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复方丹参液加光量子疗法治疗脑梗塞40例(论文文献综述)
周宇[1](2012)在《巨刺治疗中风恢复期手运动功能障碍临床研究》文中指出中风病是我国常见病、多发病,缺血性中风约占中风病60%-70%以上,又有大量患者出现手功能障碍。手运动功能障碍的治疗是一个极大的临床难题。专题研究报导治疗中风手运动功能障碍的甚少。因此,对中风病手运动功能障碍及时在恢复期探索恰当的针刺方法,对手运动功能障碍的恢复非常必要,也非常重要。在临床实践中,发现“巨刺针法”较之常用的患侧针刺方法对中风恢复期的手运动功能障碍的改善具有更好的效应,而且操作方便,故进行本课题研究,为针灸临床疗效的提高和治疗方案的优选提供依据。1研究方法病例全部来源于2009-2011年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医院就诊的中风手功能障碍患者。应用随机平行对照设计研究。采用CHISS软件对84例受试者进行随机分组。巨刺组42例,对照组42例。采用第三者盲法评价。对照治疗方案选用传统患侧针刺方法治疗。治疗方法:手腕部巨刺运动针法先从阳溪穴进针,透阳池;从阳谷穴进针,透神门。手指部巨刺运动针法先从合谷穴进针,透向后溪;再从后溪进针,透向合谷。分别用提插捻转法,以患者耐受为度。每次留针30分钟。每隔10分钟行针一次,每次行针1分钟。针刺及行针时配合患侧的手腕关节的运动(主动或被动屈伸运动)。对照组:常规针灸治疗组。取穴患侧阳溪、阳池、合谷、后溪。每周各治疗3次,隔日1次。总疗程共8周。应用EPiData3.1建立数据库,分别由2人各自独立将CRF表中的内容录入数据库。然后用EpiData3.1对双录入形成的两个库进行核查,如有出入,参照CRF表中的原始数据进行修改,最后将修订后的数据库锁定,作为最终进行统计分析用库。对于诸如手肌力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的减少疗效评定依据用两率差别的显着性检验,是定性资料,采用卡方检验。手活动平衡能力测定所应用Fugl-Meyer评价(FMA)、手运动积分测试所用的FMA法中的手部独立测试项目、中风手运动障碍运动功能评价所应用Lindmark评价法、日常生活能力(ADL)检测等指标,主要等定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用t检验(组间进行方差齐性检验,以0.05作为检验水准,方差不齐时选用Satterhwaite方法进行校正的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用Wilcoxon秩和检验,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给出检验统计量及其对应的P值,以P<0.05作为有统计学意义。以P<0.01作为有高度统计意义。2观察指标肌力肌张力改善情况;手平衡能力测定Fugl-Meyer评价量表(FMA);Lindmark评定法对中风手运动功能障碍运动功能评定;神经功能缺损指标;关于手功能的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评定的Bathel指数;总生活能力指标;安全性评价。3研究结果两组治疗前后分别比较,治疗组治疗前肌力分数为2.35±0.98,治疗后肌力分值升至3.65±0.98,对照组治疗前肌力分值为2.34±1.02,治疗后肌力分值为3.41±1.01,治疗前后P均<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治疗组和对照组均能改善患者肌力;治疗前,P>0.05,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治疗后,两组相比,治疗组高于对照组,治疗组更接近正常值,P<0.01,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说明在改善患肢肌力方面,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巨刺治疗及传统患侧针灸治疗方法均能改善中风恢复期手功能障碍患者上肢远端肌力,巨刺治疗疗效更优。两组治疗前后分别比较,治疗组治疗前患肢远端肌张力分数为2.35±1.01,治疗后肌张力分值降至1.49±0.51,对照组治疗前肌张力分值为2.16±1.10,治疗后肌张力分值为1.59±0.72,治疗前后P均<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治疗组和对照组均能改善患肢远端肌张力;治疗前,P>0.05,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治疗后,两组相比,治疗组低于对照组,治疗组更接近正常值,P<0.01,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说明在改善患肢远端肌张力方面,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巨刺治疗及传统患侧针灸治疗方法均能改善中风恢复期手功能障碍患者上肢远端肌张力,巨刺治疗疗效更优。手活动平衡能力(FMA量表)结果,两组相比,治疗组治疗后分值19.14±3.81;对照组治疗后分值16.21±5.17,治疗组高于对照组,两组间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分值更接近正常值,在改善手活动平衡能力方面,治疗纠.优于对照组。中风手运动障碍运动功能评价(Lindmark评定)结果,两组相比,治疗组治疗后Lindmark分值为11.11±6.57,对照组治疗后分值为15.59±6.94,治疗组分值低于对照组更接近正常值,两组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在改善手运动障碍运动功能方面,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神经功能缺损结果,两组相比,治疗组治疗后分值为1.51±0.90,对照组治疗后2.62±1.28,治疗组分值低于治疗组更接近正常值,两组间比较P<0.01,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说明在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方面,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关于手功能的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评定的Bathel指数结果,两组相比,治疗组治疗后Bathel指数82.03±13.20,对照组治疗后指数为74.85±16.99,治疗组分值高于对照组更接近正常值,两组比较P<0.01,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说明在改善患者手功能的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评定的Bathel指数方面,治疗组优于对照组。总生活能力结果,两组相比,治疗组治疗后分值为2.03±0.93,对照组治疗后分值为2.53±1.11,治疗组低对照组,两组间比较P<0.01,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治疗组分值史接近正常值,说明在改善总生活能力方面,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安全性指标不良反应指标,入组的84例患者在整个治疗过程中未有不良事件出现,安全等级均为1级(安全,无任何不良反应,安全性指标检查无异常)。4研究结论巨刺针法较之常用的患侧针刺方法对缺血性中风恢复期的手运动功能障碍的改善具有更好的疗效,而且操作方便。
