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补肾益精等不同治法对老年大鼠延缓衰老的作用机理(论文文献综述)
白尹豪[1](2020)在《隔药灸脐法治疗桥本甲状腺炎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1.基于现阶段临床证据,探索采用灸法治疗桥本甲状腺炎的可行性;2.观察隔药灸脐法对桥本甲状腺炎患者中医临床症状评分、甲状腺功能、形态及健康状况的影响。方法:1.Meta分析:采用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万方数据库、Pubmed、Embase和Cochrane Library,全面检索所有关于灸法治疗桥本甲状腺炎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采用人工筛选的方法收集灸法治疗桥本甲状腺炎的临床证据,使用Cochrane Handbook推荐偏倚风险评估工具Risk of bias tool对纳入试验进行质量评价,采用Review Manager5.3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并绘图。2.临床研究:采用随机单盲法将纳入的60例患者分为隔药灸脐组30例、隔淀粉灸脐组30例,治疗3个疗程后,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中医临床症状、甲状腺激素水平(FT3、FT4、TSH)、甲状腺激素滴度(TPOAb、TGAb)、甲状腺形态、健康状况调查简表评分(SF-36)的变化。结果:1.Meta分析结果:(1)与单纯使用西药相比,灸法在升高FT3值方面疗效优于西药;在降低桥本甲状腺炎患者TGAb值、MCA值、TSH值方面疗效与西药相当且有优于西药的趋势,在升高桥本甲状腺炎患者FT4值方面疗效与西药相当。(2)与单纯使用西药相比,灸法联合西药在降低桥本中状腺炎患者TGAb值、MCA值、TPOAb值方面疗效优于西药,在升高桥本甲状腺炎患者FT3值方面疗效优于西药,在提高临床疗效方面效果优于西药;在降低桥本甲状腺炎患者TSH值方面疗效与西药相当且有优于西药的趋势,在升高桥本甲状腺炎患者FT4值方面疗效与西药相当且有优于西药的趋势。2.临床研究结果:(1)中医临床症状改善情况:隔药灸脐组患者颈前肿大、畏寒怕冷、胃脘或胁肋痛、情绪抑郁、便溏不爽的临床症状改善明显(P<0.01),隔淀粉灸脐组患者情绪抑郁、便溏不爽的临床改善明显(P<0.01);隔药灸脐组总有效率为80.95%,隔淀粉灸脐组总有效率为42.11%,比较两组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1)。(2)甲状腺激素水平改善情况:隔药灸脐组在治疗后FT3、FT4、TSH较治疗前存在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隔淀粉灸脐组在治疗后仅FT3水平比较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在甲状腺激素水平改善程度上,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3)甲状腺抗体滴度改善情况:隔药灸脐组治疗前后TPOAb、TGAb组内比较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隔淀粉灸脐组患者治疗前后TPOAb、TGAb组内比有统计学意义(0.01<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TPOAb、TGAb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4)甲状腺形态方面:隔药灸脐组治疗前后甲状腺结节最大直径、甲状腺峡部厚度、左叶厚度、右叶厚度比较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隔淀粉灸脐组各项指标治疗前后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5)健康状况评分方面:隔药灸脐组患者治疗后在一般健康状况、躯体疼痛、生理职能、社会功能、情感职能方面均有改善(P<0.05);隔淀粉灸脐组患者仅在在一般健康状况方面有改善(P<0.05)。组间比较:在一般健康状况、健康变化方面两组差值比较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在生理机能方面两组差值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现阶段临床证据表明,与常规西药相比,灸法在治疗桥本甲状腺炎方面可能存在优势。2.隔药灸脐法可以明显改善桥本甲状腺炎患者中医临床症状,改善甲状腺激素水平(FT3、FT4、TSH)以及甲状腺抗体滴度水平(TPOAb、TGAb),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部分改善甲状腺肿大程度,且疗效优于隔淀粉灸脐法。
谢苗[2](2018)在《改良三甲散通过调控神经炎症与自噬及凋亡治疗老年性痴呆病的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老年性痴呆病即阿尔茨海默病是临床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其发病隐匿、病因不明、病机复杂、症状多样,临床主要以认知障碍、精神异常、行为改变和功能减退为特点,目前尚无特效治疗方法。中医学对本病的辨证治疗历史悠久,特色独具,具有一定研究价值。本文文献研究部分首先梳理了古今中医学家对本病病名、症状、病机、辨证论治的认识,古代医家认为本病为本虚标实之证,髓减脑空、神机失灵,五脏虚损、气化不足,五神失用、七情内伤,痰浊阻窍、瘀血阻络等是痴呆病的基本病机,治疗多采用养心补肾生精、补心健脾安神、填精益髓增智、化痰逐瘀开窍等方法,侧重于以调补心肾为主。现代医家继承并发展了古人对痴呆的认识,明确了老年性痴呆病名及症状,辨治仍以本虚标实为主线,本虚强调肾、髓、脑的关系,标实强调痰、瘀、毒的蓄积,治则以补肾充髓养脑为主,兼顾祛痰化瘀逐毒。治疗时虽有补虚、化痰、扶阳、逐瘀、祛毒等的偏重,但总的治法还不离补肾填精生髓,滋肝补肾益髓,温肺补肾填髓,养心健脾化髓,化痰逐瘀通髓,解毒通络充髓,使脑窍通,脑髓充,脑神得养,神机得用。文章进一步回顾了现代中医学运用单味中药、中药复方及针灸等方法治疗老年性痴呆病的临床与基础实验研究,概述了西医学对本病的认识和治疗,梳理了自噬与老年性痴呆病的关系,以期对中医治疗老年性痴呆病有所帮助。最后对改良三甲散治疗老年痴呆病的理论机制进行探讨并梳理了其临床及基础研究概况,认为改良三甲散是依据老年性痴呆病肾虚髓减、痰瘀阻窍的基本病机而设的有效方,能补肝肾之阴津,充脑窍之精髓,祛痹阻之痰浊、化凝滞之瘀血,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实验研究部分以原代培养的小胶质细胞、传代BV2细胞及PC12细胞为观察对象,探讨神经炎症与自噬的关系及对神经元细胞毒性及凋亡的影响。首先培养原代小胶质细胞并用免疫荧光方法鉴定其纯度,用MTT方法检测LPS对小胶质细胞活性的影响,用WB实验方法确定LPS对BV2细胞产生自噬作用浓度及时间。用CCK-8法检测含药脑脊液等药物对小胶质细胞活性的影响,用WB方法检测改良三甲散含药脑脊液作用后BV2细胞LC3、Beclinl、P62的表达,用ELISA方法检测原代小胶质细胞上清中炎性因子IL-1β、IL-6、TNF-α、IL-4、IL-10的水平,用免疫荧光方法观察原代小胶质细胞自噬小体的变化,用透射电镜观察原代小胶质细胞自噬超微结构的变化,用WB方法检测BV2细胞PI3K/AKT/mTOR信号途径蛋白的表达,观察各指标的变化。然后将各组小胶质细胞培养上清作为条件培养液作用于PC12细胞,分别用WB和RT-PCR方法检测用药24h后PC12细胞APP、BACE1、BAX、BCL-2、Caspase-3蛋白和mRNA的水平,并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用药后PC12细胞的凋亡情况。实验结果显示,原代小胶质细胞培养纯度达到99%,可用于后续实验。LPS对小胶质细胞的毒性呈浓度依赖性增加,5pg/mlLPS作用于小胶质细胞24小时可以使其自噬蛋白LC3II的水平处于二次稳定峰值,以此作为后续造模条件。改良三甲散含药脑脊液对小胶质细胞具有保护作用,可明显提高细胞的存活率,缓解LPS等药物对细胞的毒性作用。与模型组相比,改良三甲散含药脑脊液可以通过下调LC3、Beclin1、PI3K、p-AKT、IL-1β、IL-6、TNF-α水平,上调 P62、p-mTOR、IL-4、IL-10 的表达,减少小胶质细胞中自噬小体的数量,调节自噬超微结构的变化,改善小胶质细胞的神经炎症和过度自噬反应。改良三甲散含药脑脊液作为条件培养液可以降低PC12细胞APP、BACE1、Bax、Caspase-3的蛋白和mRNA的水平,上调Bcl-2蛋白和mRNA的表达,缓解神经炎症和过度自噬反应引起的细胞凋亡。提示改良三甲散含药脑脊液可能通过调节Beclin1依赖的PI3K/AKT/mTOR信号途径调节神经炎症和过度自噬,对抗炎症和自噬过激诱发的细胞凋亡,从而提高对神经元细胞的保护作用,为进一步研究改良三甲散治疗老年性痴呆病的作用机制提供参考方向。
刘安平[3](2017)在《基于数据分析的衰老相关医案研究》文中提出1研究的目的及意义通常情况下,人们认为年过六十,症见发白、齿脱、目昏、耳聋,方为衰老。实际上衰老是个广义的概念,现代研究已经发现,人类衰老的进程自胚胎发育期已经启动[1]。衰老主要出现在六十岁以后,但即便是在婴幼儿时期也可出现衰老,实际上从临床而言,衰老可出现在任何一个年龄段。衰老的表征既可表现为形体外观上的衰老貌,亦可表现为内在组织器官形态结构的改变,并且伴随着组织器官的老化,其功能也会出现一系列的衰退,从而并发衰老相关疾病。可见正确认识衰老的本质及其表征,对于我们正确认识衰老相关疾病及延缓衰老具有重要意义。医案是中医临床实践的客观记录,记载了患者的临床表现与体征,体现了中医诊治疾病理法方药的具体运用。以医案为样本资料的研究接近于临床实践的研究。散落在古今医案中的衰老相关医案涉及到衰老之因、衰老之征、衰老之防、早衰之治等各个方面。本研究通过收集整理古今医案,筛选衰老相关医案,结合数据库及数据挖掘技术,对衰老相关医案进行多层次多角度分析比较,旨在梳理中医衰老理论及其源流,探索衰老的表征及其中医机理,认识衰老相关疾病及其论治规律;基于衰老应当及早干预的思想,以儿童早老症作为衰老相关疾病的典型病例,旨在探索中医衰老理论在临床中的具体运用,以及对衰老尽早干预的方法。2研究的方法1)文献研究中医衰老与延缓衰老理论,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系统梳理中医衰老与延缓衰老理论源流,总结不同历史时期的医家对衰老与延缓衰老的认识。2)收集整理古今医案,基于古今医案筛选衰老相关医案,对筛选出的衰老相关医案进行数据预处理,以“中医医案知识服务与共享系统v1.2.2”中的中医医案管理模块为建库工具,建立衰老相关医案标准数据库。3)以中医医案知识服务与共享系统v1.2.2中的数据挖掘分析模块为数据分析工具。将衰老相关医案标准数据库中的医案加入分析池,执行数据分析。分别对医案各要素如“病名(中医诊断)、症状、证候、治法、方剂、中药”进行频数分析。对医案各要素分别与单味中药、五脏虚证分别与症状(患者年龄≥40岁)进行关联分析。4)以SPSS19.0为数据据分析工具对衰老相关医案标准库中的单味中药进行聚类分析。3医案数据分析的结果与结论共收集古今医案书籍681本,含有衰老相关医案书籍251本,最终获得符合衰老相关医案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的医案1220例。