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小儿嗜酸粒细胞增多综合征1例(论文文献综述)
王晶瑶,赵煜[1](2018)在《儿童特发性高嗜酸粒细胞增多综合征一例及文献复习》文中指出特发性高嗜酸粒细胞增多综合征(IHES)以骨髓、外周血和组织中嗜酸性粒细胞增高及多脏器受损为主要特征,发生在儿童中极为罕见。现报道1例8岁的IHES女性患儿,以腹胀、呕吐为首发症状,影像学检查发现消化道、膀胱、肺受累,血常规示嗜酸性粒细胞20.64×109/L,骨髓涂片示成熟嗜酸性粒细胞比例32%,FIP1L1/PDGFRA、FGFR1、IGH等基因检测,寄生虫、自身抗体等检测均阴性,诊断考虑为IHES,给予激素治疗后嗜酸性粒细胞明显下降,症状缓解,虽后有病情反复,但是仍对激素敏感。后附文献分析及国内的相关个案报道。
李跃英,武心焕[2](2019)在《嗜酸性粒细胞与小儿疾病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嗜酸性粒细胞(eosinophil,E)是粒细胞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局部增多是一种保护性反应,使炎症局限化并防止扩散,同时也能损伤局部组织。现就嗜酸性粒细胞与小儿疾病的关系作一综述。1 嗜酸性粒细胞的作用嗜酸性粒细胞有独特的前体细胞CUF-Eo,这与巨核细胞、红细胞相同。淋巴细胞接收抗原刺激后可产生嗜酸性粒细胞集落形成因子,在免疫传递上,嗜酸性粒细胞有着重要意义。成熟的嗜酸性粒细胞在外周分布较少,占其细胞总比例约为1%,多数
陈小红[3](2017)在《88例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住院患儿的临床表现及病因分析》文中指出背景: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hypereosinophilia,HE)病因极其复杂,可涉及多个学科以及系统,导致临床医师对该疾病认识有限,误诊率高。其临床表现亦多样化,若症状轻可以无任何异常,症状重则除了累及血液系统外,还可导致全身其他系统受损;病因也多样化,给诊断和治疗带来困惑。因此了解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征的临床特点和病因分析,对临床诊治指导非常重要。尽管已有较多成人HE相关文献,但国内儿童HE文献较少,而且儿童有别于成人,随着近年来环境的改变,以及医学检测技术的提升,HE的病因也可能发生改变。目的:通过儿童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的临床特点及病因构成,为临床提供诊治依据,以便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收集2009年4月~2015年5月共6年来自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的88例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住院患儿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表现,病因构成及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程度与病因之间的关系。结果:临床表现以发热19人(占21.6%),腹痛15人(占17.0%),咳嗽,气急14人(占15.9%),皮疹13人(占14.8%),便血11人(占12.5%),腹泻6人(占6.8%)等为主,病因以感染性疾病28例(31.8%),其中呼吸道感染11例,寄生虫感染9例,败血症4例,泌尿系感染2例,蜂窝织炎1例,胆囊炎并胰腺炎1例;变态反应性疾病25例(28.4%),嗜酸细胞胃肠炎20例(22.7%),免疫缺陷病3例(3.4%,均呈中重度外周血嗜酸细胞增多),因新生儿溶血症,血液系统肿瘤导致各2例(各占2.3%),因嗜酸细胞膀胱炎,嗜酸性血管性肉芽肿,肾病综合征各1例;不明原因5例5.7%)。结论:儿童HE最常见病因是感染,其次为变态反应性疾病及嗜酸性粒细胞胃肠炎等。住院患儿HE临床症状以发热,腹痛,咳嗽和或气急较为常见;感染、变态反应性疾病及嗜酸细胞性胃肠炎是其常见病因,寄生虫为最常见的明确病原;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正常亦不能排除HE,部分有组织浸润,需行组织病理学检查明确诊断;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中重度增多患儿有原发性免疫缺陷可能。
