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科学编排座位可促进中学生素质培养(论文文献综述)
徐寅智[1](2021)在《新高考评价体系背景下中学生法治教育之实施》文中认为《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对中学生法治意识的指标内涵作出了明确阐释,应将该指标内涵分解为具体的法治教育培养目标,即:树立宪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意识与规则理念;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法治素养;依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维护公平正义的法治思维。学校应通过开展契合学生学情的法治教育活动,采用更具针对性的法治教育手段,完善教材内容,构建专业师资队伍,评估法治教育质量等策略来促进中学生法治素养的生成和稳固。
李千一[2](2021)在《高中思想政治课课堂学习共同体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课程改革和2017年版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均倡导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更加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学习共同体致力于构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以提高师生、生生有效沟通度,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提升教师专业素质为目标的新型课堂组织形式。高中思想政治课引入课堂学习共同体契合了新课标和新课改的教育目标指向,有利于摆脱高中思想政治教学面临的困境,更新教师教学观念,转变教学行为,提升教学的趣味性和益智性,将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打造成新型的“师生交互学习场”。正文一共包含四章:第一章,围绕高中思想政治课课堂学习共同体这一研究主题,在准确界定概念的基础上,对高中思想政治课课堂学习共同体的特征、原则及价值展开分析与研究。第二章,高中思想政治课课堂学习共同体的现状调查。本次现状调查以学生问卷调查和教师访谈为主,两种方法相结合帮助我们更深入的掌握课堂学习共同体的现状和具体情况。第三章,根据学生问卷数据和教师访谈情况,分析高中思想政治课课堂学习共同体存在的问题,从学生、教师、学校和社会方面对存在问题进行了归因分析。第四章,在对问题和原因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集中探讨高中思想政治课课堂学习共同体的运用策略。从转变教育理念、科学组建、有效运行、完善教学评价和多方力量支持几个角度提出相应的操作方法。
苏塔娜[3](2021)在《小组合作学习在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优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时代是一个合作呼声高涨之时代,大到国家之间的交流合作,小到人人之间的互助合作,而在时代对于合作能力普遍需要和永恒追求的背景之下,我国也顺应时代需求,将合作能力的培养与提升填写到时代新人的培养计划中,着重强调让学生在交流互动、共同进步中学会尊重与包容。而今,合作已遍布日常生活及学习领域的各个角落,且合作学习在被教师广泛肯定的基础之上于中小学主要学科的教学领域已然做了诸多尝试,但尽管如此,当合作学习理论在真正落实到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实践中时,还是出现了小组合作从建立到实施乃至评价都缺乏科学性、针对性和系统性等问题,而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致使了小组合作学习开始流于形式、学生的学习体验枯燥乏味。因此,本文将研究重点聚焦于小组合作学习在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的具体应用,将其课程内容视为研究媒介与载体,通过文献对比研究、问卷调查收集数据、访谈总结现状等具有强烈反思意识的研究方法,对呼和浩特A中学和B中学的七年级学生进行调研、记录,从而有效探究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小组合作学习形式与实施策略,进而有效帮助初一年级的学生在步入新环境、面对新同学、学习新课程时,学会正确与自己相处、与环境相处、与同学相处。并在合作交流过程中,进一步提升对于自我和他人乃至集体的认同感,懂得在不同中寻找共性,在一致中探寻创新。本文通过文献整理及书籍查阅等方式,从古至今,由中及西概述了关于小组合作学习的理论及应用演变,同时,在应用现状的分析及整理下、透析其缺乏应用或应用低效的原因,从而为有效性策略等方面的积极探究提供现实依据。本文在充分吸收前辈研究的理论精华的基础之上,紧密联系学生升学实际及身心发展规律以及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材的课程标准和编订特点,构建一套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小组合作学习优化策略。
