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厚矿体地下开采新方案(论文文献综述)
马正林,吴苏,张丹丹,刘明江[1](2021)在《有轨运输无轨出矿联合工艺在某铜矿急倾斜中厚矿体中的应用及分析》文中研究说明为了促进某矿急倾斜中厚矿体开采由传统的有轨向无轨化过渡,提出了有轨运输无轨出矿的联合工艺。结合香格里拉某铜矿采场的工程现状,对阶段空场法的底部结构和采准系统进行优化,采用FLAC3D有限差分法软件对优化后的底部结构进行数值模拟分析。结果表明:(1)有轨运输无轨出矿的联合工艺可运用于正在向无轨化开采转型的急倾斜中厚矿体采场中;(2)联合工艺的底部结构由无轨出矿水平和现有的有轨运输水平构成;(3)出矿联道与装矿进路的交叉口处出现了较明显的应力集中,相邻2条装矿进路之间的应力集中与位移变化呈连续分布。
戴超群,吴爱祥,鲍伟伟[2](2018)在《某急倾斜中厚矿体的分段凿岩阶段矿房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赣南某硅矿属于急倾斜中厚矿体。针对原采矿方法中存在的生产成本高,排土场占地面积大,环境污染严重,矿石损失贫化率高的问题,提出了分段凿岩阶段矿房法开采新方案。新方案基于矿体和围岩均稳固的矿岩性质,设计采场的长度、阶段高度分别为60 m、50 m,采用机械化程度高的ZWY-60/15T0型扒矿机联合DKC12地下矿用汽车回采,增大采场生产能力,降低矿石的损失率和贫化率,减少矿石开采成本。生产实践表明:新方案经济效益明显增加,采矿成本每吨降低17.8%,矿石损失率和贫化率分别下降4个百分点和5个百分点,进一步实现了矿山高效开采和保障了采矿的作业安全,可为其他类似矿山的开采提供借鉴。
宋德林[3](2017)在《西石门铁矿北区难采矿体崩落法安全高效开采工艺技术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易采铁矿资源的大量消耗和国民经济发展对铁矿石需求量的不断增大,我国复杂难采铁矿资源逐渐投入开采规划,其中松软破碎矿体、受复杂民采空区破坏矿体、以及原开采区域的矿柱矿量,是目前投入开采的复杂难采矿体的主要组成部分,解决这三类矿体安全高效开采的工艺技术难题,对保障国内铁矿石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西石门铁矿北区是具有上述三种类型难采矿体的典型矿山,存在大量的高应力破碎矿体、复杂空区矿体与矿柱矿量,由于缺少适宜的开采工艺技术,这些矿体均未得到有效开采。本文运用三律(岩体冒落规律,散体流动规律与地压活动规律)适应性理论,对这些难采矿体,分别进行了改进分段崩落法开采工艺技术的试验研究工作,优化了无底柱分段崩落法的采场结构参数、改进了回采顺序与采空区管理方式、优选了采准巷道支护技术,解决了采场地压与采空区岩移控制、以及复杂残矿精益回收等技术难题,形成了这三类难采矿体崩落法安全高效开采的实用工艺技术。论文主要进行了如下几方面研究工作:(1)在现场调研与矿岩稳定性分级的基础上,分析计算出,在矿山开采中段,矿体与顶板近矿围岩临界冒落跨度的最大值分别为16.7 m与20.2 m,据此提出了双进路齐头并退的回采方式,使回采时空适应了矿体与近矿围岩的可冒性。(2)采用达孔量法测定了矿石散体的流动参数,并据此分析了矿石散体的流动粘滞性,结合采场地压控制需要,分析确定了无底柱分段崩落法的采场结构参数,提高了缓倾斜矿体崩落法开采的矿石回采率。(3)采用现场调查统计分析与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采场地压活动规律,揭示了巷道持续变形、顶板冒落、两帮内收、底鼓等破坏特性的机理,提出楔形体压力作用区的新概念,优选了采准工程的支护形式,保障了三类复杂难采矿体采准工程的可靠性。(4)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综合考虑采场结构参数、巷道布置、回采顺序、铲运设备选型、掘进支护、放矿控制、导流放出等,提出了适合矿山条件的高应力破碎矿体的强掘强支强采技术。