卢会秀[4](2010)在《嗜酸性粒细胞及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疾病》文中认为目的:在皮肤科的日常工作中经常可以见到嗜酸性粒细胞升高的患者或皮肤组织嗜酸性粒细胞浸润。与嗜酸性粒细胞升高相关的因素包括变态反应、寄生虫感染、自身免疫病、恶性肿瘤、免疫缺陷病、遗传病等,因此皮肤科医生了解嗜酸性粒细胞升高在皮肤科见于哪些疾病及各种疾病嗜酸性粒细胞升高的程度会对该组疾病的深入、全面的认识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回顾了2009年一年内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皮肤科住院患者,对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升高患者的病种分布进行了分析。通过对一年内皮肤科住院患者中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升高患者的分析,以初步的揭示皮肤科住院患者中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升高患者的病种分布情况和其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升高的程度。方法:查阅2009.1.1.-2009.12.31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住院患者病历,记录其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的百分数及绝对数,以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数≥6%,且嗜酸细胞绝对数≥0.6×109/L为标准,按照嗜酸性粒细胞的绝对数分为轻度(0.6-1.5×109/L)、中度(>1.5且≤5.0×109/L)、重度(>5.0×109/L)升高,从而对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增高的疾病进行分析,包括病种、升高的程度及可能的病因。结果:2009年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皮肤科住院患者中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升高者共67例,占入院患者的11.9%(67/565);其中重度升高者占10.4%(7/67),中度升高者占40.3%(27/67),轻度升高者占49.3% (33/67) ;按疾病来分湿疹患者中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升高者占35.4%(17/48)、红皮病患者中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升高者占45.8%(11/24)、大疱性类天疱疮患者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升高者占33.3%(4/12)、药疹患者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升高者占15.9%(7/44)。经统计学分析得出湿疹、红皮病、大疱性类天疱疮、药疹的嗜酸性粒细胞升高率之间无差别。结论:1一年内(2009.1.1-2009.12.31)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皮肤科住院患者,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升高的67例患者中以湿疹患者为主(17/67);2一年内的我科住院患者中,伴有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的疾病以湿疹、红皮病、大疱性类天疱疮、药疹等皮肤科常见病、多发病为主;3一年内的我科住院患者中,湿疹、红皮病、大疱性类天疱疮、药疹的嗜酸性粒细胞升高率无差别。
李微娜,尤海龙,杨清然,刘野,张云峰,成焕吉[5](2012)在《儿童特发性嗜酸粒细胞增多综合征1例》文中指出特发性嗜酸粒细胞增多综合征(idiopathichypereosino-philicsyndrome,IHES)又称高嗜酸粒细胞综合征(idiopath-iceosinophilia),由Hardy和Anderson于1968年首先提出,是一种病因不明,以外周血嗜酸粒细胞增多、多脏器受累为特征的临床综合征,多发生于中年以上男性,预后较差,而儿童和青少年罕见。儿童IHES临床表现不典型,合并多器官受损者少见。现报告1例以消化道为首发症状并合并多器官受损的IHES患儿。
钱睿[6](2014)在《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1例并文献复习》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的临床特点、诊断标准、鉴别诊断、治疗方法,以提高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的诊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患者的病例资料,结合复习相关文献进行总结。资料:一中年男性患者,进行性腹胀20天,入院前外院示白细胞及嗜酸性粒细胞增高,转氨酶升高,B超提示有腹水,行腹腔穿刺术,抽出血性腹水,离心涂片见多量嗜酸性粒细胞、红细胞,多量间皮细胞,给予对症治疗,症状无缓解,病情无好转。干预措施:行各项常规检查、胸部正位片、腹部CT、骨髓穿刺、腹腔穿刺、胃镜、肠镜等检查及病理学检查以明确诊断,并给予利尿、营养支持等对症治疗,诊断明确后给予泼尼松35mg/日,此后逐渐减量,5周后停用。