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将引入数字音频广播(DAB)(论文文献综述)
焦石[1](2021)在《基于Intel SoC FPGA的DMB发射机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朱金晨[2](2021)在《DMB发射机基带SoC中业务复用器的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张炎[3](2020)在《DMB同频直放站回波抑制技术研究及电路设计》文中认为DMB(Digital Multimedia Broadcasting,数字多媒体广播)同频直放站作为一种无线中继放大器,可以提高DMB信号的覆盖范围,减少盲区。但由于同频转发特性,同频直放站收发天线之间存在回波耦合,耦合回波经直放站施主天线被再次放大,在内部形成正反馈,导致系统不稳定,甚至发生自激。本文针对上述工程问题进行研究,旨在通过对自适应滤波算法的研究,设计一种适合DMB系统的同频直放站回波抑制电路,提高同频直放站的工作稳定性。首先,论文研究了DMB系统的结构特点和工作原理,以及直放站自激产生原理和回波抑制方法。在此基础上,研究对比分析了LMS、NLMS、RLS等自适应算法原理以及性能和硬件复杂度。根据DMB系统的特点和应用需求,采用了LMS算法作为核心回波抑制算法。对LMS算法用于直放站回波抑制做了分析,并在MATLAB平台上完成了仿真和分析。其次,设计了DMB同频直放站回波抑制电路系统方案,包括DMB射频接收模块、LMS自适应回波抑制模块、IQ混频和低通滤波模块、上变频模块等。基于FPGA平台开发了LMS自适应回波抑制模块、IQ混频和低通滤波模块,并通过Modelsim对各个模块进行仿真,采用Signal Tap II工具对关键信号进行了采集和数据分析。利用PADS软件完成了DMB射频接收模块和AD9957上变频模块电路原理图和PCB的设计,并制作了样板。最后,利用实验室DMB发射系统验证DMB射频接收模块和AD9957上变频模块功能,并且将本文设计的算法模块下载进FPGA芯片进行板级验证,结果表明:(1)DMB射频接收模块能稳定输出并行8比特中心频率为2.048MHz的DMB数字中频信号,AD9957上变频模块能实现将基带信号上变频到III波段,IQ混频和低通滤波模块能输出稳定的DMB基带IQ信号,满足设计要求;(2)LMS自适应回波抑制模块能有效抑制回波,回波抑制后信号与DMB原始信号高度相关,较好的还原了DMB原始信号的特性,抑制后信号与DMB原始信号均方误差稳定在-5d B附近,且硬件处理延时满足设计要求。
唐瑶[4](2020)在《兼容DAB和CDR的OFDM解调电路研究与设计》文中提出模拟广播数字化是必然趋势。目前国内存在中国数字音频广播(Digital Audio Broadcast,DAB)和中国数字广播(China Digital Radio,CDR)两个行业标准,二者互有优劣,可能会长期共存。研发可同时支持两个系统的基带解调芯片,对发展数字广播接收终端十分重要。DAB和CDR解调芯片的核心电路均采用正交频分复用(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OFDM)技术,但二者在载波数量、载波间隔、符号持续期等具体配置上又存在显着差异。本文针对DAB和CDR标准中OFDM调制的特点,设计多点参数运算的多模式可配置快速傅里叶变换(Fast Fourier Transform,FFT)处理器,以此为核心,设计兼容DAB和CDR的OFDM解调电路,并在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ield-Programmable Gata Array,FPGA)验证。论文的主要内容如下:1.对OFDM解调原理进行分析,研究OFDM解调关键运算模块FFT电路的各类算法及硬件实现方法。考虑到芯片面积和成本,以及DAB和CDR对解调时间的要求,选择优化后的基-2/4混合基算法。2.针对OFDM系统核心功能的多模式可变点数FFT电路的运算需求,混合基算法采用流水线R2SDF及R22SDF结构,通过控制器配置不同数目蝶形单元实现可变点数的FFT运算,同时通过复用加法器和乘法器节约硬件资源。3.利用Modelsim进行时序仿真,结果表明:在DAB模式下,电路最高只需在4 MHz工作频率即可满足解调运算需求,256/512/1024/2048点OFDM解调时间分别约为0.12/0.25/0.51/1.02ms;在CDR模式下,电路最高只需0.2MHz工作频率即可满足解调运算需求,128/256点OFDM解调时间分别为1.27/2.55 ms。基于Xilinx Artix-7 XC7A35T进行综合,结果表明:本设计消耗寄存器2394个,12个RAM,查找表5800个,乘法器20个。采用中芯国际130nm工艺进行综合,最终电路有效面积0.475 mm2,在4MHz系统时钟下,功耗约0.77 m W,在0.4 MHz工作频率下,功耗约0.04 m W,具有功耗低、运算模式多的优势。
