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代尼罗罗非鱼养殖效果评价

三代尼罗罗非鱼养殖效果评价

一、尼罗罗非鱼选育三代效果评价(论文文献综述)

杨娜[1](2020)在《吉富罗非鱼远缘杂交与雌核发育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吉富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GIFT)是遗传改良后选育而形成的罗非鱼新品系,其个体大,出肉率高,生长速度快。在养殖过程中,罗非鱼易出现种间杂交,因此极易出现品种退化和种质混杂不纯等问题,该问题直接或间接影响了罗非鱼养殖的经济效益。因此,有必要对吉富罗非鱼进行遗传改良和进一步选育。目前已有许多鱼类通过杂交选育、雌核发育、雄核发育和多倍体育种等方法培育出了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品种,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本研究进行了吉富罗非鱼(♀)与淡水石斑鱼(Parachromis managuensis)(♂)、布氏罗非鱼(Heterotilapia buttikoferi)(♂)、翘嘴鳜(Siniperca chuatsi)(♂)的远缘杂交研究,探索吉富罗非鱼(♀)与淡水石斑鱼(♂)、布氏罗非鱼(♂)、翘嘴鳜(♂)远缘杂交的可行性,以期获得具有双亲优良性状的杂交子代,丰富鱼类远缘杂交的基础数据;进一步对正常发育的杂交子代进行细胞遗传学和分子遗传学的分析,研究父本、母本及其子代间的遗传关系、杂交子代群体的纯合度、杂交子代群体与另外两个罗非鱼品系的遗传关系,以期为远缘杂交F1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依据;此外,远缘杂交过程中筛选出合适的雌核发育精子,选择淡水石斑鱼的精子激活吉富罗非鱼的卵子进行减数分裂雌核发育,进一步对雌核发育后代进行胚胎发育学、细胞遗传学和分子遗传学的分析,为吉富罗非鱼的雌核发育提供技术支持。实验结果如下:1、吉富罗非鱼(♀)与淡水石斑鱼(♂)、布氏罗非鱼(♂)、翘嘴鳜(♂)杂交子代的胚胎发育研究吉富罗非鱼(♀)与淡水石斑鱼(♂)、布氏罗非鱼(♂)、翘嘴鳜(♂)杂交的胚胎发育到囊胚期前的阶段与对照组的胚胎发育基本同步。对照组的胚胎发育到原肠期时,三组远缘杂交的胚胎均出现发育停滞高峰。对照组的胚胎发育至体节分化前期时,三组杂交的胚胎发育进度开始明显慢于对照组,并且有大量畸形胚胎出现,畸形胚胎在孵化过程中不断死亡,到开口期部分畸形个体虽然存活,但无法摄食,后续全部死亡。此外,每个组表型正常的胚胎,从孵化期到开口期这段时间内陆续也有死亡。吉富罗非鱼(♀)与淡水石斑鱼(♂)、布氏罗非鱼(♂)、翘嘴鳜(♂)杂交的胚胎受精率分别是96.18±1.74%、94.78%±1.68%和95.61±1.19%,吉富罗非鱼(♀)与淡水石斑鱼(♂)、布氏罗非鱼(♂)、翘嘴鳜(♂)杂交的胚胎孵化率分别是1.41±0.29%、2.02±0.16%和16.25±1.64%,吉富罗非鱼(♀)与淡水石斑鱼(♂)、布氏罗非鱼(♂)、翘嘴鳜(♂)杂交的胚胎存活率分别是0%、0%和0.34±0.13%。三组远缘杂交组的胚胎受精率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三组远缘杂交组的胚胎孵化率和胚胎存活率均极显着低于对照组(P<0.01)。2、吉富罗非鱼(♀)×翘嘴鳜(♂)子代的细胞遗传学和分子遗传学研究通过流式细胞技术对存活个体进行了DNA相对含量分析,结果显示发育正常的杂交子代的DNA含量和吉富罗非鱼的DNA含量无显着性差异。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显示,发育正常的杂交子代的染色体数目是2n=44,核型为6sm+24st+14t,染色体臂数(NF)=50,杂交子代的母本吉富罗非鱼的染色体数目是2n=44,核型为6sm+26st+12t,NF=50,杂交子代的父本翘嘴鳜的染色体数目是2n=48,核型为8sm+10st+30t,NF=56。杂交子代的染色体数目与其母本相同,二者核型相似。杂交子代的染色体数目和核型与父本不同,存在较大差异。选取10个在吉富罗非鱼群体中扩增不出条带同时在翘嘴鳜群体中多态性较高的翘嘴鳜微卫星标记,并利用这些标记对全同胞家系的父本翘嘴鳜和杂交子代群体进行分子遗传学分析,各微卫星标记在父本翘嘴鳜中均扩增出条带,在杂交子代群体中均没有扩增出条带,表明杂交子代未遗传父本的遗传物质。罗非鱼10个微卫星标记在全同胞家系的母本吉富罗非鱼和杂交子代群体中均扩增出条带,且条带大小均相同。罗非鱼10个微卫星标记在吉富罗非鱼群体、杂交子代群体和尼罗罗非鱼无锡群体中共扩增出69个等位基因,每个位点等位基因的数量1个或2个,这些标记扩增的带宽范围为100~300 bp,杂交子代群体的平均观测纯合度(0.9072)和平均期望纯合度(0.7499)最高,聚类分析结果显示杂交子代群体与吉富罗非鱼群体聚为一支,其次是尼罗罗非鱼无锡群体。DNA相对含量分析、染色体数目统计和核型分析和微卫星的遗传学分析结果显示,吉富罗非鱼(♀)×翘嘴鳜(♂)的杂交子代属于雌核发育个体。3、吉富罗非鱼的雌核发育研究用紫外线灭活的淡水石斑鱼精子激活吉富罗非鱼卵子,在10℃~12℃条件下冷休克处理30~45 min诱导减数分裂雌核发育,成功获得雌核发育吉富罗非鱼个体。雌核发育的胚胎受精率、胚胎孵化率和胚胎存活率分别是96.34±1.18%、15.36±1.86%和2.12±0.42%。雌核发育组的胚胎受精率与对照组的胚胎受精率无显着性差异(P>0.05)。雌核发育组的胚胎孵化率和存活率都极显着的低于对照组(P<0.01)。雌核发育组出现了正常和畸形两种子代,经流式细胞仪检测正常个体是二倍体,畸形个体为单倍体。雌核发育吉富罗非鱼的染色体数目是2n=44,核型公式是6sm+22st+16t,NF=50,雌核发育子代的母本吉富罗非鱼的染色体数目是2n=44,核型公式是6sm+26st+12t,NF=50,雌核发育子代的父本淡水石斑鱼的染色体数目是2n=48,核型公式是8sm+20st+20t,NF=56。10个微卫星标记在吉富罗非鱼群体、雌核发育吉富罗非鱼群体和尼罗罗非鱼高州群体共扩增出66个等位基因,每个位点等位基因的数量1个或2个,这些标记扩增的带宽范围为100~300 bp。雌核发育吉富罗非鱼群体的平均观测纯合度(0.9184)和平均期望纯合度(0.7925)最高。聚类分析显示,吉富罗非鱼群体和雌核发育吉富罗非鱼群体先聚在一起,其次是尼罗罗非鱼高州群体,表明雌核发育群体的遗传一致性较高。