对1220例衰老相关医案进行数据分析,得到结果如下:1、频数分析结果(频次位于前10位):1)病名:“不育、痢疾、中风、泄泻、气喘、水肿、不孕、咳嗽、虚劳、胸痹”;其中不同年龄段的衰老相关疾病分布频次不同,例如:21-30岁具有衰老表现的患者中,以不育、不孕分布较多;31-40岁以不育、脱发、不寐分布较多;41-50岁以泄泻、痢疾分布较多;51-60岁以中风、胸痹分布较多;61-70岁以中风、咳嗽分布较多;71-80岁以咳嗽、气喘分布较多;81-90岁以水肿、便秘分布较多。2)证候:肾阳虚证、脾肾阳虚证、气血两虚证、阳虚证、肾气虚证、气虚证、脾胃气虚证、肾精亏虚证、脾肾两虚证、血瘀证;3)治法:温补肾阳、温补脾肾、补益气血、补脾益气、活血化瘀、补益中气、补肾益精、补益脾肾、清热解毒、滋阴清热;4)症状:苔薄白、舌质淡、脉沉细、腰膝酸软、面色苍白、舌质红、神疲乏力、乏力、形体消瘦、脉沉细无力;5)方剂:桂附地黄丸、补中益气汤、附子理中汤、六君子汤、真武汤、六味地黄丸、理中汤、十全大补汤、归脾汤、四神丸;6)中药(频次:前12位):附子、黄芪、人参、党参、当归、白术、熟地黄、茯苓、桂枝、白芍药、枸杞子、炙甘草。以上频数分析结果表明,1220例衰老相关医案中,中医病名的分布甚为广泛,共计有375种,病种涉及内、外、妇、儿、五官、皮肤等各科,其中以内科疾病与妇科疾病为多见。证候的分布以虚证为主,其中肾阳虚证分布最广,其次为脾肾阳虚证、气血两虚证、阳虚证、肾气虚证等,另外血瘀证位居前列具有特殊意义,这提示衰老相关疾病中,血瘀证是一个重要的兼证。治法的分布提示衰老相关疾病的治疗仍以温补为主导,其中以补肾、补脾为先,其次为补气血,补肾中以补肾阳为先,其次为补肾气、补肾精;另外活血化瘀法是对衰老相关疾病中兼证的常用治法。从高频症状可以看出,该组症候包含了阳虚、肾虚、气虚以及气血两虚的症状要素。这说明了衰老相关疾病的临床表现中以肾虚证、阳虚证、气虚证、气血两虚证的症候群为多见。从方剂的分布可以看出衰老相关疾病的治疗方药以补益剂为多见,其中以温阳补气为主,补肾为先,其次补脾。从中药分布可以看出,衰老相关疾病的治疗用药以补阳、补气、补血、填精益髓类中药为主。另外频次位居前12位的中药构成了一个新的中药组合,该组合以温补肾阳、填精益髓为主,气血双补,兼以滋阴涵阳,形成了一个新的方剂,该方剂的方证恰好与衰老的中医病机相吻合,蕴含了衰老与气血阴阳的衰减密切相关,与肾、脾、肝三脏的机能减退密切相关,从医案层面验证了中医衰老理论。此组合可以考虑作为延缓衰老之基础方,并在辨证延衰思路的指导下结合临床表现具体运用。2、聚类分析的结果与结论对1220例衰老相关医案进行聚类分析,得到20类中药组合,第一类为补中益气汤和归脾汤的方剂组成,第二类为桂附地黄丸和肾气丸的方剂组成。其中具有补益功效的中药组合有12类,占总类别的60%,具有补益功效的类别中,补肾占主导,其次为补脾,其次为补气血。3、关联分析结果与结论3.1医案各要素与中药的关联分析1)关联强度较高的中药组合有:黄芪与当归、炙甘草与当归、黄芪与白术、党参与白术、附子与白术、桂枝与附子等。2)关联强度较高的病名与中药:不育与“熟地黄、菟丝子、构杞子”等;痢疾(久痢)与“党参、人参、白术、附子”等;泄泻(久泄)与“附子、人参、白术”等;不孕与“熟地黄、当归”等;水肿与“茯苓、附子”等;气喘与“人参、附子”等。3)关联强度较高的证候与中药:肾阳虚证与“熟地黄、附子”;气血两虚证与“黄芪、当归”;脾肾阳虚证与“附子、桂枝、白术”;阳虚证与人参、附子;气虚证与人参;肾精亏虚证与熟地黄。4)关联度较高的治法与中药:温补脾肾治法与桂枝;温补肾阳法与“熟地黄、附子”;补肾益精法与“熟地黄”,补气血法与“黄芪、当归”。5)症状与中药:“舌质淡、苔薄白、腰膝酸软、饮食少思、脉沉细无力”这一组症状分别与熟地黄、桂枝、党参、附子关联度较高且呈正相关,其中“饮食少思”与桂枝关联强度最高。从单味中药之间的关联强度可以看出,衰老相关疾病的治疗用药以补气与补血、补肾与健脾为主要配伍原则。从与病名相关联的中药的药性及功效可以看出,衰老相关疾病以虚证为主,并以肾虚、脾虚、阳虚、气虚、血虚为多见。从证候与与中药之间的关联关系,可以说明衰老相关疾病不同证候的用药规律。从治法与中药关联可以看出,衰老相关疾病的治疗,温补肾阳时,可首选熟地黄、附子进行加味,温补脾肾时,可首选桂枝进行加味。从症状与中药关联结果可以看出,在衰老相关疾病中的治疗中,若患者症见“饮食少思”,证属中阳不足者,可酌加桂枝。3.2五脏虚证与症状的关联分析(患者年龄≥40岁)1)肾阳虚证与“浮肿、心悸、乏力、畏寒、咳嗽、纳呆、气短、四肢冷、头晕、腰酸”具有较高关联度且呈正相关,其中“浮肿”与肾阳虚证关联强度最高。肾气虚证与“乏力、心悸、咳嗽、气短、腰酸、神疲、腹胀、腰痛、尿频、纳呆”具有较高关联度且呈正相关,其中“乏力”与肾气虚证关联强度最高。肾阴虚证与“头晕、腰酸、耳鸣、口干、浮肿、心悸、咽干、大便干燥、失眠、腰痛”具有较高关联度且呈正相关,其中“头晕”与肾阴虚证关联强度最高。肾精虚证与“耳鸣、心悸、头晕、乏力、腰膝酸软等具有较高关联度且呈正相关,其中与“耳鸣”关联强度最高。2)脾气虚证分别与“头晕、神疲、心悸、出血、便溏、浮肿、乏力”等具有较高关联度,其中“头晕”与脾气虚证关联强度最高。脾肾阳虚证与“乏力、浮肿、纳呆、畏寒、心悸、腰酸、神疲、腹痛、消瘦”具有较高关联度且呈正相关,其中“乏力”与脾肾阳虚证关联强度最高。另外脾阴虚证等与症状的关联未出现在满足最小置信度与最小支持度的范围内。3)肝虚证与症状关联分析:肝阳上亢证与“头晕、耳鸣、心悸、目胀痛、口干、恶心、头痛、头昏、呕吐、消瘦”具有较高关联度且呈正相关,其中“头晕”与肝阳上亢证关联强度最高。肝肾阴虚证与“心悸、大便干燥、头晕、口干、纳呆、头痛、耳鸣、沉默寡言、咽干、口苦、腰痛”具有较高关联度且呈正相关,其中以“心悸、大便干燥、头晕、口干”与肝肾阴虚证关联强度相同且最高。另外肝血虚证、肝气虚等证与症状的关联未出现在满足最小置信度与最小支持度的范围内。4)心阳虚证与“心悸、气短、胸闷、四肢冷”等具有较高关联度且呈正相关,其中以“心悸”与心阳虚证关联强度最高。心肾阳虚证与“心悸、浮肿、咳嗽、乏力、四肢冷、畏寒、失眠、气喘、腰酸”等具有较高关联度且呈正相关,其中“心悸、浮肿”与心肾阳虚证关联强度相同且最高。另外心气虚证、心阴虚证与症状的关联未出现在满足最小置信度与最小支持度的范围内。5)肺气虚证与“咳嗽、气短、欲尿不出、浮肿、心悸、少腹下坠、纳呆、哮鸣”具有较高关联度且呈正相关,其中以“咳嗽”与肺气虚证关联强度最高。肺肾气虚证与“气喘、咳嗽”具有较高关联度且呈正相关。另外肺阴虚证等与症状的关联未出现在满足最小置信度与最小支持度的范围内,在此范围内与肺肾气虚证关联的症状要素也较少。以上关联分析结果表明,年龄在40岁以上兼有衰老相关疾病患者,肾衰老的证候中,肾阴、肾阳、肾气、肾精虚证均可见,其中以肾阳虚证为最多见,肾衰老的常见代表性表征为“腰酸或腰痛、浮肿、乏力、头晕、耳鸣”;脾衰老的常见证候为脾气虚证和脾肾阳虚证,脾衰老的常见代表性表征为“头晕、乏力”。肝衰老的常见证候为肝阳上亢证和肝肾阴虚证,肝衰老的常见表征为“心悸、头晕”等;心衰老的常见证候为心阳虚证和心肾阳虚证,心衰老的常见代表性表征为“心悸”;肺衰老的常见证候为肺气虚证,肺衰老的常见代表性表征为“咳嗽”。4理论探讨1)结合时代背景及古今衰老相关医案部分内容,阐述了中医衰老与延缓衰老理论的形成与发展、不同历史时期的医家对中医衰老与延缓衰老的认识,以及时代因素的局限性形成的延缓衰老的误区。2)结合衰老相关医案的内容与数据分析结果,提出了脉衰在人体衰老过程中的重要性,并以脉衰为序分别阐述了阳明脉衰、三阳脉衰、冲任脉衰以及脉道衰之表征与机理。3)结合衰老相关医案中年龄在40岁以上患者五脏虚证与症状之间的关联分析结果,探析了五脏衰老之表征,以及五脏衰老之相关疾病,论述了“保护肾阳”在防治衰老相关疾病中的重要性。4)归纳总结了衰老相关疾病的类别与证治规律。以衰老相关疾病的典型代表---儿童早老症为例,结合现代研究进展探析了儿童早老症的中医病因病机;结合对衰老相关医案中方药的分析结果,探讨了治疗儿童早老症的方药。
周玲[4](2017)在《补肾活血化痰法对秀丽线虫抗氧化及Aβ蛋白毒性作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论文从补肾活血化痰法的文献探讨出发,梳理其基本概念和理论渊源,从而分析补肾活血化痰法对衰老及老年性痴呆的影响,同时整理并归纳分析了有关阿尔兹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简称AD,老年痴呆症的主要类型)病理过程中Aβ(amyloid-βpeptide)蛋白聚积毒性与氧化损伤之间关系的相关文献。在此基础上,从导师科研团队前期研究基础出发,以衰老和老年性痴呆为切入点,选用补肾名方六味地黄丸作为补肾法代表方,通过与化痰法代表方二陈汤、活血法代表药三七配伍进行研究,分为六味地黄丸加三七(简称补肾活血组)、六味地黄丸加二陈汤(简称补肾化痰组)、六味地黄丸加二陈汤和三七(简称补肾活血化痰组)等处理组,以秀丽线虫(Caenorhabditis elegans)野生型(N2)和转基因AD模型(CL4176)为研究对象,通过氧化水平调节、Aβ蛋白毒性缓解、衰老相关基因调控等方面的分析,阐释补肾活血化痰法对防治痴呆和延缓衰老的作用机制,同时为抗AD药物的研发奠定基础。方法:1.理论探讨:整理补肾活血化痰治法对衰老和痴呆作用的文献,并探讨现代研究补肾活血化痰药的抗氧化作用与缓解Aβ蛋白毒性作用之间的关系,从而评价补肾活血化痰法对AD和衰老的作用,并初步判断其作用机制。2.实验研究:分别选用N2(野生型)和CL4176(转基因AD模型)秀丽线虫为动物模型进行相关实验研究。其中,CL4176秀丽线虫因其肌肉细胞中Aβ的表达在表型上出现抽搐症状,同时具有AD相关症状和病理变化。本论文首先进行了瘫痪缓解实验,以此筛选具有缓解Aβ毒性作用的活性药物组及药物有效浓度。同时,通过百草枯氧化胁迫实验,筛选出具有抗氧化作用的药物组及有效浓度。然后通过比较分析药物抗氧化作用与缓解Aβ毒性之间的关系,确定具有抗氧化且能缓解Aβ毒性的活性药物组及其有效浓度。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开展了以下系列实验:寿命、热应激、繁殖能力、运动能力等衰老相关实验,以分析活性药物对衰老的影响;活性氧(ROS)水平、SOD和CAT等抗氧化酶活性以及丙二醛(MDA)含量测定,以探讨活性药物对氧化应激的影响;通过荧光定量PCR对氧化应激相关基因skn-1/Nrf2以及热休克蛋白家族基因hsp16.2和hsp60等进行分析,以探讨药物防治AD及延缓衰老的作用机制;采用硫磺素T(Th T)染色法进行Aβ蛋白体外聚集实验,以检测药物对Aβ蛋白聚集的作用。通过以上实验,探讨补肾活血化痰法对于AD作用机制及其与寿命影响之间的可能关系。结果:1.对秀丽线虫体内Aβ毒性作用的影响:药物对秀丽线虫瘫痪缓解程度可以反映药物对秀丽线虫Aβ毒性的作用。通过诱导瘫痪后对秀丽线虫进行计数和分析,发现补肾组、补肾活血组、补肾化痰组和补肾活血化痰组均具有缓解Aβ蛋白毒性的作用,其中补肾组、补肾活血组和补肾化痰组有效作用的最佳浓度均为50 mg/ml,补肾活血化痰组有效作用的最佳浓度为100 mg/ml。通过进一步对四种治法缓解Aβ毒性的效果进行比较分析,发现补肾活血组缓解效果最明显,其余依次为补肾活血化痰组、补肾化痰组和补肾组。因本实验在固体培养基上开展,因此所获得的最佳药物浓度为后续固体培养法的实验浓度。2.对秀丽线虫抗氧化能力的影响:抗氧化相关实验包括百草枯氧化胁迫实验、体内ROS水平、SOD和CAT活性以及MDA含量等的检测。通过百草枯氧化胁迫造模,观察抗氧化损伤后秀丽线虫存活时间来反映药物的抗氧化能力。实验结果显示,与空白组比较,药物组均能明显提高秀丽线虫在百草枯胁迫下的存活能力,补肾组最佳有效浓度为40mg/ml,补肾活血组为60mg/ml,补肾化痰组为0-100h内最佳浓度为40mg/ml,100h以后为60mg/ml,补肾活血化痰组为60mg/ml,将筛选浓度后的各组方最佳浓度再次进行氧化胁迫实验,得到结果显示,在0-120h内,以补肾活血化痰组效果最佳,120h以后补肾活血组效果最佳,其次为补肾化痰组和补肾组,此实验以液体培养进行,因此所确定的有效浓度为液体培养法浓度。通过ROS水平检测,发现各组药物均可显着降低秀丽线虫体内的ROS水平,其中补肾活血组ROS水平最低,其次为补肾活血化痰组、补肾化痰组,补肾组效果较其他药物组ROS水平低,因此,药物抗氧化作用效果由大到小依次为补肾活血组、补肾活血化痰组、补肾化痰组和补肾组;相比于空白对照组,补肾组及其他药物组均能显着增强氧化胁迫造模后秀丽线虫体内SOD活力,其中以补肾活血组SOD活力最为明显(p<0.01),其次为补肾活血化痰组(p<0.05)、补肾化痰组(p<0.05)、补肾组(p<0.05)。