陈涛[5](2020)在《基于多描述编码的DMB视频传输技术研究及实现》文中研究表明数字多媒体广播(Digital Multimedia Broadcasting,DMB)具有覆盖范围广、效率高的优势,可以同时向大批量终端发布信息等特点,能够与通信网络形成有效互补。但是由于DMB的带宽限制,在推送视频业务时,可分配码率较低,并且缺少回传机制,这决定了DMB目前所采用的单描述编码直推方案难以实现接收终端在较短时间内正确接收视频文件,导致播放视频延迟增加。针对上述问题,本文采用多描述编码技术,使接收端在较短时间内优先播放一个质量较低但是可接受的视频,从而减少接收端视频缓冲时间,改善用户体验度。主要工作如下:1.提出了一种能够适应DMB系统的多描述编码方法。引进多描述编码的技术,并针对DMB系统的特点做出了相应的改进,采用将原始视频分解成分辨率一高一低的两个视频成分的方式,缩短了接收终端从接收首个视频数据包到开始播放之前的空白期,改善了用户体验度。2.针对改进后的多描述方案,对DMB的视频推送系统进行了相应的优化。在发射端,采用大文件分割推送的方式,减少了推送过程中出现的丢包现象,同时设计了两个视频成分的交叉推送方案,缩短了接收端的等待空白期;在接收端,研究了对接收到的两个视频成分进行还原和播放的方案,以及如何合并以重构出原始视频的技术。3.利用实验室的DMB系统搭建好测试平台,对整个方案进行了性能和功能性的测试。测试结果表明:(1)接收终端播放的视频效果在主观质量评估中基本满足低质量视频<高质量视频<合成视频≈原始视频,在客观质量评估中低质量视频和合成视频的平均峰值信噪比分别大于25d B和35d B、平均结构相似性分别大于0.85和0.95,达到了预期效果;(2)本文设计的DMB视频编码器和推送系统能够实现视频数据的正确编码推送和接收播放;(3)相对于原有的单描述编码的视频推送方法,对典型的100MB以内的视频文件和512kbps码率的DMB业务信道,接收终端播放的等待时间对比单描述直推方案平均减少72.24%,达到了预期要求。
王飞[6](2020)在《基于OFDM的调频广播数模同播技术研究及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调频(Frequency Modulation,FM)广播领域有许多数字化方案被提出,其中基于正交频分复用(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OFDM)的数模同播技术可以使用FM的频段提供高质量的数字声音广播和丰富的数据业务,对现有模拟FM广播不造成影响。目前国内外主流的FM数模同播技术都是在FM频点的频带外侧附加OFDM信号,本文着重对OFDM信号和FM信号在FM频点的频带内混叠的同播方式及其在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GNSS)地基导航增强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具体的贡献和创新点如下:1.针对现有FM广播数模同播方法的数模干扰问题,设计了一种新的带内混频(In Band In Channel,IBIC)数模同播方法,该方法在发射端构造了一种特殊的OFDM调制结构,发射的数模信号频谱在FM频带内完全重叠,避免了带外数模干扰。通过合理设置数模信号功率比以及数字信号的带宽,解决了带内数字对模拟信号的干扰问题。仿真结果表明与已有IBIC数模同播方法相比所提数模同播的数模分离算法不依赖于数模功率比,与纯OFDM系统相比数字接收达到相同的BER,信噪比(Signal to Noise Ratio,SNR)只有 4dB 的损失。2.FM共生无线电数据系统(Symbiotic Radio Digital System,SRDS)基于本文所提IBIC数模同播方法设计,针对FM SRDS中载波频偏(Carrier Frequency Offset,CFO)导致数模分离算法性能下降的问题,提出了一种两步CFO估计算法。基于FM信号特征的粗估计有效降低CFO,使得数模信号得以分离,接着基于重复结构同步符号的细估计使得CFO进一步降低,OFDM可以正常解调。仿真结果表明该算法有效降低了CFO对FM SRDS的影响,使得FM SRDS具有了更强的鲁棒性。3.针对FM SRDS在GNSS地基导航增强中的应用问题,提出了一种利用FM SRDS信号进行GNSS地基导航信标发射机时间同步的方法,先根据FM SRDS信号中OFDM的同步头结构进行到达时间(Time of Arrival,ToA)估计,然后利用估计结果进行GNSS信标发射机的本地时钟驯服,从而实现多导航信标发射机之间的时间同步。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与使用GNSS的方法相比时间同步精度明显提高。
李春阳[7](2019)在《VHF波段DMB移频直放站设计》文中提出随着DMB(Digital Multimedia Broadcasting,数字多媒体广播)业务的不断发展,出现的新应用对DMB信号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外,在一些地理环境复杂的地区,信号的良好覆盖也是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因此需要能够放大信号的直放站设备保证DMB信号在指定区域的无缝覆盖。目前存在的同频直放站设备由于自激干扰等问题,在实际应用中有很大的局限性,而现有的移频直放站主要应用于移动通信领域,其体积大、成本高,与DMB系统小范围、低成本的应用场景不相适应。本文基于对重庆邮电大学的DMB发射系统的研究,提出了一种小型化、低成本的移频直放站设计方案。首先,基于DMB系统单工通信、接收终端具有身份识别技术的特点,将移频直放站的系统方案进行简化。DMB系统属于单工通信,因此直放站内部不需要使用双工设备以及上行链路;DMB系统接收终端的接收频率可以根据需求进行设置,因此在经过一台设备移频后,不再需要另一台移频直放站设备进行信号的还原,DMB接收终端可以直接在移频后的频率接收信息。