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乌骨鸡种蛋孵化过程中钙含量的变化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童勤,朱丽蓉,刘畅,郑炜超,韩胜强,李杜[1](2021)在《孵化前期二氧化碳调控对蛋鸡种蛋孵化胚胎的影响》文中指出为探究孵化前期高浓度CO2调控对蛋鸡种蛋孵化的影响机制,该研究以京红1号蛋鸡种蛋为试验对象,在孵化前期(0~10d)处理组通过补充CO2的方式保持CO2浓度1%,对照组CO2浓度小于0.25%,对比研究了1%CO2浓度处理对种蛋孵化的影响。结果表明,CO2处理组与对照组的受精蛋孵化率无显着性差异(P>0.05);第9天和第12天CO2处理组的胚胎质量和相对胚胎质量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第3天、第6天和第9天CO2处理组的蛋白pH值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第11天,CO2处理组和对照组尿囊绒毛膜(CAM,Chorioallantoic Membrane)血管发育密度无显着性差异(P>0.05);第0天、第6天、第12天两组的蛋壳和胚胎钙含量不存在显着差异。在蛋鸡种蛋孵化前期(0~10 d)保持1%浓度的CO2,降低了蛋白pH值,加速了胚胎发育,但未影响孵化率。
钟镇涛[2](2018)在《LED绿光调控种蛋孵化胚胎代谢和出雏特性的机理研究》文中提出中国是禽肉和禽蛋的生产大国,禽蛋孵化是家禽生产过程中的重要环节。目前禽类种蛋采用完全黑暗的方式进行孵化,而绿光已被证明可影响禽蛋胚胎的生长发育和出雏过程。由于缺乏应用基础研究,导致光照孵化无法有效应用于家禽生产。本研究首先探索LED绿光与种蛋孵化胚胎发育和代谢的剂量-效应关系,接着基于优选绿光剂量考察种蛋胚胎在绿光孵化期间的蛋壳特性变化和出雏阶段的营养物质变化,从出雏供能和蛋壳特征的角度探讨绿光促进胚胎出雏、减少胚胎死亡的生理学机制,为光照孵化的产业化提供应用理论指导,同时探索优化种蛋孵化出雏窗口的方法,在不影响雏鸡质量的前提下进一步提高孵化生产效率。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研究结论如下:(1)LED绿光剂量对种蛋孵化胚胎发育及代谢的影响以900枚岭南黄肉鸡种蛋为研究对象,考察不同照度的LED绿光(30-801ux和120-2001ux)对孵化期间胚胎发育及呼吸速率的影响,从中优选出研究光照孵化下胚胎发育和代谢的最佳光照度模型(120-2001ux);在该模型基础上调控光照时长(OL:24D、6L:18D、12L:12D、18L:6D)以提供不同光照剂量的绿光进行调控,从胚胎生长、器官发育、营养转化和呼吸速率角度考察LED绿光光照时长对800枚种蛋的胚胎发育和代谢的影响。结果表明,绿光显着提高了出雏时的雏鸡体重(P<0.05),促进了卵黄的吸收(P<0.05),且绿光剂量与体重和卵黄吸收率呈线性正相关关系(R2=0.9953,P<0.01;R2=0.9968,P<0.01);绿光显着促进卵黄内脂肪的吸收(P<0.01),并促进总肝糖原的积累(P<0.01),且绿光剂量与卵内营养物质的吸收转化程度呈正相关关系(R2=0.9726,P<0.05;R2=0.7842,P>0.05);绿光显着提高胚胎的呼吸速率(P<0.05),撤去光照后促进效果仍然显着,且光照剂量与呼吸速率线性正相关。因此,LED绿光与种蛋胚胎发育和呼吸代谢存在剂量-效应关系。(2)LED绿光对种蛋孵化期间蛋壳特性的影响针对孵化期间蛋壳颜色变化的现象,以400枚岭南黄肉种鸡种蛋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的种蛋颜色进行分组,系统考察种蛋在LED绿光孵化过程中蛋壳色度、色素、元素和表观结构的变化。结果表明,种蛋孵化期间LED绿光可使蛋壳色度产生显着变化,主要表现在a*值的显着升高(P<0.0001);孵化期间蛋壳色素含量逐渐降低,LED绿光作用下胆绿素含量显着高于黑暗条件孵化(19.2%,P<0.01);蛋壳中主要元素的含量在孵化期间显着改变,其中磷含量逐渐升高(P<0.001),钾和钠含量显着降低(P<0.001),LED绿光相比黑暗促进钙含量的下降(1%);孵化前后蛋壳孔隙面积和形态出现显着变化,且LED绿光提高了蛋壳孔隙的变化程度。以上结果表明的蛋壳特性变化规律可为光照孵化提供应用理论指导。(3)LED绿光对种蛋孵化出雏供能组织与物质的影响跟踪900枚岭南黄肉鸡种蛋在LED绿光孵化下胚胎出雏进程的各关键时间节点,考察胚胎卵黄与肝脏组织和营养成分的变化,比较出雏前后胚胎肝脏miRNA的表达差异。研究发现,绿光显着促进了卵黄囊的吸收(P<0.05)和卵黄脂肪的利用(P<0.05),出雏过程中肝糖原储量显着高于黑暗孵化(P<0.05);胚胎肝脏miRNA表达情况说明绿光显着增强了肝细胞的增殖能力(P<0.05),同时促进了胚胎期肝脏的脂肪代谢(P<0.05)。基于此,推测LED绿光在种蛋孵化期间促进了胚胎供能组织的发育和供能物质的储备,从而加快了孵化出雏进程。(4)种蛋孵化出雏过程死亡机制及LED绿光对出雏的促进作用针对30枚发育正常而未出雏的死亡胚胎,考察其蛋壳断面和外表面的结构特点,并结合出雏供能相关的营养组织和物质,与存活以及出雏胚胎进行比较。研究发现,死亡胚胎卵黄和肝重高于存活胚胎(P<0.05),而卵黄脂肪的吸收和肝糖原的储存水平均低于存活胚胎(P<0.05);死亡胚胎的蛋壳厚度显着大于出雏胚胎的蛋壳(P<0.05),而孔隙面积由于表面胶质的覆盖而极小(P<0.05)。因此推测LED绿光刺激胚胎营养代谢增强而维持了胚胎期维持能量的动态平衡,同时蛋壳厚度的减小降低了胚胎破壳难度,提高了胚胎出雏成功率。(5)混合不同孵化轨迹的种蛋对胚胎发育、出雏特性和雏鸡质量的影响以优化出维窗口为目标,通过控制入孵时间获得不同孵化轨迹的种蛋,采用混合不同孵化轨迹的种蛋的方式并对比混合双方种蛋的胚胎发育、出雏特征和雏鸡质量。结果显示混合不同孵化轨迹的种蛋使出雏过程延迟6小时,但是出雏窗口由30小时缩短为21小时,同时出雏高峰期持续时间由6.5小时缩短为5.4小时;种蛋混合的方式没有影响胚胎的正常生长和卵黄吸收程度,也没有改变内脏器官包括心、肝、胃的发育程度;育雏阶段的体重和跖骨长度显示,雏鸡的生长和骨骼发育状况没有受到种蛋混合的影响。整体比较发现,混合不同孵化轨迹的种蛋的方式在不影响胚胎发育和雏鸡质量的前提下,通过延迟出雏初始时间缩短了出雏窗口。
李超[3](2016)在《淅川乌骨鸡配套效果及其mtDNA遗传多样性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淅川乌骨鸡分布于河南省淅川县,是我国新发现的唯一一个白(片)羽且产绿壳蛋的乌骨鸡品种。为评价其种质特性,进行有效地利用和保护工作,特此开展本项研究。本试验以淅川乌骨鸡♂×黄胫丝毛鸡♀、淅川乌骨鸡♂×青胫隐性白羽鸡♀及淅川乌骨鸡纯繁组3个组合F1代为研究对象,在035周试验期内,重点对三个组合试验鸡群的孵化性能、生长性能、胴体品质、蛋品质特性方面进行测定和分析,比较其杂交效果,以期选育出与淅川乌骨鸡外貌特征相似、生产性能得到提高且产绿壳蛋的杂交组合。同时对淅川乌骨鸡的线粒体DNA D-loop区进行了测序分析,计算其单倍型数、核苷酸多样度、遗传距离等指标,构建系统发育树,探究淅川乌骨鸡的遗传多样性,为今后的保种和开发利用提供依据。(1)孵化性能:以淅川乌骨鸡与青胫隐性白羽鸡杂交组合平均种蛋重最大,显着高于另外2个组合(P<0.05)。除了受精蛋孵化率,淅川乌骨鸡与青胫隐性白羽鸡杂交组合的受精率、入孵蛋孵化率和初生重最高,分别达到了92.7%、81.7%、33.0g,健雏率则达到了100%。