陆钰婷[4](2021)在《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小组合作学习现状与对策研究 ——以第二学段为例》文中指出小组合作学习是以合作小组为组织形式,以共同目标为导向,通过小组间交流、学习和互动完成学习任务,以最大程度促进学生学习的教学策略体系。小组合作学习是学生掌握“图形与几何”内容的有效学习方式,通过小组间的热烈交流与合作,以学生的学为中心,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以更好地加深学生对“图形与几何”相关内容的理解,增强学生从多视角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尤其是第二学段的学生,教师更应给予他们合作思考问题的机会,在合作学习中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因此本研究选取小学第二学段的学生和教师为研究对象,试图全面寻找出Y市教师在“图形与几何”领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并分析背后存在的原因,最后提出全面有效的建议。本研究运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以及课堂观察法这三种研究方法,围绕教师对小组合作学习的认知情况、“图形与几何”合作学习小组的组建与分工、任务设计、方式选择和运用、教师指导、成果展示与效果评价这七个方面对“图形与几何”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施现状进行了全方面调查,从而发现小学第二学段“图形与几何”小组合作学习存在以下问题:教师对“图形与几何”小组合作学习意义的认知偏重于知识层面;“图形与几何”小组合作学习小组的组建具有随意性、分工不明确;“图形与几何”小组合作学习任务的设计未充分考虑第二学段学生学情;“图形与几何”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操作性和探究性不强;“图形与几何”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对小组的干预过度;“图形与几何”小组合作学习成果展示内容局限于“图形与几何”知识结果的汇报;“图形与几何”小组合作学习效果评价偏重于教师评价。针对这些问题主要改进策略有:教师要通过专业学习来精准把握小组合作学习的意涵;教师要对各层次学生实现优化组合和动态化分工;教师要综合设计小组合作学习任务;小组合作学习方式要注重直观操作与自主探究的多种组合;小组合作学习指导方法要随教学情境灵活调节;小组合作学习成果展示要注重过程性、趣味性;小组合作学习评价要注重客观化、层级化这七点对策。
敬婷[5](2021)在《中美两国小学数学教材中数学文化的比较研究 ——以中国人教版和美国Go Math版为例》文中认为2011年,教育部出台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文化作为教材的组成部分,应该渗透到整套教材中”,凸显了教育部门对数学文化的重视。数学教材是数学课程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赖以学习的知识载体,数学教材知识内容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到了学生的学习效果。鉴于此,剖析中美数学教材中所蕴含的数学文化的异同之处具有积极的意义。本文以中美两国小学数学教材为研究对象,具体选取的教材版本分别为:中国人民教育出版社现行小学教材版本和美国Houghton Mifflin Harcourt出版的Go Math教材,综合采用比较研究法、文献研究法以及内容分析法等多种方法对中美小学数学教材所蕴含的数学文化进行了深入剖析。本研究的目的在于明晰以下问题:(1)中美两国数学教材中数学文化的分布、呈现形式、运用水平和融入功能有哪些异同?(2)如何借鉴美国教材中的数学文化进行教学设计?本研究通过从数学文化的分布、呈现形式、运用水平以及融入功能四个维度,对两国教材中的数学文化进行定量分析,再结合对两国教材中数学文化的梳理,借鉴美国教材中优秀的数学文化进行教学设计,得出以下结论:(1)人教版中数学文化的数量要多于Go Math版。(2)数学文化在知识领域的分布上,两版教材都是在“数与代数”领域融入的最多;在栏目的分布上,数学文化都是主要在习题中加以呈现;在内容分布上,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内容占了非常大的比例,其中人教版教材更注重与公共生活相联系,Go Math版则更多与个人生活相联系,而两版教材中包含的数学史、数学与科学技术和数学与人文艺术等数学文化的内容很少,尤其是数学史,美国教材只涉及一处内容。(3)数学文化的呈现形式上,两版教材中主要以文字与图片结合的形式呈现。(4)在数学史的运用上,中国人教版教材多为附加式,属于比较低水平的运用;在其他三类数学文化的运用上,两版教材多为内在不可分离型,运用水平较高,但是还需要进一步提升。(5)数学文化的融入功能上,两版教材主要都是用来提供应用性情境的,其余功能都涉及比较少。(6)总体看来,两版教材中的数学文化在分布、呈现形式、运用水平和融入功能上都存在着显着性的差异,各自在数学文化内容的设计和编排上都有自己的特点。而两版教材较为突出的问题都是数学文化在分布上不太均衡和数学文化融入功能的体现不够全面。根据研究结果,得出以下启示:数学文化在素材上应当进一步加以丰富;重视数学文化所具有的人文和科学价值;合理分配数学文化在栏目中的分布;提升对数学文化的运用水平;更加全面地体现数学文化的功能。
教育部[6](2020)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教材[2020]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中小学课程体系,我部组织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进行了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以及思想政治、语文、