(5)对于复杂空区矿体,评估了突水危险源和水源补给条件,制定了空区钻孔探测和疏水方案;分析了下盘损失矿量的位置、构成、形态,并给出了损失矿量的计算方法。在此基础上,从避免空区危害、减少下盘损失和降低采准工程掘支难度的角度出发,研究提出了分段诱导冒落安全高效开采方案。(6)依据临界散体柱支撑理论,采用废石充填塌陷坑的方法,提高采空区冒透地表的塌陷角,缩小了保安矿柱的范围,并根据可采矿柱条件,提出了地表用磁滑轮甩弃废石随时充填塌陷区、地下用平底堑沟诱导冒落法缩采矿柱的新方法,既保障了矿柱的保安功能,又实现了矿柱释放矿量的安全回采。本文提出的强掘强支强采技术、空区钻孔探测技术、充水空区疏干方案、矿柱缩采技术、采准工程支护技术等,已经在西石门北区得到实际应用,取得良好技术经济效果。生产实践与理论分析表明,这些按三律适应性原理研究提出的工艺技术,包括分段诱导冒落开采技术,能够高度适应北区复杂难采矿体条件,可实现破碎矿体、复杂空区矿体与矿柱矿量的安全高效开采。
马姣阳[4](2017)在《急倾斜破碎中厚矿体进路诱导冒落法及其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我国金属矿床地下开采中,急倾斜中厚矿体约占20%,随着采深的增大与复杂难采铁矿床的逐步投入开采,此类矿体中破碎难采矿体的比例逐渐增多。如何安全高效开采此类破碎难采矿体,对提高矿产资源利用率意义重大。本文运用三律(岩体冒落规律,散体流动规律与地压活动规律)适应性高效开采理论,系统地研究了急倾斜破碎中厚矿体的进路诱导冒落法开采技术,为此类难采矿体开辟高效开采的新途径。首先、在分析矿岩可冒性的基础上,结合结拱实验研究了进路诱导冒落法的最小采幅宽度,分析建立了进路诱导冒落法开采的适用条件。其次、针对急倾斜破碎中厚矿体的诱导冒落与冒落矿石的移动空间条件,提出了以沿脉回采进路为诱导与回收工程的采场结构,并给出了诱导冒落区与强制崩落区的划分方法,以及根据散体流动特性选择诱导工程结构参数的方法。第三、实验研究了沿脉回采进路的位置与回采指标的定量关系,给出了不同倾角的破碎中厚矿体沿脉回采进路合理位置的确定方法。第四、给出了限制上盘围岩冒落、处理大块、回收残矿与工作面安全防护的工艺技术,以及软破矿岩巷道的掘进与支护技术,以此确保进路诱导冒落法的顺利实施。将文中提出的进路诱导冒落法用于建龙双鸭山铁矿北区矿体,提出了切割巷+斜排炮孔拉槽、两端退采的进路诱导冒落法开采方案,并选择在170m中段S3、S5采场进行了工业试验。由于试验采场上部存在大量残矿,其中S3采场内部还存在一个中小型空区。为此首先采取布置出矿横穿等措施对上部残矿进行回收,在此基础上,根据S3、S5试验采场条件,分析确定了采场结构参数,制定了进路诱导冒落法回采方案。并结合S3采场空区位置及矿体可冒性特点,提出崩落空区边部矿体诱导冒落的空区处理方案。试验过程跟踪观察发现,试验采场冒落块度良好,诱导区顶板冒透后,混岩率呈波动性上升,变化幅度与大块出露有关,上升速度与进路位置有关,进路位置不当或大块卡住出矿口,都严重增大混岩率。试验采场后期采用装药车装药,爆破效果显着提高。S3与S5试验都取得了良好的回采指标。理论分析与实际应用表明:进路诱导冒落法具有灵活、安全、经济等特点,可有效解决急倾斜破碎中厚矿体的开采难题。该法有效利用了矿体破碎容易冒落的特点,减少了采切工程量,是一种简单、高效的新型采矿方法,适用于矿石破碎、低品位难采的急倾斜中厚矿体,可达到低成本、高效率回采矿石的目的。
吴连贵[5](2017)在《缓倾斜中厚矿体充填法开采地压分布规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缓倾斜中厚矿体由于其特有的开采技术条件,使得这类矿体的开采成为世界性的采矿难题。为了安全开采条件复杂的缓倾斜中厚矿体,有必要弄清缓倾斜中厚矿体开采的地压分布规律。随着充填采矿法在我国缓倾斜中厚矿体地下开采中的不断普及应用,缓倾斜中厚矿体充填法开采地压分布规律研究已经成为矿山工程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武平紫金悦洋银多金属矿属于缓倾斜中厚矿体,主要采用点柱上向分层充填采矿法进行开采,随着矿山开采规模的不断加大,采空区增多,采矿方法不合理,充填效果不佳等原因,导致地下开采地压活动剧烈,严重影响了矿山安全开采。