围内有近乎一半的人口经受着不同程度贫困的困扰与折磨,正因如此,贫困成为了现今世界最着名“三P”问题(Poverty、pollution、population)中的之一,并受到来自世界各处众多研究者们的关注。本文是在社会地理学、贫困地理学、经济地理学及其他多门相关学科理论的综合指导下运用理论、实践相结合,定性定量相辅助等众多方法与《扶贫纲要》相衔接,以国家确定的连片特困地区一宁夏六盘山区为研究对象,以行政村为基本单元,按照纯回民贫困村、纯汉族贫困村和回汉混居贫困村3种民族类型以及河谷川地山间洼地区、中山地貌区、黄土梁区、平原区、土石山区5种地貌类型相叠加的方式,并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法将整个抽样过程分为两阶段(阶段一是县域抽样本村,阶段二为样本村内抽调查农户)对总体研究对象进行抽样来确定样本量,并建立了完整的地理资本体系,划分出空间贫困地域类型以及绘制出空间贫困地图,揭示空间贫困及其分异机制,提供贫困地域类型分异的解释框架。本论文的研究结论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本文对宁南贫困山区的研究,从洛伦兹曲线和基尼系数分析来讲既与我国目前的城乡二元结构有关系,另一方面,户籍制度等一系列制度的安排将城乡人口、社会生活和经济人为的分割成两个相互隔离的部分,使得农村内部的发展呈现出参差不齐的现状。海原县各地貌类型区域的洛伦兹曲线和基尼系数都有各自的分布趋势变化特点。(二) Pearson分析由四年数据分析得出,滞后的科学生产技术、恶劣的农村居住环境、繁杂古老的生产方式及民族地区农民落后的思想面貌等都是造成当地贫困的主要因素所在,且消贫因素和致贫因素之间随着时间变化会有相互转化趋势。(三)Bp神经网络分析中可根据对经济消贫指数分析、社会致贫指数分析、自然致贫(消贫)指数分析以及致贫、消贫指数模拟结果小结中可得到,经济消贫指数、社会致贫指数、自然致贫指数代表各自不同的意义。可根据各个指标对于缓解或加剧该区域贫困情况的贡献处于何等作用来制定相关的政策意见。在以后的社会经济建设中控制相关内容,作出合理调节或删改,为区域的统筹规划提供切实有效的意见和策略。

田秋霞[3](2013)在《不平衡发展格局下的农村土地利用效益分析 ——以兰州市榆中县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发展不平衡是人类社会发展中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无论是在全球、一国范围内,还是在一个地区的发展中,不平衡现象始终客观存在。立足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格局,比较和分析土地利用效益,是一个较新的研究。我国是一个传统农业大国,幅员辽阔,地貌气候复杂多样,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问题自古至今一直存在。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不平衡发展战略的实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但同时造成和加剧了今天我国区域发展的不平衡,这种不平衡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很多方面和不同层次,主要是由自然条件、资源禀赋、历史原因、政策导向、人口因素、环境因素等多重原因造成的。本文以甘肃省榆中县为例,采用文献分析法、指数评价法和耦合关联分析法,对榆中县土地利用效益进行了分析和评价,将全县划分为三大区块,分别对各区块土地利用效益进行了比较,并选取了三个村进行了重点研究;按照榆中县三大区块土地利用的不平衡性,研究了三大区块的经济发展情况与土地利用效益的耦合关系,并分别对影响土地利用综合效益的政策投入、自然禀赋、社会经济等三类因素与土地利用效益的关联度进行了分析,讨论了不平衡发展格局下各因素对土地利用效益的影响程度。本文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榆中县从县情来看,发展不平衡的特点非常明显。中部各乡镇经济社会发展较快,北部和南部山区则发展较慢。这种不平衡发展格局是由于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政策倾斜等多重因素造成的,榆中县各乡镇自然条件差异大,在土地面积、耕地面积、自然气候、农业生产经营条件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各乡镇人口数量、交通状况、经济发展基础、产业结构等方面也存在较大差异;基于自然条件和发展基础的不同,在宏观政策主导下,也产生了一些政策倾斜,特别是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形成了一批重点乡镇、示范点,和一些落后区域相比,政策支持和公共投入差异明显。(2)榆中县各乡镇土地利用效益的差异性较大,存在较为明显的不平衡性。北部的青城、园子岔、哈岘、上花岔、贡井、中连川6个处于干旱山地区域的乡镇,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均较低;中部的城关镇、夏官营、三角城、来紫堡、和平等等13个处于榆中盆地及苑川河谷区的乡镇,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指数都最高,生态效益指数也处于中上水平;南部的银山、马坡、新营、龙泉等4个乡镇属于高寒半湿润低山丘陵区,土地利用的生态效益指数处于较高水平,但土地投入产出比依然很低,发展相对闭塞,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指数均较低,综合效益指数居于全县中低水平。(3)榆中县农村土地利用效益与全县不平衡发展具有较强的耦合性。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全县在各乡镇的基础设施建设、产业政策与特色农业扶持、城镇化建设的支持力度等方面的差异,直接关系到土地利用效益的高低,在同一区块下的不同村庄,也因为具体发展政策、发展条件的差异,土地利用效益和发展水平存在不平衡;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高低与土地利用效益的高低具有较强的耦合性,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格局与土地利用效益的不平衡格局具有较强一致性。