宋凌元[2](2020)在《尼罗罗非鱼耐盐碱选育F4、F5代性能评价与盐度胁迫对脂肪酸含量变化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为充分利用北方盐碱水域资源,自2012年起,上海海洋大学在河北省黄骅市开展了罗非鱼耐盐碱选育试验。2017-2018年,先后获得了耐盐碱选育F4,F5。为评价尼罗罗非鱼盐碱选育世代的耐受性和生长性能,本论文测定了盐碱选育F3、F4和F5代鱼苗盐碱耐受性指标、F4和F5代鱼种的耐盐碱生长指标,并研究了盐度胁迫对肝脏脂肪酸含量与脂代谢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采用急性致死试验方法,分别测定了尼罗罗非鱼盐碱选育三代、四代和五代(F3、F4和F5)鱼苗对单盐、单碱(Na HCO3)以及混合盐碱的耐受指标。结果显示,选育F3、F4和F5代鱼苗96 h盐度半致死浓度分别为22.473 g/L、24.468g/L和23.833 g/L;96 h碱度半致死浓度分别为8.256 g/L、8.443 g/L和8.453 g/L;混合盐碱试验中,盐度为10 g/L时,无死亡情况出现,盐度为15 g/L时,96 h碱度半致死浓度分别为4.612 g/L、4.538 g/L和4.883 g/L,盐度为20 g/L时,96 h碱度半致死浓度分别为1.861 g/L、1.875 g/L和1.782g/L。急性盐度试验中,F4和F5盐度半致死浓度显着高于F3(P<0.05),急性碱度和盐碱混合试验中,F4和F5半致死浓度与F3差异不显着(P>0.05),各组中,F4和F5的半致死浓度值差异均不显着(P>0.05)。结果表明,尼罗罗非鱼盐碱选育F4和F5代鱼苗盐、碱耐受性仍有提高,并趋于稳定。(2)通过慢性致死试验,测定了尼罗罗非鱼盐碱选育四代(F4)对照组(非选育群体)鱼种的盐碱耐受性,并在淡水(S0A0)、咸水(S10A0)和盐、碱(Na HCO3)混合(S10A2、S10A4、S10A6)水体中,进行60 d养殖对比试验。结果显示,选育四代F4盐度、碱度半致死浓度分别为55.730±1.34 g/L、16.31±1.37 g/L,显着高于对照组46.47±1.64 g/L、12.27±1.08 g/L(P<0.05)。淡水组日均增重量显着高于盐、碱试验组(P<0.05),各试验组随着碱度的增加,日均增重量呈下降趋势;在S10A0、S10A2、S10A4和S10A6试验组中,F4日均增重量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在盐碱混合水体(S10A2)中,对盐碱选育F4和F5代鱼种进行为期60 d的生长对比试验,结果显示,日均增重分别为:对照组1.99 g/d、选育F4代2.16 g/d、选育F5代2.26 g/d,盐碱选育F4和F5代生长性能优于对照组,选育F5代生长性能优于选育F4代。结果表明,选育F5代鱼种盐碱生长性能高于F4代。(3)为探讨盐度胁迫对尼罗罗非鱼肝脏脂肪酸组成和脂代谢的影响,在盐度(8、16)水体中对罗非鱼幼鱼进行两周的胁迫实验,比较盐度胁迫过程中肝脏脂肪酸组成变化,以及脂蛋白脂肪酶(lipoprotein lipase,LPL)、苹果酸酶(malic enzyme,ME)和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α亚基(pero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PPAR-α)m RNA表达量变化。结果表明,胁迫12 h,盐度组血浆渗透压升至最高,16盐度组血浆渗透压显着高于8盐度组(P<0.05),胁迫后期血浆渗透压逐渐下降并趋于稳定。胁迫96 h前,盐度组饱和脂肪酸含量显着低于淡水组(P<0.05),96 h后饱和脂肪酸含量逐渐恢复至初始水平;胁迫期间,盐度组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显着低于淡水组(P<0.05),而长链多不饱和脂肪酸(DHA、EPA和ARA为主)含量显着高于淡水组(P<0.05)。盐度组脂蛋白脂肪酶酶(LPL)、苹果酸酶(ME)、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α亚基(PPAR-α)m RNA表达量均显着高于淡水组(P<0.05)。结果表明,盐度胁迫影响了肝脏中脂肪酸组成和脂代谢过程,为鱼类渗透调节中脂类能量利用提供了基础资料。

唐首杰,颉晓勇,赵岩,于爱清,赵金良,李思发[3](2019)在《“新吉富”罗非鱼选育后期连续12个世代的选育效果分析》文中认为为了解"新吉富"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选育后期世代在长期选择下获得的遗传进展,对"新吉富"罗非鱼选育后期连续12个世代(F9~F20)的生长性能进行了连续12年(2005-2016年)的跟踪评估。结果显示:随着选育世代的累进,"新吉富"罗非鱼选育后期世代F9~F20的生长速度、体重变异系数并没有呈现持续升高或持续降低的趋势,而是在世代间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波动。经过12个世代的连续选育,选育系F20的生长速度比F8提高了25.23%~69.34%,平均每代获得的相对遗传进展为2.00%~5.29%,不同世代的选育效果存在一定程度的变动。研究结果表明,在选育后期连续12代的混合选育过程中,"新吉富"罗非鱼选育系获得了持续的遗传进展,由此推测,对"新吉富"罗非鱼的选育工作尚未达到选育极限,选育系F20仍具有进一步选育的潜力。