CAT活力最强为补肾活血化痰组(p<0.05),其次为补肾活血组(p<0.05)、补肾化痰组(p<0.05)、补肾组(p<0.05)。对比空白组,补肾活血化痰组能显着降低氧化胁迫下秀丽线虫体内的MDA含量(p<0.01),其次为补肾化痰组(p<0.05)、补肾活血组(p<0.05)。补肾组结果显示MDA含量无明显降低。补肾活血化痰法可通过抗氧化损伤,缓解Aβ毒性,保护神经元,体现了补肾活血化痰法在对抗秀丽线虫Aβ毒性作用过程中发挥了主要作用。3.对秀丽线虫寿命的影响:寿命相关实验包括固体寿命实验、热应激实验、繁殖力实验、运动能力实验等。寿命实验中药物为瘫痪缓解实验所筛选出的最佳浓度,补肾组、补肾化痰组和补肾活血组浓度取50mg/ml,补肾活血化痰组浓度取100mg/ml,寿命实验结果,与空白组寿命周期比较,各药物组均能显着延长秀丽线虫的平均寿命,其空白组平均寿命为18.975±0.175天,补肾组平均寿命为21.842±0.190天(p<0.05),补肾活血组平均寿命为22.943±0.194天(p<0.05),补肾活血化痰组平均寿命为25.651±0.106天(p<0.001),结果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四种治法延缓衰老的效果进行综合比较,补肾活血化痰组抗衰效果最佳,其次为补肾活血组,其次补肾化痰组,最后为补肾组;热应激实验结果,与空白组比较,各药物组均可延长秀丽线虫热应激时平均存活时间,其中补肾化痰组抗热应激效果最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热应激效果其他药物组依次为补肾活血组、补肾组、补肾化痰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繁殖力实验结果,生殖高峰期子代数目,空白组为168.7±25.2条,补肾组(50mg/ml)为244.7±22.8条(p<0.001),补肾活血组为280.6±20.7条(p<0.001),补肾化痰组235.7±19.1条(p<0.001),补肾活血化痰组为274.7±20.5条(p<0.001),对比于空白组,各药物组均明显提高秀丽线虫生殖能力(P<0.01),其中补肾活血组作用更为显着,其他药物效果依次为补肾活血化痰组、补肾组、补肾化痰组,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运动能力实验结果,身体弯曲次数最多为补肾活血组,表明补肾活血法对运动能力的影响明显优于其他组,其次为补肾活血化痰组、补肾组,和补肾化痰组。4.补肾活血化痰法对抗氧化基因、主要热休克蛋白家族基因的影响以Real-Time PCR的2-△△CT值表示相关基因在秀丽线虫体内的m RNA的相对表达水平。各药物组结果,与act-1 m RNA相比,skn-1 m RNA水平明显上调,表明补肾活血化痰法缓解秀丽线虫Aβ毒性作用机制可能与skn-1/Nrf2抗氧化作用途径有关。使用RT-PCR的方法进一步探究了药物对于主要热休克蛋白家族基因表达情况的影响,主要研究了热休克蛋白家族代表如hsp-16.2、hsp-60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AD模型线虫体内,补肾活血化痰法对热休克蛋白基因hsp-16.2 m RNA、hsp-60 m RNA表达未见明显上调或下调。5.补肾活血化痰法对Aβ蛋白体外聚集的影响结果显示,药物与Aβ一起孵育,但并不影响Aβ蛋白体外聚集过程,因此结果表明,补肾活血化痰法对线虫体内Aβ的清除作用不是通过直接竞争性结合Aβ蛋白单体实现的,而很可能是通过与体内某些应激压力作用有关。结论:1.补肾活血化痰法对于延缓Aβ毒性及延缓寿命均具有显着作用,其治疗作用明显优于补肾法、补肾活血及补肾化痰法,抗氧化作用则以补肾活血法最为显着。2.对缓解Aβ毒性作用有效的药物多具有抗氧化活性,且对于寿命均有一定程度的延长作用,说明抗AD作用的药物对健康寿命具有积极促进作用。3.补肾活血化痰法作用于AD秀丽线虫主要是通过体内抗氧化应激作用,且此作用具有延缓衰老、提高抗氧化酶活性等作用。4.补肾活血化痰法缓解Aβ蛋白毒性作用机制,不是通过调控热休克蛋白家族基因或竞争性结合而改变Aβ蛋白空间构象来发挥作用,很可能与skn-1/Nrf2介导的抗氧化作用机制相关。
蔡浩斌[5](2017)在《巴戟甲素改善APP/PS1双转基因小鼠学习记忆能力及其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又被称作老年性痴呆,一般多于老年期发病,临床上以记忆障碍、失语、失用、失认、视空间技能损害、执行功能障碍以及人格和行为改变等全面性痴呆表现为特征。阿尔茨海默病是以大脑中出现大量老年斑(SP)的形成、神经纤维缠结(NFTs)以及神经元细胞的大量丢失为主要病理改变的进展性神经系统退行性变疾病。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报道,到目前为止,阿尔茨海默病在65岁以上老年人群中的发病率高达10%,而80岁以上的老年人群中,其发病率更是上升到40%以上。现在全世界大约有3500万的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病人平均生存期为5到10年。阿尔茨海默病在老年人群中的致死率仅次于心脏病、恶性肿瘤和中风,排名第四位。按照老年人口比例以及发病率估算,目前中国已有超过1000万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占亚太地区的40%,占世界约1/4。我国已成为阿尔茨海默病患者最多的国家。阿尔茨海默病带来的社会问题、经济问题、家庭问题以及公共卫生问题变得越来越严重,已经成为各国政府、公众以及广大医务工作者关注的焦点,中国也面临着比全球任何一个国家都更为严峻的阿尔茨海默疾病的挑战。至今仍未研究出能够有效治疗阿尔茨海默病或者阻断其病理进程的药物。阿尔茨海默病是美国十大死亡原因中,唯一一种既不可治愈,也不能阻止或减缓的疾病。从2012年至现在,6个阿尔茨海默症治疗药物也已夭折一半,但这仍不能阻止人们积极探索治愈阿尔茨海默症的信心。巴戟甲素是从巴戟天中分离出的一种单体,具有安全性高、药效确切、易于获得等特点。巴戟甲素在治疗AD方面有着巨大的研究价值,其作用靶点仍有待进一步的探索。本选题着眼于AD的一个重要致病因素Aβ的生成与降解,采用APP/PS1双转基因小鼠模拟AD病理和行为学特征,观察巴戟甲素对APP/PS1双转基因小鼠学习记忆能力以及脑内A β代谢、神经营养因子表达、神经炎症因子表达和突触结构稳定性的影响,阐明其神经保护作用机制及可能的作用靶点,为开发防治AD新药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巴戟甲素对APP/PS1双转基因小鼠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本研究选用7月龄APP/PS1双转基因小鼠30只(雄性),按随机区组设计以及体质量相近的原则进行分组,每组10只小鼠,分为模型组以及巴戟甲素低剂量组、巴戟甲素高剂量组。选择10只(雄性)同背景7月龄非转基因C57BL/6J小鼠作为野生对照组。全部小鼠饲养于广州中医药大学实验动物中心SPF级清洁鼠房。巴戟甲素低剂量组给予20mg/kg/d,巴戟甲素高剂量组给予80mg/kg/d灌胃,野生对照组和模型组给予等体积蒸馏水灌胃,每日灌胃1次,持续给药4周。随后分别应用Morris水迷宫和新物体识别两个行为学试验,从宏观方面观察巴戟甲素对APP/PS1双转基因小鼠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巴戟甲素对APP/PSl双转基因小鼠脑中A β代谢的影响:采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APP/PS1双转基因小鼠脑中APP、PS1的基因水平。采用Western Blot检测APP/PS1双转基因小鼠脑中APP、PS1、BACE1、NEP、IDE等与Aβ生成及降解相关蛋白水平的变化,采用ELISA检测APP/PS1双转基因小鼠脑中A β 1-42含量的变化。采用硫黄素S染色法检测APP/PS1双转基因小鼠脑中老年斑数量的变化。巴戟甲素对APP/PS1双转基因小鼠脑中神经营养因子表达水平的影响:采用Western Blot检测APP/PS1双转基因小鼠脑中神经营养因子BDNF和NGF蛋白水平的变化。巴戟甲素对APP/PS1双转基因小鼠脑中神经炎症因子表达水平的影响:采用Western Blot检测APP/PS1双转基因小鼠脑中核转录因子NF-κ B以及TNF-α、IL-1β等中枢神经炎症相关因子表达水平的变化。巴戟甲素对APP/PS1双转基因小鼠脑中突触结构稳定性的影响:采用Western Blot检测APP/PS1双转基因小鼠脑中SYN、PSD-93和PSD-95等与突触结构相关蛋白水平的变化。结果:1.巴戟甲素对APP/PS1双转基因小鼠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Morris水迷宫测试结果:在为期5天的定位航行试验中,各实验组小鼠的逃避潜伏期随着训练时间呈缩短趋势。与模型组比较,野生对照组小鼠的逃避潜伏期缩短更为显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巴戟甲素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小鼠的逃避潜伏期均较模型组小鼠缩短更为显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随后进行的空间探索测试结果,与模型组比较,野生对照组小鼠穿越原平台位置的次数以及在平台所在象限停留的时间均显着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1)。且巴戟甲素高剂量组小鼠穿越原平台位置的次数以及在平台所在象限停留的时间也均较模型组小鼠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新物体识别测试结果:在第二天的学习期中,各实验组小鼠对两个物体的偏好程度并没有显着的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三天的测试期结果,与模型组比较,野生对照组小鼠对新物体的偏好指数显着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巴戟甲素高剂量组小鼠对新物体的偏好指数也较模型组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巴戟甲素对APP/PS1双转基因小鼠脑中Aβ代谢的影响荧光定量PCR法检测结果显示,巴戟甲素对APP/PS1双转基因小鼠脑中APP和PS1基因水平的影响并不显着,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巴戟甲素对APP/PS1双转基因小鼠脑中APP和PS1蛋白水平的影响并不显着,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巴戟甲素高剂量组小鼠脑中与Aβ生成相关蛋白BACE1的蛋白水平显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巴戟甲素高剂量组小鼠脑中与A β降解相关蛋白NEP和IDE的蛋白水平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1)。ELISA检测结果显示,与模型组比较,巴戟甲素高剂量组小鼠脑中A β 1-42含量显着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硫黄素S染色法检测结果显示,与模型组比较,巴戟甲素高剂量组小鼠脑中老年斑数量显着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巴戟甲素对APP/PS1双转基因小鼠脑中神经营养因子表达水平的影响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与模型组比较,巴戟甲素高剂量组小鼠脑中神经营养因子BDNF和NGF的蛋白水平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4.