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道为师,深化师范教育改革,培养一批现代道家

以道为师,深化师范教育改革,培养一批现代道家

一、以陶为师 深化师范教育改革 培养众多的现代陶行知(论文文献综述)

杨熔[1](2020)在《传承与立新:学缘群体中陶行知形象研究 ——以华中师范大学陶研群体为考察中心》文中认为陶行知(1891-1946)是中国近现代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民主斗士、大众诗人,终生致力于为人民办教育,其倡导的生活教育学说是近现代中国最富创造力和影响力的学说之一,其丰富的教育思想和实践持续被教育界所研究并借鉴。陶行知研究一度成为教育研究中的热点领域,经历挫折却从未褪色,甚至正逐步形成“陶行知学”。本文以陶行知形象研究为主题,运用文献分析法、比较分析法、口述历史法,着力分析华中师范大学陶行知研究的代表学者有关陶行知形象研究的成果,以期对华中学人的陶行知形象研究做系统的比较分析,进而阐明一个群体对人物形象研究之殊同承创。论文共分为四个部分展开论述,第一部分主要对陶行知形象研究的背景展开细致分析。自20世纪初,陶行知的教育理论学说及其教育实践活动便在国内学术界引起广泛的争鸣探讨。时至今日,陶行知研究已有百年的历史,在这百余年间,陶行知研究共经历了争鸣、高潮、沉寂、复兴五个时期,陶行知形象研究也伴随陶研的不同阶段而发展变化。尤其是在改革开放后,在“解放思想”的社会环境影响下,陶行知研究在学术界迅速“走红”,许多研究者经过长期的学术积淀,愈来愈趋向对陶行知形象的客观公正评价,学术界对陶行知形象也逐渐形成相应的认同感与共识感,构建“陶行知学”成为许多陶研学者的努力方向与奋斗目标,将陶行知作为大众学习的精神榜样成为弘扬中华文化、强化民族精神的一种有力武器。第二部分主要以改革开放后华中师范大学的陶研学者们为考察中心,梳理了该研究群体在陶行知形象研究的基本脉络与发展历程。华中学人们经过四十年刻苦钻研,秉持客观公正的研究原则,不仅在陶行知研究及其形象评价方面取得了丰厚的成果,还将陶研作为一种学术传承,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研究人才,促使陶行知形象评价得到不断的补充、纠正与完善,成为“陶行知学”构建的重要力量之一。第三部分重点侧重于展开对华中师范大学陶研群体的微观分析。研究选取章开沅、唐国权、余子侠、周洪宇为研究代表,对四位学者有关陶行知形象研究的专着展开阐述,在对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群体的陶研成果展开深入认识的同时,也更好地展现了华中学人视野下陶行知形象的更新与变迁。第四部分立足于华中师范大学陶研群体四十余年的研究成果,对陶行知研究进行了相关思考。陶行知形象评价虽然曾受社会政治等因素的影响,一度遭到不合理的认识,但依托学者们的学术重建,被破坏的人物形象得以重新恢复重建,并趋于稳定客观。此外,扎根史实,以历史眼光展开学术研究也成为还原历史人物形象全貌的重要手段。同时,本研究通过对华中学人陶行知形象研究的深入分析,将宏观微观相结合,进一步梳理出华中师范大学陶研群体的研究路径,力求为学术界研究历史人物形象提供一些可借鉴经验。

平定师范陶研会[2](1992)在《以陶为师 深化师范教育改革 培养众多的现代陶行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他的教育思想体系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其科学的教育理论是先生积极投身革命运动,在黑暗中艰辛探索,用血汗凝成的结晶。特别是他的有关师范教育理论在我校的育人实践中,有着积极的影响,产生了良好的教育效果。我校学陶、研陶培养了一大批热爱教育,适应山区农村小学教育的现代陶行知。

