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试论发展性教师评价模式的建构及操作策略(论文文献综述)
林丽萍[1](2021)在《基于深度教学理念的中职课堂师生互动实证研究 ——以某市S校旅游专业课程为例》文中指出
黄宁[2](2021)在《高中思想政治课议题式教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017年推出了新版《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并于2020年进行修订,下文以“新课标”代称。新课标一个重大的变化是把原有的三维目标表述为更加符合我国对于人才的培养要求和高中思想政治学科特点的核心素养目标。为了更好的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新课标主张构建议题引领的活动型学科课程。高中思想政治课议题式教学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以议题为引线,以情境为载体,以活动为路径,以学科知识为中心以学科素养培育为目标。对践行活动型学科课程、推进课程改革具有重大意义。本论文包括引言、正文和结语三个部分。论文引言主要阐述了选题背景及意义,在梳理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基础上,运用文献研究法、个案研究法、问卷和访谈相结合的方法展开研究。正文在对议题式教学的内涵、要求、教学特点和理论基础进行梳理的基础上,提出议题式教学是培育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方式,是践行活动型学科课程的有效路径,是教学改革的有益探索。为考察高中思想政治课应用议题式教学的现状,论文运用问卷调查法和个案访谈法,通过实地调查初步了解了高中思想政治课运用议题式教学的实施状况,发现部分教师已经初步具备了议题式教学的实施意识,大部分学生对议题式教学的评价较高,但是同时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对于议题式教学认知度不够,对于议题的选择不合理,对于议题式教学的评价方式不合理等。结合在调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以及原因分析,阐述了提升高中思想政治课议题式教学的实施策略,首先,要树立“以生为本”的新的教育观念;其次,要综合开发议题选择渠道,立足教材、学生活动和社会热点三方面,拓宽议题选择渠道。最后,要构建多元评价体系,既要兼顾结果与过程又要强调价值导向。结语对高中思想政治课议题式教学研究进行总结,并提出展望,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完善议题式教学,以期更加落实好高中思想政治课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戚晓思[3](2021)在《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研究 ——以H省17所本科院校为例》文中研究说明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是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越来越多的研究指出,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不仅需要在教学技能上不断提升,还需要在教育管理上进行创新突破。本研究通过对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调查,讨论并试图揭示促进其体系保障和建设的提升策略。本研究基于全面质量管理理论的视角,将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视为一个整体的质量管理系统,将其人才培养质量中的系统设计缺陷、全程性困境、优质性欠佳等问题,结合所需的影响因素进行剖析。研究者发现高校音乐专业通过对人才培养质量标准的制定和有效实施,设计出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而激励人才培养主体能动性的发挥,以此实现对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现状的认知与提升。关于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人才培养模式和人才培养主体能动性,但是这些影响因素的理论研究,及其对人才培养质量的作用都尚未清晰。这既局限了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理论的发展,又影响了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实践的进程。鉴于此,本研究首先选取H省不同类型的三所公立本科高校音乐学院进行详细的个案实施研究;再通过对H省17所公立本科高校音乐学院的实地调研,访谈45名音乐专业领导和教师,运用编码对访谈资料进行处理,提出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主要问题及成因;最后找出影响其人才培养质量的三个关键因素及作用,并回收2112份学生调查问卷进行样本描述与实证检验。本研究主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涉及H省公立本科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个案考察、主要问题及成因与影响因素作用。研究得出如下主要结论:(1)通过深入探寻H省三所不同类型的高校音乐学院在其人才培养质量上存在的具体差异,再从H省17所高校音乐学院的广泛调研中归纳出其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主要问题及成因,发现其人才培养质量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分为四个方面,包括:师资结构不合理、培养质量差异大、研究创作成果少和社会服务较单一。针对其主要问题的内部归因包括:缺失特色的专业人才培养、难以协调的专业师生比例、尚未健全的专业教学监督;外部归因包括:供给制约的外部发展环境、欠缺资源的专业教学实践、联动不足的专业成果转化。(2)研究指出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三个重要影响因素,分别是: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人才培养模式和人才培养主体能动性。研究分析得出,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标准的影响作用主要由明确专业培养目标、提供专业教学标准、评估专业教学质量构成;人才培养模式的影响作用主要由变革人才培养理念、设置专业特色课程、丰富专业教学模式构成;人才培养主体能动性的影响作用主要由提高领导管理效能性、激励教师教学积极性、强化学生专业认同感构成。并且这些影响因素在提升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实际工作中具有重要且积极的相互作用。基于以上结论,研究者以强化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为目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基础、激励人才培养主体能动性为原则,从确立平等地位、优化教学条件、给予相应自主权、健全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促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改革,五个方面提出保障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策略建议,探寻高校音乐专业特色化、多样化、规范化的人才培养质量提升路径。