(4)分析不平衡发展对土地利用效益的影响。榆中县农村土地利用效益是受多重因素影响的,按照政策投入、自然条件与资源禀赋、经济社会等三个类别,具体甄选了17个具体因素,分别对其与土地利用效益的关联度进行了测算和分析,比较了其对土地利用效益影响程度的大小;同时针对全县三大区块的土地利用效益的差别,分别找出了影响土地利用效益的关键因素。(5)针对全县不平衡发展状态下的土地利用效益差异,结合现有政策,提出了一系列提高农村土地利用效益的对策、建议。通过加大农村基础设施投入、发展主导特色产业、推动农业产业化、加强土地整理和土地管理、加快推进农村土地流转等政策措施,可有效提高土地利用效益。(6)对研究内容进行了梳理、总结,得出了本文的研究结论:榆中县具有较强的发展不平衡性,各地经济社会发展差异较大,土地利用效益也具有显着的区域差异和不平衡性;榆中县各区块、乡镇、村庄土地利用效益的高低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高低具有较强的耦合性,相关因素与土地利用效益具有一定程度的相关性,部分因素对土地利用效益提高具有显着的影响作用,要因地制宜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益可以针对影响土地利用效益的关键因素来出台相关政策和扶助措施。

朱媛瑛[4](2010)在《兰州市新农村建设绩效分析与评价》文中研究表明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意义深远的系统工程,是党中央高瞻远瞩、审时度势、统揽全局、与时俱进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有力铺垫,如何持续推进至关重要,对其进行绩效评价必不可少。如何对新农村建设绩效做出科学、合理的分析和评价,对今后继续推进新农村建设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评价新农村建设绩效,不仅可以有针对性地对各地进行新农村建设提出具体指导意见,及时发现建设过程中的薄弱环节,及时调整工作重点和努力方向,为制定决策措施提供科学依据,而且可以对新农村建设前景进行预测和评估,明确建设方向,增强广大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决心和信心。为获得有关新农村建设实际情况的第一手数据,笔者对兰州市“三县”、“五区”部分农户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多数农民对新农村建设的认知程度较高,持支持态度,表示该项建设事业确实给他们带来了实惠,对他们改善生产、生活条件有很大的帮助,希望建设成果能惠及更多的人,给他们带来更多的好处。在物质和精神生活水平、村务公开、社会治安状况等方面,多数农民表示,较试点前有很大程度的改善,物质生活水平不仅得以提高,精神生活也得到不断丰富,政府更加重视他们的意愿,社会治安状况明显好转,切实为他们解决了很多实际困难。本文在结合实地调查和查阅相关文献的基础上,从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具体要求的5个方面入手,遵循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目标性、可行性、全面性等基本原则,并结合兰州市各县区新农村建设的实际进展情况,构建了一套由26个指标组成的用于评价兰州市新农村建设绩效的指标体系,然后参照2020年农村全面小康水平、其他省份构建的新农村建设指标体系和我国中等发展水平城市2020年预计达到的目标,分析制定出了评价指标体系的标准值,同时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了各指标的权重,得出了“生产发展”和“生活宽裕”两项指标在评价体系中的权重最大,“乡风文明”次之,“村容整洁”和“管理民主”所占比重较小的结论。在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完毕和确定了评价指标标准值和权重的前提下,以兰州市为实证分析对象,采用综合评价法对其建设绩效进行了计量与分析。计算和分析结果显示,兰州市较好地完成了新农村建设的预期目标任务,整体绩效实现程度良好,8个县区中,城关区得分最高、实现程度最好,西固区次之,安宁区第三,皋兰县得分最低。依据建设绩效分析结果,笔者对兰州市自2006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以来所取得的绩效进行了评价,总结得出了其中已取得的成效及存在的不足。成效主要表现为: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农民收入不断提高,生活质量逐步改善;基础设施得以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得以提高;科技教育加快发展,农民素质不断提高;民主管理制度不断健全,农民精神文化生活进一步改善;领导机构不断完善,全民参与、全力共建的良好氛围逐渐形成等。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生产发展和村容村貌等方面,农业生产力水平与农民参与农村合作组织和协会的程度有待进一步提高,村容建设还需进一步加强。针对兰州市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不足,本文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如: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运用科学技术,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开展农村环保教育,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加强农民环保意识;加大投入力度,加快村容建设进程;加快整村推进步伐,加大扶贫开发力度,改善农村贫困人口生活质量等,为兰州市开展新一轮的新农村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杨志勇[5](2010)在《公共产品视角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供给研究 ——基于汝南县三乡镇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供给的实证分析》文中研究表明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是农村公共产品中最重要的基础设施之一;是充分利用土地资源的有效途径,也是有效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措施;是农业科技推广的前提条件,同时也是粮食安全的重要保障和物质基础。