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英语复合句的意合现象(论文文献综述)
郭富强[1](2006)在《意合形合的汉英对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从语言哲学、思维方式、辩证思想的角度,在词、句、篇等层次,对汉英语中的意合和形合现象作了较为全面的对比研究。全文共九章,主要内容如下。 第一章提出了本文对意合形合的定义,确定了本文研究的目的、要点和意义。 第二章较为详细地疏理了前人在这一领域所取得的成就,以便使得本文的研究能更为全面。 第三章首先从结构边界律、代谢转换律和经济示差律三个角度对意合形合研究的方法论进行了哲学思考,然后用历时与共时、显性与隐性、共性和个性三对方法论范畴分析了意合形合的研究领域。基于此,文章认为对比分析是本课题研究的理想选择,符合语言研究的辩证要求。 第四章对比分析了我国先秦时期语言哲学与西方古典语言哲学,讨论了中西方思维模式的差异:整体与个体、悟性与理性和具象与抽象,以及它们与意合和形合的联系。本章还对古代语言进行了研究,发现古汉语的注疏和句法研究含有意合研究的传统,古代拉丁语和希腊语的研究中包括了现代意义的形合研究,英语亦不例外。 第五章从汉英语的词语层次作对比。汉语词语以意合为主,遵循时序先后律、时空大小律、心理重轻律、事理因果律和表现和经济原则;英语词语以形合为重,坚持缀合法、合成法、转化法的构词方式。辩证地看,汉语也有类似英语形合结构的词语,但为汉语词汇的补充。 第六章从句子定义入手,认为语言学界之所以对汉英语句子有不同的定义,是因为两种语言存在差异。研究表明,“话题—说明”结构更符合汉语句子特点,“主语—谓语”框架则是英语句子的高度概括,分别符合汉语重意合和英语重形合的情况,也表明汉语句子构建以逻辑律与语序为重,英语句子遵循形态规律。本章还讨论了汉英句子中的特殊结构:汉语骈偶结构的形合特征、英语特殊简单句中的意合现象、汉语的音韵、英语的语序。 第七章首先重新思考和深入探讨了汉语和英语合成句中的一些基本问题,如汉语复句与复合句、英语的主从和并列复合句的区别,以及语言之间的区别等,但从中发现它们反映了各自的语言特点。汉语的复句基于意合框架,是本体的,
贾德霖[2](1983)在《英语复合句的意合现象》文中认为 众所周知,英语的复句(The Complex Sentence)或合句(The Compound Sentence)是借助于主从连词(Subordinating Conjunctions)或并列连词(Coordinating Conjunctions)分别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子句(Clauses)有机地连接起来,从而形成的一个整体。连词的胶着粘合作用,把子句所传递的各个孤立的语言信息,紧密地联合成一个整体信息。显然,“连词”便成了复合句的语法标志。这就是英语复合句的“形合”(Hypotaxis)特色。
贾德霖[3](1983)在《英语复合句的意合现象》文中研究说明 众所周知,英语的复句(The ComplexSentence)或合句(The Compound Sentence)是借助于主从连词(Subordinating Conjunc-tions)或并列连词(Coordinating Conjunc-tions)分别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子句(Clauses)有机地连接起来,从而形成的一个整体。这词的胶着粘合作用,把子句所传递的各个孤立的语言信息,紧密地联合成一个整体信息。显然,“连词”便成了复合句的语法标
任东升,马婷[4](2015)在《基于语料库的《水浒传》沙博理英译本意合句式研究》文中指出英语中不乏隐性衔接方式构成的意合句式。本文基于自建的双语平行语料库,考察了《水浒传》沙博理译本中英语现在分词和过去分词的使用情况,并在英语国家语料库中做了相同的考察,结果证明译文作为中国英语的语料来源之一,在句式层面体现出高于标准英语的意合度。从翻译内外两方面来看,语言迁移和译者文体因素共同促成译本句式的意合趋势。其中译者动因是直接因素,可从制度化层面下的国家翻译实践和译者文化身份得到解释。
