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也有性行为吗?

婴儿也有性行为吗?

一、婴儿也有性行为吗?(论文文献综述)

熊华[1](2020)在《初中“性健康教育”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推进,大量西方“性自由”“性开放”思潮涌入我国;国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青少年青春期发育年龄提前;青少年性侵案件时有发生等事实。无不向我们敲响警钟——青少年性健康教育刻不容缓。本文首先对性健康教育、校本课程开发、校本课程实施、校本课程评价等理论进行文献研究,对性健康教育与校本课程开发的相关理论进行梳理。然后,通过问卷调查了解社会人士对性健康教育的认识及态度,并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初中生性健康教育情况及性健康知识水平。从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等方面对初中“性健康教育”校本课程进行设计。采用具体的教学案例及教学实录论述校本课程实施的具体过程。通过学生作业、学生参与度变化及学生性健康知识水平变化来评价整个校本课程的实施效果,对比教学实际效果与课程目标间的差异对校本课程进行评价。根据数据结果分析,通过初中性健康教育校本课程的实施。提高了学生性健康知识水平,拓展了学生获取性知识的途径。课程实施中运用丰富多样的教学策略,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关注学生心理活动,积极给予帮助与开导,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学生成绩提高的同时心理健康程度也得到大幅度提高。从课程实施与评价的效果来看,基本完成了设定的课程目标,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朱姝[2](2015)在《基于梅洛—庞蒂具身现象学的儿童心理发生研究》文中指出儿童的心理是如何发生的?儿童是如何感知世界的?又是如何与世界建立关系的?儿童的语言是如何获得的?儿童的意识又是如何形成的?这些问题一直是心理学家所关注和研究的课题。本文基于梅洛-庞蒂的具身现象学思想,认为儿童的认知过程是基于身体意识把一些局部现象通过一种原初的关系相互连接起来,而不是强调“我”去认识世界。儿童心理的发生除遗传因素外,最初是基于身体对世界的“触摸”,在触摸中认识了世界。认识的发生不是通过意识,而是通过身体作为一个结构整体,作为肉身的形式结构所认识的。身体是我们认知的最初主体、是意义的纽结和发生场,并把世界的结构同化为身体的内在形式,使世界成为具身的存在。世界在我的身体内,我是通过我的身体来感知世界的。世界是我们知觉到的世界,是通过身体被认识到的一种原初的存在,世界是意识所包含的客观关系的整体,世界是在我们的肉身之中。本文从儿童心理发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对儿童感知的发生、关系的建立、语言的获得、意识的形成进行论述。儿童成为“一个人”的过程是从感知世界开始,之后是关系的建立、语言的获得,最后才获得了独立的意识成为一个完整的人。