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杂志邀绵阳商界人士共商搞好大中型国企问题

《民主》杂志邀绵阳商界人士共商搞好大中型国企问题

一、民主杂志社在绵阳邀请企业界人士座谈搞好国营大中型企业问题(论文文献综述)

孙云潭[1](2010)在《中国海洋灾害应急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在总结我国海洋灾害发生特点与规律,分析海洋灾害的作用机理与灾害演化过程的基础上,应用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理论与方法,系统研究了我国海洋灾害应急管理体系的发展历程与现状,归纳了我国海洋灾害应急管理体系的特点与存在不足。总结我国海洋灾害应急管理的历史经验,借鉴国际上海洋灾害应急管理的成功模式,从海洋灾害应急管理的体制、机制、法制及预案等方面提出完善我国海洋灾害应急管理的思路、对策与措施,提出了构建科学高效的、综合性的海洋灾害应急管理体系的构想。并以青岛市为例,对有关原则与方法的实际应用进行了探索。我国是海洋灾害频发的国家,沿海地区经济发达、人口密集,海洋灾害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影响大。我国常见海洋灾害包括风暴潮灾害、海浪灾害、赤潮灾害、海冰灾害、绿潮灾害等。其中造成经济损失最大的是风暴潮灾害,伤亡(失踪)人数最多的是海浪灾害。本文介绍我国海洋灾害的概况,描述了我国常见海洋灾害的成因、分布、危害,概括了海洋灾害的主要特征、发生过程和分级标准,总结我国主要海洋灾害的发生规律。对海洋灾害的成灾机理进行了理论分析,从致灾因子和承灾体相互作用的角度,提出海洋灾害成灾链理论。本文回顾了海洋灾害应急管理研究的有关基础理论,包括突发公共事件有关理论、应急管理有关理论、危机管理和风险管理的有关理论等。结合海洋灾害的特点,应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的有关理论,研究了海洋灾害应急管理的原则与方法。通过对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海洋灾害应急体系进行介绍,总结国际上在海洋灾害应急管理方面的有益经验,分析国际海洋灾害应急管理的发展趋势。系统回顾了我国海洋灾害应急管理的发展历程,从海洋灾害应急体制、机制、法制和预案体系四个方面,结合有关实例,对我国海洋灾害应急管理现状进行分析。针对我国海洋灾害应急管理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在理论分析和经验借鉴的基础上,本文从海洋灾害应急体制、机制、法制和预案建设等四个方面,提出完善和提升我国海洋灾害应急管理体系的构想。包括组建综合性的海洋灾害应急管理机构——国家海洋灾害应急委员会,建立由海洋灾害应急指挥中心、专项应急指挥部和现场应急指挥部组成的海洋灾害应急指挥体系,组织专业人员与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的应急救援体系,提高应急指挥的针对性与时效性;在灾前预防、预报预警、应急处置、持续管控、灾后恢复等各个环节,完善海洋灾害应急管理运行机制,特别是提高在综合保障机制、灾害应急教育与演练、灾害信息共享、快速反应机制、信息发布和舆论引导、灾害评估与问责等方面的能力;构建覆盖我国海洋灾害应急管理各方面的、多层次立体化的海洋灾害应急管理法律体系;健全中央与地方相结合,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海洋灾害应急预案体系。本文还应用海洋灾害应急管理的原则和方法,以青岛市作为研究对象,设计了符合海洋灾害应急管理规律和当地实际的海洋应急管理体系,进行了相应的实证研究。

