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羊毛理化性能研究的若干情况

国外羊毛理化性能研究的若干情况

一、国外羊毛理化性能研究的一些情况(论文文献综述)

郭龙龙[1](2021)在《基于理化改性的生土材料性能提升试验研究》文中认为生土建筑由于造价低廉、冬暖夏凉、资源能耗低以及环境友好等优势作为我国村镇地区居住建筑的重要传统形式将长期存在。针对生土材料强度低且以水泥、粉煤灰等材料为主的改性方式破坏了生土可再生性的问题,提出基于归田性的理化改性方案,其“归田性”指对环境无污染的废弃改性生土可二次回归农田并继续用于农业种植,实现资源再利用。本文将围绕基于归田性的生土材料理化改性技术方案展开研究,结合改性方案对生土砌体力学性能、生土墙体抗震性能的提升效果及抗压本构关系进行分析。主要工作及结论如下:(1)为提升生土材料的抗压、抗折强度,采用无毒、无害的改性材料进行理化改性正交试验研究,结合微观检测对改性机理进行探讨。经研究得到改性最优配比:水玻璃为0.8%,钾明矾为0.4%,尿素为1.2%,可再分散性乳胶粉为2%,秸秆为0.4%,减水剂为1%。改性最优配合比下试块的抗折强度是1.77MPa,提高40.4%,抗压强度是5.12MPa,提高50.1%,其强度相当于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MU5的强度。生土材料强度的提升主要是由于改性材料与土壤之间物理化学的综合作用,形成由硅酸盐类胶凝物和结晶体支撑的土壤骨架结构,从而宏观上表现为生土材料强度的提高。(2)为研究该改性方案下改性土壤的可归田性,通过检测机构对土壤的主控有益、有害指标检测和种植性试验的对比分析,各项数据表明:本改性技术方案不会破坏土壤结构,改性土壤各项主控有益指标基本符合绿化种植技术标准,各项有害指标均在合理范围,而在改性土占0%、50%、100%的种植试验中,10d后各土壤配比下作物的出苗时间、出苗率和植株高度相近,说明可以实现改性土壤的无害化归田种植。(3)通过对比改性砌体、素土砌体的抗压试验和沿通缝抗剪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素土坯砖砌体与改性土坯砖砌体的抗压强度结果分别是0.874MPa和1.077MPa,改性后砌体的抗压强度提升了23.2%,同时改性砌体的破坏位移比素土砌体整体有所提升,即改性砌体的延性有所改善;素土砌体和改性生土砌体沿通缝抗剪强度分别为0.0291MPa、0.0341MPa,改性后砌体的抗剪强度提升了17.18%,说明材料改性方案对于提升生土砌体的力学性能具有较好的效果。(4)通过对改性生土墙和素土生土墙的拟静力试验,从两片墙体的试验现象、破坏形态、滞回曲线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改性生土墙和素土生土墙在整个过程中试验现象比较相似,最后都形成贯穿斜裂缝发生剪切破坏;改性生土墙在峰值荷载和极限荷载特征点分别比素土墙提高了19.7%、15.7%,改性后墙体的承载力有所提升,并且各荷载特征点的延性和耗能也有一定的改善,说明材料改性方案对于提升生土墙体的抗震性能具有较好的效果。(5)为建立符合生土材料特点且具有一定应用性的生土本构方程,通过不同工况下生土材料的单轴受压试验以及国内外现有生土材料本构方程的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生土材料受压状态下应力-应变曲线的重要特征表现为曲线存在初始下凹段,修正建立的本构方程通过参数的变化,可实现对本试验和其他研究者试验曲线的较好拟合;根据生土材料强度与本构方程参数之间的关系,建立不同强度区间下生土材料本构方程的建议公式,初步形成生土材料本构关系数据库。

郭荣[2](2021)在《舍饲和放牧模式对阿尔巴斯绒山羊肉品质及脂肪、蛋白质代谢相关指标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为了比较研究舍饲和放牧两种不同模式对阿尔巴斯绒山羊肉品质及血清脂肪、蛋白质代谢相关指标的影响,试验选取体重相近,健康状态良好的2岁龄左右阿尔巴斯绒山羊60只,公母各半,分为舍饲和放牧组,每组30只。试验为期一年,舍饲组定期定量饲喂草料;放牧组按常规固定方法放牧。每月月末进行颈静脉采血,分离血清,试验期结束时,随机选取舍饲组和放牧组各6只,公母各半,按照少数民族屠宰法屠宰。分别取右肢股四头肌、背最长肌、臂三头肌、股二头肌等肉样保存备用。采用嫩度仪、气相色谱仪、全自动氨基酸分析仪、生化分析仪等检测肌肉理化性质,组织学性状,血清脂肪、蛋白质代谢相关指标含量变化。其结果如下:(1)舍饲和放牧模式可对阿尔巴斯绒山羊屠宰性能及常规成分产生影响。舍饲组熟肉率、粗脂肪含量高于放牧组,失水率、水分含量、粗蛋白质含量低于放牧组,但都无显着影响(P>0.05);放牧组剪切力极显着高于舍饲组(P<0.05)。(2)舍饲和放牧模式可对阿尔巴斯绒山羊脂肪酸、氨基酸组成产生影响。舍饲组饱和脂肪酸含量占比高于放牧组,单不饱和脂肪酸、多不饱和脂肪酸、n-3多不饱和脂肪酸、n-6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占比均低于放牧组,n-3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占比显着低于放牧组(P<0.05)。γ-亚麻酸放牧组极显着高于舍饲组(P<0.01),花生四烯酸、二十碳五烯酸显着高于舍饲组(P<0.05)。放牧组总氨基酸、必需氨基酸、非必需氨基酸、总鲜味氨基酸含量均高于舍饲组,差异不显着(P>0.05)。(3)舍饲和放牧模式可对阿尔巴斯绒山羊肌肉组织学性状产生影响。相较舍饲组,放牧组肌纤维直径、单根肌纤维横截面积都较小,但差异均不显着(P>0.05)。(4)舍饲和放牧模式可对阿尔巴斯绒山羊血清脂肪、蛋白质代谢相关指标产生影响。舍饲组甘油三酯含量始终高于放牧组,5月份极显着高于放牧组(P<0.01);血清总胆固醇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变化相似,1月份、2月份、3月份放牧组高于舍饲组,4月份、5月份、6月份低于舍饲组。血清总胆固醇含量3月份有极显着差异(P<0.01),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2月份、5月份有显着差异(P<0.05),3月份、6月份有极显着差异(P<0.01);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差异不显着(P>0.05);血清总蛋白、白蛋白、尿素含量放牧组始终高于舍饲组。结果表明:先天的放牧条件使得阿尔巴斯绒山羊有着独特的肉质特性。其肉蛋白含量高,脂肪含量低,且脂肪酸、氨基酸等营养成分组成均衡,人体必需成分含量丰富。但不可否认的是,在干燥寒冷的冬季对放牧绒山羊进行补饲,对改善其机体代谢状态,提高肉质嫩度有益。