因此,有必要对该矿山缓倾斜中厚矿体充填法开采地压分布规律进行分析研究,掌握地压分布规律,有效控制地压活动,优化采矿方法,保证矿山安全生产。本论文根据矿山实际情况,分别开展了悦洋银多金属矿缓倾斜中厚矿体地压宏观调查研究、充填开采数值模拟研究和充填体力学试验研究,并基于所获得的缓倾斜中厚矿体充填法开采地压分布规律和充填体力学试验数据,对悦洋银多金属矿地压控制进行实践研究,优化了采矿方法。地压宏观调查表明矿山采空区顶板冒落严重,矿柱比较稳定,充填体出现破坏情况,充填效果不佳。为此,对该矿山进行三维数值模拟研究,从矿体厚度,倾角和开采高度三个方面分析缓倾斜中厚矿体充填法开采的地压分布规律。地压规律表明,顶板最大沉降值随矿体厚度的增加而增加,随矿体倾角的增加而减小。充填开采时,上分层开采受下分层充填体的影响,顶板最大下沉量有所增加,最大沉降区向下山方向移动,这也造成下部分层已充填区域上端顶板最大位移也随之增大,出现第二应力卸载区和顶板沉降区,影响充填体质量。全尾砂充填体力学试验获得了悦洋银多金属矿采矿方法优化所需的最佳配比参数和相关试验数据,为后续采矿方法优化设计提供实验数据。地压控制研究对悦洋银多金属矿缓倾斜中厚矿体点柱上向分层充填采矿法进行了点柱尺寸的优化和充填方案的优化,数值模拟结果表明优化后开采时应力位移状态基本相同,矿石损失率从20%减小到15%,充填后顶板下沉值从3.0cm降低为1.3cm,矿柱处应力集中程度也大大降低。地压监测结果表明采矿方法优化实验采场光弹应力计级数基本都在0.60级以下,采场次生应力较小,应力集中效果小,采场稳定。采矿方法优化有效利用了地压分布规律,减少了顶板冒落和矿石损失贫化率,保证矿山安全开采。
孙明志[6](2014)在《黑山铁矿露天转地下高效开采技术研究》文中认为黑山铁矿为岩浆侵入型大型钒钛磁铁矿床,露天开采至+650m水平后,转入地下应用无底柱分段崩落法开采。由于挂帮矿量少,而且在露天坑底部首采中段的主矿体尖灭再现严重,使得过渡期内产量衔接不上,同时由于矿岩夹杂产出,原设计的垂直走向布置进路的采场结构的矿石损失贫化过大。为提高过渡期产能与降低矿石损失贫化,本文开展了如下四方面内容的研究工作:第一、测定了散体流动参数与岩石点荷载强度,分析了矿岩可冒性,运用“三律”(地压活动规律、岩体冒落规律与散体流动规律)适应性原理,构建了沿脉布置进路的无底柱分段崩落法的采场结构,并优选了采场结构参数。第二、根据黑山铁矿的矿体赋存条件与矿岩稳固性特征,分析了现用采矿方法的对分枝矿体的不适应性,据此提出了分段空场—崩落组合采矿法开采方案。第三、针对不同矿岩条件,提出了运用诱导冒落技术形成覆盖层的技术方案。对于挂帮矿,用首采分段的连续回采面积诱导边坡围岩自然冒落形成覆盖层;对于露天坑底部多分枝矿体,多分段控制出矿诱导围岩自然冒落形成覆盖层。由此解除了回填废石对地下生产的制约关系,有效地释放了地下产能。第四、根据产量衔接需要,按三分段同时回采安排采场回采顺序及其采准进程,以此提高地下产能增长速度,缩短达产时间。通过上述内容的系统研究,开发了各类矿体条件的适宜采矿方法及其采场结构参数的确定方法,为黑山铁矿露天转地下过渡期安全高效开采提供了技术支撑。目前研究提出的各类矿体开采方案,均已被矿山采纳,正在实施中。
张东明,齐消寒,尹光志,李耀基,李小双[7](2013)在《钻孔电视在地下工程围岩稳定性计算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针对晋宁2号坑倾斜中厚矿体地下开采中的稳定性问题,通过现场勘查、室内试验以及数值模拟,对倾斜中厚磷矿体地下开采围岩稳定性进行计算.以往的计算中,选取的模型参数实际是岩石试样的力学参数,需要进行数学折算,才能应用于天然岩体.本文利用钻孔电视对现场进行钻孔勘探,结合Hoek-Brown经验公式,对岩石试样的力学性质进行评估和修正,使岩体力学参数更具合理性,进而对地下工程围岩稳定性进行数值模拟分析,可以得到更真实的计算结果.