齐欢[2](2011)在《二战后越南现代化进程研究(1945-2010)》文中研究指明作为一种历史必然性,现代化是一切后发国家摆脱落后形成现代国家的必然进程。任何国家的现代化,都是从本国的历史条件、文化传统和社会制度出发,同时吸收外部的积极因素追求有本国特色的现代化价值取向的道路。越南作为一个后发国家,其现代化从启动、发展、对模式的探索和转型且充满了艰辛和曲折。1858年越南成为法国殖民地后被卷入了世界现代化性大潮。1945年越南在印支共的领导下获得了民族独立后开始了对现代化道路的探索,但由于种种原因直到1986年实施革新开放以来现代化才走上正确的道路。研究该国的现代化进程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有助于我们对发展中国家现代化问题和实施赶超型战略的理解,总结发展中国家探索现代化道路的一般规律。通过对越南的个案分析,有助于丰富发展中国家现代化实践与理论范式的研究,对学科建设也有一定意义。为一些后发国家探索一条较成功的现代化道路可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本文综合运用历史学、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中国和西方现代化理论等理论对越南1945年以来的现代化历史进程及其特点、成就问题与经验教训、现代化水平、模式及走向进行了研究。本文由绪论和正文的第一至第十章和结语构成。绪论主要讨论本论文选题及有关概念的界定、研究意义、研究现状、研究的重点、难点和创新点、研究方法和论文结构安排等。第一章讨论了越南现代化启动的历史背景(1858-1945年)。国际背景是18世纪后期到20世纪初,由英国工业革命开始的世界现代化进程使许多前资本主义国家成为西欧的殖民地和附属国。国内背景是法国入侵和殖民统治对越南的传统社会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使其发生分化和重组,从根本上改变了在“王朝循环”模式支配下的封建王朝的历史方向,越南被强行纳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在“衰败化”和“边缘化”冲击下,越南在印支共的领导下走向“革命化”,经过义静苏维埃运动和八月革命建立了社会主义政权。越南现代化的启动以19世纪下半叶阮朝的改革为标志。①从阮朝的改革到1945年越南民主共和国成立是越南现代化低度发展阶段②。第二章探讨了两种社会制度影响下的越南现代化进程(1945—1975年)。本章主要论述二战后越南分治下实行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北方和在资本主义制度影响下的南方现代化进程。本章分为两个时期,一是1945—1954年抗法时期;二是1954—-1975年抗美时期。内容包括,北越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指导思想和实践效果。美国在南越进行移植美式模式的现代化实践。由于战争的影响,越南错过了1945—1973年世界经济黄金时代①的发展机会。而东亚一些国家则利用越战的机会迅速发展为新兴工业化国家。第三章阐述了越南统一后对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探索及严重挫折(1975—1986年)。越南在1976年建立统一的社会主义共和国,结束了长期国家分裂、南方政治衰败、和社会动乱的局面,成立了具有强大社会动员和整合能力高度集权的现代国家政权,提供了能进行自主型现代化发展的制度保证。但多年战争破坏使越南现代化起点很低,这决定了现代化发展的艰巨性和长期性。由于指导思想和内外政策上的失误,越南再次错过有利的发展时机。虽然从1979年越南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但效果有限。直到实行全面革新开放后才进入现代化的正确轨道。第四章讨论革新开放后到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间现代化建设的情况(1986—-1996年)。越共在1986年12月召开“六大”确定了全面革新的路线。六大成为越南现代化进入新时期的标志。越南在坚持传统社会主义理论合理成分的同时吸收了其他国家现代化理论的有益成份,通过实践逐渐形成具有本国特色的新理论。七大制定了《社会主义过渡时期建设纲领》,使越南现代化进入第一个高速发展期。第五章论述了在苏联、东欧解体和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影响和冲击下,越南对现代化战略进行的调整(1997—-2001年)。这时期,越南现代化面临多重挑战:在苏联、东欧的解体的影响下的政治危机;东南亚金融危机影响下的经济危机和腐败影响下的社会危机。鉴于此,越南对政治体制和领导层、现代化的指导思想、经济战略、政策进行了较大幅度的调整,提出了在2020年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现代化的目标。第六章研究了越南现代化进程的第二次快速发展的情况(2001-2006年)。2001年4月,越共“九大”把七大的《建设纲领》加以具体化。在九大思想指导下,越南的现代化进入第二个加速期。但发展中的问题也大量出现。第七章论述了越共十大到十一大间的现代化进程的情况,并分析了今后现代化进程的走向与趋势(2006—2011年)。经过20年的探索,越南已初步形成了具有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体系和一条适合国情的现代化道路。十大后越南现代化进程又取得重大进展。2011年1月召开的越共十一大为今后现代化道路指明了方向。第八章对1945年以来越南现代化进程成败的经验教训作了分析。对每个阶段现代化获重大进展和遭受挫折的原因从政治体制、经济、社会、外交、文化和军事以及自然地理和资源等方面作了较为深入分析。第九章对越南现代化进程水平进行了综合评价。选用以中科院的两次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为主对越南的经济、社会、综合现代化、生态、文化和国际现代化水平作了较系统的量化评价。由于政治现代化的复杂性和特殊性,世界上还没有相关的定量评价体系,因此,对其评价限于定性方面。第十章对越南现代化进程的模式①进行了总结。世界各国在现代化进程中逐步形成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发展模式。本章对越南现代化模式的分析包括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诸多方面的内容。通过分析指出,越南早期现代化启动属于典型的挑战——回应(汤因比的说法)的模式。独立后,北方采取了经典社会主义模式,南方模式则试图建立资本主义模式。革新后,越南现代化模式开始向与东亚模式、中国模式、西方新自由模式相结合的市场化模式转变,形成了具有“越南特色混合型后全能主义模式”。本文的最后一部分内容为结语。对以上各章的内容进行系统的归纳与总结,对本文的主要内容和观点进行升华和提炼。

尹永纯[3](2006)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利用外资的历史考察(1978—2005)》文中指出利用外资是中国对外开放国策的重要内容,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国共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20多年来,利用外资始终与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相伴而行,对中国经济社会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本文根据党的有关会议精神、国家出台的利用外资方面的方针政策,对利用外资政策的发展演变历程进行了考察,对利用外资不同阶段的政策变化特点、绩效进行了系统分析。在此基础上,总结了利用外资的基本经验,并针对利用外资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建议和对策。 本文由绪论、七章正文和结语三个部分组成: 绪论主要阐述了本课题的研究价值和意义,目前的研究现状及论文的基本构架、创新之处、难点及写作方法。 第一章,改革开放前中国共产党利用外资的历史回顾。本章对改革开放前,中国共产党利用外资的理论来源,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利用外资发展的历史轨迹,改革开放前30年中国利用外资的曲折历程进行了历史回顾。在此基础上,对利用外资实践出现曲折的原因、利用外资的效果进行了客观评价。改革开放前,中国利用外资的经验教训为改革开放后利用外资实践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第二章,利用外资的酝酿与起步。本章首先回顾了利用外资政策酝酿的国际国内背景及酝酿过程。国际背景主要是和平与发展时代条件下的世界各国经济贸易联系的日益加深。国内背景主要是对改革开放前20年左倾错误深刻反思的基础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文革”后,中国领导人纷纷出国访问,中国经济考察团出国考察后,深刻感受到了中国与世界的差距;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经过国务院务虚会、全国计划会议和中央工作会议上的充分酝酿与讨论,中央领导层在利用外资加快现代化建设问题上达成共识。其次,考察了利用外资政策出台的过程。包括利用外资机构的设立与法律的草创、落实华侨政策,鼓励华侨回国投资、创办经济特区作为利用外资的试点地区等,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考察了利用外资的一些具体政策及实施。再次,从利用外资的环境、优惠政策、管理经验等方面分析了利用外资存在的问题;从利用外资的方式、来源、产业结构等方面分析了起步阶段利用外资的特点。 第三章,利用外资的初步发展。1986年,中国政府颁布了《外资企业法》和《关于鼓励外商投资的决定》,标志着中国利用外资政策开始进入初步发展阶段。针对起步阶段利用外资存在的问题,这一阶段外资政策调整的重点是进一步改善利用外资的环境,明确规定外商投资的重点领域,加强对利用外资工作的管理和引导。分析了1988年中国“第二次投资热潮”出现的几个相关因素。第二