(2)外貌特征:16周龄时,淅川乌骨鸡纯繁组F1代全部是乌肤乌胫;淅川乌骨鸡与黄胫丝毛鸡杂交组合子一代中,29只中25只(86.2%)的公鸡为黄胫浅色肤,黄胫乌肤和乌胫乌肤的比率均为6.9%;母鸡54.1%为乌胫乌肤、乌胫浅色肤和乌胫浅乌肤均为17.6%,剩余的10.7%为黄胫乌肤;淅川乌骨鸡与青胫隐性白羽鸡杂交组合,公鸡、母鸡的肤色、胫色全为乌肤乌胫。(3)生长性能:从016周各周龄来看,两杂交组合的平均体重均大于淅川乌骨鸡纯繁组,且以淅川乌骨鸡与黄胫丝毛鸡的杂交组合最大,大部分周龄两杂交组合的生长速度也优于纯繁组。使用Gompertz、Logistic、von-Bertalanffy3种常用的非线性模型对两组合F1代的生长规律进行拟合分析,黄胫丝毛杂交组合和青胫隐性白羽鸡杂交组合最适模型分别是Von-Bertalanffy、Logistic。(4)体尺性状和胴体品质体尺性状方面,4、8、12、16周龄的胫长、胫围、龙骨长等测量指标两杂交组合绝大多数的数值显着高于淅川乌骨鸡纯繁组(P<0.05),且黄胫丝毛鸡杂交组合最大。屠宰性能方面,除公鸡胸肌率外,其余所有的屠宰指标在数值上均以两杂交组合较大,其中宰前体重、屠体重、半净膛重、全净膛、胸肌重、腿肌重淅川乌骨鸡与黄胫丝毛鸡杂交组显着高于纯繁组(P<0.05)。(5)肌肉品质淅川乌骨鸡与黄胫丝毛鸡杂交组合母鸡胸肌宰后45min p H值显着高于纯繁组,公鸡腿肌宰后45min p H值显着高于隐性白羽杂交组合(P<0.05),其他肉质理化指标差异不显着;肌肉组织切片观察,不同组合试验鸡肌纤维直径和密度等指标存在显着差异(P<0.05),即不论公母,胸肌肌纤维直径大小以淅川乌骨鸡×青胫隐性白羽鸡杂交组最小,肌纤维密度最大,对于腿肌来说,也是淅川乌骨鸡×青胫隐性白羽鸡杂交组肌纤维直径最小,肌纤维密度最大,均达到显着水平(P<0.05),该结果从组织学角度揭示了淅川乌骨鸡与青胫隐性白羽鸡杂交组合肉质最嫩。(6)蛋品质:杂交组合的蛋重显着大于淅川乌骨鸡纯繁组,淅川乌骨鸡与青胫隐性白羽鸡组合的蛋黄重、蛋黄色泽显着大于淅川乌骨鸡纯繁组(P<0.05),纯繁组浓蛋白高度和哈氏单位方面显着大于淅川乌骨鸡与青胫隐性白羽鸡杂交组合(P<0.05),淅川乌骨鸡与青胫隐性白羽鸡杂交组合的蛋壳率和蛋黄率显着高于与黄胫丝毛鸡杂交组合(P<0.05)。(6)淅川乌骨鸡遗传多样性的研究:对淅川乌骨鸡线粒体DNA(mt DNA)D-loop第一高变区序列进行了测序和比对,根据Gen Bank已经测出D-loop区全序列的部分品种鸡的序列,研究淅川乌骨鸡的遗传多样性和母系起源。在淅川乌骨鸡mt DNA D-loop区中,共发现21处单核苷酸多肽位点,10种单倍型;单倍型多样度和核苷酸多样度分别是(0.867±0.022)、(0.00882±0.00273)。运用Mega5.1软件计算各单倍型间的遗传距离和构建NJ系统树,群体内的遗传距离0.00190.0235,平均值为0.0140±0.0031,淅川乌骨鸡的样本在NJ系统树上聚为4大分支。研究结果显示,淅川乌骨鸡群体内遗传多样性丰富,个体序列变异程度比较大。综合分析3个组合在孵化性能、生长性能、胴体品质、蛋品质方面的结果,可以得出淅川乌骨鸡与青胫隐性白羽鸡杂交组合相比其他两组合有较为明显的优势。同时通过对线粒体DNA D-loop区的测序分析,检测出淅川乌骨鸡遗传多样性丰富,为进一步的淅川乌骨鸡鸡种资源保护、开发和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张学余,苏一军,韩威,李国辉,杨福生,陈菲,王亚妮[4](2015)在《丝羽乌骨鸡种蛋的蛋比重对繁殖性能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试验以丝羽乌骨鸡为素材,以仙居鸡、固始鸡和狼山鸡种蛋为对照组,探索蛋比重是否影响种蛋的受精率、孵化率及出雏时间。将种蛋测定蛋比重以后进行孵化,在孵化过程中观测种蛋的受精率、孵化率和出雏时间。试验结果表明:不同类型鸡种的蛋比重平均级别差异显着,反映了鸡种的蛋比重种质特性不同;种蛋的蛋比重与种蛋的受精率无关;部分鸡种的蛋比重与其孵化率及出雏时间密切相关。由此可见,蛋比重对繁殖性能有重要的影响。
李方龙[5](2014)在《略阳乌鸡种质特性—生长发育规律与蛋品特性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略阳乌鸡是我国优秀的地方乌鸡品种,目前以肉蛋兼用作为主要用途。试验以我国着名的东乡乌鸡、引进国外的尼克粉蛋鸡作为参照,以生长发育规律和蛋品特性为代表性状,研究其种质特性,为其今后系统选育与改良提供依据。研究内容:①020周龄略阳乌鸡与东乡乌鸡、尼克粉蛋鸡生长发育规律比较研究试验随机选取饲喂相同玉米—豆粕型饲料的同一笼养鸡舍饲养条件下的0周龄的略阳乌鸡、东乡乌鸡、尼克蛋鸡各720只,以品种内性别为单位,分为4个重复,每重复180只(公母各90只),于020周,每周测定每只鸡的体重和胫长,结果表明:略阳乌鸡的初生体重和胫长较大,前期发育迟缓,发育时间较长,20周龄末体重和胫长小于尼克粉蛋鸡(P>0.05),大于东乡乌鸡(P<0.05)。略阳公鸡的体重生长高峰和胫长生长高峰分别在第910周龄和第56周龄;略阳母鸡分别在第67周龄和第56周龄。②2020周龄略阳乌鸡体重、胫长生长曲线拟合分析试验利用Gompertz,Logistic,Bertalanffy3种非线性模型分别对试验一中略阳乌鸡的体重和胫长生长数据进行拟合,结果表明:Gompertz,Logistic,Bertalanffy三种模型均能较好地拟合略阳乌鸡的体重和胫长生长曲线,其中Gompertz模型对略阳乌鸡体重的拟合效果最佳,略阳公鸡和略阳母鸡的体重最佳拟合方程分别为Y=2272.646e-4.388exp(-0.174t)和Y=1715.41e-3.947exp(-0.184t),拐点体重分别为836.06g和631.06g,拐点周龄分别为8.5w和7.46w,拟合度均为0.999;Logistic模型对略阳乌鸡胫长的拟合效果最佳,略阳公鸡和略阳母鸡的胫长最佳拟合方程分别为Y=106.807/(1+3.888e-0.276t)和Y=91.271/(1+3.279e-0.291t),拐点胫长分别为53.4mm和45.64mm,拐点周龄分别为4.92w和4.08w,拟合度均为0.999。③620周龄略阳乌鸡主要组织器官发育与皮肤黑色素沉积规律研究试验在620周龄,每隔两周,在试验一称重、测胫骨长度后,每重复公母等量分别随机选取16只鸡(公母各8只),每品种每周末屠宰64只鸡(公母各32只),分别测定胸腺、心脏、肝脏、胰腺、脾脏、肌胃、腺胃、法氏囊、十二指肠、卵巢和睾丸的发育情况,并提取略阳乌鸡和东乡乌鸡皮肤中的黑色素,结果表明:1)主要消化器官:略阳公鸡的肝脏在14周龄时发育减缓,到20周龄时仍有一定的生长速度;略阳母鸡的肝脏在18周时发育减缓;略阳公鸡的胰腺在12周龄时发育减缓;略阳母鸡的胰腺在16周龄时发育减缓;略阳公鸡和略阳母鸡的肌胃均在14周龄时发育减缓,到第20周龄时仍有一定的增长速度;略阳公鸡的腺胃在12周龄时发育减缓;略阳母鸡的腺胃在14周龄发育减缓;略阳公鸡的小肠在10周龄时发育减缓;略阳母鸡的小肠在12周龄时发育减缓。略阳乌鸡消化器官指数随周龄的增加而降低,发育规律与尼克粉蛋鸡和东乡乌鸡类似,其消化器官重量总体位于尼克粉蛋鸡和东乡乌鸡之间,小于尼克粉蛋鸡而大于东乡乌鸡。2)主要免疫器官:略阳乌鸡脾脏和法氏囊的指数随鸡周龄的增加而降低,而胸腺指数随鸡周龄的增加呈现先降低后升高再降低的趋势,但三个器官的重量均呈现出了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略阳公鸡的胸腺从第6周龄到第12周龄其胸腺逐步生长,第12周龄以后表现出了逐渐下降的趋势;略阳母鸡的胸腺从第6周龄到第14周龄其胸腺逐步生长,第14周龄以后表现出了逐渐下降的趋势;略阳公鸡的脾脏从第6周龄到第12周龄其脾脏逐步生长,第12周龄以后表现出了逐渐下降的趋势;略阳母鸡的脾脏从第6周龄到第14周龄其脾脏逐步生长,第14周龄以后表现出了逐渐下降的趋势;略阳公鸡的法氏囊从第6周龄到第14周龄其法氏囊逐步生长,第14周龄以后表现出了逐渐下降的趋势;略阳母鸡的法氏囊从第6周龄到第14周龄其法氏囊逐步生长,第14周龄以后表现出了逐渐下降的趋势。