李松[8](2013)在《缓倾斜中厚矿体开采条件下地表变形规律及岩层控制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地质调查的基础上,结合类似矿山的调研工作,通过室内矿岩物理力学性质实验,利用FLAC软件计算分析缓倾斜中厚矿体开采引起的地表变形机理,并结合现场监测,提出相应的岩层控制技术,最大限度地控制地表变形,以确保地下开采过程中地表及周围环境的正常运行。
韩智勇[9](2013)在《破碎倾斜中厚矿体分段崩落法开采技术研究》文中指出在我国金属矿床地下开采中,倾斜中厚矿体开采数目约占矿床开采总数的23%左右,其中有相当大的一部分为破碎难采矿体。这部分矿体崩落矿石移动空间条件差、对采准工程可靠性要求高,一旦采准工程遭到破坏,其负担的矿量将成为永久损失,即使采取补救措施使采场得到开采,也将面临矿石损失贫化大的难题。因此,破碎倾斜中厚矿体的开采问题,多年来一直是许多崩落法矿山急需解决的重大技术难题。中国有色建设集团于1998年从赞比亚联合铜矿有限公司(ZCCM)接手的谦比希铜矿,绝大部分矿体为典型的破碎倾斜中厚难采矿体。本文结合谦比希铜矿难采矿体条件,应用东北大学的“三律”适应性理论,从研究地压显现规律、岩体冒落规律和散体流动规律出发,系统地研究了应用无底柱分段崩落法开采的合理工艺技术,以使这类破碎倾斜中厚矿体得到高效安全开采。本文结合谦比希铜矿破碎倾斜中厚矿体的开采条件,围绕如下六方面内容展开研究工作。(1)通过对谦比希铜矿近矿岩体的结构面调查和点荷载试验、以及由此进行的各种类型岩体的稳定性分级,查明围岩的稳定性在稳定到极不稳定之间,其中矿体与近矿围岩中等稳定到极不稳定。通过分析矿岩可冒性得出,谦比希铜矿破碎倾斜中厚矿体,适合用巷道式作业的分段崩落法开采,并可依靠上盘围岩自然冒落形成分段崩落法的覆盖层。(2)实验得出谦比希铜矿的放出体下部较宽上部较窄,表明矿石散体的流动性差,因此,采用沿走向布置回采进路的无底柱分段崩落法开采时,为取得良好的回采指标,需要采用较大的崩岩高度,以充分回采下盘富矿带。(3)采用巷道变形监测方法,实测了采场回采过程中其下穿脉巷道的变形过程,同时结合现场调查的巷道垮冒现象,研究了谦比希铜矿矿体与近矿岩体的地压显现规律。研究得出,谦比希铜矿主采区的采动压力集中作用于层、节理发育的矿体与近矿围岩,有效卸压区用卸压角表示为90°-99°,在卸压区的上盘侧有一高应力区,范围约为6m。(4)根据采动压力分布及地压显现规律的统计分析结果,提出卸压与让压组合方案开采技术,使倾角38°-50°之间的破碎中厚矿体得到了有效开采。(5)根据散体流动规律分析了谦比希铜矿矿石损失贫化大的原因,并从改进废石漏斗的形成过程入手,提出了分段崩落法导流放矿技术,试验表明,该技术可有效改善放矿条件,显着降低了矿石的损失贫化。(6)对倾角23°~38°的不稳难采矿体,运用放矿理论的放矿口分流效应,增大分段出矿时采场内的散体移动带宽度,由此提出了双进路分流出矿崩落法开采技术。实验室模拟实验与现场工业试验表明,双进路分流出矿技术可明显改善矿石回采指标。理论研究与在谦比希铜矿的生产实践表明,本文提出的导流放矿技术、卸压与让压组合方案开采技术与双进路分流出矿技术,使无底柱分段崩落法的开采工艺技术得到长足改进,从而进一步拓宽了应用范围,可用于破碎倾斜中厚难采矿体,实现安全高效的开采目标。
常帅[10](2013)在《西石门铁矿复杂多空区矿体综合开采技术研究》文中提出西石门铁矿为接触交代矽卡岩型磁铁矿床,是我国冶金系统有名的难采矿山之一。上世纪九十年代遭到民采矿点的严重破坏,遗留大量复杂空区,其中大部分已冒落,部分空区随时可能冒落。由于空区对矿体完整性的破坏、冒落空区引起的岩移、以及未冒空区的安全危害,使这类原本难采的矿体更加难采。如何安全高效地开采这类复杂多空区矿体,成为西石门铁矿急需解决的重大生产技术难题。为此,本文采用现场调研、理论分析、数值模拟、现场工业试验相结合的方法,系统的研究了复杂多空区矿体的综合开采技术,完成了以下4方面内容的研究工作:(1)通过对无底柱分段崩落法及其相关变形采矿方法适应性的分析,依据多空区矿体分类的不同特点,在考虑岩体可冒性的基础上,分别提出多种新型采矿方法。针对复杂空区破坏矿体,提出斜进路与平底堑沟底部结构有机结合的新型开采方案,并针对不同的矿体倾角与厚度条件,提出双侧堑沟、串联堑沟、单堑沟及其与出矿巷道的不同联接方式,形成了适合复杂空区破坏矿体开采的新型采矿方法;针对民采区域内未被破坏矿体,依据矿体厚度变化以及底板出露厚层矽卡岩的矿岩条件,分别提出了单堑沟平底结构方案以及上盘侧堑沟落矿的无底柱分段崩落法改进方案;针对残矿的不同类型,提出采用进路式回收以及堑沟系列方法等多种回采方案。这三类多空区矿体的开采方案较好地解决了缓倾斜软破复杂多空区矿体的低损失安全高效开采的技术难题。(2)在分析岩体可冒性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岩体持续冒落临界值的崩落法上、下分区同步开采方案,使上部多空区矿体与下部原生矿体“贫富兼采”,以此达到提高生产能力与出矿品位的目的。同时,采用FLAC 3D软件分析验证了分区界限的合理性以及分区开采方案的安全可靠性。(3)在分析复杂开拓系统影响因素的基础上,考虑施工便利性以及快速施工要求,研究了深部开拓工程的快速施工方法,提出利用现有工程分段掘进井筒的技术措施和快速形成深部开拓系统的技术方案。