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胶粘胶补技术介绍(论文文献综述)
李明,唐益洲,汪鑫龙[1](2021)在《酸析+UV-Fenton+A/O+电催化氧化处理胶粘废水》文中认为以东莞某装饰材料公司胶粘废水处理工程为例,针对废水染物浓度高、成分复杂、生物毒性高等特点,选择酸析+UV-Fenton+A/O+电催化氧化的处理工艺,介绍了主要建(构)筑物设计参数、运行状况及运行费用,结果表明,该系统运行稳定,COD、BOD5、NH3-N、SS和甲醛的去除率分别为99.9%、99.8%、99.5%,91.3%和100.0%,出水水质可以稳定达到《广东省污水综合排放标准》(DB4426-2001)第二时段一级排放标准,运行费用为74.8元/m3。
朱志远,朱晓华,王澜[2](2021)在《防水系统的耐久性能和可靠性》文中认为对防水系统的耐久性和可靠性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重点讨论了防水系统构造形式的影响,对不同构造的防水系统的耐久性和可靠性进行了定性分析,提出了下一步研究的建议,期望能对防水系统设计和应用效果的提高提供帮助。
令行[3](2021)在《高速铁路胶粘道砟固化道床宏细观力学性能试验研究及数值模拟》文中研究指明胶粘道砟固化道床是采用道砟胶喷涂技术,使得散体道砟颗粒发生粘结固化从而形成的一种新型轨道结构。相较于传统有砟轨道和无砟轨道,胶粘道砟固化道床兼备整体性好、稳定性高的特点,目前已在国内外铁路线路中得到应用。我国高速铁路胶粘道砟固化道床主要用于解决有砟-无砟过渡段问题以及防治道砟飞溅。然而,由于胶粘道砟固化道床理论研究滞后于工程实践,使得胶粘道砟固化道床在工程应用中存在一定的盲目性,严重制约了其进一步的推广应用。鉴于此,本文结合我国高速铁路胶粘道砟固化道床自身特点,采用室内试验、现场试验、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对胶粘道砟固化道床基本物理力学性能、现场静动态力学特性、细观工作机理及力学行为等开展研究,为胶粘道砟固化道床的推广应用提供理论支撑和技术指导。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成果如下:(1)针对胶粘道砟固化道床基本物理力学性能开展了系列室内试验,明确了其基本力学属性参数。对于胶粘道砟固化道床基本物理力学性能包括抗压、抗拉及抗剪等,通过自主研发相应的试验设备,开展了围压加载试验、单轴压缩试验、劈裂抗拉试验及直剪试验等,对比分析了散体道砟颗粒集料在粘结固化前后以及在不同用胶量情况下抗压、抗拉及抗剪性能参数的变化。结果表明:胶粘道砟固化道床不仅在抗压和抗剪性能方面得到提升,同时具备了抗拉的特点;胶粘道砟试件弹性模量、抗压强度、抗拉强度等参数随用胶量的增加都呈现出线性增长的特点;在抗剪性能方面胶粘道砟试件黏聚力随用胶量增加呈线性增长,而内摩擦角呈现出线性衰减的规律。(2)针对处于实际服役状态的高速铁路胶粘道砟固化道床开展了现场试验,获取了其静态结构性参数,揭示了轨道结构不同部件振动特性。在我国高速铁路胶粘道砟固化道床过渡段开展静动态性能试验,分析了胶粘道砟固化道床横向阻力、纵向阻力及支承刚度等结构性参数的变化,同时对比了道床固化前后轨道结构不同部件振动性能的变化。现场试验结果表明:胶粘道砟固化道床在全断面粘结且用胶量分别为48kg/m3、33kg/m3时道床横向阻力、道床纵向阻力、支承刚度等在过渡段都实现了渐变。对于轨枕结构不同部件,道床粘结固化使得钢轨、道床不同位置、基床表层垂向振动加速度都呈强化趋势,轨枕垂向振动呈减弱趋势。道床固化后钢轨卓越频率较固化前增大2倍以上,轨枕卓越频率明显降低,在道床不同位置振动卓越频率相比于固化前均有提升,基床表层在道床固化后卓越频率范围较固化前进一步扩展。道床固化后钢轨、道床不同位置、基床表层振动加速度级在不同频段上主要表现出强化的特点,而轨枕则在315Hz以上频段具有明显的减振效果。(3)针对现有道砟胶粘结本构模型进行了修正,提出了固化道床的四类粘结作用模式并建立了对应的本构模型,在此基础上实现了胶粘道砟固化道床离散元建模及验证。本文首先对胶粘道砟固化道床中轨枕-道砟胶-道砟、道砟-道砟胶-道砟相互作用模式开展研究,确定了以两类实际粘结斑为分析基础的四类道砟胶粘结作用模式,依次为道砟-道砟接触型粘结、道砟-道砟分离型粘结、道砟-轨枕接触型粘结、道砟-轨枕分离型粘结。通过综合考虑道砟胶在道床的分布状态、道床自身特性以及细观层面道砟胶粘结的物理含义等三方面的因素,针对四类不同的粘结模式分别建立了对应的粘结本构模型。在此基础上,采用离散元方法建立了胶粘道砟固化道床轨枕-道床足尺模型及道砟箱模型,并结合现场试验结果实现了模型细观参数的标定及验证。(4)利用轨枕-道床足尺离散元模型分析了胶粘道砟固化道床阻力演化特性,揭示了道床阻力分担模式,分析了道砟胶粘结缺陷及固化模式对道床阻力的影响,进一步实现了道床固化模式的优化。采用轨枕-道床足尺离散元模型,分析了轨枕在发生横向/纵向移动时阻力荷载的传递模式及分担特性,揭示了道砟胶粘结缺陷以及道床固化模式包括单一固化模式和综合固化模式对道床阻力演化的影响,并对道砟胶粘结固化模式开展了优化分析。结果表明:对于道床横向阻力,道床不同位置分担比由大到小依次为枕盒、枕底、迎枕侧砟肩和背枕侧砟肩;对于道床纵向阻力,道床不同位置分担比由大到小依次为迎枕侧枕盒、枕底、背枕侧枕盒及砟肩。轨枕-道砟受压接触点、轨枕-道砟接触型粘结点是道床阻力分担的主要来源。轨枕-道砟接触点粘结缺陷状态对于道床横向阻力衰减的影响强于对道床纵向阻力衰减的影响。道床粘结固化模式可根据最优固化模式包络线进行道砟胶用量、固化模式及道床阻力提升比例的最优匹配。(5)利用胶粘道砟固化道床道砟箱离散元模型,研究了高速列车循环荷载作用下固化道床能量状态及宏细观性能演化,从能量角度揭示了其宏细观力学性能的内在本质。利用道砟箱离散元模型,分析了高速列车循环荷载作用下胶粘道砟固化道床中不同能量形式的演化特性,对固化道床细观接触特征、宏观沉降变形所对应的能量状态开展了研究。结果表明:胶粘道砟固化道床中弹性应变能一直是最主要能量形式,其后依次为黏性应变能、摩擦耗能、阻尼耗能。相比于普通有砟道床,胶粘道砟固化道床呈现出接触点多、接触力小、能量分布均匀的特点。胶粘道砟固化道床动能演化具有幅值小、收敛快的特点,这反映到宏观使得胶粘道砟固化道床沉降变形呈现出类似的规律。