王宝莅[4](2003)在《断了线的等价交换?!——合同的伦理分析》文中研究说明一、傻子理论笔者是一个台湾的法律实务工作者,在台湾从事律师实务工作多年,主要的职务就是代人草拟合同、代理诉讼,多年的工作经验让笔者感触很多,不吐不快。多年以来笔者心中一直盘桓着一个问题:合同到底保护了好人还是聪明人?合同法的宗旨是保护好人,可是往往适得其反。现代经济理论乃是假定着人是“理性人”、“经济人”,在经济活动中可以对自己的利益了如指掌。但是真相往往是好心人变成被讥笑的傻子。优质的合同规范不该只是让傻子鼻青脸肿以后,愈变愈聪明;能去保护傻子的合同规范才是优质的合同规范。这里所谓的傻子其实可以广义来讲,包括“心太软”而作出允诺;专业分工社会涉及专业领域的合同,一般人无法了解(例如医疗合同、律师合同、科技方面的合同等),致生的“无知状态下作出允诺”;还有,就是双方都“傻”而作出允诺。所以,在社会分工细密、私利驱动性强的情况下,人人都可能在某一个合同时空下成为“傻子”,对傻子的保护遂成为迫不及待之事。传统合同法显然有一个根本的缺陷,它先假定着每个人都是“理性人”,对自己的利益可以作有效率的掌握;而且合同是建立在一个单调的基础上,即双方(或多方)“对立”的意思发生合致时,合同就成立了,合同的内容亦于焉“一体成型”。在这种“既理性又对立”的梦幻组合之下,弱者自然是溃不成军。我们可以很容易发见,一个合同的诞生并不当然等于它就此可以完全履行,一个瓜瓜落地的婴儿绝不可能立时站起来走路,合同的履行往往是一个成长的过程而非一蹴可几。当然我们可以试着把合同预先定得详详细细,然后“照表操课”,可是,实践中发现,完完全全可以照表操课的合同,几乎未之有也,合同过程中的大大小小事先未预料到的事,比比皆是,碰上一个死脑筋的债权人,肯定让债务人苦头吃尽。所以,“照表操课”绝非唯一的履行模式,合同中显然还有其它的东西。每一个合同都有一个根,那就是合同当事人“共同”欲达成的“目的”,如果缺了这个根,合同,其实是非常脆弱的,问题往往不全是在于谁欺骗了谁,或谁隐瞒了谁,往往也不全是信息不对称或者是任何一方存心想占对方的便宜,现在的问题往往是缔约双方的信息都缺乏,也都欠缺经验,甚至对于欲缔结合同上的根,只有理想,没有实际操作模板,对于欲缔结的合同,只有想象, 都没有很多经验,就算是规划,也只能说是对将来尚未发生的事物想象。缔结合同之后,实际操作的时候,理想不见了、规划失灵了,想象的事情也许根本没有发生,却反而接二连三出现许多新生事物,这些新生事务直接挑战着合同双方当事人的智能。不幸的是,浅碟式的意思合致主义,造就出来的合同和合同上的“经济人”,不过是各自顺着利己思路将本求利罢了,至于合同的根,那个共同目的,此时没有人会把它当一回事,什么远大理想?什么合同目的!总是被忽略的时候多,看来,合同的本质是到了该调整的时候了,合同的内部似乎应有一种机制,与当事人的自由完全分离,“意思合致”其实正意味着个体意思脱离当事人,形成了客观的“共同意志”,所以,合同在相当程度上已是一个客观的实体。正因如此,为了符合合同目的,单方的合同条款变更权遂成为可能 。二、看不见的合同秩序合同其实就是两个部分组成的,一个是看得见的部分,另一个是看不见的部分。合同秩序不光是来自看得见的部分,还有看不见的部分。德国十九世纪末的法学家Bernhard Windscheid曾谓:<WP=6>“你把‘默示的预想’(tacit presupposition)理论从门里扔出去,它还会从窗户再进来。”其意概指行为人所欲追求的合同状态持续存在的假定,虽未被作成合同条款,如相对人已意识到且已根本性影响了行为人的意思,这种情况如果被刻意忽略,从对合同效力的影响上予以排除,它还是会自动跑回来,纠缠着合同的当事人。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由于时间和本身能力的局限,本文打算只从两个部分切入;一是合同主体的相对性;一是合同的弹性。前者打算为合同的拘束力找到一个外延比较容易掌握的理论基础,乃是以合同和共同体的交互比照,对映出合同作为以“共同目的”为基础的客观“意志”。合同本身不无共同体的性质,其拘束力(对当事人的拘束)的外延亦只能以“共同目的”的解释范围以内为限,债权人对债务人的无尽需索只能到此为止,为债务人的牺牲找到边界。同时推得“相互设想原则”与“债权人的债务”两项概念。后者(即合同的弹性)系以相互设想原则与债权人的债务的概念将债务人的合同上“地位”与债权人完全拉齐,同时以“目的失焦”理论描述合同关系上当事人的“意思合致”与“合同目的”发生的“不对焦”现象,提出“对焦”的具体操作规则,并介绍其它立法例或学界对类似问题的解决方式。本文仅是抛砖引玉,为解决等价交换断线的问题,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个问题挥之不去,套句Bernhard Windscheid的话,你把它从门里抛出去,它还是会从窗户再进来。王宝莅 谨识2003年4月26日

黄德根[5](2003)在《公司治理和中国国有商业银行改革》文中指出2001年11月,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并成为一员是中国改革开放的一个重大里程碑。经济全球化带来了金融全球化,为国有商业银行的发展提供了机遇和挑战。对国有商业银行来说,挑战一方面来自中国股份制商业银行,另一方面来自强大的外资银行。机遇和挑战并存,为使国有商业银行在未来发展进程中立于战略至高点,公司治理改革将成为各种改革中最关键和最重要的问题。本文通过介绍企业理论的历史演变,并以委托代理理论和超产权理论做为公司治理的理论基础,同时对英美法系、德国及我国公司治理机制做了详细的论述,其中也阐述了公司治理的最新发展——索克斯法案对公司治理的影响。通过介绍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现状和问题,对公司治理在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改革中的应用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最后通过借鉴花旗银行和中银(香港)公司的先进经验,提出业务流程整合方案。全文结构安排如下: 第一章,首先回顾了企业理论的历史演变,并以委托代理理论和超产权理论做为本论文的理论基础。经济的发展最终导致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产生了公司治理的要求。现代公司制的产权内涵包括了三个分离:股东所有权与公司法人所有权的分离、股东所有权与控制权的分离、公司法人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本章通过介绍公司治理的理论基础、基本内涵,详细和重点阐述了公司治理的研究方向。 第二章,详细介绍了英美法系国家和德国的公司治理制衡机制:股东会与董事会制约机制,董事会内部制衡机制,经营层制衡机制和监事会制衡机制,并介绍了公司治理的最新发展——美国索克斯法案及对我国的影响。 第三章,研究了中国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历史发展背景。文章首先专门介绍中国银行解放前后的公司治理内容,之后从1949年至今中国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特点和改革发展变化,让人们了解一下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历史。 第四章,主要对中国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存在问题的研究。通过对产权、董事会、经理层、监事会和业务管理流程等问题的深入研究,为下一章的解决方法埋下伏笔。 第五章,公司治理在国有商业银行中的应用包括了产权多元化,董事会、经理层和监事会的改革。针对上一章的问题提出改革的办法。 第六章,介绍了世界上业务流程再造特点及花旗银行先进的业务管理流程经验,同时中银(香港)公司的成功上市和较好机制亦为未来国有商业银行提供了良好的经验平台,最后提出业务管理流程再造方案。