其次,在直放站内部结构上,使用高集成度的AD831混频器芯片与ADF4351锁相环芯片代替分立元件,不仅提高了系统的稳定性,也使得直放站的体积大幅减小。考虑到可能出现的频率冲突问题,本文设计了以STM32芯片为控制器的可编程锁相环频率合成器电路,因此移频直放站的输出信号频率可根据需要进行设置。在滤波器模块的设计中,本文使用抽头式梳状滤波器,使整个直放站系统的体积进一步减小。最后,利用重庆邮电大学正在使用的DMB发射系统,在室内与室外分别对DMB移频直放站进行测试,结果表明:(1)移频直放站总体尺寸不超过20cm*20cm*5cm,具备小型化特征,方便室内安装;(2)移频直放站的正常工作电压为12V,电流为135mA,信号增益最高可达33.26dB,输出信号邻道功率比为-36.73dBc;(3)现场测试中,使用移频直放站后,信号盲区的信号质量得到显着改善,证明了设计的工程实用性。
闫惠鹏[8](2019)在《同轴共线广播电视发射天线的设计》文中提出无线广播包括音频和视频无线广播,被广泛应用于城市、农村和海上,它是依靠无线发射实现的。中国在2012年出台了《地面数字电视广播覆盖网发展规划》后,数字广播电视的推广和应用被提高到战略的高度。广播电视发射天线作为地面无线传输设备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着电视广播信号的质量。同轴共线(Coaxial Collinear,COCO)的广播电视发射天线具有全向性、高增益、宽频带、抗干扰能力强、节省空间资源、覆盖范围广等优点,因此COCO广播电视发射天线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论文的研究课题来源于辽宁普天数码股份有限公司提出的天线仿真设计项目。项目要求对UHF频段广播电视发射天线与L波段数字音频多媒体广播业务发射天线进行仿真设计。论文完成的主要工作如下:(1)设计了一款串馈COCO电视发射天线。天线采用了 11个同轴线单元内外导体交错相接的结构形式,每个单元长度近似半个工作波长,使用聚四氟乙烯与空气混合填充。仿真结果表明:在中心频率800MHz处,天线增益达9.2dBi,不圆度在±0.5dB以内,驻波比在789~812MHz的频带范围内小于1.5,满足了行业标准。(2)提出了一款并馈单极子共轴电视发射天线,它是由并馈网络和四个单极子组构成的。天线阵每个单极子组包含单极子“地”、有源振子和两个寄生振子。仿真结果表明:中心频率725MHz,最高增益大于8dBi,不圆度在±0.5dB以内,驻波比在680~905MHz的频带范围内小于1.5,带宽为225MHz,带宽范围内天线增益超过7dBi。天线实现了全向、宽频带、高增益的目标,完成了公司提出的项目要求。(3)提出了一款中心频率为1.468GHz的新型同轴串馈微带数字音频广播(Digital Audio Broadcasting,DAB)电视发射天线。天线正面和背面均有7个辐射贴片,每个辐射贴片由渐变的梯形与矩形组合而成(简称渐变的半梯形结构)。长度为半个工作波长且交错排列的辐射贴片保证了其电流流向相同,这使得电场在远区相互叠加,从而增益在远区也相互叠加。仿真结果表明:天线增益达到了 8.3dBi,不圆度在±0.5dB以内,驻波比在1.454~1.488GHz频带内小于1.5。对天线进行了实物制作,实测结果表明:天线增益达到了 7.1dBi,不圆度在±0.5dB以内,驻波比在1.455~1.487GHz频带内小于1.5。满足了广播电视行业标准“电视和调频广播发射天线馈线系统技术指标”的要求。
钱奔奔[9](2019)在《基于OFDM信号的被动雷达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被动探测技术已应用于许多诸如被动雷达、海洋探测和地震学等领域。同时,采用机会照明方式的被动雷达由于不发射电磁信号,使其在对抗电子干扰、隐身技术、反辐射导弹、超低空突防等“四大威胁”方面,有着天然的优势。近些年来,该领域的研究受到了各国雷达学者的广泛关注。目前,在宽带数字通信领域中,大多都采用了正交频分复用(OFDM)传输技术的思想,其中包括无线网络、4G移动通信、数字电视和音频广播等,因此OFDM信号可以用于提供被动雷达的机会照明。本文对基于OFDM信号的被动雷达技术进行研究,主要的研究工作如下:1、首先,分别对传统有源雷达与被动雷达系统进行了阐述,分析两者之间的异同性,并介绍了被动雷达系统在目标探测领域的特点和优点。然后,分别分析了单载频技术和多载频技术的原理以及其存在的问题,从而引出OFDM概念,并分析了OFDM作为被动雷达辐射源信号的特点:介绍了几个常用的OFDM信号,并且从距离分辨率、多普勒和速度分辨率等方面进行了对比,详细分析了各自的性能;通过双基地被动雷达方程推导出被动雷达理论探测距离,证明了OFDM信号作为被动雷达的第三方辐射源的可行性。2、为了解决目标回波中存在直达波和多径干扰等问题,本文研究了基于扩展关联(ECA)技术的干扰对消方法:构建了双基地被动雷达场景,从场景构建及信号建模这两个方面进行理论推导,构建了基于OFDM技术的被动雷达系统模型;在不考虑解调误差的条件下,建立二维互相关函数模型,用以估计时延和多普勒频率参数信息。采用仿真实验的方式,分析了该算法的杂波抑制性能,验证了ECA算法在被动雷达系统应用中的有效性。3、针对运动目标的时延多普勒联合估计中存在的基不匹配问题,对比传统的MUSIC和压缩感知算法,采用了一种基于原子范数的压缩感知算法,使用原子范数和1l范数来实现超分辨率。其中,原子范数用于表示连续域中的信号稀疏性。与先前假设无解调误差不同,引入解调误差,其稀疏度由1l范数来表示。在此基础上,通过求解凸半定规划(SDP)问题来估计时延和多普勒频率。在多目标环境的仿真实验中,并且在直达波和杂波干扰下,该算法能检测出多个微弱目标,验证了本文所采用方法的有效性。