3)主要生殖器官:睾丸指数随着鸡周龄的增加而增加,同时睾丸的重量也在不断提升,略阳公鸡的睾丸发育较晚,第1016周龄,略阳乌鸡睾丸发育程度小于尼克公鸡和东乡乌鸡,但从16周龄后,略阳乌鸡的睾丸发育速度虽然减慢,但生长强度较大,睾丸最大;卵巢指数随着周龄的增加表现出了先降低后升高的特点,略阳母鸡的卵巢发育最晚,到第20周龄时略阳母鸡的卵巢只呈现了重量增加的趋势,而尼克母鸡和东乡母鸡则出现了快速发育;4)主要循环器官:略阳公鸡的心脏从第16周龄开始其心脏增重开始逐步减慢;略阳母鸡的心脏从第14周龄开始其心脏增重逐渐减慢。略阳乌鸡各阶段心脏的重量整体位于尼克粉蛋鸡和东乡乌鸡之间,小于尼克粉蛋鸡而大于东乡乌鸡。5)黑色素沉积量:620周龄略阳公鸡皮肤黑色素沉积量分别为0.39%、0.34%、0.28%、0.25%、0.22%、0.21%、0.20%、0.19%,略阳母鸡分别为0.43%、0.38%、0.33%、0.29%、0.26%、0.24%、0.23%、0.22%,其黑色素含量总体高于东乡乌鸡,但品种和性别间差异均不显着(P<0.05);同一鸡种的母鸡的皮肤黑色素含量要高于公鸡;随着周龄的增加,乌鸡的皮肤黑色素含量逐渐降低。④略阳乌鸡蛋品质分析研究试验选取饲喂相同玉米—豆粕型饲料的同一笼养鸡舍饲养条件下的320-325日龄的略阳乌鸡、东乡乌鸡、尼克粉蛋鸡所产的鸡蛋各200枚,分别测定蛋品质指标、营养成分和蛋黄中的胆固醇、卵磷脂含量和脂肪酸构成比例,结果表明:略阳乌鸡平均蛋重为47.96g,与尼克粉蛋鸡和东乡乌鸡相比较,蛋重最小,且个体差异较大;蛋壳颜色一致性最差,蛋形指数最大(0.76),鸡蛋偏圆形;蛋壳厚度和蛋壳强度分别为0.304mm和4.28kg/cm2,大于东乡乌鸡(P>0.05),而小于尼克粉蛋鸡(P<0.05);蛋白高度为5.98mm,小于东乡乌鸡(P>0.05),大于尼克粉蛋鸡(P<0.05);蛋黄色泽为9.08,三品种间差异不显着(P>0.05);哈氏单位和蛋黄与蛋白比率分别为76.21HU和0.75,小于东乡乌鸡(P>0.05),大于尼克粉蛋鸡(P<0.05);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分别为13.72%和12.04%,与其它品种差异不显着(P>0.05);蛋黄中胆固醇浓度为12.53mg/g,显着高于其他品种(P<0.05);卵磷脂含量为12.51%,三品种间差异不显着(P>0.05);饱和脂肪酸的比例为36.74%,高于其他品种(P<0.05);不饱和脂肪酸比例为58.97%,低于其他品种(P<0.05);单不饱和脂肪酸总体比例为45.22%,低于东乡乌鸡(P>0.05),显着低于尼克粉蛋鸡(P<0.05);多不饱和脂肪酸总体的比例为13.74%,位于三个品种之间(P>0.05);n-6多不饱和脂肪酸与n-3多不饱和脂肪酸的比值为10.75,高于其他品种(P<0.05)。⑤略阳乌鸡种蛋物理特性及其与孵化性能关系研究试验在自然交配下的健康略阳乌鸡鸡群中连续收集7d的蛋,从中随机选取550枚进行孵化,分析其蛋壳颜色、蛋重、蛋壳厚度、18d失水率和孵化率的关系,结果表明:蛋壳颜色和蛋壳厚度对孵化率的影响均不显着(P>0.05);蛋重偏小的种蛋的孵化率(38.3g50.0g,77.13%)高于中等大小(50.1g55.0g,74.4%)和较大的种蛋(55.1g63.6g,73.39%),但差异不显着(P>0.05);18d失水率越高的种蛋孵化率越低(12.1%26.0%,77.86%),但组间差异不显着(P>0.05);蛋形指数对孵化率有显着影响(P<0.05),偏圆形的种蛋的孵化率(0.790.85,83.19%)显着高于卵圆形(0.740.78,74.77%)和偏长形的种蛋(0.680.73,69.31%)。试验结论:(1)020周龄略阳乌鸡体重、胫长的生长发育不及尼克粉蛋鸡,但优于东乡乌鸡;略阳公鸡的体重生长高峰和胫长生长高峰分别在第910周龄和第56周龄;略阳母鸡分别在第67周龄和第56周龄。(2)Gompertz模型对略阳乌鸡体重的拟合效果最佳,Logistic模型对略阳乌鸡胫长的拟合效果最佳。(3)略阳乌鸡的主要组织器官的发育具有其品种固有特征。略阳乌鸡消化器官指数和循环器官指数随周龄的增加而降低,发育规律与尼克粉蛋鸡和东乡乌鸡类似,其器官重量总体位于尼克粉蛋鸡和东乡乌鸡之间,小于尼克粉蛋鸡而大于东乡乌鸡;略阳乌鸡脾脏和法氏囊的指数随着鸡周龄的增加而降低,而胸腺指数随鸡周龄的增加呈现先降低后升高再降低的趋势,但三个器官的重量均呈现出了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略阳乌鸡睾丸指数随着鸡周龄的增加而增加,同时睾丸的重量也在不断提升,其睾丸发育较晚,第1016周龄,略阳乌鸡睾丸发育程度小于尼克公鸡和东乡乌鸡,但从16周龄后,略阳乌鸡的睾丸发育速度虽然减慢,但生长强度较大,睾丸最大;卵巢指数随着周龄的增加表现出了先降低后升高的特点,略阳母鸡的卵巢发育最晚,到第20周龄时略阳母鸡的卵巢只呈现了重量增加的趋势,而尼克母鸡和东乡母鸡则出现了快速发育。(4)略阳乌鸡皮肤黑色素沉积能力强于东乡乌鸡,且母鸡的黑色素沉积能力强于公鸡;随着日龄的增加,乌鸡的皮肤黑色素含量逐渐降低。(5)略阳乌鸡蛋品质与东乡乌鸡相比较,蛋品质和总体营养物质差异不显着,但蛋黄的胆固醇浓度与含量较高,不饱和脂肪酸构成比例较差;其蛋重和蛋壳品质明显不如尼克粉蛋鸡,而内部品质要优于尼克粉蛋鸡。(6)略阳乌鸡种蛋的蛋壳颜色对孵化效果没有显着影响;蛋形指数在0.740.85范围内的种蛋孵化率最高。
张乐红[6](2013)在《修水黄羽乌鸡体形外貌特征及蛋用性能研究》文中提出修水黄羽乌鸡是2007年全国畜禽遗传资源调查时新发现的一个优良乌鸡品种,也是独特的地方品种资源。本研究主要是观察修水黄羽乌鸡体型外貌,测定并分析其体尺,通过单笼饲养及个体产蛋记录的方式记录并分析了其产蛋性能,测定了产蛋期间前期、中期和后期三个阶段的蛋品质以及统计并分析了其种蛋的孵化性能,从而了解修水黄羽乌鸡种质特性,为更好地保护、利用修水黄羽乌鸡提供理论依据。1、修水黄羽乌鸡体型外貌及体尺分析修水黄羽乌鸡体型纤巧,头昂尾翘,全身披黄色羽毛,羽毛紧凑,色泽光亮,以乌皮、乌舌、乌肉、乌骨、乌爪和翻毛为特征。修水黄羽乌鸡体型偏小,公鸡比母鸡体型高大;翻毛母鸡比平毛母鸡体型略小,尤其是其胫长极显着小于平毛母鸡的胫长,体斜长显着小于平毛母鸡,其他指标无显着差异性。2、修水黄羽乌鸡产蛋性能的记录及分析修水黄羽乌鸡产蛋高峰期的产蛋率可达64.94%,500日龄个体产蛋数平均为117.98±26.23枚,最高为183枚,最低为25枚;连产序数较高,最高可达30。修水黄羽乌鸡产蛋性能较好,但个体产蛋数差异大,需要进行系统选育以提高群体的均匀度。3、修水黄羽乌鸡蛋品质的测定及分析(1)修水黄羽乌鸡蛋的蛋黄比例高(平均为30.80-34.03%),蛋重大(平均46.64-52.09g),前期和中期的蛋白高度和哈氏单位较好,但是蛋壳偏薄,平均蛋壳厚度仅为0.24-0.32mm,血、肉斑率较高(平均为21.28-43.33%)。(2)测定的三个阶段的蛋品质存在部分差异,主要表现为蛋黄比例提高、产蛋后期的蛋白变稀,哈氏单位变小,血、肉斑率明显增加。(3)哈氏单位、蛋壳厚度、蛋白比例、蛋黄比例之间呈极显着相关。4、修水黄羽乌鸡种蛋孵化效果分析在正常情况下,修水黄羽乌鸡种蛋的受精率为92.2396.91%,平均94.43±1.05%;入孵蛋孵化率为72.8588.82%,平均81.15±3.93%;受精蛋孵化率为78.6192.97%,平均85.91±3.67%;健雏率为95.5799.11%,平均97.46±0.79%。受精率与孵化率和健雏率、孵化率与健雏率均有较强的正相关。受精率、孵化率和健雏率均是中期最高,对应的受精率差异不显着,孵化率和健雏率差异显着。修水黄羽乌鸡种蛋的受精率和健雏率已达较高水平,孵化率有待提高。综合分析修水黄羽乌鸡体型外貌、体尺、产蛋性能、蛋品质和种蛋孵化效果,发现修水黄羽乌鸡品种特质独特,非常值得开发利用,也有待进一步改良。