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供给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农村的稳定与发展,影响着农民生活水平的高低。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税费改革取得了一定成就,国家关注农村的同时也加大了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但是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农田水利方面的很多问题也随之凸现出来,基础设施设备陈旧、维修状况较差、沟渠淤塞严重、管理体制不完善、供给主体的缺失和混乱等问题处处皆是。如果不及时改变这种状况,不仅不能满足和适应现代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要求,还会制约我国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近年来的大旱给我国粮食主产区带来了严重影响,农田受损的原因一方面归因于天灾,但另一方面是由于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陈旧落后和供给不足造成的,持续大旱再次凸显了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在农业发展中的重要性及供给的不足。本文着眼于河南省汝南县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供给情况,选取河南省汝南县三乡镇六个村①为样本,从公共产品的视角对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供给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重点通过分析样本村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供给中供给主体和供给机制层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说明了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供给的不足和落后严重影响了农田产量,因此要加强供给主体的供给能力并确保供给主体的职能归位,进一步提高和完善供给制度和机制。本文研究思路是;首先,确定研究的主题是公共产品供给视角下对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供给情况进行研究,然后围绕此主题进行了相应的文献梳理,根据本文的研究目的和思路选择实证与规范相结合、案例分析的方法展开研究。结合实证所在地的实际情况,经过问卷预调查并修改后制定问卷,调研过程中采取实地访谈的方式进行,尽量获得一手资料。通过整理问卷数据最后得出研究结论,提出了解决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供给的相关政策建议。全文共分为六个部分,具体结构及主要内容如下: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主要阐述了本文研究的背景,近年来的大旱背景下所凸显出来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供给不足现状,旨在指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重要地位。研究的目的和意义,本文通过对河南省汝南县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供给现状研究,试图找出造成供给不足的原因及问题所在,并针对性地提出了对应措施,以便更好地保障汝南县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供给的良性循环,提高其农业综合生产力,并进一步促进农村各项事业持续、健康、稳定地发展。接下来是对国内外公共产品和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供给的相关研究进行了文献综述,并进行了简要评述,旨在为本文奠定研究的依据和经验借鉴。本章最后指出了本文研究的思路和技术路线,构建了整篇文章的结构框架。第二部分为理论梳理,重点阐述了本文运用到的相关理论,旨在为本文研究奠定理论基础。进一步阐述了公共产品的特性及分类。结合公共产品理论,提出了本文对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研究的界定为中小型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主要包括水库、水坝、泵站、机井、池塘、灌渠等相关输水配水设施。并对本文主要研究的供给主体进行了界定,本文主要研究政府、私人①和第三方部门三者对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供给情况。最后简单阐述了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分类和供给的特点。第三部分为供给现状部分,本章重点阐述了河南省汝南县三乡镇六村的供给情况,具体说明了选取样本的依据和原因,并从供给主体、供给方式、供给的使用效率、各供给主体的投资比例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为下面章节的原因分析和对策建议提供了较好的实证素材和依据。