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疟疾的DNA疫苗(论文文献综述)
王宁,赵鹏鹏,张艳艳,马勋,王正荣,薄新文[1](2021)在《寄生虫DNA疫苗研究进展》文中提出寄生虫病带来了相当大的社会经济影响,人畜共患寄生虫给人们带来巨大的疾病负担,并给养殖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因此,寄生虫病的防治是人们迫切需要研究的课题。寄生虫存在很多形式的免疫逃避机制,灭活疫苗、减毒活疫苗、亚单位疫苗等未达到理想的预防寄生虫病的效果,很多研究表明DNA疫苗有望成为预防和治疗寄生虫病的有效方法。DNA疫苗是一种新型疫苗,可同时诱导机体产生持久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通过在宿主内表达外源蛋白来提供保护性免疫。DNA疫苗与其他亚单位疫苗不同的是,免疫原由摄取抗原编码DNA的细胞在宿主内合成。体内蛋白质的合成也能进行抗原加工、修饰并递呈到宿主的免疫系统中,类似于自然感染的方式。笔者就DNA疫苗免疫机制、设计原则、免疫途径、优缺点及近几年寄生虫DNA疫苗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寄生虫DNA疫苗的开发提供理论参考。
高宇辉,邓唯唯,魏春燕[2](2018)在《分泌型CTLA-4融合恶性疟原虫核酸疫苗联合GM-CSF增强小鼠免疫反应》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研究分泌型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CTLA-4)融合恶性疟原虫核酸疫苗联合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免疫对小鼠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反应的影响。方法将疟原虫抗原编码序列与小鼠CTLA-4胞外区序列拼接构建真核表达载体VR1012-s ES312-CTLA,用Western blot检测转染HEK293细胞上清液蛋白表达。VR1012-s ES312-CTLA和小鼠GM-CSF的真核表达载体共同电穿孔法免疫Balb/c小鼠,ELISA检测疟疾疫苗特异性抗体Ig G效价以及ELISPOT方法分析细胞因子IFN-γ和IL-4的表达水平。结果疟疾DNA疫苗体系中引入CTLA-4分子以及GM-CSF佐剂能显着增强疫苗的特异性免疫反应。VR1012-s ES312-CTLA+GM-CSF联合免疫小鼠,抗体滴度比单纯的疟疾DNA疫苗VR1012-ES312相比提高190倍(P<0.001)。结论将疟疾DNA疫苗改造为树突细胞靶向型,并在免疫体系中引入GM-CSF分子佐剂,显着增强了小鼠体液和细胞免疫效力。此结果为有效提高疟疾DNA疫苗免疫应答水平提供了新的思路。
高宇辉,邓唯唯,张佳佳,李月[3](2016)在《活体电穿孔导入法增强恶性疟原虫核酸疫苗免疫反应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采用活体电穿孔免疫方法,研究恶性疟原虫DNA核酸疫苗不同免疫剂量对于动物免疫反应的影响,并对载体中Cp G寡脱氧核苷酸基序的免疫刺激活性进行了初步探讨。方法将恶性疟原虫多表位嵌合抗原M.RCAg-1基因克隆于真核表达载体VR1012中,使用电穿孔导入方法免疫小鼠,采用ELISA检测抗体效价、ELISPOT测定细胞因子分泌水平,探索基因疫苗最佳免疫剂量以及考察免疫反应类型。使用计算机分析恶性疟核酸疫苗中特殊CpG基序组成,实验验证基因疫苗中CpG基序的免疫刺激活性。结果相同DNA免疫剂量下,电穿孔免疫法与单纯肌内注射免疫法相比较,小鼠血清IgG抗体效价提高118倍,且能显着诱导体内特异性Th1和Th2型细胞反应。电穿孔免疫小鼠血清可识别天然虫体抗原,抗体效价可达1∶1200。恶性疟原虫核酸疫苗抗原DNA含有24个CpG免疫活性基序,可以有效的刺激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增殖与IL-6分泌。结论活体电穿孔方法可以显着提高恶性疟原虫DNA疫苗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水平。