石迎春[4](2021)在《小学数学“有过程的归纳教学”模式建构》文中研究表明当前教育教学中存在两个突出的问题,一是缺乏“过程”的教育,具有极强的“结果导向”;二是对“归纳教学”重视不够,忽视从个别到一般的归纳学习。小学数学学科,学习内容具有“先验性、抽象性”,儿童掌握这种先于经验、脱离具体情境、经过多次抽象之后的知识存在一定的难度,儿童学习的心理机制要求儿童在数学的学习过程中应浓缩再现人类数学发展的过程,要经历动手操作、实践探索,要亲历知识的再创造、再发现的过程。“有过程的归纳教学”作为一种教学理念和方式,旨在回应上述的诉求,变革儿童的学习方式、促进儿童知识的理解与智慧的生成。“有过程的归纳教学”已对当前教育教学改革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而如何更好地在教学中进行实践成为了教育界关注的重点问题。本研究立足实际,以小学数学学科为例,以归纳性教学理论的生成路径为指引,从“宏观的理论阐释——中观的模式建构——微观的教学实践”三个层面对“有过程的归纳教学”做纵深的探查与研究。以“设计本位”研究为研究范式,构建小学数学“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教学模式,探寻教学的设计与实施策略。本研究围绕三个研究问题:1.什么是“有过程的归纳教学”?2.小学数学“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模式原型是什么?3.如何修订和完善小学数学“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模式原型?具体展开了三个方面的工作。首先,本研究从理论和现实两个维度,对“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立论基础进行分析,并基于对国内外关于“过程及过程教学”“归纳及归纳教学”文献的分析,在结合专家访谈的基础上对“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内涵、典型特征及其条件系统进行了阐述。之后以设计本位研究为研究范式,通过三轮的教学迭代对“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理论进行了回应,并对典型特征及其实现条件进行了完善。其次,本研究以“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理论为指引,利用视频图像分析法对小学数学10节典型的“关注过程、注重归纳”的教学课例的典型特征进行了分析,并得到了“注重过程的归纳式教学”课堂样态是怎样的,之后确定了“有过程的归纳教学”模式原型建构的五个核心要素:“类特征”的学习主题、“挑战性”的问题情境、“探究性”的操作活动、“贯穿性”的归纳建构、“嵌入式”的学习评价,并以上述研究为基础初步构建了小学数学“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教学模式(Mode of Procedural Inductive Teaching,以下简称“P-I”教学模式)原型,并从指导思想、功能目标、操作流程和实现条件四个方面对该教学模式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初步构建的“P-I”教学模式具体的操作流程主要有:确立学习目标——设置问题情境——探索新知、建构意义——归纳新知——应用巩固这五个环节。最后,将“P-I”教学模式的原型与小学数学学科的典型案例结合进行具象化,展开了三轮的教学迭代。一方面是将教学理念转化成了实践,另一方面是对教学模式进行检验和修正,同时也对“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意义、价值、内涵等进行回应。第一轮教学研究是尝试和探索阶段,按照之前构建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设计和实施,主要是从宏观的角度对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各个要素进行整体的考察。通过第一轮的教学实践,本研究对“P-I”教学模式原型的操作流程进行了优化,并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设计了“P-I”教学模式的变式。第二轮是调整和改进的阶段,在第一轮的行动研究的基础上,对“P-I”教学模式进行中观的调整。进一步将教学模式的原型及其变式的操作流程进行优化,并增加了“P-I”教学模式的师生行为指南。第三轮是提升和应用的阶段,主要是从微观的角度,对教学模式的细节进行打造,最终将教学模式的操作流程优化为:“确立学习目标”、“创设问题情境”、“探索新知、建构意义”、“回顾反思”、“应用巩固,拓展延伸”五个环节,并将学生的学习评价嵌入到整个模式之中。至此,经过三轮的教学迭代,本研究构建了与“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相互匹配的适合小学数学教学的“P-I”教学模式原型、变式及其师生行为指南。本研究最终构建了小学数学“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教学模式(“P-I”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的创新性主要体现在:1.立足我国当前教育教学存在的问题,以设计本位研究为研究范式,尝试给出来自实践的探索;2.“P-I”教学模式很好地将“过程教育”与“归纳教学”思想结合起来;3.将“P-I”教学模式做变式的处理,以此来增加模式的灵活性;4.将学生的学习评价嵌入到整个模式之中。另外,本研究在教学实践研究中,对“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设计与实施策略进行了提炼。“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设计策略主要有:“聚焦‘核心内容’,确定类特征学习主题”“整体分析学习内容、把握知识本质”“剖析学生前概念、定位学习起点”“形成以‘单元’为单位的教学设计”。“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实施策略主要有:“创建课堂学习共同体,实现多种形式的对话”“经历多种思维的沉思,实现新知的归纳”“对归纳的结论进行辨思,处理好‘或然与必然’的关系”“介入真实情境和任务,实行多元性教育评价”。
胡亚南[5](2021)在《初中文言文群文阅读教学实践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群文阅读是近年来兴起的阅读教学方式,它与传统单篇阅读、主题阅读、整本书阅读教学存在着较大的不同。群文阅读教学在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阅读量以及提升初中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方面能发挥较大的作用。实施文言文群文阅读教学有利于增加学生的文言文阅读量和提升阅读速度,感悟文言中所蕴含的中国古代文人的文化情怀,文化智慧,进而传承中国古代文化的智慧结晶。本论文主要探讨将群文阅读运用到初中文言文教学中,以期对现行初中文言文阅读教学提供新的阅读教学方法和实践思考。论文主要由两个部分组成:一、绪论,笔者将从群文阅读的研究背景及选题意义,研究现状与研究趋势,研究的预设目标,研究思路与创新点四个部分来阐述。二、正文,第一章分析群文阅读的概念、组成要素,将群文阅读与其他阅读教学方式进行比较,思考群文阅读教学的意义与局限。接着探讨文言文教学与群文阅读教学之间的关联,分析文言文教学与群文阅读教学相结合的可行性,并对文言文与群文阅读教学相结合的优势与价值作出分析。第二章以问卷的方式调查初中文言文群文阅读教学现状,分析文言文群文阅读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并对问题出现的原因作出探究。第三章从群文阅读的四个组成要素来探讨群文阅读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的实践策略,即如何确立议题,组织文本以及如何进行集体建构和达成共识。最后从实施文言文群文阅读教学需要注意文本选材的范围、难度以及选文要基于学情和考虑学生的学龄段等事项作出明确,为文言文群文阅读教学的实施提出可操作性的意见。第四章主要呈现笔者在实习过程中实践的文言文群文阅读教学案例以及设计思路,并对案例进行分析和反思,为初中文言文群文阅读教学实践提供案例佐证,也希望可以为一线的语文教师提供一点参考。
梁杭玲[6](2020)在《中职学校汽车类专业学生学业成绩发展性评价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学生学业成绩评价是中职汽车类专业教育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直接反应学校的办学理念,影响学生的学业成就与未来发展。学生学业成绩评价是整个教学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检验教学大纲执行情况、教学质量、学生学业水平的重要手段,直接影响教师教学策略的调整、学生学业成就,是课程改革的重要环节。本研究以多元智理论、建构主义理论、后现代主义理论为依据,对典型的中职学校汽车类专业教师和学生,以及多家汽车4S店用人主管与实习生指导师傅进行调查,发现当前中职汽车类专业毕业生职业能力与素养无法满足企业用人需求。为缩小人才供需差距,本研究构建出中职汽车类专业学生学业成绩发展性评价理论框架,从评价实践框架、评价方法、评价工具的三个方面对当前能使用的教学资源进行了梳理,最后结合专业实际提出了一些可行的评价操作策略。本研究认为:第一,学业成绩发展性评价体系包括评价内容综合化、评价标准多层化、评价方法多样化、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策略多措并举等五个方面。第二,学业成绩发展性评价实施包括过程性评价、总结性评价、综合展示性评价、评价反馈等四大环节。第三,通过建立学业成绩考评预约制度、考评团队、考评反馈制度、考评质量监督体系、技能考核项目库、专业实践性课程千分绩效评价制度,并引入职业素养评价,提出汽车维修专业学业成绩发展性评价策略。第四,以《汽车商务礼仪》课程学业成绩评价为例,通过过程性评价、总结性评价、综合展示性评价提出了汽车商务与评估专业的学业成绩发展性评价策略。第五,通过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提出实习生学业成绩发展性评价策略,为毕业生的职业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本研究强调从学生职业可持续发展视角来调整学业成绩评价主体、标准、内容、方法、策略,使中职汽车类专业学生学业成绩评价为学生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培养服务。通过汽车维修专业学业成绩发展性评价策略的试用发现,该评价策略有助于学生培养质量的提高,毕业生得到了企业的高度认可,是值得推广的学业成绩评价策略。