此外,优化了浅部矿、岩的运输提升线路,较好地解决了浅部生产与深部开拓相互干扰的矛盾。(4)本着顺应地压显现规律和安全、实用的原则,提出由螺纹钢焊接可缩性金属拱架形成的整体拱棚过冒顶区技术,解决了冒顶区安全快速修复的技术难题。同时,在研究采准巷道地压显现规律及散体巷道特殊性的基础上,采用喷锚网+U型可缩性金属拱架支护技术,较好地解决了破碎矿体及地压显现较大部位的巷道稳定性问题;采用超前锚杆+U型可缩性金属拱架支护技术,较好地解决了西石门铁矿多空区软破矿体条件下的散体巷道的成巷难题,从而保障了高度难采矿段采矿生产的正常进行。理论研究与在西石门铁矿的实际应用表明,本文提出的复杂空区破坏矿体斜进路+平底出矿系列回采方案、民采区域内未被破坏矿体单堑沟以及无底柱分段崩落法改进方案、上、下分区同步开采技术、提升系统改进及分段掘进加快深部开拓的快速施工方法、整体拱棚过冒顶区技术,高度适应了西石门铁矿复杂多空区矿体的开采条件,由此形成的复杂多空区矿体综合开采技术,可实现该类矿体低损失、安全、高强度开采的目标。
二、厚矿体地下开采新方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厚矿体地下开采新方案(论文提纲范文)
(1)有轨运输无轨出矿联合工艺在某铜矿急倾斜中厚矿体中的应用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地质概况及开采现状 |
1.1 矿床赋存及开采技术条件 |
1.2 开采工程现状及存在问题 |
2 有轨运输无轨出矿的联合工艺 |
2.1 采场底部结构的优化 |
2.2 开拓采准系统的优化 |
3 联合工艺底部结构数值分析 |
3.1 岩体力学参数 |
3.2 围岩应力数值模拟分析 |
4 结论 |
(2)某急倾斜中厚矿体的分段凿岩阶段矿房法(论文提纲范文)
1 地质概况及开采技术条件 |
2 分段凿岩阶段矿房法 |
2.1 矿块及采场结构参数 |
2.2 采准切割工程 |
2.3 回采工艺 |
2.3.1 凿岩爆破 |
2.3.2 采场通风 |
2.3.3 矿石运搬 |
2.3.4 采空区处理 |
3 应用效果 |
4 结论 |
(3)西石门铁矿北区难采矿体崩落法安全高效开采工艺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需要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难采矿体开采技术研究现状 |
1.3.2 三律适应性高效开采理论及应用现状 |
1.3.3 采动岩移控制技术研究现状 |
1.3.4 软破围岩巷道支护理论与技术研究现状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西石门铁矿地质概况与生产问题 |
2.1 矿区自然地理 |
2.2 矿床地质特征 |
2.3 生产概况 |
2.4 采矿方法 |
2.5 北采区开采情况及遇到的问题 |
第三章 矿山三律特性研究 |
3.1 岩石力学参数测定 |
3.1.1 矿岩点荷载强度的测定 |
3.1.2 矿岩结构面调查 |
3.1.3 岩体基本质量指标计算与稳定性分级 |
3.1.4 基于Hoek-Brown准则的岩体强度参数估算 |
3.2 矿岩可冒性分析 |
3.3 矿石散体流动参数测定 |
3.3.1 实验材料制备与实验模型 |
3.3.2 实验结果 |
3.3.3 实验放出体形态 |
3.3.4 散体流动参数计算 |
3.3.5 散体流动特性分析 |
3.4 地压显现调查及活动规律分析 |
3.4.1 地压显现调查 |
3.4.2 地压显现形式及规律分析 |
3.4.3 地压显现原因及力学状态分析 |
3.4.4 底板和两帮围岩强度差异对破坏模式影响分析 |
3.5 小结 |
第四章 难采矿体开采工艺技术研究 |
4.1 矿柱矿量缩采技术 |
4.1.1 矿体开采条件 |
4.1.2 需要解决的开采技术问题 |
4.1.3 斜井保安矿柱合理尺寸研究 |
4.1.4 开采技术思想和方案 |
4.1.5 矿柱矿量开采安全性模拟验证 |
4.2 高应力破碎矿体强掘强支强采技术 |
4.2.1 矿体开采条件 |
4.2.2 开采技术难题分析 |
4.2.3 采场结构参数及回采顺序 |
4.2.4 超前锚杆预支护 |
4.2.5 掘进爆破 |
4.2.6 快速支护技术 |
4.2.7 落矿和回采 |
4.2.8 损失贫化控制 |
4.2.9 地压管理 |
4.3 复杂空区破坏矿体分段诱导冒落开采方案 |
4.3.1 矿体开采条件 |
4.3.2 开采过程中技术难题分析 |
4.3.3 矿床突水危害防治 |
4.3.4 空区冒落危害及防治 |
4.3.5 垂直进路无底柱分段崩落法下盘残留矿量研究 |
4.3.6 分段诱导冒落开采方案 |
4.4 小结 |
第五章 采准巷道掘支技术优化 |
5.1 矿山现用支护方式 |
5.2 原掘支存在问题分析 |
5.2.1 支护方式随机选择 |
5.2.2 对冒落机理认识不足 |
5.2.3 施工组织不合理 |
5.2.4 爆破问题 |
5.2.5 拱架支护下中深孔施工问题 |
5.2.6 锚网喷支护参数不适应 |
5.3 巷道掘支措施改进研究 |
5.3.1 软破矿岩掘支改进 |
5.3.2 高应力区域地压控制 |
5.3.3 大规模冒落部位掘支措施 |
5.3.4 粉矿固结体围岩巷道掘支技术 |
5.3.5 楔块冒落部位支护 |
