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型砂湿度自动控制装置(论文文献综述)
韦思渊[1](1966)在《型砂湿度的自动检测和自动控制》文中指出 一、概述目前国内外对型砂湿度进行检测和控制的方法虽很多,但具有良好使用效果和经济价值的却较少。近期生产上采用较多的还是烘干法和电测法。针对我厂新铸工车间的砂处理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化水平(配料均已实现了自动控制)而混砂周期又不允许过长(2~5分/次)。很显然,用烘干法是无法实现型砂湿度的自动调节的;用电测法虽然既简单又迅速,但由于对型砂成份、紧实度等的变化较敏感,故其使用效果也不甚佳。最近我们根据一些资料的报导,从简单的过筛原理出发对型砂的湿度变化规律进行了一年多时间的摸索试验。寻求到了一种能够对型砂湿度进行有效测定和自动控制的方法——可
穆大伟[2](2017)在《城市建筑农业环境适应性与相关技术研究》文中提出在城镇化快速发展过程中,我国耕地紧张局势越加严重,城市生态环境持续恶化。开展具备农业生产功能的城市建筑环境适应性与种植技术研究,能够有效补偿耕地面积,减少资源消耗,改善城市生态,使城市产生从单纯的资源消耗型向生产型的革新性转变,具有重要的经济、社会、生态和学术意义。课题以居住建筑和办公建筑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实地调研、理论整合、种植试验、计算机模型建构等方法进行研究。主要研究方面:系统梳理有农建筑理论,农业城市环境适应性、建筑环境适应性研究,建筑农业种植技术、品种选择技术研究、屋顶温室有农建筑范式研究。研究内容:(1)在生产性城市理论指导下,系统梳理有农建筑理论。有农建筑是在传统民用建筑基础上,采用现代农业技术和环境调控手段,系统耦合人居生活与农业生产活动,构筑“建筑—农业—人”一体化生态系统,具备农业生产功能的工业建筑和民用建筑。(2)城市环境与传统农田环境差异较大,论文以城市雨水和城市空气条件下蔬菜适应性为切入点进行种植试验研究,测量蔬菜光合速率、根系活力、维生素含量和重金属含量等蔬菜品质指标和生理指标,探讨农业在城市环境中的适应性。(3)对比分析蔬菜和人体对环境的要求,提出人菜共生空间光照、温度、湿度、气流等环境指标。测量客厅、办公室、阳台、屋顶的光照强度、温度、湿度、CO2浓度,分析蔬菜在建筑环境中的适应性。进行建筑蔬菜种植试验,测量生理指标与产量,计算蔬菜绿量和固碳吸氧量,探讨蔬菜生产建筑环境适应性和生态效益。(4)结合设施农业技术和立体绿化技术,筛选建筑农业种植技术:覆土种植、栽培槽种植、栽培块种植、水培种植。提出建筑农业新技术:透气型砂栽培技术。该技术可实现不更换栽培基质持续生产,是更加适宜建筑环境的农业种植技术。进行透气型砂栽培生菜种植试验研究,论证透气型砂栽培技术可行性。(5)提出建筑农业品种选择基本原则,系统整理120种蔬菜环境要求数据,建立建筑蔬菜品种选择专家系统。以建筑农业微空间和中国农业气候区划为基础,进行建筑农业气候区划。(6)进行屋顶温室有农建筑专题研究,探索日光温室、现代温室和建筑屋顶结合的具体模式,并将光伏与屋顶温室进行结合,使建筑具备能源生产和农业生产的功能。利用Design Builder模拟屋顶温室、屋顶农业和普通建筑的能耗,探讨屋顶温室的节能性。论文阐述了有农建筑的内涵,通过调查研究、理论研究、试验研究、模拟研究对农业城市适应性、建筑适应性、建筑农业种植技术、建筑蔬菜品种选择技术、屋顶温室有农建筑模型与能耗进行了研究。结论如下:(1)城市雨水和城市空气环境下的蔬菜生长势弱,商品产量低,营养品质较好,重金属As、Cd、Pb含量满足国家标准食品安全要求,城市雨水可作为农业灌溉用水,交通路口不宜进行蔬菜商品生产;在人菜共生建筑空间中,蔬菜要求光照强度3000lux以上,远高于人居环境要求,需要解决补光而不产生眩光的问题,人菜温度、湿度、通风环境要求范围较为接近,人菜CO2和O2具有互补作用;通过办公建筑和居住建筑环境测量试验和种植试验研究证明人菜共生是可行的,种植试验表明,南向窗台、南向阳台和西向阳台单株生物量分别为163.15g、138.08g、132.42g,显着高于北向窗台19.01g和屋顶31.67g,不同空间蔬菜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固碳吸氧量和绿量差异明显。