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人权观导论

马克思主义人权观导论

一、马克思主义人权观概说(论文文献综述)

保虎[1](2021)在《尊重与保护:马克思“人权观”及其中国百年实践》文中指出对于资产阶级所建构起来的"人权理想国",马克思揭露其内在实质与缺陷,在对其继承、批判与超越过程中,最终建成属于自己的科学的"人权观"。显然,马克思不否定、不反对人权,并且其"人权观"内涵极为丰富,在中国实践中所取得的成效显着。建党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将人权的实现、尊重及保障作为历史任务、基本目标及重要使命,经过百年磨练最终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权"理论。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中华儿女争取与实现人权的历史昭示当下: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推动中国人权事业发展进步;只有坚持国情第一,倡导国权至上、多样共存之原则,只有坚持生存第一,倡导发展至上、持久永续之原则,才能建成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人权体系,才能确保中共十九届五中全会所提出的"2035年远景目标"的实现,进而才能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才能为人类的人权事业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从而推动全人类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与进步。

涂少彬[2](2020)在《人权比例分析的马克思主义解读——兼论我国外交领域的人权话语应对》文中研究指明人权话语能力是中国人权话语国际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升人权话语能力,中国需要借鉴西方人权话语中的合理因素。西方人权话语已从"权利即王牌"走向了基于比例原则的人权比例分析。无论从方法论与基本逻辑,还是从西方理论界内部对人权比例分析的主流判断来看,人权比例分析与自由主义人权理论存在着方法论与基本逻辑上的结构性矛盾。一方面,人权比例分析本身是形式性与中立性的人权话语;另一方面,人权比例分析背后的方法论与基本逻辑只有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方法论中才能得到更好的解释。中国应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方法论来吸纳、改造与利用人权比例分析,并以此来加强中国在国际人权对话中的话语主体性与通约性,强化外交领域的人权话语应对,增强人权话语的国际竞争力。

王曼倩[3](2020)在《马克思主义人权观中“人”的法理》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人"作为人权的主体是人权的基础。在西方"天赋人权"已经显示出理论和实践缺陷的当下,挖掘马克思主义人权观中"人"的法理对发展人权理论具有重要意义。马克思主义人权观以"现实的个人"作为人权的逻辑起点,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法学的方法论,揭示出人权之"人"是个体的存在、社会中的存在和历史的存在。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对资本主义人权的批判,揭示出人的政治解放限制了人的普遍权利,而人类解放才能真正实现人的普遍权利。马克思主义"每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的命题揭示了人权的根本目的,实现了人权主体、内容和价值的普遍性。

何志鹏[4](2020)在《“以人民为中心”:人权理论的中国化解码》文中指出当代中国的人权理论可以从"以人民为中心"这一概念寻求解码。"以人民为中心"是一种发展思维、执政理念和治国方向,是执政党的观念塑造、行政机关的思想指导和相关人员的行动准则。人权系统是围绕着社会群体、个体向社会权威、特别是资源的提供者提出的基本生存与发展需求而形成的思想、理论、制度、实践。从根本上说,"以人民为中心"和人权系统属于不同体系的政治伦理与政治哲学,但是在具体的存在方式和运行过程中,有很多相同和相似相关的方面。因而,"以人民为中心"与人权具有耦合性,人权本位的思维方式和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具有系统相容性,在落实措施和行动上也具有很多的共同性,二者都需要理念融入、规范融入、制度融入和行动融入。这一解码可以为世界人权理论的丰富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贡献。

唐勇,陈思融[5](2020)在《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人权观》文中研究指明人权发展的基本规律表现为人权主体由个人到集体,再到人类整体;人权内容由单一到多元,再到全面系统;人权保障由唯我的国家视野到容他的国际视野,再到整体的全球视野,最终都指向人类命运共同体人权观。当今世界人权事业面临中心与边缘的文明对立、发展与人权的因果倒置、援助手段偏离人权目的等困境。人类命运共同体人权观在主体上由个人、国家、人类命运共同体三个层次逐步推进,在内容上以生存权和发展权为首要人权,系发展中国家的人权观,具有为世界提供中国方案的意义。