结果:患者腹胀,病理学诊断:(食管)鳞状上皮增生伴非典型增生(轻度);(胃窦)粘膜慢性炎症;(十二指肠)粘膜慢性炎症,有多量淋巴细胞浸润、浆细胞及少量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结肠)慢性炎症(粘膜),少量嗜酸性粒细胞浸润。无胃肠道以外器官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并除外其他引起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的疾病。诊断为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结论:对于腹水患者,先从常见病开始积极寻找原因,但不要忽略诸如“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这类少见病、罕见病的可能。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常用激素治疗有效,要对该病提高认识,减少误诊及漏诊。
陈小红,徐益萍,卢美萍[7](2016)在《88例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住院患儿临床表现及病因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分析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患儿临床特征及病因构成,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收集2009年4月至2015年4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诊断为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88例住院患儿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临床表现、病因构成、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程度与病因的关系。结果:临床表现为发热19例(21.6%),腹痛15例(17.0%),咳嗽和/或气急14例(15.9%),皮疹13例(14.8%),便血ll例(12.5%),腹泻6例(6.8%);因感染导致28例(31.8%),其中急性支气管肺炎11例,寄生虫感染9例,败血症4例,泌尿系感染2例,蜂窝织炎1例,胆囊炎合并胰腺炎1例;因变态反应性疾病导致25例(28.4%);因嗜酸细胞性胃肠炎导致20例(22.7%);因免疫缺陷病导致3例(3.4%,均呈中重度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因新生儿溶血症、血液系统肿瘤导致各2例(各占2.3%),因嗜酸细胞性膀胱炎、嗜酸细胞性肉芽肿性血管炎、肾病综合征导致各1例;不明原因5例(5.7%)。结论:住院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患儿临床症状以发热、腹痛、咳嗽和/或气急较为常见;感染、变态反应性疾病及嗜酸细胞性胃肠炎是其常见病因,寄生虫为最常见的明确病原;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中重度增多患儿有原发性免疫缺陷病可能。
刘晓芬[8](2019)在《婴幼儿食物过敏和食物不耐受相关胃病的临床、内镜和病理特点分析》文中提出目的:分析婴幼儿食物过敏和食物不耐受相关胃病的临床、内镜和病理特点,探讨胃粘膜嗜酸性粒细胞数和肥大细胞数在婴幼儿食物过敏和食物不耐受相关胃病中的变化。方法:分析2016年9月到2018年12月因腹痛、呕吐、呕血、便血为临床表现在江西省儿童医院消化内科住院的101例婴幼儿,以食物过敏组(食物特异性Ig G抗体、食物过敏原特异性Ig E抗体均阳性)和食物不耐受组(食物特异性Ig G抗体阳性、食物过敏原特异性Ig E抗体阴性)为研究组,以食物特异性Ig G抗体、食物过敏原特异性Ig E抗体均阴性为对照组,分析三组的临床表现、内镜和病理特点,采用统计分析胃粘膜嗜酸性粒细胞(eosinophils,EOS)数、肥大细胞(mast cells,MCs)数在食物过敏和食物不耐受相关胃病中的变化,及合并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后的变化。结果:1.三组胃镜下均表现为胃炎、十二指肠黏膜充血、水肿,有的伴点、片状糜烂,溃疡,其中食物过敏组中胃炎有22例,十二指肠溃疡2例,十二指肠炎1例,食道炎1例;食物不耐受组中胃炎有59例,十二指肠溃疡4例,十二指肠球炎7例,食道炎3例;对照组中胃炎有20例,十二指肠球炎3例,食道炎1例。病理结果均示浅表性胃炎,其中食物过敏组和食物不耐受组中EOS计数大于20个/HPF分别有2例、12例;MCs计数大于15个/HPF分别为5例、11例。病理结果还显示食物过敏组中EOS数显着增多者大多不伴有MCs数增多,MCs数显着增多者大多不伴有嗜酸性粒细胞增多。2.食物过敏组、食物不耐受组与对照组中胃黏膜EOS计数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两比较,食物不耐受组胃粘膜EOS计数较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食物过敏组、食物不耐受组与对照组胃黏膜MCs计数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4.