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国不良资产证券化的难点与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殷婕[1](2021)在《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法律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不良资产价值庞大,种类丰富,部分是错放、闲置的宝贵资源。当前我国进入经济转型升级期,高效地处置不良资产,让资源发挥其应有的功能,能精准地降低资源消耗、消化闲置资产。对于商业银行来说,其持有的不良资产占到了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持有的不良资产总额的83%,科学、合理、高效地处置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能降低金融机构持有的不良资产份额,同时能为经济发展带来一轮高峰。历史上,我国通过设立四大资产管理公司,整体政策性剥离银行不良资产,为银行参与现代化经济发展和股份制改革卸下包袱,而如今,我国经济稳中有增,不良资产处置应该从特殊时期的特殊措施变化为常态化工作,因此,当下的不良资产处置要提高法治化水平,以法治来优化不良资产处置市场环境。研究发现,目前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存在的法律障碍主要是由商业银行主体特殊性和不良资产债务和抵押物特殊性引发的,具体而言,商业银行处置不良资产内外部监管严格,监管过剩,激励不足;不良资产债权和抵押物总价值巨大但是价格过低,且多以房产为担保物,担保物、担保人与债务人之间法律关系紧密且复杂,这些特殊性贯穿于所有处置方式始终。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最常用的方式有:诉讼追偿、资产重组、债转股、不良资产多样化出售、不良资产证券化,存在的法律问题有立法方面的:未建立不良资产处置法律体系,适用《民法典》处置不良资产不符合实际需求,《公司法》与不良资产处置法律法规之间存在冲突,未对不良资产证券化中主体和行为进行法律界定;也存在实务方面的法律问题:一级市场开放度低、不良资产持有人穷尽救济仍然不能实现债权、不良资产估值随意性强、债转股法律关系不确定、不良资产投资权利保障削弱等。针对以上法律问题,提出从数据融通、风险预警前置、信用恢复三方面健全社会信用制度,从源头减少不良资产,同时鼓励失信主体主动恢复信用,继续参与市场活动;从划定包容性强的不良资产类别,分别确定税率和降低不良资产交易税率两方面合理降低不良资产处置税收成本,调和国家财政和不良资产处置之间关于税收的矛盾;从减少政府指定债转股现象以及转为优先股的合理性和权利范围两方面提高债转股中双方的自主权,进一步弱化不良资产处置行政色彩;立法重心从重监管惩戒向完善规则转变,建立专门的不良资产证券化法律体系,夯实法治基础,提高处置效益;从加大法院执行追偿力度,创新强制执行手段,促进不良资产所有权人之间债权债务抵销两个方面提升诉讼追偿效果,提升公力救济的效果和司法权威。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需要立法机关、司法机关、行政机关联合发力,多措并举,才能切实提高不良资产处置的安全性,营造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促进市场活跃。
黎益嘉[2](2021)在《D农村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处置问题研究》文中提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完善政策体系、工作体系、制度体系,以更有力的举措、汇聚更强大的力量,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乡村振兴离不开金融支持,在为期三年的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攻坚战收官之际,笔者对所在的J市D县农村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成因和处置机制进行了进行系统剖析,旨在为正在进行的高风险化解工作提供启示和对策思考。D农村商业银行于2016年11月由D农村信用合作联社改制而来,2018年因不良贷款率、资本充足率、拨备覆盖率等重要考核指标过度偏离监管要求被监管部门列入全省高风险法人金融机构予以重点监测和关注,并被要求在2020年底前“摘帽”。本文基于信息不对称理论和金融不稳定假说对D农村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问题进行探讨,通过实地调查、面对面访谈和数据分析等方式,从五个部分开展相关研究。第一部分概述了农村商业银行经营概况,并在此背景下提出农商行不良贷款问题的研究意义、方法和技术路线,同时,梳理回顾了国内外关于不良贷款成因和处置问题的研究现状。第二部分简述了国内外关于银行不良贷款的定义和分类方法,重点介绍了信息不对称理论和金融脆弱性理论,并就我国集中处置不良贷款的历史经验和方法进行了梳理论述。第三部分研究发现D农村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形成的内、外部原因,并针对近年来D农商银行在不良贷款处置的方法和对策进行了介绍分析。第四部分选取了2017-2020年D农村商业银行处置不良贷款的三个典型案例,分析总结其处置不良贷款成功或失败的经验教训。第五部分针对D农村商业银行现状,从优化外部信贷环境、强化内部风险管控、加快资本金补充和不良资产处置三个方面提出了对策和建议。本文对D农村商业银行不良贷款问题开展研究,为防范和化解现阶段不良贷款提出针对性的建议和对策,有利于促进农商行合规、稳健、可持续发展,也为其他地方法人机构类型的机构提供经验参考,对于促进区域性金融稳定,提高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桑田[3](2020)在《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的法律问题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我国经济已经进入到“新常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程迅速推进,金融市场活跃度持续上升,国内商业银行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但与此同时随着我国金融市场开放力度的加大,跨国商业银行也纷纷看准了中国市场这块“大蛋糕”,这也给国内商业银行带来了不小的竞争压力。最近几年中我国的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不良贷款额持续上升,这对于未来我国金融市场的稳定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如何有效处置商业银行中的不良资产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虽然我国商业银行尝试了一系列方式来处置不良资产,同时国家也适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来加强监管,但仍因现行法律制度的不完善,导致国内商业银行在实践中面临较高的不良资产风险。为此,本次研究拟定从国内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角度,对国内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模式、国家现行相关法律法规等内容进行全面阐述,在此基础上对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不良资产处置法律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参考国外的先进经验和优秀做法为进一步优化和完善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相关法律提出针对性建议。