易剑东[6](2002)在《社会资本与当代中国体育用品企业成长》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用社会资本理论分析经济现象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社会科学领域最热门的课题之一,但对某一行业内的企业社会资本进行研究的成果迄今未见报道。通过收集和研读有关社会资本、企业成长、中国体育用品企业的相关资料,并对166家中国体育用品企业进行了问卷调查与统计分析,得出了以下结论: (1)能够为企业带来利益的社会关系网络可以称之为企业社会资本,企业社会资本可以分为纵向依属社会资本、横向连带社会资本、多向辐射社会资本。 (2)在改革开放前、改革开放至十四大之前、十四大以来的三个阶段中,中国企业社会资本中纵向依属社会资本逐步失却统摄地位,横向连带和多向辐射社会资本发展迅速。 (3)中国体育用品企业社会资本具有地位变化的历史性、获得手段的交互性、作用功效的非对称性、关系纽节的排斥性等特点。 (4)根据对中国体育用品企业成长各阶段各项事务的分析,企业诞生、生存、成熟、蜕变阶段社会资本的作用各不相同。 (4)中国体育用品企业主要通过对行政管理部门和行业协会的纵向依属、与科教、商贸部门的横向连带、与运动队的联系和运动竞赛的辐射获取社会资本。 (5)90年代以来创建的企业占目前企业总数的78.92%;71.08%的企业有出口业务,企业平均生产产品68.82种,设立部门6.62个。 (6)中国体育用品企业中东部占88.56%,中部占8.23%,西部占3.21%;公有制经济占21.68%,私有经济占49.40%,混合经济占28.92%;生产球类器材设备、专项运动器械及设施、服装帽类、场馆及娱乐设施、运动鞋袜、健身器材及附件的企业数量排名前6位。 (7)中国体育用品企业社会资本因子的三个指标依次为多向辐射关系(.717),纵向依属关系(.672),横向连带关系(.670);企业成长结构的四个因子负载值依次为经营结构(.738),组织结构(.715),空间结构(.692),技术结构(.404)。 (8)东部多向辐射社会资本处于第一位,而中部地区纵向依属和横向连带社会资本水平最高;公有、私有、混合企业分别拥有最高的纵向依属、横向连带、多向辐射社会资本。

蒋毅[7](1992)在《民主杂志社在绵阳邀请企业界人士座谈搞好国营大中型企业问题》文中研究说明 在四川绵阳市"企业文化理论与实践研讨会"召开期间,1991年10月30日上午,民主杂志社邀请参加研讨会的长虹机器厂、长城特殊钢公司、五洲电源厂、华丰机器厂等十余家企业的代表,就贯彻落实中央工作会议精神,搞好国营大中型企业问题进行了座谈。绵阳市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主任蒙乃珩参加了座谈,《民主》杂志主编毛启邠主持了座谈会。与会的企业界人士联系各自企业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变化和目前实际状况,踊跃发言,说出了他们的心声。发言者普遍认为,中央工作会议着重研究进一步搞好国营大中型企业问题,表明中央已经把增强企业活力、提高企业效益摆在很突出的位置。中央领导同志的讲话都把它的意义上升到防止和平演变、巩