马海霞[5](2019)在《面向对外汉语教学的汉语和越南语并列连词对比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汉语中连词作为虚词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段落篇章中起着重要的衔接作用。汉语连词数量较多,用法比较复杂,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之一。而并列连词无论是在汉语还是在越南语中都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因为出现频率极高、意义高度虚化、连接功能不可否认,是连词中必须首先研究的一类。本文将从语内对比和语际对比两个维度对汉越并列连词进行对比,然后基于中介语语料库对越南语母语者汉语并列连词使用的偏误情况进行全面分析,再对习得情况进行相关考察,接着在本文研究结论与已有研究结论对比的基础上总结汉语并列连词的类型学特征并分析其与偏误之间的关系,最后基于汉语并列连词的类型学特征提出相关教学建议。本论文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我们在汉越并列连词对比、偏误分析以及习得顺序考察的基础上,归纳了汉越并列连词的共性类型特征,并结合已有研究,总结出汉语并列连词的个性类型特征。(1)汉越并列连词共性类型特征:(1)汉语和越南语中都存在单元和双元并列连词,汉越所有并列连词都可以用来连接体词性成分。(2)汉语和越南语这种分析型语言中存在大量的意合现象。(3)汉语和越南语并列连词都存在兼类现象,且主要是兼介词用。(4)汉语和越南语的并列连词从语序分布来看,都位于所联系成分的中介位置,属于典型的中置式联系项,符合语言类型学的“并列连词居中原则”。(2)汉语并列连词个性类型特征:(1)汉语中并列连词多,分工明确,是汉语并列连词的独特类型特征。汉语并列连词具有独特的语体风格特征:“跟”在北方话里用得比较多,多用于口语,“与”多用于书面语,和”在口语和书面语里都很常见。汉语众多并列连词中,从语义连接关系来看,“和”是典型的并列连词。(2)汉语中除了有并列连词作为标记的有标记并列结构,还存在大量无标记并列结构。考察发现,汉语中用意合法来连接词和短语的现象占明显优势,高出越南语很多。可见,汉语是一种意合优势型语言。(3)汉语并列连词连接体词性成分:从类型学的角度来看,“‘和’连接体词性成分”这一用法功能是汉语并列连词“和”连接各用法功能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是无标记的,学生最先习得。汉语普通话缺少一个连接动词的泛用的并列连词,而印欧的泛用并列连词通常适合于名动形各个词类和各种短语、小句,如英语“and”,德语“und”,法语“et”,俄语“И[i]”。越南语的“và[vɑ22]”也具备印欧泛用并列连词的特征,汉语并列连词“和”只能连接词或短语,不能连接小句成为了汉语独有的类型特征。汉语“和”连接并列结构时遵循相似性、类似性、平行性和对称性原则,不可以连接结构不均衡、语义类别不一致、功能不同的成分。“和”类连词连接三项以上并列成分时,应该放在最后一项并列成分之前,前面两项之间一般用顿号或逗号连接。(4)汉语并列连词连接动词性成分:“和”用来连接动词性成分时,限于连接双音节动词,连接成分前后要有共同的附加或连带成分。“和”不能用来连接连续发生的两个动词性词组,连续发生的两个动词性词组之间通常用顿号连接。(5)汉语并列连词连接形容词性成分:“和”用来连接形容词性成分时,限于连接双音节形容词,连接成分前后要有共同的附加或连带成分。2.通过对已有汉语和其他非汉语母语者的习得偏误考察发现,越南学生和其他国家学生学习汉语并列连词产生的偏误类型具有一致性。由此可以推断,越南学生学习汉语并列类连词产生偏误的原因,很大程度是由汉语并列连词的独特类型学特征决定的。表现为:(1)汉语连词“和”不能连接小句,学生不清楚这一规则而产生“和”连接小句的偏误。“和”类连词连接三项以上并列成分时,应该放在最后一项并列成分之前,学生不明白这一规则而产生错序偏误。(2)汉语连词“和”用来连接动词和形容词成分时,限于连接双音节动词和形容词,连接成分前后要有共同的附加或连带成分。学生不清楚这一规则,常常用“和”连接非双音节动词或形容词,或用“和”连接前后没有共同的附加或连带成分的谓词性成分。3.基于汉语并列连词的类型学特征,我们针对越南学生学习汉语并列连词提出了相关教学建议,以期促进对外汉语教学工作的发展。本文基于汉越并列连词的对比,以寻找汉语并列连词的类型学特征。之后对越南学生使用汉语并列连词的情况进行偏误分析并考察习得顺序,再次验证汉语并列连词的类型学特征,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教学建议。