陆燕婷[3](2021)在《富含α-亚麻酸的中长碳链结构甘油三酯合成及精制工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长碳链结构甘油三酯(Medium and long chain triacylglycerols,MLCT)是一种甘油三酯骨架上同时存在中链脂肪酸和长链脂肪酸的功能脂质,通过人工合成制得,目前商业化的MLCT产品多为国外公司生产,合成原料之一多为大豆油,故产品的长链脂肪酸以n-6多不饱和脂肪酸为主,缺乏必须脂肪酸α-亚麻酸(Alpha-Linolenic acid,ALA)。为了使MLCT更好地满足人体营养需求,论文围绕富含ALA的MLCT制备和精制开展研究,探索出一套简单方便、实际生产操作性强的加工工艺。论文研究可以为MLCT产品的升级制造提供参考。主要研究内容如下:一、以中链脂肪酸甘油三酯和亚麻籽油为原料,采用甲醇钠催化化学酯交换法制备MLCT。测定了原料的主要质量指标,确保原料的质量合格,可用于MLCT的生产。在此基础上,优化了底物配比、催化剂添加量、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这四个重要的制备工艺参数,得到最佳制备条件为:底物配比60%(以亚麻籽油质量占底物总质量计),催化剂添加量0.3%,反应温度为60℃,反应15 min。该条件下进行放大实验制得产物,其MLCT含量为75.36%,甘油二酯(Diacylglycerols,DAG)含量为11.71%。二、建立多元回归模型,预测不同工艺参数所制备产品的主要质量指标。通过SPSS软件分析,发现产品的MLCT含量和DAG含量与底物配比、催化剂添加量、反应温度及反应时间这四个工艺参数之间存在多元非线性关系。对所得方程进行拟合优度检验和残差检验,结果显示MLCT含量和DAG含量的决定系数R2分别为0.914和0.933,F值分别为676.954和1119.7,大于F值在p=0.01和p=0.05水平的临界值,说明方程拟合良好。多元回归方程残差呈正态分布,满足方差齐性检验要求,符合独立性假设,通过残差检验,通过放大实验数据对模型进行验证,模型预测值和实际检测值差异较小,模型预测效果较好。三、测定比较酯交换制备反应前后样品的组成和理化指标。酯交换后的粗产品含有丰富的ALA,含量高达35.36%,超过许多其他油脂产品;微量伴随物减少,生育酚含量显着降低,甾醇含量没有显着变化。酸价升高至0.87 mg KOH/g,过氧化值未发生显着变化,未见脂肪酸显着氧化,氧化诱导时间在酯交换后得到了提升,从9.91 h提升至11.39 h。由此可见,化学酯交换反应改变了产品的理化性质和组成,酯交换粗产品的部分质量指标与药用产品标准间有一定差距。四、采用硅胶对酯交换粗产品进行精制,脱除中间副产物DAG并提高产品质量指标。硅胶吸附后,产品DAG含量、酸价和过氧化值虽有不同程度降低,但其DAG含量仍高达9.01%,酸价高达0.54 mg KOH/g,达不到药用产品标准。硅胶柱层析可更好地脱除粗产品中的DAG。以DAG脱除率和产品回收率为评价指标结合薄层层析和洗脱曲线,优化硅胶柱层析工艺参数,得到优化的工艺参数为:40 g柱层析硅胶,上样量为4g,洗脱剂为正己烷/无水乙醚(5:1),等梯度洗脱500 m L,洗脱流速为2.0 m L/min。该条件下,几乎可完全脱除粗产品中的DAG,使产品的DAG含量下降至0.07%,达到药用产品标准要求,且产品回收率达95%以上。进一步分析了精制前后样品的组成和理化指标,发现硅胶柱层析精制后,样品的酸价和过氧化值降至极低水平,分别为0.04mg KOH/g和0.00 g/100g;微量伴随物含量降低,其中,甾醇含量降低显着,生育酚略有降低。精制后产品的主要质量指标均达到了药用产品标准要求。综上所述,本研究成功探索得到了一套富含ALA的MLCT的制备和精制工艺,最终产品MLCT含量高达75%以上,ALA含量超过30%,酸价低,过氧化值低,DAG含量低,基本满足结构酯应用的标准要求,为新型MLCT产品的生产提供参考。

沈芳彬[4](2021)在《天然染料在羊绒色纺工艺中的应用及其产品开发》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天然染料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曾一直处于染料的主导地位,以其天然环保、可降解、功能性抗菌消炎作用等优势广泛应用于纺织产品的应用中。但随着科技的发展,合成染料的诞生逐渐替代了天然染料的地位,虽然其颜色丰富、染色过程稳定、染料重现性强可以弥补天然染料的很多不足,但是在人类长期服用其纺织产品时会出现过敏、慢性皮肤病等隐患并且造成大量的环境污染。同时考虑到天然染料提取、应用的成本较高,一般将其应用于高端产品,比如羊绒产品、母婴用品等,所以本课题将以羊绒为原料进行其天然染料的色纺产品开发。根据调研发现目前天然染料存在染色牢度低、染料色谱不齐、颜色色调偏灰的缺点,这将引起后续纺纱、织造以及服用过程中出现种种问题同时限制了颜色表达以及风格表达的设计。本文研究了不同染色条件对于红、黄、蓝代表天然染料的染色性能研究,以染色牢度以及颜色特征值作为评判指标综合考量得出三种代表染料的最佳染色工艺。同时将三原色代表染料分别进行染料两两复配以及色纺两两复配,在扩展了天然染料色谱的同时还实现了更多的色纺纱风格表达,为未来应用天然染料奠定了很好的基础。根据实验表明:影响天然染料最关键的三个因素分别是染液p H值、染料质量分数和反应温度。其中胭脂虫红的最佳染色工艺为染液p H为3-4,染液温度75℃,染料质量分数为6%o.w.f,时间50mins,浴比1:30。栀子黄和栀子蓝的最佳染色工艺为染液p H为4,染液温度75℃,染料质量分数为7.5%o.w.f,时间50mins,浴比1:30。同时媒染剂也可以给上染带来积极影响。胭脂虫红染色时,加入硫酸铜可将耐摩擦牢度、耐汗渍牢度提高1-2级同时对其红色光的表达产生了削弱,颜色变化较大;栀子黄染色时,加入硫酸亚铁可将耐皂洗牢度、耐汗溃牢度提高1-2级;栀子蓝染色时,加入媒染剂后耐汗渍牢度效果最明显。复配环节,通过红、黄、蓝三原色染料两两复配可实现邻近色的开发,可以基本组成天然染料色相环,并且从色牢度指标可以看到染后织物可进一步提高其染色牢度指标,对比羊绒针织品标准,可满足后续色纺以及服用要求。其中色纺复配中可比单色素染色牢度提高1-2级。同时经过混毛等后道纺纱工艺的加工,天然染羊绒色纺纱还可以呈现出有层次的变化,使整体达到朦胧并富有立体感,最后羊绒纤维的产品可以使得色彩表现性、色牢度、手感等达到最优。为多色彩、多风格表达的天然染羊绒色纺产品的未来提供了有价值的支撑。

杨明[5](2020)在《石墨烯处理对羊毛纤维物理性能的影响》文中指出在羊毛生产中,羊毛会经历梳理、洗毛、炭化等工艺,这些工艺会对羊毛纤维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导致羊毛纺织品品质降低。近年来,纳米材料中石墨烯因其自身的优异性能,在材料改性方面大放异彩。本文首先通过正交试验得到石墨烯附着于羊毛纤维的主要影响因素,再通过对羊毛纤维分别进行酸与碱处理,以模仿羊毛处理工艺中的一般过程,再利用偶联剂使石墨烯附着于无处理、酸处理与碱处理后羊毛纤维表面,得到无处理、酸处理、碱处理、石墨烯处理、酸+石墨烯处理与碱+石墨烯处理6种试验方案。研究石墨烯对羊毛纤维的表面结构与几项主要物理性能的影响。这对提高羊毛纤维自身品质与增加其自身功能多样性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对石墨烯处理后羊毛纤维的表面结构与几项主要物理性能做出如下研究:1.采用石墨烯对羊毛纤维处理时的水浴温度、水浴时长与烘干温度为影响石墨烯附着于羊毛纤维表面的主要因素,通过设计正交试验,测试出石墨烯对羊毛纤维主要物理性能(抗拉伸、耐磨擦)的影响指标,通过对试验结果进行直观分析与方差分析,结果表现为:三个影响羊毛纤维抗拉伸性能与耐摩擦性能的因素影响程度排序为:水浴温度>烘干温度>水浴时长。2.通过对6种试验方案的样品进行表面观察与表面元素分析,发现酸处理后羊毛纤维表面鳞片层轻微腐蚀,表面较平滑均匀;碱处理后羊毛鳞片层腐蚀较强烈,部分皮质层暴露,表面较粗糙;石墨烯在无处理、酸处理与碱处理后的羊毛纤维士均可以附着,附着后纤维表面C含量明显上升,在3种处理方案附着效果为:碱+石墨烯处理>石墨烯+无处理>酸+石墨烯处理。3.通过对6种试验方案的样品进行纤维抗拉伸性能单因素试验,结果表明:石墨烯处理对羊毛纤维的抗拉伸性能有提升效果,抗拉伸性能排序为:石墨烯+无处理>碱+石墨烯处理>酸+石墨烯处理,提升程度排序为:碱+石墨烯处理>石墨烯+无处理>酸+石墨烯处理。4.通过对6种试验方案的样品进行纤维耐摩擦性能单因素试验,结果表明:石墨烯处理对羊毛纤维的耐摩擦性能有提升效果,耐摩擦性能排序为:酸+石墨烯处理>石墨烯+无处理>碱+石墨烯处理,提升程度排序为:碱+石墨烯处理>石墨烯+无处理>酸+石墨烯处理。5.通过对6种试验方案的样品进行织物疏水性能单因素试验,结果表明:石墨烯处理羊毛织物疏水性能均有提升效果,疏水性能排序为:碱+石墨烯处理>石墨烯+无处理>酸+石墨烯处理,提升程度排序为碱+石墨烯处理>石墨烯+无处理>酸+石墨烯处理。6.通过对6种试验方案的样品进行纤维抗静电性能单因素试验,结果表明:石墨烯处理对羊毛纤维的抗静电性能均有提升效果,抗静电性能排序为:碱+石墨烯处理>石墨烯+无处理>酸+石墨烯处理,提升程度排序为碱+石墨烯处理>石墨烯+无处理>酸+石墨烯处理。