食物不耐受组合并Hp感染与对照组合并Hp感染后胃粘膜EOS计数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食物不耐受组合并Hp感染与食物不耐受组未合并Hp感染胃粘膜EOS计数相比,亦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食物过敏组合并Hp感染与对照组合并Hp感染后胃粘膜EOS计数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食物过敏组合并Hp感染与食物过敏组未合并Hp感染后胃粘膜EOS计数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5.食物过敏组同时合并Hp感染和食物不耐受组同时合并Hp感染与对照组合并Hp感染后胃粘膜MCs计数相比,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食物过敏组合并Hp感染与食物过敏组未合并Hp感染后胃粘膜MCs数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食物不耐受组合并Hp感染与食物不耐受未合并Hp感染后胃粘膜MCs数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食物过敏组和食物不耐受组中胃粘膜EOS数、MCs数显着增多的患儿较对照组多。2.食物不耐受相关胃病中胃粘膜EOS数增多。3.Hp感染后可能导致食物过敏相关胃病的胃粘膜MCs数和食物不耐受相关胃病的胃粘膜EOS数、MCs数的增多。4.食物过敏和食物不耐受相关胃病中符合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诊断的有14例,即食物过敏和食物不耐受可能与嗜酸性粒细胞胃肠炎的发病有关。
季旭清,王海明,马祯一,叶甫澄[9](2015)在《免疫正常宿主隐球菌血症伴嗜酸粒细胞增多一例并文献复习》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外周血嗜酸粒细胞(EC)与免疫功能正常宿主隐球菌肺炎、菌血症的相关性及其治疗方法,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报道1例经病理及血培养确诊的免疫功能正常宿主隐球菌肺炎、菌血症伴嗜酸粒细胞增多病例并进行相关文献复习。以"隐球菌"和"菌血症"、"隐球菌"和"嗜酸性粒细胞"为关键词通过CHKD期刊全文数据库及万方数据库进行检索;以"Cryptococcus"和"eosinophilia"、"Cryptococcus"和"fungemia"为关键词通过Pub Med、Elsevier、Springer、Wiley、OVID、EBSCO数据库进行检索,检索时间截止2013年12月31日。结果患者男,33岁,因"发热、咳嗽、气喘1周"于2013年9月15日入院。外周血EC比例为0.31,EC计数为6.12×109/L,拟诊"肺炎、支气管哮喘",经静脉滴注广谱抗菌药及口服糖皮质激素治疗无效。后经支气管镜穿刺纵隔淋巴结活检血培养确诊为新生隐球菌血症、隐球菌肺炎。给予氟康唑联合氟胞嘧啶治疗2周无效,改用两性霉素B联合氟胞嘧啶治疗,病情缓解,持续治疗2个月改用氟康唑联合氟胞嘧啶治疗。再次持续治疗2个月,病情反复,改用伏立康唑治疗,病情好转,此后维持治疗1年,并随访至今未再次复发。数据库上共检索到国内外相关文献93篇,其中共6篇报道免疫功能正常宿主新型隐球菌血症和(或)播散性隐球菌病6例。本例与此6例均有发热,除1例未描述外周血EC外,其余均有不同程度EC升高,经治疗后1例死亡,其余均好转。结论外周血EC增多可能是免疫功能正常宿主新型隐球菌病儿童患者或全身播散患者的早期或急性期特点,且可作为隐球菌病好转与反复的一个提示。隐球菌血症首先按标准方案治疗,而伏立康唑则可作为难治性隐球菌病的备选方案之一。
苏俊鸿[10](2017)在《25例门诊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患儿临床分析》文中提出目的:分析25例门诊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患儿的临床特点及治疗疗效,旨在给临床医生在制定治疗策略上提供有益帮助及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7年1月在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门诊就诊的25例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患儿临床资料,应用SPSS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在25例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患儿中,男孩18例,女孩7例,男女比例约为2.57:1。25例患儿诊断时的年龄为213岁,平均年龄5.8岁。2.