廖雅欣[7](2020)在《小学中段语文阅读合作学习方式指导策略研究》文中指出语文是其他学科的基础,阅读又是语文学习重要内容组成之一。因此,长久以来,一线教师一直想尽办法寻找途径帮助学生提高阅读素养,从而提高语文素养。从梳理相关文献和案例可以发现,阅读合作学习方式为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上具有有效性和优越性。但是,我们也发现,阅读合作学习也会存在着低效甚至负效等问题。因此,引导学生学会阅读合作学习,最大化发挥出阅读合作学习的优越性,成为许多一线教师们在阅读教学中研究的重点和热点。本研究旨在调查小学中段语文阅读合作学习的实施现状,发现存在的问题,以及依据语文课标相关内容解读与教材分析提出相应的指导策略。通过文献研究,发现大多数研究者是对理论的研究和经验的不成系统的总结,如何在阅读课堂中系统地实施、操作的文献较少。笔者首先进行语文合作学习概述,包括勾勒合作学习思想,阐明合作学习理论基础,梳理合作学习一般流程。其次,进行语文课标相关内容解读与教材分析,包括语文课标有关阅读合作学习的解读,合作学习对提高中段阅读素养的作用,语文教材阅读编制相关要求分析。通过问卷调查,在本班级进行从合作学习态度、合作学习前期准备、合作学习实施三个维度设计的问卷调查,进行统计分析并得出结论。分析发现存在三个主要问题:一、内容选取草率,任务呈现直接;二、技能指导较少,合作效率不高;三、教师权威明显,自我反思缺乏。由此提出从合作学习准备、运用、展示三大维度的指导策略。力图为一线教师在阅读合作学习中提供一些借鉴。准备策略包括以下四点:民主组建小组,积极建设互赖;明确责任分工,定期角色轮换;设计核心问题,选取适配方法;运用菜单组织,做好充分准备。运用策略包括以下三点:紧扣阅读要素,融合技能与情感;基于自主阅读,唤醒经验与情感;加强监控指导,提供及时帮助。展示策略包括以下四点:多样充分展示,引导组间互助;保障多元主体,关注情感评价;结合多种方式,注重过程评价;开展分层评比,定期总结表彰。
阿日贡[8](2020)在《重庆市培智生活适应课程课堂教学有效性现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007年教育部出台《培智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中提出,注重培养学生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精神,注重学生的潜能开发和功能补偿。增加必要的职业教育内容,强化生活技能和社会适应能力培养。一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年)》强调培养学生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精神,注重学生的潜能开发和功能补偿,增加必要的职业教育内容,强化生活技能和社会适应能力培养。2016年,教育部正式发布了《培智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6年版)》,制定了培智生活适应课程标准,提出把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生活适应能力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围绕学生当前和未来生活的需求构建课程体系,着重发展学生生活自理、从事简单家务劳动、自我保护和适应社会的能力,提高其生活质量。从提高课堂质量到提升学生生活质量的需求使特殊教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相关研究迫在眉睫。重庆市为西部主要代表性城市之一,因此,对重庆市特殊教育学校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了解西部地区特殊教育的发展情况。本研究选择重庆市主城区和郊区培智生活适应课程为研究对象,立足于培智学校生活适应课程标准,建构《培智生活适应课程课堂教学有效性评价表》,调查培智生活适应课程实施的现状,探讨其课堂教学有效性。具体来看,本研究包括以下几个内容:第一部分主要介绍研究背景、研究价值和核心概念。第二部分主要对培智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相关研究进行了论述。第三部分主要对研究目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研究工具、研究思路与流程进行阐述。第四部分,论述建立《培智生活适应课程课堂教学有效性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方法及其过程。该体系主要以《培智义务教育生活适应课程标准(2016年版)》为理论依据。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专家咨询法、层次分析等方法,构建了包括10项一级指标、37项二级指标及权重在内的培智生活适应课程课堂教学有效性评价指标体系。第五部分以重庆市xx特殊教育学校培智班级生活适应课程为例,应用自主开发的“培智生活适应课程课堂教学有效性评价表”对生活适应课程课堂教学进行实际观察与评价,针对培智生活适应课堂教学存在问题进行原因分析并以典型案例进行课堂实录分析。本研究通过对36节培智生活适应课程课堂进行评分,结果发现存在的问题有:教学目标表述模糊抽象缺乏规范性;教学目标评价方式单一;差异化分层教学理念落实不足;生活适应教师生活适应素养参差不齐;教学内容设置缺乏差异化理念;学生实际课堂学习状态有待进一步关注等。最后,基于以上分析,提出相关提升的策略并进行反思与展望。
冉晓睿[9](2020)在《部编本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实施研究》文中认为伴随着语文新课程改革的一轮轮推进,在2001年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首次提出了综合性学习这一教学板块,被纳入语文课程体系中,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以及“口语交际”板块并驾齐驱,共同构成了义务教育初中语文学段的重要教学内容。2017年在全国范围内投入使用的部编本语文教材对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教与学进行了系统而具体的安排和引导,对语文综合性学习产生了重要影响,无论是内容上还是结构上都有很大的变化,这既为广大教师的教学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同时也面临着挑战。笔者针对思维能力、逻辑能力等处于上升发展时期的八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以部编本教材为载体,以调查得来的数据为依托,分析当前语文综合性学习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具有一定借鉴意义的教学策略。论文共分为三章:第一章是理论层面的教材研究,对部编本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编写理念及编写特色进行论述,进而分析出综合性学习纳入初中语文教材的价值所在。第二章是实践层面的教学现状研究,对当前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现状进行调查分析,从教师、学生、教育理念及评价体系等方面找出目前存在的问题并分析成因。第三章针对目前的教学现状探讨初中八年级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教学策略。从活动主题的确定、活动目标的设计、活动过程的优化、活动评价的制定四个方面给予指导。