张明月[6](2020)在《羊毛角蛋白/丝胶/水性聚氨酯共混膜的制备及对重金属吸附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随着世界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工业化进程持续加快,大量可溶性化学物质被排放到水中,而这些化学物质造成了严重的水污染。其中,重金属污染是水污染中最为常见也是最应该引起重视的问题,因此,寻求一种可生物降解、成本低廉且性能良好的吸附重金属离子的材料和方法也成为当务之急。羊毛废弃物和丝胶废水都含有宝贵的天然蛋白质,从中提取羊毛角蛋白和丝胶蛋白,既可以保护环境又可以避免资源浪费。水性聚氨酯是一种机械性能优良且相容好的高分子材料,因此本文开发了一种羊毛角蛋白和丝胶蛋白与水性聚氨酯共混的膜材料,其可用于重金属离子的吸附,得到如下结论:首先,将羊毛角蛋白和丝胶蛋白与水性聚氨酯以不同比例进行共混,通过冷冻干燥法制备得到羊毛角蛋白/丝胶/水性聚氨酯共混膜,对其形貌结构、力学性能、紫外吸收能力、溶胀性等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羊毛角蛋白含量由0%增加到80%,共混膜β-折叠结构含量减少,α-螺旋结构含量明显增加,水性聚氨酯硬段含量基本不变,而软段含量有增加的趋势。表明羊毛角蛋白含量的增加使共混膜内含有更多的α-螺旋结构和软段结构。相应地,拉伸试验结果也表明α-螺旋和软段含量增加,而且共混膜的韧性显着增加,有利于重金属离子的吸附。其次,本文对羊毛角蛋白/丝胶/水性聚氨酯共混液进行了超声波改性,研究超声波处理时间对共混膜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超声波处理会影响蛋白质二级结构转变,诱导无规卷曲结构向β-折叠转变,能提升共混膜的力学性能。因此可以通过调控超声波作用时间来控制共混膜的性能。此外,超声波处理还能提高共混膜的紫外吸收能力以及耐水性。最后,以超声12min、共混比例为2:2:1的羊毛角蛋白/丝胶/水性聚氨酯共混膜对Cu2+、Cr6+进行吸附实验,分别研究了两种重金属离子吸附性能,包括吸附动力学、吸附等温线模型以及影响吸附的各种因素等。研究发现,对Cu2+、Cr6+均有很好的吸附能力,对Cu2+、Cr6+的最大吸附量可达到54.21和85.21mg/g。动力学研究表明拟二级动力学方程更适于共混膜对Cu2+和Cr6+的静态吸附。热力学研究表明Cu2+和Cr6+均符合Langmuir吸附等温模型,可认为单分子层吸附占优势。

苗爽[7](2020)在《天然染料姜黄对羊毛织物的泡沫染色及其固色整理研究》文中指出随着人们日常生活水准的迅速提升,人们对衣食住行的产品品质追求也愈来愈高,国民素质和环保观念也都在逐步加深。寻求一些纺织制品天然性的同时也逐渐关心运用于染料剂的兼容性问题,纺织工艺品对人类身体健康的损害及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已成为世界性重视的问题。天然染料的泡沫染色工艺,符合生态染整技术的理念,而且泡沫染色以及泡沫整理就是在绿色低碳环保理念下,应运而生的绿色生态染整技术。本课题将以天然染料姜黄为原料,通过正交方差分析以及单因素试验方法探究了汽蒸时间、染液PH值、发泡剂质量浓度、稳定剂质量浓度对泡沫上染羊毛织物效果的影响,并确定其最佳工艺条件为:在温度100℃的条件下进行汽蒸3min、染液浓度ph的稳定值调节为4、发泡剂质量浓度3g·L-1、稳定剂质量浓度1g·L-1,此时K/S值为7.84。泡沫染色后羊毛织物的性能测试显示,染色织物具有较好的匀染性,可证明泡沫法染色在姜黄染料的羊毛织物染色工艺上有较好的染色效果。为更好地达到提升天然姜黄染料的耐日晒和染色牢度的处理目的,进行对硝基苯胺的重氮化处理,使其与天然姜黄染料的母体之间发生偶合反应,从而更好地达到染料中引入电子基团的染色处理目的,通过正交染色实验的分析可以得出最佳的反应处理条件即重氮盐整理剂用量为浓度0.04mol/L,整理液PH值为4,浴比大约为1:20,反应时间约10min,染色处理效果最佳。将经过制备工艺完成的对硝基苯胺重氮盐泡沫整理剂以耐晒固色泡沫整理的方式直接施加于染色羊毛织物的表面。实验确定最优工艺条件为:泡沫整理剂的用量为50%,发泡剂的用量为6%,焙烘的温度120℃,焙烘的时间每次为5min,在此条件下羊毛织物耐晒后的色牢度明显有所改善。通过扫描电镜(SEM)、红外光谱(FT-IR)、抗紫外辐射性能的测试、耐摩擦织物色牢度的测试、耐水洗织物色牢度测试色牢度的测试以及织物耐日晒色牢度的测试对织物在泡沫整理前后染色过程下羊毛织物的色牢度进行了表征。得出结论:根据红外图谱分析观察结果得到在1444.66cm-1处出现了-N=N-伸缩振动峰,1257.20cm-1处出现-NO2对称伸缩振动峰,说明成功了接入泡沫整理剂的反应基团。泡沫整理后的羊毛织物色牢度明显有所改善,特别重要的是织物耐晒色牢度进一步提高至2-3级,还说明织物具备了抗紫外功能。

张亮亮[8](2020)在《动车组外表面清洗剂配方的设计与改进》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的高速铁路的快速的发展,高效、安全、环保的高铁动车外表面专用清洗剂的需求量持续快速增长。高铁动车外表面清洗剂的主要成分是表面活性剂、溶剂或水溶助长剂、清洗助剂、缓蚀剂等。开发高铁动车外表面中性专用清洗剂,研究清洗剂的清洗力、金属腐蚀性、储存稳定性及漆膜表面性能影响等,具有理论和实际意义。本论文通过乳化实验、接触角实验、起泡(消泡)实验以及去污力实验等,进行了配方中所用的表面活性剂及清洗助剂的初选。通过溶剂与表面活性剂相容性实验和油污在溶剂中的溶解实验,完成了对配方中溶剂的初选。通过各组分用量的正交实验,得到了该清洗剂的初始配方A。该配方采用3%AEb和4%13a作为表面活性剂、3%柠檬酸等作为清洗助剂,10%醇醚E4作为溶剂,并且采用1%苯并三氮唑(BTA)、1%苯甲酸钠(SB)和5%三乙醇胺(TEOA)的混合物作为缓蚀剂。针对高铁动车外表面清洗剂的特殊应用需求,本文开发了四种改进的洗涤剂配方。在初始配方A中加入3%过碳酸钠获得改进配方B1,可有效清除车体表面顽固性污垢;添加2%BTA,12%TEOA,2%亚油酸,3%铝缓蚀剂(CIA),3%防锈剂C获得配方B2,可显着降低金属腐蚀性,适于高温清洗场所;通过控制配方A中BTA浓度不超过0.5%,或者在配方中加入适量的二甲苯磺酸钠(SXS)获得配方B3,清洗剂可在60℃条件下保持不发生分层和沉淀,改善高温稳定性;在初始配方A中加入0.25%嵌段聚醚L61,制备了低泡清洗剂配方B4,减少了清洗过程产生的泡沫量。研究结果表明,本论文得到的初始配方A和四种改进配方B1、B2、B3、B4均满足《动车组外表面清洗剂》(Q/CR 468-2015)标准的要求。改进后的配方在清洗能力(配方B1)、耐高温腐蚀性(配方B2)、高温稳定性(配方B3)或低泡沫清洗(配方B4)等方面分别表现出较好的特殊应用性能。