卢成观,李文勇[6](2019)在《新时代中国人权观的实践与探索——兼论《德法年鉴》时期的马克思人权思想》文中认为人权是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共同关注和互相斗争的重大问题。马克思在《德法年鉴》时期的着作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着马克思主义人权思想。《德法年鉴》时期的马克思人权思想指明了现实社会本质中人的权利,批判了私有制国家中的人权中介,提倡彻底社会变革中的人权。中国的人权观从《德法年鉴》时期的马克思人权思想汲取理论智慧,一直坚持关注现实社会、倡导集体主义、推进变革或改革的人权理念。人权是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的工作,党的十九大进一步指明了中国人权事业的建设方向。新时代的中国人权观,必须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夯实人权的现实基础;必须始终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筑人权的价值导向;必须始终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建设,强化人权的可靠保障。

张静烊[7](2019)在《马克思主义人权观视野下的新自由主义评析》文中指出人权是人类社会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人的权利。马克思在批判资本主义人权理论,继承古典政治经济学、德国古典哲学思想以及19世纪空想社会主义者的人权观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以唯物史观为特点的人权思想,经过后来的马克思主义者在实践和理论上的完善逐步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人权观,将人权思想研究从片面狭隘的传统西方人权转向多样化,极大地丰富和推进了人权理论的科学发展。我国正处于社会的环境变化时期,与此同时,各种思想纷纷涌入我国,特别是新自由主义对我国的众多领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本文主要从四个方面对马克思主义人权观视野下的新自由主义进行评析:第一部分是绪论,对新自由主义的研究背景、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本文的研究方法和观点创新进行阐述;第二部分对马克思主义人权观进行分析,分别阐述了马克思主义人权观的形成和发展、主要内容以及马克思主义人权观对资产阶级人权理论的批判和超越;第三部分从马克思主义人权观的角度对新自由主义进行评析,主要包括新自由主义的基本内容、从新自由主义人权理论的理论基础、哲学前提、人权思想的内容、人权理论的目的进行批判;第四部分主要分析了新自由主义对我国社会主义人权建设的影响,并针对其消极影响提出对策建议。

赵树坤,原欣[8](2019)在《让人权说汉语:理论资源及其整合》文中研究说明让人权说汉语的实质关注点是人权发展的中国特色和中国贡献,着重中国人权话语体系的建构。中国人权话语建构可资利用的理论资源包括西方自由主义人权观、马克思主义人权观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权因子。三者之间存在着一致与交融,但也存在着抵牾与冲突,共同影响着我国人权话语的建设。从人权对话、人权话语批判和人权自我型塑三条路径,可以尝试寻求三种理论资源的整合。

曾子洋[9](2019)在《马克思主义人权观在新时代的运用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马克思主义人权观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恩格斯及其后继研究者在借鉴、吸收和批判资产阶级人权观的基础上产生的科学论述,是一种从根本上反对资产阶级的科学思想和人权理论。马克思认为,人权并不是永恒和单一的概念,它被视为社会和经济结构的产物,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反映了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这就将人权观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并为真正实现人权指明了前进的道路。十月革命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马克思主义人权观随之寓于中国的革命、建设、改革的理论与实践中,以毛泽东、邓小平等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人权观与中国基本国情相结合,从而产生了符合中国国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权观。一方面,中国共产党根据毛泽东所倡导的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原则,进一步丰富了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等人的人权观,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人权观的延续和发展。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总结长期探索所积累的经验,形成了寓于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权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则赋予了马克思主义人权观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中国特色。本文正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马克思主义人权观演变和发展。首先通过历史发展顺序追寻马克思主义人权观的形成过程就行探索,然后对马克思主义人权观的本质内涵和理论特质进行一个阐述。第二部分,马克思主义人权观在中国的延续和发展。将新中国人权理论的发展按照中共各时期领导人进行分类,分别阐述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和胡锦涛的马克思主义人权观。第三部分,新时代中国人权事业发展的愿景。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同时也意味着中国人权事业发展也进入了新时代。新时代对中国人权发展的方向、特征、逻辑起点、战略目标都有了新的诠释。第四部分,新时代对人权保障的新需求和实现方式。一方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步入新时代对人权保障提出的新要求,主要是人民要求更全面、更均衡、更充分、更可靠的人权保障;另一方面,是国家现存人权理论和保障存在不足,对满足新时代人权需求有一定差距的问题,必须采取有效和可行的方式来满足这些新的人权需求。