在这个过程中,贯穿于始终的是我们的身体,最初是身体图式的确立,之后才获得了身体的意向和表达的身体,最后完成了肉身的过程。论文由5个部分构成。第1章对梅洛-庞蒂的具身现象学思想进行了系统的论述。主要阐述了他的现象学思想中的身体图式、身体意向、表达的身体、肉身。梅洛-庞蒂的核心思想是关于身体的,早期主要受心理学的影响,从知觉入手谈身体,而晚期通过语言和绘画进入到“肉身”的本体论思想。梅洛-庞蒂的儿童心理学思想是他的中期思想,通过对儿童心理学的探究,从心理学、人类学、文化学、社会学、语言学、绘画等方面入手,完成了从“身体”到“肉身”、从知觉世界到文化世界的过渡。本文在阐释儿童感知的发生、关系的建立、语言的获得、意识的形成过程中充分体现了梅洛-庞蒂的身体图式、身体意向、表达的身体、肉身的现象学思想。第2章基于身体图式论述了儿童感知的发生。人诞生之初是通过身体的感知认识了这个混沌的世界,经历各种生存活动后,确立了自我的存在方式。儿童是用身体来统一自我与世界。而不是强调“我”这个主体去认识世界,通过认知来统一自我与世界。儿童世界最初是相互纠缠在一起的,自我、世界、他人是一体的,无法分离的,儿童与世界共存。世界在我的身体内,我是通过我的身体来感知世界,身体是用来感知世界的一个整体系统。儿童首先是通过身体的动作进行知觉的,每一个动作都是基于活的、直接的体验。儿童的知觉和行为是一体化的,知觉是儿童体验的结构,是儿童表达世界的一种方式。第3章基于身体意向论述了儿童关系的建立。儿童最初无法辨认自我、世界、他人,在关系的建立过程中首先认识到了自我。之后,通过不断的“触摸世界”,在与世界的直接交往中,逐渐认识了世界和他人。儿童对世界的知觉是由知觉他人的方式及与他人所建立的关系决定的。知觉方式是与社会生活方式紧密相连,知觉的主体生活在社会环境中,在这种环境中他体验到了自我的意向性。在关系的建立过程中,儿童与父母的关系是最重要的,它构成了人的所有关系的母体。儿童与父母的关系是内在的,是被儿童构建和促进的,父母是儿童与世界联系的中间人。第4章基于表达的身体论述了儿童语言的获得。索绪尔的语言学观点使人们认识到语言具有整体性,语言是基于意义的,语言是在表达中获得的。梅洛-庞蒂赞同索绪尔的语言观,认为儿童最初的语言完全是通过身体来表达自我的,身体是表达意义的原初存在,语言是通过身体的表达而获得的。语言的发展过程是与世界和他人建立联系的过程,语言与思维的关系是身体与意识的关系。语言是一种思维方式,一种文化,一种肉身的表达。本文通过分析病理性的语言来揭示语言的结构和本性,证明了思想在语言的结构中具有了肉身。第5章基于肉身化的过程论述了儿童意识的形成。儿童用身体感知世界和他人,与世界和他人建立了关系,在表达世界和他人中获得了语言,最终成为了具有独立意识的人。儿童的意识结构与成人一样是完整的,在儿童的意识结构中以自发性的活动为主。儿童的意识是一种原初的意识,处于前逻辑的阶段,是人类原初的存在状态。儿童意识的发展是在日常生活活动中,在触摸世界的过程逐渐形成了自我的意识。儿童眼中的世界是我们知觉到的世界,是被身体认识的一种原初的存在。在家庭、社会、文化、历史共同作用下,形成了独特的个体。儿童在触摸与被触摸中认识了世界,在可感与被感中世界成为了儿童的肉身。总之,在儿童成为“一个人”的过程中,贯穿始终的是我们的身体,个体性的确立是“身体图式-身体意向-表达的身体-肉身”的过程,通过“身体的触摸”儿童最终成为了“人”。