二、民主杂志社在绵阳邀请企业界人士座谈搞好国营大中型企业问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民主杂志社在绵阳邀请企业界人士座谈搞好国营大中型企业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海洋灾害应急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0 前言
    0.1 研究背景
    0.2 研究意义
    0.3 研究内容
    0.4 研究方法
1 海洋灾害应急管理研究的理论基础
    1.1 突发公共事件
        1.1.1 突发公共事件的概念
        1.1.2 突发公共事件的机理特征
        1.1.3 突发公共事件的过程
        1.1.4 突发公共事件的分类
        1.1.5 突发公共事件的分级
    1.2 应急管理
        1.2.1 应急管理的概念
        1.2.2 应急管理的机理分析
        1.2.3 应急管理的过程
        1.2.4 应急管理体系框架
    1.3 危机管理和风险管理
        1.3.1 危机管理、风险管理与应急管理的关系
        1.3.2 危机管理
        1.3.3 风险管理
2 我国主要海洋灾害
    2.1 海洋灾害概述
        2.1.1 海洋灾害
        2.1.2 我国海洋灾害概况
        2.1.3 我国海洋灾害的分布
        2.1.4 我国海洋灾害的致灾途径
    2.2 我国主要海洋灾害类型
        2.2.1 风暴潮灾害
        2.2.2 海浪灾害
        2.2.3 海冰灾害
        2.2.4 海啸灾害
        2.2.5 赤潮灾害
        2.2.6 绿潮灾害
        2.2.7 其他海洋灾害
    2.3 我国海洋灾害的特点
3 海洋灾害的机理分析
    3.1 海洋灾害的灾害特征分析
        3.1.1 海洋灾害作为突发公共事件的主要特征
        3.1.2 海洋灾害的作用过程
        3.1.3 海洋灾害的分级
    3.2 海洋灾害的成灾机理分析
        3.2.1 海洋灾害致灾因子与承灾体
        3.2.2 海洋灾害成灾链
        3.2.3 风暴潮灾害成灾链分析
        3.2.4 海浪灾害成灾链分析
        3.2.5 海冰灾害成灾链分析
        3.2.6 海啸灾害成灾链分析
        3.2.7 赤潮灾害成灾链分析
        3.2.8 小结
4 海洋灾害应急管理的国际经验
    4.1 美国的海洋灾害应急体系
        4.1.1 专门的管理机构
        4.1.2 先进的预警体系
        4.1.3 高效的运转机制
        4.1.4 完善的法规体系
    4.2 日本的海洋灾害应急体系
        4.2.1 灾害管理体制
        4.2.2 防灾基础研究
        4.2.3 预警体系建设
        4.2.4 防灾抗灾投入
    4.3 国际海洋灾害应急管理的发展趋势
    4.4 国际海洋灾害应急管理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4.4.1 完善应急体制,夯实基础保障
        4.4.2 加大投入力度,提高处置能力
        4.4.3 理顺应急机制,动员社会力量
5 我国海洋灾害应急管理现状分析
    5.1 我国海洋灾害应急管理的发展历程
    5.2 我国海洋灾害应急管理现状
        5.2.1 法制
        5.2.2 体制
        5.2.3 机制
        5.2.4 预案
    5.3 我国当前海洋灾害应急管理体系存在的问题
    5.4 典型案例分析
        5.4.1 青岛浒苔灾害
        5.4.2 福鼎8.10海难
    5.5 小结
6 我国海洋灾害应急管理组织体系构建
    6.1 海洋灾害应急管理组织的构建原则
    6.2 我国海洋灾害应急管理组织体系的构建思路
        6.2.1 高效的海洋灾害管理组织结构设计
        6.2.2 明确的海洋灾害管理各级权责定位
        6.2.3 有力的海洋灾害管理问责评价体系
    6.3 我国海洋灾害应急管理组织体系设计
        6.3.1 海洋灾害应急体系的组织结构
        6.3.2 海洋灾害应急指挥体系
        6.3.3 海洋灾害应急救援体系
7 我国海洋灾害应急管理运行机制构建
    7.1 灾前预防
        7.1.1 强化综合保障机制建设
        7.1.2 规划应急物流体系建设
        7.1.3 加强宣传教育机制建设
        7.1.4 完善预案演练机制建设
    7.2 预报预警
        7.2.1 提高灾害监测预警能力
        7.2.2 建立灾害信息共享平台
    7.3 应急处置
        7.3.1 建立灾害快速应对机制
        7.3.2 迅速启动灾害应急预案
    7.4 持续管控
        7.4.1 科学实施应急管理措施
        7.4.2 优化灾害信息传播机制
    7.5 灾后恢复
        7.5.1 做好灾后安置重建工作
        7.5.2 建立应急管理评估机制
        7.5.3 严格落实责任追究机制
8 完善我国海洋灾害应急管理法制和预案体系
    8.1 健全海洋灾害应急管理法律体系
        8.1.1 目标
        8.1.2 原则
        8.1.3 主要思路
        8.1.4 具体内容
    8.2 完善海洋灾害应急管理预案体系
        8.2.1 海洋灾害应急预案体系构成
        8.2.2 海洋灾害应急预案编制程序
9 实证研究:青岛市海洋灾害应急管理体系
    9.1 青岛市概况
        9.1.1 自然地理
        9.1.2 气象水文
        9.1.3 海域生物学特征
        9.1.4 海域环境特征
    9.2 青岛市海洋灾害风险评估
        9.2.1 主要致灾因子
        9.2.2 主要承灾体
        9.2.3 主要海洋灾害风险评估
    9.3 青岛市海洋灾害应急管理体系构建
        9.3.1 构建理念
        9.3.2 青岛市海洋灾害应急管理组织架构
        9.3.3 青岛市海洋灾害应急指挥体系
        9.3.4 青岛市海洋灾害应急救援体系
        9.3.5 青岛市海洋灾害应急法规体系
        9.3.6 青岛市海洋灾害应急预案体系
10 研究结论与展望
    10.1 研究结论
    10.2 论文创新之处
    10.3 研究不足与展望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附录4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习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研究成果