庞世佳[4](2020)在《中国银行信用卡不良资产证券化研究》文中指出近些年来,我国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余额大幅增加、不良贷款率也不断增长,商业银行面临着较大的不良贷款压力。在经济下行压力的大环境下,不良资产处置成为各家银行进行风险控制和资产负债管理的重中之重,监管部门鼓励和支持不良资产证券化市场试点工作,不良资产证券化潜力巨大,有望成为商业银行处置不良资产的有效方式。我国消费金融强劲发展,商业银行零售业务规模的不断扩大,信用卡不良贷款已经成为商业银行各类不良贷款中不容忽视的一部分。在2016年不良资产证券化重新启动中获得首批试点资格的各家商业银行陆续开展了不良资产证券化业务的发行和探索,2017年3月,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发行了自己的第一单信用卡不良资产证券化产品“中誉2017年第一期”信用卡不良资产支持证券。因此,本文主要研究问题有:信用卡不良资产证券化开展至今的现状、资产证券化理论如何应用到中国银行信用卡不良资产证券化的业务实践,“中誉2017年第一期”信用卡不良资产支持证券产品的优势以及存在的不足,以上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深入研究。本文通过案例研究分析的方法,首先,对我国信用卡不良资产证券化业务现状进行了梳理总结,然后从交易结构流程、资金池与现金流、信用增级、风险管理多个角度对中国银行“中誉2017年第一期”信用卡不良资产证券化产品描述分析,得出:不良资产证券化正逐渐成为我国商业银行化解信用卡不良资产的有效方式;中国银行信用卡不良资产证券化产品的设计发行基本符合资产证券化相关原理,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中国银行信用卡不良资产现状,但尚有不足之处需要改进。本文创新在于全面细致的梳理了我国信用卡不良资产证券化产品发行现状进行,将资产证券化相关原理同具体案例相结合,为今后我国商业银行运用不良资产证券化来化解信用卡不良资产积累了有效的实践经验。本文图5幅,表24个,参考文献52篇。
张秀豪[5](2020)在《我国银行不良资产处置模式及其优化研究 ——基于三种模式的比较》文中指出当前,世界经济增长动能不足,中国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大,我国企业债务问题和银行不良资产诱发的系统性风险引发持续关注。对适合银行未来发展的不良资产处置模式及其优化展开研究,对指引不良资产风险管控和科学处置具有理论与现实意义。首先,本文对我国银行不良资产处置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梳理,提出以清收、呆账核销和以资抵债等为代表的不良资产传统处置模式存在金融风险积聚、资产加速贬值、信息不对称等问题。基于此,本文探寻以风险隔离理论、看涨期权理论和委托代理理论为理论基础的解决思路,指出针对传统模式的不足应主要发展不良资产证券化、不良资产重组和互联网平台化三种优化模式。其次,本文针对三种优化模式展开理论分析和案例研究,通过对三种模式的发展概况进行研判,提出各优化模式发展存在的现实障碍,并基于此提出各模式如何解决问题的发展方向。同时,本文选取“19工元”不良资产证券化产品、华菱钢铁市场化债转股和重大资产重组项目、平安自建AMS平台等案例,分析各案例及对应模式的特点,为三种模式优化的对比研究提供现实证据和案例支撑。然后,本文着重对不良资产证券化、不良资产重组和互联网平台化三种优化模式在应用分布、资产特征、效率效益和存在的风险等四个方面进行对比分析,发现银行和AMC(以及AIC)在不良资产证券化和不良资产重组两个业务范畴分别具体突出优势,且互联网平台化的发展可以帮助前两种模式缓解信息不对称问题,提高不良资产处置效率。同时,由于三种模式应用的区域和行业存在差异,为分区域和分行业制定模式发展策略提供现实依据。此外,通过对比分析得出不良资产证券化和互联网平台化的信息披露要求较不充分、各模式中投资者面临的流动性风险最为突出等结论。最后,针对三种模式的案例分析和对比分析,提出关于法制建设和信息披露、资本市场体系、不良资产基金、律师角色转变以及各方式结合应用等方面的政策建议,对不良资产行业健康发展做出一定的边际贡献。
闫月仙[6](2020)在《我国重启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问题研究》文中指出不良资产的出现和累积,不仅导致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上升,危及我国金融体系的稳定性,而且为避免风险的发生,银行还需要计提不良贷款损失准备而造成其净利润的下降,不仅影响其未来的长远发展,还会影响到其对我国实体经济的支持。资产证券化作为处理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重要渠道与方式在国际上已发展成熟而被引进了中国市场,我国不良资产证券化业务正式发展初期为2006年到2008年,但2009年开始停滞,这主要是由于美国2008年发生的次贷危机使得我国对资产证券化这一新型工具“避之不及”。直至2016年持续面临“不良”双升的局面下才重启资产证券化处理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至今已经过三轮试点范围的扩大。鉴于不良资产证券化对加快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盘活存量、优化信贷结构、缓释银行业资产信用风险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未来将会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推广成为处理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常规手段。本文围绕我国重启不良资产证券化进行研究。首先对不良资产证券化相关基础理论进行介绍,然后回顾国际上不良资产证券化发展成熟并取得成功国家的发展历程,从中吸取经验,接着梳理我国不良资产证券化两阶段历史进程,并进行比较分析,同时选择重启后的两单对公类、个贷类项目案例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对发展过程中的阻碍与挑战进行总结概括。重启不良资产证券化后不同于之前主要由资产管理公司主导的模式,商业银行自行开展不良资产证券化且作为开展此业务的主力军,而对银行来说,证券化过程周期长、占用银行大量人力物力和资源、操作成本高,但过程中银行也可赚取好处,因此为探讨不良资产证券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效应,本文对重启后开展不良资产证券化项目的商业银行进行了定量实证分析。最后为促进我国不良资产证券化的良好发展针对问题提出对策建议。