(2)提出建筑农业三原则:对人工作和生活影响小、对建筑环境影响小、种植管理简单,筛选出建筑农业适宜技术:覆土栽培技术、栽培槽技术、栽培块种植技术、栽培箱种植技术、水培技术;提供新的建筑农业种植技术:透气型砂栽培技术,试验证明透气型砂栽培技术是可行的;建立120种蔬菜环境指标数据库,建立品种选择专家系统,进行建筑农业气候区划,解决了建筑蔬菜品种选择问题。(3)探索通过屋顶温室进行农业、能源复合式生产的有农建筑范式;Design Builder软件模拟表明屋顶现代温室和相连建筑顶层的全年能耗为80802 Kwh,露地现代温室+没有屋顶温室的建筑顶层全年能耗为90429 Kwh,全年节能9627 Kwh,露地日光温室+普通建筑顶层全年能耗为48806 Kwh,屋顶日光温室和建筑顶层全年能耗为46924 Kwh,全年节能1882 Kwh,证明屋顶温室是节能的。论文为有农建筑和生产型建筑系统构筑做了部分工作,属于生产性城市理论体系研究,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于垂直农业的生产型民用建筑系统构筑》(项目批准号:51568017)的部分研究成果,为生态建筑设计探索新方法,为可持续城镇建设提供新思路。
于震宗[3](2006)在《湿型铸铁件生产中一些与型砂有关的问题解答》文中提出(一)与粘砂和煤粉有关的问题 (1)Questions related with penetration/burn-in defect and coal dust 近年来,笔者接触到一些湿型铸铁工厂提出有关型砂和铸件表面质量的实际问题。这些问题影响到产生各种表面缺陷,给生产带来很多困难。实际上,只要采取适当措施,这些困难都有可能减少,甚至可以彻底解决。考虑到可能还有其他工厂也存在类似情况,因此将各种问题回忆整理,并归纳成几类,冒昧提出个人不成熟见解,供业界同仁参考,并望多加指正。 1.辽宁省某厂生产出口湿型铸铁件,但铸件表面有粘砂缺陷。外国客户认为工厂型砂所用内
石玉池[4](1997)在《大批量生产湿砂型铸造型砂质量的控制》文中研究说明湿砂型铸造仍是当前铸铁件大批量生产主要的铸造方法,高质量的型砂则是获得优质铸件的关键之一。因此对型砂应从原材料的选用与处理、型砂的混制、循环砂的控制和管理等方面严加控制,以确保型砂的质量。
刘玉孟[5](1998)在《高密度紧实造型对型砂制备及砂处理系统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随着汽车及拖运机械制造业的快速发展,对粘土砂湿型造型的铸件尺寸精度、几何形状及位置误差和表面粗糙度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此相适应的是包括有箱和无箱的高压造型、空气冲击有箱造型及气流+压实有箱造型等高密度紧实造型线在大批大量铸件生产中占了主导位置。仅在最近的15年期间,我国新建和改造的高密度紧实的造型线就有100多条,这将对提高我国铸件生产的水平起着关键的作用。
陈梅[6](2020)在《基于电容传感器的机制砂含水率在线检测系统研究》文中认为在混凝土的制备中,方便就地取材且价格低廉的砂料是一个重要建筑原材料,其中,影响混凝土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砂料的含水率。目前针对砂料的含水率方法多种多样,除传统的烘干法测量含水率外,还有电阻法、电感法、中子检测法等,但上述几种方法多为离线测量,耗时较长且存在取样不准确的情况。本文将针对机制砂含水率检测研制一款具有高精度的变介电常数电容传感器,其非接触的在线测量方式有效避免了因含水率分布不均而造成测量结果重复性低、迟滞误差大、线性度差等缺点。电容因其灵敏的动态响应,可在短时间内有效捕捉到pF级别的电容改变量,十分适用于对精密度要求较高的含水率测量。