朱仁义[10](2019)在《面向应急通信的高集成度DMB发射机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广播是重大灾害最有效、很多时候也是唯一的信息传播手段。DMB(Digital Multimedia Broadcasting,数字多媒体广播)具有比传统模拟广播更高的频谱效率和更丰富的业务内容,在预警发布、应急通信方面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但传统的发射机体积大,不利于应急情况下灵活布置。本课题采用SoC(System on Chip,片上系统)构架,设计面向应急通信的高集成度DMB发射机,同时,利用收发协同控制机制,实现两台发射机之间的双向多媒体通信,为重大灾害应急通信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论文首先对DMB发射系统结构进行研究,然后利用软硬件协同设计方法,设计了基于SoC FPGA单芯片架构的高集成度DMB发射机。该发射机的硬件包括基于SoC构架的基带电路和上变频电路。基带电路设计中,通过Qsys系统集成工具,将OFDM(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正交频分复用)调制电路和同步网控制电路等DMB基带处理电路封装成带Avalon总线的DMB基带处理IP(Intellectual Property,知识产权)核,然后将该IP、外设和硬核处理器集成在一起形成高集成度的SoC系统。上变频电路基于正交数字上变频器AD9957设计完成,用于实现数字中频到射频信号的转换。在发射机的SoC软件设计中,使用C语言完成发射机主控程序的编写,通过硬核处理器统一配置管理SoC系统外设和AD9957,实现DMB发射的基本功能。接下来,通过在发射系统中增加接收模块,使发射系统同时具有收发功能。然后,设计了基于双向通信专用信道的数据交换机制和数据收发控制软件,实现了两台发射机之间的双向通信。另外基于本文设计的发射机,测试验证了单频网方案的可行性。最后,对本文所有设计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1)DMB发射机硬件电路整体尺寸为115mm×108mm×20mm,满足高集成度的要求。(2)DMB发射机输出的射频信号功率为-20.4dBm,邻道抑制比在-54.8dB至-57.4dB范围内,接收机能够收到节目信息,基本发射功能正常。(3)双向通信测试中两台发射机间能够实现文字、文件、语音和视频数据的双向通信,增强了DMB在应急通信场合的业务能力。(4)单频网测试中两路DMB发射机输出的射频信号时延差保持在8μs内,且叠加信号正常,证明了单频网方案中两路射频输出信号能够同步。
二、中国将引入数字音频广播(DAB)(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将引入数字音频广播(DAB)(论文提纲范文)
(3)DMB同频直放站回波抑制技术研究及电路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注释表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1.4 论文组织结构 |
第2章 DMB标准及同频直放站自激产生原理 |
2.1 DMB系统组成及特点 |
2.1.1 DMB简介 |
2.1.2 DMB发射系统组成 |
2.1.3 DMB覆盖方式 |
2.2 同频直放站自激产生原理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DMB同频直放站回波抑制技术研究 |
3.1 DMB同频直放站的回波抑制 |
3.1.1 回波抑制方法 |
3.1.2 回波抑制性能指标 |
3.2 自适应滤波器原理 |
3.3 自适应算法介绍 |
3.3.1 LMS算法 |
3.3.2 NLMS算法 |
3.3.3 RLS算法 |
3.3.4 算法性能对比 |
3.4 LMS算法用于直放站回波抑制 |
3.5 LMS用于直放站回波抑制仿真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DMB同频直放站回波抑制电路的硬件设计 |
4.1 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
4.2 硬件平台芯片选型 |
4.2.1 模拟下变频和ADC |
4.2.2 FPGA平台选型 |
4.2.3 上变频器 |
4.3 DMB射频接收模块设计 |
4.3.1 DMB射频接收模块原理 |
4.3.2 DMB射频接收模块的硬件设计 |
4.4 LMS自适应回波抑制模块设计 |
4.4.1 自适应回波抑制模块建模 |
4.4.2 LMS自适应回波抑制模块FPGA设计 |
4.5 IQ混频和低通滤波模块设计 |
4.5.1 IQ混频和低通滤波模块原理 |
4.5.2 IQ混频器设计 |
4.5.3 数字低通滤波器设计 |
4.6 上变频模块设计 |
4.7 本章小结 |
第5章 算法FPGA硬件验证 |
5.1 测试输入信号产生 |
5.2 算法模块FPGA板级验证 |
5.3 回波抑制性能验证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及未来展望 |