范亮,张彧,姜铁民,陈历俊[7](2012)在《鸡胚蛋在孵化期间营养成分变化的研究进展》文中指出鸡胚蛋是受精鸡蛋孵化至一定天数后,还未破壳,可食用的鸡蛋。鸡胚蛋在温暖条件下21天即可孵化出小鸡,这意味着鸡胚蛋中含有构成生命体的所有成分。而在孵化过程中,通过多种酶的作用,鸡胚蛋内的营养成分发生了很大变化。近年来国内外对不同孵化期间的鸡胚蛋的营养成分变化情况也有一定的研究,本文对鸡胚蛋在孵化期间的营养成分变化情况进行了综述,包括蛋白质的含量以及转移情况,脂肪以及氨基酸等含量的变化,维生素含量的变化,金属离子含量以及其他一些功能性成分的变化情况等,如免疫球蛋白,牛磺酸含量等。
王志明[8](2011)在《种用塞北乌骨鸡生产特性和生长发育规律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为了塞北乌骨鸡品种的选育、利用以及品种资源的保护提供理论参考依据,我们探讨了种用塞北乌骨鸡的生产特性和生长发育规律,并对生长曲线进行了拟合研究。方法随机选取塞北乌骨鸡的新鲜种蛋,采用实验室常规方法测定蛋的主要物理性状(蛋重、蛋形指数、哈氏单位等)和蛋内容物主要营养成分(能量、水分、粗蛋白、粗脂肪、粗灰分、胆固醇、钙、磷等);分别选取不同蛋重、不同保存时间的种蛋,采用变温孵化法,在不同的孵化期(3、6、9、12、15、18胚龄)称胚蛋重量,分别计算失重率、初生雏重和孵化率。选取第四世代的健康且体重基本一致的1日龄塞北乌骨鸡,公母各半,进行个体编号,常规饲养,测定0-14周龄的生长性能,用Logistic、Gompertz、Bertallanffy3种曲线模型对其生长规律进行拟合,120日龄测定体尺与体重,进行通径分析。结果塞北乌骨鸡适宜孵化的蛋重为40-49g,平均蛋重为44.8g,种蛋适宜保存时间为12d。和普通鸡蛋相比,蛋黄比例较大,蛋内水分含量较低;粗蛋白、粗脂肪含量比普通鸡蛋均高;胆固醇含量低,为1070.64 mg/100g,钙含量高,为227.18 mg/100g,微量元素含量高。3种数学模型均能很好地拟合塞北乌骨鸡的生长曲线,拟合度均达到0.992以上,其中以Logistic模型拟合度最高为0.9963;120日龄体重与体斜长、胸围、胸宽、胸深、骨盆宽、胫长、胫围、胸角、胸骨长的相关系数公鸡依次为-0.635、0.733、0.831、0.47、0.825、-0.193、0.62、0.547、0.641(母鸡为0.673、0.496、-0.189、0.831、0.553、0.487、0.428、0.566、0.378),通径系数公鸡依次为-5.117、-5.996、2.133、8.483、-6.228、0.141、-2.886、2.736、2.836(母鸡为0.001、0.385、-0.542、0.661、0.038、-0.151、-0.179、0.477、0.043)。结论塞北乌骨鸡蛋重偏小,但蛋黄比例大,种蛋保存时间长,属高钙低胆固醇、微量元素丰富的食品,可进行相关产品开发;Logistic模型对塞北乌骨鸡的生长曲线拟合度最高,体重和体尺指数的相关系数、通经系数因性别不同而有差异,在今后的选育工作中,应制定相应的适宜选育方案。
焦显芹[9](2010)在《淅川乌骨鸡种质资源特性研究》文中指出为研究淅川乌骨鸡的种蛋孵化率、生产性能和肉品质等种质资源特性,本实验从淅川乌骨鸡的原产地的四个地点收集种蛋共550枚,测定了四个不同地区淅川乌骨鸡种蛋的蛋形指数,平均蛋重,以及雏鸡的孵化情况。将孵化出壳的雏鸡用常规的饲养管理方法进行饲养,0~16周龄测定淅川乌骨鸡各周龄体重,体尺指标,并拟合生长曲线。在16周龄进行屠宰试验,测定胴体品质。测定21~40周龄母鸡产蛋规律以及蛋品质。结果如下:1.种蛋的蛋重、蛋形指数、蛋壳颜色分布与种蛋孵化率的研究本试验测定了550枚淅川乌骨鸡种蛋的蛋重、蛋形指数以及绿壳所占比例。淅川乌骨鸡平均蛋重为47.17g,蛋形指数为1.286。淅川乌骨鸡蛋壳绿色或粉褐色,绿壳种蛋比例为46.5%。入孵的550枚种蛋,出雏数为315,孵化率为59.97%,出壳雏鸡乌鸡比例为37.63%。2.淅川乌骨鸡0~16周龄体重变化的曲线拟合在整个生长期阶段,C地区的体重均大于A、B、D地区的体重,且呈显着性的差异(P<0.05)。淅川乌骨鸡在两周龄前增重缓慢,从2周龄开始逐渐加速,10~12周龄增长最快,随后减慢。Logistic曲线模型、Gompertz曲线模型和Von Bertalanffy模型,这三种模型都能较好拟合淅川乌骨鸡的生长曲线,拟合度(R2)达0.996以上,最高达0.999。Von Bertalanffy模型参数估计值A均相应大于Logistic模型和Gompertz模型。B地区的拐点周龄(9.24、8.95、8.29)出现均早于A、C、D地区,C地区拐点体重和最大周增重均高于A、B、D地区。就三种模型比较而言,Gompertz曲线模型拟合效果较好。3.淅川乌骨鸡公鸡母鸡胴体品质的研究成年淅川乌骨鸡公鸡除半净膛率、肝脏、肌胃高于成年淅川乌骨鸡母鸡外,其余各项都低于母鸡。屠体重、屠宰率、半净膛重,全净膛重、胸肌重、腿肌重、腺胃公母间差异显着(P<0.05);半净膛率、全净膛率、胸肌率、腿肌率、心脏、肝脏、胰脏、脾脏、肌胃公母间差异不显着(P>0.05);肌间脂肪宽公母间差异极显着(P<0.01)。公母间鸡胸肌水分、胸肌脂肪以及腿肌水分差异显着(P>0.05),且公母间胸肌和腿肌干物质、腿肌脂肪极显着差异(P<0.01),但胸肌水分和腿肌脂肪在淅川乌骨母鸡和公鸡上差异不显着(P>0.05)。4.淅川乌骨鸡母鸡产蛋规律及蛋品质的研究在21~29周龄母鸡产蛋期间,母鸡产蛋率迅速上升,并在29周龄的产蛋率达到最大;在29周龄之后,逐渐下降,并在32周龄之后产蛋率在20%~25%之间波动。淅川乌骨鸡鸡蛋的平均蛋重为47.425g,蛋形指数为1.2847,蛋黄色度达到10.35。
王建[10](2008)在《不同品种乌骨鸡主要性状指标及其杂交效果比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乌骨鸡是我国特有的具有保健功能的药用鸡种。研究比较不同品种乌骨鸡在新疆地区的生产性能和杂交利用效果,对满足本地区市场需求,提高养殖效益,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项目选择中国黑凤鸡、黑羽乌骨鸡、黑羽绿壳蛋鸡和盐津乌骨鸡等四个乌鸡品种,测定了不同品种乌骨鸡纯繁及杂交的种蛋孵化性能;不同品种乌骨鸡及其杂交F1代的生长发育性能和屠宰性能;鸡黑色素基因MC1R多态性与其肤色、胫色表型相关性的测定和分析;花粉和大麦芽对黑羽乌骨鸡生产性能的影响。四个黑色羽乌骨鸡纯繁种蛋受精率在90-94%,孵化率达到84.44-87.23%,盐津乌骨鸡初生重(39.20±2.88g)最重,中国黑凤鸡初生重(23.07±1.72g)最轻。四个品种黑色羽乌骨鸡0-14周龄生长发育以盐津乌骨鸡增重性能最好,14周龄公母鸡体重分别达到1687.41±156.22g和1236.51±130.99g。杂交组合分别为中国黑凤鸡与贵妃鸡杂交、黑羽绿壳蛋鸡做母本与黑羽乌骨鸡和隐性白羽肉鸡杂交、盐津乌骨鸡与黑羽乌骨鸡正反交、盐津乌骨鸡与隐性白羽肉鸡正反交。杂交种蛋受精率在90.00-93.33%,孵化率达到80.00-85.71%,隐性白羽肉鸡(♂)×黑羽绿壳蛋鸡(♀)组合初生重(37.34±3.39g)最重,中国黑凤鸡(♂)×贵妃鸡(♀)组合初生重(26.80±3.85g)最轻。杂交乌骨鸡0-14周龄生长发育以盐津乌骨鸡(♂)×隐性白羽肉鸡(♀)组合增重性能最好,14周龄F1代公母鸡体重分别达到2271.00±198.74g和1635.33±111.56g。根据七个杂交组合的简单综合选择指数和杂交F1代肉用性能指标杂种优势比的综合比较,中国黑凤鸡(♂)×贵妃鸡(♀)组合和盐津乌骨鸡(♂)×隐性白羽肉鸡(♀)组合为两个最佳杂交组合。在引进的隐性白羽肉鸡和黑羽乌骨鸡的资源家系及由该亲本建立的资源家系群体中,对黑色素基因(MC1R)进行PCR-SSCP,分析肤色和胫色性状与基因型的相关性,结果表明:AA、BB和AB基因型的分布在不同肤色性状中差异显着(P<0.05);CC和CE基因型的分布在不同活体胫色性状中差异显着(P<0.05)。初步推测黑色素的沉积与MC1R基因的突变有关。日粮添加花粉对黑羽乌骨鸡0-9周龄生长发育影响试验表明,添加2%花粉组增重效果最好。日粮添加大麦芽76g,可以有效地提高黑羽乌骨鸡的产蛋性能。