沈三山[6](1993)在《读贾德霖老师论著》文中研究指明贾老师的论著颇丰。下面仅是我拜读过的一部分: 1983英语复合句的意台现象《山东外语教学》第四期 1985英语中的偏离否定《山东外语教学》第二期 1985名词用作动词所产生的修辞效果《现代外语》第二期 1988“反复”在文学作品中的运用《山东外语教学》第一期 1988英语隔离定语从句成因探索《外语学刊》第四期
李靖民[7](2012)在《英汉语形合和意合研究中的几个问题》文中研究表明本文讨论目前英汉语形合和意合研究中的几个重要问题。作者认为:"hypotaxis"和"parataxis"不等于形合和意合,因此不宜作后者的对应词;英语重形合和汉语重意合的本质是各自不同的信息传递模式,英语是以形驭意,汉语是意定形随,因此不能把英语和汉语不同的构形问题和传意问题混淆在一起,而应从二者各自信息传递模式的角度来探讨英语重形合和汉语重意合的问题;应辩证地认识王力先生提出的西洋语法和汉语语法的硬道理和软道理,看到无论是英语还是汉语都既有"硬的"一面,也有"软的"一面。
徐静茜[8](1996)在《《香与香》句型描写》文中指出一、句型描写的意义 本文对中篇小说《香与香》全篇的句型作穷尽描写。 吕叔湘先生曾说,句型和动词,“这是语法研究中的第一号重要问题”。现代汉语的句型系统究竟是怎样的?应该用什么标准来分类?现代汉语的句子一般有多长?由几个语段组成?语段与表述是怎样的关系?语段与语段是如何联系的?这一系列的问题只有在掌握了大量的语料之后才能够回答。因此,从发掘和分析具体的语言资料入手,进行详细的描写与整理,通过纷纭复杂的语言现象找出规律,这是汉语句型研究的正确途径。
二、英语复合句的意合现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英语复合句的意合现象(论文提纲范文)
(1)意合形合的汉英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意合形合的定义 |
1.2.1 意合、形合的定义 |
1.2.2 本文对意合形合的界定 |
1.3 研究目标、要点、意义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要点 |
1.3.3 研究意义 |
第二章 意合形合研究综述 |
2.1 引言 |
2.2 意合形合的哲学思考 |
2.3 意合形合句法对比与翻译讨论 |
2.3.1 王力的对比分析 |
2.3.2 刘宓庆的对比研究 |
2.3.3 周志培的对比分析 |
2.3.4 对比与翻译讨论 |
2.4 篇章层面的探讨 |
2.5 汉语意合现象的研究 |
2.6 小结 |
第三章 意合形合研究的方法论 |
3.1 引言 |
3.2 意合形合研究的方法论 |
3.2.1 研究方法的哲学思考 |
3.2.2 方法论范畴探讨 |
3.3 意合形合的对比研究 |
3.3.1 比较语言学与对比语言学 |
3.3.2 国内对比研究的成就 |
3.3.3 对比研究:本文的必然选择 |
3.4 小结 |
第四章 意合形合的哲学背景 |
4.1 引言 |
4.2 中西方古代语言哲学思考 |
4.2.1 中国先秦时期语言哲学观 |
4.2.2 西方古典语言哲学观 |
4.2.3 语言哲学研究中的意合形合意识 |
4.3 思维模式与语言特征 |
4.3.1 整体与个体 |
4.3.2 悟性与理性 |
4.3.3 具象与抽象 |
4.4 思维与语言世界观 |
4.4.1 语言世界观问题 |
4.4.2 文字、思维和语言形式 |
4.5 中西古代语言中的意合形合研究 |
4.5.1 古汉语及其注疏中的意合研究 |
4.5.2 古英语及其研究中的形合特征 |
4.5.3 古英语及其形合特征 |
4.6 小结 |
第五章 意合形合词语对比分析 |