在电容传感器的实际应用中,电容极板的侧边由于极板厚度的存在会有少量弧形电场线的产生,引起电容的边缘效应。本文将利用边缘效应针对机制砂含水率检测设计一款电容测量装置为平板、可装载在大型传送带上的电容传感器测量装置。通过理论分析及实验验证,研制了一种基于电容边缘效应并带有一定角度的平板式电容测头,通过对电容极板的形状及机械结构的优化,提高了电容传感器的测量精度,实现了在不影响机制砂运动形态的情况下对其进行含水率的在线监测。通过高精密集成芯片CAV444及其配套的检测电路,利用串口与PC端通讯并基于VS平台设计完成PC端的人机交互界面,运用分布图法进行误差处理,实现了基于电容传感器的机制砂含水率在线检测系统的数据处理及含水率结果输出。通过对使用场景的考察可知目前施工中机制砂的含水率一般在5%以内,因此所研制的含水率电容传感器的测量范围为0%5%,经实验测量,含水率电容传感器输出电压为05V,迟滞误差不大于2%,重复性误差不大于1.6%,测量误差不大于6.2%。实验数据表明,所研制的基于电容传感器的机制砂含水率在线检测系统具有较强的抗干扰能力,在测量范围内可进行高精度的在线检测。
陈少梅,胡菊芳,朱世根[7](2001)在《型砂水分测控仪的发展》文中研究说明概述了各种型砂水分测量方法的基本原理和特点。简要介绍了目前各类型砂水分测控仪。探讨了型砂水分测控仪的发展趋势。
谢一华[8](1980)在《型砂成型性自动控制器的试验研究》文中提出目前型砂湿度的自动检测和自动控制的方法颇多,但这些方法都不能反映型砂实际的造型性能。我们根据型砂的过筛原理设计了一种型砂成型性自动控制器(简称控制器),用来达到检测和控制型砂性能的目的(即筛法水控)。该控制器已使用近一年,对控制型砂的性能起到了良好的作用。本文介绍了控制器的原理与结构,并着重介绍了在调试和使用中的情况。
黄天佑,刘立东,胡永沂,童本行[9](1997)在《THMC型砂水分自动控制系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介结了一种适用于粘土湿型砂的新型型砂水分控制系统。它以工业控制计算机(IPC)为主控制机,采用自行研制的高精度湿度传感器,可同时对数台混砂机进行水分控制。该系统应用先进的数据采集和自动控制技术,具有控制精度高、运行可靠、安装操作方便等特点,适合我国铸造生产的实际需要。
赵书诚[10](2000)在《型砂质量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文中研究说明保证型砂质量是现代化大批量铸造生产中的一个关键问题。针对生产中型砂质量存在的问题,介绍了提高型砂质量的措施,包括合理选用原材料、合理控制型砂组分、合理控制型砂水分和温度、正确地配制型砂、完善砂处理系统、加强型砂质量管理等。
二、型砂湿度自动控制装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型砂湿度自动控制装置(论文提纲范文)
(2)城市建筑农业环境适应性与相关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都市农业 |
1.2.2 设施农业 |
1.2.3 立体绿化 |
1.3 研究范围的界定 |
1.4 研究方法 |
1.5 研究框架 |
1.6 创新点 |
第2章 有农建筑与产能建筑 |
2.1 有农建筑 |
2.1.1 垂直农场 |
2.1.2 有农建筑 |
2.2 产能建筑 |
2.2.1 被动房 |
2.2.2 产能房 |
2.3 生产型建筑 |
第3章 农业的城市环境适应性研究 |
3.1 城市雨水种菜可行性试验研究 |
3.1.1 国内外研究进展 |
3.1.2 材料与方法 |
3.1.3 结果与分析 |
3.1.4 结论 |
3.2 城市道路环境生菜环境适应性研究 |
3.2.1 材料与方法 |
3.2.2 结果与分析 |
3.2.3 讨论 |
3.2.4 结论 |
第4章 农业的建筑环境适应性研究 |
4.1 建筑农业环境理论分析 |
4.1.1 蔬菜对环境的要求 |
4.1.2 人菜共生环境研究 |
4.2 建筑农业环境试验研究 |