杨岚[10](2020)在《“骊山”品牌中学课桌椅设计》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时代的进步,国家对教育事业的发展越加重视,不断革新的教学理念让课桌椅的设计有更多可能性;但是,目前对适应新教学理念的课桌椅设计还存在一些问题,大众对传统教室布置的定式思维使得课桌椅的形式难有突破,一定程度上就阻碍着课桌椅设计的改良及创新。从昆明市的中学教育发展程度来看,不可否认其教育理念较从前相比确实是取得了飞速的发展,但教学设施更新缓慢的问题不言而喻。本论文通过实地调研,深入分析当今中学课桌椅普遍存在的弊病,同时也进一步分析了这个年龄段的中学生的身心特点;通过市场调查了解课桌椅市场的现状;对教育模式的变革进行研究和分析,重点了解教育模式变革的过程及内容,分析班级化教学、信息化教学、个性化教学的异同以及不同模式的教学情景所需要的座位编排会对课桌椅设计产生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有前瞻性地对未来教育模式趋势进行分析和预测,有助于设计工作者掌握时机,在课堂需求变更时,提出和完善课桌椅的设计策略,从而促进我国中学教育的发展。本文的研究意在分析并寻找给更多关于课桌椅设计的可能性,希望对以后相关方向的研究与设计起到参考作用。
二、科学编排座位可促进中学生素质培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科学编排座位可促进中学生素质培养(论文提纲范文)
(1)新高考评价体系背景下中学生法治教育之实施(论文提纲范文)
一、新高考评价体系与中学生法治教育 |
(一)树立宪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意识与规则理念 |
(二)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法治素养 |
(三)依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维护公平正义的法治思维 |
二、我国当前中学生法治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一)多元化的法治教育活动与学生学情的适宜性问题 |
(二)多元化的法治教育手段与学生学情的适宜性问题 |
(三)高中政治教材法治内容的编排 |
(四)法治教师的专业素养问题 |
三、契合高考评价体系下的中学生法治教育 |
(一)符合中学生学情的法治教育活动与法治教学手段 |
(二)政治必修课、法律通识课与中学生系统法治素养的生成 |
(三)法治教师专业队伍生成路径 |
(四)构建中学生法治教育效果评估体系 |
(2)高中思想政治课课堂学习共同体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文献综述 |
(三)研究述评 |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四、创新之处与不足 |
(一)创新之处 |
(二)不足之处 |
第一章 高中思想政治课课堂学习共同体的概述 |
一、高中思想政治课课堂学习共同体的概念 |
(一)学习共同体 |
(二)课堂学习共同体 |
(三)高中思想政治课课堂学习共同体 |
二、高中思想政治课课堂学习共同体的特征 |
(一)包容性 |
(二)差异性 |
(三)对话性 |
(四)民主性 |
三、高中思想政治课课堂学习共同体的原则 |
(一)学生主体原则 |
(二)责任到人原则 |
(三)合作共赢原则 |
四、高中思想政治课课堂学习共同体实施的价值 |
(一)有利于落实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 |
(二)有利于共享丰富的学习资源 |
(三)有利于实现师生教学相长 |
第二章 高中思想政治课课堂学习共同体的现状调查 |
一、调查设计与实施 |
(一)调查设计 |
(二)调查实施 |
二、调查结果分析 |
(一)学生问卷结果 |
(二)教师访谈结果 |
第三章 高中思想政治课课堂学习共同体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
一、高中思想政治课课堂学习共同体存在问题 |
(一)高中思想政治课课堂学习共同体重视度不高 |
(二)高中思想政治课课堂学习共同体组建不科学 |
(三)高中思想政治课课堂学习共同体的运行效果不佳 |
(四)高中思想政治课课堂学习共同体的评价不完善 |
二、高中思想政治课课堂学习共同体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学生个体差异大 |
(二)教师专业素养有待提高 |
(三)学校传统教学思想制约 |
(四)社会合力不足 |
第四章 高中思想政治课课堂学习共同体运用策略 |
一、转变教育理念 |
(一)由重“供给”向重“需求”转变 |
(二)由重“教”向重“导”转变 |
(三)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 |
二、科学组建 |
(一)划分课堂学习共同体 |
(二)明确角色分工 |
(三)制定合作学习规则 |
(四)合理编排座位 |
三、有效运行 |
(一)完善课堂的纪律管理 |
(二)创设民主的课堂氛围 |
(三)增强师生的有效互动 |
(四)运用多元的教学方法 |
(五)组织丰富的学习活动 |
四、完善教学评价 |
(一)评价主体多元化 |
(二)评价方式多样化 |
五、多方力量支持 |
(一)其他学科教师支持 |
(二)学生家长支持 |
(三)学科专家支持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3)小组合作学习在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1.理论意义 |
2.实践意义 |
(三)国内外研究综述 |