赵欣坡[7](2020)在《市场化债转股对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随着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增加,导致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企业负债高,盈利水平与偿债能力下降,既制约着我国实体经济的发展,也对我国商业银行的资产质量产生了消极影响。市场化债转股被看作是可以同时解决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和企业负债高等问题的有效方式,市场化债转股在国内经营困难的国有企业落地,一方面有利于企业改革,优化结构提升盈利能力,另一方面对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处理和净化也有积极意义。本文主要是基于市场化债转股背景进行研究,并且通过实例分析,研究债转股企业的背景、重整方案,以及对债转股前后企业财务绩效进行分析,最后从商业银行角度对债转股方式处置不良资产的风险进行评估,并给出相关建议。本文按照研究内容划分,首先对国内外关于市场化债转股与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相关文献进行了归纳和总结,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确定了本文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思路。其次,阐述本文的理论基础,同时分析我国市场化债转股与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现状,并找出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市场化债转股的问题所在,运用财务绩效分析的方法,对长航油运、长航凤凰以及南钢股份三家债转股企业进行财务绩效分析,我们发现债转股方案实施后,企业的盈利能力、负债率显着改善,表明实施债转股对企业的财务状况有很大的改善,使得商业银行的坏账风险和现金流压力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对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盘活也比较有利。最后,以商业银行的视角对债转股企业进行债转股相关风险分析,结合研究案例债务偿还状况分析市场化债转股对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的影响,进行总结得出结论,结合国家宏观经济状况给出国家、商业银行及企业层面应对债转股的建议。在对案例进行实证分析后发现,市场化债转股的实施,对企业来可降低负债规模,短期内企业的偿债能力得到提高,财务风险在一定程度上得以改善,盈利能力相应提升。对于商业银行来讲,市场化债转股虽然会面临着一定的风险,但是整体而言,商业银行通过市场化债转股不仅可以直接将不良资产从表中移出,还对其处置不良资产、降低不良贷款率具有重要意义,可进一步稳定商业银行的发展。
代忠良[8](2020)在《G资产管理公司不良资产处置方式改进策略研究》文中认为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支柱与核心,金融是否能够健康稳定发展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重要因素。而金融机构是否能够高效的消化在整个经济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不良资产,则是促进金融业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为了应对亚洲金融危机,帮助国有企业改革脱困和解决银行不良资产问题,国务院在1999年先后批准成立了四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Asset Management Corporation,AMC)。这四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专门负责收购、管理和处置国有商业银行所剥离的不良资产,并且国家赋予了四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推动国有银行和国企改革,最大限度减少损失、保全资产”的神圣使命。在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发展过程中,分别经历了政策性阶段、商业化转型阶段和综合发展阶段。在整个发展历程中,四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通过采取债务追偿、资产转让、债务重组、债转股、资产置换等传统方式对存量不良资产进行了处置,并取得了良好的阶段性成果,为化解金融风险和服务实体经济支持国企改革做出了巨大贡献。但随着经济环境和市场环境的不断变化,传统的不良资产处置方式已经不能最大化地提升存量不良资产的价值,需要对不良资产处置方进行不断的改进以适应市场的变化和需求。在本文中,作者对不良资产的基本概念、成因、特征及国内不良资产行业现状进行了阐述,在对G资产管理公司不良资产处置方式进行了分析之后,指出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G资产管理公司不良资产处置方式所存在的问题和局限。在充分结合了G资产管理公司综合金融服务平台优势和充分利用分子公司协同效应的前提下,对G资产管理公司不良资产处置方式提出了改进策略。将传统不良资产处置方式与现代互联网技术相结合,提出了债权转让+互联网的方式提高资产处置效率,将传统的债转股方式配以综合金融服务帮助企业走出困境,充分利用外部资源将资产进行批量打包再委托给中介机构进行管理和处置。通过对现有资源进行重新整合来提高不良资产的处置的综合效率。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索了资产证券化和债权收益权转让两种最新的不良资产处置方式,为化解我不良资产的风险和进一步提升资产价值提供新的思路。不良资产处置方式的改进,在很大程度上依赖法律环境的保障,同时也需要机制和人才的保障,才能使得相关的改进措施能够实现,这需要整个社会的共同努力。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如果能对不良资产采取高效的处置措施,将最大程度上保全国有资产和减少社会的损失,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