傅科杰[9](2020)在《基于色谱技术的纺织服装残留小分子有机溶剂高效检测与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服装在穿着时会与皮肤直接接触,服装中存在的化学物质在穿着时会使人体有化学暴露的风险。开发高效分析方法对纺织工业控制污染物以及消费者在使用中可能会暴露的有害化合物进行检测与危害性评估,同时为纺织服装商品的进出口和检验检疫提供防控技术,具有重要的现实和战略意义。本研究以纺织品中小分子溶剂残留的检测与防控为研究目标,选择纺织生产中具代表性的酯类、酰胺类、甘醇类以及烯烃类广谱小分子溶剂的代表性化合物为目标物,以色谱法检测技术为支撑,以实现纺织品生产和使用过程中有害残留检控为出发点,开展纺织品中小分子溶剂的残留检测与控制研究。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1.建立了纺织品中富马酸二甲酯残留的定量检测方法。以乙酸乙酯为提取剂,在优化的超声波提取工艺参数和超临界二氧化碳(SC-CO2)萃取条件下提取织物中的富马酸二甲酯。以SIM选择离子(特征离子m/z 113)进行定性,外标法定量,目标物在0.1-20 mg/L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9),方法的添加回收率在85%~95%之间,RSD为2.8%~6.5%,方法的最低检出限为0.01mg/kg。2.探索建立了纺织品中酰胺类小分子溶剂残留的检测分析方法。采用超纯水机械振荡法提取、反相液相色谱-紫外检测器法(RP-HPLC法)分析与乙酸乙酯提取、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分析两种方法测定了生态纺织品中二甲基甲酰胺(DMFa)、二甲基乙酰胺(DMAc)和N-甲基吡咯烷酮(NMP)3种有机残余溶剂的方法。同时采用了 Accuracy profile理论方法对优化方法进行了验证,并对方法的不确定度进行了评估。建立了超纯水机械振荡提取RP-HPLC检测方法,对DMFa、DMAc与NMP的检出限分别为3.7、9.3和8.7 mg/kg;建立的GC-MS检测方法对样品中DMFa、DMAc和NMP的检出限为5.0~8.4mg/kg。开发的两种检测方法具有较高的测量准确性和精密性,灵敏度高,能满足REACH法规中SVHC限用物质清单对这三种物质的检测限量要求。3.建立了简便、快速地测定生态纺织品中乙二醇单甲醚(EGME)、乙二醇单乙醚(EGEE)、乙二醇甲醚乙酸酯(EMA)、乙二醇乙醚醋酸酯(EGEA)、二乙二醇二甲醚(DEGDME)和三甘醇二甲醚(TEGDME)六种有机残余溶剂的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GC-MS)。结果表明,本方法对6种目标物定量的线性范围为0.5~10.0 mg/L,回收率在90%~107%之间,样品检出限为3.4~5.6 mg/kg,满足商业检测要求。4.建立了 SC-CO2与超声提取干洗后衣物中残留PCE的前处理条件,确立了 GC-MS检测四氯乙烯的定性定量方法。方法对常规纺织品的检出限值为0.9 mg/kg,毛皮服装的检出限为3.0 mg/kg,方法的精密度、回收率等参数满足检测要求。通过模拟开放环境,研究了干洗后的各类服装材质中四氯乙烯的释放情况,并进行了负指数函数建模。研究表明干洗后聚酯和皮革中四氯乙烯的残留量较高,丝和棉材料吸附能力较低。通过密闭环境中分析温度、湿度及材质对纺织品中四氯乙烯挥发的影响,发现影响干洗后四氯乙烯残留的最主要的因素是其纤维材质,而环境温度与湿度对其释放的影响较小。本研究的创新点在于:(1)研究建立了 4种不同分子结构类型的小分子溶剂的检测方法,建立的方法灵敏度和准确性高,能满足准确快速地高效同时测定多种目前国内外技术法规中限用化学物质;(2)研究了服装干洗剂四氯乙烯在服装材料的残留与挥发特性。通过模拟服装实际存放环境实验分析了环境风速、环境温度、环境湿度以及服装纤维材料对四氯乙烯的挥发和残留的影响研究,发现影响干洗后四氯乙烯残留的最主要的因素是其纤维材质,而环境温度与湿度对其释放的影响较小。(3)将超临界CO2萃取技术高效应用于纺织服装材料中小分子溶剂残留的提取。通过优化超临界CO2萃取的工艺参数如夹带剂的选择、萃取压力、萃取温度、萃取时间和CO2流速等条件,引入了响应曲面法对各个参数的交互作用进行评价,研究和数据处理方法可为其他小分子化合物的超临界CO2萃取提取和分析提供借鉴。

弓亢[10](2020)在《樟树叶天然染料的提取及纺织品染色和功能整理研究》文中提出樟树作为一种常青树,在我国分布广泛且数量众多,资源丰富,易于养护,种植成本较低,对生长环境要求低,并且还有着很好的应用价值和附加价值。使用樟树叶天然染料对不同类型的纺织品进行染色,不仅可以使纺织品呈现出缤纷美丽的色彩,有效利用了绿色废弃品,同时还可以减少填埋焚烧落叶等污染环境的行为,非常契合现代人所追求的绿色环保的理念。作为合成染料的部分替代或补充,使用天然染料开发一些高附加值的纺织品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本研究针对不同生长状态的樟树叶,结合其天然特性系统的探究樟树叶天然染料的提取及染色工艺和其功能性应用,为樟树叶天然染料在纺织工业上的广泛运用提供参考。主要的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使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分析(FTIR)对樟树叶的结构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樟树叶中含有丰富的多酚类化合物。当叶片颜色随着叶片成熟而从绿色变成红色时,叶绿素含量下降,同时花青素含量增加,所以成熟红叶中含有高浓度的花青素。而当叶片开始衰老直至从树上掉落时,叶片中的花青素合成会逐渐变慢,此时叶片颜色会变成棕色。使用水浴和超声两种方法在乙醇、醋酸、碳酸钠和纤维素酶四种不同的提取溶剂中提取三种不同生长状态的樟树叶(红叶、绿叶和枯叶),通过测试色素的吸光度来对提取溶剂进行筛选,结果表明乙醇、醋酸和碳酸钠都是提取樟树叶片天然色素的有效溶剂。水浴提取时使用无水乙醇提取绿叶效果最好,使用醋酸提取红叶效果最好,而枯叶则是使用碳酸钠和醋酸提取效果较好。超声提取在大多数情况下比传统的水浴提取效果更好,并且超声40kHz比80kHz更有效。使用提取出来的樟树叶染料对羊毛和蚕丝织物上染,染色织物耐光测试、耐洗测试和储存实验表明,织物经测试后颜色深度(K/S值)基本保持不变或表现出增强。光照和pH值可以诱导增色效应产生,原因是樟树叶化学结构中含有丰富的酚羟基。与未染色的织物相比,樟树叶天然染料染色后的织物抗紫外性能均得到很大提升。(2)以樟树红叶为提取对象,分别改变提取过程中提取液的pH值、提取时间、提取温度以及超声频率,使用去离子水对樟树红叶进行水浴和超声提取,对樟树红叶提取液进行稳定性测试,然后通过测试色素的吸光度来对提取工艺进行研究和优化。吸光度测试结果表明,提取pH值3、提取温度90℃及提取时间100min时提取效果最好,超声80kHz比60kHz和100kHz更有效。樟树红叶提取液耐酸碱稳定性较差,金属离子稳定性一般,高温稳定性好,在10h范围内耐光照稳定性较好。使用樟树红叶染料上染羊毛纤维,对染色前后的羊毛纤维进行电镜扫描观察、热失重分析和傅里叶变换红外分析,结果表明水浴染色的羊毛纤维表面结构没有明显变化,超声染色的羊毛纤维一些鳞片张角增大,表面结构受到轻微破坏。染色后羊毛纤维初始分解温度会略微升高,即热稳定性略有提高。通过FTIR光谱分析可知与未染色羊毛相比,染色的羊毛纤维呈现出更高的吸收强度。(3)使用樟树红叶提取液为染料,分别改变染色过程中染液浓度、染液pH值、染色时间、染色温度以及超声频率,对羊毛纤维上染。通过测试染色后羊毛的颜色深度(K/S值)和L*a*b*值对染色工艺进行对比优化,结果表明染料浓度50%o.w.f.、染色pH值3、染色温度90℃及染色时间100min时上染效果最好,超声100kHz比60kHz和80kHz更有效。通过拟合上染速率曲线研究了樟树红叶染料上染羊毛纤维的染色动力学,结果表明上染速率曲线符合准二级模型,随着温度升高,染料分子在染液中的热运动加强,初始吸附速率增高,半染时间也逐渐缩短,同等温度下超声染色时羊毛对染料的吸附效果更好。使用不同的天然媒染剂和金属媒染剂对羊毛进行预媒染后染色,通过测试染色后羊毛的颜色深度(K/S值)、亮度和色牢度分析媒染剂的效果,结果表明使用金属媒染剂和天然媒染剂预媒染的羊毛颜色深度(K/S值)均大大高于直接染色的羊毛,并且染色羊毛的颜色深度(K/S值)随着天然媒染剂浓度的增加也逐渐增大。与金属媒染剂相比,一些天然媒染剂对染色羊毛颜色深度(K/S值)、亮度及色牢度的提升效果不相上下甚至更好。(4)使用樟树红叶染料分别对未媒染和硫酸亚铁预媒染的羊毛织物进行5次循环染色,测试每个染色周期后染液的吸光度、羊毛织物样品的颜色深度(K/S值)、L*a*b*值、耐洗色牢度、抗紫外性能和抗氧化性能。测试结果表明染色羊毛织物的颜色深度(K/S值)及染液的吸光度会随着染色循环次数的增加而降低,但是下降幅度较小,总体仍保持一个较为平衡的数值。所有染色样品a*和b*值均为正值且相差不大,呈现相近的色调。染液的循环使用对染色织物的耐洗性能几乎没有影响,所有染色样品的耐洗性能和抗紫外性能都很好。使用硫酸亚铁预媒染的样品比未媒染的样品抗紫外性能更强,但是未媒染的羊毛样品在五次循环染色后均呈现出很高的自由基清除率,具有优异的抗氧化性能。