方宁[3](2018)在《陶行知教育伦理思想研究》文中指出陶行知作为中国近代史上卓有成就的教育家、教育思想家和教育实践家,其教育思想博大精深,影响深远,推动了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的转变和革新。作为中国教育改革的领军人物,陶行知的教育伦理思想为当代教育带来了很多启发和思考,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且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时至今日,陶行知的教育伦理思想仍有巨大的深掘空间。深入系统地研究陶行知的教育伦理思想,不仅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而且也具有突出的现实意义。本文基于陶行知的生平,从陶行知生活的时代背景及社会背景入手,追溯陶行知教育伦理思想的来源,以便更好地理解他的教育伦理思想的精髓,挖掘出其具有的价值并引导现代教育的发展。研究发现,陶行知教育伦理思想是在中国及西方先进教育思想的双重影响下形成的,主要以“公平”、“求真”、“求善”、“向上”为价值原则,以“尊重学生”、“因材施教”、“德智并举”、“知行合一”为实践原则,不断加强教师道德规范建设等,这些内容在本质上有一定的内在联系,昭显了陶行知教育伦理思想的独特魅力,其对人自身的价值、对人的社会性要求、对知识与实践的结合都表达了较高的期待,在指导当代教育的改革及发展上具有较强的借鉴作用。

陈丞[4](2008)在《试论陶行知的学习思想》文中提出陶行知是中国近代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他在教育思想上富有创见,不仅创立了完整的教育理论体系,而且进行了大量的创造性教育实践。本文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出发,探析陶行知教育思想中的学习思想,揭示了陶行知学习思想的各个方面的内在逻辑。通过对陶行知学习思想的透析,得出如下结论:他是经历了多个时期的教育实践才形成并完善了他学习思想的体系。他的学习思想主要是以他的生活教育理论为指导,并把生活教育理论贯穿于他的学习目的观、学习原则观与学习方法观。在当今深化教育改革以及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背景下研究陶行知的学习思想,有助于丰富当代学习理论,促进当代教学实践以及裨益中国创新人才的培养;有利于我国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以及促进教育创新和素质教育的全面展开。

苏甫[5](1991)在《愿陶行知式的教师遍布祖国大地——纪念陶行知先生诞辰100周年》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今年10月18日是我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诞辰100周年纪念日。今年9月10日是新中国确定的第7个教师节。我把这个很有纪念意义的日子联系起来思考,决定以《愿陶行知式的教师遍布祖国大地》为题。撰文纪念陶行知先生诞辰100周年,并祝

陆娟[6](2016)在《陶行知师德养成理论及其当代价值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师德是教师的灵魂,高校师德建设工作关系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的成败,也深刻地影响和推动着我国公民道德建设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古往今来,在我国众多师德高尚的名师当中,陶行知先生是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和北师大师生代表座谈的讲话中三次直接引用陶行知先生的名言,对陶行知先生的师德思想给予了高度的肯定和评价。道德重在养成,师德也是这样。师德养成既是加强师德建设的基本需求,也是广大教师提高自身素质的根本途径。师德养成理论是陶行知师德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大力加强高校师德建设这样大的时代背景下,论文选择了陶行知师德养成理论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开展对理论的研究,理解其主要内容,并探究理论的当代价值,这对于我国当代高校教师整体素质的提升和高校师德建设实践的深入进行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论文从对陶行知本人及其教育思想的介绍以及对“师德”和“养成”这两个理论中核心概念的阐释和陶行知师德养成理论的思想来源入手,分别从师德养成的途径、主要方法以及师德养成的目标三个方面对理论的主要内容进行了详细介绍。另外,为了体现论文研究的时代性,从理论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两方面对陶行知师德养成理论的当代价值进行了说明。最后,也对本篇论文的整体写作进行了简单的小结。