陈春荣,胡清华,宋海波[4](2021)在《预铺反粘式防水系统在仪征城际空间站底板防水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结合仪征城际空间站项目的防水特点,介绍了预铺反粘式防水系统在地下底板防水中的应用,重点阐述施工工艺、施工要点及节点处理做法,为同类型防水工程的材料与工艺选择提供思路。
胡棚[5](2021)在《填料对装配式建筑MS密封胶物理力学性能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马睿聆[6](2021)在《精益管理视角下烟草工业企业成本控制方法的研究 ——以Y卷烟厂为例》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烟草行业规模增长逼近拐点,烟草工业企业纷纷寻求转型,力求稳住各自的市场份额。在烟草行业竞争白热化的背景下,2013年,国家烟草专卖局开始大力推行精益管理,力求整个行业通过精益改善活动达到降本增效的目的。本文以烟草行业精益管理为研究重点,以探讨更加完善的烟草企业成本控制途径。Y卷烟厂作为烟草行业颇有名气及规模的卷烟生产工厂,成本控制活动历史悠久,许多指标在行业内属于领先地位,它在成本控制的一部分做法值得推广至整个烟草行业,其中也有一些尚不成熟的途径仍需完善。因此本文选择Y卷烟厂作为案例进行分析,希望可以为烟草工业企业的成本控制途径提出优化建议。第一章节重点介绍本文的研究背景及意义、国内外关于精益管理、成本控制和精益成本控制的文献综述及研究的技术路线。第二章节重点介绍精益管理概念以及精益成本控制的理论基础。第三章节重点介绍目前我国烟草行业成本控制的现状,并对其进行深入分析,指出了目前烟草行业成本控制的常规途径及不足之处。第四章节以Y卷烟厂为案例,介绍Y卷烟厂在物资采购、产品生产、成本费用和资产管理四个环节如何进行成本控制,分析了Y卷烟厂的成本控制基础框架、成本控制取得的成效及待完善的地方。第五章节在总结Y卷烟厂成本控制途径的基础上,提出了完善烟草工业企业成本控制的对策;首先,企业必须制定合理的成本控制目标;其次,要选择合理的成本控制环节;最后,要加强企业设备管理能力、提升企业财务管理水平,找寻完善精益成本控制的方法和营造良好的成本控制企业氛围,全方面提升企业成本控制的能力。第六章节总结上述研究的内容,同时提出本文的不足之处,并基于文章内容和Y卷烟厂案例的思考提出今后研究烟草工业企业成本控制的方向。本文紧密围绕精益管理视角,详细分析了Y卷烟厂的生产制造过程以及管理情况,探索一些案例企业过去没有发现的、可行的成本控制途径,发现了案例企业现存的不足之处,对于烟草行业成本控制措施制订及成本控制方向挖掘具有一定参考意义。
李井吉[7](2021)在《某电动汽车正面碰撞安全性能分析与结构改进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现代汽车技术的飞速发展,汽车的保有量在逐年上升,但随着汽车数量的增多,交通事故的发生率也在逐年增高,这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以及社会的稳定带来了严峻的威胁,因此对汽车的碰撞安全性能进行研究,可以在交通事故中对乘员的生命财产安全提供最全面的保护,成为了汽车开发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内容之一。本文的研究对象是我国国内某汽车生产厂家正在研发的某款电动汽车,通过有限元分析的方法,应用有限元分析软件,根据中国汽车研究院的试验条件,以及C-NCAP的具体规定,建立了整车正面100%刚性碰撞的有限元模型,并对整车正面碰撞过程进行仿真模拟,根据碰撞的结果,对整车变形不合理的结构进行优化改进,并对优化方案进行验证分析。首先,采用ANSA软件对已经建立好的整车三维模型按照总成进行几何清理以及网格的划分,将网格模型以K文件的形式输出。随后将K文件导入前处理软件Hypermesh中,并根据BOM系统对整车各个部件进行材料以及属性的赋予,将整车按照总成进行连接、对刚性墙进行设置、对部件间进行接触的设置、控制参数的设置以及测量点的设置,在该软件中完成有限元模型的搭建后将其输出为K文件格式。再将输出的有限元模型提交到Ls-Dyna软件中,对其进行正面100%刚性碰撞过程仿真模拟计算,输出结果文件。然后将仿真结果导入到后处理软件Hyperview与Hypergraph中,通过分析能量曲线、质量曲线来判断计算结果的可靠性,再通过碰撞动画分析前纵梁,前防撞梁、吸能盒等部件的变形情况,分析B柱加速度曲线、前围板侵入量、转向管柱跳动量、踏板跳动量,左右两侧门框形变量、电池包壳体以及支架应变等关键参数来评判整车设计初期的碰撞安全性。根据结果以及动画显示,前纵梁后段变形不理想,对乘员舱会造成较大的冲击,B柱左侧加速度峰值为46.5g,B柱右侧加速度峰值56.2g,两侧加速度峰值均高于目标要求的45g,转向管柱Z向跳动量为121mm,大于目标要求的70mm,前围板侵入量为266mm,大于目标值要求的200mm,电池包壳体以及支架应变最大处为0.257,大于材料的破坏应变值0.2,本文对上述不达标的分析项设计车型进行了进一步优化。最后,为了保证各项性能能够达到目标要求,对前纵梁的结构以及安装部位的结构进行优化。经过对碰撞动画进行分析,采用对前纵梁后段增开诱导槽以及对其他关键部件进行结构改进的优化方案,采用正交实验法为优化方法,对前纵梁所开诱导槽的位置以及尺寸进行了确定。优化后的结果表明:前纵梁后段变形合理,对乘员舱不会造成较大冲击,B柱左侧加速度峰值为40.1g,B柱右侧加速度峰值为44.9g,两侧加速度峰值均小于目标规定数值,优化后前围板侵入量为196mm,转向管柱Z项跳动量为6.9mm,电池包及支架应变为0.188,所有考察参数均小于目标值要求,可以认为经过优化后整车的碰撞安全性较好。经过本文的研究,为该车型的正面碰撞安全性研究提供足够的技术支撑,可以大大节省后续的研发成本以及试验成本,可以为后续该车型的研发工作提供理论指导,具有实际应用价值。
