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化学冶金》总目录

1993年《化学冶金》总目录

一、1993年《化工冶金》总目录(论文文献综述)

陈祎然[1](2021)在《基于供需匹配视角京津冀地区高雾霾污染产业与经济协调发展政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国经济从追求高速度的增长转向追求高质量的增长,工业向绿色发展模式转型,京津冀地区拥有众多高污染企业,排放大量的有害废气,导致严重的大气污染,形成雾霾污染带,影响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高雾霾污染产业与经济协调发展是指在大气环境的约束下,高雾霾污染产业系统与经济协调系统各要素、各环节之间的相互协作配合,形成系统间良性循环发展,实现产业转型升级、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和大气环境质量改善的协调联动。而高雾霾污染产业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政策供给是促进产业清洁生产,降低污染排放,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动因,但京津冀地区高雾霾污染产业与经济协调发展政策供需匹配不平衡,部分政策存在供给过多或供给不足的问题,不能满足实际需要,产业升级转型效率低,政策供给质量有待提高。论文对京津冀地区高雾霾污染产业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政策供需匹配展开研究,以期为相关政策优化提供参考,促进产业转型升级,降低污染排放,实现经济有质量有效益的增长。论文采用文献分析法、内容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以政策的需求研究、政策的供给研究、政策供需匹配研究以及政策优化为研究路径。构建了京津冀地区高雾霾污染产业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政策需求体系,设计具有良好信校度的调查问卷,进行实证调查,了解京津冀地区对高雾霾污染产业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政策需求程度以及三地政策需求的差异性。系统梳理了1978年以来高雾霾污染产业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政策供给演进,进行了政策定量化的分析,掌握政策供给程度和结构。以财政、税收、金融、技术、公共服务政策五个方面为基本维度,建立政策供给需求匹配模型,计算政策供需匹配度,并设计政策供需匹配度评价标准,把握京津冀地区政策供需匹配现状,从五个政策维度提出优化建议。论文主要成果如下:首先是对京津冀地区高雾霾污染产业与经济协调发展政策的需求情况考察。利用调查问卷的方式调查京津冀地区的政策需求程度,结果显示京津冀地区对技术政策需求程度最高,财政、税收、金融政策需求程度为中等,而对公共服务政策需求度最低。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京津冀三省市在财政政策、技术政策、公共服务政策方面需求程度存在明显的差异。其次对1978年以来相关政策供给进行梳理分析,各类政策经历了萌芽、起步、发展和完善阶段,政策数量逐渐增多,政策内容逐渐丰富,但仍存在政策供给结构不合理,公共政策供给程度较高,税收政策,金融政策供给程度较低的问题。第三是京津冀地区高雾霾污染产业与经济协调发策供需匹配度分析。通过政策供需匹配分析,结果显示优秀匹配为财政政策,良好匹配为税收政策,勉强匹配为金融政策和技术政策,失调匹配为公共服务政策。最后根据京津冀地区政策供给、需求以及匹配情况的结果,提出了财政、税收、金融、技术、公共服务政策的优化建议。

朱厢炜[2](2020)在《建筑设计全过程实录及其评析 ——以自贡恐龙博物馆和中国彩灯博物馆为例》文中提出自贡恐龙博物馆和中国彩灯博物馆分别是我国1980年代和1990年代的代表性建筑作品,两座建筑的设计全过程所反映的内涵有着跨越时空的价值和意义。本文通过大量详实的历史文献资料,呈现了两座建筑设计的全过程,并从多个角度评析了这两座建筑的时代性意义和当代启示。论文共由七章组成,章节之间呈现顺序递进的关系。第一章绪论,表明了本研究的课题背景,研究目的与意义,对已有研究进行了综述,展现了本文的基本逻辑与框架。第二章,对我国1949年至1989年的建筑创作环境进行了概述,介绍了与两座建筑直接相关的自贡恐龙文化和彩灯文化。第三章,以实录的形式再现了展开建筑设计之前,包括前期策划等在内的诸多事件。第四章,以实录的形式再现了从建筑设计竞赛到建成的整个过程。第五章,呈现了自前期策划到建成后包括专业机构等在内的广大人民群众对两座建筑的评价。第六章,从建筑策划、建筑后评估、建筑设计竞赛、建筑设计、建筑伦理、建筑与城市文化的维度对研究对象进行了评析,揭示了其在这几个维度的意义和对当下建筑业的启示。第七章结论,总结了本文的研究成果,审视了此次研究中的创新与不足,对未来进一步的研究提出了展望。全文共约22万字,图片123幅,表格36个

黄秋硕[3](2020)在《丁韪良汉学研究述论 ——兼论美国早期汉学之嬗变》文中认为丁韪良(W.A.P.Martin)任清政府同文馆总教习和京师大学堂西总教习等职,前后从事职业教育40年,其一生汉学成就突出表现为六个方面。第一,丁韪良在近代西方人文学科方法影响下,重视对儒释道文化的释读,肯定颇多。丁韪良是美国汉学史上真正依据中国典籍并结合考察社会实际而释读儒释道文化的第一人。第二,丁韪良高度评价中华民族“壮丽的文学丰碑”;热衷向西方传递中华文化、中国观念和中国形象,促进了中国文学在美国的传播。在美国早期汉学发展史上,丁韪良称得上是中国文学研究与译介的拓荒者与奠基人。第三,丁韪良热情颂扬与推介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并以明确的近代化理念,在西方汉学史上,第一次梳理从鸦片战争到中华民国诞生之前的中国近代史。丁韪良是这个时期中国历史的亲历者与见证人,因此他的相关记述,具有重要史料价值。第四,丁韪良翻译大量西学论着,侧重于近代化新兴学科与实用知识,大多是对西方科技、法律、经济等领域专着的首次翻译,其对相关理论、概念、名词及内容等方面的汉语表述,对中国近代相关新兴学科之构建,均具有创新与借鉴意义,丁韪良汉译西学论着,同样具有重要汉学意义。第五,丁韪良创办中文期刊《中西闻见录》与《新学月报》,大力传播“实学”,不仅对洋务运动和维新运动产生了积极影响,对推动汉学研究往更高层次发展,也同样发挥了重要作用。第六,丁韪良作为汉学研究机构北京东方学会首任会长,倡导以“自由思辨精神”来研究汉学的一切领域。北京东方学会在拓展汉学研究领域、研究方法、学术创新等方面,取得引人注目的成就,并很大程度上脱离了西方宗教的负面影响。丁韪良也存在种种弱点与不足,这应更多地从他所处时代的历史条件和历史局限性的角度加以说明。在美国早期汉学发展史上,美国汉学的开创、奠基与初步发展,主要是由清代美国来华汉学家们完成的。丁韪良称得上是汉学发展史上一位成绩卓着的巨匠。其在中学西渐与西学东渐双向文化交流中所做出的重要贡献和产生的积极影响,不仅值得充分肯定,至今仍有实际借鉴意义。

梁志,王世圆,高艳杰,贺艳青,游览,陈玉珊,陈洪运[4](2019)在《冷战史研究东南亚国家档案导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末,可以被视为中国冷战史研究的起步阶段。那时,从事冷战史研究的学者群体偏小,史料来源较为单一(主要利用美国、俄罗斯和中国等国家的档案),关注范围相对狭窄。相比较而言,近二十年中国的冷战史研究明显呈现出整体繁荣的状态。这一点至少体现在如下多个方面:研究队伍不断壮大,而且由于师承关系和科研项目形成了若干或大或小、比较稳定的研究团队;史料挖掘的范围逐渐由美国、俄罗斯和中国扩展到英国、法国、德国、东欧国家、日本、韩国、印度乃