程延军[10](2018)在《人权普遍性与文化相对性研究》文中指出人权是当今世界上最伟大的发明和最富有道德的词汇,其发展和演进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受若干因素的影响,人权及其属性的涵义日趋复杂多变,从历史学、伦理学、哲学和法学等角度来理解和观察显得十分必要。文章运用历史梳理与理论分析等方法,全面论证了人权及其普遍性理论的形成、发展和演进的过程,分析了人权普遍性的理论根据及各种争论、对抗的成因,近而运用文化相对性理论予以分析和评价,指出了人权普遍性的理论缺陷与实践困境,认为只有在正确认识文化共同性及差异性的基础上,通过跨文化的人权交流与合作来弥合二者间的矛盾,最后探索了全球人权治理的中国方案和实践路径。普遍人权理论根植于西方自然权利论的核心—自由主义,借助于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资本主义国家的海外扩张,尤其在两次世界战争所引发人类理性反思等因素的促动下,人权理念包括普遍性理论迅速成为国际社会重要的精神理念和行为指引,人权普遍性备受推崇;尽管针对人权普遍性的理论与实践的质疑及批判充斥其间,而尤以文化相对性为主要反调。随着人类学理论的日趋成熟和第三世界国家文化自觉运动的高涨,文化的相关理论渐趋丰富,使得文化阐释人权变得可能和十分必要。自文化相对性兴起并成为反对人权普遍性的重要理论以来,加剧了人权普遍性与文化相对性之间的对抗与矛盾,导致国际社会中人权冲突与对抗愈发复杂,人权遭遇前所未有的困难和阻力。因此,本文基于文化的共通性与差异性理论,承认作为文化结果的人权之普遍性与文化相对性间的矛盾存在弥合的必要和可能,强调在文化趋同和全球化的趋势下通过加强文化认同、理解与宽容是弥合二者矛盾的重要途径。人权与文化的实践表明,文化相对主义的理论与实践需要在文化认同的前提下,具体通过跨文化合作的路径来有效弥合和消解人权领域的张力,指出人权有限普遍性理论是符合全球人权发展趋势的合理且妥当的结论。中国应坚持人权普遍性与文化相对性的原则,尤其从本国传统文化出发,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指引下,秉持人权普遍性与相对性对立与统一,加强人权法治化的进程并推进人权跨文化交流与合作,进一步落实以生存权、发展权与和平权为核心的中国人权发展道路,为全球人权实践提供可资借鉴的中国经验。

二、马克思主义人权观概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马克思主义人权观概说(论文提纲范文)

(1)尊重与保护:马克思“人权观”及其中国百年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一、 “人权观”:相关概念界定及研究述评
    (一)“人权”,抑或“人的权利”:一个概念界定
    (二)批判与扬弃:一个研究述评
二、建党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人权观”的发展历程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对“民族自决权”和“人民当家作主权”的追求
    (二)新中国七十多年至今:中国共产党对“尊重、保护人权”的追求
三、建党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人权观”的发展经验
    (一)坚持时代化:马克思“人权观”中国实践的基本内涵
    (二)推进制度化:马克思“人权观”中国实践的重要保障
    (三) 倡导实践化:马克思“人权观”中国实践的具体路径
四、建党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人权观”的发展启示
    (一)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权事业发展的根本保证
    (二) 坚持从中国国情出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权事业推进的不二法则
    (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权事业发展的鲜明特征
    (四)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全人类人权事业发展的中国方案

(2)人权比例分析的马克思主义解读——兼论我国外交领域的人权话语应对(论文提纲范文)