王忠素[8](2021)在《空间紫外大视场扫描成像仪结构优化设计和力学特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广角极光成像仪是我国首台天基极光探测紫外成像仪,搭载在风云三号卫星D星上,针对极光椭圆区远紫外波段中的LBH(Lyman-Birge-Hopfield)带(波长140nm~180nm)进行成像,获取大气太阳光谱的相关信息。本论文围绕广角极光成像仪的抗动力学结构设计开展工作,完成了支撑结构的详细优化设计、探测器抗冲击、振动设计、滤光片组件力、热稳定性设计和整机力学性能研究。相机布局和支撑结构形式决定了相机的力学性能,本文对进行相机合理布局并完成支撑结构包括U形架、底座和电机辅助支撑等部件的详细优化设计。U形架和成像系统主体的基频为208.74Hz。底座选用锥筒式结构形式,基频为548.50Hz。采用设置电机辅助支撑提高电机支撑刚度的方式完成电机抗动力性设计。电机的动力学响应下降了80%以上,正弦载荷最大加速度响应11.87g小于电机可承受载荷25g,保障了电机在动力学环境下的安全性。仿真分析了支撑结构对传动轴系精度的影响。仿真分析结果,在温度载荷和静力载荷作用下,轴系活动部件之间的最大变形量为1.2μm,最大应力为27.5Mpa,材料安全裕度为12.71。支撑结构可以保证力、热载荷下轴系的精度。探测器是成像系统的核心,是相机成像的关键部件。针对大径厚比、小质量、小体积的探测器在空间动力学载荷下易损坏的问题,提出了在镜筒与镜头框架间设置金属橡胶隔振器的抗冲击隔振方法。首先确定隔振方案为被动局部隔振,然后确定隔振装置为金属橡胶隔振器,接着分析金属橡胶隔振器性能,最后从刚度设计和安装方式等方面完成隔振设计。对有/无隔振器的整机进行力学仿真分析和力学试验。试验结果与仿真分析结果的一致性高。经过隔振后,探测器的正弦载荷加速度响应最大下降23.70%,随机载荷加速度响应最大下降52.11%,冲击加速度响应最大下降48%,隔振效果显着。探测器的隔振设计对空间相机小质量部件的抗力学振动设计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由于谱段要求,广角极光成像仪选用高温氟化钡(Ba F2)滤光片实现短波截止。由于滤光片的高温工作要求,导致镜头组件内温差可达100℃。为解决镜头组件各光学元件工作温度温差大的问题并保证滤光片动力学载荷的安全性,提出了滤光片组件局部柔性、整体隔热的设计方案。滤光片”悬浮”安装,滤光片固定件设置多个轻量化孔减少导热面积并延长传热路径。结构件材料选用热导率低且比刚度高的钛合金材料。通过热试验验证,氟化钡(Ba F2)滤光片在使用温度范围内时,镜头组件各反射镜及探测器的温度均在工作温度要求范围内。对光学系统进行力、热稳定性,对镜头组件进行力学性能仿真分析,结果表明,镜头组件各反射镜的镜面面形RMS值小于六十分之一波长,最大变形量为0.70μm,最大应力为2.5Mpa。镜头组件的光学稳定性和力学性能满足设计要求。对广角极光成像仪进行力学仿真分析和力学试验,试验结果与仿真分析结果吻合。广角极光成像仪的基频大于100Hz,正弦振动试验加速度响应放大最大为5.06倍,随机振动试验均方根加速度响应最大放大倍数为4.21倍。力学试验后相机性能检测无异常。试验结果验证了相机结构抗力学设计的有效性和力学仿真分析的正确性。
郑子萱[9](2021)在《基于梅花元素的家居饰品设计与制作》文中提出本文以梅花为研究对象,从梅花本身或是带有梅花的器物中提取出设计元素,通过再造的方法将其应用于现代家居饰品中,再造包含了元素和材料选用的创新化。在提升产品文化底蕴的同时,也为产品增添了附加价值。文章系统梳理从古到今梅花元素在珠宝配饰、文玩、家居摆件等器物上的应用,总结梅花元素的构成要素、装饰手法和纹饰寓意,归纳出几种梅花设计符号的原始形状,再通过形状文法对其拓展变形获得用于设计的新符号。梅花元素在现代家具饰品中也有大量应用,主要通过“具象直接”与“典故直接”的显性表达和“元素凝练”和“抽象重构”的隐性表达方式呈现,这些应用方式为本文设计实践提供了范本。在进行基于梅花元素的家居饰品设计前,笔者从市场需求、造型元素、审美法则三个方面进行了可行性分析。设计了“疏影”和“暗香”两个系列,分别以梅花元素的“隐性表现”和“显性表现”方式体现。每个系列包含香薰、花器、托盘三件产品。梅花元素的非物质如精神内涵、历史意义、象征寓意、文化起源、文化价值、文化产物等可以在产品的造型、纹样、色彩、材料、肌理、工艺等物质要素中表达显现。通过设计符号的形式和意义的传达,才得以实现文化内涵的表达和输出。在实物的制作中,通过运用现代化的工业技术辅之以手工工艺,提升产品的质感和底蕴,在材料的选用上也将其与梅花元素的涵义挂钩,真正将“形”和“意”与产品的呈现相吻合。总之,基于梅花元素的家居饰品通过梅花设计符号的应用,现代材料和传统工艺的融合,产品在形式上摆脱人们对其传统中国风的固有印象,其文化涵义在造型、材料、工艺上都有所体现,产品的文化传达更具统一性和完整性。本课题研究为中国特色传统文化的延伸与现代家居饰品领域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同时也为现代家居饰品的设计提供了较为系统、清晰的思路。