汪洋[3](2012)在《洋嫁》文中研究表明一浴室的氤氲还未散尽。谢桥打量着镜中的自己,湿漉漉的面颊和嘴唇,红艳得有些鬼魅。比脸色更鬼魅的是身上这条用料极为节省的裙子。前胸还算正经,小V领,尺度有限。对于谢桥这种胸前坡度平缓的亚洲女人来说,既然没什么本钱好显摆,非要掏出来昭告天下就叫自曝其短。乾坤在背

邢建民[4](2007)在《男男性行为(MSM)人群对中国艾滋病流行的影响:一项以网络为平台的MSM人群调查研究》文中认为研究目的探讨男男性行为(MSM)人群对中国艾滋病流行的影响,为MSM人群的艾滋病防治提供参考建议。研究方法本研究是以网络为平台进行的MSM人群性行为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的现况调查,通过方便抽样招募研究对象,通过定量和定性方法相结合收集资料。研究对象及招募通过网络、大众媒体等各种途径招募中国大陆地区、接受调查前三年内有过男男性行为的男性。结果5710位研究对象来自全国除西藏之外的3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77.7%居住在中心城区,97.2%年龄在18~44岁,汉族占94.6%,82.8%具有大学及以上文化程度,71.7%自我认定为同性恋者,79.5%未婚者中25.7%将选择异性婚姻,30岁以上48.2%已婚,64.5%每月可支配收入高于1600元;艾滋病知识回答正确率在58.5%~99.6%;63.3%认为自己有感染HIV的可能;88.7%知道艾滋病咨询热线但只有8.1%拨打;59.8%知道HIV检测地点,有40.1%做过HIV检测,检测人数呈逐年增加趋势;90.3%通过网络寻找同性朋友;87.3%最近六个月有同性性行为,21.5%有异性性行为,18.1%既有同性又有异性性行为;1.8%使用过精神类药品;12.8%出现过性病相关症状;66.5%接受过性病艾滋病相关的干预。有同性性行为者的4916人中67.2%有1个以上的同性伴侣。最近一次肛交、口交安全套使用率分别为60.2%、15.0%。与固定伴侣、偶然伴侣、MB、同性性顾客肛交安全套每次都用的比例分别为:30.0%、42.7%、66.7%、57.9%;口交:7.0%、8.8%、6.2%、4.4%;水性润滑剂每次使用率为45.8%;10.6%有过群P,最近一次安全套全程使用率为68.4%;与妻子或女友、一夜情女性、CSW、异性性顾客阴道交安全套每次都用的比例分别为20.3%、56.3%、81.0%、57.1%。多因素逐步Logistic回归的结果显示:已婚者倾向于在最近一次肛交不使用安全套;进城务工人员、一般文艺工作者、做过HIV检测、性伴数6个以上者易患性病。结论MSM人群中艾滋病相关危险行为普遍存在,随着MSM人群HIV感染率的增加,将对中国艾滋病的流行产生巨大的影响。

朱和双,李金莲[5](2005)在《中国西南少数民族的性禁忌及其民间信仰》文中指出一般来说,性行为本身并不是禁忌,关键是要看它发生的时间、场合和对象,有些民族把性行为看成是危险、不洁的或神圣的事物而加以禁止。性禁忌是种极为普遍的文化现象,中国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几乎都有自己的诸多性禁忌,并且他们对于性禁忌的认识也呈现出一个从神秘到理性的发展过程。中国西南少数民族的各种性禁忌观念虽然产生于迷信思想,但在实践的层面上也起着规范人们性行为的作用。

朱和双,李金莲[6](2004)在《从时间、场合、对象看云南少数民族的性禁忌》文中认为对于很多民族来说 ,性行为本身并不是禁忌 ,关键是要看它发生的时间、场合和对象。云南少数民族几乎都有自己的性禁忌 ,并且关于性禁忌的认识也呈现出一个从神秘到理性的发展过程。云南少数民族有关性禁忌的观念虽然产生于迷信 ,但它在实践层面上也起着规范人们行为的作用。

李萍[7](2020)在《“生物圈中的人”主题教学中渗透STS教育的实践研究 ——以临潭县XX中学为例》文中研究说明STS教育是研究科学、技术、社会三者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的教学策略,也是目前世界各国在现行教育制度改革中应用较为广泛的一种教学策略。要处理好科学(S)、技术(T)、社会(S)之间的复杂关系,就有必要从初中生物学开始,在课堂教学中渗透STS教育。本文在相关教育理论及国内外研究理论的基础上首先对人教版生物学七年级下册教材《生物圈中的人》进行分析,明确了教材中有关STS内容,进而对所在学校的教师进行访谈,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初中生物学教学中STS教育的渗透情况乃至学生学习生物学的情况,探讨了在生物学课堂教学中渗透STS教育的途径,包括通过开展社会调查渗透STS教育、通过联系生活实际渗透STS教育、通过实施校内活动渗透以及通过课堂教学渗透STS教育。最后在笔者所教的七年级1班和7班实行了一学期的实践教学研究,并形成了几个典型的教学案例。STS教育教学实施后,从课堂观察和学生访谈分析,可以看出在“生物圈中的人”主题教学中实施STS教育对学生在很多方面都有提高和改善。具体表现在:(1)能够激发学生的生物学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2)能够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3)能够使学生在遇到实际问题时运用生物学知识来解决。