二、乌骨鸡种蛋孵化过程中钙含量的变化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乌骨鸡种蛋孵化过程中钙含量的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孵化前期二氧化碳调控对蛋鸡种蛋孵化胚胎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孵化箱与二氧化碳调控系统 |
1.2 孵化种蛋和试验处理 |
1.3 测试指标 |
1.4 数据处理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孵化期CO2浓度 |
2.2 孵化率分析 |
2.3 胚胎发育分析 |
2.4 尿囊绒毛膜(CAM)血管发育分析 |
2.5 蛋白p H值分析 |
2.6 蛋壳钙与胚胎钙含量分析 |
3 讨论 |
4 结论 |
(2)LED绿光调控种蛋孵化胚胎代谢和出雏特性的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种蛋胚胎孵化过程中的变化 |
1.1.1 胚胎的发育过程 |
1.1.2 营养物质的变化 |
1.1.3 胚胎的生理代谢 |
1.2 蛋壳与胚胎的关系 |
1.2.1 蛋壳的形成 |
1.2.2 蛋壳气孔结构 |
1.2.3 蛋壳的功能 |
1.3 光照对孵化的影响 |
1.3.1 胚胎发育 |
1.3.2 出雏特征 |
1.3.3 出雏后行为 |
1.4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及内容 |
1.4.1 本研究的目的 |
1.4.2 本研究的意义 |
1.4.3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 |
1.5 本研究技术路线图 |
第二章 LED绿光剂量对种蛋孵化胚胎发育及代谢的影响 |
2.1 不同光照强度对胚胎发育及呼吸速率的影响 |
2.1.1 引言 |
2.1.2 材料与方法 |
2.1.3 评价指标 |
2.1.4 结果 |
2.1.5 讨论 |
2.2 不同绿光光照剂量对胚胎发育及呼吸速率的影响 |
2.2.1 引言 |
2.2.2 材料与方法 |
2.2.3 评价指标 |
2.2.4 统计分析 |
2.2.5 结果 |
2.2.6 讨论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LED绿光对种蛋孵化期间蛋壳特性的影响 |
3.1 引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种蛋颜色测定与分组 |
3.2.2 孵化过程及采样 |
3.3 统计分析 |
3.4 结果 |
3.4.1 孵化期间绿光对蛋壳色度变化的影响 |
3.4.2 孵化期间绿光对蛋壳色素变化的影响 |
3.4.3 孵化期间绿光对蛋壳元素含量变化的影响 |
3.5 讨论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LED绿光对种蛋孵化出雏供能组织与物质的影响 |
4.1 引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试验动物 |
4.2.2 光照处理 |
4.2.3 孵化过程 |
4.2.4 出雏过程 |
4.3 数据获取 |
4.3.1 出雏特征 |
4.3.2 供能组织与物质 |
4.4 结果 |
4.4.1 出雏特征与胚胎发育 |
4.4.2 供能组织与相关物质 |
4.4.3 肝脏转录组测序 |
4.5 讨论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种蛋孵化出雏过程死亡机制及LED绿光对出雏的促进作用 |
5.1 引言 |
5.2 材料与方法 |
5.2.1 试验动物 |
5.2.2 光照处理 |
5.2.3 孵化过程 |
5.2.4 出雏过程 |
5.3 数据获取 |
5.3.1 死亡统计和胚胎发育 |
5.3.2 供能组织及物质 |
5.3.3 蛋壳扫描电镜 |
5.4 统计分析 |
5.5 结果 |
5.5.1 死亡统计和胚胎发育 |
5.5.2 供能组织和物质 |
5.5.3 蛋壳扫描电镜 |
5.6 讨论 |
5.7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混合不同孵化轨迹的种蛋对胚胎发育、出雏特性和雏鸡质量的影响 |
6.1 引言 |
6.2 材料与方法 |
6.2.1 试验动物和设置 |
6.2.2 孵化管理 |
6.2.3 出雏过程 |
6.2.4 养殖管理 |
6.3 数据获取 |
6.3.1 胚胎发育指标 |
6.3.2 种蛋出雏特征 |
6.3.3 育雏生长指标 |
6.4 统计分析 |
6.5 结果 |
6.5.1 胚胎发育指标 |
6.5.2 种蛋出雏特征 |
6.5.3 育雏生长指标 |
6.6 讨论 |
6.7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创新与展望 |
7.1 全文总结 |
7.2 创新点 |
7.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致谢 |
(3)淅川乌骨鸡配套效果及其mtDNA遗传多样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1 文献综述 |
1.1 我国的地方鸡种资源及研究现状 |
1.2 乌骨鸡的现状和研究进展 |
1.2.1 乌骨鸡的特点及分类 |
1.2.2 乌骨鸡本品种选育和杂交效果的研究进展 |
1.2.3 乌骨鸡外貌特征的研究进展 |
1.2.4 乌骨鸡繁殖性能的研究进展 |
1.2.5 乌骨鸡生长性能的研究进展 |
1.2.6 乌骨鸡体尺、屠宰性能的研究进展 |
1.2.7 乌骨鸡常规肉质性状的研究进展 |
1.2.8 鸡蛋蛋品质的研究进展 |
1.2.9 淅川乌骨鸡的研究进展 |
1.3 线粒体DNA以及在家禽遗传育种中的运用 |
1.3.1 动物线粒体DNA(mtDNA)的简介 |
1.3.2 乌骨鸡mtDNA遗传多样性的研究进展 |
2 引言 |
3 淅川乌骨鸡与黄胫丝毛鸡、青胫隐性白羽鸡杂交F1代孵化性能和外貌性状的测定 |
3.1 试验材料 |
3.1.1 试验动物及分组 |
3.1.2 孵化过程 |
3.1.3 饲养方式与饲料营养 |
3.2 试验方法 |
3.2.1 繁殖性能指标的测定 |
3.2.2 外貌特征的统计记录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孵化性能测定结果 |
3.3.2 肤色、胫色的测定结果 |
3.4 结论与讨论 |
3.4.1 孵化性能比较分析 |
3.4.2 F1代肤色、胫色比较分析 |
3.4.3 小结 |
4 淅川乌骨鸡与黄胫丝毛鸡、青胫隐性白羽鸡杂交F1代生长性能和胴体品质的测定 |
4.1 试验材料 |
4.1.1 试验动物 |
4.1.2 试验试剂 |
4.1.3 试验仪器 |
4.2 试验方法 |