朱奕希[5](2016)在《中日友好城市的演化过程及地域特征研究》文中指出随着全球化进程加快,城市间的联系日趋多样化,同时由于友好城市作为一种特殊的城市关系,在城市外交中所发挥的作用日益显现,围绕友好城市所展开的研究日渐受到重视。但目前在国内外已有研究文献中,从地理学视角出发对友好城市的研究成果数量十分有限,故本文基于城市地理学视角探讨友好城市的时空演化过程和地域特征,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选取中日友好城市(共计356对)作为研究对象,在国内外学者研究文献的基础上,对已有相关研究进行综述与梳理,归纳了世界主要国家友好城市的发展过程、规律及影响因素。数据来源选择中国国际友好城市联合会官网1,日本自治体国际化协会官网2所提供的数据,结合本人在日本三个月的短期留学调研,以1973—2015年间中日两国缔结的友好城市(共计356对)为研究主体,通过ARCGIS软件对数据进行可视化分析并结合定量与定性分析,重点研究中日友好城市的时空演化特征,对中日友好城市地域特征进行分类、归纳,并分别进行了案例分析。论文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包括第一章和第二章,主要介绍论文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提出论文的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在归纳综述国内外学者对于国际友好城市已有的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本文的创新之处。第二部分为论文的主体部分,包括第三章至第五章,主要就本文相关概念进行阐述,将1973-2015年间缔结的356对中日友好城市作为研究主体,通过ARCGIS软件对数据进行可视化分析,就中日友好城市的数量变化特征及时空演化规律展开研究,并通过梳理中日友好城市的缔结原因对中日友好城市进行类型化分析,同时就每种地域类型的友好城市分别进行案例分析。第三部分包括论文的第六章,该部分的重点内容是论文的结论及对未来的展望。研究认为:(1)中日友好城市的时间演变特征可分为起步期(1973-1987年)、黄金发展期(1988-1999年)、波动期(2000-2015年)三个阶段,根据每一阶段友好城市数量变化特征将三阶段细分如下:萌芽时期(1973-1978年)、积极发展期(1979-1987年)、冷却期(1988-1990年)、恢复期(1991—1994年)、不稳定期(1995-2000年)、颠簸期(2001—2015年)。各阶段友好城市数量变化与中日两国关系波动密切相关;(2)中日友好城市的空间分布格局与中日两国内部的城市空间分布特征相一致,其中在中国表现为由东向西递减的趋势,在日本则表现为由中部向南北两端递减的趋势;(3)中日友好城市的空间分布省际差异悬殊,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新缔结的友好城市在中日两国均呈现行政等级不断下降的趋势;(4)通过对友好城市缔结原因的梳理及案例分析,将中日友好城市的地域类型划分为历史导向型(历史背景相似型、历史友好型)、地理导向型(地理位置相似型、资源相似型)、经济导向型(合作型、扶持型)、交流导向型(政府主导型、民间推动型)等类型。