靳清山[9](2020)在《zz银行不良资产处置方式优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银行稳健的经营与否与发放不良贷款息息相关,也与整个经济社会的稳定和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过程存在着正相关。近年来,各个商业银行紧紧抓住"四万亿"房地产与基础设施投资的机遇,大举资金投入支持房地产和基础配套设施的建设,迎来一个快速、稳定、健康发展的时期,不良贷款的比率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但自2014年以来,随着我国经济布局和结构逐步的优化和向经济高质量健康有序发展的方向转变,我国的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银行不良资产所占的比率显着上升,资产管控也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不良资产的管理亟待提升,这成为了我国各个商业银行持续健康发展过程中面临的突出形势和问题。经济的增速进一步放缓与经济结构的调整,各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的增速明显地加快,商业银行快速的发展中也出现了许多的问题,金融系统也出现了不稳定的信号。近几年,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发放余额和比重逐年"双升",成为金融业界高度关注的一个焦点,更是每家商业银行迫切地需要解决的金融难题。国家高度重视影响社会金融安全的重大问题,把如何准确、有效、防范和化解各类金融风险作为三大攻坚战之首。各家商业银行的整体不良贷款规模年均呈现快速上升的增长趋势,同时不良贷款规模的年均增速比率也明显加快,不良资产规模大幅度的上升和增速比率的大幅增加,这些都使得当前我国商业银行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严峻挑战。论文的主要目的是研究不良资产处置问题,在总结传统处置方式的基础上,依据银行业发展的整体现状并结合发达国家经验予以创新,提出建立不良资产管理和风险控制的长效机制,使其能够为银行不良资产处置提供借鉴。论文针对银行这一时期不良资产处置的高峰,在这一大背景下,以zz银行为代表作为案例,通过深入的分析探讨zz银行不良资产处置存在的主要问题、目前资产处置方式问题产生的原因、现有处置方式的优化以及现有方式优化中所需的一些保障性政策措施,希望论文能够对zz银行未来的发展起到一定战略和理论的支撑,并为其他中小城市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处置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韩峰[10](2020)在《G银行鄂尔多斯分行不良贷款处置效率提升研究》文中指出各种运营风险存在于商业银行经营发展当中,其中不良贷款是银行最常见也是影响面最广的风险之一。2008年金融危机之下,国内采取宽松货币政策、财政政策,从而应对金融危机冲击,对经济结构加以相应的改善和调整。这种情况下,商业银行在经营环境方面存在着复杂性,由于先前在信贷投放方面存在着盲目性,且管理方面以粗放式管理为主,使得银行信用风险事件有所增加。银行风险贷款的逐渐出现,使得其不良贷款压力增长。另外,在监管政策方面银行加快改革和完善,建立更为严格的措施。处于新经济金融环境之下,银行在不良贷款解决方面存在着很大的挑战和压力,如何能够高效处置和应对不良贷款,成为时下商业银行生存发展不得不考虑的重大问题。本文通过搜集、整理、分析G银行鄂尔多斯分行近6年的不良贷款数据,与鄂尔多斯市独特的地区特点、金融环境相结合,分析已采取的处置效率措施中存在的闪光点与不足之处,处置方式的局限性,进而提出该银行现阶段效率提升方面存在的不足与问题。基于现状出发,针对性建立解决对策,期望能够实现高效快速、合理合规等效果。本文研究在商业银行防范以及处置不良贷款,推动经营管理健康发展方面有着一定的借鉴意义。
二、我国不良资产证券化的难点与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我国不良资产证券化的难点与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法律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
(一)学术价值 |
(二)应用价值 |
三、研究综述 |
(一)国内研究综述 |
(二)国外研究综述 |
(三)小结 |
四、论文结构安排 |
五、研究方法 |
(一)文献研究法 |
(二)实证研究法 |
第一章 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概述 |
第一节 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概念 |
一、不良资产 |
二、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 |
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特点 |
第二节 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 |
一、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的内涵 |
二、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的方式 |
第二章 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案例分析 |
第一节 农信社处置T房地产相关不良资产的途径 |
一、拍卖 |
二、变卖 |
三、协议转让 |
第二节 农信社处置T房地产相关不良资产的困难 |
一、房地产项目各贷款人、担保人之间关系复杂 |
二、查封扣押的财产价格评估困难 |
第三章 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的法律问题 |
第一节 诉讼追偿的法律问题 |
一、败诉的法律风险 |
二、穷尽法院救济仍不能实现债权的风险 |
三、查封扣押行为不利于提高债务人偿债能力 |
第二节 资产重组的法律问题 |
一、法律禁止商业银行直接参与不良资产重组 |
二、银行内部监管要求与资产重组需求相悖 |
第三节 债权转股权的法律问题 |
一、进入一级市场的门槛高 |
二、债权人与债务人之间债转股法律关系存在争议 |
三、涉及外部第三方的法律对债转股限制多 |
第四节 不良资产多样化出售的法律问题 |
一、非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企业、自然人无权交易 |
二、不良资产估值无统一标准 |
第五节 不良资产证券化的法律问题 |
一、法律没有对真实出售做出要求 |
二、SPV设立、经营与《公司法》规定冲突 |
三、基础资产转让条件不清晰 |
第四章 促进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的法律路径 |
第一节 健全社会信用体系 |
一、打破数据壁垒,实现融通共享 |
二、深化信用体系,前置风险预警 |
三、消灭不良记录,激励信用恢复 |
第二节 合理降低不良资产处置税收成本 |
一、划定包容性强的不良资产类别并分别确定税率 |
二、降低不良资产交易的税率 |
第三节 债转股中体现双方自主性 |
一、减少政府指定债转股现象 |
二、优先股的权利范围和合理性 |
第四节 开展不良资产证券化专门立法 |
一、立秩序法而非惩戒法 |