4.2.1 体重测量和生长曲线的拟合分析 |
4.2.2 体尺、屠宰性能和肉品质的测定 |
4.2.3 石蜡组织切片制作方法 |
4.2.4 肌纤维测定内容和方法 |
4.2.5 数据统计分析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F1代体重及拟合曲线的绘制 |
4.3.2 体尺性状测定结果 |
4.3.3 屠宰性能测定结果 |
4.3.4 肉品质的测定结果 |
4.3.5 肌肉组织切片观察结果 |
4.4 结论与讨论 |
4.4.1 生长发育规律F1代体重拟合参数分析 |
4.4.2 体尺、屠体、肉品质的比较分析 |
4.4.3 肌肉组织切片比较分析 |
4.5 小结 |
5 淅川乌骨鸡与黄胫丝毛鸡、青胫隐性白羽鸡杂交F1代蛋品质的测定 |
5.1 试验材料 |
5.2 主要仪器 |
5.3 试验方法 |
5.3.1 蛋品质的测定 |
5.3.2 数据统计分析 |
5.4 结果与分析 |
5.5 结论与讨论 |
5.5.1 小结 |
6 淅川乌骨鸡线粒体DNA D-loop区序列遗传多样性分析 |
6.1 试验动物 |
6.2 试验材料 |
6.2.1 血样采集 |
6.2.2 主要仪器设备 |
6.3 试验方法 |
6.3.1 基因组DNA的提取及质量检测 |
6.3.2 引物合成设计 |
6.3.3 PCR扩增及测序 |
6.3.4 序列分析和进化树构建 |
6.4 结果与分析 |
6.4.1 DNA质量及PCR扩增产物检测 |
6.4.2 淅川乌骨鸡mtDNA D-loop区序列的遗传多样性及遗传距离 |
6.4.3 淅川乌骨鸡与其他品种间的系统发育分析 |
6.5 讨论与结论 |
6.5.1 淅川乌骨鸡mtDNA D-loop区第一高变区结构特点 |
6.5.2 淅川乌骨鸡群体的遗传多样性 |
6.5.3 淅川乌骨鸡的母系起源 |
6.5.4 淅川乌骨鸡与其他品种的亲缘关系 |
7 全文结论 |
参考文献 |
Abstract |
(4)丝羽乌骨鸡种蛋的蛋比重对繁殖性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
1.1试验材料 |
1.2 样本测定方法 |
2结果与分析 |
2.1 蛋比重测定结果的分析 |
2.2 繁殖性能测定结果分析 |
3结论与讨论 |
(5)略阳乌鸡种质特性—生长发育规律与蛋品特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中国地方鸡种生长发育及生长曲线模型研究 |
1.1.1 中国地方鸡种的生长发育特点研究 |
1.1.2 中国地方鸡种生长曲线模型及其拟合效果评价 |
1.1.2.1 生长曲线模型 |
1.1.2.2 生长曲线模型拟合效果的评价 |
1.1.3 乌鸡种质生长发育与黑色素的遗传特征 |
1.2 中国地方鸡种蛋品特性研究 |
1.2.1 蛋品外在品质特性研究 |
1.2.1.1 蛋壳颜色 |
1.2.1.2 蛋重 |
1.2.1.3 蛋形指数 |
1.2.1.4 蛋壳厚度 |
1.2.1.5 蛋壳强度 |
1.2.2 蛋品内部品质特性研究 |
1.2.2.1 蛋黄色泽 |
1.2.2.2 哈氏单位 |
1.2.2.3 蛋品中的血斑与肉斑 |
1.2.2.4 蛋黄与蛋清比率 |
1.2.3 蛋品营养与特质性物质 |
1.2.3.1 水分与干物质 |
1.2.3.2 蛋品粗蛋白和氨基酸的构成 |
1.2.3.3 粗脂肪与脂肪酸构成 |
1.2.3.4 卵磷脂 |
1.2.3.5 胆固醇 |
1.2.4 蛋品种质特性研究 |
1.2.4.1 蛋壳颜色对孵化率的影响 |
1.2.4.2 蛋重对孵化率的影响 |
1.2.4.3 蛋形指数对孵化率的影响 |
1.2.4.4 蛋壳厚度对孵化率的影响 |
1.2.4.5 失水率对孵化率的影响 |
1.3 本研究的意义及主要内容 |
1.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ABSTRACT |
第二章 0~20 周龄略阳乌鸡与东乡乌鸡、尼克粉蛋鸡生长发育比较研究 |
2.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鸡群 |
2.1.2 饲养管理 |
2.1.3 试验测定内容 |
2.1.4 数据处理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0~20 周龄略阳乌鸡的体重生长发育特点分析 |
2.2.2 0~20 周龄略阳乌鸡的胫长(趾骨长度)生长发育特点分析 |
2.2.3 0~20 周龄略阳公鸡、尼克公鸡和东乡公鸡的体重生长发育比较 |
2.2.4 0~20 周龄略阳母鸡、尼克母鸡和东乡母鸡的体重生长发育比较 |
2.2.5 0~20 周龄略阳公鸡、尼克公鸡和东乡公鸡的胫长生长比较 |
2.2.6 0~20 周龄略阳母鸡、尼克母鸡和东乡母鸡的胫长生长比较 |
2.3 讨论 |
2.4 结论 |
第三章 0~20 周龄略阳乌鸡体重、胫长生长曲线拟合分析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材料 |
3.1.2 数据处理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0~20 周龄略阳乌鸡体重生长模型的拟合分析 |
3.2.2 0~20 周龄略阳乌鸡胫长生长模型的拟合分析 |
3.3 讨论 |
3.3.1 0~20 周龄略阳乌鸡体重生长发育规律拟合模型分析 |
3.3.2 0~20 周龄略阳乌鸡胫长生长规律拟合模型分析 |
3.4 结论 |
第四章 6~20 周龄略阳乌鸡主要组织器官发育及皮肤黑色素沉积规律研究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试验材料 |
4.1.2 试验内容与方法 |
4.1.2.1 6~20 周龄略阳乌鸡组织器官发育测定 |
4.1.2.2 皮肤取样与黑色素沉积测定 |
4.1.2.3 主要试验仪器 |
4.1.3 数据处理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6~20 周龄三个鸡种不同性别主要消化器官指数及发育规律比较 |
4.2.1.1 6~20 周龄三个鸡种不同性别肝脏发育规律比较 |
4.2.1.2 6~20 周龄三个品种不同性别胰腺指数发育规律比较 |
4.2.1.3 6~20 周龄三个品种不同性别肌胃发育规律比较 |
4.2.1.4 6~20 周龄三个品种不同性别腺胃发育规律比较 |
4.2.1.5 6~20 周龄三个品种不同性别十二指肠发育变化规律比较 |
4.2.2 6~20 周龄三个鸡种不同性别主要免疫器官指数及发育规律比较 |
4.2.2.1 6~20 周龄三个鸡种不同性别胸腺指数发育变化规律比较 |
4.2.2.2 6~20 周龄三个鸡种不同性别脾脏发育变化规律比较 |
4.2.2.3 6~20 周龄三个鸡种不同性别法氏囊变化规律比较 |
4.2.3 6~20 周龄三个鸡种不同性别心脏指数和重量变化规律比较 |
4.2.4 6~20 周龄三个鸡种不同性别性器官指数及重量变化规律比较 |
4.2.5 6~20 周龄略阳乌鸡和东乡乌鸡皮肤黑色素的沉积比较 |
4.3 讨论 |
4.4 结论 |
第五章 略阳乌鸡蛋品质分析研究 |
5.1 材料和方法 |
5.1.1 试验设计 |
5.1.2 主要仪器 |
5.1.3 测定指标及方法 |
5.1.3.1 蛋品质指标 |
5.1.3.2 鸡蛋营养指标 |
5.1.3.3 蛋黄胆固醇、卵磷脂、脂肪酸构成指标 |
5.1.4 数据处理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略阳乌鸡蛋品质特征分析 |
5.2.2 略阳乌鸡蛋品营养物质及蛋黄胆固醇、卵磷脂含量 |
5.2.3 略阳乌鸡蛋品中蛋黄脂肪酸构成分析 |
5.3 讨论 |