姜波,黄俊,梁辉,查贺飞[4](2015)在《疟疾感染对HIV-1 DNA疫苗免疫效果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探讨小鼠感染疟疾后是否会对艾滋病疫苗的免疫产生影响。方法用HIV-1 DNA疫苗p VAX-gag分别免疫感染过疟疾和未感染过疟疾的Balb/c小鼠,观察不同组小鼠接种p VAX-gag疫苗后,细胞免疫、体液免疫和免疫记忆的变化。结果p VAX1-gag免疫感染过疟疾和未感染过疟疾的Balb/c小鼠,均可诱导出明显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反应;但p VAX1-gag免疫未感染过疟疾的小鼠诱导出的体液免疫反应高于感染过疟疾的小鼠,所获得的抗体滴度是感染过疟疾的小鼠的3倍,未感染过疟疾的小鼠诱导出的细胞免疫反应高于感染过疟疾的小鼠。结论感染疟疾后对艾滋病疫苗的免疫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这为艾滋病疫苗的研发提供了实验依据。
谭章平,周桃莉,丁艳,郑鸿,徐文岳[5](2012)在《GP96NTD-CSP重组DNA疟疾疫苗诱导小鼠产生保护性免疫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pFLAG CMV8 gp96NTD-CSP重组DNA疟疾疫苗免疫能否诱导小鼠产生保护性免疫及其效应机制。方法以pFLAG CMV8质粒为载体,构建免疫用重组质粒,按照DNA疫苗免疫方法免疫小鼠;野生子孢子进行攻击后,采用Real-time PCR和吉氏染色观察被攻击小鼠的肝脏虫荷和原虫血症,即免疫小鼠抵御野生子孢子攻击的能力;并通过ELISA和ELISPOT方法探讨免疫小鼠保护性免疫的可能机制。结果核酸疫苗pFLAG CMV8 gp96NTD-CSP免疫小鼠能显着抵御野生子孢子的攻击,并且能诱导小鼠产生较高的抗体水平和较高的CSP特异的CD8+T细胞频率。结论 pFLAG CMV8 gp96NTD-CSP重组DNA疫苗可能通过诱导小鼠CSP特异抗体和CSP特异的CD8+T细胞的产生,一定程度上抵御野生子孢子的攻击。
刘燕瑜[6](2012)在《Quil A、PICKCa对FMDV、PCV2-PRRSV DNA疫苗免疫增强作用的效果观察》文中指出Quil A是从南美Quillaja皂莫利纳的树皮中提取的三萜皂苷,通过高效液相色谱分析包含至少5种不同的皂苷,是一种表面活性剂,易溶于水、稳定、表面活性较好,是具有辅助属性的皂苷。1936年,第一次作为佐剂由Thibaulu和Richou部署在兽用疫苗,随之被发展起来。PICKCa是一种改进的佐剂,是复杂的基于聚肌胞核苷酸制定的,聚肌胞本身对人体有毒性作用,但同时也具有强烈的佐剂作用,卡那霉素和氯化钙能迅速水解于其中。作为一个带正电的分子,卡那霉素能够中和聚肌胞的负电荷,使聚肌胞更稳定,抗水解。添加氯化钙则有利于聚肌胞进入细胞。总之,PICKCa是一种稳定安全的佐剂。探讨QuilA、PICKCa及二者联合使用对实验动物免疫应答的调节作用,分别给小鼠、猪注射QuilA、PICKCa及二者混合物,于注射后不同时间采血,检测细胞因子水平;注射后第7d检测猪T淋巴细胞的体外增殖反应。实验结果表明小鼠和猪在注射药物之后均未出现任何不良反应;实验组动物的IFN-γ、IL-2、IL-4、IL-10水平均显着高于对照组;猪T淋巴细胞体外增殖能力也显着高于对照组。说明QuilA、PICKCa对小鼠和猪具有良好的免疫调节作用,是具有良好应用前景的免疫佐剂。为研究Quil A对O型口蹄疫DNA疫苗的免疫增强作用,在FMD核酸疫苗pVIRIL18P1中加入Quil A,经肌肉注射免疫猪,检测猪VP1结构蛋白抗体及细胞因子水平,观察T淋巴细胞增殖情况,并与无佐剂组进行比较。