王贵松[8](2009)在《中国代孕规制的模式选择》文中研究说明代孕是一个法律、伦理上的共同难题,国外存在着私法自治型、政府管制型、完全禁止型三种规制模式。中国政府采取了完全禁止的规制模式,却未能取得、也很难取得预期的效果。代孕是实现生育权的一种方式,却可能与代孕者、小孩的人格尊严和公序良俗相抵触。国家对代孕的规制,应该本着基本权利的基本原理,考量社会的接纳程度,在生育权、人格尊严与公序良俗之间作出适当的权衡,从而抛弃完全禁止的规制模式,履行其对多种基本权利的保护义务。

张沛[9](2016)在《《如何培养家长》翻译实践报告》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中共十八届第五次全体会议的召开,“二孩”政策开始在全国范围内逐步开放,学前儿童教育问题也随之受到很大关注。我国儿童事业起步较晚,无论是医疗、教育还是食品安全等领域都存在诸多问题,儿童心理教育就是其一。目前,我国对儿童心理教育方面研究甚少,因此对该方面专业性书籍的引进显得十分重要。本报告所选材料为《如何培养家长》。本书由加拿大哈利法克斯达尔豪西大学精神科学院的副教授帕特里夏·克里坦登所着,其在儿童心理教育方面有着卓着的贡献。在翻译实践过程中,笔者了解了家长自身素质与孩子成长和发展间的关系、亲子依恋与父母间的关系、解决亲子依恋问题可用的策略,也了解到翻译此类文章时应注意的问题以及在今后的实践中应重点培养的能力。本报告由翻译任务描述、翻译过程描述、翻译案例分析和翻译实践总结四部分组成。翻译任务描述了任务背景、委托方要求和任务性质。翻译过程包括译前准备、翻译计划执行情况和委托方的评价。报告主体,即案例分析主要介绍了心理学专业术语、歧义句、数据与图表的翻译问题以及针对不同目标读者采取的翻译策略,分析了解决方法,如增减句子成分、保持原文译文对等以及对不同目标读者分别考量等。实践总结中笔者归纳了翻译过程中尚未解决的问题以及对未来工作的启发和展望。

李应光,胡作林,邱静[10](1997)在《美国青少年、儿童和婴儿死亡率趋势及社会、心理因素分析》文中指出本文综述了美国青少年、儿童和婴儿的死亡率变化趋势和死因构成情况,并且就车祸、凶杀、自杀、不良性行为、家庭经济收入、母亲受教育程度以及种族主义等各种社会心理因素对青少年、儿童和婴儿死亡率所产生的影响,进行了客观的分析。

二、婴儿也有性行为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婴儿也有性行为吗?(论文提纲范文)

(1)初中“性健康教育”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性健康教育”发展情况
        1.2.2 国内“性健康教育”发展情况
    1.3 相关概念界定
        1.3.1 课程与校本课程
        1.3.2 健康与性健康教育
        1.3.3 校本课程评价与课程评价模式
    1.4 相关理论梳理
        1.4.1 校本课程开发理论梳理
        1.4.2 校本课程实施理论梳理
        1.4.3 课程评价模式
    1.5 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1.5.1 研究对象
        1.5.2 研究方法
        1.5.3 研究思路
第2章 初中“性健康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
    2.1 初中“性健康教育”校本课程开发前期需求调查
        2.1.1 社会人士对青少年性健康教育态度调查
        2.1.2 学生需求分析
    2.2 初中“性健康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的课程设计
        2.2.1 课程目标的确立
        2.2.2 课程内容的选择
        2.2.3 组织课程内容
        2.2.4 课程的课时安排
第3章 初中“性健康教育”校本课程的实施
    3.1 初中“性健康教育”校本课程教学案例
        3.1.1 “性生理”专题教学案例
        3.1.2 “性心理”专题教学案例
        3.1.3 “性法制”专题教学案例
    3.2 初中“性健康教育”校本课程实施结果
        3.2.1 课程实施教学效果评价
        3.2.2 基于“目标评价模式”的校本课程开发评价
第4章 初中“性健康教育”校本课程研究结论与反思
    4.1 结论
    4.2 反思
参考文献
附件1 关于开展青少年性教育调查问卷
附件2 初中学生学校性健康教育现状调查
附件3 初中性健康教育校本课程教材选节
附件4 人的生殖和发育试卷
致谢