苏轩[6](2015)在《中国近代纺织学科建制化研究》文中指出纺织学科是纺织工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随着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深入,设备引进加速,技术精密专门,行业关系紧密复杂,各级各类人才需求旺盛,行业管理协调力度加大,知识普及、社会交流增长??于是,催生了中国近代从纺织教育到纺织共同体再到纺织科研开展、纺织期刊出版等纺织学科建制化的曲折但恢弘的历史进程。近代中国的纺织工业,是在英国、美国、日本等外国列强的外力刺激推动下发端的,较英国更晚了近一个世纪。由纺织工业催生而来的中国近代纺织学科的建制化,也是受到英国等列强的刺激、启发下展开的,同样遵循着英国等国纺织工业推动纺织学科建制的发展顺序,较英国晚了半个多世纪。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西方列强向中国传入先进的动力纺织机器和纺织技术,打破了中国传统的手工纺织生产方式。官僚资本、民族资本及外商资本纷纷在中国兴建近代纺织企业,工业的发展带动了对专业人才的需求。1897年我国兴办了近代最早的纺织教育机构——蚕学馆,中国近代纺织学科建制由此发端。我国早期开办的纺织教育参照西方的课程、实习安排,聘请国外教师及有海外留学经历的归国学生任教。随后我国近代兴建了多所纺织教育机构,培养出大批纺织专门人才,这些人才为共同交流纺织学术而建立了多个纺织共同体,并通过出版纺织期刊的方式在纺织业界和学术界进行更广泛的交流。中国近代的纺织科研在纺织教育机构、纺织科研机构和纺织工厂内开展,沿着对西方先进纺织机械和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过程不断发展、深入着。有别于数学、物理、化学等基础学科的建制,纺织学科建制除推动本学科发展外,也是促进纺织工业发展的内在驱动力,实现着理论驱动和生产促进的“双核效应”。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我国近代的纺织业,在西方列强的外部推动力和国人自发兴起的纺织学科建制的内部驱动力的共同作用下,完成了生产方式从手工机器纺织生产向动力机器纺织生产的彻底变革。由此可见,纺织学科建制化不仅是中国近代纺织业的重要组成和核心推动力,而且是理解和把握中国近代纺织业从传统到近现代、从引进消化到自主创新这一历史转型的重要课题。对中国近代纺织建制化进行系统深入的发掘和研究,厘清其产生、发展和成型的历史脉络,总结其深厚内涵和主要特征,找出其发展趋势和内在规律,发现其演进的内部动力机制和外部社会原因,将科学史的内史研究和外史研究有机结合起来,这对今天我国从纺织大国迈向纺织强国的战略转型也能提供有益的理论和历史的借鉴。但总体而言,前人对该课题尚未做过系统的研究,仅就纺织建制的部分标志进行了零星的介绍。因此,本论文的选题具有较强的创新性,具有较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在查阅大量第一手中国近代文献资料特别是上海图书馆、国家图书馆和浙江图书馆等馆藏的图书期刊基础上,结合前人的研究,主要就纺织教育、纺织共同体、纺织科研和纺织期刊等四大方面集中对中国近代纺织建制化进行了发掘、梳理和研究,以期把握我国近代纺织学科建制化的背景、内涵、特征、脉络、规律、内外动力及其对中国近现代纺织业发展的重要贡献和今天的启示。具体来说,本论文共分九个部分:第一章为绪论。首先阐述了本选题的目的及意义,据此提出一些本课题所应解决的问题。其次,对已有研究进行了一定的回顾,分析研究现状。最后介绍了本文的研究思路、方法及创新之处。第二章至第四章对我国近代纺织工业及教育背景、不同时期的纺织教育建制化发展情况进行研究。我国近代的纺织学科建制在近代社会背景、纺织工业背景及教育制度等多方面因素影响下发端于纺织教育。我国近代纺织教育主要集中在江苏、浙江及上海等地,作为蚕丝及原棉等纺织原料的重要生产地、纺织品贸易的主要通商口岸,这些地区的纺织教育具有开办时间早、学校数量多、发展时间长、可塑性强等特点。近代其他地区(如北方地区、湖北地区、抗战期间的后方等)有少数纺织教育,多为工科院校中设置的纺织科系,规模小,发展时间短。近代纺织教育机构既有私立,也有公立,且教育类型丰富,并逐渐向高层次教育发展,至新中国成立大多纺织教育均为专科或高等教育。纺织教学及实习内容、纺织教师等由最初从西方引进逐渐发展为国人自行担任教师、自行编订纺织教材等。近代大多纺织教育机构均配有纺织实习及试验工场,并配置了相应的设备。纺织教育机构为近代纺织业培养了大批人才,一些师生在校内组建纺织共同体,并出版纺织期刊,构建了一个纺织建制的雏形。纺织人才毕业后,服务于纺织教育、纺织企事业单位等,推动了近代纺织业及纺织建制的发展。第五章对我国近代主要的纺织学术共同体及纺织行业共同体进行研究。作为我国近代纺织学科建制化发展的重要标志,近代纺织共同体据创办者的不同可分为校内纺织共同体及社会人士组建的纺织共同体,依据研讨内容可分为纺织学术共同体及纺织行业共同体等。校内共同体主要由学校的教师、学生及校友等组成,社会纺织共同体由社会各界的纺织人士共同组成。纺织学术共同体旨在共同交流及研讨纺织学术等以推动纺织学术发展,纺织行业共同体为纺织行业界人士聚集起来沟通及交流纺织行业内各类消息等以促进纺织工业的发展。近代各类纺织共同体建立之初设置了明确的章程、宗旨及发展目标等,定期组织会员召开会议,商讨共同体内各项事宜。纺织共同体还组织筹建纺织教育机构、创办纺织刊物、研讨纺织科研等,极大推动了近代纺织建制化发展历程。第六章通过对我国近代纺织科研机构和纺织科技创新发明进行研究,以此把握我国近代纺织科研发展情况及特点。我国近代的纺织科研发展是对西方先进纺织机械及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过程,萌芽于纺织教育机构的实习及试验中,随后由政府及私人企业出资兴建了一些纺织科研机构,进行专门的科学研究。由于纺织业的特殊性,进行科研需具备大量的机械设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对资金及科研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近代一些主要的纺织科研成果由纺织工程师在纺织企业内发明而来,通过登载于纺织期刊等进行宣传及交流。近代的纺织科研在政府的扶植及奖励政策下积极发展,为现代纺织科研打下了一定的基础。第七章及第八章依据出版机构的不同对我国近代纺织期刊的建制化发展分两部分进行研究,一为近代纺织教育机构出版的期刊,一为其他机构出版,如纺织团体、出版社及纺织企业等。我国的纺织期刊自近代开始出现,作为重要的交流平台,不同的机构所出期刊具有不同特点。纺织教育机构的期刊通常为校内学术共同体所出,以纺织学术内容为主,登载师生撰写的论文、研究成果、心得及对国外学术文章的翻译等,亦有业内专家撰写的文章,还包含对纺织院校、相关团体、师生等信息的报道,是沟通纺织教育机构和纺织工业界的重要桥梁。社会其他机构出版的纺织刊物既包含纺织学术内容,也含有大量的纺织行业内容,同时登载一些创办机构的相关信息等,内容丰富,是沟通纺织工业界、纺织学术界、各类纺织团体等的重要桥梁。纺织各界人士可通过近代纺织期刊寻找自己所需的相关内容、了解行业内最新信息等,至解放前我国已出版了数十种纺织刊物。第九章为结论,依据上述各章对我国近代纺织教育、纺织共同体、纺织科研及纺织期刊等的研究,藉此对中国近代纺织建制化发展脉络进行梳理及总结。近代自1840年至1949年,是我国纺织生产方式发生根本变革的重要历史阶段,而这段时期纺织建制化的兴起及发展正是推动这一变革发生的内在驱动力。近代前半段自1840年至1896年,我国纺织工业在西方列强这一外部力量的推动下向前发展,而自1897年至1949年进入近代后半段,我国纺织工业的不断发展催生了近代纺织建制,随后纺织建制与纺织工业相互促进、共同进步。至解放前,我国已建立了多所纺织高等教育机构,组建了一些纺织学术共同体、纺织行业共同体,并建立了几个纺织科研机构且发明出重要的纺织科研成果,创办了数十种纺织期刊,近代纺织学科建制已经完成了阶段性的历史使命,促使我国近代纺织生产方式的彻底变革,动力机器纺织生产基本取代了手工机器纺织生产而成为我国解放后主要的纺织生产方式,因此研究近代纺织建制化发展历程具有重要的意义,为现代纺织建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并提供一些宝贵的经验。首先,政府对纺织学科建制化发展应给予政策上的扶植和经济上的鼓励,近代一些个人或企业为纺织建制做出很大贡献,但力量有限,唯有在政府的支持下,才能更好的推动纺织建制的发展。其次,无论是纺织工业发展,还是纺织学科建制化发展,归根结底都是围绕着纺织人才展开,因此应明确纺织工业的发展状况及对纺织人才的需求情况,做到纺织学科建制的有的放矢。最后,在政府的大力支持及纺织建制明确的发展方向下,纺织各界人士应齐心协力,献计献策,共谋纺织学科建制的大力发展,以此促进纺织工业的蒸蒸日上。

孙丹丹[7](2015)在《汉语知识辞书编纂出版分析研究》文中指出随着国语运动的开展,我国进入现代辞书出版时期。自此以来,我国现代汉语知识辞书发展走过了百年历程,出版了汉语知识辞书11080多部。如果加上汉语语文辞书和外语辞书,已达2万多部。从出版规模看,我们可以算得上辞书大国了。然而,我国还不是辞书强国。近些年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增长及文化建设的需要,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辞书强国梦”。因此关于汉语辞书编纂出版问题和发展对策的研究越来越迫切。为了探讨我国汉语知识辞书编纂出版的发展对策,需要回顾我国汉语知识辞书编纂出版的现代化演进过程,总结我国汉语知识辞书编纂出版的发展规律,并藉此分析我国知识辞书编纂出版的影响因素。本文共分为七章:第一章绪论。主要介绍汉语知识辞书研究的意义,知识辞书研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第二章汉语知识辞书系列化。主要阐述汉语知识辞书系列化研究现状、理论材料以及研究方法。第三章汉语知识辞书类型体系。在引进国内外主要的知识辞书分类体系的基础上,参照已有辞书理论和知识辞书信息库中的知识辞书实际情况,提出了我国现代汉语知识辞书简约分类体系。第四章汉语知识辞书编纂出版简介。我们把进入现代出版时期的汉语知识辞书编纂出版历史划分为四个时期:起步期(1912-1948),转折期(1949-1977),繁荣期(1978-2000),新世纪(2001-2012)。第五章汉语知识辞书编纂出版的影响因素。本文主要从辞书内部世界、语言世界、辞书外部世界这三个方面进行论述。第六章汉语知识辞书编纂出版的发展规律。我国知识辞书经历了由起步期草创既成、随着建国后辞书出版政策的变化而转折、逐步走向繁荣的发展历程。每一个时期的进步都是在历史的基础上再向前推进的。汉语知识辞书理念由朦胧到清晰、类型从无到有、品种由少到多、理论由粗浅到成熟、体例由略到详,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第七章汉语知识辞书编纂出版的发展探索。本文主要从学术界、出版社、教育机构三个方面进行分析研究。