二、国外羊毛理化性能研究的一些情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国外羊毛理化性能研究的一些情况(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理化改性的生土材料性能提升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改性技术方案提出
    1.4 本文主要的研究内容
第二章 生土材料改性方案及归田性研究
    2.1 生土材料基本性质
    2.2 生土材料理化改性技术方案
    2.3 理化改性机理分析
    2.4 改性土归田性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改性生土砌体力学性能试验研究
    3.1 土坯砌块基本力学性能试验
    3.2 土坯砖砌体抗压试验
    3.3 土坯砌体抗剪试验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改性生土墙体的拟静力试验研究
    4.1 试件设计与制作
    4.2 试验加载装置与加载制度
    4.3 试验结果与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生土材料单轴受压本构关系研究
    5.1 生土材料单轴受压试验
    5.2 试验过程及结果分析
    5.3 生土材料单轴受压本构关系
    5.4 生土材料本构数据库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工作及结论
    6.2 主要创新点
    6.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附件

(2)舍饲和放牧模式对阿尔巴斯绒山羊肉品质及脂肪、蛋白质代谢相关指标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羊养殖业现状
        1.2.1 国外羊养殖业现状
        1.2.2 国内羊养殖业现状
    1.3 羊肉品质的评定指标及其影响因素
        1.3.1 肌肉理化性状
        1.3.2 肌肉组织学性状
    1.4 血清脂肪、蛋白质代谢相关指标
    1.5 本试验研究目的及意义
2 试验一 舍饲和放牧模式对阿尔巴斯绒山羊屠宰性能及肌肉理化性状的影响
    2.1 试验材料
        2.1.1 试验动物
        2.1.2 主要仪器
        2.1.3 主要试剂
    2.2 试验方法
        2.2.1 试验设计
        2.2.2 样品采集
        2.2.3 指标测定及方法
        2.2.4 数据的统计分析
    2.3 结果与分析
        2.3.1 舍饲和放牧模式对屠宰性能的影响
        2.3.2 舍饲和放牧模式对理化性状的影响
        2.3.3 舍饲和放牧模式对肌肉常规成分的影响
        2.3.4 舍饲和放牧模式对脂肪酸的影响
        2.3.5 舍饲和放牧模式对氨基酸的影响
    2.4 讨论
    2.5 小结
3 试验二 舍饲和放牧模式对阿尔巴斯绒山羊肌肉组织学性状的影响
    3.1 试验材料
        3.1.1 试验动物
        3.1.2 主要仪器
        3.1.3 主要试剂
    3.2 试验方法
        3.2.1 试验设计
        3.2.2 样品采集
        3.2.3 指标测定及方法
        3.2.4 数据的统计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舍饲和放牧模式对肌纤维直径的影响
        3.3.2 舍饲和放牧模式对单根肌纤维横截面积的影响
    3.4 讨论
    3.5 小结
4 试验三 舍饲和放牧模式对阿尔巴斯绒山羊血清中脂肪、蛋白质代谢相关指标的影响
    4.1 试验材料
        4.1.1 试验动物
        4.1.2 主要仪器和试剂
    4.2 试验方法
        4.2.1 试验设计
        4.2.2 样品采集
        4.2.3 指标测定及方法
        4.2.4 数据的统计分析
    4.3 结果与分析
        4.3.1 舍饲和放牧模式对血清脂肪代谢指标的影响
        4.3.2 舍饲和放牧模式对血清蛋白质代谢指标的影响
    4.4 讨论
    4.5 小结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3)富含α-亚麻酸的中长碳链结构甘油三酯合成及精制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1 绪论
    1.1 中长碳链结构甘油三酯(MLCT)
        1.1.1 中长碳链结构甘油三酯的特点
        1.1.2 中长碳链结构甘油三酯商业产品
        1.1.3 中长碳链结构甘油三酯相关质量标准
    1.2 α-亚麻酸(ALA)
    1.3 中长碳链结构甘油三酯的合成方法
        1.3.1 化学催化法
        1.3.2 生物酶催化法
    1.4 中长碳链结构甘油三酯的精制方法
        1.4.1 分子蒸馏法
        1.4.2 硅胶吸附法
        1.4.3 硅胶柱层析法
        1.4.4 溶剂结晶法
    1.5 本论文的立题依据与主要研究内容
        1.5.1 立题依据
        1.5.2 主要研究内容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主要材料与试剂
        2.1.2 主要仪器设备
    2.2 实验方法
        2.2.1 化学酯交换法合成MLCT
        2.2.2 硅胶精制
        2.2.3 脂肪酸组成及sn-2 位脂肪酸组成测定
        2.2.4 甘油三酯组成及MLCT含量计算
        2.2.5 甘油酯组成测定
        2.2.6 微量伴随物含量及氧化诱导时间测定
        2.2.7 甘油三酯构型鉴定
        2.2.8 理化指标的测定
        2.2.9 数据分析
3 结果与讨论
    3.1 富含α-亚麻酸MLCT的化学酯交换合成工艺优化
        3.1.1 合成原料质量指标
        3.1.2 底物配比的优化
        3.1.3 催化剂添加量的优化
        3.1.4 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的优化
    3.2 多元回归模型预测化学法合成MLCT的质量指标
        3.2.1 多元非线性回归模型的建立
        3.2.2 多元非线性回归模型验证
    3.3 酯交换前后产物组成及理化指标
        3.3.1 脂肪酸组成
        3.3.2 甘油酯组成
        3.3.3 微量伴随物含量
        3.3.4 酸价及过氧化值
        3.3.5 氧化稳定性
    3.4 化学法合成MLCT的硅胶精制
        3.4.1 硅胶吸附精制
        3.4.2 硅胶柱层析精制的优化
    3.5 精制前后产物组成及理化指标
        3.5.1 脂肪酸组成
        3.5.2 甘油酯组成
        3.5.3 甘油三酯组成
        3.5.4 微量伴随物含量
        3.5.5 主要理化指标
        3.5.6 氧化稳定性
主要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成果