涂翰卿[4](2018)在《碳酸盐碱胁迫下尼罗罗非鱼氨代谢途径与Rh蛋白氨转运作用》文中提出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是自上世纪80年代被引入中国,因为其生长速度快,迅速成为我国重要的淡水经济鱼类,同时又因为其表现出对盐碱水体较强的耐受性,可以作为耐盐碱养殖品种改良的候选材料。本论文首先评价了尼罗罗非鱼耐盐碱选育三代鱼苗盐碱耐受性及鱼种盐碱生长指标;进一步研究在碳酸盐碱胁迫下,尼罗罗非鱼氨代谢途径(谷氨酰胺代谢途径和尿素代谢途径)时序以及鳃组织Rh蛋白的氨转运作用,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为评估尼罗罗非鱼盐碱选育三代的盐碱耐受性能和生长性能,在淡水水箱(0.6 m×0.4 m×0.5 m)中,进行了盐碱选育三代鱼苗与对照组(非选育群体)盐、碱慢性致死比较试验;同时在户外水泥池(6.0 m×5.0 m×1.6 m)中,设置淡水组、盐度组(10 g/L)、盐碱混合组(10,2)g/L、(10,4)g/L和(10,6)g/L(分别用S0A0、S10A0、S10A2、S10A4和S10A6表示),比较了选育三代鱼种在不同盐碱环境中的生长特性。慢性致死试验结果表明,选育三代与对照组的半致死盐度分别为39.63±2.12 g/L、31.42±2.42 g/L,半致死碱度分别为13.94±0.25 g/L、11.26±0.15 g/L。60 d的生长试验表明,在S10A0、S10A2、S10A4、S10A6组中,随着碱浓度的逐步增加,选育三代与对照组日均质量增加率均呈下降趋势,在相同条件下,选育三代的日均质量增加率均显着大于对照组(P<0.05)。(2)为了解罗非鱼在碱水环境适应过程中的氨代谢机制,将在2、4、6 g/L Na HCO3碳酸盐碱水环境中进行急性胁迫。检测胁迫72 h内的血氨浓度,肝、肾、鳃组织及水体、尿液、血液尿素浓度,肝、脑、鳃谷氨酰胺(Gln)浓度,肝、脑谷氨酰胺合成酶(GS)活性,肝氨甲酰磷酸合成酶(CPS)活性的变化,以及不同组织中GS、CPS、谷氨酰胺酶(GLS)基因m RNA的表达变化。结果表明,急性胁迫下血氨浓度上升,于12h到达峰值。随着血氨升高,各组织中的尿素浓度0-6 h快速升高,CPS活性0-2 h快速升高,基因相对表达量0-24 h升高,表明尿素代谢途径0-6 h内启动。肝谷氨酰胺浓度0-6 h快速升高到达峰值,肝GS活性0-6 h和12-24 h快速升高,组织中GS、GLS基因相对表达量在0-24 h升高,表明谷氨酰胺代谢途径0-6 h内启动。结果表明,在碳酸盐碱胁迫后,尼罗罗非鱼0-6h内同时启动了尿素代谢途径与谷氨酰胺代谢途径,共同参与血氨调节过程。(3)为了解碳酸盐碱环境下罗非鱼氨转运途径,将尼罗罗非鱼同时进行急性碱度胁迫(2、4、6 g/L)和慢性碱度胁迫,检测胁迫后120h内的血氨浓度,鳃组织中Rhag、Rhbg、Rhcg1和Rhcg2基因m RNA表达变化,并观察鳃组织中Rh糖蛋白的免疫组化阳性反应。结果表明,急性碱度胁迫下,血氨在12 h内快速升高到达峰值,四种Rh基因表达量升高,并于24 h到达峰值;慢性碱胁迫组血氨浓度处于波动,四种Rh基因的表达量均维持在较高表达水平,表明Rh蛋白均可能参与血氨浓度调节。在胁迫24 h,Rhcg1基因的表达量显着高于其它三种基因。急性、慢性胁迫组得鳃组织中,均发现Rhag、Rhbg和Rhcg有阳性反应,且随碱度升高,阳性反应增强。结果表明,在碱胁迫环境下,尼罗罗非鱼会增强Rh基因与蛋白表达量参与氨转运过程。