任海霞[7](2020)在《高中思想政治课议题式教学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高中思想政治课学科核心素养是《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重要实现目标,活动型学科课程的建设是追求这一目标的重要路径。在活动型学科课程中,议题式教学无疑是活动型学科课程最大的亮点。作为思想政治学科教学改革的创新方式,通过“议题”情境的创设和“议中学”活动的开设,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课堂学科知识有机结合起来,通过不断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讨论辨析、独立思考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感悟真理,成为主动的发现者和实践者,从而提升学生社会参与的热情,培育学生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全面提升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而议题式教学更要着力于高标准的教学评价策略才能助推议题式教学良性发展,使之成为培育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加油站。本文除引言和结语外,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高中思想政治课议题式教学评价的相关理论。主要介绍了高中思想政治课议题式教学评价的内涵和特点,高中思想政治课议题式教学评价是结合科学合理的教学理论,根据一定的价值标准和教学评价标准,运用客观科学的评价手段对议题式教学活动做出系统地全面地价值判断,评价内容包括教学目标的设立、教学氛围、教学方法的运用、教学获得过程、教师的授课水平、学生的活动表现等各个领域。并从四个方面阐述了议题式教学评价的特点,评价依托真实的情境,评价过程具有活动性,评价作用具有时效性,评价的范围具有整体性。第二部分讲述了高中思想政治课议题式教学评价的重要意义。本文结合当前思想政治课教学现状总结出三个方面:第一,是思想政治课程改革的功力源泉,对培育学科核心素养,创新课堂教学方式有重要的帮助;第二,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客观需要,有利于更新教师的教学观念和专业技能水平的提升;第三,是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应然诉求,有利于调动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学会正确的思维方法。第三部分具体制定了高中思想政治课议题式教学评价的实施策略。提出了议题式教学的评价应遵循的原则:评价的发展性原则、评价的多样化原则、评价的整体性原则;制定了议题式教学评价的三种评价量表:议题式教学课堂综合评价表、学生活动过程表现评价表、社会实践活动自我评价表,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归纳了评价量表的操作策略:自评和他评相结合、量化评价和质性评价相结合、活动的表现性评价和活动的表现性统计相结合的策略、评价和反馈相结合的策略。三个方面提出了高中思想政治课议题式教学评价的对策建议。第一,要合理设置议题式教学评价的维度,包含思想的方向性和深刻性、思维的广度和深度、行为能力和行为品格、教师评价的可靠性和覆盖度;第二,要注意把握教学评价内容和形式的协调性,牢牢把握过程和结论的联系、对导向性和开放性进行梳理、评价关注过程和结果;第三,实现教师教学语言规范化,教师的语言要与时俱进、褒贬得宜、宽严相济、富有情感、真挚诚恳。总之,议题式教学作为教学改革的创新方式,其生存和发展需要成熟的教学评价作为支撑,本文试图构建面向核心素养的高中思想政治议题式教学评价标准,丰富和完善高中思想政治课议题式教学评价系统,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邓宏[8](2020)在《基于PDCA模型的校本课程开发质量提升策略研究 ——以L小学跳绳运动课程为个案》文中研究表明进入21世纪以来,校本课程开发成为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热点问题。历经十多年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和实践成效,有力地推动了我国中小学课程的繁荣与发展,从而改变了以往学校课程单一化发展的局面。但是,回顾和总结我国中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状况,总体上还存在着“数量多、质量低、效果差”的问题。因此,如何提升校本课程开发的质量,提高教师课程开发的能力,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成为当前乃至未来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研究系统分析和阐述了PDCA模型理论的内涵和特点,以及在校本课程开发的设计应用;阐释了校本课程质量提升的评价标准、程序和方法。以L小学跳绳运动校本课程开发为个案,运用PDCA模型理论,通过采用文献法、个案研究法、调查法、观察法等,以跳绳运动校本课程开发质量提升策略为研究对象,立足于学校跳绳运动校本课程开发的三个系统层面,即宏观层面的学校跳绳运动校本课程开发、中观层面的跳绳运动单元课程开发、微观层面的跳绳运动课堂教学,从课程计划、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课程改进四个环节要素,探索校本课程开发质量提升的有效策略。本研究结果显示,一是课程计划阶段(PLAN),涉及到课程方案研制工作的质量和课程方案文本内容的质量两大方面,其一,提升课程方案研制工作质量是前提,质量提升策略包括如下五大方面:1.建立优势互补的研究团队,增强研究的实力;2.增强团队研究意识,提高团队合作能力;3.建立质量提升运行机制,持续提升《方案》研制质量;4.加强课程审议制度建设,提升《方案》审议工作质量;5.增加研制工作时间,保证《方案》内容质量。其二,是提升《方案》文本内容的质量,它是提高课程实施质量的基础,《方案》文本内容质量提升策略包括如下六大方面:1.明确课程开发理念,理清课程设计思路;2.立足体育核心素养,构建跳绳运动课程目标体系;3.立足基础性和发展性,构建学段跳绳运动内容体系;4.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提升课程实施的质量;5.明确课程评价标准,实施多元的评价方式方法;6.建立课程管理机制,保障课程实施质量和效果。二是课程实施阶段(DO),质量提升策略包括如下四个方面:1.建立教师共同体,协同提升单元教学质量;2.加大校本教研力度,培养教师工匠精神;3.以行动研究为路径,持续提升单元教学质量;4.以课堂教学改革为核心,系统推进单元教学质量。三是课程评价阶段(CHECK),包括两大方面:一方面要建立质量监控制度体系,具体来说,1.建立监督组织机制,明确职责分工;2.明确检查流程,全面收集信息;3.建立检查制度,加大过程监控。另一方面需要加大对课程实施结果的质量评价的力度,具体包括:1.建立课程评价质量提升运行机制,提高评价内容的科学性;2.采用多样的评价方法,综合评价学生体育素养发展;3.运用多样的评价方法,评价教师课程开发能力发展。四是课程改革阶段(ACTION),主要涉及到如下两大方面:一是检查与评价报告,完善标准和制度;二是优化改进措施,推广应用成果。本研究得出如下结论:一是校本课程开发质量提升是系统推进、环环相扣、阶梯上升的过程;二是教师课程开发能力是校本课程开发质量提升的关键;三是行动研究是校本课程开发质量提升的有效方法;四是课程审议制度是校本课程开发质量提升的重要保障。最后通过总结反思,提出了未来需要进一步研究的课题,一是运用PDCA模型理论探索校本课程开发质量提升管理体系;二是基于PDCA模型理论探索校本课程开发质量提升机制;三是运用PDCA模型探索教师校本课程开发能力提升策略。