陈兹满[2](2010)在《益气活血通络法对非动脉炎性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视功能保护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分析益气活血通络法对NAION患者的临床疗效,评价益气活血通络法对NAION患者视力、视野及视神经纤维层的影响。实验观察益气活血通络法在不同时间段rAION大鼠视网膜细胞超微结构、RNFL的变化,本法对rAION的视网膜神经纤维层的保护。探讨益气活血通络法治疗NAION的临床疗效和可能实验作用机制。方法1.临床研究本试验采用随机对照的临床研究,以NAION患者39例49眼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观察组:黄芪注射液20 ml、川芎嗪注射液160 mg、醒脑静注射静脉20 ml及地塞米松10mg分别加入0.9%N.S 250 ml中静脉点滴,每日1次,2周为1个疗程。静脉点滴1~2个疗程。地塞米松3~5天后逐渐减量。同时予以益气活血通络汤随证加减,每日1剂。对照组:地塞米松10mg分别加入0.9%N.S 250 ml中静脉点滴,每日1次,静脉点滴1~2个疗程。地塞米松3~5天后逐渐减量。观察该综合疗法对NAION患者视力、视野及神经纤维层厚度的影响,通过治疗前后对照,及组间疗效的比较,探讨该综合疗法对NAION的临床疗效及可能的作用机理。2.实验研究将符合条件要求的SD大鼠共40只,随机分成4组,分别为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观察组、对照组,每组10只SD大鼠。研究采用从大鼠尾静脉注入孟加拉红2.5 mmol/(mL.kg),即刻加置VLOK 90D前置镜对视盘上方2/3面积,用裂隙灯绿光(514~535 nm)进行照射,光斑直径500 um,照射时间20s,来造模。在造模成功后,观察组予以黄芪注射液1.8ml/kg、川芎嗪注射液15mg/kg以及醒脑静注射液1.8ml/kg腹腔注射,每天1次;西药对照组予以地塞米松注射1.8mg/kg腹腔注射,每天1次。通过对rAION大鼠者治疗前后进行OCT检测,以客观评价中药黄芪注射液、川芎嗪注射液及醒脑静注射液对rAION视网膜视神经纤维层改变的影响。通过对rAION治疗前后视网膜光学显微镜及电子显微镜下改变的观察,以客观评价中药黄芪注射液、川芎嗪注射液及醒脑静注射液对rAION眼底视网膜病理及超微结构的改变研究。结果1.在本组病例的临床观察中,观察组20例(26眼)患者中,治愈5眼,治愈率19.23%;显效11眼,有效8眼,无效2眼,总有效率92.31%;对照组19例(23眼)患者中,治愈2眼,治愈率8.7%;显效8眼,有效8眼,无效5眼,总有效率78.26%。两组比较,经统计学分析,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2.观察组中患者经过治疗,患者视力普遍得到提高。在经过2周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视野缺损对比,两组视野缺损度都有改善,两组比较,t=1.811,P>0.05,统计学分析无明显差异。在经过4周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视野缺损对比,观察组好转明显,两组比较,t=2.666,P<0.05,统计学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本疗法对NAION经过4w治疗后,对视野缺损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3.在本组临床观察的39例患者中,在治疗前及治疗后2周进行OCT检查共计15例,观察组9例12眼,对照组7例10眼。观察组与对照组经过2周治疗,患者神经纤维层水肿都有所减轻,两组比较,t=-3.978,P<0.05,统计学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与观察组比较,神经纤维层开始萎缩、变薄。4.实验研究OCT显示:正常SD大鼠OCT扫描右眼提示鼻侧RNFL厚度79.80±6.94um,视网膜各层结构清晰;模型组造模1d后RNFL厚度为96.70±5.60 um,RNFL水肿增厚,与空白对照组经统计学分析,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模型组造模7d后RNFL厚度为88.75±7.03um,RNFL仍水肿增厚,与模型组造模1d经统计学分析,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模型组造模后14 d后RNFL厚度为67.17±5.49 um,RNFL萎缩变薄,与模型组造模1d经统计学分析,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7d后RNFL厚度为74.75±4.03 um,RNFL厚度接近正常SD大鼠RNFL厚度,无明显水肿,与空白对照组经统计学分析,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14d后RNFL厚度为80.17±5.12 um,RNFL厚度接近正常SD大鼠RNFL厚度,与空白对照组经统计学分析,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7d与14 d RNFL厚度接近,经统计学分析,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7d后为97.50±9.06 um, RNFL仍水肿增厚,与空白对照组经统计学分析,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14 d RNFL厚度为64.0±6.20 um, RNFL厚度萎缩变薄,与空白对照组经统计学分析,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7d与14d RNFL厚度经统计学分析,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7d与对照组7 d RNFL厚度,经统计学分析,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14d与对照组14 d RNFL厚度,经统计学分析,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实验中光镜显示:正常SD大鼠视神经视网膜光学显微镜像:视网膜形态正常,结构层次清楚,内外节排列整齐规则,分界清晰,视神经纤维排列有序,视网膜色素上皮层,内、外颗粒层清晰,排列有序,神经节细胞密集,血管通畅。1周后各组rNAON视网膜光镜下的变化:模型组视网膜感光细胞外节结构紊乱、破裂,视神经纤维水肿、坏死,视网膜移位,血管闭塞;观察组视网膜外节水肿消退,排列有序,血管部分再通;对照组视网膜外节水肿、疏松,排列紊乱,空泡化,血管闭塞。2周后各组rNAON视网膜光镜下的变化:模型组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变薄明显,仍排列不整齐,血管仍闭塞;观察组视网膜外节水肿消退,视网膜各层结构较清晰,外节稍疏松、肿胀,但较完整,具有较高密度的内节,各层表面轻微的肿胀,神经纤维层排列整齐,未见明显的色素上皮改变,血管再通;对照组视细胞外节轻度肿胀、疏松,神经节细胞轻度肿胀,见空泡化,视网膜神经纤维层进一步变薄,血管仍闭塞。6.实验中SD大鼠电镜显示:观察组1周毛细血管扩张充血,管壁较薄,神经节细胞大部分线粒体不空,偶见线粒体空泡化,细胞核无溶解,胞膜完整,细胞核致密,突触内微丝减少;对照组1周神经节细胞显示:毛细血管扩张充血,线粒体空泡样改变,细胞核溶解,内质网扩张,细胞核膜完整,轴突内微丝减少较明显。而2周后观察组神经细胞电镜显示:神经节细胞细胞核胞膜完整,胞质正常,线粒体变化不明显,线粒体少许空泡样改变,神经节细胞线粒体稍肿胀,核变化不明显,突触明显可见清晰微丝,毛细血管、神经纤维细胞清晰可见;对照组神经细胞电镜显示:神经节细胞细胞核不均匀、浓缩、凋亡,线粒体空泡,突触内微丝减少明显。观察组治疗作用突出表现在对神经细胞的视网膜突触、内节神经细胞线粒体以及毛细血管的保护作用上,其疗效可由视神经细胞突触及传导通路的连接结构敏感的反映出来,与视信号传导通路的修复密切相关。结论1临床证实本综合疗法能使急性期NAION的病情得到较快控制,临床疗效显着。2临床证实对NAION患者的视力、视野及神经纤维层有改善作用,提示益气活血通络综合疗法对NAION有保护视神经功能的作用,在临床中值得推广。3动物实验形态学证实,本综合疗法的使用,对rAION视网膜神经纤维层有保护作用,对rAION视网膜缺血损伤有明显的保护作用。4动物实验证实本综合疗法能有效地改善了眼部血液循环与灌注,增加了视神经血液供应,减轻了神经组织水肿,使受损的视神经功能得到恢复。对视网膜突触复合体、内节神经细胞线粒体以及毛细血管有保护作用。