章宗穰,俞汝勤,沈国励,张国雄[8](2015)在《令人难忘的我国化学传感器领域早期学术活动——纪念化学传感器专业委员会成立和《化学传感器》刊物创刊35周年》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该文回顾了我国化学传感器领域自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至八十年代末期的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以及在1979年12月成立的"离子选择电极协作组"和化学传感器专业委员会在1984年秋成立前后的人和事。也回顾了1981年创刊的《离子选择电极通讯》和在1985年更名为《化学传感器》后的历程。以纪念专业委员会成立和刊物创刊35周年。也表达了对本领域前辈学者和先驱者的怀念和敬意。

陆强[9](2014)在《中国兽医图书出版战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兽医图书出版对我国人民健康和畜牧业发展以至整个农业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兽医图书出版属专业出版范畴,在我国有近2000年历史,新中国成立后是发展最快的时期,尤其是改革开放后的30年,兽医图书出版在经历了萎缩、断层、分散、国际化受阻、品种匮乏、内容质量不高等艰难时期后,迎来了快速发展的大好局面。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特别是市场化、信息化、全球化的大潮来袭,兽医图书出版与兽医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广大读者对新知识、新技术的迫切渴望形成了巨大的差距。这就为我国从战略层面上规划统筹兽医图书出版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我们从战略层面对兽医图书结构布局、资源配置、发展目标、战略措施、发展方向等进行深入研究,以期对兽医图书出版起到指导和借鉴作用。本文立足于对新中国成立以来60余年兽医图书出版状况的宏观统计和图书品种、内容的深入分析,以专业图书常用分类方法按照学术专着(含译着)、高等教育教材、培训教材、科普读物和出版物学科分类,采用系统分析法、案例分析法、统计分析法等,站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科技、出版等各个角度对兽医图书出版问题分别进行了分析研究,从兽医图书出版战略的高度得出了七个结论。主要包括:1.中国兽医图书出版战略目标是构建以信息、网络技术为支撑,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符合生态环境保护、品种结构合理、可持续发展的兽医图书出版体系。2.中国兽医图书出版必须坚持服务于兽医学科发展与教育、服务于畜牧业生产与安全、服务于大众健康与生活“三个服务”的出版方向,这是坚持为实现新的“四个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服务的政治方向的具体体现。3.必须进一步提高中国兽医图书出版的适应性战略措施。即适应市场多样化需求,普遍提高各类兽医图书科技含金量,根据自身优势、突出重点出版物,遵循市场规律,避免盲目竞争。4.必须进一步建立中国兽医图书出版的品牌战略措施。借助国家精品课程建设项目、国家重大出版基金项目,树立品牌权威、立传世之作。5.必须进一步加强中国兽医图书出版的数字化战略措施。加大投入,创造条件加快建立以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支撑的数字化出版体系。6.必须进一步建立中国兽医图书出版的环保战略措施。把出版发展纳入国家的生态建设任务之中,使出版走上“绿色”发展之路。7.必须进一步提高中国兽医图书出版的国际交流战略措施。扩大“引进来、走出去”的国际交流,保护知识产权,繁荣“版权”贸易。本研究还就落实出版战略的具体措施方面提出了四条建议:1.通过我国兽医图书的组织与运行,推进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兽医科学技术推广与应用体系。2.深度挖掘和整理传统中兽医学方面古籍,在国家或行业的引导和支持下尽快推进传统中医学着作“走出去”战略的落实。3.进一步强化国家对兽医图书出版的指导和规划功能,建立以立项方式为引导的兽医图书重大出版项目体系,强化行业部门和出版企业在出版资源配置和兽医图书出版结构与布局的交流与沟通,为实现“绿色”出版、高效出版奠定坚实基础。4.在新媒体时代,出版企业联合开发兽医学科技术在线服务平台以及应用技术推广体系。

王龙杰[10](2013)在《堆焊CAPP系统研究与开发》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堆焊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新零件的制造和旧零件的修复,节约了企业的成本,提高了企业的效益。但是当前的堆焊技术的应用大部分还停留在手工设计阶段,自动化程度低,焊接质量很依赖工艺人员的经验。而计算机辅助工艺设计(ComputerAided Process Planning,简称CAPP)系统的应用能很好的解决这些问题。本文在分析当前国内外CAPP系统的研究与应用现状,综合目前CAPP的优缺点,针对堆焊焊接工艺特点以及参照相关标准的基础上,以Oracle10g为数据库平台,在Windows XP环境下,开发出了一款集工艺数据的存储、查询和管理为一体的计算机辅助堆焊工艺设计系统。研究的方法和内容如下:(1)通过对企业的调研,阅读了国内外大量的文献并收集和整理了堆焊相关参数,在将其标准化、规范化的基础上,采用面向对象技术,对系统进行完整的系统分析和软件设计。(2)采用UML统一建模语言对系统进行用例分析、动态建模、静态建模。(3)采用Power Designer数据库建模工具软件,为堆焊CAPP建立完整的数据库。用户可以对数据库中的数据进行添加、修改、保存、预览等操作,并利用数据库测试系统的功能。(4)以Oracle10g为数据库平台,使用Visual C++6.0开发基于C/S模式下的堆焊CAPP系统。(5)用户通过本系统完成堆焊工艺设计后,将自动生成堆焊焊接工艺卡,工艺卡可以通过系统中的Office、AutoCAD、PDF等接口输出。本文将以焊条电弧堆焊实例为对象,对系统的进行全面描述。

二、1993年《化工冶金》总目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1993年《化工冶金》总目录(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供需匹配视角京津冀地区高雾霾污染产业与经济协调发展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5 研究内容与方法
    1.6 创新点
2 京津冀地区高雾霾污染产业与经济协调发展政策理论基础
    2.1 高雾霾污染产业识别及相关概念
    2.2 高雾霾污染产业与经济协调发展政策理论基础
3 京津冀地区高雾霾污染产业与经济协调发展政策需求实证调查
    3.1 高雾霾污染产业与经济协调发展政策需求体系构建
    3.2 高雾霾污染产业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政策需求问卷调查
    3.3 高雾霾污染产业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政策需求问卷统计
4 京津冀地区高雾霾污染产业与经济协调发展政策供给演进
    4.1 高雾霾污染产业与经济协调发展财政政策供给演进
    4.2 高雾霾污染产业与经济协调发展税收政策供给演进
    4.3 高雾霾污染产业与经济协调发展金融政策供给演进
    4.4 高雾霾污染产业与经济协调发展技术政策供给演进
    4.5 高雾霾污染产业与经济协调发展公共服务政策供给演进
5 京津冀地区高雾霾污染产业与经济协调政策供需匹配分析
    5.1 高雾霾污染产业与经济协调发展政策需求分析
    5.2 高雾霾污染产业与经济协调发展政策供给分析
    5.3 高雾霾污染产业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政策供需匹配分析
6 京津冀地区高雾霾污染产业与经济协调发展政策优化
    6.1 高雾霾污染产业与经济协调发展财政政策优化
    6.2 高雾霾污染产业与经济协调发展税收政策优化
    6.3 高雾霾污染产业与经济协调发展金融政策优化
    6.4 高雾霾污染产业与经济协调发展技术政策优化
    6.5 高雾霾污染产业与经济协调发展公共服务政策优化
7 研究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京津冀地区高雾霾污染产业与经济协调发展政策需求调查问卷
作者简历
致谢