巴戟甲素对APP/PS1双转基因小鼠脑中神经炎症因子表达水平的影响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与模型组比较,巴戟甲素高剂量组小鼠脑中核转录因子NF-κ B的表达水平显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组比较,巴戟甲素高剂量组小鼠脑中神经炎症因子TNF-α、IL-1 β的表达水平显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1)。5.巴戟甲素对APP/PS1双转基因小鼠脑中突触结构稳定性的影响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与模型组比较,巴戟甲素高剂量组小鼠脑中SYN、PSD-93和PSD-95等与突触结构相关的蛋白水平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P<0.05)。结论:两个行为学试验结果均表明,巴戟甲素能够一定程度上改善APP/PS1双转基因小鼠的学习记忆能力。生化指标检测及病理学染色结果表明,巴戟甲素可能通过调控APP/PS1双转基因小鼠脑中A β代谢、神经营养因子水平、神经炎症因子表达以及维持突触结构的稳定性,发挥保护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巴戟甲素有希望成为防治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的新策略。然而,本研究的结果较为初步,更深入的作用机制原理仍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李一鸣[6](2016)在《肾虚痰蒙清窍与老年性痴呆的关系及补肾化痰开窍法作用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补肾化痰开窍法是中医学的重要治法之一,在老年性痴呆的防治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本文系统回顾和总结了古代医家对老年性痴呆的认识,认为此病的基本病机是痰蒙清窍,肾元亏虚,属本虚标实之证。从肾虚痰蒙清窍理论探讨老年性痴呆的发病机理和治疗法则,本课题以APP/PS1双转基因小鼠作为老年性痴呆动物模型,观察补肾化痰开窍法对小鼠学习记忆水平、脑组织病理形态和泛素-蛋白酶体通路相的影响,探讨补肾化痰开窍法对该模型的干预作用和作用机理,旨在为补肾化痰开窍法防治老年病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和实验依据。方法:1.理论探讨:整理与中医补肾化痰开窍法有关的古今文献,分析补肾化痰开窍法的概念、内涵,探讨补肾化痰开窍法的理论基础,及其防治老年性痴呆的理论依据。2.以APP/PS1双转基因小鼠为老年性痴呆动物模型,泛素-蛋白酶体途径为研究靶点,研究补肾化痰开窍法对老年性痴呆的作用及其机制。观察跳台测试、Morris水迷宫测试对小鼠为行为学影响,检测小鼠的学习记忆能力;HE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观测小鼠海马组织泛素-蛋白酶体途径病理学变化,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小鼠海马组织泛素-蛋白酶体途径主要蛋白的含量;以Real Time-PCR检测小鼠海马组织泛素m RNA的表达。结果:1.Morris水迷宫测试结果: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小鼠发现平台时间明显延长(P<0.01),游泳总路程明显增加(P<0.01);与模型组比较,各组小鼠发现平台时间均缩短(P<0.05),游泳总路程均减少(P<0.05);各给药组与多奈哌齐组比较各组小鼠发现平台时间未见明显差异(P>0.05),游泳总路程未见明显差异(P>0.05)。益智温胆组与菖蒲益智丸组比较,两组小鼠发现平台时间未见明显差异(P>0.05),游泳总路程未见明显差异(P>0.05)。2.跳台测试实验结果给药90天后,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小鼠的在跳台中错误次数明显增加(P<0.01),潜伏期明显缩短(P<0.01)。与模型组比较,多奈哌齐组和其它各组小鼠的出错次数明显减少(P<0.01),多奈哌齐组、益智温胆组和菖蒲益智丸组小鼠的潜伏期明显延长(P<0.01)。与多奈哌齐组比较,益智温胆组和菖蒲益智丸组小鼠的出错次数和潜伏期无明显差别(P>0.05);补肾组化痰组出错次数和潜伏期有所差别(P<0.05),化痰组潜伏期有所差别(P<0.05)。3.HE染色模型组主要表现为较明显的脑神经元变性、可见到神经纤维缠结和淀粉样蛋白沉积斑块。多奈哌齐组和补肾组对模型转基因小鼠海马病理形态影响不明显,多奈哌齐组仅仅可以观察到神经元数量变化,以及细胞结构排列较为整齐,补肾组神经元形态排列较为整齐,结构较多奈哌齐组完整。益智温胆组、菖蒲益智丸组、化痰组对神经元的保护,空泡变性以及细胞核增大也有一定好转,神经细胞排列以及细胞形态明显较好,神经纤维缠结不明显。4.免疫组化泛素阳性免疫产物定位于海马区神经元细胞浆内。免疫组化结果显示模型组、多奈哌齐组切片内海马CA1区可见大量泛素,补肾组海马CA1区也可见到有部分泛素的聚集;益智温胆组与菖蒲益智丸组相差不多,二者最少。空白组小鼠海马CA1区灰度值明显较低(P<0.01);而多奈哌齐组与其相差无几无明显差异(P>0.05);益智温胆组、补肾组、化痰组与菖蒲益智丸组小鼠海马CA1区灰度值与其有明显差异(P<0.01)。5.小鼠海马组织Western Blot实验结果APP/PS1双转基因小鼠海马组织泛素抗体蛋白质印迹检测结果表示: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小鼠海马组织泛素相对表达量有显着性差别(P<0.01)。与模型组比较,多奈哌齐组海马组织泛素相对表达量未见显着性差异(P>0.05);模型组较其它各组均显示表达量增加。6.小鼠海马组织Real Time-PCR实验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泛素m RNA表达明显上调,益智温胆组、补肾组、化痰组、菖蒲益智丸组泛素m RNA均有不同程度的上调。与模型组比较,多奈哌齐组、益智温胆组、补肾组、化痰组、菖蒲益智丸组泛素m RNA均有不同程度的下调。结论:1.肾虚痰蒙清窍是老年性痴呆的基本病机,补肾化痰开窍法能够有效的防治老年性痴呆。2.补肾化痰开窍法对APP/PS1双转基因小鼠的学习记忆能力具有改善作用。3.补肾化痰开窍法能有效的改善动物海马泛素化通路功能,
梁楚燕[7](2016)在《基于衰老雌鼠模型探讨铁皮石斛“补肾”功效的科学内涵》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衰老是生命无可避免且复杂的一种自然规律,随着年龄的增加,体内新陈代谢下降和各器官的功能逐渐衰退,形体外观和内脏衰老征象变得更加明显[1]。中医药学对衰老理论和延缓衰老具有深刻的阐述和丰富的实践,《素问·上古天真论》中明确指出机体的“生、长、壮、老、已”,受肾中精气的调节,提出肾虚是衰老的主要原因。老年期中耳鸣耳聋、腰酸腿软、夜尿频多等均为肾气衰退的表现,因此,在调摄养生的前提下,应注重补肾培元。虽然我们不可能违背生命衰老这个自然规律,但是希望通过探索人类衰老的机理,合理采用保健措施,重视防护,可有效降低衰老相关疾病的发病率,提高生活质量,延缓衰老。传统中医对石斛功效评价很高,《本草通玄》记载石斛“咸能益肾,多功于水土(肾、脾)二脏”;《本草思辨录》记载石斛为肾药、为肺药、为肠胃药;《神农本草经》认为石斛新鲜或干燥茎入药,有滋阴清热、补肾益精之功效:《药性论》中石斛“主治腰脚软弱,骨中虚损,补肾积精,养肾气,益力”;《本草纲目》评价铁皮石斛“强阴益精,补肾益力,壮筋骨,益智除惊,补五脏虚劳赢瘦,轻身延年”;《道藏》更将铁皮石斛列为“中华九大仙草”之首,因其具有独特的药用价值和保健功效,成为历代养生补品,说明石斛的延缓衰老作用早已被认识。近来研究证实mTOR (mammalian target of rapamycin,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通路的调节作用与机体衰老密切相关,可通过活化NF-κB、促炎症因子释放等而参与炎症衰老的过程。线粒体功能紊乱致氧自由基生成增加是衰老调控机制之一,线粒体功能受损及数量减少与诸多年龄相关疾病密切联系。mTORCl受抑制后可致发挥保护功能的基因群活化,通过限制线粒体呼吸减少氧自由基造成的损伤,从而致机体寿命延长。我们前期研究发现铁皮石斛抗雌鼠卵巢衰老的机制可通过增强血液中的抗氧化酶活性、抑制促炎症因子的释放、抑制NF-κB炎症通路的活化来调控,因此,本研究进一步提出“铁皮石斛可通过抑制mTOR信号通路过度活化,参与调控线粒体介导的细胞凋亡通路,改善生殖衰老,从而影响多种老年疾病的相关进程,发挥“补肾、延年益寿”的作用。目的:基于铁皮石斛“补肾、延年益寿”的功效及结合“肾主骨生髓、主藏精、主生殖”的中医理论,本研究通过构建去势致骨质疏松小鼠模型、D-半乳糖致亚急性衰老小鼠及自然衰老小鼠模型,分别探讨铁皮石斛“壮筋骨、益智、强阴益精、补五脏轻身延年”等功效。方法:一、从“肾主骨”的角度探讨铁皮石斛“补肾益力、壮筋骨”的功效昆明小鼠,雌性,1月龄。进行去势手术,术后1个月将造模组小鼠随机分为:去势模型组、雌二醇组(0.17mg/kg)、铁皮石斛榨汁组(2 g生药(鲜品)/kg,含多糖约130mg/kg)、铁皮石斛多糖组(140mg/kg,含多糖约130mg/kg),另取同批空白小鼠作为假手术组,连续给药1个月。检测指标包括:(1)血清生化指标:钙(Ca)、磷(P)、碱性磷酸酶(AKP)、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丙二醛(MDA)含量;(2)组织病理检查:子宫组织;(3)骨组织形态学观察:骨组织计量学及骨密度考察。二、从“肾生髓”的角度探讨铁皮石斛“益智”的功效昆明小鼠,雌性,1月龄。通过皮下注射1g/kg D-半乳糖连续8周建立D-半乳糖致亚急性衰老小鼠模型,造模2周后随机分为D-半乳糖模型组、雌二醇组(0.17mg/kg)、铁皮石斛榨汁组(2 g生药(鲜品)/kg,含多糖约130mg/kg)、铁皮石斛多糖组(140mg/kg,含多糖约130mg/kg)。另取同批空白小鼠作为正常组,连续给药3个月。去势模型采用上一章节中同样造模方法进行模型构建,术后6个月进行分组给药,给药剂量不变,给药周期为13个月。检测指标包括:(1)行为学考察:Morris水迷宫实验;(2)脏器病理检查:脑组织。三、从“肾藏精”探讨铁皮石斛“补五脏、延年益寿”的功效采用第三章第二节D-半乳糖致亚急性雌性衰老模型小鼠;将9月龄衰老动物随机分为:自然衰老模型组、铁皮石斛榨汁组(2 g生药(鲜品)/kg,含多糖约130mg/kg)、铁皮石斛多糖组(140mg/kg,含多糖约130mg/kg),连续给药至小鼠全部死亡;野生型黑腹果蝇,由广州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李耿老师馈赠,收集8h内羽化的果蝇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3%红景天组、雌二醇组、1%铁皮石斛榨汁组、3%铁皮石斛榨汁组、9%铁皮石斛榨汁组、0.1%铁皮石斛多糖组、0.3%铁皮石斛多糖组、0.9%铁皮石斛多糖组。将药液配于基础培养基中,每5天更换培养基,连续培养至果蝇全部死亡。检测指标包括:(1)D-半乳糖致亚急性衰老小鼠:体温变化,脏器病理检查:心、肝、脾、胸腺、肺、肾、肾上腺,重要脏器线粒体膜电位检测:脑、脾、胸腺、肾上腺;(2)自然衰老小鼠:体重、体温变化,寿命观察;(3)黑腹果蝇:寿命观察。