4.2.1 材料与方法 |
4.2.2 结果与分析 |
4.3 建筑农业环境适应性和生态效益研究 |
4.3.1 材料与方法 |
4.3.2 结果与分析 |
4.3.3 讨论 |
4.3.4 结论 |
第5章 建筑农业种植技术研究 |
5.1 建筑农业蔬菜种植技术 |
5.1.1 覆土种植 |
5.1.2 栽培槽 |
5.1.3 栽培块 |
5.1.4 栽培箱 |
5.1.5 水培 |
5.1.6 栽培基质 |
5.2 建筑农业新技术:透气型砂栽培技术 |
5.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5.2.2 透气型砂栽培床 |
5.2.3 砂的理化指标研究 |
5.2.4 水肥控制技术研究 |
5.2.5 砂栽培的特点 |
5.3 透气型砂栽培技术试验研究 |
5.3.1 研究现状 |
5.3.2 材料与方法 |
5.3.3 结果与分析 |
5.3.4 讨论与结论 |
第6章 建筑农业品种选择技术研究 |
6.1 品种选择原则 |
6.1.1 研究现状 |
6.1.2 品种选择原则 |
6.2 品种选择专家系统 |
6.2.1 蔬菜品种数据库 |
6.2.2 品种选择专家系统 |
6.3 建筑农业气候区划 |
6.3.1 建筑农业空间微气候类型 |
6.3.2 建筑农业气候区划 |
6.3.3 建筑农业气候区评述 |
第7章 温室与屋顶温室 |
7.1 温室 |
7.1.1 日光温室 |
7.1.2 现代温室 |
7.1.3 温室环境调控系统 |
7.2 光伏温室:农业与能源复合式生产 |
7.2.1 研究现状 |
7.2.2 农业光伏电池 |
7.2.3 光伏温室的光环境 |
7.2.4 光伏温室设计 |
7.2.5 实践案例 |
7.3 温室环境试验研究 |
7.3.1 材料与方法 |
7.3.2 结果与分析 |
7.3.3 结论 |
7.4 屋顶温室 |
7.4.1 研究现状 |
7.4.2 实践案例 |
7.4.3 屋顶温室类型 |
7.5 屋顶温室模型构建 |
7.5.1 生产性设计理念 |
7.5.2 屋顶日光温室 |
7.5.3 屋顶现代温室 |
7.5.4 屋顶温室透明覆盖材料 |
7.6 屋顶温室生产潜力研究 |
7.6.1 评估模型的建立 |
7.6.2 天津市屋顶温室面积 |
7.6.3 屋顶温室的生产潜力 |
7.6.4 自给率分析 |
7.6.5 结果与讨论 |
7.7 屋顶温室能耗模拟研究 |
7.7.1 能耗模拟分析软件 |
7.7.2 建筑能耗模型 |
7.7.3 能耗模拟参数设置 |
7.7.4 能耗模拟结果与分析 |
7.7.5 能耗模拟结论 |
总结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6)基于电容传感器的机制砂含水率在线检测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含水率电容传感器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课题研究内容和结构安排 |
1.4 论文架构 |
第2章 机制砂含水率电容传感器的测量装置设计 |
2.1 引言 |
2.2 含水率电容传感器的工作原理 |
2.2.1 常用含水率电容传感器介绍 |
2.2.2 边缘效应 |
2.3 基于边缘效应的含水率电容传感器测头设计 |
2.3.1 含水率电容传感器的测头制作及注意事项 |
2.3.2 含水率电容测头设计思路 |
2.3.3 第一代基于边缘效应的含水率电容传感器测头设计 |
2.3.4 测头的具体工作方式 |
2.4 第二代基于边缘效应的含水率电容传感器测头设计 |
2.4.1 第二代含水率电容测头的结构设计 |
2.4.2 测头电容与含水率的关系 |
2.4.3 成品展示与分析 |
2.5 基于边缘效应的含水率电容传感器测头整体设计 |
2.5.1 进料口机械结构设计 |
2.5.2 测头底座整体设计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机制砂含水率电容传感器硬件电路设计 |