(2)建筑设计全过程实录及其评析 ——以自贡恐龙博物馆和中国彩灯博物馆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2 研究的目与意义
        1.2.1 课题研究目的
        1.2.2 课题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建筑历程层面
        1.3.2 地域建筑层面
        1.3.3 地域建筑与文化层面
        1.3.4 国外学者对自贡地区城市、建筑及地域文化的研究
    1.4 国内研究现状
        1.4.1 建筑历程层面
        1.4.2 地域建筑层面
        1.4.3 地域建筑与文化层面
        1.4.4 国内学者对自贡地区城市、建筑和地域文化的研究
    1.5 研究方法与框架
        1.5.1 本文的研究方法
        1.5.2 本文的研究框架
    1.6 主要概念界定
        1.6.1 界定
    1.7 本论文写作说明
        1.7.1 本文对“历史”与“叙事”问题的回应
        1.7.2 阅读建议
2 建设背景
    2.1 中国建筑创作环境概述
        2.1.1 1949年至1964年的国内设计环境概述
        2.1.2 1965年至1976年的国内设计环境概述
        2.1.3 1977年至1989年的国内设计环境概述
    2.2 自贡的地域文化
        2.2.1 自贡恐龙的故事
        2.2.2 自贡彩灯的故事
    2.3 本章小结
3 建筑设计组织策划
    3.1 我们为何建造
        3.1.1 兴建自贡恐龙博物馆的设想
        3.1.2 兴建中国彩灯博物馆的设想
        3.1.3 讨论:兴建设想
    3.2 研究落实修建博物馆
        3.2.1 确定修建自贡恐龙博物馆
        3.2.2 确定修建中国彩灯博物馆
        3.2.3 讨论:不同的投资模式,不断努力得以确定兴建
    3.3 设计竞赛的组织安排
        3.3.1 自贡恐龙博物馆竞赛组织
        3.3.2 中国彩灯博物馆竞赛组织
        3.3.3 讨论:组织经验的延续和发展
    3.4 本章小结
4 建筑竞赛及后续进展
    4.1 方案评选与审定
        4.1.1 乱石——“恐龙群窟”与“洪荒时代”的抽象
        4.1.2 灯的群组——“南国灯城”的新星
        4.1.3 讨论:创作与评审
    4.2 方案确定及后续进展
        4.2.1 自贡恐龙博物馆的后续进展
        4.2.2 中国彩灯博物馆的后续进展
        4.2.3 讨论:后续进展
    4.3 本章小结
5 建筑创作回响
    5.1 官方新闻媒体的关注
        5.1.1 对自贡恐龙博物馆的关注
        5.1.2 对中国彩灯博物馆的关注
        5.1.3 讨论:媒体关注
    5.2 大众的声音
        5.2.1 对自贡恐龙博物馆的关注
        5.2.2 对中国彩灯博物馆的关注
    5.3 业内人士的评价
        5.3.1 对自贡恐龙博物馆的评价
        5.3.2 对中国彩灯博物馆的评价
    5.4 获奖情况
        5.4.1 自贡恐龙博物馆获奖情况
        5.4.2 中国彩灯博物馆获奖情况
    5.5 本章小结
6 建筑评析
    6.1 建筑策划
        6.1.1 可行性研究阶段
        6.1.2 设计任务书阶段
        6.1.3 自贡恐龙博物馆所带来的建筑策划启示
    6.2 建筑后评估
        6.2.1 自贡恐龙博物馆的建筑后评估
        6.2.2 中国彩灯博物馆的建筑后评估
        6.2.3 自贡恐龙博物馆和中国彩灯博物馆建筑后评估带来的启示
    6.3 建筑设计竞赛
        6.3.1 建筑竞赛的方案组织
        6.3.2 建筑评选中的“长官意志”与“明星建筑师”问题
        6.3.3 自贡恐龙博物馆和中国彩灯博物馆建筑方案组织与评选带来的启示
    6.4 建筑设计
        6.4.1 自贡恐龙博物馆建筑设计
        6.4.2 中国彩灯博物馆建筑设计
        6.4.3 建筑设计师
        6.4.4 自贡恐龙博物馆和中国彩灯博物馆建筑设计所带来的启示
    6.5 建筑伦理
        6.5.1 建筑精神与价值判断
        6.5.2 自贡恐龙博物馆建筑设计全过程中的建筑伦理
        6.5.3 中国彩灯博物馆建筑设计全过程中的建筑伦理
        6.5.4 自贡恐龙博物馆和中国彩灯博物馆表达的建筑伦理及其启示
    6.6 建筑与城市文化
        6.6.1 自贡恐龙博物馆和中国彩灯博物馆对自贡城市文化的意义
        6.6.2 自贡恐龙博物馆与中国彩灯博物馆带来的城市文化启示
        6.6.3 自贡城市文化及其认同
    6.7 本章小结
7 结论:此两案例建筑设计全过程及其评析对当代的启示
    7.1 研究结论
    7.2 论文的创新点
    7.3 论文不足与后续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致谢