一、问题的提出
二、人权比例分析是当今国际社会的主流人权话语
    (一)人权比例分析:内涵及其方法论
    (二)人权保障还是限制:人权比例分析的两面性
    (三)人权比例分析何以主导人权话语
        第一,人权比例分析主导人权话语是所谓“权利膨胀”的结果。
        第二,人权比例分析主导人权话语还是西方社会公共安全恶化的结果。
        第三,人权比例分析主导人权话语是人权法学走向科学化的表现。
        第四,人权比例分析主导人权话语是其自身技术优势使然。
三、人权比例分析下自由主义人权观法理穷困
    (一)人权比例分析包含着反对反后果主义(anti-consequentialism)的主张
    (二)人权比例分析结构性削弱自由主义人权逻辑
    (三)人权比例分析与西方宪制的冲突
        第一,人权比例分析与西方三权分立制存在内在冲突。
        第二,人权比例分析与西方民主制之间存在结构性冲突。
        第三,人权比例分析被认为侵蚀了西方法治。
四、人权比例分析的马克思主义解读
    (一)人权比例分析的话语通约性属性
    (二)人权比例分析效率面向的马克思主义解读
    (三)中国人权发展方略的简要比例解读
五、人权比例分析下我国外交领域人权话语应对
    (一)把握人权比例安排的判断权与解释权
    (二)建构意识形态安全、理论科学的人权话语体系
    (三)人权比例分析下我国外交领域人权话语应对

(3)马克思主义人权观中“人”的法理(论文提纲范文)

一、“现实的个人”是人权的逻辑起点
二、普遍人权是人权的根本形式
三、每个人自由全面发展是人权的根本目的
结语

(4)“以人民为中心”:人权理论的中国化解码(论文提纲范文)

一、导言
二、“以人民为中心”与人权体系耦合性的元素
    (一)“以人民为中心”和人权系统在逻辑起点上的耦合性
    (二)“以人民为中心”和人权系统在内容指向上的耦合性
    (三)“以人民为中心”和人权系统在评判指标上的耦合性
    (四)“以人民为中心”和人权系统在治理要求上的耦合性
三、“以人民为中心”对人权系统的促动意义
    (一)以本土资源对接西方成就
    (二)以社群主义补正个人主义
    (三)以筹划发展避免盲目探索
    (四)以政府服务替代民众博弈
四、人权系统对于“以人民为中心”的补充价值
    (一)人权思想对以“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文化借鉴意义
    (二)人权的规范体系有助于细化“以人民为中心”的指标
    (三)人权话语方式利于提升“以人民为中心”的国际认同
五、结论

(5)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人权观(论文提纲范文)

一、 人权发展的基本规律
    (一) 从个人主体到集体主体
    (二) 从单一内容到多元内容
    (三) 从国家视野到国际视野
二、 当今世界人权事业面临的困境
    (一) 以人权看待文明,中心与边缘存在对立
    (二) 以人权看待发展,原因与结果相互倒置
    (三) 以人权看待援助,目的与手段缺乏对应
三、 解决人权困境的中国方案
    (一) 人类命运共同体人权观的基本内涵
    (二) 人类命运共同体人权观的世界意义

(6)新时代中国人权观的实践与探索——兼论《德法年鉴》时期的马克思人权思想(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德法年鉴》时期马克思人权思想的主要内容
    1.1 指明现实社会本质中人的权利
    1.2 批判私有制国家中的人权中介
    1.3 提倡彻底社会变革中的人权
2 马克思主义人权思想对中国人权观的重要启示
    2.1 关注现实社会的人权理念
    2.2 倡导集体主义的人权理念
    2.3 推进变革或改革的人权理念
3 新时代中国人权观的具体实践
    3.1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夯实人权的现实基础
    3.2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筑人权的价值导向
    3.3 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建设,强化人权的可靠保障
4 结语