邱仁兴[3](2009)在《丹参注射液、参麦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塞(中风血瘀证)的临床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采用丹参注射液、参麦注射液治疗急性期脑梗塞,中医辨证符合中风病瘀血阻络证,通过观察两者对临床疗效、中医证候积分改变、神经功能缺损积分改变以及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评价丹参注射治疗急性期脑梗死(中风-血瘀证)的临床疗效疗效是否优于参麦注射液,并观察其安全性、探讨其疗效机理,探讨中医静脉用药是否要辨证选药。方法1.临床资料60例急性脑梗塞患者全部病例系2008年6月-2009年3月湖北省中医院神经内科门诊及住院就诊的患者,中医辩证属中风病瘀血阻络证,采用随机、平行对照的方法,按1:1的比例,分为丹参注射组(以下简称丹参组)和参麦注射液组(以下简称参麦组),每组30例,并依次给药。丹参组为丹参注射液(正大青春宝药业有限公司,批号Z33020177),参麦组为参麦注射液(河北神威药业有限公司,批号Z13020886),丹参组:丹参注射液30ml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250ml中静脉滴注,每日一次。用药14天。参麦组:参麦注射液40ml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250ml中静脉滴注,每日一次。用药14天,不设导入期。治疗过程中两组病例均采用基础治疗及相关对症治疗。但不使用类似试验药物作用的中药;不使用脑营养代谢药物或保护剂、脑代谢活化剂。2.安全性检验项目在治疗前后即初诊首日和用药后第14天各做一次实验室检查,以血常规、尿常规、粪常规、肝肾功能、血凝血酶原时间、粪潜血检查、血液流变学、心电图、头颅CT或MRI作为安全性指标,以观察两组药物是否有毒、副作用。3.治疗前后即初诊首日和用药后第14天各观察记录一次中风病积分、中风症候评分、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及患者总的生活能力状态评分,并做统计学处理,比较丹参注射液和参麦注射液的临床疗效。结果1.中风病疗效判定分析:治疗后丹参组临床痊愈人数为2人,显效人数8例,有效人数为15例,总有效率为76.7%;参麦组显效人数7例,有效人数为13例,总有效率为66.7%。经Ridit检验,两组疗效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说明丹参注射液对中风病症状的改善有明显促进作用。2.中医证候疗效评定:治疗后丹参组显效人数为8例,有效人数为15例,总有效率为76.7%;参麦组显效人数9例,有效人数13例,总有效率70%.经Ridit检验,两组疗效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说明丹参注射液对中医症状改善有明显疗效。3.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判定:经Ridit检验,两组有显着性差异(P<0.05),以丹参组优。4.血液流变学改善程度比较:两组均可改善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以丹参组优。5.安全性检测:经安全性检测,观察两组患者治疗组前后血常规、尿常规、粪常规、肝肾功能、血凝血酶原时间、粪潜血检查、血液流变学、心电图,显示两组药无毒、副作用,使用安全,疗效可靠。结论丹参注射液治疗组和参麦注射液对照组对急性脑梗塞中医辩证瘀血阻络证患者的中风病疗效判定积分、中医证候疗效积分、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疗效积分、血液流变学改善程度经统计学分析比较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且丹参组优于参麦组。说明中医静脉用药是要辨证选药的,同时经安全性检测,显示两组药无毒、副作用。因为例数只有60例,还有待临床进一步观察。
赵成国[4](2007)在《鬼箭羽提取物抗心肌缺血的实验研究》文中提出目的:研究鬼箭羽提取物对大鼠急性心肌缺血模型心电图,心肌酶等指标的影响,为开发新药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对小鼠常压耐缺氧作用的实验研究,以观察鬼箭羽提取物对小鼠常压下抗耐缺氧的能力。采用对大鼠冠状动脉结扎造模方法,建立急性心肌缺血模型,以观察鬼箭羽提取物对模型大鼠血清心肌酶、MDA、SOD、NO及其心电图影响。结果:1、鬼箭羽提取物组能明显延长小鼠的存活时间。2、鬼箭羽提取物组能显着降低急性缺血模型大鼠心电图抬高的S-T段。3、鬼箭羽提取物组能显着降低急性缺血模型大鼠血清CK、CK-MB、AST、LDH和MDA水平,能显着提高急性心肌缺血模型大鼠血清SOD、NO含量。结论:鬼箭羽提取物能对急性心肌缺血模型大鼠的心肌细胞有显着的保护作用,能够提高心肌细胞耐缺氧的能力,具有防治心肌缺血的作用;鬼箭羽水提物和醇提物均具有治疗心肌缺血的作用,但在作用强度,上水提物优于醇提物。
李可建[5](2007)在《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中医优势治法方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系统评价中医药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筛选优势治法与推荐方药。方法:全面收集中医药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的临床试验,制定选择标准,筛选合格研究;采用Jadad评分标准评价合格研究质量;对相关效应指标进行同质性检验、Meta-分析、漏斗图分析、敏感性分析、失效安全数计算。结果:检索相关文献5087篇,纳入合格研究236项,涉及益气法、益气养阴法、活血法、清热法、活血化痰法、活血清热法、益气活血法、清热养阴活血法等治法28种,包括汤剂、丸剂、散剂、注射剂等方药74种,统计分析总有效率和不良事件发生率的相对危险度及率差、神经功能缺损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的加权均数差、需治疗病人数,并计算99%可信区间(统计结果见附录2)。结论: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本研究认为益气法、益气养阴法、活血法、益气活血法、清热养阴活血法为优势治法;首先推荐的益气方药为黄芪注射液,其次为刺五加注射液;首先推荐的益气养阴方药为参麦注射液,其次为生脉注射液;首先推荐的活血方药为灯盏花注射液,其次依次为三七制剂、蚓激酶、葛根素注射液、川芎嗪注射液、银杏叶制剂;首先推荐的益气活血方药为补阳还五汤,其次为通心络胶囊;推荐的清热养阴活血方药为脉络宁注射液。