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数轻度增多3例(12%),中度增多12例(48%),重度增多10例(40%)。外周血AEC增高程度与性别、年龄无关(P>0.05)。3.病因包括感染6例(24%),其中EB病毒感染1例(4%),寄生虫感染5例(20%),包括钩虫感染2例,人芽囊原虫1例,2例临床诊断寄生虫感染;过敏性荨麻疹2例(8%);病因不明确17例(68%)。4.25例患儿中以皮肤受累表现多见,为17例(68%),全身表现为9例(36%),呼吸系统及消化系统表现各为8例(32%)、5例(20%)。5.25例患儿外周血AEC范围为1.125.84×109/L,平均值为8.30×109/L,其中17例(68%)患儿白细胞计数明显升高。6.5例寄生虫感染患儿,予驱虫药治疗1个月后,4例获得满意疗效,1例患儿治疗过程中复查AEC再次升高。2例过敏性疾病患儿予地氯雷他定治疗后症状和外周血均获得缓解。7例患儿采用泼尼松单药治疗,总治疗25有效者6例(85.7%)。9例患儿予地氯雷他定治疗,总治疗有效者有2例(22.2%)。有2例患儿分别予泼尼松联合环孢素、泼尼松联合复方甘草酸苷治疗,均获得PR。25例患儿中有6例因疗效欠佳而更改治疗方案,4例患儿更换泼尼松治疗后疗效得到提升;2例患儿改用伊马替尼治疗,其中1例在用伊马替尼6个月后获得CR,另1例在予伊马替尼联合泼尼松治疗后2个月获得PR。结论:1.在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儿童中男孩发病率高于女孩,以学龄前期多见,幼儿期次之。2.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症状以皮肤受累多见,消化系统及呼吸系统次之,但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3.多数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患儿泼尼松治疗有效。4.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患儿在予糖皮质激素治疗无效时,可考虑使用伊马替尼治疗。
二、小儿嗜酸粒细胞增多综合征1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小儿嗜酸粒细胞增多综合征1例(论文提纲范文)
(1)儿童特发性高嗜酸粒细胞增多综合征一例及文献复习(论文提纲范文)
1病例报告 |
2讨论 |
(2)嗜酸性粒细胞与小儿疾病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嗜酸性粒细胞的作用 |
2 高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 |
3 嗜酸性粒细胞与小儿疾病 |
3.1 嗜酸性粒细胞与小儿支气管哮喘 |
3.2 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eosinophilic gastroenteritis,EoG) |
3.3 嗜酸性粒细胞性支气管炎(eosinophilic bronchitis,EB) |
3.4 变应性支气管肺曲菌病(allergic bronch pulmonary asporgillosis,ABPA) |
3.5 嗜酸性粒细胞性食管炎(eosinophilic esophagitis,EE) |
3.6 嗜酸性粒细胞性肺炎(eosinophilic pneumonia,EP) |
4 嗜酸性粒细胞在儿科领域的临床应用价值 |
(3)88例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住院患儿的临床表现及病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缩略词表 |
1 引言 |
2 资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4)嗜酸性粒细胞及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疾病(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病例分析 皮肤科住院患者伴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升高67 例分析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附表 |
附图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致谢 |
个人简历 |
(5)儿童特发性嗜酸粒细胞增多综合征1例(论文提纲范文)
1 病历资料 |
2 讨论 |
(6)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1例并文献复习(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病例报告 |
一般资料 |
主诉 |
现病史 |
既往史 |
个人史 |
婚育史 |
家族史 |
体格检查 |
初步诊断 |
初步诊断依据 |
症状 |
病史 |
入院查体 |
入院前辅助检查 |
诊疗经过 |
随访情况 |
临床分析 |
病例特点 |
诊断难点 |