5.1 引言 |
5.2 汉英词语中的意合形合 |
5.2.1 汉语词语的意合特征 |
5.2.2 英语词语的形合手段 |
5.3 汉英词语的辩证分析 |
5.3.1 汉语词语的形合特征 |
5.3.2 其他语言对英语词语的影响 |
5.4 对比与翻译 |
5.4.1 对比分析与翻译研究 |
5.4.2 译文语言问题 |
5.5 小结 |
第六章 意合形合句子对比分析 |
6.1 汉英语言学家对句子的定义及其差异 |
6.2 汉英句子结构与意合形合 |
6.2.1 话题—说明与主语—谓语 |
6.2.2 树型与竹型 |
6.2.3 句子展开方式与意合形合 |
6.3 汉英句子构建基本原则 |
6.3.1 汉语句子的意合规律 |
6.3.2 英语句子的形合特征 |
6.4 汉英句子组织的辩证法 |
6.4.1 汉语的音韵与英语的语序 |
6.4.2 汉语的形合与英语的意合 |
6.5 句子翻译研究 |
6.5.1 汉语意合句英译原则 |
6.5.2 英语形合句汉译原则 |
6.6 小结 |
第七章 意合形合合成句的对比研究 |
7.1 汉英语言的合成句 |
7.1.1 相关定义 |
7.1.2 合成句中的若干问题讨论 |
7.2 汉英合成句与意合形合对比分析 |
7.2.1 汉语复句与英语并列复合句 |
7.2.2 汉语复句与英语主从复合句 |
7.3 两部巨著与意合形合 |
7.3.1 《中国文法要略》与汉语合成句研究 |
7.3.2 《当代英语语法》与英语合成句研究 |
7.3.3 两部著作中的本体研究 |
7.4 汉英语合成句的辩证思考 |
7.4.1 英语的意合句 |
7.4.2 汉语的复合句 |
7.4.3 汉语复合句的特点 |
7.5 关联词语位置的对比 |
7.5.1 英语关联词语位置相对稳定 |
7.5.2 汉语关联词语位置相对灵活 |
7.6 小结 |
第八章 篇章衔接与意合形合 |
8.1 引言 |
8.2 汉英语言篇章研究简述 |
8.2.1 国内篇章研究 |
8.2.2 西方篇章研究 |
8.2.3 国内篇章研究存在的问题 |
8.3 汉英篇章组织与意合形合 |
8.3.1 篇章组织基本模式 |
8.3.2 篇章组织差异分析 |
8.3.3 篇章组织与意合形合 |
8.4 汉英篇章衔接对比分析及辩证思考 |
8.4.1 照应 |
8.4.2 替代 |
8.4.3 省略 |
8.4.4 连接 |
8.4.5 词汇手段 |
8.5 小结 |
第九章 结论 |
附录 |
参考文献 |
后记 |
(4)基于语料库的《水浒传》沙博理英译本意合句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引言 |
1.英语的意合 |
2.研究方法设计 |
3.英语分词结构 |
3.1 常用现在分词的使用情况统计 |
3.2 常用过去分词的使用情况统计 |
3.3 结果讨论 |
4.意合句式产生的原因分析 |
4.1 语言迁移因素 |
4.2 译者文体因素 |
4.2.1 制度化层面的国家翻译实践 |
4.2.2 文化身份的选定 |
5.结论 |
(5)面向对外汉语教学的汉语和越南语并列连词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第一节 选题缘由 |
第二节 研究目的和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第三节 研究综述 |
一、汉语连词的本体研究概况 |
二、对外汉语教学方面的连词研究 |
三、基于语料库的研究方法及类型学特征考察 |
四、小结 |
第四节 研究范围和语料来源 |
一、研究范围 |
二、语料来源 |
第五节 研究方法和理论依据 |
一、研究方法 |
二、理论依据 |
第二章 汉越并列连词比较 |
第一节 汉语并列连词用法归纳 |
一、汉语并列连词“和”、“跟”、“与”、“及”、“以及”的用法归纳 |
二、汉语并列连词“和”、“跟”、“与”、“及”、“以及”的异同点归纳 |
第二节 越南语并列连词用法归纳及对比 |
一、越南语并列连词“và”、“v?i”、“cùng”、“cùng v?i”的用法归纳 |
二、越南语并列连词“và”、“v?i”、“cùng”、“cùng v?i”的对比 |
第三节 汉越并列连词对比 |
一、汉语和越南语并列连词类型特征对比 |