杨云和[10](2021)在《表现性评价融入合作学习的小学科学教学设计与实践》文中研究说明本研究立足于笔者在小学科学的教育实践之中。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笔者发现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学习时,其学习停留在表面上的“体验”层面以及对小组的集体评价不太满意,从而引起笔者对合作学习课堂教学的思考。为了改变这种课堂现象,增强学生之间的“合作”意识和能力,笔者结合理论依据和自身的经验,尝试将表现性评价融入合作学习课堂中进行教学设计与实践,研究学生在以“表现性任务”驱动的合作学习课堂中的学习情况。本研究主要以行动研究为指导进行教学设计与实践,以访谈法和统计分析法为辅助工具进行教学情况分析。从表现性评价工具的开发到合作学习的教学设计与实施,共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以表现性评价与合作学习相关理论作为指导,结合校园“自制小车竞速”科技项目进行表现性任务的设计,以小组调查法为合作学习策略进行《让我们的小车动起来》的教学设计,在科学社团课堂上进行实践。第二阶段,基于前一阶段的教学实践反馈,结合《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教学实践过程中的任务单以及小组讨论记录单等资料进行表现性评价量表的开发,融合了四年级科学教材《设计与制作我们的小车》相关内容进行教学设计的调整,并在四年级常规科学课堂上再次实施教学。第三阶段,以课后自主探究学习的形式开展“自制小车竞远”活动项目,在指导学生制作小车的过程中,再次将表现性评价量表进行实施,深入研究2~4人的小组在进行合作学习过程中的具体情况,并进行教学记录。通过对教学实践中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分析,得到的主要结论有:(1)表现性评价的设计与实施从学生的基本情况中进行考虑,具体表现为学习目标、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兴趣。(2)表现性评价可以融入到以合作学习为主的小学科学课堂中,从科学知识、科学探究、科学态度、科学技术社会环境以及项目作品五个维度对学生的行为表现进行评价,整体教学效果较好。(3)学生自评略高于其他四种评价,且与组内学生互评、小组自评以及教师评价的相关性显着。(4)不同评价主体对量表标准的理解较一致,但对评价的侧重点不一样。在研究结果的基础上,将“学生自评”相关内容进行讨论:(1)学生对自身持较高满意度,自我评价的客观性需要加强。(2)学生自评与同伴评价存在显着相关性,与小组互评的相关性不显着,同伴评价作为学生自评的依据视情况而定。(3)教师需要采取措施促进学生自我评价。根据自身的教学实施经验和研究结论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与建议:(1)为了促进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建议在合作学习中应用表现性评价。(2)设计适合学生的表现性评价方案,可以从表现性任务与评分量表的开发与实施入手。(3)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需求,建议在合作探究学习中鼓励学生参与评价,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二、胶粘胶补技术介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胶粘胶补技术介绍(论文提纲范文)
(1)酸析+UV-Fenton+A/O+电催化氧化处理胶粘废水(论文提纲范文)
1 设计规模及水质 |
2 工艺设计 |
2.1 调节池 |
2.2 酸析反应器 |
2.3 集水池 |
2.4 UV-Fenton系统 |
2.5 A/O系统 |
2.6 电催化氧化 |
2.7 污泥处置 |
3 运行效果 |
4 运行费用分析 |
5 结论 |
(2)防水系统的耐久性能和可靠性(论文提纲范文)
1 防水系统耐久性和可靠性的影响因素 |
1.1 屋面防水系统的构成 |
1.2 地下防水系统的构成 |
2 防水系统的选择 |
2.1 屋面防水 |
2.1.1 单道防水层 |
2.1.2 多道防水层 |
2.1.3 屋面防水系统 |
2.2 地下防水 |
2.2.1 防水层 |
2.2.2 地下防水系统 |
3 今后研究方向 |
4 结语 |
(3)高速铁路胶粘道砟固化道床宏细观力学性能试验研究及数值模拟(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固化道床基本力学性能研究 |
1.2.2 列车荷载作用下固化道床服役特性研究 |
1.2.3 固化道床细观力学行为研究 |
1.3 已有研究的不足 |
1.4 本文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技术路线 |
1.5 本文创新点 |
2 胶粘道砟基本物理力学性能室内试验研究 |
2.1 室内试验方案 |
2.1.1 不同物理力学性能试验 |
2.1.2 道砟颗粒及道砟胶准备 |
2.2 围压加载试验 |
2.2.1 试件制作及加载 |
2.2.2 胶粘道砟静态弹性模量 |
2.3 单轴压缩试验 |
2.3.1 试件制作及加载 |
2.3.2 试件抗压强度变化 |
2.3.3 试件压缩变形特征 |
2.4 劈裂抗拉试验 |
2.4.1 试件制作及加载 |
2.4.2 试件抗拉强度变化 |
2.4.3 试件劈裂变形特征 |
2.5 直剪试验 |
2.5.1 试件制作及加载 |
2.5.2 试件抗剪强度变化 |
2.5.3 试件剪切变形特征 |
2.6 本章小结 |
3 胶粘道砟固化道床静动态性能现场试验研究 |
3.1 现场试验方案 |
3.1.1 试验线路及测试点介绍 |