5.3.1 略阳乌鸡与东乡乌鸡、尼克粉蛋鸡蛋品质比较分析 |
5.3.2 略阳乌鸡与东乡乌鸡、尼克粉蛋鸡蛋品营养成分分析 |
5.3.3 略阳乌鸡与东乡乌鸡、尼克粉蛋鸡的蛋黄脂肪酸构成分析 |
5.4 结论 |
第六章 略阳乌鸡种蛋物理特质及其与孵化性能关系研究 |
6.1 材料与方法 |
6.1.1 试验材料 |
6.1.1.1 种蛋 |
6.1.1.2 主要试验器材 |
6.1.2 试验方法 |
6.1.2.1 种蛋蛋重及物理品质的测定 |
6.1.2.2 孵化 |
6.1.3 数据处理 |
6.2 结果与分析 |
6.2.1 略阳乌鸡种蛋不同蛋壳颜色与孵化性能的关系 |
6.2.2 略阳乌鸡种蛋不同物理特性与孵化性能的关系 |
6.3 讨论 |
6.3.1 蛋形指数对孵化效果的影响 |
6.3.2 蛋壳颜色对孵化效果的影响 |
6.3.3 蛋重和蛋壳厚度对孵化效果的影响 |
6.4 结论 |
第七章 试验结论 |
参考文献 |
英文缩略表 |
致谢 |
作者简介 |
(6)修水黄羽乌鸡体形外貌特征及蛋用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文献综述 |
1.1 中国地方品种鸡资源 |
1.1.1 黄羽优质地方鸡 |
1.1.2 乌鸡品种资源 |
1.1.3 翻毛鸡 |
1.2 修水黄羽乌鸡简介 |
1.2.1 修水黄羽乌鸡的历史 |
1.2.2 修水黄羽乌鸡的现状 |
1.2.3 修水黄羽乌鸡品种资源的研究进展 |
1.3 鸡遗传资源的评价方法和常用的保种方法 |
1.3.1 鸡遗传资源的评价方法 |
1.3.2 鸡常用的保种理论及方法 |
1.4 本试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2 修水黄羽乌鸡体型外貌及体尺分析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材料 |
2.1.2 方法 |
2.1.3 统计方法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体型外貌 |
2.2.2 体尺 |
2.3 讨论 |
2.3.1 外貌 |
2.3.2 体尺 |
2.4 小结 |
3 修水黄羽乌鸡产蛋性能分析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材料 |
3.1.2 试验方法 |
3.1.3 数据统计分析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试验记录期间产蛋情况 |
3.2.2 产蛋日龄(上笼后开始产蛋的日龄) |
3.2.3 产蛋日龄与体重和个体产蛋数的关系 |
3.2.4 产蛋日龄与体重和个体产蛋数的相关性分析 |
3.2.5 蛋重变化 |
3.2.6 连产序数 |
3.3 讨论 |
3.3.1 产蛋曲线及产蛋个数 |
3.3.2 产蛋日龄(上笼后开始产蛋的日龄) |
3.3.3 产蛋日龄与体重和个体产蛋数的关系 |
3.3.4 蛋重变化 |
3.3.5 连产序数 |
3.4 小结 |
4 修水黄羽乌鸡蛋的品质测定及分析 |
4.1 试验材料和方法 |
4.1.1 试验材料 |
4.1.2 试验器材及用品 |
4.1.3 测定指标及方法 |
4.1.4 数据处理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修水黄羽乌鸡各时期蛋品质测定结果 |
4.2.2 修水黄羽乌鸡各时期蛋品质部分指标相关性分析 |
4.3 讨论 |
4.3.1 蛋的常规品质分析 |
4.3.2 三个阶段的蛋品质差异分析 |
4.3.3 部分指标相关性分析 |
4.4 小结 |
5 修水黄羽乌鸡种蛋孵化效果分析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材料 |
5.1.2 方法 |
5.1.3 数据处理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不同批次的修水黄羽乌鸡种蛋孵化指标测定结果 |
5.2.2 产蛋不同阶段对修水黄羽乌鸡种蛋孵化指标的影响 |
5.2.3 受精率、孵化率和健雏率的相关性分析 |
5.3 讨论 |
5.3.1 对各项孵化指标的分析 |
5.3.2 不同产蛋阶段对种蛋的孵化效果影响分析 |
5.3.3 受精率、孵化率和健雏率的相关性分析 |
5.3.4 影响受精率、孵化率和健雏率的可能因素分析 |
5.4 小结 |
6 全文总结 |
6.1 结论 |
6.2 创新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种用塞北乌骨鸡生产特性和生长发育规律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生长发育 |
1.2.2 产蛋性能 |
1.2.3 肉用性能 |
1.2.4 乌骨鸡蛋品质特性 |
1.2.5 乌骨鸡的产品开发及药用价值 |
1.2.6 乌骨鸡的产品开发及营养价值 |
1.2.7 乌骨鸡保健品开发及观赏价值 |
1.2.8 乌骨鸡在杂交育种上的研究进展 |
第二章 塞北乌骨鸡蛋理化特性研究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蛋品 |
2.1.2 饲养与管理 |
2.1.3 测定方法 |
2.1.4 测试指标 |
2.1.5 数据的统计与分析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蛋的物理性状 |
2.2.2 塞北乌骨鸡不同产蛋期蛋品质的比较 |
2.2.3 不同产蛋期塞北乌骨鸡蛋组分的变化 |
2.2.4 塞北乌骨鸡不同冠型个体物理性状比较 |
2.2.5 塞北乌骨鸡蛋常规营养成分分析 |
2.2.6 蛋内微量元素分析 |
2.3 讨论 |
2.4 结论 |
第三章 塞北乌骨鸡种蛋孵化过程中的适宜蛋重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孵化器及孵化条件 |
3.1.2 种蛋来源和处理 |
3.1.3 种蛋的分组和孵化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不同孵化期的种蛋重量变化(表3.1) |
3.2.2 种蛋在不同孵化期的失重变化(表3.2) |
3.2.3 种蛋在不同孵化期的失重率变化(表3.3) |
3.2.4 不同蛋重对孵化率的影响(表3.4) |
3.3 讨论 |
3.3.1 种蛋在孵化过程中的失重规律 |
3.3.2 蛋重对孵化率的影响 |
3.4 结论 |
第四章 塞北乌骨鸡种蛋保存适宜时间研究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孵化器及其管理 |
4.1.2 种蛋来源和处理 |
4.1.3 种蛋的分组和孵化 |
4.1.4 测定指标 |
4.1.5 数据统计分析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种蛋保存时间对种蛋失重及失重率的影响 |
4.2.2 孵化期内种蛋的失重率 |
4.2.3 种蛋保存时间对塞北乌骨鸡和罗曼褐鸡种蛋孵化效果的影响 |
4.3 讨论与结论 |
第五章 塞北乌骨鸡体尺与体重通径分析 |
5.1 材料和方法 |
5.1.1 实验动物与分组 |
5.1.2 试验日常管理 |
5.1.3 试验检测指标 |
5.1.4 统计分析 |
5.2 试验结果与分析 |
5.2.1 塞北乌骨鸡体尺与体重的基本参数(见表5.1~5.2) |
5.2.2 表型相关系数矩阵及显着性检验(见表5.3~5.6) |
5.2.3 通径分析 |
5.2.4 决定系数的计算 |
5.3 结论与讨论 |
第六章 种用塞北乌骨鸡生长发育规律及生长曲线拟合研究 |