四、从“肾主生殖”的角度初步探讨铁皮石斛“补肾、强阴益精”功效的作用机制昆明小鼠,雌性,1月龄。D-半乳糖致亚急性衰老模型采用第三章第二节中同样造模方法进行模型构建,造模两周后随机分为:D-半乳糖模型组、雌二醇组(0.17 mg/kg)、铁皮石斛榨汁组(2g生药(鲜品)/kg,含多糖约130mg/kg)、铁皮石斛多糖组(140mg/kg,含多糖约130mg/kg),另取同批空白小鼠作为正常组,连续给药4个月。检测指标包括:(1)脏器病理检查:子宫及卵巢组织;(2)子宫及卵巢线粒体功能检测:ATP含量、线粒体膜电位分析及线粒体介导凋亡相关基因及线粒体融合蛋白-2基因表达检测;(3)子宫及卵巢组织mTOR通路相关基因表达检测。结果:一、从“肾主骨”的角度探讨铁皮石斛“补肾益力、壮筋骨”的功效铁皮石斛能提高血清磷、钙、碱性磷酸酶含量,对钙磷平衡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并能降低MDA含量,提高SOD活性,对子宫组织、骨小梁骨皮质变薄、形态结构性差等病变程度也具有改善作用,榨汁液更能显着升高子宫系数,增加骨小梁面积百分比、骨小梁数目以及降低骨小梁分离度,多糖亦能不同程度地改善上述骨小梁形态变化,提示铁皮石斛能促进骨形成,可能通过增强机体的抗氧化能力,有效改善氧自由基代谢异常,从而起到抗骨质疏松作用。二、从“肾生髓”的角度探讨铁皮石斛“益智”的功效D-半乳糖造模8周后,小鼠血清SOD活性明显下降,MDA含量明显升高,表明机体造成氧化损伤,模型建立成功。去势老年小鼠与青年组比较,学习能力明显低下,与去势青年小鼠比较差异不明显,提示经过去势手术后会对定位搜索及空间搜索学习能力均有一定的影响,进一步说明雌激素缺乏可以导致学习记忆功能减退、加重脑衰老。在D-半乳糖模型中,与模型组相比,榨汁组潜伏期和搜索距离均明显缩短,且空间探索实验中的目标象限停留时间比及游泳距离比均显着增加,提示铁皮石斛对D-半乳糖模型定位航行的学习能力有一定增强作用,对空间探索中的记忆巩固能力作用更为明显;在去势模型中,铁皮石斛榨汁液能缩短去势初老小鼠搜索距离,对去势初老模型定位航行中的学习能力有一定作用,对去势老年模型的学习记忆能力改善不明显。提示铁皮石斛对氧化损伤及激素缺失造成的脑记忆功能障碍有一定改善作用,可能通过清除自由基,改善氧化损伤造成的脑组织神经元细胞数量减少及神经元纤维缠结现象,促进受损神经元的恢复,提高脑神经元的细胞活力,改善脑组织和延缓脑的老化,从而激发和提高脑的智能,使动物的学习能力提高。但对激素缺失的老年机体作用不明显,提示在激素缺乏及年龄增长双重刺激下所导致的脑记忆功能障碍程度较严重,铁皮石斛对此改善作用不明显。三、从“肾藏精”探讨铁皮石斛“补五脏、延年益寿”的功效铁皮石斛对D-半乳糖致亚急性衰老小鼠局部温度影响并不明显,而多糖则对自然衰老小鼠的肩胛部、背部及腹部温度升高较明显,表明铁皮石斛多糖对老年基础代谢生命活动有一定的增强作用。铁皮石斛对D-半乳糖致亚急性衰老雌鼠中各重要脏器病变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作用,对脑、脾脏及肾上腺组织ATP含量有升高的作用,并能明显升高脑及脾脏组织线粒体膜电位,改善去极化现象,对脏器的凋亡坏死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在自然衰老小鼠模型及黑腹果蝇模型中,铁皮石斛平均寿命及半数死亡时间均有一定的延长;且以榨汁组在自然衰老小鼠模型中延长最为明显。表明铁皮石斛具有一定补五脏功效及延长寿命的作用。四、从“肾主生殖”的角度初步探讨铁皮石斛“补肾、强阴益精”功效的作用机制铁皮石斛可升高子宫系数,改善子宫萎缩现象;脏器病理检查分析表明能改善子宫、卵巢等病理变化。铁皮石斛可升高雌性衰老小鼠子宫及卵巢组织ATP含量,通过下调卵巢组织Mfn2、上调子宫及卵巢组织Bcl-2、下调子宫组织Bax基因表达水平,增加Bcl-2/Bax的表达比率,保护线粒体膜并升高线粒体膜电位,缓解D-半乳糖对子宫及卵巢组织线粒体的损伤,抑制子宫及卵巢组织的凋亡从而延缓衰老。铁皮石斛对卵巢组织mTOR基因表达水平也具有下调作用,但目前对mTOR信号通路的了解不十分完全且细胞凋亡机制尚未研究明确,因此铁皮石斛是否通过抑制mTOR信号通路发挥抗凋亡保护作用仍需进一步的实验研究。结论:本研究以铁皮石斛为研究对象,采用去势致骨质疏松小鼠模型、D-半乳糖致亚急性衰老小鼠模型、自然衰老小鼠模型及黑腹果蝇模型,从“肾主藏精、主骨、生髓、主生殖”多角度探讨铁皮石斛“强阴益精、壮筋骨、益智、补五脏、轻身延年”等功效,发现铁皮石斛可能通过补益肾脏系统,改善生殖功能的衰退,而使精力增强,强健筋骨,增强人的智力清醒头脑,延缓骨质疏松症、老年性痴呆和更年期综合征等多种老年疾病的相关进程,从而延长一定的生存时间来达到抗衰老的目的,其通过调控mTOR信号通路及线粒体介导的细胞凋亡延缓生殖器官衰老的作用可能是其对机体整体发挥抗衰老的作用基础之一。本研究为铁皮石斛“补肾、延年益寿”的功效提供科学性依据并为其在老年保健品中的开发应用阐明价值。
郭岚[8](2013)在《《内经》长寿理论与培元固本治法延缓衰老作用的研究》文中认为人口结构老龄化及其衍生而来的一系列医学问题和社会问题,是二十一世纪人类面临的极大挑战。本论文从梳理和总结《黄帝内经》(文中简称《内经》)长寿理论出发,对历代长寿经验和养生流派进行考证归纳,进一步探析培元固本治法与方药及其延缓衰老的作用。养生长寿是《内经》的第一要义,其荟萃先秦诸子百家养生之道,对人体生、长、壮、老、已的生命规律作出了科学的概括。本文依据《内经》中对人类寿命的猜想,对“天人相应”的生态长寿思想及对古人养生水平与寿征的珍贵描述,还依据《内经》对形神兼养、药食互养的理解以及对真气(元气)与长寿的理解,从九个方面进行整理分析:1、人类寿限、天赋天年,2、天人相应、顺应自然,3、衰老之机、五脏为枢,4、真至圣贤、人瑞至境,5、形貌气血、寿考之征,6、恬淡虚无、全神增寿,7、动静结合、可登寿域,8、药食互养、益寿延年,9、保元固真、未病先防。同时本文还对衰老的变化过程和衰老表现进行详细论述,从而为延缓衰老及老年病防治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本文研究表明:《内经》所记载的延缓衰老、养生长寿的内容内涵丰富、实践性强,历代医家正是在《内经》长寿理论指导下,在长期卓有成效的养生长寿的实践中,为人类延缓衰老、防治老年疾病积累了十分宝贵的经验。中医养生既有系统理论又有多种学术流派,多种养生方法。早在《内经》里,在理论、方法等方面已形成较为系统的体系,从学术流派来看,道家、儒家、医家均从不同角度阐述了养生理论和方法。本文通过探析诸学术流派的形成源流、学术思想和养生方法,整理总结历代养生家和医家实践经验,首次提出将养生流派分为顺应学派、养性学派、动形学派、静神学派、温补学派、培元学派、调气学派、药饵学派及食养学派九大流派的学术观点。本论文还在对《内经》长寿理论和历代养生经验系统总结的基础上提出了《内经》生态长寿观以及养生长寿的核心在于顺应自然、未病先防、培元固本。并结合现代寿命学研究进展和先进的分子生物学技术,选用中医延缓衰老经典名方(六味地黄丸等)开展其对细胞和四膜虫寿命影响及机制的实验研究。研究发现:(1)D-半乳糖能成功诱导细胞衰老的MRC-5模型。六味地黄丸、大补元煎和人参含药血清均能促进衰老细胞增殖,改善衰老细胞的凋亡情况,增加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改善自由基代谢,为进一步研究细胞衰老和抗细胞衰老奠定了实验平台;(2)培元固本方药——六味地黄丸与金匮肾气丸均能显着提高嗜热四膜虫对数生长期时的数量,甚至能提前进入平台期,达到延缓衰老的作用,同时都能显着提高嗜热四膜虫SOD活性表达;(3)运用Q-PCR技术证实,六味地黄丸与金匮肾气丸能提高四膜虫的抗氧化基因GPX-4、TXNRD2表达,且浓度越高,上调越高。进一步研究发现,金匮肾气丸加药后,TXNRD2表达比GPX-4提高地更加明显,可以说明,金匮肾气丸抗氧化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内源性抗氧化系统相关。六味地黄丸干预后,GPX-4表达比TXNRD2提高地更加明显,说明六味地黄丸抗氧化作用机制可能与提高谷胱甘肽过氧化酶,提高抗ROS能力相关。可见,虽然金匮肾气丸和六味地黄丸均具有明显抗氧化、延缓衰老的功效,作用机制可能与提高T-SOD活性,使抗氧化基因GPX-4、TXNRD2表达上调有关。但是,六味地黄丸和金匮肾气丸抗氧化机制通路却不相同。以上研究结果为系统研究培元固本治法与方药及其延缓衰老的作用奠定了基础,也为进一步临床研究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伍大华[9](2013)在《基于脑髓理论分阴阳论治的补肾活血法干预血管性痴呆的疗效及作用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在中医脑髓理论的指导下,通过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观察温肾活血、滋肾活血两种不同的补肾活血法治疗(Vascular dementia, VaD)的临床疗效,并评价两法对VaD患者胆碱能系统神经递质及血管内皮功能活性物质的影响,以探讨作用机制;另外,通过对肾阳虚血瘀证、肾阴虚血瘀证VaD患者智能障碍结构差异、胆碱能神经递质失衡和血管内皮功能活性物质变化的不同特点及对应治法干预效果的分析,验证补肾活血法治疗VaD分阴阳论治的优越性,提出“脑髓阴阳论”的假说。方法:采用完全随机、对照的原则,用随机数字表法按照1:1的比例将符合肾阳虚血瘀证VaD诊断标准的50例肾阳虚血瘀证患者,随机分为温肾活血组25例和对照1组(奥拉西坦胶囊)25例;将符合肾阴虚血瘀证VaD诊断标准的50例肾阴虚血瘀证患者随机分为滋肾活血组25例和对照2组(奥拉西坦胶囊)25例。温肾活血组给予温肾活血方治疗,滋肾活血组给予滋肾活血方治疗,对照1组和对照2组均给予奥拉西坦胶囊治疗。从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中医证候、中枢胆碱能神经递质、血管内皮活性物质等方面进行研究,观察温肾活血方和滋肾活血方治疗VaD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生化机制。另外,从临床表现特点、智能障碍构成、胆碱能神经递质失衡、血管内皮活性物质变化等方面,比较肾阳虚血瘀证和肾阴虚血瘀证VaD的差异,寻找脑髓分阴阳的临床与物质依据。结果:共收集患者100例,包括肾阳虚血瘀证患者50例、肾阴虚血瘀证50例。其中剔除、脱落病例5例,最终纳入统计的病例为95例,其中肾阳虚血瘀患者47例(包括温肾活血组24例、对照1组23例),肾阴虚血瘀患者48例(包括滋肾活血组24例、对照2组24例)。温肾活血组、滋肾活血组、对照1组、对照2组的MMSE评分、ADL评分、中医证候积分等观察指标均明显改善(与治疗前比较,P<0.01或P<0.05),而且温肾活血组、滋肾活血组的疗效均明显优于奥拉西坦胶囊(治疗后组间比较,P<0.05或P<0.01));温肾活血组、滋肾活血组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均明显改善(与治疗前比较,P<0.05),对照1组、对照2组均不明显(与治疗前比较,P>0.05)。MMSE项目增分上,四组的记忆积分、计算积分均明显改善(与治疗前比较,均P<0.05),温肾活血组与对照1组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滋肾活血组与对照2组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温肾活血组的语言积分、滋肾活血组的视空间执行能力积分均得到明显改善(与治疗前比较,P<0.05),对照1组的语言积分、对照2组的视空间执行能力积分均改善不明显(与治疗前比较,P>0.05)。温肾活血组与对照1组的定向力积分、视空间执行能力积分均无明显改善(与治疗前比较,均P>0.05)。滋肾活血组与对照2组的定向力积分、语言积分均无明显改善(与治疗前比较,均P>0.05);肾阳虚血瘀组与肾阴虚血瘀组MMSE构成因子比较:记忆力、计算力、定向力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语言有极显着性差异(P<0.01),提示肾阳虚血瘀VaD的语言损害重于肾阴虚血瘀证VaD。