杨慧[5](2016)在《3个红罗非鱼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分析及生长性能评价》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红罗非鱼在我国受到广泛欢迎,由于其体色艳丽,肉质细嫩,越来越受到广大养殖户和消费者的喜爱。为研究红罗非鱼的繁殖和生产特性,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分别于2009年引进了马来西亚红罗非鱼,2014年通过福建引进台湾红罗非鱼和以色列红罗非鱼,并一直在宜兴实验基地进行驯养繁殖。本实验以台湾、以色列和马来西亚3个红罗非鱼群体为研究对象,从形态学、分子生物学特征上对其遗传结构及遗传多样性进行研究,并对群体间交配组合后代的生长性能进行了比较分析。首先,通过测定台湾红罗非鱼、以色列红罗非鱼和马来西亚红罗非鱼群体的形态参数,采用单因素分析、主成份分析和聚类分析3种多元分析方法,比较了3个红罗非鱼群体的形态差异;并通过回归分析,建立多元回归方程,对比分析了3个群体间形态性状对体质量的影响。结果显示,以色列和马来西亚红罗非鱼群体形态最接近,而与台湾红罗非鱼群体形态差异较大;主成分分析构建了3个主成分,其贡献率分别为34.8%、16.7%、13.0%,累计贡献率为64.5%;多元分析结果表明,3个红罗非鱼群体在形态上已经产生一定程度的差异,且主要表现在全长、体高、头长、吻长和尾柄高这5个形态性状指标上。其次,通过14对微卫星标记对3个红罗非鱼群体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14个微卫星位点全为高度多态性位点,平均等位基因数是14.87,平均观测杂合度是0.72,平均期望杂合度是0.75,平均多态性含量是0.72;3个群体均表现了较高的遗传多样性水平,且以色列和台湾红罗非鱼群体的多样性水平高于马来西亚红罗非鱼群体。台湾和以色列红罗非鱼群体间的遗传分化指数为负值,表明这两个群体间无遗传分化,而和马来西亚红罗非鱼群体间均存在显着分化(P<0.05);说明台湾和以色列红罗非鱼的亲缘关系较近,而和马来西亚红罗非鱼的亲缘关系较远,这和基于遗传距离构建的UPGMA树结果一致。并与STRUCTURE分析结果相符,说明台湾和以色列红罗非鱼群体的个体间存在一定程度的混杂,而与马来西亚红罗非鱼群体的个体划分明显。分子方差分析结果表明,8.7%的遗传变异来自群体间的遗传分化,达到极显着水平(P<0.01)。最后,将台湾、以色列和马来西亚3个红罗非鱼群体进行完全双列杂交,探讨各个杂交组合子一代的生长性能差异,并对它们的杂种优势进行评估。结果显示,台湾红罗非鱼(♀)×马来西亚红罗非鱼(♂)子一代的绝对增重率、瞬时增重率和体质量变异系数分别为3.07、0.04、0.24,具备更快的生长速度和更为整齐的规格;台湾红罗非鱼(♀)X马来西亚红罗非鱼(♂)子一代的超亲本杂种优势和平均杂种优势最大,且均为正值,说明其生长速度超过亲本,并超过其他杂交组合子一代,因此台湾红罗非鱼(早)×马来西亚红罗非鱼(♂)组合更具备生长优势,具有较高的选育潜力。研究表明,不同红罗非鱼群体间存在形态差异和遗传分化,通过不同群体间的交配设计可以获得较好生长性状的改良应用,可为红罗非鱼遗传改良研究提供实践依据。

唐瞻杨,凌正宝,罗永巨,肖俊,梁军能,郭忠宝,钟欢,甘西[6](2015)在《尼罗罗非鱼家系构建及培育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采用巢式设计配对及苗种标准化培育方法,对尼罗罗非鱼家系的构建与培育技术进行研究。选取美国、泰国及广东3个不同地理种群的尼罗罗非鱼进行巢式配对,并对尼罗罗非鱼早期发育阶段苗种进行了环境标准化和一级、二级、三级数量标准化培育,成功构建尼罗罗非鱼全同胞家系30个,分别测定了各家系60日龄时的生长性状,并对其进行了相关数据分析。结果表明:30个家系平均体重达40.59 g,Ⅵ-2的体重平均值最大为60.90 g;Ⅶ-3的体重平均值最小为29.51 g;体重超过平均值的家系有14个,家系Ⅷ-2与总体均值持平,低于总体均值的家系有15个。研究结果可为大规模构建尼罗罗非鱼品系家系育种提供参考。

唐首杰,何安元,李思发,蔡完其,赵金良,王成辉[7](2013)在《“新吉富”罗非鱼选育后期世代F13-F15的生长性能比较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011年在上海海洋大学鱼类种质研究试验站对"新吉富"罗非鱼选育后期F13、F14、F15 3个世代群体的生长性能进行了比较,67 d的试验结果表明:(1)F13、F14、F15 3个选育世代的平均试验末体重分别为:195.7、213.4和218.3 g,方差分析表明,F14和F15世代间的生长速度差异不显着(P=0.483),但F14、F15的生长速度显着快于F13(P<0.05);(2)F13、F14、F15 3个选育世代的绝对增重率分别为2.39、2.61和2.74 g/d,其中,F15比F14提高4.98%,F14比F13提高9.21%,生长速度逐代提高的平均值为7.10%,F13-F15生长性状的选择响应约为7.10%;(3)F13、F14、F15 3个选育世代的体重变异系数分别为:6.33%、4.87%和1.60%,即F13>F14>F15,呈现出逐代降低的趋势。据此可以推测,在连续定向选育过程中,"新吉富"罗非鱼的遗传改良进程并没有停止,尚未到达选育极限。

陈忠,唐章生,林勇,杨慧赞,张永德,黄姻,彭婷,张妍[8](2012)在《埃及品系尼罗罗非鱼三个世代耐寒性能的选育》文中提出采用闭锁群体继代选育法,以埃及品系尼罗罗非鱼的自然种群作为选育种群进行自繁,通过耐寒与生长性能评价及低温选育,获得埃及品系尼罗基础群和核心群各1个,基础群1 180尾,选留率30.50%;P0代核心群292尾,雌雄比例为1∶1,选留率16.48%;P1代核心群均由10个家系组成,每个家系选留80~100尾,选留率25%左右,核心群的个体在400尾左右。在核心群选育的基础上,应用巢式配对的方法配对P1代家系283个,产苗家系137个,配对成功率48.41%,产苗135 550尾;配对P2代家系91个,产苗家系42个,配对成功率46.13%,产苗30 400尾。选留的10个家系耐寒和生长性能结果表明,P1和P2代的平均半致死温度分别为8.07°C和7.75°C,比自然种群低7.88%和13.98%,平均相对存活率分别提高21.52%和26.35%,平均生长速度提高9.77%和18.90%;其中P1和P2代耐寒性能最好家系的半致死温度分别比自然种群降低9.13%和18.98%,平均相对存活率提高25.29%和30.34%,生长速度提高15.87%和33.00%。埃及品系尼罗罗非鱼耐寒选育P1、P2代的所有家系和核心群的耐寒和生长性能均高于自然种群。

