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经济增长8%

2002年经济增长8%

一、2002年经济增长率达8%(论文文献综述)

李晓鹏[1](2021)在《财政支出对城镇化发展的影响研究 ——基于日本经验与中国实践》文中认为城镇化是工业化与信息化的载体,是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特征与必由之路。日本城市化发展已在上世纪末基本完成,且经验良多,能够为中国城镇化发展提供有益借鉴。中国现代城镇化发展始于改革开放,城镇化率由1978年的17.9%快速提升至2019年的60.6%,成绩斐然。但相比于成熟工业化国家近80%的城镇化水平,中国仍有较大发展空间。与此同时,在经济增速放缓及前期积累的城镇化问题集中释放的背景下,中国当前及未来城镇化发展也面临新的挑战。无论从前期理论研究还是从世界发达国家城镇化发展实践来看,财政支出对城镇化的健康发展都具有重要作用。中国改革开放后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快速发展离不开财政支出的推动作用,但中国城镇化发展中的某些问题,部分也由财政支出问题所致,并且多数城镇化问题也必须通过财政支出手段予以解决。面对市场机制本身的缺陷与中国部分制度问题的阻滞,迫切需要通过优化财政支出与革新财政支出机制来解决中国当前及未来所面临的城镇化问题,以推动城镇化健康可持续发展。文章核心点是研究财政支出对城镇化发展的影响。在论文思路与结构安排上,首先对核心概念进行多维度分解,将财政支出分解为财政支出规模、财政支出结构、财政支出分权及财政支出城乡分配四个维度,将城镇化分解为城镇化效率、城镇化质量、城镇空间形态与城乡关系四个维度,进而确定两个核心概念相应维度之间的多个重要关系作为重点研究对象。文章将对日本城市化发展特征及城市化发展中财政支出作用的多维度分析作为研究起点,并在日本经验启示的基础上确定研究方向与研究框架。在中国实践部分的行文安排上,论文采用发展实践概述、理论与数理分析、实证分析的研究脉络。文章主要研究内容与结论包括以下五个方面。第一,日本的城市化发展速度较快,人口城市化水平较高(主要是战后),城市空间布局经历由失衡到均衡的序贯增长过程,城乡关系状况良好(主要是战后)。战前与战后实践总体表明,日本城市化发展与财政支出规模间存在相互促进的正相关关系,但一定时期内财政支出规模的过大或过小都将对城市化发展产生负面影响。日本战前生产性财政支出水平极高,战后城市化高速增长期生产性财政支出占比缓慢下降,在城市化后期消费性或民生性财政支出显着增加。战前财政集权致使城市空间发展极化;战后日本市町村的财政分权态势较为均衡,城市化空间形态也呈现先“聚”后“散”的序贯特征,大中小城市发展整体较为均衡。日本财政支出对农业发展、农村工业化与农业兼业经营、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改善都起到了重要作用。日本经验对理论分析框架的建立及对中国从财政支出方面推进城镇化健康发展提供有益启示。第二,在公共产品非过度拥挤状态下,公共产品供给有助于经济集聚水平提升,经济集聚水平提升也会提高公共产品供给效率。在实际中表现为在住房保障、教育、医疗、基础设施、收入分配与福利公平需求方面,财政支出规模与城镇化发展的相互促进关系。财政支出规模、经济集聚与劳动力城乡转移的空间经济数理模型分析发现,财政支出规模与经济集聚或城镇化之间存在倒“U”型关系;基于1982-2018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对中国财政支出规模对城镇化效率的影响分别进行静态面板与动态空间面板模型计量分析,实证结论与理论分析结果一致。第三,财政支出结构的适时调整能够从提高经济增长水平、更好满足居民公共产品偏好结构、改善收入分配差距与福利不公平状况、提升城镇空间综合承载力四个方面推动城镇化质量与效率的提升。财政支出结构与劳动力城乡转移数理模型分析发现,由公共资本效率与公私产品偏好结构变化所推动的财政支出结构调整对劳动力城乡转移决策及流动均衡具有重要影响。基于1982-2019年中国全国数据构建时间序列协整模型计量分析得出,财政支出结构中服务性支出比重与城镇化质量间存在倒“U”型关系;进一步的省级面板数据计量模型分析得出了财政支出结构中各类服务性财政支出对城镇化质量的具体影响。第四,财政分权能够通过财政激励、财政竞争与提升地区公共产品供给效率三个方面提升城镇化效率,但也会因财政资源分配差距产生的“马太效应”而导致城市发展出现两级分化。财政分权、城镇空间形态与城镇化效率的数理模型分析发现,在公共产品拥挤条件下,财政分权程度会对城镇化水平产生倒“U”型影响,并在土地拥挤假设下得出城市群形态是城镇空间布局的最优形态。对中国直辖市、副省级城市、地级市与县级地区各层级城市财政自给率与财政支出分权指数的核算结果发现,层级越高的城市财政自给率与财政支出分权指数越高,人口的平均流入规模越大。基于2007-2019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构建的动态面板模型与分位数模型回归结果显示,财政支出分权有助于常住人口城镇化水平的提升,并且城镇化水平越高,该边际影响越大。第五,财政支出能够扩大城乡市场规模,支撑乡村产业发展,促进乡村地区公共服务水平提升。但实践中常常因城乡财政配置结构失衡而导致城乡发展差距扩大。财政支出、农业产出与城乡收入变化数理模型分析发现,当城镇存在公共投资而乡村没有时,农业产出会减少,城乡收入差距会拉大;而当公共资本存在并按适当比例向乡村农业转移时,不仅会提升农业产出水平,还有助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基于1997-2019年中国全国数据对数平均迪氏分解(LMDI)分析发现,财政农业支出对农业产出增加具有正向影响。基于2007-2019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固定效应模型分析发现,财政社会保障与就业支出在不同时期对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影响有所不同。基于2007-2019年面板校正标准误固定效应模型实证分析结果发现,财政支出相对规模的增加、服务性财政支出与生产性财政支出的增加均能够有效缩小城乡收入差距,财政农林水事务支出占比与城乡收入比之间虽呈负相关关系,但并不显着。论文的主要创新点为:(1)将财政支出规模、财政支出结构、财政支出分权及财政支出城乡分配(财政支出维度)与城镇化效率、城镇化质量、城镇空间形态、城乡关系(城镇化维度)相关联,并根据日本经验与中国城镇化发展当前面临的现实问题构建财政支出影响城镇化发展的多维度分析框架。(2)将财政支出引入传统的迪克西特-斯蒂格利茨垄断竞争空间经济模型,并根据理论分析需要,建立财政支出结构与劳动力城乡转移模型,财政分权、城市空间形态与城镇化效率模型,财政支出、农业产出与城乡收入变化模型,并获得有价值的分析结果。(3)在实证研究方法上选用了适用且较为前沿的动态空间面板计量模型、时间序列协整分析模型、动态面板模型等计量方法,对问题进行多角度、多方法、多数据类型实证分析,以保障经验研究的全面性与准确性。