1.国外研究综述 |
2.国内研究综述 |
(四)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研究思路 |
2.研究方法 |
(五)研究创新与不足 |
1.创新之处 |
2.不足之处 |
一、小组合作学习概述 |
(一)小组合作学习定义及实质 |
1.小组合作学习的定义 |
2.小组合作学习的实质 |
(二)小组合作学习的理论基础 |
1.建构主义理论 |
2.社会互赖理论 |
3.“最近发展区”理论 |
4.人本主义理论 |
(三)小组合作学习的构成要素 |
1.建立小组成员积极主动的相互依赖 |
2.增加学生的面对面互动 |
3.明确个人与小组的责任 |
4.有意培养小组成员合作交流技巧 |
5.引导学生反思概括小组合作经验 |
(四)小组合作学习的影响因素 |
1.价值观 |
2.规范 |
3.角色 |
二、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课小组合作学习应用现状分析 |
(一)运用中呈现的优势 |
1.提升学生自主表达能力 |
2.满足学生人际交往需求 |
3.增强学生克服困难信心 |
4.提高学生自我认知水平 |
(二)运用中出现的问题 |
1.内部构成忽视差异性 |
2.成员合作缺乏技巧性 |
3.内容设计缺少生活性 |
4.评价标准缺乏整体性 |
5.成员互动缺少紧凑性 |
(三)运用中的问题归因分析 |
1.教师对于小组合作学习理念认知不足 |
2.学生对于小组合作学习技能理解浅显 |
3.教师对于小组合作内容选择存在误区 |
4.教师对于评价标准及其方式认知失衡 |
5.小组合作学习在课后生活中应用不足 |
三、小组合作学习在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的优化策略 |
(一)培养教师小组合作学习的专业理念 |
1.坚持学生主体,了解学生实际 |
2.更新教师观念,科学建设小组 |
(二)提升小组合作学习成员的技能水平 |
1.教师传授技能,学生掌握规则 |
2.制定小组规范,灵活安排角色 |
(三)填充小组合作学习内容的生活元素 |
1.探讨生活实际,拉近师生距离 |
2.小组活动检验,提高生活能力 |
(四)充实小组合作学习评价的主体内容 |
1.评价主体多元,自我认同全面 |
2.评价内容广泛,自我潜力显现 |
(五)拓宽小组合作学习活动的应用范围 |
1.课上编排任务,增添合作契机 |
2.课下巧妙分工,增加生活互动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4)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小组合作学习现状与对策研究 ——以第二学段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一、问题的提出 |
(一) 合作学习是世界教育变革的发展趋势 |
(二) 合作精神成为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必备品格 |
(三) 小组合作学习是学生掌握“图形与几何”的有效学习方式 |
二、研究的意义 |
(一) 理论意义 |
(二) 实践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一) 小组合作学习的相关研究 |
(二) 小学“图形与几何”教学的相关研究 |
(三) 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相关研究 |
(四) 小学“图形与几何”小组合作学习的相关研究 |
(五) 小学第二学段“图形与几何”小组合作学习的相关研究 |
(六) 评价与启示 |
四、研究思路及方法 |
(一) 研究思路 |
(二) 研究方法 |
五、创新之处 |
第一章 小学第二学段“图形与几何”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理性思考 |
一、核心概念界定 |
(一) 小学数学第二学段 |
(二) 图形与几何 |
(三) 小组合作学习 |
二、课程标准对小学第二学段“图形与几何”的教学要求 |
(一) 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几何直观及推理能力 |
(二) 倡导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的教学方式 |
(三) 建立目标多元化、方式多样化的评价体系 |
(四) 强调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的深度融合 |
三、小学“图形与几何”教学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意义 |
(一) 可融合实践操作、观察等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图形与几何”求知欲 |
(二) 促进“图形与几何”教学中学生的学习互助 |
(三) 有助于提升学生多视角思考图形与几何问题的能力 |
(四) 有助于增强学生的集体意识与责任感 |
四、小学第二学段“图形与几何”小组合作学习研究的理论基础 |
(一) 社会互赖理论 |
(二) 最近发展区理论 |
第二章 小学第二学段“图形与几何”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现状调查——以Y市两所小学为例 |
一、调查设计 |
(一) 调查对象 |
(二) 调查方法 |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
(一) 教师对小组合作学习的认知情况 |
(二) “图形与几何”合作学习小组的组建与分工 |
(三) “图形与几何”合作学习任务的设计 |
(四) “图形与几何”合作学习方式的选择和运用 |
(五) “图形与几何”合作学习中的教师指导 |
(六) “图形与几何”合作学习的成果展示 |
(七) “图形与几何”合作学习的效果评价 |
第三章 小学第二学段“图形与几何”小组合作学习存在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
一、小学第二学段“图形与几何”小组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 |