6.1 主要工作与创新点 |
6.2 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从事的科研工作及取得的成果 |
(4)兼容DAB和CDR的OFDM解调电路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注释表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数字音频广播及信号接收机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FFT处理器研究现状 |
1.3.1 FFT算法研究现状 |
1.3.2 FFT处理器硬件实现现状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1.5 论文组织结构 |
第2章 OFDM技术原理与数字接收机解调系统 |
2.1 OFDM技术原理 |
2.1.1 OFDM系统结构模型 |
2.1.2 OFDM技术原理 |
2.2 OFDM系统的FFT实现 |
2.3 DAB和 CDR传输模式与OFDM解调要求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FFT算法原理及硬件实现方案 |
3.1 离散傅里叶变换原理 |
3.2 快速傅里叶变换算法分类与选择 |
3.2.1 基-2频域抽取FFT算法 |
3.2.2 基-4频域抽取FFT算法 |
3.2.3 混合基算法 |
3.3 FFT处理器硬件架构 |
3.3.1 顺序处理结构 |
3.3.2 并行处理结构 |
3.3.3 阵列结构 |
3.3.4 流水线级联结构 |
3.3.5 FFT处理器架构的选择 |
3.4 流水线结构的具体分类与选择 |
3.5 FFT总体方案设计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R22SDF架构的可配置FFT硬件电路设计 |
4.1 硬件电路实现总体框架 |
4.2 地址生成与控制单元 |
4.3 蝶形运算单元 |
4.3.1 Radix-2 PE-2048 |
4.3.2 Radix-2/4 PE-1024&512 |
4.3.3 Radix-2/4 PE-256&128 |
4.4 延时缓存单元 |
4.5 旋转因子 |
4.5.1 Twiddle factor 1 |
4.5.2 Twiddle factor 2 |
4.5.3 Twiddle factor 3 |
4.5.4 Twiddle factor 4 |
4.5.5 Twiddle factor 5 |
4.6 溢出控制机制 |
4.7 倒序处理 |
4.8 不同FFT点数处理机制 |
4.9 本章总结 |
第5章 OFDM解调电路FFT处理器仿真及验证 |
5.1 验证方案 |
5.2 功能仿真 |
5.3 信号仿真验证 |
5.3.1 正弦波信号仿真 |
5.3.2 锯齿波信号仿真 |
5.4 FFT处理器占用资源分析 |
5.5 本章小节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主要工作与创新点 |
6.2 后续研究工作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从事的科研工作及取得的成果 |
(5)基于多描述编码的DMB视频传输技术研究及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注释表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及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DMB视频编码研究 |
1.2.2 H.264编码研究 |
1.2.3 多描述编码研究 |
1.3 论文主要工作 |
1.4 论文章节安排 |
第2章 DMB视频编码相关技术 |
2.1 DMB系统介绍 |
2.2 视频编码标准相关介绍 |
2.3 FFmpeg编解码库 |
2.4 DMB文件推送方式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DMB视频推送系统模块架构 |
3.1 研究目标 |
3.2 整体系统架构 |
3.3 视频推送整体模块 |
3.4 视频接收整体模块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多描述的DMB视频推送模块设计 |
4.1 基于FFmpeg的解码模块设计 |
4.2 适应DMB系统的多描述编码方法 |
4.2.1 设计思路 |
4.2.2 实现方案 |
4.3 视频的编码处理模块设计 |
4.4 音频压缩编码模块设计 |
4.5 DMB视频推送模块设计 |
4.5.1 视频分割和封装 |
4.5.2 视频文件的TDC编码 |
4.5.3 基于多描述的推送方案改进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多描述的DMB视频接收模块设计 |
5.1 视频数据重组模块设计 |
5.2 TDC数据包载荷数据的提取 |
5.3 TPart数据包载荷数据的提取 |
5.4 接收端重建原始视频 |
5.5 联合播放线程同步设计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系统验证与测试 |
6.1 实验环境搭建 |
6.2 视频质量评估测试 |
6.2.1 视频质量主观评估测试 |