卢其西[9](2012)在《奥利亚罗非鱼耐寒性能评价及低温选育效果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了研究奥利亚罗非鱼的耐寒性能及选育效果,本研究进行了3个试验,在比较不同品系奥利亚罗非鱼耐寒性能的基础上,对耐寒型奥利亚罗非鱼进行耐寒性能选育和效果评价。试验1不同品系奥利亚罗非鱼耐寒性能的评价为了研究不同品系奥利亚罗非鱼的耐寒能力,应用室内人工降温,以0.2℃/3h的降温方法,测定了三个品系奥利亚罗非鱼和15种尼奥罗非鱼的耐寒性能。结果表明,美国品系、夏奥1号和广东品系奥利亚罗非鱼的半致死低温(LT50)分别为7.82℃、8.22℃和8.44℃死亡率分别为56.76%、62.25%和79.43%,美国品系的耐寒性能显着好于夏奥1号(P<0.05)和广东品系(P<0.05)。比较15种尼奥罗非鱼的LT50,以美国品系奥利亚为父本与埃及品系尼罗罗非鱼杂交的子代的耐寒能力最强,LT50值最低,为8.22℃,均低于其他14种尼奥罗非鱼。相关分析显示,各品种的半致死温度和死亡率相关性显着(P<0.05);杂交尼奥罗非鱼的低温死亡率与亲本半致死温度和低温死亡率均呈显着正相关(P<0.05)。美国品系奥利亚罗非鱼的耐寒性能最好。试验2耐寒型奥利亚罗非鱼的选育效果评价采用闭锁群体继代选育法,以美国品系奥利亚罗非鱼的自然种群作为选育种群进行自繁,通过耐寒与生长性能评价及低温选育,获得美国品系奥利亚罗非鱼基础群和核心群各1个,基础群数量1129尾,选留率43.20%;P0代核心群数量290尾鱼,雌雄比例为1:1,选留率16.52%;P1代核心群均由10个家系组成,每个家系选留取80~100尾,选留率25%左右,P1核心群的个体数量在400尾左右。在核心群选育的基础上,应用巢式配对的方法配对P1代家系296个,产苗家系162个,配对成功率54.73%,产苗156100尾;配对P2代家系152个,产苗家系137个,配对成功率90.13%,产苗115900尾。选留的奥利亚罗非鱼10个家系耐寒性能评价的结果表明,P1和P2代的平均LT50分别为6.88℃和6.70℃,比自然种群低11.6%和15.8%,平均相对存活率分别提高21.1%和26.3%,平均生长速度提高5.23%和11.1%;其中P1和P2代耐寒性能最好家系的LT50分别比自然种群降低14.5%和13.8%,平均相对存活率提高24.1%和35.0%,生长速度提高13.5%和9.09%。奥利亚罗非鱼耐寒选育P1、P2代的所有家系和核心群的耐寒和生长性能均高于自然种群。试验3耐寒型奥利亚罗非鱼不同家系耐寒性能的评价为了研究美国品系奥利亚罗非鱼不同家系的耐寒能力,应用室内人工降温,以0.3℃/3h的降温方法,测定罗非鱼的耐寒性能。结果表明,6个家系((?)AO0107×♀AO0107、♂AO0117×♀AO0133、♂AO0107x♀AO0133-1、♂AO0133×♀AO0117、♂AO0117×♀AO0107、♂AO0107×♀AO0133-2)的LT50依次为5.8℃、5.7℃、5.8℃、5.83℃、6.0℃和5.8℃;CDH分别为1102.5、1130.67、1113、1092.1、1047.03和1092.1。通过对LT50值和CDH进行相关性分析和多重比较结果表明,6个家系中,家系V(♂AO0117×♀AO0107)的LT50值和CDH与其他家系有显着差异(P<0.01),耐寒能力相对较弱,而其余各家系问的LT50值和CDH的差异不显着(P>0.05),6个家系罗非鱼的耐寒能力均得到稳定遗传和增强。

李灵玲[10](2011)在《吉富罗非鱼生长性状的遗传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罗非鱼作为一种世界水产业重点培养的淡水养殖鱼类,作为未来动物性蛋白质的主要来源之一,受到了世界各国水产育种人员的高度重视。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自06年引进吉富罗非鱼以来,对其进行了连续3代的选育。本研究对亲代(引进代)及子代共4代群体进行数量遗传学分析,评价选育至今的进展,估测选育潜力,以期为进一步的选育和保种工作提供必要的基础依据和技术参数。本实验测定了吉富品系尼罗罗非鱼引进群体(亲本P)和家系选育3代(F1、F2和F3)群体的体重、体长、体宽和体高四项性状指标,分雌性、雄性和总体三部分对其就以上四项指标的变化情况进行了分析。1)分别计算存活率、雄性率、绝对增长率、特定增长率、变异系数等群体生长参数,作4代体重盒须图,体长、体宽、体高与体重的变量分布图,并分别拟合函数,对比分析选育至今的进展。2)对P和F3代群体进行表型相关分析、通径分析及多元回归分析,分析体宽、体高、体长三个形态性状对体重的决定作用大小及其直接和间接作用的大小,建立估计体重的多元回归方程,对比分析选育产生的变化。3)运用模型Yijklm=Ai+Sj+Fk+Mkl+Im+eijklm对F3代群体进行遗传参数的估计,其中方差组分的估计使用REML法,从而对吉富罗非鱼生长性状的选育潜力进行评估。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经过3代选育,不论雄、雌或总体,体重变异系数一致减小(雄性31.84至27.07,雌性32.23至29.66,总体36.98至29.85),鱼体规格趋于统一。绝对增重率、特定增重率,绝对增长率、特定增长率,绝对增宽率、特定增宽率,绝对增高率、特定增高率较亲代均有显着提高。2、群体体型发生变化:体长P代幼时、F1收获时分化为两条带,F3代未见;体高F3代收获时有所分化,前3代未见。从变量分布图和变异系数看,群体体重及体型均趋于整齐。相应的,遗传改良后的吉富罗非鱼形态性状对体重的影响强弱关系发生了改变,决定系数最大者F3较P均由体高×体长变为体长,F3代体长、体宽和体高三项形态性状对体重的影响力有所下降(相关指数雄性0.897至0.853,雌性0.927至0.905,总体0.920至0.885)。3、父系半同胞遗传力,体重为0.338,体宽为0.016,体高为0.294;母系半同胞遗传力,体重为0.295,体宽为0.066,体高为0.619;全同胞遗传力,体重为0.317,体宽为0.041,体高为0.457。体重遗传力为中等遗传力,有进一步选育的潜力;体长遗传力计算出现0值,应由于模型不适用,体长有不同于其余3项指标的特征;体宽遗传力为低遗传力,适用于家系选择或者家系内选择;体高遗传力父系与母系相差较大,但从全同胞值看,属于高遗传力,适于选育。