(3)丁韪良汉学研究述论 ——兼论美国早期汉学之嬗变(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绪论
    第一节 国内外关于本选题的研究现状及趋势
        一、中外学者关于美国早期汉学历史分期问题的讨论
        1.美国“早期汉学”起始于何时?
        2.美国“早期汉学”结束于何时?
        3.美国“传教士汉学”何时向“专业汉学”过渡?
        4.笔者对美国早期汉学史分期之思考
        二、当代中外学者对美国早期汉学家成就的总体评价
        三、当代中外学者对丁韪良汉学研究的总体论述与评价
        四、国内学者关于丁韪良其他方面问题的讨论
        五、国外与丁韪良有关研究成果综述
    第二节 本论文研究意义、研究思路与学术创新
        一、研究意义与研究目标
        二、研究思路与写作框架
        三、研究方法与学术创新
第一章 丁韪良来华前后的美国汉学界
    第一节 裨治文与美国汉学之起源
        一、裨治文来华前的中美关系与来华美国人
        二、裨治文来华与创办《中国丛报》
        1.裨治文来华与初期的汉语研习环境
        2.裨治文创办《中国丛报》最初目的
        3. 《中国丛报》由宗教性向世俗性转变
        4.裨治文与美部会的分歧
        三、裨治文的主要着述
        四、裨治文创办学会与教育机构
        1.裨治文等创立美国东方学会
        2.裨治文创立皇家亚洲文会北华支会
        3.裨治文创办其他学会
    第二节 卫三畏来华经历与汉学研究
        一、卫三畏汉学研究之历程
        1.第一阶段:以传教身份研究汉学
        2.第二阶段:以外交官身份研究汉学
        3.第三阶段:以学者身份研究汉学
        二、卫三畏汉学研究成就与特点分析
        三、卫三畏与马礼逊、裨治文、丁韪良之关系
    第三节 丁韪良来华前后美国汉学之演绎趋势
        一、美国早期汉学发展的三个阶段
        二、早期美国汉学家“中国观”类型之演变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丁韪良宣教经历与汉学研习
    第一节 丁韪良来华与汉学初步研习
        一、丁韪良来华前的教育背景
        二、丁韪良初到广州、福州的社会观察力
        三、丁韪良宁波研习汉语三步骤
        四、丁韪良发明宁波话拼音
    第二节 丁韪良宣教作品与汉学研究
        一、丁韪良与《天道溯原》
        1.写作缘由、内容与材料来源
        2.《天道溯原》与附儒之传教策略
        3.《天道溯原》之影响
        二、丁韪良的其他中文宣教作品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职业教育家与汉学研究之转型
    第一节 丁韪良的教育改革实践
        一、同文馆总教习
        二、赴欧美考察与汉学交流
        三、京师大学堂西总教习
        四、湖广仕学院总教习
        五、中文教科书编译与与汉学研究
    第二节 中文期刊与汉学研究
        一、丁韪良与《中西闻见录》
        1. 《中西闻见录》办刊宗旨与主要撰稿人
        2.丁韪良作品分析
        二、丁韪良与《新学月报》
        1. 《新学月报》创办原因与主要内容
        2.《新学月报》与汉学研究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丁韪良与汉学研究机构
    第一节 丁韪良与北京东方学会之初创
        一、创设北京东方学会之目的与经过
        二、丁韪良与北京东方学会早期会员之关系
        三、早期《北京东方学会会刊》之特点
    第二节 丁韪良与北京东方学会之发展
        一、丁韪良对北京东方学会的持续影响
        二、1886—1898 年会刊中的丁韪良作品
        三、北京东方学会学术争议与丁韪良之态度
        四、北京东方学会之局限性
    第三节 丁韪良与其他研究机构
        一、丁韪良与皇家亚洲学会北华支会
        二、丁韪良与《教务杂志》
        三、丁韪良与美国东方学会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丁韪良中外比较视野下对儒释道之新解
    第一节 比较宗教视野与儒教之认知
        一、关于性善性恶论问题
        二、关于伦理与道德问题
        三、其他方面问题
    第二节 中西哲学比较与儒学之解读
        一、孔子与西方圣哲之比较
        二、“最典型的哲学时代”
    第三节 比较视野与佛道之新解
        一、丁韪良与佛教研究
        1.丁韪良研究佛教之学术背景
        2.丁韪良与北京东方学会成员对佛教的研讨
        二、丁韪良与道教研究
        1.比较视野中的老子
        2.从“科学史”角度论道教之贡献
        三、丁韪良论“三教”之关系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丁韪良论中国历史
    第一节 丁韪良研究中国历史的动因与方法
        一、丁韪良研究中国历史的四个出发点
        二、丁韪良研究中国历史的理论与方法
    第二节 丁韪良论中国古代史
        一、丁韪良论中国历史分期
        二、丁韪良论中国古代民族融合
        三、丁韪良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
        四、丁韪良论中国古代科技
        五、丁韪良论中国古代科举制度
    第三节 丁韪良论中国近代史
        一、裨治文、卫三畏与丁韪良研究中国近代史之缘起
        二、丁韪良论中国近代五次战争
        三、关于太平天国
        四、关于晚清改革
        五、丁韪良之局限性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丁韪良与中国文学
    第一节 丁韪良与中国诗歌
        一、丁韪良欧美诗歌之修养
        二、丁韪良重视中国诗歌之缘由
        三、丁韪良对中国古代诗歌之推崇
        1.丁韪良翻译中国诗歌的大体过程
        2.丁韪良对中国诗歌的译介与评论
    第二节 丁韪良论中国寓言与民间传说
        一、关于中国寓言
        二、关于民间传说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语:丁韪良汉学研究的主要贡献及其影响
附录1 .丁韪良中文教科书编译述略
附录2 .丁韪良《中西闻见录》署名文章一览表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索引
个人简历

(5)中日友好城市的演化过程及地域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目标及研究方法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方法
    1.4 数据来源
第2章 相关文献综述及论文创新之处
    2.1 国外研究
    2.2 国内研究
    2.3 论文创新点
第3章中日两国友好城市及影响因素
    3.1 中日友好城市缔结现状
        3.1.1 中国友好城市缔结特征
        3.1.2 日本友好城市缔结趋势
    3.2 中日两国友好城市缔结背景
    3.3 中日友好城市缔结及发展的影响因素
第4章 中日友好城市的时间演变及空间分布特征
    4.1 研究时段与空间单元
    4.2 中日友好城市各阶段数量变化特征及原因
    4.3 中日友好城市在中国的时空分布特点
        4.3.1 空间分布特征
        4.3.2 各阶段空间演化特征
    4.4 中日友好城市在日本的空间分布
        4.4.1 空间分布特征
        4.4.2 各阶段空间演化特征
    4.5 小结
第5章 中日友好城市的地域类型分析
    5.1 中日城市职能分类比较
        5.1.1 城市职能的定义
        5.1.2 中国城市职能分类
        5.1.3 日本城市职能分类
    5.2 中日友好城市地域类型分析
        5.2.1 城市职能相似型中日友好城市——以上海市和大阪府为例
        5.2.2 城市职能交互型中日友好城市——以天津市和神户市为例
        5.2.3 城市职能互补型中日友好城市——以武汉市和大分市为例
        5.2.4 其他类型中日友好城市——以常德市和东近江市为例
    5.3 中日友好城市影响分析
        5.3.1 中日友好城市的经济影响
        5.3.2 中日友好城市的政治影响
        5.3.3 中日友好城市的文化影响
    5.4 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本文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6)中国近代纺织学科建制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1.2 对已有研究的回顾
        1.2.1 近代纺织史研究资料中的纺织学科建制
        1.2.2 对近代纺织教育、期刊等专门研究
    1.3 研究思路与创新
    参考文献
2 近代纺织工业背景及实业教育背景研究
    2.1 近代纺织工业背景
        2.1.1 近代纺织业的准备阶段(1840-1871年)
        2.1.2 近代纺织业的孕育阶段(1872-1877年)
        2.1.3 近代纺织业的萌芽阶段(1878-1913年)
        2.1.4 近代纺织业的成长阶段(1914-1936年)
        2.1.5 近代纺织业曲折发展阶段(1937-1945年)
        2.1.6 近代纺织业恢复阶段(1946-1949年)
    2.2 近代实业教育背景
        2.2.1 近代实业教育的前身——工艺技术教育
        2.2.2 实业教育在“壬寅学制”中属旁枝
        2.2.3 “癸卯学制”设置专门实业学堂
        2.2.4 实业教育在“壬子癸丑学制”中的变革
        2.2.5 “壬戌学制”促实业教育向职业教育转变
        2.2.6 “戊辰学制”中的职业教育与职业教育法规
    小结
    参考文献
3 近代纺织教育建制开端(1897-1936年)
    3.1 近代纺织教育建制的重要性
    3.2 近代江浙地区纺织教育建制
        3.2.1 近代纺织教育开端——蚕学馆
        3.2.2 近代纺织高等教育开端——南通纺织专门学校
        3.2.3 近代江浙地区其他纺织教育
    3.3 近代北方地区纺织教育建制
        3.3.1 东北大学工学院纺织系
        3.3.2 北平大学工学院、国立北洋大学、河北省立工学院
    3.4 近代早期上海纺织教育(沪西、沪东纺织夜校)
    小结
    参考文献
4 近代纺织教育曲折发展(1937-1949年)
    4.1 抗战时期的上海纺织教育
        4.1.1 中国纺织染工业补习学校
        4.1.2 私立上海纺织工业专科学校
        4.1.3 诚孚纺织专科学校
    4.2 抗战时期大后方纺织教育
        4.2.1 国立西北工学院纺织系
        4.2.2 私立铭贤学院
        4.2.3 国立中央技艺专科学校
        4.2.4 中山高级工校纺织科
    4.3 抗战胜利后上海纺织教育
        4.3.1 文绮染织专科学校
        4.3.2 上海市立工业专科学校纺织科
        4.3.3 中国纺织建设公司技术教育
        4.3.4 交通大学纺织科
    4.4 抗战胜利后湖北纺织教育
    小结
    参考文献
5 近代纺织共同体建制化
    5.1 近代纺织共同体建制的重要性
    5.2 近代纺织学术共同体
        5.2.1 中国纺织学会
        5.2.2 中国染化工程学会
        5.2.3 中国原棉研究学会
    5.3 近代纺织行业共同体(华商纱厂联合会)
    小结
    参考文献
6 近代纺织科研建制化
    6.1 近代纺织科研建制的重要性
    6.2 近代纺织科研机构
        6.2.1 棉纺织染实验馆
        6.2.2 公益工商研究所
    6.3 以雷炳林及其发明为例看我国近代纺织科研发展
        6.3.1 雷炳林对纺织科研的贡献
        6.3.2 雷炳林发明对近代纺织科研的带动
    小结
    参考文献
7 近代纺织期刊Ⅰ(院校出版)建制化
    7.1 近代纺织期刊建制的重要性
    7.2 近代纺织期刊概述
    7.3 南通学院纺织科的几种纺织期刊
        7.3.1 《纺织之友》及其历史意义
        7.3.2 《杼声》
        7.3.3 《染化月刊》
        7.3.4 《纺工》
    7.4 其他院校纺织期刊
        7.4.1 《纺织染季刊》
        7.4.2 《纺声》
        7.4.3 《工学月刊》、《工学季刊》、《工业年刊》及《工业学生自治会会刊》
    小结
    参考文献
8 近代纺织期刊Ⅱ(出版社、团体发行)建制化
    8.1 由出版社发行的近代纺织期刊
        8.1.1 《人钟月刊》
        8.1.2 《纺织周刊》
        8.1.3 《染织纺周刊》
        8.1.4 《纺织世界》
        8.1.5 《棉业月报》
    8.2 学术团体创办的近代纺织期刊
        8.2.1 《公益工商通讯》
        8.2.2 《纺织年刊》与《中国纺织学会会刊》
        8.2.3 《纺织染工程》
    8.3 行业团体、机构创办近代纺织期刊
        8.3.1 《纺织建设月刊》和《纺建》
        8.3.2 《棉纺会讯》
        8.3.3 《棉业月刊》
        8.3.4 《华商纱厂联合会季刊》和《纺织时报》
    小结
    参考文献
9 结论
    9.1 近代纺织教育建制化
    9.2 近代纺织共同体建制化
    9.3 近代纺织科研建制化
    9.4 近代纺织期刊建制化
    9.5 近代纺织学科建制化小结、启示及展望
        9.5.1 近代纺织学科建制小结
        9.5.2 近代纺织学科建制对现在的启示
        9.5.3 对纺织学科建制的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总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致谢