(2)二战后越南现代化进程研究(1945-2010)(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界定与研究意义
        一、选题界定
        二、研究意义
        三、对有关概念的理解与诠释
    第二节 研究现状述评
        一、中国的研究
        二、越南本国的研究
        三、其他国家的研究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论文结构
        一、研究方法
        二、论文结构
    第四节 论文研究的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一、重点
        二、难点
        三、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第一章 越南现代化启动的历史背景(1858—1945年)
    第一节 国际背景
        一、世界现代化、工业化浪潮的加快及对东亚国家的冲击
        二、西方殖民者对东南亚国家的入侵与殖民
    第二节 国内背景
        一、传统社会的特点及对现代化启动的制约作用
        二、法国殖民统治对越南社会的影响及变化
    第三节 越南封建王朝的改革及早期现代化思想
        一、阮朝末期的改革运动及早期现代化思想的启蒙
        二、创建民主共和政体的现代化进程的现代化思想
    第四节 越南共产党的建立及其领导人民反法国、日本殖民者的胜利
第二章 两种社会制度影响下的越南现代化进程(1945—1975年)
    第一节 实行战时社会主义制度的北方现代化进程
        一、越南民主共和国现代化指导思想——胡志明思想
        二、抗法、抗美中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
    第二节 南越的依附性发展和美式现代化的破产(1954—1975)
        一、美式民主制度试验的失败
        二、扭曲发展的经济现代化
        三、美国失败的现代化实验——南越"战略村计划"
        四、南越社会的畸形发展
第三章 统一后越南对现代化道路的初步探索和严重挫折(1975—1986年)
    第一节 强化传统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的危害与革新思维的提出
    第二节 世界工业化第三次浪潮发展机遇的丧失
        一、政治现代化进程:对国家的"苏式"政治整合及反思
        二、经济发展走到崩溃的边缘
        三、国家全面控制下的社会整合
        四、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对现代化的负面影响
第四章 革新后,现代化走上正轨并进入第一个加速期(1986—1996年)
    第一节 革新伊始时期越共对现代化思想与理论的思考(1986—1991年)
        一、苏联、中国及一些国际组织对越南革新开放思想的影响
        二、革新开放的总设计师——阮文灵的革新思想
        三、强调思维革新和在革新中坚持"六项基本原则"
        四、"有计划商品经济"理论的提出
        五、以民为本的社会现代化思想的提出
        六、走向世界的新起点:"广交友,少树敌"外交政策的提出
    第二节 革新开放的蓝图:《社会主义过渡时期建设纲领》的出台(1991—1996)
        一、正式树立"胡志明思想"在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
        二、提出形成有国家管理的市场机制理论
        三、提出民富国强、社会公平、文明的发展目标
        四、提出"全方位、多样化"的外交路线
    第三节 十年革新的举措与初步成就
        一、越共六大和七大的召开的背景及对现代化的初步设计
        二、在苏东剧变的压力下谨慎地进行政治革新
        三、工作重点的转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现代化进程
        四、社会现代化进程逐渐步入正轨
        五、经济发展中的生态环境问题开始出现
        六、外交战略的成功转变和外交关系的新格局
第五章 金融危机冲击下越南对现代化战略的调整(1996—2001)
    第一节 八大召开与金融危机冲击下对现代化指导思想的调整
        一、对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理论体系的探索
        二、工业化、现代化思想的提出
        三、对时代特征、国际形势的理论认识
        四、以民为本的社会发展思想的深化
    第二节 亚洲金融危机冲击下越南现代化进程的减速及调整
        一、政治现代化进程中的改革与调整
        二、金融危机后对经济现代化战略的调整(1996—2001)
        三、现代社会的特征开始显现
        四、工业化、现代化进程中的生态问题
        五、八大的外交方针及对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作用
第六章 越南现代化进程的第二次加速期(2001—2006)
    第一节 现代化思想与理论的发展
        一、认为国际形势和外部环境有利于越南推进现代化进程
        二、社会主义政治现代化思想体系的初步形成
        三、新战略的形成:社会主义定向市场经济理论的确立
        四、强调分配公平和加快文化对外交流
        五、利用全方位外交推进现代化的思想
    第二节 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第二次加速
        一、政治体制改革进程提速
        二、经济现代化的第二次加速
        三、社会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
        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生态出现恶化趋势
        五、全方位外交政策的成果及对现代化的推进
第七章 迈出改革新步伐(2006-2010)
    第一节 越共十大以来关于现代化建设的新思想
        一、加强党建新思想的提出
        二、西方新自由主义经济对越南的影响在增强
        三、开展新农村建设,强调要实现社会的进步与公平
        四、提出以国家利益为最高目标的对外开放新战略
    第二节 中国现代化理论与思想对越南的影响
    第三节 现代化进程的新进展
        一、现代民主政治的特点日益凸现
        二、增长快速和危机并存的经济现代化进程
        三、现代社会端倪初现
        四、全面开放态势的形成
        五、可持续发展理念逐步成为社会共识
        六、越共"十一大"后现代化发展的走向
第八章 越南现代化进程中经验与教训
    一、经验
    二、教训
第九章 对越南现代化进程水平的综合评估
    第一节 对经济现代化进程水平的评价
    第二节 对社会现代化进程水平的评估
    第三节 对经济、社会的综合现代化水平的评估
    第四节 对生态现代化的评价
    第五节 对政治现代化的评价
        一、政治现代化评价标准
        二、对政治现代化进程水平评价
    第六节 对国际现代化的评价
        一、国际现代化的定义及其水平定量评价标准
        二、对越南国际现代化水平的评价
    第七节 对文化现代化的定量评价
        一、文化现代化的定义及其水平定量评价标准
        二、对文化现代化定量评价
第十章 越南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的演变及特点
    第一节 统一前南、北方现代化模式及特点(1945至1975年)
        一、北方仿效苏联的"战时社会主义模式"的实践
        二、资本主义影响下的南方现代化模式的构建及其失败
    第二节 苏式经典社会主义模式在全国的确立、挫折及初步变革(1975—1986年)
        一、高度集权政治现代化模式的进一步强化
        二、高度集中与统一的经济现代化模式
        三、国家高度控制下的社会发展模式
        四、经典社会主义模式的弊端和危害
    第三节 现代化模式的全新转型及趋向:自主型发展模式的形成(1986—2006年)
        一、越共探索有越南特色的社会主义模式
        二、在稳健的基础上向民主、分权和法制化转型的后全能政治模式
        二、向市场化不断迈进的社会主义定向经济模式
        四、逐步走向国家社团主义的开放、注重民生和多元化的社会及文化发展模式
    第四节 十一大后,越南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的走向
        一、具有越南特色的政治现代化模式正在构建
        二、长期坚持社会主义定向的市场经济体制取向
        三、长期坚持国家管理下的社会发展模式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3)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利用外资的历史考察(1978—2005)(论文提纲范文)