李向勤[9](2019)在《高中生英语演讲能力培养行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全球化的快速发展,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已经成为当今社会至关重要的技能之一。《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版)指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主动参与语言实践活动,运用所学语言进行思考、表达和交流,逐步发展学科核心素养;随着第三批高考综合改革的推进,越来越多的省市直接把英语听说能力考查纳入高考,强化对英语口语的考察。然而,目前我国高中英语教学中“哑巴英语”、“一言堂”以及“满堂灌”等现象严重,学生缺乏语言实践和活动的空间,很难发展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和学科核心素养。本研究旨在探寻能够突破目前高中英语教学瓶颈的高中生英语演讲能力培养策略,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研究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在目前的高中英语教学环境下通过英语演讲学习来提升高中生英语演讲能力?并进一步分解为以下三个重点问题:(1)提升高中生英语演讲能力的有效教学方式是什么?(2)提升高中生英语演讲能力的可操作性教学途径有哪些?(3)提升高中生英语演讲能力的有效教学评价策略有哪些?本研究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语言输入输出理论为基础,运用项目学习和任务型语言教学法的教学理念,主要采取行动研究法,按照行动研究的基本步骤开展,整个研究共分为三轮:第一轮属于尝试和探索阶段,重在让学生“有机会开口说英语”;第二轮属于调整和改进阶段,主要让学生“更愿意登台讲英语”;第三轮属于提升和完善阶段,重点聚焦于让学生“更好地公开‘秀’英语”。通过量化测试、师生访谈、学习反思、英语综合水平考察、问卷调查以及活动比赛等多种方式采集数据资料,分析对比,多角论证,总结归纳。研究结果表明,实验班学生的英语演讲能力、英语口语水平等语言综合素质以及合作能力、学习能力、思辨能力、自信心等人文素养均获得了明显的提升与增强。在此基础上,构建了高中生英语演讲能力培养策略,并提出具体操作建议。本研究结论如下:(1)英语演讲项目学习是提升高中生英语演讲能力和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教学方式;(2)发挥学习小组的支架作用和最大功能是保障学习效果的有效教学手段;(3)通过多种方式的输入活动开展专题培训是英语演讲知识学习的主要教学途径;(4)开发“以输出为驱动”的课堂英语演讲学习活动是提高英语演讲能力的重要渠道;(5)循序渐进地开展足量的英语演讲实践活动是提升高中生英语演讲能力的关键途径;(6)形成性评价为主的综合评价体系是提升高中生英语演讲能力的有效教学评价策略。本研究创新点有:⑴针对我国高中生的具体特点,构建了高中生英语演讲能力培养策略和具体操作建议,为愿意从事相关相关实践和研究的同行提供可模仿和解读的范本。同时,为新高考的“口语考试”提前探寻教学路径,促进高中英语口语教学模式的建构。⑵严格规范地构建了“高中生英语演讲能力评价量表”,并在实践中充分发挥本表灵活的内部动态调节功能,指引学生的学习方向和达成目标,成效显着。⑶英语演讲项目学习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的“满堂灌”、“哑巴英语”等陈旧教学方式,学生成为学习主体,教师起指导者、组织者、协调者和合作者的作用,教学活动中的师生关系得以重新塑造。⑷国内外相关研究几乎都是从大学生或成人视角探讨,而本研究主要从高中生视角开展,学生既是研究的对象,又是研究的参与者,拓展了英语演讲教学的研究视角。
郭晓满[10](2019)在《小学语文教师课堂理答行为现状及对策研究 ——以扬州市W小学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教师的理答行为是指在课堂提问后对学生的回答做出及时性的反应与处理。教师的理答是课堂师生互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语文课堂上师生互动的理答行为能有效引发、激励、延续学生自主探究的活动,帮助学生构建新知。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理答行为的重要性被广泛接受与认可。通过理答,教师不仅能够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还能彰显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基本特性,对于推进课程改革的发展也具有重要的意义。根据笔者观察到的一些情况,目前小学阶段的教师理答行为千姿百态,且原有研究成果大多是以思辨的形式进行探讨。为了进一步了解目前小学语文教师课堂理答行为存在的问题,笔者在参考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将采取实证的方法深入小学语文课堂,试图通过现状调查寻找出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理答教学时存在的不足和问题,进一步探求其原因,最后从全局的角度提出切实可行的改进对策,希望能够对小学语文教师的理答行为提供理论上的指导。本研究围绕选题,首先对国内外有关小学语文教师课堂理答行为的研究现状进行了全面的梳理与分析,在已有的学术成果基础上确定了四名小学语文教师的理答行为为研究对象。采用访谈、课堂观察、问卷调查这三种方法针对小学语文教师课堂理答行为的内涵与意义、理答预设、理答方式、理答反思和学生反馈这五个方面进行了有关小学语文教师课堂理答行为现状的调查。通过调查发现小学语文教师课堂理答行为存在的主要问题有:教师对理答内涵理解浅显;理答预设不充分;缺乏恰当科学的理答技巧;理答反思不足。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是传统课堂教学观念的束缚;教师专业化程度有待提高;教师课堂理答经验的限制和教师自我理答反思氛围的缺失。针对这些问题主要改进对策有:建议小学语文教师从增强理答意识;重视理答预设;合理运用理答技巧;注重理答的反思与提升四个方面着力,实现智慧理答。
二、试论发展性教师评价模式的建构及操作策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试论发展性教师评价模式的建构及操作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2)高中思想政治课议题式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
1.选题背景 |
2.选题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1.国内研究现状 |
2.国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1.研究思路 |
2.研究方法 |
(四)创新与不足之处 |
1.创新之处 |
2.不足之处 |
一、议题式教学概述 |
(一)议题式教学的内涵 |
1.议题的内涵 |
2.议题式教学的内涵 |
(二)议题式教学的要求 |
1.议题选择的合理性 |
2.议题式教学的活动性 |
3.议题教学评价的目的性 |
(三)议题式教学的特点 |
1.以议题引领课堂 |
2.以情境开展教学 |
3.以建构内化知识 |
4.以活动培养素养 |
(四)议题式教学的理论基础 |
1.进步主义教育理论 |
2.建构主义教育理论 |
二、高中思想政治课应用议题式教学的意义 |
(一)培育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方式 |
1.有利于培养高中生的政治认同素养 |
2.有利于培养高中生的科学精神素养 |
3.有利于培养高中生的法治意识素养 |
4.有利于培养高中生的公共参与素养 |
(二)践行活动型学科课程的有效路径 |
1.议题式教学的过程与活动型学科课程的过程相对应 |
2.议题式教学的意义与活动型学科课程的意义相吻合 |
(三)教学改革的有益探索 |
1.有助于优化立足于政治学科本质的教学过程 |
2.有助于推动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评价机制改革 |
三、高中思想政治课应用议题式教学的现状 |
(一)高中思想政治课中应用议题式教学的调查分析 |
1.问卷调研概述 |
2.调研结果 |
(二)高中思想政治课中应用议题式教学存在的问题 |
1.议题式教学认知度不够 |
2.议题的选择不合理 |
3.议题式教学的评价方式不合理 |