(7)马克思主义人权观视野下的新自由主义评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综述
        1.2.2 国外研究综述
    1.3 本文的研究方法和观点创新
        1.3.1 本文的研究方法
        1.3.2 本文的观点创新
2马克思主义人权观的内涵
    2.1 马克思主义人权观的形成和发展
        2.1.1 形成时期
        2.1.2 发展时期
    2.2 马克思主义人权观的主要内容
        2.2.1 人权具有社会性,不是天赋的
        2.2.2 人权具有历史性,是暂时的历史权利
        2.2.3 人权具有阶级性
        2.2.4 人权是权利和义务的统一
    2.3 马克思主义人权观对资产阶级人权理论的超越
        2.3.1 深刻剖析了资产阶级人权观掩盖着利己主义的本性
        2.3.2 从私有制出发,揭露资产阶级人权的欺骗性
        2.3.3 揭示了资本主义人权所掩盖的政治国家和市民社会的二元分离
3.用马克思主义人权观审视新自由主义
    3.1 新自由主义的基本内容
        3.1.1 新自由主义的本质-维护国际垄断资本主义利益的理论体系
        3.1.2 新自由主义的发展阶段
        3.1.3 新自由主义的基本派别
        3.1.4 新自由主义的主张
    3.2 从马克思主义人权观看新自由主义
        3.2.1 对新自由主义理论基础的批判
        3.2.2 对新自由主义哲学前提的批判
        3.2.3 对新自由主义内容的批判
        3.2.4 对新自由主义理论目的的批判
4新自由主义对我国社会主义人权建设的影响及对策
    4.1 新自由主义对我国社会主义人权建设的影响
        4.1.1 主张在我国进行新自由主义改革,动摇一部分人的道路自信
        4.1.2 价值观上宣传极端个人主义,导致部分人集体意识淡薄
        4.1.3 宣扬资本主义“民主”“平等”,削弱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力
        4.1.4 抨击社会主义,导致少数人盲目的社会否定心态
    4.2 应对新自由主义消极影响的对策
        4.2.1 坚定四个自信,坚持指导思想一元化
        4.2.2 发挥社会舆论对新自由主义的引导作用
        4.2.3 个人应提高辨别能力,正确认识新自由主义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及获奖状况

(8)让人权说汉语:理论资源及其整合(论文提纲范文)

一、让人权说汉语的理论资源
    (一)西方自由主义人权观
    (二)马克思主义人权观
    (三)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权因子
二、三大理论资源的融合和碰撞
    (一)马克思主义人权观对西方自由主义人权观的批判与选择
    (二)马克思主义人权观与中国传统文化中人权因子的对接与融合
    (三)中国传统文化中人权因子对西方自由主义人权观的拓展与纠偏
三、三大理论资源的整合路径
    (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引领的人权对话机制
    (二)后现代立场下的人权话语批判
    (三)中国传统文化中人权因子的自我型塑
结语