(2)基于梅洛—庞蒂具身现象学的儿童心理发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梅洛-庞蒂的具身现象学思想
    1.1 梅洛-庞蒂的生平及其着作
    1.2 梅洛-庞蒂的具身现象学思想
        1.2.1 身体图式
        1.2.2 身体意向
        1.2.3 表达的身体
        1.2.4 “肉身”
    1.3 梅洛-庞蒂的具身性儿童心理学思想
第2章 儿童感知的发生——身体图式
    2.1 盘古开天地——“人”的诞生
    2.2 婴儿身体图式的建立
        2.2.1 婴儿身体动作的发展
        2.2.2 婴儿身体空间性的形成
    2.3 婴儿最初的感知觉
    2.4 儿童知觉的具身性
        2.4.1 儿童知觉的特点
        2.4.2 儿童知觉的完整性
    2.5 皮亚杰发生认识论的无身性
        2.5.1 皮亚杰的图式概念
        2.5.2 皮亚杰的认识形成
        2.5.3 皮亚杰认识论存在的问题
    2.6 儿童绘画的具身性
第3章 儿童关系的建立——身体意向
    3.1 儿童关系的意义——认识自我和世界
    3.2 儿童的原初关系
    3.3 儿童关系的具身性
        3.3.1 自我身体的体验
        3.3.2 初始关系的建立
        3.3.3 关系形成的关键期——3 岁
    3.4 精神分析中的具身观
        3.4.1 弗洛伊德的具身观
        3.4.2 克莱茵的具身观
    3.5 儿童与世界的关系
        3.5.1 儿童与父母的关系
        3.5.2 儿童与社会的关系
第4章 儿童语言的获得——表达的身体
    4.1 索绪尔语言学的具身性
    4.2 儿童语言的发生
        4.2.1 婴儿声音的萌发
        4.2.2 第一个词的获得
        4.2.3 音位的获得——声音找到了意义
    4.3 语言发生中的模仿现象
        4.3.1 模仿——表达的身体
        4.3.2 模仿——认识自我和他人
    4.4 儿童语言的表达
        4.4.1 学龄前语言的特点——自我中心化
        4.4.2 入学后语言的发展——社会化
    4.5 病理性语言现象
        4.5.1 言语性幻觉的语言现象
        4.5.2 失语症的语言现象
第5章 儿童意识的形成——肉身化
    5.1 儿童意识的完整性
    5.2 儿童意识的发展
        5.2.1 镜像阶段——自我的意识
        5.2.2 他人的意识
    5.3 儿童的想象
    5.4 儿童的知觉经验世界
    5.5 俄狄浦斯情结
    5.6 儿童主体性的形成
        5.6.1 家庭因素
        5.6.2 文化因素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3)洋嫁(论文提纲范文)

十一
十二
十三
十四
十五
十六
十七
十八
十九
二十
二十一
二十二
二十三
二十四
二十五
二十六
二十七
二十八
二十九
三十
三十一
三十二
三十三
三十四
三十五
三十六
三十七
三十八
三十九
四十
四十一
四十二
四十三
四十四
四十五
四十六