视空间执行能力有显着性差异(P<0.05),提示肾阴虚血瘀证VaD的视空间执行能力损害重于肾阳虚血瘀证VaD.肾阳虚血瘀证与肾阴虚血瘀证两组VaD患者的胆碱能神经递质和血管内皮活性物质比较:Ach有极显着性差异(P<0.01),说明肾阳虚血瘀VaD患者的Ach含量较肾阴虚血瘀更低;AchE有极显着性差异(P<0.01),说明肾阴虚血瘀VaD患者的AchE活性较肾阳虚血瘀增加更明显;ET有极显着性差异(P<0.01),说明肾阴虚血瘀VaD患者的血浆ET含量较肾阳虚血瘀增加更明显;CGRP有极显着性差异(P<0.01),说明肾阳虚血瘀VaD患者的血清CGRP含量较肾阴虚血瘀降低更明显。四组的Ach含量提高、AchE活性抑制、ET含量降低、CGRP含量增加均明显(与治疗前比较,P<0.01或P<0.05),而且温肾活血组治疗后的Ach含量提高较对照1组明显(P<0.05)、滋肾活血组治疗后的AchE活性抑制较对照2组明显(P<0.05),两中药组治疗降低ET含量、增加CGRP含量作用均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1.温肾活血方和滋肾活血方均为VaD临床有效的治疗组方,体现了中医辨证论治的优越性。2.温肾活血方和滋肾活血方的临床疗效及对认知障碍因子构成改善的针对性可能是分阴阳论治肾虚血瘀证VaD的优势体现。3.调节胆碱能神经递质失衡及调节血管内皮活性物质失调、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可能是温肾活血方和滋肾活血方干预VaD的疗效机制之一。4.脑髓亦有阴阳之分,肾阳虚血瘀证和肾阴虚血瘀证VaD在痴呆临床表现、认知能力构成、胆碱能神经递质失衡、血管内皮活性物质变化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可能是脑髓阴阳论的临床和物质基础。
李丹丹[10](2009)在《左归丸对D-半乳糖致亚急性衰老大鼠免疫功能影响的实验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通过观察左归丸对D-半乳糖致亚急性衰老大鼠免疫功能的影响,从实验的角度研究左归丸延缓衰老的作用,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D-半乳糖致亚急性衰老法复制衰老大鼠模型,以六味地黄丸为对照药,对左归丸低、中、高剂量进行药理学研究,通过观察大鼠体重,胸腺和脾脏指数,血清总蛋白和白蛋白,脑组织一氧化氮和一氧化氮合成酶,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2等方面的变化,以期验证左归丸各剂量对亚急性衰老大鼠延缓衰老的作用,并对其发挥作用的部分机制进行探讨。结果:(1)本实验采用D-半乳糖的剂量和周期对亚急性衰老模型大鼠体重未产生明显的影响。(2)左归丸具有增加亚急性衰老大鼠免疫器官指数的作用。(3)左归丸具有升高亚急性衰老大鼠血清总蛋白和白蛋白的作用。(4)左归丸具有降低D-半乳糖致亚急性衰老大鼠脑组织脑组织一氧化氮(NO)和一氧化氮合成酶(NOS)的作用。(5)左归丸具有升高D-半乳糖致亚急性衰老大鼠外周血IL-2水平的作用。(6)左归丸为补肾填精的名方,具有延缓衰老的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机体免疫功能有关。(7)左归丸各剂量组对各项指标的改善作用不尽相同,在一定范围内未表现明显的量效关系。结论:本实验提示左归丸具有延缓衰老的作用,其作用机理可能与改善衰老机体免疫功能低下的状态,纠正机体免疫系统紊乱的作用有关。左归丸峻补真阴,纯甘壮水,体现中医补肾填精的治法,本实验结果提示补肾填精法可延缓衰老,提高机体免疫功能,为临床运用左归丸防治以免疫系统功能低下或紊乱为主要特征的病症提供了科学的实验依据。
二、补肾益精等不同治法对老年大鼠延缓衰老的作用机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补肾益精等不同治法对老年大鼠延缓衰老的作用机理(论文提纲范文)
(1)隔药灸脐法治疗桥本甲状腺炎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灸法为主治疗桥本甲状腺炎的Meta分析 |
1 资料与方法 |
1.1 纳入标准 |
1.2 排除标准 |
1.3 检索策略 |
1.4 文献筛选与数据提取 |
1.5 偏倚风险评估 |
1.6 软件与统计分析方法 |
2 结果 |
2.1 文献检索结果 |
2.2 纳入研究基本信息 |
2.3 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评估结果 |
2.4 Meta分析结果 |
2.5 安全性分析 |
3 小结 |
4 讨论 |
4.1 灸法治疗桥本甲状腺炎的立法依据 |
4.2 研究的局限性 |
4.3 对临床的启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隔药灸脐法治疗桥本甲状腺炎的临床研究 |
1 一般资料 |
1.1 受试者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剔除标准 |
1.6 脱落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随机分组及样本量 |
2.2 盲法实施 |
2.3 治疗方法 |
2.4 试验过程 |
2.5 观察指标 |
2.6 统计方法 |
2.7 评价标准 |
3 结果 |
3.1 病例剔除及脱落情况 |
3.2 两组基线情况比较 |
3.3 试验结果 |
讨论 |
1 中医学对桥本甲状腺炎的认识 |
1.1 病因病机 |
1.2 证型分析 |
1.3 中医对桥本甲状腺炎的治疗 |
1.4 中医治疗桥本甲状腺炎的机制研究 |
1.5 小结 |
2 西医学对桥本甲状腺炎的认识 |
2.1 桥本甲状腺炎的病因 |
2.2 桥本甲状腺炎的诊断 |
2.3 桥本甲状腺炎的治疗 |
2.4 小结 |
3 结果分析 |
3.1 试验结果分析 |
3.2 隔药灸脐法与隔淀粉灸脐法疗效差异分析 |
4 疗效机理分析 |
4.1 隔药灸脐法应用概述 |
4.2 灸法作用 |
4.3 药物作用 |
4.4 穴位作用 |
4.5 综合作用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 近十年中医药治疗桥本甲状腺炎的临床研究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查新报告 |
(2)改良三甲散通过调控神经炎症与自噬及凋亡治疗老年性痴呆病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1 古代中医对老年性痴呆病的认识 |
1.1 病名沿革 |
1.2 症状描述 |
1.3 病因病机 |
1.3.1 髓减脑空,神机失灵 |
1.3.2 五脏虚损,气化不足 |
1.3.3 五神失用,七情内伤 |
1.3.4 痰浊阻窍,瘀血阻络 |
1.4 治疗方法 |
1.4.1 养心补肾生精 |
1.4.2 补心健脾安神 |
1.4.3 填精益髓增智 |
1.4.4 化痰逐瘀开窍 |
2 现代中医对老年性痴呆病认识的丰富和发展 |
2.1 现代中医对老年性痴呆病病名和症状的认识 |
2.2 现代中医对老年性痴呆病病因和病机的认识 |
2.2.1 肾精亏虚,髓海不足 |
2.2.2 五脏虚损,七情内伤 |
2.2.3 痰瘀阻窍,毒损脑络 |
2.3 现代中医对老年性痴呆病诊断和治疗的认识 |
2.3.1 临床辨证分型治疗依据 |
2.3.2 临床证候要素分型分析 |
2.3.3 名老中医辨证治疗本病 |
3 中医药治疗老年性痴呆病的现代研究 |
3.1 单味中药及其有效成分治疗老年性痴呆病的研究 |
3.2 中药复方治疗老年性痴呆病的临床应用研究 |
3.3 中西医结合治疗老年性痴呆病的临床研究 |
3.4 中药复方治疗老年性痴呆病的基础实验研究 |
3.5 针灸治疗老年性痴呆病的临床研究 |
4 西医学对老年性痴呆病的认识 |
4.1 阿尔兹海默病发病的基本假说 |
4.2 阿尔兹海默病的诊断和治疗 |
5 细胞自噬与老年性痴呆病的关系 |
5.1 细胞自噬发生的基本机制和过程 |
5.2 细胞自噬在老年性痴呆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
5.3 调控细胞自噬在老年性痴呆病治疗中的应用前景 |
6 改良三甲散治疗老年性痴呆病的研究基础 |
6.1 改良三甲散的历史源流 |
6.2 改良三甲散的组方特色及用药思路 |
6.3 改良三甲散契合中医学对老年性痴呆病病机和治疗的认识 |
6.4 改良三甲散治疗老年性痴呆病的现代研究基础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1 原代细胞培养和鉴定、传代细胞培养及含药脑脊液的制备 |
1.1 实验材料 |
1.2 实验方法 |
1.3 实验结果 |
1.4 讨论 |
2 LPS对小胶质细胞毒性检测及诱导细胞产生自噬浓度及时间的确定 |
2.1 实验材料 |
2.2 实验方法 |
2.3 实验结果 |
2.4 讨论 |
3 改良三甲散含药脑脊液对LPS作用的BV2细胞自噬相关蛋白LC3、Beclin1、P62表达的影响 |
3.1 实验材料 |
3.2 实验方法 |
3.3 实验结果 |
3.4 讨论 |
4 改良三甲散含药脑脊液对LPS诱导的原代小胶质细胞产生自噬小体和自噬超微结构变化的影响 |
4.1 实验材料 |
4.2 实验方法 |
4.3 实验结果 |
4.4 讨论 |
5 改良三甲散含药脑脊液调控自噬对LPS诱导原代小胶质细胞炎性因子IL-1β、IL-6、IL-4、IL-10、TNF-α表达的影响 |
5.1 实验材料 |
5.2 实验方法 |
5.3 实验结果 |
5.4 讨论 |
6 改良三甲散含药脑脊液对LPS作用的BV2细胞PI3K/AKT/mTOR通路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 |
6.1 实验材料 |
6.2 实验方法 |
6.3 实验结果 |
6.4 讨论 |
7 改良三甲散含药脑脊液等小胶质细胞条件培养液对作用的PC12细胞APP、BACE1蛋白及mRNA表达的影响 |
7.1 实验材料 |
7.2 实验方法 |
7.3 实验结果 |
7.4 讨论 |
8 改良三甲散含药脑脊液条件培养液对PC12细胞凋亡的流式检测和凋亡相关BAX、BCL-2、Caspase-3蛋白及mRNA的影响 |
8.1 实验材料 |
8.2 实验方法 |
8.3 实验结果 |
8.4 讨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3)基于数据分析的衰老相关医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基于古今医案衰老相关医案数据库的建立 |
1 古今医案的收集 |
2 衰老相关医案的筛选 |
2.1 制定衰老相关医案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 |
2.2 医案采集 |
2.3 汇总校对 |
3 数据预处理 |
3.1 方剂名的数据预处理 |
3.2 中药名、剂量及剂量单位的数据预处理 |
3.2.1 噪声数据的处理 |
3.2.2 数据分割 |
3.2.3 中药名的标准化 |
3.3 证候的数据预处理 |
3.3.1 证候数据粒度的细化 |
3.3.2 证候的标准化 |
3.4 症状的数据预处理 |
3.4.1 噪声数据的处理 |
3.4.2 症状的规范化 |
3.5 治法的数据预处理 |
3.5.1 治法的数据粒度细化 |
3.5.2 噪声数据的处理 |
3.3.3 治法的标准化 |
3.6 病名的数据预处理 |
3.7 患者年龄的数据预处理 |
3.8 医家年代的数据预处理 |
4 建立标准化衰老相关医案数据库 |
4.1 建库工具简介 |
4.2 方法与步骤 |
第二部分 基于衰老相关医案的数据分析 |