(4)天然染料在羊绒色纺工艺中的应用及其产品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羊绒成分及结构
        1.1.1 羊绒纤维的化学结构
        1.1.2 羊绒纤维的形态结构
    1.2 羊绒纤维的上染机理
        1.2.1 羊绒纤维对染色的作用
        1.2.2 天然染料上染羊绒纤维的染色过程
        1.2.3 染色对羊绒纤维的影响
    1.3 天然染料的发展历史
    1.4 天然染料的来源与分类
        1.4.1 天然染料的来源
        1.4.2 天然染料的分类
        1.4.3 天然染料的染色方法
    1.5 天然染料存在的问题
        1.5.1 天然染料供应问题
        1.5.2 天然染料稳定性问题
        1.5.3 天然染料应用问题
        1.5.4 国内主打天然染料的品牌问题
    1.6 天然染料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1.6.1 天然染料国内研究现状
        1.6.2 天然染料国外研究现状
    1.7 染料介绍
        1.7.1 栀子染料
        1.7.2 胭脂虫红染料
    1.8 色纺纱在羊绒产品中的应用
        1.8.1 色纺纱的背景和定义
        1.8.2 色纺纱结合天然染料的优点概述
    1.9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和创新
2 单一色素上染羊绒纤维的染色性能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内容
        2.2.1 实验仪器与材料
        2.2.2 实验方法
        2.2.3 染色效果的测试和评价
    2.3 栀子蓝色素对羊绒纤维的染色
        2.3.1 染色工艺条件的优化
        2.3.2 染色工艺条件的优化——单因素试验
        2.3.3 直接染色与媒染染色对比分析
    2.4 栀子黄色素对羊绒纤维的染色
        2.4.1 染色工艺条件的优化——单因素试验
        2.4.2 直接染色与媒染染色对比分析
    2.5 胭脂虫红色素对羊绒纤维的染色
        2.5.1 染色工艺条件的优化——单因素试验
        2.5.2 直接染色与媒染染色对比分析
3 染液复配上染羊绒纤维的性能研究
    3.1 复配染料比例对染色效果的探究
    3.2 复配染料染色羊绒织物的色牢度
    3.3 本章小结
4 色纺复配羊绒织物的性能研究
    4.1 复配染色纤维用量对织物效果的探究
    4.2 色纺复配羊绒织物的色牢度
    4.3 本章小结
5 全文总结
    5.1 总结
        5.1.1 关于栀子蓝色素上染羊绒纤维的性能探究
        5.1.2 关于栀子黄色素上染羊绒纤维的性能探究
        5.1.3 关于胭脂虫红色素上染羊绒纤维的性能探究
        5.1.4 关于染料复配和色纺复配对于羊绒色纺产品的开发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5)石墨烯处理对羊毛纤维物理性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石墨烯应用于纺织品的研究现状
        1.2.1 对纺织品抗拉伸性方面的改性
        1.2.2 对纺织品耐磨性方面的改性
        1.2.3 对纺织品疏水性方面的改性
        1.2.4 对纺织品抗静电方面的改性
    1.3 存在的主要问题和研究目的
        1.3.1 存在的主要问题
        1.3.2 研究目的
    1.4 研究的内容及研究的思路
        1.4.1 研究的主要内容
        1.4.2 研究思路
2 试验材料与分析方法
    2.1 羊毛与石墨烯的概述
        2.1.1 羊毛纤维与石墨烯的化学结构
        2.1.2 羊毛纤维与石墨烯的物理性能
        2.1.3 羊毛纤维表面石墨烯层的制备
    2.2 试验原料
    2.3 试验试剂与仪器
        2.3.1 石墨烯悬浮液的制备
    2.4 性能评价测试
        2.4.1 单纤维抗拉伸性能测试
        2.4.2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纤维表面形态
        2.4.3 X-射线能谱(SEM-EDS)分析
        2.4.4 羊毛束纤维耐摩擦性能分析
        2.4.5 织物疏水性能分析
        2.4.6 纤维比电阻试验分析
3 石墨烯附着羊毛纤维的主要影响因素
    3.1 正交试验设计
        3.1.1 试验设计与安排
        3.1.2 指标测定
        3.1.3 分析方法
    3.2 石墨烯处理对羊毛抗拉伸性能影响的结果与分析
        3.2.1 石墨烯处理对羊毛纤维抗拉伸性能影响的结果
        3.2.2 对试验结果的直观分析
        3.2.3 对试验结果的方差分析
    3.3 石墨烯处理对羊毛耐摩擦性能影响的结果与分析
        3.3.1 石墨烯处理对羊毛纤维耐摩擦性能影响的结果
        3.3.2 对试验结果的直观分析
        3.3.3 对试验结果的方差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扫描电镜(SEM)观察不同处理羊毛纤维
    4.1 羊毛纤维的不同处理过程
        4.1.1 石墨烯对羊毛纤维改性
        4.1.2 其他处理方法
    4.2 扫描电镜下观察不同处理对羊毛纤维的影响
    4.3 X-射线能谱(SEM-EDS)对不同处理后羊毛纤维表面元素分析
        4.3.1 X-射线能谱分析酸碱处理对羊毛纤维表面元素的影响
        4.3.2 X-射线能谱分析石墨烯对不同处理后羊毛纤维表面元素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5 石墨烯处理对羊毛物理性能的影响及分析
    5.1 石墨烯对羊毛纤维抗拉伸性能的影响及分析
        5.1.1 不同处理对羊毛纤维拉伸性能的影响
        5.1.2 石墨烯处理对羊毛纤维内部应力的影响
    5.2 石墨烯对羊毛纤维耐摩擦性能的影响及分析
    5.3 石墨烯对羊毛纤维疏水性能的影响及分析
    5.4 石墨烯对羊毛纤维抗静电性能的影响及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6)羊毛角蛋白/丝胶/水性聚氨酯共混膜的制备及对重金属吸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水性聚氨酯概述
    1.2 羊毛角蛋白概述
    1.3 丝胶蛋白概述
    1.4 聚合物共混的研究与应用
    1.5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第2章 羊毛角蛋白/丝胶/水性聚氨酯共混膜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2.1 实验部分
    2.2 结果与讨论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超声波调控羊毛角蛋白/丝胶/水性聚氨酯共混膜改性
    3.1 实验部分
    3.2 结果与讨论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羊毛角蛋白/丝胶/水性聚氨酯共混膜对重金属离子的吸附研究
    4.1 实验部分
    4.2 结果与讨论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7)天然染料姜黄对羊毛织物的泡沫染色及其固色整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羊毛纤维结构简述
    1.3 天然染料分类简述
        1.3.1 按来源的分类
        1.3.2 按化学结构的分类
        1.3.3 按应用的分类
    1.4 泡沫染色上染机理简述
    1.5 耐晒固色机理简述
    1.6 本课题的内容及意义
    1.7 本课题创新点
第二章 天然姜黄泡沫染色羊毛织物的工艺研究
    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2.2 实验仪器
    2.3 实验方法及步骤
        2.3.1 实验方法
        2.3.2 实验原理
    2.4 染色效果测定方法
        2.4.1 K/S测试
        2.4.2 染色匀染性测试
        2.4.3 耐摩擦色牢度测试
        2.4.4 耐皂洗色牢度测试
        2.4.5 断裂强力测试
        2.4.6 日晒牢度测试
        2.4.7 SEM分析测试
    2.5 结果与讨论
        2.5.1 正交实验分析
        2.5.2 单因素实验
        2.5.2.1 染液 PH 值对上染效果的影响
        2.5.2.2 汽蒸时间对上染效果的影响
        2.5.2.3 发泡剂质量浓度对上染效果的影响
        2.5.2.4 稳定剂质量浓度对上染效果的影响
        2.5.3 泡沫染色织物相关性能的测试
        2.5.3.1 匀染性及染色牢度测试
        2.5.3.2 断裂强力测试
        2.5.4 泡沫染色前后织物表面形态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天然姜黄的固色泡沫整理