(三)高中思想政治课中应用议题式教学存在问题的原因 |
1.师生的素质与态度制约议题式教学的实施 |
2.议题的选择和设置影响议题式教学的实施 |
3.教育评价体系单一阻碍议题式教学的实施 |
四、提升高中思想政治课议题式教学水平的策略 |
(一)更新教育观念 |
1.坚持以生为本的师生观 |
2.教师遵循与时俱进的教学观 |
3.学生树立主动学习的学习观 |
(二)综合开发议题选择渠道 |
1.立足教材综合开发议题 |
2.紧跟学生实际挖掘教学议题 |
3.选用社会热点为教学议题 |
(三)构建多元评价体系 |
1.构建兼顾结果与过程的评价体系 |
2.构建强调价值导向的评价体系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一) |
附录 (二) |
致谢 |
(3)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研究 ——以H省17所本科院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一、专业发展的客观需求 |
二、教学保障的政策要求 |
三、质量管理的理论诉求 |
第二节 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三、创新之处 |
第三节 核心概念界定 |
一、全面质量管理 |
二、高校音乐专业 |
三、人才培养质量 |
第二章 理论视角与研究述评 |
第一节 全面质量管理理论 |
一、全面质量管理理论的内涵 |
二、全面质量管理理论的演进 |
三、全面质量管理理论的启示 |
第二节 研究文献回顾 |
一、关于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概况的研究 |
二、关于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影响因素的研究 |
三、关于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标准的研究 |
四、关于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
五、关于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主体能动性的研究 |
第三节 研究述评 |
一、已有研究启示 |
二、已有研究局限 |
第三章 研究设计 |
第一节 研究问题与分析框架 |
一、研究问题 |
二、分析框架 |
第二节 数据搜集 |
一、访谈法 |
二、个案研究法 |
三、问卷调查法 |
第三节 分析方法 |
一、访谈资料的整理 |
二、个案资料的分析 |
三、问卷数据的分析 |
第四章 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个案考察 |
第一节 综合类高校音乐学院个案分析 |
一、个案简介 |
二、应用导向的人才培养定位 |
三、需求导向的专业内涵建构 |
四、扎根本土的教学实践研究 |
五、案例小结 |
第二节 师范类高校音乐学院个案分析 |
一、个案简介 |
二、学生为主的教学理念变革 |
三、专业特色的教学范式改革 |
四、师生互动的专业教学新态 |
五、案例小结 |
第三节 理工类高校音乐学院个案分析 |
一、个案简介 |
二、边缘专业的学科发展定位 |
三、培养单一的专业方向设置 |
四、发挥主动的培养质量保障 |
五、案例小结 |
第五章 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问题及成因 |
第一节 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主要问题 |
一、师资结构不合理 |
二、培养质量差异大 |
三、研究创作成果少 |
四、社会服务较单一 |
第二节 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内部归因 |
一、缺失特色的专业人才培养 |
二、难以协调的专业师生比例 |
三、尚未健全的专业教学监督 |
第三节 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外部归因 |
一、供给制约的外部发展环境 |
二、欠缺资源的专业教学实践 |
三、联动不足的专业成果转化 |
第六章 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影响因素 |
第一节 音乐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标准的影响作用 |
一、明确专业培养目标 |
二、提供专业教学标准 |
三、评估专业教学质量 |
第二节 音乐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影响作用 |
一、变革人才培养理念 |
二、设置专业特色课程 |
三、丰富专业教学模式 |
第三节 音乐专业人才培养主体能动性的影响作用 |
一、提高领导管理效能性 |
二、激励教师教学积极性 |
三、强化学生专业认同感 |
第四节 影响因素作用的实证考察 |
一、项目分析 |
二、因子分析 |
三、相关性分析 |
四、差异性比较 |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启示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一、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现状及成因的归纳 |
二、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影响因素的作用 |
三、研究的总体结论 |
第二节 研究启示与建议 |
一、确立高校教育中音乐专业人才培养的平等地位 |
二、优化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的教学条件 |
三、给予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相应的自主权 |
四、健全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评价体系 |
五、促进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改革 |
第三节 研究不足与展望 |
一、研究不足 |
二、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访谈提纲 |
附录二: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研究的调查问卷 |
在学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4)小学数学“有过程的归纳教学”模式建构(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一)时代发展、创新人才的培养召唤“过程的、归纳的”教学 |
(二)教育改革诉求“注重过程,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 |
(三)知识的“先验性”和儿童学习心理机制呼唤“有过程的归纳教学” |
(四)对“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模式进行研究具有必要性和迫切性 |
二、研究问题 |
(一)“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理论阐释 |
(二)小学数学“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模式构建 |
(三)小学数学“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模式修正 |
三、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价值 |
四、论文结构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一、关于“过程”及“过程教学”的研究 |
(一)“过程教育”涵义及价值 |
(二)课程中的“过程目标” |
(三)关于“过程教学”研究的回顾与反思 |
二、关于“归纳”及“归纳教学”的研究 |
(一)“归纳推理”涵义及价值 |
(二)数学课程中的“推理能力” |
(三)关于“归纳式教学”研究的回顾与反思 |
三、关于教学模式的研究 |
(一)教学模式的涵义 |
(二)几种典型的教学模式 |
(三)教学模式研究的回顾与反思 |
四、研究的启示 |
第三章 研究设计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与框架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阶段 |
(三)研究框架 |
二、研究对象的选取 |
(一)研究的学校 |
(二)研究的学科 |
(三)典型课例的选取 |
(四)实践研究的教师和学生 |