二、不良资产证券化专门立法应包含的内容 |
第五节 提升诉讼追偿效果 |
一、加大法院执行追偿力度 |
二、促进不良资产所有权人债权债务抵销 |
总结 |
参考文献 |
专着类【M】 |
期刊类【J】 |
致谢 |
本人在读期间完成的研究成果 |
(2)D农村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处置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与目的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不良贷款形成原因的相关研究 |
1.3.2 不良贷款处置的相关研究 |
1.3.3 文献评述 |
1.4 研究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2 相关理论基础 |
2.1 不良贷款的概念界定与分类标准 |
2.1.1 不良贷款的概念 |
2.1.2 不良贷款的分类 |
2.2 理论基础 |
2.2.1 信息不对称论 |
2.2.2 金融不稳定假说 |
2.3 我国不良资产处置的方法梳理 |
2.3.1 我国开展国两次银行不良贷款集中处置 |
2.3.2 我国不良贷款处置的方式 |
3 D农村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现状及处置方式 |
3.1 D农村商业银行概况 |
3.2 D农村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现状 |
3.3 D 农村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成因 |
3.3.1 不良贷款形成的外部因素 |
3.3.2 不良贷款形成的内部因素 |
3.4 D农村商业银行处置不良贷款的做法 |
3.4.1 D农商银行通过提升内部管理水平处置不良贷款 |
3.4.2 D农商银行寻求外部资源化解不良 |
3.5 小结 |
4 D农村商业银行处置不良贷款的实际案例及问题分析 |
4.1 W农产品有限公司贷款案例分析 |
4.2 公职人员贷款清收案例分析 |
4.3 M材料有限公司处置案例 |
4.4 小结 |
5 D农商银行完善不良贷款处置的对策建议 |
5.1 优化外部信贷环境 |
5.2 强化内部信贷管控 |
5.3 加快资本金补充和资产处置 |
6 结论及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的法律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0 绪论 |
0.1 选题背景及价值 |
0.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0.3 研究方法及内容 |
0.4 本文的新意以及存在的问题、难点 |
1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的概述 |
1.1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定义 |
1.2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现状 |
1.3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模式 |
1.3.1 批量转让 |
1.3.2 债转股 |
1.3.3 资产证券化 |
1.4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的法律规定 |
1.4.1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的相关法律 |
1.4.2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的部门规章 |
1.4.3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的其他法规 |
2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的法律问题 |
2.1 不良资产批量转让存在的法律问题 |
2.1.1 不良资产信息披露不规范 |
2.1.2 组建不良资产包存在法律风险 |
2.1.3 不良资产反委托处置中存在法律风险 |
2.2 通过债转股方式处置不良资产存在的法律问题 |
2.2.1 债转股相关法律规定尚未明确 |
2.2.2 商业银行投资股权存在限制 |
2.2.3 股权退出途径存在障碍 |
2.3 不良资产证券化存在的法律问题 |
2.3.1 不良资产证券化法律体系尚需梳理 |
2.3.2 证券法律体系内部矛盾 |
2.3.3 司法运作存在障碍 |
3 国外商业银行处置不良资产的经验 |
3.1 针对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制定单独的法律 |
3.2 允许外资参与,实现债转股的退出 |
3.3 健全不良资产证券化的相关规定 |
4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的法律问题的解决 |
4.1 单独对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进行立法 |
4.1.1 明确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性质及法律地位 |
4.1.2 明晰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经营范围、确立合法融资渠道 |
4.1.3 健全信息披露的法律机制 |
4.2 建立健全债转股法律制度 |
4.2.1 提供对债转股的法律支持 |
4.2.2 明确债转股的参与主体 |
4.2.3 清理股权退出的障碍 |
4.3 完善资产证券化的相关法律规定 |
4.3.1 制定资产证券化法 |
4.3.2 清理既存法律法规 |
4.3.3 规范不良资产处置中证券化制度的设计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致谢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4)中国银行信用卡不良资产证券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概括性评论 |
1.3 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内容 |
1.4 本文特色 |
2 不良资产证券化理论基础 |
2.1 信用卡不良资产五级分类划分标准原则 |
2.2 资产证券化相关原理 |
2.3 资产证券化运作流程及其交易结构 |
3 信用卡不良资产证券化现状 |
3.1 不良资产证券化发展历程回顾 |
3.1.1 试点开启 |
3.1.2 试点中断 |
3.1.3 试点重启 |
3.2 不良资产证券化现状分析 |
3.3 信用卡不良资产证券化产品发行现状 |
3.4 中国银行信用卡不良资产证券化现状 |
4 中誉2017年第一期案例介绍 |
4.1 中国银行信用卡业务简介 |
4.1.1 信用卡应收债权形成程序 |
4.1.2 信用卡应收债权监控和日常管理 |
4.1.3 信用卡违约贷款处置 |
4.2 中誉2017年第一期发行情况 |
4.2.1 发行基本信息 |