(一) 教师对“图形与几何”小组合作学习意义的认知偏重于知识层面 |
(二) 小组合作学习小组的组建具有随意性、分工不明确 |
(三) 小组合作学习任务的设计未充分考虑第二学段学生学情 |
(四) 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操作性和探究性不强 |
(五) 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对小组的干预过度 |
(六) 小组合作学习成果展示内容局限于“图形与几何”知识结果的汇报 |
(七) 小组合作学习效果评价偏重于教师评价 |
二、小学第二学段“图形与几何”小组合作学习存在问题的原因 |
(一) 浓重的应试氛围限制小组合作学习的开展 |
(二) 班额过大影响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施效果 |
(三) 第二学段学生合作学习的自主性差且缺乏必要的合作技能 |
第四章 小学第二学段“图形与几何”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改进对策 |
一、教师要通过专业学习来精准把握小组合作学习的意涵 |
(一) 研读合作学习理论与实践方面的相关资料 |
(二) 深化自身在合作学习课堂中教学支架作用的意识 |
二、教师要对各层次学生实现优化组合和动态化分工 |
(一) 合作学习应根据教学实际需要来确定异质分组或同质分组 |
(二) 合作学习小组规模的确定要基于班级人数、任务难易 |
(三) 合作小组的分工要根据学生课堂表现或个人意愿灵活调整 |
三、教师要综合设计小组合作学习任务 |
(一) 任务的设计要立足于第二学段学生的几何思维水平 |
(二) 任务的设计要紧扣教学目标 |
(三) 任务的设计要与教材内容相结合 |
(四) 任务的设计要考虑学生生活情境 |
四、小组合作学习方式要注重直观操作与自主探究的多种组合 |
(一) 运用动手操作的合作学习方式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
(二) 设计社区调查等创新性探究活动以促进学生深度合作 |
五、合作学习指导方法要随教学情境灵活调节 |
(一) 表达清晰,明确合作学习任务要求与规则 |
(二) 积极旁观,观察学生的合作学习表现 |
六、合作学习成果展示要注重过程性、趣味性 |
(一) 设计研讨式交流、游戏呈现形式的成果展示方式 |
(二) 调控交流先后顺序,实现梯度式互动 |
(三) 为各类学生创设表达机会,实现学习机会均等 |
七、小组合作学习评价要注重客观化、层级化 |
(一) 评价内容需细致且客观,激励学生全面发展 |
(二) 评价要有层级性,关注不同学生的差异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5)中美两国小学数学教材中数学文化的比较研究 ——以中国人教版和美国Go Math版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数学文化在教育中的价值 |
1.1.2 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 |
1.1.3 中美数学教育的差异性 |
1.2 研究对象 |
1.3 研究问题 |
1.4 研究方法 |
1.5 研究意义 |
1.6 研究框架 |
1.7 论文的结构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数学教材比较的研究 |
2.2 数学文化的研究 |
2.3 文献综述小结 |
第3章 数学教材中数学文化的分类 |
3.1 数学文化内容的分类 |
3.2 数学文化运用水平的分类 |
3.3 数学文化融入功能的分类 |
第4章 中美数学教材中数学文化的比较 |
4.1 两版教材中数学文化的分布 |
4.1.1 数学文化的知识领域分布 |
4.1.2 数学文化的栏目分布 |
4.1.3 数学文化的内容分布 |
4.2 两版教材中数学文化的呈现形式 |
4.3 两版教材中数学文化的运用水平 |
4.3.1 数学史的运用水平 |
4.3.2 其他三类数学文化的运用水平 |
4.4 两版教材中数学文化的融入功能 |
第5章 基于数学文化的教学设计 |
5.1“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教学设计 |
5.1.1 中美两版教材中的数学文化 |
5.1.2 教学设计 |
5.2“角的度量”教学设计 |
5.2.1 中美两版教材中的数学文化 |
5.2.2 教学设计 |
5.3“折线统计图”教学设计 |
5.3.1 中美两版教材中的数学文化 |
5.3.2 教学设计 |
第6章 结论与启示 |
6.1 研究结论 |
6.2 基于研究结论的启示 |
6.3 研究不足及进一步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7)小学中段语文阅读合作学习方式指导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s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
三、研究现状综述 |
四、研究内容 |
五、研究方法 |
第一章 语文合作学习概述 |
第一节 合作学习思想 |
一、异质分组 |
二、积极互赖 |
三、个人和小组职责 |
四、合作技能 |
五、团体历程 |
第二节 合作学习理论基础 |
一、认知理论 |
二、动机理论 |
三、集体动力理论 |
第三节 合作学习一般流程 |
一、合作设计 |
二、目标呈现 |
三、集体讲授 |
四、小组合作 |
五、测验或汇报 |
六、反馈与评价 |
第二章 语文课标相关内容解读与教材分析 |
第一节 语文课标有关阅读合作学习的解读 |
一、语文课标有关阅读教学的解读 |
二、语文课标有关合作学习的要求 |
第二节 阅读合作学习对提高中段阅读素养的作用 |
一、促进多种阅读方式的习得 |
二、提升阅读理解能力 |
第三节 语文教材阅读编制相关要求分析 |
一、横向比照,归纳语文教材中阅读要素之“核” |
二、纵向关联,明晰同一阅读要素在不同教材之“序” |
第三章 小学语文中段阅读教学合作学习现状调查 |
第一节 调查的目的和内容设计 |
一、调查目的 |
二、调查内容设计 |
第二节 调查的对象和问卷统计 |
一、调查的对象 |
二、问卷统计 |
第三节 调查的结果和归因分析 |
一、内容选取草率,任务呈现直接 |