导论
    一、选题的意义
    二、概念的界定
    三、利用外资问题研究述评
    四、创新之处和难点
    五、研究方法
第一章 改革开放前中国共产党利用外资的历史回顾(1930—1970年代)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利用外资的理论来源
        一、马克思、恩格斯的世界历史观和利用资本主义文明成果思想
        二、列宁对帝国主义资本输出的论述及利用外资思想
        三、苏联利用外资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第二节 改革开放前中国共产党利用外资的基本历程
        一、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利用外资的历史轨迹
        二、20世纪50年代中国利用外资的实践
        三、从20世纪60年代到改革开放前,中国利用外资的曲折历程
    第三节 改革开放前三十年中国利用外资的总体评价
        一、改革开放前中国利用外资走入误区的原因
        二、改革开放前三十年中国利用外资的综合评价
第二章 利用外资的酝酿与起步(1978—1985)
    第一节 利用外资政策的酝酿与启动
        一、利用外资重新启动的历史背景
        二、利用外资的酝酿过程
    第二节 利用外资政策的出台
        一、一系列利用外资重大举措的出台
        二、利用外资政策的实施
        三、利用外资问题上的争论与“租界风波”
    第三节 利用外资的绩效与特点
        一、利用外资的成效
        二、利用外资存在的问题及消极影响
        三、利用外资的几个重要特点
第三章 利用外资的初步发展(1986—1991)
    第一节 利用外资政策的调整
        一、利用外资政策的调整背景
        二、利用外资政策的调整
        三、“第二次投资热潮”的形成
    第二节 利用外资的曲折发展
        一、治理整顿对利用外资的影响
        二、“六·四事件”的消极影响
        三、“洋浦风波”——围绕是开放还是“卖国”的争论
        四、利用外资走出阴影
    第三节 利用外资的绩效分析
        一、利用外资取得的成效
        二、存在的问题
第四章 利用外资的快速发展(1992—1996)
    第一节 利用外资政策的进一步调整
        一、冲破“姓资姓社”的思想迷雾
        二、利用外资新的发展态势
        三、利用外资政策的进一步调整
    第二节 外资政策的实施与国民待遇体制的初步探索
        一、改善投资环境,拓宽利用外资领域
        二、出台新的产业政策,加强利用外资的产业导向
        三、特区还要不要“特”下去的争论及特区外资政策的调整
        四、逐步实行外商投资的国民待遇体制
    第三节 利用外资的绩效分析
        一、利用外资的成效
        二、外资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第五章 加入WTO前后利用外资的稳步发展(1997—2005)
    第一节 利用外资政策继续完善的背景
        一、围绕利用外资问题的争论
        二、国际国内利用外资环境变化对利用外资政策的影响
        三、利用外资指导思想的转变
    第二节 加入WTO前利用外资政策的继续完善
        一、实施多元化引资战略,多渠道多方式吸收外商投资
        二、继续强化外商投资的产业导向
        三、继续扩大外商投资领域,积极鼓励外商来华投资
        四、完善外商投资的地区布局,加大中西部引资力度
        五、改善投资环境,逐步对外商投资实行国民待遇
    第三节 加入WTO后利用外资政策的继续完善
        一、加入WTO后中国继续完善利用外资政策的背景
        二、利用外资政策需要实行的战略转变
        三、利用外资政策的继续完善
        四、利用外资战略的重大转变——实施“走出去”战略
    第四节 利用外资的绩效分析
        一、利用外资取得的成效
        二、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第六章 利用外资政策的演进路径及基本经验
    第一节 利用外资的演进路径
        一、利用外资在空间上的演进
        二、利用外资在方式上的演进
        三、利用外资在战略目标上的演进
        四、利用外资政策体系的演进
    第二节 利用外资的动因分析
        一、利用比较优势发挥后发优势,实现赶超战略的需要
        二、利用外资在国际分工方面的比较优势
        三、稳定的国际国内政治经济环境
        四、强有力的中央政府和符合比较优势的外资政策
    第三节 利用外资的基本经验
        一、解放思想,大胆实验,勇于创新,不断进行政策上的调整和完善
        二、坚持以吸收外商直接投资为主,适度举借外债
        三、努力改善外商投资环境
        四、从坚持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到主动遵循国际惯例和国际规则
        五、坚持政策导向性,利用外资为实现国民经济发展目标服务
第七章 利用外资的影响、问题及思考
    第一节 利用外资的积极影响
        一、缓解国内建设资金的不足,促进经济的发展
        二、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优化
        三、促进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四、促进了中国生产技术和管理水平的提高
        五、扩大了就业、缓解了就业压力
        六、促进了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加深了中国和世界的经济联系
    第二节 利用外资存在的问题
        一、地方政府在引资中恶性竞争,利用外资效益低下
        二、优惠政策的滥用,使内外资企业在竞争中的地位不公平
        三、“市场换技术”政策存在的严重问题
        四、外资企业逃税和利润成本转移使中方蒙受损失
        五、跨国公司投资所带来的消极影响
        六、利用外资增加了中国经济安全的不稳定性因素
        七、外资立法体系不完善
    第三节 进一步利用外资的思考
        一、政府转换角色,引资的主体由政府转为企业
        二、内外资政策从差别政策、倾斜政策转向统一的环境政策
        三、转变利用外资方式,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
        四、强化外资政策地区导向,加大中西部引资力度
        五、在利用外资中维护国家经济安全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4)断了线的等价交换?!——合同的伦理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卷头语:断了线的等价交换?!——傻子理论
第一部分 序论──存在给自由带上镣铐
    第一章 导言:逆取顺守乎?──牺牲奉献的边界
    第二章 自由、伦理与合同──两个鲁宾逊的伦理:自我和环境的融合
    第三章 交换、分配与道德——合同里几个根本问题的初步探索
    第四章 合同拘束的形成与演变
第二部分 合同拘束及其边界——合同与共同体
    第一章 导论:合同自由还是合同拘束?───合同在实践上的几点感想
    第二章 跨越利己与利他──自发的合同秩序
    第三章 合同与个体的交错──合同共同体
    第四章 合同与家共同体的交错——以中国的家共同体内夫妻间权利义务为例
    第五章 合同与单位共同体的交错──合同的灭绝
    第六章 合同的特质——“中介”
    第七章 结论:血浇灌的道德与合作的产生
第三部分 合同拘束的解放?——合同的弹性
    第一章 问题的提出:目的失焦
    第二章 相互设想原则:合同弹性的理论基础
    第三章 论典型合同的弹性──以长期合同、合伙合同与中国农村土地承包合同为例
    第四章 合同变动规范的理论与实务
    第五章 伦理条目的法律化:代结论
第四部分 附论
参考资料
感谢辞

(5)公司治理和中国国有商业银行改革(论文提纲范文)