二、尼罗罗非鱼选育三代效果评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尼罗罗非鱼选育三代效果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吉富罗非鱼远缘杂交与雌核发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吉富罗非鱼简介
    2 鱼类杂交研究进展
        2.1 鱼类杂交概况
        2.2 鱼类远缘杂交后代的鉴定方法
    3 鱼类雌核发育研究进展
        3.1 天然雌核发育
        3.2 异精雌核发育
        3.3 人工诱导雌核发育
    4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5 本研究的技术路线
第一章 吉富罗非鱼(♀)与淡水石斑鱼(♂)、布氏罗非鱼(♂)、翘嘴鳜(♂)杂交子代的胚胎发育研究
    1 材料和方法
        1.1 实验材料
        1.1.1 实验用鱼
        1.1.2 饲养条件
        1.2 人工繁殖
        1.3 胚胎发育学观察
    2 结果与分析
    3 讨论
第二章 吉富罗非鱼(♀)×翘嘴鳜(♂)子代的细胞遗传学和分子遗传学研究
    1 材料和方法
        1.1 细胞遗传学分析
        1.1.1 DNA含量分析
        1.1.2 染色体数目检测和核型分析
        1.2 分子遗传学分析
        1.2.1 实验材料
        1.2.2 DNA提取
        1.2.3 微卫星标记的合成
        1.2.4 微卫星PCR扩增条件及产物检测
    2 结果与分析
        2.1 细胞遗传学分析
        2.1.1 DNA含量分析
        2.1.2 染色体数目统计和核型分析
        2.2 分子遗传学分析
    3 讨论
第三章 吉富罗非鱼的雌核发育研究
    1 材料和方法
        1.1 实验材料
        1.1.1 实验用鱼
        1.1.2 饲养条件
        1.2 雌核发育
        1.2.1 精子灭活
        1.2.2 染色体加倍
        1.3 胚胎发育学观察
        1.4 细胞遗传学分析
        1.4.1 DNA含量分析
        1.4.2 染色体数目检测
        1.5 分子遗传学分析
        1.5.1 实验材料
        1.5.2 DNA提取
        1.5.3 微卫星标记的合成
        1.5.4 微卫星PCR扩增条件及产物检测
    2 结果与分析
        2.1 胚胎发育学分析
        2.2 细胞遗传学分析
        2.2.1 DNA含量分析
        2.2.2 染色体数目检测和核型分析
        2.3 分子遗传学分析
    3 讨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 硕士在读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2)尼罗罗非鱼耐盐碱选育F4、F5代性能评价与盐度胁迫对脂肪酸含量变化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尼罗罗非鱼耐盐碱选育
    1.2 盐度对鱼类渗透压的影响
    1.3 盐度对鱼类转运蛋白的影响
        1.3.1 盐度对Na~+/K~+-ATP酶的影响
        1.3.2 盐度对囊性纤维化跨膜传导调节因子(CFTR)的影响
        1.3.3 盐度对Na~+/K~+/2Cl~-协同转运蛋白的影响
    1.4 盐度对鱼类能量代谢的影响
        1.4.1 盐度对鱼类新陈代谢的影响
        1.4.2 盐度对鱼类能量代谢底物影响
    1.5 研究意义及内容
第二章 尼罗罗非鱼盐碱选育四代和五代鱼苗盐碱耐受性评估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实验材料
        2.1.2 实验方法
        2.1.3 数据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急性盐度试验
        2.2.2 急性碱度试验
        2.2.3 盐碱混合试验
    2.3 讨论
    2.4 小结
第三章 尼罗罗非鱼盐碱选育四代鱼种耐受性和四、五代生长性能评估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材料
        3.1.2 实验方法
        3.1.3 数据处理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慢性盐、碱致死试验
        3.2.2 生长比较
    3.3 讨论
    3.4 小结
第四章 盐度胁迫对尼罗罗非鱼肝脏脂肪酸组成与脂代谢相关基因表达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实验材料
        4.1.2 实验方法
        4.1.3 数据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血浆渗透压
        4.2.2 肝脏脂肪酸组成
        4.2.3 肝脏脂代谢基因表达
    4.3 讨论
    4.4 小结
小结
参考文献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3)“新吉富”罗非鱼选育后期连续12个世代的选育效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选育方法
    1.3 试验设计
    1.4 数据处理与分析
2 结果
    2.1 “新吉富”罗非鱼选育后期世代的生长性能
    2.2 “新吉富”罗非鱼选育后期世代生长速度的相对遗传进展
3 讨论
    3.1 多世代生长速度的选育效果
    3.2 多世代选育极限