(7)汉语知识辞书编纂出版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意义
        1.1.1 小辞书 大民生
        1.1.2 辞书出版是国家重要的文化资源建设
        1.1.3 辞书出版是一个国家话语权的体现
        1.1.4 辞书是意识形态的载体
        1.1.5 辞书出版是国家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1.2 研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1.2.1 主要研究内容
        1.2.1.1 建立汉语知识辞书类型体系
        1.2.1.2 总结经验 找出规律
        1.2.1.3 分析知识辞书出版的影响因素
        1.2.1.4 探讨知识辞书发展对策
        1.2.2 研究思路
        1.2.2.1 理论驱动
        1.2.2.2 摸清家底
        1.2.2.3 找出问题
        1.2.2.4 提出对策
        1.2.3 研究方法
第2章 汉语知识辞书系列化
    2.1 知识辞书系列化
        2.1.1 知识辞书系列化
        2.1.2 知识辞书系列化研究内容
    2.2 汉语知识辞书系列化研究状况
        2.2.1 知识辞书系列化理论的研究
        2.2.2 知识辞书系列化状况的研究
        2.2.2.1 辞书系列化现状的研究
        2.2.2.2 辞书系列化历史的研究
        2.2.3 知识辞书系列化建设的研究
    2.3 知识辞书系列化研究的理论和材料
        2.3.1 知识辞书系列化研究的理论原则
        2.3.1.1 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
        2.3.1.2 系统观
        2.3.1.3 辞书类型学理论
        2.3.2 汉语知识辞书系列化研究的材料
第3章 汉语知识辞书类型体系
    3.1 国外主要的辞书分类学说
    3.2 国内主要的辞书分类学说
    3.3 汉语知识辞书类型体系
        3.3.1 普及型与学术型知识辞书
        3.3.2 大型、中型、小型知识辞书
        3.3.3 单科、多科、百科、专题、专名知识辞书
        3.3.4 单语、双语、多语知识辞书
第4章 汉语知识辞书编纂出版简介
    4.1 汉语知识辞书起步期
        4.1.1 单科知识辞书
        4.1.2 多科知识辞书
        4.1.3 百科知识辞书
        4.1.4 专题、专名知识辞书
    4.2 汉语知识辞书的转折期
        4.2.1 单科知识辞书
        4.2.2 多科知识辞书
        4.2.3 百科知识辞书
        4.2.4 专题、专名知识辞书
    4.3 汉语知识辞书的繁荣期
        4.3.1 单科知识辞书
        4.3.2 多科知识辞书
        4.3.3 百科知识辞书
        4.3.4 专题、专名知识辞书
    4.4 汉语知识辞书的新世纪
        4.4.1 单科知识辞书
        4.4.2 多科知识辞书
        4.4.3 百科知识辞书
        4.4.4 专题、专名知识辞书
第5章 汉语知识辞书编纂出版的影响因素
    5.1 辞书内部世界
        5.1.1 辞书研究影响知识辞书编纂出版
        5.1.2 知识辞书类型理论影响辞书的策划与编纂出版
        5.1.3 知识辞书编纂理念影响知识辞书编纂出版
    5.2 语言世界
        5.2.1 汉语汉字类型特征影响汉语知识辞书类型和结构
        5.2.2 语文文字发展的影响
        5.2.3 语言文字研究的影响
    5.3 辞书外部世界
        5.3.1 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水平的影响
        5.3.2 教育发展水平和教育政策影响知识辞书出版
        5.3.3 国家辞书出版政策影响知识辞书出版
        5.3.4 政治因素影响知识辞书出版
        5.3.5 政治家对辞书出版的影响
        5.3.6 出版社的意志
        5.3.7 读者需求影响
        5.3.8 辞书编纂出版人才影响辞书出版
        5.3.9 科学技术发展促进了辞书出版发展
第6章 汉语知识辞书编纂出版的发展规律
    6.1 汉语知识辞书编纂出版意识增强
        6.1.1 汉语知识辞书编纂理念不断提高
        6.1.2 汉语知识辞书出版规划意识不断增强
    6.2 汉语知识辞书编纂出版渐趋繁荣
        6.2.1 汉语知识辞书出版数量增多
        6.2.2 汉语知识辞书品种类型增多
        6.2.3 汉语知识辞书体例结构由粗略到详细
        6.2.4 汉语知识辞书分众化趋势明显
第7章 汉语知识辞书编纂出版的发展探索
    7.1 学术界有所作为
        7.1.1 正确处理继承与创新问题
        7.1.2 正确处理理论借鉴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问题
        7.1.3 加强汉语知识辞书理论创新
        7.1.4 加强辞书评论工作
    7.2 出版社有所作为
        7.2.1 加强资源建设和技术革新
        7.2.2 重视辞书用户调查
    7.3 教育机构有所作为
        7.3.1 加强辞书用户教育
        7.3.2 加快培养辞书学专业人才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8)令人难忘的我国化学传感器领域早期学术活动——纪念化学传感器专业委员会成立和《化学传感器》刊物创刊35周年(论文提纲范文)