宁可永[6](2005)在《薯蓣有效组分MPD治疗冠心病的基础研究》文中提出近年冠心病的手术疗法、介入疗法和药物疗法都已取得重大进步,但均存在一些问题,如术后再狭窄、临床副作用等。研究发现,传统中医药在治疗冠心病方面有着多方面的作用,如扩张冠状动脉、降低心肌耗氧量、促进侧枝循环开放、促进心肌小血管新生等。如何充分发挥传统中医药优势,促进祖国医药事业的发展,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问题。 从薯蓣科植物黄山药(Dioscorea panthaica Prain et Burkill)或者穿山龙(D.nipponica)根茎中提取的薯蓣总皂苷,临床广泛应用于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塞,疗效显着,是中药现代化成功的典范之一。但其制剂较粗,是含有多种成分的有效组分,且有溶血作用,不能制成注射剂而发挥速效、强效作用。为适应中医药现代化的需要,提高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与国际接轨,利于中医药走向世界,有必要进行深入研究。MPD由薯蓣皂苷精制而成,去除其溶血和有害成分,水溶性好,无溶血作用,可制成速效、强效、安全的注射剂,而有利于抢救危重患者。急性毒性试验结果显示该药物毒性极小。药理试验结果显示,MPD有明显的抗心肌缺血作用。在此基础上,我们对MPD抗心肌缺血作用的疗效和作用机制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以期为临床提供更安全、有效、质量可控的急救药物。
吴波[7](2005)在《中成药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优势药物研究》文中认为一 中成药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疗效的系统评价 背景:多年来,中成药在我国已广泛应用于治疗缺血性脑卒中,但是否有可靠的证据证明中成药的疗效尚不清楚。 目的:用系统评价的方法评价当前中成药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为选择中成药治疗的患者和医生提供当前可得到的最好证据以帮助临床决策,并为进一步研究提供依据和奠定基础。 方法:从2004年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及临床常用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中成药中筛选出59种,根据国家基本药物目录的分类方法将中成药依功能分为肝阳化风证、痰热闭阻证、风痰阻络证、瘀血阻络证、气虚血瘀证以及其他等六大类。检索8种相关电子数据库,手检7种中文期刊,查阅相关文章的参考文献以及与研究者联系,收集使用59种中成药中任何一种与不用该种中成药相比较、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随机对照试验或临床对照试验。疗效判定指标包括:1.主要指标:随访期末(至少3个月)死亡或依赖。2.次要指标:治疗结束或随访期末神经功能缺损改善程度:治疗期间以及随访期末的死亡;生存质量。由两位研究者独立纳入试验、提取数据和评价质量,对所纳入的试验进行资料合成分析。统计分析软件采用Reman 4.2.7,
张臻年[8](2005)在《定眩颗粒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痰瘀阻络证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特点为反复发作、缠绵难愈,且易致急性脑血管病。本文系统回顾和总结了古代医家对眩晕的认识和现代中西医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治疗进展,根据中医学和现代医学关于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理论,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的发病机理及其治疗方法作了初步探讨。本课题尝试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一个主要证型—痰瘀阻络证的病因病机、治则治法进行探讨,提出化痰逐瘀法是中医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基本大法,并从血流动力学、血液流变学及酶学角度探讨定眩颗粒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痰瘀阻络证的作用机理。 定眩颗粒由天麻、半夏、陈皮、丹参、川芎、蔓荆子、葛根、玄参八味中药组成,具有化痰逐瘀、升阳益气、解痉定眩的功效。本研究将108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60例,对照组48例。治疗组用尼莫地平加定眩颗粒治疗,对照组单用尼莫地平治疗,并观察治疗前后两组的血流动力学、血液流变学及酶学指标的变化。结果显示:治疗组总有效率95.00%,对照组总有效率81.25%(P<0.05);治疗组愈显率为71.67%,对照组愈显率为45.83%(P<0.01);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流动力学、血液流变学及酶学指标方面均有所改善,但治疗组改善更为显着(P<0.01或P<0.05)。 上述结果提示:定眩颗粒无论在改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临床症状还是在改善血流动力学、血液流变学、酶学指标方面均有较好疗效,值得进一步对其作用机制加以探讨;化痰逐瘀法是中医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痰瘀阻络证的基本大法。
肖书平[9](2001)在《缺血中风中医综合治疗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风病是我国的常见病、多发病,具有“四高”特点,缺血中风约占中风病中的60%~80%以上。近些年,中风病的综合治疗不断得到重视,对缺血中风多技术综合治疗的研究不断增多。在回顾综述分析缺血中风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对1995~1999年实行专科《缺血中风(脑梗塞)诊疗规范》(简称《规范》)中医综合治疗的缺血中风病例进行了回顾性总结分析,并选择临床较为常见的风痰瘀血痹阻脉络证缺血中风急性期作为研究对象,进行中医综合治疗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旨在为探讨缺血中风综合治疗规律,最终为提高缺血中风的临床疗效做一点工作。1 缺血中风中医病因病机及其综合治疗的理论复习1.1 中风病的病机有虚、火、风、痰、气、血六端,近年对其病因病机及证候学的研究不断深入,风痰瘀血痹阻脉络证是缺血中风临床较为常见的证候。1.2 对缺血中风的中医治法进行了述评,认为中西医结合救治,给药途径多样化,多种方法及技术的综合应用是主要的趋势之一,综合治疗临床应用主要分为中医综合治疗、西医综合治疗和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三种。