1 频数分析 |
1.1 病名的频数分析 |
1.2 证候的频数分析 |
1.3 治法的频数分析 |
1.4 症状的频数分析 |
1.5 中药的频数分析 |
1.6 方剂的频数分析 |
2 聚类分析 |
3 关联分析 |
3.1 病名与中药的关联分析 |
3.2 中药与中药的关联分析 |
3.3 证候与中药的关联分析 |
3.4 治法与中药的关联分析 |
3.5 症状与中药的关联分析 |
3.6 证候与症状的关联分析 |
3.6.1 肾虚证与症状的关联分析 |
3.6.2 脾虚证与症状的关联分析 |
3.6.3 肝虚证与症状的关联分析 |
3.6.4 心虚证与症状的关联分析 |
3.6.5 肺虚证与症状的关联分析 |
4 结果分析 |
第三部分 理论探讨 |
1 衰老相关医案中蕴含的衰老与延缓衰老理论及其源流 |
1.1 周秦及以前中医衰老与延缓衰老理论的起源 |
1.2 两汉、历晋、隋、唐、宋、金元时期中医衰老与延缓衰老理论的形成 |
1.3 明清时期至建国前中医衰老与延缓衰老理论的特点 |
1.4 现代中医衰老与延缓衰老理论的发展 |
2 从衰老相关医案析衰老表征 |
2.1 脉衰之表征 |
2.1.1 阳明脉衰 |
2.1.2 三阳脉衰 |
2.1.3 冲任脉衰 |
2.1.4 脉道衰 |
2.2 脏衰之表征 |
2.2.1 肾衰之表征 |
2.2.2 脾衰之表征 |
2.2.3 肝衰之表征 |
2.2.4 心衰之表征 |
2.2.5 肺衰之表征 |
3 医案中的衰老相关疾病及其证治规律 |
3.1 衰老相关疾病及其分类 |
3.1.1 因衰致病类疾病 |
3.1.2 因病致衰类疾病 |
3.2 衰老相关疾病的证治规律 |
3.2.1 从衰论治 |
3.2.2 衰老相关疾病案例举隅-儿童早老症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综述一 衰老的中医理论研究进展 |
综述二 古今医案的研究概况 |
参考文献 |
附录2 攻读学位期间的论文论着及科研 |
致谢 |
(4)补肾活血化痰法对秀丽线虫抗氧化及Aβ蛋白毒性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理论探究 |
1 古代文献对衰老的描述 |
2 古代文献对AD的相关论述 |
3 衰老与AD的理论基础 |
4 中医学对AD病因病机的认识 |
4.1 肾虚精亏,髓海失养 |
4.2 瘀血久积,神机失用 |
4.3 痰阻络脉,清窍失统 |
4.4 气血不足,元神失聪 |
5 补肾活血化痰治法探讨 |
5.1 补肾填精,固本健脑 |
5.2 活血化瘀,醒神益智 |
5.3 涤痰通络,化浊开窍 |
5.4 补肾活血化痰,补正祛邪同施 |
6 补肾活血化痰法用药规律研究 |
7 补肾活血化痰法防治AD的现代研究 |
7.1 药物抗氧化途径缓解Aβ蛋白毒性作用研究 |
7.2 补肾活血化痰法方药组成及作用分析 |
7.3 补肾活血化痰法代表方及作用分析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1 实验材料 |
1.1 菌株、线虫 |
1.2 实验试剂及配置 |
1.3 中药复方水提液制备 |
1.4 主要仪器 |
2 实验方法 |
2.1 实验分组 |
2.2 秀丽线虫的培养与维护 |
3 实验内容 |
实验一 瘫痪缓解实验 |
实验二 百草枯氧化胁迫实验 |
实验三 体内ROS水平检测 |
实验四 酶活及MDA含量测定 |
实验五 固体寿命试验 |
实验六 热应激试验 |
实验七 繁殖力实验 |
实验八 运动能力实验 |
实验九 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PCR) |
实验十 Aβ蛋白体外聚集实验 |
4 实验数据分析 |
5 结果 |
5.1 对秀丽线虫体内Aβ毒性作用的影响 |
5.2 对秀丽线虫氧化存活的影响 |
5.3 对秀丽线虫体内ROS水平的影响 |
5.4 对秀丽线虫体内SOD、CAT及MDA的影响 |
5.5 对秀丽线虫寿命的影响 |
5.6 对外界热应激的作用 |
5.7 对子代繁殖能力的影响 |
5.8 对秀丽线虫运动能力的影响 |
5.9 补肾活血化痰法对抗氧化基因、热休克蛋白基因的影响 |
5.10 补肾活血化痰法对Aβ蛋白体外聚集的影响 |
6 讨论 |
6.1 秀丽线虫作为AD模型的选择 |
6.2 秀丽线虫作为AD药物筛选模型 |
6.3 Aβ蛋白毒性聚集与氧化应激作用 |
6.4 补肾活血化痰法对秀丽线虫抗氧化及缓解Aβ毒性作用 |
结语 |
创新性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文献综述一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二 |
参考文献 |
在校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5)巴戟甲素改善APP/PS1双转基因小鼠学习记忆能力及其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第一节 老年性痴呆的研究背景 |
第二节 中医药对老年性痴呆的研究概述 |
一、中医对老年性痴呆的认识 |
二、中医对老年性痴呆病因病机的认识 |
三、中医对老年性痴呆的辨证论治 |
第三节 现代医学对老年性痴呆的流行病学及发病机制研究 |
一、关于老年性痴呆的流行病学调查研究 |
二、老年性痴呆发病机制的相关研究 |
第四节 老年性痴呆与神经营养因子的相关研究 |
第五节 老年性痴呆与突触结构稳定性的相关研究 |
第六节 巴戟天药理作用的研究近况 |
一、调节免疫功能 |
二、抗衰老及抗疲劳作用 |
第七节 巴戟甲素神经保护作用的相关研究 |
第八节 老年性痴呆动物模型的研究概况 |
一、转基因模型 |
二、tau蛋白病理模型 |
三、快速老化模型 |
四、β淀粉样蛋白沉淀模型 |
五、鹅膏蕈氨酸注射模型 |
六、胆碱能系统损伤模型 |
七、D-半乳糖(D-galactose,D-gal)损害动物模型 |
第二章 实验部分 |
第一节 巴戟甲素对APP/PS1双转基因小鼠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 |
一、实验仪器及材料 |
二、实验方法 |
三、实验结果 |
四、讨论 |
第二节 巴戟甲素对APP/PS1双转基因小鼠脑中Aβ代谢的影响 |
一、实验仪器及材料 |
二、实验方法 |
三、实验结果 |
四、讨论 |
第三节 巴戟甲素对APP/PS1双转基因小鼠脑中神经营养因子的影响 |
一、实验仪器及材料 |
二、实验方法 |
三、实验结果 |
四、讨论 |
第四节 巴戟甲素对APP/PS1双转基因小鼠脑中神经炎症因子的影响 |
一、实验仪器及材料 |
二、实验方法 |
三、实验结果 |
四、讨论 |
第五节 巴戟甲素对APP/PS1双转基因小鼠脑中突触结构的影响 |
一、实验仪器及材料 |
二、实验方法 |
三、实验结果 |
四、讨论 |
结语 |
一、实验总结 |
二、创新之处 |
三、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英文缩写简表 |
附录2: 博士期间发表论文、参与课题及获奖情况 |
附件 |
致谢 |
(6)肾虚痰蒙清窍与老年性痴呆的关系及补肾化痰开窍法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一、中医对痴呆的认识 |
(一) 《黄帝内经》对痴呆的认识 |
(二) 后世医家对痴呆的认识 |
1. 痴呆与五脏的关系 |
2. 痴呆与痰瘀的关系 |
3. 痴呆与脑窍的关系 |
二、补肾化痰开窍法防治老年性痴呆的理论探讨 |
(一) 补肾化痰开窍法的理论依据 |
1. 阴阳失衡则致脑髓渐空 |
2. 五脏不调则致痰浊内生 |
3. 元气亏虚则致清窍蒙蔽 |
(二) 补肾化痰开窍治法探讨 |
1. 治疗早期痴呆宜开窍益智 |
2. 治疗中期痴呆宜化痰祛邪 |
3. 治疗晚期痴呆宜补肾填精 |
(三) 补肾化痰开窍法方药规律 |
三、补肾化痰开窍法的现代研究 |
1. 泛素-蛋白酶体途径 |
2. 补肾化痰开窍法组方分析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实验一 补肾化痰开窍法对APP/PS1(B6) 双转基因小鼠行为学影响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学习记忆水平检测 |
4. 统计学处理 |
5. 实验结果 |
实验二 补肾化痰开窍法对APP/PS1(B6) 双转基因小鼠病理形态影响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统计学处理 |
4. 实验结果 |
实验三 补肾化痰开窍法对APP/PS1(B6) 双转基因小鼠泛素-蛋白酶体途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统计学处理 |
4. 实验结果 |
第三部分 讨论 |
一、补肾化痰开窍法不同疗程对双转基因小鼠动物行为学的影响 |
二、补肾化痰开窍法对血脑屏障的影响 |
三、补肾化痰开窍法对转基因小鼠海马内泛素-蛋白途径的影响 |
四、实验动物模型的选择 |
结语 |
一、课题结论及创新 |
二、课题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一、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二、附图 |
致谢 |
(7)基于衰老雌鼠模型探讨铁皮石斛“补肾”功效的科学内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第一节 衰老研究进展 |
一、现代医药研究 |
二、中医“肾虚与衰老”学说 |
三、以肾虚为主的老年疾病 |
四、单味“补益”中药治疗 |
第二节 铁皮石斛研究进展 |
一、现代药理研究 |
二、传统中医评价 |
三、近年临床研究 |
第三节 mTOR信号通路调控及线粒体介导凋亡与衰老关系研究进展 |
一、mTOR信号通路与衰老关系 |
二、线粒体介导细胞凋亡信号通路与衰老关系 |
三、立题依据 |
第二章 铁皮石斛供试品多糖的含量测定及组成成分分析 |
一、实验材料 |
二、实验方法 |
三、实验结果 |
四、讨论 |
第三章 动物实验研究 |
第一节 从“肾主骨”探讨铁皮石斛对去势致骨质疏松模型的影响 |
一、实验材料 |
二、实验方法 |
三、实验结果 |
四、讨论 |
第二节 从“肾生髓”探讨铁皮石斛对衰老雌鼠大脑功能的影响 |
一、实验材料 |
二、实验方法 |
三、实验结果 |
四、讨论 |
第三节 从“肾藏精”探讨铁皮石斛对动物寿命的影响 |
一、实验材料 |
二、实验方法 |
三、实验结果 |
四、讨论 |
第四章 作用机制研究 |
第一节 从“肾主生殖”探讨铁皮石斛通过抑制生殖器官衰老达到延缓整体衰老的作用机制 |
一、实验材料 |
二、实验方法 |
三、实验结果 |
四、讨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附件 |
(8)《内经》长寿理论与培元固本治法延缓衰老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内经》长寿理论探讨 |
一、人类寿限,天赋天年——《内经》对人类寿命的猜想与探索 |
1、人之气数,固有定期 |
2、生长壮老,节律有序 |
3、长寿之基,源于禀赋 |
4、多种因素,影响寿夭 |
二、天人相应,顺应自然——《内经》人与万物共荣的生态长寿观 |
1、天人合一,万物共荣的自然生态观 |
2、阴平阳秘,对立统一的平衡生态观 |
3、五行共用,生克制化的环境生态观 |
4、恬淡无为,和谐共处的社会生态观 |
三、衰老之机,五脏为枢——《内经》五脏序次衰老观 |
1、五脏六腑相互联系,生理上相互为用 |
2、五脏六腑衰老有序,病理上相互影响 |
3、五神以五脏精气为基础 |
四、真至圣贤,人瑞至境——《内经》中的高龄长寿模型 |
1、寿敝天地,无有终时的真人 |
2、不离于真,超凡无我的至人 |
3、恬淡脱俗,长命百岁的圣人 |
4、合同于道,寿有极时的贤人 |
五、形貌气血,寿考之征——《内经》对寿征的珍贵描述 |
1、长寿之征 |