三、研究方法的确定 |
(一)文献分析 |
(二)视频图像分析 |
(三)课堂观察 |
(四)访谈 |
(五)作品分析 |
四、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
(一)教学模式理论阐释阶段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
(二)教学模式原型构建阶段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
(三)教学模式实践修订阶段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
五、研究的真实性与可靠性 |
第四章 “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理论阐释 |
一、“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立论基础 |
(一)“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理论基础 |
(二)“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现实基础 |
二、“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基本内涵 |
(一)归纳式教学 |
(二)过程性教学 |
(三)有过程的归纳教学 |
三、“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典型特征 |
(一)情境性 |
(二)过程性 |
(三)建构性 |
四、“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条件系统 |
(一)教学的情境性条件 |
(二)教学的过程性条件 |
(三)教学的建构性条件 |
五、小结 |
第五章 小学数学“有过程的归纳教学”模式原型构建 |
一、小学数学“有过程的归纳教学”典型案例的分析 |
(一)教学内容 |
(二)教学结构 |
(三)教学方式 |
二、小学数学“有过程的归纳教学”模式原型的核心要素 |
(一)“类特征”的学习主题 |
(二)“挑战性”的问题情境 |
(三)“探究性”的操作活动 |
(四)“贯穿性”的归纳建构 |
(五)“嵌入式”的学习评价 |
三、小学数学“有过程的归纳教学”模式原型的设计 |
(一)指导思想 |
(二)功能目标 |
(三)操作流程 |
(四)实现条件 |
四、小结 |
第六章 小学数学“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教学迭代 |
一、模式的第一轮运用:宏观的尝试和探索 |
(一)第一轮实践研究的问题 |
(二)第一轮教学模式具身化的过程 |
(三)第一轮教学效果的微观分析 |
(四)第一轮教学模式的反思与调整 |
二、模式的第二轮运用:中观的调整与改进 |
(一)第二轮实践研究的问题 |
(二)第二轮教学模式具身化的过程 |
(三)第二轮教学效果的微观分析 |
(四)第二轮教学模式的反思与调整 |
三、模式的第三轮运用:微观的提升与应用 |
(一)第三轮实践研究的问题 |
(二)第三轮教学模式具身化的过程 |
(三)第三轮教学效果的微观分析 |
(四)第三轮教学模式的反思与调整 |
四、三轮教学研究的总结与反思 |
(一)三轮迭代教学研究概述 |
(二)对三轮迭代教学研究的评鉴 |
(三)对“P-I”教学模式的讨论 |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一、对研究问题的回应 |
(一)什么是“有过程的归纳教学” |
(二)小学数学“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模式原型 |
(三)小学数学“有过程的归纳教学”模式的修订与完善 |
二、研究结论 |
(一)“P-I”教学模式阐释 |
(二)“P-I”教学模式的特色与创新 |
(三)小学数学“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设计策略 |
(四)小学数学“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实施策略 |
三、研究反思与展望 |
(一)研究反思 |
(二)后续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
(5)初中文言文群文阅读教学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群文阅读与文言文教学简述 |
第一节 群文阅读的概念及要素分析 |
第二节 群文阅读教学与其他阅读教学的比较 |
第三节 初中文言文教学与群文阅读教学的关联 |
第四节 初中文言文群文阅读教学的优势及价值分析 |
第二章 初中文言文群文阅读教学现状探析 |
第一节 初中文言文群文阅读教学情况调查与分析 |
第二节 初中文言文群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
第三节 初中文言文群文阅读教学存在问题的原因 |
第三章 初中文言文群文阅读教学应用策略 |
第一节 初中文言文群文阅读教学之议题的确立 |
第二节 初中文言文群文阅读教学之文本的组织 |
第三节 初中文言文群文阅读教学之集体建构与达成共识 |
第四节 初中文言文群文阅读教学实施注意事项 |
第四章 初中文言文群文阅读教学案例分析 |
第一节 《孙权劝学》群文阅读案例分析 |
第二节 《三峡》群文阅读案例分析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初中语文教师开展群文阅读教学情况调查(教师卷) |
致谢辞 |
(6)中职学校汽车类专业学生学业成绩发展性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1.1 推进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是国家政策改革热点 |
1.1.2 满足企业对高素养、强技能、会创新的用人需求 |
1.2 选题意义 |
1.2.1 丰富中等职业教育学业成绩评价研究 |
1.2.2 促进中职汽车类专业教学改革 |
1.2.3 提高企业对中职汽车类专业毕业生的用人满意度 |
1.3 概念界定 |
1.3.1 中职学校汽车类专业 |
1.3.2 学业成绩 |
1.3.3 发展性评价 |
1.4 文献综述 |
1.4.1 研究现状 |
1.4.2 研究综述 |
1.5 研究设计 |
1.5.1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5.2 研究的创新点 |
2 当前中职汽车类专业学生学业成绩评价现状分析 |
2.1 学业成绩评价现状访谈提纲和问卷编制 |
2.1.1 资料的收集与整理 |
2.1.2 拟定访谈提纲 |
2.1.3 编制调查问卷 |
2.2 学校教师访谈情况分析 |
2.2.1 访谈目的 |
2.2.2 访谈对象与内容 |
2.2.3 教师访谈结果分析 |
2.3 学生问卷设计与调查 |
2.3.1 调查目的 |
2.3.2 问卷对象与内容 |
2.3.3 学生问卷结果分析 |
2.4 汽车类专业用人企业问卷调查与分析 |
2.4.1 调查目的 |
2.4.2 调查对象 |
2.4.3 调查内容 |
2.4.4 企业调查结果处理与分析 |
2.5 汽车类专业学业成绩评价现状分析 |
2.5.1 以总结性评价为主,忽视学生发展 |
2.5.2 评价过分注重甄别、选拔功能 |
2.5.3 评价内容过于重视书本知识 |
2.5.4 评价主体单一 |
2.5.5 课堂评价方式不当 |
2.5.6 学生个体技能掌握情况难以深入了解 |
2.5.7 考核项目与企业实际所需存在差距 |
2.5.8 评价缺乏有效的信息反馈 |
3 学业成绩评价价值与依据分析 |
3.1 评价价值 |
3.1.1 一元价值模式下的多元化评价 |
3.1.2 适应性中兼具发展性的评价 |
3.2 评价依据 |
3.2.1 理论依据 |
3.2.2 实践依据 |
4 中职汽车类专业学生学业成绩发展性评价体系建构 |
4.1 发展性评价的特点 |
4.2 发展性评价应遵循的原则 |
4.3 中职汽车类专业学生学业成绩发展性评价框架 |
4.3.1 中职汽车类专业学生学业成绩发展性评价理论框架 |
4.3.2 中职汽车类专业学生学业成绩发展性评价实践框架 |
4.4 中职汽车类专业学生学业成绩发展性评价工具 |
4.4.1 书面呈现性工具 |
4.4.2 作品呈现性工具 |
4.4.3 过程呈现性工具 |
4.4.4 证书呈现性工具 |
4.4.5 其他工具 |
4.5 中职汽车类专业学生学业成绩发展性评价方法 |
4.5.1 测验法 |
4.5.2 观察法 |
4.5.3 作品分析法 |
4.5.4 调查法 |
5 中职汽车类专业学生学业成绩发展性评价实施 |
5.1 指导学生积极开展自评与互评 |
5.2 变革考试评价的内容与方式 |
5.2.1 理论考卷加重知识应用考核 |
5.2.2 注重过程性评价 |
5.3 汽车类专业学业成绩发展性评价内容 |
5.3.1 汽车维修专业学生学业成绩发展性评价策略 |
5.3.2 汽车商务与评估专业学生学业成绩发展性评价策略 |