5.3.6 拱架支护部位“T”型巷道开口 |
5.3.7 出矿口加强支护 |
5.4 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6.3 主要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着、获奖情况及发明专利 |
(4)急倾斜破碎中厚矿体进路诱导冒落法及其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急倾斜破碎中厚矿体开采技术研究现状 |
1.3 诱导冒落法发展及相关理论 |
1.3.1 诱导冒落法的发展及应用 |
1.3.2 诱导冒落法相关理论研究现状 |
1.4 存在的问题及本文主要研究思路 |
1.5 创新性 |
第2章 矿岩可冒性分析 |
2.1 矿岩可冒性分析方法研究 |
2.1.1 现场调查 |
2.1.2 矿岩的稳定性分析方法 |
2.1.3 冒落面积分析 |
2.1.4 冒落跨度分析 |
2.2 双鸭山铁矿北区矿体可冒性分析 |
2.2.1 矿床地质概况 |
2.2.2 双鸭山铁矿面临主要问题 |
2.2.3 矿岩可冒性分析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进路诱导冒落法采矿工艺研究 |
3.1 进路诱导冒落法构建 |
3.1.1 矿块布置及最小采幅确定 |
3.1.2 进路诱导冒落法工程参数确定 |
3.1.3 进路诱导冒落法回采工艺 |
3.2 双鸭山铁矿北区矿体进路诱导冒落法采矿工艺 |
3.2.1 最小采幅确定 |
3.2.2 结构参数选取及方案确定 |
3.2.3 试验采场进路诱导冒落法回采工艺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回采进路位置的确定方法 |
4.1 最佳进路位置选定的理论依据 |
4.2 双鸭山北区试验采场回采进路位置实验研究 |
4.2.1 实验模型及相似材料制备 |
4.2.2 实验方法 |
4.2.3 实验结果分析及进路位置选择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回采过程的安全保障措施 |
5.1 回采过程引起的冒落分析及安全保障措施 |
5.1.1 回采引起的冒落分析 |
5.1.2 回采过程的保障技术 |
5.2 双鸭山铁矿试验采场回采过程的保障措施 |
5.2.1 试验采场上部中段残矿回收方案 |
5.2.2 试验采场的冒落过程分析及安全保障技术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进路诱导冒落法工业试验 |
6.1 工业试验及应用效果 |
6.1.1 上部中段残矿回采及试验采场准备工作 |
6.1.2 S5采场试验及其效果 |
6.1.3 S3采场试验及其效果 |
6.2 进路诱导冒落法试验采场实际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
6.2.1 进路诱导冒落法试验采场初期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6.2.2 解决措施 |
6.2.3 后期试验结果 |
6.3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完成项目情况 |
(5)缓倾斜中厚矿体充填法开采地压分布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
1.2 缓倾斜中厚矿体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采矿方法研究现状 |
1.2.2 充填采矿法地压研究现状 |
1.2.3 矿山地压研究方法与现状 |
1.3 论文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矿山工程地质及开采概况 |
2.1 矿山工程地质 |
2.1.1 矿区地质概况 |
2.1.2 矿床地质特征 |
2.1.3 开采技术条件 |
2.2 矿山缓倾斜中厚矿体开采现状 |
2.2.1 基本开采概况 |
2.2.2 充填采矿方法 |
2.2.3 全尾砂胶结充填工艺 |
第三章 矿山地压调查 |
3.1 地压调查目的 |
3.2 地压调查方法 |
3.3 地压调查的重点 |
3.4 采空区顶板矿柱地压调查 |
3.5 充填体地压调查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缓倾斜中厚矿体充填法开采地压分布规律模拟研究 |
4.1 地压分布规律数值模拟研究 |
4.1.1 模拟研究对象 |
4.1.2 数值模拟软件的选取 |
4.1.3 模拟研究内容 |
4.2 建立数值计算模型 |
4.2.1 几何模型的建立 |
4.2.2 力学参数的选取 |
4.2.3 约束条件及原岩应力场 |
4.2.4 破坏准则及模型分析 |
4.3 矿体厚度影响 |
4.3.1 不同厚度矿体应力状态 |
4.3.2 不同厚度矿体位移规律 |
4.4 矿体倾角影响 |
4.4.1 不同倾角矿体应力状态 |
4.4.2 不同倾角矿体位移规律 |
4.5 开采高度影响 |
4.5.1 不同开采高度应力状态 |