综合治疗研究方法渐规范,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和尚未而必须解决的问题2 609例缺血中风住院患者及其中医综合治疗回顾性分析 回顾性总结分析了1995年1月1日~1999年12月31日出院并按照《规范》诊治的连续缺血中风患者,所有资料从广东省中医院病案室的住院病人微机管理系统及住院病人登记簿中查询,通过查阅原始病历而得出。其中接受了激光疗法、神经肌肉治疗仪疗法、脑反射疗法、针灸疗法等非药物疗法之一的患者列入综合组,其他列入非综合组。符合研究对象标准的患者共609例,其中综合组460例,非综合组149例。 综合组与非综合组治疗前年龄、性别、住院天数、既往史、个人史、诱因、病位、病灶单发或多发、中医证候比例及分期等比较,基线基本一致,具有可比性。中风病中医综台治疗研究 分析结果显示,609例患者,显效320例,显效率52.50,有效576例,总有效率96.4%,综合组总有效率为96.7%,非综合组总有效率为88刀%。综合组疗效优于非综合组(P<O刀5),且急性期疗效综合组优于非综合组(P<O.05),提示中医综合治疗提高了缺血中风的临床疗效。 同时资料显示,本组609例,风痰瘀血痹阻脉络证250例,占40.89%,其中急性期又占 199例,认为风痰瘀血痹阻脉络证是缺血中风临床中较为常见的证候。3 急性缺血中风患者75例中医综合治疗随机对照试验 选择风痰瘀血痹阻脉络证缺血中风急性期作为综合治疗研究的对象,进行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全部病例 75例,按综合组:对照组卫:l比例进行数字的随机分组,结果综合组53例,对照组22例。治疗方法在《规范》基础上,以专科经验方为基础汤药内服;使用辨证的固定中成药,综合组还选用激光、神经肌肉治疗、康复指导等,进行对照研究。 两组治疗前性别、年龄、既往史积分、伴发疾病积分、病程、病位(基底节、放射冠、脑叶)、病灶数(单发、多发)、主要中医症状、中医证候积分、神经功能缺损积分及其程度(轻、中、重)比较,差异均无显着性意义O>0刀5入 两组基线基本一致,具有可比性。 结果表明:中医证候积分改变比较,治疗后14天、ZI天综合组对照组较治疗前均有明显减少,且综合组在治疗后14天疗效优于对照组0均功.05人西医临床疗效方面,治疗后21天临床疗效比较,综合组优于对照组0叩刀5人 治疗后14天两组无显着差异0>0刀5人并且,随访2个月**L比较,综合组优于对照组0<0刀5)。 75例风痰瘀血痹阻脉络证缺血中风急性期临床随机对照试验初步说明,中医综合治疗在改善其中医证候积分,提高临床疗效,改善患者ADL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但不同时点综合组并非均优于对照组,这值得进一步研究。
郑弼芳[10](2001)在《中西医结合治疗脑血管疾病30例》文中研究表明目的 :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脑血管疾病的疗效。方法 :治疗组采用中药基本方(黄芪、葛根、赤芍、川芎、当归、地龙、桃仁、红花等 ) ,配合自血光量子充氧疗法 ,复方丹参注射液及西医对症治疗脑血管疾病 30例 ,对照组采用能量合剂及对症治疗等。结果 :愈显率为 83.3% ,与对照组比较 ,有显着性差异 ( P<0 .0 1 )。提示 :本方具有补气活血通络 ,降低血粘度 ,改善脑组织微循环 ,促进脑组织修复的作用
二、复方丹参液加光量子疗法治疗脑梗塞40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复方丹参液加光量子疗法治疗脑梗塞40例(论文提纲范文)
(1)巨刺治疗中风恢复期手运动功能障碍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文献综述 |
综述一:中风病病因病机及其现代理论研究概况 |
1 中风病名演变及确立 |
2 中风病病因病机理论溯源 |
3 中风病病因病机近现代理论研究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缺血性中风的中西医治疗概况 |
1 中医治疗缺血性中风临床研究概况 |
2 西医治疗缺血性中风概况 |
3. 针灸治疗缺血性中风 |
参考文献 |
综述三:巨刺针法的应用和研究概况 |
1 巨刺方法研究 |
2 巨刺理论研究 |
3 巨刺治疗中风疗效探讨 |
4 巨刺与缪刺区别 |
参考文献 |
前言 |
临床资料 |
1 病例来源 |
2 一般资料 |
2.1 一般人口学资料 |
2.2 日常生活情况 |
3 试验设计方法 |
4 病例完成情况 |
5 完成病例一般情况基线可比性分析 |
诊疗标准 |
1 诊断标准 |
1.1 中风病中医诊断标准 |
1.2 缺血性脑血管病西医诊断标准 |
1.3 分期标准 |
1.4 纳入标准 |
1.5 排除标准 |
1.6 剔除、脱落、中止标准 |
治疗方案 |
1 取穴 |
2 针具 |
3 操作方法 |
4 观察指标 |
4.1 临床症状指标 |
4.2 神经功能缺损指标 |
4.3 生活质量指标 |
4.4 安全性指标 |
4.5 不良反应指标 |
5 数据处理及统计分析方法 |
结果 |
1 一般资料 |
1.1 性别 |
1.2 年龄 |
1.3 病程 |
2. 疗效 |
2.1 临床症状指标 |
2.2 手肌力神经功能缺损指标(NDS) |
2.3 生活质最指标 |
2.4 安全性指标不良反应指标 |
讨论 |
1 中风病手功能障碍的现状及研究结果分析 |
2 日常影响因素 |
2.1 性别比例 |
2.2 生活因素 |
3 巨刺法治疗中风体现出中医治未病思想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表 |
上肢远端肌力肌张力评定---附表1 |
FUGL-MEYER评定法---附表2 |
LINDMARK评定---附表3 |
手肌力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附表4 |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价表(BARTHEL指数)---附表5 |
患者总的生活能力状态评定(评定时的病残程度)---附表6 |
(2)益气活血通络法对非动脉炎性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视功能保护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理论与文献研究 |
1. 概述 |
2. 中医学对NAION的认识 |
2.1 中医对NAION的病因及病机的认识 |
2.2 注重诊治过程的阶段性 |
2.3. 注重中医药在诊治过程的灵活运用 |
2.4. 中医药防治AION的临床研究 |
2.5 益气活血通络法对NAION的临床研究 |
3. 西医学对NAION的认识 |
3.1 NAION流行病学研究 |
3.2 NAION辅助诊断 |
3.3 西医对NAION的病因及病机的认识 |
3.4 西医防治NAION的临床研究 |
3.5 实验研究 |
4. 中西医结合治疗临床研究 |
5.小结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目的 |
2. 材料与方法 |
2.1 一般资料 |
2.2 观察指标 |
2.3 统计方法 |
3. 结果 |
3.1. 发病可能诱因 |
3.2. 两组治疗前后视力变化情况 |
3.3. 治疗前后视野变化情况 |
3.4. 治疗前后RNFL变化的情况 |
3.5. 总体疗效情况 |
4. 讨论 |
5. 结论 |
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 |
1 益气活血通络法对rAION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动态观察 |
1.1.研究目标 |
1.2.研究内容 |
1.3.材料与方法 |
1.3.1 实验材料 |
1.3.2 实验方法 |
1.3.3 实验观察方法 |
1.3.4 统计学分析 |
1.4. 结果 |
1.5. 讨论 |
1.6. 结论 |