周洪兵[2](2020)在《房地产投资对经济增长质量的影响效应研究 ——基于新发展理念视角》文中认为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中国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房地产投资扩张在推进城镇化进程的同时,房地产业也逐步发展成为促进我国国民经济增长、改善居民居住条件的重要支柱产业和民生行业。然而,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我国房地产市场高速发展背后所隐藏的现实问题日益突显,主要表现为:经济对房地产依赖严重、房地产投资过热、房价虚高不下、房地产市场过度金融化、房地产市场供需错配等问题。可以说,这些问题已逐渐影响着我国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社会的和谐稳定以及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在此背景下,党和政府提出“房住不炒”的核心定位,释放出“不将房地产作为短期刺激经济的手段”的明确信号,作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重大判断,强调把“坚持新发展理念”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因此,研究新发展理念下房地产投资对我国经济增长质量的影响,有助于探寻并总结出房地产投资与经济高质量协同发展的模式,对于促进房地产业高质量转型发展、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在梳理房地产投资和经济增长质量相关理论及文献的基础上,总结分析我国房地产投资的发展历程、考察房地产投资与宏观经济发展的关系,从增长趋势和泰尔指数视角分析我国房地产投资的时空差异特征;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对经济增长质量的内涵进行了界定,构建了包含“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维度的经济增长质量综合评价体系,运用定基极差熵权法测算了2008-2017年我国31个省份(自治区、直辖市)的经济增长质量水平。从时间、空间、指标等多重维度,利用变异系数、GIS空间分析等方法生动形象地刻画分析了我国经济增长质量水平的差异。最后,从理论层面分析房地产投资对我国经济增长质量的影响,通过构建动态面板数据模型,从全国层面和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四个区域实证研究房地产投资对经济增长质量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1)我国房地产投资规模呈现逐年不断增加的态势,从1998年3614.23亿元增长至2018年120263.51亿元,年平均增长率达19.22%。房地产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显着,房地产投资比重与GDP增速在短期内呈正相关。(2)我国房地产投资区域差异明显,房地产投资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省份,呈现出东高西低的区域化特征;泰尔指数表明,我国房地产投资的总体差异、区域内差异总体上呈现下降趋势,区域内差异是形成总体差异的主要贡献因素。(3)经济增长质量水平的测算结果表明,10年来全国年均经济增长质量水平为0.3364,年均增长率达9.65%。四大地区经济增长质量水平表现为逐年不断增长的态势,经济增长质量水平的省际差异明显,整体呈现“东部>西部>东北>中部”的空间特征,但差距在逐年不断缩小。经济增长质量水平的年均增长率呈现“中部>西部>东北>东部”的分布特征,说明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经济增长质量水平对东部地区存在一定的“追赶效应”。(4)2008-2017年,我国创新、协调和共享维度指数总体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但空间分布特征有所差异,具体表现为:创新维度指数“东高西低”、协调、共享维度指数“东西高、中部东北低”的分布特征;绿色维度指数水平整体上呈现下降趋势、“西高东低”的特征;开放维度指数呈现“边境省份大于内陆省份,东部领先、逐年下降”的特征。(5)我国经济增长质量水平的区域差异明显,从全国层面来看,经济增长质量水平差异呈现逐年扩大的趋势。东部地区差异是造成全国经济增长质量差异显着的重要原因,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经济增长质量差异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总体呈现出“先收敛后扩大”的U型变化趋势。(6)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从全国层面来看,2008-2017年房地产投资会对中国经济增长质量产生显着影响,房地产投资与经济增长质量之间存在着倒“U”型关系,且对经济增长质量存在负向影响效应。(7)房地产投资对经济增长质量的影响效应具有明显的区域异质性。具体表现为:东部地区的房地产投资对经济增长质量具有显着的促进作用,而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的房地产投资对经济增长质量具有显着的反向抑制作用,影响程度的大小表现为“中部>东北>西部”。(8)政府行为、人力资本水平、消费水平和开放水平是提升中国经济增长质量的重要因素,而老龄化水平对经济增长质量具有显着的反向抑制作用。基于以上研究结论,本文从坚持“房住不炒”定位、落实因城施策的市场调控政策,大力发展住房租赁市场、加快构建完善的住房保障体系,因地制宜优化投资结构、转变观念提升经济增长质量,发挥政府引导性作用、促消费防老龄提高经济质量,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着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等方面提出政策建议。