二、技能指导较少,合作效率不高 |
三、教师权威明显,自我反思缺乏 |
第四章 小学语文中段阅读合作学习指导策略 |
第一节 合作学习的准备策略 |
一、民主组建小组,积极建设互赖 |
二、明确责任分工,定期角色轮换 |
三、设计核心问题,选取适配方法 |
四、运用菜单组织,做好充分准备 |
第二节 合作学习方式的运用策略 |
一、紧扣阅读要素,融合技能与情感 |
二、基于自主阅读,唤醒经验与情感 |
三、加强监控指导,提供及时帮助 |
第三节 合作学习成果的展示策略 |
一、多样充分展示,引导组间互助 |
二、保障多元主体,关注情感评价 |
三、结合多种方式,注重过程评价 |
四、开展分层评比,定期总结表彰 |
结语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8)重庆市培智生活适应课程课堂教学有效性现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价值 |
(三)核心概念界定 |
二、文献综述 |
(一)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概况 |
(二)培智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现状 |
(三)培智生活适应课程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现状 |
三、研究设计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内容 |
(三)研究对象 |
(四)研究方法 |
(五)研究程序 |
四、培智生活适应课程课堂教学有效性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一)制定原则 |
(二)构建评价体系的编制依据 |
(三)评价指标的确立 |
(五)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 |
(六)指标体系权重的确定 |
(七)量表计量方式 |
(八)信效度分析 |
(九)研究工具 |
五、培智生活适应课程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现状分析 |
(一)生活适应课程开设基本情况 |
(二)培智生活适应课程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调查情况 |
(三)培智生活适应课程教学有效性评价案例 |
(四)培智生活适应课程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
(五)培智生活适应课程课堂教学有效性影响因素分析 |
六、提高培智生活适应课程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
(一)教师教学层面 |
(二)学生学习层面 |
(三)教学环境层面 |
七、研究结论与反思 |
(一)研究结论 |
(二)研究反思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9)部编本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实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一)综合性学习的研究综述 |
(二)部编本综合性学习研究综述 |
三、理论依据 |
(一)多元智能理论 |
(二)发现学习理论 |
(三)人本主义理论 |
四、研究方法 |
五、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概念界定及辨析 |
(一)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概念界定 |
(二)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相关概念辨析 |
第一章 部编本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教材研究 |
第一节 部编本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编写理念 |
一、全面落实新时代的发展 |
二、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三、重视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
第二节 部编本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编写特色 |
一、次数减少,单独设立板块 |
二、内容翔实,活动形式多样 |
第三节 综合性学习编入初中语文教材的价值 |
一、实现语文教材改革的突破 |
二、体现当代语文课程的特点 |
三、实现学生“学力”的全面发展 |
第二章 部编本八年级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现状及分析 |
第一节 调查目的和方法 |
第二节 八年级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现状分析 |
一、师生的认识程度不足 |
二、师生准备程度不充分 |
三、教师实施过程较随意 |
四、教师评价方式不到位 |
第三节 八年级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问题的成因 |
一、国家理论体系及相关机制不完善 |
二、学校教育理念方面 |
三、教师专业素养方面 |
第三章 部编本八年级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实施改进策略 |
第一节 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确立活动主题 |
一、确立活动主题的途径 |
二、确立活动主题的指导方法 |
三、活动主题的案例呈现 |
第二节 研读语文课程标准,设计活动目标 |
一、立足学情分解普遍性目标 |
二、细化活动目标的指导方法 |
三、活动目标的案例呈现 |
第三节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优化活动过程 |