2 益气活血通络法对rAION视网膜细胞超微结构观察 |
2.1. 研究目的 |
2.2. 研究内容 |
2.3. 材料与方法 |
2.3.1 实验材料 |
2.3.2 实验方法 |
2.3.3 实验观察方法 |
2.4. 结果 |
2.5. 讨论 |
2.6. 结论 |
第四部分 结语 |
1.研究结论 |
2.创新意义及今后研究设想 |
2.1 研究的创新性 |
2.2 研究的设想 |
2.3 研究的不足 |
3.研究展望与思路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论文发表 |
致谢 |
(3)丹参注射液、参麦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塞(中风血瘀证)的临床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2 诊断标准 |
3 统计方法 |
4 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 |
致谢 |
(4)鬼箭羽提取物抗心肌缺血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文献综述 |
一、祖国医学对冠心病的认识 |
二、现代医学对冠心病的认识 |
1.心肌缺血性疾病的病理生理基础 |
1.1 心脏供血的生理特点 |
1.2 心肌缺血损伤机制 |
三、抗心肌缺血的治组 |
1.中医药类 |
1.1 传统分型证治 |
1.2 现代临床分型及治则 |
2.西药类 |
2.1 硝酸酯类 |
2.2 钙拮抗剂 |
2.3 β受体阻滞剂 |
2.4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抑制剂 |
2.5 抗血小板药物 |
2.6 冠状动脉扩张药 |
2.7 Na~+/H~+交换抑制剂 |
2.8 特异性心率减慢药 |
3.中西医结合治疗 |
3.1 中药配合西药治疗冠心病提高疗效 |
3.2 中药防治冠心病介入术后再狭窄 |
3.3 中药合用激光照射疗法治疗冠心病 |
四、鬼箭羽的现代药理学及临床应用概况 |
1.现代药理学研究 |
1.1 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 |
1.2 对血液系统的影响 |
2.临床应用 |
实验研究 |
一、实验材料 |
1.实验用药 |
2.实验动物 |
3.实验仪器 |
4.主要试剂 |
5.统计方法 |
二、实验分组及给药 |
1.实验分组及剂量 |
1.1 实验分组 |
1.2 给药剂量 |
2.给药途径 |
三、实验方法与结果 |
1.实验方法 |
1.1 对小鼠常压耐缺氧作用的影响 |
1.2 对急性心肌缺血模型大鼠的影响 |
2.实验结果 |
2.1 对小鼠常压耐缺氧作用的影响 |
2.2 对急性心肌缺血模型大鼠心电图S-T的影响 |
2.3 对急性心肌缺血模型大鼠心肌梗死面积的影响 |
2.4 对急性心肌缺血模型大鼠血清心肌酶的影响 |
2.5 对急性心肌缺血模型大鼠MDA的影响 |
2.6 对急性心肌缺血模型大鼠SOD的影响 |
2.7 对急性心肌缺血模型大鼠NO的影响 |
讨论 |
1.对小鼠常压耐缺氧作用的影响 |
2.对急性心肌缺血模型大鼠心电图S-T的影响 |
3.对急性心肌缺血模型大鼠心肌梗死面积的影响 |
4.对急性心肌缺血模型大鼠血清心肌酶的影响 |
5.对急性心肌缺血模型大鼠MDA、SOD的影响 |
6.对急性心肌缺血模型大鼠NO的影响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5)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中医优势治法方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材料与方法 |
1 文献检索及其结果合并 |
1.1 文献检索 |
1.1.1 检索范围 |
1.1.2 检索策略 |
1.2 检索结果合并 |
1.2.1 合并策略 |
1.2.2 关键类 |
2 文献选择 |
2.1 文献选择标准 |
2.1.1 纳入标准 |
2.1.2 排除标准 |
2.2 文献选择方法 |
2.2.1 初筛 |
2.2.2 二次筛选 |
2.2.3 三次筛选 |
3 文献分组、分类、编号、登记 |
3.1 文献分组 |
3.2 文献分类 |
3.3 文献编号 |
3.4 文献登记 |
4 文献质量评价 |
5 文献信息收集 |
6 统计分析方法 |
6.1 Q统计量检验法 |
6.2 固定效应模型 |
6.3 随机效应模型 |
6.4 漏斗图分析 |
6.5 敏感性分析 |
6.6 失效安全数 |
7 效应指标 |
7.1 相对危险度、率差、加权均数差 |
7.2 需治疗病人数 |
结果 |
1 扶正方药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1.1 益气法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1.1.1 黄芪注射液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1.1.2 刺五加注射液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1.1.3 黄芪合刺五加注射液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统计结果 |
1.2 益气养阴法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1.2.1 参麦注射液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1.2.2 生脉注射液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2 祛邪方药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2.1 活血法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2.1.1 活血的水蛭制剂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2.1.2 丹参制剂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2.1.3 灯盏花注射液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2.1.4 川芎嗪注射液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2.1.5 三七制剂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2.1.6 红花注射液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2.1.7 银杏叶制剂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2.1.8 蚓激酶剂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2.1.9 葛根素注射液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2.1.10 其他活血方药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2.2 清热法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2.2.1 安宫牛黄丸制剂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2.3 