(4)碳酸盐碱胁迫下尼罗罗非鱼氨代谢途径与Rh蛋白氨转运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立题依据
    1.2 研究背景
        1.2.1 盐碱水资源
        1.2.2 盐碱水体理化特性对鱼类生理的影响与毒害
    1.3 盐碱水体中鱼类降氨应答机制
        1.3.1 鱼类氨代谢途径
        1.3.2 鱼类氨转运
    1.4 研究内容与意义
第二章 尼罗罗非鱼盐碱选育三代盐碱耐受及生长性能研究
    2.1 前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慢性盐、碱致死试验
        2.2.2 生长试验
    2.3 结果与分析
        2.3.1 慢性致死比较
        2.3.2 生长性能比较
    2.4 讨论
        2.4.1 尼罗罗非鱼耐盐碱选育三代鱼苗的慢性盐、碱耐受性能
        2.4.2 尼罗罗非鱼耐盐碱选育三代鱼种的生长性能研究
第三章 碳酸盐碱胁迫下尼罗罗非鱼氨代谢两种途径时序研究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方法
    3.3 结果与分析
        3.3.1 急性碳酸盐碱胁迫下血氨浓度变化的影响
        3.3.2 碳酸盐碱胁迫下尿素浓度变化
        3.3.3 碳酸盐碱胁迫下谷氨酰胺浓度变化
        3.3.4 碳酸盐碱胁迫下CPS、GS活性变化
        3.3.5 碳酸盐碱胁迫对尼罗罗非鱼各基因在不同组织中的表达变化的影响
    3.4 讨论
        3.4.1 急性碳酸盐碱胁迫对血氨浓度的变化的影响
        3.4.2 碳酸盐碱胁迫下氨的尿素代谢途径的启动
        3.4.3 碳酸盐碱胁迫下氨的谷氨酰胺代谢途径的启动
    3.5 结论
第四章 碳酸盐碱胁迫下尼罗罗非鱼鳃氨转运蛋白Rh表达
    4.1 前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实验材料
        4.2.2 实验方法
    4.3 结果与分析
        4.3.1 不同碳酸盐碱胁迫下尼罗罗非鱼血氨浓度的变化
        4.3.2 碱胁迫对尼罗罗非鱼鳃组织中Rh基因表达量影响
        4.3.3 免疫组化
    4.4 讨论
        4.4.1 不同碱度胁迫对血氨浓度变化的影响
        4.4.2 碱胁迫下Rh基因在鳃组织中的表达
        4.4.3 免疫组化结果分析
    4.5 结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5)3个红罗非鱼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分析及生长性能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罗非鱼的种质资源研究进展
        1.1 形态学水平
        1.2 染色体水平
        1.3 生物化学水平
        1.4 DNA分子水平
    2 罗非鱼遗传育种研究进展
        2.1 选择育种
        2.2 杂交育种
        2.3 单性控制育种
        2.4 分子标记辅助选育
    3 本研究的创新性
第二章 3个红罗非鱼群体的形态差异分析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形态参数测量
        2.3 数据分析
    3 结果
        3.1 可数性状
        3.2 可量性状
    4 讨论
        4.1 红罗非鱼群体的形态特征
        4.2 红罗非鱼群体的主成份分析、聚类分析
第三章 3个红罗非鱼群体遗传变异的微卫星分析
    1 前言
    2 材料和方法
        2.1 实验材料和DNA提取
        2.2 PCR扩增及分型
        2.3 数据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微卫星位点的多态性
        3.2 群体的遗传多样性
        3.3 瓶颈效应分析
        3.4 遗传分化及遗传距离分析
        3.5 遗传结构分析
    4 讨论
        4.1 微卫星多态性分析
        4.2 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
        4.3 群体遗传变异分析
第四章 3种红罗非鱼杂交后代的生长性能评价
    1 前言
    2 材料和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亲鱼配组和苗种培育
        2.3 子代生长试验
        2.4 数据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体长与体质量的关系
        3.2 生长速度
        3.3 杂种优势分析
        3.4 体质量变异
    4 讨论
        4.1 各杂交组合子一代生长性能的评价
        4.2 体质量变异分析
        4.3 生长性能杂种优势分析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科研情况
致谢

(6)尼罗罗非鱼家系构建及培育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
    1.2亲鱼配对设计与方法
    1.3家系早期发育阶段的标准化培育
    1.4数据测量与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早期家系间形态参数统计
    2.2家系生长性状比较
    2.3尼罗罗非鱼早期家系的数量标准化状况
3讨论
    3.1尼罗罗非鱼家系生长能力评价与分析
    3.2全同胞家系早期标准化培育
    3.3尼罗罗非鱼家系选育的意义

(7)“新吉富”罗非鱼选育后期世代F13-F15的生长性能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选育方法
    1.3 试验设计
    1.4 数据处理与分析
2 结果
    2.1 生长速度
    2.2 离差分析
    2.3 体重变异系数
    2.4 选择响应
3 讨论
    3.1 体重变异评价
    3.2 生长改良和选择响应
    3.3 选育极限

(8)埃及品系尼罗罗非鱼三个世代耐寒性能的选育(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鱼的来源
    1.2 试验地点
    1.3 选育方法与技术措施
        1.3.1 零世代基础群的选育。
        1.3.2 零世代核心群的选育。
        1.3.3 闭锁群体继代选育。
        1.3.4 世代选留。
    1.4 “埃尼”罗非鱼耐寒家系的耐寒和生长性能评价试验
        1.4.1 测定指标和方法。
        1.4.2 半致死温度计算方法。
    1.5 数据处理
2 结果
    2.1 基础群的选育结果
    2.2 核心群的选育结果
    2.3 耐寒家系的繁育结果
    2.4 耐寒家系的耐寒和生长性能三代选育的结果
3 讨论

(9)奥利亚罗非鱼耐寒性能评价及低温选育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1部分 文献综述
    1 我国罗非鱼养殖现状
        1.1 罗非鱼的分类与分布
        1.2 我国罗非鱼的引入和养殖状况
        1.3 我国罗非鱼养殖的重要意义
        1.4 我国罗非鱼养殖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1.4.1 不耐低温
        1.4.2 繁殖过快
        1.4.3 种质混杂退化和生产性能下降
    2 奥利亚罗非鱼生物学
        2.1 奥利亚罗非鱼的形态特征
        2.2 奥利亚罗非鱼的生活习性
        2.2.1 栖息特性
        2.2.2 对温度的耐受程度
        2.2.3 对溶氧量的耐受力
        2.2.4 对盐度的耐受力
        2.2.5 食性
        2.3 生长规律
        2.4 繁殖习性
        2.4.1 繁殖温度
        2.4.2 产卵量
        2.4.3 繁殖行为
        2.5 主要优点
    3 罗非鱼耐寒性能研究进展
        3.1 罗非鱼耐寒性能研究的现状
        3.2 罗非鱼耐寒性能评估的研究方法
        3.2.1 低温胁迫实验的控温模式设计
        3.2.2 罗非鱼耐寒性能的评估指标
        3.3 罗非鱼低温遗传学研究
    4 目前存在的问题及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4.1 目前存在的问题
        4.2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2部分 试验研究
    试验1 不同品系奥利亚罗非鱼耐寒性能的评价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1.2.1 半数死亡温度测定的降温方法
        1.3 耐寒性能评价指标
        1.3.1 半致死低温(LT_(50))
        1.3.2 低温死亡率
        1.4 数据处理
        2 结果
        2.1 三个不同品系奥利亚罗非鱼耐寒性能比较
        2.2 奥利亚罗非鱼与尼罗罗非鱼杂交的尼奥罗非鱼耐寒性能比较
        2.3、亲本与子代耐寒性能与半致死温度、低温死亡率的相关关系
        3 讨论
        3.1 不同品系奥利亚罗非鱼及其杂交尼奥罗非鱼的耐寒性能存在差异
        3.2 亲本与子代耐寒性能与半致死温度、低温死亡率有高度相关
        4 小结
    试验2 耐寒型奥利亚罗非鱼的选育效果评价
        1 材料与方法
        1.1 耐寒型奥利亚罗非鱼育种材料的来源
        1.2 耐寒型奥利亚罗非鱼育种基础种群和核心种群
        1.2.1 基础群的选育
        1.2.2 核心群的选育
        1.3 耐寒型奥利亚罗非鱼三个世代家系的繁育
        1.3.1 亲本的培育与挑选
        1.3.2 亲本配对与苗种繁育
        1.3.3 P_0代亲本的选配
        1.3.4 P_1代亲本的选配
        1.4 耐寒型奥利亚罗非鱼的耐寒性能评价
        1.4.1 试验鱼
        1.4.2 测定方法
        1.5 数据的收集与处理
        2 结果
        2.1 耐寒型奥利亚罗非鱼基础群的选育结果
        2.2 耐寒型奥利亚罗非鱼核心群的选育结果
        2.3 耐寒型奥利亚罗非鱼家系的繁育结果
        2.4 耐寒型奥利亚罗非鱼的选育效果比较
        3 讨论
        4 小结
    试验3 耐寒型奥利亚罗非鱼不同家系耐寒性能的测定
        1 材料和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1.3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奥利亚罗非鱼6个家系在不同温度下的死亡率情况
        2.2 罗非鱼6个家系的LT_(50)及CDH值
        2.3 罗非鱼6个家系的LT_(50)和CDH值的方差分析
        3 讨论
        3.1 通过家系选育的罗非鱼耐寒能力比其亲本增强
        3.2 低温选育可以提高罗非鱼的耐寒能力
        4 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
撰写及发表的主要论文
致谢