    3.1 实验材料与试剂
    3.2 实验仪器
    3.3 实验方法及步骤
        3.3.1 实验方法
        3.3.1.1 耐晒固色整理剂制备流程
        3.3.1.2 泡沫整理剂工艺流程
        3.3.2 实验原理
        3.3.2.1 耐晒固色整理剂反应机理
        3.3.2.2 泡沫整理工艺原理
    3.4 染色效果测定方法
        3.4.1 K/S值测试
        3.4.2 染色匀染性测试
        3.4.3 耐摩擦色牢度测试
        3.4.4 耐皂洗色牢度测试
        3.4.5 断裂强力测试
        3.4.6 日晒牢度测试
        3.4.7 SEM分析测试
        3.4.8 FT-IR分析测试
        3.4.9 抗紫外性能分析测试
    3.5 结果与讨论
        3.5.1 正交实验分析
        3.5.1.1 重氮盐最佳制备工艺
        3.5.1.2 耐晒泡沫整理最佳工艺
        3.5.2 单因素实验分析
        3.5.2.1 整理剂用量
        3.5.2.2 发泡剂用量
        3.5.2.3 焙烘时间
        3.5.2.4 焙烘温度
        3.5.3 泡沫整理后相关性能测试
        3.5.4 泡沫整理后织物表面形态
        3.5.5 FT-IR测试
        3.5.6 抗紫外性能测试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4.1 结论
    4.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8)动车组外表面清洗剂配方的设计与改进(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文献综述
    1.1 高铁动车清洗
        1.1.1 高速铁路现状与发展前景
        1.1.2 高铁动车表面材料与涂层
        1.1.3 高铁动车外表面污垢
        1.1.4 高铁动车清洗剂
    1.2 清洗剂配方中的主要组分
        1.2.1 用于清洗剂的表面活性剂
        1.2.2 溶剂与水溶助长剂
        1.2.3 助洗剂
        1.2.4 缓蚀剂
    1.3 动车清洗剂的应用性能要求
        1.3.1 一般要求
        1.3.2 理化性能
    1.4 高铁动车清洗剂配方设计
        1.4.1 表面活性剂的去污机理
        1.4.2 润湿剂与乳化剂的选择
        1.4.3 动车组外表面清洗剂配方设计
        1.4.4 文献中已公开的高铁动车清洗剂配方
    1.5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2 动车组外表面清洗剂的基础配方研究
    2.1 实验部分
        2.1.1 实验仪器与试剂
        2.1.2 表面活性剂的初选
        2.1.3 清洗助剂的初选
        2.1.4 溶剂的初选
        2.1.5 缓蚀剂的初选
    2.2 结果与讨论
        2.2.1 表面活性剂初选实验结果
        2.2.2 清洗助剂初选实验结果
        2.2.3 溶剂初选实验结果
        2.2.4 清洗剂初始配方的确定
        2.2.5 缓蚀剂初选实验结果
    2.3 本章小结
3 动车组外表面清洗剂的应用性能研究
    3.1 实验部分
        3.1.1 实验仪器与原料
        3.1.2 外观测试
        3.1.3 pH值测试
        3.1.4 洗净力测试
        3.1.5 金属腐蚀性
        3.1.6 稳定性
        3.1.7 油漆涂膜表面影响性
        3.1.8 漂洗性
    3.2 结果与讨论
        3.2.1 外观及pH值测试结果
        3.2.2 洗净力测试结果
        3.2.3 金属腐蚀性测试结果
        3.2.4 稳定性测试结果
        3.2.5 油漆涂膜表面影响性测试结果
        3.2.6 漂洗性测试结果
    3.3 本章小结
4 动车组外表面清洗剂应用性能的提升
    4.1 实验部分
        4.1.1 实验仪器及材料
        4.1.2 顽固污垢去除效果的研究方法
        4.1.3 用于高温清洗的缓蚀剂及其复配效果研究方法
        4.1.4 进一步提升清洗剂的高温稳定性的研究方法
        4.1.5 低泡沫清洗剂的研究方法
        4.1.6 清洗剂改进配方对油漆涂膜的影响性的研究方法
    4.2 结果与讨论
        4.2.1 可去除顽固污垢的清洗剂的改进配方
        4.2.2 高温耐腐蚀清洗剂的改进配方
        4.2.3 可提高清洗剂稳定性的改进配方
        4.2.4 低泡沫清洗剂的改进配方
        4.2.5 油漆涂膜影响性的研究结果
        4.2.6 改进配方的综合应用性能测试
    4.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9)基于色谱技术的纺织服装残留小分子有机溶剂高效检测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纺织服装生产链中的化合物使用现状
        1.1.1 纺织纤维中化合物的使用现状
        1.1.2 纺织服装生产工艺
        1.1.2.1 预处理
        1.1.2.2 染色
        1.1.2.3 印花
        1.1.2.4 后整理
        1.1.3 各国法规及标准对纺织品化合物的限定
        1.1.4 纺织服装中广谱小分子有机溶剂的种类与来源
        1.1.5 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1.1.5.1 色谱检测技术的发展
        1.1.5.2 小分子有机溶剂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
    1.2 纺织服装中有害化合物的人体暴露评价
        1.2.1 纺织品中化合物的人体暴露途径
        1.2.2 纺织品中化合物的人体暴露评价模型
    1.3 研究目的和内容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纺织品及皮革中酯类残留溶剂的检测方法研究
    2.1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1 仪器、设备与样品
        2.1.2 溶液配制
        2.1.3 样品测试溶液的制备
        2.1.3.1 超声波提取法制备样品测试溶液
        2.1.3.2 超临界CO_2提取方法制备样品测试溶液
        2.1.4 气相色谱-质谱分析条件
    2.2 结果与讨论
        2.2.1 超声波提取方法的优化
        2.2.1.1 提取溶剂的选择
        2.2.1.2 提取工艺参数的确定
        2.2.1.3 样品前处理方法的选择
        2.2.2 超临界CO_2提取方法的优化
        2.2.2.1 提取溶剂的选择
        2.2.2.2 萃取条件的优化
        2.2.3 超声萃取与超临界萃取对比
        2.2.4 色谱分析过程
        2.2.4.1 色谱分离条件的确定
        2.2.4.2 富马酸二甲酯的确证
        2.2.5 方法确认
        2.2.5.1 标准曲线的确定
        2.2.5.2 精密度与回收率
    2.3 讨论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纺织品中酰胺类有机残留溶剂的检测方法研究
    3.1 实验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试剂及材料
        3.1.2 实验仪器
        3.1.3 实验标准溶液的配制
        3.1.4 不同检测方法对比
        3.1.4.1 HPLC
        3.1.4.2 GC-MS
        3.1.5 实验
        3.1.5.1 前处理条件优化
        3.1.5.2 方法验证
        3.1.5.3 数据处理
    3.2 结果与讨论
        3.2.1 HPLC/DAD检测方法研究
        3.2.1.1 液相色谱分离条件选择
        3.2.1.2 提取条件优化
        3.2.1.3 方法验证
        3.2.1.4 实际样品测定
        3.2.2 GC-MS测定方法研究
        3.2.2.1 样品前处理的选择
        3.2.2.2 GC-MS条件优化
        3.2.2.3 方法的线性范围和检出限
        3.2.2.4 方法的准确性的验证
        3.2.2.5 实际样品检测
    3.3 讨论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纺织品中甘醇类有机溶剂残留量的检测方法
    4.1 实验材料与方法
        4.1.1 实验试剂及材料
        4.1.2 实验仪器
        4.1.3 标准溶液的配制
        4.1.4 实验方法研究
        4.1.4.1 实验步骤和技术路线
        4.1.4.2 样品前处理
        4.1.4.3 分析条件
        4.1.4.4 实验方法准确性的验证