诊治经验 |
讨论 |
历史回顾 |
流行病学 |
病因及发病机制 |
分型 |
临床表现 |
辅助检查 |
诊断标准 |
鉴别诊断 |
治疗 |
饮食治疗 |
药物治疗 |
腹腔内化疗 |
内镜治疗 |
中医中药及中西结合治疗 |
手术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在校期间研究成果 |
英文缩略词 |
致谢 |
(8)婴幼儿食物过敏和食物不耐受相关胃病的临床、内镜和病理特点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缩略词表 |
第1章 引言 |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相关诊断标准 |
2.3 纳入标准 |
2.4 排除标准 |
2.5 分组 |
2.6 研究方法 |
2.6.1 实验主要试剂 |
2.6.2 实验主要器材 |
2.6.3 标本采集和处理 |
2.6.4 MCs、EOS染色 |
2.6.5 Hp的检测 |
2.6.6 采用欧蒙印迹法和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患儿血清中食物过敏原特异性IgE抗体,食物特异性IgG抗体 |
2.7 数据整理及统计分析 |
第3章 结果 |
3.1 一般资料 |
3.2 胃镜、病理结果 |
3.3 食物过敏组、食物不耐受组和对照组EOS计数 |
3.4 食物过敏组、食物不耐受组和对照组胃粘膜MCs计数 |
3.5 食物过敏组、食物不耐受组和对照组同时合并感染Hp后胃粘膜EOS计数 |
3.6 食物过敏组、食物不耐受组和对照组同时合并Hp感染后胃粘膜MCs计数 |
第4章 讨论 |
4.1 一般资料,内镜和病理特点分析 |
4.2 食物过敏组胃粘膜EOS数和MCs数的改变 |
4.3 胃粘膜EOS数和MCs数在FA相关性胃病中的作用 |
4.4 食物不耐受组胃粘膜EOS数和MCs数的改变 |
4.5 胃粘膜EOS数和MCs数在FI相关胃病中的作用 |
4.6 Hp感染与胃粘膜EOS数和MCs数 |
4.7 Hp感染与胃粘膜EOS数和MCs数的改变 |
4.8 局限与展望 |
第5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9)免疫正常宿主隐球菌血症伴嗜酸粒细胞增多一例并文献复习(论文提纲范文)
临床资料 |
文献复习 |
讨论 |
(10)25例门诊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患儿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个人简历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资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综述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小儿嗜酸粒细胞增多综合征1例(论文参考文献)
- [1]儿童特发性高嗜酸粒细胞增多综合征一例及文献复习[J]. 王晶瑶,赵煜. 天津医药, 2018(07)
- [2]嗜酸性粒细胞与小儿疾病的研究进展[J]. 李跃英,武心焕.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9(29)
- [3]88例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住院患儿的临床表现及病因分析[D]. 陈小红. 浙江大学, 2017(01)
- [4]嗜酸性粒细胞及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疾病[D]. 卢会秀. 河北医科大学, 2010(04)
- [5]儿童特发性嗜酸粒细胞增多综合征1例[J]. 李微娜,尤海龙,杨清然,刘野,张云峰,成焕吉. 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2012(03)
- [6]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1例并文献复习[D]. 钱睿. 兰州大学, 2014(04)
- [7]88例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住院患儿临床表现及病因分析[J]. 陈小红,徐益萍,卢美萍.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6(03)
- [8]婴幼儿食物过敏和食物不耐受相关胃病的临床、内镜和病理特点分析[D]. 刘晓芬. 南昌大学, 2019(01)
- [9]免疫正常宿主隐球菌血症伴嗜酸粒细胞增多一例并文献复习[J]. 季旭清,王海明,马祯一,叶甫澄.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 2015(19)
- [10]25例门诊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患儿临床分析[D]. 苏俊鸿. 广西医科大学, 201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