(10)吉富罗非鱼生长性状的遗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罗非鱼养殖
        1.1 罗非鱼养殖简史
        1.2 罗非鱼国际贸易形势
        1.3 中国罗非鱼产业简介
        1.3.1 中国罗非鱼养殖
        1.3.2 中国罗非鱼加工
        1.3.3 存在问题
        1.4 吉富罗非鱼养殖及育种现状
        1.4.1 培育背景
        1.4.2 推广和进一步研究
    2 形态性状对体重的影响
        2.1 多元分析法(Multivariate Analyses)简介
        2.1.1 相关分析(CorrelationAnalysis)及其在水产养殖上的应用
        2.1.2 通径分析(Path Analysis)及其应用
        2.2 多元分析在形态性状-体重相互关系研究上的应用
    3 遗传参数和育种值的估计
        3.1 遗传评定模型
        3.1.1 动物模型
        3.2 遗传参数估计方法发展
        3.3 育种值估计方法
        3.3.1 选择指数法(Selection Index)
        3.3.2 最佳线性无偏估计法(BLUP)
    4 鱼类标记技术
第二章 吉富品系尼罗罗非鱼多家系选育3代可量性状变异简析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鱼
        2.1.1 繁殖
        2.1.2 标记
        2.1.3 管理
        2.2 数据测量
        2.3 数据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四代成活率比较
        3.2 四代雄性率比较
        3.3 四代体重比较
        3.4 四代体型变异
        3.4.1 体重与体长、体宽、体高的相关性分析
        3.4.2 体长、体宽、体高的变异及其与体重的关系
    4 讨论
        4.1 生长性状的改良情况
        4.2 关于体重变异情况
        4.3 关于体型变异情况
第三章 F3代与P代形态性状对体重影响的对比分析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鱼
        2.2 统计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表型性状
        3.2 各性状间相关系数
        3.3 三个形态性状对体重的通径分析
        3.4 三个性状对体重的决定程度分析
        3.5 复相关与回归分析
        3.6 多元回归方程的建立
    4 讨论
        4.1 表型性状
        4.2 影响吉富罗非鱼体重的重点形态性状指标
        4.3 回归分析对比
第四章 吉富罗非鱼遗传参数的估计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鱼
        2.2 统计分析
        2.3 遗传参数计算
    3 结果与分析
        3.1 吉富罗非鱼不同生长时期的表型参数
        3.2 吉富罗非鱼收获期生长性状的方差分析
        3.3 表型变量的原因方差组分
        3.4 体重、体宽和体高的遗传力估计
    4 讨论
        4.1 方差组分估计方法
        4.2 体重遗传力的估计
        4.3 选取的生长性状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四、尼罗罗非鱼选育三代效果评价(论文参考文献)

  • [1]吉富罗非鱼远缘杂交与雌核发育研究[D]. 杨娜. 上海海洋大学, 2020(03)
  • [2]尼罗罗非鱼耐盐碱选育F4、F5代性能评价与盐度胁迫对脂肪酸含量变化的影响[D]. 宋凌元. 上海海洋大学, 2020(02)
  • [3]“新吉富”罗非鱼选育后期连续12个世代的选育效果分析[J]. 唐首杰,颉晓勇,赵岩,于爱清,赵金良,李思发. 淡水渔业, 2019(02)
  • [4]碳酸盐碱胁迫下尼罗罗非鱼氨代谢途径与Rh蛋白氨转运作用[D]. 涂翰卿. 上海海洋大学, 2018(05)
  • [5]3个红罗非鱼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分析及生长性能评价[D]. 杨慧. 南京农业大学, 2016(04)
  • [6]尼罗罗非鱼家系构建及培育技术研究[J]. 唐瞻杨,凌正宝,罗永巨,肖俊,梁军能,郭忠宝,钟欢,甘西. 西南农业学报, 2015(04)
  • [7]“新吉富”罗非鱼选育后期世代F13-F15的生长性能比较研究[J]. 唐首杰,何安元,李思发,蔡完其,赵金良,王成辉.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2013(01)
  • [8]埃及品系尼罗罗非鱼三个世代耐寒性能的选育[J]. 陈忠,唐章生,林勇,杨慧赞,张永德,黄姻,彭婷,张妍.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02)
  • [9]奥利亚罗非鱼耐寒性能评价及低温选育效果研究[D]. 卢其西. 广西师范大学, 2012(10)
  • [10]吉富罗非鱼生长性状的遗传分析[D]. 李灵玲. 南京农业大学, 2011(01)

标签:;  ;  

三代尼罗罗非鱼养殖效果评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