6.2.2 视频质量客观评估测试 |
6.3 DMB视频编码与推送功能测试 |
6.3.1 DMB视频编码器功能测试 |
6.3.2 视频推送软件功能测试 |
6.3.3 接收端视频播放功能测试 |
6.4 视频推送时间测试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7.1 主要工作和创新点 |
7.2 后续研究工作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从事的科研工作及取得的成果 |
(6)基于OFDM的调频广播数模同播技术研究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对照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的发展和现状 |
1.2.1 纯数字音频广播 |
1.2.2 IBAC数模同播 |
1.2.3 IBOC数模同播 |
1.2.3.1 混合数字音频广播 |
1.2.3.2 融合数字广播 |
1.2.4 IBIC数模同播 |
1.2.4.1 基于预删除技术的IBIC FM数模同播 |
1.2.4.2 基于后删除技术的IBIC FM数模同播 |
1.3 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
1.4 论文的主要工作及创新点 |
1.5 论文的结构安排 |
1.6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同频FM解析分离IBIC FM数模同播方法理论基础 |
2.1 模拟FM信号生成与接收 |
2.1.1 立体声FM信号的生成 |
2.1.2 立体声FM信号的接收 |
2.2 OFDM数字调制技术 |
2.2.1 OFDM信号的生成与接收 |
2.2.2 OFDM的保护间隔和循环前缀 |
2.2.3 CFO对OFDM系统的影响 |
2.3 同频FM的解析分离技术 |
2.3.1 同频FM解析分离的信号模型 |
2.3.2 同频FM的解析分离中的FM相角跟踪算法 |
2.3.3 同频FM的解析分离中的FM幅度跟踪算法 |
2.3.4 噪声环境中的同频FM的解析分离方法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同频FM解析分离的IBIC FM数模同播方法 |
3.1 同频FM解析分离的IBIC FM数模同播的信号模型 |
3.2 同频FM解析分离的IBIC FM数模同播的OFDM信号设计 |
3.3 同频FM解析分离的IBIC FM数模同播的数模分离算法 |
3.3.1 直接分离算法 |
3.3.2 解析分离算法 |
3.3.3 迭代分离算法 |
3.3.4 多径环境下的数模分离 |
3.4 仿真与结果分析 |
3.4.1 发端信号仿真与分析 |
3.4.2 数模分离性能仿真与分析 |
3.5 实验室样机研制与测试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FM SRDS的载波频偏估计 |
4.1 FM SRDS |
4.2 CFO对FM SRDS数模分离性能的影响 |
4.3 基于自适应频率锁定环的粗CFO估计 |
4.4 基于重复结构的PN序列同步头的细CFO估计 |
4.5 仿真与结果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FM SRDS信号的时间同步方法 |
5.1 FM SRDS在GNSS地基导航增强中的应用 |
5.2 FM SRDS的OFDM帧结构设计 |
5.3 FM SRDS信号的到达时间估计 |
5.3.1 到达时间粗估计 |
5.3.2 到达时间细估计 |
5.3.3 到达时间估计仿真与结果分析 |
5.4 基于FM SRDS信号到达时间的时钟驯服 |
5.4.1 时钟驯服过程 |
5.4.2 基于卡尔曼滤波的时钟驯服 |
5.4.3 时钟驯服仿真与结果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全文总结及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研究展望 |
附录 缩略语表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7)VHF波段DMB移频直放站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注释表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1.4 论文主要结构 |
第2章 无线移频直放站基本原理 |
2.1 无线移频直放站系统组成 |
2.2 混频器原理 |
2.2.1 混频器的基本构成 |
2.2.2 混频器性能指标 |
2.2.3 混频器的分类 |
2.3 锁相环频率合成器原理 |
2.3.1 锁相环的基本组成与原理 |
2.3.2 频率合成器原理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DMB移频直放站总体方案设计 |
3.1 DMB系统的组成及特点 |
3.1.1 DMB系统组成 |
3.1.2 DMB的覆盖方式 |
3.2 DMB移频直放站总体方案设计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DMB移频直放站移频单元设计 |
4.1 混频电路设计 |
4.1.1 AD831 混频器的组成及特点 |