第四部分是汝南县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供给不足的原因分析,分为供给主体和供给机制两方面进行展开。供给主体层面上又细分为供给主体供给过程中的利益倾向性,受益方农民的合作态度,供给主体的单一性、供给主体在供给中职能的错位和缺位等几个方面。供给制度和机制层面细分为财政监督机制的缺陷,市场引入机制的不健全,管理机制不合理,农民参与决策机制不完善等几个方面。旨在揭示造成汝南县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供给不足深层次的原因,为进一步解决现实问题提供了现实依据。第五部分是政策建议,本章主要针对汝南县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供给的现状及其原因分析,并借鉴国外及国内其他省份的先进经验,从供给主体和供给机制层面提出了针对汝南县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供给不足的对策和建议,希望能为汝南县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供给提供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第六部分是本文创新点和不足以及展望,本章阐明了本文的创新点和不足之处,最后阐述了可以通过发展生态农业和观光农业以及吸引国外资金的注入来弥补供给的不足。

固阳县水利局[6](1993)在《节水灌溉效果显着的冯湾村》文中提出 固阳县地处干旱丘陵山区,水资源十分贫乏。人民政府提出了“充分利用地表水、合理开发地下水。大量拦蓄天上水,想法保住土中水”的响亮口号,并突出抓了以渠道防渗为主要内容的节水灌溉。冯湾村又是我们这个缺水县里的严重缺水村,全村人畜饮水都是40~50m深的辘轳井,从1986年开始在市、县水利部门的支持下,村支部书记刘满元组织带领群众投劳集资,大搞以打井、管灌和小畦灌溉为主要内容的农田水利建设,到1991年水浇地由零发展到2200亩,人均2亩。

二、节水灌溉效果显着的冯湾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节水灌溉效果显着的冯湾村(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农用地膜利用与回收及其财政支持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言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文献综述
    1.4 研究主要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的主要内容
        1.4.2 研究的主要方法
    1.5 研究的技术路线
    1.6 研究可能的创新点与不足
第二章 我国农用地膜利用与回收的现状分析
    2.1 地膜利用的现状分析
        2.1.1 概念
        2.1.2 地膜分类
        2.1.3 地膜覆盖的现状
    2.2 残膜污染现状分析
        2.2.1 不同调查区地膜使用及残留污染现状及特点
        2.2.2 残膜在土壤中的空间分布特点
        2.2.3 残膜在土壤中的形态特征
        2.2.4 不同覆膜年限对残膜污染的影响
        2.2.5 不同种植方式对农田残膜污染的影响
    2.3 调查区地膜回收的现状分析
    2.4 调查区地膜利用与回收的效果
    2.5 国外经验及启示
        2.5.1 日本做法及经验
        2.5.2 美国做法及经验
        2.5.3 法国做法及经验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我国农用地膜利用与回收财政支持政策的现状分析
    3.1 地膜利用与回收财政支持政策的现状分析
        3.1.1 地膜利用与回收需要财政支持政策支持的理由
        3.1.2 财政在地膜利用与回收中的现状与效果
    3.2 地膜利用与回收财政支持政策分析
        3.2.1 甘肃地膜利用与回收财政支持政策分析
        3.2.2 宁夏自治区地膜利用与回收财政支持政策分析
        3.2.3 新疆自治区地膜利用与回收及其财政支持政策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进一步完善地膜利用回收以及财政支持政策的建议
    4.1 结论
    4.2 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介

(2)黄土丘陵沟壑区空间贫困及其分异机制研究 ——以宁夏海原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选题目的及研究意义
        1.2.1 选题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研究方法及论文基本结构
        1.4.1 研究方法
        1.4.2 论文基本结构
    1.5 研究突出创新点
第二章 国内外区域贫困研究综述
    2.1 贫困理论研究述评
        2.1.1 自然环境决定论
        2.1.2 人口相关理论
        2.1.3 马克思资本主义关系贫困论
        2.1.4 经济梯度论
    2.2 区域空间贫困综述及研究
        2.2.1 国外关于区域空间贫困的综述及案例研究
        2.2.2 国内关于区域空间贫困的综述及案例研究
    2.3 贫困测度研究进展
    2.4 贫困成因及影响因素研究
第三章 研究区概况
    3.1 研究区概况
        3.1.1 自然地理状况
        3.1.2 社会经济状况
    3.2 区域发展的综合分析
        3.2.1 自然基础
        3.2.2 经济基础
        3.2.3 社会文化基础
        3.2.4 政策基础
第四章 实证研究
    4.1 数据来源
        4.1.1 样本抽取
        4.1.2 实地调研