5.4 实习生发展性评价内容 |
6 研究结论与分析 |
6.1 学业成绩发展性评价策略实施结果及分析 |
6.1.1 学业成绩发展性评价优势 |
6.1.2 学业成绩发展性评价不足之处 |
6.2 研究结论与分析 |
6.2.1 当前中职汽车类专业毕业生职业能力与素养无法满足企业用人需求 |
6.2.2 将技能考核项目库应用到实践教学中有助于提升学生技能水平 |
6.2.3 建立学业成绩评价反馈制度有助于保障学生课堂学习效果 |
6.2.4 学业成绩发展性评价标准制定必须符合职业发展规律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中职汽车类专业学生学业成绩发展性评价访谈提纲(学校教师版) |
附录2 中职汽车类专业毕业生企业用人满意度调查表 |
附录3 中职汽车类专业学生学业成绩发展性评价调查(学生版)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7)高中思想政治课议题式教学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四)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
一、高中思想政治课议题式教学评价理论概述 |
(一)高中思想政治课议题式教学的含义及类型 |
1.高中思想政治课议题式教学的含义 |
2.高中思想政治课议题式教学的类型 |
(二)高中思想政治课议题式教学评价的内涵及特征 |
1.高中思想政治课议题式教学评价的内涵 |
2.高中思想政治课议题式教学评价的特征 |
(三)高中思想政治课议题式教学评价的理论借鉴 |
1.发展性教学评价理论 |
3.多元智能理论 |
4.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评价观 |
二、高中思想政治课议题式教学评价的重要意义 |
(一)是促进思想政治课程改革的动力源泉 |
1.是思想政治课教学评价改革的加油站 |
2.是培育学生学科核心素养教学理念的现实诉求 |
3.是课堂教学创新发展的时代期望 |
(二)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客观需要 |
1.有利于更新教师的教学观念 |
2.有助于提升教师的评价素养 |
3.有利于教师专业技能的提升 |
(三)是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应然诉求 |
1.有利于调动学生积极性,发挥主动性 |
2.有利于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创造力 |
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学会正确的思维方法 |
三、高中思想政治课议题式教学评价实施策略 |
(一)议题式教学的评价原则 |
1.发展性原则 |
2.多样化原则 |
3.整体性原则 |
(二)议题式教学的三种评价量表 |
1.议题式教学课堂综合评价表 |
2.学生活动表现评价表 |
3.社会实践活动(拓展活动)自我评价表 |
(三)评价量表的操作策略 |
1.自评与同伴互评相结合的策略 |
2.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相结合的策略 |
3.活动的表现性评价和活动的表现性统计相结合的策略 |
4.评价和反馈相结合的策略 |
(四)议题式教学评价的对策建议 |
1.合理设置议题式教学评价的维度 |
2 把握教学评价内容和形式的整体协调性 |
3.实现教师教学评价语言规范化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8)基于PDCA模型的校本课程开发质量提升策略研究 ——以L小学跳绳运动课程为个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二、研究目的和问题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问题 |
三、研究设计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对象 |
(三)研究方法 |
(四)研究效度和信度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一、概念界定 |
(一)校本课程开发 |
(二)PDCA模型 |
(三)质量提升策略 |
(四)跳绳运动 |
二、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状况 |
(一)课程开发的研究状况 |
(二)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研究状况 |
(三)校本课程开发实践研究状况 |
三、PDCA模型在教育领域的相关研究 |
(一)运用PDCA模型探索教学质量管理的研究 |
(二)运用PDCA模型探索教学改革研究 |
(三)运用PDCA模型探索课程开发模式研究 |
(四)PDCA模型在体育学科领域的相关研究 |
四、跳动运动的研究状况 |
(一)关于跳绳运动的定位研究 |
(二)关于跳动运动的功能研究 |
(三)关于跳绳运动的类型研究 |
第三章 PDCA模型理论及在校本课程开发的应用 |
一、PDCA模型理论 |
(一)PDCA模型的内涵 |
(二)PDCA模型的特点 |
二、PDCA模型在校本课程开发的应用 |
(一)PDCA模型在校本课程开发的应用范围 |
(二)PDCA模型在校本课程开发的应用设计 |
三、校本课程质量评价 |
(一)校本课程质量评价的内涵 |
(二)校本课程质量评价的内容和标准 |
(三)校本课程质量评价的程序和方法 |
第四章 L小学跳绳运动课程方案(PLAN)质量提升策略个案分析 |
一、学校跳绳运动课程方案研制过程及质量提升策略 |
(一)学校跳绳运动课程方案研制过程及分析 |
(二)学校跳绳运动课程方案研制工作质量提升策略 |
(三)学校课程方案文本内容质量提升策略 |
二、跳绳运动单元课程方案研制过程及质量提升策略 |
(一)跳绳运动单元课程方案研制过程及分析 |
(二)单元课程方案研制工作质量提升策略 |
(三)单元课程方案文本内容质量提升策略 |
第五章 L小学跳绳运动单元课程实施(DO)质量提升策略个案分析 |
一、“小绳王·反摇争霸赛”单元课程实施过程及分析 |
(一)第一轮单元课程实施行动研究及分析 |
(二)第二轮单元课程实施行动研究及分析 |
二、单元课程实施质量提升策略 |
(一)建立教师共同体,培养团队工匠精神 |
(二)加大校本教研力度,建立共同参与的协同机制 |
(三)以行动研究为路径,持续提升单元教学质量 |
(四)以课堂教学改革为核心,系统提升单元教学质量 |
第六章 L小学跳绳运动课程评价(CHECK)质量提升策略个案分析 |
一、单元课程实施质量的监控策略 |
(一)建立监控组织机制,明确工作职责 |
(二)明确检查流程,全面收集信息 |
(三)建立检查制度,加大过程监控 |
二、单元课程实施结果的质量评价策略 |
(一)建立课程评价运行机制,提高评价内容的科学性 |
(二)采用多样的评价方式,综合评价学生体育素养的发展状况 |
(三)运用多样的评价方法,评价教师课程开发能力的发展状况 |
第七章 L小学跳绳运动课程改进(ACTION)策略 |
一、检查与评价报告,形成制度和标准 |
(一)检查与评价报告的方式 |
(二)形成标准和制度 |
二、优化改进措施,推广应用成果 |
(一)立足常态化机制建设,形成可复制的经验 |
(二)加强电子课程资源包建设,形成可推广的成果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一、研究结论 |
(一)校本课程开发质量提升是系统推进、环环相扣、循环上升的过程 |
(二)教师课程开发能力是校本课程开发质量提升的关键 |
(三)行动研究是校本课程开发质量提升的有效方法 |
(四)课程审议制度是校本课程开发质量提升的重要保障 |
二、反思与展望 |
(一)反思 |
(二)展望 |
参考文献 |
一、中文文献(按姓氏首字母先后排序) |
(一)着作类 |
(二)期刊论文类 |
(三)学位论文类 |
(四)其他 |
二、外文文献(按首字母的顺讯排列) |
后记 |
(9)高中生英语演讲能力培养行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高中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缘由 |
1.1.2 新高考制度的变化:听力口语考试走进英语高考 |
1.1.3 笔者的教学理念:相信学生能够在适合的舞台上翩翩起舞 |
1.1.4 培养英语演讲能力的重要作用 |
1.2 问题的提出 |
1.2.1 初始的研究问题 |
1.2.2 问题的提炼与聚焦 |
1.3 研究意义 |
1.3.1 实践价值 |
1.3.2 理论价值 |
1.4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核心概念的界定与研究 |
2.1.1 关于演讲概念的研究与界定 |
2.1.2 英语演讲 |
2.1.3 关于演讲能力的界定与研究 |
2.1.4 关于(英语)演讲能力的培养研究 |