4.2.2 发行结果 |
4.3 参与主体与交易结构 |
5 中誉2017年第一期案例分析 |
5.1 资金池与现金流分析 |
5.1.1 资金池分析 |
5.1.2 现金流分析 |
5.2 信用增级与评级分析 |
5.3 风险管理分析 |
5.4 优势和不足 |
6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对中国银行信用卡不良资产证券化的建议 |
6.3 对我国信用卡不良资产证券化的建议 |
6.4 本文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5)我国银行不良资产处置模式及其优化研究 ——基于三种模式的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不良资产成因研究 |
1.2.2 不良资产处置研究 |
1.2.3 不良资产处置模式研究 |
1.2.4 文献述评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逻辑框架 |
1.4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之处 |
1.4.1 可能的创新 |
1.4.2 不足之处 |
2 银行不良资产处置模式及其优化方向 |
2.1 银行不良资产处置现状与发展趋势 |
2.1.1 银行不良资产处置现状 |
2.1.2 银行不良资产处置发展趋势 |
2.2 银行不良资产传统处置模式及其现实问题 |
2.3 银行不良资产处置模式相关概念界定 |
2.3.1 不良资产证券化的概念 |
2.3.2 不良资产重组的概念 |
2.3.3 互联网平台化的概念 |
2.4 银行不良资产处置模式优化方向 |
2.4.1 优化方向一:缓解金融风险积聚 |
2.4.2 优化方向二:克服资产加速贬值 |
2.4.3 优化方向三:降低信息不对称 |
2.4.4 优化方向的不确定性 |
3 银行不良资产处置模式优化及其实践:不良资产证券化 |
3.1 不良资产证券化概况 |
3.2 不良资产证券化的现实障碍 |
3.3 不良资产证券化的发展方向 |
3.3.1 稳步提升投资者的认购信心 |
3.3.2 科学组合基础资产的贷款分布 |
3.3.3 强化证券化中银行的主导地位 |
3.4 不良资产证券化实践:以“19工元”为例 |
4 银行不良资产处置模式优化及其实践:不良资产重组 |
4.1 不良资产重组概况 |
4.2 不良资产重组的现实障碍 |
4.3 不良资产重组的发展方向 |
4.3.1 丰富市场化参与主体 |
4.3.2 加强资产重组和债务重组协调 |
4.3.3 完善投资者现金回流和退出机制 |
4.4 不良资产重组的实践:以“华菱钢铁”为例 |
5 银行不良资产处置模式优化及其实践:互联网平台化 |
5.1 互联网平台化概况 |
5.2 互联网平台化的现实障碍 |
5.3 互联网平台化的发展方向及实践 |
5.3.1 债权人处置机制和管理体制创新:平安模式 |
5.3.2 不良资产服务商催收产业链创新:青苔模式 |
5.3.3 AMC和互联网平台战略合作创新:“AMC—阿里模式” |
6 三种优化模式的比较研究 |
6.1 三种优化模式的应用分布比较研究 |
6.1.1 发起主体的性质和优势 |
6.1.2 参与主体的数量和标准 |
6.1.3 实施的动因和政策支持 |
6.2 三种优化模式的资产特征比较研究 |
6.2.1 债权的类型和质量分布 |
6.2.2 债权的区域和行业分布 |
6.3 三种优化模式的效率效益比较研究 |
6.3.1 处置周期和信息披露 |
6.3.2 处置成本和社会效益 |
6.4 三种优化模式的风险比较研究 |
6.4.1 投资主体面临的风险 |
6.4.2 发起主体面临的风险 |
6.4.3 其他主体面临的风险 |
7 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
7.1 研究结论 |
7.2 对策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发行情况(截至2019/12/12) |
附录二 市场化债转股典型案例汇总(2016-2019年) |
附录三 文中简称与全称对应表 |
(6)我国重启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创新与不足 |
1.4.1 创新之处 |
1.4.2 不足之处 |
第2章 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基本理论 |
2.1 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的定义 |
2.2 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的基本原理 |
2.2.1 现金流分析原理 |
2.2.2 资产重组原理 |
2.2.3 风险隔离原理 |
2.2.4 信用增级原理 |
2.3 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的运作机制 |
2.3.1 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主要参与者 |
2.3.2 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交易结构 |
第3章 国际不良资产证券化业务的实践 |
3.1 美国储贷协会不良资产证券化的实践 |
3.2 韩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的实践 |
3.3 日本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的实践 |
第4章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发展的两阶段过程 |
4.1 2006 -2008 年开启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先河 |
4.2 2009 -2015 年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业务停滞期 |
4.3 2016 年-至今重启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试点 |
4.3.1 重启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试点背景 |
4.3.2 重启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试点意义 |
4.3.3 重启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试点成效 |
4.3.4 新冠肺炎疫情对重启后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的影响 |
4.4 两阶段开展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的比较 |
4.4.1 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运作机制的变化 |
4.4.2 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基础资产的变化 |