    4.2 洛伦茨曲线(Lorenz Curve)与基尼系数
        4.2.1 研究方法介绍
        4.2.2 数据说明及处理
        4.2.3 结果分析
第五章 影响空间贫困分布的因素分析
    5.1 指标选取及指标体系构建
        5.1.1 指标选取的原则
        5.1.2 指标的确定及解释
        5.1.3 地理资本的确定
    5.2 空间贫困影响因素的Pearson相关分析
        5.2.1 Pearson相关分析
        5.2.2 数据处理
        5.2.3 结果分析
    5.3 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IS)与BP神经网络的实证空间模拟分析
        5.3.1 BP神经网络工具介绍
        5.3.2 BP神经网络的应用
        5.3.3 经济消贫指数模拟分析
        5.3.4 社会致贫指数模拟分析
        5.3.5 自然致贫模拟分析
        5.3.6 致贫、消贫指数模拟结果小结
第六章 研究区空间贫困特征分析及分异机制研究
    6.1 贫困区空间分布特征分析
        6.1.1 时空分布特征
        6.1.2 宁南山区持续贫困的几点表现
    6.2 贫困区分异机制研究的主要意见
        6.2.1 加大对海原山区生态环境建设的投资及政策倾斜力度,采取必要的行政手段,促进整个宁南地区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
        6.2.2 努力治理与恢复宁南山区的生态环境
        6.2.3 发展宁南山区的生态农业,在生态环境得到治理的同时发展致富农业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的主要结论
    7.2 进一步工作的展望
附表
附图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3)不平衡发展格局下的农村土地利用效益分析 ——以兰州市榆中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不平衡理论
        1.2.2 关于土地利用和土地利用效益的研究
        1.2.3 文献评述
    1.3 研究目标与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不平衡发展概述
    2.1 国内外不平衡发展概述
        2.1.1 国外不平衡发展的实例
        2.1.2 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现状
    2.2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不平衡发展
        2.2.1 我国新农村建设的现状与问题
        2.2.2 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区域差异
    2.3 不平衡发展战略对我国的影响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研究区概况及发展不平衡现状
    3.1 榆中县概况
        3.1.1 自然概况
        3.1.2 社会经济概况
    3.2 榆中县新农村建设情况
        3.2.1 新农村建设取得的成就
        3.2.2 榆中县新农村建设的不平衡性
    3.3 榆中县三大区块划分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榆中县土地利用效益评价与分析
    4.1 榆中县土地利用现状
        4.1.1 全县土地利用结构
        4.1.2 各乡镇土地资源分布
        4.1.3 榆中县土地利用的特点
    4.2 榆中县土地利用效益评价
        4.2.1 土地利用效益评价指标的体系的构建
        4.2.2 土地利用效益指数的计算
        4.2.3 榆中县各区块土地利用效益分析
    4.3 三个标本村的对比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不平衡发展与土地利用效益的关系分析
    5.1 不平衡发展与土地利用效益的耦合分析
    5.2 不平衡发展因素对土地利用效益的影响
        5.2.1 自然条件与资源禀赋对土地利用效益的影响
        5.2.2 政策支持与政府投入对土地利用效益的影响
        5.2.3 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对土地利用效益的影响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榆中县土地利用效益提高的对策
    6.1 统筹兼顾,大力发展主导产业
    6.2 加大投入,全面改善农村基础条件
    6.3 绿色发展,注重生态环境建设
    6.4 科教兴农,加快发展高科技农业
    6.5 以点带面,积极发展第三产业
    6.6 加强规划,开展农村土地整理
    6.7 创新机制,推动农村土地流转
    6.8 加强管理,遏制违法用地
    6.9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存在的不足
    7.1 研究结论
    7.2 存在的不足
参考文献
致谢
导师简介
作者简介

(4)兰州市新农村建设绩效分析与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SUMMARY
1 绪论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1.1 研究目的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关于新农村建设的研究现状
        1.2.1 国内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理论研究