王俐雯[3](2020)在《山西省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耦合关系研究》文中认为众所周知,山西省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和重工业基地,为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同时,因为较低的资源利用效率使全省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破坏的问题越来越不容忽视。因此,探讨山西省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耦合关系,并加以协调,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本文首先构建了山西省经济和环境系统的耦合指标体系,建立了山西省2007-2017年经济和环境综合评价模型,对山西省经济和环境的发展水平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山西省2007-2017年经济综合发展水平总体呈上升趋势,由2007年的0.2417上升为2017年的0.7613;环境综合发展水平由2007年的0.4665上升为2017年的0.6694,与经济综合发展水平的发展轨迹基本吻合,说明这期间经济和环境的发展水平都有所提高。其次,基于山西省2007-2017年经济和环境综合发展水平,构建耦合度模型及耦合协调度模型,对山西省2007-2017年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水平进行评价,由结果可知:山西省经济和环境耦合协调度由2007年的0.4290上升为2017年的0.8400,由最初的濒临协调区间优化到协调发展区间。第三,从不同区域的角度,研究了山西省11地市近五年(2013—2017)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的水平,结果表明:山西省11地市近五年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的水平呈上升趋势,由濒临协调区间上升为良好协调区间,各地市在时空上具有失调与协调交替式的分布特点,并呈现出向全面协调发展过渡的规律性。最后,根据耦合协调度结果,构建GM(1,1)模型,对山西省2018-2025年经济与环境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结果表明:山西省经济和环境的耦合协调度呈上升趋势,发展势头强劲,经济和环境状况都将有一定程度的改善。虽然研究期间山西省经济和环境都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经济增长速度大于环境保护速度,经济发展造成的环境问题依然存在,两者之间的发展仍存在如下问题:产业结构单一,多为焦炭、钢铁等高能耗、高污染的传统产业,导致环境污染严重;能源消耗大,资源依赖型强,“一煤独大”导致燃煤消耗占据工业行业能源消耗的绝大部分;环保意识不足,发展理念落后;环保投入不足,环境监管不到位。针对山西省目前经济和环境发展之间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促进山西省经济环境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着力加快转型升级,实现产业优化调整,做好煤和非煤两篇文章,加强农业资源保护;创新发展理念,推进产业绿色改造;发展低碳循环经济,资源节约高效利用;加大环境治理力度,构筑生态安全屏障;完善环境法规建设,提高全民参与意识。在之前的相关研究中,多数学者侧重于分析经济对环境的影响,较少将两者结合起来进行分析。所以,本文将山西省经济和环境结合起来进行耦合分析,为山西省长期预测环境质量变化提供有力依据。由于目前对经济与环境耦合协调发展的指标选取尚未形成统一标准,同时,本文只选取2007-2017年的数据进行研究,所以研究结果还有待进一步检验。

王天宇[4](2020)在《我国省域民航旅客吞吐量影响因素研究》文中提出本文旨在研究我国民航旅客吞吐量影响因素以及造成省域间差异的原因。为此本文首先通过分析相关文献和前人研究成果,系统地梳理了影响民航旅客吞吐量的因素。其次按地理经济因素、航空服务因素和外部冲击因素归纳了影响民航旅客吞吐量的诸多因素,分析了民航旅客吞吐量相关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并根据我国实际情况,结合相关数据,初步定性分析了诸因素对我国民航旅客吞吐量的影响。最后选取我国2005年至2016年地级市非平衡面板数据,建立合理的实证模型,对相关影响因素和省域差异原因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发现,从整体上来看,经济发展水平、收入水平、消费水平和贸易规模都对我国民航旅客吞吐量产生了显着的正面影响,高速铁路则产生了显着的负面影响,而人口规模、就业总数和产业结构对民航旅客吞吐量的影响不显着。地形与地理位置对民航客运直接影响不明显;区域面积对民航客运产生了显着的直接影响,即民航客运在地域面积大的地区的竞争优势更明显。从省域间差异来看,经济发展水平、收入水平、消费水平、贸易规模和高速铁路是造成省域间差异的重要原因,其它因素对省域间差异的影响还需进一步研究与分析。本文系统地将影响民航旅客吞吐量的相关因素进行分类,并论述各因素的作用机制;同时结合相关数据,依据我国实际情况,定性和定量分析了各因素的影响情况以及省域间差异的原因,为研究人员进一步探究相关领域,政府制定航空政策,以及航空公司制定经营策略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与实证依据。

陈利君[5](2019)在《南亚经济与债务增长状况及其发展趋势》文中认为近年来,我国倡议和推动的"一带一路"建设取得了巨大成绩,有力地促进了双方的互利共赢、共同发展。与此同时,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澳大利亚等国一直恶意炒作中国的对外合作尤其是"一带一路"建设,诬称中国搞"债务外交",中国的投资导致了对象国的债务危机。南亚是与我国相互毗邻的地区,也是"一带一路"倡议覆盖的重要区域。随着南亚经济的发展与经贸合作的增加,其债务呈增长态势,这使得中国与南亚国家的合作成为西方指责的一个重点区域。面对国际社会给中国扣上的"债务陷阱"这一伪命题,一些南亚国家(例如印度)似乎也掉入了西方社会设置的陷阱,抹黑中国及否定"一带一路"成绩。对此,我们不仅要高度关注南亚经济增长与债务增加等问题,而且要积极采取措施应对抹黑中国的"债务陷阱"问题。

刘珣[6](2018)在《俄罗斯东部地区开发的历史演变与现实选择研究》文中认为俄罗斯一直非常注重对东部地区的开发,经历了俄国、苏联及俄罗斯三个不同的开发时期。本文从政治学、经济学、历史学以及人口学等多学科交叉的视角研究不同时期俄罗斯东部地区开发的动因,分析不同时期俄罗斯东部地区的开发政策与措施,总结不同时期俄罗斯东部地区开发的成就与教训。在此基础上,探寻俄罗斯东部地区开发历史与现实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并对俄罗斯东部地区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合理预测,目的是进一步推进中俄两国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深化,探寻中俄合作新的突破点,夯实中俄区域合作的基础条件。本文在研究过程中对俄罗斯东部地区的开发史做了系统的划分,即按照俄罗斯历史的三个阶段,把东部地区的开发史提炼为初步基础性开发、计划拓展性开发和战略选择性开发三个开发时期。尽管俄罗斯东部地区开发的三个时期不同,但开发过程中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十分明显。相同点在于:不同时期东部地区开发的主体都是政府;不同时期的政府都是为了巩固国家政治统治,发展国家经济,提升国际竞争力而开发东部地区;鼓励移民、发展农业、促进工业发展及完善交通基础设施成为政府的主要开发政策;不可否认由政府主导的开发促进了东部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但也加剧了这一地区国民经济发展中各部门发展的不平衡。而不同之处主要为开发诉求不同;开发政策不同;开发方式不同;开发重点不同。当前,俄罗斯对东部地区开发的重视程度达到了历史高点,东部地区的开发不仅仅是俄罗斯经济发展的诉求,也是其地缘政治和国家战略重点转移的重要体现,因此通过分析不同时期俄罗斯东部地区的开发政策与措施,总结不同时期俄罗斯东部地区开发的成就与教训,进而把握俄罗斯东部地区开发的规律和特点,为创新中俄区域合作方式和领域提供依据。