(4)男男性行为(MSM)人群对中国艾滋病流行的影响:一项以网络为平台的MSM人群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研究设计
    研究背景和意义
    研究目的
    研究内容
    研究对象及招募
    研究方法
    知情同意和隐私保护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资料的整理及分析
    质量控制
    本课题的创新性
研究结果
    第一部分 问卷的信度和效度
        1.1 问卷的重测信度
        1.2 问卷的效度
    第二部分 专家咨询的结果
        2.1 专家咨询的响应率
        2.2 评价指标的选择标准
        2.3 MSM个人行为风险度评价指标体系
        2.4 MSM群体行为风险度评价指标体系
    第三部分 现场观察及定性访谈结果
        3.1 现场观察结果
        3.2 定性访谈结果
    第四部分 网络问卷调查结果
        4.1 研究对象
        4.2 研究对象的人口社会学特征
        4.3 艾滋病相关知识、态度及行为
        4.4 自我评估感染HIV的危险性
        4.5 对HIV咨询、检测服务的利用
        4.6 研究对象的活动场所
        4.7 研究对象的同性性行为情况
        4.8 研究对象的同性性关系网络
        4.9 研究对象润滑剂使用情况
        4.10 研究对象参与两人以上性活动情况
        4.11 研究对象的异性性行为
        4.12 同性及异性性交易
        4.13 研究对象精神类药品的使用情况
        4.14 研究对象性病患病情况及处理
        4.15 研究对象无保护性行为及性病的影响因素
        4.16 研究对象接受性病艾滋病相关的干预服务情况
        4.17 研究对象个人及群体的行为风险度
        4.18 研究对象作为桥梁人群的作用
讨论
    1 网络调查的可行性与数据的可信度
    2 网络及场所对MSM人群艾滋病流行的影响
    3 性取向与性行为
    4 艾滋病相关知识、态度、行为及艾滋病对MSM人群的影响
    5 可获得的艾滋病性病服务资源对艾滋病流行的影响
    6 MSM人群的人口流动对艾滋病流行的影响
    7 婚姻——社会和传统文化的影响:行为的隐蔽和桥梁
    8 MSM人群的危险性行为对艾滋病流行的影响
        8.1 多性伴与"419"
        8.2 习惯的危险
        8.3 肛交与润滑剂
        8.4 性交易对艾滋病流行的影响
    9 性的社会网络及对艾滋病流行的影响
    10 艾滋病防治及MSM人群的自觉行动对艾滋病流行的影响
    11 本研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
    12 建议
参考文献
结论
本研究的局限性及今后的研究方向
    本研究课题的局限性或不足
    今后的研究方向
附件
    附件1:网络调查问卷——彩虹健康行
    附件2:定性访谈的提纲
    附件3:专家咨询表及专家名单
    附件4:全国合作伙伴名单及编码规则
    附件5:网络调查宣传的新闻通稿
    附件6:宣传名片——彩虹健康性大型网络调查
    附件7:网络问卷设计技术简介
    附件8:中文版新闻通稿1 English news release
    附件9:彩虹健康行-调查中涉及到的艾滋病基本知识及观念的参考答案
    附件10-1:第一期预试验报告
    附件10-2:第二期预试验报告
    附件11:可操作的行为风险度评价指标
    附件12:针对艾滋病相关不安全行为的风险控制建议
    附件13:某研究对象的个人风险评估报告及风险控制建议
    附件14:网络问卷调查数据清洗及有关的指标
    附件15:某网站全国各地网友推荐的基地
致谢
简历

(7)“生物圈中的人”主题教学中渗透STS教育的实践研究 ——以临潭县XX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1.STS教育为培养学生生物科学素养提供了途径
        2.STS是初中生物学重要的学习内容
        3.开展STS教育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
        4.个人教学实践的思考
    (二)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研究目的
        2.研究意义
    (三)文献综述
        1.相关概念界定
        2.国内外STS教育研究综述
    (四)研究的理论基础
        1.学习迁移理论
        2.建构主义教学理论
        3.人本主义理论
二、研究设计与实施
    (一)研究设计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二)研究实施
        1.现状调查的实施
        2.课堂教学中渗透STS教育的实践研究实施
        3.课堂实践效果评估
三、“生物圈中的人”主题教学中渗透STS教育的现状调查及结果分析
    (一)教师访谈结果及分析
        1.教师教学意识中的STS教育
        2.《课程标准》中对STS教育的要求
        3.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渗透的STS教育
        4.学习评价中渗透的STS教育
        5.习题中渗透的STS教育
        6.教师成长中的STS教育
    (二)学生问卷调查结果及分析
        1.学生对生物学科的看法和态度
        2.学生喜欢的课堂教学模式
        3.学生对科学技术的关注度及对社会活动的参与度
        4.学生未来职业发展方向
        5.学校、教师、教材中STS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情况
四、“生物圈中的人”主题教学中渗透STS教育的实践及案例分析
    (一)“生物圈中的人”主题教学中渗透STS教育的内容设计
    (二)渗透途径及案例分析
        1.通过课堂教学的途径渗透STS教育
        2.通过实施校内活动的途径渗透STS教育
        3.通过社会调查的途径渗透STS教育
五、研究效果与分析
    (一)课堂观察
        1.学生的学习态度
        2.课堂文化
        (1)学生形成了良好的思考习惯
        (2)课堂有了奇思妙想
    (二)学生访谈
        1.访谈题目
        2.访谈内容及结果分析
六、研究结论与反思
    (一)研究结论
        1.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渗透STS教育提高了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
        2.渗透STS教育,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3.提升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4.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及课堂参与度
    (二)研究反思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初中学生学习生物学情况调查问卷
附录B 七年级生物学趣味知识竞赛题