结果表明,首免用猪口蹄疫核酸疫苗pVIRIL18P1及二免用重组鸡痘疫苗vUTAL3CP1中加入Quil A,两次免疫后抗体水平、细胞因子水平及T淋巴细胞增殖率都显着升高,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显着(P<0.05)甚至极显着(P<0.01),与未加佐剂组及商品化疫苗比较有显着差异。表明Quil A对O型口蹄疫DNA疫苗具有较好的免疫增强作用。为研究PICKCa对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和猪2型圆环病毒病二联核酸疫苗的免疫增强效果,在二联核酸疫苗pIRES-ORF2-ORF5m-ORF6a中加入PICKCa,经肌肉注射免疫猪,检测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和猪2型圆环病毒病病毒抗体及细胞因子水平,观察T淋巴细胞增殖情况,并与无佐剂组进行比较。猪体免疫试验结果证明,构建的重组核酸疫苗加以PICKCa均能刺激实验猪产生PRRSV、PCV2抗体。细胞免疫检测结果表明PRRSV、PCV2特异性T淋巴细胞增殖、IFN-γ和IL-2分泌水平显着提高、CTL杀伤活性增强,表明其能够介导较好的Th1类免疫反应。重组核酸疫苗免疫猪的组织器官无病理损伤,可以防止猪体病毒血症的出现。攻毒保护实验证明,添加PICKCa佐剂的重组核酸疫苗对实验猪起到明显的免疫保护提升作用。
刘丹[7](2012)在《中国中部地区间日疟原虫DBP II克隆表达及其鉴定》文中提出目的(1)克隆中国安徽流行区间日疟原虫达菲血型结合蛋白II区基因(Plasmodium vivax Duffy Binding Protein region II,PvDBPII);(2)体外原核表达和鉴定重组PvDBPII蛋白。方法(1)根据GenBank收录的间日疟原虫Sa1-1株PvDBPII基因(GI:156081788)序列设计引物,从镜检阳性的间日疟原虫感染血样本中抽提DNA为模板,应用PCR技术从间日疟基因组DNA中扩增DBPII基因。PvDBPII PCR产物与pET-28a载体分别经Nco I和Hind III双酶切后连接克隆入原核表达载体pET28a(+)中,构建pET28a(+)-PvDBPII重组表达质粒,采用双酶切及测序方法鉴定重组质粒。(2)将重组质粒pET28a(+)-PvDBPII转化至大肠埃希菌BL21(DE3+)中,IPTG诱导表达带有His标签的重组蛋白,采用镍柱亲和层析纯化重组蛋白,采用SDS-PAGE电泳和Western Blotting分析鉴定表达产物。结果(1)PCR体外扩增得到目的基因片段长约1.1kb。双酶切及测序结果显示目的基因己被正确地连接入重组质粒pET28a(+)中,其插入片段序列与Sa1-1株PvDBPII基因参考序列相比存在四个非同义突变位点(R319G、D384G、R390H和L424I)。(2)重组质粒转入大肠埃希菌后,诱导表达的重组蛋白分子量约为44kDa,且能被间日疟患者血浆特异性识别。在37℃,IPTG0.5mmol/L诱导表达4h可达到最大表达量,表达产物为不可溶包涵体。结论成功克隆了中国安徽流行区间日疟原虫PvDBPII基因,表达出了重组PvDBPII蛋白,并优化了PvDBPII重组蛋白的原核表达条件,验证了其抗原性,为进一步研究基于PvDBPII的红内期间日疟疫苗提供了基础;
齐文娟,方强[8](2011)在《寄生虫病DNA疫苗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寄生虫病防治策略之一是研制安全有效的疫苗,DNA疫苗是近10多年发展起来的新型疫苗。近年来寄生虫病DNA疫苗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本文就DNA疫苗的免疫机理、构建与优化、佐剂、递送途径,以及疟疾、血吸虫病、囊尾蚴病、弓形虫病等重要寄生虫病DNA疫苗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齐文娟[9](2011)在《囊尾蚴病多期复合基因疫苗的构建及免疫效应评价》文中指出目的:(1)构建包含猪带绦虫六钩蚴期和囊尾蚴期特异性疫苗候选分子的囊尾蚴病多期复合基因疫苗。(2)评价该复合基因疫苗的免疫效应。