二、汉语和越南语并列连词连接语义关系对比 |
三、汉语和越南语并列连词隐现特征对比 |
四、汉语和越南语并列连词使用频率情况对比 |
五、汉语和越南语并列类连词兼类现象对比 |
第四节 汉越并列连词对应用法特征比较 |
一、汉越“和”类连词连接体词性成分情况比较 |
二、汉越“和”类连词连接动词性成分情况比较 |
三、汉越“和”类连词连接形容词性成分情况比较 |
四、汉越“和”类连词连接句子情况比较 |
第五节 汉越并列连词异同点归纳 |
一、汉越并列连词相同点 |
二、汉越并列连词不同点 |
第六节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中介语语料库的越南语母语者汉语并列连词使用情况分析 |
第一节 越南留学生汉语并列连词使用频率情况分析 |
一、连词“和”使用频率情况 |
二、连词“跟”使用频率情况 |
三、连词“与”使用频率情况 |
四、连词“及”、“以及”使用频率情况 |
五、小结 |
第二节 越南留学生汉语并列连词偏误情况分析 |
一、连词“和”偏误情况 |
二、连词“与”偏误情况 |
三、小结 |
第三节 越南学生汉语并列连词使用情况与已有结论对比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越南留学生汉语并列连词习得顺序考察 |
第一节 习得顺序标准的确定 |
第二节 越南留学生汉语并列连词习得顺序 |
一、越南学生习得汉语并列连词的习得顺序 |
二、越南学生习得汉语并列连词“和”各连接功能的习得顺序 |
第三节 越南留学生汉语并列连词习得顺序与已有结论对比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汉语并列连词的类型特征及其与偏误之间的关系 |
第一节 语言类型学相关理论 |
第二节 汉语并列连词的类型特征总结 |
一、汉越并列连词类型共性特征 |
二、汉语并列连词的类型个性特征 |
第三节 汉语并列连词的类型学特征与偏误之间的关系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对越汉语并列连词的教学建议 |
第一节 大纲和教材对汉语并列连词的处理情况 |
一、现有大纲对汉语并列连词的处理情况分析 |
二、现有教材对汉语连词的处理情况分析 |
第二节 针对汉语并列连词的教学建议 |
一、“和”的教学建议 |
二、“以及”、“及”的教学建议 |
第七章 结语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二节 研究不足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7)英汉语形合和意合研究中的几个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1.引言 |
2.形合和意合在英语里的对应词 |
3.对形合和意合的不同认识 |
4.英语重形合和汉语重意合的实质:两种信息传递模式 |
4.1 构形与传意的关系 |
4.2 英语的以形驭意 |
4.3 汉语的意定形随 |
5.硬道理与软道理 |
6.结语 |
四、英语复合句的意合现象(论文参考文献)
- [1]意合形合的汉英对比研究[D]. 郭富强. 华东师范大学, 2006(11)
- [2]英语复合句的意合现象[J]. 贾德霖. 山东外语教学, 1983(04)
- [3]英语复合句的意合现象[J]. 贾德霖. 外语教学, 1983(04)
- [4]基于语料库的《水浒传》沙博理英译本意合句式研究[J]. 任东升,马婷. 外语研究, 2015(01)
- [5]面向对外汉语教学的汉语和越南语并列连词对比研究[D]. 马海霞. 云南师范大学, 2019(01)
- [6]读贾德霖老师论著[J]. 沈三山. 镇江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3(03)
- [7]英汉语形合和意合研究中的几个问题[J]. 李靖民. 外语研究, 2012(02)
- [8]《香与香》句型描写[J]. 徐静茜. 湖州师专学报, 199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