3.1.2 过渡段道床粘结固化 |
3.1.3 固化道床静力学性能测试 |
3.1.4 固化道床振动性能测试 |
3.2 胶粘道砟固化道床静态性能试验研究 |
3.2.1 横向阻力测试分析 |
3.2.2 纵向阻力测试分析 |
3.2.3 支承刚度测试分析 |
3.3 胶粘道砟固化道床振动特性研究 |
3.3.1 振动加速度时域分析 |
3.3.2 振动加速度频域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4 道砟胶粘结本构模型修正及固化道床离散元建模 |
4.1 现有道砟胶粘结本构模型及其不足 |
4.1.1 道床粘结状态及道床颗粒表面粘结斑 |
4.1.2 平行粘结本构模型及其不足 |
4.2 道砟胶粘结本构模型的修正 |
4.2.1 道砟胶粘结宏细观对应关系 |
4.2.2 不同类型粘结本构模型 |
4.3 胶粘道砟固化道床离散元建模及验证 |
4.3.1 固化道床离散元建模流程 |
4.3.2 轨枕-道砟足尺模型 |
4.3.3 道砟箱模型 |
4.4 本章小结 |
5 胶粘道砟固化道床横向及纵向阻力发挥机制研究 |
5.1 道床阻力传递模式及分担特性研究 |
5.1.1 道床阻力组成分析 |
5.1.2 道床力链分布规律研究 |
5.1.3 道砟颗粒迁移模式研究 |
5.1.4 道床阻力分担特性研究 |
5.2 轨枕-道砟粘结缺陷状态下道床阻力演化研究 |
5.2.1 轨枕不同粘结面失效对道床阻力演化影响 |
5.2.2 粘结随机失效状态下道床阻力演化影响 |
5.3 不同固化模式下道床阻力演化研究 |
5.3.1 单一固化模式对道床阻力演化影响 |
5.3.2 综合固化模式对道床阻力演化影响 |
5.3.3 道床最优固化模型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6 列车荷载作用下固化道床能量状态及宏细观性能演化研究 |
6.1 不同形式能量演化特性研究 |
6.1.1 高速列车荷载施加 |
6.1.2 道床不同形式能量演化 |
6.2 细观接触状态及接触点能量演化分析 |
6.2.1 不同形式接触点及接触力 |
6.2.2 轨枕-道砟接触点分布 |
6.2.3 轨枕-道砟接触点能量状态 |
6.3 宏观沉降变形特征及动能演化分析 |
6.3.1 不同加载阶段道床沉降变形 |
6.3.2 道床动能演化 |
6.4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4)预铺反粘式防水系统在仪征城际空间站底板防水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工程概况 |
2 项目底板防水设计与选材 |
2.1 项目底板防水设计 |
2.2 预铺反粘式防水系统的优势 |
3 预铺反粘防水施工工艺 |
3.1 基层处理 |
3.2 细部节点处理 |
3.3 弹线定位、卷材预铺 |
3.4 卷材铺设 |
3.5 卷材修补 |
3.6 检查验收 |
3.7 成品保护 |
4 细部节点防水 |
4.1 桩头 |
4.2 变形缝 |
4.3 甩接槎处理 |
5 结语 |
(6)精益管理视角下烟草工业企业成本控制方法的研究 ——以Y卷烟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文献综述 |
一、精益管理理论及方法研究 |
二、成本控制理论及方法研究 |
三、精益管理视角下的成本控制理论及方法研究 |
四、文献评述 |
第三节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三、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精益管理与精益成本控制的相关概念和基本理论 |
第一节 精益管理相关概念 |
一、精益管理的概念 |
二、精益管理的形成历史与发展历程 |
三、精益管理工具的作用 |
第二节 精益成本控制的概念、内容及其方法 |
一、精益成本控制的概念 |
二、精益成本控制的内容与形式 |
三、精益成本控制的主要方法 |
第三节 相关理论基础 |
一、精益生产理论 |
二、6S精益管理 |
三、价值链理论 |
四、全面预算管理理论 |
五、全面成本控制理论 |
第三章 我国烟草行业成本控制方法的现状分析 |
第一节 成品卷烟成本构成内容 |
第二节 烟草行业成本控制的特点 |
一、成本控制目标直接由上级部门制定 |
二、成本控制链条较长 |
三、成本控制牵涉部门广 |
第三节 烟草行业成本控制的一般方法 |
一、运用全面预算管理约束企业节流 |
二、职能部门牵头发挥主体责任作用 |
三、建立目标指标体系助力指标达成 |
四、设置考核标准体系强化成本管控 |
第四节 烟草行业成本控制方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一、成本核算对象没有及时与时代发展相适应 |
二、全员成本控制意识薄弱 |
三、成本控制角度单一,缺乏创新 |
四、成本核算数据不能完全反映生产各阶段的成本 |
五、控制方法针对性不强,控制效果不明显 |
六、缺乏系统性的目标指标评价体系 |
第四章 精益管理视角下Y卷烟厂实施成本控制方法的案例分析 |
第一节 Y卷烟厂公司概况及发展背景 |
一、Y卷烟厂公司概况 |
二、Y卷烟厂发展前景 |
第二节 Y卷烟厂成本管理内容及控制现状 |
一、Y卷烟厂成本管理的主要内容 |
二、Y卷烟厂成本控制现状 |
第三节 Y卷烟厂精益管理视角下实施成本控制的方法 |
一、物资采购方面的控制方法 |
二、产品生产方面的控制方法 |
三、间接成本费用方面的控制方法 |
四、资产管理方面的控制方法 |
第四节 Y卷烟厂实施精益管理成本控制方法的效果评价 |
一、Y卷烟厂实施精益管理成本控制方法取得的成效 |
二、Y卷烟厂实施精益管理成本控制方法的不足之处 |