4.5.2 不同高开采度位移规律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充填体力学试验 |
5.1 试验目的 |
5.2 试验取样 |
5.3 主要试验内容 |
5.4 全尾砂粒度测定 |
5.5 全尾砂物理参数和化学成分测定 |
5.6 全尾砂坍落度性能测定 |
5.7 全尾砂强度配比试验 |
5.7.1 配比试验器材 |
5.7.2 配比试验方案 |
5.7.3 配比试验步骤 |
5.7.4 配比试验结果及分析 |
5.8 实验室试验结论及充填料浆制备输送参数的确定 |
5.9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悦洋银多金属矿地压控制实践 |
6.1 采矿方法优化设计 |
6.1.1 基本情况说明 |
6.1.2 点柱尺寸优化 |
6.1.3 充填方案优化 |
6.2 数值模拟分析 |
6.3 悦洋银多金属矿实验采场地压监测 |
6.3.1 监测方法的选择 |
6.3.2 监测点的选择与布置 |
6.3.3 数据监测与记录 |
6.3.4 监测数据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6)黑山铁矿露天转地下高效开采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无底柱分段崩落法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2 散体流动性规律的研究现状 |
1.2.3 露天转地下开采技术研究现状 |
1.2.4 露天转地下产量衔接研究现状 |
1.2.5 露天转地下覆盖层形成方法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矿床地质与开采条件 |
2.1 矿区概况 |
2.2 矿区工程地质特征 |
2.3 边坡构造地质特征 |
2.4 矿岩物理力学性质 |
第3章 散体流动参数实验研究 |
3.1 实验材料制备与实验模型 |
3.2 实验方法 |
3.3 实验过程及实验结果 |
3.4 实验放出体形态与散体流动参数 |
3.5 小结 |
第4章 岩体可冒性分析 |
4.1 岩体稳定性分级 |
4.2 岩体冒落过程分析 |
4.3 岩体冒落形式控制与临界冒落面积计算 |
4.4 小结 |
第5章 露天转地下高效开采技术研究 |
5.1 露天转地下开采的特点 |
5.2 露天转地下开采过渡的采矿方法研究 |
5.3 黑山铁矿采矿方法改进研究 |
5.4 覆盖层的形成方法 |
5.5 回采工艺改进与产量衔接方案 |
5.6 开拓系统改进方案 |
5.7 小结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钻孔电视在地下工程围岩稳定性计算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工程概况 |
2 钻孔电视现场勘查与成果分析 |
2.1 钻孔电视现场监测 |
2.2 裂隙钻孔实测结果分析 |
3 矿体围岩物理力学性质试验 |
4 围岩稳定性FLAC3D数值模拟计算 |
4.1 计算模型尺寸 |
4.2 计算模型的选择 |
4.3 边界条件 |
4.4 采动影响下围岩稳定性分析 |
5 结论 |
(9)破碎倾斜中厚矿体分段崩落法开采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应用现状 |
1.2.1 地压控制研究现状 |
1.2.2 无底柱分段崩落法研究现状 |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创新点 |
第2章 谦比希铜矿地质概况及岩体稳定性分级 |
2.1 地质概况 |
2.1.1 地理位置及交通 |
2.1.2 矿区地质 |
2.1.3 矿床地质条件 |
2.1.4 矿体矿化特征 |
2.2 近矿岩体稳定性分级 |
2.2.1 岩石点荷载强度测定 |
2.2.2 岩体结构面调查 |
2.2.3 岩体稳定性分级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谦比希铜矿矿石散体流动参数实验研究 |
3.1 实验材料制备与实验模型 |
3.2 实验方法 |
3.3 无限边界条件下散体流动参数实验 |
3.3.1 实验过程及实验结果 |
3.3.2 实验放出体形态与散体流动参数 |
3.4 半无限边界条件下散体流动参数实验 |
3.5 倾斜壁边界条件下散体流动参数实验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谦比希铜矿崩落法采动压力测试分析及地压显现规律研究 |
4.1 分段崩落法采动压力测试分析 |
4.1.1 基本原理 |
4.1.2 测试地点与测试方案 |
4.1.3 测试过程与测试结果 |
4.1.4 测试结果分析 |
4.1.5 本节小结 |
4.2 地压显现规律研究 |
4.2.1 矿岩冒落情况概述 |
4.2.2 地压破坏的特点 |
4.2.3 沿脉凿岩巷道遭地压破坏的原因分析 |
4.2.4 巷道地压控制方法 |
4.2.5 本节小结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分段崩落法导流放矿开采技术研究 |