(9)马克思主义人权观在新时代的运用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马克思主义人权观演变和发展
    (一)马克思主义人权观产生的历史背景
    (二)马克思主义人权观的理论来源
    (三)马克思主义人权观的演变
    (四)马克思主义人权观的本质内涵
    (五)马克思主义人权观的理论特质
二、马克思主义人权观在中国的延续和发展
    (一)毛泽东的马克思主义人权观
    (二)邓小平的马克思主义人权观
    (三)江泽民的马克思主义人权观
    (四)胡锦涛的马克思主义人权观
三、新时代中国人权事业的发展愿景
    (一)新时代中国人权事业发展的方向
    (二)新时代人权事业的基本特征
    (三)新时代中国人权事业的逻辑起点
    (四)新时代人权事业建设的战略目标
四、新时代对人权保障的新需求和实现方式
    (一)以更全面的人权保障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需求
    (二)以协调发展确保人权保障均衡需求
    (三)提升发展质量满足人权保障的充分性需求
    (四)加强法治和制度建设确保人权保障的可靠性需求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10)人权普遍性与文化相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文献与研究综述
        (一) 国外研究综述
        (二) 国内研究综述
    三、创新性与不足
        (一) 创新之处
        (二) 不足之处
    四、思路、内容和研究方法
第一章 人权与文化
    第一节 人权的概念及其属性
        一、人权的概念
        二、多学科视角下人权概念考察
        三、人权属性的主要观点及论争
    第二节 文化的内涵及相关理论
        一、文化的基本内涵及特质
        二、文化的外延及功能
    第三节 人权与文化的关系
        一、人权与文化关系的理论与实践
        二、文化影响人权的主要学说
        三、文化与人权的冲突与协调
        四、马克思主义人权与文化理论
第二章 人权普遍性的理论基础及实践
    第一节 人权普遍性的理论基础
        一、作为人权基本性质之普遍性的提出
        二、人权普遍性的理论依据及其历史演进
    第二节 人权普遍性的国际实践及影响
        一、人权普遍性的国际实践
        二、人权普遍性国际实践的动因及影响
第三章 文化相对主义视野下人权普遍性考察
    第一节 人权普遍性之反调
        一、人权普遍性之反调
        二、对人权普遍性反调的质疑与批判
    第二节 文化相对主义与人权普遍性的冲突
        一、文化相对主义的基本理论
        二、人权普遍性与文化相对主义之分歧
    第三节 文化相对主义视野下人权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
        一、文化的共通性与人权普遍性
        二、文化的差异性与人权的特殊性
        三、文化的共通性与差异性决定了人权的普遍性与相对性的统一
第四章 人权普遍性与文化相对性之张力与弥合
    第一节 人权普遍性与文化相对性之间的对立与统一
        一、人权普遍性与文化相对性之对立
        二、人权普遍性与文化相对性的统一
    第二节 理解人权普遍性与文化相对性张力的维度
        一、两种人权观下人权普遍性与文化相对主义的张力理论
        二、人权参照标准下人权普遍性与文化相对性的张力
        三、跨文化视域下人权普遍性与文化相对性的张力理论
        四、全球化背景下人权普遍性与文化相对性的张力
    第三节 人权普遍性与文化相对性张力的弥合
        一、人权普遍性与文化相对性间张力弥合的可能性
        二、弥合人权普遍性与文化相对性之张力的必要性
        三、弥合人权普遍性与文化相对性张力的路径
        四、实现人权普遍性与文化相对性弥合的基本实践及意义
第五章 弥合人权普遍性与文化相对性张力的中国实践
    第一节 坚持马克思主义人权理论对中国实践的指导
        一、马克思主义人权思想的内容
        二、坚持马克思主义人权理论的时代意义
    第二节 构建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理念的人权新机制
        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提出、内涵与意义
        二、坚持人权普遍性与相对性相结合的原则
        三、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下的全球人权治理机制
    第三节 推进以生存权、发展权与和平权为核心的中国人权实践
        一、生存权、发展权与和平权为首要人权确立
        二、中国促进生存权、发展权与和平权发展的实践
    第四节 新时代中国人权发展战略及其价值
        一、新时代全球人权发展的中国战略
        二、新时代中国人权发展战略应克服的问题
        三、中国人权发展战略的价值意蕴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四、马克思主义人权观概说(论文参考文献)

  • [1]尊重与保护:马克思“人权观”及其中国百年实践[J]. 保虎.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03)
  • [2]人权比例分析的马克思主义解读——兼论我国外交领域的人权话语应对[J]. 涂少彬. 人权, 2020(06)
  • [3]马克思主义人权观中“人”的法理[J]. 王曼倩. 理论视野, 2020(05)
  • [4]“以人民为中心”:人权理论的中国化解码[J]. 何志鹏. 人权, 2020(02)
  • [5]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人权观[J]. 唐勇,陈思融. 浙江工商大学学报, 2020(01)
  • [6]新时代中国人权观的实践与探索——兼论《德法年鉴》时期的马克思人权思想[J]. 卢成观,李文勇.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06)
  • [7]马克思主义人权观视野下的新自由主义评析[D]. 张静烊. 西安理工大学, 2019(08)
  • [8]让人权说汉语:理论资源及其整合[J]. 赵树坤,原欣. 求是学刊, 2019(03)
  • [9]马克思主义人权观在新时代的运用发展研究[D]. 曾子洋. 西南政法大学, 2019(08)
  • [10]人权普遍性与文化相对性研究[D]. 程延军. 内蒙古大学, 2018(02)

标签:;  ;  ;  ;  ;  

马克思主义人权观导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