4.1.2 AD831 混频器工作原理 |
4.1.3 混频器电路设计 |
4.2 锁相环频率合成器设计 |
4.2.1 ADF4351 锁相环芯片特点 |
4.2.2 ADF4351 工作原理 |
4.2.3 基于ADF4351 的频率合成器电路设计 |
4.2.4 ADF4351 频率合成器程序设计 |
4.3 DMB移频直放站移频单元硬件电路的实现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微带线带通滤波器设计 |
5.1 带通滤波器基本原理及设计方法 |
5.1.1 滤波器的低通原型 |
5.1.2 带通滤波器设计方法 |
5.1.3 常见的微带滤波器 |
5.2 梳状线带通滤波器设计 |
5.2.1 梳状线带通滤波器设计流程 |
5.2.2 梳状微带带通滤波器参数计算方法 |
5.2.3 抽头式梳状滤波器设计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系统测试 |
6.1 实验室测试 |
6.1.1 移频单元测试 |
6.1.2 微带滤波器测试 |
6.1.3 DMB移频直放站测试 |
6.2 实地测试 |
6.3 本章小结 |
第7章 工作总结与未来展望 |
7.1 工作总结 |
7.2 未来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从事的科研工作及取得的成果 |
(8)同轴共线广播电视发射天线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意义 |
1.2 COCO天线和DAB的国内外发展现状 |
1.2.1 COCO天线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2 DAB技术的国内外发展现状 |
1.3 本文章节安排 |
2 COCO广播电视发射天线的相关知识 |
2.1 COCO广播电视发射天线的基本参数 |
2.1.1 增益 |
2.1.2 阻抗特性 |
2.1.3 回波损耗与电压驻波比 |
2.1.4 水平面不圆度 |
2.1.5 带宽 |
2.2 同轴线理论分析 |
2.2.1 同轴线的模式 |
2.2.2 同轴线尺寸的选择 |
2.3 天线阵串馈和并馈 |
2.3.1 天线阵 |
2.3.2 串联馈电 |
2.3.3 并联馈电 |
2.4 本章小结 |
3 一种广播电视发射串馈COCO天线的设计 |
3.1 串馈COCO天线的技术指标和结构 |
3.1.1 串馈COCO的技术指标 |
3.1.2 串馈COCO的结构 |
3.2 串馈COCO的理论分析 |
3.2.1 串馈COCO天线的方向性函数 |
3.2.2 串馈COCO天线的输入阻抗 |
3.3 串馈COCO天线的参数研究 |
3.3.1 各单元电流同相分析 |
3.3.2 天线方向系数随相对介电常数的变化 |
3.3.3 天线不圆度的调整 |
3.3.4 天线的阻抗匹配 |
3.3.5 方向图随单元间距的变化 |
3.3.6 单元长度对天线输入阻抗的影响 |
3.3.7 介质长度对S_(11)的影响 |
3.3.8 同轴单元半径对S_(11)的影响 |
3.3.9 单元数对增益的影响 |
3.4 串馈COCO天线的设计仿真与优化 |
3.4.1 串馈COCO天线的仿真模型 |
3.4.2 串馈COCO天线的仿真结果 |
3.4.3 串馈COCO天线的尺寸 |
3.5 本章小结 |
4 一种并馈单极子COCO广播电视发射天线的设计 |
4.1 并馈单极子COCO天线的结构 |
4.1.1 天线结构的构想 |
4.1.2 并馈单极子COCO单元天线结构及辐射分析 |
4.1.3 并馈单极子COCO天线各结构的功能 |
4.2 并馈单极子COCO天线的阻抗匹配网络分析 |
4.3 并馈COCO天线的测量、仿真和优化 |
4.3.1 并馈单极子COCO天线的仿真模型 |
4.3.2 各参数对天线性能的影响 |
4.3.3 并馈单极子COCO广播电视发射天线的仿真结果 |
4.3.4 优化后天线的尺寸 |
4.4 本章小结 |
5 DAB电视发射天线 |
5.1 DAB天线的技术指标 |
5.2 DAB天线的结构、形状、尺寸 |
5.2.1 天线单元宽度和长度的确定 |
5.2.2 DAB电视发射天线的结构 |
5.3 DAB电视发射天线的仿真结果 |
5.3.1 微带传输线对DAB电视发射天线的影响 |
5.3.2 c_1对DAB电视发射天线的影响 |
5.3.3 DAB电视发射天线水平面方向图对比 |
5.3.4 DAB电视发射天线驻波比 |
5.3.5 DAB电视发射天线的垂直面方向图 |
5.3.6 DAB电视发射天线的仿真增益 |
5.3.7 优化后天线的尺寸 |
5.4 DAB电视发射天线的制作与测试 |
5.4.1 DAB电视发射天线实物介绍 |
5.4.2 天线实测结果 |
5.5 仿真与实际天线误差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6 结论 |
6.1 本文的主要工作总结 |
6.2 未来工作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9)基于OFDM信号的被动雷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对照表 |
缩略语对照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 |
1.3 本文主要内容与安排 |
第二章 基于OFDM信号的被动雷达原理及可行性分析 |