方法:(1)分别提取猪带绦虫六钩蚴和囊尾蚴总RNA,应用RT-PCR方法分别扩增六钩蚴期特异性抗原TSOL18和囊尾蚴期特异性抗原cC1编码基因,另外设计引物应用重叠延伸PCR技术通过一柔性接头(linker)(Gly4Ser)3串联这两个基因,使TSOL18基因在前,cC1基因在后,即融合基因TSOL18+linker+cC1(简写为TSOL18/L/cC1)。将TSOL18/L/cC1融合基因装载至pMD18-T载体中,并测序验证。提取pMD18-TSOL18/L/cC1质粒DNA,经Xho I和Nhe I双酶切,纯化后的酶切产物TSOL18/L/cC1基因通过T4连接酶与经Xho I和Nhe I双酶切并纯化的pVAX1真核表达质粒连接,构建pVAX1-TSOL18/L/cC1重组质粒,同时构建pVAX1-TSOL18, pVAX1-cC1。将所构建的重组质粒通过阳离子聚合物介导转染293T细胞,设转染pVAX1空载体组和未转染组转染;转染72h后分别收集细胞,提取转染后的细胞总RNA,通过RT-PCR、间接免疫荧光、Western-blot鉴定融合基因在真核细胞中的表达状态;以构建的重组质粒肌肉注射小鼠,以免疫组化检测融合基因在小鼠骨骼肌的真核表达效果。(2)以pVAX1-TSOL18、pVAX1-cC1、pVAX1-TSOL18/L/cC1经肌肉注射途径免疫BALB/c小鼠,以流式细胞术检测免疫后小鼠脾淋巴细胞胞内细胞因子等细胞免疫指标,并以间接ELISA法检测相应的特异性抗体及特异性抗体动态变化等体液免疫指标。结果:(1)构建的pVAX1-TSOL18/L/cC1重组质粒经酶切电泳和测序结果与预期设计的基因序列一致。真核细胞转染后通过RT-PCR检测显示除转染pVAX1空载体组和未转染组外,其余各组均有相应mRNA的表达。真核细胞转染后通过间接免疫荧光、Western-blot检测表明能够在293T细胞中表达出目的蛋白。免疫组化染色后在重组质粒注射部位肌肉组织的肌纤维内显示棕黄色阳性分泌颗粒,并且pVAX1-TSOL18/L/cC1组比pVAX1-TSOL18组棕黄色阳性分泌颗粒多,空载体组与空白对照组骨骼肌组织未见明显的棕黄色颗粒。(2)pVAX1-TSOL18/L/cC1组小鼠血清IgG抗体均显着高于pVAX1-TSOL18、pVAX1-cC1组及PBS组和pVAX1组(P<0.05)。 pVAX1-TSOL18/L/cC1组、pVAX1-TSOL18、pVAX1-cC1组分泌IFN-γ的CD4+T及CD8+T细胞各亚群比例均显着高于PBS组和pVAX1组(P<0.05), pVAX1-TSOL18/L/cC1组又显着高于pVAX1-TSOL18、pVAX1-cC1组(P<0.05);pVAX1-TSOL18/L/cC1组、pVAX1-TSOL18、pVAX1-cC1组分泌IL-4的CD4+T细胞亚群比例显着高于PBS组和pVAX1组(P<0.05),而pVAX1-TSOL18/L/cC1组、pVAX1-TSOL18、pVAX1-cC1组与PBS组和pVAX1组组间无显着差异(P>0.05);pVAX1-TSOL18、pVAX1-cC1组分泌IL-4的CD8+T细胞亚群比例显着高于PBS组和pVAX1组(P<0.05),而pVAX1-TSOL18/L/cC1组与与PBS组和pVAX1组组间无显着差异(P>0.05)。结论:(1)成功构建包含猪带绦虫六钩蚴和囊尾蚴期特异性疫苗候选分子的囊尾蚴病多期复合基因疫苗pVAX1-TSOL18/L/cC1。并且初步揭示了其在体内和体外的表达。(2)囊尾蚴病多期复合基因疫苗pVAX1-TSOL18/L/cC1较单基因疫苗pVAX1-TSOL18、pVAX1-cC1诱导更为全面的免疫应答效应。