离子选择电极协作组的成立和早期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
中国分析仪器学会化学传感器专业委员会的建立
从《离子选择电极通讯》的创刊到《化学传感器》的国内外发行
后记

(9)中国兽医图书出版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文献综述
    1.2 选题目的和意义
    1.3 研究方法
        1.3.1 文献分析法与类型分析法
        1.3.2 统计学方法
        1.3.3 比较研究学方法
        1.3.4 实证分析方法
        1.3.5 市场经济学方法
        1.3.6 计量经济学方法
    1.4 研究目标和研究路线
    1.5 研究数据来源
    1.6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兽医图书出版成果及问题
    2.1 新中国成立以来畜牧业的发展概况
    2.2 中国兽医图书出版和明细分类概况
    2.3 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兽医图书出版成果
        2.3.1 新中国成立以来至1957年,我国学习前苏联时期的兽医图书出版成果
        2.3.2 1958年大跃进时期至“文革”前的兽医图书出版成果
        2.3.3 “文革”时期和“文革”后三年改革开放前,兽医图书出版情况
        2.3.4 改革开放初期到2003年,探索性发展时期的兽医图书出版成果
        2.3.5 深化改革21世纪,2004年--至今,兽医图书出版的成果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他山之石——中外兽医图书比较
    3.1 中外兽医图书选题涉及的专业分类方面比较
    3.2 中外兽医图书涉及图书类型方面比较
    3.3 中外兽医图书在图书内容安排上比较
        3.3.1 中外兽医图书内容结构的完整性
        3.3.2 中外兽医图书描述方式方面
        3.3.3 中外兽医图书版本内容更新方面
        3.3.4 中外兽医图书写作风格方面
    3.4 中外兽医图书出版形式比较
        3.4.1 中外兽医图书搭配光盘方面
        3.4.2 中外兽医图书数字出版方面
        3.4.3 中外兽医图书的装帧设计和制作方式
        3.4.4 中外兽医图书在制作过程方面
    3.5 中外兽医图书出版主体比较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国兽医图书出版存在的问题
    4.1 出版结构不合理
        4.1.1 兽医学科发展不均衡
        4.1.2 中国国情的变化引起兽医图书出版的问题
    4.2 内容与图书题目不完全吻合
    4.3 图谱类图书质量参差不齐
    4.4 版本陈旧,不能及时更新
    4.5 产生中国兽医图书出版问题的主要原因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新世纪影响中国兽医图书出版的因素
    5.1 主流文化对兽医图书出版的影响
    5.2 当代畜牧业发展对兽医学科及兽医图书出版的影响
    5.3 中兽医医药标准化发展对兽医图书出版的影响
    5.4 宠物经济对兽医图书出版的影响
        5.4.1 宠物经济对兽医图书的影响
        5.4.2 “宠物热”对兽医知识普及的影响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中国兽医图书出版发展探索
    6.1 探索中国兽医图书出版选题潜在的市场
        6.1.1 中兽医学的科研和图书资源的开发利用
        6.1.2 兽医针灸学的新时代发展
        6.1.3 中兽医学教材的革新
        6.1.4 中兽医的传统魅力尚未得到充分的认可和挖掘
    6.2 探索完善兽医图书结构
        6.2.1 图书分类结构的意义
        6.2.2 兽医图书出版结构现有缺陷分析
    6.3 探索对有价值的优秀图书进行深度开发,及时更新改版,产生精品和经典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中国兽医图书出版战略
    7.1 中国兽医图书出版的战略目标
    7.2 中国兽医图书出版必须坚持“三个服务”的出版方向
        7.2.1 中国兽医图书出版坚持服务于兽医学科发展与教育
        7.2.2 中国兽医图书出版坚持服务于畜牧业生产与安全
        7.2.3 中国兽医图书出版坚持服务于大众健康与生活
    7.3 中国兽医图书出版实施的五项战略措施
        7.3.1 中国兽医图书出版的适应战略
        7.3.2 中国兽医图书出版的品牌战略
        7.3.3 中国兽医图书出版的数字化战略
        7.3.4 中国兽医图书出版的环保战略
        7.3.5 中国兽医图书出版国际交流战略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中国兽医图书出版战略研究结论、创新与展望
    8.1 结论
    8.2 创新
    8.3 展望与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10)堆焊CAPP系统研究与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CAPP 技术在焊接领域的应用
    1.3 焊接 CAPP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焊接 CAPP 系统研究现状
        1.3.2 国内焊接 CAPP 系统研究现状
    1.4 CAPP 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趋势
        1.4.1 CAPP 系统存在的一些问题
        1.4.2 CAPP 的发展趋势
    1.5 研究内容
    1.6 本章小结
第2章 CAPP 系统分析
    2.1 系统需求分析
    2.2 堆焊焊接工艺流程分析
    2.3 系统总体结构分析与设计
    2.4 应用程序结构总体设计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堆焊工艺数据库设计
    3.1 数据库概述
    3.2 需求分析
    3.3 数据库概念设计
        3.3.1 全局概念设计
        3.3.2 局部概念设计
    3.4 数据库逻辑设计
    3.5 数据库物理设计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堆焊 CAPP 系统设计
    4.1 UML 在堆焊 CAPP 软件开发各个阶段的应用
    4.2 堆焊 CAPP 系统的设计过程
        4.2.1 用例建模
        4.2.2 静态建模
        4.2.3 动态建模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系统实现
    5.1 系统登录
    5.2 系统主窗口
    5.3 工艺流程设计模块
        5.3.1 焊接性评估
        5.3.2 表面准备
        5.3.3 焊材的选择
        5.3.4 焊前预热
        5.3.5 焊接参数选择
        5.3.6 焊后处理及焊接设备
        5.3.7 堆焊工艺管理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四、1993年《化工冶金》总目录(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供需匹配视角京津冀地区高雾霾污染产业与经济协调发展政策研究[D]. 陈祎然. 河北经贸大学, 2021
  • [2]建筑设计全过程实录及其评析 ——以自贡恐龙博物馆和中国彩灯博物馆为例[D]. 朱厢炜.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1)
  • [3]丁韪良汉学研究述论 ——兼论美国早期汉学之嬗变[D]. 黄秋硕. 福建师范大学, 2020(12)
  • [4]冷战史研究东南亚国家档案导论[J]. 梁志,王世圆,高艳杰,贺艳青,游览,陈玉珊,陈洪运.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研究, 2019(01)
  • [5]中日友好城市的演化过程及地域特征研究[D]. 朱奕希. 上海师范大学, 2016(02)
  • [6]中国近代纺织学科建制化研究[D]. 苏轩. 东华大学, 2015(07)
  • [7]汉语知识辞书编纂出版分析研究[D]. 孙丹丹. 鲁东大学, 2015(07)
  • [8]令人难忘的我国化学传感器领域早期学术活动——纪念化学传感器专业委员会成立和《化学传感器》刊物创刊35周年[J]. 章宗穰,俞汝勤,沈国励,张国雄. 化学传感器, 2015(01)
  • [9]中国兽医图书出版战略研究[D]. 陆强. 中国农业大学, 2014(03)
  • [10]堆焊CAPP系统研究与开发[D]. 王龙杰. 南昌航空大学, 2013(04)

标签:;  ;  ;  

1993年《化学冶金》总目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