2.2 英语演讲学习与教学的研究现状 |
2.2.1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
2.2.2 国外新近研究现状 |
2.2.3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合评述 |
2.3 行动研究及其在外语教学研究的应用 |
2.3.1 行动研究的缘起与发展 |
2.3.2 行动研究的概念界定 |
2.3.3 行动研究的特点 |
2.3.4 行动研究的过程 |
2.3.5 行动研究与传统教育研究的区别 |
2.3.6 行动研究在外语教学研究中的应用 |
2.3.7 本课题所采用的行动研究模式 |
2.4 相关理论基础及在本研究中的应用 |
2.4.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2.4.2 语言输入输出理论 |
2.4.3 任务型语言教学法 |
2.4.4 项目学习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研究设计与测量工具的编制 |
3.1 研究对象的背景分析 |
3.2 研究对照样本的选择与确定 |
3.3 研究方法 |
3.4 研究思路与过程 |
3.4.1 总体思路 |
3.4.2 .实施步骤 |
3.4.3 研究过程 |
3.5 数据的收集和分析 |
3.5.1 数据收集 |
3.5.2 数据分析 |
3.6 研究的伦理考量 |
3.7 高中生英语演讲能力测量工具的编制 |
3.7.1 明确研究目的,研究相关理论和文献资料 |
3.7.2 研究对象的特征与英语学习现状 |
3.7.3 高中生英语演讲能力的维度与量化指标的初步确认 |
3.7.4 修改、完善量化指标,确定具体测量题项 |
3.7.5 评价量表的效度和信度分析 |
3.7.6 确定高中生英语演讲能力评价量表 |
3.8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第一轮行动研究:尝试和探索——让学生“有机会开口说英语” |
4.1 第一轮行动问题确立与假设 |
4.1.1 问题的确立 |
4.1.2 对问题的假设性分析 |
4.2 制定和实施行动研究计划 |
4.2.1 制定行动计划 |
4.2.2 实施行动研究 |
4.3 第一轮行动研究总结与反思 |
4.3.1 研究过程总结 |
4.3.2 行动研究结果 |
4.3.3 第一轮行动研究反思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第二轮行动研究:调整和改进—让学生“更愿意登台讲英语” |
5.1 第二轮行动问题确立与假设 |
5.1.1 问题的确立 |
5.1.2 问题假设性分析 |
5.2 制定和实施行动研究计划 |
5.2.1 制定行动计划 |
5.2.2 实施行动研究 |
5.3 第二轮行动研究总结与反思 |
5.3.1 研究过程总结 |
5.3.2 行动研究结果 |
5.3.3 进一步总结与反思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第三轮行动研究:提升和完善—让学生“更好地公开‘秀’英语” |
6.1 第三轮行动问题确立与假设 |
6.1.1 问题的确立 |
6.1.2 问题假设性分析 |
6.2 制定和实施行动研究计划 |
6.2.1 制定行动计划 |
6.2.2 实施行动研究 |
6.3 第三轮行动研究总结与反思 |
6.3.1 研究过程总结 |
6.3.2 行动研究结果 |
6.3.3 第三轮行动研究反思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反思与结论 |
7.1 三轮行动研究总结 |
7.1.1 测试数据 |
7.1.2 问卷调查 |
7.1.3 学生的学习反思 |
7.1.4 笔者的教学反思 |
7.1.5 访谈 |
7.2 研究反思 |
7.2.1 研究对学生的影响 |
7.2.2 研究对笔者及课堂教学的影响 |
7.2.3 研究对学校整体教学生态的影响 |
7.2.4 高中生英语演讲能力培养策略的构建 |
7.2.5 研究成果的局限性 |
7.3 研究结论 |
7.4 本研究的创新点 |
7.5 研究局限和有待改进的空间 |
7.6 研究展望 |
7.7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10)小学语文教师课堂理答行为现状及对策研究 ——以扬州市W小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研究的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四、研究思路和方法 |
五、研究创新 |
第一章 小学语文教师课堂理答行为的理性思考 |
一、核心概念界定 |
(一) 理答行为 |
(二) 语文课堂教师理答行为 |
二、小学语文教师理答教学的相关文件解读 |
(一) 教师理答行为的要求与建议 |
(二) 对教师理答行为教学的解读 |
三、小学语文教师课堂理答行为的理论基础 |
(一) 发展性评价理论 |
(二) 交往行为理论 |
(三)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四、小学语文教师课堂理答行为的类型 |
(一) 语言理答行为 |
(二) 非语言理答行为 |
五、小学语文教师课堂理答行为改进的意义 |
(一) 让课堂充满智慧 |
(二) 让教师的语文教学能力得以成长 |
第二章 小学语文教师课堂理答行为现状调查—以扬州市W小学为例 |
一、调查设计 |
(一) 调查对象 |
(二) 调查方法 |
二、W小学语文教师课堂理答行为现状 |
(一) 教师对课堂理答行为内涵与意义的理解情况 |
(二) 教师对课堂理答行为的预设情况 |
(三) 教师对课堂理答行为方式的选择和使用情况 |
(四) 教师对课堂理答的反思情况 |
(五) 学生眼中的教师课堂理答行为—学生问卷分析 |
第三章 小学语文教师课堂理答行为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
一、W小学语文教师课堂理答存在的问题分析 |
(一) 教师对理答内涵理解浅显 |
(二) 教师对课堂理答的预设不充分 |
(三) 教师缺乏恰当科学的理答技巧 |
(四) 教师的自我理答反思不足 |
二、W小学语文教师课堂理答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 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束缚 |
(二) 教师专业化程度有待提高 |
(三) 教师课堂理答经验的限制 |
(四) 教师自我理答反思氛围的缺失 |
第四章 小学语文教师课堂理答行为改进的对策 |
一、增强教师的理答意识 |
(一) 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理答观念 |
(二) 强化“师生对话”的思维 |
二、重视理答的预设 |
(一) 充分解读教材,把握教学目标 |
(二) 精心设计教学,充分考量预设 |
三、合理运用理答技巧 |
(一) 课堂激趣,魅力理答的内在动力 |
(二) 掌控理答时机,发挥教学机智 |
(三) 锤炼理答语言,塑造教学风格 |
四、注重理答的反思与提升 |
(一) 及时反思,寻找自身特点 |
(二) 学习理论,提升艺术风格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四、试论发展性教师评价模式的建构及操作策略(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深度教学理念的中职课堂师生互动实证研究 ——以某市S校旅游专业课程为例[D]. 林丽萍.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2]高中思想政治课议题式教学研究[D]. 黄宁. 辽宁师范大学, 2021(09)
- [3]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研究 ——以H省17所本科院校为例[D]. 戚晓思. 华东师范大学, 2021(02)
- [4]小学数学“有过程的归纳教学”模式建构[D]. 石迎春. 东北师范大学, 2021(09)
- [5]初中文言文群文阅读教学实践研究[D]. 胡亚南. 贵州师范大学, 2021(11)
- [6]中职学校汽车类专业学生学业成绩发展性评价研究[D]. 梁杭玲. 浙江工业大学, 2020(03)
- [7]高中思想政治课议题式教学评价研究[D]. 任海霞. 河北师范大学, 2020(07)
- [8]基于PDCA模型的校本课程开发质量提升策略研究 ——以L小学跳绳运动课程为个案[D]. 邓宏.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6)
- [9]高中生英语演讲能力培养行动研究[D]. 李向勤. 华东师范大学, 2019(02)
- [10]小学语文教师课堂理答行为现状及对策研究 ——以扬州市W小学为例[D]. 郭晓满. 扬州大学, 201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