吴巍,蔺亚晖,马瑞森,席珏敏,王恒[10](2011)在《电穿孔法提高恶性疟疾DNA疫苗免疫原性》文中提出利用体内电穿孔的免疫途径来研究不同的真核表达载体和免疫剂量对DNA疫苗M.RCAg-1和D10的免疫应答的影响。分别将M.RCAg-1和D10基因克隆到VR1012和pVAX1表达载体中,用质粒免疫小鼠,采用ELISA和IFA法比较这两种载体的免疫效果,并对基因疫苗免疫小鼠的剂量进行摸索。D10基因免疫大白兔,检测纯化IgG体外对疟原虫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接种抗原基因疫苗的小鼠都产生了较高滴度的抗重组蛋白抗体,并且都识别培养的恶性疟原虫天然蛋白。pVAX1-D10免疫效果优于VR1012-D10。低、中剂量组产生的抗体水平比高剂量组高。D10基因免疫大白兔后,总IgG的GIA水平为45%。pVAX1表达载体的免疫效果比VR1012表达载体好。M.RCAg-1和D10的DNA疫苗均可诱导识别恶性疟的抗体。通过电穿孔的免疫途径低剂量的DNA疫苗即可诱导高水平的抗体,并且使D10基因在家兔模型中诱导抗恶性疟原虫抑制性抗体。
二、疟疾的DNA疫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疟疾的DNA疫苗(论文提纲范文)
(1)寄生虫DNA疫苗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DNA疫苗作用机制及设计原则 |
1.1 作用机制 |
1.2 DNA疫苗的设计原则 |
2 DNA疫苗免疫方式 |
2.1 EP |
2.2 PMEd |
2.3 脂质体 |
2.4 微米和纳米颗粒 |
3 DNA疫苗优缺点 |
3.1 DNA疫苗优点 |
3.1.1 同时引起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
3.1.2 表达的蛋白质类似天然真核生物结构并伴随翻译后修饰 |
3.1.3 MHCⅠ类和Ⅱ类分子均递呈抗原,具有极化T细胞的能力 |
3.1.4 免疫原性的长期持久性 |
3.1.5 DNA疫苗其他优点 |
3.2 DNA疫苗缺点 |
4 寄生虫DNA疫苗 |
4.1 原虫DNA疫苗 |
4.1.1 疟原虫 |
4.1.2 新孢子虫 |
4.1.3 贝氏隐孢子虫 |
4.1.4 弓形虫 |
4.1.5 利什曼原虫 |
4.1.6 克氏锥虫 |
4.1.7 球虫 |
4.2 蠕虫DNA疫苗 |
4.2.1 吸虫 |
4.2.2 线虫 |
4.2.3 绦虫 |
5 展 望 |
(2)分泌型CTLA-4融合恶性疟原虫核酸疫苗联合GM-CSF增强小鼠免疫反应(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1.2.1 表达载体构建及质粒提取: |
1.2.2 细胞转染及质粒表达的检测: |
1.2.4 活体电穿孔免疫: |
1.2.5 特异性Ig G抗体、细胞因子检测及间接免疫荧光实验 (IFA) : |
1.3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VR1012-s ES312-CTLA质粒分泌表达 |
2.2 CTLA融合蛋白与DC2.4细胞亲和性分析 |
2.3 免疫后各组Ig G效价和细胞免疫应答检测 |
2.4 免疫血清对疟原虫天然抗原的识别 |
3 讨论 |
(3)活体电穿孔导入法增强恶性疟原虫核酸疫苗免疫反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4)疟疾感染对HIV-1 DNA疫苗免疫效果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材料与方法 |
2结果 |
3讨论 |
(6)Quil A、PICKCa对FMDV、PCV2-PRRSV DNA疫苗免疫增强作用的效果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绪论 |
第一篇 文献综述 |
1 佐剂的研究进展 |
1.1 佐剂的简介 |
1.2 最新进展和未来的科学挑战 |
1.3 展望 |
2 DNA 疫苗的研究进展 |
2.1 DNA 疫苗简介 |
2.2 DNA 疫苗佐剂 |
2.3 前景与展望 |
第二篇 研究内容 |
第1章 QuilA 与 PICKCa 对试验动物的免疫调节作用 |
1.1 材料与方法 |
1.2 结果 |
1.3 讨论 |
1.4 小结 |
第2章 Quil A 对 O 型口蹄疫 DNA 疫苗的免疫增强作用 |
2.1 材料与方法 |
2.2 结果 |
2.3 讨论 |
2.4 小结 |
第3章 PICKCa 对 PCV2-PRRSV DNA 疫苗免疫增强作用的研究 |