4.5 重启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案例分析 |
4.5.1 对公类不良资产证券化项目 |
4.5.2 个贷类不良资产证券化项目 |
4.6 我国重启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过程中的问题 |
4.6.1 部分试点机构参与度较低 |
4.6.2 基础资产池估值、定价、信用评级机制不完善 |
4.6.3 投资主体尤其次级投资者主体单薄 |
第5章 不良资产证券化对商业银行影响效应实证研究 |
5.1 样本与变量指标的选取 |
5.1.1 样本的选择 |
5.1.2 变量指标的选取 |
5.2 模型的选择与设定 |
5.3 变量指标的描述性统计 |
5.4 变量指标的平稳性检验 |
5.5 模型的回归检验结果 |
5.5.1 安全性影响效应的分析 |
5.5.2 流动性影响效应的分析 |
5.5.3 盈利性影响效应的分析 |
5.6 实证分析结论 |
第6章 促进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
6.1 给予发起机构以政策支持 |
6.2 推动信用评级行业发展 |
6.3 培育多元化成熟不良资产支持证券投资者 |
6.4 允许国际金融机构参与证券化进程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我国重启后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项目汇总 |
致谢 |
(7)市场化债转股对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一、国外研究文献综述 |
二、国内研究文献综述 |
三、文献评述 |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内容和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四节 创新与不足 |
第二章 理论基础 |
第一节 市场化债转股相关理论 |
一、市场化债转股的定义 |
二、市场化债转股的相关要点 |
第二节 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相关理论基础 |
一、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定义 |
二、不良资产的分类准则 |
三、商业银行处置不良资产的主要模式 |
四、债转股处置不良资产的优势 |
第三节 资本结构理论 |
一、MM定理 |
二、权衡理论 |
第三章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市场化债转股现状分析 |
第一节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基本情况 |
一、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概况分析 |
二、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减值损失情况 |
第二节 我国商业银行市场化债转股概述 |
一、债转股在我国的第一次实践 |
二、市场化债转股的再次启动 |
第三节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市场化债转股存在的难点 |
第四章 债转股实例研究 |
第一节 长航油运公司债转股分析 |
一、长航油运基本介绍 |
二、长航油运债转股实施方案 |
三、长航油运债转股财务绩效分析 |
第二节 长航凤凰债转股分析 |
一、长航凤凰基本介绍 |
二、长航凤凰债转股实施方案 |
三、长航凤凰债转股财务绩效分析 |
第三节 南钢股份债转股分析 |
一、南钢股份基本介绍 |
二、南钢股份债转股实施方案 |
三、南钢股份债转股财务绩效分析 |
第四节 案例小结 |
第五章 市场化债转股对商业银行处置不良资产的影响 |
第一节 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市场化债转股相关评价 |
一、KMV模型简介 |
二、相关参数计算 |
三、KMV模型计算 |
第二节 债权价值实现 |
一、资本市场退出 |
二、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分析 |
第三节 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市场化债转股风险分析 |
一、清除不良资产 |
二、信息不对称风险 |
三、管理风险 |
四、退出风险 |
五、道德风险 |
第四节 债转股实施综合评价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一节 研究总结 |
第二节 相关建议 |
一、国家宏观层面 |
二、商业银行层面 |
三、企业层面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G资产管理公司不良资产处置方式改进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的思路及方法 |
1.3 文献综述 |
1.4 论文的主要框架 |
第2章 不良资产管理相关知识及理论介绍 |
2.1 不良资产管理的相关知识 |
2.1.1 不良资产的概念及分类 |
2.1.2 不良资产的成因 |
2.1.3 不良资产的特征 |
2.1.4 不良资产的处置 |
2.2 不良资产管理的相关理论 |
2.3 国际不良资产管理方式借鉴 |
2.3.1 美国不良资产管理方式 |
2.3.2 韩国不良资产管理方式 |
2.3.3 日本不良资产管理方式 |
2.3.4 国际不良资产管理经验总结 |
第3章 G资产管理公司不良资产处置方式分析 |
3.1 G资产管理公司介绍及行业现状 |
3.1.1 G资产管理公司介绍 |
3.1.2 不良资产行业现状 |
3.2 不良资产处置方式的现状分析 |
3.2.1 债务追偿方式 |
3.2.2 资产转让方式 |
3.2.3 债务重组方式 |
3.2.4 债转股方式 |
3.2.5 资产置换方式 |
3.3 不良资产处置方式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
3.3.1 债务追偿方式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
3.3.2 资产转让方式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
3.3.3 债务重组方式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
3.3.4 债转股方式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
3.3.5 资产置换方式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
第4章 G资产管理公司不良资产处置方式改进策略 |
4.1 不良资产处置方式改进的目的及原则 |
4.1.1 不良资产处置方式改进的目的 |
4.1.2 不良资产处置方式改进的原则 |
4.2 不良资产处置方式改进策略 |
4.2.1 借助互联网平台提高处置效率 |
4.2.2 通过综合金融服务提升资产价值 |