2、早夭之象 |
六、恬淡虚无,全神增寿——《内经》之神志、情志养生 |
1、保精全神,得神者昌 |
2、恬淡虚无,调和情志 |
七、动静结合,可登寿域——《内经》形与神俱之养生观 |
1、动以养形,动则不衰 |
2、静以养神、返朴归真 |
3、动静结合,养神炼形 |
八、药食互养,益寿延年——《内经》之食养正气、药饵攻邪观 |
1、水谷为本,谨和五味 |
2、药食同源,延年益寿 |
九、保元固真,未病先防——《内经》真气(元气)与长寿探讨 |
1、元气与真气 |
2、保全真气(元气),百龄眉寿 |
3、上工治未病 |
第二部分 历代长寿经验及养生流派探讨 |
一、长寿研究源流探析 |
1、中医长寿研究的起源 |
2、中医长寿研究的发展 |
3、中医长寿研究的现实意义 |
二、古今医家长寿现象分析 |
1、历代医家寿命统计分析 |
2、近代“国医大师”养生经验分析 |
三、中华传统养生九大学术流派探析 |
1、顺应学派——顺应自然、因时养生 |
2、养性学派——修养道德、调摄精神 |
3、动形学派——动以养形、动则不衰 |
4、静神学派——静以养神、无欲则安 |
5、温补学派——温养阳气、补益脾土 |
6、培元学派——养元节欲、固本培元 |
7、调气学派——调摄真气、保养生命 |
8、药饵学派——药物养生、轻身延年 |
9、食养学派——饮食有节、药膳调养 |
第三部分 培元固本治法与方药探讨 |
一、元气与衰老 |
1、元气的功能 |
2、元气虚损是人体衰老的根本原因 |
二、元气与长寿 |
1、元神不藏——元气亏虚是百病之源 |
2、惜元益寿——元气充沛则寿强 |
3、损元折寿——元气亏虚则寿夭 |
4、保元增寿——培元固本则长寿 |
三、培元固本治法 |
1、培补元气法 |
2、调理元气法 |
3、固敛元气法 |
四、培元固本方药 |
参考文献 |
第四部分 培元固本治法延缓衰老作用及机制的实验研究 |
实验一 六味地黄丸、大补元煎和人参对 MRC-5 细胞衰老模型的作用研究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讨论 |
参考文献 |
实验二 金匮肾气丸、六味地黄丸对嗜热四膜虫抗氧化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
1.实验材料 |
2.实验方法 |
3. 结果 |
4.讨论 |
参考文献 |
结语 |
文献综述 |
一、中医药养生长寿理论及实验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二、寿命学与衰老机制的现代研究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图 |
致谢 |
(9)基于脑髓理论分阴阳论治的补肾活血法干预血管性痴呆的疗效及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简表 |
第一部分 理论探讨与文献研究 |
一、脑髓理论的研究 |
1. 脑髓构造 |
2. 脑髓生理功能 |
3 肾与脑的密切相关 |
3.1 肾与脑结构上的联系 |
3.2 肾精为脑髓之源 |
3.3 肾精与脑髓在生理上密切相关 |
3.4 肾精和脑髓在病理上相互影响 |
4 脑髓理论的阴阳观 |
4.1 脑髓的生成、结构形态与阴阳关系密切 |
4.2 脑髓的功能与阴阳关系密切 |
5 基于脑髓理论的现代研究与应用进展 |
5.1 对脑髓本质内涵的现代研究 |
5.2 基于脑髓理论的应用进展 |
二、从补肾活血论治血管性痴呆的研究进展 |
1 肾虚血瘀为VaD的主要病机 |
1.1 中医传统理论溯源 |
1.2 现代研究 |
2 补肾活血法治疗VaD的临床疗效研究 |
3 补肾活血法治疗VaD的机制研究 |
3.1 补肾中药方、单味中药及有效成分治疗VaD的机制研究 |
3.2 活血中药方、单味中药及有效成分治疗VaD的机制研究 |
3.3 补肾活血法治疗VaD的机制研究 |
4 问题与展望 |
4.1 研究方法方面 |
4.2 具体辨证、治法、方药方面 |
4.3 具体机制方面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一、补肾活血方干预VaD的临床疗效观察 |
(一)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 研究内容 |
1.1 病例来源 |
1.2 西医诊断标准(血管性痴呆诊断标准) |
1.3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
1.4 纳入标准 |
1.5 排除标准 |
1.7 疗效评定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随机、分组方法 |
2.2 药物选择 |
2.3 给药方法、疗程及随访 |
2.4 试验要求 |
3 观察内容 |
3.1 一般信息资料 |
3.2 临床疗效观测 |
3.3 ADL积分比较 |
3.4 MMSE项目增分的比较 |
3.5 NIHSS积分比较 |
3.6 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
3.7 中医证候疗效指数评定 |
4 对安全性指标的影响 |
二、补肾活血方对VaD胆碱能系统、血管内皮功能影响的研究 |
1 研究对象 |
2 检测指标 |
2.1 胆碱能神经递质:Ach、AchE |
2.2 血管内皮活性物质:ET、CGRP |
3 材料与方法 |
3.1 主要仪器 |
3.2 主要化学试剂 |
3.3 方法 |
4 统计方法 |
5 结果与分析 |
5.1 血清胆碱能神经递质含量的测定结果分析 |
5.2 血管内皮活性物质含量的测定结果分析 |
第三部分 讨论 |
一、血管性痴呆与脑髓理论 |
二、补肾活血是治疗VaD的大法 |
1. 肾虚精亏、精不生髓是VaD的发生基础 |
2. 瘀阻脑络为VaD发生的关键 |
3. 补肾活血是治疗VaD的主要治法 |
三、导师分阴阳补肾活血论治VaD的经验与研究 |
1. 理论研究 |
2 临床研究 |
3 实验研究 |
四、温肾活血方、滋肾活血方的方药分析 |
1. 药物组成及方义分析 |
1.1 温肾活血方 |
1.2 滋肾活血方 |
2 现代药理研究 |
五、选用奥拉西坦胶囊作阳性对照的依据 |
六、临床疗效的评价 |
1. 认知功能疗效 |
1.1 温肾活血方 |
1.2 滋肾活血方 |
2 ADL疗效 |
2.1 温肾活血方 |
2.2 滋肾活血方 |
3 NIHSS疗效 |
3.1 温肾活血方 |
3.2 滋肾活血方 |
4 中医证候的疗效 |
4.1 温肾活血方 |
4.2 滋肾活血方 |
5 对VaD患者胆碱能神经递质的影响 |
5.1 温肾活血方 |
5.2 滋肾活血方 |
6 对VaD患者血管内皮活性物质的影响 |
6.1 温肾活血方 |
6.2 滋肾活血方 |
7 随访疗效分析 |
七、温肾活血方、滋肾活血方的疗效作用机制分析 |
1. 对中枢性胆碱能神经递质的影响 |
2 对血管内皮活性物质的影响 |
八 脑髓阴阳论假说的提出依据 |
1 肾阳虚血瘀证与肾阴虚血瘀证VaD患者的差异 |
1.1 一般临床特点的差异 |
1.2 痴呆特点差异 |
1.3 胆碱能神经递质失衡特点差异 |
1.4 血管内皮活性物质变化差异 |
2 差异分析 |
九、本课题特色及创新点 |
1. 基于脑髓理论分阴阳论治VaD |
2. 提出“脑髓阴阳论”的假说 |
十、本研究的问题与展望 |
第四部分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读博期间主持读题及发表论文 |
附录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10)左归丸对D-半乳糖致亚急性衰老大鼠免疫功能影响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文献综述 |
一、祖国医学对衰老的认识及研究进展 |
(一) 祖国医学对衰老的认识 |
(二) 中药延缓衰老的研究进展 |
二、现代医学对衰老的研究进展 |
(一) 现代医学对衰老的认识 |
(二) 抗衰老药物研究进展 |
三、左归丸的研究进展 |
(一) 左归丸的临床研究进展 |
(二) 左归丸的药理研究进展 |
实验研究 |
一、实验材料 |
(一) 实验动物 |
(二) 实验药物及制备 |
(三) 实验试剂 |
(四) 实验仪器设备 |
二、实验方法 |
(一) 动物分组 |
(二) 造模方法 |
(三) 给药方法 |
(四) 观察指标与方法 |
三、实验结果 |
(一) 左归丸对D-gal致亚急性衰老大鼠体重的影响 |
(二) 左归丸对D-gal致亚急性衰老大鼠免疫器官指数的影响 |
(三) 左归丸对D-gal致亚急性衰老大鼠血清总蛋白和白蛋白的影响 |
(四) 左归丸对D-gal致亚急性衰老大鼠脑组织NO和NOS的影响 |
(五) 左归丸对D-gal致亚急性衰老大鼠外周血IL-2的影响 |
讨论 |
一、肾精亏虚与衰老的关系 |
(一) 肾精的功能 |
(二) 肾精亏虚与衰老 |
二、衰老与免疫的关系 |
(一) 肾虚与免疫 |
(二) 衰老与免疫 |
三、衰老、免疫与补肾填精的关系 |
(一) 补肾填精与提高免疫 |
(二) 补肾填精与抗衰老 |
四、左归丸方析 |
(一) 方源立意 |
(二) 组方原理 |
五、对衰老动物模型的评价 |
(一) 亚急性衰老模型的原理 |
(二) 建立衰老模型的意义 |
(三) 给药方式与方法 |
六、左归丸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及机理探讨 |
(一) 左归丸对亚急性衰老大鼠免疫器官指数的影响 |
(二) 左归丸对亚急性衰老大鼠血清总蛋白和白蛋白的影响 |
(三) 左归丸对亚急性衰老大鼠脑组织NO和NOS的影响 |
(四) 左归丸对亚急性衰老大鼠外周血IL-2的影响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四、补肾益精等不同治法对老年大鼠延缓衰老的作用机理(论文参考文献)
- [1]隔药灸脐法治疗桥本甲状腺炎的临床研究[D]. 白尹豪.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01)
- [2]改良三甲散通过调控神经炎症与自噬及凋亡治疗老年性痴呆病的机制研究[D]. 谢苗.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8(12)
- [3]基于数据分析的衰老相关医案研究[D]. 刘安平.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17(12)
- [4]补肾活血化痰法对秀丽线虫抗氧化及Aβ蛋白毒性作用研究[D]. 周玲.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17(11)
- [5]巴戟甲素改善APP/PS1双转基因小鼠学习记忆能力及其机制研究[D]. 蔡浩斌.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7(05)
- [6]肾虚痰蒙清窍与老年性痴呆的关系及补肾化痰开窍法作用的研究[D]. 李一鸣.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16(08)
- [7]基于衰老雌鼠模型探讨铁皮石斛“补肾”功效的科学内涵[D]. 梁楚燕.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6(02)
- [8]《内经》长寿理论与培元固本治法延缓衰老作用的研究[D]. 郭岚.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13(08)
- [9]基于脑髓理论分阴阳论治的补肾活血法干预血管性痴呆的疗效及作用机制研究[D]. 伍大华.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13(08)
- [10]左归丸对D-半乳糖致亚急性衰老大鼠免疫功能影响的实验研究[D]. 李丹丹.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