袁亚杰[7](2018)在《穆沙拉夫执政时期巴基斯坦的经济发展研究》文中认为巴基斯坦与中国同为发展中国家,也是与中国山水相连的友好邻邦。中巴两国于1951年建立外交关系,经历了岁月的考验,并有了新的发展,两国间的经济合作也不断深化。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两国间的经济往来更为密切,在其它领域的合作也进一步加强。穆沙拉夫执政期间,为应对经济连年滑坡的危机,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政策、措施。如深化税收制度改革、银行和公用事业部门改革,推进私有化,稳定宏观经济,放松经济控制等。该时期,巴基斯坦经济由平缓增长发展到快速增长阶段。本文在第一章中,回顾了穆沙拉夫执政之前历届政府的经济政策、措施以及发展情况。第二章主要介绍穆沙拉夫执政时期,巴推行的一系列工业、农业及外贸等领域的政策与措施,例如,经济发展计划:2001年公布的“九五”计划、10年远景发展计划(2001-2011)、三年滚动发展计划(2001-2004)、2005-2010年中期发展规划,以及重视农业发展、鼓励中小企业发展、积极促进外贸业发展等措施。第三章着重分析了穆沙拉夫执政时期巴经济发展的情况,分为两个阶段分别分析了该时期巴基斯坦经济发展快慢的原因及不足之处。总的来说,穆沙拉夫统治时期,巴经济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本文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国内对穆沙拉夫执政时期的研究,同时也可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

陈一鼎[8](2018)在《城市化背景下地方政府财政金融化的绩效评价与风险防控研究 ——以江浙沪地方政府为例》文中指出地方政府负债或地方政府财政金融化在我国由来已久,但把其视为“问题”并受到广泛关注是在2008年以后。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冲击,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刺激政策,以促进经济的稳定和持续发展。地方政府性债务规模也越来越大,涉及面越来越广,管理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引起了中央对地方政府财政金融化风险的担忧。地方政府财政金融化对促进城市化进程和经济增长具有正负两方面影响。正面看,地方政府通过财政金融化模式运行,可以扩大和加速地方性公共项目建设,满足城市化过程中对基础设施和其他公共设施的需求;有利于公共资本项目建设成本的跨期分担,合理处理其中的代际利益关系。美国等发达国家允许地方政府拥有举债权和我国2015年起实施的新《预算法》允许省级地方政府在一定范围内举债,说明地方政府适度的财政金融化规模的必要性和合理性。负面看,地方政府财政金融化所引起的债务负担过重、债务结构不合理、债务管理不规范、债务状况不透明,将会导致财政金融化风险的累积,最终对经济的正常运行产生严重冲击。本文的研究正是针对城市化进程中我国地方政府财政金融化规模不断扩大的现象、顺应国家加强对地方政府财政金融化管理的要求展开。本文主要探讨了四个方面问题:一是回顾总结影响地方政府财政金融化的经济与制度因素。地方政府财政金融化模式不断创新,尤其在2008年后,地方政府财政金融化所形成债务呈现加速扩张趋势。本文分析了这一现象背后的经济和制度原因,以及这些原因如何起作用。二是评估地方政府财政金融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本文认为,对于地方政府财政金融化所形成的债务,不仅要探究其内在的循环机制,更要把握其对地方经济增长、城市化率提升以及私人投资促进等方面的效应。本文以长三角地区的上海、江苏和浙江三省(市)为样本,对上述问题做了实证研究。三是评估地方政府财政金融化所形成的债务风险。风险源于不确定性。本文在分析地方政府财政金融化风险涉及领域、传递渠道等问题基础上,继续以上海、江苏和浙江为样本,构建地方政府财政金融化可持续性条件,并利用KMV模型,测试了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程度。四是探索加强地方政府财政金融化模式的管理,防控债务风险的思路和办法。针对发现的问题,本文按照科学合理、循序渐进原则,探讨逐步完善我国地方政府财政金融化模式运行的管理和风险防控体系,以此作为本文的研究总结。本文从不同视角深入讨论我国地方政府财政金融化的形成机理和经济社会效应,客观评估财政金融化规模及所引致的风险,所运用的计量方法和分析结果具有较强的可靠性。本文主要针对我国地方政府财政金融化存在问题展开,具有明确的现实导向性,通过从国家到地方、全局到局部的研究,较为系统揭示了我国地方政府财政金融化管理上存在的矛盾和症结,讨论了其中的根源,提出了治理的思路与对策,能够给中央和地方相关主管部门参考,成为推进城市化进程中地方政府财政金融化改革和制度建设的决策依据。本文所收集整理的资料、数据,以及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和得出的结论和判断,也能为进一步深化该领域研究提供参考。