数种祛邪治法合用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3 扶正祛邪方药合用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3.1 益气活血法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3.1.1 益气活血的水蛭制剂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3.1.2 补阳还五汤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3.1.3 其他益气活血方药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3.2 清热养阴活血法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3.2.1 脉络宁注射液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3.3 其他扶正祛邪合用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讨论 |
1 临床疗效分析 |
1.1 有效治法筛选 |
1.2 有效方药筛选 |
1.2.1 扶正方药筛选 |
1.2.2 祛邪方药筛选 |
1.2.3 扶正祛邪合用方药筛选 |
2 安全性分析 |
2.1 不良反应分析 |
2.2 恶化/病死情况分析 |
3 统计结果稳定性分析 |
4 优势治法、推荐方药筛选 |
5 缺血性卒中急性期病机假说 |
6 影响系统评价结论的可能因素 |
6.1 纳入研究质量 |
6.2 发表性偏倚 |
6.3 临床异质性 |
6.4 待评价研究 |
6.5 证候诊断标准及疗效评价体系 |
7 后续研究 |
7.1 动态更新系统评价 |
7.2 有待深入研究的几个问题 |
7.3 推广应用系统评价方法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查新报告 |
附录1 文献检索与选择结果一览表 |
附录2 中医药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统计结果一览表 |
附录3 中医药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纳入研究基本特征一览表 |
附录4 中医药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待评价研究基本情况一览表 |
附录5 中医药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排除研究基本情况一览表 |
详细摘要 |
(6)薯蓣有效组分MPD治疗冠心病的基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中医药治疗冠心病研究进展 |
综述二 薯蓣皂苷研究进展 |
前言 |
实验一 MPD对大鼠急性心肌缺血的影响 |
1 试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药物与试剂 |
1.3 主要仪器 |
2 试验方法 |
2.1 大鼠心肌梗塞模型造模方法 |
2.2 分组 |
2.3 观测指标: |
2.4 统计学处理 |
3 实验结果 |
3.1 MPD对大鼠心肌缺血心电图的影响 |
3.2 MPD对大鼠心肌梗塞范围的影响 |
3.3 MPD对心肌缺血大鼠血清CK、LDH的影响 |
3.4 MPD对心肌缺血大鼠SOD、MDA、NO的影响 |
4 讨论 |
5 参考文献 |
附图1 MPD大鼠心肌缺血试验心脏切片照片(N-BT染色) |
实验二 MPD对犬心肌梗塞及冠脉血流量和相关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
1 试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药物与试剂 |
1.3 主要仪器 |
2 实验方法 |
2.1 分组 |
2.2 造模方法 |
2.3 观测指标 |
2.4 统计学处理 |
3 实验结果 |
3.1.对犬心肌缺血(心外膜电图标测)的影响 |
3.2.对犬急性心肌梗塞范围(N-BT染色法测定)的影响 |
3.3 对实验性心肌缺血犬冠脉血流量的影响 |
3.4 对实验性心肌缺血犬血液生化学指标的影响 |
4 讨论 |
5 参考文献 |
附图2 MPD犬心肌缺血试验心脏切片照片(N-BT染色) |
实验三 MPD对犬心脏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
1 试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药物与试剂 |
1.3 主要仪器 |
2 实验方法 |
2.1 分组 |
2.2 实验操作方法 |
2.3 观测指标 |
2.4 统计学处理 |
3 实验结果 |
3.1 对犬动脉血压、心率及心电图的影响 |
3.2 对犬冠脉血流量及冠脉阻力的影响 |
3.3 对心肌张力、左室作功的影响 |
3.4 对犬左室内压、左室内压最大上升速率的影响 |
3.5 对犬心输出量、心搏出量及总外周阻力的影响 |
4 讨论 |
5 参考文献 |
实验四 MPD对家兔血小板聚集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主要仪器 |
1.3 实验药物与试剂 |
2 实验方法 |
2.1 动物分组方法 |
2.2 实验步骤: |
2.3 统计方法 |
3 实验结果 |
3.1 以ADP为诱导剂 |
3.2 以胶原为诱导剂 |
3.3 以AA为诱导剂 |
4 讨论 |
5 参考文献 |
实验五 MPD对大鼠体内外血栓形成及血液粘度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主要仪器 |
1.3 实验药物与试剂 |
2 实验方法 |
2.1 MPD对大鼠体内血栓形成的影响 |
2.2 对大鼠体外血栓形成的影响 |
2.3 对大鼠血液粘度的影响 |
3 结果 |
3.1 对大鼠体内血栓形成的影响 |
3.2 对大鼠体外血栓形成的影响 |
3.3 对大鼠血流变的影响 |
4 讨论 |
5 参考文献 |
实验六 MPD腹腔注射小鼠急性毒性试验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实验药物: |
2 实验方法 |
2.1 预试验: |
2.2 正式试验: |
3 实验结果: |
3.1 预试验结果: |
3.2 正式试验结果: |
4 结论: |
致谢 |
个人简历 |
(7)中成药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优势药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中英文对照 |
摘要 |
第一部分 中成药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安全性和经济学评价 |
一、中成药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疗效的系统评价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二、中成药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安全性评价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三、中成药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经济学评价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二部分 川芎嗪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随机对照预试验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正文 |