        1.2.1.1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背景
        1.2.1.2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内涵
        1.2.1.3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要性
        1.2.2 国内关于构建新农村建设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理论研究
        1.2.2.1 现阶段国内研究成果
        1.2.2.2 构建新农村建设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
        1.2.2.3 构建新农村建设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实践述评
        1.2.3 国外有关新农村建设研究进展
        1.2.3.1 国外有关新农村建设研究现状
        1.2.3.2 国外新农村建设实践述评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的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1.4.1 研究的创新点
        1.4.2 研究的不足之处
2 兰州市新农村建设概况
    2.1 兰州市新农村建设现状
    2.2 其他地区新农村建设经验比较分析(以新乡市和西安市为例)
        2.2.1 河南省新乡市新农村建设
        2.2.2 陕西省西安市新农村建设
        2.2.3 经验总结
        2.2.3.1 领导重视,搭建一个新农村建设的领导平台
        2.2.3.2 规划先行,形成新农村的近期建设和长远发展的行为指导
        2.2.3.3 发展生产,构筑新农村建设的经济基础
3 兰州市新农村建设实证分析与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3.1 兰州市新农村建设实地调查分析
        3.1.1 调查的基本情况
        3.1.2 调查地区的选取
        3.1.3 调查地区及调查试点村基本情况
        3.1.4 入户调研的样本特征
    3.2 兰州市新农村建设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3.2.1 生产发展
        3.2.2 生活宽裕
        3.2.3 乡风文明
        3.2.4 村容整洁
        3.2.5 管理民主
4 兰州市新农村建设绩效分析评价方法
    4.1 层次分析法(AHP 法)的涵义及具体分析步骤
        4.1.1 层次分析法(AHP 法)的涵义
        4.1.2 层次分析法(AHP 法)具体分析步骤
    4.2 兰州市新农村建设绩效评价指标标准值的确定
    4.3 兰州市新农村建设绩效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4.3.1 确定评价指标的隶属关系
        4.3.2 列出判断矩阵
        4.3.3 矩阵元素的归一化处理
        4.3.4 指标权重的检验
    4.4 兰州市新农村建设绩效评价计量方法
5 兰州市新农村建设绩效分析
    5.1 5 个部分之间的比较分析(纵向比较)
    5.2 横向比较分析
    5.3 各部分内部的比较分析
        5.3.1 生产发展方面
        5.3.2 生活宽裕方面
        5.3.3 乡风文明方面
        5.3.4 村容整洁方面
        5.3.5 管理民主方面
6 兰州市新农村建设绩效评价
    6.1 基于分析结果评价兰州市新农村建设成效
        6.1.1 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农民收入不断提高,生活质量逐步改善
        6.1.2 基础设施逐步改善,农民生产、生活环境不断优化
        6.1.3 科技教育加快发展,农民素质不断提高
        6.1.4 民主管理制度不断健全,农民精神文化生活进一步改善
        6.1.5 领导机构不断完善,全民参与、全力共建的良好氛围逐渐形成
    6.2 兰州市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
        6.2.1 生产发展有待进一步加强
        6.2.2 村容村貌有待进一步改善
    6.3 兰州市新农村建设对策建议
        6.3.1 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6.3.2 运用科学技术,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建设
        6.3.3 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实现农村劳动力稳定就业
        6.3.4 开展农村环保教育,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加强农民环保意识
        6.3.5 加大投入力度,加快村容建设进程
        6.3.6 加快整村推进步伐,加大扶贫开发力度,改善农村贫困人口生活质量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5)公共产品视角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供给研究 ——基于汝南县三乡镇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供给的实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对象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4 国内外研究综述