2.1 雷达系统分析 |
2.1.1 传统雷达系统 |
2.1.2 被动雷达系统 |
2.2 OFDM技术分析 |
2.2.1 技术简介 |
2.2.2 传输模型 |
2.2.3 调制与解调 |
2.2.4 保护间隔与循环前缀 |
2.2.5 误码率分析 |
2.2.6 信号仿真 |
2.3 几种常见的OFDM信号 |
2.3.1 LTE信号 |
2.3.2 DVB信号 |
2.3.3 DAB信号 |
2.4 雷达信号波形参数 |
2.4.1 雷达信号距离分辨率 |
2.4.2 雷达信号多普勒和速度分辨率 |
2.5 被动雷达照射源性能对比 |
2.6 LTE被动雷达探测范围 |
2.7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被动雷达直达波干扰对消技术研究 |
3.1 被动雷达信号处理过程 |
3.1.1 场景构建 |
3.1.2 信号模型 |
3.1.3 时延-多普勒互相关模型 |
3.2 基于ECA的直达波自适应干扰对消方法 |
3.2.1 自适应干扰对消技术概述 |
3.2.2 ECA算法 |
3.3 仿真结果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无网格压缩感知的超分辨算法研究 |
4.1 信号建模 |
4.2 基于MUSIC的超分辨率算法 |
4.3 基于压缩感知的超分辨率算法 |
4.4 基于CS原子范数的超分辨率算法 |
4.4.1 原子范数 |
4.4.2 时延和多普勒频率估计 |
4.5 仿真结果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10)面向应急通信的高集成度DMB发射机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注释表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1.4 论文组织结构 |
第2章 系统设计平台简介 |
2.1 SoC FPGA简介 |
2.2 SoC FPGA开发板简介 |
2.3 SoC FPGA软硬件开发流程简介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DMB发射机SoC系统的软硬件协同设计 |
3.1 DMB发射系统简介 |
3.2 DMB发射机整体方案设计 |
3.2.1 硬件整体架构 |
3.2.2 软件整体架构 |
3.3 单频网方案改进 |
3.4 DMB发射机的SoC硬件系统设计 |
3.4.1 SoC硬件系统结构 |
3.4.2 SoC硬件系统设计 |
3.5 DMB发射机的SoC软件设计 |
3.5.1 系统环境搭建 |
3.5.2 Qsys外设访问方法 |
3.5.3 发射机主控程序设计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上变频电路设计 |
4.1 AD9957 简介 |
4.2 原理图设计 |
4.3 PCB设计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面向应急通信的DMB发射机双向通信系统设计 |
5.1 双向通信系统方案设计 |
5.2 双向通信专用信道设计 |
5.3 双向通信控制软件设计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系统测试 |
6.1 DMB发射机基本功能测试 |
6.1.1 硬件测试 |
6.1.2 软件测试 |
6.1.3 系统测试 |
6.2 DMB单频网方案同步性测试 |
6.2.1 RF信号同步测试 |
6.2.2 室内测试 |
6.3 DMB发射机双向通信功能测试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及未来展望 |
7.1 结论 |
7.2 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从事的科研工作及取得的成果 |
四、中国将引入数字音频广播(DAB)(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Intel SoC FPGA的DMB发射机设计[D]. 焦石. 重庆邮电大学, 2021
- [2]DMB发射机基带SoC中业务复用器的设计[D]. 朱金晨. 重庆邮电大学, 2021
- [3]DMB同频直放站回波抑制技术研究及电路设计[D]. 张炎. 重庆邮电大学, 2020(02)
- [4]兼容DAB和CDR的OFDM解调电路研究与设计[D]. 唐瑶. 重庆邮电大学, 2020(02)
- [5]基于多描述编码的DMB视频传输技术研究及实现[D]. 陈涛. 重庆邮电大学, 2020(02)
- [6]基于OFDM的调频广播数模同播技术研究及应用[D]. 王飞. 北京邮电大学, 2020(01)
- [7]VHF波段DMB移频直放站设计[D]. 李春阳. 重庆邮电大学, 2019(02)
- [8]同轴共线广播电视发射天线的设计[D]. 闫惠鹏. 大连海事大学, 2019(06)
- [9]基于OFDM信号的被动雷达研究[D]. 钱奔奔.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9(02)
- [10]面向应急通信的高集成度DMB发射机设计[D]. 朱仁义. 重庆邮电大学, 201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