第五章 基于精益管理视角下加强成本控制方法的对策 |
第一节 制定合理的精益管理成本控制目标 |
一、采购费用不超出预算 |
二、制定合理的生产费用定额标准偏差率 |
三、资产利用率符合行业标准 |
四、可控费用节支率不低于设定的目标 |
五、成本核算数据要求准确 |
第二节 选择有效的成本控制环节 |
一、加强采购环节成本控制 |
二、加强生产环节成本控制 |
第三节 加强企业设备管理能力 |
一、定期清理闲置资产 |
二、实施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 |
三、加强零配件管理 |
第四节 提升企业财务管理水平 |
一、完善预算定额标准 |
二、提高财务数据分析水平 |
三、严控单项可控费用 |
四、定期进行绩效考评 |
第五节 完善精益成本控制的核算方法 |
一、进一步规范成本数据采集标准 |
二、明确成本和费用界限 |
三、采用适当的间接费用分配标准 |
第六节 完善精益管理下的成本控制管理体系 |
一、搭建科学有效的企业成本管理体系 |
二、建立健全成本控制相关的规章制度 |
三、建立成本控制的全员责任制 |
四、开展精益成本管理人员的业务培训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不足及未来研究方向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一、烟草企业精益管理成本控制的特点 |
二、Y卷烟厂采用精益成本控制的措施 |
三、Y卷烟厂采用精益管理进行成本控制的评价 |
四、提出完善烟草行业精益成本控制的建议 |
第二节 本文研究不足之处 |
第三节 未来研究方向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的研究成果 |
(7)某电动汽车正面碰撞安全性能分析与结构改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汽车碰撞安全性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汽车碰撞安全性研究现状 |
1.2.2 国内汽车碰撞安全性研究现状 |
1.3 我国电动汽车正面碰撞安全性法规及研究方法 |
1.3.1 我国电动汽车正面碰撞安全性法规简介 |
1.3.2 我国电动汽车正面碰撞研究方法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1.5 本章小结 |
2 汽车碰撞安全理论 |
2.1 引言 |
2.2 动态显示有限元方法理论 |
2.2.1 物体运动方程 |
2.2.2 守恒方程 |
2.2.3 边界条件 |
2.2.4 薄壳理论 |
2.3 显示中心差分算法 |
2.4 接触算法 |
2.5 沙漏控制 |
2.6 计算机应用软件介绍 |
2.7 本章小结 |
3 整车正面100%刚性碰撞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3.1 整车正面碰撞有限元模型的建立流程 |
3.2 整车正面碰撞有限元模型建立准则 |
3.3 网格模型的划分 |
3.3.1 几何清理与中面抽取 |
3.3.2 网格划分准则 |
3.3.3 网格划分 |
3.4 材料参数的设置 |
3.5 接触设置 |
3.6 连接设置 |
3.6.1 螺栓连接 |
3.6.2 焊点焊缝连接模拟 |
3.6.3 胶粘连接模拟 |
3.6.4 运动副连接模拟 |
3.7 刚性墙的设置 |
3.8 控制参数的设置 |
3.8.1 初始速度的设置 |
3.8.2 计算时长的设置 |
3.8.3 沙漏控制 |
3.8.4 重力加速度设置 |
3.8.5 时间步长的控制 |
3.9 测量点的设置 |
3.10 本章小结 |
4 整车正面碰撞模型可靠性分析与计算结果分析 |
4.1 计算求解 |
4.2 计算结果的可靠性分析 |
4.2.1 整车总质量的变化分析 |
4.2.2 能量分析 |
4.3 整车变形分析 |
4.4 整车加速度分析 |
4.5 整车关键部位变形分析 |
4.5.1 前纵梁总成变形分析 |
4.5.2 左右两侧门框变形量分析 |
4.5.3 转向管柱跳动量分析 |
4.5.4 前围板侵入量分析 |
4.5.5 踏板跳动量分析 |
4.5.6 电池包壳体支架应变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5 整车关键部件设计优化与改进研究 |
5.1 引言 |
5.2 纵梁结构优化改进 |
5.2.1 纵梁结构改进 |
5.2.2 优化问题的数学模型 |
5.2.3 优化方法-正交实验法 |
5.2.4 优化结果分析 |
5.3 其他关键部件的优化分析 |
5.4 优化后的碰撞性能对比分析 |
5.4.1 优化后的B柱加速度曲线对比分析 |
5.4.2 优化后的门框变形量对比分析 |
5.4.3 优化后的转向管柱跳动量对比分析 |
5.4.4 优化后的前围板侵入量对比分析 |
5.4.5 优化后的踏板跳动量对比分析 |
5.4.6 优化后的电池包壳体及支架应变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所获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8)空间紫外大视场扫描成像仪结构优化设计和力学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 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空间紫外探测仪的发展及典型相机 |
1.3 课题来源 |
1.4 空间相机结构设计概述 |
1.4.1 光机热集成设计 |
1.4.2 空间相机结构设计流程 |
1.4.3 结构优化过程 |