严琳霞[9](2018)在《东盟五国金融发展与能源消费结构的关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东盟是全球发展最快的地区之一,经济的高速增长导致能源需求的快速增长,加剧了东盟国家能源供需之间的矛盾。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和泰国是东盟国家的主要经济体。东盟五国已成为世界上石油和天然气消费量居前列的国家,五国政府正在积极努力通过制定政策和采取各种措施来优化能源消费结构,以减少污染,保障能源安全。中国与东盟五国同为发展中国家,能源消费结构具有许多相似或相近的特点。中国经济快速增长,能源需求量不断上升,能源自给率下降,面临着严重的能源安全问题。因此,研究东盟五国金融发展对能源消费结构的影响将给我国制定能源政策提供借鉴和经验。本文以1965~2016年东盟五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和泰国)金融发展与能源消费结构的关系为主题,进行了理论探讨和实证研究。运用金融发展理论、能源消费结构相关理论、金融产业与能源产业关联理论、能源投融资理论的理论与方法,以东盟五国能源消费结构变化为主线,阐述了各国金融发展与能源消费结构演变的状况,分析了东盟五国的能源供给、能源政策与能源投融资。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个体固定效应模型从总体上对东盟五国金融发展与能源消费结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然后再选取了新加坡和印度尼西亚两个典型缺乏能源资源与富有能源资源的国家进一步进行了时间序列分析,分别运用了VAR模型和ARDL-ECM模型来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经济的发展,东盟五国能源消费结构发生了变化,石油消费比重都不断降低,水电消费和可再生能源消费虽然所占比重仍然较低,但是产业发展前景广阔。此外,能源消费的结构与各国的能源资源禀赋有关。天然气资源丰富的国家(如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和泰国)一度将天然气作为石油的主要替代能源;新加坡能源资源匮乏,但其石油工业发达,石油的消费量比重仍远大于其他能源。能源资源匮乏的菲律宾曾一度将水电作为石油的主要替代能源。近些年来,除新加坡外的其他四国的煤炭消费量比重增长比较迅速,煤炭消费将有可能超越天然气而成为这四国最重要的能源,这可能和电力需求强烈有关。东盟五国的金融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能源消费结构,减少了污染较为严重的化石能源的消费,增加了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消费。FDI提升了能源产业技术水平,促进了东盟五国低碳经济增长;但在金融发展水平和开放程度不同的国家,FDI对能源消费结构的影响不同。金融发达、开放程度高的国家(如新加坡),FDI对能源消费结构的影响更大。发达的金融市场有利于能源的有效利用。金融部门国内信贷促进了水电消费和可再生能源消费,股票交易周转率对能源消费结构的影响,短期内的影响不确定,长期内会使得能源消费结构得以改善。借鉴东盟五国金融发展与能源消费结构的经验与教训,结合我国能源经济发展的现状,提出以下政策建议。第一,制定优化能源消费结构的能源发展政策,将其提上议事日程。我国应明确提出分阶段实施能源消费结构调整目标,分步骤全方位多方面付诸实践。第二,继续贯彻FDI的方针政策,通过FDI的技术溢出效应提升节能水平。鼓励引入节能减排型外资企业,加强对外资企业的监管。第三,充分发挥我国能源资源禀赋的比较优势,推动煤炭清洁利用技术的发展。受资源禀赋的约束,短时期内我国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格局难以改变,应发挥我国能源资源禀赋的比较优势,加快煤炭清洁技术的开发与利用。第四,加强中国与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在油气领域的合作力度,拓宽融资渠道。充分利用亚投行和丝路基金,加强与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能源企业在勘探、开采、销售等领域的合作。

陈利君,杨荣静[10](2017)在《2016年南亚地区经济发展形势与展望》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16年世界大宗商品价格低位运行,金融市场稳定性脆弱,经济增长疲软,但南亚仍然显现出巨大的韧性和回旋余地,成为世界上经济增长最快的地区。特别是印度,由于其经济总量在南亚地区举足轻重,其强劲的增长拉动了整个南亚经济的较快增长。2016年尽管不少南亚国家进出口贸易出现增长,但由于印度下降幅度较大,影响了整个南亚贸易增长。由于进口减少,国际收支不平衡状况有所缓解。外汇储备和物价总体水平基本保持稳定。但南亚经济发展也面临许多问题,多数国家改革进展缓慢,投资增长不如预期,工业增长减缓,就业形势严峻。预计2017年随着世界经济复苏及印度废除大额现钞影响降低,南亚地区经济表现仍然可期。

二、2002年经济增长率达8%(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2002年经济增长率达8%(论文提纲范文)

(1)财政支出对城镇化发展的影响研究 ——基于日本经验与中国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日本工业化进程中的财政支出与城市化问题
        1.2.2 城镇化动力机制、发展规律与中国实践
        1.2.3 财政支出规模、经济集聚与城镇化
        1.2.4 财政支出结构、城镇化与城镇化质量
        1.2.5 财政分权、空间经济效率与城镇化
        1.2.6 财政支出与城乡关系
        1.2.7 文献评述
    1.3 研究思路、研究框架及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框架
        1.3.3 研究方法
    1.4 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城镇化
        2.1.2 财政支出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政府与市场关系理论
        2.2.2 财政支出理论
        2.2.3 城镇化相关理论
    2.3 财政支出影响城镇化发展的理论分析框架
第三章 日本城市化发展多维度分析
    3.1 日本概况及工业化发展历程
    3.2 日本城市化发展概况
    3.3 日本人口城市化发展实践
    3.4 日本城市空间形态演变
    3.5 日本城乡关系发展特征
    3.6 小结
第四章 日本城市化发展中的财政支出作用:经验与启示
    4.1 日本财政制度沿革概述
    4.2 日本城市化发展中的财政支出作用分析
        4.2.1 日本城市化发展中的财政支出规模效应
        4.2.2 日本城市化发展中的财政支出结构效应
        4.2.3 日本财政分权对城市空间形态的影响
        4.2.4 日本财政支出对城乡关系发展的影响
    4.3 日本经验与启示
    4.4 小结
第五章 中国财政支出规模对城镇化效率的影响研究
    5.1 中国城镇化发展与相关财政支出实践
        5.1.1 中国城镇化发展特征
        5.1.2 中国城镇化进程中的财政支出规模变迁
    5.2 财政支出规模与城镇化的互动逻辑
        5.2.1 公共产品与经济集聚
        5.2.2 财政支出规模的城镇化发展效应
        5.2.3 财政支出、经济集聚与劳动力城乡转移:数理分析
    5.3 中国财政支出规模对城镇化效率的影响:实证研究
        5.3.1 变量选取、数据说明与数据准备
        5.3.2 面板数据回归分析
        5.3.3 动态空间面板回归分析
    5.4 小结
第六章 中国财政支出结构对城镇化质量与效率的影响研究
    6.1 中国城镇化质量与财政支出结构实践
        6.1.1 中国城镇化质量状况
        6.1.2 中国财政支出结构演变
    6.2 财政支出结构对城镇化发展的影响:理论分析
        6.2.1 财政支出结构的城镇化发展效应分析
        6.2.2 财政支出结构与劳动力城乡转移:数理分析
    6.3 中国财政支出结构对城镇化质量与效率的影响:实证分析
        6.3.1 时间序列协整分析
        6.3.2 省级面板数据分析
    6.4 小结
第七章 中国财政分权对城镇空间形态与城镇化效率的影响研究
    7.1 中国财政分权与城镇空间形态演变
        7.1.1 中国财政分权概述
        7.1.2 中国城镇空间形态演变
    7.2 财政分权对城镇空间形态与城镇化效率的影响:理论分析
        7.2.1 机理分析
        7.2.2 数理分析
    7.3 中国财政支出分权对城镇空间形态与城镇化效率的影响:实证研究
        7.3.1 中国财政支出分权对城镇空间形态的影响
        7.3.2 中国央地财政支出分权对城镇化效率的影响:省级面板数据
    7.4 小结
第八章 中国财政支出对城乡关系发展的影响研究
    8.1 中国城乡关系与相关财政支出实践
        8.1.1 中国城乡关系发展实践及成因分析
        8.1.2 中国城乡关系健康发展对财政支出的现实需求
    8.2 财政支出对城乡关系发展的影响:理论分析
        8.2.1 财政支出的城乡关系发展效应
        8.2.2 财政支出对城乡关系的影响:数理分析
    8.3 中国财政支出对城乡关系发展的影响:实证分析
        8.3.1 中国财政农业支出对农业发展的影响:LMDI分解分析
        8.3.2 中国财政支出对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影响:以社会保障为例
        8.3.3 中国财政支出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
    8.4 小结
第九章 结论与建议
    9.1 主要结论
    9.2 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2)房地产投资对经济增长质量的影响效应研究 ——基于新发展理念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思路与方法
        1.2.1 研究思路
        1.2.2 研究方法
    1.3 研究内容与框架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框架
    1.4 研究创新与不足
        1.4.1 研究创新
        1.4.2 研究不足
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理论基础
        2.1.1 相关概念
        2.1.2 房地产投资相关理论
        2.1.3 经济增长质量相关理论
    2.2 国内外文献综述
        2.2.1 关于新发展理念的研究
        2.2.2 关于房地产投资的研究
        2.2.3 关于经济增长质量的研究
        2.2.4 关于房地产投资对经济增长质量影响的研究
        2.2.5 文献总结与述评
3 我国房地产投资发展历程与现状分析
    3.1 我国房地产投资的发展历程与演变
    3.2 我国房地产投资与宏观经济发展
        3.2.1 房地产投资规模及其增长率分析
        3.2.2 房地产业发展与GDP增长关系
    3.3 我国房地产投资的时空差异分析
        3.3.1 基于增长趋势的视角
        3.3.2 基于泰尔指数的视角
    3.4 本章小结
4 我国经济增长质量测度与综合评价分析
    4.1 新发展理念下经济增长质量的内涵界定
    4.2 新发展理念下经济增长质量的理论推论
    4.3 经济增长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4.3.1 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4.3.2 指标体系的内容框架
    4.4 经济增长质量的测度方法选择
        4.4.1 定基极差熵权法
        4.4.2 指标体系的权重
    4.5 经济增长质量测度结果分析
        4.5.1 综合评价分析
        4.5.2 指标维度分析
        4.5.3 区域差异分析
    4.6 本章小结
5 房地产投资对我国经济增长质量的影响分析
    5.1 理论分析
    5.2 实证检验
        5.2.1 面板回归模型的构建
        5.2.2 变量选择与数据说明
        5.2.3 变量描述性统计分析
        5.2.4 实证检验结果的分析
    5.3 稳健性检验
    5.4 本章小结
6 研究结论、建议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政策建议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等