3.1 材料和方法 |
3.2 结果 |
3.3 讨论 |
3.4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7)中国中部地区间日疟原虫DBP II克隆表达及其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附录 A 英中文术语缩略语对照表 |
附录 B 常用试剂配制 |
附录 C 个人简历及发表论文 |
附录 D 综述 |
参考文献 |
(8)寄生虫病DNA疫苗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DNA疫苗的免疫机理 |
2 DNA疫苗的构建与优化 |
3 免疫佐剂 |
3.1 细胞因子 |
3.2 纳米佐剂 |
3.3 Toll样受体 (TLR) 激动剂 |
4 递送途径 |
5 重要寄生虫病DNA疫苗研究现状 |
5.1 疟疾DNA疫苗 |
5.2 囊尾蚴病DNA疫苗 |
5.3 血吸虫病DNA疫苗 |
5.4 弓形虫病DNA疫苗 |
6 结语 |
(9)囊尾蚴病多期复合基因疫苗的构建及免疫效应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附录 A 英中文术语缩略语对照表 |
附录 B 常用试剂配制 |
附录 C 个人简历及发表论文 |
附录 D 综述 |
参考文献 |
(10)电穿孔法提高恶性疟疾DNA疫苗免疫原性(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动物、工具酶和试剂 |
1.2 VR1012-M.RCAg-1、pVAX1-M.RCAg-1、VR1012-D10、pVAX1-D10质粒的构建及制备 |
1.3 电穿孔免疫 |
1.4 ELISA法检测免疫小鼠特异性抗体水平 |
1.5 间接免疫荧光 (IFA) 分析基因免疫小鼠血清对天然虫抗原的识别情况 |
1.6 兔血清IgG的纯化 |
1.7 体外生长抑制 (GIA) |
1.8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免疫小鼠血清中特异性抗体测定 |
2.2 基因疫苗诱导血清特异性抗体对天然虫抗原的识别情况 |
2.3 不同免疫剂量的基因疫苗诱导血清特异性抗体测定 |
2.4 D10基因免疫兔纯化IgG体外对疟原虫生长的影响 |
3 讨论 |
4 结论 |
四、疟疾的DNA疫苗(论文参考文献)
- [1]寄生虫DNA疫苗研究进展[J]. 王宁,赵鹏鹏,张艳艳,马勋,王正荣,薄新文. 中国畜牧兽医, 2021(03)
- [2]分泌型CTLA-4融合恶性疟原虫核酸疫苗联合GM-CSF增强小鼠免疫反应[J]. 高宇辉,邓唯唯,魏春燕. 基础医学与临床, 2018(05)
- [3]活体电穿孔导入法增强恶性疟原虫核酸疫苗免疫反应研究[J]. 高宇辉,邓唯唯,张佳佳,李月. 医学研究杂志, 2016(06)
- [4]疟疾感染对HIV-1 DNA疫苗免疫效果的影响[J]. 姜波,黄俊,梁辉,查贺飞. 免疫学杂志, 2015(09)
- [5]GP96NTD-CSP重组DNA疟疾疫苗诱导小鼠产生保护性免疫的研究[J]. 谭章平,周桃莉,丁艳,郑鸿,徐文岳. 免疫学杂志, 2012(11)
- [6]Quil A、PICKCa对FMDV、PCV2-PRRSV DNA疫苗免疫增强作用的效果观察[D]. 刘燕瑜. 吉林大学, 2012(09)
- [7]中国中部地区间日疟原虫DBP II克隆表达及其鉴定[D]. 刘丹. 蚌埠医学院, 2012(03)
- [8]寄生虫病DNA疫苗研究进展[J]. 齐文娟,方强.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2011(03)
- [9]囊尾蚴病多期复合基因疫苗的构建及免疫效应评价[D]. 齐文娟. 蚌埠医学院, 2011(01)
- [10]电穿孔法提高恶性疟疾DNA疫苗免疫原性[J]. 吴巍,蔺亚晖,马瑞森,席珏敏,王恒.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 2011(01)