        4.1.4.5 实际样品的测定
    4.2 结果与讨论
        4.2.1 样品前处理的优化
        4.2.1.1 提取溶剂的选择
        4.2.1.2 提取方式的选择
        4.2.1.3 提取时间的选择
        4.2.2 GC-MS检测条件的优化
        4.2.2.1 色谱条件的选择
        4.2.2.2 质谱条件的选择
        4.2.3 分析方法的建立
        4.2.3.1 方法的线性范围
        4.2.3.2 方法检出限
        4.2.4 方法的准确性的验证
        4.2.4.1 回收率验证
        4.2.4.2 方法准确性与精密度
        4.2.5 实际样品检测
    4.3 讨论
    4.4 结论
第五章 一般纺织品与皮革毛皮中PCE残留量的检测及释放模型的建立
    5.1 实验材料与方法
        5.1.1 实验试剂与实验材料
        5.1.2 实验仪器
        5.1.3 标准溶液的配制
        5.1.4 材料阳性样品的制备
        5.1.5 提取方法的优化
        5.1.5.1 超临界CO_2萃取技术提取材料中的PCE
        5.1.5.2 超声萃取技术提取材料中的PCE
        5.1.6 仪器分析条件
        5.1.7 PCE释放模型的建立实验
        5.1.7.1 开放环境模拟及数学模型的建立
        5.1.7.2 干洗服装中PCE残留在密闭环境下释放行为研究
        5.1.7.3 数据分析
    5.2 结果与讨论
        5.2.1 PCE检测的前处理方法
        5.2.1.1 超临界实验条件
        5.2.1.2 超声提取条件的确立及优化
        5.2.2 GC-MS检测条件的确定
        5.2.3 分析方法建立与验证
        5.2.3.1 标准曲线、检出限与精密度
        5.2.3.2 回收率
        5.2.4 开放环境中PCE释放的数学模拟
        5.2.4.1 负指数函数模型的建立
        5.2.4.2 释放预测模型构建
        5.2.4.3 毛皮纺织材料的释放趋势研究
        5.2.5 密闭环境中环境因素对PCE挥发的响应
        5.2.5.1 温度对PCE残留挥发的影响
        5.2.5.2 湿度对PCE残留的影响
        5.2.6 干洗对纤维及皮革形貌的影响
    5.3 吸附机理讨论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总结
    6.2 不足与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10)樟树叶天然染料的提取及纺织品染色和功能整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天然染料概述
        1.2.1 天然染料的起源
        1.2.2 天然染料的分类
        1.2.3 天然染料的提取方法
        1.2.4 天然染料的局限性
        1.2.5 天然染料的研究现状
    1.3 樟树叶天然染料
        1.3.1 樟树的简介
        1.3.2 樟树叶的简介
        1.3.3 樟树叶的研究现状
    1.4 课题的研究意义及内容
        1.4.1 研究意义
        1.4.2 研究内容
        1.4.3 创新点
2 不同溶剂提取樟树叶色素并对丝毛织物染色的探究
    2.1 实验材料及仪器
        2.1.1 实验材料
        2.1.2 实验药品
        2.1.3 实验仪器
    2.2 实验方法和步骤
        2.2.1 樟树叶片的傅里叶变换红外分析(FTIR)
        2.2.2 不同溶剂对樟树叶染料的提取工艺研究
        2.2.3 提取液吸光度的测试
        2.2.4 樟树叶染料对羊毛和蚕丝织物的染色
        2.2.5 樟树叶染料染色织物的K/S值测试
        2.2.6 樟树叶染料染色织物的耐光、耐洗和耐储存性能测试
        2.2.7 樟树叶染料染色织物的抗紫外性能测试
    2.3 实验结果与分析
        2.3.1 樟树叶片衰老过程中色素的变化
        2.3.2 使用不同提取溶剂水浴提取对樟树叶天然染料提取效果的研究
        2.3.3 使用不同提取溶剂超声提取对樟树叶天然染料提取效果的研究
        2.3.4 使用樟树叶染料上染的羊毛和蚕丝织物染色性能的研究
        2.3.5 使用樟树叶染料上染的羊毛和蚕丝织物耐光和耐洗性能研究
        2.3.6 使用樟树叶染料上染的羊毛和蚕丝织物抗紫外性能研究
    2.4 本章小结
3 去离子水提取樟树红叶色素的稳定性和工艺探究
    3.1 实验材料及仪器
        3.1.1 实验材料
        3.1.2 实验药品
        3.1.3 实验仪器
    3.2 实验方法和步骤
        3.2.1 最佳提取工艺的确定
        3.2.2 樟树红叶提取液稳定性测试
        3.2.3 提取液吸光度的测定
        3.2.4 樟树叶染料染色织物的K/S值测试
        3.2.5 染色前后羊毛纤维的表面形貌分析
        3.2.6 染色前后羊毛纤维的热重(TGA)测试
        3.2.7 染色前后羊毛纤维的傅里叶变换红外分析(FTIR)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单因素对樟树红叶染料提取效果的影响
        3.3.2 樟树红叶提取液稳定性测试结果及分析
        3.3.3 染色前后羊毛纤维的表面形貌变化分析
        3.3.4 染色前后羊毛纤维的热学性能分析
        3.3.5 染色前后羊毛纤维的傅里叶变换红外结果分析(FTIR)
    3.4 本章小结
4 樟树红叶色素对羊毛染色工艺和染色性能的研究
    4.1 实验材料及仪器
        4.1.1 实验材料
        4.1.2 实验药品
        4.1.3 实验仪器
    4.2 实验方法和步骤
        4.2.1 最佳染色工艺的确定
        4.2.2 媒染工艺及方法
        4.2.3 染液吸光度的测试及染色动力学的计算
        4.2.4 染色织物的K/S值测试
        4.2.5 染色织物的颜色深度(K/S值)耐洗性的计算
        4.2.6 染色织物的色牢度测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单因素对樟树红叶染料染色羊毛效果的影响
        4.3.2 樟树红叶染料对羊毛纤维染色动力学研究
        4.3.3 使用不同媒染剂对樟树红叶染料染色羊毛效果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5 樟树叶染料的循环利用及功能性探究
    5.1 实验材料及仪器
        5.1.1 实验材料
        5.1.2 实验药品
        5.1.3 实验仪器
    5.2 实验方法和步骤
        5.2.1 樟树红叶染液的提取
        5.2.2 羊毛织物的媒染及染色
        5.2.3 提取液吸光度的测定
        5.2.4 染色羊毛织物的K/S值测试
        5.2.5 染色羊毛织物的耐洗色牢度测试
        5.2.6 染色羊毛织物的抗紫外性能测试
        5.2.7 染色羊毛织物的抗氧化性能测试
    5.3 结果与讨论
        5.3.1 樟树红叶染液吸光度值和染色羊毛织物的颜色深度(K/S值)分析
        5.3.2 樟树红叶染料染色羊毛织物的耐洗色牢度分析
        5.3.3 樟树红叶染料染色羊毛织物的UPF(紫外线防护系数)分析
        5.3.4 樟树红叶染料染色羊毛织物的抗氧化性能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四、国外羊毛理化性能研究的一些情况(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理化改性的生土材料性能提升试验研究[D]. 郭龙龙. 石河子大学, 2021
  • [2]舍饲和放牧模式对阿尔巴斯绒山羊肉品质及脂肪、蛋白质代谢相关指标的影响[D]. 郭荣.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1(01)
  • [3]富含α-亚麻酸的中长碳链结构甘油三酯合成及精制工艺研究[D]. 陆燕婷. 江南大学, 2021(01)
  • [4]天然染料在羊绒色纺工艺中的应用及其产品开发[D]. 沈芳彬. 东华大学, 2021(09)
  • [5]石墨烯处理对羊毛纤维物理性能的影响[D]. 杨明.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0(02)
  • [6]羊毛角蛋白/丝胶/水性聚氨酯共混膜的制备及对重金属吸附研究[D]. 张明月. 东华大学, 2020(01)
  • [7]天然染料姜黄对羊毛织物的泡沫染色及其固色整理研究[D]. 苗爽. 大连工业大学, 2020(08)
  • [8]动车组外表面清洗剂配方的设计与改进[D]. 张亮亮. 大连理工大学, 2020(02)
  • [9]基于色谱技术的纺织服装残留小分子有机溶剂高效检测与应用研究[D]. 傅科杰. 浙江理工大学, 2020(01)
  • [10]樟树叶天然染料的提取及纺织品染色和功能整理研究[D]. 弓亢. 西南大学, 2020(01)

标签:;  ;  ;  ;  

国外羊毛理化性能研究的若干情况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