(3)山西省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耦合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文献评述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技术路线
    1.5 论文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经济发展
        2.1.2 环境保护
        2.1.3 环境质量
        2.1.4 经济与环境耦合协调发展的内涵
    2.2 相关理论
        2.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2 生态经济学理论
        2.2.3 循环经济学理论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山西省经济发展与环境现状分析
    3.1 山西省经济发展水平
        3.1.1 经济规模分析
        3.1.2 产业结构状况
        3.1.3 经济发展方式
    3.2 山西省环境现状分析
        3.2.1 生态资源条件
        3.2.2 环境压力
        3.2.3 环境控制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山西省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耦合关系研究
    4.1 指标体系设计
        4.1.1 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
        4.1.2 指标体系构建及指标选取
    4.2 数据收集与处理
        4.2.1 原始数据的来源
        4.2.2 指标标准化处理
        4.2.3 指标体系权重的确定
    4.3 模型建立
        4.3.1 山西省经济综合评价模型
        4.3.2 山西省环境综合评价模型
        4.3.3 山西省经济与环境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模型
    4.4 山西省经济与环境综合发展水平结果及评价
        4.4.1 山西省经济综合发展水平结果分析
        4.4.2 山西省环境综合发展水平结果分析
    4.5 山西省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水平结果与评价
        4.5.1 山西省经济与环境耦合度及耦合协调度计算结果
        4.5.2 山西省经济与环境耦合协调发展结果评析
    4.6 山西省各地市经济与环境耦合协调度时空差异分析
        4.6.1 经济与环境指标选取
        4.6.2 经济与环境耦合协调水平
        4.6.3 经济与环境耦合协调度时空差异分析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山西省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协调发展预测研究
    5.1 GM(1.1)原理以及结果检验
        5.1.1 GM(1.1)原理
        5.1.2 GM(1.1)模型检验
    5.2 数据来源及模型建立
        5.2.1 模型建立
        5.2.2 模型检验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山西省经济和环境耦合发展中的问题分析
    6.1 产业结构单一,环境污染严重
    6.2 能源消耗大,资源依赖性强
    6.3 发展水平落后,环保意识薄弱
    6.4 环保投入不足,资金分布不合理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改善山西省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的对策
    7.1 着力加快转型升级,实现产业优化调整
        7.1.1 提高煤炭利用效率,做好煤与非煤两篇文章
        7.1.2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加强农业资源保护
        7.1.3 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建设特色旅游
        7.1.4 明晰山西转型综改思路,推进各级综改进程
    7.2 创新发展理念,推进产业绿色改造
    7.3 发展低碳循环经济,资源节约高效利用
    7.4 加大环境治理力度,构筑生态安全屏障
    7.5 完善环境法规建设,提高全民参与意识
    7.6 针对不同区域实施差异化的发展对策
    7.7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
    8.1 研究结论
    8.2 不足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其它科研情况