一、活动的常规化流程 |
二、活动的多样化模式 |
三、优化活动过程的指导方法 |
第四节 重视教学评价,构建立体评价体系 |
一、评价主体与内容的多元化 |
二、评价方式多样化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附录三 |
附录四 |
致谢 |
(10)“骊山”品牌中学课桌椅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选题研究的国内外现状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4 选题研究方法及论文框架 |
1.4.1 研究方法 |
1.4.2 论文框架 |
第二章 对中学课桌椅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
2.1 中学课桌椅配置情况的调研 |
2.1.1 以昆明市第三中学为例 |
2.1.2 以昆明市第八中学为例 |
2.1.3 以曲靖市第一中学为例 |
2.1.4 以云南省昆钢四中为例 |
2.1.5 以安宁中学为例 |
2.1.6 以人民大学附属中学为例 |
2.1.7 以中国传媒大学附属中学为例 |
2.2 中学课桌椅市场现状分析 |
2.2.1 标准式木制课桌椅 |
2.2.2 标准式中的钢木结构课桌椅 |
2.2.3 升降式课桌椅 |
2.2.4 新功能课桌椅 |
2.3 影响中学课桌椅设计的因素 |
2.3.1 国外教育理念对中学课桌椅设计的影响 |
2.3.2 国内教育理念对中学课桌椅设计的影响 |
第三章 针对使用人群的调研情况 |
3.1 网络问卷调查 |
3.1.1 中学课桌椅满意地调查 |
3.1.2 关于中学课桌椅改进的意见调查 |
3.2 调查结论的分析 |
3.2.1 从中学生生理方面分析 |
3.2.2 从中学生心理方面分析 |
第四章 教学模式与课桌椅设计的关系 |
4.1 当代教学模式的特点 |
4.1.1 班级化的教学模式 |
4.1.2 信息化的教学模式 |
4.1.3 个性化的教学模式 |
4.2 未来教学模式的内涵及课堂的变革 |
4.2.1 未来教学模式的内涵 |
4.2.2 未来课堂的变革 |
4.3 未来课堂中课桌椅的特点 |
4.3.1 课桌椅使用中的独用性 |
4.3.2 课桌椅使用中的公用性 |
4.3.3 座位编排样式规范课桌椅的设计 |
4.4 国家教育政策导向对课桌椅设计的影响 |
4.4.1 我国素质教育对课桌椅设计的影响 |
4.4.2 我国教育经费分配比例对课桌椅设计的影响 |
第五章 “骊山”品牌中学课桌椅设计的原则 |
5.1 基于人机工程学设计的原则 |
5.2 基于课桌椅和谐化设计的原则 |
5.2.1 课桌椅与人和谐化 |
5.2.2 教室环境内课桌椅之间和谐化 |
5.2.3 课桌椅与环境和谐化 |
第六章 “骊山”品牌中学课桌椅的设计实践 |
6.1 中学课桌椅设计策略1 |
6.1.1 设计理念 |
6.1.2 方案展示 |
6.1.3 使用场景 |
6.2 中学课桌椅设计策略2 |
6.2.1 设计理念 |
6.2.2 方案展示 |
6.2.3 使用场景 |
6.3 中学课桌椅设计策略3 |
6.3.1 设计理念 |
6.3.2 方案展示 |
6.3.3 使用场景 |
6.4 中学课桌椅设计策略4 |
6.4.1 设计理念 |
6.4.2 方案展示 |
6.4.3 使用场景 |
6.5 中学课桌椅设计策略5 |
6.5.1 设计理念 |
6.5.2 方案展示 |
6.5.3 使用场景 |
6.6 中学课桌椅设计策略6 |
6.6.1 设计理念 |
6.6.2 方案展示 |
6.6.3 使用场景 |
6.7 中学课桌椅设计策略7 |
6.7.1 设计理念 |
6.7.2 方案展示 |
6.7.3 使用场景 |
6.8 中学课桌椅设计策略8 |
6.8.1 设计理念 |
6.8.2 方案展示 |
6.8.3 使用场景 |
6.9 中学课桌椅设计策略9 |
6.9.1 设计理念 |
6.9.2 方案展示 |
6.9.3 使用场景 |
6.10 中学课桌椅设计策略10 |
6.10.1 设计理念 |
6.10.2 方案展示 |
6.10.3 使用场景 |
研究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历、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与研究成果 |
四、科学编排座位可促进中学生素质培养(论文参考文献)
- [1]新高考评价体系背景下中学生法治教育之实施[J]. 徐寅智. 安顺学院学报, 2021(05)
- [2]高中思想政治课课堂学习共同体研究[D]. 李千一.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3]小组合作学习在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优化[D]. 苏塔娜.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1(08)
- [4]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小组合作学习现状与对策研究 ——以第二学段为例[D]. 陆钰婷. 扬州大学, 2021(09)
- [5]中美两国小学数学教材中数学文化的比较研究 ——以中国人教版和美国Go Math版为例[D]. 敬婷.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9)
- [6]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J]. 教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 2020(06)
- [7]小学中段语文阅读合作学习方式指导策略研究[D]. 廖雅欣. 杭州师范大学, 2020(02)
- [8]重庆市培智生活适应课程课堂教学有效性现状研究[D]. 阿日贡. 西南大学, 2020(01)
- [9]部编本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实施研究[D]. 冉晓睿. 河北师范大学, 2020(07)
- [10]“骊山”品牌中学课桌椅设计[D]. 杨岚. 昆明理工大学, 20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