1.5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空间相机力学环境适应性研究方法 |
2.1 引言 |
2.2 空间相机力学载荷及效应 |
2.3 空间相机力学环境适应性要求 |
2.4 空间相机力学性能研究方法 |
2.4.1 力学仿真分析 |
2.4.2 力学环境试验 |
2.4.3 评价指标 |
2.5 本章小结 |
第3 章 支撑结构设计与力学特性研究 |
3.1 引言 |
3.2 相机主要技术指标 |
3.3 支撑结构设计基本要求 |
3.4 空间相机结构材料 |
3.5 相机布局确定 |
3.6 U形架结构设计 |
3.6.1 材料选择 |
3.6.2 初始结构形式 |
3.6.3 结构优化及最终结构形式 |
3.7 底座结构设计 |
3.7.1 材料选择 |
3.7.2 构型确定 |
3.7.3 详细设计 |
3.7.4 模态分析 |
3.8 电机辅助支撑 |
3.8.1 电机安装方式 |
3.8.2 电机抗力学设计 |
3.8.3 电机辅助支撑结构设计 |
3.8.4 力学仿真分析 |
3.9 支撑结构对轴系精度影响仿真分析 |
3.9.1 轴系受力分析 |
3.9.2 仿真分析载荷工况 |
3.9.3 仿真分析结果 |
3.10 本章小结 |
第4 章 探测器抗冲击隔振设计 |
4.1 引言 |
4.2 探测器抗冲击设计方案 |
4.2.1 探测器冲击环境的特点 |
4.2.2 探测器的冲击失效方式 |
4.2.3 探测器抗冲击方案确定 |
4.3 隔振装置确定 |
4.3.4 隔振装置的方案 |
4.3.5 隔振器选择 |
4.4 金属橡胶隔振器性能分析 |
4.4.1 隔振原理 |
4.4.2 迟滞回线 |
4.4.3 动态刚度 |
4.4.4 弹性模量 |
4.4.5 能量耗散系数和冲击隔离系数 |
4.4.6 最大冲击响应和最大相对变形 |
4.5 探测器隔振设计 |
4.5.1 刚度计算 |
4.5.2 隔振器的位置及设置方式 |
4.6 力学仿真分析 |
4.6.1 有限元模型构造 |
4.6.2 分析结果 |
4.7 试验验证 |
4.7.1 试验状态 |
4.7.2 试验结果 |
4.8 本章小结 |
第5 章 滤光片组件设计及镜头稳定性分析 |
5.1 引言 |
5.2 滤光片组件的设计目标 |
5.3 镜头组件热传递及温度灵敏度分析 |
5.3.1 镜头组件热传递分析 |
5.3.2 大热阻灵敏度分析 |
5.4 加热片设置 |
5.5 滤光片组件设计 |
5.5.1 滤光片固定方式 |
5.5.2 滤光片支撑结构设计 |
5.5.3 滤光片”悬浮”安装 |
5.5.4 端盖结构设计 |
5.5.5 滤光片组件最终结构形式 |
5.6 热试验 |
5.7 镜头组件热、力学仿真分析 |
5.7.1 有限元模型 |
5.7.2 光学系统稳定性分析 |
5.7.3 镜头组件变形分析 |
5.7.4 镜头组件动力学分析 |
5.8 本章小结 |
第6 章 相机力学仿真分析和力学试验 |
6.1 力学仿真分析 |
6.1.1 有限元模型 |
6.1.2 动力学载荷条件 |
6.1.3 动力学分析响应输出点 |
6.1.4 仿真分析结果 |
6.1.5 力学仿真分析小结 |
6.2 力学试验 |
6.2.1 试验目的和试验项目 |
6.2.2 试验件 |
6.2.3 振动试验 |
6.2.4 加速度试验和冲击试验 |
6.2.5 力学试验小结 |
6.3 仿真分析与试验结果对比 |
6.4 本章小结 |
第7 章 工作总结及展望 |
7.1 工作总结 |
7.2 创新点说明 |
7.3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9)基于梅花元素的家居饰品设计与制作(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课题的研究现状 |
1.2.1 梅花相关文化研究现状 |
1.2.2 与中国传统元素结合的家居饰品设计现状 |
1.2.3 与家居饰品相关材料工艺技术研究现状 |
1.2.4 现存问题 |
1.3 课题研究的内容 |
1.4 课题的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4.1 课题的研究方法 |
1.4.2 课题的技术路线 |
2 梅花元素内涵及设计符号 |
2.1 梅文化的内涵分析 |
2.1.1 梅文化的历史意义 |
2.1.2 梅文化的发展 |
2.1.3 梅花元素的内涵分析 |
2.2 梅花元素的设计符号提取 |
2.2.1 梅花的形状提炼 |
2.2.2 基于形状文法的设计符号推演 |
2.3 本章小结 |
3 梅花元素在现代家居饰品中的应用表现 |
3.1 家居饰品的基本概述 |
3.1.1 家居饰品的定义 |
3.1.2 现代家居饰品的类别与功能 |
3.1.3 现代家居饰品材料及工艺 |
3.1.4 现代家居饰品的发展趋势 |
3.2 梅花元素的显性表现 |
3.2.1 具象直接 |
3.2.2 典故直接 |
3.3 梅花元素的隐形表现 |
3.3.1 元素凝练 |
3.3.2 抽象重构 |
3.4 梅花元素应用于家居饰品的可行性分析 |
3.4.1 市场需求的可行性 |
3.4.2 造型元素的可行性 |
3.4.3 审美法则的可行性 |
3.5 本章小结 |
4 基于梅花元素家居饰品的设计 |
4.1 设计定位分析 |
4.1.1 梅花元素家居饰品的市场现状 |
4.1.2 受众人群分析及设计定位 |
4.2 “疏影”系列家居饰品设计—“隐性表现” |
4.2.1 “疏影”系列-香薰 |
4.2.2 “疏影”系列-花器 |
4.2.3 “疏影”系列-托盘 |
4.3 “暗香”系列家居饰品设计—“显性表现” |
4.3.1 “暗香”系列-香薰 |
4.3.2 “暗香”系列-花器 |
4.3.3 “暗香”系列-托盘 |
4.4 设计要点评价 |
4.5 本章小结 |
5 梅花元素家居饰品的制作实践 |