第一部分 中成药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安全性和经济学评价 |
前言 |
参考文献 |
一、中成药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疗效的系统评价 |
资料和方法 |
结 果 |
讨 论 |
结 论 |
参考文献 |
二、中成药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安全性评价 |
资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三、中成药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经济学评价 |
资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小结 |
第二部分 川芎嗪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随机对照预试验 |
前言 |
资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第二部分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一 中成药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川芎嗪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致谢 |
(8)定眩颗粒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痰瘀阻络证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第一节 祖国医学对眩晕的研究概况 |
一、病名病位病因病机的研究 |
二、古代医家对眩晕的治疗概况 |
三、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中医药治疗进展 |
四、中医药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
第二节 现代医学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研究概况 |
一、椎基底动脉系统的解剖及病理生理的研究 |
二、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病因及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
三、现代医学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研究进展 |
第三节 化痰逐瘀法是中医治疗眩晕痰瘀阻络证的基本大法 |
一、中医运用化痰逐瘀法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理论基础 |
二、中医运用化痰逐瘀法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现状 |
第四节 定眩颗粒方证释义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一、试验目的 |
二、试验设计 |
三、试验结果 |
四、试验结论 |
五、讨论与体会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缺血中风中医综合治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第一章 中风病病因病机及其现代研究 |
第一节 中风病病因病机 |
第二节 中风病的病因病机及证候的现代研究 |
第三节 缺血中风风痰瘀血痹阻脉络证的研究 |
第二章 缺血中风中医治法述评 |
第三章 缺血中风综合治疗近况分析 |
第一节 缺血中风的中医综合治疗 |
第二节 缺血中风的西医综合治疗 |
第三节 缺血中风的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 |
第四节 小结与展望 |
第四章 609例缺血中风住院患者及其中医综合治疗回顾性分析 |
第一节 研究对象与方法 |
第二节 研究结果 |
第三节 分析与讨论 |
第四节 问题及设想 |
第五章 急性缺血中风患者75例中医综合治疗随机对照试验 |
第一节 研究对象与方法 |
第二节 研究结果 |
第三节 分析与讨论 |
第六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中风病中医诊断标准 |
附录二、 中风病辨证诊断标准(试行) |
附录三、 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 |
附录四、 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1995) |
附件一 伴发疾病的评分 |
附件二 既往史的评分 |
附件三 临床疗效评定标准 |
附录五、 缺血中风诊疗规范 |
附录六、 中风病早期康复指导 |
致谢 |
四、复方丹参液加光量子疗法治疗脑梗塞40例(论文参考文献)
- [1]巨刺治疗中风恢复期手运动功能障碍临床研究[D]. 周宇.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12(02)
- [2]益气活血通络法对非动脉炎性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视功能保护的研究[D]. 陈兹满.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0(09)
- [3]丹参注射液、参麦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塞(中风血瘀证)的临床比较研究[D]. 邱仁兴. 湖北中医学院, 2009(11)
- [4]鬼箭羽提取物抗心肌缺血的实验研究[D]. 赵成国.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07(05)
- [5]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中医优势治法方药研究[D]. 李可建.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07(05)
- [6]薯蓣有效组分MPD治疗冠心病的基础研究[D]. 宁可永. 中国中医研究院, 2005(06)
- [7]中成药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优势药物研究[D]. 吴波. 四川大学, 2005(02)
- [8]定眩颗粒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痰瘀阻络证的临床研究[D]. 张臻年.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05(01)
- [9]缺血中风中医综合治疗研究[D]. 肖书平.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01(01)
- [10]中西医结合治疗脑血管疾病30例[J]. 郑弼芳. 陕西中医, 20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