(8)中国代孕规制的模式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一、一起代孕案件所引发的思考
二、代孕规制的三种模式
    (一) 私法自治型
    (二) 政府管制型
    (三) 完全禁止型
三、代孕规制模式的中国选择
    (一) 中国现行的代孕规制模式
    (二) 选择代孕规制模式的考虑因素
        1.代孕与人的尊严
        2.代孕与公序良俗
        3.代孕与个人的生育权
    (三) 代孕规制的可能选择
        1.自由、博爱与代孕的有限合法化
        2.政府监管型的规制之策
四、结语:宪法引导代孕规制模式的变革

(9)《如何培养家长》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翻译任务描述
    1.1 任务背景
    1.2 委托方要求
    1.3 任务性质
第二章 翻译过程描述
    2.1 译前准备
        2.1.1 背景资料及翻译辅助工具的准备
        2.1.2 翻译策略的选择——读者反应论
        2.1.3 翻译计划的制定
        2.1.4 翻译质量控制方案的制定
    2.2 翻译计划执行情况
    2.3 委托方的评价
第三章 翻译案例分析
    3.1 心理学专业术语的翻译
    3.2 明确信息,消除歧义
    3.3 并列谓语,分句处理
    3.4 数据与图表的对等翻译
        3.4.1 精准数据翻译
        3.4.2 凝练图表语言
    3.5 目标读者,分类考量
        3.5.1 适度通俗化,照顾普通读者
        3.5.2 突出专业性,照顾专业读者
第四章 翻译实践总结
    4.1 翻译实践中尚未解决的问题及相关思考
        4.1.1 汉语表达能力有待提升
        4.1.2 遇到困难时的心理素质有待提升
    4.2 对今后学习工作的启发及展望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四、婴儿也有性行为吗?(论文参考文献)

  • [1]初中“性健康教育”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研究[D]. 熊华. 四川师范大学, 2020(08)
  • [2]基于梅洛—庞蒂具身现象学的儿童心理发生研究[D]. 朱姝. 吉林大学, 2015(08)
  • [3]洋嫁[J]. 汪洋. 中国作家, 2012(13)
  • [4]男男性行为(MSM)人群对中国艾滋病流行的影响:一项以网络为平台的MSM人群调查研究[D]. 邢建民.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2007(07)
  • [5]中国西南少数民族的性禁忌及其民间信仰[J]. 朱和双,李金莲. 宗教学研究, 2005(01)
  • [6]从时间、场合、对象看云南少数民族的性禁忌[J]. 朱和双,李金莲.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2004(04)
  • [7]“生物圈中的人”主题教学中渗透STS教育的实践研究 ——以临潭县XX中学为例[D]. 李萍. 西北师范大学, 2020(01)
  • [8]中国代孕规制的模式选择[J]. 王贵松. 法制与社会发展, 2009(04)
  • [9]《如何培养家长》翻译实践报告[D]. 张沛. 河北师范大学, 2016(10)
  • [10]美国青少年、儿童和婴儿死亡率趋势及社会、心理因素分析[J]. 李应光,胡作林,邱静. 国外医学(社会医学分册), 1997(03)

标签:;  ;  ;  ;  ;  

婴儿也有性行为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