导论
    一、 选题和文献回顾
    二、 理论依托和研究方法
    三、 结构安排和主要贡献
第一章 公司治理理论基础
    第一节 企业理论的历史演变
    第二节 委托代理理论
    第三节 超产权理论
    第四节 公司治理的基本内涵
    小结
第二章 公司治理的制衡机制
    第一节 股东会与董事会的制衡机制
        一、 股东和股东会的权力和义务
        二、 董事和董事会的权力和义务
        三、 股东会和董事会之间的制衡机制
    第二节 董事会内部的制衡机制
        一、 独立董事制度
        二、 董事会下设专业委员会结构
        三、 董事会和董事的评估机制
        四、 董事报酬
        五、 董事长与CEO的兼任/分任问题
        六、 我国董事会制衡机制的问题
    第三节 经理层的制衡机制
        一、 经理层的权力和义务
        二、 经理层的激励机制
        三、 经理层的制衡机制
        四、 经理层评估
        五、 信息披露机制
        六、 诉讼机制
        七、 我国经理层制衡的问题
    第四节 监事会的制衡机制
        一、 英美法的监事制度
        二、 德国的监事制度
    第五节 公司治理的最新发展——美国索克斯法案对中国公司治理问题的启示
        一、 索克斯法案出台的背景
        二、 索克斯法案的主要内容
        三、 索克斯法案对中国公司治理的几点启示
    小结
第三章 中国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发展历史背景
    第一节 新中国成立前后中国银行的发展过程及公司治理介绍
    第二节 1949—1978年的国有商业银行
    第三节 1978—1992年的国有商业银行
    第四节 1993年至今的国有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
    小结
第四章 国有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现状及存在问题
    第一节 国有商业银行做为国有独资公司的产权问题
        一、 国有商业银行的产权特点
        二、 国有商业银行产权问题
    第二节 董事会问题
        一、 董事会设置不全
        二、 董事会定位不清晰
        三、 选择机制缺失及职业化问题
        四、 激励机制缺失
        五、 明确规定董事长、行长分设,不符合国际惯例
    第三节 经理层问题
        一、 经理权力过大问题
        二、 经理层激励不足问题
    第四节 监事会问题
        一、 监督动力不足
        二、 监督能力有限
        三、 监事会组成不符合法律规定
    第五节 业务管理流程存在的问题
        一、 银行定位清晰问题
        二、 管理环节多,政策传导速度缓慢,管理流程不科学
        三、 业务操作环节多,工作效率低下,业务流程不科学
        四、 产品成本效益问题
        五、 缺乏科学的授信管理和风险评价机制
        六、 信息科技的强大支持问题
    小结
第五章 公司治理在中国国有商业银行改革中的应用
    第一节 产权多元化建设
        一、 近年一系列的金融改革及高层的态度已基本为中国银行业构建了一个国际通行的为改革扫除障碍铺平道路的宏观经营环境
        二、 金融界的决心和信心是国有商业银行产权多元化建设的源泉所在
        三、 产权多元化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要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要坚持充分论证、统一规划,分阶段、分层次地稳步推进
        四、 产权多元化改革实践中将会遇到的实际问题和困难及其解决方案
    第二节 建立健康强大的董事会
        一、 董事会组建规模及构成
        二、 独立董事与监事会职能重复,因此应对我国监督机制进行重大修改,建议采用监事会模式
        三、 董事长与行长兼任问题
        四、 资质认定
        五、 董事会职责:权利、义务
        六、 设立相关委员会
        七、 议事规程
        八、 对董事会的考核
        九、 董事的职业化
    第三节 经理层的激励约束机制
        一、 管理职责
        二、 管理手段
        三、 资质认定和任免程序
        四、 责任制度和业绩评估
        五、 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六、 引进员工持股计划,激励员工尤其是高级员工努力工作
        七、 建立健康的职业经理市场
    第四节 加强监事会职能
        一、 监督模式的选择
        二、 监事会构成及职工代表的作用
        三、 资质认定及任免
        四、 监事会的职责
        五、 银行必须拥有具有高度独立性的监事,以有效发挥其对高级管理人员的监督的作用,促进银行稳健经营
        六、 提高经营透明度,做好信息披露工作
    小结
第六章 对业务管理流程进行整合再造,建立世界一流的中国商业银行
    第一节 关于银行业务流程再造
        一、 基本内涵
        二、 原则
        三、 实施方式
        四、 核心目标
        五、 再造风险
    第二节 介绍花旗银行业务及管理流程先进经验
        一、 花旗的基本概况及组织架构
        二、 银行业务流程先进经验
        三、 银行管理流程先进经验
        四、 核心管理理念
    第三节 中银(香港)公司重组上市后的公司治理、业务管理流程整合情况
        一、 中国银行(香港)有限公司重组合并及上市情况
        二、 简介中银香港公司治理
        三、 流程整合状况
        四、 深远重大意义及对国有商业银行今后改革的借鉴作用
    第四节 中国国有商业银行如何整合业务管理流程
        一、 再造的前提条件
        二、 处理好信息科技与流程再造的关系
        三、 全面整合、再造的方案
    小结
附录1: OECD公司治理原则
附录2: 通用汽车公司董事会公司治理准则
附录3: 道·琼斯公司公司治理原则
参考文献
后记

(6)社会资本与当代中国体育用品企业成长(论文提纲范文)

1 导论
    1.1 研究选题与总体思路
    1.2 理论模型与研究假设
    1.3 研究方法
    1.4 主要概念的界定
2 新中国不同时期企业社会资本的表现形式
    2.1 新中国政府经济行为的演进历程
    2.2 新中国不同时期企业社会资本的表现形式
    2.3 小结
3 当代中国体育用品企业社会资本的特点
    3.1 社会资本的一般特点
    3.2 当代中国体育用品企业社会资本的特点
    3.3 小结
4 社会资本对中国体育用品企业成长的作用
    4.1 企业诞生阶段社会资本的作用
    4.2 企业生存阶段社会资本的作用
    4.3 企业成熟阶段社会资本的作用
    4.4 企业蜕变阶段社会资本的作用
    4.5 小结
5 当代中国体育用品企业社会资本的场域
    5.1 当代中国体育用品行业的场域特征
    5.2 当代中国体育用品企业社会资本的场域
    5.3 小结
6 当代中国体育用品企业成长的总体状况
    6.1 中国体育用品企业成长的结构状况
    6.2 中国体育用品企业成长的数量状况
    6.3 中国体育用品企业成长的地域、所有制、产品类别分布
    6.4 中国体育用品企业成长的两个关键问题
7 当代中国体育用品企业社会资本的个案分析
    7.1 上海红双喜冠都体育用品有限公司
    7.2 上海制笔实业总公司文化体育用品公司
8 当代中国体育用品企业社会资本、企业成长的测量与评价
    8.1 当代中国体育用品企业社会资本的测量与评价
    8.2 当代中国体育用品企业成长的测量与评价
    8.3 不同区域和所有制体育用品企业社会资本的测量
9 结论与后续研究建议
    9.1 结论
    9.2 后续研究建议
10 致谢
11 参考文献
12 附件
13 本人简历和学术成果简目

四、民主杂志社在绵阳邀请企业界人士座谈搞好国营大中型企业问题(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海洋灾害应急管理研究[D]. 孙云潭. 中国海洋大学, 2010(06)
  • [2]二战后越南现代化进程研究(1945-2010)[D]. 齐欢. 云南大学, 2011(02)
  • [3]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利用外资的历史考察(1978—2005)[D]. 尹永纯. 中共中央党校, 2006(02)
  • [4]断了线的等价交换?!——合同的伦理分析[D]. 王宝莅. 中国政法大学, 2003(01)
  • [5]公司治理和中国国有商业银行改革[D]. 黄德根. 厦门大学, 2003(02)
  • [6]社会资本与当代中国体育用品企业成长[D]. 易剑东. 北京体育大学, 2002(01)
  • [7]民主杂志社在绵阳邀请企业界人士座谈搞好国营大中型企业问题[J]. 蒋毅. 民主, 1992(01)

标签:;  ;  ;  ;  ;  

《民主》杂志邀绵阳商界人士共商搞好大中型国企问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