祝金兰[7](2020)在《县城初中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调查研究 ——以岑溪市五所中学为例》文中提出当今世界之争不仅是经济、科技、国防实力之争,也是文化实力和民族精神之争,文化软实力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与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等相互影响、相辅相成的。初中是由小学向高中过渡的一个重要时期,这个阶段的学生逐渐独立,开始形成自己的三观,因此对初中阶段学生的精神引领及教育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县城初中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调查为研究课题,重点探讨如何建设初中校园精神文化。以岑溪市五所中学为研究对象,运用问卷调查法,对县城初中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情况进行调查和分析,指出了岑溪市五所中学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中取得的成就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本文对于加强中小学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第一部分,阐述了初中校园精神文化的概念,研究认为校园精神文化,是指适应社会主义发展要求,为社会主义教育服务,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服务的校园精神文化教育。它所包含的内容取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第二部分,阐明初中校园精神文化的特点、功能和重要意义。初中校园精神文化作为社会文化中的一个部分,具备着文化所共有的特点,又因空间和时间的限制有其自身特点,具体来说,初中校园精神文化具有传承性、时代性、育人性、隐藏性、多样性和凝聚性。就学生个人成长而言,初中校园精神文化具有引导功能、创新功能、德育功能、智育功能、美育功能和体育功能。县城初中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它是文化强国的需要,是文化育人的需要,更是文化强校的需要。第三部分,以岑溪市五所县城中学为例对县城初中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现状进行调查分析,论文阐明了调查研究的思路及调查对象基本情况,根据调查结果对调查内容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第四部分,分析岑溪市五所中学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中取得的成就及存在的问题。通过调查分析发现岑溪市县城初中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受到重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效果显着,但也存在着四方面问题:一是高层定制,主体缺位;二是内涵不足,流于形式;三是升学第一,活动第二;四是言行失范,德育不足。第五部分,是县城初中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有四:一是急求成果忽略过程;二是深度不够难有内涵;三是应试教育根深蒂固;四是区域发展不平衡。第六部分,综合全文调查研究,从县城初中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实际出发,笔者提出通过始终坚持师生为建设主体、激发创造性加强内涵挖掘、大力提倡素质教育、坚持均衡教育四方面对策加强县城初中校园精神文化建设。

张艾如[8](1988)在《关于成立太原市陶行知研究会的筹备工作报告》文中指出各位领导、各位代表、同志们: 太原市陶行知研究会筹委会成立以来, 在省陶研会关怀指导下,在市委、市政府和市教委的领导和支持下,经过十个多月的积极筹备,现已基本就绪。今天,太原市陶行知研究会成立大会暨首届学术年会正式召开了。我受筹委会的委托,向大会作筹备工作报告。

张艾如[9](1989)在《学习陶行知师范教育思想 加快和深化师范教育改革》文中指出陶行知师范教育思想和改革师范教育的实践经验,内容丰富,博大精深,对我国师范教育发展和改革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堪称我国近代师范教育改革史上的典范和楷模。陶行知认为“教育为立国之本,师范是教育之基”,发展教育,繁荣经济,振

刘大伟,杜京容[10](2018)在《论教育家的核心素养——以陶行知为个案的考察》文中研究指明教育家的核心素养包括了坚定的教育信念、崇高的教育理想、炽热的教育激情、强大的人格力量、系统的教育理论、丰富的教育实践、突出的教育成果、良好的社会影响等八个方面。通过借助对教育家陶行知的个案考察,探讨分析教育家核心素养的要义,以为当今教育家的培养提供借鉴。

二、以陶为师 深化师范教育改革 培养众多的现代陶行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以陶为师 深化师范教育改革 培养众多的现代陶行知(论文提纲范文)