5.1 概述 |
5.2 导流放矿实验研究 |
5.2.1 导流放矿技术简介 |
5.2.2 实验原理 |
5.2.3 实验结果及分析 |
5.3 导流放矿工业试验研究 |
5.3.1 试验采场条件 |
5.3.2 试验结果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卸压与让压组合方案开采技术研究 |
6.1 卸压与让压组合方案基本原理 |
6.2 现场工业试验研究 |
6.2.1 试验采场条件 |
6.2.2 试验结果分析 |
6.3 本章小结 |
第7章 双进路分流出矿崩落法开采技术研究 |
7.1 概述 |
7.2 分流出矿实验研究 |
7.3 现场工业试验研究 |
7.3.1 试验采场条件 |
7.3.2 试验过程与试验结果 |
7.4 本章小结 |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及获得成果 |
(10)西石门铁矿复杂多空区矿体综合开采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多空区矿体开采技术研究现状 |
1.2.2 无底柱分段崩落法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多空区矿体的形成与矿山生产现状 |
2.1 矿床地质及开采概况 |
2.1.1 矿床地质及稳定性分析 |
2.1.2 开采概况 |
2.2 多空区矿体的形成及危害 |
2.2.1 多空区矿体的形成 |
2.2.2 空区危害分析 |
2.3 生产现状 |
第3章 复杂多空区矿体采矿方法研究 |
3.1 民采区域内未被破坏矿体采矿方法 |
3.1.1 原有采矿方法适应性分析 |
3.1.2 无底柱分段崩落法改进及单堑沟方案 |
3.2 复杂空区破坏矿体采矿方法 |
3.2.1 双堑沟底部结构 |
3.2.2 单堑沟底部结构 |
3.2.3 堑沟平底结构方案特点分析 |
3.3 残矿回收方法 |
3.3.1 残矿资源分布、分类及残采现状 |
3.3.2 有底柱采场残留矿量 |
3.3.3 边角矿量 |
3.3.4 残矿回收效果 |
3.4 多空区矿体回采辅助措施 |
3.4.1 悬顶的预防和处理 |
3.4.2 降低损失贫化措施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崩落法上、下分区同步开采方案研究 |
4.1 开采方案研究 |
4.1.1 矿体开采条件分析 |
4.1.2 分区开采方法 |
4.1.3 分区原则与方法 |
4.2 分区同步开采方案 |
4.2.1 冒落参数确定 |
4.2.2 分区方案 |
4.2.3 分区开采的岩移影响分析 |
4.3 分区开采产能分析 |
4.4 分区开采的优越性及适用条件分析 |
4.4.1 分区开采的优越性 |
4.4.2 崩落法上、下分区开采的适用条件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开拓系统改进与快速施工方法研究 |
5.1 开拓系统现状 |
5.2 开拓系统影响因素分析 |
5.3 开拓系统改进及快速施工方法 |
5.3.1 深部开拓的快速施工方法 |
5.3.2 提升系统改进 |
5.3.3 深部开拓探空防水措施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复杂多空区矿体采准巷道支护技术研究 |
6.1 原支护形式及适应性分析 |
6.2 软破岩体巷道支护技术 |
6.3 散体巷道支护技术 |
6.4 整体拱棚过冒落区技术 |
6.5 回采工艺优化对支护技术影响 |
6.6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完成的科研项目、论文发表等情况 |
四、厚矿体地下开采新方案(论文参考文献)
- [1]有轨运输无轨出矿联合工艺在某铜矿急倾斜中厚矿体中的应用及分析[J]. 马正林,吴苏,张丹丹,刘明江. 现代矿业, 2021(05)
- [2]某急倾斜中厚矿体的分段凿岩阶段矿房法[J]. 戴超群,吴爱祥,鲍伟伟. 金属矿山, 2018(08)
- [3]西石门铁矿北区难采矿体崩落法安全高效开采工艺技术研究[D]. 宋德林. 东北大学, 2017(01)
- [4]急倾斜破碎中厚矿体进路诱导冒落法及其应用研究[D]. 马姣阳. 东北大学, 2017(06)
- [5]缓倾斜中厚矿体充填法开采地压分布规律研究[D]. 吴连贵. 福州大学, 2017(05)
- [6]黑山铁矿露天转地下高效开采技术研究[D]. 孙明志. 东北大学, 2014(08)
- [7]钻孔电视在地下工程围岩稳定性计算中的应用[J]. 张东明,齐消寒,尹光志,李耀基,李小双. 昆明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06)
- [8]缓倾斜中厚矿体开采条件下地表变形规律及岩层控制技术研究[J]. 李松. 化工矿物与加工, 2013(07)
- [9]破碎倾斜中厚矿体分段崩落法开采技术研究[D]. 韩智勇. 东北大学, 2013(03)
- [10]西石门铁矿复杂多空区矿体综合开采技术研究[D]. 常帅. 东北大学, 201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