(4)我国省域民航旅客吞吐量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创新点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概念梳理
    2.2 文献梳理
        2.2.1 地理经济因素
        2.2.2 航空服务因素
        2.2.3 外部冲击因素
    2.3 文献梳理总结
    2.4 研究方法
第三章 我国航空客运发展历史与现状
    3.1 我国航空客运发展历史
        3.1.1 我国民航旅客运输需求发展情况
        3.1.2 我国民航旅客运输条件发展情况
    3.2 我国航空客运发展现状
    3.3 我国航空客运发展总结
第四章 民航旅客吞吐量影响因素分析与机制阐述
    4.1 地理经济因素
        4.1.1 经济发展水平
        4.1.2 人口规模
        4.1.3 就业情况
        4.1.4 收入水平与消费水平
        4.1.5 贸易规模
        4.1.6 产业结构
        4.1.7 地理区位
    4.2 航空服务因素
    4.3 外部冲击因素
        4.3.1 高速铁路
        4.3.2 经济危机
    4.4 影响因素总结
第五章 我国省域民航旅客吞吐量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5.1 变量选择与数据处理
    5.2 模型建立与描述性统计
    5.3 回归结果与分析
    5.4 模型检验
        5.4.1 多重共线性、异方差与序列自相关检验
        5.4.2 稳健性检验与内生性问题
    5.5 省域差异分析
        5.5.1 地形起伏度分组
        5.5.2 区域面积分组
        5.5.3 地理位置分组
    5.6 实证结论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6.1 研究结论
    6.2 政策性建议
    6.3 研究局限性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6)俄罗斯东部地区开发的历史演变与现实选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基本理论
    第一节 地缘政治学的基本理论
    第二节 地缘经济学的基本理论
    第三节 区域经济学的基本理论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俄国对东部地区的初步基础性开发
    第一节 俄国占领及开发东部地区的动因
    第二节 俄国对东部地区的移民开发
    第三节 俄国对东部地区的农业及工业开发
    第四节 俄国在东部地区修筑西伯利亚大铁路
    第五节 对俄国开发东部地区的历史分析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苏联对东部地区的计划拓展性开发
    第一节 苏联开发东部地区的动因
    第二节 苏联对东部地区的工业开发
    第三节 苏联对东部地区的农业开发
    第四节 苏联对东部地区的移民和交通基础设施开发
    第五节 对苏联开发东部地区的历史分析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俄罗斯对东部地区的战略选择性开发
    第一节 俄罗斯开发东部地区的动因
    第二节 俄罗斯东部地区发展战略规划分析
    第三节 俄罗斯东部地区开发领导与协调专门机构分析
    第四节 俄罗斯东部大开发战略规划的实施
    第五节 对俄罗斯东部大开发的历史分析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俄罗斯东部地区开发中的国际合作
    第一节 俄罗斯东部地区开展国际合作的动因
    第二节 中俄区域经济合作的历程
    第三节 中俄区域经济合作的新进展
    第四节 中俄区域经济合作存在的问题及相应对策
    第五节 俄罗斯东部地区与其他国家的经济合作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7)穆沙拉夫执政时期巴基斯坦的经济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难点及创新点
        (一)研究难点
        (二)研究创新点
    四、研究方法
第一章 穆沙拉夫执政前巴基斯坦的经济发展状况
    第一节 建国初期巴基斯坦的经济发展概况(1947~1958)
        一、经济发展的政策和措施
        二、经济发展成就及不足
    第二节 阿尤布·汗执政时期的经济发展概况(1958~1969)
        一、经济发展的政策和措施
        二、经济发展成效及不足
    第三节 动乱及佐·布托执政时期的经济概况(1969~1977)
        一、经济发展的政策和措施
        二、经济发展情况
    第四节 齐亚·哈克执政时期的经济概况(1977~1988)
        一、经济发展的政策和措施
        二、经济发展成就及不足
    第五节 民主十年的经济概况(1988~1999)
        一、经济发展的政策和措施
        二、经济发展成就及不足
第二章 穆沙拉夫执政时期巴经济发展的政策和措施
    第一节 经济计划
        一、“九五”计划
        二、十年远景发展计划和三年滚动发展计划
        三、2005-2010年中期发展规划和2030年远景规划
    第二节 农业政策和措施
        一、农业政策和措施
        二、土地改革
    第三节 工业政策和措施
        一、基本情况
        二、私有化
        三、鼓励中小企业发展的措施
    第四节 对外经济的政策和措施
    第五节 交通运输和通信发展的政策、措施
    第六节 金融业的政策和措施
第三章 穆沙拉夫执政时期巴的经济发展
    第一节 经济发展
        一、总体情况
        二、农业发展
        三、工业
        四、基础设施建设和生产
        五、对外贸易
        六、金融业的发展
        七、外债、外援和外资
    第二节 经济增长的原因和存在的问题
        一、2000-2002年经济增长较慢的原因
        二、2003-2008年经济增长较快的原因
        三、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8)城市化背景下地方政府财政金融化的绩效评价与风险防控研究 ——以江浙沪地方政府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研究的理论价值
        1.2.2 研究的现实意义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方法
    1.4 研究创新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城市化发展与政府财政金融化的研究综述
        2.1.1 城市化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
        2.1.2 城市化与地方政府财政金融化关系的研究
    2.2 城市化进程中地方政府财政金融化问题研究综述
        2.2.1 地方政府财政金融化债务风险形成的体制机制研究
        2.2.2 地方政府财政金融化代表性模式及其风险研究
        2.2.3 地方政府财政金融化债务风险预警研究
    2.3 总结性评述
第3章 城市化进程中地方政府开展投融资的体制机制
    3.1 城市化内涵与动因
        3.1.1 城市化内涵
        3.1.2 城市化对经济增长推动——投资与资产扩张效应
    3.2 城市化进程中地方政府投融资体制的形成
        3.2.1 我国政府投融资体制改革的阶段
        3.2.2 财政分权体制与“政治锦标赛”激励对地方政府投融资的影响
    3.3 中央对地方政府投融资模式的管控机制
        3.3.1 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管理
        3.3.2 规范地方政府举债融资机制
        3.3.3 建立健全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应急处置工作机制
        3.3.4 对地方政府投融资模式管理机制的评述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城市化进程中的政府投融资模式——财政金融化
    4.1 城市化进程中地方政府投融资行为
        4.1.1 城市化进程中地方政府财政金融化的成因
        4.1.2 城市化进程中地方政府财政金融化的表现
    4.2 城市化进程中地方政府债券融资的实践与成效
        4.2.1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与城投债券
        4.2.2 地方政府债券的发行历程与规模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城市化背景下地方政府财政金融化的经济效应研究
    5.1 地方政府财政金融化与经济发展关系的机理分析
        5.1.1 地方政府财政金融化的城市化效应
        5.1.2 城市化进程中地方政府财政金融化的私人投资效应
        5.1.3 城市化进程中地方政府财政金融化的经济效应
    5.2 地方政府财政金融化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LP-RCM模型
        5.2.1 财政金融化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模型
        5.2.2 城市化背景下地方政府财政金融化经济效应的计量模型
        5.2.3 长面板模型与检验方法
        5.2.4 变量处理与数据来源
        5.2.5 长面板模型估计策略的确定
    5.3 地方政府财政金融化与城市化发展的实证结果分析
    5.4 地方政府财政金融化与私人部门投资关系的实证结果分析
    5.5 地方政府财政金融化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结果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城市化进程中地方政府投融资模式的风险及其评估
    6.1 地方政府财政金融化风险的形成机理
        6.1.1 期限错配与流动性风险
        6.1.2 高杠杆风险
        6.1.3 系统性风险
    6.2 地方政府财政金融化风险演化的具体途径
        6.2.1 财政金融化风险传导的银行载体
        6.2.2 财政金融化风险传导的非银行载体
    6.3 地方政府财政金融化可持续性的实施机理分析
        6.3.1 名义政府预算约束
        6.3.2 政府支出金融化——债务融资
        6.3.3 政府财政金融化的可持续性条件
        6.3.4 政府财政金融化的可持续规则
        6.3.5 政府财政金融化的可持续规则的实测研究
    6.4 地方政府财政金融化风险的实证——基于KMV模型
        6.4.1 KMV模型简介
        6.4.2 测算依据与参考的暴险标准
        6.4.3 实际测算的数据标准
        6.4.4 KMV模型测算结果及讨论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城市化进程中地方政府投融资模式的风险控制对策
    7.1 地方政府财政金融化风险防控的国际经验
        7.1.1 地方政府财政金融化事前规则的国际经验
        7.1.2 地方政府财政金融化的事中管理国际经验
        7.1.3 地方政府财政金融化事后处置的国际经验
        7.1.4 地方政府财政金融化债务管理的国际经验启示
    7.2 进一步健全规范的地方政府举债融资机制
        7.2.1 依法规范举债融资方式
        7.2.2 建立债务偿付机制和债务周转机制
    7.3 规范政府与社会资本方的合作行为
        7.3.1 鼓励地方政府与社会资本依法规范合作
        7.3.2 严禁地方政府违法违规变相举债
    7.4 大力推进地方政府投融资债务信息公开
        7.4.1 完善地方政府债务信息公开制度
        7.4.2 推进政府购买服务公开
        7.4.3 推进PPP项目信息公开
    7.5 提高中央政府不救助地方政府债务的约束硬度
        7.5.1 淡化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投融资债务救助责任的预期
        7.5.2 完善地方政府债务危机预警机制
    7.6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9)东盟五国金融发展与能源消费结构的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第三节 论文结构与研究方法
    第四节 本文创新与不足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第一节 金融发展理论
    第二节 能源消费结构相关理论
    第三节 金融产业与能源产业的关联
    第四节 能源投融资理论
第三章 东盟五国金融发展与能源消费结构分析
    第一节 东盟五国金融发展分析
    第二节 东盟五国能源消费结构变化趋势分析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东盟五国能源供给、能源政策与能源投融资
    第一节 东盟五国能源供给与能源消费
    第二节 东盟五国能源政策
    第三节 东盟五国能源投融资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东盟五国金融发展与能源消费结构的关系
    第一节 个体固定效应模型与研究方法
    第二节 东盟五国金融发展与能源消费结构的关系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印度尼西亚金融发展与能源消费结构的关系研究
    第一节 VAR模型与研究方法
    第二节 印度尼西亚能源消费结构与金融发展关系的实证分析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新加坡金融发展与能源消费结构的关系研究
    第一节 ARDL-ECM模型与研究方法
    第二节 新加坡能源消费结构与金融发展动态关系的实证分析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启示
    第一节 本文主要结论
    第二节 对我国的启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10)2016年南亚地区经济发展形势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一、经济持续增长显韧性
    (一)南亚地区经济总体增长状况
    (二)南亚国别经济发展情况
        1. 印度
        2. 巴基斯坦
        3. 孟加拉国
        4. 尼泊尔和阿富汗
        5. 斯里兰卡
        6. 不丹
        7. 马尔代夫
二、进出口贸易状况依然不佳
    (一)各国进出口情况
    (二)出口情况
    (三)进口情况
三、国际收支不平衡状况改善不大,外汇储备有所增加
四、物价水平总体平稳
五、2017年南亚经济发展展望
    (一)南亚经济快速增长态势有望继续保持
    (二)面临的挑战日益多样化
    (三)财政金融市场稳定面临巨大压力