3.1 系统总体设计 |
3.2 数据采集模块设计 |
3.2.1 电容电压转换电路 |
3.2.2 CAV444芯片介绍 |
3.2.3 CAV444电路参数确定 |
3.2.4 TL431参考电压电路 |
3.2.5 INA118芯片差分放大电路 |
3.3 数据处理模块设计 |
3.4 STM32模块电路设计 |
3.5 电源电路设计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机制砂含水率电容传感器软件部分设计 |
4.1 软件开发平台介绍 |
4.1.1 主程序开发平台Keil |
4.1.2 PC端人机交互界面开发平台VS |
4.1.3 μC/OS-II操作系统 |
4.2 电容电压模块软件设计 |
4.2.1 电容电压模块主程序设计 |
4.2.2 采集及差分放大设计 |
4.2.3 数模转换设计 |
4.3 主程序软件设计 |
4.3.1 主程序模块整体设计 |
4.3.2 误差分析及处理 |
4.4 PC端界面设计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机制砂含水率电容传感器实验设计及分析 |
5.1 引言 |
5.2 实验载体设计 |
5.3 含水率电容传感器标定实验设计 |
5.3.1 最小二乘公式拟合 |
5.3.2 实验分析 |
5.4 迟滞分析 |
5.5 重复性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10)型砂质量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 提高型砂质量的重要性 |
2 型砂使用中的问题 |
2.1 循环用砂的变化 |
2.2 型砂使用中存在的问题 |
3 提高型砂质量的措施 |
3.1 合理选用原材料 |
3.1.1 造型用原砂 |
3.1.2 膨润土 (粘土) |
3.2 合理控制型砂组分 |
3.2.1 限制细粉量 |
3.2.2 适当补充原材料 |
3.3 合理控制型砂水分 |
3.4 合理控制型砂温度 |
3.5 正确地配制型砂 |
3.5.1 适当补充新材料 |
3.5.2 合理控制混碾时间 |
3.5.3 配砂的定量要准确 |
3.7 加强型砂质量管理 |
3.7.1 贯彻ISO-9000 (GB/T19000) “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标准系列”与型砂质量控制结合。 |
3.7.2 增加有效控制手段。 |
4 结束语 |
四、型砂湿度自动控制装置(论文参考文献)
- [1]型砂湿度的自动检测和自动控制[J]. 韦思渊. 铸造机械, 1966(04)
- [2]城市建筑农业环境适应性与相关技术研究[D]. 穆大伟. 天津大学, 2017
- [3]湿型铸铁件生产中一些与型砂有关的问题解答[A]. 于震宗. 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第十一届全国铸造年会论文集, 2006
- [4]大批量生产湿砂型铸造型砂质量的控制[J]. 石玉池. 中国铸造装备与技术, 1997(03)
- [5]高密度紧实造型对型砂制备及砂处理系统设计[J]. 刘玉孟. 内燃机配件, 1998(06)
- [6]基于电容传感器的机制砂含水率在线检测系统研究[D]. 陈梅. 华侨大学, 2020(01)
- [7]型砂水分测控仪的发展[J]. 陈少梅,胡菊芳,朱世根. 现代铸铁, 2001(03)
- [8]型砂成型性自动控制器的试验研究[J]. 谢一华. 铸造机械, 1980(04)
- [9]THMC型砂水分自动控制系统[J]. 黄天佑,刘立东,胡永沂,童本行. 中国铸造装备与技术, 1997(05)
- [10]型砂质量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J]. 赵书诚. 中国铸造装备与技术, 2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