        1.4.1 关于公共产品理论的综述
        1.4.2 关于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供给研究综述
        1.4.3 简要评论及发展趋势
    1.5 国外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供给现状
        1.5.1 美国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供给状况
        1.5.2 日本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供给状况
        1.5.3 印度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供给情况
    1.6 研究方法
    1.7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1.7.1 研究思路
        1.7.2 技术路线
2. 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供给的基本理论
    2.1 公共产品理论
        2.1.1 公共产品的定义
        2.1.2 公共产品的特性
        2.1.3 公共产品的分类
    2.2 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供给理论
        2.2.1 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界定
        2.2.2 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供给主体的界定
        2.2.3 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分类
        2.2.4 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供给的特点
3. 汝南县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供给现状
    3.1 数据来源和样本选择的原因
    3.2 六样本村基本情况
    3.3 供给主体与农户在供给中的观点不一致
    3.4 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使用效率不高
    3.5 投资主体在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上的投资比例不高
4. 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供给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分析
    4.1 供给主体层面供给问题分析
        4.1.1 供给主体利益倾向性
        4.1.2 供给主体单一
        4.1.3 供给主体职能的错位和缺位
    4.2 供给制度和机制层面问题分析
        4.2.1 供给制度层面的问题
        4.2.2 财政预算监督的缺陷
        4.2.3 市场引入机制不健全
        4.2.4 管理机制不健全
        4.2.5 决策参与机制不完善
5. 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有效供给机制的构建
    5.1 供给主体有效供给途径的探索
        5.1.1 强化政府职能角色的定位
        5.1.2 构建多元化供给体系
        5.1.3 构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供给农户联合协会
        5.1.4 三位一体供给模式的构想
    5.2 完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供给机制
        5.2.1 加大财政支持力度
        5.2.2 完善供给激励机制
        5.2.3 构建决策民主参与机制
        5.2.4 建立高效有力的监督机制
        5.2.5 健全市场机制
6. 结论和展望
    6.1 本文的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6.2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致谢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四、节水灌溉效果显着的冯湾村(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农用地膜利用与回收及其财政支持政策研究[D]. 舒帆.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4(03)
  • [2]黄土丘陵沟壑区空间贫困及其分异机制研究 ——以宁夏海原县为例[D]. 苏晓芳. 宁夏大学, 2014(09)
  • [3]不平衡发展格局下的农村土地利用效益分析 ——以兰州市榆中县为例[D]. 田秋霞. 甘肃农业大学, 2013(05)
  • [4]兰州市新农村建设绩效分析与评价[D]. 朱媛瑛. 甘肃农业大学, 2010(05)
  • [5]公共产品视角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供给研究 ——基于汝南县三乡镇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供给的实证分析[D]. 杨志勇. 西南财经大学, 2010(03)
  • [6]节水灌溉效果显着的冯湾村[J]. 固阳县水利局. 内蒙古水利, 1993(S1)

标签:;  ;  ;  ;  ;  

丰湾村节水灌溉效果显着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