四、2002年经济增长率达8%(论文参考文献)

  • [1]财政支出对城镇化发展的影响研究 ——基于日本经验与中国实践[D]. 李晓鹏. 河北大学, 2021(09)
  • [2]房地产投资对经济增长质量的影响效应研究 ——基于新发展理念视角[D]. 周洪兵. 江西师范大学, 2020(12)
  • [3]山西省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耦合关系研究[D]. 王俐雯. 山西财经大学, 2020(12)
  • [4]我国省域民航旅客吞吐量影响因素研究[D]. 王天宇. 中国民航大学, 2020(01)
  • [5]南亚经济与债务增长状况及其发展趋势[J]. 陈利君. 南亚东南亚研究, 2019(04)
  • [6]俄罗斯东部地区开发的历史演变与现实选择研究[D]. 刘珣. 黑龙江大学, 2018(12)
  • [7]穆沙拉夫执政时期巴基斯坦的经济发展研究[D]. 袁亚杰. 云南大学, 2018(01)
  • [8]城市化背景下地方政府财政金融化的绩效评价与风险防控研究 ——以江浙沪地方政府为例[D]. 陈一鼎. 苏州大学, 2018(12)
  • [9]东盟五国金融发展与能源消费结构的关系研究[D]. 严琳霞. 厦门大学, 2018(07)
  • [10]2016年南亚地区经济发展形势与展望[J]. 陈利君,杨荣静. 东南亚南亚研究, 2017(01)

标签:;  ;  ;  ;  ;  

2002年经济增长8%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