(1)传承与立新:学缘群体中陶行知形象研究 ——以华中师范大学陶研群体为考察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研究缘起
    (二) 研究意义
    (三) 概念界定
    (四) 文献综述
    (五) 研究方法
一、陶行知形象研究的背景剖析
    (一) “陶行知学”构建的内在之需
    (二) “今圣”陶行知形象的时代召唤
    (三) 陶行知形象研究的三方话语
二、华中学人群体的陶行知形象研究
    (一) 新时期陶行知形象的破冰研究
    (二) 陶行知形象研究的多元呈现
    (三) 陶行知形象研究的机构助力
三、学人群体中陶行知形象研究的各家之言
    (一) 平凡的神圣
    (二) 山乡社会中走出的人民教育家
    (三) 20世纪综合性的文化巨人
四、陶行知形象研究的学术省思
    (一) 华中学人陶行知形象研究的传承与立新
    (二) 渐进中的陶行知形象研究
    (三) 学术视野下历史人物形象的研究路径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3)陶行知教育伦理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陶行知生平及其教育伦理思想的时代背景与理论渊源
    第一节 陶行知生平
    第二节 时代背景
    第三节 理论渊源
第二章 陶行知教育伦理思想的主要内容
    第一节 陶行知教育伦理思想的目标
    第二节 陶行知教育伦理思想的原则
    第三节 陶行知的师德观
第三章 陶行知教育伦理思想的历史影响与当代启示
    第一节 历史影响
    第二节 当代启示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4)试论陶行知的学习思想(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绪论
    一、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一) 研究的目的
        (二) 研究的意义
    二、先行研究概述
    三、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一) 研究的思路
        (二) 研究的方法
第一章 陶行知学习思想的形成
    第一节 南京高师时期
        一、"积极设法"
        二、"集会研究"
        三、"教学合一"
    第二节 晓庄师范时期
        一、融入生活
        二、艺术实践
        三、交友农民
    第三节 育才学校时期
        一、集体探讨研究
        二、传授普通知能
        三、训练特殊知能
    第四节 社会大学时期
        一、创造学习观
        二、全民学习观
    注释
第二章 陶行知学习思想的内容
    第一节 学习目的观
        一、培养生活能力
        二、发展学习能力
        三、历练实践能力
        四、铸就创新能力
    第二节 学习原则观
        一、"全民学习"原则
        二、"终生学习"原则
    第三节 学习方法观
        一、"教学做合一"阐释的学习方法
        二、"五路探讨"阐释的学习方法
        三、"六大解放"阐释的学习方法
    注释
第三章 陶行知学习思想的价值
    第一节 陶行知学习思想的历史贡献
        一、促进了新教育运动的开展
        二、推动了普及教育的进程
    第二节 陶行知学习思想的当代启示
        一、丰富当代学习理论
        二、促进当代教学实践
        三、裨益中国创新人才的培养
    注释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6)陶行知师德养成理论及其当代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一、选题依据与价值
        (一)选题依据
        (二)选题价值
    二、选题的研究现状
        (一)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方法
        (一)主要研究内容
        (二)主要研究方法
    四、本文的难点及创新点
        (一)难点
        (二)创新点
第二章 陶行知师德养成理论的主要概念和来源
    一、理论的核心概念阐释
        (一)陶行知及其教育思想简介
        1.陶行知生平简介
        2.陶行知教育思想概述
        (二)“师德”的解析
        (三)“养成”的释义
    二、理论的思想来源
        (一)“师德”思想的来源
        (二)“养成”理论的思想来源
第三章 陶行知师德养成理论的主要内容
    一、师德养成的途径
        (一)实践是师德养成的根本途径
        (二)“以人教人”的对象化教育
    二、“知情意行合一”是师德养成的主要方法
        (一)提高师德认知
        (二)陶冶师德情感
        (三)锻炼师德意志
        (四)培养师德行为
    三、师德养成的目标是具有“教师的人格”
        (一)教师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发展水平
        1.好学敬业是教师的重要责任
        2.教师自我提升的主要内容
        3.教师自我提升的主要方法
        (二)教师要“修养到不愧为人师的地步”
        1.教师要了解学生,融入到学生中去
        2.教师要以身作则
第四章 陶行知师德养成理论的当代价值
    一、陶行知师德养成理论的理论价值
        (一)培养教师“知情意行相统一”的师德品质
        (二)将师德培养与教师全面发展相结合
    二、陶行知师德养成理论的现实意义
        (一)陶行知师德养成理论对于高校教师个人整体素质提升的价值
        1.提升高校教师的整体知识技能
        2.不断提高高校教师的心理素质
        (二)陶行知师德养成理论对于我国高校师德建设的价值
        1. 当前我国高校师德方面存在的问题
        2.理论对于加强和改进高校师德建设的价值
结语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参考文献