5.1 “疏影”系列家居饰品的制作 |
5.1.1 “疏影”系列香薰的制作 |
5.1.2 “疏影”系列花器的制作 |
5.1.3 “疏影”系列托盘的制作 |
5.2 “暗香”系列家居饰品的制作 |
5.2.1 “暗香”系列香薰的制作 |
5.2.2 “暗香”系列花器的制作 |
5.2.3 “暗香”系列托盘的制作 |
5.3 梅花元素家居饰品成品展示 |
5.4 制作评价 |
5.5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
致谢 |
(10)表现性评价融入合作学习的小学科学教学设计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一)新时代要求教育培养“合作”的人 |
(二)关于合作学习课堂教学的思考 |
(三)什么样的评价可以改善合作学习课堂? |
二、研究目的 |
三、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四、研究方法与思路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思路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一、核心概念的界定 |
(一)合作学习 |
(二)表现性评价 |
(三)“自评”与“他评” |
二、研究现状 |
(一)国外合作学习的研究现状 |
(二)国内合作学习的研究现状 |
(三)国外表现性评价的研究现状 |
(四)国内表现性评价的研究现状 |
三、理论基础 |
(一)情境认知理论 |
(二)民主主义与教育 |
(三)维果茨基认知发展论 |
第三章 表现性评价与合作学习的理论探讨 |
一、表现性任务的设计 |
二、表现性评价的评分工具 |
(一)核查表 |
(二)评定量表 |
三、表现性评价与教学的关系 |
(一)表现性评价即教学 |
(二)表现性评价促进教学的开展 |
四、表现性评价与合作学习策略在教学上的融合 |
(一)小组调查法与科学探究 |
(二)小组调查法与表现性评价 |
第四章 表现性评价在合作学习课堂中的设计与实施 |
一、研究情境 |
(一)研究场所 |
(二)研究对象 |
二、基于表现性评价的合作学习教学设计 |
(一)基于科技竞赛进行表现性任务设计 |
(二)基于表现性任务的合作学习教学设计 |
(三)表现性评价评分量表的设计 |
三、表现性评价在合作学习的实施过程 |
(一)科学社团课:一次只有“学习结果”的教学尝试 |
(二)常规课堂教学:评价量表在合作学习课堂中实施 |
(三)课后自主探究学习:一群“赶”不回家的小学生 |
(四)教学记录 |
第五章 研究分析与结果 |
一、任务单与记录单的分析 |
(一)科学知识维度 |
(二)科学探究维度 |
(三)科学态度维度 |
(四)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维度 |
(五)项目作品维度 |
二、材料收集与分析 |
(一)表现性评价量表的收集与处理 |
(二)学生访谈提纲与学生编码 |
(三)数据与访谈分析 |
第六章 研究总结 |
一、研究结论与讨论 |
(一)研究结论 |
(二)研究讨论 |
二、教学策略与建议 |
(一)在合作学习中应用表现性评价 |
(二)设计适合学生的表现性评价方案 |
(三)在合作探究学习中鼓励学生参与评价 |
三、未来研究方向 |
(一)研究局限 |
(二)未来研究方向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让我们的小车动起来(一)》教学设计 |
附录2 《让我们的小车动起来(二)》教学设计 |
附录3 《让我们的小车动起来(三)》活动设计——自制小车竞速比赛 |
附录4 《让我们的小车动起来》任务单 |
附录5 《让我们的小车动起来》记录单 |
附录6 《让我们的小车动起来》评价量表 |
附录7 访谈资料 |
附录7-1 访谈纲要问题汇总 |
附录7-2 研究者与学生(EG6S1、EG6S2、EG6S3)谈话 |
附录7-3 研究者与学生(BG7S4)谈话 |
附录7-4 研究者与学生(EG4S1、EG4S2)谈话 |
附录7-5 研究者与学生(EG2S4、EG2S2)谈话 |
致谢 |
四、胶粘胶补技术介绍(论文参考文献)
- [1]酸析+UV-Fenton+A/O+电催化氧化处理胶粘废水[J]. 李明,唐益洲,汪鑫龙. 广东化工, 2021(20)
- [2]防水系统的耐久性能和可靠性[J]. 朱志远,朱晓华,王澜. 中国建筑防水, 2021(10)
- [3]高速铁路胶粘道砟固化道床宏细观力学性能试验研究及数值模拟[D]. 令行. 北京交通大学, 2021
- [4]预铺反粘式防水系统在仪征城际空间站底板防水中的应用[J]. 陈春荣,胡清华,宋海波. 中国建筑防水, 2021(07)
- [5]填料对装配式建筑MS密封胶物理力学性能的影响研究[D]. 胡棚. 中国矿业大学, 2021
- [6]精益管理视角下烟草工业企业成本控制方法的研究 ——以Y卷烟厂为例[D]. 马睿聆. 云南财经大学, 2021(09)
- [7]某电动汽车正面碰撞安全性能分析与结构改进研究[D]. 李井吉. 中北大学, 2021(09)
- [8]空间紫外大视场扫描成像仪结构优化设计和力学特性研究[D]. 王忠素.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 2021(08)
- [9]基于梅花元素的家居饰品设计与制作[D]. 郑子萱.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21
- [10]表现性评价融入合作学习的小学科学教学设计与实践[D]. 杨云和. 广西师范大学, 202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