4.2.3 利用委托处置缩小管理半径 |
4.2.4 运用资产证券化进行批量处置 |
4.2.5 使用债权收益权处置特殊资产 |
第5章 不良资产处置方式改进策略实施保障 |
5.1 法律法规保障 |
5.2 相关机制保障 |
5.3 人力资源保障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的主要结论 |
6.2 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zz银行不良资产处置方式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的背景及依据 |
1.1.1 研究的背景 |
1.1.2 选题依据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1.3 研究的内容与框架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框架 |
1.4 研究的方法与意义 |
1.4.1 研究的方法 |
1.4.2 研究的意义 |
2 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概念 |
2.2 银行不良资产相关指标 |
2.3 不良资产对银行的危害 |
2.4 不良资产处置的理论与原则 |
2.4.1 资产重组理论 |
2.4.2 冰棍效应理论 |
2.4.3 资源组合理论 |
2.4.4 不良资产处置的原则 |
3 zz银行不良资产与处置现状 |
3.1 zz银行介绍 |
3.2 zz银行不良资产现状 |
3.2.1 zz银行不良贷款逐年增加 |
3.2.2 zz银行拨备覆盖率逐年下降 |
3.2.3 zz银行潜在风险资产占比较大 |
3.3 zz银行不良资产处置的现状 |
3.3.1 zz银行不良资产处置架构 |
3.3.2 zz银行不良资产现行处置方式 |
4 zz银行不良资产处置方式存在的问题 |
4.1 不良资产的处置手段缺少多样化 |
4.2 诉讼清收难度大、周期长、现金回收率低 |
4.3 不良资产潜在价值未能充分挖掘 |
5 zz银行不良资产处置方式问题产生的原因 |
5.1 处置制度与流程不完善 |
5.2 考核管理机制有缺陷 |
5.3 缺少专业化人才与创新 |
6 zz银行不良资产处置方式的优化 |
6.1 大额不良资产处置方式优化—债转股 |
6.2 住房抵押类不良资产处置方式优化—资产证券化 |
6.3 资不抵债类不良资产处置方式优化—利差 |
6.4 其他抵押质押类不良资产处置方式优化 |
6.5 信用类不良资产处置方式优化 |
7 zz银行不良资产处置方式优化的保障措施 |
7.1 改革组织架构,成立“好坏银行” |
7.2 梳理内部相关制度,控制操作风险 |
7.3 重视新增业务管理,实施降旧控新 |
7.4 完善处置流程及考核机制 |
7.5 组建专职处置团队,加强交流学习 |
8 结论 |
8.1 结论 |
8.2 不足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G银行鄂尔多斯分行不良贷款处置效率提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1 国外研究综述 |
1.3.2 国内研究综述 |
1.4 采用的研究方法 |
1.5 研究内容及思路 |
第二章 相关概述及理论综述 |
2.1 不良贷款概念及分类 |
2.1.1 不良贷款概念 |
2.1.2 不良贷款分类 |
2.2 理论综述 |
2.2.1 商业银行运营风险 |
2.2.2 COSO控制理论 |
2.2.3 信息不对称理论 |
2.2.4 流程银行 |
2.2.5 优化原理 |
第三章 G银行鄂尔多斯分行不良贷款管理现状分析 |
3.1 G银行鄂尔多斯分行环境分析 |
3.1.1 地理环境概况 |
3.1.2 金融环境概况 |
3.2 G银行鄂尔多斯分行企业概况 |
3.3 G银行鄂尔多斯分行不良贷款管理现状 |
3.3.1 G银行鄂尔多斯分行不良贷款进程回顾 |
3.3.2 G银行鄂尔多斯分行不良贷款分布情况 |
3.4 G银行鄂尔多斯分行不良贷款产生的原因 |
3.4.1 外部环境影响 |
3.4.2 内部控制管理制度执行不严 |
3.4.3 信贷结构不合理 |
3.4.4 信贷流程管理控制不到位 |
3.4.5 G银行鄂尔多斯分行提升不良贷款处置效率的措施及成效 |
3.5 G银行鄂尔多斯分行不良贷款处置效率制约因素分析 |
3.5.1 批量处置模式边际效益递减 |
3.5.2 处置质效低,成本较高,利润受损严重 |
3.5.3 法律诉讼成本高、执行难、效率低下 |
3.5.4 现有处置方式天然的局限性限制了处置效率 |
3.6 人员结构亟待优化 |
第四章 G银行鄂尔多斯分行提升不良贷款处置效率的优化建议 |
4.1 积极探索新的处置模式 |
4.1.1 债转股模式 |
4.1.2 押品互联网受托处置模式 |
4.1.3 银政企合作模式 |
4.2 优化控制环境,提高不良贷款清收处置质效 |
4.3 加强风险前瞻管理,有效开展控制活动 |
4.3.1 加强信贷风险管控 |
4.3.2 提升信用风险监控水平 |
4.3.3 实行大户风险会诊工作 |
4.3.4 提升自主监控能力 |
4.4 加强处置队伍建设,提升协同效应 |
4.4.1 增强履职意识和履职能力 |
4.4.2 建立信贷人才储备机制 |
第五章 保障措施 |
5.1 针对基础资产信息予以充分披露 |
5.2 健全不良贷款定价估值机制 |
5.3 建立不良贷款信息服务技术平台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我国不良资产证券化的难点与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法律问题研究[D]. 殷婕. 云南财经大学, 2021(09)
- [2]D农村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处置问题研究[D]. 黎益嘉. 江西财经大学, 2021(10)
- [3]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的法律问题研究[D]. 桑田. 山东科技大学, 2020(05)
- [4]中国银行信用卡不良资产证券化研究[D]. 庞世佳.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4)
- [5]我国银行不良资产处置模式及其优化研究 ——基于三种模式的比较[D]. 张秀豪. 浙江大学, 2020(02)
- [6]我国重启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问题研究[D]. 闫月仙. 吉林大学, 2020(08)
- [7]市场化债转股对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影响研究[D]. 赵欣坡. 云南财经大学, 2020(07)
- [8]G资产管理公司不良资产处置方式改进策略研究[D]. 代忠良. 吉林大学, 2020(08)
- [9]zz银行不良资产处置方式优化研究[D]. 靳清山.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2020(07)
- [10]G银行鄂尔多斯分行不良贷款处置效率提升研究[D]. 韩峰. 内蒙古大学, 2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