(7)县城初中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调查研究 ——以岑溪市五所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
    (三)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2.实践意义
    (四)国内外研究综述
        1.国内研究现状及成果综述
        2.国外研究的现状综述
    (五)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2.比较分析法
        3.调查法
        4.观察法
一、基本概念
    (一)文化
    (二)校园文化
    (三)精神文化
    (四)初中校园精神文化
二、初中校园精神文化的特点、功能及重要意义
    (一)初中校园精神文化的特点
        1.传承性
        2.时代性
        3.育人性
        4.隐藏性
        5.多样性
        6.凝聚性
    (二)初中校园精神文化的功能
        1.引导功能
        2.创新功能
        3.德育功能
        4.智育功能
        5.美育功能
        6.体育功能
    (三)县城初中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1.文化强国的需要
        2.文化育人的需要
        3.文化成校的需要
三、县城初中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现状调查分析
    (一)调查研究的思路和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分析
        1.调查研究的思路
        2.作为研究样本的五所中学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特色介绍
        3.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分析
    (二)县城初中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现状的调查内容分析
        1.对校园精神文化的认识
        2.爱国主义精神
        3.集体主义精神
        4.社会主义民主和遵纪守法精神
        5.劳动精神
        6.道德品质和心理品质
        7.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8.理想信念
        9.文体及阅读精神
四、岑溪市五所中学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中取得的成就及问题
    (一)岑溪市五所县城中学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中取得的成就
        1.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得到重视
        2.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内容丰富
        3.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形式多样
        4.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效果显着
    (二)岑溪市五所县城中学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高层定制,主体缺位
        2.内涵不足,流于形式
        3.升学第一,活动第二
        4.言行失范,德育不足
五、县城初中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急求成果,忽略过程
    (二)深度不够,难有内涵
    (三)应试教育根深蒂固
    (四)区域发展不平衡
六、县城初中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对策研究
    (一)始终坚持师生为建设主体
    (二)激发创造性加强内涵挖掘
    (三)大力提倡素质教育
    (四)坚持均衡教育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读研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10)论教育家的核心素养——以陶行知为个案的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一、坚定的教育信念
二、崇高的教育理想
三、炽热的教育激情
四、强大的人格力量
五、系统的教育理论
六、丰富的教育实践
七、突出的教育成果

四、以陶为师 深化师范教育改革 培养众多的现代陶行知(论文参考文献)

  • [1]传承与立新:学缘群体中陶行知形象研究 ——以华中师范大学陶研群体为考察中心[D]. 杨熔.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2)
  • [2]以陶为师 深化师范教育改革 培养众多的现代陶行知[A]. 平定师范陶研会. 山西省陶行知研究会首届第三、四次学术年会论文选集, 1992
  • [3]陶行知教育伦理思想研究[D]. 方宁. 南京师范大学, 2018(01)
  • [4]试论陶行知的学习思想[D]. 陈丞. 福建师范大学, 2008(09)
  • [5]愿陶行知式的教师遍布祖国大地——纪念陶行知先生诞辰100周年[J]. 苏甫. 辽宁高等教育研究, 1991(05)
  • [6]陶行知师德养成理论及其当代价值研究[D]. 陆娟. 南京林业大学, 2016(03)
  • [7]县城初中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调查研究 ——以岑溪市五所中学为例[D]. 祝金兰. 广西师范大学, 2020(02)
  • [8]关于成立太原市陶行知研究会的筹备工作报告[A]. 张艾如. 太原市陶行知研究会成立大会暨首届学术年会论文集, 1988
  • [9]学习陶行知师范教育思想 加快和深化师范教育改革[A]. 张艾如. 山西省陶行知研究会首届二次学术年会论文选集, 1989
  • [10]论教育家的核心素养——以陶行知为个案的考察[J]. 刘大伟,杜京容. 南京晓庄学院学报, 2018(01)

标签:;  ;  ;  ;  

以道为师,深化师范教育改革,培养一批现代道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