6.1 材料和方法 |
6.1.1 试验材料 |
6.1.2 试验日常管理 |
6.1.3 生长曲线模型 |
6.1.4 数据处理 |
6.2 结果及分析 |
6.2.1 塞北乌骨鸡实际观测生长情况分析 |
6.2.2 生长模型的拟合分析 |
6.3 讨论与结论 |
第七章 全文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9)淅川乌骨鸡种质资源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文献综述 |
1.1 我国的地方鸡种资源 |
1.2 我国的乌骨鸡鸡种资源 |
1.3 淅川乌骨鸡的简介 |
1.3.1 淅川乌骨鸡的育成史 |
1.3.2 淅川乌骨鸡的外形特征 |
1.4 中国禽类遗传资源的评价方法 |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一部分 淅川乌骨鸡种蛋蛋重、蛋形指数、蛋壳颜色的分布规律及其孵化率 |
1. 引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种蛋的收集 |
2.2 蛋重的测定 |
2.3 蛋形指数的测定 |
2.4 蛋壳颜色观察 |
2.5 种蛋孵化情况 |
2.6 数据处理 |
3. 结果与分析 |
4. 讨论与结论 |
5. 小结 |
第二部分 淅川乌骨鸡体重变化曲线拟合 |
1. 引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动物 |
2.2 饲养管理 |
2.3 各周体重的测定 |
2.4 拟合曲线的拟合度指数 |
2.5 数据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淅川乌骨鸡四个群体0~16 周龄的体重变化 |
3.2 淅川乌骨鸡四个群体0~16 周龄的三种生长曲线拟合模型 |
4. 讨论与结论 |
4.1 淅川乌骨鸡体重变化规律 |
4.2 生长曲线拟合 |
5. 小结 |
第三部分 淅川乌骨鸡公鸡母鸡胴体品质研究 |
1. 引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动物 |
2.2 体重和体尺的测定 |
2.3 屠宰性状的测定 |
2.4 肌肉营养成分含量的测定 |
2.5 数据处理 |
3. 结果与分析 |
3.1 淅川乌骨鸡体形参数 |
3.2 淅川乌骨鸡胴体品质 |
3.3 淅川乌骨鸡肉品质测定 |
4. 讨论与结论 |
4.1 成年淅川乌骨鸡表型特征 |
4.2 淅川乌骨鸡胴体品质测定 |
4.3 淅川乌骨鸡胸肌和腿肌品质的测定 |
5. 小结 |
第四部分 淅川乌骨鸡母鸡产蛋规律及蛋品质测定 |
1. 引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用鸡和鸡蛋的收集及统计 |
2.2 产蛋率的测定 |
2.3 蛋品质相关指标的测定 |
2.4 数据处理 |
3. 结果与分析 |
3.1 淅川乌骨鸡母鸡产蛋规律及蛋品质 |
3.2 淅川乌骨鸡鸡蛋的蛋品质 |
4. 讨论与结论 |
4.1 淅川乌骨鸡母鸡的产蛋规律 |
4.2 蛋重和蛋形指数对蛋品质的影响 |
5. 小结 |
全文结论 |
参考文献 |
英文摘要 |
(10)不同品种乌骨鸡主要性状指标及其杂交效果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乌骨鸡的品种类型和特征 |
1.1.1 乌骨鸡的外貌特征 |
1.1.2 乌骨鸡的品种与品系 |
1.2 乌骨鸡生产性能 |
1.2.1 繁殖性能 |
1.2.2 生长发育 |
1.2.3 产肉性能 |
1.3 乌骨鸡的遗传特性 |
1.3.1 乌骨鸡血液生理生化指标分析 |
1.3.2 乌骨鸡羽色和肤色的遗传研究 |
1.4 乌骨鸡的遗传改良 |
1.4.1 乌骨鸡品种内纯繁及对遗传参数的估测 |
1.4.2 不同乌骨鸡品种间的杂交改良 |
1.4.3 乌骨鸡与其它品种进行杂交改良 |
1.5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6 本研究所涉及的内容 |
第二章 试验材料与研究方法 |
2.1 不同品种乌骨鸡生产性能测定 |
2.1.1 黑色羽乌骨鸡品种 |
2.1.2 饲养方式与饲料营养 |
2.1.3 测定项目与测定方法 |
2.2 不同组合杂交F1代生产性能测定 |
2.2.1 杂交亲本与杂交组合 |
2.2.2 饲养方式与饲料营养 |
2.2.3 测定项目与测定方法 |
2.2.4 杂交组合筛选 |
2.3 黑色素基因(MC1R)多态性检测 |
2.3.1 试验材料 |
2.3.2 试验方法 |
2.4 饲料添加物对乌骨鸡生产性能的影响 |
2.4.1 饲料添加物 |
2.4.2 饲养及饲料营养 |
2.4.3 试验方法 |
2.5 数据分析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3.1 不同品种乌骨鸡生产性能 |
3.1.1 不同品种乌骨鸡种蛋孵化性能 |
3.1.2 不同品种乌骨鸡生长发育性能 |
3.1.3 不同品种乌骨鸡屠宰性能 |
3.2 不同组合杂交F1代生产性能 |
3.2.1 不同组合杂交种蛋孵化性能 |
3.2.2 不同组合杂交F1代生长性能 |
3.2.3 不同组合杂交F1代屠宰性能 |
3.2.4 不同组合杂交F1代杂种优势 |
3.2.5 最佳杂交组合筛选 |
3.3 黑色素基因(MC1R)多态性检测结果与分析 |
3.3.1 基因组DNA |
3.3.2 基因型与黑色素性状的相关性分析 |
3.4 饲料添加物对黑羽乌骨鸡生产性能影响的结果与分析 |
3.4.1 花粉对生长发育的影响 |
3.4.2 大麦芽对黑羽乌骨鸡产蛋性能影响 |
第四章 结论 |
4.1 种蛋孵化特性 |
4.2 生长发育性能 |
4.3 屠宰性能 |
4.4 杂交优势与杂交组合选择 |
4.5 黑色素基因(MC1R)多态性 |
4.6 饲料添加物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四、乌骨鸡种蛋孵化过程中钙含量的变化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孵化前期二氧化碳调控对蛋鸡种蛋孵化胚胎的影响[J]. 童勤,朱丽蓉,刘畅,郑炜超,韩胜强,李杜. 农业工程学报, 2021(16)
- [2]LED绿光调控种蛋孵化胚胎代谢和出雏特性的机理研究[D]. 钟镇涛. 浙江大学, 2018(09)
- [3]淅川乌骨鸡配套效果及其mtDNA遗传多样性的研究[D]. 李超. 河南农业大学, 2016(05)
- [4]丝羽乌骨鸡种蛋的蛋比重对繁殖性能的影响[J]. 张学余,苏一军,韩威,李国辉,杨福生,陈菲,王亚妮. 天津农业科学, 2015(03)
- [5]略阳乌鸡种质特性—生长发育规律与蛋品特性的研究[D]. 李方龙.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4(02)
- [6]修水黄羽乌鸡体形外貌特征及蛋用性能研究[D]. 张乐红. 江西农业大学, 2013(02)
- [7]鸡胚蛋在孵化期间营养成分变化的研究进展[J]. 范亮,张彧,姜铁民,陈历俊. 中国食品添加剂, 2012(02)
- [8]种用塞北乌骨鸡生产特性和生长发育规律的研究[D]. 王志明.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1(12)
- [9]淅川乌骨鸡种质资源特性研究[D]. 焦显芹. 河南农业大学, 2010(07)
- [10]不同品种乌骨鸡主要性状指标及其杂交效果比较研究[D]. 王建.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